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中小学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

2024-05-06

乡镇中小学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通用9篇)

篇1:乡镇中小学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

乡镇中小学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

富阳市渔山乡中心小学

何利明

内容摘要:

乡镇中小学校本教材的开发应充分挖掘当地人文历史资源,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贯穿于开发编撰之中。本文以渔山乡中小学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为例,详细介绍了乡镇中小学如何来编撰自己独特的校本教材。

关键词:乡镇

中小学校本教材

开发利用

一、背景

1、课程三级管理体制的出台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体制。也就是说学校有权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并组织实施和管理。

2、校本教材在认识上的明确

“校本教材”在我国正式出现并使用的时间不长,以前大家对“教材”的观点是神圣的,是不允许有与教材背道而驰的现象发生。而今,当教材可以自己编写了,我们却不知从何处入手。因此,在组织实施开发的时候,我们首先明确了“校本教材”与“校本课程”的联系与区别,对正确进行“校本教材”的定位起到积极的作用。然后思考怎样组织编写。

我们组织开发的“校本教材”是以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为主线的,适合本乡镇青少年阅读的学校自编资料,本着拾省市乡土教材之遗,补渔山乡乡志之缺的精神,为本乡青少年提供一个了解家乡、熟悉家乡的教育渠道,激发青少年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豪情壮志。

3、渔山乡人文资源丰富

每一个乡镇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值得说、值得写的东西,把这些东西汇拢起来,形成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小册子,对地方志史也是一种补充,更是对青少年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进而激发建设家乡的爱国主义教育。

渔山乡爱国主义教育素材非常广泛,从历史到现实、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自然风光、物产资源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素材)。渔山地处富阳最东端、富春江下游、山川风貌、风俗人情较为独特。自古就有“山上可钓鱼、船上可砍柴”之说,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南朝著名山水派诗人谢灵运《富春诗》诗中“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廓”。渔浦潭因风光秀美、物阜民丰、驿站便利,倍受过往行人的喜爱。宋朝爱国诗人陆游任建德知府时,竟有“安得移家常住此,随潮入县伴潮归”的赞叹。向来地灵人杰,历代贤人辈出,看看清康熙年间古地图,回顾建国50多年来山乡巨变,既让人感慨沧海桑田的变迁,更能体味到勤劳勇敢的渔山人民改天换地的雄心壮举。改革开放以来,渔山人民进一步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渔、茶传统产业和砂石料采运、铝钢合金门窗、家具制造、小五金加工、造纸等新兴行业,经济、文化发展欣欣向荣,相继实现“小康乡镇”,“新农村乡镇”。现在渔山人民正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精神为动力,为提前基本实现我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

渔山乡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底蕴为编写渔山乡校本教材奠定了物质基础。

4、撰写技术的基本成熟

校本教材的开发需要有一支精干的编撰队伍。不仅能大致了解渔山乡的整体情况,而且还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能写出文章来。更要紧的是有查阅文献资料和调查访问的能力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需要乡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以上几个方面我们都有比较成熟的条件。

二、组织编写

1、酝酿、定位

在“教材分级管理”的大背景下,编写适合我乡青少年阅读的乡土教材的各项条件已基本成熟。我们联合了乡党委、乡关工委,召开了一次筹备会议,成立了以党委委员为组长的编写委员会,商讨这本教材的基本体系和基本思想主题,并明确各自的职责与任务。

经过充分酝酿,我们认为教材体系与思想定位应该如下安排(后经修改):

(1)包揽本乡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人物等各个方面,形成一个比较全面地展示渔山独特的面貌,让读者大致对渔山有一个总体的、立体的认识。

(2)按单元分块,以独立的单篇文章为主的编排体系。主要有山川秀丽、古往今来、英才辈出、物华天宝、故事传说等五个单元。

(3)文章的典型性和所撰写的景和物、人和事都要能代替本乡的各个方面,能起到以篇盖全,读一知百的作用。

(4)文字材料的科学性和可读性。文章内容必须是真实的,正确的,不能有丝毫错误,遵循教材的科学性原则。同时又要顾及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文字材料的撰写过程中尽量让中小学生不仅读得懂,又要让他们喜欢看,有吸引力。

(5)教材内容具有教育性。最明显的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作为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具有最深厚的感情,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 3 是人们在共同的生活、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一种对自己的乡土和亲人的热爱之情。这种深厚的感情包括热爱自己的民族,祖国的语言、文化、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及祖国的美好山河,还包括热爱祖国的人民,关心他们的命运和幸福。这种感情经过总结、概括和提高,才形成一种具有政治、思想和道德色彩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具有强烈色彩的感情,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使每个人都与自己的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这就是我们编写的主要目的。

2、准备素材,查阅文献资料,走访调查,撰写。

这个阶段我们做的时间长达两年(1999年——2001年),是整个开发的前期准备阶段。当然,也是最艰难的时期。

3、定稿与付印

在2002年初,我们以收集到了近五十篇文章,针对校本教材的组织体系和思想定位,我们做了两项工作:

(1)、内部修改。在几位编委中相互传阅,共改九稿。

(2)、广泛征求意见。在正式付印之前,我们印制了四十本征求意见稿,在全乡、全市范围内的部分知情人士中广泛听取意见,不断完善、不断改进。至2002年5月初定稿。并把教材定名为《可爱的渔山》。

庆幸的是,在2002年六一节时,渔山乡人民政府为《可爱的渔山》召开首发仪式,向全乡儿童献礼,并于六月份在全乡中小学中试用。

三、使用与管理

1、明确使用校本教材的目的意义

这是编写教材的意图。我们乡镇使用《可爱的渔山》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渔山、熟悉家乡,激起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豪情壮志。

2、使用的方法和途径。

《可爱的渔山》使用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校本教材读 4 书征文活动。让本乡中小学生通过“读——写——评”来增进对家乡的了解、激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结合学科教学渗透校本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如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可以结合其中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有目的地将《可爱的渔山》中相应篇目适当地进行教学,补省编教材的不足,增强品德教育的现实感和亲近感,提高教育效果。

