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戏曲艺术教育是中职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戏曲艺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戏曲艺术教育论文 篇1:

音乐课中的戏曲艺术教育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陶冶学生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是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历史悠久,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独具风采。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代表的戏曲艺术更是绚丽多姿。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有些学生对西方音乐颇有兴趣,而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甚少。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花木兰》、《红楼梦》、《红灯记》等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理念极不吻合。

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其结果是不同的,所以,从中小学音乐教育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非常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的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会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教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武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中小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谁说女子不如男”、“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以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尚长荣、叶少兰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

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习演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只有进入这一阶段,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以升华。比如在京剧《杨门女将》里,紧锣密鼓中,扎靠持枪的穆桂英从上场门英气勃发而来,舞台就是校兵场,她这时已是在校场操练兵马,然后再从下场门回到营房。中国戏曲这种上下场形式,结合着演员的唱念做打等技术手段,配以音乐伴奏,有效地表现舞台时间、空间的更替和气氛的变化,使舞台呈现出一幅流动着的画卷。这一阶段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像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黄梅戏《天仙配》“还家”一折都可根据不同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一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为全方位音乐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像杨子荣、郭建光、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传统戏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灯记》等;体现正义、惩恶扶善的剧目有京剧《铡美案》等;其他剧种、曲艺等也是同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好戏,如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豫剧《花木兰》等戏曲都丰富充实了音乐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作者:闫涛

戏曲艺术教育论文 篇2:

中职音乐课堂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研究

摘要: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戏曲艺术教育是中职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提倡中职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的音乐文化。

关键词:戏曲;中职学生;艺术教育;创造性

我国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在众多的文化种类中,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代表的戏曲艺术更为绚丽多姿。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艺术文化史和世界艺术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和观念的影响,在一些中职音乐教育中忽略了对我国传统文化中戏曲知识的传播和戏曲音乐的渗透,现在很多中职学生对我国传统戏曲音乐缺乏必要的了解,他们只关注流行音乐,而忽略了对戏曲音乐的欣赏和演唱,这种现象着实令人担忧。

一、研究戏曲理论,指导音乐教学

1. 从戏曲中吸收营养,取精去粗,扩大音乐理论的研究领域

戏曲理论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是十分广泛的。从戏曲的政治思想、道德观、戏剧观、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直到编剧方法,以及一系列写作技巧问题,如人物描写、结构声韵、宾白、唱词,乃至一句之巧,一字之奇,古人都有所论述。我们沿着古人已开辟的领域,进一步深入探讨。同时开辟新的音乐艺术领域,并推动它的发展。

2. 继承戏曲创作和演出实践的经验

戏曲理论中的很大一部分总结了戏曲创作和演出实践的经验。它包含着广大作者和艺人的创造心血。由于它是被理论化了的经验,所以往往带有某种规律性。王骥德的《曲律》、李渔的《闲情偶寄》等。这一部分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历史,而且它的某些经验对指导今天的创作和演出,也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优秀传统继承下来,经过改造,使它成为现代音乐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3. 建立中国式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戏曲音乐教育

中国戏曲理论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民族戏曲理论。我们不要轻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后来的任何艺术形式,包括理论,如果不能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给予民族化,它终归是不能在中国这块泥土上扎根的。我国戏曲是复杂的学科,它涉及古代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潮,它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加强戏曲艺术教育,振奋民族传统精神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的音乐文化。

纵观当前的中职音乐课堂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流行音乐,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有些学生对流行歌曲了解掌握较多,而对中国音乐杰作缺乏了解。尤其对我国戏曲艺术更是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须生、四大名旦。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闻所未闻;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像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田汉、夏衍等少有印象;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窦娥冤》《桃花扇》《西厢记》《白蛇传》《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等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极不符合,要改变这样的现象,我们要做出极大的努力。

实践证明: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其结果不尽相同。当前,从中职音乐教育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极为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中职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文化遗产中戏曲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等等。通过这些来激起中职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职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素质教育要求教会学生做人,怎样做人和做什么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不可忽视革命传统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像李铁梅、杨子荣、郭建光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来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达到的。当然,传统戏曲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仁人志士、杰出爱国将领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有:《岳母刺字》《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红灯记》《秋瑾》等;体现正义、惩恶扶善、舍己救人精神的剧目有京剧《赵氏孤儿》《赤桑镇》《除三害》等;取材于历史名著和历史故事的剧目有《将相和》《霸王别姬》《打龙袍》《二进宫》等;其他剧种、曲艺等也是同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好戏,如评剧《井台会》《打金枝》《茶瓶计》《三節烈》等戏曲教育都能丰富音乐艺术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总之,戏曲艺术教育是中职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阳县第二职业学校 325400)

作者:郑书洁

戏曲艺术教育论文 篇3:

戏曲艺术教育的“精品”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上海市戏曲学校)的艺术教育,在其人才培养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成绩。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上海多个戏曲剧种,尤其是昆剧,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

