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告——新农村建设(萧山戴村镇)

2024-05-05

社会实践报告——新农村建设(萧山戴村镇)(精选8篇)

篇1:社会实践报告——新农村建设(萧山戴村镇)

新农村发展调研之萧山戴村镇

萧山戴村镇

戴村镇位于萧山西南部,生态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水路交通便捷。行政区面积62,8平方公里,人口3.8万,下辖22个行政村。改革开放后,戴村镇集镇建设加快,商贸区、居住区、行政区等功能区正逐步形成,镇上税务、工商、公安、医疗、金融、保险、邮电等都有驻镇办事机构。戴村镇发展迅速,是杭州市小康镇,浙江省教育、体育强镇,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

实践过程

我们小组实践地点的选定可谓是一波三折,从毫无头绪到初步定于航民村,又从航民村到戴村镇。调研的主要方向也有所变动,从原来以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改为现在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1)实践前期

在社会实践前期,我们讨论并确定了此次社会实践的主题是关于新农村发展的调研,并明确了调研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村民生产生活中存在问题的调研,进而了解目前新农村的发展方向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首先,我们小组通过网上查找资料和询问家长的方式,了解戴村镇的历史、现如今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我们围绕实践主题和目的而设计并制作了调查问卷。然后,我们根据每个成员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分工,建立和明确实践当天的流程和任务。最后,我们联系好了戴村镇的一个熟人确定了实地实践的日期和交通方式,在核对好所带的摄影设备和问卷材料后,我们的组员踏上了赴萧山戴村镇的路程。

2)实践当天

在实践当天,我们小组成员早上8点从下沙出发,经过3小时左右的路程我们顺利抵达了戴村镇。抵达后吃了午饭稍作休整后,我们就戴村镇近些年的变化采访当地村民,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及对村子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的看法,并进行记录。同时我们还在村民的带领下参观了由村民捐建的祠堂,虽然祠堂还没有完全建成,但是我们从祠堂的整体结构和用料做工可以看出这个祠堂的严肃与庄重。紧接着我们挨家挨户进行问卷调查,主要调查村民们对这些年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政府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的认识及看法,了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参观当地工厂,与工厂管理者交流,了解他们如何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发展致富。最后,我们小组成员在戴村镇的地标处合影,结束

了我们为期一天的实地实践。

3)实践后期

从戴村镇回来后,我们对戴村镇有了更具体的了解。首先,我们把实践资料分类整理好,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并制作饼图以便更形象地体现调查结果。之后,小组成员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认识新农村如今的建设成果,归纳总结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行的解决方法。然后,各自谈谈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感受和体会,与小组成员分享心得。最后,分工撰写实践报告,制作并准备PPT的演讲展示。

调研内容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强调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农村的脚步。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逐年增多;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量大幅度增加;畜牧养殖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已成为农村污染的主要来源。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农村,主要从以下几个重点层面展开:

1、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应把生态文明知识作为干部和群众教育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和30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平台,加强教育引导,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对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促进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改变,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2、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实行生态效益最大化开发。推行清洁生产和农业循环经济,采用无公害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的投入,提高品质,生产无公害、绿色或有机食品,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对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农民和企业予以生态补贴。同时,政策优惠或财政资金应不再支持那些造成农业污染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种植饲养生产。制定和执行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 根据农村经济、社会条件形成比较完整的适应环境安全需要的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3、积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新农村建设以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内容为切入点,因此,要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整治。

新型农村发展的成果无不令我们骄傲,但是在发展的胜利果实面前,我们不能忽视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环境破坏,比如没有很好的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中国式发展面前,我们不得不向环境问题低头,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摆在事实的面前。以三头村为例,由于没有很好的对工业废气、污水以及生活废水排放进行管理,导致河道的富营养化,化工污水影响生活用水,大气尘废超标等引起一系列的负面反应,比如癌症高发,村民普遍容易衰老等。

所以我们此次选题,旨在于探求新型农村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利与弊,推广经济发展中得我们高度赞扬和学习的方式方法,但也积极指出这种发展下带来的环境影响问题,宣扬保护环境,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希望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不要重蹈覆辙。

一、感受与体会

这次实践的地点是萧山三头村,是组长的妹妹帮忙联系的,对于村庄,记忆还停留在小时候,以前经常在奶奶寒暑假经常去奶奶家玩,能感受到乡村那种淳朴的民风,如今,村子都要建楼房,感觉上跟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社会进步的同时却是文化的退步,有些东西一定要存在才能完整。这次去到三头村,显然,没有我小时候在奶奶家的那种感觉,外部环境的改变使得村庄少了原本的安逸与生气。

对这次实践感受最深的就是与村民交流的过程,我们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接触到了许多人,其中有老人,有孩子,他们给我的感觉比这个村庄给我的感觉要好很多,还好,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即将消失的村庄的味道。他们对我们这些外来访客可能是出于好奇,一直盯着我们看,用那种极其善良的目光,传递着他们的善意。不过,我们调查还是受到了阻碍,这里的村民大多都是老人、孩子,而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于做问卷,他们真的是爱莫能助,很多老人由于认字或者视力原因对我们问卷都无奈的摇摇手,我们知道他们不是不想帮我们,而确实是帮不了。我们这次的调查陷入了瓶颈。几个人分头去拉人,也寥寥。从收集到的问卷整体情况来看,还是能反映出一些问题的。我观察到,村民对村子的治安有些许唏嘘,对于赌博这一项尤其明显,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大多都是私下协商解决,也有求助村官和民警的情况。可见,村里与城里还是有些差异,不文明现象肯定是存在的,只是从外部改变村子,把村子建的再美,内部矛盾不解决,坏习惯不摒弃,村子再美也没用。

当然,我们不能只抓住一点缺点就整个否定,三头村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还是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村子卫生整洁,让人有居住的愉悦感,村民淳朴善良,对于外来访客也会热情迎接,于外于内都树立了一个和谐村庄的形象。再谈谈实践。社会实践重在实践。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我了解到,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

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学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在今后我要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磨练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的更多,使自己未踏入社会就已体会社会更多方面。

二、问题与建议 从收集到的问卷整体情况以及实地考察情况来看,还是能反映出一些关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

1.道路绿化,三头村已经将路边以树木、花草绿化为主并和庭院得树木绿化相结合,村、组、团绿化和家庭绿化相结合,但是这样的情况有所局限,仅是存在于村入口处经济比较富裕的区域,并没有将绿化进行彻底,部分空地堆放着许多杂物还需要更充分利用空地,创造美丽的乡村风光。

2.合理规划垃圾的回收利用系统,从村中放置的些许垃圾筒可以看出,当地已经对垃圾回收进行过努力,并取得一些成效,但还仍存在一些漏洞,对已垃圾及时处理,以及垃圾桶周边设施的建设和清扫并不到位,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维护村中的环境卫生。

