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切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2024-05-18

我校切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通用9篇)

篇1:我校切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我校切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我校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高度重视,以该项活动为抓手,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一是成立了领导小组,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召开了全体党员动员会。二是利用召开全体教师会之机,组织全体党员隔周集中学习一次,学习内容包括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六条禁令,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等。三是要求党员认真自学,做好读书笔记,撰写心得体会,互相交流学习收获。四是围绕“四风”问题,通过下发征求意见表的形式,向师生、家长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收集整理后及时反馈相关部门和个人,限期整改落实。五是安全工作常抓不懈。加强安全教育和监管,特别是防火教育,法制副校长定期来校上法制安全课。完善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检查机制,开学伊始,2月25日开展了一次全乡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检查。着力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推进校园危改工程,3月20日教育局副局长到我校实地查看指导危改工程的实施。六是开展学雷锋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3月5日组织学生到乡敬老院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4月5日举行了清明祭扫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七是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通过全体党员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把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落实到人,党支部对活动开展的成效进行检查、评估。八是召开教代会。经过精心准备4月2日召开了我校第三届教代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对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了民主测评,会上收集的全体教职工的意见建议正在落实整改中。九是多方联系、争取社会爱心人士捐资助学,为贫困家庭学生解决实际困难。4月6日妙道山慈善基金会及岳西义工联盟一行在界可法师的带领下,到我校给29名贫困学生捐款捐物。我们还和江苏南通“0+1”基金、麦田计划、河南郑州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处爱心人士保持密切的联系与沟通,尽可能为贫困学生争取更多支持和帮助。十是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统筹兼顾。3月、4月两次召开毕业班学生会、教师会,对毕业班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求对策。对各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狠抓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组织教师开展家访,加强家校联系。2月17日正式实施学生营养餐食堂供餐,得到学生及家长的一致称赞。

篇2:我校切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2014年05月15日08:24 来源: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深入开展以為民务实清廉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眾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前,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面推进。為配合开展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党的群眾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了《习近平关於党的群眾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

这本书的内容,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至2014年3月期间的有关讲话、批示、指示等20多篇重要文献,共计174段论述,集中反映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於开展党的群眾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决策部署。这些重要论述,思想精辟深刻,要求明确具体,语言朴实生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眾观点和党的群眾路线的内涵,体现了我们党加强新形势下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反映了我们党顺应人民群眾期盼、鍥而不舍抓作风改作风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為扎实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遵循。认真学习贯彻这些重要论述,不仅对於搞好教育实践活动有直接指导意义,而且对做好全党各方面工作都有长远指导意义。

一、充分认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 开展党的群眾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首先要解决对活动意义的认识。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是这样做的,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也要这样做。《摘编》的第一部分,集中摘录了习近平同志关於这一问题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同志用“三个重大”和“三个必然要求”,对开展党的群眾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作了集中概括。“三个重大”,即开展党的群眾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眾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举措。这“三个重大”的概括,深刻阐明了开展党的群眾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眾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怎麼办?关键看我们能不能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能不能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三个必然要求”,即开展党的群眾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眾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对这“三个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一一作了解释。他指出,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展党的群眾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他还指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是党的建设面临的根本问题和时代课题。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靠什麼?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党的群眾路线、密切联系群眾。开展党的群眾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於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他强调,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内脱离群眾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如果任由这些问题蔓延开来,后果不堪设想。开展党的群眾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对作风之弊、行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切实解决人民群眾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同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相比,第二批涉及的单位和人员范围更广、领域更宽、数量更大,同群眾联系更直接、更紧密,涉及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具体尖锐,任务也更加艰巨。从这些特点出发,习近平同志进一步阐述了搞好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他阐述了“四个直接关系”。一是,搞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直接关系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要把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落到实处,攻克体制机制的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从群眾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二是,搞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直接关系夯实基层基础、提高服务群眾能力和水平。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把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好、推动好,就能促进广大基层党组织积极主动解民难、排民忧、顺民意,解决好联系服务群眾“最后一公裡”问题,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為坚强战斗堡垒。

三是,搞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直接关系有效解决群眾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市县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和基层单位同人民群眾的联系更直接,其不良作风更直接损害群眾利益、伤害群眾感情,长期蓄积起来,就必然侵蚀党执政的群眾基础。必须著力解决发生在群眾身边的腐败问题,认真解决损害群眾利益的各类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眾合法权益。

四是,搞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直接关系推动整个教育实践活动健康有序发展。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搞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有利於进一步形成经常抓、长期抓的工作机制,通过在巩固中坚持、在坚持中巩固,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习近平同志这些重要论述,从战略的全局的长远的高度,又从当前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和突出问题出发,全面深刻地阐发了开展党的群眾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不断提高认识,增强搞好教育实践活动的自觉性。

二、学习把握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总要求,切实解决好“总开关”问题习近平同志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总要求,以及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作了深刻阐述。《摘编》第二、三、四部分摘录的是这方面的重要内容。

关於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关於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眾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中规定得很明确。习近平同志指出,贯彻落实好中央要求,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马克思列寧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為指导,贯彻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的重大工作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為民务实清廉為主要内容,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眾观点和党的群眾路线教育,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為切入点,著力解决突出问题。

关於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基本目标是“四个进一步”,即党员干部思想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主要任务是聚焦作风建设,反“四风”,即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為什麼要聚焦“四风”呢?就是因為“四风”问题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眾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党内存在的其他问题都与这“四风”有关,或者说是这“四风”衍生出来的,“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反对“四风”,就提出了一个抓反腐倡廉建设的著力点,提出了一个夯实党执政的群眾基础的切入点。教育实践活动一开始,习近平同志就对“四风”的表现形式、实质和根源作了深刻分析。在第二批活动中,為了指导帮助全党找准问题,他又结合实际对“四风”的种种表现作了进一步列举,其中,对市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讲了九个方面的问题﹔对市县直属单位,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对执法监管部门和窗口单位、服务行业,讲了五个方面的问题﹔对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等其他基层组织,讲了七个方面的问题。这些论述,给“四风”问题画了像,亮明了靶子。

