中职德育一课程改革

2024-05-13

中职德育一课程改革(共9篇)

篇1:中职德育一课程改革

中职德育学科教学制度改革

摘 要:在中职德育学科教学制度上的改革问题中,我们的教师必须对习惯化的传统教育观念进行深刻审视和反思,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并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本文首先分析出中职德育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结合重点改革要点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中职德育 教学制度 现状分析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3-032-01

一、中职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在当前社会中,随着国家的不断重视,中职德育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主要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必须改变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单一化、封闭式的办学体制和教学模式,变之为多元化、开放型的办学体制和教学模式,真正发挥教育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而作为教育改革主力军的教师,就必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传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增强创新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显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素质。具有创造性的教师最懂得怎样把学生引入创新的殿堂,使学生发挥出创造性的才能。教师的创造性是形成和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应自觉地从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加强创新素质的自我培养。

二、中职德育教育制度改革要点分析

(一)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

教学评价在中职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是实现教学质量判断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中职德育教学评价中,我们主要是依据学生考试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分数和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升学率作为评价参数的,评价方式单

一、片面,评价具有过强的结论性,根本不考虑被评价方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不得只以学生考试成绩取代对教师的评价。但实际上,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来评价教师。结果,分数成为束缚教师手脚的钢绳铁索,导致教师有创新的欲望而无创新的胆量的尴尬局面。因此,教学评价机制要改革,要强调教育评价的多样性,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程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如对基础性课程要加强对创造性运用知识能力的评价,对技术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要加强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通过对教学主体多层次、多侧面地进行评价,对教学现状作出判断,寻求今后的教改方向和改进途径,把评价作为教学活动过程的重要一环,而不是单一的结论。

(二)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培养教师的创新个性

培养教师的创新特性,我们必须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一种浓郁的创新氛围,从而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同时建立创新激励机制,提供必要的设备和经费,鼓励教师的创造活动,不断培养教师的创新素质。另外,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原则,一方面,让教师走出校门,参观、访问、学习、进修,同时邀请、聘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学,不断扩大教师视野,提高教师创新素质,建立师资和学术梯队,形成教学和科研双肩挑的骨干力量。

三、中职德育学科教育制度改革

在中职德育学科教育制度改革中,我们要加强教师理论的学习,激发其教育创新的意识,提高其教育创新的自觉性,使他们能主动地将创新教育的思想方法贯彻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学校是教师成长的直接环境。

(一)新教材观的转变

在中职德育教学中,传统的旧教材观要抛弃以本为本教教材,新教材观认为,主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作为主旨,教材是达到目标要求的一种载体,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结合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这种“以校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要确立。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应成为转变教学观念的首要环节。所以有人说,教学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这话不无道理。在空间上的拓展表现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与实践的广泛结合。在内容上的拓展表现为通才教育,就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教学中努力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广泛联系和相互渗透,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学的综合性。

(二)开放式教学观的转变

在中职德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就是一种完全封闭式的教学观,主要就是把学生束缚在课堂教学这个狭小的天地里,禁锢在课本、作业之中,与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隔绝,与实践相隔绝,与知识更新的速度相脱节,使学生自我封闭,造成视野狭窄、思路闭塞,抑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开放式的教学观表现为教育在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的进一步拓展。在时间的拓展上表现为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就是教学要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仍具有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

开放式观念的转变主要就是通过反思来完成的,在不断的反思中前进,反思的方法包括多角度分析、访谈、问卷调查、自述与回忆、他人的参与性观察等,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像等。通过反思这个校本研究的重要环节,既能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又能对教学中的不足、失误进行“诊断”,以便改正,从而达到实践--反思--提高,再实践--再反思--再提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李静.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学校教育,2009,(24).[3]范德华.中职生思想教育读本[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篇2:中职德育一课程改革

摘 要:德育观关系着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从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教育现状入手,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现状对策

德育课程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目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主要包括《法律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等,德育课程要求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工作,贴近社会现实。强调实践教学,做到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以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现状

1.中职学校不重视德育教学。职业学校多是以培养学生的某项专业技能为主,重视专业技术课的学习。却忽视了最基本的德育课程教育,从而学生也不重视对德育课程这种理论学科的学习,通常在学习过程中不用心,导致德育知识学习效率较低。而德育课程作为基础学科,包含了很多人生道理,能够促进学生良好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身观。