3.因地制宜,作好排水系统规划。三头村临近仙女湖,具有充分的水资源,但是对于村中的排水系统规划恐怕是村中的重点遗害,道路两旁虽然存有排水沟但实际能够起到的作用并不大,排水沟中水是纯黑发亮,味道也非常难闻,以及村中心有村民日常用水的水池也非常的不净,颜色偏暗,水面还漂浮着许多污垢,而村民竟还如常清洗食物,可见这已经是长期还未解决的问题。合理规划并改善排水系统,将死水变活,并定期清理,控制限制周边污染源。改善排水系统不仅仅是改善村中的环境问题,还是提升村民的健康安全。

4.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增加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增强村民文化修养以及思想道德品质。争取举办经常性,规模化,主动性强,影响面大的文化活动。由于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而打麻将等极易带坏当地社会风气,兼或发展为赌博等不文明不和谐的事件,而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仅仅只是从外部改变村子,内部矛盾不解决,坏习惯不摒弃,对于当下农村建设也是起不到成效的。当地还需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增加文明建设,提高治安水平创造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之,我国是一农业大国,只有农民富了,才是农村的真正进步。中国才能算是真正富裕起来了,才是走进了现代化。所以我们要做更多的实践与调查工作,掌握农村的真实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步伐。

篇2:社会实践报告——新农村建设(萧山戴村镇)

——杭州市萧山区航民村调查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16日 21:26

来源:《求是》期号:2007.20作者:肖万钧

从杭州东行50里,就到了远近闻名的航民村。这里到处呈现出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所见所闻令人耳目一新、精神一振。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什么样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走什么路子,从这里可以得到明确的答案。

生产发展——沿村街漫步,只见两旁坐落着一座座与纺织印染相配套的现代化工厂。这里每天印染布匹180万米,长1800公里,人称“航民印染,一日千里”,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印染基地。去年工业产值36.3亿元,实现利润1.5亿元,净缴国家税金1.5亿元。村里还有现代化的农场、猪场、鸡场,年产上百万斤粮食和大量的副食品。这个仅有一平方公里的村庄,拥有26亿元资产,去年人均上交税金15万元。

生活宽裕——全村341户居民,去年人均收入2.6万元,其中工资收入

1.6万元,股金分红1万元。户均拥有集体净资产200万元。家家住着造型别致的楼房,户均住房面积300多平方米。新建的欧式别墅,大多是马赛克墙面,茶色玻璃落地,每家有两台大屏幕彩电,70%的农户装上了电脑宽带。家庭设施之精美,装饰之富丽,使不少城里人羡慕不已。联合国官员来这里考察,赞叹地说:“这里一幢幢华丽的新住宅以及主人的生活水准,也许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的村庄相媲美。”

乡风文明——村民既富有体现时代特征的竞争意识、信息意识、创新意识,又保持着中国农民勤劳朴实、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礼义待人的优良传统。这里没有偷盗,没有赌博,没有刑事案件,没有越级上访,没有大的邻里纠纷,一千名村民与一万名外来职工共享发展成果,和睦相处,互相关爱,其乐融融,真是“家和万事兴,人和百事顺,村和百业旺”啊!

村容整洁——工业区、商贸区、居住区、文化教育区布局合理,影剧院、游泳馆、星级宾馆等公用设施配置齐全。走进航民村,映入眼帘的是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散发清香的绿化带,白玉兰花式的水银路灯,清澈见底的小河,古朴典雅的石桥,郁郁葱葱的青山,公园、花圃、草坪错落有致,路旁枝叶扶疏,河旁柳枝低垂,到处呈现出天蓝水碧、地绿山青的江南美景。

管理民主——村级领导班子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项,如股权量化、股金分红、住房分配、福利保障,都由村民讨论决定。凡是村民关心的事情,如财务开支、干部报酬,都向村民公开。干部的工作经常由村民评议,接受村民的监督,没有一人以权谋私。干部对村民一片深情,村民对干部真心拥戴。近30年来,没有一个干部因村民不满而下台。村民真正成为村里的主人,干部真正成为村民的公仆,干群关系水乳交融。

来到航民村,处处感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勃勃生机。久已向往的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在这里已成为活生生的现实。这个村先后赢得了“全国村镇建设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浙江首届魅力新农村”等光荣称号。

改革开放前,航民村是一个贫困村。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148元,村里缺粮户多,欠款户多,光棍汉多。不到30年,怎样把一个贫困村建成了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思考。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从单纯经营农业转向农工商综合经营,以村办工业为依托,以高效农业为基础,以商贸服务业为纽带,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也是航民村由穷变富的根本途径

航民村致富是从兴办工业起步的。过去,这个村人均不到半亩地,祖祖辈辈辛勤耕种,仍然吃不饱饭。改革开放后,干部群众开始思索出路在哪里,想来想去,大家一致认为,一定要在搞好农业的同时办工业。办什么工业呢?当地有染布的传统工艺。附近的织布厂已开始发展,需要提供漂染加工服务。经过反复讨论,他们决定办漂染厂。农民办厂谈何容易!为了筹集资金,村民拿出20多年的全部积累6万元,又壮着胆子借款6万元,共筹措12万元。但用这笔钱购置设备远远不够。于是,他们到上海国营印染厂购买淘汰的旧设备。没有厂房,就自己打石料建造。经过200多个日夜的紧张筹建,印染厂终于在1979年底竣工投产。1980年盈利14万元,拿出2万元用于分配,其余12万元用于扩大再生产。循此不断滚动发展,到1982年盈利达100万元,成了当时萧山县第一个“百万富翁”村。

“百万富翁”并没有使航民村的干部群众陶醉。他们采取母鸡下蛋的办法,把税后利润的85%用于扩大再生产,大厂带小厂,老厂带新厂,成功地办起了一个又一个印染厂。随着印染规模的扩大,染料供应日趋紧张,他们又建起了染料厂。染料问题解决了,纺织化纤原料又异常紧缺,他们又建起了纺丝厂。随着工厂规模的扩大,用电越来越紧张,他们又建起了热电厂。近些年来,他们的眼界放得更开,又向新的产业领域拓展,陆续兴建了冶炼厂、无纺布厂和黄金饰品加工厂。现在,航民村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以印染为主,纺织、染料、热电相配套的印染基地。今年预计实现产值45亿元,利润2.4亿元,税收2亿元。

随着村办工业的蓬勃发展,以商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全村形成300多人的销售队伍,活跃在全国城乡之间。

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航民村同大多数农村一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进厂务工农民大量增加,人人务工,家家种田,上班做工,下班种田的经营方式逐渐暴露出新的矛盾。尤其是农忙季节,做工与种田的矛盾更为突出。许多农户提出农田统一耕种的要求。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农民也不愿在家里养鸡养猪。为了适应这些要求,村里成立了农场和猪、禽、鱼养殖场,实行专业承包,收益合理分配。同时,投入上千万元,购置了500多亩沿江围垦的土地,改造山坡地、低洼地,建成田成方、渠成行、树成荫,田、渠、林、路配套的标准农田,从耕地、插秧到收割、加工全部实行机械操作。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工人人均生产粮食3万斤,人均农业产值4万元,不仅保证了村民的口粮,还供应优质低价的肉、菜、果。

