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2024-05-03

《琥珀》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通用10篇)

篇1:《琥珀》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奇异的琥珀》是一篇说明文。在学习本课时,我首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个琥珀是怎么形成的?

2、这琥珀为什么会有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

3、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

接着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有关琥珀的知识,然后自然引入到文中这块琥珀的特点,研究价值,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东西,学生不必深读细挖。

这块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是全文的重点,而这些内容中,松脂球的形成又是重中之重。因此,课上我们着重讨论了松脂的形成,其中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我们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我注意运用了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松脂,而夏天的晌午是太阳最热的时候”,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假想琥珀形成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义,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的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虽然我主要采用讨论、交流、适时朗读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但在组织课堂时,对课堂的节奏把握虽然表面上尚算自如,其实好多细节之处不够老练从容,不能游刃有余,这也是今后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努力方向。其次是今后要意识地培养自己组织课堂语言的能力。

篇2:《琥珀》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一:奇异的琥珀教学反思

《奇异的琥珀》是一篇极富情趣、引人遐想的科学小品文。在设计教学时,我采用了“逐层深入,引导推想求异”的教学结构模式:首先让学生结合课外查阅到的资料谈谈对“琥珀”的了解;接着,根据学急于想见到这块奇异琥珀样子的心理,安排学生自学课文思考:这块琥珀到底是什么样呀?边读边画下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汇报:“这块琥珀什么样?”对照图片,了解琥珀的样子,在学生弄懂琥珀的样子后,问:“看到这块奇异的琥珀,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此时最想知道的可能是它的形成过程。)之后,再“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画一画这块琥珀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奇物”真正的形成过程,激发起学生热爱科学,积极大胆探究科学的兴趣,为后面揣摩科学家推想的依据做了铺垫。然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引导理解琥珀形成的经过,揣摩科学家推想的依据(既然是推测,那么科学家又是怎样推测的呢?科学家为什么这么推想?依据的是什么呀?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向科学家挑战,大胆求异创新。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力求在本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在本节课上我认为自己有如下两点成功之处:

一、发展学生思维,注意培养想象力。这篇课文在内容上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很好载体,因此在课堂上理解形成过程的合理性,应该需要哪些条件,启发学生紧紧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培养想象力。

二、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辅助学生学习,引导孩子深入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不足之处我认为也有两点需要改进:

一、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文章内容的整合。例如理解完琥珀形成的条件,教师要依据板书进行总结,使学生更加明确琥珀形成必须要四个条件,从而重点更加突出。

二、教师深钻教材是永远需要锤炼的硬功夫。这一点表现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调控不到位上,比如有的学生认为科学家的推理有不合理的地方的时候,我没有及时地引导,因此耽误了教学时间。此外,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学生朗读基础差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就一个自段的朗读到位,不应茫目的多读,其效果不佳。

1、提纲导路,整体感知。

首先,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这个琥珀是怎么形成的?2、这琥珀为什么会有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3、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接着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有关琥珀的知识,然后自然引入到文中这块琥珀的特点,研究价值,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东西,学生不必深读细挖。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这块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这是全文的重点,而这些内容中,松脂球的形成又是重中之重。因此,课上我们着重讨论了松脂的形成,其中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我们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我注意运用了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松脂,而夏天的晌午是太阳最热的时候”,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假想琥珀形成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义,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的必备的另一个条件。最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们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学生兴趣盎然,发言热烈。

3、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针对教材的特点,这篇文章我多次设计了讨论,如学生读完课文后讨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一些学生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它需要阅读总结,这样就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再如前面提到松脂球的形成条件也需讨论、品读才能总结出来,后面化石的形成我也设计了讨论内容,使学生明确了文章开头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是有作用的,它为形成化石及琥珀出现在海滩埋下了伏笔。我认为这样的讨论有价值,它优于个人独立思考。这篇课文虽是一篇科普短文,但故事性强,语言描述生动传神,细致入微,好多地方适合指导朗读,如描写小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再如,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这些都适合学生朗读,因此我适时地进行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虽然我主要采用讨论、交流、适时朗读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但在组织课堂时,对课堂的节奏把握虽然表面上尚算自如,其实好多细节之处不够老练从容,不能游刃有余,这也是今后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努力方向。其次是今后要意识地培养自己组织课堂语言的能力。

“你认为作者推测的一万年前发生的故事合理吗?”我的话音未落,刘书豪立刻高高地举起了手,我想,毫无疑问回答肯定是“太合理了“,因为前面我和孩子们已经分析了琥珀形成的条件,可以说是面面俱到,“老师我认为不合理”,我愣了一下,完全不在我的教学设计之内,此时,有很多的学生也都似乎被他的观点吸引了,“好,那你说说理由。”我瞬间调整好自己的表情和语气,看我期待的样子,他更加地理直气壮了“老师,苍蝇是有警惕意识的,他不会等着蜘蛛来抓他的”“好,那我们就来找一找描写苍蝇的部分,说说你的感受””“我从柔嫩的绿翅膀,看出这是一只很小的苍蝇””“我从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感受到小苍蝇的无忧无虑,很快活”“我从伸、掸、拂试这几个动词看出小苍蝇正在专心致志的梳洗打扮,”“说得真好!小苍蝇正在欣赏着自己的美丽陶醉其中。”我及时补充道。“老师我还是赞同刘书豪的意见,我也觉得不合理,苍蝇的腿毛是有感应的,他绝不会等蜘蛛来抓他。”“老师,我想补充。”数学大王马钿雨忽地站起来,胸有成竹的说,“苍蝇的腿毛是有感应的,它是根据空气的流动来判断来袭者的。”“哎呀,老师太佩服你们了,你们的知识太丰富了,看来我必须给自己补充能量了。”“好,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文中描写蜘蛛的内容,通过它的动作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很快,很多孩子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我从慢慢地爬过来,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看出蜘蛛是很小心翼翼地爬过来的”“哦,看来蜘蛛是有备而来的,它是那么的小心,唯恐惊动了苍蝇,而此时的小苍蝇还在那儿欣赏自己的美丽呢,而且它又是一只长着一对柔嫩翅膀的小苍蝇,他能感受到蜘蛛的来袭吗?”孩子们不住地摇头。”那你们觉得作者的推测合理吗?”“嗯,合理”孩子们不住地点头。琥珀是奇异的,而作者合理的想象,严密的推理更让我们惊奇!

