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

2024-05-03

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通用5篇)

篇1: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

侯孝贤回忆童年经历与成功之路

“电影是讲不通的,要去拍,一直拍一直拍你就会拍出电影来,甚至会越拍越好。”尽管开场白这么说,但侯孝贤的导演大师班还是连讲3天,6个半天排得满满当当——侯孝贤电影之路,电影的信念和美学,谈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罗伯特·布列松,与香港影评人对话,说台湾电影的现在与未来,讲评浸会大学电影电视学生的作品。这也是侯孝贤第一次全方位回顾创作经历,细数自己的每一部影片。

1.制造机会看电影:叔叔,你带我进去

有人说我后来拍的电影结局都非常悲伤,有时候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的苍凉感。为什么会这样?我个性热情,跟人非常容易相处,面对世界的眼光似乎不可能是悲伤或苍凉的。

其实在童年,在成长过程里,你已经不自觉地对这个世界形成苍凉的眼光了,那是逃不掉的,只是你当时说不清楚,也没有人告诉你,那段时间就会在心底藏起来。

什么是根?除了实际的电影经验,就是你成型时期的人文素养,你成长的背景。

《童年往事》说得非常清楚,1947年,我父亲是广东梅县的教育局长。因为参加审议会,碰到他同学,他同学要来台湾当台中市长。他邀我父亲当主任秘书,我父亲就实实在在来台湾了。过来以后写信回去,就把我们全家都接来了,我那时候才4个月。

然后,1949年就回不去了,回不去就影响到我家里。影响比较严重是我母亲。突然回不去,她的后援就没了,亲戚朋友全都没了。我父亲得了肺病,心脏也不好。台北潮湿,会引起气喘,他就长期住疗养院,然后不得不迁到南部。我母亲常常两边往返,然后带着一堆小孩。从小就很艰苦,这是我的一个感受。

我奶奶一直要带我回大陆,她说过了梅江桥就要回去了,因为她太老了,已经没意识了,她感觉是在真实地回家。你不知道生活有多少荒谬,所谓黑色,是从真实和荒谬来的。

我是4月生人,我的星座是白羊座。星座可能有一定道理,我的性格是总

想逃避,就是不想呆在家里,总往外跑。

我们在凤山的时候,住在城隍庙附近,县衙旁边。这个地方是一个古老的小镇,我们那个城隍庙是台湾南部七县市戏剧比赛的地方,每次比赛都要一两个月。有地方戏剧,就是歌仔戏;有布袋戏,我们叫掌中戏;还有就是皮影戏。这三个是最重要的。小时候我经常在榕树下跳来跳去,爬到顶上去看人家怎么打。

遇到电影,我就去拉人家的衣袖:叔叔,叔叔,你带我进去。这样三次,总有一次可以进去。稍微大一点就不好意思了,就爬墙、剪铁丝网。

我们还做假票。人们进入戏院后就会把票扔掉,我们就去捡来用。我那时候那么小,可非常清楚,撕票的人绝对不会仔细看的。

我看的电影非常多,所以就养成了一种习惯,到一个地方,比如去北京,一定先看电影,然后看中央电视台,经常一起床就看。2.偷芒果,听风吟—我的灵感之源

差不多初中时,我们家住在县政府宿舍里。我中午吃了饭就溜出来,爬上墙,旁边就是芒果树,我就偷摘芒果。我不会偷了就赶快溜,不是,我是先吃,吃完了再带,带完了再走。

吃的时候很专注,因为你怕被人家抓,你会注意到底下有没有人出来,那时候还是农业社会,午休时路上偶尔会有一个人骑单车嘎吱嘎吱过去。你一边吃,一边注意细节,因为非常专注的原因,你会感觉到树在摇,你感觉到风的存在,听到蝉声,因为你那么专注,所以那一刻周围就凝结了——凝结就是瞬间情感的放大。其实电影里面的时间凝结就是把情感放大了,电影中的各种情绪也是如此,有点像慢动作的意思。

我把这段经历拷贝到了《冬冬的假期》里。这是我对片断的理解,我常年写剧本,写的时候,就想好怎么拍了。

3.胆子大,砸过士官俱乐部---造就今天的领导才能

我当导演,可能跟我小时候在城隍庙长大有关,你从小就跟一群人在一起,大家很自然就有分工:有的人谈判,有的人打架。无形中我就养成了领导才能。

我们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形成了一个帮派,内部打,打完之后就跟外面打。53 我念初三时,我们那一帮差不多十几二十个人吧,跟南门那边的人打,他们的外号叫“二十四男婴”,我们这边叫“城隍庙”。有一天旷野黑漆漆的,我们到南门那边打架,我跟另外一个孩子一人带一把刀,一点都不夸张,先去探。过了桥,到了那边的小学,一探,没发现人。回来我们就说没看到。没想到他们早就埋伏在桥底下,“哇”一下就围上来了。

天很黑,刀和刀碰在一起溅出火花,我们退到马路上,我们一些个头小的就去捡石头、砖头,噼里啪啦地打。

受伤会有,出人命不太可能——因为人多,又在街上。但那很刺激的。那种场面,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见到了。

高中时,我们把陆军士官俱乐部砸了,被抓入狱。在少年斗殴的过程里,当你做得比较大时,比如把士官俱乐部砸了,回到学校里面,你会感觉别人的眼光不一样,对你突然会有一种尊敬,让你有一点膨胀。

有同学受了欺负来告诉我,同学说,报你的名没用,还是被打。我找到那些人就打——以前大家会对打,现在你打他,他不会还手。这些都是经验。

像我这种玩法,高中毕业是考不上大学的。考不上大学就要去当兵的那一刻,我自己就非常自觉地转变了。

拍电影是一个团队,在我们那个年代,每个电影都是跌跌撞撞,没有一部电影不打的,工作人员遇到问题就打。有时候我在那边吃便当,看到他们打起来了。“噼噼啪啪”打了一顿之后,我就把他们拉开:好了,不要打了。我知道他们不常打的,挨了打都不知道谁打的。一直打到我导演的第一部片子,我那个制片人跟摄助(摄影助理)打起来了,追着摄助打,他们两个人一追,我也就不自觉地跑起来,跟着要去打,跑了一半,我想不行:我今天开始当导演了。

这些经验是你跟人相处、观察人蛮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些经历让你有足够的领导力,不然的话很困难。你不要以为拍电影很容易,有时候一桌人会碰到一拨别的导演竞争,他当场给我难堪,我不必多说,就一句“到外面去”,屡试不爽,很简单。

现在台湾男生都比较“娘”了。但你看韩国的电影还是有这种(力量),有这种男人的劲儿。

4.亲人给我心灵上的震撼:生死时刻的三个目光

我告诉你我拍戏时怎么面对自己,《童年往事》里有三个目光。这三个目光都有我亲身经历的影子。

第一个是我妈妈得了口腔癌,去台北我姐姐那边治疗了大半年。这期间我哥在外面教书,两个弟弟都是我带着。可我参与赌博,钱输得一塌糊涂。我哥哥会说我,我妈妈从台北回来,进门靠在榻榻米边,用眼睛看着我,讲什么我忘了,意思就是说我赌博,花了很多钱,她的目光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第二个是我妈妈去世之后,教会的人来唱《祝你安睡》。我哭得不行,我哥哥回头看我,眼光诧异。我以前还得了啊,我哥哥的存折被我偷去领,家都可以卖掉当掉,床底下一堆刀子„„所以我哥哥看我的眼神是很奇怪:为什么你会哭?

