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德育

2024-04-09

教学案例德育(精选8篇)

篇1:教学案例德育

德育教育案例:一个后进生的转化

案例讲述:

张××,中职生,入学时15岁,是家里的独子,个性有点内向,从小就不爱学习,花钱大手大脚,迟到、旷课是家常便饭,上网成瘾,也曾经因夜不归宿受过处分。在班里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不够融洽,经常骂粗口,容易偏激,有时还动手。

通过了解,我发现造就他这样的性格原因有三:

1、家庭父母的关爱缺失。家里的父母亲因长年早出晚归做农活,对自己的孩子照顾得不多,在思想上的指导较少。

2、受他人影响较大。该生有一个堂哥,游手好闲,经常带他外出上网,并且进行网络赌博。他家里的一个伯父也是一个赌徒,这个家庭环境之下养成了学生乱花钱和上网成瘾的习惯。

3、缺乏鼓励和认可。学生从小学习不好,得不到赞赏和认可,对自己没有信心。

解决措施

虽然这个学生缺点较多,与同学相处也有障碍,但所幸的是,他并不反感与我沟通,在我面前表现得也比较有礼貌。所以针对他的具体情况,我制定了如下几点措施:

一、与他经常沟通交流。我经常找他谈心,及时指出他的不足,规劝他要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他也每次都说要改,但是因为自控能力还不足,违纪现象仍时有发生。但我本着不放弃一个学生的想法,尽可能地在他违纪后及时纠正他的错误,慢慢延长他再次犯错的时间。

二、给他精神上的认可。在入学第一年的学校运动会上,他出人意料地报名参加1500米的项目,虽然坚持跑完了,但没有获奖。赛后他闷闷不乐地对我说:“老师,我没有拿到名次,怎么办?”我说:“没关系,你能坚持跑完已经是最大的胜利了,你没看见有些人中途退出了吗?还有些根本不敢报这个项目呢,你已经比很多人都强了。成绩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尽全力去拼搏了,这就是一个胜利。”他说:“真的吗?拿不到名次也无所谓吗?班里面同学会不会说我没用呢?”我说:“不会的,你没看见比赛的时候大家都在为你加油鼓掌吗?”后来,我在班里开了校运会的庆功会,给每位参加项目的学生都颁发了奖品,特别表扬了参加1500米和3000米项目的同学,让全班同学学习他们这种坚持的精神。那时,我看到他的表情,有点不好意思,但是又带着兴奋和激动。从这我知道,他是盼望得到别人的赞扬的,所以,当他在班里有了一些进步时,我会及时在班会上表扬他,同学们也反映他越来越有礼貌了。

三、与他父母沟通,及时纠正他父母亲的不恰当做法。第一个学期期末时,在有

一次跟他母亲的联系中,我意外地得知他居然从入学开始以交班会费为由每个月向家长额外索取一百元的“班会费”,家长也没有跟我核实,只要他一开口要钱,家长就给。学生周末回家基本就是问家长要钱去上网,一上就上到半夜两三点才回家。我告诉家长不要总是他要多少钱就给多少,应该教会他如何节省开支。结果他父亲说:我不敢不给他钱啊,我要不给他,我怕他去偷去抢啊!然后我与他父母亲商定,他父亲每个月来学校一次,把生活费交给我,由我控制他的日常开支。这样虽然会比较麻烦,但学生从这个过程中慢慢学会控制开销。这样执行三个月之后,我和家长达成共识,可以让家长直接把生活费给他支配,他不再像刚开学时那样,时不时问家长要钱了。

四、监督他的学习和实习情况,学生离校后给予一样的关心。学生外出实习后,少了老师和同学的监督,一些坏习惯随之复苏,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由于通宵外出上网而被单位劝退了。在他回家后,曾经一度在家混日子,跟堂哥混网吧,家长也无可奈何。我与他经常用QQ和电话联系,鼓励他再次就业。后来,他找到了一份工作,非常辛苦,工资也少,经常打电话向我抱怨,我就对他说:原来学校帮你介绍的工作是比较轻松的,由于你的不珍惜而失去了这个机会,你应该接受这个教训,努力去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他也安心实习,不再过以前混日子的生活。现在,他仍在实习期,但是他是班里面最主动跟老师沟通实习情况的学生之一。他的进步也许是微小的,跟一些实习中就已经有突出表现的同学比起来,他的实习待遇可以说是很差的,但学生通过与社会的接触,有所领悟,愿意从此接受家长和老师的建议,认真地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也许是不等价的报酬,这就是他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案例反思:

触动学生心灵的事情,是可遇不可求的,有时候,我们需要耐心等待,等待机会的出现,甚至等到他们离开学校的时候我们还是没有等到这样的机会,但是,并不代表我们的努力就完全没有用。听到这里我就深有感触:这样的机会,我们也许要等很久,甚至要等学生离校了之后,才会出现。但是只要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相信任何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他就有被认可的机会,有取得成功的机会。做为班主任,就要有这样的耐心,用心血浇灌,静静地等待花开的声音。

