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方案

2023-02-18

方案在我们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展工作与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那么一份科学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方案》,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方案

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尊敬的党组织: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作出了重大部署,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

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税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和主要任务,这对于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建立健全现代国家治理制度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深化税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994年,我国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影响最深刻的一次税制改革,形成了现行税制的基本框架。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税制,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适应的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调节的复合税收体系,但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税收制度建设。1994年,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影响最深刻的一次税制改革,形成了现行税制的基本框架。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税制,包括全面取消农业税、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顺利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同时,改革出口退税制度、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和资源税改革等,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适应的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调节的复合税收体系,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现行税收制度在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统一市场建设和依法治税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首先是税制结构不够完善。比如,税种功能交叉重叠与调节缺位并存。在增值税征收过程中,不动产尚未纳入抵扣范围,对货物和劳务分别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存在重复征税;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形势下,反映要素稀缺、供求关系、环境损害程度的环境税制度尚未建立。

其次是税收调节分配的功能偏弱。主要表现在:消费税范围较窄、税率偏低、环节单一,调节收入和引导消费的功能未能有效发挥;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计税依据不合理、免税范围较大,减弱了税收调节财富分配的功能;个人所得税实行分项征收,未能体现量能负担原则,导致税负不公。

此外,税收法治化程度亟待提高。比如,现行税收优惠政策过多、惩罚较少,出于宏观调控考虑的短期安排较多、着眼于制度建设的长期安排较少,尤其是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过多过滥。又如,征管体制有待完善。当前企业所得税由国税和地税机关分别征收,一些地方掌握政策尺度不同,税政与税基核定不一致。

深化税制改革的目标取向

深化税制改革要依据“五位一体”总布局、总要求,改革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推进依法治税,理顺国家与企业、个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在保持宏观税负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调节分配、促进结构优化的职能作用,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

深化税制改革要依据“五位一体”总布局、总要求,改革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推进依法治税,理顺国家与企业、个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在保持宏观税负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调节分配、促进结构优化的职能作用。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奠定更加科学有效、适应性更强的税制基础。

一是优化税制结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变化和征管条件改善,促进直接税和间接税比例的调整,进一步提高所得税、持有环节不动产税的收入比重;健全地方主体税种,调动地方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增强自主性;明确和规范税制要素,税制设计尽可能简单透明,以降低税收成本,减少自由裁量权,规范征管秩序。科学划分中央税、共享税和地方税,合理配置各级政府税收收入归属权。

二是完善调节功能。通过改进和完善税收政策,引导地方政府更多地关注经济发展质量;坚持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基本理念,正确处理税收在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建设全国统一公平市场,逐步消除现行税制存在的对不同市场主体的税收不平等待遇,促进自由竞争和要素充分流动,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三是稳定宏观税负。要强化税收筹集财政收入的功能作用,也要保持宏观税负相对稳定。因此,改革要税费联动、有减有增,兼顾需要与可能,既要考虑保障国家发展和人民对公共服务的需要,保持财力适度增长,又要充分考虑企业、个人的承受能力,将税收负担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同时,解决以费代税造成的税费功能叠加问题,实现税费功能归位,规范政府收入秩序。

四是推进依法治税。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管理,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赋予地方必要的税权。要严格税收征管,维护国家税法的统

一、尊严和权威,推动形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税新局面。

深化税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深化税制改革要建立规范的现代增值税制度,进一步发挥消费税调节功能,加快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加快推进房产税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开征环境保护税,加强和改进税收优惠政策设定,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

首先,建立规范的现代增值税制度。近期,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全面推行“营改增”基础上,逐步将邮电通信业、铁路运输业、建筑、房地产业、金融和生活服务业等纳入改革序列。综合考虑财力许可等因素,可以逐步将不动产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进一步让利于市场主体和纳税人。

其次,进一步发挥消费税调节功能。适当扩大并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放大消费税引导合理消费行为的作用。研究将消费税由目前主要在生产(进口)环节征收改为主要在零售或批发环节征收。

