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德阳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

2024-04-25

关于加强德阳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共8篇)

篇1:关于加强德阳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德阳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 要:为使德阳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更加科学公正高效,通过对当前德阳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 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国际科技合作 项目管理 问题 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其它国家之间的国际科技合作日趋密切,日渐成熟的国际科技合作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以及 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德阳市的国际科技合作 项目顺应了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发展,为 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建立高层次、高水平的对外科技合作平台 以及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通过对德阳市国际科 技合作项目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目前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加强本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管 理。德阳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现状研究 1.1 德阳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特点

德阳市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主要涉及的是装备制造领域。德阳是 四川乃至中国西部重要的工业城市,拥有二重、东汽、东电等国家 级重大装备制造业企业和宏达、剑南春、什邡烟厂、金路、宏华等

一大批全国知名企业,形成了以重大装备产业、磷化工产业、烟酒 食品产业三大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柱产业和新材料产业、中医药产业 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地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做为中国的重大技术 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德阳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主要涉及的领域为 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其中又以“东电”、“东汽”和“二重”与国外 合作的项目为主。根据统计,近5年来,德阳市成功申报了14项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其中“东汽”成功申报了包括“1.5mw 风力发 电机组叶片联合设计和制造技术引进”、“ 2.5mw海洋/陆上型风力 发电机联合开发”和“5mw 海上风机联合研发”等项目在内的5项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另外“东电”也成功申报了3项国际科技合作 项目,“二重”也成功申报3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这些项目涉及 的领域均为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相比之下,涉及其它领域的国际科 技合作项目较少。

1.2德阳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当前管理办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根据科技部的解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一般包括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实施和项目验收4个阶段。德阳市的国际科技合作 项目管理也遵循该规定,包括这四个阶段。1.2.1项目申报

德阳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申报又包括两个步骤:(1申报单位通过

相关网页,在线填报项目申报材料,进行网上申报;(2项目在网 上申报后,经申报单位和归口部门审核并加盖公章后,将纸质材料 报送至相关项目管理部门。在这个阶段,存在以下问题:项目申报 信息发布渠道较少,发布的时间也比较短,主要在相关行政管理部 门的网站上发布,以行政管理系统为主。这就导致一些本身拥有好 技术,与国外有合作且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由于信息获得不及时、甚至根本不知道该项目申报信息,以致于无法通过申报项目得到更 好的资金支持和发展。1.2.2项目评审

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评审中,已建立了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专家库,通过在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涉及项目相关领域的专家对申报项目进 行评审。归口管理部门的行政工作人员主要依靠专家对申报项目的 打分情况,对项目进行最终评审。专家的参与避免了由于行政工作 人员对申报项目涉及领域不专甚至于不懂而做出不当甚至错误的 评审结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即专家在评审项目时,不可以避免的会依靠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判断,这就可能造成评审的 结果不一定完全公正。1.2.3项目实施

对德阳市行政管理机构来说,普遍情况是一旦项目申报成功,列

入计划,该项目管理就基本算是大功告成,之后项目的具体实施就 是项目申报单位的事,而相关的行政管理机构很少去监督管理该项 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对项目的实施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周期性的 管理和指导。因此,当有些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困 难、不能按期结题时,未主动和行政管理机构联系,申请推迟结题 时间,而行政管理机构也因为缺乏对项目实施的系统管理,未及时 发现该情况,最终导致立项项目不能按照任务书规定的时间进行验 收。

1.2.4项目验收

项目验收即项目结题,它主要是核查立项项目的各项工作或活动 是否已经按照项目任务书中的规定顺利完成。目前,我市部分项目 承担单位不是很重视该环节,有的单位过了项目验收时间还迟迟不 结题,也未曾向相关行政管理机构说明情况。在项目验收的时候,相关行政管理机构有时也未严格按照项目任务书中说明的技术指 标、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验收,偶尔存在草草了事,“走 过场”的情况。加强德阳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的几点建议

国际科技合作有助于我国实现自主创新,提高了我过现有的科技 水平,缩小了同其它国家先进技术的距离。而以上存在的问题,增

大了国家对我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资金投入的风险,也影响了我市 国际科技合作的健康发展。为解决以上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进一步加强我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管理,促进我市国际科技合 作健康发展,为我市相关企业单位进一步开展研发、改进和创新提 供可能性。

2.1 建立和完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信息管理系统

目前,我省的科技项目管理网络平台已经建成,我市的科技管理 网络平台也依附于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网站上,但其内容较为 贫乏,应进一步完善我市的科技管理网络平台,及时更新有关项目 管理的相关信息,推进项目信息共享,提供项目申报培训信息,对 项目申报书和预算数等的填写进行培训。在长期的调研工作中,发 现本市很多企业和单位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并不了解、甚至不知道 该项目的申报,使得自身一些很好的项目错过了申报时期,一些很 好的项目甚至因为资金不足而不得不停止研发。因此,我市相关工 作人员还应加大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宣传,使得更多的企业和单 位了解、知道该项目的申报,能根据自身情况充分利用国家支持,促进企业的发展。相关工作人员还可以主动和一些重点龙头公司和 单位长期保持联系,主动告知其相关工作负责人员项目申报信息,以避免错过项目申报时间。

2.2 建立和健全项目评审和评估体系

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评审和评估体系,完善同行 专家评审机制,建立评审专家信用制度,建立国际同行专家参与评 议的机制,加强对评审过程的监督,使得评审结果更加公开、公平、公正。同时,针对当前存在的“重立项,轻管理”的现象,建立国 际科技合作绩效管理系统,严格监督立项项目的经费使用过程,完 善信用档案机制,制定与信用档案管理相配套的管理制度。比如规 定如果超过任务书规定的项目验收时间且未成功申请推迟结题,以 后将不再受理该项目承担单位进行相关项目的申报,以督促项目承 担单位按时结题。

2.3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 笔者在长期的工作中发现,很多项目申报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对 项目申报书的填写并不了解,申报书的填写不规范,经常出现多次 反复修改,或者申报材料准备不当的情况,从而耽误了项目的申报。因此,负责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的相关行政工作人员应加强对企 业和单位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指导其按申报要求填写项目申报书 以及正确准备项目申报的相关材料。同时,负责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的相关行政工作人员也应不断 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素质,以适应新形式 下对科技管理工作的需要。这些管理者应熟悉掌握国家对科技工作 的方针政策,了解相关技术和经济法律法规,了解有关专业知识和 专业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行政组织协调能力,懂得科技研究的自 身规律和特点并且了解与项目有关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政策。总之,当前我市的国际科技合作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公平、公正、公开、高效的对我市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进行管理对促进我 市企业和单位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我市的经济具有重大作用。参考文献: [1]陈雄.国际科技合作

计划项目管理[r].北京:科技部国际科技 合作计划办公室, 2007.[2]胡义东.科技计划项目管理[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8.[3]马艳妮,马美茹,我省国际科技合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科技信息,2011(25:18.[4]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网..[5]德阳市科技信息网..