篇3:《琥珀》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现笔者整理磨课过程, 以期清晰构建“生本”阅读教学在教学设计上的操作要点。

一、教材分析

《琥珀》为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中的第6课, 是小学阶段说明文学习的收官之文。文章选自德国科普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 选入教材时文字略有改动。课文从一块琥珀的发现, 推测到一万年前发生的故事和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使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增加了有关化石的科学知识。课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1~12自然段) 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第二部分 (13~17自然段) 叙述了琥珀被发现的过程;第三部分 (18自然段) 描写琥珀的形态, 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从以上的内容梳理中就可知晓, 课文既有生动的记叙、形象的描绘, 又有科学的说明、严谨的推理, 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科学童话”。

二、磨课过程

第一次教学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能简单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2.能借助想象画面来阅读课文, 感受作者细腻 的描写。

3.能说出作者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并尝 试实践推测。

【教学过程】

(一) 名称入手, 猜测琥珀

板书“琥珀”, 问:认识这两个字吗?猜测一下: “琥珀”这两个字跟什么有关?有根据吗?理解“推测”。

(二) 初读课文, 欣赏琥珀

1.读读课文, 看看课文中哪些句子直接写出了 琥珀的特点?找到相关句子画下来。

2.交流。

(1) 交流特点:从这句话里, 你发现了琥珀的什么特点?“透明”到什么程度?“松脂”是什么?

(2) 想象着读:你见过真正的琥珀吗?没见过, 那怎么办?要靠我们的想象, 想象它的形状, 它的光泽, 带着想象读。

(3) 看图后读:让我们来领略琥珀独特的美吧。

(三) 想象“形成”, 走进琥珀

1.聚焦“形成”:这么珍贵的琥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读课文, 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在写琥珀形成的故事?

2.想象“形成”:边读边在脑海里画画, 你读了课文, 觉得画上应该画些什么?从课文的语言中找到依据。

(板书:夏天的太阳、海洋、松树、蜘蛛和苍蝇、一滴滴松脂、重重包裹……)

3.揣摩“形成”:这样的画面, 作家并没有亲眼 目睹, 那他是怎么知道琥珀是这样形成的呢?

4.小结:真实可见的感觉源于有据的推测, 生 动的想象。

(四) 写法迁移, 仿写《黄河象》

我们也试着这样来进行有据的推测, 生动立体的想象吧!我们来想象一下, “黄河象”当时发生了怎样的事。 (拓展相关材料, 略)

【教后反思】

(一) 语文核心目标把握不准, 教“琥珀”还是教《琥珀》

本次设计是执教老师凭着“直觉”和“经验”自行设计的一堂家常课, 基于此, 导师引领教师展开讨论:《琥珀》这篇文章的教学核心价值是什么?是教“琥珀”还是教《琥珀》?是教教材还是教语文?

团队再次细读文本, 发觉文本主要特征如下: 本文属于文艺性科普小品文, 是一篇说明文, 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 是生动的想象与严谨的科学推理相结合的“科学童话”。特别要指出的是, 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状物”, 是整篇文章的推理基础。感受作者由“写实”而展开既科学又有趣的“想象”的写法, 进而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具有较强的思维性, 需要一定的推理和思辨能力。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是阅读的难点, 因而可以确定, 本文是学习科学推理、提升思维力、实现“语用”的好材料。于是, 应把“思维”训练定为这个文本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 阅读与写作结合关注“语用”, 但有“练”无“训”缺乏根基

教学最后环节安排了“写法迁移”, 这体现了教师关注文本表达特点, 并能开展有针对性的写话训练的教学理念。但由于前面的教学内容没有从“写法”上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文章的表达魅力, 所以学生也很难“迁移”。写话就沦为形式, 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能力的增量。

综上所述, 语文课应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 而本体性教学内容又是适合学生学习、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次教学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琥珀的特点。

2.能从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 简单说说琥珀的 形成过程。

3.能运用对照阅读的方法, 说出作者想象琥珀 形成过程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读题。范写课题, 学生书写。

(二) 了解琥珀特点, 感知文中“琥珀”的珍贵

1.出示琥珀图片。

图一:没有包裹小虫的琥珀。

图二:包裹一只小虫的琥珀。

图三:课文中描写琥珀的文字。

2. 说说这三块琥珀的相同点, 不同点。

(三) 整理琥珀的形成过程

1. 课文中的琥珀最珍贵的地方就是有2个虫子, 这么珍贵的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呢?读课文,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段落。

2.从相关段落中找到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 点、“主人公”、起因、经过、结果, 进行交流。

3.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是怎么形成的。

(四) 比较, 感受“生动的叙述”

1. 对照自己对“琥珀形成”的阐述, 跟课文比较, 你更喜欢读哪个?

2. 聚焦最扣人心弦的“蜘蛛捕食苍蝇”, 感受作者描写的语言美。

(五) 梳理, 认识“合理的推测”

1.质疑:作者描写得那么生动精彩, 是他亲眼 目睹、亲身经历了吗?他是从哪里知道的?

2.梳理:对照前后文, 梳理作者推测琥珀形成 六要素的根据。

(六) 拓展

你还有其他发现吗?你是否存在着疑惑?

