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试题

2024-04-20

社会主义改造试题(精选6篇)

篇1:社会主义改造试题

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人群中哪一类不属于危房改造补助对象?(D)A、分散供养五保户 B、低保户

C、建档立卡贫困户 D、集中供养五保户

2、残疾贫困家庭维修房屋最高享受多少补助资金?(B)A、4000 B、6000 C、10000 D、20000

3、国家规定农村危房改造实施主体是?(B)A、村委会 B、乡镇人民政府 C、县(区)人民政府 D、县(区)住建部门

二、简答题

1、危房改造补助对象有哪些?

答:

1、分散供养五保户;

2、低保户;

3、残疾贫困家庭;

4、建档立卡贫困户

2、危房改造补助标准分为哪几类?

答: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残疾贫困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建房屋享受20000元补助标准、修缮房屋享受6000元补助标准。

3、危房改造新建房屋面积具体要求?

答:一人户建筑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两人户建筑面积不小于50平方米,三人以上户建筑面积不小于人均13平方米。户均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可根据家庭人数适当调整,但3人以上农户(含3人)的人均建筑面积不得超过18平方米。

4、简述农村危房改造申报流程?

答:

1、农户提出申请;

2、村两委和村民代表评议并公示;

3、乡镇政府审核并公示;

4、区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审定并将危房改造农户在政府网站公示。

篇2:社会主义改造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70分)

1、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由卸油油气回收系统、汽油密闭储存、加油油气回收系统、在线监测系统和油气排放处理装置组成。

2、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技术的气液比应在大于等于1.0和小于等于1.2范围内。

3、油气排放处理装置的油气排放质量浓度应小于等于25g/m3,排放口距地平面高度

不应小于4m。排放浓度应每年至少检测1次。

4、油气回收改造施工过程中,加油站站长对本站人员、设备设施和财产的安全负

责,并负责监督施工单位在施工全过程中各项安全制度和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三违”现象立即责令施工单位停工、整改,并将相关情况及时报告油气回收改造工程项目组。

5、油气回收改造过程中,施工单位在现场必须设置安全设施和安全标志,每个作业区必须配置消防器材,做到取用便捷、完好有效,并组织、培训义务消防员。

6、作业区域内禁止非作业人员进入,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施工现场禁止吸

烟。

7、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作业,作业时必须佩戴防护器具,必须指派专人进行监

护。

8、临时用电、动火、高处作业、进入受限空间、破土前,施工单位必须办理作业

证,并按照作业证的要求进行危害识别,落实防护措施。

9、临时用电架空线应采用绝缘铜芯线,架空最大弧度与地面间距不小于2.5m,严

禁在树木和脚手架上架设。

10、氧气瓶、乙炔瓶工作间距不小于5m,两瓶同时明火作业时,距离不小于10m,禁止在工程内使用液化石油气和乙炔发生器作业。

11、油气回收管线开槽,宽度为350mm-500mm,深度为管道顶部距地面大于等于500mm,底部填沙夯实,坡向油罐或凝液罐,坡度大于等于1%。

12、清罐作业前应先将设备打开通风孔进行自然通风,必要时采用强制通风或佩戴空气呼吸器,但设备内缺氧时,严禁用通氧气的方法补充氧。

13、受限空间进出口通道,不得有阻碍人员进出的障碍物。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油气回收施工五要、五不要?

答:五要:

1、要充分识别风险

2、要双方共同监护

3、要分清作业区域

4、要封堵彻底分开

5、要防范措施有效

五不要:

1、不要罐区动火

2、不要空罐作业

3、不要旧管线无保障动火

4、不要无票证操作

5、不要忽略使用安全

2、砼地面开槽时应注意什么?

答:①确认加油站原有管线、电缆的位置和走向,对于无法确认的项目要谨慎施工;②严禁脱水作业;③作业时注意避让加油站原有管线和电缆,发现异常现象立即停止作业④及时修复受损部位。

3、加油站内动火有什么要求?

篇3: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浅析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一场伟大而深刻的社会主义变革, 之所以伟大又深刻, 主要表现在:改造的基本完成, 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一定前提条件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为后来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前提和条件

人的主观能动性虽然在历史长河中起重要作用, 但社会制度的变迁并不由个人的主观愿望决定。恩格斯说过:“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 但是第一, 我们是在多变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 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 但政治等的前提和条件, 甚至那些常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 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1]同样, 社会主义改造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在一定的前提和条件下进行的。