篇2:关于加强德阳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

教学常规,顾名思义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在现实的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学校管理者无不重视教学常规的制定与执行。他们把教学常规看作是学校教学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把执行教学常规的好坏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背景下,传统的“教学常规”,到底还要不要全盘保留?如今流行的“教学常规”到底要进行怎样的改进?本人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教学常规的历史与现状。我国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基本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五个环节。管理者无不重视教学常规的制定与执行。而且,很多学校把教师执行教学常规的状况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为了使教学评估数量化,体现教学评估的客观与公正,教学常规有越定越细的趋势。在我国,随着“效率优先”意识的加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我国按照科学管理的思路,提倡在学校中实行定岗、定编,工作职能定量化,奖金分配同工作量挂钩等措施,旨在提高教职工的责任感和工作效率。在教学随意性大的情况下,规范管理代替传统的经验型管理是一个进步。基于对当时教学工作各环节的分析,一批重点学校率先建立起可操作、可量化、可测评的教学规范。学校管理者按照既定规范实行教学管理,“在规范面前人人平等”,使管理客观化,减少主观的、人为的影响。这些措施确实加强了学校的科学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问题是,规范管理不一定是科学管理。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有不少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上存在着严重的误区。第一,规矩越多越好。第二,要求越高越好。有的常规要求过于笼统、抽象,更脱离实际,无法操作监管,事实上流于形式。第三,每一项常规要求都配合量化评分和经济制裁。更忽略了教师的个性和创造性,使学校失去了生机与活力。一般而言,中小学的教学常规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服从和遵守的基本的行为要求和准则。然而,我国大部分学校的教学常规不仅包括了教学规范,又包括了师德规范。我们的教学常规除了教学要求以外,还有德育要求,例如“上课不会客,不接电话,不抽烟”等,成了师德规范和教学规范的混合物。内涵的扩大,要求的增多,已经让教学常规不堪重负。教学常规偏离了原先简洁、明了的导向功能,不断地增强着控制的功能。教师们若固守这样的常规,不但无法真正接受新课程改革的种种新理念,而且会使教学的改革创新在课堂中消失,这必将严重阻碍新课程的推行。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如,教学目标上,倡导学生的多元发展;教学对象上,尽可能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教学内容上,充分利用一切课程资源;教学方法上,灵活地选择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的灵魂是创新,它需要教师借鉴、融合各派教学理论,需要教师的智慧和教育机智,而不是墨守成规。

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新课程下无常规,也不应有常规,循规蹈矩的教学是与新课程精神相背离的。另外,由于教学条件、教师素质的差异,不同地域的不同学校推进和接受新课程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学校之间必然会有不同的教学常规。笔者认为,建立面向新课程的教学常规必须有新的思路与策略。

(一)教学常规既要严格又要适度,更要便于操作、评估表面上,规范越多,似乎秩序越强,越有效。

(二)教学常规要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是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的素质直接左右着新课程的推行,因此,制定教学常规须关注并致力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3:关于加强科技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

1. 科技项目管理发展现状

针对项目实施的各环节, 科技发达国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项目管理模式。各国都立足本国实际情况, 着眼长远发展目标, 积极部署科技项目。例如, 美国在商业性技术开发方面最具典型的计划是先进技术发展计划 (简称ATP计划) , 其管理模式体现了美国最新的科技管理思想, ATP计划为每个项目提供的引导资金最高可达200万美元。英国政府非常重视科研经费管理和科技评价工作, 其科技评价体系十分完善, 且严格执行科技评价制度, 其评审委员成员一般为本学科领域的著名专家, 英国联系计划资助项目1500个, 总金额达到7.6亿英镑, 涉及2400个公司和200个科研单位。从20世纪80年代科技攻关计划设立以来, 经过40年的发展, 我国各级政府形成了较完善的科技计划体系, 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相继投入巨资设立若干个专项, 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 上海的创新行动计划、江苏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等等。在通过不断完善对项目的监控管理过程中, 保证了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计划项目的有效实施, 对促进科技进步、经济转型、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发挥了显著作用。

2. 科技项目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科技项目管理是对以项目形式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的全过程管理, 是一种典型的高层次知识管理实践活动。一般来说, 科技项目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的申报与立项管理、项目过程管理和项目结项管理, 以及项目所涉及的组织、人员、资金、文档、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等内容的管理。科技项目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科技计划要求, 采用行政管理手段和管理技巧, 组织和协调科技力量去完成科技计划项目的研究和开发任务。在科技项目管理过程中, 管理者一要掌握国家对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 并在项目实施中贯彻执行;二要了解有关的技术和经济法律法规, 使科技管理工作规范化;三要了解有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发展动态, 提出具有先进水平的研究目标, 引导项目的研究方向;四要具有较强的行政组织协调能力, 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要懂得科技研究的自身规律和特点, 使科技项目管理符合科技发展的自身规律;六要了解与项目有关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政策, 以利于科技成果的实施和转化。虽然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正在发生剧大的变化, 也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管理体系、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 但我国科技项目管理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 一直存在“重立项, 轻管理”现象, 尚未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监督管理办法也相对简单, 责任主体相对不明, 缺乏项目动态监督, 监督管理控制不强。这种两端紧中间松的管理方式, 对国家科技发展和产业技术升级需要的科技计划项目, 存在较大的不足之处, 科技项目管理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目前, 我国科技项目管理已逐步引入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思想, 探索形成了一些科技项目管理新模式, 在管理框架结构和内容方面也与发达国家较为接近, 管理政策和管理制度日趋完善, 并形成了项目立项、项目实施、项目评估、项目验收及过程监控等等。然而, 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1) 科技项目管理较为分散。

项目管理机构仍以官僚型层次结构为主, 科技项目下达部门与职能处室共同负责, 权责不清, 沟通不畅, 因而实施过程中缺少真正的负责部门, 缺乏灵活性, 对环境变化的响应速度较慢。由于行政管理部门工作头绪多, 受人力和时间等多种因素影响, 监管不易到位, 缺乏对科技项目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监管, 项目检查考核存在走过场现象, 违背了项目运行规律, 浪费了大量资源。

(2) 规范化的系统管理不够。

目前, 科技项目管理主要以传统性的过程管理为主, 通过对项目阶段性总结、现场检查考核、会议汇报咨询等形式进行监督管理。这种被动型监管对项目实施的调控能力比较弱, 科技项目评估也缺乏系统性, 通常是在项目实施中出现问题后, 被动地进行调控, 缺乏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

(3) 风险防范意识较弱。

在我国, 虽然科技项目具有创新性, 但项目投资力度比较大, 组织工作的复杂程度也相对比较高。由于我国科技项目的复杂性, 决定了完成一项科技项目需要多个管理部门共同协作。但项目在执行过程中, 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在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风险意识, 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计划以及用于项目风险识别和分析的技术与方法。因此, 对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变化因素常常估计不足。

(4) 缺乏有效的惩戒措施。

我国科技项目管理普遍存在着重立项、轻管理现象。对那些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较大问题或者与项目合同规定相差较大, 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弄虚作假的单位, 没有严格的惩罚措施和手段。

3. 科技项目管理改进措施

我国缺乏对科技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的理念, 且阶段控制管理和过程控制管理的力度不够, 因此导致立项阶段的计划不能够有效的实施, 考核验收存在不规范现象, 使得一些科技项目产生的成果难以有效转化。分析发达国家科技项目管理全过程, 其科技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有着较为系统、严谨和高效的运行机理, 能够充分调动社会力量, 达到较好的执行效果, 这对完善我国科技项目管理方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基于我国科技项目管理中存在一些不足, 面对新的形势要求, 必须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 加强项目全过程的管理。

(1) 创新科技项目管理模式。

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全过程管理。在科技项目立项阶段, 要规范项目立项的标准和程序, 完善立项评估体系, 尝试采用竞争机制确定科技项目承担单位, 有效地转变政府职能, 防止腐败, 建立科技项目管理的新机制。在科技项目实施阶段, 要强调时间管理, 保证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同时要完善中期评估体系, 重视关键点监控, 通过进行现场考核, 保证资金投入效益和项目实施效果, 对科技项目的实施进行全过程动态管理。在科技项目结题验收阶段, 加强验收前工作准备, 完善验收评估体系, 加强应结未结项目的管理, 对整改不到位、项目结题验收率低的单位应记入项目信用管理信息系统。