【教后反思】

(一) 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语言训练意识明显

设计调整后, 教课文内容只占了近三分之一的课堂学习时间。《课标》明确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即要加强“语用”, 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实践中提升能力。所以第三板块是对于“琥珀形成要素”的梳理, 是通过提炼琥珀形成的要素, 培养获取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第四、第五板块的设计, 不仅关注语言, 还关注了思维训练, 主要就是通过“思考作者想象的依据”这一环节来感受作者严谨的推理。

(二) 自主学习缺乏过程展开, “问答式”教学只是“被生本”

虽然从设计上, 教师的生本意识与语用意识都有所加强, 对于文本的处理也比较科学, 但实际的效果却还是不尽如人意。整堂课, 学生看似在“听听, 读读, 说说, 议议”, 但这种“听听, 读读, 说说, 议议”是在教师的“指令”或“暗示”下展开的, 这样“动口不动脑”的学习, 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生本”。

当目标制定、板块设计都完成, 导师就带领我们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 要求调整教学策略, 加强目标落实。

第三次教学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琥珀的特点。

2.通过独立学习, 能从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 归纳六要素, 简单又完整地说出琥珀的形成过程。

3.通过小组合作、主题探究交流等方式, 初步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想象和科学严谨的推理相结合的行文特点, 从而感受语言的文艺性与思维的严密性。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图文结合, 初识“琥珀”特点。

1.猜猜:板书课题, 学生根据字形猜测“琥珀”词意。

2.想象:欣赏琥珀, 学生根据文字想象“琥珀”。

3.评说:说说这三块琥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由词“琥珀”猜测哪块比较珍贵?

拓展资料印证:“虫珀”最贵重。

4. 品读:再次品读有关第三块琥珀的文字, 说 说这块琥珀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板块:从陌生阅读到框架阅读, 梳理“琥珀”形成的要素。

1.初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思考:围绕这块琥珀, 作者介绍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预设:琥珀的形成和被发现) , 梳理相关段落。

2.自学探究, 提出要求, 完成作业① (每生一份) 。

(1) 自读:学生独立学习, 在充足的时间内进行读读、找找、画画、圈圈、写写的活动, 学习浏览, 抓住关键句概括。

(2) 呈现:师巡回指导, 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请几位学生在黑板上板书自学成果。

(3) 对话:交流汇报其中一个要素的学习情况, 把意见不一致的地方作为思维突破点, 通过讨论, 暴露思维缺陷, 展示思考过程, 在比较中明确学习方法。

例:关于时间的梳理——有一个学生已经板书了“一万年”。

师:交流一下,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

生:一个夏天。

师: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你说。

生:一万年前的一个夏天。

生:我还有一点不同意, 应该是夏天的中午。因为只有夏天的中午, 气温高, 松脂才会落下来。

师:哦, 你想得有理有据。那么, 这个夏天的中午, 是刚好一万年前吗?

生:不是, 是大概。

师:你的证据是——

生:课文开头就说, “约摸一万年前”。

师: “约摸”, 这个词的意思是——

生:大概, 大约。

师:这个词能漏吗?

生:不能漏。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作者根据化石形成所需要的时间进行的大致猜想, 不是精确的时间, 所以“约摸”这个词非常重要, 不能少。

师: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吗?那么我们加上去—— (板书“约摸”)

(4) 修改:学生再次独立学习, 修改其余五要素的填写, 感受思维的缜密、语言的精确。

3.六要素梳理完整, 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是怎么形成的。

第三板块:在咀嚼阅读中提高思维力, 感受“科学童话”的风格。

1. 明确板块学习要求:探究“六要素”之由来, 感知科普文的推理性。

以“夏天”因素为示范, 引导学生感受从“观察”到“想象”的思维严密性。

(1) 搜集信息:学生自学找句。

(2) 汇报反馈:汇报, 预设集中反馈三处。

①一个夏天, 太阳暖暖地照着。

②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 太阳照得火热, 可以闻到—股松脂的香味。

③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 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3) 尝试推理:用自己的话说说“夏天”与“琥珀形成”的关系。

(4) 资料印证。

2.明晰学习方法, 围绕“六要素”, 四人小组进行分工合作, 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要素进行探究学习, 完成作业②。

3.组内交流, 各自阐述观点, 组长汇总, 完成整个学习单。

4.班内交流, 综合提升, 感受语言整体魅力, 结合说说对于“科学童话”的个人理解。

5. 指向拓展阅读, 推荐课外阅读《乌拉波拉故 事集》。

【板书】

板书完整呈现: (加粗部分为教师板书, 序号为动态形成顺序)

三、磨课后反思

第三次教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学生在课堂上活动热烈, 学路清晰, 充分展示了学习过程。以此磨课过程为例, 对于构建“生本课堂”, 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 构建“生本课堂”, 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 学点清晰

一堂语文课, 要以儿童立场来备课、上课, 要在设计之初, 就确定从魅力教师让位于魅力课堂、魅力学生。怎样设计明确合适的目标, 发挥文本最大的教学价值呢?主要从三个维度思考:一是明晰“这一篇”文本的特征及价值;二是关注学段要求; 三是要考虑这个文本作为一个例文, 是精读还是略读的定位。

《课标》明确指出, 语文的核心价值在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这一要求, 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 可以明确语文核心价值的四根支柱:语文的情、语文的思、语文的美、语文的趣。因而《琥珀》教学落实到思维训练, 具体就是关注学生的思维在语文实践中的发展, 明确学习点是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推理。

( 二 ) 构建“生本课堂”, 其次是流程“板块设计”, 先学后教

三次教学设计修改, 从最先开始句句落实的“线性设计”改到后来的“板块设计”, 充分体现出了板块式教学的优胜之处。

所谓“板块教学”, 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环节, 也叫“板块”, 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清晰而又灵动的教学设计思路, 它和以往传统的阅读教学思路的区别在于:这种块状设计, 让出更多的空间于学生, 在教学推进中, 教师才有可能更多着眼于学生的活动, 着眼于能力的训练, 而不是关注教案的推进, 教学任务的完成。

但板块式教学, 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有更为完备的预设, 并且在具体实施中, 对每一个板块的目标都要清晰。比如《琥珀》的第一个板块, 目标是知晓特点:透明, 松脂球, 小动物;背后的能力培养是依据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二个板块, 通过六要素的概括来培养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概括的能力。而第三个环节则重在通过制作图表, 学会推理。

(三) 构建“生本课堂”, 第三是强调学练结合, 展现过程

语文的核心价值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以在生本课堂中, 要尽一切可能, 让学生在练习中进行语文实践, 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怎么设计阅读教学中的“练习”呢?

