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建设调研报告

2024-05-06

村镇建设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村镇建设调研报告

一、本项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公民的生存权利以及其他人权的保障,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建立完善的、包括城市和农村在内的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为体现每一公民的生存权和其他人权,也是为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所必须。

我国城乡存在的二元社会保障结构,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二元社会保障结构扩大了城乡业已存在的差距,阻碍了社会结构转型与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基本方向。社会政策的走势要指向城乡一体化,将二元制度引向一元制度的方向。因此,我们要整合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间接推进城乡一体化,保护农村居民中的弱势人口并促使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免于沦为弱势群体。

建构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应该覆盖所有地区的,不仅仅是城市地区,还应该包括农村地区。而社会主义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也应该覆盖一般地区和富裕地区。在这种背景下,本课题的研究是有着现实意义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将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消除二元结构,推进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社会主义公平。并且,研究××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是有着特殊的意义的,对于构建和谐村镇、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相对于缄市职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要晚一些。由于自然、历史、经济和社会情景各不相同,各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千差万别,即使有些国家和地区大的方面相近,但其具体做法和管理方式也不一样。而且,有些国家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上刚刚起步,一些落后国家甚至还未能触及,而某些国家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历史比较长,在其发展过程中经过了不断的调整和改革,逐步形成了符合他们本国实际的比较完备的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有些西方发达国家称社会保险为社会福利保险。社会救助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指赈济性保障待遇,即社会救济,救助对象主要是国家公布的法定的最低生活水平以下的全体公民。由于经济和社会差异与社会政策及历史传统的不同,西方发达国家实施的农村社会保障的内容是不同的,但不外乎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事故保险、失业保险、灾害保险等,其中养老保险是最普遍、涉及人数最多、最复杂、影响最大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

2.国内研究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认为社会保障己包含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之中,所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被忽视,没有形成我国的社会保障理论。在实践中,主要借鉴前苏联模式。1951年,政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奠定了中国社会保障工作的基础。可是这部法规并没有涉及农村、农民。

随着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形成,以农村社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应运而生,即人民公社和农业生产队体制下的合作医疗、五保户供养、养老院等社区性的社会保障与家庭共同负担了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职能,并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确实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这种历史现实,便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在理论研究上也都是就城市与农村分别进行的。

在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推行背景下,中国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1992年民政部颁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开始在全国县镇推行。经过多年的努力,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试点工作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农民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等,所以在实施中难度相当大。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弃老,虐老现象,使农村养老再度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1995年全国民政厅局长会议提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截止底,有997个县、市建立了这项制度。但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改革仍任重道远。有关学者认为:在农村开展社会保障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正确理解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任务和目标,这一目标并不是要求在全国建立同一项目和同一标准的保障体系,而是着重在制度建设方面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至于保障的模式、保障项目和标准则可因地制宜,自主选择,量力而行。也有学者认为由中国二元结构所决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二元社会保障格局还无法改变,城乡社会保障的建立与改革应从实际出发,分别发展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模式,尤其对已非农化、城镇化农民的社会保障更应引起重视。因此,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设计中增加农村社会保障的内容是可行的。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问题已实质性地被纳入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中,它将成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理论研究的契机。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将从××区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入手,以构建××区和谐村镇建设为本,根据××区农村社会保障模式,重点分析其在构建和谐村镇中的作用,并通过实地调研,找出问题,根据××农村的发展现状,提出对策。

四、研究方法

1.比较分析方法。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探讨社会保障发展运行的一般规律,吸取外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教训,吸收和借鉴他们的有益经验,以期为××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构造找到可借鉴的经验。

2.综合系统分析法。运用综合系统分析法,对××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全面、总体考察,提出完善和发展的新思路,进一步突出其在构建农村和谐村镇中的重要地位。

五、创新之处

本文通过对××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分析研究,针对××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现状,找出构造××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模式、市场模式及转型模式,各模式之间具有互动关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存在着由低级模式向高级模式的转换升级过程。