1. 国内条件。

第一, 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我国历史探索的必然选择。首先, 中国绝不能选择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近代中国历史已经反复证明,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也没有能力担负起实现中国工业化的重任。在对近代历史道路的选择中, 中国人民历经多次探索, 不论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对君主立宪政体的探索, 还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的追求, 或是后来中间人士对第三条道路的臆想, 最后都脱离了中国实际, 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以失败而告终, 从而宣布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破产。此外, 在资本主义道路上谋求中国工业化, 很难摆脱对外国资本的依赖, 只会成为外国资本的附庸, 更赶不上世界先进水平。其次, 中国革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党之日起就早已明确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只能是社会主义, 而不是资本主义。毛泽东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曾明确指出:“我们是为着社会主义而斗争。”“我们主张经过民主共和国的一切必要的阶段, 到达于社会主义”。[2]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把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正式写进了党章。所以, 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下一步是搞社会主义, 这是早已确定了的。第二,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依靠力量。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我国已经相对强大并且迅速发展, 这已经成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和依靠力量。新中国成立后, 主要通过没收官僚资本, 使旧中国的主要经济力量集中到国家手中, 这个变革已经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当时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相对庞大的力量, 明显地表现出对于其他经济成分的优越性, 是一支欣欣向荣的新生力量。“到1952年, 我国现代工业在工农业的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有增长。在现代工业中, 国营工业的比重已达到60%左右。这表明, 我国现在不但有而且已有可能使国民经济走上国家计划的轨道。”[3]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为我国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变迁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这一经济前提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依靠力量, 也是决定性力量。第三, 新的社会矛盾是向社会主义制度转变的促进力量。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 我国社会生活中又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在农村, 土改完成后, 个体经济成为农村主要的经济成分。当时, 个体农民生产力落后, 资金相当匮乏, 难以维持生产。另外, 土改完成后, 农民也开始对土改中取得的既得利益不满, 如果我们不能帮助农民解决新的问题, 带来实际上的利益, 就会动摇农民跟着党走的坚定信念。那又该靠什么来满足农民新的利益需求呢?那就是消灭私有制, 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在城市,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人阶级、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私营经济之间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已经有过几次大的较量。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对私营工商业的限制必然要受到资产阶级各种形式的抵抗。事实上, 新中国成立后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较量愈演愈烈, 以致扰乱了市场。工业化的大规模发展引起这些矛盾的加剧, 使党加紧了扩大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和限制城市资本主义经济的步伐。这就不可避免地把对国民经济实行改造的任务提上了日程, 之后新民主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转变也随之提上日程。

2. 国际条件。

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角度去看, 人的认识或者说人的主观能动性虽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起重要作用, 但人们不能随意选择一个国家前进的道路, 只能在历史已经准备了的现实条件范围内进行某种选择。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留给中国的只有两个选择: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道路本身已由中国的历史所证明是行不通的,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对中国在军事上侵略威胁, 经济上封锁禁运, 并在国际事务中敌对中国;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给予了支持与帮助。从发展趋势看, 当时资本主义阵营很不景气, 而社会主义国家则充满活力, 显示了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这样的世界格局成为促使我们党考虑尽早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步骤的国际因素。苏联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成绩、所确立的社会主义模式、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 深深吸引了中国共产党;再加上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与援助, 使得中国也就只有凭借苏联的历史经验, 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制度。

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的社会制度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社会主义改造带来了中国历史的巨变,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1981年《历史决议》指出:“总的说来, 是我们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 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5]胡锦涛同志也曾指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6]

1.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政治前提。

中国共产党先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 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而后又通过社会主义改造, 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立的同时, 政治领域随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我国的政治制度正式形成, 这是我国根本和基本的政治制度, 仍然被沿用至今, 并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得以在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的条件下展开。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创造的这个前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更谈不上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了。

2.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 我们在政治和经济上、中央和地方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制度, 其中最根本的是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首先看基本政治制度, 历史新时期在一些具体的政治制度上有许多次改革, 包括多次进行机构改革, 也有对基本政治制度进行的不断充实和完善, 经过实践反复检验, 证明这些政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我们至今仍在坚持和发展。其次, 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后, 我国的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经济成分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已经占到绝对优势, 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同时, 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也已形成。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后, 促进了“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这对于改善人民生活、保障社会稳定, 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充分证明了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是基本符合我国经济建设需要的。之后, 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 基本经济制度也做出了适当调整, 但仍是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度为主体, 国有经济部门仍主导着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 仍在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正是这些制度, 为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有力的组织保障。

总之,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是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它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打下了坚实的地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4)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96.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1)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27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 (2)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91.

[4]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85.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794.