第三,加快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目前,

原油、天然气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部分金属和非金属矿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试点在部分地区实施。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推进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清理取消相关收费基金,适当提高从量计征的资源品目的税额,逐步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

第四,加快推进房产税制度改革。要在认真总结上海、重庆等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政策、科学决策,逐步建立统一完整的房地产税制度。

第五,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当前我国改革的重点应是适当合并相关税目,形成合理税率,完善税前基本扣除,加快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配套措施。

第六,开征环境保护税。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条件日趋成熟,要尽快将现行排污收费改为征税,开征独立的环境保护税,促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

第七,加强和改进税收优惠政策设定。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对执行到期的应彻底终止不再延续,对未到期限的要明确政策终止的过渡期,对带有试点性质且具有推广价值的,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区域发展规划应与税收优惠政策脱钩,同时,严格禁止各种越权税收减免。

最后,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积极构建以明晰征纳双方权利义务为前提,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重点税源管理为着力点,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的现代税收征管体系。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二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支部:

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

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现行的财税体制是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形成的。这些年来,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政府的调控能力显著增强。但随着形势发展变化,现行财税体制不适应、不完善的问题日益凸显,必须进行改革。

一是推进预算公开。政府预算收入取之于民,社会公众有权监督这些钱怎么花、花到哪、效果如何。长期以来,我国财政资金存在使用不规范、效率不高和资金沉淀等问题,部分地方政府举债行为也缺乏约束,这些与预算透明度不够、监督检查乏力是分不开的。要进一步加大预算公开力度。一要扩大预算公开范围。各级政府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更要公开。除公共预算外,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要进一步向社会公开。各级财政转移支付项目也要逐步公开透明。二要细化公开内容。部门预算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要尽快公开。完善政府收支预算科目体系,明确公开项目,做到科目粗细有度、表述清晰明了,让老百姓能看懂、社会能监督。三要强化预算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建立预算公开问责机制。通过提高透明度强化监督和约束,使预算编制和执行更加阳光,使财政资金使用更有绩效,减少寻租腐败的机会。

二是推进税制改革。当前的重点是扩大营改增。这项改革不只是简单的税制转换,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工业转型、服务业发展和商业模式创新。系统考虑,营改增还有五步曲。第一步,2014年继续实行营改增扩大范围;第二步,2015年基本实现营改增全覆盖;第三步,进一步完善增值税税制;第四步,完善增值税中央和地方分配体制;第五步,实行增值税立法。今年要走好第一步,除已经确定的铁路运输和邮政业实行营改增外,还要将电信业等纳入进来。同时,要清费立税,推进消费税、资源税改革,加快环境保护税等立法进程,继续降低小微企业税费负担。

三是划分事权和支出责任。长期以来,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晰、不合理、不规范,总体看,中央政府部门管了不少不该管、管不好的事。去年我们启动了黑龙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中央政府在“三农”方面的审批权下放,各项涉农资金全部直接下拨到省,由地方统筹使用。这项改革取得经验后,不仅要在全国推广,其他方面也要借鉴其做法,把一些不适合中央部门管理的事权与财权下放。当然,中央该加强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也要加强。要通过改革,健全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逐步理顺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使中央与地方各安其位、各负其责、上下协同,促进政府治理整体效能的最大化。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8.23

第三篇:以营改增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以营改增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发布时间:2013-9-10信息来源:光明网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 高培勇

营改增,通俗的解释就是把现行的营业税改变为增值税。在经历了一年零七个月的局部试点之后,这项改革于今年8月扩展至全国范围。从表面上看,它只是一个税种或者一个税种中的税制构成要素的变化调整,但深入一层看,它实际上具有牵动财税体制改革的特殊威力。