篇2:村镇建设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三大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根据县文明委的要求,我们组成了调查组,对全镇文明村镇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现将调查的基本情况及我们的建议综述如下:

一、我镇文明村镇建设的现状

近一年来,XXX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提高农民素质、农村文明程度为目标,以破除陈规陋习,树文明新风为主要内容,在全镇农村广泛开展了文明村、文明户和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等集中治理活动,逐步建立起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良性运行机制,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发展了农村经济,维护了社会稳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1、加强领导,常抓不懈,确保创建活动扎实深入地开展。几年来,镇委、镇政府把农村创建活动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纳入目标管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镇委、镇政府专门下发了文件,做出了决议,要求把创建活动作为农村工

作的长期任务,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镇村两级普遍建立了创建活动考评制度,每次集中评选活动结束后,各级都要组织力量对活动的开展进行检查验收。镇委、镇政府把考评结果作为对各村三个文明建设目标综合考评的一项重要依据。

2、发动群众广泛参与,保持创建活动的旺盛生命力。创建活动的生命力在于坚持民主公开的原则,遵循科学规划高坝店镇的活动程序,让群众自始至终唱主角。我们每年冬季搞一次集中活动。在集中活动中,严格评选程序,突出抓好五个环节。一是宣传发动。每次评选前,全镇统一部署,镇乡村层层召开动员会、干部群众座谈会,广泛进行形势政策、实用技术、法制知识、村规民约等方面的教育,印发评选标准和程序,使评选标准达到家喻户晓。二是民主评议,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组织村民互相评议,然后由村委会定出初评档次,张榜公布,征求意见。三是民主审核。由党支部和村委会组织党员、群众代表评出评选结果,报所在乡镇党委审核备案。四是挂牌表彰。召开群众大会,对评出的镇级文明户和乡级文明户进行隆重表彰,给他们挂牌。通过文明村、户评选活动,群众的法制观念显著增强,村风、民风发生了明显变化。

3、开展“四评一推”活动。“四评一推”活动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好形式,其内容具体,便于操作,效果明显,受到了农民群众的广泛好评。为此我们始终把它作

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认真来抓,在冬季开展集中活动,一年四季抓好落实,从而在全镇广大农村形成了争创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氛围,推动了我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

4、开展“五乱”集中治理。为使农民群众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全镇农村开展了以治理“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为主要内容的“五乱”集中治理活动,举办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知识讲座10余场次,进一步增强了农民的卫生意识,减少了疾病传播,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现象,营造了农村良好的生活环境。

5、开展“四下乡”活动。为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密切党同农民群众的联系,我镇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继续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下功夫,深入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法律为主要内容的“四下乡”活动,不断探索完善“四下乡”工作机制,使“四下乡”活动即经常深入又扎实有效。变“四下乡”活动为常下乡、常在乡。文化下乡我们重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用健康有益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科技下乡我们注重增强农民识别和抵制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能力,注重提高农民科技致富本领。卫生下乡我们注重普及

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卫生和自然科学知识,提高农民自我保健能力。法律下乡我们注重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政策法纪观念。

总之,我镇的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经过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乡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民文明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为我镇农村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三、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开展,对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目前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

一是农村党组织和基层干部整天忙于抓经济,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还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二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较少,阵地简陋,硬件设施较差,致使农村文化娱乐活动较贫乏单调。

三是乡镇抓精神文明建设的机构不健全,没有专职人员,工作运行不正常,促一促就抓一抓,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放在了次要位臵。

四是用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费无保证,致使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五是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较低,使一些陈规陋习容易反

弹。

四、对策及建议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领域,要确定以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为目标的基层精神文明工作组织。要加强各级各部门对文明创建工作的领导,并拨专项经费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确定专人负责创建工作,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政策和经费的落实。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实行村务公开。