2.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方式太过于枯燥,大多是理论的叙述,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中职学校过多地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德育教学的改革和提高,使得德育课程教学方法单

一、枯燥无味,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与中职生的特性有关。现在中职生基本是“90后”,他们的思想比较独立、活跃,他们有的娇生惯养,导致性格孤僻,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都会影响他们,导致他们对德育教学课程的忽视,甚至反感。

二、提高中职德育教学的对策

1.加强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中职学生的专业技术比较强,要适应社会发展、适应职场规则。中职生对于以后的职业道路也是比较关注的。所以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着手点,可以将德育的思想贯穿到职业到达教育当中。通过专业课程的实践让学生了解到职场规则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具体工作环境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2.学校要重视德育。把德育作为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带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德育课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在教学中通过专业知识教育和德育相结合的方式,以德育为重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而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德育当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合理的德育课程检测体系,让学生真正从德育课程的学习中学到人生道理,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3.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作用,实现由传统的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提问和探究创新。因此,在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老师同样要贯穿这一思想,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德育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以便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比如,开展热门话题的讨论,通过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度引发学生对社会事件深层次的思考。这样的方式拉近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

总之,德育对于中职学生整个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学校要重视德育教学,提升学生对德育学习的重视和兴趣。同时,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德育教学的效率和目的。

参考文献:

篇3:中职德育一课程改革

一、优化教学设计,善于启动高效的师生互动

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是连接教与学的桥梁。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总是能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课程改革理念,能正确处理好和利用师生互动,从而极大地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它是增强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之一。而以往德育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只是片面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注重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对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师生互动这一重要环节,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以“一言堂”取代“众言堂”,严重影响了学生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阻碍了他们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德育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从新课程的要求出发,把握好师生互动的切入点,善于创设教与学的情境,突出其问题性,使学生必须在通过探究和思考后才能获得认知,从而使师生互动围绕着教学内容有效地进行;教师更要善于了解学生的认知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在他们的困惑点上设置情真意切的师生互动,使德育课的教育更有实效。

如在《职业生涯规划》介绍到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时,由于中职学生马上就要进入社会,而他们对于自己的就业前景一片茫然,因此在讲到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互动性课堂讨论的问题:(1)对中职学生来说,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是什么?(2)大学生就业难,是否就意味着中职学生就业也难?(3)中职学生在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如何把当前的就业形势考虑进去?在讨论的基础上,我结合本校学生的就业状况及成功的本校毕业生例子给学生以积极的正面教育,指出中职学生在就业方面的优势,引导学生得出乐观结论。相反,若是教师照本宣科,则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透的分析能力,当学生提出现实的问题时,非但解释不了,而且可能会怯场,那么学生将难以信服老师所教的理论,从而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营造民主的互动氛围

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主要是借助于师生之间基于知识传输而展开的对话实现的。但是,单纯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并非真正的对话,因为在这种形式下,总是包含着某种教师的权威在内。真正的对话意味着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应转变“师道尊严”的观念,“俯下身来与学生对话”,把自己当做庞大的学生群体中的一分子,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交流者、朋友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敢于张扬个性、表达心声。即使他们的看法比较浅薄或是有这样那样的偏差,教师也绝不能因其错误而批评斥责,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从而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尤其是德育课,要实现其德育功能,教师就必须在课堂中营造一个民主、宽容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愉悦、积极地参与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否则如果仅靠教师的权威,靠自上而下的灌输,是不能真正实现这些教学目标的,学生不会从心底信服教师所传授的内容。

如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发展目标抉择”这一内容时,我针对学生中力主的“国内派”和“出国派”,主持学生分组辩论,双方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旁征博引、据理力争。通过面红耳赤的争论,学生终于在我的引导下达成了“各有长短,一切从实际出发,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选择就是最佳选择”的共识,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这融洽、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里,他们更好地感悟德育课的真谛和它的无穷魅力。所谓“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许多学生先喜欢上某位老师,然后才喜欢上该老师的课。学生对老师在情感上比较亲近时,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才能乐于接受。