如果不出大的意外,到2015年,全部营业税都将改为增值税。随着作为地方政府主体税种的营业税的消失,地方财政收支体系将面临极大的冲击。虽然目前拿出了配套性的办法,也就是将改征为增值税转由国家税务局征收的那一块营业税收入如数返还给地方政府,但它本质上属于一种变相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作为一级政府财政的基本内涵,就在于它必须具有相对独立的收支管理权和收支平衡权。这两个要素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构成一级政府财政。所以,从表面上看问题解决了,似乎并未影响地方财政的正常运转,但是倘若此种安排长期化甚至于体制化,地方财政就有可能出现“花多少钱、给多少钱”的局面。所以,我国的地方财政体系必须重构,其中最基本的就是重构地方的主体税种。

当营业税全部改为增值税以后,营业税和增值税两个税便合并为一个税种了。目前,增值税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40%左右,营业税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15%上下,它们分别属于我国现行税制体系中的第一和第三大税种。二者合并之后,增值税的比重将超过55%。为防范可能出现的财政收入体系风险,作为一个补充措施,有必要调整增值税的税率,使增值税和营业税合并之后增值税所占的份额不至于急剧增加。财政收入一方出现如此的变化,财政支出一方则不会相向而行。因为,除非受战争和特大自然灾害影响,正常年间的财政支出规模往往是扩张的。能够有所控制的,主要限于它的增量或增幅。财政收支之间的差额用什么办法加以填充呢?通过现行税制的结构性调整,增加直接税是一个可取的办法。而由此带来的直接税建设的提速和直接税在全部税收收入中比重的提升,对经济社会运行将具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营业税和增值税收入归属及其征管格局的打破,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基础也会动摇。与之相对应,所谓“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或“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分税制原则,也就有了重新审视并布局的前提和必要;以中央转移支付为主要平衡器的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也就有了在制度上和操作上重新讨论并设计的前提和必要;以国、地税分设为主要特点的现行税收征管格局,也就有了重新考量并调整的前提和必要。由此,整个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以及整个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行政关系,也就有了重新界定并规范的前提和必要。

财税体制具有综合性,它既是政府活动的基础,又是连接政府和家庭、企业的纽带。故而,发生在这一领域的任何改革事项都会影响整个经济领域。

原标题 [以营改增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时论精粹)]

第四篇:2012公考两会热点: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2012年改革的重点任务是: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分税制,健全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稳步推进地方财政预算、决算公开。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及国债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消费税制度。全面深化资源税改革,扩大从价计征范围。深入推进国有控股大型金融机构改革,规范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健全服务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体制机制。

[深度分析]

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金融体制的改革及金融业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度垄断没有完全打破,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较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缓慢。这些体制性缺陷,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影响稀缺资金的配置效率。所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

2011年4月份以来,温州接二连三地发生中小企业老板“跑路”甚至跳楼等恶性事件,

8、9两个月出现愈演愈烈的局面。可以说,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州最为严峻的形势。

温州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温州“两多两少”纠结:民间资本多而投资渠道少、民营企业多而信贷融资少。从民间资金供给方来看,由于楼市限购、股市低迷、存款负利率,民间投资渠道变得越来越窄,为追求更高的收益率,大量资金流向民间借贷领域;从民间资金需求方来看,借贷主体多是中小企业,在正规金融体制内融资困难,不得不向体制外寻求融资。正是因为民间资金供需双方各自面临的困境:供给方难以获得满意的收益率,需求方难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贷款,导致供需双方转向民间借贷领域,较大的供需缺口使得民间资本呈现“高利贷化”。

[措施]

民间金融的阳光化是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一场攻坚战。

一要引导民间金融健康有序发展,使民间借贷从地下无序的“灰色地带”走向地上“阳光”规范运作。对民间金融不是打击取缔而是规范“招安”,要多疏少堵、因势利导,让其成为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组成部分。对高利率借贷不能让其在“地下”野蛮成长,而应在“地上”理性发展,既要严惩违法违规行为,更要重视民间借贷的法律制度建设、监管体系改革和金融体制创新。