篇4:浅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关键词】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小农经济;合作化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艰苦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土地改革得以完成。从1953年至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上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必然性。

一、建国初,我国农村广泛存在的小农经济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个体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已使生产力的水平达到了极限,土改后的农村经济基本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1.个体农户势力单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资料甚稀、生产分散、规模狭小、农技落后、生产率低下。贫农、下中农更是严重缺乏生产资料。个体农民一年的劳动成果,在扣除补偿生产资料消耗和缴纳农业税后,绝大部分用在全家人简朴生活消费,所剩无几,有的甚至毫无积累,这就不可能持续扩大再生产,有时连简单的再生产也维持不了。土改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农业生产增长速度较快,但到1953年、1954年发展速度就将降下来了,这与自然灾害有关,但主要原因是单薄的小农经济,无法持续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抵抗较大的自然灾害。此时农民为求进一步发展生产,解决缺乏耕畜、农具等困难,就曾自发地进行换工互助。因此,组织起来是我国个体农民的共同愿求。

2.因生产规模狭小、占有的耕地少而分散,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不便采用农业机械和其他新技术。单靠个体农民是根本无法购买新式农业机械,即使有的富裕的地方买了新式农具,也往往由于缺乏文化技术知识,不懂得如何使用。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使土地集中连片,资金聚集,才能解决好上述矛盾。

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实现工业化密切相关

1.农业发展缓慢,势必影响工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种影响一般在次年就表现出来。1952年农业丰收,1953年工业增长30.2%。1953年和1954年农业生产增速下降,工业生产增速也随之下降,1954年工业增长16.3%,1955年仅增长5.6%。1955年增长缓慢,重要原因是农业连续两年增长慢,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开工不足,仅棉纱、棉布、卷烟、麻袋这四样产品的减少,就使全国工业增长速度降低4%。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不能基本上解决农业合作化的问题,我们就不能解决这个矛盾,“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遭到绝大的困难,我们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引导农民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是社会主义工业发展的需要。

2.国家工业的发展对农业技术改造的支援力量日益加强,有力吸引了农民,助推个体农业走向合作化。国家供应的农业动力机械,1952年为1.3万马力,1956年为18.9万马力;新式农具1952年为27.6万多部,1956年增加到263.3万多部;抽水机1952年为8200多部,1956年增加到2.3万多部;水车1952年为73.3万多部,1956年增加到117.9万多部。“农业技术推广站一九五二年为二百三十二个,一九五六年为一万四千二百多个”。虽然当时国家还不能大量生产农业机械以武装农业,但是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技术改造的支援也不断加强。

三、小农经济自由发展势必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

1.高利贷者逐渐活跃。1952年据吉林省调查,一些村、屯,放高利贷情况严重,春借一斗秋还二斗,“贷款利息高达月息30%,一般在10%左右;数量也大,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农村阶级的分化”。一些富裕农民靠放高利贷上升为新富农,许多贫下中农则在重利盘剥下贫困破产。

2.雇工剥削逐年增长。1952年,根据华北局对山西等省七个县二十一个村的调查:雇工、短工者四百七十五户,占总户数20%强,并指出,农村雇佣劳动从一九五〇年以来,逐年增长,剥削雇佣劳动。

3.租典土地不断增加。一九五二年,据原热河省对六个村的调查,土地租佃关系,一九四九年三十四户,出租土地一百二十八亩九分,一九五二年有一百二十二户,出租土地,并指出:出租土地主要为缺少或无劳动力户、老弱残户、无力耕种的贫困户。土地典让关系也在发展,各阶层中相对的以贫农因生活困难典出土地户较多。

4.土地买卖日益严重。据山东省一九五二年对十九县内八个乡和四十一个村的调查:土地改革后,有十分之一的农户曾出卖土地,有十分之一的农户买进土地。贫农卖地最多,其中因生活困难、婚丧病和缺劳动力卖地者占卖地户数的61%。买地者中间以富农为最多。

5.新富农到处出现。一九五二年,《东北局关于推行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决议》指出:全局“有1%左右的农户已成为新富农。发展较快的如肇源七区十八个村调查,富农已占农村户数的1.8%、人口的2.6%、土地的3.9%、耕畜的6%、车辆的7.7%……因为它适应小农经济自发发展规律,故在农民中影响颇大”。

【参考文献】

[1]《两年来的中国农村经济调查汇编》,中华书局,1952年,第158页。

[2]《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81-182页。

[3]《伟大的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21页。

[4]《东北农村调查汇集》,东北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130页。

[5]《東北局农村工作座谈会学习资料》,1951年,第7页。

[6]《经济与财政问题》,东北书店印行,1946年11月版,第163页。

篇5:社会主义改造试题

一、根据你公司的质量保证体系要求,质检员在质保体系中应负什么责任?