篇2:教学案例德育

一、有一次我的上课内容是初三体育的障碍跑,障碍项目有跳、钻、爬。跳过连续的折起的小垫子需要同学们双脚团身跳,膝盖尽量靠近胸部才能跳过障碍,能够让学生们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决心;钻铁圈我的要求是身体不能碰触到铁圈,把它想象成火圈,用最大的勇气和灵活性快速钻过去,这个项目很考验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程度,锻炼他们非常认真的对待事情的良好习惯;爬长垫子这个项目的设置,主要是培养同学们的身体协调性和上、下身配合的能力,需要很强的下肢和上肢的力量才能以快速爬过垫子。我让同学们分成四组进行比赛式练习,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在上课过程中,有的同学能够把我对每一个环节的要求都记住并认真的努力做到,遇到困难也表现的很坚强,摔倒了还能够爬起来继续前进;而有一部分同学则不然:当轮到一个叫陈梨静的女同学练习时,因为是比赛式进行,所以她可能比较紧张,个子矮小的她过第一环节的时候就遇到了困难—跳不过去,当她尝试了一个不行之后,慢悠悠的把头转向我:“老师,我不行。”我便回应:“梨静,快,你能行的,只是没有用尽全力,现在在比赛,不要落队啊。”她便慢悠悠的一只脚一只脚的跨过去,到了钻铁圈环节,由于她脚懒得抬起来,把铁圈绊倒了,竟没有意识把铁圈扶起来,继续慢悠悠的往前走,其他同学见状哈哈大笑,纷纷讨论梨静不协调的动作,更甚者直说她笨,我便对着奇尘说:“奇尘,去把铁圈扶起来。”“老师,是梨静弄倒的,凭什么让我扶啊!”这时文静见状默默的跑过去扶起了铁圈,向同学们做了个安静的手势,随后转头向静喊:“梨静,加油……”。我吃惊异常,一个如此简单的任务或者说如此容易的一个忙,竟遭到拒绝,我感叹:现在的孩子竟如此的以自我为中心,如此的懒惰与自私!整个练习过程中,绊倒了就赌气不练的,不顾组内荣誉故意放慢速度的,嫌同组同学跑的太慢而斗嘴的层出不穷,具有我要锻炼的良好品质的同学实属少数,让我这个做老师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二、案例分析

现在的学生由于生活条件的优越和家长的过度溺爱,不少学生娇生惯养,怕吃苦,缺乏集体的意识,常以自我为中心。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教会孩子们学会运动技能,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我们需要想办法来训练孩子们应该具有的集体意识和优良道德品质,可通过用耐力训练来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用相互合作的游戏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协作进取的精神。需要经常通过竞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教会学生正确的看待胜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在比赛中应发扬风格,面对失败要经得起考验,不能互相指责、埋怨,要善于从失败找原因和不足,团结协作,争取在下次的比赛中赢得胜利。

我们的教育要在课堂上渗透进德育的教育,于是我抓住这一事件在班级进行了教育。首先我终止了大家的比赛,充分肯定了

文静的做法。在平时我们的学生进行游戏或比赛时,都会因为某个学生犯的一点小错误而批评指责对方好久。而文静确适时的反大家而为,不仅没有随大流指责梨静拖后腿,相反的还及时给与她鼓励和安慰,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让他们认识到在别人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要学会帮助和关心他人,做到团结互助,而不能取笑他人。

作为体育老师每学期都组织几次有效而实用的体育活动,老师在整个组织过程中只是指导者,而更多的是引导参与组织的同学自己领悟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发扬“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其次,抓好体育比赛项目的训练工作,对学生进行“耐性、毅力”的锻炼。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取得一项体育项目的成绩,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而体育训练往往又是“相同地点、相同时间段、相同动作”的反复,必然是枯燥乏味的;又加上体育运动训练的环境通常是风吹日晒,尤其是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不仅要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而且要承受“强化”训练带来的机体疲劳和肌肉的酸痛。作为青少年的学生,只要缺少一点耐性、毅力,就会半途退出训练。此时,老师就要抓住时机对不做家务事进行“耐性、毅力”的教育。引导他们坚持训练下去,让他们明白“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其三,在体育比赛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体育比赛活动,一般都以班为单位来进行比赛,每班每个项目又往往只能几个人参与,全部项目加起来,全班参与比

赛的也不过半数。那么,其他的同学怎么办呢?老师就要组织这些同学去帮助参赛的队员做啦啦队,给运动员加油,也可以帮运动员做后勤工作等。总之,想方设法让他们也投身于“比赛中去”,让他们明白“场内赛竞技”、“场外赛集体精神”,从中培养“班级为我,我为班级”、“班荣我荣”的集体主义精神。三.总结

