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

2024-05-10

戏曲艺术(精选10篇)

篇1:戏曲艺术

戏曲艺术的魅力

以前,我对中国的戏剧很不敢兴趣。在平时看电视时,一看到爷爷奶奶在看戏剧,就觉得十分讨厌,还与爷爷奶奶在频道上争来争去。如今,学习了戏剧这课,对戏剧有了一些了解后,我才改变了对戏剧的看法。

戏剧具有悠久的历史,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剧种,而这正是一个本地的生活。戏剧不仅是表演得精彩,更是如实地反映出民族的文化风情。京剧,越剧,昆剧……约有360种剧种,构成了庞大的戏剧大家族。还让我感觉到中国的戏剧如同国画。谁都知道,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得同真物一样。然而,中国的戏剧也不正是如此吗。

外国的戏剧,求真实。如果表演莫一东西,就用实物来表现。而中国的戏剧就不同,虽然没有实物,但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语言……都表现着莫一东西。比如京剧《三岔口》中,演员在明亮的舞台上,把摸黑打斗的场面,表演地令人拍手叫绝。中国戏剧里的环境气氛,全凭演员表演。因此说中国的戏剧是一种高尚的艺术形象。戏剧能调节我们的思想情趣,改善我们的心情,还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可是,现代的人大都对戏剧没感兴趣。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听戏曲的艺术魅力作文歌星唱的流行歌曲。

我现在认为,戏剧并非低于流行歌曲。因为戏剧是一种艺术之美,很有艺术性,也很有代表性。

篇2:戏曲艺术

摘要院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创作的意境追求包含着虚实相生的深刻哲理,我国道家学派的奠基人老子就曾认为艺术最完美的境界就是虚与实的统一,虚实相结合的境界深深影响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包括诗歌、书法、绘画、戏曲及音乐,甚至在建筑方面也有所影响。虚实相生的境界是有别于西方艺术的最大特征,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审美意趣。在这里我选取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戏曲,从这里入手来介绍“虚实相生”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院戏曲美学特征虚实相生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

戏曲的美学特征可以有很多种概括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方面来进行叙述,只要是符合戏曲艺术历史发展与现实发展的真实状况,有独立的理论体系就可以成立。

在这里主要总结一下几个美学特征:

一、戏曲的综合性

戏曲是包含音乐、诗歌、舞蹈与表演艺术在内的综合的艺术,其中音乐、诗歌、舞蹈与表演艺术在艺术分类中是属于不同艺术门类,具有相对独立性,戏曲的综合性就是分析戏曲如何将各个矛盾因素组合凝聚在一起,构成特殊的存在。

二、规则程式和即兴创作的统一

在戏曲中,对动作身段、文学体制、音乐唱腔、舞台美术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

戏曲是由不同的艺术家来演绎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就必定存在艺术家的二度创作,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诠释方式,这就是在即兴表演中的“自由”成分。

三、雅俗对立和雅俗共赏

从戏曲发展中两条不同的发展途径谈谈古典戏曲艺术家的美学追求,以及戏曲艺术与观众的关系。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追溯戏曲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最初戏曲都是与民间活动相关,都才进入宫廷表演,在民间要求戏曲艺术的通俗性,在宫廷就讲究一个“雅”字,这就势必造成两条发展路线。

四、虚实相生

虚拟和写实本是一对矛盾体“,虚实相生”就是分析它们在戏曲艺术中,如何不断发展、融合以构成的新的和谐的状态。

在戏曲中,为了以有限的艺术手段来反映无限的生活,通常都会在部分写实的同时利用虚拟的手段,从而充分利用舞台的时间和空间来完成表演。

1“、虚实相生”的哲学基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里的“无”即是“虚”,“有”即是“实“”道”是“虚”与“实”的矛盾统一体。

甚至万物的生成都是“有无”运作的结果。

2“、虚实相生”的音乐美学观

老子的“大音希声”说含有音乐虚实相生的哲理,老子认为最完美的音乐是听不见声音的。

老子的本意并非是对音乐审美特点的解说,只是对“道”存在状态的形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似有似无、恍惚缥缈、虚虚实实。

我站为中国论文服务网,本站刊载大量美学论文范文格式,戏曲艺术职称论文。

供广大论文答辩需要者、评职称需要者参考。

3“、虚实相生”在戏曲艺术中的运用

3.1在剧本创作中的“虚实相生”

戏曲的脚本内容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根据民间故事或传说改编而成,二是剧作家基于时代特点创作而成。

戏曲剧本的创作通常在现实的基础上有虚拟的成分,就是为了使故事更加具有戏剧性,不论是哪一类戏曲,即使是剧作家创作的戏曲,也都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创编故事,就是所谓的“艺术来源于生活”。

3.2在舞台布景上的“虚实相生”

中国的戏曲是在演出场地简陋,舞台技术落后,物质条件并不良好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容易再现出多种多样的历史和现实生活。

戏曲观众又有欣赏尽可能广泛的时代场面的需求,希望无限广阔的生活场景都可能在戏曲舞台上得到展现,这样就产生了矛盾。

为了协调这一矛盾,就使得历代艺术家经过不断的积累、吸收、扬弃,凝结为虚实相生的戏曲舞台逻辑。

中国戏曲的舞台时间和空间都是不固定的。

角色没有上场之前台上的幕布和一桌一椅不代表任何环境,只有角色上场后,随着角色的表演,产生的具体的环境。

以《长坂坡》为例,曹操站在山上观看赵云与自己的将士厮杀,如果用布景来表现这个立体空间的变化,山要多大才能还原本色呢?戏曲艺术的解决办法非常简单,它只用一张桌子便代表一座山。