二要引导民间资本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型金融机构,构建草根金融支持草根经济的“门当户对”的金融格局。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社区银行经验和我国村镇银行经验,逐步放宽民间资本组建地区性民营中小银行的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立城市民营中小银行,将满足条件的现有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改造成规范化运作的民营中小银行,在市场准入和利率方面给予更大的灵活性。中公教育版权 三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努力消除官方利率和民间利率的双轨制,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以市场为基础、有管理的基准利率制度,循序渐进地推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放开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减少民间金融“高利贷”化的生存空间。

四要创新金融监管机制,建立分层次的监管体系,实现金融监管的多元化和分层化。要建立地方与中央相关部门的即时信息沟通机制,探索中央监管机构只监管大的金融机构,微小型金融机构放给地方的监管模式。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在地市、县的监管能力优势,赋予其对地市、县域内草根金融类中小金融机构法人的监管权力。

第五篇: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下推进非税收入规范管理的调研与思考

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下如何推进

非税收入规范管理的调研与思考

时值新常态下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破冰前行、我省非税收入规范管理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我在调研7市州、37个县市区的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对新常态下推进非税收入规范管理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做了一些研究与思考。

一、立足实际积极探索,我省非税收入规范管理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管理理念逐步深化。非税收入的争论焦点转移。围绕非税收入是非曲直的争论,由过去该不该财政统管、是否自收自用、形不形成可用财力等,过渡到如何科学规范管理、有效提高收入质量、放大管理效益等。规范管理基本终结了“三乱”。过去,执收执罚乱象丛生,社会对非税收入“非议”不少。近年,通过归口管理、整顿收费、收支脱钩、简化票据种类等一系列手段,杜绝了自主收费、超标收费等行为。非税收入的财政属性逐步认可。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快非税收入纳入预算并实行统筹安排的步伐,促进了其

“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的三权归位。我省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占其总额的比重已升至95%。

(二)管理重心清晰明朗。更注重做实收入质量。从增量扩张转变为质量优先。通过调研,找准非税收入增长快、占比高的根源;通过稽查,治理市县混库、空转等行为;通过出台针对性政策,淡化总量考评、建立奖惩机制、严格预算管理,挤压收入“水分”。更注重关键领域管理。将直接征收、票据电子化等新举措聚焦执收大户,抓好“关键少数”。盯住资源收入管理做文章,防治了资源无偿、无序、低价利用。开展非税收入执收成本核定探索,提高了精细化水平,实现彻底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更注重全流程监督。着力源头管控与全程监控并举,一些市县借助房地产税费等统征系统,将多部门税费收缴及规划许可证、国土使用证等领用发放纳入统一管理并全程监督,以证控税、控费。

(三)管理手段更加科学。征收模式有新发展。很多市县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单位开单、政务大厅开票收款的一条龙征收、一站式审批,建立健全了征收、审批、效能监察相互协调又制衡的管理机制。电子化收缴有新突破。初步建立新型票据电子化管理模式,促成网银收缴在好几个市州推开,个别市州还实行了“一站通”、手机微信等自助缴费。执收

考核有新认识。促成非税收入执收基本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评估范围,有的考核通报以政府名义发布,有的则将目标管理考核延伸至乡镇。各级基本建立可量化、能倒查的考核办法及指标体系,激励约束效果更到位,乱作为和不作为的遏制力度更明显。

(四)管理效益不断凸显。政府财力集聚效应明显。聚沙成塔,积水成河。过去分散的财力集中纳入预算,用于保民生、促发展,也弥补了单位经费不足,缓解了财政资金供需矛盾。一些市县通过非税收入全口径预算生成的政府可用财力增幅显著。经济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参与清理整顿非税收入项目,社会负担减轻,市场活力释放;建立全省统一规范、同步更新、项目要素严格控制的非税收入项目库,防治乱收滥罚有了技术支撑;缓减免审批更严格,凸显政府权威性和社会公允度,维护市场公平统一,有的还必须上党委常委会、党政联席会、政府常务会集体研究。清廉政府建设成效明显。取消过渡户甚至特设户,单位小金库没了载体。对非税收入形成的政府财力统筹安排,切断了部门利益和权力之间的关联,压缩了腐败滋生空间。建立财政、审计等多部门、立体式的监督格局,并将舆论监督纳入其中,随意收支等腐败现象的监督治理渠道更畅通,违法违规成本更高。