三、拓宽互动渠道,努力实现开放式的德育课教学

当代中职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接受信息多,他们不拘泥于传统和课堂知识,求新意识强,喜欢按自己的标准进行评价。教师必须适应他们的这一特点,把握时代脉搏,有目的地拓宽互动渠道,努力实现开放式教学,而不能局限于“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旧的教学手段。

1.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针对信息社会学生对网络媒体广泛使用的现实,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德育课中的应用,进行高效良性的师生互动,以使德育课堂教学从单纯的说、读、教的方式变得图文并茂、声像并用。对于抽象的概念、原理,可用动画等形式模拟现实过程,将教学内容以最有效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调动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多个器官,把学生带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从被动的学习接受者成为主动的知识猎取者,充分发挥主体能动作用。

2. 注意方法上的多样性。

采取一些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及教学相长,成为增强德育效果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在坚持传统教学的同时,一方面通过前述的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着力加强师生互动环节,通过听报告、参观、课前时事评说等实践活动走出课堂,让学生直面复杂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实际,使自己的理想更好地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需要,从而在实践中增强德育效果。如在顺利完成德育课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养成了关注时事的良好习惯,我特意在课前五分钟安排时事评说。短短几分钟的时事评说往往成为师生各抒己见、畅叙情怀、共同感悟的精彩时分。

3. 互动的内容上加以拓展。

结合学生兴趣及其对时尚的流行的关注,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比如在介绍“要全面地看问题”这个知识点后,我就近年来的韩国流行音乐、偶像剧、服饰打扮聚集起来的韩国文化风潮席卷中华大地为题材,布置一篇德育小论文,要求同学们用刚学的哲学观点分析关于韩国文化对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学生们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式全面地了解了“韩流”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从而提高了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实施师生互动适应当前中职学生心理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求知探索的心理需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今后我们在德育课课程改革中将积极探索,不断完善这一模式,落实现代教育教育理念,构建高效课堂,力求使德育课真正成为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生动活泼的课程。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4).

[2]黄忠敬.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

篇4:中职德育课程改革浅析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课 课程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针对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构建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新德育课程观,提高德育课堂的实效性,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学校在开展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过程中,把德育课程改革作为创新德育的主要内容来抓,课程改革正朝着一体化、项目化和任务驱动化目标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一名德育课教师,笔者主动适应这种变化,找准定位,积极探索创新德育课程改革的方法和途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德育课的教学理念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授的方式将德育课本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帮学生“洗脑”,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然而在德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这种单向的灌输方式,不仅无法有效地为学生所认同,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负效应。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也曾指出:“灌输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进行德育课教学模式改革中,我们首先要认识到,道德需要作为高级需要是各种需要对立统一的体现者,是心理活动的积极推动者,而道德实践则是道德需要产生、发展和品德形成、改变的源泉和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德育教学新观念:观念一,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必须善于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为切入点,深入了解学生错综复杂的心理,支持和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健康需要,疏导和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观念二,将单向灌输的授课模式向参与式教学模式转变,寓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拥有真切、实在的感受,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响;观念三,在德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更要关注学生道德信念的培养。

二、整合教学内容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因此,在进行德育课教学内容设置时,我们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遵循中职生心理和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职业生涯规划、道德法律与人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哲学与人生和心理健康5门课程进行内容整合,按4个学期设置成模块进行教学,并增加活动课的教学时数,将理论课的学时和活动体验课的学时按照≥1:1的比例进行设计,以学校心理健康课程为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课程共安排20个学时和设置4个内容模块,其中认识自我与情绪调节(4课时,理论课和活动体验课各2课时),适应与挫折应对(4课时,理论课和活动体验课各2课时),和谐人际关系(6课时,理论课为4课时,活动体验课为2课时),职业心理成长训练(6课时,均为活动体验课)。

三、创新教学模式

一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选定组长,进行团队建设。老师负责将每次学习的内容以任务书的方式下发给学生,由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进行学习,再根据任务书的工作要求进行讨论和展示,所有的教学环节都由学生来组织,老师只是课堂的一名参与者和点拨者。