2、动员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民是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促进农村三大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充分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搞好这项工作,必须把农民动员起来,动员农民广泛参与创建文明户、创建文明村活动。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村乐于和便于参加的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引导农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而自觉投身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去,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要动员农民群众制定和执行村规民约,使群众明辩是非善恶,按照文明的要求逐步规高坝店镇自己的言行。

3、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一是要继续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路,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农业加工业为主导,以服务业为纽带的农村产业新格局;二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增加农业投

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农村农民,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4、提升农民素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农民素质。要在农村大力普及文化科学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要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合理调整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办学质量。

5、抓好村容村貌整治。重点抓好乡镇所在地的环境卫生,针对部分村存在的“五乱”现象,要及时进行教育或处罚,并组织人员定期检查和及时治理。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抓好乡镇所在地学校绿化和美化,添臵名人雕像,在空地植树植草、对校园道路进行硬化等,改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篇3:村镇建设调研报告

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和电话采访等方式, 对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 从而发现并提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以期对此提出政策建议。

一、调查方法

2010年7月至9月, 课题组成员深入全国各地, 对村镇银行发展现状进行了广泛调研, 主要调查方法有:

1、发放调查问卷

课题组成员分别在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河南、陕西、福建和广州等省市发放300多份调查问卷, 调查对象主要为当地农民及涉农中小企业主。调查问题主要有:被调查者的贷款需求, 贷款用途, 贷款抵押物, 对土地抵押的态度, 对村镇银行的了解程度, 所能接受的最高贷款利率和其他贷款途径等。

2、实地走访

课题组成员分别对深圳市龙岗鼎业村镇银行、赣商村镇银行, 大连市鑫汇村镇银行, 瓦房店长兴村镇银行, 庄河汇通村镇银行和建瓯石狮市村镇银行等村镇银行进行了实地走访, 对各村镇银行的贷款时间、金额、对象、抵押方式、审批程序、金融产品种类和经营情况进行了调查。课题组成员还通过实地参观和走访, 对吉林省九台市和陕西省渭南市等地对土地抵押贷款的态度及具体方式进行了调查。

3、电话采访

成员通过电话采访对全国80多家村镇银行进行了调查, 采访内容包括贷款方式、涉农比例、金融产品和经营情况等。

4、网上查询

课题组通过互联网对现有村镇银行的资本构成、金融产品、经营情况和贷款方式等进行了调查, 并了解了国家对村镇银行的支持政策和监管现状。

二、调研结果

1、不同地区贷款需求有很大差别

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发现不同地区农民贷款需求有很大差别, 这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地理因素和社会观念有关。总体来说, 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贷款需求高, 以养殖业和经济作物种植业为主的地区比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地区贷款需求高。

如河北省各县有贷款需求人数比例在43%到83%, 大大高于吉林省各县 (基本为20%, 极少数超过80%) 。这主要由于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吉林省, 河北省比邻京津地处华北, 气候较东北温和, 可种植的经济作物较多, 收入高, 投入大, 而且人们思想开放, 投资理财观念较强, 贷款主要用于投资养殖业和村办企业等中小企业。东北地区人们观念较守旧、投资的关念较弱, 使得人们贷款激励不强, 贫困居民贷款主要用于购买种子, 子女上学等, 以小额贷款居多;中等收入的农民安于现状, 无贷款需求;只有少数有投资意向的人会申请金额在10万以上的贷款。

2、农民对村镇银行了解程度较低

由于村镇银行在我国设立的时间不长, 覆盖范围较小, 因此农民对村镇银行的了解程度较低。

如在长春市农安县的问卷结果表明, 只有20%的农民听说过村镇银行, 而在其他地方该比例均未超过25%, 且受访者均不了解村镇银行与其他银行的区别, 更不知道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宗旨, 因此农户在需要贷款时也很少会转向村镇银行。而其他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主要面向企业, 提供大额贷款, 且审查严格, 贷款手续繁杂、周期长, 67%的农民表示很难从这些银行得到贷款。因此, 农民实际的贷款途径有向亲友借款、通过贷款公司甚至是地下钱庄等, 贷款公司可帮助需贷款农户简化贷款流程, 并最终得到与银行利率相同的贷款, 但是需交几千至上万元不等的手续费, 而地下钱庄的贷款利率甚至高达30%-40%, 因此对农户来说负担很大。