第三个目光是为我奶奶收尸时,收尸的人回头看了我一眼,我那时17岁。我奶奶先是躺着,大小便失禁,后来一直昏迷,找医生来家里看,医生说奶奶的器官已经衰竭。那时候我父母已经去世,家里没有大人。收尸人翻动奶奶尸体一刻,我们才发现奶奶的身体已经腐烂,身体下面有血水渗出。收尸人回头看我的那一眼,我印象非常强烈。

5.成功来自于磨练:当了七八年场记

我当兵期间常常有假期,有时候一天看4场电影。有一次看的是英国片子《十字路口》,讲的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孩子爱上了一个工人,这个工人为了能跟她在一起就去偷车,后来被抓了,是蛮“社会主义”的一部影片。我看后非常感动,那天回到山上——我在阳明山很高的地方当宪兵——在宪兵日记上写道:“我决定花10年的时间进入电影这个行业。”

一退伍我就准备考大学,第一志愿是国立艺专影视系。考上了我才知道,那所学校分数最低,没人报考,而且当兵又可以降低录取分10%,所以我就考上了。

进了学校才发现,自己其实不懂电影。我就去图书馆借,借一本英文的《Film Director(电影导演)》,我英文不行,就查字典,看完一页多一点,读到这样一句:这本书你都读熟了,读透了,你还是不能当导演,因为导演是

一个天才。我心想我看这个干嘛?所以我只看完序就还掉了。一年级过去了,电影梦还不知道在哪里。那时候流行存在主义,我又喜欢看小说,每天像游魂一样一直在想:我思,故我在。同学里面也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人,打赤脚的,睡在操场的。

毕业后,我当了8个月推销员,推销电子计算机,一定要打领带,骑个摩托车去送货。我在推销员中做到了第一名,因为我肯把自己的利润抽掉一些。做了8个月之后,学校老师打电话来,说需要一个场记,我就去当场记。

你们以为我的电影生涯开始就是导演?不是。开始七八年我只当了两部戏的场记,后来才被人家知道,当了两部戏的副导,我就变成编剧兼副导。

那七八年,你想想看,我有过磨炼。我是编剧、副导演,有时候还要兼制片,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在操劳,那样的磨炼让我有机会拍自己的电影。

那个时期我差不多拍了十几部片子,大部分是城市喜剧,大部分都非常卖座。我的第一部、第二部也是喜剧,但是那已经有悲伤痕迹了。第一部是《就是溜溜的她》——本来已经写完了另外一个剧本《冬冬的假期》,可凤飞飞嫌那个剧角色不重,那我就把自己关在饭店里,11天写出了《就是溜溜的她》。这个片子大卖,当然跟我没关系,我们那时候没有分红。后来陈坤厚又把《冬冬的假期》拍出来了。

第二部片子《风儿踢踏踩》是喜剧,已经有所谓的苍凉味道了。从那以后,一直到《风柜来的人》,你慢慢慢慢回到自己的少年经验,最后电影呈现的就是苍凉。

篇2: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

参考一:

感情与婚姻的关联

一、引言

从古至今,感情一向是人们常谈不衰的话题,有情人终成眷属,喜结良缘,这是每个人所期盼的理想婚姻,而那些带有功利色彩的婚姻又常常被人嗤之以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几桩婚姻不是以必须的物质作为婚姻基础。《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小说家简·奥斯丁(JaneAusten)的经典之作,作品透过班纳特夫妇五个女儿对待婚姻大事的不一样选取,,表现出英国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感情问题的不一样态度。其中主要以傲慢的单身青年达西、偏见的二小姐伊丽莎白和表里不一的军官威克姆这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同时,还写了富裕谦逊的单身贵族宾格利与美丽贤淑的大小姐简之间的曲折感情,虚伪的威克姆与痴情的三小姐莉迪亚的最终结合,以及趋炎附势的牧师柯林斯与虚荣的夏特洛之间没有感情的物质婚姻等等,有甜蜜美满的结局,也有发人深省的社会杯具

二、《傲慢与偏见》中感情,经济与婚姻的条件关联

自古以来,人们的择偶标准既要遵循婚姻的自然属性(即两情相悦),又不得不受婚姻社会属性(必须的物质基础)的影响。因此在婚姻问题上,人们不得不面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咱们一向以来怀抱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婚姻理想,这也是无数经典著作所反映的主题。和其他婚恋话题所反映的资料不一样,《傲慢与偏见》是一部带有理性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着力刻画的几种不一样的婚姻和感情关联不仅仅涉及到感情,而且还和经济紧密相关。例如夏洛特和柯林斯的结合,就是为了巩固家庭的经济、政治或社会地位这一类型。而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结合就是作者理想中的婚姻,既有感情作为基础,又有金钱作为物质保证。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感情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结婚是错误的,但没有上述因素又是愚蠢的。她强调理想的婚姻就应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婚姻的基石。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无疑是奥斯丁推崇的婚姻模式。但是即便如此,在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感情中也不免掺杂着一点金钱的因素。

下方咱们透过对小说主人公伊丽莎白婚姻的回顾来分析这个问题:为什么说感情和经济是构成婚姻的两个必要条件。小说中的主人公伊丽莎白虽然没有她姐姐那样漂亮,温柔,但十分有主见,且睿智,思想深刻,敢追求理想,是个个性鲜明的女性。在尊贵的宾格莱先生举办的舞会上邂逅了高大,英俊而又富有的达西先生,但是达西却拒绝了伊丽莎白首次邀请他作伴舞的请求,并且和宾格莱的谈话无意间被伊丽莎白听到,此时伊丽莎白开始对达西产生偏见,觉得他无比傲慢,就在此时虚伪的军官威克姆令伊丽莎白产生好感,但他在伊丽莎白面前对达西的讽刺使伊丽莎白对达西产生更深的误会,之后伊丽莎白的姐姐简和宾格莱之间的感情出现一段时刻的危机,伊丽莎白认为是达西从中拆散的,使她对达西的偏见到达了极点,直到伊丽莎白的小妹莉迪亚和威克姆的私奔即将使全家颜面尽丢时,达西偷偷地资助他俩,使他俩名正言顺地结婚,莉迪亚在得意中无意间把达西让她保守的这个秘密说漏了嘴,使伊丽莎白意识到自我对达西有误会,联想到之前达西在信上对自我误解的那三件事的详细解释以及之后在达西庄园的邂逅,达西对舅舅,舅妈及自我的热情款待,对自我的深情表白使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彻底消除,并对他产生真挚的情意,在此,咱们不

难看出其实伊丽莎白一向喜欢达西只是对他存在偏见,一旦偏见消除,他们的婚姻就很快到来。至于他们婚姻中的物质基础,不用多做解释大家也知道达西是宾格莱的好友,据说年收入超过一万英镑,比宾格莱先生更富有,他的庄园甚至成为大家观光的境地,

以前伊丽莎白陪同舅舅,舅妈一齐参观庄园,它的宏伟壮观,高雅,优美无不给伊丽莎白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能够看出他们的物质基础十分牢固,归纳以上两点,咱们得出美满的婚姻需要真挚的感情和必须的经济基础两个必要条件构成,二者缺一不可。