二、新常态下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老问题和新挑战交织重叠

(一)顶层设计推进滞后,规范管理徘徊不前。与改革预期有差距。现代财政制度、依法治税等新理念的提出,为非税收入管理的再探索提供了新视角,财政部新一轮机构改革对非税收入职能配臵做出了适度调整。但是,非税收入内涵外延、依法治费仍很少具体被论及,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管理现状也未能实质性改善,与基层非税收入工作者的改革期望值有差距。法制建设比较滞后。新修订的预算法并未对非税收入作出明确界定。国务院1996年出台的《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时过境迁”,国家层面缺少统一的法律法规指导全国的非税收入管理实践。近年财政部和我省相继出台的一些政策,虽偶有涉及非税收入,但层级不高、权威性不够,系统性缺失也十分明显。部分规定相互矛盾。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托公共权力和产权取得的收入,按照我省的有关规定应作为非税收入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上述部分收入又被有关部门审批为服务性收费,其中还不乏已清理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导致财政收入规避监管,也搅浑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有的收费项目,在预算管理、分成计提等方面出现了自相矛盾的规定,实际执行无所适从。

(二)“九龙治水”火力分散,管理机构面临转型困惑。对口难。财政部未设立非税收入专管机构,车头效应难凸显。由此导致,全国各地机构设臵“八仙过海”,如云南是行政机构,湖南是事业单位,广西是内设处室。我省市县管理模式“百花齐放”,有的主导政策制定、介入资金拨付;有的与省级模式基本一致;还有的职能严重缩水,仅管票据。归口难。财政部非税收入政策制定、收缴结算等职能分布在多司局。地方也仅20余省市设立了专管机构,且功能定位不

一、职能强弱不一。我省秉承非税收入立项与标准共管,政策制定与执行分立的原则,造成部分收入有政策却难征收、部分收入应当收却无依据。服务性收费由物价部门独管,催生了“这边取消那边新立”等乱象。发展难。市县普遍对机构改革感到担忧。我省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去行政化,对工作前景和个人前途会否带来较大影响?非税收入规范管理改革十年成效会否倒退?时值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推进的关键期,机构改革与职能重构的矛盾日益凸显。

(三)速度情结挥之不去,管理重点时常摇摆飘移。“领导速度”时隐时现。领导要快就快,想慢就慢,对非税收入增减偏好不一。例如,一些任期即将届满或刚上任的政府领导,对非税收入增长的需求尤其强烈,常不遗余力挖掘收入或下达硬性征收任务;而一些税收底子好的市州,无超收压力,领导更喜好“非税收入少一点儿”,以体现自己抓经济

的政绩。“排名速度”幕后推手。市县各种经济发展指标的通报公示,虽未明确排名秩序,但私下攀比早成常态,导致非税收入与财政收入增收变相捆绑,常常是税收不足非税补,有的不惜采取混库、空转等手段弄虚作假。“占比速度”见风使舵。为谋求政府绩效考核拿“高分”的需要,保持“理想”的税占比,一些市县人为控制一般公共预算非税收入的正常增势,该收不收,应缴不缴,有的还将非税收入以税收缴库。