学校表演专业的招生,有每年都招的京剧“长线”班,也有不定期招的昆剧等“短线”班。由于昆剧专业及其人才需求的特殊原因,昆剧班在建校60年中,前后招收了五个班级。众所周知,以戏校前四个班毕业生为主体组成的上海昆剧团,弘扬了“传字辈”对昆剧艺术的传承精神,在传统折子戏、整本大戏及原创剧目诸多方面,做出了扎实的成绩。一大批昆剧优秀人才的不断涌现,“国宝”级艺术家的产生,使上海昆剧团真正成为全国昆剧的排头兵。

为了保持上海昆剧的优势和持续发展,为了保证昆剧的人才链不产生断层,上海市戏曲学校和上海昆剧团共同于2002年策划招生,并于2004年9月正式开设了新的昆剧表演专业班级——“昆五班”。

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昆曲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同年12月,文化部确定昆曲为国家重点保护艺术。借助东风,顺势而上,2004年学校招收并开办了“昆五班”。不久,上海戏剧学院在我校又成立了“戏曲教育指导委员会”。形势所赋予的契机,使得酝酿已久的——探索实践“戏曲(昆剧)表演专业,中、高贯通”十年制的全新培养模式,得以正式启动。

上世纪末,我们曾对戏曲学校传统教育的现状,结合改革开放中的上海都市文化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在这次梳理中,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被旧有的教育思想束缚,专业基础教学面比较狭窄,以及缺乏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专业教学规范化和系统性等。

“昆五班”教学大纲的出炉,前后经历了半年的时间。其间,向老艺术家们发放调查问卷,根据不同教研组、学科类别,召开各种专业课、文化及史论课等各类研讨会不下数十次。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设定昆剧表演专业(6+4)的教育目标;合理设置中、高贯通后的课程及课时安排。

其中,文化课、史论课、表演课、讲座等课程分段进行,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特别是戏课的剧目教学,克服以往比较随意、重复和无序的状态,按照基础剧目、必学剧目和行当特色剧目的顺序,循序渐进,科学安排。各门课程都配备有明确的教学大纲,保证了教学的系统性和合理性。

在新教学大纲执行过程的中、后期,还召开相关座谈会,检查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总结。

人才培养的“纲”是什么?是《戏曲(昆剧)人才培养(6+4)中、高贯通教学计划》。

人才培养的“目”是什么?是专业戏课、基训、毯子功、把子功、唱腔课、实践课等十项教学大纲。

传统意义上的戏校培养的学生,历来强调从小打好专业基本功,强调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强调一带一、一教一地以一种个体经验的传授方法来带徒弟。上海戏校现在虽不明确提师徒制,但“名师出高徒”,艺术家的师承关系仍然显得十分重要。这是一种经过历史考验,在戏曲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传统教育方法。

但从另一角度看,学生长期师从某位老师,就可能会形成艺术模式的单一,人才培养的单向和技艺面相对的狭窄。学生在学习阶段,教研组还需要有目的地适当安排其他教师,包括外地艺术家来校执教。通过教学把专业技艺中形成的“主导技艺群”——行当,甚至跨行当技艺,有效地传授给学生。通过用宽基础的理念培养学生,使他们将来更有成长发展的后劲和空间。

组织优秀的师资队伍,特别是剧目课的教戏老师,这就成了培养人才的关键,而优质生源对老师们来说至为重要。生源质量好不好,是办班成功与否首先要抓的事情。如果在人才培养链的顶端就出现了问题,那么花再大的力气也不可能办好班。认真细致进行总复试,慎重确定录取名单。决不凑数,宁缺勿滥。“昆五班”60名学生,是从四千多名考生中精心挑选而来的。是近年来全国戏曲招生中少见的好苗子,老艺术家们为之欣喜不已。老师们在欢忭之余,纷纷主动投身教育第一线,愿意花力气去培养这批可塑之材。

十年之中,全部或部分学期坚守在戏课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有:王芝泉、张洵澎、岳美缇、梁谷音、王英姿、黄小午、王维艰、方洋、张铭荣、朱晓瑜、周志刚、王士杰、顾兆琳、纪晓玲、倪泓、江志雄、侯永强、张善元、倪顺福、陆永昌、王君惠、蔡正仁、胡宝棣。

阶段性执教的老师有:乔燕和、胡锦芳、周雪雯、陈治平、甘明智、华文漪、计镇华、王立军、王泰祺、刘异龙、张继青。

上昆的优秀青年演员也经常出现在课堂里有:沈昳丽、黎安、袁国良、余彬、侯哲等。

课堂教育不同于舞台演出,学校需要的不仅是“名师”,还需要会上课,会带学生的“明师”(明白之意),更需要有学科带头人的示范领路。而上述这些老师们均不同程度地具有以下特点:

1.戏的规格高。同样的剧目,由于老师戏路传承的不同,就会有规格高低之分。我们选择规格高的老师来执教,起点高了,学生明显受益,教学质量自然提高。

2.老师的示范到位。老师有准确的示范,学生就有生动的模仿。特别是老师的示范,是用自己经过千锤百炼的技艺来感染学生,用自己真实生动的舞台感受来带动学生。于是,上课既有知识点,又有兴趣点。

3.对学生表演中存在的问题,纠错准确。这也就是说,老师不仅要看得出问题所在,还要说得出毛病结症,同时更要指出错在哪里和怎么去纠错。课堂教学经验越是丰富的老师,准确纠错的能力就越强。

4.老师课堂的教学法来自对学生的责任心。认真执行教学大纲,课堂内组织有序。备课充分,施教有方。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教无类,一视同仁;普遍培养,重点提高。课堂外布置明确,毫不放松。让学生理解到老师的爱与严,是自己进步的最大动力。

教材建设是教学规范化和系统性的有力保证。昆剧之剧目浩瀚文词美、曲收南北音乐美和表演精准舞蹈美,因此,更需要有一批优质完善的教材,来提升课堂教育的质量和层次。

我们在戏校校部和上戏院本部的关心领导下,由编研室主持,前后耗时六年,编纂并出版了昆剧教材大型工具书《昆曲精编剧目典藏》。全书凡20卷,每卷内收有各类行当剧目15种,全书共收录昆剧优秀折子戏300种之多。

1.本套大型教材是与昆剧表演专业教学大纲配套的文字。除了按教学顺序收有基础剧目、行当必学剧目、特色剧目,可以马上进入课堂使用。另外,还兼收50种左右的剧目是当今昆剧舞台上稀见,或者尚未露演的剧目,可供教学、剧团挖掘上演。由于剧目数量众多、范围广泛,经过精心配套、选编,所以当戏课需要教材时,很方便到手。从而为学校系统教材的编纂出版开启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先例。

2.教材中的每一折戏,有文字剧本和曲谱剧本两种组成。文字剧本中包含有作者简介、剧情提要、艺术特色、人物穿戴砌末、剧本正文和注释,曲谱剧本则是依照传统工尺谱,根据昆曲掇、叠、擞、嚯、豁、断等各种演唱口法,精心记录整理而成的简谱曲本。教材的大部分剧目还配有光碟可供观摩,是教师备课讲解的好帮手,是学生学戏、乐队伴奏,规范化意义上专业课的立体教材。

3.从广义上讲,这套教材不仅适用于戏校师生,也适用于专业剧团,适用于业余爱好者,甚至昆剧的研究学者也不可或缺。因为它不仅是习曲学戏的范本,更是一部有学术含金量的著作——对艰深古奥的曲辞,作了简明扼要的解释;对舞台表演的渊源关系,作了明晰的揭示;对一些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作了及时的说明和修订。

4.这部教材中,约有50折戏是根据上海昆剧团近年的演出版本记录整理的。这不仅是“昆五班”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是对上海传统昆剧整理工作的一份记录。昆剧传承工作是“活态”的,是打上当代印记的。所以,这部教材还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当然,这期间我们还出版了其他一些配套教材。如《雏鹰展翅——戏曲武功教材》(毯子功部分),即是由光碟和文字组成的立体教材。其模块式的科学结构,更适合教师备课,更适用于文武不同组别的学生观看学习。

十年办班充满了各种艰辛,同时也洋溢着收获的喜悦。看到学生们在不同阶段的演出成绩,倍感欣慰:其中有四分之一多的学生夺取了全国戏曲“小梅花”奖;有一位学生获得“文华”大奖,两位学生荣获第五届中国昆剧节“表演奖”……这是学校中获奖最多的一个班级集体,获奖率在全国艺术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同学们在毕业前夕,就已经能够上演《玉簪记》《牡丹亭》《西厢记》《寻亲记》《拜月亭》《偶人记》《宝黛红楼》和《墙头马上》等八台大戏,以及“兰心蕙质,百日百出”的系列演出,很好地展示出他们潜在的整体实力。学生们脚踏实地前进的每一步,浸润着所有执教老师的心血汗水,全校上下都为此充满了欣喜和期待。

如今,“昆五班”的同学经过选拔,绝大部分已经进入上海昆剧团。当先期进团的2010级昆五班(大班)同学,在结束昆团实习一年的考核后,团领导和老艺术家纷纷称赞道:“在团同学这一年进步很快!”“几乎每位同学的考核,都有出色的表现!”

十年带班,各位老师辛苦了。不少老师从六十几岁,一直教到了七十几岁。大家感叹地说:“昆五班”这样豪华阵容的教师队伍,将来还会有吗?“昆五班”同学算是吃到最好的“奶”了!天时地利,这样的班级将来还能“复制”吗?

“昆五班”的办班虽有不少的成绩,但也还有不少问题可以总结。但不管怎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昆五班”是戏曲艺术教育中的“精品”班!为昆剧培养了合格人才,也为学校留下了某些宝贵的资料和经验。

作者:顾兆琳

上一篇:高校管理创新论文下一篇:学生职业道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