关於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就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对这四个方面、十二个字,习近平同志一一作了解释。“照镜子”,主要是以党章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眾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正衣冠”,主要是在照镜子的基础上,按照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勇於正视缺点和不足,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敢於触及思想、正视矛盾和问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端正行為,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保持共產党人良好形象。“洗洗澡”,主要是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清洗思想和行為上的灰尘,既要解决实际问题,更要解决思想问题,保持共產党人政治本色。“治治病”,主要是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区别情况、对症下药,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这四个方面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关於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四风”盛行,说到底,还是理想信念不坚定。理想信念是共產党人的精神之“钙”,精神上缺了“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在这次活动中,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產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做到虔诚而执著、至信而深厚。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產党人政治本色。

习近平同志上述关於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总要求和“总开关”问题的重要论述,在第一批和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都要切实落实,贯彻始终,坚持“主题不变、镜头不换”。

三、运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有力武器,掌握好教育实践活动的方法步骤

《摘编》的第五、六、七、八、九部分摘录的是习近平同志关於搞好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方法步骤和组织领导的重要论述。

坚持严字当头,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教育实践活动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活动的显著特点。考虑到当前党内作风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考虑到近年来党内生活中批评和自我批评氛围不够浓的现状,中央特别强调要以整风精神开展这次活动,自觉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习近平同志指出,党内脱离群眾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四风”问题都是顽症,要真正解决问题,就要有抛开面子、揭短亮丑的勇气,有动真碰硬、敢於交锋的精神,有深挖根源、触动灵魂的态度。现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利器”在很多地方变成了“钝器”,锈跡斑斑,对问题触及不到、触及不深,就像鸡毛掸子打屁股不痛不痒,有的甚至把自我批评变成了自我表扬,相互批评变成了相互吹捧。这次教育实践活动,要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上好好下一番功夫。

对於党内存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难以开展的问题,怎样解决呢?这是习近平同志在活动中讲得最多的重要问题。他深刻阐述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性,强调要把批评和自我批评摆在重要位置,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让每个党员、干部都在思想和灵魂上受到触动。他对怎样开好民主生活会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各级党组织要教育党员干部打消自我批评怕丢面子、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批评下级怕丢选票等顾虑,既深刻剖析和检查自己,又开展诚恳的相互批评,触及思想和灵魂,既红红脸、出出汗,又明确整改方向。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是拍桌子、吹胡子瞪眼,而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不搞无限上纲、人人自危。他强调要严格党内生活。党内生活是锻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的熔炉。党员、干部隻有在严格的党内生活中反复锻炼,才能坚强党性、百炼成钢。要不断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坚决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坚决反对党内生活中的自由主义、好人主义,真正使党员、干部在每一次党内生活中都能有所悟、有所得。习近平同志上述这些精辟论述,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参加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同志普遍反映,按照中央和总书记的要求认真参加专题民主生活会,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受到了深刻的党性教育。这是一次净化灵魂的组织生活,一次坦诚相见的同志批评,让人终身难忘、终身受益。

搞好教育实践活动,还要坚持正确的方法。要坚持领导带头、开门搞活动,坚持标本兼治。领导带头、层层示范,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方法。习近平同志强调,“这一方法这次要用好”。在中央制定活动方案过程中,他讲得最多的就是必须坚持领导带头,首先从中央政治局做起。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给人们的突出印象。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从政治局抓起,全党肃然,群眾反映热烈。教育实践活动也是这样,政治局带头开展活动,常委同志亲自指导,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把示范带头作用体现到活动全过程。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深入开展,各级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一定要当好表率。开门搞活动,是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又一个重要方法和鲜明特色。对於党员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人民群眾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活动一开始就要扎下去听取群眾意见和建议,每个环节都组织群眾有序参与,让群眾监督和评议,切忌“自说自话、自弹自唱”,不搞闭门修炼、体内循环。针对第二批活动的特点,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第二批活动在群眾家门口开展,同群眾贴得更近、关系更直接,必须坚持开门搞活动,确保每个环节、每项工作都让群眾参与、受群眾监督、请群眾评判。每个党员、干部都要主动把自己置於社会和群眾监督之下。改什麼、怎样改、改得怎麼样,要让群眾看清楚。

解决“四风”问题,既要著力治标又要注重治本。治标,就是要著力针对面上“四风”问题的各种表现,该纠正的纠正,该禁止的禁止。治本,则是要查找產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从理想信念、工作程序、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抑制不正之风。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抓住“两个关键”,即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整改工作一开始就要抓得很实,兴实招、求实效,坚决防止形式主义、走过场。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要把制度笼子扎紧,确保形成的制度行得通、指导力强、能长期管用,推动作风建设长效化、常态化。要狠抓制度执行,真正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使纪律真正成為带电的高压线。

《摘编》的最后一部分,收入的是习近平同志关於加强对活动组织领导的重要论述。这次活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為了保証取得实效,习近平同志要求,各级党委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作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抓实。要明确责任职责,主要领导亲自抓﹔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强具体指导,确保正确方向﹔坚持统筹兼顾,做到两手抓、两促进﹔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正确的方法步骤和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保証。把习近平同志上述这些要求落实好,就能使活动各个环节的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四、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為一条红线贯穿活动始终,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 《摘编》收入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习近平同志在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眾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正像他所说的,焦裕禄精神与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是高度契合的,因此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為一条红线贯穿活动始终。习近平同志这方面的论述,我们特别需要好好学习。