(2) 完善项目管理监控体系。

科技项目实施应有完善的管理办法做保证, 严格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 明确各管理主体的职能、职责、权力和义务, 这是确保科技项目目标实现的基础。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应以这些文件为依据, 从项目立项至项目验收全过程都应该遵守管理规定, 实现科学规范的管理。完善信用档案机制, 制定与信息档案管理相配套的管理制度, 将有利于培养健康的竞争秩序。通过制定信用管理制度, 让失信单位和个人得不偿失, 杜绝单位发生失信问题。

(3) 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作用。

科技项目监管需要具有良好技术背景的专业化团队。为了达到有效监管目的, 政府部门要积极培养项目监管中介机构。科技中介机构作为科技宏观调控的中间环节, 能替代政府延伸行使部分社会职能, 实现政府的微观科技运行过程管理。通过中介机构的引入, 可有效加强科技项目实施过程的动态监管, 并根据国家和地方需要, 适当调整科技项目目标和配置经费等。建立受行政委托的监管机构, 将项目监督工作从行政管理中分离出来, 发挥竞争机制, 有利于行政宏观管理。

(4) 实现科技项目信息化管理。

通过建立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对科技项目整个周期的全方位、多层次管理, 做到既可满足项目管理各层级人员对项目执行情况的需求, 又方便项目承担单位的使用, 实现各层级对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共享和对项目进展情况的全面监督与控制, 保证项目实施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胡义东.科技计划项目管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2]王德生.国外实施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管理与评估的案例分析[EB/OL].[2005-04-12].http://www.istis.sh.cn/

[3]韩庆靖.科技项目管理系统进入第四代[N].科技日报, 2005-08-09-11.

篇4:关于加强德阳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国际科技合作 项目管理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19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其它国家之间的国际科技合作日趋密切,日渐成熟的国际科技合作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德阳市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顺应了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发展,为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建立高层次、高水平的对外科技合作平台以及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通过对德阳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目前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加强本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管理。

1 德阳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现状研究

1.1 德阳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特点

德阳市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主要涉及的是装备制造领域。德阳是四川乃至中国西部重要的工业城市,拥有二重、东汽、东电等国家级重大装备制造业企业和宏达、剑南春、什邡烟厂、金路、宏华等一大批全国知名企业,形成了以重大装备产业、磷化工产业、烟酒食品产业三大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柱产业和新材料产业、中医药产业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地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做为中国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德阳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主要涉及的领域为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其中又以“东电”、“东汽”和“二重”与国外合作的项目为主。根据统计,近5年来,德阳市成功申报了14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其中“东汽”成功申报了包括“1.5MW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联合设计和制造技术引进”、“ 2.5MW海洋/陆上型风力发电机联合开发”和“5MW海上风机联合研发”等项目在内的5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另外“东电”也成功申报了3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二重”也成功申报3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这些项目涉及的领域均为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相比之下,涉及其它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较少。

1.2德阳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当前管理办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根据科技部的解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一般包括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实施和项目验收4个阶段。德阳市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也遵循该规定,包括这四个阶段。

1.2.1项目申报

德阳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申报又包括两个步骤:(1)申报单位通过相关网页,在线填报项目申报材料,进行网上申报;(2)项目在网上申报后,经申报单位和归口部门审核并加盖公章后,将纸质材料报送至相关项目管理部门。在这个阶段,存在以下问题:项目申报信息发布渠道较少,发布的时间也比较短,主要在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网站上发布,以行政管理系统为主。这就导致一些本身拥有好技术,与国外有合作且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由于信息获得不及时、甚至根本不知道该项目申报信息,以致于无法通过申报项目得到更好的资金支持和发展。

1.2.2项目评审

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评审中,已建立了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专家库,通过在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涉及项目相关领域的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归口管理部门的行政工作人员主要依靠专家对申报项目的打分情况,对项目进行最终评审。专家的参与避免了由于行政工作人员对申报项目涉及领域不专甚至于不懂而做出不当甚至错误的评审结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即专家在评审项目时,不可以避免的会依靠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判断,这就可能造成评审的结果不一定完全公正。

1.2.3项目实施

对德阳市行政管理机构来说,普遍情况是一旦项目申报成功,列入计划,该项目管理就基本算是大功告成,之后项目的具体实施就是项目申报单位的事,而相关的行政管理机构很少去监督管理该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对项目的实施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周期性的管理和指导。因此,当有些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不能按期结题时,未主动和行政管理机构联系,申请推迟结题时间,而行政管理机构也因为缺乏对项目实施的系统管理,未及时发现该情况,最终导致立项项目不能按照任务书规定的时间进行验收。

1.2.4项目验收

项目验收即项目结题,它主要是核查立项项目的各项工作或活动是否已经按照项目任务书中的规定顺利完成。目前,我市部分项目承担单位不是很重视该环节,有的单位过了项目验收时间还迟迟不结题,也未曾向相关行政管理机构说明情况。在项目验收的时候,相关行政管理机构有时也未严格按照项目任务书中说明的技术指标、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验收,偶尔存在草草了事,“走过场”的情况。

2 加强德阳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的几点建议

国际科技合作有助于我国实现自主创新,提高了我过现有的科技水平,缩小了同其它国家先进技术的距离。而以上存在的问题,增大了国家对我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资金投入的风险,也影响了我市国际科技合作的健康发展。为解决以上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进一步加强我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管理,促进我市国际科技合作健康发展,为我市相关企业单位进一步开展研发、改进和创新提供可能性。

2.1 建立和完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信息管理系统

目前,我省的科技项目管理网络平台已经建成,我市的科技管理网络平台也依附于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网站上,但其内容较为贫乏,应进一步完善我市的科技管理网络平台,及时更新有关项目管理的相关信息,推进项目信息共享,提供项目申报培训信息,对项目申报书和预算数等的填写进行培训。在长期的调研工作中,发现本市很多企业和单位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并不了解、甚至不知道该项目的申报,使得自身一些很好的项目错过了申报时期,一些很好的项目甚至因为资金不足而不得不停止研发。因此,我市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加大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宣传,使得更多的企业和单位了解、知道该项目的申报,能根据自身情况充分利用国家支持,促进企业的发展。相关工作人员还可以主动和一些重点龙头公司和单位长期保持联系,主动告知其相关工作负责人员项目申报信息,以避免错过项目申报时间。

2.2 建立和健全项目评审和评估体系

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评审和评估体系,完善同行专家评审机制,建立评审专家信用制度,建立国际同行专家参与评议的机制,加强对评审过程的监督,使得评审结果更加公开、公平、公正。同时,针对当前存在的“重立项,轻管理”的现象,建立国际科技合作绩效管理系统,严格监督立项项目的经费使用过程,完善信用档案机制,制定与信用档案管理相配套的管理制度。比如规定如果超过任务书规定的项目验收时间且未成功申请推迟结题,以后将不再受理该项目承担单位进行相关项目的申报,以督促项目承担单位按时结题。

2.3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

笔者在长期的工作中发现,很多项目申报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对项目申报书的填写并不了解,申报书的填写不规范,经常出现多次反复修改,或者申报材料准备不当的情况,从而耽误了项目的申报。因此,负责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的相关行政工作人员应加强对企业和单位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指导其按申报要求填写项目申报书以及正确准备项目申报的相关材料。

同时,负责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的相关行政工作人员也应不断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素质,以适应新形式下对科技管理工作的需要。这些管理者应熟悉掌握国家对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了解相关技术和经济法律法规,了解有关专业知识和专业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行政组织协调能力,懂得科技研究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并且了解与项目有关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政策。

总之,当前我市的国际科技合作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公平、公正、公开、高效的对我市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进行管理对促进我市企业和单位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我市的经济具有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管理[R].北京: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办公室, 2007.

[2]胡义东.科技计划项目管理[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8.