三、《傲慢与偏见》的现实好处

透过《傲慢与偏见》中不一样婚姻的描述,作者表达了对理想婚姻的向往,同时也证明了她对金钱和感情在婚姻中孰轻孰重的看法—感情更为重要。至今对咱们现代社会仍然有必须的现实好处。虽然此刻女性的地位得以提高,不会仅透过婚姻这一唯一途径来改变自我的命运,但也在必须程度上决定着女性的未来幸福。因此《傲慢与偏见》中诠释的婚姻观念还给现代人们带来很多启迪。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在谈婚论嫁时,何尝又不是进行着感情与金钱的权衡呢?在应对婚姻的时候,人们总是有自我的决定,有自我的取舍。到底什么样的婚姻关联才能给咱们带来长久的幸福感?是为了感情的理想还是为了物质的保障?咱们是像莉迪亚和威克姆那样沉迷于激情,追求一时的愉悦呢;还是安于现状,过着夏洛特般枯燥生活呢;还是大胆追求自我的感情,为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而奋斗,成为“伊丽莎白”和“达西”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做出怎样的选取,也许都会有自我的理由。这也许是奥斯丁透过《傲慢与偏见》为咱们留下的永恒的话题吧。

四、结语

如果说婚姻恋爱是经久不衰的话题,那么《傲慢与偏见》是围绕着这个话题的经典之作。它道出了任何时代都会面临的在婚姻选取上的无奈与悲哀。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状况下的人们都会向现实妥协,因此才会凸显伊丽莎白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命运是如此完满。虽然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但是只要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咱们也必须会找到属于自我的完美婚姻。

参考文献:

[1]简·奥斯汀,孙致礼。译傲慢与偏见。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李桂梅。略论现代中西婚姻基础。伦理学研究于

参考二:

从恋爱到结婚之论夫妻关联

早有人说过“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前世八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可见缘分这东西,来得是多么的不易啊,难道咱们不就应更加珍惜吗?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当初恋爱时的情景是多么浪漫!当初的誓言是多么真切!一切都像是在耳边,又像是在眼前,遥远而且真实。既然双方都存在好感并且愿意以自我的青春为代价来赢得一场轰轰烈烈的感情,那么为什么不让它更加完美而有好处呢?完美的青春都愿意托付给对方,双方的信任又到了何种的程度啊!为什么之后又让猜疑和冷漠生根发芽呢?

咱们坚信恋爱是人类完美而纯真的一种交往方式,并且感情是人类拥有的伟大的感情之一。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梁祝的化蝶之舞,向咱们诠释了感情的真谛,也往往令咱们神往,因此咱们向往感情,向往轰轰烈烈的感情,但它对于双方必须是自由而且平等的。咱们赞美并追求这样的感情。

有人说:婚姻是感情的坟墓。但是如果感情只是想去玩玩的话,那倒有更加刺激的事情还能够去选取,为什么拿自我的青春去做一次注定对双方都有伤害的事情?自然状况下,恋爱之后就是结婚,如果说感情是短暂的,轰轰烈烈的,那么婚姻却是生命的相守,不分彼此。这是咱们在恋爱之前就知道并且已经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的。

上天既然创造了婚姻并且规定了它是生命一世的,如果是真心相爱的话,那么夫妻间的信任就是自然的。并且双方还要做好随时包容并且明白对方的准备,这是务必要完成的工作。既然选取了婚姻,就务必要遵守这些规则。 收集信任并明白对方,为什么还要像仇人似的争吵至于到了不离婚不肯罢休的地步呢?

夫妻之间本来没有什么大的利益冲突,并且咱们都不认为他们对彼此存在着不可预测的心思,这是真心相爱的,那么为什么还要费尽心力的去争个谁是谁非呢?即使结果出来了,对于真心相爱的人来说,难道还会有胜利后的荣誉感吗?因此要宽容并且还要反思自我的冲动在引起这场争吵中究竟扮演了什么主角,为什么寻找对方的错误这么急切?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感情,永远都难以解释清楚的,可它又是多么的纯洁而且美丽,每每令世人神往,千古难言的话题,这,只是一个开始,而婚姻,并不是结束。

参考三:

论婚姻与感情关联

当代大学生的婚姻感情观

现代社会,将“感情”这两个甜蜜字眼滥用得太多了,有时侯,我会想,到底什么才是真正好处上的感情?我直到此刻还依然记得老师在课堂上说的一句话:“真正的感情应当是优雅的,而不是做秀。”这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在大学校园里四处能够见到一对对的情侣,但是我并不羡慕那种整天扭捏作态的人们,正因在更多的时候看来,他们所谓的感情好像只是SHOW给别人看的,而非真正彼此相爱,因此更根本谈不上优雅。

感情,这一长久以来被人们普遍赞颂、普遍追求的完美感情,不仅仅是艺术家和诗人们讴歌的永恒主题,也是每个钟爱生活的人所向往的完美感受。感情会给人带来什么?会给人们带来莫名的喜悦和幸福,使人们充满巨大的内在力量。她能使陷入困境的人们勇于应对困难,鼓励他们重新站起来去获得生的期望。费尔巴哈说:"对于恋爱对象来说,最大的幸福就在于感情以自身的存在而使他(她)感到愉悦……只消瞥一眼心爱的人,咱们就会心醉。"感情还会带来什么?会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悲伤,使人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失恋的痛苦不是用言语能够表达的。

感情究竟是什么?既让人欢乐,又能让人悲伤,但永远都会被人们追随,真是奇妙!

我以前读过到一段关于柏拉图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关于感情的讨论的描述,我觉得很有哲理,发人深思。

书中说到,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感情?老师就让他先到麦田里去,摘一棵麦田里最大最为金黄的麦穗来,期间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师问他为什么摘不到?

他说:正因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期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正因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因此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觉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有摘。

老师说:这就是“感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作圣诞树的树。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能够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样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的时候还两手空空,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后,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

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感情就正如穿越麦田和树林,只走一次,不能回头。要找到属于自我最好的麦穗和大树,你务必要有莫大的勇气和付出相当的发奋。而且也应当具备一眼识佳人的智慧。

我还是坚信感情这种完美的感情的,上至王孙公子,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不能脱离感情。感情是两个人共同构建起来的,只有在双方不断的付出与获得中渐渐加深,在相互的宽容与体谅中得到升华。一旦有一方停止了关爱,不愿再付出了,那么感情就会慢慢消逝。单方面投入的感情是脆弱的,没有人能对长期的心理不平衡毫无怨言,这样的感情注定充满杯具,无法长久的。如果想要得到感情,就要懂得付出真心,如果无法得到爱的回应,就应学习并领悟放下。感情是两个人互相爱慕,彼此吸引,没有丝毫勉强的感觉。