二是为了让德育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德育课本教学内容,比如通过说案例、讲故事、发布会、素质拓展训练、团队协作训练、辩论赛、主题演讲、专题报告会、社会调查等形式,把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的成长教育,千方百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德育课的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不再是单纯地听课,而是看视频、看图片、看文字、看老师,随着老师的指令积极行动。

三是课堂教学以提供触动学生心灵的情境体验机会为主,主要通过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提升自身的身心素质。因此,课程的内容不以学习知识或反复练习某项技能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时间是看见学生在进行主题讨论、有结构的分享、日记、角色扮演等练习的情景,不再是传统课堂的“说教”模式。

四、完善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德育课程在检测和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和水平方面,一直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以一纸试卷考试为主,然后由此评定学生成绩。诚然,这种片面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职学校应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合理、科学的评价模式,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试评价。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设计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教师再根据规划书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予以评定学生成绩。

道德法律与人生课程可采用“3+1”的模式进行考核,即日常行为表现考核分(20%)、平时学习表现考核分(20%)、班主任考核分(20%)和期末考试分(40%)。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可创设一个职业活动情境,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情境任务,再由学生本人、小组长、任课教师根据团队合作、服从、责任等要素进行自评和他评,其中本人自评分占30%,小组长评价分占30%,任课教师评价分占40%。

哲学与人生课程主要是考核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可给学生提供若干案例,让学生选择其中的2~3个案例进行解答,解答可采用纸质答题和口头答题两种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答题方式。

心理健康课程可根据内容模块设计工作页,每个内容模块设计一个工作页,工作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课堂笔记(记录印象最深刻、最有感触的话语、案例、故事、活动等)、感受和体会、教师评价。每个工作页按100分计,可先根据工作页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评分,再将每个工作页的得分按照相同的比例进行核算,最后将各比例分相加即为学生本门课程的得分。

总之,经过对德育课程内容和授课形式的改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中,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各抒己见,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能够站在讲台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合作学习小组的模式,也给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其团队的力量和帮助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要远远大于教师苍白无力的讲解和灌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一些平时喜欢睡觉和玩手机的学生也被活动所吸引,不再懒散和被动,逐渐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大大提高了德育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白先同.德育新观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林洁菁.职业心理成长训练—职业院校心理教育教师用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

篇5:中职德育一课程改革

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德育课程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等优秀品质的关键,是培养合格公民、高素质劳动者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提升德育教育的教学质量是一件关乎职业教育、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工程,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校的德育课程教学质量并不是十分理想。出现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手段单

一、课堂气氛沉闷等现象;教师倦怠厌教,学生缺乏积极性厌学的恶性循环。因此,如何提高德育课程教学质量就成为德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从原因和解决办法两个方面谈谈看法。

一、中职德育课程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

1、对德育的概念本质认识不清,对中职德育课程的定位不准确。德育的本质是育德,是引导学生正确地看、正确的想、正确的做。德育教育不是单纯教给学生“是什么”、“为什么”而应侧重于“做什么”“如何做”,“ 知情意行”德育教育的落脚点是“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的与学生的专业技能相结合。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老师并没有贯彻落实这一思想,仍然坚持“为了教而教”“为了考试而教”把教学的中心放到了一些概念的讲解上,个人认为这是造成中职德育教学质量低下的罪魁祸首。

2、德育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一方面,德育教师的知识面狭窄,对某些专业的具体情况了解有限。新的德育课程改革要求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德育教育与学生的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而德育教师面对的通常是多个不同专业的班级,这让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变得相对困难。另一方面,个别教师学习创新能力不强、工作态度不端正、随大流、离群索居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学质量难有保证。

3、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僵化单

一、教学缺乏艺术性。教无定法,德育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创造性的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情灵活的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也提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很多德育教师仍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满堂灌的现象经常发生,始终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学活动的双向性,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学模式僵化,造成德育教学质量低下。

