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的教学设计

2024-04-12

《氓》的教学设计(精选11篇)

篇1:《氓》的教学设计

《氓》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氓》是人教版高一必修2第二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第一阶段,基本反映上古诗歌的概况。《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诗经》是四言诗,四言诗的简单节拍,快捷而简单明了地表达出人物的情绪,同时又体现出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特征,为以后学习其他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太好,主要表现在对语文学科重视不够,学习习惯不佳,缺少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对文本品味鉴赏的自觉性不够,表达不到位。因此需要通过朗读来强化语感。学生表达能力虽不强,但思维较为活跃,所以需要深度挖掘的时候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

教学设想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源头,其艺术表现手法对后来的诗词创作影响很大。因此教学重点应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的作用就必不可少。另外,《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人物形象鲜明,教学中要能分析诗中男女主人的形象性格,从而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过程与方法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经》的思想,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课时:1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提问《诗经》的文学常识

二、指名朗读

三、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四、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五、具体研习教师提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女子:纯真、热烈、专

一、痴情、温顺迁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实则性情暴躁易怒。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六、艺术手法。

重点:

1、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2、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3、整体看是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

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七、思考下列问题

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

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八、作业: 背诵全诗

板书: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恋爱——热情、幸福

婚变——沉痛、怨恨

决绝——清醒、刚强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女主人公的情感作为中心点,由此生发几个问题,来完成诗歌内容感知、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等环节的教学。在此过程中,课堂容量较大,需要教师课前抓好学生预习工作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好多媒体课件,一方面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便于控制课堂的教学节奏。另外,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爱情诗,在课堂教学中必然涉及爱情观的讨论,如何把握好尺度,不脱离文本,避免把爱情诗的鉴赏变成纯粹爱情观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尤其值得注意的问题。

篇2:《氓》的教学设计

课堂上开始尝试通过关键字词来背诵诗歌,希望能最终达到短诗当堂背诵,长诗背个大概的目的。

关于主人公形象问题,学生的分析是比较到位的,很多学生表示了愤慨,认为氓是很不应该的,是个不负责的人。但是进一步来讲,如此贤惠的女子,为什么会被抛弃呢?难道仅仅是男子的变心吗?我希望借此问题的探讨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拓开学生的眼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引导学生结合封建社会的相关背景来理解。

虽然学生是很难理解婚姻爱情,但是大体可以理解和把握文意、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以及导致女子被抛弃的根本原因。

篇3:《氓》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多角度分析淇水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 文学的殿堂里有着灿若星河的瑰宝, 而其中《氓》是最为耀眼的珍品之一。这节课让我们丢掉一切尘念, 搭乘时间快车, 来到三千年前的卫国, 去聆听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 并且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

二.范读

教师声情并茂地吟诵诗歌, 让学生在倾听中概括故事情节。

明确:概括情节略, 教师投影女主人公的情感轨迹:恋爱阶段 (1~2段) , 婚变阶段 (3~5段) , 决绝阶段 (6段) 。

三.诵读

(一) 恋爱阶段

片段示例:乘彼垝垣,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 泣涕涟涟;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

问题设计:

1、你认为哪些诗句表情达意最明显?请把它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并阐述理由。

明确:泣涕涟涟, 载笑载言。泣涕、涟涟、笑、言要拉长音。因为该诗句运用对比的手法, 写出了女主人公未见复关时极度失落、思念, 见到复关时极度欢欣雀跃之情。

2、你认为女主人公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你找出相关诗句读一读。

明确:幸福, 喜悦, 甜蜜, 依依不舍等。

3、请同学们根据投影再次品读诗歌, 想想女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

投影:乘彼∕垝垣,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 泣~~涕~~∕涟涟~~;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

小注:↓指重音, □指韵脚, ∕指节拍, ~~指长音。

明确:她对爱情是那么热情和执着, 她的情感是那样真实和细腻, 她是一个多情、单纯、热情的美少女形象。

(二) 婚变阶段

片段示例:三岁为妇, 靡室劳矣 (1) ;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2) 。言既遂矣 (3) , 至于暴矣 (4) 。兄弟不知, 咥其笑矣 (5) 。静言思之, 躬自悼矣 (6) 。

问题设计:

1、该段“矣”如何读?请同学在品读中寻找答案。

明确: (1) 表示她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 应用愤怒和控诉语气读。 (2) 表示她特别勤奋, 应用问心无愧和控诉的语气读。 (3) 表示日子越过越好, 应用满足和喜悦的语气读。 (4) 表示丈夫变得暴躁, 应用无奈和不可思议的语气读。 (5) 表示娘家人对自己的不理解, 应用委屈和无助的语气读。 (6) 表示自己遭抛弃时的痛苦, 应用控诉和悲伤的语气读。

2、请发挥想象, 描述女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伤心、悲伤、孤独、可怜、无奈、愤怒、控诉的形象。

(三) 决绝阶段

片段示例:及尔偕老, 老使我怨。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不思其反。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问题设计:

1、在该女子的恋爱、婚变阶段, 淇水都是实写, 而这里淇水却是虚写, 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在读中寻找答案。

明确:这是比兴的手法, 启示女子该如何思考和对待自己的爱情。

2、该女子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后悔, 反思, 清醒, 理智, 坚强, 成熟。

四.总结

问题设计:

联系全诗看, 该女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该女主人公是让人肃然起敬的形象。恋爱时她对爱情是那样的痴情执着, 后来却跌入痛苦和孤独的婚变沼泽地, 婚变的重创没有把她击垮。相反, 她在悔恨无助中渐渐变得清醒, 最终变得成熟和坚强, 这样她的人生完成了由纯情少女到成熟女性的心灵之河的胜利穿越。

五.探究淇水的作用

问题设计:

1、“淇水”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意象, 在课文中出现了三处, 请大家把这三处找出来, 然后发挥想象, 描述一下淇水风光。

答案略。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探究淇水的作用。

明确: (1) 淇水分别出现在女主人公情感经历的三个阶段, 让诗歌结构严谨。 (2) 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轨迹, 让人物更加鲜活和丰满。 (3) 淇水衬托人物, 情景交融。 (4) 淇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让人获得无尽的诗味。

六.作业布置

1、熟练背诵《氓》。

篇4:《诗经·氓》的教学设计改进

关键词:教学环节;人物形象;内涵挖掘;思考深度

《诗经·卫风·氓》作为《诗经》当中的经典名篇,有着很高的声誉,被认为是“《诗经》中弃妇诗最优秀的篇章”。

在对文本进行研读后,我先是按照常规的授课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初稿中,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手法技巧、悲剧原因面面俱到,但在试了一次课后,我发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教学内容多,重点不突出。虽然在设计时觉得人物的形象分析是重点,但到了课堂上,其他方面的内容占用了不少时间,无法突出重点;其次是教学环节简单仓促,因为教学内容较多,所以每一个问题几乎是泛泛带过,均不深入,对学生的回答也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评价;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没有体现一定的深度,没有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整堂课效果平平,连我自己都觉得学生心不在焉。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几易其稿,做了以下改进:

1.对于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大胆删减,不把课堂弄得过于零碎。问题在数量上精简,但每一个问题分量十足,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这样简化后,教学板块之间的衔接也清楚自然得多。

2.对于文本内涵的挖掘,有了深度,并和教学实际联系,学生有兴趣探究思考,且有多种表述,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我对课堂的教学环节进行删减,同时把课件当中设计好的答案删去,用板书的形式将学生的答案归纳总结写在黑板上,学生不疲于应付老师的问题,我也不会生硬地将学生往答案上引。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清楚流畅,我在课堂上的发挥也不受限制。

对于这次改进,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一:情节概括,书面表达

故事内容的概括是一个很好的设计素材,但从试讲课堂中学生的回答看,学生的表达能力欠缺,概括能力不佳,如果过多点评可能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所以我决定将这一环节改为预习作业,给出几个示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改写诗歌,可以模仿示例,也可以自己发挥。学生用书面表达的方式在课上展示和交流点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为下一个环节人物性格分析和手法探究打下基础。同时,这一环节调动了课堂气氛,为整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二:形象探究,突出主角

在对人物形象的探究上,只探讨主要人物形象也就是女子的形象,对男子形象进行简单概括,另外,问题设计上,不明确提出展现出什么“性格”,而只说“留下了什么印象”。“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短短的一首诗中不可能对人物性格有较为清楚的认识,而且用“印象”二字,在课堂开始,可以降低学生思考难度,提高学生思考兴趣,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同时要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的依据,这样既扣住了文本,又有了自己的思考,体现了语文性。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三:艺术手法,融入形象