体育学科中的体育教学、锻炼和比赛,能有效的培养学生机智、勇敢、顽强的品质和不怕困难、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还要求学生有自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团结协作、维护集体荣誉等品质。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德育发展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产生综合性的影响,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特征,并可将它们迁移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正因为如此,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要教会学生掌握一些运动的技能技巧,更应善于抓住一切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篇3:依托德育案例,打造体验式德育

何谓“体验式德育”?所谓“体验”,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事物。“体验教育”就是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的一种教育手段。“体验式德育”强调德育来自学生实践,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体验、感受,获得教育,是一种自内而外的自我教育。这种源自学生内心的体验、感悟,比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学生感受更深,认识更深,更容易转化为学生的一种更有动力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

多年的德育案例实践中,使我们德育工作者深刻地体会到,行之有效的德育是一个“知一情一行”的递进过程,而这一变化过程的主要催化剂就是学生自身的健康情感体验。近几年专题案例实施中,我校积极组织开展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喜闻乐见又富有教育意义的体验活动,总结了以下三种主要的体验式德育方式:

一、主题活动体验

学生情感的回归,道德的升华,平凡的积累,铸就辉煌的瞬间。体验式德育就是要巧设各种体验情境,搭建育人的平台,创设德育情景,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形成健康的情感。

我校开展的专题案例“感谢有你之念亲恩”在母亲节开展“代妈妈当一天家”体验活动,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锻炼生活能力,回报妈妈的爱;开展的“八礼—让文明礼仪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专题案例系列活动之“光盘行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亲历感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话语,把节俭当成美德,践行“餐饮之礼”。

学生在实践中切实体验到、收获到的,是在课堂上、教师的口头说教里无法真切感知的,学生得到的道德感受也更鲜明、更真切,甚至是铭记终生,影响终生的。

二、岗位角色体验

班级既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层集体。为学生创设道德情境,设岗位、创环境、演角色、多体验,对其道德情感的体验提供了机会,像春雨绵绵润物无声,使学生动情践行,渐成修养,内化品格。

我校“争当有责任心的小领袖”德育案例,我们设计的主题教育活动主要以“生活化德育,体验式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体验和实践演练中逐步学着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家庭负责。其中,争做“团队小领袖”这一子活动中,就是采用了岗位体验教育方式:

1.“值日班长”一日体验

班级管理中,每位同学按学号轮流做一天值日班长,全面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值日班长的主要职责是:维持当天的课堂纪律和两操情况,统计作业完成情况,督促各岗位上的有关人员做好本职工作,填好“班级情况日报表”,放学后对全班同学作汇报总结等。值日班长的体验,既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当管理者的不易。这样的体验,使每位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既督促他人的行为,也被他人督促着,对促进班级管理大有益处。

2. 人人岗位体验

根据班级事务,班内设置很多小岗位,班级的每一件事都有专人负责,每一个人都在为班集体服务,同学们都在各自的“小岗位”上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同时,定期进行岗位轮换,体验不同的“小岗位”,懂得每个岗位都有一份职责,每位同学都在为班级出力。

三、评价激励体验

“外化于形,内化于心”。道德概念、道德观念是由外而内移入学生头脑的。这种“内化”过程,既是主体道德思维的成果,也是学生情感选择的结果。实践证明,只有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才不会被学生所拒绝;只有坚持不断完善植根生活、以生为本、体验为主的“体验式”德育,我们的德育成效才会更加卓著,我们的学校发展才会永葆生机!

我校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管理机制,加强过程管理,科学考核评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学校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体验的积极性,设立了“九星学生”的评选,在楼道展板内为每个班级设置了“点赞台”,表扬优秀,倡树典型。我校开展的“仪式教育,年年为学生备礼”专题案例中,还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本“成长手册”,以照片、活动感受等形式,记录学生每一年的每一个隆重的仪式。老师和家长也在手册中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总评,写上对学生的寄语,形成自我评价、老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篇4:教学案例德育

在学校里,德育课是一门内容丰富的课程。通过德育课的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以爱国主义情感、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遵纪守法意识以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可见,德育课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中一门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但是,德育课又是一门不易上好的课程,德育课教学所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一是德育课的理论性强,其理论深刻而抽象,若不是生动的教学,极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目前德育课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仅凭一本书、一个教案、一支粉笔上课,教师“满堂灌”在德育课教学中仍是普遍现象;三是相当多的学生对学习德育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总认为德育课的学习没有其他科目重要,不重视德育课的学习。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德育课的育人作用,走出德育课教学的困境,我们应该积极研究和探讨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