首先要找准练习的点。儿童有儿童的心智特点。本课例研究中的小学高段学生, 思维恰恰处于由“浪漫”转向“精确”, 他们对于读通《琥珀》没有能力障碍。但是对获取有效信息, 注意概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思维的缜密性来讲,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需要训练。这也就是《琥珀》课例中教师精心设计核心问题, 精心设计梯度练习, 让学生训有所依、思有所凭的一个目的。

其次要找对练习的方式。课标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琥珀》设计中, 教师要教学的不是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一知识性目标, 而是通过两次作业练习, 教会学生从文本的阅读中获取琥珀形成的关键信息, 并能加以提炼以及学会推理的能力性目标。充足的时间, 安全的对话, 完整的过程, 使本课的语文实践活动切实有效。

篇4:《琥珀》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一个词语:琥珀。谁会读?你们见过琥珀吗?谁来说一说。(课件出示琥珀图片)这就是琥珀,谁再来形容一下?那你们了解琥珀吗?学生交流。(板书:奇异,理解意思)。补全课题,齐读。

二、检查预习

1.读词语:琥珀、松脂、渗出、包裹、澎湃、黏稠、详细。

2.指导书写:“澎湃”一词。书写时注意什么?学生交流。

3.抽读课文3、4、5、7、8、10、11、18自然段,思考课文主要讲了琥珀的哪些内容?从学生的交流中提取板书:形成、发现、价值。

三、细读文本,精读感悟

1.读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说奇异之处。

(出示琥珀插图)这就是那块奇异的琥珀,文中是怎样描述的,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

结合插图,做填空练习。这块琥珀是( )的,一个( )一个( )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 )。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 ),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 )。

师:你觉得这块琥珀有何奇异之处?

生:苍蝇和蜘蛛是一对天敌,同处一室,非常罕见。

生:从“仍旧好好地躺着”“身上的每一根毫毛都清清楚楚”“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可以看出这块琥珀保存的完好无损,清晰可见,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我不得不为之惊叹。

师:那让我们带着惊叹之意再来读读这几句话吧。

2.理清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

惊叹之余,老师有一个疑问,这块琥珀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1~12段,找出答案。生交流,小结:形成松脂球、形成化石两个阶段。

3.找松脂球形成的条件。

师: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自由读1~9段,找出相关的句子,可以小组讨论。

从学生的交流中提取板书:天气炎热、松树(松脂)、苍蝇和蜘蛛。

师:文中几处描写太阳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师:从这3句话中体会到什么?你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生:暖暖地照着、照得火热、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

师:你能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这3句话吗?

课文中有很多生动形象的描写,请大家读3~4段,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苍蝇的?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小苍蝇当时很快乐。

师:你从哪句话读懂的?

生1: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生2:我读出了小苍蝇在精心打扮自己。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2: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师:还是一只爱美的小苍蝇。谁能把自己的体会放到句子中读一读?

生:读句子、指生评价。

师:作者抓住了小苍蝇的什么来写的?

生:动作、外形。

师:是啊,作者通过描写了它的动作和外形,让我们看到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苍蝇。那蜘蛛又是怎样出场的呢?出示第5段,指生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1:蜘蛛很想吃掉小苍蝇。

生2:蜘蛛的动作很小心,生怕惊飞了小苍蝇。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生2:慢慢地、小心地。

师:你能把蜘蛛的小心翼翼读出来吗?

生2:读句子。

师:谁再来读一读?

生3:读句子。

师:蜘蛛一心想吃掉小苍蝇,可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一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出示第七段,指生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理解。

师:怎样理解“刚好”这个词?

生:正好,不早不晚,恰到好处。

师:如果早一秒钟会怎样?

生1:松脂只会包住小苍蝇。

师:如果晚一秒钟又会怎样?

生2:可能蜘蛛已经把小苍蝇吃掉了,只有蜘蛛包在松脂里。

师:是啊,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蜘蛛刚要吃掉小苍蝇的一瞬间,一大滴松脂落下来,包住了这两个小东西。如果只有一滴松脂落下来,能形成松脂球吗?

生齐答:不能。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找句子。

4.看板書串联松脂球形成的过程。

5.分析成化石条件。

师:松脂球在各种条件的巧合下形成了,要成为化石还需要什么条件?大家自由读11~12段,找一找答案。

生1:还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师:你能把表明时间的句子读出来吗?

生2: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水把松树林淹没了,松脂球被埋在泥沙下面。

师:你概括得很全面,我们把这些变化称为“地壳运动”。(板书:地壳运动)

6.说形成过程

经历了这么漫长的时间,在各种条件的互相影响下,这块奇异的琥珀终于形成了。你能看着板书简要介绍一下琥珀的形成过程吗?

生述说。

出示6幅图片,看图再来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7.说价值

这块奇异的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呢?

出示句子(从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从这块琥珀还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什么是“推测”?

生1:就是推想、猜测。

生2:根据已知的东西推理不知道的东西。

师:在本文中指根据什么去推测什么?

生:在文中指根据这块奇异的琥珀去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师:你读懂了文章。而且我们还知道了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四、谈收获

学生交流。师总结。

五、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参考文献:

李江彦.大雅鉴藏系列:人鱼的眼泪·琥珀[M].重庆出版社,2007.

篇5:琥珀教学反思

我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学过的《黄河象》这课,然后告诉我,黄河象化石的发现时,作者告诉了我们发现时的什么情况?”(生述黄河象发现的时间、地点及人物)

“我们所说办事要讲科学的态度,首先就是忠诚于事实。再来看课文,如果谁这么了不起,最早发现了一块这么珍贵、罕见的琥珀,科学家应不应该在这为他写上一笔?尤其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作者柏吉尔是一位德国作家。以德国人历来办事严谨仔细的作风,柏吉尔先生不应该漏过象发现时间和地点人物这么重要的东西,对不对?”

“很多同学认为‘发现不是想象’的理由是课文中的这句话‘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既然古代的形成是想象,那么近代的发现总不可能是想象吧!其实不然。前面我们联系了上下文理解‘推测’的含义,谁还记得?”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已知的总是太少,未知的总是太多。甚至于就在今天这样的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你也可能无法知道昨天在自然博物馆收藏进来的那件艺术珍品,最早是谁发现的。那么,怎样认识茫茫的未知世界呢?”