[3]马艳妮,马美茹,我省国际科技合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1(25):18.

[4]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网.www.cistc.gov.cn.

[5]德阳市科技信息网.www.dyskjj.cn.

篇5:关于加强德阳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

人本管理是以人为核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创造精神的科学管理方式。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在企业步入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实施人本管理,深受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推崇。实践证明,凡是重视人本管理的企业,企业就充满生机和活力;反之,就处于呆板和沉寂状态。下面,就目前部分企业在人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谈谈个人之浅见。

一、透视部分现行企业的管理措施,缺少人本管理的方式人不仅是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同时也是企业经济活动中的管理核心。只有重视和强调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发挥,企业才能充满生机活力。然而,我们有些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却自觉和不自觉的忽视了这个核心问题,偏重于采取一些外在的约束力管理企业,且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依靠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行政管理是企业组织指挥生产的一种常用手段,对于集中管理,上传下达的确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但是,行政管理的局限性只能是让管理者被动的去完成某项任务,而不能够解决被管理者的劳动态度问题,不能够从根本上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在企业管理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管理者经常依赖于行政管理手段管理工作,长期以往,其结果必然是逐渐抹杀的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劳动热情。二是依靠规章制度。在企业管理中,规章制度是规范职工工作行为的准则。对于建立良好的生产工作秩序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作为

企业管理,依靠规章制度规范职工的行为不是目的,重要的目的应该是千方百计充分发挥职工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不断积极主动的去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企业规章制度管理是以职工思想觉悟为前提的,职工只有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才能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否则,在规章制度制定不细,出现空挡的时候,就很难起到面面俱到的管理作用。三是依靠物质激励。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物质刺激来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也确实能够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通过勤奋劳动,获取相应的劳动报酬是无可厚非的。但仅靠物质刺激,只能换来一时的劳动热情,明显的缺乏长期性和持久性。特别是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的影响,容易在职工思想上产生拜金主义、金钱至上思想倾向,以至于偏离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方向,最终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发挥。因此,依靠物质激励出来的积极性是短暂的、不稳定的。综上所述,这些以行政命令、规章制度、物质刺激为主要内容构成的企业管理机制,在企业生产实践中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均属于外在力量的控制与约束,仅仅依靠这种外因力量,不可能从根本上自觉的产生自我激励和规范作用,真正激发和调动广大职工的内在积极性和创造性。再者,这种借助外在力量管理企业的方法,只是把“人”当作缺乏思想和情感的“物”,没有把“人”看成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高级动物,这同企业文化建设人本管理核心理念相去甚远,这也是当前部分企业的管理效果不佳,企业在市场经济

中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二、透视部分现行企业的管理思想,缺少人本管理的重视企业作为创造物质财富的经济型组织,依靠经济手段管理企业,是企业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所决定的,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目前在一些企业中却严重和比较严重的存在着把企业人本管理和经营管理相互比喻成“虚”与“实”,“软”与“硬”,“有形”与“无形”的关系。认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有形的、实的、硬的,而把企业文化称之为无形的、软的、虚的,更有甚者把两者完全割裂开来。产生这种认识的根源,就是认为人本管理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东西。这种重物不重人的倾向,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在这种重物不重人的思想支配下,一些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时,不是首先从企业的主体上寻找根由,而是盲目的从其他方面查找原因,从而使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致使问题反复出现,屡禁不止,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忽略人这个既能够产生问题,又能够解决问题的根本因素。人是企业经济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决定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试想,一个胸无大志、精神颓废、意志消沉、不思进取的职工,即使在环境优越、条件充足的企业中,也不可能创造出优秀的业绩。倘若一个理想远大、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积极上进的职工,即使在环境恶劣、条件较差的企业中,也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创造出不凡的成绩。我们应该把人本管理看成是“有形”的,“有形”在人的头脑之中;看成是“硬”的,“硬”在使人具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看成是“实”的,“实”在扎实的工作和创造性的成果。以人为本,一切着眼于人,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尊重人的价值,实现人的价值,认同人的价值,使广大职工切实感受到自我存在价值的意义。以人为本,一切着眼于人,更重要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充分承认他们的创造价值,并为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开展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机会和条件。通过把巨大的精神动力转化成巨大的物质财富,就会创造出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服务,根本问题是造就出一流的人才。任何企业如果企业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在今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篇6:关于加强德阳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正视国税干部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思想政治工作乏力

一方面,近几年来,随着税收任务的不断增长,工作压力加大,部门差异、地区差异和岗位差异明显,普遍存在大机关、小基层,大市区、小县城,“油水肥厚”区域、“清汤寡水”区域。在这种情况面前,部分干部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这其中,一种表现为“消极等待型”。一部分年龄为50至60岁的干部,税务工作年限长,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由于临近退休,对工作热情不高,“船到码头车到站”是他们的指导思想。知识老化却不愿积极学习,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跟不上税收信息化管理的步伐。另一种表现为“无所作为型”。一部分年龄为40至50岁的干部,有知识、有经验、又有精力,本来应成为税收工作的主力军,但因制度或者职数编制的原因,提升无望,便将工作精力转向私人事务,工作责任心淡漠。第三种表现为“热情减退型”。一部分高校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税务单位,成了基层干部队伍的主体,给各项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工作之初,这些干部劲头十足,但业务不精。时间一久,业务逐渐熟练,却由于制度原因长期停留在一个岗位,热情被磨灭,尤其是长期在窗口工作,自我感觉才能无法施展,对工作采取了冷漠的态度。这些问题的产生源于干部管理制度,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收效甚微。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可避免地影响和改变我们干部队伍中一些人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冲击着干部旧有的心理平衡。在干部队伍中出现了愿意从事税管工作的干部多,从事管理和政治工作的干部少的现象。面对这种干部队伍结构失衡,干部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实际情况,我们缺乏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跟不上形势任务和干部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解决不了干部队伍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显得苍白无力。

(二)心理疏导教育滞后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基层国税干部工作任务重、节奏快、负荷满,导致基层干部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较大,再加上责任上的压力、职业上的敏感,使许多基层国税干部长期处于紧张、戒备的工作压力之下。而我们的干部,特别是年轻的干部又缺乏自主调控适应能力,我们在心理疏导教育方面还比较滞后,没有寻求出帮助干部解压、泄压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往往以“堵”代“疏”,习惯于通过定规章、定制度、定规范、定奖惩来约束干部的言行,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缺乏真挚的沟通、细心的疏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以“高压”促“稳定”,产生短期效应。

(三)教育管理宽严失当

在干部队伍的管理教育工作上,我们建立了各种制度,但缺乏贯彻执行制度一以贯之的韧劲。对干部的教育管理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现象在不少单位还普遍存在。往往是上级强调了、或者出了问题了就站出来说一说,管一管,风平浪静的时候就放松了要求。部分单位和领导在抓干部教育管理中有“老好人”思想,只想“栽花”,不想“种刺”,不敢也不愿意较真碰硬。面对错误的思想行为缺乏正气,即使有了问题,往往也宽容有加,听之任之。还有的执行规章制度不严格,雷声大雨点小,往往是“说在嘴上,挂在墙上,落实不到行动上”。喜欢搞下不为例,不敢搞以此为例。

(四)组织作用发挥不力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基层党管干部力度不大,组织作用发挥不好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和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管具体事务多,管深层次思想问题少。对干部的真实思想摸得不深不透,对思想特点和变化规律把握不准,教育管理缺乏预见性和针对性,有的基层党组织甚至被干部中的一些问题牵着鼻子走。二是靠个人或行政手段管得多,发挥党支部的力量少。往往把行政职务带进党内生活,依靠领导权威,用行政命令教育管理干部。三是遇到矛盾上交的多,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的少。在干部发生问题时,不是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帮助干部认识错误,对严重违纪问题提出处理意见,而是把矛盾上交,由上级调查处理。四是隔靴搔痒的多,思想交锋的少。在管干部中顾虑重重,管同级怕影响关系,管主官怕被穿“小鞋”,管下级怕失去群众,管棘手问题怕引火烧身,不敢进行正面思想交锋。五是生搬硬套的多,讲究方法艺术少。有的在党管干部上原则性虽然很强,但不注重方式方法和工作艺术,缺乏必要的灵活性,结果事与愿违,效果不佳。