我期盼这样的感情:她应当是两个灵魂之间的交流,是两个人之间最亲密的感觉,是两个人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不断完善彼此的过程,她能够使人成长,让咱们成熟,懂得职责和承诺的好处。感情亦能让彼此觉得性命的完整和多彩,丰富彼此的人生,感情会让一个人从内心期望自我的变化,期望自我更富有魅力……总而言之,感情无疑是使人向善、向上、向美的力量。感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它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对感情的认识、观点至今仍引发人们去争论和思索。冲过硝烟弥漫的高三,跨进了大学这一环绕着神圣和浪漫光环的象牙塔,成为被人们寄予厚望的天之骄子。然而,荣耀感和新鲜感退去之后,随之而来的大学生活却让咱们无所适从:宽松的管理给了咱们广阔的发挥空间,超多空余的时刻却让咱们倍感迷茫;远离父母家人的生活给了咱们独立自主的自由,经验和知识的局限性却让咱们不断受挫,欲行又止;大群聚居在一齐的同龄人给了咱们人际交往的无限机会,客气拘礼但缺少真诚热情的交往方式却让咱们有了弦断无人听的感慨;校园里双双对对的恋人身影给了咱们生动的启发,真正适合的人生伴侣却不可轻易求得……

如何找到适合自我的终身伴侣,如何找到真正的感情,最重要的是咱们自我要有一个正确的感情观。我认为感情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恋爱感情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一个正确的感情观会引导人走向健康、幸福和完美的生活。

先看看感情的涵义。电子词典里对感情的解释是:男女间爱恋的感情。这没什么好说的,倒是后面的英文:personalaffection有点意思,私人的感情或说私人的疾病。大约感情是西方传来的产物,到底是人家说的触其本质,处理好了是感情,处理不好便是疾病!

咱们公认感情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情绪。感觉和情绪本身就一种很玄妙的东西,作为那里面最复杂的一种,感情就更是说不清道不明是个什么味道了。但是,咱们能够研究一下感情的作用或曰任务。

感情大约有四大作用:其一让男女双方愉悦,能够愉悦的生活;其二进一步升华到婚姻,繁衍后代;其三激发灵感,生出新的艺术;其四解除人生的孤独寂寞。由笔者看来,感情的每一个作用很伟大,每一个作用都是对人生的最大慰藉!然而,并不是每一场感情都能够把四种作用全发挥出来,或者说不是每一份感情都内含这四种作用。因此,咱们亟需树立正确的感情观,以把握感情的内在规律,从而使咱们有一个健康的感情史!

首先,端正恋爱态度。对大学生加强爱的教育,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爱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职责和义务,务必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爱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封建婚姻只强调婚姻的封建义务,无视人有爱的权利,具体表现为包办婚姻“三从四德”等,那是对人性的奴役,务必予以否定。但是,如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不承担爱的职责,就陷入了非理性主义的泥潭,这种只图享受、不负职责的轻率行为理应受到指责。一位教育家曾教导儿子:“要记住,感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惜的命运、前途承担职责。想借感情寻欢作乐的人,是贪淫好色之徒,是堕落者。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我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她缔造幸福。”这种爱的权利和职责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爱,是感情,只能用感情去爱,而不能用道理去爱。”爱,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情感,当然也只能用感情去爱,这并没有错,但人作为人,既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人之爱其所爱,除开感情因素,也应当讲究理性,应当贴合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无理性的爱是盲目的,很危险的,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一场杯具。

其次,要正确对待感情的有与无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切高层建筑要有经济的基础,任何事要在吃饱饭前提下开展。作为人类最高级的感情,感情绝对是一种奢侈品。既然是奢侈品,就务必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必须程度,才会有部分人能够享用,而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因此,如果咱们终其生命也没感情的话,要坦然应对,不好感伤。其实这就是老祖宗常说的福份的问题!多做好事,多积德吧,下辈子会有的!

再次要有一个适宜的感情期望值,不能偏高也不能偏低。想象的感情常常是王子对灰姑娘,现实的感情是讲门当户对,要看双方的学识、职业、家境是否相当。咱们不好期望有贵族式的感情,正因咱们是平民;咱们不好期望如梁祝一般的感情,正因咱们生在现代;咱们也不好期望取个天仙嫁个王子,正因咱们的命只值那么几两重。多时候我知道感情这两个字太过于沉重,它代表的不仅仅仅是义务,关心对方的义务,更重要的是职责,让对方幸福的职责,我个人认为在咱们这个阶段的大学生还不能担负起这个职责,因此,在还没有这个资格前,不就应过早的言爱,人活着不但要对自我负责,更重要的是对社会负责!

此刻的大学里,谈恋爱已经不是什么希奇事情了,成对的男女,已经像遍地的花草一样随处可见了,大学生恋爱,已经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和事情,老师和同学们,同学

大学里,恋爱虽然像看到花草一样,随处可见,但是,这也不是说大学生就有了正确的恋爱观,大学生的感情就高枕无忧了。但是,也不是说已经到了让人忧心忡忡的地步了。大学生对他们的感情,有自我的看法,有自我的见解。这一点也很重要和难能可贵。

在现实生活中,我发现,大学生中大约有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都自我的感情伴侣,他们中的大多数是透过在学习中,和学校社团中交际中相互认识的,也有的一部分是透过同学等认识的人而认识的,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认为:感情就应是自由恋爱,感情是神圣的,感情是纯洁和高贵的。有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认识自我的恋人,是一种缘分,认识自我的恋人是缘分决定的。

那大学生感情的基础是什么呢?大学生也有自我的看法,他们大多数认为两心相悦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容貌,然后是才华,最后才是社会中的人所认为的金钱,背景,和其他的物质东西。当然也有小部分的大学生会认为,感情的基础首先是容貌,其次是才华等东西;但很少的大学生会认为,感情的首要基础会是金钱,名利,等东西,这也许就是大学生与社会中的一些年轻人的感情关的区别之一吧。

大学是社会的一个组成分子,社会里的一切东西都会在大学里有所反映,大学,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社会里的一切东西都能在大学里找到它们的影子。当然,社会中的人们对感情与事业,对婚姻,对性也同样有自我的看法。首先,先让咱们看看大学生对感情与学业的关联是怎样看待的:在大学的校园里,周围发生的事情,你不难发现,大学生对感情与学业的看法有如下几类:一类是无影响类,这类大多数是热恋中的大学生和久经沙场的大学生们认为的,恋爱时刻比较长的这样认为,是正因他们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能恰当的处理感情和学业的关联,使其各行其道,两不干扰,这样,学业与感情很好的并举,而另一些认为没影响的大多数是热恋中的大学生,他们这样认为是正因,他们刚刚接触到感情,感情对他们来说,是充满梦幻,充满幻想,神圣,纯洁,带有激情,新鲜的,他们在热恋之中,正处在温柔之乡,不免要对自我学习的重视性降低了一点,也就所谓的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即使他们发现有一点影响,也会认为,没什么的,以后发奋一点就过去了。而认为有影响的一族,一般是由有过恋爱经历的,或是单身的大学生组成,他们一般认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一方面花费的多了,在另一方面就必然会减少,当然,感情和学习就处在对

立的两边的,何况,一份感情是不是单单确定关联之后就不需要投入时刻和感情了,相反,要想维持好一分感情,就要不断的向里面投入,要精心的照顾,细心的呵护,真情的相伴才能使其正常发展,才能够使有旺盛的性命力。因此他们认为,既然要投入这么多,那么就必然会影响到学习,进而影响自我的学业。其实他们说的也不无到里的。首先让咱们谈谈大学生是怎样看待大学生在校结婚的问题,大学生在校结婚,是这几年才流行起来的一个话题。我也是一个大学生,对待这个问题我也有自我的看法。在被观察的大学生中,大多树表示,他们不赞成在校大学生结婚,为什么,他们的原因是这样的:大学生就读期间,他们的衣食住行全权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承担的,而大学生自我没有足够的潜质去养活自我,如果在这种状况下,在无故给监护人加重负担,这是不可明白的,何况,结婚已经是私人的问题,如果大学生结婚,那么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就出来了,结婚就代表着成家,成家就务必有生活处所,而生活的处所怎样解决,婚后子女怎样处理等等,因此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在校结婚是不大现实的。而在这一点,我与他们观点不谋而合。大学生对在校结婚有自我的看法,那他们对婚姻是怎样看待的呢?从我的观察中发现,晚婚晚育,已经成为

