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4-28

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

篇1: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998年实行新预算会计制度后,把事业单位会计同行政单位会计区分开来,建立了单独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分行业的会计制度,这是预算会计法规建设上的一个突破。事业单位的体制决定了它的会计核算方式不同于企业单位,又与行政机关有相当大的区别。另外,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缺乏对违法违纪行为的辨别能力,在执行会计制度、法规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偏差和错误,从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随着财政改革不断深入,虽然建立一部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但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

(一).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主要存在的问题:

1.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监控力度不够

一些事业单位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已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公款私存、公款炒股、挪用公款以及为了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而不择手段,弄虚作假、篡改账目或搞账外账,隐匿或偷盗钱财物资等,如果在事后审计中发现,往往是损失已成为事实,挽回的可能性极小或根本无法挽回,财务管理已失去了应有的控制作用。在对外投资方面,由于对外部环境和复杂经济业务的变化缺乏预见性和风险控制,盲目投资和错误投资造成投资失误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财务管理未能起到事前预测和控制作用,导致其管理滞后。

2.预算管理不完善,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严肃性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中心环节,但在事业经费预算中往往因为预算编制内容不全面、预算收支范围过于狭窄、所依据的政策和数据不准确等。在资金使用上往往事先无计划,缺乏统筹安排,各项支出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不能将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因而导致资金使用不高。另外,在实际工作中财务预算常常被随意调整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财务预算的严肃性和稳定性。执行结果不考核,导致预算没有约束性。

3.风险意识比较淡漠

货币资金贯穿于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全部过程,货币资金流动性强的特点决定其是高风险资产,极易被侵占、贪污、挪用;资本性支出缺乏企业化的风险和效益意识,盲目扩大资本购置等等,给事业单位货币资金带来风险。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的管理和约束机制不健全

固定资产购置缺乏前瞻性,规避政府集中采购和违规采购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当前政府采购管理制度尚不完备,导致人为因素过多,影响采购客观性和经济效益性。对固定资产采购的经济效益认识不足,忽视客观需要、财力状况,没有按照合理、节约、有效的原则购置固定资产。不严格执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一些单位采取“化整为零”分解采购规模,刻意规避政府采购现象等。

2.对固定资产缺乏规范的保管和使用制度

由于事业单位对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度不够,存在职能交叉、分工不明。对固定资产变动缺乏详细记录和严格的实物管理。对购置固定资产验收和登记制度不健全,资产的领用、保管无健全的台账或记录,管理不规范,手续不完备。对固定资产没有实行定期清查盘点制度,财产物资清查形同虚设,致使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不相符,资产损毁、盘亏后,难以查明原因,追究责任。

3.固定资产处置不规范

有些单位在固定资产转让、处置、赠送、变卖等活动中,没有按规定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没有履行相关审批手续,也没有进行严格的资产评估工作,私自处置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4.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和会计处理方面存在漏洞

首先,固定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不及时、不规范,导致账物脱节。有些单位不严格执行制度规定,对应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固定资产不登记入账,如有些单位在采购一些已达到固定资产价值标准的专控商品时,采取虚开采购发票,修改采购物品种类的方式,将本应在固定资产账上登记的资产进行费用化或私有化,虚减固定资产;购入固定资产实际发生的运杂、保险、安装等费用不计入固定资产初始价值。其次固定资产后续计量很难保证固定资产到期的更新。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只核算原值,单位以计提修购基金的方式代替折旧,但实践中,部分单位为了减少工作量,不按规定提取修购基金,而且修购基金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与固定资产的原值和使用年限不存在配比性。第三,固定资产处置时计录和披露不全,弱化会计监督职能。有些单位在固定资产处置和报废时对应据实入账的固定资产处置收入不做任何账务处理和披露。另外,由于平时核算不反映损耗,所以对处置资产的真实账面价值缺乏会计资料作为参考和监督,造成会计数据失真。

(三).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项资金分配不科学、缺乏整体规划

首先,在专项资金的分配上,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定额标准和操作尺度,预算编制中的基数加增长的办法仍然存在,甚至有的只是将专项资金进行“切块”分配,使得专项资金预算编制

时主观性强,随意性大,虽然有一定的分配基础,但与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单位之间严重苦乐不均。其次专项资金包揽过多,财政供给范围和标准不规范。

2.预算资金支出进度与事业开展进度、项目进程难以保持一致。

首先,事业单位对财务人员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多数单位财务人员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只是承担了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等简单的服务性工作,对具体的业务和决策了解的并不多,使财务人员对各活动的事前和事中的辅助控制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其次,现有许多专项资金的管理部门并不是资金的使用部门,其专项资金往往由上级单位申请之后,便根据业务需要拨付倒下级单位,上级单位无论是账务核算上还是资金管理上都不能真正地反映资金使用状况,而下级单位又不能及时将这些反馈给上级单位,由于信息交流不畅,致使项目实施过程哪些地方急需资金,需要多少资金,很多单位都不能及时跟踪掌握,容易造成资金拨付与项目进度不一致,人为造成上级单位专项资金滞留,而下级单位等待资金的局面,导致项目资金跟不上项目进度展,影响了项目的顺利进行。

