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睢不辱使命阅读答案

2024-04-12

唐睢不辱使命阅读答案(精选6篇)

篇1:唐睢不辱使命阅读答案

4.比较下面句中之的用法与意义的不同。

臣愿君之忘之也

5.读过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能 ②恨

2.自,从

3.谓,对说,介词 说,动词 是,动词

4.第一个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是结构助词;第二个之是代词,指大德。

5.答案提示:要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对自己不居功自傲,对别人应知恩必报。

译文

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了邯郸,打败了秦军,保全了赵国,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

唐睢对信陵君说:我听到这样的说法:世上有的事情,是不可以知道的,有的事情是不可以不知道的`;有的事情是不可以忘记的,有的却是不可以不忘记的。信陵君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唐睢回答:别人憎恨我,我不能不知道,我憎恨别人,不能让别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德,我不能忘记;我对别人有恩德,我不能不忘记。现在你杀了晋鄙,解救了邯郸之围,打败了秦军,保全了赵国,这是你对赵国的大功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你,你很快就要见到赵王,我希望你忘记救赵的事。信陵君说:我恭恭敬敬地接受你的教导。

★ 蔡襄字君谟阅读答案

★ 信陵君颁奖词

★ 《孙君小传》阅读答案

★ 信陵君祠对联

★ 琦君《方寸田园》阅读及答案

★ 《锁》何君华阅读答案

★ 《明君词》阅读答案及赏析

★ 君不侮臣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 《廪君故里—--三里城》阅读答案

★ 《信陵君窃符救赵》

篇2:唐睢不辱使命阅读答案

唐睢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②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③谨受教。

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魏策四》。②卒然:突然。卒、,通猝。③无忌:信陵君的名。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事有不可知者____________ ②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____________

2.结合课文,理解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相同含义。

赵王自郊迎____ (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_____

3.解释句中多义词的.含义。

唐睢谓信陵君曰_______ 何谓也______ 太守谓谁________

4.比较下面句中之的用法与意义的不同。

臣愿君之忘之也

5.读过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能 ②恨 2.自,从 3.谓,对……说,介词 说,动词 是,动词 4.第一个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是结构助词;第二个之是代词,指大德。5.答案提示:要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对自己不居功自傲,对别人应知恩必报。

译文

信陵君杀了晋鄙,救了邯郸,打败了秦军,保全了赵国,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

篇3:《唐睢不辱使命》朗读教学初探

一、分析如何读。

先全班一起分析第一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其许寡人!”怎样读。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欲”、“易”、“其”。“欲”、“易”通过全文知道秦王并非真的想换, 内心其实想占, 要读出他的狡诈。“其”是“可要”的意思, 有命令的口气, “其许”要重读, “寡人”不能有拖音。依据句末的感叹号所提示的祈使句, 读出秦王的盛气凌人。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重要的句子如何读, 提醒学生一定要抓住重点词, 依据什么句, 表现人物的什么特点, 如何断句, 如何重读, 用怎样的语速, 读出怎样的语气。规定学生小组内部每人必讲理由, 必读句子, 必议得失。

二、尝试怎样读。

在小组内部尝试读的基础上再推荐个人在全班试读自己读得较好的一句, 由竞争小组评议, 再全班形成一致意见。“而君逆寡人者, 轻寡人与”, “轻”“与”重读, 要读出秦王的生气, “天子之怒, 伏尺百万, 流血千里”, “百万”“千里”读慢读重, 读出秦王的骄横狂妄。“先生坐……徒以有先生也”要用颤音读, 读出秦王的色厉内荏, 前倨后恭。而唐睢的几句重要句则依据双否句、反诘句、排比句的特点, 或加重语气, 或一气呵成, 读出他的冷静、坚决、果敢、无畏。

三、

欣赏示范读、评议比赛读、观赏表演读 (即由两人穿上特殊的服装, 配上相应的道具分别扮演秦王和唐睢, 能在不看课本的基础上表演对话, 要有手势和表情) 让学生反反复复读, 重视文本, 探究文本, 读出人物内心, 读出人物特点, 读出文章特色, 达到背诵目的。整个过程, 既有读, 又有评, 既有个人展示, 又有小组比赛。整个过程, 老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欣赏者, 学生是表演者。

四、在轰轰烈烈的读的同时当然不忘基本功的训练。

一道思考题“唐睢为何能胜

秦王?”让学生明白内心的强大, 无所畏惧能战胜任何敌人;一道写作题“我眼中的” (三个人物中选一个, 50字左右) , 一项知识整理的作业 (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的活用、重要句子的翻译等) 又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统一, 呈现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既重视了叶圣陶提倡的“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 又让学生思想碰撞、心灵触动、情感陶冶、审美熏陶, 提升了人文素养。既让课堂热闹、焕发活力, 又让课堂沉静, 宁静致远;既有合作探究, 又有独立思考;既有全员参与, 又有个性展示。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始终兴趣浓郁, 情绪饱满, 参与积极, 思维活跃。课后检查, 学习效果较好。