一种普遍的观点,当代的学生认为,结婚是一件重大的事情,结婚就标志着成就一个家庭,而一个家庭的成立,不简简单单的是物质的问题,还有别的方面的巨大投入,比如,结婚首先要投入超多的财力,这一部分财富如果投入了家庭中,就意味着已经是固定资产了,一般状况下是不能在拿它做资本来发展了,何况刚刚大学毕业,这部分钱财不容易拿出,即使拿出了,还不如用它做资本,做进一步的发展,这是一。其二,成立一个家庭不但要投入物质财富,而且需要投入超多的精力,和爱心,才能维持这个家庭能够正常的运转,一家人才能其乐熔融地生活。而人的精力有限,投入家庭的多了,事业的投入必然减少,这必然会影响事业的发展。再者,一对伴侣一旦步入家庭,这就意味着,后代的降临,而后代的出生必将使女的一方,在一年或者几年之中,事业停止不前,甚至也把以前所打的基础给当误殆尽,这不管对女的来说还是对男的来说都是不利的,因此,他们认为,晚一些时刻结婚比较好。等到双方的事业有所定型的时候,物质财富充盈,有足够的精力去照顾一个家庭的时候,结婚才比较恰当。在当代的大学生中,所持这种观点的人为数不少。

你的问卷结果,可能是这三种,也可能更多,但是,不管是多少,咱们从中就能够看出大学生对性问题的大概看法。在社会中,婚前性行为的对与错的争论一向没有停止过,但是一向到此刻,也没有什么结果,正因,性行为客观上是没有对与错的,那但是是人们的一种思想约束。人的身体发展到必须的时候,性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需求。当爱一个人的时候,性已经成为必然的结果。你说,与自我爱的人发生关联,是对还是错呢?但是,婚前性行为应当慎重思考,大学生也是一样,热恋中的大学生更是就应仔细的思考。毕竟,它关联很多,虽然在这个开放的社会里。只有理智的选取和做法,才能保证自我的那份感情的长久,才能顺利的走道一齐,踏上成功的彼岸---美满的婚姻。当代大学生就应有传统的感情职责感,也就应给自我的感情以现代的时尚思想,树立正确的感情观,让自我的感情,在自我的理智和智慧下茁壮成长,完美成熟,让自我带着那份上帝赐给你的幸福,组织一个美满的家庭!当然,在感情的领域里,信任是最重要的,如果连最起码的信任都没有,那兄弟姐妹都不必做,更不用说是情人啦,在我的认识里,感情没有对与错的区别,只有爱与不爱,当然,我并不是说什么样的感情都是正确的,畸形的感情,咱们就应及时的制止它的发

生,不然,后果咱们无法预料,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案例其实是能够避免的,只要当事人多一丝理智,而少一些感情用事的话,说不定,大学生中为情自杀的事件会少很多呢!咱们没有资格去批评别人的感情,咱们是旁观者,并不知道他们其中所发生的事情,作为大学生,咱们所受到的教育比一般人要多,很多事情会用咱们自我的观点去评判,但那是主观的,咱们作为旁观者,只能在旁边看了,而去提醒当事人,却不能去干涉,一旦插手,感情的问题就会变得复杂起来。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介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感情问题也是这个阶段最敏感的一个问题,不想家长,老师干涉自我的感情生活,但又不懂得如何去处理自我的感情生活,出了问题也不愿让兄弟姐妹和老师家长帮忙,只是一个人往死胡同里钻,最后要么学业毁于一旦,严重的连性命也送给了那段所谓的感情。明天的明天咱们会在哪,咱们此刻所在的地方并不是咱们将要定居的地方,咱们毕业后将何去何从,不知道,既然咱们自我都不知道会到哪去,咱们有什么资格去说给别人幸福呢!不能说是别的什么,只是说很多时候咱们欠思考,当咱们能知道给别人幸福时,再来说感情,岂不是两全其美吗!其实咱们在这所讨论的问题,就是现代的大学生,完全沉溺在彼此的卿卿我我中,他

们不顾自我的实际状况,有吃、有乐、有的玩就行,他们在乎家里的实际状况,不在乎自我的学业,更不在乎恋爱对方有没有潜质理解自我的消费水平或者对方有没有时刻陪自我,却只正因一个说错的字,一句说错话,而与对方闹别扭,他们甚至不再乎对方的一切,他们不知道如果自我如果确实爱着对方的话,那么,对方的一切,也许就是自我的一切,如果两方真心相爱的话,那么,任何一方的困难都会成为自我的困难,它们不懂得真爱就就应不求回报的,他们就应只知道为了对方而奉献、而无私的奉献的,不求回报的奉献,无私的奉献,那时真爱,是真正的感情、真正的感情。是啊,没错,当一个人真的是愿意不计较他的付出多少,而只在是一味的付出,那就是真正的感情,但这种感情在大学里不是很多,我期望找到这种感情,但一切并不是这么容易,在思想道德课上,老师告诉我让我把感情放在心里,让现实来考验,只有经得住时刻的考验的感情才是真正的感情,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大学生是个无忧的群体,但他们并不知道,此刻的大学生是真的开心吗?不,他们有着很重的负担,肩上有着别人无法想象的压力,有来自社会的,来自家庭的,更有来自自身的,却无法说出来,就像中国人和韩国人都是亚洲的,却能分出谁是中国的,谁是韩国的

篇3: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

生活满意度是反映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学校满意度属于特殊生活满意度, 是学生生活满意度中最重要的维度, 指学生对学校所提供的物质、精神、社会等满足其要求的程度的感受。有研究发现, 学校满意度与学生行为倾向之间存在强相关[6];学校满意度是抑郁、焦虑症状、自杀意念、打架、吸烟饮酒、上网时间过长等健康危害行为的危险性因素[7];对学校不满意可导致一系列的负性后果, 是学业不良、退学、网络成瘾等学习和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8]。学习倦怠指学生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的行为。许多研究发现, 高职生学习倦怠问题严重, 其严重程度高于本科生[9,10,11]。本研究以250名有留守经历高职生为研究对象, 并以没有留守经历的高职生为对照, 探讨学校满意度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为留守儿童教育提供一些依据, 也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分层抽样方法, 从广西5所高职院校30多个专业选取1 05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收回有效问卷933份。将父母双方或一方曾在其成长阶段 (14岁前) 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 并与父母分开居住时间长达0.5 a以上的在读高职生定义为有留守经历的学生[12];以683名无留守经历学生为对照组。有留守经历学生250名, 其中男生96名, 女生154名;一年级学生88名, 二年级学生109名, 三年级学生53名;理工科学生133名, 文科学生88名, 艺术专业学生29名。