“虚实相生”在舞台布景上的运用具体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时间的虚拟--戏曲的时间安排以中心人物中心事件的需要为准则,该长就长,该短就短,孙悟空被镇于五指山下不知多少年直至唐僧到来,这里就充分运用了时间上的虚拟性,突破时间的长河。

其次,在空间的虚拟--为了扩大舞台的容量,戏曲不仅运用了分场的形式,根据戏剧的内容,也需要在一个舞台平面上表现不同的空间。

通过不同的空间展示出的戏剧动作,起到交流、呼应、衬托和对比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渲染舞台气氛。

3.3舞台表演上的“虚实相生”

戏曲表演对生活的反应是通过唱念做打的手法来表现的,特别强调形式美。

许多都是从生活中的动作总结、概括出来的程式动作,在解决虚实、真假的矛盾是又很注重视觉上的美,让观众有美的享受。

如戏曲舞台上的醉人醉态的表演,并不一般的表现饮酒过后所引起的生理、心理、外形上的反常变化为主,而是经过仔细观察,从生活中提炼出一套醉步、醉形、醉眼的动作程式。

篇3:戏曲艺术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 约有三百六十多种, 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 下面让我们走进中国戏曲, 了解戏曲的无穷魅力, 展示戏曲的特有色彩。

我们在展示时要注意如下技巧:

一是掌握第一手材料, 增强感性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影视文化的冲击, 同学们已很少有“满村人挤到一起看大戏”的经历和体会了, 也有不少同学对戏曲很陌生了,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之前一定要多方收集材料, 增强对戏曲的感性认识, 这样写作时才能胸有成竹, 游刃有余。我们既可以访问戏曲专家和表演艺术者, 向他们询问戏曲的有关特征和相关知识, 也可以询问身边长辈, 请他们说一说他第一次观看戏曲的经历和感受, 让他们说说他们最喜欢的是什么戏, 喜欢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也可以查阅资料, 搜寻一些戏曲家的名家轶事, 力求对戏曲知识有更深更广泛的了解。

二是严格筛选, 选择可用之材。经过上一阶段的收集材料之后, 下一步就是选材了。选材是为了避免把所有的材料都收集到文章里, 为了把作文写的扎实、精炼, 必须对所收集的材料认真地进行选择。袁枚曾说过:“着意原资妙选材”。选材“妙”文章的“意”才会表达得好。我们在选材时一方面可将以前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再分类整理。诸如家乡戏的发展史、辉煌史、优秀家乡戏剧目、精彩唱段等等, 形成一些个具体的知识点。我们在选材时一要注意材料要真实可靠, 只有真实可靠的材料才能正确地反映戏曲的特征, 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戏曲。二要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 主题是文章的中心, 材料是用来表现主题的, 因此, 选材必须要围绕主题, 为表现主题服务。三要选材要典型, 要选有代表性的, 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经过以上步骤之后, 就可以选取一个主题, 圈定可用材料, 拟出作文题目, 就可以行文了。

三是精心锤炼语言, 文采飞扬。在经过以上两步的储材和选材之后, 我们就可以用心锤炼语言, 写出文采飞扬的习作了。生动的表述是作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向人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戏不是一般的产品说明, 也不应该写成枯燥的说明文。我们可以引用几个相关的精彩小故事, 运用一些充满地方特色的方言俚语, 采用形象活泼的修辞方式, 尽力让作文鲜明生动起来, 以抓住读者的目光。

【素材超市】

名人论戏曲:

1.中国戏曲是去是留

中国戏曲, 历史悠久, 种类繁多, 是我国几千年民族历史文化的一种象征, 它也是我国的民族风格特色之一。

虽说时代的潮流在改变, 群众文化也需要改变, 但我们不能随便摒弃那些有着民族特色的东西, 更不能摒弃国家的象征、民族的艺术和先人的文化!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连自己的象征都不要, 那还凭什么说是一个国家、民族, 如果人们只注重流行而不注重传统, 那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就将从此被这些“流行沙尘暴”所掩埋掉了。

所以请留住我们宝贵的一部分历史文化吧!

2.中国戏曲剧作的艺术表现手法, 是独具一格的。

(一) 简练而集中的艺术手法, 是许多优秀戏曲剧作的共同特色。戏曲作家们是不浪费笔墨的, 他们在写作中, 把一些旁枝杂叶毫不吝惜地统于删除, 甚至—个人就能构成一个单独演出的独幕剧。例如窦娥, 在她被冤杀之前, 她的漫长而悲惨的生活经历, 剧中只用了七十几个字, 就把窦娥的全部生活经历详尽地介绍了出来, 使人只觉得明确、具体, 全部了然。

(二) 浓厚的抒情气氛, 是中国戏曲剧作的另一特色。中国戏曲是由诗歌、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 这种形式特点, 要求作者对生活的描写必须具备像诗的那种更高的提炼, 因此, 它很适于作抒情的描写。中国戏曲剧作大部分都有着浓厚的抒情成份和诗的境界, 特别是在曲词的写作方面。有才华的作家们写出了大量美丽感人的诗篇。

