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合作学习几点思考

2024-04-27

对合作学习几点思考(精选6篇)

篇1:对合作学习几点思考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文/沈 娟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也是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从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效果的角度进行了有效的探究,既有良好的效果,又具时效性,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时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及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课堂形式,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由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领悟不准确以及对这一形式的滥用,使许多小组合作学习出现了表面化、形式化的趋势,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那么,如何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前充分的准备

进行充分的合作学习前的准备,是实现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

1.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合作学习的准备

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或者没有准备,那么这种合作学习是一种不成功的合作。小组合作应该充分发挥师生互助、学生互助的作用。教师在组织此类课堂教学前要充分备课,确定活动主题,并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认真设置有意义的问题,预计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及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做到胸有成竹,并且能够及时做到掌控课堂。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世界文化之旅”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了解中外文化在传统节日中的差异吗?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众说纷纭,纷纷讲述他们所了解的中外习俗,达到了学生互助互学的效果,活跃了课堂,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

2.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之前,要考虑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要急于进入讨论阶段,以免导致学生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无效果

只有经过学生认真的思考、仔细的斟酌,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达到时效性。经过认真思考的讨论,才能避免侃侃而谈,漫无边际。此外,对小组合作进行有效合理的组织,能更好地促进合作学习。为了使各学习小组能够公平竞争,教师要合理分配小组成员,使各小组的互助学习能力基本一致。小组建成后,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各成员要明确学习任务及自己的职责,组长要组织协调组员,确保每个组员都要积极参与,组员要明确组长的.分工,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各担其任,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调控

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枢纽,是实现合作学习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合作学习的教学课堂中,教师既是课堂是组织者,也是课堂的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小组中间去,参与他们的讨论,针对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表现及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和合作能力,并注意观察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水到渠成。

三、小组合作学习后的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机制可以使合作学习更高效。小组合作学习后的合理评价,对于再次组织小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评价,既能对小组成员进行激励,又能促使各组员对学习产生重要兴趣,更能促进全班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组组达标”的效果。进而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共同学习,班级成绩共同提高,在竞争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教师对各小组的学习进行适时的评价与激励,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小组互助学习的积极性;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比如自评、互评、师评等,又能促进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促进学习进步的长效性,从而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例如,我现在任教的班级,每月都会评选出“智慧小组”“优秀小组”“最佳合作小组”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而倡导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我们深刻理解其意义,正确把握其实质,充分发挥其在思品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在实践中加以改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使之更好地为思品课堂服务。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燕。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大学,.

[3]王坦。合作教学的基本理念[J]。中国教育报,1995(12):29.

(作者单位 江西省上饶市实验中学)

篇2:对合作学习几点思考

尹 钰

(江苏省新沂市新安小学)

摘 要:在“学讲”的方式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够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否认,依然有很多问题和矛盾是值得商榷和探讨的。为了使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小组教学得到改善,结合实际,谈谈对于“学讲”方式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小组合作的前提是独立地思考,从表面上只看到了合作的形式,但是从过程中,要注重对成果和实效的评价。小组合作要建立竞争的机制,要对评价进行反思和总结。

关键词:学讲;小组合作;反思

自九年义务教育开展以来,我们的学校对于课堂的要求是自主与合作高效与愉快的。实现这一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进行小组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几乎每一节课上,都可以看到学生热烈活泼地进行学习和讨论,这种形式当然是好的。但是教师的主导要怎样体现,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仍然出现较多的问题,所以本文结合实际情况,讨论几点在学讲方式下关于合作学习的思考。

一、小组合作的问题选择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方式,这种方式把一个班级分成几个组,然后通过组员的参加,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由小组一起共同讨论或者合作得出问题的结论或者共同进行学习。用一种合作的方式取代各自学习的方式,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交往性、互动性和分享性,小组合作所选择的问题,必须是能够促进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的团体意识和集体观念得到培养,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所以这就要求小组合作在问题的选择上,必须选择有合作性的问题,有创造性的、开放式的问题,而不是死板记忆的内容也要拿出来进行小组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中,整理、收集,形成新的共识,从而有所收获。