概括地说,自改革开放以来,航民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不断向高起点、多元化、外向型拓展。目前,已形成以纺织印染为主,热电、冶炼、无纺布、黄金饰品加工为辅的多门类工业体系,以宾馆、商场和商业一条街为主的第三产业网络,以机械化、集约化经营为特征的现代农业。航民村的实践证明,农工商综合经营,一、二、三产业协调

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程。

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是航民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针和根本目的航民村村级经济一直快速发展,集体经济实力成倍增长。1998年村集体资产已由6万元增加到4亿元。当时,附近农村乡镇企业都在改革产权制度,转换经营机制。航民村有些村民要求把集体资产进行量化。他们说,集体资产这么多,好像天上的月亮,天天看得见,就是摸不着。如何进行产权改革,航民村面临重大的历史抉择。村党委经过一年多的调研讨论,反复征求全体村民的意见,确定了产权制度改革的原则:既让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又使村民、职工、经营者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建立富有活力的共同创造、共同享有、共同发展的机制。按此原则,他们提出了集体控股、量化股权的方案。全村32518万股股权,集体控股56%,量化到村民、职工和管理技术人员44%。集体股权分红所得,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福利保障。经过产权制度改革,把看似“天上月亮”的集体资产,转化成被视为“温暖阳光”的股权资本,农民从单纯的劳动者转变为既是劳动者又是资产所有者,每户村民每年分红3万至4万元。随着集体经济实力的壮大,航民村坚持以人为本,创造优美的环境。过去,村民住着低矮、破旧、潮湿的平房,房前屋后是猪圈、鸡棚、粪坑、垃圾。为了改变脏、乱、差的居住环境,从1985年开始,他们对村庄进行总体规划,营造“蓝天、碧水、绿地”的自然环境。不仅致力于改善村民物质生活,更着力提高文化素质。为使下一代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他们投资500多万元,建起了设施优良的幼儿园、小学校。全村普及义务教育,村民子女从幼儿园到大学免交学杂费。目前,村里青年都达到了高中文化水平。为提高农民素质,他们办起了职工业余学校。同时与浙江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联合开办染化大专进修班,与东华大学一起成立纺织品技术开发中心,依托高校培养人才。航民村党组织始终坚持“两手抓”方针,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村里先后投资1800万元,建设了60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影剧院、图书馆、阅览室、游泳馆、歌舞厅、篮球场、老年活动室等一应俱

全。每当夜幕降临,村民和外来职工便三五成群地涌向这里,或汲取知识,或观赏演出。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文化素质的提高,村民的思想观念、行为举止、生活习惯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村形成了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值得一提的是,航民村无论村民、职工还是经营管理人员,在对外交往中全都诚实守信。20多年来,航民村所有企业和客户签订的合同,没有一次违约,没有拖欠过客户一分钱。有一次印染的布匹因配错染料,影响了质量,他们主动赔偿对方的损失,并把这批次布做成工作服,规定每个职工都必须穿戴,以不忘教训。

村级领导班子真心实意地履行共产党人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神圣职责,是航民村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根本保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导班子”,“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由朱重庆领头的村级班子,忠实实践党的三代领导人的上述谆谆告诫,全心全意为村民谋利益,带领村民和职工创造性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航民村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阔步迈进。现年54岁的朱重庆,从16岁起就在本村采石场干活,还未成年就饱尝劳动的艰辛和饥肠辘辘的滋味,一直盼望父老乡亲能够过上好日子。这种朴素的感情在他加入党组织后得到升华。他带领村党组织一班人,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创出一个又一个佳绩,被推举为航民实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获得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被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朱重庆对航民村的发展付出最多,贡献最大,可他一直不拿高工资、高奖金。干部群众都说:“重庆把整个身心都投在航民村的事业上”,“我们航民村有今天,靠的是重庆的带领”。

航民村领导班子为群众谋利益体现在对事业的永不满足和不懈追求,把事业搞大再搞大,把企业做强再做强,日日夜夜地拼命工作。许多群众说:“我们村的干部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全身心交给了村里的事业。”一年365天中,朱重庆几乎没有一天在晚上12点以前睡觉。有一次厂里安装重要设备,他一直守在那里,工人劝他回家,他坚持不走,到凌晨4点,工人搬来一把椅子,让他坐一会儿,他一坐就睡过去了。人们提起此事,至今仍非常动情。

航民村领导班子既有远大眼光和进取精神,又保持艰苦奋斗、勤劳节俭的本色。创业初期,党支部书记徐才法、厂长朱重庆等人到上海去买设备、请师傅,住的是5角钱一夜的浴室,吃的是不超过1元的饭菜。他们在创业初期坚持勤俭办事,在企业办大后仍坚持这种精神。对集体的钱,一分钱掰成两半用,从来不讲排场、不摆阔气。如今朱重庆到外地出差,依然是早餐一碗稀饭、一个馒头。多年来,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全村群众的信任和拥戴。朱重庆外出坐飞机,村里有的老太太为他烧香祈求平安。她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朱重庆的爱戴。

篇3:社会实践报告——新农村建设(萧山戴村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健康生活方式

杭州市萧山区地处钱塘江南岸, 为杭州南大门, 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 420.22平方公里, 2009年末总户籍人口1 209 935人, 其中农业人口768 989人。辖有17个建制镇, 11个街道。2009年, 萧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 044.8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6 634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37.08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9.53亿元;财政总支出65.07亿元。多次荣获“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 (市) ”、“全国明星县 (市) ”、“全国十大财神县 (市) ”、“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百强县市第七名”等称号, 是浙江省的首批小康县 (市) 。近几年, 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绩居浙江省县 (市、区) 级首位。

杭州市萧山区根据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规划, 2001年起, 全区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积极实施从“农民到市民”的健康教育工作,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2004年在试点的基础上, 全面启动了“市民健康促进行动”工作。尤其是在2005年, 区政府把“实施市民健康促进行动, 开展健康教育”列为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2006年, 萧山区被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领导小组授予“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示范县 (市、区) ”。2008年起, 全区又全面启动了建设健康单位 (家庭、学校、村、社区、医院、机关、企事业等) 的活动, 在维护公众健康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 进展

1.1 选择试点, 稳步推进

2004年, 萧山区确定闻堰镇为“市民健康促进行动”试点镇, 区爱卫委、区卫生局、健康教育所、镇政府联合开展“健康面对面·乡村行”活动。开展了“市民健康基础山知识掌握情况及需求”的基线调查, 发放健康教育资料, 展示宣传图板, 开展健康咨询和健康知识讲座, 并为60岁以上老人开展健康体检, 建立健康档案。在试点基础上, 2005年, 区政府把“实施市民健康促进行动”列入为民办的10件实事之一, 全区543个村 (社区) 全部启动“行动”。区领导分组对“行动”工作进行督导, 并2次邀请区人大代表进行视察;12月17日, 接受国家“行动办”专家督导组的中期评估。