一、积极推广使用德育活动课教学形式

所谓德育活动课是指以活动为载体来进行德育课内容的教学。传统的德育课只是注重知识的单向传授,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教学过程缺乏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参与,使得德育课教学枯燥乏味,学生难有学习的兴趣。而把活动课的形式引入到德育课的教学中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乐见乐学德育课。德育活动课的形式很多,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撰写思想政治论文、文艺表演、墙报制作等等。教师作为活动课的指导者,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选择适当的活动形式,使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法律内容时,可组织学生制作法律墙报专栏、参观少管所或排演相关内容的短剧。又如,在学习经济知识的内容时,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国情,从而较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二、注重在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

学生中存在的厌学情绪以及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等问题都与他们的知识面过窄有关。首先,知识面过窄使他们的思想空间狭小,看不到更远的将来和更广阔的世界,从而难以形成远大的理想抱负。其次,知识面过窄使他们对所学的思想道德理论很难有较深的理解,因为知识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具体的做法,一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和叙事的方式结合教学内容介绍相关的知识。如:在学习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这一教学内容时,可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政治常识,介绍国家建设的巨大成就,这样既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使他们在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同时又能激发出他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改革开放的认同感。这种情感的滋生又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他们逐步形成远大的理想抱负,增强他们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二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图书报刊,这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爱学习、爱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三、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社会现实

青少年学生正是追求知识和思想成熟的时期,他们渴望了解他们周围的现实和社会,如果教师在德育课教学中注意搜集当前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和事件,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内容时,可以结合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犯罪的事件,挖掘该事件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高思想认识。又比如,在学习宪法中关于“一国两制”的教学内容时,可结合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的良好发展现状以及台湾岛内过去几年由于“台独”分裂势力的猖獗造成台湾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衰退的现实来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既能较好地理解“一国两制”的内容和意义,又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

四、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寓教育教学于一定的形象思维和创设的情景之中,能够综合利用听觉、视觉,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的不断冲击,使学生身临其境,高度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学与教的互动。正是由于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有着诸多优点,因此在德育课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可以较大地提高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应该说,多媒体教学是德育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发展前景。比如,在学习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中的“爱国守法”内容时,如果要使学生理解和体会什么是爱国主义,仅靠教师传统式的叙述讲解,学生就会感到空洞乏味,但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则效果大不相同。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将一些历史事件的场景以音像资料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这些历史场景之中,从而生动形象地感受爱国主义的力量和体会爱国主义的情感。可以说,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得到很大提高。当然,德育课的多媒体教学要受制于学校的教学条件,但我们应努力创设条件,尽可能多地运用这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五、改善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课堂教学手段及方法的陈旧和单一是学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德育课的教学可以越来越多地通过活动课的形式来进行,但课堂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仍不失为德育课教学的主要手段。如何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过程生动有趣,使传授式课堂教学转变为互动式课堂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那么,哪些教学方法可以被我们引进课堂呢?

1.运用案例解读教学内容,使抽象的道理深入浅出。这种教学方法就是首先提供一个典型的案例(事例、材料),然后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从中抽象出蕴藏在案例中的观点和道理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因为案例是具体的事例和材料,能够引人入胜,学生乐于阅读和思考。一般来说,德育课教材里都有一些案例,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应该做的不是一味地讲授,而是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或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补充适当的案例。这种教学方法在目前的德育课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

篇5:德育教学案例

一、教师与家长携手,达成共识。

原来,小强父母工作忙,从小就是奶奶一人照料他。他调皮,爱捣蛋,奶奶非常的溺爱孩子。平时,在家里,小强不吃饭,奶奶总是到处追着他喂饭吃;奶奶从来不会骂他,即使有错也会迁就他的。父母起早贪黑工作繁忙,回家后也难得与孩子相处,索性爱心倍加,常常放纵孩子,使他为所欲为。于是,小强只要稍有不顺心就赌气不吃饭或者摔东西,甚至出手打人。有一次,妈妈气不过打了孩子几下,他竟然与妈妈对打,爸爸不但不阻止,反而大笑起来,这就更加助长了小强的嚣张、任性。为了尽快改变他的坏习惯,我决定家访,利用家访的时间与家长沟通。具体做法:

1、家访时我带上一些小玩具,利用玩具的魅力吸引小强,让他能愉快的接纳我,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

2、在与小强的父母交谈时,我以诚恳的言语换取了家长的信任。在拉家常的过程中,婉转的提出问题,举例说服家长,让他们认识到小孩不良性格的严重性,劝说家长与我互相配合,携手共同教育孩子。同时也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应连成一线,唱一个调,不让孩子有空隙可钻。

3、在说服家长,得到他们的认同以后,我为他们推荐了几本幼儿教育杂志,使他们知道教育孩子必须家园同步,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行为。

二、持之以恒,事半功倍。

俗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凡事贵在坚持,特别是对于孩子某种不良习惯性格的纠正,就更不能操之过急。所以老师与家长应该做好心理上的长期准备,只有统一战线,坚持不懈,不让孩子钻空隙,逐步提高要求,才会最终达到目的。在这学期里,我做了大量的家长工作,家园共唱一个调,注意经常保持联系。