语文学科教学时,教师可适当把校本教材中的部分篇目补充到相应的课目当中去,是校本教材和国家地方教材统一结合,增加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和灵活性

数学学科教学时可适当运用校本教材中的基础数据编写应用题,渗透德育。

“社会、常识”学科可以补充本乡的地理知识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具生动性。

当然其他学科亦可以参照本学科的特点,将校本教材穿插进行教学。(3)、结合学校团队活动,开展以校或班为单位的知识竞赛、故事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及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让广大团员、少先队员在活动中轻松愉快地了解家乡,接受教育。

(4)、利用活动课开展校本教材的课堂教学活动。学校教导处规定班主任老师每学期要安排至少1课时的课文教学活动,这样的效果往往比较好。

(5)、增加校本教材的社会效应。学校要求学生把教材带回家,让家长来阅读教材,了解家乡,间接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不仅沟通家校情感,支持学校教育工作,而且开辟了一条好的学生德育渠道。

四、使用效果

我们的校本教材使用至今只有半年,虽不足以谈具体的、量化的效应,但从以下几个表面现象可以说明它的价值与作用:

1、社会反映很大。自教材首发式以来,经常有一些社会人士(包括渔山籍和非渔山籍)来校索要教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教材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好评。原富阳市教育督导室副主任俞雪堂为教材作序。

3、海外渔山籍的多名同胞来信,要求邮寄。

4、学生爱读爱看。举一例说明之:尚未发行前,六年级一学生走进办公室。见此册,“抢”了一本去,在班级中相互传阅。过后问及有关家乡知识,竟对答如流。

当然,我们所开发的这校本教材,仅仅是学校校本课程中的一部分,在课程管理分权的时机里,我们的校本课程和管理尚需进一步建立。同时,这本教材的思想性和教育性的效果还需要在进一步的使用和管理中检测和验证。

相信许多乡镇也会编出属于他们独有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校本教材,不断丰富我市、我省的乡土教材,为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作出贡献。

附:校本教材《可爱的渔山》

主要参考文献:

1、谌业锋,《校本教材开发的理念》,http://jksyt.126.com

2、林一钢,《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素养刍论》,《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3期

3、李昌官,《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中小学管理》,2001第10期

4、《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5、阎德明,《现代学校管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篇2:乡镇中小学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

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基础而开发的课程,我校以主体教育理论为基础,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与创建科技教育先进学校相结合,进行了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不断完善自我及超越自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如何立足于教材,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与地域特点相结合的校本课程,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更广阔的智力背景。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学校要特色发展,校本课程是关键。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基础而开发的课程,我校以主体教育理论为基础,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与创建科技教育先进学校相结合,进行了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不断完善自我及超越自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素养。

一、课程开发宗旨

1.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能力、打好基础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目标;

2.符合学生学习认识发展规律,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并使人文与科学结合;

3.强调课程的特色和个性,为教师和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

4.强调课程面向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过程,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中进行学习。通过我们多途径、多层面的`课程开发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张扬,丰富了主体教育实验的内涵。

二、课程开发措施

1.建立合作机制,多层面价值认可

教师的开发态度、合作精神、合作行为是校本课程有效实施和整合的有效保证。我校在建构科技教育特色建设理念时,传承科技启智未来,学做合一提高素养,在实践中求真,在实践中求学,在实践中求发展,教师对科技教育理念文化的深度思考。科技教育特色创建工作逐步成为全校教师的普遍自觉,体现在每个教师的期望和态度中,不断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还通过家长学校向社会、家长广泛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科技教育特色文化,使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街道、社区、家长的广泛支持。

2.建立整合机制,多学科渗透互动

为保证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和配置,学校应建立开放的组织氛围和教研制度,引导不同学科的教师打破同一学科和年级的组织和界限,围绕科技教育课程文化重建的主题,建立起新的非正式的开放的组织气氛和组织制度,以利于设计和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整合的学习和教研主题,推进不同学科教师的互动和学科整合。

学校通过建立开放式的备课组,让科技教育骨干教师参与其他学科集体备课活动。在此过程中,语文、品德等学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学人文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艺术学科组织学生绘科技幻想画、临摹获奖科技制作、排演科技小品、让学生在场景中扮演科学家的角色等;数学学科在计算、测量等教学中,密切结合科学学科教学,指导学生将科学实验数据转换成简图、表格、图像等,并指导学生运用图像和表格中的数据建立模型进行预测,指导学生运用分数、小数、百分数等运算方法就调查结果进行统计,让学生在整合性学习中激发学习科学的内在动机。

3.建立体验机制,多渠道走向生活

①课外活动

我们将学生课外的活动看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课后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探究活动,参加科技兴趣小组。

②家庭教育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言传身教最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家庭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是我们课程开发中不可忽略的一环。学校要不定期召开科技教育家长会,跟家长探讨科学素养对孩子、对家庭、对社会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多给孩子输送科学的思想,培养孩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

③社区环境教育

我校的课程开发注重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以社区为背景的科学及人文素养的熏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穿插社区环境污染的调查,将书本的知识生活化、具体化,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同时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也有利于其人文素养的提高。组织学生开展“生活科技实践行活动”,以专题形式加以设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定期请专家作环保科技专题讲座,请园艺师作栽培现场指导,请工程专家作“感知教育”基本知识讲座等,让地方和社区的自然人文资源成为科技教育课程开展的不竭源泉。

4.建立活动机制,多形式开发智能

任何教育都是从活动开始的,科技教育课程建设更是如此。在建立活动机制的实践中,必须确立以儿童为本位、以儿童兴趣为主题的课程观,十分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学校的课程开发应弥补科学学科课程的不足,重视开发和丰富活动课程,平衡课程类型,让学生在自主性体验活动中提升和发展科学素养。