1.2 突出重点, 注重实效

为了把“行动”落到实处, 2005年全区重点抓“六个一”工程:一是免费向全区34万户家庭, 每户家庭赠送一本《家庭健康指南》知识读本。围绕读本, 举办了“萧山区首届家庭卫生与健康知识网络竞赛和市民健康知识大奖赛。二是在全区统一设置一批健康教育宣传栏, 农贸市场、公园绿点、大型商场、主要道路、社区等城镇居民集中地段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遍地开花, 成为一景。三是在坎山镇八大村体检试点工作基础上, 在全区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60周岁以上老人进行免费体检。全区参加体检人数120 478人, 体检率达到87.90%。四是对老人体检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 提供一份健康教育处方, 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讲一堂卫生保健知识课。五是在全区以户为单位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六是全区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慢性病管理制度。

1.3 全面发展, 丰富内涵

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中, 萧山区注重行业配合、城乡结合, 健康教育在各地各行业全面开展, 市民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卫生行为形成率得到全面提升。

1.3.1 办好健康教育学校, 做实村 (社区) 健康促进工作。

据萧山区抽样调查, 市民们关注健康愿望强烈, 在农村45%以上的农民选择了把健康素养教育作为第一教育需求, 农村居民有句话:“现在有两个院进不得, 法院和医院”, 与法院打交道的还不多, 但进医院的机率比较大, 医疗支出占收入的比重在逐年上升, 尤其重大疾病的医疗支出是他们严重的后顾之忧。而疾病重在预防, 拥有健康生活知识, 将非常有助于改变他们的处境。“健康生活方式”等健康素养课的开设, 深受农民的喜爱。为此, 全区各社区 (行政村) 相继设立健康教育学校, 结合社区和行政村健康教育工作特点, 开展“百、千、万”知识传播活动, 重点对老年人、青少年、妇女、残疾人及流动人员等人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所谓“百”, 就是每年举办区级健康讲座达到百场以上, 所谓“千”, 就是镇街及村级健康讲座达到上千场, 所谓“万”, 就是每年健康讲座受众达到20万人次以上。如宁围镇是浙江省第一经济强镇, 2007年伊始, 镇政府斥资百万元投资提升农民的健康素养, 在萧山区乃至杭州地区各乡镇中率先实施了“万名农民进课堂”健康素养培训工程, 并列入镇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 镇财政还按常住人口每年1.5元/人的标准划拨社区教育经费, 使“万名农民进课堂”健康素养的专项经费达到108万元, 2009年增至150万元, 保证用于农民参加培训的误工补贴和村 (社区) 健康教育学校建设。

1.3.2 创建健康促进学校, 做精学校健康促进工作。

2003年, 在衙前镇初中成功开展了创建中国/WHO健康促进学校以后, 到2010年, 全区135所中、小学校在浙江省第一个实现了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工作全覆盖。8年来, 各学校围绕学校健康政策、学校物质环境、学校社会环境、学校与社区关系、个人健康技能、学校健康服务等六个方面入手, 并选择心理健康、营养健康、眼保健等为切入点, 开展争创工作, 截止2009年12月, 全区已有106所中小学校获得省卫生厅和世界卫生组织浙江项目组颁发的健康促进学校铜、银、金奖单位。如坎山镇初中在创建健康促进学校中, 坚持以人为本, 在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按照“全面发展”办学理念, 创设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 在提高学生健康素养的同时, 促使教师健康素养同步提升, 还使“健康第一”理念影响家长、影响社区、影响社会, 2008年该校被命名为浙江省健康促进学校金奖单位, 2009年又被杭州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杭州市级健康单位。

1.3.3 建设健康单位, 做大公众健康促进工作。

萧山区从2008年开始启动了建设健康城市的活动, 着手开展公众健康促进, 以此来深化市民健康生活方式。在做大公众健康促进工作中, 重点开展社区、行政村、职业场所、医院、公共场所的健康促进。通过建设健康社区、健康村、健康医院、健康机关、健康市场、健康景点、健康餐馆、健康宾馆等健康单位的活动, 使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大众化、社会化。2009年全区已有10个杭州市健康单位、22个区级健康单位, 2010年又有44个单位申报创建市、区两级健康单位。

2 体会

2.1 完善支持系统是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

一是注重政策支持。重点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农民免费体检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等。

二是注重环境支持。重点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的规范建设上, 确保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并对农村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农村改水改厕的受益面。

三是注重社会支持。通过教育、民政、残联、社保、财政、妇联、共青团、经发、农业、新闻媒体等部门的共同支持。努力营造一个全社会成员互相关怀、信任、友好、和谐的社会生存环境, 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支持、家庭参与、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

四是注重技能支持。通过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和建设健康单位两条主线, 使全区市民获得更多的健康知识、态度和技能,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从而以更强的责任感、更积极主动的态度, 参与对健康促进的维护工作。

2.2 坚持政府主导是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保证

先后举办了三届市民健康知识大奖赛和两届健康文化节活动, 有声势地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在全区各镇街的主要街道围墙墙体、建筑工地围栏墙面、各村入村口及主要村道两边墙体都能开展以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信息宣传;推广宁围镇开展以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主题的“万名农民进课堂”活动, 利用各镇街社区教育中心平台组织实施市民健康素养提升工作。

2.3 发挥社团作用是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补充

充分发挥科协、学会、协会、研究会在专业指导中的作用, 有效补充政府在倡导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力量尚不足的问题。如通过萧山区科协组织的科普讲师团, 每年开办健康讲座达500余场;又如通过萧山区健康促进协会、营养协会、心理咨询师协会, 分别开展了健康讲师认证培训、营养师职业培训、心理咨询师上岗培训, 培养了一批本土化健康传播人才。区健康促进协会和区营养协会还计划通过3~5年努力, 指导全区镇街以村 (社区) 为单位, 逐步实现健康促进“一专、一队、一堂、一馆、一室、一栏、一带、一角”等“八个一工程”建设:“一专”, 即有一支区级医学专家队伍, 开通市民健康咨询直通车;“一队”, 即有一个区级健康促进讲师团, 巡回开展市民健康大讲堂授课工作;“一堂”, 即村村 (社区) 开办市民健康大讲堂;“一馆”, 村村 (社区) 设立村 (社区) 市民健康生活方式指导馆, 馆内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宝塔、营养与健康实物模型及说明;“一室”, 即村村 (社区) 设立市民健康图书阅览室;“一栏”, 即村村 (社区) 办好市民健康宣传栏;“一带”, 即村村 (社区) 选择入村 (社区) 口和村 (社区) 主要道路两侧的墙面, 进行健康核心信息传播, 形成一条“传播带”;“一角”, 即在每个村 (社区) 卫生服务站, 开辟市民候诊健康知识传播角, 有健康处方、报刊、折页、小册子、宣传资料等, 确保全区生活方式疾病发生率有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1]张崇玲.生活方式与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关系[J].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 2007, 15 (7) ;45-46.