4、对德育课的认识存在误区,经常被轻视。中职德育课程属于基础课又区别于基础课,从性质上讲应该从属于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侧重点不同,普通教育侧重于“是什么”“为什么”中职教育则侧重于“做什么”“如何做”。这就对中职德育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受传统学科分类的影响,师生包括很多学校领导认为德育课是副科、是可有可无、能砍就砍的学科,他们只重视基础课和专业课,在师资配备、课时分配等方面轻视德育课。提供给德育课老师的培训机会和科研资源非常有限,德育教师提升综合素养的途径非常狭窄。另外,德育课的课程性质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大量的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案例,但是德育课程相关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5、德育教育的教育途径被人为缩小。德育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德育老师的事,而应该是全员参与的大工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三全”原则,做到事事都育人、时时都育人、处处都育人。但是在很多学校,仅仅靠班会课和德育老师的德育课来进行德育教育,好的习惯好的行为自然难以养成,德育的目标也自然难以实现。

二、提高中职德育教学质量的几点反思建议

1、加强研习《德育教学大纲》,明确中职德育课程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定位。更新教学理念,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中职德育课程服务于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紧扣这一思想,立德树人是德育课的第一要务;中职德育教师应该积极的融入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把课堂还给学生,杜绝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认识德育的本质和落脚点是“育德”、是“做”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

2、拓宽知识面,提升自身素质。通过不断的学习,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做肚里有货的德育教师;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信条、教学主张、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做富有智慧的管理者;端正工作态度、克服倦怠思想、提升师德境界,做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做快乐的、富有激情的教育者。

3、丰富教学内容,正确看待教材,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立足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准确的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从年龄特征上看,中职学生处于抽象思维不足,形象思维富足的阶段,他们对课本上生硬死板的理论知识不太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大量积累利用课本外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案例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加大课内外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动起来,做到“做中学”,提升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落实德育课的目的。

4、提升教学的艺术性。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喜欢的课堂应该是适宜、有用、有趣的课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建设这样的课堂呢?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立足学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首先,要注重导入的艺术。一堂好课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的序幕。开头讲得好,能先声夺人,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探究反射”。开讲一般从“情、趣、疑”入手。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方式,导入新课,达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目的。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启动器。趣是激发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它能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高度活跃。

其次,要注重语言的艺术。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兴趣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运用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避免学生出现听觉疲劳,易于学生把握住教学重难点,完成学习任务。

再次,立足学情,选择恰当合适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法的选用必须根据授课班级的学生情况。中职的学生抽象思维不足,形象思维富余,他们更愿意接受形象的事物,能让学生做的就别让他们说,能让他们说的别让他们听,发动学生参与课堂成为教学的主体。多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能让学生广泛参与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巧妙的将德育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以“小”、“近”、“亲”、“实”为原则,假、大、空的教学案例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5、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袁贵仁部长曾经说过“有教无类”,总书记在讲话中也提出来,要人人出彩。所以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不好的学生观,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对于问题学生。他们并不是没有优点的,只是我们缺乏发现优点的敏锐感。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学生,“千里马常有”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伯乐。

6、创新德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过去我们评价德育教学质量,往往只看重学生考了多少分,其实这一做法是片面的并不能反映德育育德育智的功能。新的教育理念规定衡量学生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有效性,应该从学生参与态度、广度、深度方面综合评价。课堂的有效性要从效果、效率和效能三个方面评价,相对于成绩,更应该突出行为习惯的培养。改变考核方式,实行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突出过程考核的重要性。

篇6:中职德育一课程改革

一、新媒体环境为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带来的优势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词语、新知识、新观点层出不穷,新的社会热点应接不暇。中职学生身处青春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容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运用新媒体这一新型传播途径加强对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新媒体传播资源开展中职德育课程,为中职学生的三观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提高他们掌握、识别新媒体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其个人发展。与此同时,诸多相关研究均在证实新媒体这一新型平台的合理应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由此可见,利用新媒体环境可为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优势。

二、传统媒体环境下的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弊端

(一)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当前,中职德育课程教学队伍缺乏专业化的教师团队,部分中职学校德育教师团队存在兼职现象,而众多学校虽然有专职德育教师,但其教学素养却非均能符合中职学校德育教育课程需求,不能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提升自身能力,而且缺乏创新思想及理念,难以适应新时期德育课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二)教育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不足

众所周知,目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有别于文化课程及专业课程。即使在素质教育逐步发展的今天,仍然有部分组织忽视其对素质教育的重要影响,导致在教育管理者的思想意识上并未对其形成足够的重视,从而降低了学校的德育教学认知,并在这种不合理的管理理念指导下,使中职学校对德育课程教学的研究程度不足,更不能很好地利用当下流行的新媒体手段为德育课提供教学服务。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思考