1.2 研究工具

(1) 学校满意度问卷。采用洪彩真[6]编制的学生满意度问卷, 该问卷由有形性、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5个维度共24个项目构成。每个项目要求学生对“所期望的服务质量”和“所感知的服务质量”进行判断, 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 1代表非常不好, 7代表非常好。在每个项目上学生的学校满意度等于所感知的服务质量得分减去所期望的服务质量, 得分越高, 说明学校满意度越高。该问卷有比较好的信度、效度[6]。在本次测验中, 5个维度的感知信度系数在0.843~0.904之间, 期望信度系数在0.909~0.931之间。 (2) 学习倦怠问卷。采用连榕等[13]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 该量表有3个维度, 即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量表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 5个等级记分, 分数越高, 倦怠水平越高。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65, 分半信度为0.880。本次测验总量表α系数为0.845。

1.3 方法

采用匿名问卷调查方式对被试进行问卷测查, 统一指导语, 当场收回问卷。运用SPSS 11.5 统计软件包进行回归分析、相关分析、t检验和F检验。

2 结果

2.1 有无留守经历高职生学校满意度比较

有、无留守经历学生在学校满意度总分以及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4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有形性维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留守经历高职生学校满意度比较

由表2可见, 在所有维度上, 性别和专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维度上, 年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一年级最高, 三年级次之, 二年级最低。

2.3 留守经历高职生学校满意度与学习倦怠相关关系

由表3可见, 学校满意度总分和有形性维度与学习倦怠总分、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保证性维度与学习倦怠总分和行为不当维度呈显著负相关;移情性维度与学习倦怠总分和情绪低落呈显著负相关。学校满意度总分及各维度与成就感低维度也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 但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可靠性维度和反应性维度与学习倦怠各维度也呈一定程度负相关, 但相关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注:*P<0.05, **P<0.01。

将学校满意度5个维度作为自变量, 学习倦怠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stepwise) , 进入回归方程的只有有形性维度。回归分析显示, 学校满意度维度中的有形性能显著负向预测学习倦怠, 回归系数为0.218, 能预测学习倦怠4.4%的变异量。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有留守经历和无留守经历高职生均对学校条件和服务不满意。有留守经历高职生比无留守经历的高职生学校满意度更低, 特别是在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4个维度上, 有留守经历高职生对移情性、反应性等期望值较高, 可能与人格有关系。有研究发现,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人格上更敏感自卑, 更容易焦虑, 更内向, 乐群性更低[3], 而人格上的缺陷导致他们对别人的反应和态度更为敏感, 期望更高, 需求更多, 而学校满意度中的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更多是反映了教职工对学生的态度, 因而对该4个维度更为不满。有留守经历一年级高职生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满意度高于二、三年级, 集中体现了高职新生教育的良好效果。近年来, 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对新生进行教育, 对教职工的服务态度有特别严格的要求, 同时也给了新生比较好的待遇, 因而一年级学生的学校满意度相对较高;进入二年级后, 学生相对比较稳定, 功课比一年级紧张得多, 学习压力比较大, 加上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原有的许多期望达不到, 开始不满和迷惑, 学校满意度达到最低;进入三年级, 学生开始进入实习阶段, 在校学习任务很少, 学习压力也很少, 有些学生已经步入社会, 许多学生开始留恋学校生活, 重新对教师和同学进行评价, 因而对学校满意度开始回升[14,15,16]。

篇4:事实婚姻与“重婚”关系之探讨

———兼议民刑“重婚”之关系

吴爱辉

一、问题的提出

重婚罪罪名直接来源于我国刑法第258条的规定“:重婚罪指有配偶又与他人结婚的,或明知他人有配偶又与他人结婚的行为。”按刑法传统理论,重婚罪的犯罪构成四要件中,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均易把握,理论和实践中不易出现歧义,而客观方面却是理论和实践出现纷争最多之处。按我国刑法的规定,重婚罪其客观方面包括两种情形,一为有配偶者与他人结婚的情形;二为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即相婚者与有配偶者形成共犯的情形。最初的立法(1979年刑法)其初衷是把这两种情形规定为重婚行为并加以刑事处罚,1997刑法也沿袭这一做法,但实践中重婚情形的复杂远远超出立法条中文义解释所涵盖的范围,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事实重婚。按照1994年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事实重婚是指有配偶者与他②人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情形。那么,刑法第258条所指的有配偶又与他人结婚包括了两种情形:一是有配偶者又与他人登记结婚,通常我们称之为法律上的重婚;二是虽未经登记,但又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称为事实上的重婚。但无论是法律上的重婚还是事实上的重婚均属于前后两次或两次以上婚姻关系的重叠,(为表示方便,笔者仅讨论两次婚姻关系重叠的情形)由于婚姻关系既可以由男女双方经过婚姻登记而形成(称之为法律婚姻),也可以以男女双方以夫妻名义共③同生活而形成(称之为事实婚姻),将二者排列组合应有以下四种情形:其一为前后婚姻均为法律婚姻;其二为前一婚姻为法律婚姻,后一婚姻为事实婚姻;其三为前一婚姻为事实婚姻,后一婚姻为法律婚姻;其四为前后婚姻均为事实婚姻。根据刑事立法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重婚罪仅包括前两种情形,对于第一种情形,即前一婚姻为法律婚,后一婚姻也为法律婚的情形,刑法界几乎达成共识认为该行为构成重婚罪毫无疑问,对于第二情形,前一婚姻为法律婚,后一婚姻为事实婚而构成重婚罪,实际上是通过司法解释将刑法第258条条文中的“结婚”一词作了扩大解释,即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属于除登记结婚外另一种形成婚姻关系的方式。对于后两种情形能否构成重婚罪在刑法界则争议很大,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1、事实婚姻为无效婚姻,其形成的婚姻关系自始不受法[1]律保护,因此不能成为重婚罪的客体。

2、根据我国事实婚姻的有关司法解释,我国已经不再承认事实婚姻,因此前后两个事实婚姻,均不受法律保[2]护,当然也不构成重婚罪。由于刑法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并没有对“配偶”、“结婚”作任何说明,而且相关的司法解释前后矛盾,民事规范和刑事规范、行政规范也不一致并缺乏必要的逻辑连接,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均造成很大混乱,但上述争议的根源在于对事实婚姻的不同认识。

基于此,笔者认为:对事实重婚的准确把握必须要借助于婚姻法中关于事实婚姻的基本理论知识,只有在对事实婚姻制度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定重婚罪。本文将从事实婚姻的概念与事实重婚的认定之间的关系;民法中的重婚与刑法中的重婚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阐述,以厘清理论和实践中对因事实上的重婚所引起的罪与非罪的认定所产生的困惑。

二、事实婚姻概念与事实重婚的认定

事实婚姻的概念在不同的教科书中有大致相同的表述:是指没有配偶的男女,未经结婚登记,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群众也认为是夫妻关系的[3]结合。或表述为是指没有配偶的男女、未经结婚登记,而于1994年1月31日以前公开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群众亦认为是夫妻关系,被有条件[4](P.131)地确认为事实婚姻。上述概念都是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民事政策法律的意见中对事实婚姻定义的注释。该意见指出“:事实婚姻是指没有配偶的男女,未进行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群众也认为是夫妻关系的”。按照此概念,事实婚姻的成立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主体须是无配偶者;