二、怎样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1.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首先要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讨论的问题是什么。首先准备好学案,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在上课的过程中,再把学习目标细化、具体化,交给小组进行学习和讨论,进行实际的操作,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会有许多具体的问题。比如,有学生因为表现欲会让他把已经知道的答案迅速提出来。组内其他的组员没有通过思考就毫不费力地得到了问题的答案,这样的小组讨论结果无疑是效率低下的。每个组员都要发言,都要思考,都要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充当书写的机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类,或者,首先就要各自充分思考,然后再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出问题的答案。这样大多数学生都有了自己的见解,互相讨论和质疑,才能够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2.小组合作学习要有形式和实际效果

在学讲的.课堂形式下,学生是有一定的自由和发挥空间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是由其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的。通过观看许多课堂实录不难发现,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时,这个形式是有的,很活泼、很热闹的,但是有些学生趁乱说悄悄话,有些内向的学生不肯发言。等到该大家总结的阶段,只能够回答学生刚刚已经回答过的答案和见解。种种的现状,告诉我们这一节课上,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也仅仅成为形式和表面上的。所以怎么让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有实际效果,重点还是放在对小组成员的分工上。在开始操作之前,一定要明确地进行分工,这样就能够使不规范的行为变少,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任务,每个人都需要发言。

三、小组合作要建立竞争机制

刚开始实行小组合作时,大家都感到比较新鲜,慢慢地这种热情会逐渐减弱,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在各小组之间建立竞争机制。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大家共同商量讨论,制定统一的加、减分政策。例如,小组内不能总让成绩好的学生进行发言,而是大家都要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度高的要加分;若是为了提高参与度,不假思索,胡乱发言的要减分;同样难度的题由小组内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解,得到大家认可的要多加分等。各组得分及时公开公布,每月一小评,每学期一大评,评出优秀小组、进步小组进行奖励。这样,为了本小组的共同利益,各小组都会各想各的招,为了小组共同荣誉而努力。

总之,在“学讲”方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应当贯彻学讲计划,互学互讲,互帮互助,共同提高,这样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才能充分发挥优势,这样的课堂才会真正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对课堂效率起到一定的提高作用。

参考文献:

篇3: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增强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我校自2011年来大力推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并与兄弟学校联片教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不到位,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偏差,课堂有效性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下面我结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及听课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生搬硬套,为合作而合作。

有的教师为了迎合学校开展合作学习的倡导,每节课所有内容都是合作学习,而实际不是任何内容都可以开展合作学习,也不是开展合作学习的课就一定是好课。

教师备课时要分析内容的性质、难度,看是否有合作学习的价值,用其他教学方法就能达到目的的内容,我认为不必交由学生合作讨论,切忌生搬硬套。如有些教学内容很简单,学生很容易理解,用讲授的方法可以讲清楚,若再花大量的时间精力,组织学生合作是没有必要的。有些内容难度太大,可交给学生合作探究,因为学生能力有限而不能取得好的效果,甚至完不成合作学习的任务。因此,不能将没有价值或难度较大、学生无法讨论的内容也采用合作学习。

2. 对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组织方式的看法。

(1)说说座位排法。现在很多班级为了合作学习,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大多是6人一组,座位排列为“三三六”方式,这种方式学生扎堆坐,课堂上各种教学方式的转换不方便,若掌控不好,课堂秩序将比较混乱。同时,合作也往往只在2~3位同学之间进行,其余同学要么不参与,要么就干别的事情,使合作不能真正实现。还有部分同学养成是问题就讨论的习惯,根本就不自己动脑筋。我认为在教学中采取“二二四”的4人一组的合作学习方式效果更好。具体来说,座位和以往传统方式一样,平常教师集中讲解时,这种方式学生更便于听讲,课堂纪律也比较好,需要合作时,单排学生向后转,双排学生不动,就近4人形成一个小组,小组中每位同学都能较好地参与进来,从而能更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总之,“二二四”方式比“三三六”方式更有利于课堂管理,更有利于各种教学方式的转变,使课堂效率最大化。

(2)说说小组成员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一般都是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成的,就是将全班学生依个性化特征、心理倾向、认知结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合为多个学习小组。