科技教育活动课程的设计,必须尊重和满足个性的兴趣、需要和意愿,在兴趣发展的基础上将知识掌握和智力发展统一起来。如以制作“小三模”,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金钥匙工作室”,每周组织学生学习航模基本知识,动手操作拼装和制作航空航天模型,定期组织班、校竞赛活动,并积极参加省、市、县科技模型大赛,以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机器人拼装、编程、调试等技能的“罗伯特工作室”,引导学生从小就接触前沿科技。各工作室设有相应的班级工作站点,在以上科技教育活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由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参加相应的工作室和工作站点,让学生各选其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我校还将学习的内容分为低、中、高年段,在课时上1-6年级每周1节科技教育课。各年级科技教育内容安排如下:一、二年级:科幻画、手工制作、智力拼图,侧重培养学生想象能力,锻炼出灵巧的双手。三、四年级:科幻画、科技小制作、,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写作训练。五、六年级:废旧物利用、科学小实验、科技实践活动,侧重培养学生创造技能和创造思维,训练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验报告的撰写。将科技教育课列入课表,使科技教育进入教学主渠道,落实到每一个学生。每个班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及指导老师,加大科技的含金量。

篇3:乡镇中小学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

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情况相对特殊,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根据小学教学实际,充分认识到校本教材的重要性,立足农村寄宿制小学实际,积极开发与利用校本教材资源,为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学提供有力支持。农村寄宿制小学作为一种形式特殊的学校,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掘校本教材资源,并实现校本教材资源的有效利用,才能保证小学教学取得积极效果,充分满足小学教学需要。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应认识到校本教材资源的重要性

为了满足农村小学学生的寄宿要求,通常寄宿制小学都会建有日光温室,学生课余活动场地,美术、书法室,充足的体育场地,音乐、舞蹈、图书阅览室等硬件设施。

古城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近年来,随着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推进,学校结合农村学生教育的实际,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建立了学生课外实践劳动基地,“全心全意为学生提供教育生活服务”是基地创办的出发点。基地的建成为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活动提供平台; 为学生营养餐计划的落实和师生生活提供健康、环保、绿色无公害的蔬菜; 降低了农村学校学生生活成本,减轻了农民负担; 古城小学学生课外实践劳动基地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课堂,是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除了这些硬件设施之外,校本教材资源对农村寄宿制小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本教材资源是农村寄宿制小学的重要补充

校本教材资源是根据农村寄宿制小学实际而编写的地方特色教材,对补充小学教学内容,丰富小学教学手段具有重要作用。

2.校本教材资源是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学的重要推动力

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学过程中,校本教材资源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 使农村寄宿制教学的教学过程获得了充足的动力,保证了小学教学的发展质量。

3.校本教材资源是农村寄宿制小学的重要教学内容

在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其内容主要来自学校所处地方的特色文化,与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教学实际紧密联系,在教学内容上也与农村寄宿制小学贴合的十分紧密。

三、农村寄宿制小学应做好校本教材资源的发掘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体验式教育活动、主题式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在体验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参加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在劳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生存。二是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将学生的思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行为规范及心理素质训练、动手动脑、实践创新等等渗透在每一个教育活动之中,让基地成为一所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的大课堂。

鉴于校本教材资源的重要性,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学中,做好校本教材资源的发掘,是保证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学质量获得全面提高的关键手段。结合当前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学实际,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挖掘农村寄宿制小学校本教材资源:

1.立足农村实际

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校本教材资源的发掘过程中,要想使校本教材资源能够发挥其应有作用,并提高校本教材资源的利用率,我们应立足农村实际,从农村特色文化入手,做好农村寄宿制小学校本教材资源的发掘,满足小学教学实际。

2.注重实效性

为了确保校本教材资源能够充分满足小学教学需要,我们应在校本教材资源的发掘上进行甄别,注重校本教材对教学的促进,把握校本教材开发原则,使校本教材资源成为提高小学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推动小学教学改革全面进行。

3.注重与现有教材的结合

虽然校本教材在农村寄宿制小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考虑到小学教学实际,校本教材的利用仅仅是作为正常教材的补充。因此,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中,必须要注重与现有教材的结合,提高校本教材的开发质量。

四、农村寄宿制小学应做好校本教材资源的利用

根据农村寄宿制小学充分发掘校本教材资源以后,就要根据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教学实际,积极推动校本教材资源的充分利用,使校本教学资源成为促进小学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应结合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校本教材资源的利用:

1.找准切入点

在校本教材资源的利用中,只有找准切入点,才能保证校本教材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而满足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教学需要,达到促进小学教学的目的。

2.保证一定的比例

由于校本教材资源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不高,因此在校本教材资源的利用中,应保证校本教材资源的比例满足教学要求,避免校本教材资源过多运用,影响正常教材的使用。

3.选择重点内容

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校本教材资源的开发中,符合小学教学要求的教材内容很多。但是考虑到小学教学时间有限的特点,只有选择重点内容在重点环节重点运用校本教材资源,才能保证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学工作得到全面有效开展。

五、农村寄宿制小学应做好校本教材资源利用效果的评价

通过对农村寄宿制小学校本教材资源的利用过程分析可知,校本教材资源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但提高了小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也推动了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学改革的实施。为此,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校本教材资源的利用效果最大化,我们应对校本教材资源利用效果进行全面评价:

1.实效性评价

校本教材资源的利用,只有达到实效性标准,才能满足小学教学需要。 因此,对校本教材资源利用的实效性评价,是确保校本教学资源利用效果的关键。

2.全面性评价

校本教材资源作为小学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只有对其全面性进行评价,才能保证校本教材资源利用取得实效。

3.推动作用评价

对于校本教材资源而言,要想提高校本教材资源的利用,对其推动作用进行正确分析是促进其有效利用的关键。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学过程中,正确认识并做好校本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推动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措施。为此,我们应对校本教材资源有正确认识,并结合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学实际,做好校本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