(三) 干锤百炼的语言, 也是每一部优秀剧作的共同特征。从很多戏剧作品中, 可以看到大量准确、形象、丰富、洗炼的语言, 以此展示出鲜明逼真的图画。这不是偶然的。每一个杰出的戏曲作家, 如关汉卿、王实甫、高则诚, 汤显祖……他们无一不是善于使用语言的巨匠。戏曲作家们为了掌握语言的技巧所花费的功夫, 是难以想象的。“古谓百炼成字, 千炼成句” ( 明王骥德《曲律》) 。这正说明, 他们在戏曲语言上是呕尽心血的。因此中国戏曲在语言方面显示了突出的成就。

同窗笔下的戏曲艺术

1.“书房门前一支梅, 树上鸟儿对打对……”

婉转, 悠扬——我这样形容它。别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没错, 就是它——戏曲。

也许你会笑我喜欢它。“戏曲?不会吧?你也太土啦。现在哪儿还有人听这个啊!”原本, 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我今天才发现了真正的它, 然后, 喜欢上了它。你听见了吗?它在诉说。诉说着千古的绝唱, 诉说着永恒的经典, 诉说着世界的惊叹。我想, 它需要听众, 我愿意听它诉说, 用心。

2.夜幕降临了, 皮影戏也开始了。奶奶告诉我说, 今天演出的是鼎鼎有名的《三请樊梨花》。至于这经典名戏的故事情节我现在已经记不大清楚了, 只觉得新奇和好玩。后来甚至一定要拖着奶奶到后台去看了一回, 看那三五个演员是怎么的演的这么精彩和热闹。现在回头想想, 演皮影戏不仅仅是手头的操纵, 那口技的艺术更是难得。

篇4:戏曲艺术的未来

大时代变了,大环境变了,人们的道德准则也变了,而戏曲所宣扬的道德意识不再被人们所接受。在戏曲艺术最辉煌之时,宫廷御苑、瓦肆勾栏、村野庙会,无所不及;它迷醉的人群,上至达官士绅,下至草根大众,所剩无几。这是为何??因为它贴近了人们的思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在现代人看来是迂腐、愚蠢甚至不可思议的,而戏曲艺术在自由民主的社会环境中却还宣扬着“忠君”的臣仆意识、“夫为妻纲”的妇女“贞节观”和不论大是大非的“义气观”,自然是观者寥寥。

青少年观众以及接班人的缺失。从观众的构成上说,戏曲在今天的演出对象主要集中。中老年人群中,年轻观众对戏曲知之甚少,似乎一染指戏曲便会被人视为老土。对戏曲的误解如此之深,就更谈不上欣赏和传承。现在无论城镇还是农村,不管国营剧团还是民营剧团,台下观众大多是年过半百的老人,年轻人寥寥无几。

如今时代不同了,戏曲舞台风光不再,这是个严酷的现实。让戏曲就此消亡,无疑是艺术界的极大损失,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活的一种缺憾。因此,重新架构戏曲艺术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位置,使之以更新的演艺向现代人展示出其魅力,这就要求艺术家在艺术创新的道路上与时代同步,不断开拓,不断攀登。改革创新,戏曲才有发展。

随着现代文化娱乐设施的逐步完善,演出活动,方法的不断丰富,人们处于多元化的文化氛围,欣赏趣味也常因求新而多变。而文艺工作者们也要在戏曲道路上继承传统、改革创新、勇攀高峰的原动力。并以之鞭策自己永不停息地在舞台上追求美、创造美、传播美,继续探索、拼搏、奉献的精神,去争取艺术创造的新成果。因此,振兴戏曲,要靠两组轮子互动。可现在的情况是,人们太多的重视后轮了,以为后轮好了,就是一部好车子,就是不竭的动力,就能在时代的道路上把速前行。结果后轮好了,在那儿拼命空转,车子却并没有前进多少,这决不是个别现象。众多的演出团体,演艺工作人员不生產新戏或唱新曲,即使演出新戏唱新曲也只是为了参赛得奖而已。因而把得奖当做了终极的目标,但如此带来的后果是虚假繁荣。

艺术生产只满足于得奖,急功近利,心态浮躁,以为得奖就繁茂了当地戏曲艺术。久而久之,演出的戏曲越来越少,观众群体越来越小,生存环境越来越严峻。所以,我们倡导上新戏曲既要能够进赛场,又能够进市场,应以实际行动实践这一理念,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改革创新中,各地要建立起长期有效的以市场为主导的竞争机制,有利于人才和好的作品脱颖而出。可以让戏曲演出团体、个人公平竞争,让观众也能参与进来。这样,人们期盼已久的“振兴”就会出现,有些戏曲也可能因为人民的喜爱,有了生命力,从而会进一步繁荣城乡戏曲事业。

培养戏曲新人,戏曲才有希望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的发展都一样,要靠年轻人去继承和发展。新秀是一个剧种赖以延续和发展的遗传因子,是肩负着承前启后历史重任的时代精英。大力培养新人,是戏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倘若不注重培养新人,这种宝贵的民间艺术瑰宝就会失传。

培养戏曲新苗,小学生是最好的对象。如洛阳市的马会英、李俊英、李丽华等老师举办的小小戏曲班就是成功的例子,该班的学员经常参加各种类型的大型演出,在梨园春舞台上屡夺擂主,得到了各界领导和家长的肯定。为河南豫剧、曲剧的艺术团体输送了大量人才。通过在学校举办戏曲特色教育,在学生的带动下,家长和老师也受到感染,一带十、十带百,形成了全校都戏曲的良好氛围。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出有效的竞争机制,当地政府文化部门要注重培育戏曲新生力量,加强戏曲创作交流,提供曲艺创作、培训机会,尤其为青年人多提供学习、交流,提高戏曲专业知识,并不断引进激励选拔机制,让更多有戏曲创作、演艺潜力的青年人在新的平台上有所作为。所以,戏曲的兴盛需要政府及全社会的支持才能够奏效的。