3.挪用专项资金、私设小金库的现象时有发生

首先,专项资金的支出没有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手段。各项费用基本上是实报实销,经办人员没有控制意识,这在预算不够细化的情况下就很可能导致“合法浪费”的现象。同时财政监督力度小,自机构改革后就没有专门监督检查部门,外部监督体系又没有形成,使得事业单位挪用专项资金比较容易,而且没有后顾之忧。例如,事业经费超支,期末红字挂账,挤占专项资金;预算内经费超支,年终冲转专项拨款;以发展事业为由,获取上级专项拨款,用于弥补正常经费不足。有些单位还存在公款私存或私设小金库等情况。

4.部分事业单位专项资金闲置现象突出,资金实际运用率低

结余资金几乎成为一些部门单位的“通病”,事业单位经费要收支平衡,略有节余,节余留用“成了约定的习惯,主要由于一些单位编制预算不够细化,从而导致预算执行缓慢,结余资金规模偏大,而我国又缺乏对结余专项资金的监督,使得结余的专项资金就成了各部门的正常经费,致使国库集中支付体系没有起到盘活资金作用,滚动项目支付模式没有落到实处,影响了财政资金的运作。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一)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1.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中,要按照会计法的要求,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从授权批准控制、不相容财务控制及业务程序控制等几方面建立一套适应于本单位财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具体应把握三个方面:一是以预防为主,事后控制为辅,防止管理发生无效率或不法行为,包括组织控制、人事控制、程序控制和纪律控制等。二是注意程序制约,对主要业务的控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等控制程序。三是注重责任牵制,在岗位分工时,一定要明确上岗人员应承担的责任范围,并制定追究、查处责任的措施与奖惩办法。

2.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部门预算是事业单位特有的核心内控手段之一。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既与国家财政预算相联系,又对单位全年财务收支有硬性约束。加强预算管理,一是部门预算必须形成一套严格的程序和系统。主要表现在预算编制、上报、批准、执行、分析、考核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二是克服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情况。三是以所有财政收支全部进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本模式,以预算指标、用款计划和采购订单为预算执行的主要控制机制,以出纳环节高度集中并实现国库现金的有效调度为特征,详细记录每个用款单位每一笔财政资金收支的来龙去脉,覆盖财政收支管理的全过程,大大减少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可监控任一时间点的财政收支状况,从根本上防止财政资金的体外运行和沉淀。四是对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审计,对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确认和审查。对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并采取切实措施,防止问题再次发生。对重大违规事项,要依照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3.强化风险管理,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控制系统

加强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防范,强化风险管理。一是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及时调整财务管理人员适应新环境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能够具有及时捕捉风险、衡量防范风险的能力,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把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二是充分利用信息网加强调查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预测,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尽量减少和避免投资风险。风险预警控制系统的建立对事业单位的发展思路意义重大,通过对管理对象分别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控制指标,以财务报表、预算指标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为依据,采用数学模型、比例分析等一般方法,达到整体控制风险的目的,同时应建立以动态监控资产负债率和现金流量表等指标为主的风险预警控制系统。合理调度资金,加快资金周转,提高投入产出率,动态平衡自有资金、借贷资金和预收资金的规模和结构,确保资金的边际效用最大化。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1.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

首先,增强法制意识,严格遵守和规范执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其次,由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主要是通过财政拨款购置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因此,各级财政部门应从资金来源渠道加强对其固定资产的购置监管,尽快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探索创新采购管理方式。第三,改进会计核算方法使固定资产能在财务报表中或以补充资料的形式系统反映固定资产新增、占有、利用率、所有效果、闲置、报废等方面的信息。第四,建立有效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将固定资产的占用、使用、收益、处置、利用效率等,作为对单位、单位负责人业绩考核内容的一部分。第五,加大外部监督力度。审计、财政、监察等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监督,把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作为经常性监督的重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改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

首先,为了防止现行管理体制中存在中部门间条块分割、权责不清的问题,应在积极推动和深化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同时,合理划分和明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具体管理部门及其权限。其次,在单位内部建立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明确具体管理责任人,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并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

3.从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入手,建立系统、透明、规范的管理体系。

首先,在落实单位领导负责制的基础上,在单位内部实现分口、分级管理,将固定资产分解成较小的、容易管理的工作单元。(1)按类别实行分口管理。(2)分级管理。单位领导统一管理领导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单位各部门、科室负责固定资产的具体管理;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核算,为保证账务核算的准确性和减少资产私有化,财务部门应定期与各分口管理单位的资产记录情况进行核对。其次,在各管理部门内部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购置、使用、报废等内部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的购置坚决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固定资产使用实行部门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固定资产报废、调拨、变卖,坚持按规定程序申报、审批等的;组织专门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清查,对盘盈、盘亏、报废、损毁固定资产要查明原因,防止部分资产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而未登记入账。第三,提高会计和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立高水平的管理队伍。

(三)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1.完善整套的项目管理体制

各级财政部门应严格立项、筛选、论证制度,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评审,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定额标准和操作尺度,严格按照规定审批专项资金项目申请,合理分配资金。

2.提高对财务工作的重视

财务的职能定位于全面参与资金使用的决策与控制,使财务人员参与到资金管理的全过程,对整个过程进行统筹规划并加强业务人员与财务人员的沟通,及时安排项目资金,做好有效的付款安排,做到“资金流到哪,管理管到哪“。