摘要: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了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应立足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学实际,做好校本教材资源的调查,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全面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教学质量。

篇4:乡镇中小学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

一、校本课程开发探索

“科研促进教研,教研提升教学。”十一五期间的安徽省级科研课题“地理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研究”为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和实践研究搭建了一个平台。课题组编写并出版了校本教材《利辛地理》。它的编写完成和出版极大地提升了其它同行开发校本课程的行动信心,为学校整体校本课程开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也为利辛县域内其它缺乏校本教材开发实践经验的农村学校开发校本教材提供了开发蓝本,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开发过程中注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整理并完善了校本教材开发一般流程(图1)。为了让《利辛地理》真正成为一门校本课程,课题组对其进行了多次实践探究,先后以专题讲座、实践课程、选修课程等方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并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待条件成熟后向学校申请开课,组织学生选课、制定上课时间、安排老师上课、制定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案。实践中也整理出校本教材应用的一般流程(图2),以期将课程开发与应用理论以图示方式向外推广,为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应用方面探索的地理教师提供参考。

二、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反思

1.学生发展需求调查研究不够,应科学开发服务需求

校本课程开发之目的是满足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所以开设校本课程的根本前提应该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而不是为国家课程管理规定而开。一门学生不喜欢的课程是“废品”,一门学生发展不需要的课程是“毒品”。《利辛地理》是在新课程理念深入推广的背景下产生的,从编写者和课程组织者的角度来分析,在县域内推广应用为学生的乡土认知和乡土情感的发展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作为一个个鲜活生命个体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标准,把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价值观绑架在学生身上,必然会导致学生反抗,其后果无疑是给本来已经身心疲累的学生雪上加霜。所以,建议加强课程需求调研,全面掌握和科学评价学生发展需求,做到科学开发服务需求。

2.校本课程开发开放性不够,应鼓励学生全程参与

校本课程开发打破了传统的集中制课程编排体系,使学校的教师、学生和其它关心教育的社会人士均可直接参与课程开发。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学习者双重身份的学生对其自身发展需求有着清醒的认识。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编写、实施和评价,收获的不仅仅是课程知识,更多的是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获得的实践经验、课程兴趣和发展的自豪感。然而,在校本课程《利辛地理》的课程开发与应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只有校本教材评价、校本课堂学习和校本课程评价等方面,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内容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学校开放思想,下放课程开发权限,从而促使学生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实现成长和成功。

3.校本教材编写呈现方式封闭,应鼓励突破传统束缚

校本课程开发不一定要开发教材,但也不反对开发,即只要条件具备就可以开发教材。《利辛地理》作为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双重身份,其开发和出版对本县学生了解利辛地理,认知利辛乡土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对校本课程的推广无疑是有利的。《利辛地理》的编排方式仍然沿用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内容逻辑性强,对于学生学习系统地理有利,但是对提高学习兴趣和减轻学习压力则不利,与开发校本课程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校本课程《利辛地理》的推广中,建议初中可以采用结构式编排体系,实行系统教学;高中校本课程的实施则应以模块呈现,分成《利辛农业》、《利辛工业》、《利辛交通》、《利辛旅游》、《利辛城市规划》等几项子课程为宜。

4.学生学业评价系统机械死板,应倡导全面科学评价

新课程理念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评价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新课程倡导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是开放且不断变化的,不是预先设定,而是在交互中生成。学生学业评价过程中,则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智力发展水平、技能水平、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全面进步。校本课程实施和评价与高考指挥棒的联系较少,评价阻力较小。《利辛地理》的学生学业评价主要以考定教,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查,对学生的课程智力发展关注较多,忽视对学生其它层面智力成长的考量。建议采用新课程倡导的多元评价方式进行全面合理评价,课程学习结果评价则可以借鉴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所倡导的模糊性评价、不确定性评价等。

5.学生学习课业负担未轻反重,应合理组织课程结构

校本课程开发之目的是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应与目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和成长。然而自《利辛地理》等一系列的校本课程开设推广后,越来越多的学生感觉到学习压力未轻反重。这样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其初衷相悖,建议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兴趣主导作用,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组织课程结构,减轻学习校本课程的学业负担,从而促进学生愉快、健康和全面发展。

篇5:乡镇中小学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的有关理论告诉我们,课程资源“绝不仅仅限于学校内部,课程资源涉及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中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施教育目的的教育资源。所以地方课程资源具有广泛多样的特点,他弥散在学校内外的方方面面。”(通俗的说,就是凡是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资源都是可以纳入地方课程资源的,都应当开发和利用,而不必顾及它是课内还是课外,是“硬件”还是“软件”

依据课改精神,我校将全部课程整合为三大领域,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其中基础性课程即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学科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的条件的资源、学生现状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所开发的各种课程。

(1)国家课程以学案为辅,分层次学习

在国家课程教学中开展 “主动学习、探究生成” 以提高学生学习素养的教学实施。

加强课程的基础性,精简共性的基础,增加可选择的不同基础,注重能力、方法和态度的基础,使基础学力得以切实的落实。通过加强教材整合、分层教学实施、注重训练方式优化、强化实验教学改革、个别引领学生辅导、加强质量监控保障等措施,保障基础型课程的扎实推进。

针对我校学生实际进行学科模块设计和组合,同一科目课程有不同层次教学内容与要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科目,或在同一领域、模块课程科目中,有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的自主选择,使学生有选择有层次地学习,满足不同学业基础与能力、潜质发展的差异性的学生的需要,从而使学生的个性特点、潜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

(二)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1.利用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