实践证明,在戏曲出现困境之时,我们更应该把握特点,强化风格,尊重规律,寻求超载,解决好继承和发展,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全体文艺工作者要敬畏戏曲传统,不要瞎折腾,戏曲作者要有敏锐的眼光,多出精品,主管文化部门也要尊重戏曲规律,顺了民意,戏曲进入市场,有了公平、公正的竞争,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戏曲才有未来,才有希望。

篇5:戏曲表演的艺术特征(资料)

戏曲的艺术特征主要有:

1、综合性

戏曲作为表演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

各种不同的艺术在戏曲中是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例如戏曲中的服装和化妆,除用以刻画人物外,还成了帮助和加强表演的有力手段。水袖、帽翅、翎子以及水发、髯口等,都不仅仅是人物的装饰,而且是戏曲演员美化动作、表现人物微妙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工具。戏曲的这种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高度综合性的特点,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的。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拥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从艺术因素的构成看,戏曲的发展来源主要有 3个:歌舞、滑稽戏和说唱。由于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有把各种不同的表演艺术集中在一个场所进行演出的传统习惯,这就促进了各种艺术的交流和结合。它的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唱:是戏曲演出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根据不同的剧种,采用不同的音乐形式。就唱词而言,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为曲牌体,如昆曲、高腔等;一为板腔体,如京剧、评剧、各类梆子戏等。

念:是戏曲演出中对人物间的对白或独白的总称,是一种诗歌化、音乐化的戏剧语言。一般的剧种所用念白与剧种所在省份的地方音大致相同。京剧念白有京白、韵白之分,前者用湖广音、中州韵,后者用北京方音稍加变化。昆曲则用韵白或苏白。

做: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是戏曲表演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舞台行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戏曲的做,多为程式性的动作,大都写意。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有时表现两人的对打,有的则是集体的战争场面。戏曲的开打具有极强的舞蹈性、程式性和表现性,也多写意而非写实。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有时表现两人的对打,有的则是集体的战争场面。戏曲的开打具有极强的舞蹈性、程式性和表现性,也多写意而非写实。

2、写意性

“写意”这个词在绘画中是与“工笔”相对的,用于戏曲则应与“写实”相对。据此,可以说中国戏曲是一种写意的舞台艺术,它不是写实的。戏曲把无限丰富的生活内容凝炼成为极其有限的舞台形象,把实境升华为意境,让观众见一叶而知秋,这是中国戏曲的内在美学规律。许多生活内容,戏曲并不赋与舞台形象,却在观众的想象中展露。“目见”极少,“想见”极多,而“想见”却来自“目见”,戏曲就是在这种虚与实的统一中显现出一幅幅的生活图画。戏曲的音乐、表演、舞美,无不具有写意性。仅从面部化妆看,花脸中的“碎脸”,像个花鸡蛋;马武的胡子是红的;窦尔墩的脸是蓝的;青面虎的脸是绿的。在实际生活中谁也没见过那幅面容,但它却能显现性格特征,这就是戏曲造型的“意象”,而非“实象”。观众决不会说“他不像人”因为“意象”是从“实象”来的,是“实象”的高度提炼与夸张。它比“实象”更为鲜

明、具体。可见,戏曲的真实和美感是在“实象”之外,“意象”之中的。

戏曲是综合艺术,它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将各种艺术因素综合成为戏剧整体的,所以表演动作的写意性,决定戏曲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必须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相应的写意色彩,否则艺术上就不统一。

所谓写意之“意”,不是单指抽象的精神,它是一种高于生活的形神兼有的形象,它不是生活的原貌,而生活真实却寓意其中。戏曲的写意形象,距离生活实际甚远,但它凝炼着生活中丰富的抽象特征。想象比直观往往还要感到丰富真实。凡以鞭代马、上楼下楼、开门关门、出室入室等,皆属虚拟。这是戏曲写意的一种手法。

如果认为戏曲表演只限于虚拟动作才是写意,那是很大的误解,实际上戏曲的一切动作都带着不同程度的虚拟性,因此才构成戏曲整体的写意特征。《贵妃醉酒》中的“卧鱼”,是虚拟贵妃的愁情醉态的。这些形象都不是写实的,贵妃无论醉到何等程度,也醉不出个“卧鱼”来。但“卧鱼”之形,却最能传达愁情醉态之意。因之“卧鱼”就成为写意的形象。

戏曲表演的写意性,还不限于一招一式,它展现在形象塑造的整体,构成戏曲的写意性的形象。

戏曲并不绝对排斥写实,以桨代船的那个“桨”,就颇为写实,但这个实却是为了虚,让观众由写实的桨联想到虚拟中的那个船。是由实见虚,不是以实代虚。写实旨在写虚。我们还必须看到,戏曲的写意是植根于生活的,它必须遵循生活逻辑。奇特的花脸造型,总归是人物性格和身分的图案式的写照,决非鸦涂。所以写意和概念化、类型化有原则区别。戏曲演员塑造人物是十分重视内心刻画的。