(一)改变德育理念,创新德育教学策略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德育课教师应把握时代的脉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大胆开放、平等交互、真诚服务的新方法观,树立灌输社会规范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有机统一的多重任务观,运用新媒体环境加强师生思想沟通,促进双向交流,以开启心扉式的柔性教育、微笑教育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德育课程教学模式

充分运用新媒体对德育课程教学的积极作用,牢牢把握新媒体为德育课程教学带来的有利机遇,学校要加强对德育老师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批专业化、高素质的德育课教师。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入互联网技术及各项数字科技,以电影作品、艺术创作及画面视频的电子化手段吸引受教群体的注意力,并采用课外教学、互动教学与激励教学手段推动受教群体参与到社会活动之中,并借由摄影技术集结成片,班级、校内展播加强德育教育的影响力与影响效果,从而推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成果的最大化。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提供了积极有利的条件。但是在开放的新媒体环境下德育课教师失去了传统环境下话语权的绝对垄断优势,教学的预设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课堂的管控难度也大大加强,我们应科学运用新媒体环境,积极探索中职德育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推动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化。

参考文献:

篇7:中职德育一课程改革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参与式互动教学法的定义、特征及形式,以及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具体应用。提出中职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

关键词: 参与式互动教学法 中职德育课程 应用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中职学校内涵提升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中职教师把好的教学法的应用推广作为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并在中职教学中有效运作责无旁贷。

中职德育课程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程,教师课堂上的简单说教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更不用说调动学生积极性了。因此,在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参与式互动教学法”模式,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激活课堂教学,取得比较好的成效。

一、参与式互动教学法的定义、特征和形式

参与式互动教学法是一种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位置,教师通过组织、设计“活动”的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并进行创造性学习与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1.参与式互动教学法的定义。

参与式教学即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以主体性为内核,以自觉性、选择性为特征的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做主人,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成为学习主人的真正乐趣和与老师、同学共同探求知识的幸福。是对以往“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彻底颠覆,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2.参与式互动教学法的特征。

(1)学生参与对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

(2)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和内在动力的支持,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活动能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调适。

3.参与式互动教学法的形式。

参与式教学法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正规的参与教学法,另一种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元素。

二、参与式互动教学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具体操作

中职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浮躁心理,致使某些行为与法律擦边,法律意识淡薄。厌烦枯燥说教,喜欢趣味多样的课堂。如何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在行动中践行遵纪守法的理念,领会遵纪守法的意义,并自觉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把外在规范内化为自身信念,这是德育老师要做的事情。

以《职业道德与法律》中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一课为例,解悉参与式互动教学法的应用。教师把学生分为五组,调查学生对本行业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的认识。

1.趣味导入,启迪思考。

先请学生拿直角三角形、圆规在黑板上画正方形、圆形,提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激发学生兴趣,身体力行,体验道理。

2.初看案例,明了定义。

师生一起看案例,抛出定义。纪律: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要求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法律:由国家制定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3.深挖案例,理解原由。

案例:“2013年5月20日10时45分”位于xx市震源药柱生产车间发生爆炸事故,爆炸造成厂房倒塌,经调查是由于职工违章违纪操作不当,经反复清理现场及全面核查,并进行DNA鉴定比对,保利民爆科技有限公司爆炸事故已确认遇难者人数为33人,19人受伤。

问题一:违反以上这六条纪律和法律分别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问题二:既然会受到惩罚,以后还会不会继续犯这样的错误?

问题三:仅仅是为了避免外在惩罚我们才要遵纪守法吗?

用谈话法、案例分析法得出结论:避免外在惩罚、保护自身利益。

4.联系专业,学以致用。

用参与式互动教学法完成下面两个活动。

如何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活动一:集体签名

活动二:与我们未来工作相关的法律都有哪些?