3、村镇银行广义上“脱农化”现象并不严重, 而狭义上的“脱农化”很普遍课题组成员在对村镇银行的实地和电话采访中得知, 现有村镇银行涉农比例很高, 基本符合其服务于“三农”的宗旨, 但主要面向涉农中小企业, 而农户贷款所占比例较低。

如成员在东丰县某村镇银行得知, 该行贷款业务90%涉农, 但贷款额在十万以下的农民贷款只占9%, 其余91%为中小企业贷款, 贷款额在20万元以上。磐石镇某村镇银行贷款业务涉农比例为60%, 但贷款对象均为大中型养殖场等中小企业, 不受理小额贷款。在贷款方式上, 小额贷款多实行无抵押、五户联保制度, 但大部分为抵押贷款, 抵押物包括房屋、厂房和土地承包费交齐的土地的使用权。

4、各地农民对土地抵押的态度差别很大

受不同地方农业结构和社会观念的影响, 各地农民对土地抵押的态度差别很大。总体来说, 经济较发达, 主要收入来自于打工的地区的农民大多对土地抵押持赞成态度, 而经济欠发达, 人们思想较保守, 主要收入来自于传统种植业的地区的农民大多不赞成土地抵押。

如成员在河北省石家庄藁城市九门自治乡得知, 该地村民多从事牛羊养殖业, 投资后得到收益的周期较短, 受访的村民有60%希望把土地作为抵押物进行贷款。而成员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西寨乡得知, 该地经济欠发达, 村民多从事传统农业, 以种植粮食作物为生, 受访村民中90%以上的人不愿将土地作为抵押物。

篇4:“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 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 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1-059-02

0

一、罗家坪村基本情况

罗家坪村位于株洲市攸县网岭镇东北部,由原罗家坪村、杨家洲、慈头岭村合并而来,全村共有44个村民小组,1111户人家,总人口4368人,土地总面积4422亩。近几年来,罗家坪村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步,先后获得“县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全国绿化小康村”、“省级卫生村”、“市五个好村党支部”、“基础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等荣誉称号,是湖南省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该村以水稻制种、规模养殖为支柱产业,并大力发展农村休闲旅游。2015年,全村实现总收入500多万元,村民年创收超200万元,村民们过上了较为富裕的生活。

二、罗家坪“美丽乡村”建设举措及主要成效

网岭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结合本镇实际,正在努力建设一批“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罗家坪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本次调查中,35.80%的村民对本村“美丽乡村”建设举措及成效是基本满意的,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各占被调查村民的19.75%、16.67%。由此可见,罗家坪村大部分村民对本村“美丽乡村”建设持肯定态度。村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四项举措建设“美丽乡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因地制宜,注重科学规划

罗家坪村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鼓舞下,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是在广东等省开的士)。乡村经济发展以劳务输出和农业为主,基础设施较落后,乡村经济发展受制约。第二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网岭镇抓住了攸县煤炭资源豐富这一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完善交通网络,提高煤炭产量和运输能力,发展了经济,罗家坪村主动融入网岭镇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第三阶段:二十一世纪初至今,罗家坪村又抓住了酒埠江风景名胜区这一丰富的旅游资源,依托优势经济基础和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特色农家乐旅游业,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经济迈上新台阶。

2.发挥党组织带头作用,提高村民发展意识

罗家坪村各党员干部紧密联系群众,狠抓工作落实,指导村民活动,合理规划村庄建设,建设有乡村大舞台、农家书屋、青少年爱国训练基地等项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群众每家每户都形成一个接待点,提供吃住游一条龙服务,发展农家乐经济活动。帮助村民组织腰鼓队、舞蹈队,丰富农闲生活。资扩建敬老院、卫生院,完善医疗体系,涵盖了养老、医疗等各方面,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3.创新发展思路、变资源为财路