在手法上,不单独用一个教学环节展开讨论,而是问诗歌是怎样来表现形象的,将此环节原本的顺序调整至人物形象的探讨之后。这样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思考规律: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艺术手法,使整个教学过程较为顺畅。对于学生初中时已较为了解的赋比兴手法,再做进一步学习。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四:挖掘内涵,提高深度

这是我在这堂课中最重大的一个改进。作为课堂竞赛式的公开课,需要一定的创新之处,学生的思维有深度,文本的内涵才会被挖掘出来。这个教学环节,我本来设计的是女子形象流传至今的生命力在哪,后来改为了文本流传至今的生命力在哪,也就是《诗经·氓》的经典魅力在哪里。这样修改之后,学生不会只盯着形象去说,对于语言、手法,甚至悲剧产生的原因都会涉及,也是前面所讲内容的一个概括。再加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自然会想到,这首诗流传两千多年来到我们面前,是因为它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共鸣,这种共鸣是因为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原因,女子相同的社会地位。当今,对我们现代人恋爱和婚姻方面也有很大的启示,可以让我们对爱情有更理性的理解。这个讨论学生很感兴趣,他们所表达的东西也有一定思想内涵。

从最后的课堂效果来看,更改后的教学设计确实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学生很有兴趣去想、去说,在课堂气氛良好的基础上提升了整堂课的内涵,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赵会莉.古典重读《文学教育》[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01.

篇5:《氓》的语文教学反思

上课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很不错,讨论热烈,发言积极。展示问题三时学生总结了三点:一是结婚前的幸福甜蜜到结婚后“氓”对女主人公的“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这么大的变化让女主人公很痛苦;二是娘家人的“兄弟不知,A其笑矣”让女子失去了依靠的坚强后盾很痛苦;三是当时女人地位低下的时代因素。这个讨论结果比我自己预设的答案全面,所以我以学生回答为准。拓展探究题目将本节课推向高潮,学生的答案出乎我的意料,写诗的同学大有人在,比如一位同学写给女主人公“多年泪沾裳,爱恨两茫茫。冷若寒风逝,此戏已散场。世事变无常,勿要空悲伤。愿有一人心,伴你天地荒。”不但给予了女主人公劝慰更是对她后面的生活展开了幸福的期盼。另外一位男同学写给女主人公“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老矣生哀怨。”还有同学写道“一场失败的婚姻并不是你一人之错,不要悲伤,不要哭泣,要乐观向前看,相信你一定能遇到一个与你相伴终生的良人。”这位同学肯定对《诗经》里的《国风・唐风・绸缪》 比较熟悉,“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存在的问题是展示问题一时,学生回答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说女主人公温柔纯真,任劳任怨等这些性格时没有及时点出,导致性格和情感扯到一起混为一谈。另外展示拓展探究问题时,大部分同学都是写给坚强的女主人公的,仅有两名同学是写给《氓》的。以后课前设计应该注意到这些细节问题,可以设计成女同学写给女主人公,男同学写给《氓》,这样更合理。

篇6:《氓》教学设计

1、朗读课文,熟悉情节故事

2、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3、深刻体会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

4、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积极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播放陕北民歌《老祖宗留下个人爱人》。问:同学们好听吗?……这首歌是什么类型的?……同学们现在正是青春年少,憧憬向往爱情吗?……古人云: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她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不仅陕北劳动人民唱出了爱情的甜蜜、幸福,早在两千多年前,也发生了一个爱情故事,是什么呢?

二、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思考:这首诗为我们叙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提示:围绕情节或情感变化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三、合作交流

1、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两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恋爱甜蜜蜜,决绝伤不起,不要再来伤害我,初为人妇时怎样的辗转辛劳,只为维护曾经的梦想,为维护自己的爱情。可是多少年的辛劳和憧憬,换来的却是爱人的离弃。温柔似水,刚强如火。

2、你认为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社会、个人

教师拓展到刘兰芝、祥林嫂

*刘兰芝与焦母的抗争,与兄长的抗争,最后以死抗争,短暂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她对人格、尊严的最求是至死不渝的,她的这种精神给我们的不是颓废、绝望,而是一种振奋和昂扬,崇高和伟大。

*祥林嫂守寡不成,守家不成,守命不成,一出善良被毁灭的人间悲剧,承载着浓厚的民族时代精神与文化特征的文学名著。

四、讨论

如果你是氓的话,你会怎样对待诗中的女子?