(四)利益格局固化羁绊,应收尽收仍存瓶颈制约。征收管理“本土化”。各省出于不同的管理目标诉求,相互间差异大。北上广等发达省市的非税收入规模大,但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占比却在全国末尾徘徊;湖南规模不大,但占比却列全国前三。从我省看,有的注重做大收入规模、有的偏重改善收入质量;有的执行政策规定比较到位,有的优先考虑本土利益。例如,某市截留河道砂石资源收入省级分成,用于筹备市级风险准备金。收入管控“部门化”。非税收入是依法行政的附产品,管理的部门色彩浓厚。市县一些收入规模较大的强势部门,时常制造非税收入政策落实的“真空地带”。省本级“部门化”现象也存在,如某单位对我局征管系统与其业务系统的对接久拖不决,把罚没收入缓减免视为“自留地”;某单位分层开设过渡户归集大量非税收入,自立门户搞特殊化。约束激励机制“被软化”。《湖南省非税

收入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大对非税收入进行监督,但落实难到位。《条例》也明确,应当进行考核、评比和奖励,但大都淡化或取消了,加之执收成本核定因部门利益固化等原因推进迟缓,变相鼓励了“干多不如干少的利益多”。以往出于应收尽收考虑而施行的“超收返点”等传统激励约束手段,又与新预算法相悖。

三、把握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契机,进一步推进非税收入规范管理的对策建议

当前,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既有改革创新作为动力支撑,也有领导的重视支持、各级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作为有力保障,同时,多年探索和实践积累的改革成果也为规范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要抓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契机,遵循“依法合规、规范统

一、量增质优、科技支撑、全程监管”的征管新思路,以深化改革引领规范管理,以规范管理助力深化改革。

(一)积极推进非税收入制度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国家层面立法进程。近期,建议财政部在尽快推出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办法和收缴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提请国务院制订《关于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决定》;远期,应出台法律法规,从依法治费的角度理顺非税收入立项定标、征管边界、机构职能等核心事项。我省要谋划好《湖南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的修

订工作,将实践证明已较成熟的经验做法纳入地方性法规范畴。抓紧制定两个目录清单。一是在开展非税收入和服务性收费清理规范的基础上,对保留的非税收入项目和政府定价的服务性收费实行目录管理,尤其要明确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托政府权力、信誉和国有资源、资产取得的服务性收费纳入非税收入管理,并建立健全各类项目设立或取消的听证、评估等制度,依法规范“有进有出”。二是在清理整顿非税收入优惠政策的基础上,以政府名义制定且向社会公布非税收入缓减免清单,并实行动态管理。法律法规明确可缓减免的,列入清单,符合条件的实行备案制;清单之外确因特殊原因需缓减免的,由财政归口报政府审议。加快完善资源有偿使用政策体系。以《湖南省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办法》为遵循,制定城市公共空间、服务以及专营、专卖等新兴领域的单项征管办法,修订广告收入、矿产资源等已有的政策文件,将市场配臵资源、政府管控资源、财政全流程监督资源使用等新理念纳入其中,进一步挖掘以资源收入为新增长点的收入红利,确保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修订省对市县考核办法。构建以管理规范、收入质量改善、经济社会环境优化为导向,可量化评分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重点考核不作为和乱作为。要根据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由此形成的资源禀赋结构、财政收入结构等特征,探索分类设臵不同考核目标值的可行性,摈弃“一把尺子量到底”。

(二)积极推进非税收入管理信息化。逐步扩容财政直接征收。市县要施行“直接征收为常态、委托征收为例外”的新型征收模式,争取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基本实现所有单位、所有项目全覆盖。省本级要对费源稳定、便于集中缴纳非税收入实行财政直接征收,争取由现在的单类、少数项目覆盖到所有资源、资产领域。加快电子化收缴进程。加大非税收入网银收缴在教育、交警等民生部门的推广力度,并研究移动终端等新型收缴载体的推广可行性。加快建立以“空心票据”(即未套印固定票样格式的“空白”无实物票据)为载体,以电子票号为流转标识的非税收入征管全流程电子化。实施非税收入电子退付。第一步,通过对非税收入征管系统退付模块的功能升级和优化,实现非税收入退付申报、审核、流转、退款、反馈等业务流程的电子化;第二步,推行退付款项的网银支付,实现资金的“快进快出”,从根本上提升退付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启动“数据大集中”建设。依托“大数据”理念,实现基础数据同步更新、分成收入自动结算、收入报表自动生成,打通辐射省市县乃至乡镇的纵向信息化通道,并且实现电子政务平台、执收部门业务系统、非税收入征管系统和金融机构业务系统的横向整合和对接融合,将监管“手臂”由事后延伸至事中、事前并贯穿征管全流程。