归纳而言:写意是决定中国戏曲艺术性质的内在美学规律,若变写意为写实,戏曲就会顿然改貌。它是意中有实,实借意显。从本质来看,它是现实主义的,不是形式主义的。写意的外部特征在戏曲中表现为“程式”,戏曲以表演“程式”为核心,综合各种艺术“程式”构成自己的特殊样式。含蓄美、雕塑美、节奏美,则是戏曲的写意性通过“程式”表现出的美感特征。三者统一在戏曲的人物形象之中,形成戏曲特有的艺术魅力。

3、程式性

中国戏曲的表演程式是运用歌舞手段表现生活的一种表演技术格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程式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的。表演程式,就是生活动作的规范化,是赋予表演固定的或基本固定的格式。

程式本来是特定的动作,后来才逐渐变成公用的带规范性的表现手段。许多程式,大都是个别演员为了塑造人物需要而模拟特定的生活动作并把它节奏化、舞蹈化所进行的创造。这套动作很美,很准确地刻画出人物的某种精神状态,大家看了觉得很好,把它用到其他戏中同类人物身上也很合适,于是这套动作就被普遍采用。

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均有程式,是戏曲表演的主要特点。这一特点制约着戏曲形象塑造的一切方面,也贯串于舞台演出的结构体制。生活的自然形态和任何一种表演因素,如果不转化为程式,就不能统一于戏曲的舞台演出风格。许多程式动作各有一些特殊的名称,例如“卧鱼”、“吊毛”、“抢背”等。就这个意义而言,程式是戏曲创造舞台形象的特殊艺术语汇,没有程式,就没有戏曲的表演艺术。然而戏曲表演的程式,是从各种表现简单的故事情节到表现复杂的生活现象,并且加以规范化的结果,这个复杂的艺术加工过程,主要贯串于歌舞化、戏剧化、节奏化。

戏曲的程式不限于表演身段,大凡剧本形式、脚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带有规范性的表现形式,都可以泛称之为程式。程式的普遍、广泛的运用,形成了戏曲既反映了生活,又同生活形态保持若干距离;既取材于生活,又比生活更夸张、更美的独特色 彩。离开了程式,戏曲的鲜明的节奏性和歌舞性就会减色,它的艺术个性就会模糊。

4、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生活是无限的,任何艺术要表现生活都是有局限的。用有限的艺术手段去表现无限的生活,如果不在艺术中变换生活的原来形式,完全按照日常的样子去反映生活,是办不到的。戏曲通过变形来反映生活,这种变形手法之一就是虚拟。在处理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上,不是一味追求形似而是极力追求神似,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根本特点之一,是从中国传统的美学观中产生出来的。如:中国画讲究神形兼备,而更重视神似。神似要求捕捉住描写对象的神韵和本质,而形似却是追求外形的肖似和逼真。戏曲就是在这样的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它不是把舞台艺术单纯作为模仿生活的手段,它追求的是生活本质的真实,它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

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戏剧是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来反映生活的。舞台对于戏剧就是一种限制。因此,戏剧必须解决如何利用舞台的空间和时间的问题。中国戏曲的解决办法,就是把舞台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当作不固定的、自由的、流动的空间和时间。舞台是死的,但是在戏曲的演出中,说它是这里,它就是这里;说它是那里,它就是那里。一千里路虽然很长,说它走完了,它就走完了。从门口到屋里,虽说路程很短,说它没有走完就没有走完。一个圆场,十万八千里;几声更鼓,夜尽天明……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使戏曲把舞台的局限性巧妙地转化为艺术的广阔性,这就是戏曲的虚拟手法的集中表现。

作为解决艺术与生活这对矛盾的基本方法,虚拟还体现在对现实生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具体的表现上。例如对山岳河流等地理环境的虚拟、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的虚拟,以及人物动作的虚拟,等等。虚拟的手法解放了戏曲的舞台,给戏曲作家和舞台艺术家带来了艺术表现的自由,大大地开拓了表现生活的领域

篇6:浅谈中国戏曲舞美艺术

〔摘 要〕中国戏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项民族艺术像一樽美酒,清香甜美、浓烈醇厚、意蕴无穷。中国古代戏曲舞台美术传承着戏曲艺术的精髓,观众们可以充分地感触过去的人与事,去品评古代的美;而当代戏曲舞台美术推进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积极性,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及文化素养,将戏曲舞台美术中的美发挥到了极致。

〔关键词〕舞台美术 民族文化 人物造型 艺术服装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化的精神理念。中国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唱、念、做、打的程式化表演,曲牌流派的深厚韵味,道白韵白的地域特色,像一樽美酒,清香甜美、浓烈醇厚、意蕴无穷。

戏曲舞台美术是一种非凡的艺术创作,以其独有的特性区别于一般的美术。戏曲舞台美术是戏曲舞台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地说,它指的是一场戏曲表演所用的场地及布景;广义地说,它包含了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多种戏曲舞台元素,这些整体的设计被称之为戏曲舞台设计。设计者会依据表演的需要、导演的要求和剧本的内容,再加上个人的构思创造出剧中的环境和角色的外在造型,从而渲染着舞台氛围。戏曲舞台美术属于二次创造的艺术,它是在剧本、导演构思形成的基础上再融入舞美设计者的想法而产生的再一次艺术创作。一切舞台美术创作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以剧中的人物、事件和情景为依据,再将布景、灯光、化妆、服装等多种造型因素进行综合;从而加强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化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并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