播放《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五、小结

每次读完这篇《氓》,总有一幅画面浮现在我眼前:一个憔悴女子伫立在曾经等待她的恋人的河畔,那作为她当年爱情的见证的汤汤淇水之滨。河水依旧,可是斯人已去,美好的青春年华和爱情也仿佛随着流水逝去了。河风吹动她的裙角翻飞,无数往事涌上心头。追忆曾经的美好时光,似水年华,心中却只哀悼,哀悼自己的痴情,哀悼自己的执迷不悟。最后留下的只是幡然悔悟后的心如止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她审视遍体的血痂而生出的一种劫后余生的宁静与从容。

我相信于情于爱女子都是付出最多的,“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子的感情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却往往朝三暮四,纵其心欲而无所拘忌。所以爱,是要用真心、赤诚。但是,千万不要迷失了自己。一旦你围绕着另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画圆时也就意味着你重心的失去。“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是一句箴言,一句所有女子都应铭记的箴言。

篇7:氓教学设计

东莞中学语文科

曾维芬

课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教学目标: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

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设问:

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

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

不可。此处用了“比兴”手法

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

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

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

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第二次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回忆嫁时的情景,也以打湿车上的帷幔来喻自己的择婿不慎。

(这里也可以说是女子回娘家又路过淇水。淇水汤汤来衬托渲染女子孤独无助,内心悲愤极不平静。)

第三次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就是一个比喻的用法,就是说,做什么都要有个限度的意思。

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

三、概述诗歌中男女主角的性格特点。

氓:乖僻、虚伪、薄情、暴虐、始乱终弃、言行反复

女子:纯真、热烈、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四、有人称《氓》是“中国第一弃妇诗”,也有人认为这不是弃妇诗。请说说你的看法。

1、这是弃妇诗。氓之前渴求和女子结婚,后来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氓从内心里背叛女子,抛弃女子,从肉体上摧残女子,所以这是一首弃妇诗。

2、这不是弃妇诗。《氓》中的女子并没有被赶出夫家,而是主动与男子决绝。面对氓感情上的冷淡,女子没有哀求乞怜,主动修好,她的内心经历了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伤痛悔恨——深刻反思——总结教训——毅然决绝。

篇8:《诗经·氓》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赋比兴手法;积累重点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诵读中感受情感的变化, 梳理情节, 分析人物形象和把握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讨悲剧原因, 思考现实意义,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1.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2.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导入。

爱情, 是一个永远不会变老的话题;女性, 给世界的永远是一抹温柔的亮色。而在漫长的中国社会, 女性始终处于一种附属、依附甚至被欺凌、被侮辱的境地, 不管是《氓》中的弃妇, 还是《行行重行行》中的思妇, 他们的命运都令人唏嘘感叹。

一、引导学生借助资料, 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1.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 多为四言诗。

3. 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代被奉为经典, 列为“五经”之一。

4. 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离骚》 (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并称为“风骚”。

5. 孔子曰:《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子曰:不学诗, 无以言;不学礼, 无以立。

6.《诗经》的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即“十五国风”, 共160篇, 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 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共40篇, 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如:“氓之嗤嗤, 抱布贸丝。”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如《卫风·硕人》, 描绘庄姜之美, 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比和兴常常连用, 故称比兴手法。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 五里一徘徊。”

二、初读感知。

1. 学生初读文本, 然后播放朗读录音。

2. 个别学生读 (点名与自愿相结合) , 注意字音与节奏。

三、学生自由读, 进一步熟悉课文。完成任务:

1. 借助工具书, 疏通文义。

2. 梳理文章结构。

四、重要词语提示。

1. 氓/贸/即/愆/将/垝/贿/耽/汤汤/渐/爽/靡/遂/言/已

2. 氓之蚩蚩/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静言思之

3. 本文的四个通假字:

匪:通“非”, 不是。

于:通“吁”, 感叹词。

说:通“脱”, 解脱。

泮:通“畔”, 岸, 边。

五、梳理文章脉络。

1. 学生复述故事。

参考:诗歌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了她被一个青年男子追求, 终于结为夫妻。婚后生活贫苦, 她任劳任怨, 日夜操劳, 生活终于有了改观, 她却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 概括六个小节内容和梳理情节。

定情—恋爱—悔恨—被弃—劳苦—决绝全诗结构为:

第一部分:相恋 (一、二节)

(1) 基调:热情, 幸福。

(2) 手法:赋——直接铺陈叙述, 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女子性格:温柔善良

男子性格:任性易怒

第二部分:婚变 (三、四、五节)