二、加强国税干部队伍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路对策

(一)用正确思想教育干部

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干部队伍思想问题的前置条件。我党历来都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基础性、根本性、管长远的工作来抓。当前,在干部队伍中之所以出现部分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工作作风不实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对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乏力。近年来,我们在抓国税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重基

层、轻机关,重一般干部、轻领导干部的现象,使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在干部队伍中得不到落实。走过场、图形式,说教空洞、言之无物、苍白无力,导致了干部有思想问题长期得不到及时、合理、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因此,进一步强化对干部的思想教育是加强干部队伍教育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和基础。

(二)用组织力量管好干部

组织的力量主要体现在教育、管理、监督三个方面。要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积极有效地解决干部队伍中出现的问题。党组织要经常对干部“拉袖子”、提要求,尤其是对个别自我要求不严,喜欢钻空子、打擦边球的干部,要主动靠上去做工作,及时敲警钟,防止“闯红灯”。要尊重基层党委和支部对干部考评使用的初评建议,让基层做出的组织鉴定,真正成为干部进退、奖惩、走留的重要依据。在通过组织加强教育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监督管理,这种监督可以包括群众监督、家庭监督、自我监督和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管控。要通过干部个人述职、民主测评等方法和手段,使干部的工作和行为在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各级组织要把管理监督的触角延伸到干部“八小时”以外,防止出现教育管理中的盲区。

(三)用有效机制约束干部

坚持把教育管理的原则和内容渗透到具体工作中,严格按照法规制度办事,做到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凡是法规制度有明确规定的,不折不扣地抓落实;凡是法规制度有原则要求的,具体细化抓落实;凡是法规制度相对滞后的,研究探索抓落实。要针对国税干部教育管理的特点规律,建立操作性强的制度机制。一是健全分析讲评机制。党组和党支部要经常分析干部队伍形势,有针对性地解决干部教育管理中的倾向性问题,定期对全体干部的学习、工作及守纪情况进行讲评,认真登记,作为年终考评、奖惩使用的重要依据。二是健全谈心帮教机制。各级领导同志要经常开展谈心活动,关心下属和基层干部的思想、生活、工作。尤其对工作出现问题、家庭出现变故、个人受到挫折的干部,做到及时谈心,组织专人帮带。三是健全选人用人机制。要按照国家公务员管理的法规制度,根据个人自荐、民主测评推荐、网上公示、组织考核、业绩认定等程序进行全面、客观、准确地考察、识别、了解、认定、评价干部。对那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脚踏实地、业绩突出的国税干部要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对那些不思进取、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要坚决给予惩处,予以“换岗”或“下岗”。要将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干部通过竞争上岗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坚决反对任人为亲、论资排辈的用人导向。

(四)用严格奖惩激励干部

干部竞争激励机制是提高干部工作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干部教育管理的有效手段。各单位要制定《目标责任制考核及奖惩办法》,将各单位思想工作、基础建设、本职工作、岗位练兵等重点工作分解量化,在明确目标任务职责,层层签订责任状的基础上,制定绩效考评实施办法。特别要注意考评办法要做到“三个明确”:明确考核标准,明确考核办法,明确奖惩措施。通过实施绩效考评有效解决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现象。考评的形式也应多样化,不能因为名额的限定,就否定了另一部分干部的工作成绩,积极开展评先活动,弥补考核优秀人数有限的不足。除了荣誉激励机制,也应通过提供各种待遇激励干部努力学习、钻研业务、勤奋工作,如职称考试与相应工资职级相挂钩;能级考试与相应工资职级相挂钩;工作好,思想正的老同志退休时可考虑在职务上提升一级以提高工作待遇,使广大干部工作起来有奔头。

篇7:关于加强德阳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

重点税源监管是税务机关税收征管中的一项非常重要工作,其监管质量直接影响着征管效率和税收计划的完成。重点税源监控对象的确定因税务机关所管辖纳税人的多少及纳税额的大小而定,根据《江西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全省地税系统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赣地税发[2006]179号)的规定“县(市、区)局监控的重点税源企业标准:上年实际缴纳地方各税达30万元以上。”2010年我局实际缴纳地方各税达3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91户,占全局企业户数的11%,征收税款14455.05万元,占全局征收数的67.98%,其中紫阳分局重点税源企业38户,征收税款8568.27万元,占重点税源企业征收税款的60%。因此,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研究和探索重点税源监控管理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重点税源管理在税源监控、加强征管和税收计划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一是通过对重点税源企业有关应缴、实缴税收数据的了解、分析、测算,对企业纳税申报数的真实性、准确性和解缴入库的及时性进行稽核、监控;二是通过对重点税源企业生产经营变化动态的了解和分析,及时掌握经济税源变动 情况,分析税收收入变化原因,预测税收收入发展趋势,提高税收分析水平和税收预测的准确性;三是通过加强重点税源企业管理,促进税收计划编制和组织收入工作水平的提高,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编制和分配税收计划时,抓住了重点税源,就掌握了计划落实的主动权,有利于提高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税收计划执行过程中,抓住了重点税源,就抓住了主要矛盾,有利于发现和解决组织收入中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税收计划任务的完成。

二、我县重点税源监控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重点税源监控管理模式

2007年,我局领导充分认识到加强重点税源管理的重要性,将原先的五个农村分局缩减为三个,将另外两个分局的编制放在城区,加强城区的税收管理,在基础上实施重点税源分行业管理探索,紫阳分局负责城区的房地产、建筑安装行业和移动通信、金融保险等中央、省属企业的税收管理,其他分局按路段进行征管范围划分,各自辖管范围内都有自己的重点行业,如中云分局所管的旅游和餐饮行业、许村分局所管的工业园区、城郊分局所管的交通运输业等。2007年入库地税收入12368万元,较2006年增长2309万元,取得明显的效果。

2011年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我局又对2010年 的全县重点税源和2011年预测的重点税源进行分析比对,分类梳理,特别是对年纳税额在50万元以上的企业进行调查摸底,成立重点税源管理局(紫阳分局),下设房地产建筑行业纳税人、服务行业纳税人(包含旅游、饮食住宿)、金融保险行业和二手房纳税人四个小组,抽调精兵强将进行重点税源的专业化管理。同时考虑我县车辆税收、工业园区税收管理的完整性(全县的车辆税收归城郊分局管理、工业园区税收归许村分局管理)暂不调整;农村分局年纳税额在5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暂时不纳入重点税源管理局管理,待运行良好时再一并予以考虑。至于其他符合县级重点税源标准的企业仍归属地管理,要求管理分局按照税源类别(重点税源、一般税源、个体税源和零散税源)实施分类管理。

重点税源管理局现有管户110户,预测税款20437万元,占全县预测税款总数的81.8 %。从4月份运行以来,重点税源累计征收税收收入1.10亿元,占全县税收收入的88.7%,重点税源管理的效果凸显。

(二)重点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4月份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以来,我局的重点税源管理取得一定的效果和成绩,但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