一、传统戏曲舞台美术

传统戏曲舞台美术包括人物服饰、人物化妆、灯光、舞台布景、道具(切末)等。

传统戏曲舞台服饰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可舞性和程式化特点。戏曲服装主要分为蟒、帔、靠、褶、衣五大类,服装强调等级、阶层以及程式化、民族化。服饰色彩上的等级性,主要分为上五色(红、黄、绿、黑、白)和下五色(紫、粉、湖、蓝、香),上下五色是有很强的等级性和阶层性的。从服装的纹样上也可以看出等级性和人物自身性格状况,团花代表已婚,**代表未婚等。盔帽包括冠、盔、帽、巾,其也有一套程式化的搭配方式。

传统戏的人物化妆也是具有程式性的,分可为俊扮和勾脸。俊扮一般用在生、旦行所扮演的人物角色中,指的是在演员面部底色的基础上打底,略施粉彩,勾勒眉眼,突出眉、眼、唇、腮等部位的视觉色彩,并通过勒头、贴片子的形式来修饰人物脸型,从而展现出人物英俊美丽的形象。勾勒的脸谱中也有很多的寓意,如破眉代表性格多变,寿字脸代表短命,螳螂眉代表好斗等等。

传统戏曲舞台在一般情况下是挂底幕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有出将入相的上下场门,这样的底幕适合所有的演出。有的传统戏中由于表演的需要也会用一些切末、门帘、旗、景片等道具,这些景片非常轻便,运用起来也是非常方便的,在舞台上不会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想用时就用,不用时便可收起来。运用这种布景可以充分发挥观众的想象力,展现时空的灵动性和空间的假定性。如一只桨在舞台上进行挥动可以表现为在水中行,两个车旗并排放可以表现行运的车马,水旗的舞动可以表现为滔滔江水,一条马鞭的挥舞可以表现飞驰的千军万马,几块云片配上舞蹈可以表现出腾云驾雾等等。

传统戏的灯光以白光为主,在传统戏中舞台上的灯光主要是为了给演出照明。在戏曲舞台中不可缺少的“一桌二椅”式舞台美术也是有着很高审美价值的,“一桌二椅”可以表现出任何的场景,根据剧目的不同既可表示家中内室也可表示公堂县衙,还可以通过表演来表示登高、过桥,甚至腾云驾雾等。舞台的空灵,给演员留出了最大的表演空间,同时也给观众留出了最大的想象空间。在这样的场景中,演员的表演与观众的想象进行不断互动,从而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二、现代戏曲舞台美术

在现代戏曲舞美创作中,设计者们尽可能通过调动一切方法、技巧和手段来体现设计家的灵感、智慧、感受及才情,并运用中国传统文学中诗词韵律的感觉,把其气壮山河、行云流水的风格化作视觉传达。正因为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动,中国戏曲舞美、灯光、服装的创作时而简约空灵,时而凝练大气,时而古雅清新,时而超凡唯美,时而气势磅礴,时而质朴简约。这样,整个舞美创作把其视觉效果展现得淋漓尽致,且整个舞台美术设计和表演互相渗透、相互融合,成为一个灵动的动作空间和写意空间。

现代舞台美术在一部剧目中是不可缺失的。它不仅强调功能性,同时也在创造着、揭示着戏剧的意蕴和神韵。随着时代的巨大变革,媒介载体的迅速发展,人们所接受到的文化艺术生活渠道变得极其广博,观众们的审美观也在不断更新,二十世纪后戏曲舞台美术开始全面地改革和创新,景物造型与人物造型都被关注着,服装和化妆也开始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推进演员的表演。不同的演员有着符合不同角色的不同造型。剧中人物穿着和观众同时代的服饰,充分体现人物的个性,与大众审美情趣保持基本统一的步调,因此容易获得观众的共鸣。如青春版《牡丹亭》《桃花扇》等剧目中人物服装颜色柔和,女性服饰的腰身提高了并收了腰,显示出了女性的身段美。此外,灯光的展示渲染了人物的内心及情感,有时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来间接表现以及渲染环境。现代戏的灯光大多以色光为主,色光更容易创造演出气氛,增强演员的表演氛围,提升人物性格。在舞台设计上,设计师们不断地创新意识,将情与景完美结合,追求美的境界,这样不仅可以表达出真实的环境场景、浓郁的历史氛围,而且可以形象表达出丰富的审美意蕴。

如今的戏曲舞台美术整体设计大到整个舞台场景的变化,小到演员身上佩戴的饰品都是设计中的定性要素。所有的虚拟空间,包括亭台楼阁、山川河流、广阔大海等场景都是可以横移和旋转的,能够形成云山雾罩的意境,也能够形成艳阳高照的意境。现代戏曲的化妆部分在原有程式性化妆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美。随着大众化审美的不断更新,戏曲化妆也要不断符合现代的审美眼光。这样,服装与化妆就有了更加全面、逼真的展示空间。同一个舞台上,演员经过装扮能够从青春年少一直到鹤发佝偻,可以从清贫潦倒到福贵优柔;可以穿梭千百万年,也可以穿越千百万里,让时间和空间自由、灵活地回归舞台。因此,戏曲舞台不再只是单单的颜色绘图,戏曲服装也不再只是简单的程式性服装,舞台美术也不再仅仅只是后台那一抹低调的美丽了。