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对我们农村学校来说更有优势同城市学校相比,农村环境和自然资源更接近,利用自然资源有着更为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利用起来更为直接、方便、有效、易于为师生所吸纳,这些可开发和利用的自然资源利用家乡的四季变化、天体天象、日出日落、山川树木、风霜雨雪、地形地貌、花鸟草虫、飞禽走兽、田野果园,也可以是村边蜿蜒流淌的小溪、乡野散发着芬芳气息的泥土、天边七色的彩虹、邻里崭新或古朴的农舍等,这些朴实、鲜活的自然资源就在学校附近。我们可能天天看到田野日出或山间日落,但如果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则“日出日落”这一自然资源永远也成不了地方课程资源,故此,我们把它用到语文口语交际课上,或者用于作文课上,引导学生观察、想象、说话、写景、抒情,则“日出日落”之景作为了语文课程资源。

2.利用当地独特丰厚的人文资源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乃至班级,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环境资源,这些资源利用好了就成了素材性地方课程。我们适时的利用本地用的英雄人物,学校的先进人物(教师和学生)班里发生的引人思考的事情以及民俗节日,(元宵节、看灯会、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赏月、各种祭祖拜佛活动等)、建筑、艺术、各种谚语俗语、民歌民谣、歇后语、传说故事等。这些地域性资源都具有较强的独特性,都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素材性课程资源,纳入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3.利用取之不尽的生活资源

生活是无比广阔,色彩斑斓的,师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劳动、人际交往、礼仪礼节、当地的黄豆种植、果树生产技术等方面,都具有无限的、取之不尽的资源供我们挖掘,使之成为地方课程资源。比如,社区、学校、或班级乃至学生自己组织开展的一些活动。诸如,运动会、庆祝会、智力竞赛、演讲会等,把这些活动融入到地方课程中,让学生谈所见、谈体会、写感受、到记日记、这样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锻炼了学生认知,提高了写作能力。数学课上,让学生丈量距离,测算速度,统计数字,这些资源变成了数学课程资源。

(2)校本课程开发整合、分领域选择

为彰显我校的校园文化特色,我校的校本课程分为艺术类、实践类、学科延伸类、科学素养类、心理辅导类。

艺术类:

书法理论与实践 心理辅导与咨询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 参观与考察

敬老院服务

科学素养类:

电脑网络应用 学科拓展延伸类:

唐诗宋词赏析

英语会话与阅读

学生自愿选择,进行基本能力考核,择优录取,组建兴趣小组。心理健康每周一课时,艺术类、科学素养类和学科素养类间周一课时,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每学期10课时左右。

篇6:乡镇中小学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

案(初稿)

校本课程是红色教育的载体,而红色文化是红色教育的灵魂。为弘扬红色乡土文化,打造红色特色教育学校,构建学校红色乡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特拟定此方案。

一、课程设置(指导思想):

编辑校本教材《红色的土地》,把革命传统教育揉进学生的思想教育中,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国革命、家乡红色历史的认识和学习,使学生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让学生不忘历史,学会感恩,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培养少年儿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家乡历史、革命英雄人物的事迹及红色文化,从而加深对家乡人文社会和红色文化的了解。

(2)、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时尚感人的节目解读红色文化。(3)、通过学生分组活动,提高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综合表达的能力,发展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组织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走访等形式收集家乡红色文化历史、革命英雄人物事迹、红色诗词,丰富课堂内容。(2)、引导学生亲近家乡的红色文化,关注时代的发展,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和学校内外的联系。(3)、创建并运用品牌节目,把丰富的声、像导入综合实践课,激活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热情,以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参与组织筹划、合作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学会与人协调,明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做好事情的前提。

(2)、从本土生活实际出发,关注身边的环境、社会、风土人情。通过活动的组织与参与、感悟与反思,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教育学生关注生活,进而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道德情感和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及活动结束后自发把自己打造成具有红色“性格”、红色“气质”的人。

三、课程内容:

加强与县文联、县文化馆、县文管所、县博物馆、县党史研究室等单位的联系与沟通,积极收录整理本地区及县、市乃至全国的红色革命斗争故事、红色人物传记、红色散文、红色诗词、红色名言警句、革命歌曲以及学校、家乡的历史传统文化,编写特色校本教材《红色的土地》----红色革命传统教育读本。坚持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大目标,要求整套教材要设计精美,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使红色文化校本教材融知识性、时代性、趣味性于一体。为了使红色文化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要让校本教材成为学生的必读书目,安排专门学时进行讲授,并组织开发相应的教学参考书,以此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文化积累,陶冶学生精神世界,激发学生诵读激情。

四、课程结构:

根据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特色和本校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把“红色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编写出阅读教材。

根据学生的认知年龄特点,将《红色的土地》校本教材共分低段、中段、高段三册,每册若干篇课文。按照 “红色纪事”、“红色颂歌”、“红色传承”的思路,开发校本课程系列教材,构建红色文化校本课程。低年级使用《红色纪事》、中年级使用《红色颂歌》、高年级使用《红色传承》。每册书可分为“红色中国、红色人物、红色家乡、红色故事”等四个单元。课堂结构可分为“红色人物我介绍”、“红色故事我宣讲”、“红色精神我畅谈”、“红色文化我实践”四个环节。课后设计一些诸如看一看、画一画、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拍一拍、访一访等多种形式的课后练习。低、中、高年级教材内容、课程目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五、课程的编写:

1、编写目录:根据工作分工安排,由各红色乡土教育兴趣小组教师组织编写各年级校本教材《红色的土地》的课程目录及内容简介;由音乐老师组织编写《红色的旋律》课程目录及内容简介。

2、组编教材:教导处(或红色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根据计划,组织编写校本课程。

六、课堂展示、汇报成果的形式:

1、子午书简﹙我爱诵读

红色诗词组﹚

2、幸运52﹙知识竞赛

红色知识组﹚

3、艺术人生﹙红色记忆

红色故事组﹚

4、我爱记歌词﹙K歌比赛

红色歌曲组﹚

5、实话实说(1)、你说我说:体会交流(2)、各抒己见:拓展延伸

七、课时安排:

红色文化校本课程作为对学生学习的补充教材,采取课时集中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每周1-2课时,可利用每周班会课等时间进行教学,要有教案、记录等。