第八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第二十三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机动车驾驶人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除给予行政处罚外,实行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累积记分(以下简称记分)制度,记分周期为12个月。

习近平6月23日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做出重要批示:就业有优势、升学有希望、创业有本领、终生学习有基础。遵纪守法,“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5.宣读誓言,强化信念。

誓词:团结和睦,言行文明;遵规守纪,履行义务;听从教诲,自省自律;学法守法,严谨慎行。我发誓:做文明中职生,行规范之礼仪。一言一行遵纪守法,一生一世清正做人。

请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相关法律知识,让课堂得到延伸。在这一课中,案例选择贴近学生专业,活动设计切合学生生活,师生谈话关注学生心灵,内容符合学生认知,达到以动激趣、以例说理、以理导行的目的。引导学生领会遵纪守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自觉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把外在规范内化为自身信念。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在行动中践行遵纪守法的理念。

每个从业人员都要遵守纪律和法律,尤其要遵守职业纪律和与职业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中职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8:论中职德育课程评价机制的改革

一、改革中职德育课程评价机制的必要性

1. 中职德育课程特殊作用的要求。

中职德育课程在中职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职业理想和道德的形成过程中具有特殊作用, 当前中职德育课程的评价机制, 基本沿用以闭卷考试为主, 分数高等同于道德水平高的传统方式。评价机制不合理, 就难以发挥其引导作用, 这种不足与缺陷要求我们进行评价机制的改革。

2. 中职德育教育工作原则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遵循: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因此, 中职德育课程评价机制必须从传统的知行脱离、理实脱离的状态入手实施改革, 做到引导性和考核性的兼顾。

3. 当前中职德育教育新走向的要求。

随着社会道德文化的价值多元化发展, 中职德育教学出现一些新走向: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 从物本主义走向人本主义;生活即教育理念的推广, 从知识本位转向回归生活;学生知识接受能力提升, 德育从单项灌输走向双向对话。这些新走向也要求评价机制实现变革。

二、改革中职德育课程评价机制的原则

1. 主体多元化。

中职德育课程长期以来采取单向评价的模式, 难以全面评估学生道德水平。在改革时应遵循主体多元化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自我评价空间;引导家庭参与, 通过了解学生家庭学情;结合中职特色, 引进企业人士参与。主体多元了, 评价结果才能客观公正。

2. 方式多样化。

中职德育课程虽并不统一组织测试, 基本采取教师自主考核的办法, 因而新的评价机制应当兼顾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考核形式, 使用诸如撰写调查报告、入企业实地访谈、道德故事演讲、撰写道德案例小论文和国际重大时事问题辩论等多种非测验性的评价方式。

3. 内容多维化。

在改革评价机制时应遵循内容多维化原则, 重视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考核, 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品质和合作精神等诸多考评要素纳入到评价内容中去, 通过评价内容的多维化, 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三、改革中职德育课程评价机制的策略初探

1. 加强过程性评价, 改革终结性评价形式。

过程性评价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重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它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的评估, 能够及时激励学生, 引导学生发掘潜能并实现自我成长, 在改革时应多开发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互动教学活动, 及时进行多种形式的即时性、发展性评价, 并建立评价档案袋制度。

终结性评价对于中职德育课程而言已经不是甄选人才的工具, 而应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因此, 对于终结性评价这一难以舍弃的评价方式应适度改革, 可以从封闭式答卷改为开放式答卷, 注重考查学生德育知识的运用能力;从单一的答卷式考核改为非测验式考核, 如撰写小论文、表演道德故事情景剧等, 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综合能力的考核。通过终结式评价的改革, 可以改变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课堂讲知识点、书本划知识点、试卷考知识点的弊端, 增强德育课程的生活性、可学性和趣味性。

2. 重视实践性评价, 改革认知性评价比重。

中职德育课程的评价机制不应仅仅视作学生学习状况的反馈工具, 因为其传授的知识具有从生活中习得, 在生活中升华的特性, 具有实践可操作性。因此, 要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为指引, 适量减少认知性评价的比重, 进一步重视实践性评价的构建和实施, 只有这样的评价机制才能够使得学生将课堂习得的德育知识内化为自我的思想道德修养目标。

3. 实施分层性评价, 改革均一性评价标准。

当下的统一标准式测验使得优等生难以体现其学习品质, 学困生学习积极性被打击, 最终拉大学生间差距。在改革实践中, 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必须积极创设分层式的评价指标体系, 使得学习基础、身心特点和学习目的迥异的学生个体能够在与自己层次相应的评价体系中感受到成就感。

评价机制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 对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 我们必须以新课改提出的构建发展性评价的理念为指导, 构建起适应中职学生发展的德育课程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陈福东.中职德育课过程性评价的特点与要求[J].职教通讯.2010 (07) .