习近平同志对教育实践活动高度重视,亲自指导。第一批活动期间,他联系河北省,专门赴河北调研指导,全程出席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在京听取活动总体情况汇报,几次发表重要讲话。在第二批活动中,他联系兰考县,在调研指导该县教育实践活动时,阐述了第二批活动的总体要求、实践载体、重点对象、组织指导原则、特点规律。在这次讲话中,他特别提出要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

什麼是焦裕禄精神?习近平同志从贯彻党的群眾路线的角度作了四个方面的概括。一是“心中装著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二是凡事探求就理、“吃别人的饃没味道”的求实作风﹔三是“敢叫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四是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习近平同志要求在整个教育实践活动中,全体党员干部都要“深学、细照、篤行”焦裕禄精神。他强调,要组织党员干部把焦裕禄精神作為一面镜子,从裡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自己,深入查摆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努力向焦裕禄同志看齐,从今天做起,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对待群眾、对待组织、对待事业、对待同志、对待亲属、对待自己,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习近平同志在兰考讲话中,阐述了“三严三实”的要求。即党员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三实”,是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来的,这次讲话又加以强调。一个“严”,一个“实”,点得很准,直中作风问题的要害。他认為,“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裡,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於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為政清廉。“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騖远,不脱离实际。“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於担当责任,勇於直面矛盾,善於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歷史检验的实绩。“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

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习近平同志强调弘扬焦裕禄精神,讲“三严三实”,就是要给全党树立一个榜样,提出一个高的标准。正像《摘编》最后一段话所说的,“教育实践活动要确立一个较高标准”。“标准决定质量,有什麼样的标准就会有什麼样的质量,隻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习近平同志指出,焦裕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有这样的精神构成其强大精神力量,这样的精神无论时代发展到哪一步都不会过时。

篇3:我校切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一、成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于2005年。当时, 从全国的教育形势来看, 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新课改理念使人们的注意力由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转移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 因此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开始成为各个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也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并由负责学生工作的副校长直接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建立健全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相关制度和机制

学校成立了由教育心理组和校医组成的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中心成立后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心理咨询人员工作守则;咨询教师联系年级和班级制度;咨询教师参加心理咨询方面培训和业务学习的制度;咨询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工作的计划安排;学年和学期工作计划等。在学生会成立了心宣部, 心宣部下设小组, 每个小组的成员由每班选派的联络员组成, 联络员负责收集本班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上报咨询室。这些制度和措施, 保证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是咨询中心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此, 咨询中心与学校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通过广播、宣传栏、黑板报、学习园地、手抄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另外, 针对中学生普遍关心的话题 (如前途、就业、人际关系、情感问题) 和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帮助学生提高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正确认识和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初步改善了“上热下冷”局面, 逐渐形成了师生重视心理健康问题的良好氛围。

2. 设立心理咨询室, 有效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是咨询中心最重要的常规工作, 为了便于开展这项活动, 咨询中心设立了心理咨询室, 每周从周一至周五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安排咨询教师在咨询室接待前来咨询的学生。这是一项非常有效的工作, 一些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心理问题的学生, 通过与咨询教师的交流与沟通, 倾诉了自己的苦闷心理, 宣泄了自己的不良情绪, 在心理上得到了咨询教师的理解、关怀和抚慰, 这对于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克服紧张情绪是非常有益的。与此同时, 咨询教师在倾听学生的过程中也更好地认识学生和理解学生, 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也更好地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另外, 咨询中心还设立了宣泄室, 让有不良情绪的学生通过正常的方式来进行宣泄。

3. 建立咨询教师联系班级制度, 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服务于学校的教育工作

为了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咨询中心建立了这一制度。咨询中心安排每位咨询教师联系3 ~4班级, 具体负责这几个班级日常的心理健康工作。学生处召开的班主任会议, 咨询中心都指派咨询教师与会, 把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测试获得的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向班主任进行通报, 使班主任能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对于在咨询工作中发现的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 咨询中心及时与班主任进行沟通, 共同帮助学生。对于在咨询工作中发现的极个别有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学生, 建议学校尽快与学生家长联系, 使问题学生得到妥善处理。

4. 运用心理测量工具, 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

咨询中心每年都要用SCL -90心理测试量表对校本部学生进行心理测试, 通过心理测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我校2010级幼师班学生为例, 三个幼师班和一个幼儿英语班共有学生178人, 经过测试和对测试结果的统计得出以下一组数据:强迫症状14人, 占7.9%;人际关系敏感16人, 占8.99%;抑郁8人, 占4.5%;焦虑8人, 占4.5%;敌意11人, 占6.18%;恐怖22人, 占12.34%;偏执7人, 占3. 93% ;精神病性3人, 占1. 69% ;三项指标14人, 占7. 87% 。以上这组数据可以充分说明学生确实存在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比较严重。同时, 这些信息也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

5.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为了解和研究学生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

学校的教育工作要求我们教师只有在全面地了解学生, 充分掌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履行好“教书育人”的天职。为此, 咨询中心为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 把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收集到的有关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方面的各种信息记录在心理档案中。这些信息既可以反映学生的心路历程, 也是我们对学生心理可能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的依据。特别是一些典型案例, 就是一部很好的教材, 值得我们好好地去研究和学习。因此,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我们研究学生、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的真实可靠的资料, 是咨询中心的宝贵财富。

从上述几个方面看, 我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我们在工作中也感觉到还有很多困难和问题, 这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还没有形成全体教职员工都来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局面;其次,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再次, 缺乏具有从业资格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且咨询教师年龄偏大;最后, 咨询室条件简陋,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心理咨询的效果。尽管我们存在很多困难, 但是, 我们力争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的领导下, 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引导而不是教导;是接纳而不是训诫;是疏导而不是遏止;是真诚而不是做作;是领悟而不是解答。”这是心理咨询工作的操作规范, 也是我们工作的真实写照。我们将尽力为学生撑起一把心灵的保护伞, 促进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摘要:加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也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介绍了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所做的工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使我们能够从中总结经验, 进一步改善我们的工作, 为中职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篇4:我校切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 体验 生活 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根据自身的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精神。