(生争答:“展开合理的想象”)

“自已读读课文,联系前面科学家想象琥珀的形成来说说,科学家想象“琥珀的发现”合理吗?”

(生经过读书,很快理出了这样一条科学家合理想象的线索:陆沉海漫——淹没泥沙——冲上岸滩——渔民父子)

小结:“对于为我们发现这块琥珀的人,我们怀有深深敬意,但由于时光变迁,已经无从考察是谁发现它的?因此,我们惟有(指黑板)依据事实,合理想象它了。科学家想象得非常合理,几乎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这就是写文章时合理想象的真正魅力所在。”

篇6:《琥珀》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我能从篇末入手,由果朔的因教学方法和电化教学手段。

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化石图片,以激起学生学习这课的热情,在最后重点放在本课所要认识的琥珀身上,从而让学生学习有重点,也为降低教学难度做好了准备。

二、在讲完松脂球形成的必要的条件之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了让课文富有生命力,所以在讲完之后让学生观看松脂球的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这样的话,使得这一篇科学小品不再枯燥,同时也使得本课所讲的内容难度降低,学生们易于理解。

三、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采用课前预习、检查预习的方法,从今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减少教学用时,提高教学效果。

四、不足之处

1、首先,因为讲课时间的关系,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有的,可是,明显的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学生读得太少了应多指导,范读,就描写蜘蛛和苍蝇的第3、4、5朗读到位,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那么重视学生朗读了,如果不是学生预习很到位的话,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肯定没有这么透彻。

2、其次、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不能放手让学生们去做,老是不放心,担心学生完不成交给的任务。所以,明显的老师问得多,学生回答得多。

篇7:四年级语文《琥珀》教学反思

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德育渗透点——激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琥珀》一文作者按照琥珀“形成时间——形成——发现——科学价值”的顺序来写。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胳,整体感知全文的内容,然后直奔课文最后一段,引导学生学习琥珀的特点。精心设计了“推测”一词的教学,先是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地深刻理解“推测”的词义。然后以琥珀的特点为根据,紧紧抓“根据……推想……”的练习,引导学生深入地感受琥珀形成的环境,使学生了解琥珀的科学价值,进一步理解“推测”一词在句中的意思,学习由已知推想未知的思维方法,有层次地展开琥珀的特点、形成、发现的教学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采取读、思、画、议、批注、交流等方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通过揣摩、引导、讨论、点拨让学生边读边思,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反思:

在教学《琥珀》一课时,我体会到:当今小学教育仍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必须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要使课堂教学优化,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更新教学方法

《琥珀》这一课教学时,我采用了“篇末入手”、“由果溯因”的变序教学法,把幻灯、录音等电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小小的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字有图、色彩鲜明、形象具体的世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采用“自读——质疑——发现——解疑”的教学模式,由认识琥珀入手,从它的共性特点“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到它的个性特点与价值,引导学生抓重点段的重点句,分析科学家是怎样想象琥珀的形成过程,想象的合理之处所在、合理想象的美妙所在,促使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得以解决,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2、巧设提问,活跃课堂

教师的提问是传授知识、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好的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深刻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琥珀》这一课时,我依据教材、紧扣重点,精心设计提问,使提出的问题起到“以问促读”、“以问促思”的作用。针对小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注重选好问题的切入点。《琥珀》一课是根据已知的去推测未知的,学生不易理解。我首先从重点词入手,提问“什么叫推测?”学生不难答出推测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在此基础上又提问,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已知道”的,哪些地方是“不知道”而经过推测才了解的?作者怎样进行推测?提出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明白了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推测出松脂球的形成是在很久以前的一个炎热的夏天。从这两个小东西还是好好地躺着,推测出当时松脂刚好滴在树枝上把这两只小虫包在里面的情景。从“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当时两个小虫包在松脂里挣扎的样子。这样,学生对课文的思路一目了然。

3、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琥珀》这一课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教学过程中充分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教学一开始,学习第四段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讨论: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通过讨论,互相补充,学生就初步地了解了琥珀。“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一句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的,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课文的两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和“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也设计了让学生讨论,旨在让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8:《量变与质变》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1. 单元导入

坚持先整体后部分的原则。首先,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本中整个哲学体系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 用“知识树”的形式呈现整体知识。然后, 由整体向部分延伸, 明确本框题的三维目标。

2. 明确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并能运用“质量互变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自主学习, 积极讨论, 大胆质疑, 踊跃参与, 合作探究, 总结知识的内在规律。笔者通过“知识树”的形式对教材的主干知识进行归纳概括, 使学生建构整体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任何成功的取得都需要长期的锲而不舍的努力, 从而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品质。

二、自学指导, 合作探究

1. 探究导引

让学生思考漫画“此处无水”的哲学寓意是什么, 并提示学生:成功需要锲而不舍的努力,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2. 基础自学

(1) 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1) 量变:指事物在和上的逐渐的______的变化。

(2) 质变:指事物______的、_____的变化。_____和_____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2)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 一切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是首先从____开始的。没有_____作准备, 就不会有______发生。______是______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事物在_____等方面的变化能够引起____;另一种是在总体上数量不变, 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___和_____上发生变化。

(2) 事物的____时, 又会引起____。质变是量变的____。

事物从量的变化进入质的变化, 关键是_____。

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_____实现的, 没有就没有_____。

(3)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 都是_____和_____的统一。事物的变化发展不断地经过_____→___→_____→_____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 使事物永不停息地变化, 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3. 合作探究

(1) 分析水的变化, 完成下表, 并充分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实现知识迁移。

然后, 笔者帮助学生拓展延伸下面的知识。

(1)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是质和量的统一。

(2)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 当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时, 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3) 当事物量的变化突破了度时, 矛盾双方的依存状态被打破, 矛盾的主次方面地位发生转化, 从而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 即质变。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 思考“田忌赛马”的故事, 并回答“田忌赛马”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然后, 笔者帮学生拓展延伸知识, 比较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情形, 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