(1) 基调:怨恨、沉痛。

(2) 手法:比兴和抒情。以追悔的口吻, 发出悲伤的感叹。

◆“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兴:先说桑树, 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比:以桑树的枝繁叶茂, 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以斑鸠贪食, 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以桑树的枝叶枯落, 比喻女子红颜已老, 青春不再。

◆“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

比:桑葚甜美, 吃多了会上火, 斑鸠贪吃, 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 沉湎其中难免神伤。

◆“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

比: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 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 不知道回头。

女子婚后表现:境遇悲惨, 生活艰辛, 但勤劳持家。——任劳任怨, 感情专一。

男子婚后表现:朝三暮四, 甚至动用暴力。——专横暴躁, 三心二意。

第三部分:决绝 (第六节)

(1) 基调:清醒、刚烈。

(2) 手法:比、抒情。

六、合作探究。

1. 文本探究。

(1) 女子被遗弃的原因是什么?

“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女子没有什么过失, 男子却反复无常, 怀有二心。

“三岁为妇, 靡室劳矣;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女子甘心贫困, 多年来任劳任怨、辛苦操劳, 最后却被丈夫遗弃。

(2) 从全诗看, 女子内心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恋爱时的温柔痴情—婚变中的怨恨沉痛—觉醒后的清醒刚烈。

2. 主题探究。

清代的方玉润说:“此女始终总为情误。”你认为造成女子婚姻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女子婚姻悲剧的原因表面上看是氓的“罔极”, 是女子的遇人不淑, 有着很大的“偶然性”。但如果我们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层面去分析, 女子的被弃, 其实是个“社会悲剧”。处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过渡期, 男子是社会及家庭的中心, 是“决定因素”。年轻人的恋爱尽管有《关雎》《蒹葭》《静女》里的朦胧、浪漫、执著与欢笑, 但一旦进入婚姻的围城, 很多人往往摆脱不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所以这一婚姻悲剧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 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 她们生活天地狭小, 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 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者, “兄弟不知, 咥其笑矣”, 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 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 更是时代的悲剧。

3. 延伸探究。

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七、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

1. 赋比兴的手法。

2. 对比。

八、作业。

篇9:《氓》设计与教学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文言虚词“载、言、之(主谓之间,取独,不译)”和通假字“匪、无、于、说、泮”,疏通段落,理解文意。

2.结合注释,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理解《诗经》的四言为主的句式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分析文中女性的情感变化过程,及这一女性形象的性格特点,阅读汉乐府民歌《上山采蘼芜》,对比探究造成女性弃妇命运的原因,并进一步思考当代的女权主义运动及当代女性独立、自强等品质。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虚词“载、言、之”和通假字“匪、无、于、说、泮”。

2.掌握《诗经》的四言为主的句式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分析文中的女性形象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对比阅读《上山采蘼芜》,探究造成古代妇女被弃的原因,进一步思考当代的女权运动及独立、自强的新女性。

教学方法:

导读与自主、探究的方法相结合,先让学生诵读、感知,老师再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教具选择:

电脑、投影。

教学过程及实施: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师:“难道,只让你们男人拥有制定法律的权利,拥有选举你们自己代表的权利,拥有只让儿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难道这能说我们女人也拥有平等的权利?你们,你们目光短浅的男人,已经成为自己母亲和妻子的奴隶主!”同学们,还记得这是哪一位美国女性的大声疾呼吗?

生:她是美国女权主义运动者苏珊·安东尼。

师:对。同学们记忆力非常好,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大家已经探讨过妇女解放的话题,妇女解放意义重大,在此之前,她们过着什么生活呢?那么就让我们聆听一下《氓》里面女性的心声吧。

二、诵读课文,夯实基础

1.学生自读课文,给出自读要求:第一遍为默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查生字、生词,注音、释义;第二遍为朗读,结合字、词、句的翻译,理清文章大意;第三遍为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变化。

2.老师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提问重要的文言实词(“蚩蚩、愆、将、咎、贿等”)、通假字(“匪、无、于、说、泮”)、文言虚词(“载、言、之”)和重要句子(“靡室劳矣等”)的意义,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挑选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使每种程度的同学都有答题的机会,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提问的形式来加强学生的理解,使每个学生都掌握基础知识。

3.挑选几个同学回答他们对于《诗经》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情况,补充并强调一些《诗经》的知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而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两者并称“风骚”。《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我们这节课的《氓》和即将讲到的《采薇》就是典型的四言句式。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并流利地,最好达到熟读能誦的程度。

三、疏通文意,分析手法

师:文中哪一地点出现多次,贯穿全文,见证了女主人公的生活啊?