教师在分层异质建组时,要注意“隐性分层”。即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知识储备、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情况,把学生分成好(四分之一的学生)、中(一半学生)、差(四分之一的学生)三个层次,再按“异质建组”的原则,随机从好、中、差中抽取学生,每4人(其中中等层次2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座位时,使同一学习小组的学生集中在前后相邻的四个座位,在调整座位时每个组的成员应总是在一起,保持学习小组相对稳定。这种层次的划分教师必须隐性操作。

(3)在小组内部,无论学习好的还是学习差的都是平等合作互助的关系。在听课中,我发现有的教师将每个小组的学生由学习好坏分别编为1、2、3、4、5、6号,叫学生回答问题时不是叫名字,而是叫号。我认为这样既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同时会对学习差的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更有悖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

3. 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正确定位。

以往教师上课,课堂内的一切活动都为自己的施教服务,教学进程完全受教师控制。现在我们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应切实转变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要变成教学的“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教师应该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放手”让学生合作,使每位学生都可能是主持人、陈述人、记录人,突出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位置。同时,在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要变成旁观者,整个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教师无所事事,这样容易使学生变成“无头苍蝇”。有效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合作技巧,就无法进行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甚至无法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指导合作小组分配学习角色;指导小组成员辅导同伴;指导小组成员学会相互共同讨论;指导小组成员学会相互交流;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关系。

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教师也是合作者,教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当小组的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及时、适时地加以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

4. 开展合作学习,切忌过程失控。

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小组合作学习并非纯粹的小组讨论,不能过于追求场面的热烈,要注意学生是否真的在讨论,讨论是否有意义。课堂中学生各执己见,甚至争执、辩论,乱作一团,以至于学生难以听清彼此的说话声,更不用说达成共识。有时,有些学生或整个小组可能是在干别的事,甚至打闹。因此,教师要善于控制合作学习的过程,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亦不能流于形式,要及时纠正偏见,消除误解,预防冷场和过于依赖,更要关注态度消极的学生。

篇4:对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是口前较受欢迎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方式,由于其实效显著,被教育家誉为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成果之一。但笔者在观摩、学西的过程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一些问题,由此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

案例: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萨拉热窝事件的影响、一战结束的原因和一战的性质时分别组织了三次小组合作学习,每次时间约为6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老师进行总结。

思考一:如何正确看待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因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而逐渐得到推广,笔者认为广大师生认可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因是:①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②小组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③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但是,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不是唯一的方式,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也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安排这样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选择适当的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上公开课时,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把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和课改完全等同起来。教师为了表明自己在贯彻新课程理念,不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怎样的,都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由于平时缺少相关的训练,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好像是在为了活动而活动。例如,本案例中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组织了三次小组合作学习,从表面看整节历史课上学生活动频繁、情绪高涨,但由于安排的活动过多,时间不够用,每次学生的讨论都不深入,小组代表的发言还没有结束就被教师生硬打断。这反映出有些教师没能透彻理解课改理念,只贯彻了形式,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反而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思考二:如何合理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

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来确定讨论的主题。如果教师确定的主题过于简单、直白,学生的讨论就难以体现应有的价值,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之,如果教师确定的主题过难,学生在讨论时就可能无从下手,这样的讨论不仅毫无意义,还有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讨论的主题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讨论的主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让学生像摘果子一样“跳一跳,够得着”。其次,选择的主题要有讨论的价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通过小组合作寻求答案。最后,讨论的结果应是开放性的,学生可以有多种研究和讨论的路线,可以自由发表观点,而不一定必须得出教师预期的那个答案。

作为探究性学习,本案例中设计的问题只涉及课标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对于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和开拓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并无多大的帮助。这就表明,这些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是教师为上公开课而特意穿插到课堂中的,实际价值并不大。其实,在讲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根据教材和所给材料说说20世纪初为什么会爆发史无前例的世界大战。在当时的形势下,这次战争可以避免吗?为什么?这个讨论主题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欲,又有利于突破本课的难点,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合理设置讨论主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启发他们提出更有意义的问题。

思考三: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为了提高有效性,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在分组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力求各组实力均衡。其次,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于创新。最后,对学生作出评价时要公平、公正,并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性意见。