在农业方面,不忘以农为本,改良农田,推广种植良种水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收创收;在工业方面,网岭镇利用资源优势和政府打造攸县副中心的政策支持发展第二产业,兴办工厂,建设了网岭镇循环经济园,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率,罗家坪村在网岭镇工业发展中首当其冲,获得了发展契机。同时,充分利用酒埠江风景名胜区资源,罗家坪村形成了包含住宿接待、美食游玩、农村娱乐等独具特色的农家乐。

4.着力开展宣传、树立良好形象

在村内,积极向群众宣传新农村建设情况,团结一心向前发展。投举办评选活动,评选出“五好家庭”、“道德模范”代表,扩大典型影响,提高榜样效应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向优秀学习的良好氛围。在村外,利用网络、报纸宣传罗家坪村美丽风景及建设成就,吸引大众前来旅游观光。

三、罗家坪“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株洲市从2014年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建设,罗家坪村在短短的2年建设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当然,建设时间短,问题也不少。根据问卷调查情况统计,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罗家坪村50%的村民认为本村的经济发展存在不足,63.03%的村民认为最大的困难是资金不到位,61.15%的村民认为饮用水不达标。总的来说,罗家坪村“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基础设施等建设资金供给不足

村内的基础设施和其它项目继续建设和完善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到底由政府来埋单还是由建设村自己来承担?如果由建设村自己来承担,资金又从哪里来?等等的问题还很多。“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现在除了市、区政府给予部分引导资金外,主要靠镇、村投入,由于网岭镇、罗家坪村经济实力有限,难以保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较大的投入,这直接影响到了工作的进展。

2.村民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尤其在文化活动方面,多集中在节日,不具有普遍性,次数少,且村民参与热情低。农民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村庄建设理所当然的主体。但从目前的工作情况来看,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少数村干部还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的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

3.村内政务公开和规划发展有待完善

部分村民对村内村务政策了解不够,理解不同,褒贬不一。不少村民对村内事物有个人的意见和建议,希望为村里的发展出谋划策,与村官们互相监督。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需进一步加强。近年来,由于承接如陶瓷、能源公司等大型工业企业,第二产业仍是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且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产品附加值低,利润低,污染重。旅游业,村办特色太少,没有形成对游客的吸引,只是周边游客在周末的闲暇度假,周一到周五景区基本上属于关闭状态,宣传力度弱。

4.生态文明建设治理体系亟待完善

由于发展中期煤矿开采过度,水资源与土地资源污染严重(水资源和部分庄稼已不可食用),罗家坪村承接第二产业转移也将加剧这一系列问题。村内垃圾露天焚烧,大气也遭到污染,主公路附近居民受灰尘影响严重。

四、罗家坪“美丽乡村”建设建议

1.因地制宜、完善规划

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最大的节约。要把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施工。一是要凸显村庄特色,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要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就罗家坪村来说,合理利用该地的煤矿和风景资源,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并完善基础设施,发掘村内各项资源,形成了带有罗家坪特色的农家乐旅游。二是要突出产业支撑。把环境改善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如罗家坪村的农家乐),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增收。三是要稳步推进。从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改善和村庄道路等环境资源改善入手,按照“富规划、穷实施”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制订实施计划,稳步落实发展阶段计划。

2.整合资源、加大投入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注重财政引领。尽快出台相关以奖代补配套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吸引企业和个人集资融资。二是激发全村活力。可通过村民大会,全体村民参政议政,全力为联系村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三是发挥主体作用。动员村民自筹资金,鼓励在外经商、工作或親属捐赠,支援家乡建设。

3.建章立制、长效管理

三分建、七分管,要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必须尽快建立美丽乡村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尽快出台村民自主管理的管理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书,对乱倒垃圾、违反有关规定者给予警告或经济处罚,建立环境卫生巡查和评比制度,加强工作督查和通报并严格奖惩;三是长效实施好道德模范学习评选,树立模范形象,鼓励像榜样学习,提高道德素养。