生:“淇水”,出现了三次,分别出现在第一、四、六段。

师:面对同样的淇水,女主人公的感情如一吗?为什么“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呢?

生:第一次提到“淇水”,是女主人公和“氓”约定婚期的时刻,虽然没有“良媒”,但她看到“氓”的任性急切,就大胆追求爱情,我想此时她心中肯定是欣喜甜蜜的。

生:婚后的“淇水”则象征了女主人公生活的艰辛贫困,及她为了丈夫的辛劳与坚忍。

生:最后的“淇水”则是女子的绝望,丈夫的残暴、喜新厌旧、忘记誓言,使女子与他决裂,表现了女子的决绝。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但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小细节,女子对男子的称呼有什么变化呢?为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女子称呼男子由“氓”到“子”到“尔”,随着关系越来越亲近,称呼也越来越亲切,口语化了。

生:我有一点补充,我感觉第六段出现的“淇水”与前两次有不同点,我认为前两次是实写,最后是虚写,以“淇水”反衬男子的无穷尽的残暴,使女子下定决心分裂。(大家表示同意)

师:同学们能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很好。我们共同理清了女子(生:大胆与“氓”约定婚期,内心欣喜;婚后生活艰辛劳累,但很坚忍;男子被弃誓言,喜新厌旧,女子大胆决裂的感情经历),三次提及“淇水”,它是女子爱情婚姻的(生:见证)。(师同时板书)

生: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第三、四段为什么转到了“桑”和“鸠”呢?

师:这位同学提问的非常好,敢于质疑,敢于发问,其他同学能帮他回答一下吗?

生:我认为是借“鸠”吃多了“桑”会醉,来告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

生:我认为还有借“桑”的茂盛到衰落的变化,来比喻女子容颜的改变,及男子的变心。

师:那么如果直接告诫女子或者直接写女子容颜衰老,男子变心,把这几句去掉好不好呢?

(大家表示不同意)好,同学们继续思考这个问题。下面老师来讲一下《诗经》的表现手法,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了。

大屏幕显示:

《诗经》主要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直叙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有关的事物;比: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可以增强诗歌的感情色彩和抒情性,形象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表达作者不便直接表达的思想感情,生动具体;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即起兴,一般用于诗的篇首或章首,渲染气氛,烘托形象。

师:下面同学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氓》中的表现手法吧。

(同学们纷纷指出了“桑”和“鸠”是比兴手法,第六段的“淇水”是比,其余通篇用赋。)

四、对比阅读,合作探究

大屏幕显示:汉乐府民歌的基本知识及《上山采蘼芜》这首诗(有注音和释义)。

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首诗,思考诗中描写了怎样的女性形象,她和《氓》中的女子有什么共同的命运,是什么造成的,妇女解放有什么意义,当代女性应该具有什么品格呢?并在小组内交流。可以结合自己家庭中父母的地位及所了解的社会职位中男女的地位。然后派出代表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同学们积极阅读思考,热烈交流讨论,大家表示这也是一首弃妇诗,是由于男女经济、政治地位不平等造成的。对于女性解放,大家各抒己见。

五、拓展练习,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查阅《谷风》这首诗,分析一下诗中弃妇的性格。《诗经》塑造了丰富的女性形象,同学们可以搜集其他诗歌,进一步阅读。

篇10:《氓》教学设计

1.理解诗中人物的形象、性格和思想感情;

2.掌握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本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梳理《氓》的叙事情节;

3、掌握诗中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初读文本,疏通了字词并了解了文章大意,本堂课我们要对文章进行美读、细读和研读。

咱们一起先来看一组有趣的数据,注意看完之后,你要说说你的感受。请看屏幕。

PPT:

据说,一个人朝另一个人由衷地微笑,需要调动30几块面部肌肉;

一个人鼓足勇气对另一个人说声“我爱你”,至少要消耗3只苹果所能提供的热量;

而当一个人决意遇见另一个人并与之白头偕老,则需要花费20年左右的时间来等待,还得用掉六七十年的岁月才会最后完成。

在这个广大的世界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遇的可能性大约是千万分之一,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大约是两亿分之一,而成为终身伴侣的可能性只有50亿分之一。

同学A,你来谈谈你的感受。嗯,跟老师想的一样:在这个世界上,许多看似平凡的东西,实际上却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特别是对待爱情。

但是,自古而今,喜新厌旧,始乱终弃的却大有人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氓》,一起对春秋时期的这种现象作深入地探讨和思考。

二、美读环节:

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篇文章。

大家觉得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注意?