篇4:社会实践报告——新农村建设(萧山戴村镇)

1.1规划编制水平参差不齐,规划实施随意性较大 大多数村镇的集镇总规划多是在20世纪80、90年代的編制,规划编制单位资质不够,很多规划没有组织技术评审,规划起点低,没有体现出地方特色。

1.2人口外流严重,农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柳河县村镇经济发展较慢,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乡镇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部分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没有认识到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片面地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积极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不高。

1.3小城镇规模小,功能不完善 多数小城镇人口在2000~3200人,小城镇规模过小,布局比较分散,产业发展缓慢,经济集聚功能差,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城市化气息淡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效益难以发挥,这是当前城镇化的最大难题。相当部分小城镇供水、供电、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较差,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高,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

1.4村镇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环境“脏、乱、差”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由于历史欠帐多,设施不配套,投入少,机制不健全,严重制约了村镇建设。村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处于初始阶段,环境面貌未从根本上改变。

1.5村镇建设管理力度不够,重建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主管部门人员少,队伍力量不足,对村镇内的违法建筑查处力度不够。

2. 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2.1基本思路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超前、规模适度、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村镇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提高规划建设水平;要坚持产业支撑、特色带动。坚持村镇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举,立足小城镇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培育城镇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以产业发展带动村镇建设,以村镇建设促进产业发展;要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打破均衡推进村镇建设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梯次推进,有选择、有步骤地优先发展重点小城镇,进而带动一般村镇加快发展;要坚持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2.2发展目标和重点立足实际,分梯次抓好规划编制工作。2007年完成2个建制镇以及属于“132计划”内的市级示范村、整治村以及县级示范村的规划编制及建设工作,力争2009年全面完成示范村、整治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并免费向村民提供住宅建设图,努力使柳河县村镇初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管理有序的目标。

3.村镇建设的主要对策措施

3.1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与新村建设的关系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摆在首位,不能仅仅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建设,必须联系柳河县实际,扬优势、创特色,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全面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

3.2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农民主导作用的关系建设新农村必须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战备,实行“两个反哺”,增加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在宣传发动、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方面的组织引导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农村范围广、基础差的现状,政府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包下来。要明确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建”为“我要建”,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为。

3.3加大村庄规划编制力度 各村镇在编制规划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村庄规模和撤旧建新方案,合理安排村庄总体布局;要与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统筹安排好城乡发展空间;要衔接好与防洪等其他自然灾害防治规划的关系,合理确定农民点选址,保障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充分考虑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分新建型、改造型、环境整治型等几种类型,因地制宜地编制规划,切忌不切实际和不顾群众意愿大拆大建;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始终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

3.4走发动村民参与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新路子村庄规划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城市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归根到底就是要注重调查研究、发动公众参与、走群众路线。从规划的基础资料收集到规划方案完成的各个阶段,发动村民参与,广泛听取意见。通过召开村两委、老同志、村民代表座谈会、规划方案公示等多种方式,了解村民意愿,促进村民参与规划,取得群众对规划的支持,让规划更符合当地生产、生活需要。

3.5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扶持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农村沼气工程。

篇5:论新农村建设中村镇建设管理

摘 要: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村镇建设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就当前村镇建设管理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梳理,提出村镇建设发展的基本思路,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村镇建设;管理;新农村建设明溪县村镇建设与管理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明溪县村镇建设以突出试点建设的示范带动为主,按照“五统一”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级分类搞好村镇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一是抓好省级“百镇试点”瀚仙镇的试点建设工作。于1993年全面完成镇区本点及下辖11个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镇区于1994年基本完成迁入新址,镇区面貌得到极大改观。二是抓好夏阳乡紫云村的试点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建设,规划涉及的杨坊、张坊、罗坊新村公建已基本建成,农民建新房以二层半的庭院式为主,也建成并入住,农村居住环境、生产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该村被评为小康示范村。三是县域次中心盖洋镇于2006年完成总体规划调整修编,桥南小区等新区竣工投入使用。四是抓好梓口坊试点建设工作,委托省村镇发展中心编制规划,成为我省退宅还田的土地整理先进试点。至目前,全县建制镇建成区87公顷,人均居住面积18.32平方米/人,实有公共建筑面积12.01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6.2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78平方米,公共厕所18座;全县集镇建成区92公顷,人均居住面积17.81平方米/人,实有公共建筑面积9.95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6.68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35平方米,公共厕所21座。村镇建设存在主要问题

明溪县村镇建设进展虽顺利,但还存在一些日益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规划编制水平参差不齐,规划实施随意性较大。大多数村镇的集镇总规多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编制的,规划编制单位资质不全,很多规划没有组织技术评审,规划起点低,没有体现地方特色。

(2)人口外流严重,农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我县村镇经济发展较慢,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乡镇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大部分涌向县城或县外务工、经商、办企业;部分村镇出国人口太多,农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者,村镇建设资金严重缺乏,村镇人气不旺;部分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上存在偏差,没有认识到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片面地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积极主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不高。

(3)小城镇规模小,功能不完善。多数小城镇人口在2000—3200人左右,小城镇规模过小,布局比较分散,产业发育缓慢,经济集聚功能差,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城市化气息淡薄,造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其效益也难发发挥。这是当前城镇化的最大难题。相当部分小城镇供水、供电、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较差,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影响了我县城镇化的进程。

(4)村镇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环境“脏、乱、差”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由于历史欠帐多,设施不配套,投入少,机制不活,严重制约了村镇建设面貌根本改变,村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处于初始阶段,环境面貌未从根本上改变。

(5)村镇建设管理力度不够,重建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主管部门人员少,队伍力量不足,对村镇内的违法建设查处不力。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1)基本思路。一是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超前、规模适度、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村镇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提高规划建设水平。二是要坚持产业支撑、特色带动。坚持村镇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举,立足小城镇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培育养大城镇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以产业发展带动村镇建设,以村镇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三是要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打破均衡推进村镇建设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梯次推进,有选择、有步骤地优先发展重点小城镇,进而带动一般村镇加快发展。四是要坚持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2)发展目标和重点。立足实际,分类梯次抓好规划编制工作,2007年完成胡坊、瀚仙2个建制镇以及属于“132计划”内的市级示范村、整治村以及县级示范村的规划编制及建设工作,2007年抓好24个整治村的规划编制及建设工作,力争2009年全面完成示范村、整治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并免费提供村民住宅建设图,努力使我县村镇初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管理有序的目标,实现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要求。村镇建设的主要对策措施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大村镇建设和管理力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县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措施:

(1)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与新村建设的关系。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摆在首位,决不能仅仅把新农村建设简章地理解为新村建设,必须联系我县实际,扬优势、创特色,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全面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

(2)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农民主导作用的关系。建设新农村必须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战备,实行“两个反哺”,增加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在宣传发动、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方面的组织引导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农村范围广、基础差,政府不可能把所有的“好事”都包下来。要明确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建”为“我要建”,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为。