3.建立、健全项目绩效评价体系

财政部门应通过绩效评价机制调动各资金使用单位节约资金的积极性。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设立不同的切实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对各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运用进行事前评价——对专项资金使用的必要性进行的全面和系统的分析,促进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优化资金结构;事中评价——分析研究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预防专项资金的滥用、挪用,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事后评价——通过审查和评价项目支出成果是否符合目标要求,作为以后专项资金审批的依据。对专项工作完成好的单位,建议将项目的结余资金留归本单位使用,对有贡献的个人实行适当的物资奖励,调动各单位节约高效地使用专项资金的积极性;对项目完成不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单位,以后不安排项目,对玩忽职守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的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的,移送司法机关。

4.强化监督机制

财政监督要从事前、事中、事后对项目进行日常监督,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的监督,同时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及时跟踪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全面、客观、公证报道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中华会计网

篇2: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事业单位的逐步走向市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在行政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随着国家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因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本文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地进行了探讨。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

为了保证事业单位公益性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满足不断扩大的公益需求,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财务资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事业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已从单纯依靠财政资金,转向多渠道筹集资金。目前事业单位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济业务活动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财务管理不应再局限于预算资金收支的管理,而应采取以绩效为导向的财务管理模式,围绕绩效最大化的目标开展成本管理。事业单位正确确认和计量事业活动的产出和成本,分析成本的构成内容及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事业成本,提高事业单位财务资源的使用效率。事业单位投资是指事业单位对资金的使用和投放,不仅包括事业单位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还包括对外长期股权投资等。因此,事业单位的筹资管理目标是以较低的筹资风险和较少的筹资成本获取较多的资金;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以较低的事业成本,取得最大的事业绩效;投资管理目标是以较低的投资风险与较小的投资成本,取得较多的投资投资收益。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㈠会计核算不规范,账务处理不严谨,财务手续不健全

1、填制的会计凭证不准确

有些单位到月底结帐时,将当期发生不同经济业务的多张原始凭证填写在一张记账凭证上,使一张记账凭证所附的原始凭证数量过多,业务记录乱而不准确;在年终结帐时,有的单位制作会计凭证不是将收入和支出结转“结余”科目,而是将收入和支出相对转,不符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使“结余”科目不能正确、完整地反映核算单位的结余状况;填制会计凭证内容不完整,如编制人、出纳、稽核等相关人员不签字盖章。

2、编制的财务报告不全

不少单位财务报告只有报表,没有报表附注及财务状况说明,财务报告内容不完整表账不符,单位会计出纳由一人兼任,移交不规范,内部会计管理失控,给违法违纪行为造成可乘之机。

3、收受的原始凭证不规范

有些财务人员对原始凭证审核不认真,原始凭证规定的内容填写不全。如购买实物发票不填数量和单价;手续不严密,购买实物的凭证只有领导签批,没有验收人或经手人签字。

㈡票据的管理较为混乱

票据主要来自财政部门的发票,也有单位自购或自印的发票,事业单位使用票据主要是用于规费的收取,也有用于往来方面的收款收据,在票据管理中存在普通性的混乱现象。主要表现在票据认购、票据领用、票据核销上存在监督的漏洞,给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给国家资产造成了不应有损失。

(三)账户设置不全、账簿使用不规范

一些单位没有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账簿,个别单位不设置总账,无法对各明细账进行核对、控制和平衡账户;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混用或一本账多使用,账簿在启用时不填写“经管人员一览表”和账户目录,会计人员调动时间和经管人员责任不清;账簿登记发生错误时更正不规范,出现一些涂抹、刮擦,数字书写错误。

(四)货币资金管理有漏洞,资金安全存在隐患

有些单位的会计、出纳不相容职位没有严格分离,有的岗位互串;单位对出纳监督不够,很少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大额开支用现金支付,白条抵库、公款私存现象在部分单位仍然存在。(五)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固定资产管理不严。有的单位长期以来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和盘点,没有按照会计凭证进行登记,或者是固定资产不入账,形成账外资产,致使总账与明细账不相符、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不相符;有的单位未将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或是新购置设备等及时记入固定资产。

(六)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规范的财务行为必须要有相应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约束才能形成,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虽然大部分事业单位都有自身的财务管理办法,但办法本身内容过于简单,侧重于经费支出审批程序等会计基础工作,忽视了预算管理、收入管理、资产管理、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职能作用。

(七)资金使用计划性不强,费用开支不透明

财务管理中不规范的原因:一是,执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会计制度的意识淡漠、财务人员审核报销时把关不严、主管部门对下属单位业务检查指导不够、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二是,缺少正常性的会计监督,有的事业单位领导由一把手抓财务,实行一支审笔审批。作为财会人员,监督机制成为“形式主义”。同时,会计主管部门也缺少日常的会计指导;三是,部门之间的会计人员缺少横向交流;四是,对发票管理办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管理部门没有对票据使用单位进行指导和监督。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措施(一)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财务队伍中普及法律知识,强化财会人员的法律责任;加强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实现会计电算化;加强培训,抓好继续教育;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新观念。各单位要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提高财会人员整体素质的根本保证。

(二)加强票据管理

财政收费票据和税务发票是事业单位收费的合法票据,应由各单位财会部门统一领购和管理,其他内设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购买。事业单位需要使用税务发票的,必需先报财政部门备案后方可购买使用。严禁使用不合规票据收费。加强票据缴销管理工作,实行缴销收费票据与稽核财政资金同步,做到票面收入与征收入库额度相等。经费支出应取得真实、完整、合法的原始票据,否则,单位财会部门应拒绝报销。