八、学科渗透

特色校本课程学科渗透,将革命传统教育渗透于其他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培养他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学科教学中实施“5-3-2-6-3-6”活动渗透红色文化理念,积淀丰厚红色校园文化。

语文教师每期做好五件事,即每堂课前组织学生发表一条红色宣言,每天至少读一首红色诗词,每周至少背诵一首红色诗文,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红色诗词朗诵会或红色故事演讲会,每期至少开展一次红色诗文征文比赛,让红色文化的元素伴随着学生的成长。

品德社会课教师每期做好三项事,即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教育,每期举行红色革命故事会不低于两次,每期让学生收集红色故事或红色案例等轶闻佚事不少于两个,每年开展红色考察活动至少一次,让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音乐教师每期做好两项事:教唱红歌不低于两首,每期举行一次学生红歌比赛,让红色文化的声音响遍校园。

体育教师要在体育课加强学生行、走、集队、纪律等教育,按照革命军人的标准对学生实施队列、跑步、形体、仪表、速度、纪容等方面训练,让学生学会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集合排队齐如整,强化学生素质,让红色的革命种子穿透岁月茁壮成长。

美术教师每期至少各安排一至两次让学生画红色画、写红色字,每期至少举行一次学生书画展,通过这三项活动让红色文化开满校园,花香果美。

当条件允许时,微机教师要组织学生做好六件事:积极制作和开发红色文化课件,创建红色文化网页、论坛、博客、博客群、QQ 群等,并定期开展红色文化优秀课件、优秀网页、优秀博客的评选活动,让红色校园文化到处传扬。

其它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结合该科特点渗透红色文化的理念,有效落实红色校园文化建设。

各学科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地挖掘教材中的跨学科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找到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横向联系,激发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掌握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九、课程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全面达成。

2、对教师的评价。重视教师角色的定位,看教师是否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组织者、辅导者,是否成为学生各种能力和良好品质的培养者以及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其次是教师的经验总结。

十、课程开发的管理和保障措施:

1、教导处负责红色乡土教育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和评价工作。

2、班主任及各年级红色乡土兴趣小组教师在教导处的指导下负责学生的“红色乡土教育”校本教材的编写编辑及教育教学工作。

3、期初,授课老师拟定好校本课程学期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

4、学校对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在外出学习、教学研究、校本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物质支持。

5、学生的校外活动要在指导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展开,并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6、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十、校本课程纲要(选材):

1、第一板块:(镇、校)

以本校本地区现有的红色资源为核心内容,学习介绍中共党史。前奏:(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大革命及大革命的失败;(3)、土地革命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简介;(4)、红军长征的背景。主题:

(1)、历史的丰碑:红军长征过石壕

①历史背景;

②革命斗争;

③鱼水情深;

④精神永存;(2)、红军司务长的故事;(3)、红军洞的故事;

(4)、红军桥的历史;(5)、石壕红军烈士墓;(6)、红一军团长征驻石壕指挥部旧址;(7)、红军长征过石壕有关将领的人物生平解说。

尾声:(1)、红军长征过石壕后的故事:土城战役、四渡赤水、„„(2)、红军长征的结束;(3)、红军长征的概况、经过;(4)、红军长征的重大意义。

注意:所选内容中可选有关红军或红军长征的小故事、人物传记、革命歌曲、红色诗词、散文、重要会议等。

2、第二板块:(县)(1)、巴渝大地的惊雷:重庆第一党支部的诞生及影响

①历史背景;

②綦江地下党支部的建立;

③綦江革命斗争的开展;

④綦江地下党支部建立的重大意义。

(2)、綦江党史人物解说:

①革命先驱邹进贤;

②红军骁将王良及红色长篇小说《璀璨的将星》; ③革命先烈王奇岳;

④霍氏三杰; ⑤革命烈士陈治钧;

⑥红岩烈士明昭„„

(3)、綦江的解放。

3、第三板块:(重庆市)“不朽的红岩魂”:重点是《红岩魂》中有关红岩烈士、渣滓洞、白公馆等方面的红岩故事、红色诗词、红色人物等方面的学习。

4、第四板块:(全国)

其他各地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红色故事、红色诗词、散文、红色人物、红色歌曲等。

5、第五板块:(地域文化)(1)、石壕镇及石壕小学的历史变革、本镇的历史风土人情;(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乡的思想感情);

(2)、綦江地域文化及綦江“僚人”的历史传说、考证。

綦江县石壕镇中心小学

篇7:乡镇中小学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

一、课题提出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校本课程建设的理念。开发校本课程是当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必然,也是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比较,校本课程的开发更能尊重和满足学校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如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努力融入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和办学思想,是各学科要研究的,也是各学科的必然。本课题就是立足于校本的研究彰显学校的特色和师生的发展。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具有重学习过程,重亲历体验,重学生感悟,重实践操作等显著特点,教材教学内容弹性大,问题设计贴近生活,给教师和学生留有足够的自立空间等方面的优势,人教版数学教材是个样本和范例,但资源还不能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要,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校本课程”,不仅使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得到更好的应用和延伸,更能让教师的教学智慧、潜能得到开发,数学文化得到传播,更大程度地补充课堂的资源,活跃儿童身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品质的提升。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校从本学期开始开发校本教材,并以“活动·智慧”为教材名称。

二、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学校教育教学对人的发展,应该是一种对完整的人性和人格的建构。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发展,更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通过数学观念的恰当构建,数学方法与技能的有效把握,提高对世界的认识,培养对世界进行改造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

2.建构主义心理学基础

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对外部所授予的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积累,而是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人教版教材强调对被动式学习的超越,强调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前提,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条件,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特征,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在赋予知识个人意义的同时,培养自主意识、自主习惯和自主能力。

3.新课程教育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我们把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真正变成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旨在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努力填补国家课程开发预留的“弹性空间”,努力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体现学校生存与师生发展的需要。