一、采取多种形式,以实践活动为主线,发挥课程效应

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我校在教学中以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多种形式来促进与保证课程实施。

一是选好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

二是典型引路。新的课程会遇到新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但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顺其自然。采用典型引路给大家以启示是一个成功的举措。这种方法对于新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我校的《认识人民币》《滑子蘑的种植》这些案例可以说为全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范例,从而激起了实践研究的热潮。

三是有机整合。实践活动涵盖面广,可与学校德育活动、学科活动、班队活动、节日活动等有机整合,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效应。

二、走进生活,让学生在课余体验社会角色

“让抱大的孩子自己走路吧!”这曾是许多老师的期待。眼看着这群生活在21世纪的儿童,不会给自己梳辫子,父母不在家宁可自己饿肚子,出门一次换洗衣物全装袋子,这的确是个严峻的问题。时代要求他们具有独创的本领,生活需要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逼着孩子走”吧,即使“走”需要勇气和执着,前途会有坎坷和困难,我们也要给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因为他们总要在学习中自己长大。与国外的学生相比,我们的学生所缺乏的并不是知识技能,解题技巧,而是良好的心理态度,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主性,创造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恰恰正是最为重要的。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使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教会学生关爱大自然,关心生存环境;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善自己;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1.在角色体验中引领学生参与社会,体验生活

人们常说,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太差,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温室里的幼苗注定长不成参天大树。作为教师,我们更是深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能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一次次去体验成功、体验失败、体验磨练、体验吃苦,才能激发他们奋斗拼搏的精神,锤炼他们的意志。其实,相对于校园里单一的学习活动,他们也渴望真正走到社会中去,在大千世界里找到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份更为真实的感受,面对着孩子的热情,我们怎能不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呢?

2.在角色体验中实现学生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常言道:学以致用。面对老师的谆谆教诲,家长的苦口婆心,很多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新知识,不难发现,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对学习的本身已经不感兴趣。要让学生主动的学,首先要让他们深刻体会知识的重要性。角色体验为学生提供了运用知识,展示才能的机会。

陶行知先生说:“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社会调查就是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是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社会发生的某一现象进行调查,弄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的一种研究策略。是学生走近社会,感受生活的极好形式,可以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勇于实践的能力。比如,我校前面有条贯穿全镇的大河,以前河水清澈见底,可现在河水变黑了变绿了,虾儿鱼儿全跑了,河边上有很多垃圾,河面还有很多漂浮物。针对这一现象,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查清河水污染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通过这种社会性的调查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了解社会的现状,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让学生体会参与社会服务的意义,熟悉各种社会资源,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锻炼自己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养成收集、整理、分析信息和发现、安排和组织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裕的时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翅膀,广袤的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在多年来的课程实践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的无穷魅力: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多元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新知,也在实践中形成了意识,锻炼了能力。学生的个性在实践中得到张扬,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实践中获得提高,一个个新的生命在实践中生成。迎着初升的太阳,怀着收获的渴望,我們的心中充满了期待。我们相信,虽然尝试的过程不会一路平坦,但一定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大连市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大连市教育学院.

[2]秦建荣,丁建强.走进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江苏教育出版社.

篇5:我校切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认真开展“回头看”工作,切实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7月20日,区城管执法大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自查“回头看”通报会在大队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党支部书记、大队长李权运同志主持,大队中层以上干部参加会议。

会上,班子成员对照个人整改落实的进展、效果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回头看”,将整改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

篇6:我校切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为切实开展好学生党员的学习实践活动,根据《蚌埠学院学生党员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精神,5月份以来,院党委宣传部、人文社科部、院团委联合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专题讲座。

讲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当前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解决的问题”、“应如何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五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全面阐述,对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深入解读。

蚌埠学院在学习实践活动伊始即将在学生党员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教育列为活动的重要内容,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促进了“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

篇7:我校切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龚贵洪

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中诞生的一门新型课程,它打破了传统学科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以间接经验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出学校以学生的亲自实践和亲身体验来获得知识,获得发展。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至高中的一门必修课程。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

1、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指导;

2、活动中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

3、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

4、课下学生进行访问、调查、考察、搜集资料。内容主要包括:环境问题、科学问题、道德问题、健康问题,并且把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自主性、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的五大特点,目的就是让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养成和提高。

例如,本学期我校在开学时计划召开冬季运动会,以班级为单位参赛。于是各班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迅速组建了代表队,并体育老师的指导下自觉积极地进行训练。十二月中旬运动会如期举行,四百多名运动健儿在潇洒比赛的同时表现出了顽强、拼搏、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打破了四项校运会纪录,平了三项纪录,运动会期间广播稿收了近两千篇,运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后来语文老师普遍反映,学生的日记从来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好过,连原来的后进生都写得有模有样的,老师们都说,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我们的教学过程才不至于枯燥无味。

但由于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上的偏差,以致于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中,产生了不少问题和困惑:一方面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解成一门学科,导致课程实施学科化和学习方式传统化;另一方面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教材,感到无从下手,无法实施。或者是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是按照学科教学过程加以设计,教与学的方法基本采用学科教学的方法。如活动过程中有“创设情境,提示课题——学生围绕课题在教室里展开各种活动——总结评价——活动延伸”,但学生活动空间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时空。