4.深入宣传、营造氛围

广大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标语等途径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广大群众更直接、更生动地感受到建设所取的成效和带来的实惠,从而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同时,还要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对外形象。

5.重视生态,保护环境

其中43.79%的村民认为对“美丽乡村”的理解是改造村庄环境,可见一个村庄发展的首要就是当地的环境,村民对于环境也很看重。罗家坪村因为当地矿业工厂过多,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污染严重。应该要引起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重视,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企业污染排放,关停整改重污染企业。大力净化水资源,改良土壤,兴建沼气池,使用绿色能源。要建立长效的生态文明体系,不仅仅只是改善当地的外表环境,而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篇5:村镇建设调研报告

老河口市推进乡镇村镇建设调研报告

作者:

来源:《机构与行政》2012年第06期

2010年政府机构改革以来,为了解决在村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促使市直各部门在新的“三定”方案中关于农村建设的功能和职责尽快实现。湖北省老河口市编办牵头,联合市直有关部门,对乡镇村镇建设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通过明确机构、理顺职责、下放职能、委托执法,完善监督考核,以奖代补激励等措施,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推进了村镇建设。

一、主要做法

(一)规范乡镇村镇建设管理机构,由“职能权力相对集中”转变为“权力下沉、职能靠前”。

自2004年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原村镇建设管理处改为城建服务中心,与市建设主管部门脱钩。原来的管理职能全部取消,转变为农民建房提供咨询、中介和负责镇区环卫的服务机构。

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深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多。农民建房的现实需要与做好村镇建设规划的迫切需求之间所产生的矛盾不断激化。面对无序建房、规划滞后问题,乡镇一级的管理职能按照《城乡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建筑法》要求由县一级建设、规划等主管部门行使,但是主管部门在行使职能时,受人员、地域影响,又显得力不从心,而乡镇一级也只能多用解释、协调手段解决。造成“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尴尬局面。

鉴于上述情况,市编办在多方调研后,报请同级编委会批准,在全市10个乡镇办设立建设规划管理办公室,暂不核定人员编制,使用过去乡镇城建服务中心的人员,核定职能16条,明确负责乡镇建设体系规划;编制村镇建设年度计划;重点项目选址定点;单位和个人建房初步审查;临时占道及开挖工程的初步审查;负责危房改造、农村建筑队资质审查;对村镇建筑企业的资质管理和市场准入进行管理等。市城乡建设局、城乡规划局、城管执法局、交通运输局在乡镇范围内的职能权利全部下放,执法项目全部以签订委托责任书的形式下放到乡镇,业务上各建设规划管理办公室接受市直职能部门指导。

(二)建立健全村镇建设管理制度,由“多头多级管理”转变为“扁平化综合管理模式”。一是要求各乡镇办必须配备专职副书记、副镇长分管建设规划工作,加大对建设规划管理工作的力度;二是由乡镇办一级牵头要求管制区域内社区、行政村两委班子签订村镇规划建设目标责任书;三是制定由村一级申报,城建规划管理办公室审核,市直职能部门审批备案的管

理模式;四是制定了建设过程中《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设计方案、道路放验线、用地公示、排水等项目由建设规划办人员“一次到场、多事办理”的综合服务管理模式;五是村庄、集镇的建设、规划必须公示,征求村民代表意见。六是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收费项目外,严禁其它一切乱收费项目。

(三)完善综合检查考核措施,由“工作经费补助”转变为“以奖代补激励”。

为了确保各乡镇办建设规划工作规范有序开展,解决其工作经费,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在完善综合检查考核机制的同时,由市财政列出专项资金300万元,对全市各乡镇办村镇建设规划管理工作实行以奖代补,考核成绩直接与以奖代补资金挂钩。