篇9:中职德育改革初探

关键词:中职教育;活动教学;德育

一般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这些使得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传统的德育一般是以说教为主,这种方法因为其本身的理

论性太强,使教学内容很难生动、形象,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德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形成学生的正确思想观,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也就是其有很强的生活性和应用性,这就使得传统的说教教学效果是有限的,是很难达到其目的的。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步往活动教学方法切换,笔者就谈谈对教学方法的看法。

一、少量的知识教育和宣讲

作为最基础的部分,课堂知识教育其实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课堂知识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让学生对知识有个基本的认知,为今后开展活动教学奠定一定的基础。当然,这其中也讲究方式方法。在课堂知识教学中穿插故事、案例是非常好的。因为德育知识略显枯燥乏味,如果加上其他内容可以一改以往的课堂死气沉沉的状态,让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能体会到德育知识的真谛和意义,从而为今后开展多方式的教学提供好的基础

条件。

二、情景再现教育法

教育是自我的要求,只有在意识上觉悟自身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才能实现生命的自我塑造,才有成功的教育。那么,如何做到意识到行动的提升?用传统的说教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学生没有切身的体会,思想是很难促动其灵魂的,如果将现实的场景应用于教学,让其身临其境,这势必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比如,在教学就职品德时,我让学生模拟情景:一个应聘者,一个面试者,然后互换,这样通过模拟情景,角色换位,让大家来体会,一个应聘者应具备的品质及技巧,如果这种品质和技巧缺失,会产生什么结果。这样比单纯理论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清明节到了,我组织大家参观革命烈士陵园,让大家重温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让大家体会美好新中国和美好新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可以对学生进行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绿色的祭奠方式(如鲜花或者网络祭奠的引用)也将“低碳”生活方式

引入。

三、模范教育法

最近在全国如火如荼开展的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就是很好的案例。我会让他们时刻关注活动开展的情况,让学生看看各行各业的道德模范们是如何做的,如何在平凡的岗位和生活中作为

不平凡的行为和业绩。可以说这样的活动是很成功的,在看完这样的道德模范活动后,大家反响强烈,积极讨论,有的现场现编诗歌予以歌颂,有的现编歌词唱出心中喜悦,有的甚至还留下了“幸福”的泪水。同时我也给他们布置了课后作业,让他们写出其观后感和从道德模范身上学到的值得学习的地方。学生交上来的作业让我“大吃一惊”,可以说写得相当有意义,对大家的身心造成很大的触动作用,起到了设计之初应有的作用。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之后,每年的3月5日被定为学雷锋日。2014年3月5日正值第52个“雷锋纪念日”,在这天我安排学生去“享受”了一番,去电影院看励志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该电影我之前看过,可以说对我的触动很大,我相信这样的活动也能对学生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果不其然,效果出其不意。可以这么说,很多学生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有的甚至对雷锋是何其人也都不得而知,但大家在现场形成了共鸣,纷纷提出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其精髓,学习其做人,从而对他们进行了很好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当然,这样的活动我会一直持续下去。

四、个人家庭教育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德育的重要途径,学校是学习之所,而家庭是学生生活和成长的主要场所。所以,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德育非常重要。我会定期在学校召开“家长会”,让学生家长来学校了解其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指出学生的心理波动和不稳定状态,同时对家长进行德育重要性的讲解,让学生家长重视起来,回到家后也可以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学校和家里双管齐下来开展教育活动,从而为学生进行德育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当然,中职学生德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方法,如何有效地对学生开展德育是摆在

学校和家长面前的一个“方程式”,解法可能有很多种,方式方法也有很多种,以上的几点看法是笔者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效果可以说还是不错的,望对教育同行们有借鉴之用,同时也作为“抛砖”之言,望能引出“引玉”之论。

(作者单位 山西晋城技师学院)

上一篇:这件事让我记忆犹新作文600字下一篇:2022年七一建党节领导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