篇8:我校切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作用和功能

当前,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是众多大专院校面对的共同问题。因此,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在负载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各学科中, 大学语文由于自身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特征和文学内涵, 其教学更具“教育”色彩, 教学中不仅仅传授给学生关于文字、文学的基本知识, 也包括培养其文学的审美、价值的导向, 以及完善的人格心理和理想追求。其突出的的人文教育功能是一般政治理论课和人生修养课所不能替代的, 因而也就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课”。[1]2006年9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 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一、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

(一)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

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学的特征。大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录的篇目, 大多是中国文学史中久经岁月磨炼的经典名篇, 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结晶, 是作家真情实感和价值取向的流露, 是作家人格的体现。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 除了教授基本的字词、语法、结构之外, 更要让学生领悟其中所包孕的内涵和人生哲理, 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如《孔孟语录》十二则, 通过言近旨远的只言片语, 体现出孔子的“不为富贵而违仁”、“松柏后凋”、“身正令行”、“杀身成仁”等思想, 以及孟子的“为民父母”、“与民同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等思想, 让学生领悟到孔孟的价值标准和取向。在《不朽——我的宗教》一文中, 胡适从小我到大我、从个体到社会、国家, 深入浅出地把儒家的立志、立言、立功作为人生的不朽价值加以宏论, 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给予良好的启迪。

中国文学历来强调有感而发, 有所寄托, 好的作品能够反映时代, 也能够表现作家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领悟作家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同时, 认识社会, 思考人生中诸如价值、理想、追求的重大问题。

(二) 培养学生崇高美好的审美情趣。

文学是一个美的世界, 如语言的音乐美、文学的绘画美、语句的含蓄美、思想的哲理美等。通过这些美的熏陶和感染, 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趣味。吴宓先生在《文学与人学》中曾说:“文学是人生的精髓。”因此,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 强调对文章的分析鉴赏, 应着重培养学生体味、欣赏这些千古名篇的气势、韵味、格调的能力。优秀的作品总是言近旨远, 意味深长,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想象, 把握作品之外的意蕴;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所描绘的人生图画和表现的情景氛围的能力。一篇好的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流露, 它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能够在情感的交流中使读者获得审美感受。

(三) 提升学生的情感智慧。

情感智慧主要是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 以及对人生的自我激励, 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它反映的主要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而文学是人学, 是人心之学。蔡运桂先生曾说: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号形式, 艺术家掌握了创造艺术符号形式的本领, 把无形的内在情感, 变成了可供人感知、观赏的东西”。[2]所以, 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智慧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得到提升, 对他们研究问题、开展工作、培养应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我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日趋边缘化

大学语文边缘化, 是因众多因素所致。从学校方面来看, 大学语文目前在高校教学中处在边缘状态, 主要是因为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 大学语文失去了其原有的活力和竞争力。近年来, 实用主义观念大为流行, 凡事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并以此来衡量、判断事物的价值。因而, 大学语文的价值遭到怀疑。事实上, 大学语文既缺乏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 又没有英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压缩、停开课程, 首当其冲的往往就是大学语文。上世纪九十年代, 我校曾将大学语文列为全校必修课。本世纪初, 也有一半以上的专业开设了大学语文课。而近年来, 在思想政治课、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的双重夹击下, 大学语文渐渐从大多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消失。目前在我校的62个本科专业中, 仅有法学、艺术设计、城市规划等8个专业开设了此课, 尚不到七分之一, 萎缩现象十分明显。

而在开设大学语文的专业中, 课时与教学任务也存在突出矛盾。目前, 我校大学语文课的计划课时为32。在这32个课时中, 需要完成文学作品赏析、应用文写作、口才训练三大任务。这与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36—60的课时量相比, 明显偏低。迫于时间的压力, 有些教师在授课时难免“蜻蜓点水”, 也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此外, 由于大学语文学科定位模糊, 有关大学语文的学术交流活动非常少。很少有会议、科研活动等, 发表论文的机会也少, 大学语文教师也很少有进修学习的机会, 很难找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点, 在申报科研项目时也难以获得支持, 总体上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因而教学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三、加强我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 转变观念, 确立大学语文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所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大学, 我校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 人文素养相对较低。这与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多科性大学的目标是不对应的。因此, 确立大学语文的重要地位, 加强大学语文教学显得尤为必要。建议将大学语文定为全校性的必修课或必选课, 增加到3个学分, 48学时。同时, 加大对大学语文的资金投入, 鼓励教师出去培训进修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为教师的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 加强课程改革,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实现人文素质教育。

1. 更新教育理念, 加强教学的审美性。

许多语文教师认为“大学语文”不过是中学语文的简单延伸, 事实上, 它应当是中学语文更高一级的提升。大学语文教育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大学生的语文能力, 它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对文质兼美的作品的阅读, 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 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最终提高人文素养。因此, 在学习这门课时, 教师应当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 即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而应积极倡导学生的主观介入和参与, 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一定要摆脱中学语文教学中“一扫清字词障碍, 二分段, 三分析段落大意, 四归纳中心思想, 五列出写作特点”的分析模式, 这样只会把那些文质兼美、生动活泼的文学佳作肢解得毫无美感。事实上, 大学语文是一门文学课程, 而文学具有它特定的文化、美学和艺术美感特质。在教学中, 应该体现美学原则, 将审美性的教学方式和美的内容结合起来。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的声、光、影、像等各方面将知识融会贯通, 突破时空限制, 创造图、文、声并茂的画面情境, 通过这些画面和视听效果, 把原本抽象的文字与具体可感的形象联系起来,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和想像力, 将学生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学天地, 使人文素质教育在文学美感的享受中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

2. 创设开放式课堂教学。

开放式课堂教学是指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指导思想, 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大胆超越。一要课堂教学环境开放。大学语文课程要实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 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 必须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 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之中,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 到大社会中寻觅丰富的精神食粮, 扩展学生的学习范围, 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二要课堂教学内容开放。教师不仅要把书本上已有已知的知识和理论当作课堂授课的内容, 而且应该能够吸收本专业不断发展的新知识、新理论、新信息, 丰富课堂讲授的内容。利用一切优秀文学作品和其他各种有益的社会文化资源作为教学内容, 丰富学生知识, 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发展。