对,就是语气语调。感觉太平淡了,没有抑扬顿挫,感情的表达还不够。那怎么读才能读出感情来呢?首先还是要把文章的内容,主人公的情感先做一个分析。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完成这个表格。

PPT:

内容感情基调语气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参考:

内容感情基调语气

第一节求婚——许婚喜悦柔缓

第二节相思——结婚幸福急切

第三节劝诫沉痛激动

第四节控诉怨恨沉重

第五节反省清醒低沉

第六节决绝刚强坚定

三、朗读难点探究:

这种前后巨大的命运反差,使女子的心情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氓的态度也随之改变,这一点,大家不妨仔细关注一下文中女子对负心汉的称呼。

“氓”—————“子”——————“复关”——“尔”——“士”

从这点上你看出了什么?读得时候又该注意什么呢?

氓:故事的开头,不带过多的感情色彩,属于客观称谓

子:对男子的美称,两人已约定终身,此称呼充满爱恋的之情。

复关:以地名代人名。表现女子对男子用情之深,爱屋及乌。

尔:你。两人婚事已成,表现女子对男子的亲近感。

士:对男子的统称,感情上已经产生了深刻的隔阂。女子由自己不幸的遭遇,引发对所有女性命运的反思,对男权社会提出质疑和批判。

结论:一篇文章中对一个人的称谓的变化代表着主人公对他感情的转变,读时要注意。

朗读指导:

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入境”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学生活动:

跟随录音一起朗读。

四、深读环节

合作探究——发现别人之所未见:

中国两大诗歌流派分别是什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它们的源头分别是什么?《诗经》、《离骚》。

既然《诗经》被称为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而这首<<氓>>选自卫风,风代表着民歌,那《氓》到底要向我们展现春秋时期卫国怎样的社会面貌或社会风气呢?它的现实主义的特点我们要想办法把它挖掘出来。好吗?我们分四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这四个方面分别是:

1、生产生活。婚恋观念。社会风气。女子地位。

下面分组讨论,每一大组负责一个角度开展探究,并派代表上台来作展示。

明确:

1、生产生活:

(1)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2)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3)农业社会时期,种桑养蚕,朴素的比喻。“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4)社会不安下,战乱频繁。“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2、婚恋观念:

(1)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嫁女儿要丰厚的嫁妆。“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3)女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到夫家就成了劳动力。“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3、社会风气

(1)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男子不重礼仪,“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女子年长色衰后,男子喜新厌旧,虐待并抛弃了妻子,“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背景介绍:

自西周未年,奴隶制逐渐没落,厉王与幽王统治时期,政治十分黑暗,社会**不宁,在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总爆发中。诸侯上僭于天子,卿大夫上僭于诸侯,陪臣上僭于卿大夫。贵族阶级不能自守其阶级统治,本身大乱;庶人崛起而为大地主、大商人,他们在经济、政治上的势力足以威胁诸侯。整个社会呈现出“礼坏乐崩”的混乱局面。

(3)女子被赶回家是一种耻辱,得不到家人的同情,“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家人不体谅,甚至嘲笑,讥讽,女子命运悲惨。

娘家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

4、女子地位

(1)女子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有自由恋受的机会。

春秋时期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阶段,封建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郑、卫一带风俗更是浪漫,桑涧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李报桃,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

(2)男尊女卑,女子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明明是男子失德,三心二意,但受伤害,遭驱赶的却是女人。“淇水湯湯,渐车帷裳”。女子回娘家后又不受待见,得不到娘家人的保护和同情。

所以本诗反映了女子在古代的地位。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五、根据以上的分析,大家总结一下女子被抛弃的原因是什么?请试加以概括。

1、年老色衰,男子喜新厌旧。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2、男子骗情是为骗财,钱财挥霍一空翻脸不认人。

3、男子富而忘义,士,这男子可能后来发达了,就忘恩负义了。

4、女子经济不独立,无权利。

小结:

1、有氓的个人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社会原因。男权社会,女子依附于男子,一旦男子变心,女子的生活便得不到任何保障。

2、婚姻的幸福,必须建立在男女人格平等,社会、经济地位等各方面平等的基础上。

象《氓》这样的作品表达两性间哀乐之情的诗歌流露出人性最真实的情感,可以说是《诗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分,然这也并不能覆盖生活的百态千姿。