当下,各种高科技迅猛发展,舞台美术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LED显示屏幕的使用,戏曲舞台美术逐步由剧院进入演播厅、广场、体育馆等更开放的空间,舞台美术的表现力得到了大大提升。与之前的布景相比,舞台美术背景的3D显示屏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束缚,可以将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因而,目前的舞台美术设计不只是为故事营造时代意蕴,也能为表演提供尽可能多的动作空间和意义空间,把舞台美术服务到戏的这一特色发挥到极致。这样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舞台美术带来了蓬勃发展的好时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戏剧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因此,有效利用舞台科技,不仅对戏曲传统美学进行了回归与升华,进一步挖掘了人物角色内在的精神蕴涵,而且极大地丰富了舞台美术的艺术呈现。所以,现代舞美设计适应了时代审美需求,从创意到设计都表现了开拓性、前瞻性、标志性,为我国舞台艺术提供了珍贵的阅历。

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国戏曲,是当下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要课题。要想更好地提升中国戏曲的影响力,必须更多地关注戏曲表演艺术中不能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舞台艺术。传承民族艺术优秀传统,保存戏曲舞美精髓,观众们可以充分地感触过去的人与事,去品评古代的美;同时在戏曲舞台上也可以寻求一种形式上的提升。?χ泄?戏曲艺术文化的传播与创新有所作为,是艺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更是我们当代舞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作为舞美人要时刻怀着一颗虔诚、敬畏传统之心,守护戏曲文化基因,将戏曲舞台美术中的美及精华发挥到极致,才能使更多的作品在国内外视野中有更明确的文化定位和价值坐标,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篇7:中华戏曲艺术博大精深

时间:2013-12-31

2014年新年戏曲晚会30日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与首都近千名群众一起观看演出,喜迎新年的到来。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国家大剧院戏剧场内欢声笑语、暖意融融,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19时45分,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晚会现场,同前来观看演出的老艺术家们一一握手,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今年的新年戏曲晚会,不同剧种、不同流派同台竞献、相映生辉,展现出中华戏曲艺术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一曲《百花迎春梨园情》拉开了晚会序幕。黄梅戏《天仙配》、评剧《谢瑶环》、京剧《四郎探母》等经典选段,韵味十足。吕剧《百姓书记》、豫剧《村官李天成》等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的现代戏,展示了戏曲艺术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晋剧《打金枝》、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家喻户晓的唱段,以艺术的方式表现了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

表现戏曲艺术精湛技艺和高超水平的打棍出箱、踩跷凳子功、双鞭、武松大闹狮子楼等绝技表演,引领新风尚、传递正能量的京歌《同圆中国梦》,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和“文华大奖”优秀剧目的川剧《金子》、秦腔《西京故事》,将演出一次次推向高潮。晚会在新编京剧《天下归心》演绎的孝道亲情的故事中落下帷幕。艺术家和演员的精湛表演赢得全场阵阵喝彩和掌声。

篇8: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

戏曲界都知道, “唱念做打”, 是戏曲演员必备的四种基本素质, 即“四功”。“唱功”是戏曲表演中第一位的表现手段, 要求字清腔纯, 节奏准确, 以字生腔、以情带腔。“念功”同样重要, 要求字音准确, 发音正确, 有人物个性和情感意境, 和唱腔一样富于音乐美和节奏感。“做”即身手动作的表演, 一举一动都讲究规范、章法, 要求具有舞蹈的韵律, 还要注意把动作技巧与人物的身份、动作目的、情境结合。“打”即武功, 指美化的、舞蹈化的打斗动作。根据舞台实践和理论学习, 分别谈一下戏曲的基本特征。

戏曲的唱腔是戏曲中的声乐部分。唱腔是戏曲音乐的主体, 是表达人物思想情感、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艺术手段, 也是区别剧种、流派的首要标志, 同时还是人们获得艺术享受的主要审美对象。唱腔以独唱为主, 是各地方言的音乐化、韵律化, 含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每个剧种都有一定的唱腔曲调, 不同的剧种、同一剧种的不同流派的唱腔有很大区别。比如川剧和粤剧的唱腔就有很大区别;同为豫剧在豫东和豫西就有着不同的风貌。同是以二人转为母体的辽剧、吉剧、龙江剧自是风格各异。同是东北二人转, 南派北派东派西派也异彩纷呈。

戏曲的念白也是念诗。戏曲的道白虽没有唱腔那么强的音乐性, 却也不同于日常语言, 经过了艺术加工。念白可以分为韵白、口白 (京剧中叫京白, 其他地方剧种称其为土白) 。韵白指有一定音乐性、旋律性的朗诵, 抑扬顿挫、铿锵有致;口白较之韵白更强调节奏感, 俏皮灵动。韵白一般根据“中州韵”诵念, 并参酌本地语音而有所发展;口白则以剧种所在地的方言为主。一般有身份有地位的角色用韵白, 小人物和丑角则多用口白。

戏曲的“文武扬”:“文场”即戏曲音乐中的吹、拉、弹三类乐器组成的管弦乐部分, 由胡琴、月琴、琵琶、阮、曲笛、唢呐等组成;“武场”即打击乐部分, 由鼓、板、锣、铙、钹等组成。合称为“文武场”, 或叫“场面”。“文场”主要是为演唱伴奏, 以及配合剧情需要而演奏的场景音乐。“武场”则主要用以加强表演动作的节奏感, 转换场次, 烘托舞台的激烈气氛, 加强唱段结束时的终止感等。此外也为节奏感较强的念白、演唱伴奏。不同剧种所选择的乐器有较大的区别。戏曲的乐队不及西洋歌剧的规模大, 但作用却很全面。