每月由城乡建设局牵头,组织城乡规划局、城市管理执法局、交通运输局、财政局对各乡镇办进行综合检查考核。建设管理工作由市城乡建设局负责考核,规划管理工作由市城乡规划局负责考核,环境卫生、镇容镇貌由市城市管理执法局负责考核,沿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建房由交通运输局负责考核。考核试行百分制,按照得分情况划定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依照考核档次按比例兑现以奖代补资金。

二、主要成效

一是建设规划体系逐步完善,村镇建设管理工作主体地位得到体现。2011年全市224个行政村规划编制率达到100%,集镇规划修编率达到60%,集镇旧城改造统一规划设计方案,统一施工方案,严格按照行政审批程序执行。全市10个乡镇办对集镇行政区内房地产开发建设、居民个体工商户、农民建房均办理“一书一证”手续,并严格使用全省统一推广的设计方案,农村无序建房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施工队伍管理、工程质量监督、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标准化。

二是集镇管理和集镇建设同步推进,城镇功能日益完善。2011年各乡镇办自筹资金680万元用于公共服务设施维修和改扩建工程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档次明显提升。各乡镇出入口和城乡结合部环境整治扎实有效,主要道路两侧的经营场所和沿街广告牌匾得到有效规范,私搭乱建、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比较突出的镇容问题和交通秩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是群众参与建设规划工作热情积极,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随着村镇建设规划工作的公平公开,“危房改造”工程的不断深入,公共配套措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群众生活需求不断满足,群众利益不断体现。因宅基、建房纠纷而产生的不安定因素自然减少,群众由以前的“被动接受、情绪抵制”转变为现在“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建设规划管理,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三、相关问题及建议

一是亟需加快村镇建设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目前我市村镇建设管理工作主要由各乡镇城建服务中心人员组成,2004年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只剩下2-3名“以钱养事”工作人员,现在增加职能权利,管理力量相对薄弱,行使行政职能,人员身份又受到质疑。建议按照建制乡镇每万人配备1名城建规划管理人员,核定事业编制。

二是对于小城市发展重点乡镇应成立城建规划的派出机构。进一步就乡镇经济快速发展影响城镇建设规划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理顺乡镇与派出机构之间的关系,增强重点乡镇统筹协调、自主决策、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以乡镇管理为主,实行双重管理。

篇6:建设局作风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局机关现有股室10个、局基层下属单位9个,全局干部职工246人,其中局机关干部职工58人,党政班子成员12人。从调研的情况来看,96%的被调查者对我局机关作风建设评价较好。这说明3月份以来,通过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局机关作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好转。调查中,大家普遍认为,局机关作风建设有四个方面的明显变化。

1、健全工作规范,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各股室、各基层单位立足实际,针对作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措施,加大力度,抓好整改,取得了一定成效。各股室、各基层单位普遍推行了首问负责、限时服务、行政审批超时默许制等制度,不断优化服务方式,规范职业行为,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今年三月以来,各股室、各基层单位在加大服务力度、改善服务质量上狠下功夫,在主动服务、优质服务上做好文章,大局意识、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形成了为城乡建设规划建设服务、为群众服务的良好氛围。

2、强化依法行政,施政行为明显规范。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动员学习,各股室、各基层单位也非常注重加强法制建设,能够通过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定期将工作情况和办事依据向社会公开,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各股室、各基层单位通过各种形式,不断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也促进了机关干部依法办事水平的提高。

3、突出效能建设,工作作风明显好转。近1个月来,通过坚持不懈地加强作风建设,各股室、各基层单位抓工作落实的力度得到增强,办事拖拉、梗阻现象大为减少。局党委要求各级股室要做到“说一句、算一句,句句算数;干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实”。局领导班子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解决城乡建设规划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通过实行定期通报、定期督查等措施,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4、健全完善制度,廉政建设明显加强。各股室、各基层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廉洁自律各项制度规定,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促进了机关股室廉政建设。重申了有关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机关廉政建设。