3. 依托校园网, 建立校园文学网站, 搭建网上教学信息化平台。

网络能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文学教育的资源。网络与传统的教育资源相比, 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载体多媒体化、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时效性强等。网络巨大的知识容量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拓展了无限的空间,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空前拓宽教学的视角。我们可以建立校园网络教学园地, 在网络中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合作的教学平台。大学语文及与之相配套的人文类选修课可直接开设成网络课程, 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及其它多媒体集于一体的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软件挂在网上, 不但可以模拟现实教学环境, 甚至师生无需见面, 就可以利用网络讲座、答疑和BBS的讨论形式进行互动式的新型语文教学。因此, 利用网络来进行辅助教学, 一是可弥补课时的不足, 一部分具有拓展性和延伸性知识内容可移到课后网络辅助教学来解决。学生的学习范围已不再局限于一本教材或几十节课, 只要鼠标轻轻一击, 古今中外, 上下五千年, 各种美文名著、精彩句章, 都可尽收眼底。二是可以将好的大学语文课件挂在校园网上, 利用网络学习的交互性和自主性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潜能和主动精神, 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的与时俱进。

4. 突出评价与考核的人文性。

当今的大学生, 主体意识很强, 个性鲜明突出, 有较强的反叛意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平等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话语的自由、思想的自由、个性施展的自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大胆质疑。只要学生言之有理, 就应予以肯定, 切不可冷眼相对, 讽刺挖苦。应遵循鼓励性原则, 少批评, 多表扬。在这样的课堂上, 没有居高临下的教导, 没有声色俱厉的训斥, 有的只是平等的对话和充满人文性的评价。自由的讨论取代了“一言堂”和权威结论发布, 平等的师生关系取代了传统的师道尊严。在充满人文情怀的师生关系中, 在洋溢着人文氛围的课堂上, 学生的人文精神也就得到了培养。

另外, 还要突出课程考核的人文性。首先, 从内容上来说, 应尽量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 出卷时减少客观题, 加大主观题的比重, 以分析题、论述题、作文题为主, 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品的阅读分析能力、对文本中蕴涵的人文精神的理解能力, 以及学生对自我及社会的认识能力和反思精神;从方式上来说, 除了笔试, 还应增加口试。其次, 要把考试与平时的课堂讨论、练习相结合, 甚至学生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也都可以成为考核内容。

总之, 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大学语文的作用和功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既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又需要大学语文任课老师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和实践,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坚持教书育人的宗旨, 把知识与现实、书本与人生、情感与价值统一起来, 在人文理想、人文精神的传承中及人生价值和审美理想的宣扬中, 使大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只有这样, 我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宁.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课——谈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建设[N].北京:中国教育报, 2004.05.14.

[2]蔡运桂.艺术情感学[M].海口:三环出版社, 1989:23-24.

[3]陈洪.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3) :16-18.

[4]黄忠顺.大学语文课程转型问题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7, (2) :65-68.

[5]王步高等.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3) :19-21.

[6]陈钧, 雷鸣强、程大琥.大学素质教育与教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0.

[7]程国煜.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7, (1) :99-102.

篇9:我校切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本文主要介绍我校在高中阶段开展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背景,课程目标和内容;从学生角度对生涯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了总结,并对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以及教师角色的转换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生涯教育校本课程

一、我校开发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背景

(一)开发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政策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并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的指导。”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关于课程培养目标的陈述中明确提出将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其中,要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己,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等。

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高中年级主要内容包括: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在高中阶段开发生涯教育校本课程,是贯彻《纲要》精神,落实《普通高中课改方案》和执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培养“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人才的重要措施。

(三)开发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理论依据

生涯规划是计划一个人的未来如何发展,是个体在对自身与外界两方面的状况进行评估和考量以后对人生做出的规划和设计。美国的职业学家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认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是可以和人的生命周期的年龄阶段相配合的。在每个年龄阶段有其具体的发展任务。高中阶段(15-17岁)是个体的青年早期,属于职业发展的试验期,这个时期是综合认识和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与职业社会价值、就业机会,并且感知他们适合哪一张工作。开始进行择业尝试。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打零工等机会,开始进行择业尝试,对未来的升学就业有自己的看法。

因此,在高中阶段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引导学生自己通过体验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更全面的了解自己,更好地为自己进行生涯规划。

(三)开发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社会要求

在面对未来世界不可预知的未来变化,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涯职场难以预测,未来生活的多样性。如何应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挑战,如何面对这些未知的不确定的挑战。通过生涯规划学习,我们能够不断探索自己,根据自己内心、外界变化来调整自己,修正自己可执行的计划,为自己的人生创造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开发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学情分析

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我校发展和师生需求的要求:

1.学校的发展要求: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个性育人才”,学生的自我认识,良好的人际关系,未来的规划能力都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学校高中部是新课改中的自主排课学校,也能有机会发展我校更加优质的校本课程。希望生涯课程能开设成为一门精品校本课程;

2教学上,教师们的困惑:在提升教学成绩方面,老师们尝试了很多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有老师们发现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在学习上没有规划,自我学习能力差,不能很好利用时间等不习惯,这些习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在生涯课程中,通过对学生开展生涯教育,提高学生动机,教会他们一些具体的安排时间,做计划的方法,从而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3、学生的需求:近几年来,我校高中学生常在文理科选择,高考志愿填报,出国留学等人生重大选择中,出现茫然,不知如何选择的情形,有的学生和家长更多的只是根据一本高考报名手册来进行简单的分析,只是考虑到自己的分数和这个学校的专业能否匹配,没有考虑到自己报考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是否匹配。在与个别学生的个体辅导中,能发现部分学生在对自己的认识、未来生活的规划方面知识、能力有着很大的欠缺;还有的学生因自己对未来规划与家长期望发生冲突,造成一定的亲子矛盾;还有部分学生因为对人生没有明确目标,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出现厌学等状况。这些状况的出现,也急需学校加强生涯教育。