具体做法:

1、当家长感到疲惫无力过问时,我就上门家访,把意见对策送上门,得到家长的同意,支持后再行动,保持家园的一致性。

2、当孩子取得了小进步,就通个电话简单的讲明下一步计划,统一意见,双方互相提醒不可放松。

3、当孩子出现突发事件,三言两语无法讲清时,我就写纸条,讲明事发原因,我的处理意见,并劝孩子的父母双方统一意见,心平气和的处理事情,坚持家之园唱一个调。

4、过一段时间后,我与孩子的父母通过电话联系,互相总结孩子近期表现,找出闪光点,予以引导,鼓励,找出不组之处,探索新方法。

三、取得效果:

篇6: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德育

无论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工作既是艰巨的,也是光荣的,有乐趣的。

一、为配合班主任搞好班级建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坚持参加升国旗仪式,开展操行学生自主管理每日一评、期终总评活动。全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了良好的班风与学风。

2、本学期开展了“讲英雄人物故事”“演讲比赛”“成语接龙”“语文知识比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生活,又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3、关爱学生,注重了解学生心理。

4.注重学生安全教育,积极开展家访,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

5、认真做好了潜能生的转化工作,缩小了班级内学生的差距。

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1、善于心灵交流,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有些学生厌倦了忙碌的学习,觉得学习不那么重要了;有的学生习惯了成功的喜悦,变得飘飘然了;有的学生没有了家长的监督,开始不再听话自觉了……这时,老师要发挥自身的光和能指引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冗长的大道理,学生是肯定不愿意接受的,于是我从班级实际出发,留心捕捉学生之中闪现的“光芒”加以肯定、鼓励,让学生都清楚地明白怎样的行为是值得学习的。面对学生中萌发的不良势头,我就个别与学生交流谈心,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双管齐下,扭转学生消极的态度。因此,我班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互相学习的氛围,大家为了自己的进步,集体的荣誉,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竞争。

2、重视身教,为学生做好榜样

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思想,有点自以为是,有时还居高临下。作为教师,我首先要求自己谦虚,尤其是面对学生时,遇到问题时首先征求学生意见,让他们懂得“满招损,谦受益”,还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这样的身教,不仅仅落实在与人相处方面,平时对学生的各项行规教育我都是身体力行的。

4、教育学生学好功课,加强思想教育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教育学生学好功课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努力做好备、讲、批、辅工作,提高课堂效率。

5、做好潜能生的转化工作

在我班,潜能生在班中虽为数不多,但我绝不会让一个孩子掉队。因此,转化潜能生是教师的一项不可少的基本功。首先要把真诚的爱给予他们,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方法上不简单。要用自己对潜能生的一颗真诚的爱心,叩响他们心灵的门。其次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再次是课外积极辅导,多与家长联系,有利于为他们创设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

6、进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

我常常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做到放学回家自觉排队;课间不做危险的游戏;不私自去游泳;不结伙外出;不携带凶器等一系列的规定,牢固树立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存在问题

1、个别学生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学习上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2、班上有不少学生由于父母忙或不够重视,对学生缺少关心爱护和教育,以至于养成教育不能形成有效配合。

篇7:德育教学案例14

不同地区

不同生活

教学目标:

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区饮食方面的差异,去寻找我国不同地区生活差异的原因,初步体验人与自然的关系。

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

带学生去揭示不同地区民风民俗相差极大的原因,使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帮助学生搜集不同地区各方面的小资料,制作成小知识报。教学过程:

一、了解藏族衣、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师:(出示卓玛一家的图片)今天我请来好客的卓玛的一家,你们看他们地穿着打扮,猜猜他们是哪儿的人?

生:藏族人民。

师:他们穿的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呢? 生:有毛,颜色鲜艳。生:只穿了一只袖子。

生:是长的,在腰上面系根绳子。生:像睡衣一样。

(如果老师在学生回答后,总结一下藏袍的特点,与我们着装的与众不同之处:厚,长而宽大,有很多兽毛皮,学生就更明确了,更明白为什么这样穿。)

师:穿法还有很多呢!看(出示一组图片)为什么这样穿?猜猜!

生:男的和女的不一样。生:各种节日不一样。生:大人和小孩穿的不一样。

(这个地方老师的问题让学生不好回答,图画对学生也有误导,这时老师的引导很重要,可以让学生抓住重点来思考,“他们有的穿戴整齐,有的把袖子系在腰上,为什么这样穿呢?”这样就能引导孩子从着装的多少来思考问题)

2、其实这是他们一天中不同的穿法。①他们为什么穿藏袍?②为什么一天中有不同的穿法呢?请听卓玛同学的介绍。出示(我家住在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这儿冬寒夏凉,有些地方长冬无夏。我们都爱穿厚大的藏袍。由于昼夜温差很大,藏袍在穿法上也不一样。想想看,一天之中藏袍是怎么穿的,为什么会这样?)