(三)强化预算管理

科学合理地编制部门预算,实行预算内外综合统筹,进一步细化收支项目。严格执行部门预算,坚持按项目、按时间、按进度支出,不准随意变更预算项目、超预算安排支出。要坚持经收定支,确保收支平衡或略有结余,禁止出现红字,留下缺口。因特殊情况确需要调整预算或追加支出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

(四)建立和健全合理的财务制度建设

建立综合性的管理制度,如加强经费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等;建立单项管理制度,如加强办公费、电话费、邮资费等管理制度;建立相关性的管理制度,如接待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等。这样,从单位内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防止经费支出中的“跑、冒、滴、漏”,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推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 会计集中核算是将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实行“集中支付、统一开户、分开核算”模式,是深化财政支出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加强预算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一项新举措。

(六)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财政、审计等国家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进行检查和审计时,要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会计基础工作的基本衡量标准和依据,对会计工作质量进行监督;财政、务主管部门要对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试、考核,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

参考资料:

⑴杨光.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年 ⑵吴开宇.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会计.2007年 ⑶吴巧玲.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建议[J].商业会计.2006年8月

篇3: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当前,行政单位的财务人员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财务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会计学历方面的教育。不是学财务专业的人做财务工作的也不在少数,他们没有得到系统专业培训,没有专业知识,不懂账,连基本的账证、账账、账表、账实相符的勾稽关系都不懂,最基础的会计工作都做不好,怎么能发挥财务管理作用?也许你会认为每年的会计继续教育可以让财务人员学到不少专业知识,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让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实际上恰恰相反,很多财务人员参加会计继续教育只是为了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年审,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更没有结合实际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所以在处理会计业务时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估,不能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对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弱化

早在十多年前财政部就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经过这么多年的实施和发展,内部会计控制对单位的内部监督的意义是重大的,但是其局限性也依然存在:一是固有观念一时难以改变,认为内部会计控制是对自身的约束,制度定的越是完善越是让自己失去了自由,所以不能欣然接受甚至极力排斥。二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单位的岗位设置不科学,职责任务也没有明确说明,依然有某项业务由一个人全程负责办理的现象,没有了内部牵制很容易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三是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是而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不具有独立性,多数由财务人员兼任,使得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检查只是敷衍了事。

(三)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流失现象严重

近年来,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不断壮大,虽然经过2013年的停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后房产的暴涨势头得到竭制,但是办公家具、办公设备等资产仍然是大幅增长。与此同时,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日益显露了出来:一是许多行政单位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资产存量数据不准确的情况。例如,以接受捐赠等方式取得的资产不入账反映,大量资产游离账外给腐败的滋生提供了便利条件。二是有些资产购置后使用频率很小或长期不用,留到最后损耗变成了废品,没能调剂给有需要的部门使用,造成严重的资产浪费。三是固定资产处置不规范,不经有关部门批准,也不对资产进行评估,自行处置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资产大量流失而得不到控制。

(四)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力度不够,项目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经过批准的预算是行政单位收入和支出的重要依据,可见预算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是何其重要,然而大部分行政单位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不尽如人意。例如,在预算单位进行预算编制时,通常预算部门和业务部门缺少沟通,做出的预算不符合实际情况,想实施的项目可能因没有做预算而搁置,做了预算的项目又不是必需的,没能分清楚预算的轻重缓急;也因此使得项目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时常需要进行调整或是追加,影响了项目的实施进度,也影响了项目预算执行的准确程度,更不用谈获得较高的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了。

二、加强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财务人员的从业门槛,加强学习,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财务人员要从事财务工作的最低要求和前提条件是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因为它是进入会计岗位的“准入证”,没有从业资格证书不得从事财务工作,更不得参与财务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在岗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力度,努力锻造其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增强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的方面,单位可通过组织讲座、选送财务人员参加专业培训、鼓励自学等多种方式,加强在岗财务人员的全方位深化教育,大幅提升知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以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发展要求。

(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一是内部会计控制不是仅靠财务部门就能执行下去的,单位领导要对会内部控制的效果负起责任,从完善制度开始到推进执行再到效果评价,都离不开领导的推动作用和全体职员的通力合作。二是坚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会计事项的审批、经办、监督等职责权限应明确,以形成合理的内部牵制。三是内部会计制度的执行效果要通过内部审计来评价,因此要有独立的审计机构和人员,审计人员应揭示内部控制管理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和建议。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维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需要从“上”到“下”各相关人员的全力配合,才能把资产管理工作做好。首先,提高单位领导层的思想觉悟,转变过去对资产管理听之任之的观念,积极主动地发挥管理职能。其次,掌握现有资产的详细情况,包括数量多少、在使用或是闲置、折旧情况如何等等,进行资产细化分类和动态管理,使每一项资产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最后,引入资产绩效评价,根据管理制度细分各项管理目标,并制定保障措施,把绩效评价结果与单位资产配置、领导业绩挂钩,促进资产优化配置和闲置资产合理调剂,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四)强化预算管理,确保资金有效使用

首先单位在编制预算时,要做到程序恰当、方法科学、编制及时、数据准确,最大限度地将本单位年度所需项目资金纳入预算,尽量减少追加预算项目。其次在执行过程中以预算为依据,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各项经费支出,遇到问题时深入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途径,使经费收支不偏离预算的轨迹。最后在年度终了时总结当年的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为以后年度预算管理的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总之,伴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单位在社会管理方面的职能越来越重要,对维持社会经济秩序稳定和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起着重大作用。而财务管理的好坏对行政单位的职能履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行政单位应针对以上几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伟仙.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商业经济,2012年第03期