篇5: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反思

题记―成功者想千方百计,失败者叹千难万难。

在学校课改的大形势下,作为任何一位教师,都应紧紧跟上并大胆尝试与自己相适应的改革之路。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时间不长,并且一开始是被动的,但毕竟已运作,也应学着学习、思考,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总结反思。

在实施过程中,最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学生与老师在课程处理中的不同步,作为老师,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实施流程,在课堂上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指导学生。而作为学生,他们接触的老师多,每位老师在课堂上有自己的要求,他们要适应不同老师的特点,就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这就出现了师生的.不同步现象。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我们可以缩短或延长它,却不能省略。

第二,小组同学间出现了更多的矛盾。表现在讨论问题时、打扫卫生时、组内分数不满意时,这就需要老师在课上进一步引导,同学间自己能解决的,让他们自己解决,需要老师或其他同学帮忙的,求助于老师或同学,其实这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另一好处,让学生学会在问题中找解决办法。

篇6:对合作学习几点思考

一、科学分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使成员之间具有互补性,组建的小组之间力求均衡,便于开展公平竞争。教师还要选拔和培养好小组长,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成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保证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二、基于问题,合作学习的动机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问题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是学生,二是老师。学生在预习和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很多疑问,老师要让学生大胆质疑,只有他们的疑惑得到解决,他们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老师要根据教材实际和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再提出一些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这样他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认识、感受准备向他人呈现;带着自己的疑虑、矛盾、问题、期望得到他人的帮助。如此,合作学习过程中显然就多了几分主动,少了一些应付,多了几分厚重,少了几分苍白,合作的实在、有效。

三、课堂氛围,合作学习的保障

我们习惯了程序化的教育生活,课堂上不准交头接耳,发言要先举手等等,学生若要违反就要受到惩罚。这样的课堂氛围,学生噤若寒蝉,合作学习就很难实行。因此,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沉闷的课堂。首先,开放学习的空间。座位上,变传统的“田秧式”为“圆桌式”为合作学习打开方便之门。其次,开放思维的空间。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要学生注意结合生活实际;不仅仅局限于标准答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再次,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敢于、乐于参与课堂。在看起来无序的课堂中,却没有打闹,没有起哄,没有偷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思维活跃了,视野开阔了,素质提高了,合作学习就能得以顺利的实施。

四、教师,合作学习的引领者

高效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创造性。教师不应成为学生活动的旁观者,而应成为积极的行动者;教师不是外在的专制者,而是内在与情景的领导者。“平等者中的首席”赋予教师角色多重含义:问题的设计,目标的引领者,探讨的参与者,动态的协调者等。教师的创造性体现为:通过对信息的有效重组、问题的合理整合,形成连续不断的兴奋的,促进合作的持续和深入,在动态发展中生成。教师要致力形成问题情景: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重组、综合、提炼,加工成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协同探讨。教师要善于制造障碍,让学生不断面临新问题,常处于“愤”、“悱”的不平衡状态,形成一种想说想做的“冲动场”,调动学生上下求索,经历从矛盾困惑到超越成功的过程。

合作学习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它不能仅仅是形式上热热闹闹,盲目的让学生合作探究,做表面文章,还有的把小组合作当成一个教学环节,为环节而合作,这就失去了合作的意义。它应该出现在教学内容重、难点的突破处;出现在知识点的易混处;出现在规律的总结处;出现在思想的升华处。

二、教师要充分备课,全方位把握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出各种问题,也可能提出不同答案,这些情况教师在备课时要有充分的准备,以免在课堂上难于应付。

三、度的把握,尽显教学智慧。切忌使合作学习浅尝辄止,不能一出现问题就立即纠正,急于求成,应尽量让学生多议一议、试一试;不能一出现争议或摩擦就立即中止,因噎废食,草草收场,而恰恰尽量把解决问题的机会让给学生。

四、分小组教学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特别是后进生,要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到集体中去,在交流中进步,在展示中提高,充分利用组内异质的特点,推动各层次学生的发展。

上一篇:关于养猫作文说明文下一篇:二建建筑实务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