2、主观上具有目的性,即有共同生活的目的;

3、客观上具有公开性,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群众也认同;

4、须欠缺形式要件,既没有办理登记。至于事实婚姻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我国的立法并没有明确规定,但在最高人民法院多次司法解释中却承认了其效力,并经历了一个从[5]承认-相对承认-不承认-相对承认的过程。但历届司法解释的目的是为解决同居男女双方的离婚纠纷,规制符合法定条件的同居的男女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若符合法定的条件被认定构成事实婚姻,则男女双方就具有了婚姻的效力,和经过登记的婚姻的效力无异。司法解释以及理论上对事实婚姻的认定,都是从同居的男女是否具有婚姻的效力的角度而言的。它们强调要构成事实婚姻须具备结婚的实质要件,仅欠缺形式要件而已。笔者称此角度界定的概念为狭义意义上的事实婚姻。实践中恰恰是这种狭义意义上的概念是造成认定事实重婚困难的主要障碍。

如前所述,所谓事实重婚是指有配偶者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情形,它是与法律重婚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如果按狭义意义上的事实婚姻的概念以及构成要件而论,有配偶者显然不能构成事实婚姻,既然不能构成事实婚姻,意味着没有第二个婚姻关系的存在,没有第二个婚姻关系,当然就谈不上有婚姻关系的重叠,既然没有重叠的婚姻关系,哪有重婚可言呢?但在刑法中涉及重婚罪的认定时,最高人民法院不得不做出与事实婚姻的认定相矛盾的司法解释,指出“有配偶者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仍应按重婚罪处罚”。显然狭义意义上的事实婚姻的概念与事实重婚的认定发生了冲突。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12月25日颁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解释(一)》(以下简称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的规定: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前,男女双方已经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按事实婚姻处理。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后,男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在受理前补办结婚登记;

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根据上述规定,可以说,我国自从1994年2月1日以后不再承认事实婚姻的法律效力。但从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的规定来看它,它调整的是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男女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情形,符合结婚实质要件意味着同居的男女一定是没有配偶者,显然该司法解释仍然站在狭义意义上的事实重婚的概念的基础上规范同居者的法律后果。基于此认识,自然就可得出前一婚姻为事实婚姻,后一婚姻为事实婚姻或法律婚姻不可能构成重婚的结论,因为事实婚姻既然不被我国所承认,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男女双方没有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二人之间也没有产生法律所认可的婚姻关系,既然没有产生婚姻关系,无论后一婚姻形态如何,当然不会出现重婚了。这暗示着自1994年以后,一人可以同时与数人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而不构成重婚了,从刑法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显然具有社会危害性,并不为我国的一夫一妻制度所容忍。

如何解决上述矛盾,笔者认为认定事实重婚应采广义意义上的事实婚姻概念。广义意义上的事实婚姻是指指非法律上的婚姻,乃本于现实所自生的结合关系,无须要求具备婚姻的实质要件即不问其实质要件是否具备,只要未进行结婚登[6]记就已构成事实婚姻。按照此概念事实婚姻,既包括符合结婚的实质要件仅欠缺形式要件的事实婚姻,还包括结婚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均不符合的事实婚姻。根据此概念事实婚姻的主体既可以是无配偶也可以是有配偶者。如果我们采用广义意义上的事实婚姻概念,那么有配偶者与他人公开以夫妻名义同居也构成事实婚姻,显然有配偶者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理所当然构成重婚罪。就不会出现“一个有配偶的人,未经结婚登记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他在民事上无婚可离,在刑事上则有婚可重,实在令[7]人匪夷所思的困惑了。因此笔者认为在认定事实婚姻能否构成重婚时采用广义的事实婚姻概念更为科学和合理。事实婚姻的广狭二义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从事实婚姻的成立要件立论,只要男女双方有婚姻合意,有共同生活的事实,而且在社会上具有公示性并为人们所认同就成立了事实婚姻。而后者是从事实婚姻的有效要件立论,除了男女双方具备结婚的实质要件外还要具备结婚的形式要件。前者为事实判断,后者为价值判断.其次,从刑法的角度讨论重婚行为时,除了从狭义意义上的事实婚姻的角度来认定重婚行为外,还需要从广义意义上即站在事实层面考察该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不能抛开客观事实所产生的社会危害性仅从婚姻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角度加以分析。

三《民法》与《刑法》对重婚的不同理解

如前所述,刑法中的重婚来源于刑法典25条的规定,是一罪名的叙述,在认定是否构成重婚罪中考虑了主客观因素,而我们将之与民法中的重婚相比较时,须抛开主观因素,仅从客观方面入手即行为着手,因此刑法中的重婚是指重婚行为把握刑法中的重婚涉及到如何理解“配偶”“结婚“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民法中的重婚按通说是指两个及其以上婚姻关系的重叠。传统观点认为须已经有了一个合法的婚姻关系,又有了一个婚姻关系。民法中的重婚涉及到如何理解“婚姻关系”。将“配偶”“结婚”“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婚姻关系”放在同一语境下分析,不难发现刑法中的重婚与民法中的重婚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有配偶者又结婚的必然又形成了婚姻关系,有配偶者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必然形成一个婚姻关系。对它们的理解都可以放在事实层面或价值判③断层面来理解。笔者以民法中重婚中的“婚姻关系”为例加以说明:若站在事实层面的角度,婚姻的实质是指一男一女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的两性结合,一男一女共同生活是婚姻最本质的内核而站在价值判断层面来讨论,婚姻的本质是其合法性,是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所确认的一男一女互[4](P.25)为配偶的结合”。与此相对应,仅从事实层面的角度而言,婚姻关系既可以通过法律婚也可通过事实婚(包括未赋予法律效力的事实婚姻)而形成。而从婚姻的合法性-婚姻的效力的角度来分析,婚姻关系只能通过法律婚或被赋予了法律效力的事实婚而形成。按照前者的立论,重婚可以由法律婚和事实婚相互排列组合而形成,如前所述,有四种情形。而根据后者立论,重婚只能由法律婚或具有婚姻效力的事实姻而形成。

按照传统观点,民法中的重婚是指已有了一个合法的婚姻关系,又有了一个婚姻关系,前一个婚姻关系是从婚姻的效力立论,后一个婚姻关系则是从事实层面立论,不考虑后一婚姻关系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即不管后一婚姻是法律婚还是事实婚均可以构成重婚,都是婚姻关系的重叠。如果前一婚姻关系没有法律效力,无论后一婚姻关系是否具有法律效力都不能构成重婚。有学者认为:前婚为法律婚,后一婚姻为事实婚姻构成重婚,而前一婚姻为事实婚姻,后一婚姻为法律婚姻不构成重婚,采取了两种不同的评判标准,违背了法律逻辑,但笔者认为,设立重婚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一夫一妻制度,维护具有法律效力的婚姻关系,因此,在考察两个及其以上的婚姻关系时,前一婚姻关系则必须要具有婚姻的法律效力,即使为事实婚姻,如果被赋予了法律效力,同样不容侵犯。如果不从婚姻关系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立论的话,仅仅从事实层面来判断是否形成婚姻关系,那么前一婚姻为事实婚姻,后一婚姻无论为法律婚姻还是事实婚姻均可构成重婚,显然违背了法律的旨趣,也导致人们观念,行为准则的混乱.一个按法律指引的脚印行走的人(指后一婚姻为法律婚姻,前一婚姻为事实婚姻的情形)却被认为构成重婚,显然不可思议。与之相反,后一婚姻关系则不能从婚姻关系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立论,只能从事实层面加以考虑,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首先,相对于具有法律效力的前一婚姻关系而言,后一婚姻关系无论是法律婚姻还是事实婚姻均没有法律效力,因此没有必要强调后一婚姻关系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其次无论何种形式的婚姻关系,只要在实质上违反我国的一夫一妻制度危害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前一婚姻关系就应遭到法律的,否定。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前一婚姻,为法律婚姻、后一婚姻为事实婚姻或法律婚姻可构成重婚;前一婚姻为事实婚姻,后一婚姻为法律婚姻,则承认后一婚姻的效力,自不构成重婚。