[2]常媛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财经界(学

[3]杨珍珍.基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财务与会计,2014年第63期

[4]徐海嶂.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企业文化,2011年第35期

篇4: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建设的原则

(一)规范与灵活相统一的原则。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实施,以达到制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由于不同的单位有着不同的规模,工作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其管理制度与制度规范没有统一要求。各个事业行政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要按照相关部门的特点进行不断的总结。逐步建立起一套全面、完善且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制度管理体系。

(二)权益与职责兼容的原则。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定时,要分工明确且规定工作范围及权限。如事业行政单位档案管理部门的领导可根据目标的制定、档案管理工作任务对其进行不定期检查和相关指导等。另一方面,如果忽略工作人员相关权益就会极大的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进而影响整个事业单位的发展。建立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度时需要在明确相关责任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相关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因此,在建设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职责与权益,做到两者兼顾。

(三)制定与执行相互并重原则。按照有关部门自身特点进行不断探索、总结,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系统的档案管理制度尤为重要。例如,在检验档案管理制度是否符合本单位发展需求,是否能够高效的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等,最关键的就是考察制度执行情况。因此,在事业行政单位进行管理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使制度更加合理化、人性化、规范化。

(四)动静结合原则。现如今,随着社会改革不断深入,事业行政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学习先进管理经验,结合自身情况不断完善改进现行档案管理制度,使我国各项事业逐步与世界接轨的同时,行政化事业也逐步走上国际化道路。

二、当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时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其原因

(一)档案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有些事业单位对于档案管理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贯彻力度不足,存在认识缺陷,使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重视,造成了工作混乱状态。

(二)档案管理的基础业务相对薄弱。目前,相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度仍然存在不够完善、监督不到位、管理不规范、组卷不符合要求等问题,造成了严重的工作混乱状况。例如,有些单位没有开展档案建立工作或着没有按照法律程序就擅自销毁应该分类、归档、保存的文件资料。

(三)设备落后。由于单位对相关管理制度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资金使许多单位档案管理部门设备落后、办公条件较差、档案管理现代化落实不到位。例如,个别单位存在档案室和库房简陋,办公条件差,未实现档案室、接待室和办公室的三分开,很多单位的档案保护设备配置严重缺乏等问题。

(四)管理人员不稳定业务素质不够。很多单位对于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和专业性认识不到位,使人员变动频繁,难以形成真正的专业能手。例如,有些档案管理部门,搞月月培训,而相关档案人员却一直是新手,在档案管理岗位上,缺乏固定人员进行管理。

(五)档案资源利用不完善。由于事业单位对于档案管理的整理、收集、保管工作过于注重,忽略了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充分的利用这一宝贵资源,使之发挥最大作用。

三、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之路与相关方法

(一)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第一,科学合理的建立档案管理制度,使各种规章制度切实符合本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第二,建立档案管理制度时,要求相关制度简明扼要、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简单实用,才能更好的发挥规章制度的规范和指导作用;第三,要求制度约束时具有地位的平等性,建立的相关制度,要能约束各个层次的成员即包括职工、领导等,同时作为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和制定者的职工和领导,坚持制度约束的平等性是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第四,奖罚分明,档案部门是各种规章制度的管理者和执行者,在规章制度执行时,要保障制度执行的公平性、合法性、严肃性,切实做到有过必纠、有功必奖、奖罚分明。

(二)深化改革提升管理水平。事业单位要定期组织学习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宣传、提高重视程度。相关领导应加强检查与指导,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及质量评价标准,推动管理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质量。档案管理改革创新的首要目的是合理开发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延长档案使用寿命,为了满足新时代下档案管理的相关要求,使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运用于档案管理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第一,相关事业单位要加强信息化管理,及时准确的传递信息,保证档案管理的时效性;第二,相关管理部门利用扫描仪、计算机等新型设备对相关档案资料进行精确保存,进行相关技术处理,使相关资料转化为数据资料,从而切实保证档案的备份;第三,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管理创新,提供持续高效的档案管理服务,以达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与质量,又方便了广大民众的需求。

(四)强化相关单位档案保密工作。第一,严格遵守国家关于库房选址建造有关规定,进行库房门窗加固防治被盗;第二,指定相关人员负责看管库房,禁止无关人员进人;第三,培养库房管理人员时,强化对保密文档和保管文档的正确区分。

四、结语

篇5: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定义

为了充分发挥行政单位所支出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更好的完成行政单位对于财务管理所进行的工作,就必须将做好其财务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也是一种反腐反贪的关键措施,因为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涉及的方面比较多,其中包括同时也是防止贪污、腐化行为的重要举措。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包括预算管理、定员定额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监督和财务分析等内容。

二、行政财务管理存在的意义

改革的深化与市场经济的完善促使资金的来源渠道与层次增多,致使事业单位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此时如果事业单位继续墨守成规,按照本来的模式去管理,那将会使事业单位丧失经营的主观能动性,丧失事业单位人员的创造力。于是,为了完善企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并应对外界激烈的竞争需求,行政财务管理便应运而生了。