1、重点税源监控方式单一,监管手段不高。当前我局对重点税源实施监控管理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税收管理员利用每月的税源巡查巡管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二是对企业会计报表进行审核比对。三是加强发票管理,以票控税。但通过这三种方式了解掌握的有关数据和信息只是纳税人自行申报的情况,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点税源监控信息不实、不全面等现象,直接影响税收分析和预测的质量。税收管理员尽管建立了重点税源管理台帐,也只是为应付上级的检查,发挥不出其应有的监管作用。

2、重点税源监控内容不细,监管力度不大。由于重点税源监控方式单一,导致税务机关掌握的重点税源资料仅停留在纳税人提供的税务登记、纳税申报以及企业财务报表等有限的静态基础资料上,而对重点税源企业发展前景、发展规模和盈利能力预测等最具有监控价值的动态资料却掌握得较少,缺乏有效的全过程动态监控。税务机关对重点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辖区内经济发展趋势、税收收入增减预测等存在一定难度,客观上也助长了企业虚假申报的侥幸心理,导致重点税源信息资料失真。且外部与国税、工商、银行等部门没有建立信息传递制度,内部征、管、查三个环节的信息传递上相互脱节,从而使重点税源监管缺乏力度。

3、税源监控手段科技化水平低,监管效果不强。从内部来看,近年来虽然注重依托信息化支撑,强化重点税源监控管理,但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信息化水平应用不高,从征管系统中进行“重点税源企业”的认定和纳税查询,发现存在部分重点税源企业未在征管系统中进行认定,而部分未达到重点税源企业标准的纳税人未及时进行变更取消;“重点税源企业”纳税查询名单中还有部分个体工商户。通过查询征管系统中的“两业管理”中的“不动产”模块下的“证照信息”,发现信息录入不全,如发改委立项批复、建设规划用地许可等;“项目管理”模块下的“税源预测”和“税收信息实时分析”基本上都是空白,而这些纸质资料管理员手中都有,导致征管系统中的重点税源企业监控信息不全、不实,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重点税源监控管理质量的提高。从外部来看,重点税源企业网报率低,网报注册户数只有20户,仅占重点税源企业户数的18%,从而导致企业网上报送数据较困难,征管系统中抽取不到纳税人的财务信息,不利于“纳税评估”软件的应用。

4、税务管理人员素质与重点税源监控管理的需求不适应。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业务更加多元化,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经济核算越来越复杂,这些都加大了重点税源监管的难度。而纵观我局,税收管理员的素质堪忧,年龄偏大、税收专业化人才不多,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现代化综 合知识缺乏,导致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分析、预测的能力不强,对纳税人纳税评估流于形式,对纳税人涉税信息不敏感,信息把握不全面、不及时,审核评估不深入,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导致重点税源监管不到位。

三、对做好重点税源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强重点税源监控,是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源管理的必然需要,必须坚持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动摇,坚持夯实税源管理基础不放松,坚持征管质量与效率不降低,把重点税源监管工作抓好、抓落实。

(一)完善重点税源监控的管理机制

一是要建立重点税源管理责任人制度。正确处理“管事与管户”的关系,管理责任人要从日常事务入手,经常深入企业,充分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情况、资金流向、产销变化、发展趋势等动态信息,加强重点部位和环节的跟踪管理和动态监控。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料及日常检查情况,加强对纳税户生产经营情况和纳税申报真实性的分析评估,结合征管系统中静、动态数据,全面掌握税源增减变化情况,提高重点税源管理效益。二是要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和调查制度。要求重点税源大户每季是否发生重大事项,都必须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产业政策变动、产业结构调整、增资扩股等重大事项。同时,税收管理员除正常的每月税源巡查外还要进行一 次走访重点税源企业,更加及时地掌握企业的经营动态和相关重大涉税信息。三是要建立信息传递和共享制度。一方面要加强部门协作配合,建立和完善与工商、国税、银行等部门间的信息传递、联席会议等制度,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促进信息资源使用效能的最大化,随时掌握区域内税源变化情况,掌握税源管理工作的主动权。目前我局已积极向县政府综合治税办争取,在《婺源县社会综合治税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拟定了《婺源县社会综合治税工作考核办法》,通过对所有涉税单位的工作职责、信息交流方式以及违反的相关责任进行了明确,为下一步信息共享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征收、管理、稽查等各部门共同责任的工作落实,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各部门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制度,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做好重点税源的事前、事中、事后监控管理。

(二)完善重点税源监控的分析机制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重点税源监管企业数据常规分析的通知》(国税函[2005]725号)的文件要求,重点税源监管企业数据常规分析是指通过对重点税源监管企业月报表数据的加工整理,编制汇总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税收缴纳情况基本信息的分析工作。重点税源监管企业数据常规分析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主要经济税收指标变动同期比较分 7 析、行业(企业)税负测算分析、企业税收入库分析、企业欠税分析、税收与税源变化相关性分析、税收数据跨期稽核分析、综合征收力度测算分析、行业税负预警分析。

根据《全省地税系统重点税源企业监控管理暂行办法》(赣地税发{2006}179号)要求,“重点税源监管岗位包括各级地税机关计财部门重点税源管理人员、基层分局税收管理员。”因此计财部门重点税源管理人员、基层分局税收管理员要按照文件规定的各自职责加强对重点税源监管企业数据常规分析的内容进行逐项比对分析。通过重点税源常规分析,明晰税收收入形势、说明税收增减影响因素、揭示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查找税收异常企业。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按月编制分析报告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税收缴纳情况进行客观的描述与评价,为组织税收收入、监督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和完善税收征管服务。

(三)完善重点税源监控的科技机制

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管理,建立科学规范严密高效的税源监控管理体系,是当前加强税源监控工作的重点。一是依托现有征管系统中的“重点税源”认定和报表的录入功能,结合今年建筑业和不动产业“两业”管理软件的全面推行建立严密的防控系统,使税源监控方式更加科学、严密。二是加快县级重点税源企业网上直报工作,实现监控手段现代化。积极推行网上报税,实现企业财务报表的网上传输和即时比对;积极应用纳税评估软件,实现重点税源信息的自动比对分析,提高工作效率。三是探索运用电子化实施监控管理途径,达到人工监控与网络监控并行,提高监控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四是充分发挥社会综合治税效能。与工商、财政、国税等部门建立信息交换机制,加强部门间配合协作,做好重点税源的社会监控。建立《部门信息交换档案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协税护税人员的积极性,明确各部门协税护税义务及法律责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起覆盖面广的社会协税护税网络提高社会综合治税的协控质效。

(四)完善重点税源监控的评估机制

以“纳税评估”软件的推广应用为契机,充分发挥纳税评估作用,做好重点税源监控。管好了重点税源企业,也就牵住了税收任务的“牛鼻子”,抓住了税收工作的主要矛盾。因此,要把重点税源企业列为重点评估对象,对其实施全面监控。

1、强化考核。根据重点税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评估工作目标。对重点税源的评估定人、定户、定时间、定指标、定质量,在规定的时间内达不到评估指标和质量要 9 求的,按责任追究到人。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调动税务人员在评估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2、分类评估。根据重点税源企业纳税人的信用等级高低实施分类管理、分类评估,重点加强对C、D类纳税人的纳税评估。通过实施分类评估,既减轻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压力,又可正确引导纳税人自我加强管理,依法纳税,自觉向A、B级纳税人学习。同时,可参照税务稽查流程实施纳税评估工作的评估、执行、分析三分离,各岗位人员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形成严密的监控体系。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定期召开重点税源分析会,各岗位汇报交流对重点税源评估情况,总结经验,分析成因,有针对性地改进评估措施,提高对重点税源评估的效果和监控力度。

3、强化服务。在评估过程中,应帮助企业加强成本核算,提高经济效益。利用税务部门接触面广,信息灵的特点,积极为企业提供经营信息及合理化建议。还可为重点税源企业专门设臵税务咨询机构,开辟办税“绿色通道”,推行“预约服务”、“延时服务”、“1+1牵手服务”等个性化、特色服务,随时为纳税人提供咨询服务,以良好的服务赢得纳税人对评估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五)完善重点税源监控的选人机制