篇4:唐睢不辱使命阅读答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状况逐渐形成,但在文化方面,矛盾依然存在。一方面,在经济上占领先地位的国家,从维护自己政治经济地位的角度出发,极力在全球范围内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弱势但又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怀着珍视自身文化的情怀,固守本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两者间的矛盾如何消弭,如何在西方文化借助强大的传媒“软性入侵”的同时,保有国人的精神独立,使之借鉴西方文明的精华,但摒弃其间的糟粕,同时又对中华文化整理归纳,进行反思与新的认定,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近来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都提到要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所谓的“文化自信”,其实就是强调在现代文化发展的潮流中,发现中华优秀文化所固有的独特价值,以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面对这一要求,对文化的传播负有重要责任的出版业,对自身的职责应有清醒的认识,然而,出版业的现状与此有一些偏差。

一、物质化影响图书市场生产

全球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物质化。无论怎样的文化传播,其内核都是物质的。从出版业来看,2015年度,我国图书零售市场中有16.52%的销售码洋来自引进版图书,但业内人士仍然认为其数量少。据开卷数据,版权引进地区结构多年来都保持不变: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稳居前四位。很明显,引进版图书代表了物质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话语入侵”。因此,完全以引进版图书的数量来衡量出版业的发达与否,似乎只顾及了出版业争取利润的需求,而忽略了民族文化会受到外来文化挤压这一事实。

物质化席卷全球,受现实的挤压,每个读者都迫切地想知道“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人们对物化偶像的崇拜远远高于对精神强度的向往。流风所及,几乎无人能够免俗。但是,出版业性质特殊,它的取向对读者的选择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地位要求业界应当具有文化自觉意识,了解自己作为文化传播者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对读者进行引导,而不应无原则地顺应读者的功利性阅读要求,这就是我们一贯强调的“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出版方针。但综观市场,尽管有相当多的体现社会效益的图书,但附庸于物质、强调物质至上的图书也为数不少。

拜物的标准如此普遍,它影响了读者的取向,又间接地影响了出版业的选择。而从另一方面来理解,由于出版业的推波助澜,读者的取向更加偏向于物质化。这导致了出版物市场的几个特点:其一,财经类、工商巨子传记类图书热销。这类图书不用说是迎合了读者的口味,许多人希望从中找到成功的道路。其二,励志类图书不可或缺。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再有勇气的人,也难免一时颓丧,因此,励志类图书成为不可缺少的一种图书类型。其三,心灵抚慰类图书充斥市场。这类图书,为在现代竞争压力下不堪其负的读者提供心灵安慰。

以上几类出版物,在各大网站,及大到占地百顷的书城,小到几平方米的书店中,都是支撑销售的重要资源。当然,笔者指出这几种出版物,并非认为它们没有存在的必要,相反,必须承认,在任何时代,成功、奋斗、消闲、娱乐都是人生的基本需要,越发达的社会,越能满足人们的这些需要,出版业绝不应该无视读者需要,强迫性地将读者的阅读习惯纳入教化的轨道。只是,如果读者的文化消费品集中在这几类产品上,作为出版人,是否应该深自反省——文化的引导意义到底体现在哪里?

二、出版业应遵从文化使命

当前,出版业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如何在物质化浪潮中保持“对简单化的盲目崇拜”的清醒,遵从文化使命来对读者进行正确引导。要做到这一点,出版业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性质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因此,出版业的文化使命必须要服从文化的基本性质。

第一,出版业应自觉关注文化的民族性,力求古为今用。

民族性即文化的独特性,不同的民族是以民族历史延续过程中产生的文化独特性来相互区别的。独立的民族需要独立的身份,需要寻找文化根源来支撑这种独立。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出版业对此责无旁贷。对于出版业来说,关注文化的民族性,以下两点值得强调。其一,出版业应当致力于寻找文化根源,梳理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思想、政治、文化资源丰富,尽管近代以来,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但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的出版宝藏,唐代以来形成的汉文化圈至今仍在东亚地区起着重要作用,出版业绝不可妄自菲薄,轻视这份遗产。近年来,高质量、高品位的古代经典及相关专著出版较少,这种情况的出现不能单纯归咎于社会的浮躁风气,从出版业自身来看,过分附和读者的功利性阅读要求,没有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也助长了浮躁之风。其二,出版业在探求文化根源时,不能陷入文化复古主义。费孝通教授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一文中提出:“文化自觉,意思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所谓的“文化回归”,就是指文化复古。这种观念认为,民族文化超越于一切文化之上,片面地强调文化的“纯正”,忽视了文化发展的一面。对于出版业来说,关注文化的民族性,发扬民族文化,应当以其能否为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存在的问题提供有积极意义的资源,能否促进人类社会合理健康发展为标准。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应该是充分理解它的内在精神,对其附以现代的诠释,力求古为今用,不应像清人考据,但求考索,无补于世,更不应仅为了出版而出版。