二、我校开发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过程:

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经历了如下阶段:

第一阶段:参加培训,笔者有幸参加了北京市“高中学生生涯规划专题辅导课程开发与实验项目”,接受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生涯教育项目组的理论培训,对生涯、生涯教育、生涯教育课程的理论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学习。

第二阶段:文献查阅: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查找国内外对生涯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了解国内外学校的实践经验。了解到在国外,生涯教育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研究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把生涯教育引入了课程。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等国都有完备的生涯教育体系,我国香台湾地区对此也早已有了相当深入的研究。

日本规定中学生必须接受“进路指导”教育(即生涯教育),主要帮助学生设计和思考如何升学、就业和实现人生发展目标等。学校根据日本文部省制定的《初中和高中的进路指导入门》,十分重视中学生涯教育;

英国已初步建立了完善的生涯教育体系,确立了生涯教育目标,制定了生涯教育课程,并建立了有效的实施途径,学校根据全国性的和地区性的统一规定和课程标准把生涯教育列入教育计划,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涯教育;

美国政府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通过了实施“职业生涯教育”拨款计划,要求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在普通教育中设置职业预备课程。美国1996年制定的《美国高中新计划》中明确指出,高中生要为升学和就业做准备,要求高中生取得丰富的就业与入学信息,有机地整合高中教育升学和就业的双重功能。

台湾为了适应地区发展需要,提高国民素质和地区竞争力,对教育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其中将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职业生涯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1998年台湾地区公布了《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确定“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为国民十大基本能力之一,确认一至九年级学生所应具备的生涯发展核心能力,并将职业生涯教育内容融入七大学习领域(语文、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数学、自然与生活科技及综合活动),列入日常教学计划。

以上国家和的确在落实生涯教育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将生涯教育落实在课程当中。

我国大陆的专家和学者也非常重视生涯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专家认为在高中阶段开设专门的生涯教育课程非常有必要,并从理论上对生涯教育的内容进行探索,我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各校可利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课时空间开设专门的生涯教育课程。这使得生涯教育正常、有序、规范地开展成为可能,是实现生涯教育目标最为可行的方法。提出了生涯教育课程的目标应“侧重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理想和职业志向”,帮助学生了解、探索、规划职业。

生涯教育逐渐在高中阶段的实施非常有必要,而让生涯教育走进课程,通过不同类型的课程形态贯彻生涯教育的内容,在实践方面也取得了有效地成功。

上海、甘肃、北京等部分高中现在开始了对职业生涯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如上海的天山中学的生涯规划课程目标就是认识学生、发展学生和成就学生,在此目标下,课程内容包括生涯认知、生涯探索和生涯志趣。他们在课程设计中遵循针对学生需求,立足学校条件,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原则,编辑了相应的教材和教参,使德育课程逐步完善。比如因进JA国际青年成就中国组织所开设的高中课程(经济与商业方面),包括教材、教学计划、授课企业志愿者等。如《生活准则》、《青年理财》、《经济学&MESE》、《学生公司》等课程。

专家、学者和兄弟学校对生涯教育课程的研究和实践,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和经验,但是正如有专家指出的: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由于家庭影响,个人认知等条件的影响,对生涯课程的内容需求有所差异。作为一所教育改革实验学校,我校在学习生涯教育理论,借鉴兄弟学校生涯教育经验地基础上,应该了解本校学生实际和学校发展需求,开展适合我校特点的生涯教育课程。

第三阶段:学生问卷调查:对学生生涯需求进行调查研究,以保证课程内容的针对性。

作为一所教育改革实验学校,我校在学习生涯教育理论,借鉴兄弟学校生涯教育经验地基础上,应该了解本校学生实际和学校发展需求,开展适合我校特点的生涯教育课程。我对学校高一高二学生做了生涯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结果显示:在学生生涯发展认识方面:有近一半的学生对未来有了大致的想法,但没有明确的目标;在学生生涯发展需求方面:80%左右的学生都比较需要和非常需要了解自我能力、性格、价值观和兴趣。

在探索社会方面,90%以上学生都不同程度上都需要了解自己感兴趣职业的工作内容,向往大学信息以及大学学习方式等。学生在此方面的需求是非常高。

学生还需要对合理利用时间等生活规划方面的需求,在对决策能力、制定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克服压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需求都非常高。

学生非常希望得到父母、老师同伴的帮助,除此,84%的学生还需要了解高年级或已经毕业学生的学习惊讶,93%的学生需要老师能给自己的发展给予指导,95%的学生希望参加职业体验、实习和多种社会实践的机会。

以上都要求我们继续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而且是要符合我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我校学生实际需求的生涯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开发校本课程。

第四阶段:2011-2014年,进行初步试验,边修改,边试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确立了我校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与内容,探索了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事实策略,不断建设和丰富课程资源,并探索了课程的评价方式。