(3) 辨析“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质变根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量变根源于事物的外部矛盾”。

三、巩固练习, 拓展提高

1. (2008年甘肃会考) 下列说法中, 符合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也。

B.泰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

C.走不以手, 缚手不能疾;飞不以尾, 屈尾不能远。

D.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2. (2009全国文综Ⅱ卷) 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

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 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入凉水中, 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 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的变化, 却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青蛙效应”说明的关于事物发展状态的哲理是 ( )

(1) 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引起质变的量变。

(2) 事物的质变是有渐进的量变引起的。

(3) 事物的质变就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

(4) 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四、课堂小结

五、教学反思

1. 在教学中及时地进行教学评价能有效地活跃

课堂气氛, 感染学生的情绪, 对课堂教学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本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中。例如对于“探究导引”、“基础自学”、“巩固练习”环节的规范性评价;对于“合作探究”环节的技巧性评价;对于“课堂小结”环节的能力性评价等, 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 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对本节课的学习。

2.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探讨的永恒话题。

高效课堂要回答四个问题。 (1) 目标问题: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 (2) 效率问题: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有关的知识; (3) 方法问题: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知识; (4) 达标问题:怎么知道学生已经达到了要求, 有多少学生达到了要求。

篇9:《琥珀》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11岁女儿遭遇性侵,倔强父亲执意“生子证父”

2015年8月4日上午10时许,就14岁的李思思三度怀孕事件,记者致电李思思的父亲李春生。李春生接到电话,刚问明记者身份,电话里突然传来一个女人在大声喊叫。正跟记者通话的李春生嗓音也顿时提高八度,大声回骂。少顷,记者惊讶地问:“你在跟谁讲话?”李春生转而又用平和的语气说:“那个傻子!”记者追问:“哪个傻子?”“还有谁,思思她妈,王小英。”李春生跟记者解释后,便滔滔不绝地讲述起了这个家庭遭遇的不幸。

1970年出生的李春生,31岁时花两千元钱从偏远山区买回小自己两岁的王小英做媳妇。一年后,王小英生下女儿思思。为维持生活,李春生外出打工。而妻子王小英则在家操持家务。然而,这份平凡的生活,在2013年1月,戛然而止。

临近春节,李春生回家过年,发现才几个月不见的女儿身体明显发胖。李春生赶紧带女儿到祁阳县中医院检查,B超显示女儿已经有了5个多月的身孕。这个结果让李春生惊呆了,他当晚回家,暴打了女儿,并发疯一样,骂王小英为什么没看管好孩子。可此时的王小英掩面而泣,她也不明白女儿怎么会在自己眼皮底下遭遇了性侵。看着女儿稚嫩的脸庞和隆起的肚子,做母亲的心里在滴血:“到底是谁糟蹋了你!”11岁的思思被母亲的怒吼吓呆了,她吞吞吐吐回答:“是邻村柏和尚。”李春生一听举起手就打:“我打死你,让你撒谎。”思思哭起来,不敢再说话。

思思嘴里的“柏和尚”是邻村74岁的五保户唐冬云,他是李春生的远房亲戚,怎么可能性侵思思?李春生根本就不信。王小英也不信。

思思的学校老师告诉记者:思思父母天天一点小事争吵不休。特别是李春生,稍有不顺心,对女儿举手就打。因此,思思有什么心事,也从不敢跟父母说。因为怕挨打,她渐渐养成了撒谎的坏习惯。当李春生夫妇根本不信是唐冬云所为时,思思只好谎称:“学校的汤老师、唐老师和‘胖子老师’都跟我那样过。”思思给出的这个答案,在李春生夫妇看来,更接近真实性。李春生听了,一屁股坐到地上。

1月18日,李春生和王小英带思思去祁阳县医院做人流,谁知医生发现思思才刚刚11岁,当即报警。警方立案后,很快抽取了思思的羊水并提取了唐冬云和学校一位陈姓男老师的血样。几天后,鉴定结果出来,孩子的父亲是唐冬云。拿到鉴定结果,李春生气得浑身发抖,他向警方提出质疑,为何女儿指证的三名老师没一人提供血样,而被抽取血样的陈老师,根本不在女儿指证之列。而且74岁的唐冬云跟思思有血缘关系,也存在基因吻合的可能。带着疑问,倔强执拗的李春生最终做出一个荒唐的决定,让女儿“生子证父”。得知丈夫的决定,王小英立刻制止:“你疯了,思思还是个孩子。”李春生怒吼道:“现在你还有脸给我说这些,不这样,你去给我把那人找出来。”因没看管好女儿,自觉理亏的王小英,根本拗不过气头上的丈夫。

2013年5月,12岁的思思在祁县中医院生下女儿“小果儿”。然而“小果儿”出生后,祁阳县公安局于7月2日给李家送去一张通知书:李思思控诉梅溪中心小学汤某等3名老师强奸案,我局经审查认为无证据证明犯罪事实存在,不予立案。李春生蒙了。

他再次不顾妻子反对,委托一名曹姓公务员将遭遇发到网上,希望借媒体讨回公道。然而,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记者蜂拥赶到湖南祁阳县梅溪镇城墙村李家,思思12岁产子一事,再也捂不住了,这事被各大门户网争相报道,李家在人前再也抬不起头来。

此时,最心焦的那个人就是思思的妈妈王小英了。丈夫想着是找到真相,而她却眼睁睁看着12岁的女儿惊慌失措地怀抱着嗷嗷待哺的婴儿。王小英二话不说,接过了照顾思思和“小果儿”这两个孩子的重任。但精神极度抑郁的思思还是偷偷地在半夜割腕自杀,幸亏被母亲王小英及时发现,捡回了一条命。自此以后,她日夜守着两个孩子。家中的绝境,引发了王小英和李春生更激烈的争吵。他们开始互相指责,相互埋怨。