《诗经》的博大海量还涵盖了人民的远征之苦,劳役之怨,国难“黍离”之悲,羁旅怀乡之思,而爱国主义的战争诗与颂扬生活的劳动歌,以及不满黑暗政权官僚的政治讽刺诗,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精彩多面的内容,配以种种绘声绘色的写实手法的调味,使得《诗经》如一盘百味俱全的盛餐,在文学长桌上香远溢芳,无愧乎中国几千年现实主义艺术的源头。

总结:《诗经》为什么能被称为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通过本文的学习,你了解到了现实主义的什么特点?

1、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和批判现实;

2、在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文风朴素,语言简洁,比兴巧妙,人物形象真实、自然而生动,生活画面亲切感人等。

六、天下最亲密的关系是夫妻关系,而天下最危险、最脆弱的关系也是夫妻关系。当爱情走入婚姻,家庭怎样才能牢靠?夫妻关系如何才能持久?

请女生从现代女性的角度谈一谈。

请男生从现代男性的角度说一说。

你会怎么说?两分钟,写好,交流。

世上没有不变的情感,只有在变化中不断更新和不断充实的情感。世上没有架在空中的爱情,只有在实实在在、平平淡淡的度日中生长起来的爱情。涉及夫妻关系的因素实在太多了。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七、总结:《诗经》《氓》里的主人公的悲剧虽然有着那个时代的特殊性,但其实也有一定的普遍性,那么师寄语:且行且珍惜。不思反矣,亦已焉哉。

对于爱情,她坚贞不渝;对于背叛,她勇敢决绝。

生活是一种妥协的艺术,很多人在其中迷失了自我,向婚姻,财产等低头。“既然你已不再爱我,那我何必再为你苦守”氓的主人公正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从这点上来说,本诗留给大家借鉴的还有很多。同学们课后可以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探讨。

篇11:《氓》教学设计

首先要感谢市里给自己提供了这么好的一次交流学习的机会。

接下来,针对自己的这节课《氓》,想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注释学生应当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又考虑到这节课是针对高一年级进行的,而高一年级是我省新课改下的第一届高中生,所以在上这一节课以前,我就想着,怎样把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我想其中一点就是这次教学活动必须同时坚持文本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其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所以学生活动就成为这节课的重要的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对《氓》这课书的设计与教学,我想用以下几点来概括:

1、是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

作为一名老师,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2、是尊重授课教师的教学主体性:

作为一名老师,不必盲从权威的分析、更不必拘泥在某种教学模式或理论中,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读文本,独立地组织语文教学,必须有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并用最大容量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自己的课堂,上出有点学术味道的课,让学生有点学术探究的动作。

3、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只有充分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和教师的教学主体性之后,才能正确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都是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的。作为教师必须遴选出适合学生的内容和形式,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教学中,我努力用更丰厚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课堂,用更典雅纯粹的审美情操清新课堂,让我的课堂有一点探究的学术品味,启发和培养学生朴素的同情与悲悯情怀。我还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对诗歌的鉴赏之后,申发出更深层的思考。

比如,在《氓》的内容分析的后面环节,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造成悲剧的原因有哪些,一是她与氓决绝后能获得幸福吗。

设计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设计第二个问题,则是让学生从她义无反顾的结束不幸婚姻的勇敢选择中,推测她未来的命运,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

这一节课,应该说以上的主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落实。这是我上这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正如王老师所点评的.,在情与理的处理上,应该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自己感觉是略偏重了理。这与自己设计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有关。原本的打算是,希望学生通过探究她与氓决绝后能获得幸福吗?这个问题,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也许在客观上这个作用不是很明显。

二是诵读上存在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自己安排了四读:一是学生疏通文章的自由读,二是个别学生正音的范读,三是分析前的整体感知的齐读,四是深入分析后的最后齐读。自己把诵读作为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所欠缺是就是王老师所说的吟诵,即拖腔读。

三是在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及时点评与评价上,还不到位。正如邢老师和宋主任所讲,课堂的及时评价(鼓励性评价)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对学生评价,而且是要做到准确地评价、肯定地评价、艺术地评价。

一节课下来需要总结的还有很多,如板书设计、内容安排时的顺序(即章法)、多媒体与授课内容的有机结合等等,在此不一一谈及。

上一篇:中学生悲惨世界笔记下一篇:行政前台文员试用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