三、研究意义

1.为教师创设发展的平台。

“活动·智慧”校本课程的研究为全校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创设了教师自身发展的平台。在新课改实施以来,如何将先进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学校迫切解决的问题,校本课程的开发恰恰是理念改变行为的桥梁。2.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活动·智慧”校本课程意在通过课堂内外数学活动的开发,促使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得到长足的发展。这种发展既是共性的群体发展,也可理解为个性的异质发展。3.为学校赢得发展的空间。

“活动·智慧”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校走在了全市课改的第一方阵,一方面推动了全市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另一方面在校内也加速了其他学科的课改进程,从而为学校的发展赢得了空间。

四、研究目标

通过“活动·智慧”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促使教师与编者对话、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对话、与生活对话、与学生对话。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思维,用数学的思考去发现数学、运用数学,从而发展心智、热爱数学,促使学校加快课改的进程,力创品牌学校。

五、教材内容

根据学校自身的需求和特点,教育资源,学校环境以及办学理念来设计教材内容,主要包括: 1.实践活动篇

①找数学:让学生找数学,使数学生活化,成为现实中的数学(例如统筹时间、购物、走路、乘车等问题);

②做数学:让学生做数学,使数学活动化,成为动态的数学(例如统计十字路口的车辆、报纸销量、校园绿化面积等);

③玩数学:让学生玩数学,使数学情趣化,成为快乐的数学(例如通过学生围、画、涂一系列活动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等); ④问数学:让学生问数学,使数学问题化,成为思考的数学(例如土豆的体积、苹果装箱问题等)。

⑤研数学:让学生研数学,使数学课题化,成为研究的数学(例如用水中的数学问题、汽车与环境等)2.思想方法篇

数学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变换思想、符号思想、对应思想、极限思想、集合思想等。

基本方法:高斯求和、加法原理、乘法原理、抽屉原理、行程问题、周期问题等。3.趣味数学篇

①数学游戏:把数学的特性、规律、原理融入到游戏之中,学生通过玩游戏,既玩得开心、有趣,又懂得一些数学的奥秘,明白一些道理,并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真奇妙。

②数学故事:讲数学家的故事。给学生讲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的数学家成长、失败或成功的过程的故事,为学生树立学习的典范,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奋发进取的优秀品质。

③数学趣题:做数学趣题。把一些数学难题编入数学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做数学难题很有意思,自然喜欢钻研难题,勇于探究学问。

④数学谜语:猜数学谜语、记数学成语。通过猜数学谜语使学生牢记有关的数学名词等,为学习有关概念增添了不少乐趣。通过牢记这类数学成语能增强学生的数感。

⑤数学知识:收集必要的数学小常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扩大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

⑥数学笑话:通过说数学笑话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能启迪人生!

六、实施说明 1.教材编写形式

采取模块式教材,把教材分为三大模块(实践活动、思想方法、趣味数学),各大模块中又分为不等的小模块,这样便于编写成体系,有助于随时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修改学习的内容,保证教材与时俱进,充满活力。2.教材编排体系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在高中低段采取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写方式,注重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图文并茂,提供趣味知识的阅读,学练结合富有层次性。3.课程开设方法

在全校一至六年级平均每周开设一节数学课,每学期保证15课时,其中实践活动5节、思想与方法6节、趣味数学4节。每学年三——六年级举办一次数学手抄报比赛、数学知识擂台赛、数学能力测试活动。

七、研究方法

文献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学习,了解研究前沿的最新动态,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调查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设置了一定的学生问卷或教师问卷,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方向,让课题研究切实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我们采取互动研究的方式,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让“教研”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提高了研究的效益。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我们及时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不断对行为进行反思,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保证工作有序、有效的开展。

八、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08年9月至2008年10月)

成立课题实验指导组,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参与实验的所有成员学习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确定好课题实验的重点,上报课题方案。2.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确定并收集双册材料。

第二阶段(2009年2月至2009年6月):撰写双册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录制数学家故事、数学小故事等光盘;确定并收集单册材料。

第三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撰写单册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录制数学家故事、数学小故事等光盘。

第四阶段(2010年2月至2010年6月):修改定稿,交付编印。3.总结阶段。(2010年10月)

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实验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召开课题总结会,展示、汇报实验成果。

九、成果呈现 研究报告、教材、课例(录相)、录音及其他。

十、条件保障

1.研究团队:由学校领导、学科指导组成员、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组成。

2.管理经验:课题负责人长期参与市级课题管理工作实践,对课题管理机制、教师专业需求等有较深刻的认识。

3.理论基础:课题参与者对数学活动组织、实施等均具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前期研究比较到位,课题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已有相关的学术论文。4.经费保证:学校支持课题组人员外出学习及经费保障。

十一、开发与实施组织

提出校本课程方案后,为了更好地融合教材,我们对此校本课程地研究提出以下几个讨论要点:

1、如何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找数学,教师应如何带领学生去生活中找数学;

2、在上统计十字路口的车辆、校园绿化面积等内容时,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独立或小组合作来完成统计工作;

3、在教学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等这些内容时,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理解并掌握所要教的内容呢;

4、如何使学生在学了书本知识后把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如看到土豆就问土豆的面积是多少,还有苹果装箱问题等;

5、在学生学会了找数学、做数学、玩数学、问数学后,应怎样才能带领学生来进行研究数学,如用水问题、汽车与环境问题等;

6、如何培养学生解难题的兴趣,怎样把数学与故事联系起来,还有怎样带领学生找数学故事或自编数学故事。

经小组讨论,我觉得要解决以上几点讨论要点,光靠教师一人是不够的,需要学校每个老师的帮忙,更需要每位家长的大力支持。其实,家长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如第一点讨论要点是让学生学会找数学,学生在课上已经了解了如何到实际生活中去找数学,如果不加以强化的话,学生很快就会忘了如何去找数学,这就需要家长们加以强化了,因为学校里没有那么大的活动范围,而且学校是不怎么变的大家庭,而外面的世界时经常在变的;第二点中的统计十字路口的车辆,就需要家长陪同孩子到十字路口去观察并做好记录;还有当孩子在家问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数学问题时,家长应给与孩子适当的解释,使孩子更好地理解数学的重要性。