(3)加大村庄规划编制力度。各村镇在编制规划时,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村庄规模和撤旧建新方案,合理安排村庄总体布局。二要与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统筹安排好城乡发展空间。三要衔接好与防洪等其他自然灾害防治规划的关系,合理确定农民点选址,保障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四要充分考虑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分新建型、改造型、环境整治型、古民居保护型等几种类型因地制宜地编制规划,切忌不切实际和不顾群众意愿的大拆大建。六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始终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

(4)走发动村民参与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新路子。村庄规划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城市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归根到底就是要注重调查研究、发动公众参与、走群众路线。从规划的基础资料收集至规划方案完成的各个阶段,发动村民参与,广泛听取意见。通过召开村两委、老同志、村民代表座谈会、规划方案公示等多种方式,了解村民意愿,促进村民参与规划,取得群众对规划的支持,让规划更符合当地生产、生活需要。

(5)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扶持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农村沼气工程。为确保闽江流域水源水质,我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应将其30公里以内的盖洋镇、瀚仙镇、胡

坊镇、沙溪乡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纳入服务范围。

篇6:社会实践报告——新农村建设(萧山戴村镇)

——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幸福村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形式:走访幸福村村民及村委干部

实践实践以及地点:2011年2月,安徽省舒城县城关镇幸福村

实践意义: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关于新农村的建设状况,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解决,了解幸福村作为新农村示范村的良好政策和政策的执行力度,给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经验和教训,提高全社会新农村建设水平。

一、背景资料

安徽省舒城县城关镇幸福村位于县城南郊,万佛湖下游,马安公路穿村而过,全村4.2平方公里,3200人,可耕面积2200亩。人均七分地,是半丘陵半平原的行政村。一九九二年成立党总支、幸福农工商总公司,与村委会形成了“一套人马三块牌子”的新格局。目前,拥有集体产权企业11家,08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60元。幸福村是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全省百佳生态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敬老”模范村、全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和全省村镇建设“十佳村”。

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改善农村面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幸福村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对全村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规划,规划成“四区”,以实现“八化”目标。四区:现代农业精品区、个体私营工业区、乡村旅游度假区、现代农民住宅区;八化:农村城镇化、生活小康化、住宅康居化、环境优美化、农业产业化、道路网络化、通讯现代化、管理民主化。特别是在村庄整治方面,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促进幸福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二、实践经历

2011年2月13日,笔者来到新农村示范村幸福村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希望通过本次的社会实践得到一些有益的信息,对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示范和指导。一进村,一条整洁而宽大的水泥大道便印入眼帘,道路两旁一排排崭新的楼房整洁而美观,不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农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一目了然,村容村貌整洁美观。接着笔者沿途进行了走访调查,采访了几位村民。

鉴于当前全国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拆房难”以及“强拆房”的现象,笔者对幸福村的一栋栋整洁美观的新农村建设房充满了好奇,并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访问调查。村民吴叔叔告诉我,幸福村由于面积比较大,旧的村址大部分位于村的南边,村里为了建设新农村拆除一批老房在村北新建了一大批新的楼房,新房建好后旧房立即拆除、复耕,村民集体搬迁,通过村里的补贴大家一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由于该村村委工作落实,补贴到位,群众从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因此该村的村民都表示乐意拆除旧房,因此并不存在“拆房难”的现象。另外,吴叔叔还透露说村里的农田都集体承包了出去,村民们不用亲自下田劳作,而纷纷选择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胡奶奶一家由于常年外出打工,在村里居住的时间甚少,但胡奶奶表示能明显地感受到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她老人家为此感到开心。胡奶奶还告诉我村里通了公交车,直达县城,方便快捷又省钱,而且供村里65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搭乘。胡奶奶的儿子胡叔叔在一边表示幸福村的新农村建设很给力,村民们都过上了小康生活,真正感到了“幸福”。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中重要的一项,在幸福村的村头,笔者也看到了张贴的大幅民主建设流程图,关于民主建设的执行状况笔者也进行了调查。戴叔叔是一名人民教师,他告诉我村里的民主工作做得不错,村民们通过民主选举推举出了自己心目中满意的村委会干部,真正做到了“话由群众讲,家由群众当,事由群众办”。除此之外,村里还广开言路,就新农村的建设方案及具体实施步骤征求村民的意见,使得该村的新农村建设更能体现群众意愿,而且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广和展开。

戴叔叔的邻居周阿姨表示村里还办起了养老院,并加固小学教学楼,积极发

展教育事业及福利事业,将实惠带给广大的村民朋友们,并积极把大官塘(坐落在该村的一口塘)打造成农业观光、休闲垂钓、农家乐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王大爷说村民还可以享受到一系列的补贴优惠政策,例如农田保障、植树保障、医疗保险等等,村民看病方便了很多也省去了许多冤枉钱,不像从前村民看病还要到很远的镇上医院,而且没有医疗保险卡昂贵的医疗费用也让很多村民望而却步,但现在大爷表示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很满意,不由得感叹起党的政策好了。沈阿姨是浙江人,不远千里来到安徽幸福村承包土地种植草莓,沈阿姨的身后是一大片的草莓大棚,阿姨说这儿的土壤肥沃,气候也适宜,年年草莓的收成都很不错,并表示来年还将继续在这儿承包土地种植草莓。

随后笔者来到了幸福村村委办公室,办公室里的周文书详细地给我介绍了幸福村的新农村建设状况。周文书说幸福村的建设目标是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旅游观光有“新亮点”、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在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情况方面:

(一)、产业布局:

1、通过大量资金投入,对全村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基本上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庄成片,大大改善了人们群众的生活条件。

2、农业种植实施三个“一”工程:一是一千亩香稻种植示范区、二是一千亩的稻田龙虾养殖区、三是一千亩农业精品区。实践证明,幸福村所创办的土地流转的新路子符合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符合农民的心愿,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3、注重农业品牌建设:2003年注册的“幸福村”牌香米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产品供不应求。为发展生态农业,搞好示范、引导、服务,2000年,村里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免费为群众提供政策、市场、人才等信息服务。

4、保护生态环境:为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规划形成“一带一片”。建立生态林带,防止水土流失;关闭窑厂,低处复垦,高处种林,形成一个生态片。

(二)、基础设施:

1、道路水利:近三年修通了10.5公里的环村水泥路中心大道和长河水泥路;2000米得中心排灌渠和800米得沿河支渠改造、截弯取直,为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夯实了基础。

2、公共设施:创办敬老院,发放生活补助;抓好“农家书屋”工程;组建农民文艺宣传队;村里拿出一定的资金,开通了有线电视,接通了自来水;新建了一流的花园式小学和标准化卫生室。

3、农民培训:幸福村重视村民的职业技能培训,适时请农业专家来村上农业技术课,以“农组示范基地”为现场课堂,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周文书的介绍详细而简约,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幸福村新农村建设的给力政策和给力力度,周文书还表示尽管幸福村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村里的农田整改仍在进行中,工作进展比较缓慢;村里的资金还不够宽裕,无法进一步展开更深的工作等。但周文书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都将会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有理由相信幸福村的新农村建设会取得更加骄人的成果。

三、实践感言

通过这次走访幸福村,笔者获得了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有益启示:

1、一切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切实考虑农民利益,给予农民补贴和优惠;

2、规划设施,改善村容村貌,整改农田;

3、创办一批小型企业,吸纳村民进厂打工,将农民的收益最大化;

4、建设基础设施,方便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5、加强民主建设,由村民当家作主,提高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幸福村作为安徽省新农村示范村,其经验具有很大的指导性意义,对于全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希望其他地区能够借鉴幸福村的成功经验努力把本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做好,并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一些困难,努力建成美好新家园,共同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

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

篇7: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报告

专业: 物流管理

班级:1101班 姓名:*** 学号:********

美丽乡村梦——参与幸福乡村建设实践活动

摘 要

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然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建设内容丰富,因而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矛盾状况。通过与农村当地居民的交流,以及相关的调查,我们学习到了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解决方法,并对现在建设遇到的困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医疗服务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年龄段主要在20—60岁之间,有老年人也有少部分学生,大多数人为初中,高中的文化程度,少数为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

二.调查内容

1农村教育状况

要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必须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此次对于教育状况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学生和其家长,他们大多数人都表示对当地的教育服务状况满意,学校没有乱收费的现象,国家的义务教育给大多数的人减轻了负担,国家的减负政策效果也很明显,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但也有少部分的家长表示学校要适当增加一些活动器械以满足学生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村子中的大多数家长都认为投资教育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只要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到好的学校就读,自己会尽一切努力为孩子争取,他们认为只有学习好了才能够在这个社会立足,才能够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2农村医疗服务状况

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当地的医疗服务状况比较好,能够满足需要,同时村里的医疗保险也比较到位,可以及时解决看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过大家觉得医疗保险报销的费用还是太少,特别是小病不能解决;医疗机构的医疗(包括医药,挂号,住院等)费用高,手续繁琐,定点医院等限制有的时候让人难以承受。遇到意外事故,大病的时候,国家报销的比例相对还是比较少,所以大多数的人认为医疗保险要以保大病,保住院为重点,很少的人认为应以保门诊或保小病为重点。虽然医疗保险存在一定的缺陷,可是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参加了,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是:每年只要投入很少的一部分钱就能够再出现意外状况的时候获得比较大的补助。投保的费用当中大多数都由村政府承担,这得益于村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大家对于自己承担的比例还是比较满意的,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不太清楚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一些老年人。对于患病后的就医情况,大部分的人选择的医疗单位村卫生室,只有很少的人选择县级或以上医院。选择村卫生室主要原因是离家近;而县级医院凭借其质量也占据一定份额。

三.农村居民医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经费紧张、设备简陋。村民普遍的认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报销范围窄、比例低,报销的医药费少。对小病、门诊补偿的比例很低。而一般来说,农民患上需住院治疗的大病相对较少,而头痛、感冒等小病时有发生,但不需住院治疗。

二、是村卫生所大都建在乡医家中,不合格,乡医普遍收入较低,待遇差。有部分的人认为部分定点医院不规范经营,乱收费,造成自己的利益受损。调查显示药品较贵、检查太多及乱收费是目前看病贵的主要原因。许多农户反映,同样一个感冒或其它小病,在私人医生那里只花二十多元,而到定点医院却要花费几百元。

三、是农村合作医疗机关有些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够好,有些医院报销手续较麻烦。大

多数调

查对象认为定点医院少,看病手续烦。农民就医大多数选择村合作医疗站以及个体医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医疗单位离家近,就医方便,药价便宜,收费低,服务态度好。定点医院少,给农民看病带来不方便。

四.针对调查结果,通过查阅资料我们提出的看法

对于教育

1.乡镇政府应该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放在首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全力以赴地做好农村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和引领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撑。

2.可以组织实施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建设遍布乡村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建立和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制度,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让所有农村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3.要加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有效统筹城乡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送知识、送技术、送人才下乡,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进“农科教”结合,统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创新农民培训机制,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供经济信息服。

对于医疗

1、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维系全市农民的民心工程。从调查情况看,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逐步加大对农村卫生医疗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医疗,这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各级组织和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做好农村的医疗卫生工作。

2、加大资金投入,逐步改变乡村医疗卫生设施简陋的状况,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一环。建议:一是乡镇卫生院实行收支两条线,在编在岗的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实行统发,并安排一定资金有计划的购置和更新一些设备,特别是一些应急的抢救使用的设备。二是对村级卫生室进行整合,规范村卫生室功能及乡医的工作职责。三是扩大和延伸村镇环境卫生整治,进一步做好农村家园清洁工作。

3、增加定点医疗机构的数量,方便参保农民就医。把有能力,医疗服务状况好,设施先进,服务态度好的医疗机构吸收进医疗合作制度中,让参保的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方便参保农民就医。

4、要十分关心重视农村医疗卫生这支队伍的建设。一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和业务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乡镇卫生院人员、乡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医风医德和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村民服务。二是要激活用人机制,争取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三是建设好乡村诊所,提高乡医待遇。在新农村建设中把乡村诊所的规范化建设列

入议程,逐步建设好诊所分离的村级诊所,配备好基本的诊疗设备,同时改善乡医生活待遇,让乡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5、国家可以调整补偿的标准,扩大报销的范围,不仅大病住院等情况可以报销,小病国家也可以帮助解决一部分,解决大多数人的需求。从调查资料分析,报销比例低是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已掌握一定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及时调整补偿标准,使基金既不沉淀过多,也不出现透支,提高农民受益程度。

五.后记

篇8:社会实践报告——新农村建设(萧山戴村镇)

关键词:村镇建设,政策宣传,规划,工程监督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任务, 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国家总体经济发展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新形势下, 又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坚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 尊重农民意愿, 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1 农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将乐县城区建设和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 村镇建设及其规划管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 与市场经济发展和跨越式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

(1) 总体发展规划和阶段建设规划不科学、不协调、规模小, 各项公共设施建设不配套。住区生活服务及物业管理水平跟不上, 各方建设矛盾突出, 不稳定因素增多。全县135个行政村, 有86个行政村在建或已建新村, 普遍存在重近利经济建设, 轻长远规划建设;居民不了解规划, 不懂规划, 对规划缺乏认同感, 主动参与不足, 法制观念淡薄, 不同程度地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2) 基础设施不到位, 管网之间, 专业之间矛盾大, 扯皮现象时有发生。规划粗略, 深度不够, 指导性差, 具体的规划涉及的给排水、电力电讯、交通道路等各系列专项规划不全面, 不配套, 不能满足建设发展的需求。

(3) 居民建房宅基地纠葛, 上下排水纷争, 门面朝向争吵, 前后房距纠纷等案例不断增加, 人为制造了许多不安全、不稳定、不和谐因素, 严重影响了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4) 建设资金缺乏, 新村建设进展慢, 工程进度参差不齐, 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建设。