(三)积极推进非税收入预算管理。积极参与落实全口径预算管理。提请财政部加快取消财政专户管理方式,实现非

税收入预算体系的“双变单”。各级非税收入管理机构要充分认识非税收入横跨四本预算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参与本级全口径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落实政府全部收入和支出纳入预算的管理要求,尤其要加大对游离在财政监管之外的“隐性收入”的监管力度。改进非税收入预算编制工作。各级要确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财政政策相衔接的非税收入目标责任区间,并据此积极稳妥、科学合理地编制非税收入预算,实现收入预算由约束性向预期性转变,严禁将收入预算视为征收任务。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中期财政规划要求,试编非税收入收支三年滚动计划。推进非税收入成本管理。以成本管理为切入点,建立符合新预算法要求的激励约束和应收尽收保障机制。省本级以资源收入、政府性基金为突破口,核实、核准两类收入的执收成本,破除比例安排征管经费的定势思维;各级要强化成本核定的成果应用,在部门预算中单列科目或单列来源直观反映执收成本,优先、足额保障单位的执收成本后,当年非税收入(不含超收部分)剔除成本有结余的,既可视单位执收规范程度等因素,安排给单位使用;也可由财政统筹,根除收多少退多少用多少的传统观念。加强非税收入支出管理。非税收入支出安排既要通盘考虑非税收入成本补偿特性和专款专用的基本特征,满足执收单位经费保障和事业发展的双重需要;也要加强政府统筹安排非税收入的力度,实现资金使用

效益的最大化。要严格落实新预算法关于超收的规定,硬化非税收入支出预算约束,不得随意开新增非税收入支出的口子。

(四)积极推进非税收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理论研究。要主动培育新常态下的新思维,坚持务虚与务实相结合,一如既往地将理论探索和调查研究常抓不懈,争做理论研究的“排头兵”。既要眼睛向上,将研究重点聚焦现代财政制度、政府职能转变等前沿课题,提高理论研究的前瞻性;也要脚步向下,针对对于工作中的重难点、死角盲区痼疾提出切实可行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强化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改革培训机制。依托高职院校、培训机构、远程教育,采取轮训、以会代训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培训覆盖面。要有的放矢地了解干部培训需求,并区分不同授课对象,制定多元化、多层级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和方式的设臵,既要有理论前沿,也要覆盖实际工作;既要有专家、领导、业务骨干讲座、授课、答疑解惑,也要以工作论坛等形式多开展基层互动、讨论;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抓好人才交流任用。加大对非税收入管理机构人才培养和交流提拔的关注力度,让干部愿意来、出得去、上得了,让多年积淀的管理理念等思想财富能够落地生根。要淡化“二级局”、“二级机构”等思想观念,增强广大财政干部参与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要更多、更广泛地吸纳新进公务员到非

税收入管理机构竞岗任职,改善目前队伍青黄不接、年龄结构老化、思想思维僵化等趋势性问题。探索机构和职能的科学化建设。按照相同和相近的事项由一个部门管理的原则,推动非税收入政策制定、征收管理、监督考核等职能的归口管理,并由财政部门授权非税收入管理机构为主办理,推进全省“一盘棋”。同时,鉴于非税收入分级管理的格局和地方特色治理的需要,市县在机构转型、职能配臵、人员配备上保留一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以便因地制宜地开展非税收入管理工作,不搞“一刀切”、强调上下完全对口。

上一篇:扫黑除恶知识竞赛答案下一篇:三国志英杰传详细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