从税务人力资源研究方向入手,建立和完善重点税源监管人才选拔机制。

1、整合税源管理机构,调集优势力量,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管理。要坚持对重点税源重点监管的原则,切实把那些综合素质高、政治业务能力强、年轻有为、敬业爱岗、经验丰富的税务人员调整到重点税源监管岗位上来,让这些人员从日常繁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管理重点企业,结合本单位实际,原则上对年纳税50万以上的重点监管企业每人负责10至15户,对年纳税在30万-50万元之间的重点企业可适当增加管理户数,以确保监管人员有足够的精力管好分管的企业。

2、完善管理手段,加强培训,鼓励多出人才。要加强对重点税源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要在财力、物力上予以适当倾斜,每年拿出一定时间组织2至3次专门的业务培训,每次培训不少于10天,不断更新和丰富知识,以满足工作需要;同时鼓励全体税务人员积极参加各类职业资格学习和考试,力争在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律师、高级审计师、计算机类高级工程师等职业资格上多出人才,以最高的资格和能力竞聘这个岗位。

3、合理配臵人员,提高重点税源监管人员的待遇。税务机关要在人才选拔上坚持实行能级对应、优势定位、动态 调节的原则,对于那些被确定为重点税源监管岗位的人员,要适当提高职务待遇,对业绩突出的人员要在职务晋升、评先和福利待遇上优先考虑,切实调动这些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章:

1、《关于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管理的几点思考》,作者;钱建伦 章超英

2、《关于有效发挥重点税源管理作用的探索和建议》,作者 李慧峰

篇8:关于加强德阳市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路径选择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推动传统农业经营方式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 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广大农民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竞争意识的不断增强, 合作社品牌建设越来越引起广泛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 是否拥有知名品牌、优质品牌、强势品牌, 不仅直接关系到合作社自身的发展, 关系到农民增收致富, 关系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也关系到现代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的时代要求

品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品牌之间的竞争。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 已经成为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以及农产品国际化、信息化、高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 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的内涵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对“品牌”的解释为:“产品的牌子, 特指著名产品的牌子。”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 品牌是指人们对一个企业或组织所生产的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 代表的是一种信任和认同。它不仅仅是商标标志, 而且是信誉标志, 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当品牌得到市场的认可, 才能产生价值和效益。

同样,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作为一种合作制企业, 其品牌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知名产品、美好形象或高质量服务, 也是一种象征、一种承诺, 一种使合作社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是一个集合概念, 具有两个基本层次:一个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身所代表的组织品牌;另一个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拥有的农产品品牌, 包括驰 (著) 名商标、农产品知名品牌、“三品”认证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以及地理标志认证 (原产地保护标识认证) 等。如北京市门头沟区通过积极挖掘门头沟区知名度高、历史悠久、品质特征明显的农产品, 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地理标志认证的组织申报工作, 广泛宣传农产品地理标志相关知识, 积极推进京白梨、龙泉雾香白杏等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其中门头沟京白梨已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时, 门头沟区通过扶持合作社发展、支持合作社品牌建设等一系列措施, 打造了以京白梨、京西白蜜、蝴蝶画、酱菜、纸皮核桃、黄芩茶、玫瑰精油等为主的京西特色农产品。

(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的现实需求

1. 加强合作社品牌建设, 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合作社自身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 必然要通过参与市场竞争来产生效益和赢得利润。提高市场竞争力, 品牌是关键因素。品牌意味着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利润。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的打造, 也意味着合作社内部农产品的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 以及合作社管理、运转、经营的高效率、高效益。合作社品牌建设, 相当于为合作社的发展建立了形象平台,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合作社发展的“软实力”。而且随着合作社品牌建设的深入, 合作社自身社会影响、社内产品市场竞争力、合作社管理运行机制等都将得到相应地提升和改善, 从而起到了扩大市场需求、规范运营机制、树立发展信心等多方面的作用。因此, 加强合作社品牌建设, 对增强合作社市场竞争能力、推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显得尤为重要。

2. 加强合作社品牌建设, 有助于进一步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民合作社作为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 是市场化、合作化、集约化、规模化等有机结合的产物。合作社品牌建设既包括合作社自身品牌建设, 又包括社内农产品品牌建设。在市场化、合作化、集约化、规模化趋势不断加快的背景下, 加强合作社品牌建设, 就必然要求社内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的有机统一, 要求适宜的种养模式、一种多收、多种多养、立体种养的快速跟进, 要求人地矛盾尖锐境况与市场优先原则的有效平衡, 要求产业化经营与加工增值的巩固与提升, 要求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这既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也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与农业经营产业化、市场化程度提高的具体体现。

3. 加强合作社品牌建设, 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产业化、规模化的运营方式, 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 将资源转变为资产, 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特别是随着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步伐的加快, 合作社现有的大众式、平民化的经营管理已经难以适应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打造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产品附加值更高的品牌合作社, 已经成为进一步满足农民增收致富的愿望和要求的必要途径。近年来, 全国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 通过“一社一品”、“一社一业”、“一村一品”等一系列方式, 创建农产品品牌, 有效抵御了农产品市场风险, 增加了产品价值, 保持了畅通的销售渠道和稳定的销售规模, 明显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根据北京市相关部门资料显示, 全市已有338个合作社注册了产品商标, 形成了特色品牌, 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与同类农产品没有参加合作社的农户相比, 实际收入要高出20%以上, 其中大部分合作社通过实施品牌化经营对增长收入的贡献率, 要占到50%左右。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的基础阐析

近年来, 在政府、企业 (合作社) 、社会、农民个人等多方努力下,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和成绩, 全国各地相继涌现出一批地域特色鲜明、质量好、文化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品牌。根据相关资料统计, 目前我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82.8万家, 其中已经有近3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了注册商标;北京市5000多家合作社, 已经有300多家合作社注册了产品商标。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化建设的推进, 对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升合作社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在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的过程中, 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

(一) 合作社品牌建设意识不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者、领办者或者社内主干成员, 很大一部分是土生土长的农民, 据相关资料统计, 截至2012年年底, 北京市5179家合作社中, 领办人为农民的合作社有4691家, 占90.6%。在一定程度上来讲, 广大农民比较容易受到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 满足于已有的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方式, 相当一部分农户满足于自产自销, 缺乏深度市场竞争意识和品牌塑造意识, 认为只要产品质量好, 卖得出去, 有利可盈, 就不用在乎是否注册商标, 认识不到品牌建设对于合作社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仍然停留在提供初级农产品或半成品的状态, 缺乏深度加工和品牌塑造意识。

(二) 合作社品牌建设缺乏人才支撑

在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及现有人才队伍中, 主要是以农民和传统的种植人才、养殖人才为主,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传统劳动型农民为主体的人才结构, 导致合作社发展不平衡, “小、散、弱”问题突出, 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薄弱, 品牌建设更是无从谈起。因此, 加强合作社品牌建设, 亟需一批具有市场竞争意识、精通市场经营与管理的专业人才。

(三) 合作社品牌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对于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来讲, 虽然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步形成, 但小规模生产和松散型合作经营仍占主体地位, 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很多农产品也停留在初加工的阶段, 农产品只发挥了其最原始和最基本的功能, 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 导致农产品品牌培育成本较高、效益低,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食品等生产规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农产品品牌知识产权含量不高, 品牌层次较低, 较有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不多, 特别是合作社及其农产品缺乏国际强势品牌。