第二,出版业应自觉关注文化的兼容性,力求洋为中用。

文化的兼容性代表着文化的发展性,也就是文化“与时俱进”的性质。在15世纪航海大发现前(一般航海大发现被认为是全球化的开端),各种文化都在以民族化形态独立发展,而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任何文化都不可能在完全封闭的情况下自行发展。外来的文化——主要是经济占领先地位的第一世界国家的文化,强烈冲击着民族文化,促使古老传统的文化逐渐演变。出版业对之应采取何种态度?费孝通教授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条原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他认为,只要不同文化在平等地位上进行对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随时代的发展不断与异质文化融合,共同进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那么,跨文化理解是可能的。对于出版业来说,关注文化的兼容性,就是要了解本土文化自身的局限性,致力于引进优秀的外来文化,使国人能够从另一个文化体系,从“他者”的角度对本土文化进行观照,更全面地认识到本土文化的特点。应当说,出版业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版权贸易引进国,引进的图书涵盖了各种类型,特别是我国较为落后的科学技术、财政经济方面的图书,在相当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自有水平,做到了“洋为中用”。

第三,出版业应自觉关注文化的大众性,力求服务大众。

虽然文化曾被看作是贵族的专利,以致于印刷术发明后,曾在欧洲遭到抵制,认为书籍大众化将使学问庸俗化。但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和印刷技术的进步,文化的成果不再为少数人独有,它的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已经逐渐变成了普通民众。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所谓的“为人民服务”,即要求文艺作品具有大众性,对于文艺传播的重要一环——出版业来说,这意味着,出版者不能将出版看作牟利的工具,而无视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就是对出版业的大众化提出了要求。

随着出版业“事转企”的全面完成,出版业追求经济效益,本无可厚非。但是,为了牟利,图书市场曾出现了种种“怪现状”,比如,为了满足部分人求洋好阔的要求,出现了许多装帧豪华的图书,这些书严重脱离了人民的购买能力和实际需要;还有些出版社对图书高定价、低折扣,这无异于价格欺诈,损害了读者的利益。这种种现象,都偏离了出版业服务大众、“为人民服务”的目标,值得引起重视。事实上,在出版业内,自觉关注文化的大众性,必然能为出版社赢来良好的信誉与知名度,这种对无形资产的投入,最终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应当注意,文化的大众性要求图书具有一定的通俗性,但并不意味着认同文化的低俗化、庸俗化和媚俗化。因此,出版业对某些读者的需求应当加以分析,对其中不健康、不合理的需要,绝不能无条件满足。

出版业自觉关注文化的民族性、兼容性与大众性,以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服务大众,这正是出版的导向作用的体现。总的来说,现阶段,出版的文化导向、文化建树尚有不足。在一个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环境里,文化与精神的引导应当是最为迫切的和长远的问题,单靠出版业的文化自觉远远不够。近年来,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给予了相当多的政策倾斜,例如从国家到地方政府的各种基金资助、各类图书奖项等,大大提升了出版业的积极性。相信借助于政府的支持,出版行业必将逐渐实现文化自觉,展现新的面目。

(作者单位系陕西人民出版社)

篇5:《唐雎不辱使命》的阅读答案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篇6:唐睢不辱使命阅读答案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选自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一: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4分)

⑴且 秦 灭 韩 亡 魏

⑵长 跪 而 谢 之 曰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3)轻寡人与 (4)长跪而谢之曰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徒以有先生也。

【4】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2分)

【5】唐雎“士之怒”回击秦王“天子之怒”,表现了什么唐雎精神?(2分)

答案

【1】(4分)⑴且 ︳秦 灭 韩 亡 魏

⑵长 跪 ︳而 谢 之 曰

【2】(4分)(1)易:交换(2)尝:曾经(3)轻 轻视 (4)谢 道歉

【3】(4分)(1)安陵君于是就派唐雎出使秦国。(两个“使”1分、翻译通顺1分)(2)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4】(2分)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5】不畏强权和敢于为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2分)

二:

1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请广于君(广:扩充)

B.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谢:道谢)

C.大王加惠(加惠:给予恩惠)

D.秦王怫然怒(怫然:盛怒的样子)

19.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

A.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2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原文】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原文】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1.阅读文章第一段,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实际是包藏祸心,以强凌弱?请

简要分析。(3分)

22.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 (填人名)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干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唐雎在这次外交事件中的说话技巧给了你哪些启示?(3分)

答:

【参考答案】(14分)

18.(2分)B(B项 谢:道歉)

19.(2分)C (例句“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和B句中的“之”均为代词;D句中的“之”,结构助词,的)

20.(4分)

(1)(2分)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只要译准两个“使”,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2)(2分)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只要译准“以……为长者”、“错意”,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21.(3分)秦王易地并非真心,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并以“寡人”自称(只有对下,诸侯才可自称寡人),可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表述可以不同,只要言之成理,语言简明通顺,即可视情况给分)

22.(3分)

第一问(1分):诸葛亮

第二问(2分):(此题是开放题。可自选角度,如可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等方面去谈。只要言之成理,语言简明通顺,即可视情况给分)

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实在不敢交换啊!”秦王不高兴。于是安陵君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吗?”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百万具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上天就降示了凶吉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上一篇:挖掘学科内涵 实施德育教育下一篇:旅发大会动员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