师:知道了吗?他们为什么穿藏跑? 生:因为那里冬寒夏凉,有些地方长冬无夏。师:为什么冬暖夏凉?

生:他们地处最高的青藏高原。

师:(点高原图)所以他们要穿厚大的藏袍。那为什么一天之中有不同的穿法呢? 生:因为那里昼夜温差大。

师:是的,那里早晚温度较低,中午温度高。考考大家,会做这道连线题吗?

出示连线题

生:第一幅图是中午的穿法,第二幅图是早晨的。生:第一幅图是中午的,另外两幅是早晚的穿法。师:我们来验证一下对不对。

(以上这些环节是让学生体会并了解不同的穿着和地理自然环境有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3、我国面积广大,各地的生活环境不同,不同地区的人们在穿着方面,饮食方面也不同。卓玛一家吃些什么呢?请看大屏幕:(出示第二段文字我们的主食是牛羊肉和用青稞、豌豆等磨成面,再做成的糌粑。每天喝的饮料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酥油茶。酥油茶是用牛羊奶制成的,以前我妈妈是用一种像大木桶一样的容器人工压制酥油,现在已经用上了分离机。我爸爸还喜欢饮清香四溢的青稞酒。)

说说你了解了什么?

生:他们吃牛羊肉,和青稞做成的糌粑。(出示相关图片)生:他们喝酥油茶和青稞酒。(出示相关图片)

师:酥油茶是把牛羊奶和茶叶在这样的木桶里上下压制成的。牛羊肉、酥油茶这些都是抵御寒冷的。

4、我们了解了衣着、饮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民还有什么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

知道他们怎么招待客人?有什么节日吗?(藏族盛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西藏人死后有塔葬,火葬、水葬,土葬,还有天葬。藏族人民喜欢跑马射箭。

称呼时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入座时要盘腿端坐,不能脚底朝人。接受礼品要双手接。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向空中连弹三次,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连续三次,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喝酥油茶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双手合十表示对客人祝福。献哈达是藏民表示对客人的欢迎。藏族最大的禁忌是杀生。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行路遇到寺院等宗教设施,必须顺时针绕行。

藏族主要节日 有藏历年:传统节日;沐浴节:在藏历七月六日到十二日举行,历时一周;望果节:西藏人民渴望丰收的传统节日。)

师:你知道了什么?

生:藏族人死后有塔葬、火葬、水葬、土葬、天葬。师:可只有喇嘛死后才可以塔葬。

生:称呼后面加一个“啦”字,表示尊重,有友好。师:那你叫卓玛该怎么叫? 生:卓玛啦。

生:喝酒时要先用无名指蘸一点弹三下,接着呷一口,主人添满后再呷一口,连续三次第四次在一饮而尽。

师:用手蘸酒弹三次是祭天、祭地、祭神。如果你实在不能喝酒,不用一饮而尽,但这一系列动作是不能少的,否则你就是不尊重他们。

生:藏族最大的禁忌是杀生。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5、以后我们到藏民家做客一定要入乡随俗,要知道主人有什么忌讳,以免冒犯。这就是《礼记》中告诉我们的(出示文字)“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齐读这句话。(本来设计了让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但是上课时丢了。)

(这段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服饰和饮食习惯都和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让他们从自然环境,地理环境去思考生活习惯的差异的原因所在。为下面的自主学习做铺垫。)

二、了解其他地区人们以吃住行等方面的情况

1、说得对,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有各地的特点,不同地区音乐风格也不同,你们听(《蒙古人》)

师:听到这音乐你想到了哪里? 生:蒙古。

师:蒙古可是我神往的地方,说到蒙古你脑海里浮想了哪些画面呢? 生:草原、赛马、蒙古包。

师:说到蒙古包(出示图片),这里的人为什么要住蒙古包呢?

生:他们带着羊群,马群在这里生活草吃完了就可以到另一个地方住下,蒙古包好拆卸,带走。

师:对蒙古人以游牧为生。那里吃的跟我们一样吗?还有那些风俗呢?我们去蒙古旅游还要注意些什么呢?课前我们分小组探访了各地的民风民俗,由你们来当小导游,资料准备好了吗?你们通过什么途径准备的?

师:请蒙古的导游们站起来,想去蒙古的和我一起来问问他们蒙古有什么民风民俗。

生答:要穿雨鞋不能穿皮鞋。要带泳衣。师;为什么?

生答:海南天气热,在海边可以游泳。生问:有什么吃的?

生答:有很多水果,椰子、芒果、槟榔、波罗蜜等。生问:可以吃些什么?