(5) 建设管理权限不明确, 土地审批和规划审批脱节。以土地审批代替规划审批的现象, 长期以来在各新村普遍存在。

2 村镇建设规划着眼点, 要建立在加强村镇建设管理, 不断提高人居质量的高度上

2.1 准确定位, 科学规划, 建设宜居生态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没有规划、无序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城乡建设管理首先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由政府规划专业部门协同当地专家根据乡镇所处环境特点和宜居条件, 慎重地研究策划, 规划出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蓝图, 其为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 也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进一步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推进城乡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将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将乐县城总体规划》文件的指导下, 加快各项规划的编制步伐, 将乐县域建设层次必须分明:一是围绕重点工程的建设, 完成县城北片区、旧城区、水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上河州公园、鸿图日照东门三期、三华南路东侧小区规划;县实验小学、中医院搬迁规划;将一中、将四中、水南中学、城关小学改建规划;城区道路改造规划、城区污水管网规划、夜景工程规划、两岸景观改造规划和《四绿规划》;二是加快推进与县城同步相续的乡村规划。深入农村, 积极参与规划选址, 为全县各乡镇提供农村建设规划审批范本、规划技术咨询等服务, 完成绿色乡镇规划和14个“6.18”重建家园安置点规划。三是根据《绿色乡镇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建设生态家园的目标任务, 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 坚持发展地方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 依托实施“168”党建工作模式平台, 深入开展绿色乡镇创建活动, 努力建设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的绿色乡镇。

2.2 统一认识, 加强管理, 建设规划远景目标宣传

(1) 利用各种有效手段, 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积极稳妥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战略决策, 宣传本地小城镇建设规划, 让群众认识规划, 熟悉规划, 明确规划对小城镇的发展的有效性, 对居民自身的生产生活将带来更多的好处与实惠, 从而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 群策群力, 形成集智合谋, 齐抓共管, 合力共建的新局面。

(2) 通过正面引导, 广泛宣传, 树立“营造生态和谐家园, 人人有责”、“优美村庄, 共同创建”的观念, 努力提升乡镇的生态文明水平, 使绿色乡镇创建工作深入人心;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 在村头醒目位置设置规划小区鸟瞰图、平面图、概况介绍等宣传牌, 营造人人参与共建和谐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广播、有线电视、村 (场) 和单位板报、画廊等宣传阵地, 刊登村镇规划资料。全面提高群众的建设规划素质。

2.3 加强引导, 公开透明, 务求实效

(1) 坚持从实际出发, 尊重村民意愿, 尽最大努力体现地方和农村的优良特色。建设村镇、改善环境, 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 又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建房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 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 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 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和处理方式;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 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 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 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2) 公开透明, 建设民心工程, 打造“安居工程建设”, 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将乐高唐上坊高新科技园区的建设工作主要涉及到高唐村350户、1326人, 上坊村69户、280人, 常口村56户、256人的农林地、房屋、线路等征迁工作, 其中上坊村全部迁移。拆迁工作要做到规范有序, 依法有据, 公开透明, 公平合理, 针对群众普遍担心的安全、征迁、生活安置等敏感问题, 从理论与实际、概念与数字的分析对比, 从各方面进行面对面的宣传解释和引导, 消除群众的思想顾虑, 做到思想统一, 逐步形成了群众支持配合的氛围。调查摸底、签订协议。抓好房屋的调查摸底, 对上坊村民的房屋、附属房进行丈量、计算面积、制定明白卡, 向上级提供详细的数据资料。公开透明, 让群众放心。

2.4 加强规划建设, 实行村镇建设的法规管理

(1) 加强工程建设管理, 强化建设用地审批制度。各项工程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土地法》, 防止胡乱占用土地, 特别是乱占耕地, 杜绝违章建筑。

(2) 规范建设的准入制度。对建筑施工单位的资格审查, 禁止不合格建筑施工单位参与村镇建设施工;严格对民间建筑工匠的培训和管理, 实行持证上岗。

(3) 按经审批的将乐总体规划安排布置, 加强各专业管、网、线的走向布局, 确保镇区的路、水、电、有线电视和路灯等公共设施的有序施工和设施的安全运行。加强绿地管理, 保障园林绿化工程按总体建设规划逐步建设, 加强花草树木的管护;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做到垃圾及时处理, 保证环境卫生清洁, 保障镇区及其周围环境不受污染, 不受破坏。

(4) 城乡发展“三分建设, 七分管理”, 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地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成效。

(5) 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和项目评审制度, 规范规划放样、验线程序, 严格控制好规划红线、绿线、蓝线、紫线、黄线、建筑标高和建筑立面及景观效果, 认真落实规划强制性内容。强化批后在建项目管理, 严肃查处各类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 切实维护好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保障规划计划的良好实施。

例如万安镇翔安小区是将乐县“6.18”灾后集中安置点之一, 位于万安镇万安村, 地处省道304线旁, 距福银高速公路万安互通D仅200米, 总占地面积139亩, 建筑占地27.24亩。小区内安置万安镇万安、福匡、寺许、良坊、坊头、高坊、正溪、吴厝地等8个行政村村民, 及光明乡、安仁乡等其他乡镇部分村民。小区居民共有269户, 1129人。按照县里灾后重建总体布置要求, 及时的核发选址意见书。经有关部门批准, 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定建设用地的位置、面积、允许建设的范围, 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以及建筑红线图的范围。在建设单位提交了使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等材料, 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目前269户重建户已搬入新居, 小区篮球场、公园、体育建设路径也建好, 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完善, 是规划合理, 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样板典范。

2.5 建设村镇, 改善环境, 展现农村新面貌

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工作具体包括了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新农村”包括几个方面, 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新缺一不可, 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 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一应俱全从城镇沿续至农村, 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 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 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 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6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共事业是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提高群众生活文明程度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加大环境基础建设的投入:重点放在供排水、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置等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农村路网改造道路硬化率达85%;实施饮水改造工程, 通过合理设计、规划, 选取可靠水源, 建立能达到国家农村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供应系统;道路设施齐全, 总体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群众文化娱乐设施齐全, 文化中心, 邻里中心, 篮球场, 排球场等等体育设施逐步完善,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生态工业, 促进人和自然协调和谐, 使人们逐步进入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3 对村镇建设的构想

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感, 紧迫感和使命感, 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 大胆作为, 奋勇争先, 着眼发展, 合理引导, 统筹兼顾, 全力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严格围绕所作的规划、计划内容, 有效实施, 防止只搞宣传发动不注重实施行动的不良倾向。不能力将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就是兴建新村庄, 只注重农村房子是否整齐划一, 道路是否宽阔等表面的东西。要加大规划监察力度, 严格实施在建工程 (含个人建房) 的规划审批后的跟踪管理上。对未经审批擅自翻建、新建住宅等违法行为, 保持高压态势, 加快违法建设处罚力度, 保持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以城市重点项目为依托, 按照既定的目标任务, 着力抓好各项建设。把握好村镇规划建设五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发展经济, 富裕农民;二是坚持政府引导, 农民主体;三是坚持突出重点, 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循序渐进, 务求实效;五是坚持节余资源, 持续发展。

4 结语

上一篇:离休干部待遇新规定下一篇:节日习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