a)应准确理解和掌握质量方针、目标,并自觉贯彻执行,对违反质量方针的行为负责;

b)应自觉参与质量体系运行,落实所应承担的质量职能,对其工作质量负责;

c)严格执行厂“质量手册”和相应“程序文件”所规定的与已有关的要求,使其所开展的活动;

d)积极参加培训,学习技术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使其自身素质满足工作要求,充分发挥质量监督员作用。

e)对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提出建议和改进,在企业决定对质量实行否决权时,负责质量否决权。

f)对安装、改造、维修质量进行确认、负责对检具、计量仪器的管理;

g)熟悉安装检验的各项制度和规定,准确熟练掌握安装中各项质量指标及检验方法。

h)严格按施工图纸、工艺、技术条件及国家标准的要求,对安装过程的每道工序及重点控制部位进行检查,并及时完成承担的各项检查任务,如实填写质量检查记录。

i)隐蔽工程施工时,质量检查员必须亲临现场,会同工程监理部门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记入《隐蔽工程检查记录》。

j)把握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点,对安装中各项指标情况及时做评价,确定质量等级,与有关部门协调做出决策。

k)协助各级领导宣传质量的重要性,帮助工人提高对质量重要性认识。

二、电梯出厂时,那些重要安全部件必须具有有效的型式试验合格证书?

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电梯出厂时门锁、安全钳、限速器、缓冲器等重要的安全部件,必须具有有效的型式试验合格证书。

三、对电梯噪声的测量都包括什么位置?达到什么标准?如何测量?

1、电梯机房、轿厢、开关门都要测量噪声

2、噪声值达到标准:

机房≤80dB;运行中轿内≤55dB;开关门过程≤65dB 1 载货电梯仅考核机房噪声值。对于v=2.5 m/s的乘客电梯,运行中轿内噪声最大值不应大于60dB(A).3、测量方法

a)运行中轿厢内噪声测试(不含风机噪声)

噪声计置于轿厢内中央距轿厢地面高1.5m。

b)开关门过程噪声测试

噪声计分别置于层门和轿厢门宽度的中央,距门0.24m,距地面高

1.5m。

c)机房噪声测试

当电梯用正常运行速度运行时,噪声计距地面高1.5m、距声源1m 处进行测试,测试点不少于3点。

四、对电梯厅门进行检查时,应进行哪些项目,并达到什么标准? 主控项目:

1、层门地坎至轿厢地坎之间的水平距离偏差为-0 + 3mm,且最大距离严禁超过35mm。

2、层门强迫关门装置,必须动作正常。

3、动力操纵的水平滑动门在关门开始的1/3行程之后,阻止关门的力严禁超过150N

4、层门锁钩必烦动作及活,在证实锁紧的电气安全装置动作之前,锁紧元件的最小啮合长度为7mm, 一般项目

5、门刀与层门地坎、门锁滚轮与轿厢地坎间隙不应小于5mm;(GB10060-93要求5-10mm.)

6、层门地坎水平度不得大于2/1000,地坎应高出装修地面2-5mm

7、层门指示灯盒、召唤盒和消防开关盒应安装正确,其面板与墙面贴实,横竖端正。指示信号清晰明亮按钮动作准确无误,消防开关工作可靠.8、门扇 与门扇、门扇与门套、门扇与门楣、门扇与门口处轿壁、门扇下端与地坎的间隙,乘客电梯

不应大于6mm.载货电梯不应大于8mm(GB10060-93乘客电梯应为1-6mm;载货电梯应为1-8mm)

9、层门外观应平整光洁、无划伤或碰伤痕迹。其它:

10、对剪切的保护:当一个层门(或多扇层门中的任何一扇)开着时,在正常操作情况下,电梯应不能起动或保持运行。

11、对坠落危险的保护:在电梯正常运行时,应不可能打开层门(或多扇层门中的任何一扇),除非轿厢停站或停靠在该 层的开锁区域内。

五、如何测量电梯的平衡系数:

平衡系数是对重侧重量平衡轿厢载荷变化的比例。由于固定的对重不能平衡轿厢载荷从空载到满载的动态变化,那么取中间值可使其载荷变化的影响控制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故而平衡系数取值0.4~0.5。

首先用钳型表夹住主电源进线,轿厢内分别装入额定载荷的0%、25%、40%、50%、75%、100%、110%的砝码,电梯做全程上下运行,当轿厢与对重平衡时分别记下上下运行的电流值(电压值)。

然后绘制负荷运行曲线(电流—载荷曲线),上行电流与下行电流交点,所对应的(额定载重量%),即为电梯的平衡系数。L

(1)电梯安装维修企业向市物资处申请;

(2)物资处审查企业申请资格(营业执照,注册资金、人员职称等是否达到标准规定要求);

(3)企业质量体系符合规定要求;

(4)初审合格后报省建机行管办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

篇6:试述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说明:适用于国开(中央电大)本科所有专业学员基于网络的终结性考试(大作业)。

试题:试述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答:(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继建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之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了。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已经胜利地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到了全面的确立。

(2)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这就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上一篇:侄女儿的信学生学案下一篇:摘抄春天的经典诗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