生答:可以吃海鲜,海南有鱼类一千多种。

师: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就说到这,没来及说的小组把你们做的小报贴在班上。可能还有同学需要你做导游。

篇8:教学案例德育

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中职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增强德育课堂的吸引力, 中职德育教学研究应体现德育学科特色和职业教育特点。

(一) 教研突出“学科本位”。 中职德育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 受学科和学生等因素的影响, 中职德育教学矛盾和困惑较为突出, 表现为一些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学习氛围差、课堂秩序差等。 针对某些学生的厌学情绪及由此引发的个别教师的厌教心理, 中职德育教研应回归中职德育“学科本位”, 树立“为了中职德育”、“在中职德育中”、“基于中职德育”的教研意识, 教研突出学校特色、中职德育特点和中职学生特点。德育教研重点应指向具体教学实践问题的分析、探讨和解决, 根据中职德育特点和中职学生特点, 研究探索德育教育教学规律, 促进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改进和教学效率提高。

(二) 教研突出“教学实践”。 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是教研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是校本德育教研和传统教育理论研究的本质区别。 当然, 不是任何教学实践都可以进入德育教研的视阈, 进入研究视野的教学实践应具有典型性和研究性, 否则教研会流于形式。 德育教师要养成勤思考、常分析的好习惯, 形成自己对教育实践现象和问题的独立思考及独到见解, 教研时与大家共同探讨和分享。 德育教研可有针对性地采用“同课异构”式的课例研究, 即一人在不同班级教授同一教学内容, 对备课进行多次充实修改, 或多人对同一教学内容备课, 在不同班级授课后进行课例对比。 “同课异构” 式的课例研究可以使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教学的内容体系和知识架构, 促进教师多角度理解教材, 在教学设计和方法上优势互补, 使教师教学思路更加清晰灵活, 使每个教师既是教学实践者, 又是教学研究者, 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教研中得以体现, 教研的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升华。

(三) 教研突出“多元意识”。 教研不是教师个体意识的简单相加, 它依赖于一个广泛群体的支持。 不仅要求教师个体要有积极的参研态度, 而且要有团结、协作和信任的教研环境支持。 因此, 中职德育教研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组内“闭门研究”, 应包括专家引领、观摩研讨、学生反馈、组内交流等宽泛的形式和内容。 不同层次和形式的专家引领是德育教研深入发展的关键, 可以拓展德育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技能, 指导德育教师合理、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观摩研讨有利于教师取长补短, 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德育是一个很特殊的领域, 是塑造心灵的工程”[1], 掌握课堂教学的第一手资料, 有利于教师不断完善教学计划, 提高学生学习的期望值;教研组内的研讨是教研的主要形式, 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形式, 有利于教学问题相互探讨、教学经验相互借鉴, 进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二、联动拓宽教师视野, 重构教学经验

德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经验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多维培训可以推动德育教师“在培训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因此, 应创新中职德育教师培训学习途径, 实行拓展性、常态化、联动式“三位一体”培训, 使德育教师在培训中探寻个体认知和经验积累的最佳途径和方式。

(一) 拓展性培训:“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学校和教研组应拓展德育培训交流方式, 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分步骤、 分层次地组织德育教师参加校内外相关学术报告、成果展示、经验交流、专题研讨。 邀请同行专家、学者及经验丰富的教师到校开讲座、办专题, 为德育教师答疑解惑、指点迷津, 帮助德育教师分析、梳理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此同时, 学校应积极搭建平台支持德育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研讨活动, 到“名师名校”考察观摩, 为教师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增长教师见识, 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消解常规教学的教条式习惯。 而且,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 结合本校本人教学实际, 提出中职德育教学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尤其是参训教师这种实践性习得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 产生“蝴蝶效应”, 净化教师专业学习环境, 提高教学水平。

(二) 常态化培训:“自律性”和“他律性”相统一。 学校应形成德育教学培训的常态机制, 建立培训的组织管理, 为培训提供制度保障。 教研组应该在学校宏观指导下健全目标和计划、强化培训制度、细化奖惩激励机制、严格纪律和考勤、规范管理, 保证培训的有序进行。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 学校更应注重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教学手段的多样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利用灵活机动时间开设德育、计算机、普通话等, 多管齐下, 使教师了解更多更全的专业背景。 同时, 学校应鼓励德育教师带着教学问题和困惑参加各类继续教育, 满载收获和启迪归来参与教育实践和教学研讨。 “教师必须通过专门性地学习、进修活动和个人不断自我反省、自我调适、自我修炼, 才能保持和提升专业精神”[2]。 在网络信息技术日益发展和成熟的今天, 德育教师更应形成接收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的自觉学习、自主学习模式, 与时俱进, 创新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内容。