篇8:乡镇中小学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

近年来, 开发校本教材越来越受各职业学校的重视。因为只有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学生, 学校才有好声誉和好生源, 学校才能更好地发展。顺应这一潮流, 我校会计专业校本教材的开发现从以“就业为导向、技能为核心”的理念出发, 注重校本教材中的“技”和“能”, 突出了校本教材的“新”和“用”。

一、校本教材开发中的“技”和“能”

1. 技, 是指技术。

为确保学生在两年时间内掌握较完善的会计专业知识体系, 我校首先开发的是会计专业校本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就业的需要, 根据专业理论、技能和学生的情况合理地开设课程, 在专业课程的开设中突出专业技能的应用, 使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始终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目前已开发的关于会计就业方向的专业校本课程有:专业基础课 (基础会计) 、专业基础技能课 (基础会计实务) 、专业课 (财务会计) 、专业技能课 (财务会计实务、电算化) 、就业课程 (会计证、中小企业会计实务、税收基础) 。此课程体系在我校整体运行情况良好。

2. 能, 是指能力。

只有真正掌握专业技术才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所以光有一个课程体系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对课程体系中的每门课程进行科学、合理地完善, 根据其在该专业中的地位确定最终考核标准。我校对会计校本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最后达标要求规定, 不仅重视最后的结果, 更注重过程考核。我校将每一门课每一学期分四个考核时间, 第1次月考、期中考, 第2次月考和期终考, 并将考核内容及要求加以细化。

二、校本教材开发中的“新”和“用”

1. 新, 是指创新和更新。

(1) 创新。我校会计专业校本教材的开发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 在编写时引入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适合专业教材开发的模式, 将内容划分成教学模块, 每个教学模块再细分为几个具体的项目和任务, 以灵活的形式来编排内容, 在每个具体的活动中渗透学生掌握必需的理论和技能。 (2) 更新。每年的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都有所更新和变动, 所以在开发会计专业校本教材时应根据最新的发展情况和相关行业规定及时更新和调整内容。

2. 用, 是指适用和实用。

(1) 适用。教材是为学生开发的, 要努力使教材更适用需要就业的职高学生, 一方面, 内容安排上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可进行分层教学,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作出不同的选择。另一方面, 要考虑职高学生理论基础普遍较差、动手能力相对较强的情况, 在校本教材开发中增加一些动手操作的资料, 少一些理论研究;多一些公司作业流程, 少一些理论教学。 (2) 实用。在考虑学生的同时, 校本教材的开发还要考虑企业的需求。开发团队应深入企业, 了解企业的作业流程, 或邀请相关企业的技术专家共同组成开发团队, 使教材编排更符合企业实际工作流程。教材内容应尽量具体化、专业化、实用化。

三、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1. 目前中职学校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师资力量不足。在重技能、促就业的前提下, 各职校专业教师的带课任务都比较多, 加上专业教师少, 要全面地开发某一专业的校本教材还有一定的困难。 (2) 专业技能欠缺。要开发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专业校本教材, 参与人员需要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工作经验, 而现有的教师大多刚从高校毕业, 技能、经验比较欠缺。 (3) 知识更新较慢。职校教师大多在基层工作。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远不如高校教师, 要确保校本教材赶上专业知识的更新步伐是比较困难的。

2. 我校在开发会计校本教材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努力合作:

篇9:乡镇中小学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

一、校本教材存在的问题

调查中,我们发现高中英语校本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诸如不能体现校本特色、难易程度把握不准等。其中,编写目标与教学目标不一致等问题尤为突出,现举例详述如下:

例如,前言中这样描述了开发校本教材的目的:This document is intended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ideas for speaking and writing activities. And this book is based on broad-ening the students horizon and satisfying their basic needs…The aim is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creativity and instruct them how tobehave properly in general public.Whats more, our students can accumulate a lot of knowledge from the colorful life, learn a great deal and form a good habit of thinking carefully and performing everything freely.

显然,这样的目的设置与国家统编教材的教学目标没有根本区别。固始县位于河南省东南端,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而慈济高中是一所农村高中。作为校本教材,其中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特色。

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这些校本教材具体章节的内容并没有体现上面前言中所说的教学目标,而是分别谈了慈济高中所在的固始县县城地理位置、固始县现有的酒店、公园和大型超市,好像是写给外来游客看的。在《Festivals》一节内容中则介绍了西方感恩节、圣诞节和情人节等传统节日,而对固始县固有的文化节日却没有提及。以上这些,显然偏离了校本教材开发的宗旨和出发点。

二、现象学视域下农村高中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策略

在现象学视域下,英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挖掘学生的语言智慧,而不单是知识的积累,应该注重教育过程中思维方式、洞察力、理解力、判断力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

(一)兼顾中西方文化,挖掘地方特色

慈济高中英语校本教材大多是关于西方文化的推介,如Part4、Part7和Part9都是介绍西方社会的文化和民俗的,教材中涉及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普通百姓的生活的内容不是很多。介绍西方社会生活固然也可以起到扩宽学生视野的作用,但笔者认为作为校本教材,更应该兼顾中西方文化,挖掘地方特色。

(二)整合取材之源,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校本教材只有取材于学生熟悉的话题、感兴趣的事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现象学视域下,作为农村校本教材,应取材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有话可说。按照现象学的观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是理性思维。选取学生熟知的、来自本土的、不带偏见的讨论话题,能够克服英语教材在价值导向上的偏差,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反思,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三)增加交互环节,创设教学情境

上一篇:安徽省建筑业协会文件下一篇:家校合作为主题的教育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