三、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

生涯教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分别被称为“职业指导”、“生涯辅导”、“生涯规划指导”或“生涯发展教育”等,经历了从最初帮助受指导者“找一个好的工作”到“引导学生过一个好的人生”的转变。舒伯(Super)提出的生涯教育的内容包括对学生生涯决策能力、自我概念发展、个人价值观的发展、发现并挖掘个人的潜能等方面的教育,具体来说:生涯教育的含义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如何生活,二是如何学习,三是如何谋生,四是如何爱。生涯教育不仅局限于职业领域,更应包括与未来学生生活有关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认为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绝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科选择能力与职业规划能力,而是要教给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的知识、技能与方法,使之能在人生的过程中能主动、持久地适应社会,实现自我发展与终身发展。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要确定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工作,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而是掌握探索自己的方法、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做选择的方式。生涯教育校本规划课程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生涯发展和规划意识,了解规划课程的基本内容;增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的自己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和生涯认知;了解有关职业世界和教育的知识;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自我探索的方法、查找专业和职业信息的方法,提高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信息搜集能力和制定计划的能力等;在学习中学生能够接纳自己、认可自己并愿意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根据课程目标,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模块:

生涯教育校本课资源及评价:

除了校本课程的教材,在教学中寻找各种视频资料,比如中央电视台〈开讲啦〉、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网上搜集资料,登陆招聘网站搜索职场信息,走进高校采访大学生,采访父母亲的职场。聘请校友来讲述自己的故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工作单位。

课程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生涯规划综合测评。

评价内容:课堂参与,知识与技能的提高,规划能力,生涯规划书的完成。

四、生涯教育实施的效果与反思

(一)实施效果

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如何,学生的感受和成长是最重要的:

学生开始了对未来的思考:在期末的学期总结中高一四班的郭思萌同学写到:“高中的学习是不仅仅是为了考大学,了解自己,学会选择对我来说真是特别重要。我感觉这门课程非常重要,非常好,让我对自己,对未来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坚定学生的目标,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张波尔同学是一名成绩优秀的学生,在高一上生涯规划课开始之前,尽管他成绩优异,但他坦言:“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不知道要选什么专业,只知道努力,却不知道方向在哪里,”后来,经过生涯规划课的学习,他逐渐了解到了自己的生涯兴趣,人格特征,价值观,对各种信息搜集,最后他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物理学专业,最终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

生涯教育不仅仅是确立目标,做好选择,更重要的是有执行力,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创造条件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张丹宁同学很向往学习表演。高一生涯规划课时,她说:“我特别想去纽约大学学习表演,可是我知道我的条件并不占优势,但不管怎样,我要努力去实现我的梦想。”两年后,在她的努力下,成为了纽约大学表演系的学生。

学生开始了思考,学会了自己探索更多的有关生涯的题目:在研究性学习中,有多个小组选择了与生涯相关的研究题目,并通过文献查阅、实际访谈等对《互联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中生选择文理科的影响因素》、《对中学生进行生涯教育的调查研究》等研究课题。

在对学生后期的调查中98%的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了自己,对未来社会有了初步认识。但有个别学生在问卷中写到:自己还是缺乏坚持,不能很好的落实到行动中。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生涯教育课程的实施重点。

(二)对生涯教育课程开发的反思:

1.生涯教育课程开发要有一个更广发的视野,不仅仅是需要学生走出去,而更需要老师的思维要走出去,不仅充分发挥年级组、团委等力量作用,还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发展服务。如我高二年级组组织学生周末进大学,采访校友活动,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了解大学各专业,搜集信息,听学哥学姐们对学校对专业的介绍,获得一手资料。2.充分利用互联网。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让学生在招聘网站上进行该专业需要人才标准进行研究。最后对信息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深刻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再进行自我反思。

3.充分利用电视节目。

人物访谈是进行生涯教育最直观、又最能获得一手经验的方式,但是迫于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学生进行人物访谈很有限,在生涯教育课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手段,查找到《开讲啦》《非你莫属》等相关的视频,能让学生有机会听到很多高高在上,业界名流对职业,对人才的挑选标准,对年轻人的告诫。这些成功人士的看法往往对学生有着更重要的影响。

4.让优秀的影片让学生体验不同的人生

一片好的影片能给学生深刻的启发,面对挫折怎么办?我们又该如何为梦想而努力?对于这一问题老师的讲解通常过于苍白,而学生常常会因为缺乏体验,而使得课程效果难以令人满意。那么一部经典的关于梦想,关于不放弃,关于奋斗与努力的经典影片通常能直入孩子柔软的内心,让他们获得深刻的体验:《当幸福来敲门》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面临苦难坚持不懈的努力而获得了幸福。学生在了解别人的生活体验的同时也深刻思索自己的人生。

5.生涯教育校本课程的教师角色

该课程不像其他课程,讨论的目的是为了一个科学、正确、统一的答案。生涯课程中没有标准答案,根据学生个体的生活经历、认知发展、家庭影响答案是各自不同的,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规划的能力,促进和激励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因此,在生涯教育课程中,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是自主规划的主人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的角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倾听学生和尊重学生:倾听和尊重学生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的观点和情感体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2014年,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提出:要通过优化招生制度,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增加学生的选择权。方案提出,从2017年起,高考不再文理分科,考试科目由“3+1”变为“3+3”,第一个“3”指有三门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3,后一个“3”是学生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科目中任选3门。

这些以来,学生从只有狭小空间可以选择选择文科或理科,到未来可以有至少20种学科组合的选择。学生从被动选择变为相对主动。新的规定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学科特长、理想志向进行选择学习科目,尤其打破原来文科科选择束缚提供了制度保障。学生在获得选择权的同时,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报考科目,成功应对高考,如何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使得生涯规划教育在高中课程中变得尤为重要,我们将继续为之探索!

参考文献

[1]汪明.增加学生选择权亟须高中配套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4-09-26.

[2]王品芝.网友关注高考不分文理期待高中开设职业规划课程[N].中国青年报,2014-10-09.

[3]曾维希.生涯发展的混沌特征与生涯辅导的范式整合[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68.

[4]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生涯规划与管理.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3年2月第1版

[5].郭兆年.从“填志愿”到“生涯发展指导”.基础教育课程.2010,12.

上一篇: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练习及答案下一篇:电子d班班级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