“小果儿”出生后,已经花空家里全部存款,李春生不断和政府交涉,也没精力去找工,只能向亲友借钱度日。可让李春生感到最悲催的是,正当他四处奔波求证真相时,思思却向媒体坦承,三位老师根本没动过自己,她只与唐冬云一人发生过10多次性关系。据警方调查,74岁的唐冬云是个单身汉,他看见年幼的思思在外玩,就以糖果做诱惑将其骗到家里,实施了诱奸。此后,唐冬云多次故技重施,并每次给思思五元或十元钱作为“奖励”。

真相大白后,为了向三位老师道歉,思思还写了一封道歉信,通过媒体公开发表。“12岁少女遭性侵,被逼取证生子”一事,也随这封公开信暂时告一段落。唐冬云因强奸罪被判有期徒刑12年。然而,对于李家,却是一场悲剧的刚刚开始。

柔弱母亲的无助,她只想寻找一位良善的精神导师

“生子证父”失败,本就贫困的家又多了一个负累,夫妻关系再度恶化。王小英把全部的怨气都撒到丈夫身上,她骂丈夫废物、无能,责备都是丈夫害了女儿,毁了这个家,让她和女儿在人间抬不起头。自此,家里的事,王小英再也不愿跟他商量。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思思的遭遇经媒体报道后,北京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以下简称儿基会)找到思思,发起对思思的救助。为便于思思成长,儿基会还决定接思思去北京读书,由一位名叫李梓琨的义工专门负责。就在此时,另一个自称是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学生频道深圳工作站副站长、名叫夏昌和的人也出现在李家。他表示,他愿意以个人名义,无偿对李家进行援助。夏昌和口中的“慷慨”资助让李春生不敢贸然接受。他思前想后,还是最终接受了儿基会的救助。

2013年10月,李春生一家人来到北京。在李梓琨的协调下,儿基会帮他们租好了房子,让思思进入一家私立学校读书,费用全免,王小英负责在家照顾“小果儿”,李春生则做了学校门卫,负责家庭开销。崭新的生活就这样悄悄向思思一家人拉开序幕。

然而,思思虽然摆脱了那个令她痛不欲生的外在环境,却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和恐惧。李梓琨告诉记者:到北京后思思一时很难适应当时的环境,再加上她频繁向同学讲述自己的遭遇,同学们都选择远离她,有的同学甚至退学。思思在学校没有朋友,得不到同学的接纳。无法排解内心痛苦的思思竟然选择了自残、吸烟、撒谎、离家出走的方式,试图引起周围人的关心。为此,学校老师、义工为思思操碎了心,可无论怎样,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父母的角色。在儿基会的指导下,王小英不得不一边带孩子,一边学习“亲子关系”。然而,王小英的努力追不上女儿渴求温暖的脚步。令她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2014年5月,思思突然失踪。而正当家人和学校焦急寻找时,她又自己回来了。愤怒的李春生狠狠打了思思,并再次责骂王小英没看管好女儿,而王小英却不许李春生再打孩子,夫妻为此大吵大闹。好在,思思很快返回学校,事情才平息下来。

2014年6月7日,灾难再次降临这个家庭。因家中煤气起火,李春生全身68%被烧伤,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就在危难之时,王小英竟然不顾病重的李春生,带着思思和“小果儿”,离京去了深圳,投奔夏昌和。王小英的举动,令所有人疑惑不解。就算夫妻间没有感情,李春生毕竟是思思的父亲,王小英为何会如此绝情?8月6日,记者向王小英问及此事,王小英不禁嗡嗡哭起来:“我怎么可能那么狠心,丢下她爸不管,那时实在是没有办法。”

原来思思失踪回来后不久,王小英发现女儿又怀孕了!这一次,王小英强撑着的精神世界再次坍塌。孩子是谁的,思思打死也不肯说。她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向夏昌和求助。

王小英说,夏昌和去湖南老家看望他们时,曾留下了联系方式。到北京后,夏昌和一直默默帮助她,经常与王小英打电话询问思思的情况,并叮咛王小英,有需要帮助的一定要说话,这让王小英内心充满感动。夏昌和给她的名片上显示他在中央电视台工作,且自称是博士学历,王小英没有能力去考证这些名头,对光环笼罩下的夏昌和十分信任。每当对女儿教育感到无助时,王小英就会偷偷给夏昌和打电话,夏昌和也会耐心告诉她如何教育孩子。在王小英看来,除了儿基会,也只有夏昌和是真心帮他们。

女儿再度怀孕,王小英根本不敢把这一消息告诉丈夫,她认为丈夫除了对女儿造成伤害,不会有任何意义。王小英也不敢让思思学校知道,她怕事情再传出去,思思连学也上不成了。无奈之下,王小英只能偷偷拨通了夏昌和的电话。夏昌和听说了思思的事,很爽快地说:“你带女儿来深圳吧,这事我来帮你解决。”王小英听了,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想也没想,就将生死边缘的丈夫扔给了儿基会的义工,带思思离开北京,去深圳投奔夏昌和。王小英以为,那是挽救女儿的唯一方法。然而万没想到,她却再次把女儿推向地狱之门。

无知母亲善恶难辨,女儿再陷性侵怀孕的深渊

王小英告诉记者,到深圳后,夏昌和带思思去医院做了流产手术。至此,思思第二次怀孕的真相永远成谜。术后,夏昌和又安排她们母女三人在自己开办的一间幼儿园住了下来。王小英不知道夏昌和为什么会开幼儿园,但是她无意间看到一份1998的老报纸(具体报纸名字王小英说记不清了),报纸上有一篇关于夏昌和资助多名儿童的报道。正是这篇文章彻底打消了王小英心中所有顾虑。王小英说:“他不光办公益幼儿园,还在98年就资助过这么多学生,怎么可能是坏人?”