三、行政财务管理过程中突出的问题(一)体制落后,漏洞较多

首先是专项资金与预算外资金管理问题。由于管理体制的混乱,致使专项资金出现了分类不明,款项杂乱的问题,而预算外资金则由于分流收支不调的缘故,出现了预算外资金供养原本是由财政供养的项目的情况,这不但加大了财政的压力,削弱了财政所供给资金的使用效益,还大大削弱了其所具有的宏观调控能力。其次分配制度不合理的问题。社会的不公平分配与分配主体多元化是致使腐败现象频发的一个原因。之所以会产生预算外资金,其中一大部分原因就是政府对地方行政部门的放权让利,地方行政部门对预算外资金性质的不理解,导致政资金分配权力的分流与混乱。在利益的驱使与攀比心理的作祟之下,部分地方行政部门想尽办法获取预算外资金的渠道,使得腐败现象日益严重。

再者是事业单位并不能对财务管理进行有效及系统的控制。现如今,国家事业单位因其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主要渠道是由国家财政投入,致使国家被迫成为了事业单位所持有的净资产最终所有人。然而国家又将所提供资产的管理与经营权交给了公共事业单位,让其进行自行管理与经营,这种只投资而不进行管理的现象只会导致财务管理的混乱以及财务管理的效率低下,而且大部分事业单位会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对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的争取,从而忽视了对于国家财政资金的管理,对其使用效率的探究,甚至有少数事业单位会出现财政支出严重超标的现象,从而导致腐败现象的逐步养成。(二)会计管理工作混乱

首先是由于会计工作的方式没有得到统一,一些事业单位仍然采用传统的手工记账方法,而不进行会计工作的电算化,致使会计的核算得不到统一,财务的不规范处理,记账凭证的填制多有错误,账簿所记录的数据差错也比较多,甚至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连按规编报的要求都做不到。可见会计管理工作这一环节十分薄弱。

其次,由于部分事业单位的不够重视,使其会计核算极其马虎,不严格按照规范来行使,还有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未经培训,无证上岗的现象也常有发生。一些事业单位并不能完整地记录财务管理的基础信息,不能很好地建立明细台账,不能健全其内控制度。一些协议与合同不完整,收费数据不完整,资金不严格管理,业务与财务管理之间的联系断裂,脱节,致使会计工作效率十分低下。而且部分事业单位没有按照规范来分离会计与出纳的职能,出现岗位之间相互串为的现象,让监督工作的实施变得复杂,大大削弱了监督工作的力度,致使一些违规现象例如白条抵库现象的大量存在。(三)票据管理的混乱与挂账现象的繁多

税款流失、小金库等问题的频繁出现,是由于规范不严格的票据管理造成的。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中,白条与假发票堆积成山。有些事业单位还采用自制的票据用来完成费用的收取工作,对事业内外部的控制与检查工作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一些发票的填写出现了不规范的现象。在一个就是挂账的混乱,由于没有对往来款的挂账进行及时的清理,领导人员与相关财务人员重视不够,致使许多的单位存在往来款挂账的现象,而且其挂账余额慢慢由小变大,挂账的时间慢慢的延长,这不仅仅影响到了负债与资产的真实性,更是大大增加了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风险,极大地削弱了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能力。

四、解决财务管理突出问题的方法(一)进行资金的分类管理,资金的统一支配

为了资金的统一支配,完善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必须加强借款合同的履行力度并重申相关规定,严格规范地方行政人员的行为,严厉杜绝职工借用公款的现象,并对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借款业务进行借款条件的抬高,监督其履行力度。在此基础上,还需明确一点:政府财政部门拥有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所有权和支配权。

要弥补国家消极对待资金管理与经营的现状,首先需做好一件事,那就是规范政府采购项目,和对项目进行招投标工作的准则,在政治资金管理的源头上进行有效及系统的资金控制,并做好相关的检查工作,对各项支出进行跟进调查,做好项目工程最终的验收工作。并要求相关事业单位内部必须采取对财务进行集中与统一的管理办法,这也是大部分现代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常用办法,这样就能够加强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的监督与协调从而应对财务检查与财务审计力度的加大,防止财务风险的增多。

(二)健全单位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

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我们的事业单位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更加合理地对部门内外预算进行编制,统筹,从而方便收支项目的进一步理清与细化。事业单位与会计人员必须遵守部门预算,不任意更改预算方案,坚持按规程实行,以达到收支平衡与以收定支的效果,防止财务缺口的出现。

责任分明,职能细化。事业单位在进行人事管理时,一定不能将一些职务职能相混杂,要坚守职能到位,责任分明的原则,以保证账务与实际相符,而且财务人员必须跟进所负责项目的实施,参与到该项目监督与管理工作中,从而使财务与工程的联系更加紧密,防止脱节现象的发生。(三)加强票据管理与挂账的处理

票据的合法使用是票据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采用自制的票据用来完成费用的收取工作是不合规范的,相关票据应该由事业单位的财会部门进行统一领取与购买,并加以严格控制管理,其它不关联机构和个人并没有购买的权利。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还需加强对票据的缴销工作,进行票账相对,以做到票账额度相等。对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进行制度规范是处理长期挂账的有效措施,在建立财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对财务人员职业道德进行必要的教育与检查,并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才是提高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与工作效率的有效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财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挂账现象得以有效的改善。

结语:当前,如何进行预算编制的改进,如何实施国有资产管理,如何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已经成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只有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理改进,不再停留不前,才能顺应经济时代的发展,降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所支出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参考文献:

篇6: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管理 对策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落实其各项职能,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保障,伴随着我国公共服务的快速进展,事业单位所需要的固定资产在不断增加,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也变得复杂,也就意味着事业单位管理固定资产的水平需要提升,社会也需要更加高层面的公共服务。因此如何做到科学管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使得固定资产发挥出自身的价值,是目前事业单位亟需解决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够促进事业单位更好的进步。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管理以及外部监督松懈

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内部的管理制度不够完整。在日常的财务管理中,绝大多数的事业单位将管理重点置于单位公用及项目经费上,而忽略了需要重视管理的固定资产,从而缺少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条例,造成固定资产缺失了很多类似于台账或者实物登记账等信息,后续也没有领用记录,如果出现问题,则很难将界定责任范围。除此之外,固定资产外部监督松懈。

(二)机构设置不健全,缺少专业人才

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中,机构设置不完整是较为普遍的问题,例如本单位,固定资产是由财务、设备、总务等多部门共同兼管,缺少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多部门管理的诟病就是如果产生问题,很难分清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责任要如何划分。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更是很难达到一致,缺少了有力的监督以及有效的控制。

(三)固定资产配置不合理

就目前的事业单位而言,缺少统一的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再加上机构设置的不完整,某些单位、部门可能会盲目的争抢项目设备,而没有考虑到项目本身所需。此外,另有一些单位一味追求高配置或是相互攀比,忽略自身实际需求,没有考虑好设备的最佳配置参数就盲目购置,是的资产未能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价值,在实际使用中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使用效率也不高,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四)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

事业单位由于受到自身体制的影响,有着较为严格的采购、管理流程,加之有些采购项目需要上级单位代为采购。以本单位为例,固定资产等采购分自购和上级主管部门采购两种途径。属于自购资产的,在资产到位后,由采购人员负责验收入库,同时办理相应的报销手续。而属于上级单位采购的资产,采购部门则需要凭借上级单位开出资产调拨单,核对无误后办理相关入库、登账手续。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自购资产从资产入库到会计入账之间的时间差很短,而上级单位代为采购的资产,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从而导致了固定资产的账账不符、账实不符。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

解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内部管理以及外部监督松懈的问题,首先是要完善现有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如此一来事业单位的固定管理工作也能做到有理可依。其次,需要建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招收专业的相关管理人才,确保各项管理只能有序进行,国有资产的安全才能得以保障,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也能趋于规范。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工作是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制度、条例,协助各部门专业人员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配置,此外还需要对专业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强化员工专业知识,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只有高素质的员工才能使固定资产管理流畅运行。

(二)强化责任意识

在建立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之后,所需要做的就是对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进行强化,促进工作的展开。事业单位可以建立考核制度,将个人的考核业绩与资产管理的效果进行连接,进行相应的奖惩,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加强责任意识。如果管理人员松懈本职工作,那对事业单位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并且事业单位需要定期检查资产的去向,因此可以建立不定期盘查制度,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对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盘查,这样出其不意的检查更具真实性,针对其中的盘亏或者盘盈进行仔细的分析,找出内在原因,并且妥善解决,这样才能够促使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更有成效。

(三)强化对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

针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资源浪费等情况,科学的资产配置理念是事业单位必须有的,从而制定出合理一致的资产配置标准,准确分析目前事业单位所需要的资产设备,从而购置适宜的相关项目设备。其次,一套严格的固定资产购置审批手续是事业单位必须配备的,购买相关设备的过程需要透明,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对于发现资产运用不合理情况需要严肃对待,此外对于小金额的物品采购可以由有关部门直接决定,但如果物品的金额较大,则需要管理部门的仔细讨论之后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程序,并且需要配备专门的项目负责人,在采购的过程中将责任明确。

三、结束语

篇7: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固定资产 管理 机制 手续 电算化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国家投资为主体的社会公共和公益事业得到迅速壮大,行政事业单位添置了大量的通用设备、专业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电子产品及通信设备等等,固定资产总额不断扩大,新会计准则在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核算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修改,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工作存在着机制不健全、管理程序混乱等诸多问题,这些情况不仅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存在着不利影响,更加不利于贯彻节约能源法,推进公共机构的节能。为此应切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把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轨道。本文就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和发展对策做了粗浅探讨。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

1、领导不够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

在平时的财务管理中,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由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注重对有严格的财务开支制度规定的管理,比如对开支权限、开支标准、差旅费的开支标准、集体福利等方面的规定较多而且较为具体和明确;而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忽视,甚至不予理睬。

2、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和相应的专业知识,常常有意无意漏记固定资产账的现象常有发生,比如某些单位为个人配置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还有些单位由于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为兼职人员或者无证上岗,不具备基本会计专业知识等原因。

3、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需要各方面的有效衔接,不仅要有金额核算,而且要有数量控制,固定资产数量金额核算需要财务、物资、使用部门的通力合作。但由于许多行政事业单位未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约机制,使内部各部门之间缺少相互的制约,无法保证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置于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之下。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有关人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不强,存在侥幸心理,往往有章不循,有规不守,使内控制度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

4、责任人处罚机制不到位

根据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规定要求,应该对造成违规现象的责任人进行处罚。但实际上,一些责任人往往是现任领导或曾担任过领导工作,对其处罚往往是象征性的,或者根本不处罚,造成一些责任人长期逍遥“法”外,制度成为一纸空文。由于对责任人的处罚未得到彻底落实,造成有关负责人责任意识差,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不重视,结果形成恶性循环,产生更多的违规现象。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程序混乱