二、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我局机关作风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面上仍然存在着不平衡,在个别股室和部分干部职工身上有些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学习风气还不浓,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有被动应付现象。有的单位学习制度流于形式,被动应付的多,主动系统学习的少。有的单位学习形式单一,不联系实际,教条主义,影响了学习成效。二是有学用脱节现象。有的机关干部不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不善于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各种新矛盾、新问题。三是学习自觉性不强。有的机关干部不注重学习业务知识,满足于已有水平,凭经验做事,有吃老本的现象,专业化的素质不够高。

2、制度执行还不力,日常管理不严。一是纪律有待加强。有的股室工作制度不够健全,执行不力,上下班晚来早走。有的机关干部上班时间,串办公室。有极少数工作人员上班时间擅离职守,造成空岗,给群众办事带来不便;二是管理不严。有的单位对办公设施、办公设备管理不够到位。有的单位不注意节能、节水、节电、节材,办公成本高。

3、公仆意识还不牢,行政效能不高。一是有梗阻现象。有的单位内部分工不够明确,责任不够清晰,科室之间工作不协调,缺少协作。二是服务意识差。个别机关干部有时不注意执法方式方法,导致群众有意见。

4、作风还不够务实,工作落实不力。一是言行不一的现象仍然存在。个别同志工作不扎实,不能脚踏实地地深入基层,不能扑下身子开展工作,不能面对面地抓落实。有的领导干部接受任务时满口答应,工作落实中拖拖拉拉。二是作风不够民主。有的单位对工作抓而不紧、抓而不细、大而化之。三是工作标准不高。部分干部工作要求低、标准低,抓落实力度不够。在确定的重点工程项目和重点工作等关键问题上,精力不集中,难以见到成效。

5、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更新不快。一是思想观念陈旧。面对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面对城乡建设新任务,有的干部思路不够开阔,办法不够多,措施不够硬,创新力度不够大。二是缺乏危机感。有的干部“小成即满、小富则安”,易满足现状,不求进取。三是有畏难发愁情绪。有的同志一味强调客观困难,不注重调查研究,不深入思考问题,工作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

导致作风建设产生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又有客观方面的因素。通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在一些单位和股室,作风建设不被重视。究其原因是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一定的片面性。近年来,各单位股室城市建设工作任务都很重,工作压力都很大。有的股室和单位没有正确处理好抓作风建设与抓中心工作的关系,片面强调客观原因,对作风建设消极应付,没有主动地开展工作,造成作风建设与中心工作相互脱节。从机关干部自身来看,个别机关干部放松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认为自己作风很好,加强作风建设是别人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对作风建设不入心、不入脑、不入耳,被动接受教育,不愿接受锤炼。

2、制度落实不到位。在一些股室和单位作风建设之所以效果不够明显,制度落实不到位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虽然近来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但有的单位没有结合实际,照搬照套,内容空泛,导致有的规章制度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降低了作风建设成效。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来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工作守则,逐步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但一些单位和股室没有及时进行删节、修订和完善。同时,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作风建设上时间和精力投放不足,在工作思路上不清晰,在工作方法上不对路,在工作措施上不得力,导致作风建设成效不够明显。

3、监督管理不到位。作风建设监督职能不够落实,措施不够到位,工作没有形成合力,导致作风建设监督管理不到位。同时,受思想观念、整体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群众监督的渠道不宽,领域不广。

三、下步机关作风建设工作的要求和工作重点

针对我局机关作风建设还存在的问题,对下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在工作重点上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思想教育。大力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开展宗旨观、政绩观教育,引导广大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把正确的政绩观同正确的权力观统一起来,牢固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大力开展民主观、法制观教育,坚持充分发扬民主,重视群众参与,牢固树立行政必须依法、用权必须监督的理念,努力做到依法行政、从严行政。

2、规范机关行为。坚持依法行政,规范从政行为,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缺位、错位、越位等现象,确保职能到位。

3完善制度建设。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超时默许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以失职追究制来严肃工作纪律,逐步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做到少开会、少发文、多指导、多督办。

上一篇:有一盏灯初二作文下一篇:质量建党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