可在深圳没住多久,夏昌和便给王小英出主意:“如果想让思思改邪归正,唯一的办法就是给思思找个男人嫁了,思思有了家,也就不会再出事了。”王小英听了,感觉说的在理,可她又有所顾虑:“思思这么小,还带着个孩子,全国都知道她的事了,谁还会要她?”没成想,夏昌和却表示:“如果你们同意,我愿意照顾思思。”这个荒诞的提议,本应该让王小英高度警觉才对,可她反而感到受宠若惊。她没想到,夏昌和愿意娶自己的女儿。在她眼里,夏昌和是个大善人,身份高贵、有社会地位,如果女儿能嫁给他,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怀着激动的心情,王小英带女儿返回北京,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告诉李春生。

病重的李春生一听就气炸了,他赶紧将此事告知儿基会的李梓琨。儿基会也认为事情蹊跷。他们一边做王小英的思想工作,帮助她分析事情因果、明辨是非;一边展开对思思的心理疏导。在这一过程中,她们从思思手机里发现一个名叫“长河”的人与思思经常聊天,并且两人以老公老婆相称,对方还给思思发了好多黄色图片,儿基会的工作人员惊呆了。他们推断这个“长河”就是深圳的夏昌和,但思思并不承认这点。他们把这些信息反馈给王小英,希望王小英不要再跟夏昌和联系。谁知正当儿基会的工作人员努力做王小英的思想工作时,王小英母女再次不辞而别,去了深圳。关于这事,王小英告诉记者,自从丈夫烧伤后,这个家已经无路可走了,她当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让女儿和“小果儿”不用跟着她受苦挨饿,有个家就行,别的她都顾不上。

放心不下的儿基会跟夏昌和取得联系。7月24日,夏昌和来到北京。当儿基会质问夏昌和是否说过想娶思思时,夏昌和回答是思思想嫁自己。而儿基会拿出思思手机里聊天内容时,夏昌和则一时语塞。儿基会的工作人员当场警告夏昌和,对一个13岁小女孩有这样的行为,已经非常可疑,他们会向警方举报,夏昌和这才让王小英母女离去。

正当大家以为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时,2015年1月,王小英母女再次不辞而别,前往深圳。而10天后,身体还没恢复的李春生也追到深圳。

李春生告诉记者,当时王小英像着了魔似的,除了夏昌和的话,谁也不听。由于烫伤还未痊愈,李春生的身体很快就吃不消了。花光了身上最后一点钱后,他只能无奈地留下母女三人,独自返回湖南老家。谁知,母女三人在深圳一待就是7个月。直到2015年7月23日中午12点,儿基会帮思思在深圳安排的帮扶律师李鼎接到思思的电话:“我手机没钱了。”大家才知道,思思再次怀孕,并已经好几个月了!她于7月13日到深圳龙城派出所报案,称夏昌和曾多次与自己发生性关系,而起因,竟然是夏昌和的姐姐先告思思偷了幼儿园里的60元钱。李鼎立刻赶往派出所了解情况。

原来,思思并不愿意嫁给夏昌和。到深圳后,她就通过网络认识了幼儿园对面一个30多岁的单身男人赵凯。2015年6月,王小英发现思思又怀孕了,而且已经4个多月!这一次,王小英苦苦追问这孩子是谁的,思思又不肯说。两年时间,女儿三度怀孕,王小英感觉女儿太不争气,让她丢尽了脸。

她对夏昌和产生了怀疑,软弱的她根本不敢去质问夏昌和,她想偷偷带女儿打掉孩子,然后离开深圳。可经医生检查,已经三次受孕的思思,如果打掉这个孩子可能会终身不孕。最终,这个无助的女人再次选择妥协,而正在此时,夏昌和姐姐却说思思偷了她的钱。

据李梓琨说,思思是否真的偷了钱,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而夏昌和发难思思母女,很可能是因为发现了思思与赵凯关系密切,心理失衡,借故惩罚思思,把她们母女赶出家门。无家可归的母女,无奈投奔赵凯,可夏昌和知道后,又找到赵凯的房东,让房东把赵凯也赶走了。流浪街头的思思母女,万般无奈之际,这才选择报警,并且求助律师。

7月23日中午时分,深圳律师李鼎给思思充了50元话费,并马上联系儿基会的李梓琨,时间紧急,李梓琨委托在深圳的京华时报记者将思思带回北京。

思思返回北京后,王小英因感觉无脸再面对北京那些真心帮助过自己的人,没有回去。她带着“小果儿”返回湖南老家。思思则被儿基会安排到一个寄养家庭待产。王小英回到湖南老家后,李春生成天责骂妻子。李春生责备女儿走到这步都是王小英害的,骂她不配做母亲,而王小英又何尝不是满腹的委屈?她哭着告诉记者,所做的一切,都是想让失足的女儿,重新活一回。然而,她却没有想到,自己赖以依靠的善良好人,竟然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

虽然目前还不能证明思思肚子里的孩子是夏昌和的,可经律师、儿基会工作人员等多方人事调查取证,夏昌和并非央视记者,只是曾经跟央视有过合作。他确实对思思有性侵行为,并且是个“恋童癖”,他开办幼儿园的目的立刻引起了警方质疑,是否还有其他儿童被侵害?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

整个采访过程,本刊记者的心情异常沉重!思思三年前遭遇不幸后父亲李春生没有给予呵护和爱,一味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女儿,将照顾思思的责任全部推给妻子。王小英作为母亲,给予女儿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分担。更多的应该是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因为心理修复是个漫长过程。即便王小英对女儿第一次遭遇的不幸有所疏忽,她也应该在女儿二度怀孕时,引起高度警觉,第一时间向儿基会和学校寻求帮助,而不是盲信并投奔一个素不相识的伪善人!致使女儿一步步越陷越深,伤痕累累。这样的一份糊涂无知的母爱让人感到深深的心痛和沉重……唯愿李春生夫妇担当起对女儿的爱与责任,与学校社会爱心人士协力帮助思思走出痛苦的泥潭,迎来本该属于她的花季。 □

篇10:四年级下册《琥珀》教学反思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

(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

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

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琥珀》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奇异的琥珀教学反思08-22

琥珀教学反思04-25

语文《琥珀》教学反思04-15

四年级下册《琥珀》教学反思05-18

《琥珀》教案设计05-01

琥珀的投资机会05-11

琥珀里的往事散文04-14

《琥珀》04-24

琥珀教案04-26

琥珀_教案04-12

上一篇:毛线粘贴画教案下一篇:教师如何家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