(四) 合作社品牌管理机制不完善

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管理是指对已经建立起来的品牌进行有机管理, 以使品牌在整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中起到很好的驱动作用, 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竞争能力和品牌资产。这是品牌创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工作, 承担着对品牌创造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职能。目前, 合作社品牌建设虽然已经引起重视, 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合作社对商标品牌认识简单化、功利化, 认为只要完成了注册就万事大吉, 缺乏对商标品牌的深度开发和管理, 不注重对商标品牌的包装、宣传、推广、营销等, 严重制约了合作社品牌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五) 合作社产品品牌整合力度不足

目前, 受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式的经营观念和思想的影响, 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主体的相对分散, 各合作社在打造自己的产品品牌方面往往存在盲目性、重复性, 往往出现不同的合作社在同一个产业方面都有自己的品牌产品, 甚至出现多个相同或相近的品牌产品, 导致部分合作社在农产品产销旺季为争夺市场, 竞相压价销售, 严重影响了合作社利益和农民增收。品牌主体没有品牌整合的意识, 过多的品牌极易引起品牌间恶性竞争, 难以形成核心品牌和拳头产品, 不能形成品牌建设的合力, 大大削弱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 品牌过多, 也增加了注册成本和品牌管理的难度。

三、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的路径选择

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塑造一个强有力的品牌, 一个拥有持久生命力的品牌, 涵盖内容多、涉及范围广、建设难度大, 需要方方面面的要素支撑。同样, 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讲, 要塑造一个引领带动能力强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合作社品牌, 也需要政策、文化、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协同。

(一) 增强合作社品牌建设的意识

品牌意识的形成和强化,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宣传, 注重引导, 通过网络、媒体、报刊、电视等各种途径, 以及主题研讨、专题交流、学者论坛等多种形式, 大力开展宣传引导工作, 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广大农民的品牌意识, 使得广大合作社充分认识到建设品牌、打造品牌的重要性, 提升创建品牌、塑造品牌的能力, 以名品、名企、名社、名店、名展等的培育与创建为抓手, 建设好、发展好、维护好、宣传好合作社品牌, 全方位推动实施品牌战略, 以新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参与市场竞争。同时, 在增强品牌意识的过程中, 特别要注重增强合作社国际品牌意识。近几年来, 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品牌效应的拉动下, 规模持续扩张, 出现了跨行业、跨国界的合作社集团, 农产品品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市场覆盖面和占有率不断提高。我国虽是农业大国, 但不是农业强国, 缺少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农业品牌, 不少优质的农产品只能参与低端市场竞争, 品牌溢价能力不足。我们的合作社品牌建设一定要与国际接轨, 借鉴国外农业合作社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 消化吸收为我所用。同时,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积极申请国际品牌注册, 对标国际生产标准和价值衡量体系, 提高农产品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二) 重视人才和科技的支撑作用

合作社品牌建设, 离不开人才和科技的支撑。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依托政府政策支持, 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等的交流与合作, 主动走出去、请进来, 不断加大对管理、营销、推广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 为品牌建设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同时, 要深刻认识到品种是创建品牌的源头, 科技是创建品牌的关键, 注重运用新技术, 开发新品种, 提高产品深加工程度, 实现农产品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的质的飞跃, 在产品的色泽、口感、外观以及文化附加等方面下功夫, 加强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示范和推广, 逐步淘汰劣质品种, 不断压缩常规品种, 努力扩大名优品种, 以品种的更新换代, 提升产业层次, 为打造品牌奠定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销售农产品时, 要牢牢把握农产品增值的关键环节, 加强加工技术的引进、研究和运用, 注重在产后环节对农产品的深度加工, 同时还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 提高保鲜、加工、包装、贮存的能力, 为合作社品牌建设提供牢固的科技支撑。

(三) 加大合作社品牌宣传推广力度

目前, 虽然有很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商标, 但商标并没有使优质、特色农产品卖出好价格。这往往是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忽视了对商标的宣传推广, 或者宣传了但力度不够, 无法被广大消费者所真正了解, 导致商标形成不了品牌, 从而影响了农产品的流通增值收益。农产品品牌营销可以快速高效地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成交量, 品牌农产品较之其他农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可以增加农民合作社的收益。因此,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可以很好地改变农产品销售环节的薄弱、滞后。要全方位、多层次、持续性地进行农产品品牌宣传, 扩大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从而做大、做强、做久农产品品牌。一是借助于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 扩展销售方式、拓宽营销区域, 推销产品, 进行品牌宣传。二是产品直销。鼓励合作社积极参加农博会、推介会、展销会, 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在大城市设立直销窗口、社区直营店、社超对接等方式, 开展品牌营销。三是口碑营销。“实物、实地、实卖”的方式进行品牌营销, 利用现场消费者的口口相传作为无形的广告。四是文化营销。根据农业产业的文化资源特点与消费者的需求趋势, 在农产品品牌的设计和培育中, 强化浓厚的人文、风土气息, 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

(四) 加强合作社品牌的保护管理

创建知名品牌来之不易, 我们要加强保护和管理, 保证品牌价值的可持续性。要形成合作社自我保护、司法维权保护、政府依法保护三位一体、相互结合的品牌保护和管理体系。政府机关加强品牌农产品认定、市场交易认同和规范平台建设, 加强监管, 规范秩序, 维护品牌企业的合法权益, 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冒充注册商标等违法行为, 注重对知名区域品牌和产品品牌的保护, 为品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农产品合作社增强品牌保护意识, 建立健全规范的商标使用管理制度, 加强对品牌管理的长远规划, 制定品牌管理、使用具体办法与规范, 在生产经营中保持稳定的产品质量, 推行主渠道营销配送, 改进防伪技术, 建立市场监控体系等, 防止出现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现象。各类农业行业协会要制定“行规行约”, 规范竞争行为, 帮助企业打假, 维护行业品牌的知识产权和市场形象。

(五) 注重合作社品牌差异化和规模化

差异化和规模化对农业合作社品牌建设缺一不可, 差异化是农业合作社品牌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规模化是农业合作社品牌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打造品牌农产品, 实施差异化战略, 要立足于其成长的农业环境, 以强化差异和特色为重点, 发挥比较优势, 选准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 培育特色产品, 努力确立社会对品牌的认知和肯定, 形成核心竞争优势。目前, 同类合作社农产品品牌开发存在多而散的现状, 有特点却形成不了特色, 有产品却出不了精品, 有招牌却叫不响名牌。品牌的过多, 也容易引起品牌间的恶性竞争, 同时也增加了品牌注册成本和管理的难度。这要求我们创新思路, 从实际出发引导合作社品牌整合, 做大品牌规模, 形成品牌建设的合力。近几年, 各地合作社在品牌整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有创新意义的探索, 主要有以下几种新模式: (1) 合作社自办加工企业创建品牌模式; (2) 区域性合作社联合社品牌模式; (3) 产业性联合社品牌模式; (4) 销售型合作社联合社共创品牌模式; (5) 产业体系联盟品牌模式; (6) “专业合作社+品牌+龙头企业”模式。上述模式以外, 有的专家推出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办法, 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地方一种产品多个品牌的现象。品牌的规模化整合和经营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发展的趋势, 对于克服品牌农产品发展的规模瓶颈, 提升农场品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应该注意品牌“联合”并不是机械“捆绑”, 要注意协调好联合社与成员社、成员社与龙头企业、成员社之间的关系, 在产权关系利益分配等方面要清晰界定, 确保联合社长久、和谐、持续发展。

总之,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 充分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 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是推动农产品生产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的重要手段, 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吴声怡.基于文化视角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培育.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2)

[2] .杨荣.换个角度看整合——浅议合作社品牌战略的策略选择.中国合作经济, 2005 (10)

[3] .刘军棋.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问题与对策思考.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 (12)

上一篇:软件基础实验下一篇:傻瓜,你知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