戏曲的脸谱:在角色脸上涂上某种颜色和图案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品质、身份以及命运。它是戏曲的一种特殊化妆方法, 也是戏曲最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之一。

脸谱源于原始社会战争中用以威吓敌人的“代面” (即面具) 和涂面, 上古时期就被用于宗教和舞蹈。宋代戏曲中将油彩直接勾画在演员的脸上, 就是脸谱。这较面具是一个进步, 面具是死的, 画成什么样子后是无法改变的。而脸谱虽然是一定的, 但面部肌肉是活的, 照样可以表现人的喜、怒、哀、乐, 并可以随时随地变化这些不同的感情。当时, 戏班以露天为主, 为使离舞台较远的观众清楚地看到演员的面部表情, 勾上脸谱是有必要的。

脸谱也是理解剧情的关键。简单地讲, 红脸含有褒义, 代表忠勇者;黑脸为中性, 代表猛智者;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 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 代表凶诈者;金脸和银脸是神秘, 代表神妖。除颜色之外, 脸谱的勾画形式也具有类似的象征意义。例如粉脸象征凶狠, 却又有满脸都白的粉脸、有只涂鼻梁眼窝的粉脸。粉脸面积的大小和部位的不同, 标志着阴险狡诈的程度不同, 一般说来, 面积越大就越狠毒。总之, 颜色代表性格, 而勾画法则表示性格的程度。

戏曲的行当:行当, 又叫脚色 (角色) , 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专业分工体制, 指戏曲中根据所扮演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等, 在化妆、服装、表演、唱腔等方面加以艺术的夸张, 把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几种类型。大致分为生、旦、净、丑、末, 而各剧种的划分情况有所不同。

戏曲行当体制的建立, 是在宋元南戏中, 由于表演艺术的发展, 过去专事滑稽调笑的副净副末等戏曲主角, 在这时让位于生旦, 从而使正面人物成为戏曲舞台上的演出主体。不过, 戏曲的行当艺术只有在弋阳腔的繁荣和演变中, 才出现了全面分化。此时, 不仅行当严格依据人物的性格类型来分类, 而且每一行当类型中还细化出若干分支。

戏曲行当的本质, 是对生活内容的系统性的艺术夸张, 体现出独特的戏剧美学趣味。

王庆斌先生说:“完全可以这样说, 戏曲的兴衰存亡, 最终取决于戏曲的表演。”

篇9:戏曲艺术的古今脉动

在撒切尔夫人的眼中,电视机这种“硬实力”不那么可怕,而电视节目这种“软实力”才应该更加重视。美国之所以能够称雄世界,与军事和经济等硬实力相比,奥巴马也同样更加看重制度、文化、价值观这些“软实力”。

自2009年起,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并一直在美国之后居于世界第二位,且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2015年,中国GDP达67.67万亿元,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占世界GDP的比重为13.9%。可见,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与此同时,中国“软实力”的发展和影响力却令人堪忧,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甚至脱节。因此,我们面临着重振中国“软实力”,塑造大国崛起文化品格的重任。

戏曲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壮大,中国戏曲正面临着如何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难题。

中国戏曲源于原始歌舞,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3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中国戏曲历史悠久,经过汉唐到宋元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360多个种类。

传说唐明皇李隆基是个戏迷皇帝,嗜好歌舞,并将梨园辟为专门培训歌舞人才的教坊,故此戏曲演员被称为“梨园弟子”。到了宋元时期,中国戏曲逐渐发展成熟,喜欢戏曲的人也越来越多。据记载,南宋杭州有20多家商场,每家商场都设有“勾栏”(戏曲演出场所)。后来,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在城市中又发展出“茶园”式剧场。

中国的戏曲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它今天依然还在,但却碰到了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新挑战。

篇10:戏曲艺术进校园活动方案

二、加强组织领导,有序有力推进。为确保“全省戏曲进校园”活动的顺利开展,成立河南省“戏曲进校园”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省政府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各地市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同时,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各级宣传部门负责活动的牵头组织和指导协调,审定剧目清单,定期开展督促检查,组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等;各级文化部门负责做好演出院团的资格认证、拟定剧目清单、审查剧目内容、安排演出场次,做好演出保障工作等;各级教育部门负责把戏曲艺术纳入大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制定活动日程安排,组织编写培训教材,加强学校戏曲教育的师资培训等;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将活动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做好资金保障工作。经过精心筹备,9月8日,“全省戏曲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在河南省实验小学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素萍,副省长张广智等出席启动仪式,首批试点市、县戏曲进校园活动也同步全面铺开。

三、强化兴趣引导,严把剧目质量。活动实施中,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欣赏特点水平和不同区域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精心筛选剧种和剧目,提高演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爱好。面向全省大学的“戏曲进校园”演出,主要以整台经典剧目为主;面向全省中学(含高中、初中、中职)的“戏曲进校园”演出,主要以整剧和经典折子戏为主;面向全省小学的“戏曲进校园”演出,主要以折子戏和课本剧为主。严把剧目内容质量关,组织专家对演出剧目反复进行筛选,先后公布两批125部剧(节)目,既有近年来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焦裕禄》《红旗渠》等现代经典剧目,又有《花木兰》《朝阳沟》等传统保留剧目,还有《闹天宫》《八仙过海》等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优秀剧(节)目,较好体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故事性的有机统一,使广大学生在求知、求美、求乐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上一篇:板桥乡2017年师德教育周活动简报下一篇:2010年4月工长考试-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