如果从刑法的角度来理解重婚,笔者认为仍应遵循上述民法认定重婚的规则,因为无论是民法还

是刑法,认定重婚的目的一致,都是要保护我国的一夫一妻制度。二者最直接的目的都是维护具有法律效力的前一个婚姻关系,否定后一婚姻关系。值得着重说明的是,前一婚姻为事实婚姻,后一婚姻为法律婚姻不构成重婚的理由有二:从民法的角度来看,后一法律婚姻具有合法性,与前一事实婚姻相比效力优先;从刑法的角度来看,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已经矫正,具有阻却违法事由,因此不能以重婚论。

但对于前后婚姻均为事实婚姻能否构成重婚,民法和刑法对此的认识出现了差异。按上述民法理论,由于前一事实婚姻没有法律效力,不具有合法性,自不应受到法律保护,后一婚姻无论是法律婚姻还是事实婚姻都不会构成重叠的婚姻关系。但从刑法的角度,笔者认为前后婚姻均为事实婚姻则可构成重婚。针对此情形不能运用上述民法的判断规则。虽然刑法中的重婚和民法中的重婚二者的根本目的相同,但二者的立法宗旨略有差异,而且各自所调整的对象、范围也不相同,刑法中的重婚其落脚点在于这类行为是否具有需要运用刑法加以调整的程度社会危害性,而民法中的重婚其落脚点在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从重婚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而言,前后婚姻均为事实婚姻,本质上破坏了一夫一妻制,此类行为具有明显的社会危害性,所以笔者认为,此种情形可以构成刑法中的重婚,而站在民法的角度来讨论,即要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角度来看,由于前后事实婚姻没有婚姻的法律效力,当事人之间没有法定的权利和义务,没有合法权益需要保护,因此不能构成民法上的重婚。

四、结语

综上所述,探讨刑法中的重婚行为时,通常要以民法中的重婚认定规则为基础。民法中的重婚与刑法中的重婚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二者相互对应,共同构筑了保护我国一夫一妻制度的法律屏障。但毕竟民法与刑法的有各自的调整对象和范围,二者分别为独立的部门法,彼此的侧重点有较大差异,刑法中讨论重婚是以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为落脚点,而民法中讨论重婚则以维护具有法律效力的婚姻关系,保护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落脚点,因此在针对前后婚姻都为事实婚姻时,民法和刑法在认定是否构成重婚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针对本文第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在理论和实践中争议较大的事实重婚其主要症结在于一是对事实婚姻概念采狭义意义上的,二是考虑是否构成重婚时,局限于前后的婚姻关系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三是没有把民事领域中的重婚和刑事领域中的重婚的关系界定清楚。

1994年12月14日最高院在《关于〈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施行后发生的以夫妻名义非法同居的重婚案件是否以重婚罪定罪处罚的批复》中,明确规定:新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1994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发布)发布施行后,有配偶的人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按重婚罪定罪处罚。

注释:

①本文所指的事实婚姻,如未做特别声明,是指从婚姻的自然属性或称之为事实层面的角度加以

界定,不涉及它们是否具有法律效力。②1994年12月14日最高院在《关于〈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施行后发生的以夫妻名义非法同居的重婚案件是否以重婚罪定罪处罚的批复》中,明确规定:新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1994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发布)发布施行后,有配偶的人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按重婚罪定罪处罚。③本文所指的法律婚姻和事实婚姻是从婚姻的自然属性的角度加以界定,不涉及它们是否具有法律效力。④事实层面是指婚姻的自然属性,即男女双方的同居生活的事实状态。价值层面指婚姻的社会属性即男女双方的同居生活,得到了法律的认可,为社会所认可。

参考文献:

篇5: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

学历与婚姻幸福的关系,学历是什么?我们又是为了什么努力,是找好的工作?是不被人看轻?或者是为了这样那样的原因,当然学历是一个人学识或能力的衡量标准,这个无可厚非,为了它努力也无可厚非,甚至于是应该的,这也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积极,社会的健康。学历更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标准。那么,学历与婚姻幸福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历与婚姻幸福的关系,这两天各大媒体和广大网友一直在关注和讨论着文章出轨的问题,这不禁让人感到寒心,在银屏上,文章一直给广大观众的印象就是好男人,好丈夫,好儿子,好爸爸的角色,那么,通过这件事情来看,不禁在想,学历和婚姻的幸福有关系吗?成人学历网可以肯定的告诉广大朋友们,学历和婚姻幸福的关系是成正比例关系。下面,成人学历网来跟大家探讨学历与婚姻幸福的关系。

通过观察,婚姻幸福与否和学历是有关系的,现实是学历高的女性婚姻往往比低学历的女性婚姻幸福。学历与婚姻幸福的关系,低学历的女性比较知足,认识生活和对爱情的感悟往往比较现实。低学历的人容易满足于已有的生活,不知道如何呵护婚姻,让自己的婚姻保鲜。

学历与婚姻幸福的关系,高学历的女性忙于工作和提高自己,学历提高了,就有永远提高不完的学历阶梯,高学历的女性婚姻幸福指数为85%以上,说的现实点,学历高的女性给家庭带来葱郁的生活,给家庭带来安全感。

事业在高学历女性眼里高于一切。高学历的女性对爱情、婚姻有更深刻的认识。所以高学历女性知道怎么去呵护自己的婚姻。夫妻两人在一起有话题聊,能聊在一起。思想能走在一起。

学历与婚姻幸福的关系,高学历的女性比较理想化,对爱情和婚姻要求更严格,绝不会轻易做出离婚的抉择。

学历与婚姻幸福的关系,低学历女性对爱情没有深刻的领悟,是她们对婚姻、爱情加的砝码轻,所以给自己空间比较小,考虑爱情、婚姻没有更高的思想。对现实生活参与的多,没有比学历高的女性考虑问题周全,只要和丈夫吵架了,或者丈夫有点错误就处处刁难,不肯放手,到最后,只能走向离婚的地步。以上内容说明了高学历者的婚姻是幸福的,也恰恰说明了学历高低影响着整个家庭是否和谐和幸福的最基本因素。好了,以上就是说了这么多关于学历与婚姻幸福的关系的介绍了,相信广大朋友们看了这篇学历与婚姻幸福的关系的文章,是否有了启发,永远记住一句话:提高学历是展现能力的第一步。

目前成人学历网为了帮助广大朋友们提升学历拿到最高文凭,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想,特此推出成考优惠政策,详情请点击成考夏季招生计划。

上一篇:小班春季教学计划下一篇:致路局调度所的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