(三) 联动式培训:“实践性”与“研究性”相结合。 联动式培训是新课改力推的开放式教学的具体体现, 有利于整合校内外资源, 加强学校与社会、与生活、与时势的紧密联系, 提升教学实践的时效性。 特定课例互动式联动、 校内外联动、组内联动是联动式培训的具体形式。 特定课例互动可以有效引导教师互动交流和评介, 找寻不同视角评析同一课例的多维表现形式和交叉点, 查找自我理解与他人见解之间的异同, 分析原因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完善。 以备课、说课、观课、议课为主的组内联动交流是培训的基本载体, 有助于教师吸收不同教学思维、观念, 探寻不同教学方法和经验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有助于教师快速成才, 是确保教学各环节良性循环的保证。 校际间交流是联动式培训的重要推动力量, 有益于资源共享, 共同提高;德育教师应积极争取外出展示和培训的机会, 与兄弟学校教师同台竞技, 有助于激发教师潜能和激情, 促进德育教师发展成为思考型、研究型教师, 形成自我教学特色和风格。

三﹑多维反思教学内容, 丰富教学内涵

教学反思是建立在教师自身经历的教育教学实践基础上, 以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实践效率为目的审视、分析和总结过程, 主要包括教学过程反思、教育实践反思和教学资源反思。

(一) 反思教学过程:自主性和主动性相得益彰。 作为一种思维活动和方式, 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时效性和高效性的不竭源泉, 德育教师要“教有所思、以思促教”, 在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积极反思。 目前, 部分中职德育教师存在教学误区, 认为自己对教学内容“闭目能背”, 课前无需反思, 致使教师课堂上讲得“绘声绘色”, 学生听得“云里雾里”, 教师的 “教”和学生的 “学”没有契合点。 德育教师课前要认真反思, 思考教学设计、课堂结构、学生现状, 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合理扬弃, 围绕学生进行备课, 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 德育教师也要及时主动地反思, 查找教学前预期和实际教学的差异, 及时修正教学内容和设计, 使“理论和实践”高度统一, 提高教师教学的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 在教学结束后, 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 这有助于教师内化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评析能力, 克服日后教学的盲目性, 提高教学主动性。

(二) 反思教育实践:经验和水平双获丰收。 教育实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教育实践是指教学实践, 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教师是实践的施动者。 广义的教育实践泛指教学、教研、科研、培训交流、考察观摩等一切教育教学活动, 教师不仅是施动者, 更多地体现为受动者。 德育教师要在每一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结束后进行反思。 首先, 总结教学经验。 每一种教育实践总有成功之处, 教师要冲破“先验论”的桎梏, 使原始经验在不断审视、否定和修正中得到提炼和升华。 其次, 总结教育“败笔”。 任何教育实践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有得必有失。 教师要勇于承认、积极面对、善于总结自己的失败之处, 查找根源, 寻求良策, 避免今后重蹈覆辙。 对专家学者的个别观点要敢于质疑和否定, 不“唯专家论”。最后, 教师要及时反思反馈信息。 学生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系列交流活动反馈信息有利于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德育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收集反馈信息并及时加以整理和“消化”。

(三) 反思课程资源:载体和手段“如虎添翼”。 中职德育教师要创新教育理念, 对课程设置和资源配置不断反思, 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 德育教师要反思教材, 开发校本课程。 以往的“大一统式”的德育课程不尽符合中职德育教学现状, 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热情。“从社会学角度看, 人之所以为人, 根本之处就在于人具有道德素质”[3]。 德育教师要开发出体现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 做到“两层次”、“三贴近”, 即继承性创新和发展性创新;贴近学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校本课程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它是在原课程扬弃基础上的补充、拓展和整合, 可以弥补既定课程的不足, 反映学校和学生的各自诉求, 调动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的积极性, 使学校办学更有特色, 教师教学更有特点, 学生发展更有个性。 “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 德育才能具有巨大的生命”[4]。 除此, 中职德育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与课程相关的一切资源, 为德育教育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 如运用丰富多彩的演讲、报告、朗诵、表演等具体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和创新能力, 丰富课堂教学;利用网络等信息资源, 提高教学直观性;利用社会生活和一系列课外学习资源, 开阔学生眼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这些活动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师德意识, 并逐渐使他们树立起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5]。

总之, 要从教学研究、培训交流、教育反思三个层面探寻中职德育教学规律, 整合教学资源, 丰富教学内涵, 拓宽教师视野, 重构教学经验, 使德育回归本真, 促进德育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校本研训、教育实践、教学反思是中职德育教学回归本位的路径, 是德育生活化、德育实践性的三阶维度。通过校本研训, 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育实践, 可以整合教育资源, 优化教学设计;通过教学反思, 可以拓宽教师视野, 充实教学内容。

关键词:生活即德育,实践即教学,中职德育,本位回归

参考文献

[1]刘明伟.积极开发并充分利用第二德育系统[J].教学与管理, 2011 (9) :43.

[2]欧阳明.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12) :19.

[3]时延春.公民政治素质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5 (1) :9.

[4]潘建红, 高栋.论未成年人德育生活化的实现途径[J].宜春学院学报, 2008 (3) :60.

上一篇:王丕镇中心校开展“学习时代楷模、弘扬英雄精神”活动方案下一篇:放弃是一种智慧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