1、固定资产管理手续不严

固定资产采购、领用、保管、报废、清查等程序不健全,平时只在会计账面上做出反映,缺少实物登记台账,固定资产领用没有记录,手续不完备,造成固定资产资产管理责任的不明确。固定资产毁损、报废、调拨、变卖、转让时,不按规定的程序报经审批,自行处理,不严格履行规定的程序,账务处理不规范。对固定资产缺乏定期的清查盘点,疏于日常管理。

2、重货币资产,轻实物资产

长期以来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对资产的管理没有形成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造成资产闲置和重复购置现象突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拨款的使用和资产的利用效率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

3、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现象突出

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及时、无法真实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资产实物状况,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数量和增减变化情况,有的单位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有固定资产相差甚远。如有的办公楼早已竣工投入使用多年了,仍挂在往来账上,没有按照财务制度规定清理入账。还有新购置的固定资产无验收、无登记入账;报废、报损的固定资产没有冲减等。

三、政府资产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没有充分利用预算、政府采购等手段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事前、事中监控。财务部门在做预算的时候,对本单位现有固定资产的情况缺乏整体概念,对固定资产购置的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大,没有从节约、整合资源的角度合理安排固定资产购置预算。在购买固定资产的时候,对必须进行政府采购的固定资产范围、种类认识不深,导致在固定资产购置过程中政府采购制度执行不严,单位自行采购了事。如此一来,难免出现“价高货廉”、“人情采购”,达不到“少花钱多办事”,建设节约型机关的目的,严重者还会导致商业贿赂等违法违规的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之所以会存在上述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历史上长期粗放式管理形成的遗留问题积淀,还有一部分源于现有体制的不完善。针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做到“权责分工明确,管理高效有序,过程公开透明,监督检查到位”。据此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1、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责任人

固定资产主要包括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运输设备、家具、文物和陈列品、图书等。这部分固定资产占单位资产比重较大,因此要明确责任人,严格执行《》,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对固定资产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并按照国定资产的有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各单位应建立资产管理责任机制,实行单位主要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切实管好各项资产管理工作。

2、设置管理岗位,加强岗位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首先单位领导必须重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意识是提高管理的关键。认识不到位,措施就难以落实,要克服那种重面上、形式上的重视,把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和每一名管理人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设置固定资产管理岗位,实行竞聘上岗。资产管理员作为各级资产业务的具体经办和管理人员,必须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资产管理员必须由会计人员持证上岗,杜绝无证上岗现象,严格执行有关财经法规,规范和完善账务处理,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保证账账、账实相符。资产管理员应认真学习相关资产管理的知识和文件,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对各类资产的名称、功能、存放地点、使用情况等要做到心中有数。要认真学习相关固定资产管理及业务流程,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办理各项业务,保证账实相符。同时要及时建立健全各级固定资产台账,完备实物信息资料。要对各部门管理使用的资产由具体保管、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报财务部备查,按月对财务部入账登记的新增资产进行核对、确认。通过加强业务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3、加强固定资产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

加强固定资产的事前管理,就是要把好“预算关” 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对固定资产购置预算根据实际需要作全盘考虑,坚持面向基层、突出重点、保证急需、勤俭节约的原则,根据各部门的职能需要,制定合理的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在单位需要整批购置设备且金额超过3万元以上,要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进行招投标方式进行购买,防止采购过程过出现商业贿赂等违法违规的情况发生。

加强固定资产的事中管理就是:一要健全固定资产保管领用制度,做到购置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要在固定资产出库环节及时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制作标签,认真粘贴,做到账卡签一对一。二要规范固定资产日常核算,健全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卡片等资料,做到账卡、账账、账实相符。三要建立固定资产使用人责任制度,确保固定资产按规定用途合理使用。四是要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对随意侵占、挪用、非法交易以及毁坏、窃取、丢失固定资产的违法违纪和失职等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对造成严重损失的还应该追究法律责任。

加强事后管理就是各单位处置资产(包括调拨、转让、报损、报废等),应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一律不得随意处置。处置资产应按规定程序进行,以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资产处置后要如实进行资产核销账务处理,对残值收入和转让收入要及时入账,不得私设“小金库”或另存经费支出专户以外的账户。

二、做好固定资产的报废和清理工作

1、分析固定资产报废原因

分析固定资产报废原因能引导行政事业单位做好之后的报废审批和账目清理等固定资产报废工作。

固定资产报废原因有以下几条:

1、固定资产已达到使用期限,并经确定已失去使用效能,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作报废处理。

2、电子设备及高科技产品未达到使用期限,但因技术发展已列入同类产品淘汰产品范围的,已限制了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在技术人员认证后,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作报废处理。

3、由于自然灾害、不可抗力等原因致损而无法修复,或因被盗而无法找回的,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作报废处理。

2、把好固定资产报废审批关

根据《福建省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

(一)凡单台(件)价值在三千元以下的资产,由各单位财务、财产管理人员鉴定后,报单位领导审批,定期报机关事务管理局备案。

(二)凡单台(件)在一万元以下,三千元以上的资产,由占用单位提出申请,报主管部门审批,并由主管部门定期报机关事务管理局备案。

(三)房屋建筑物以及单台(件)在一万元以上(含一万元)的资产,占用单位必须提出书面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批。

(四)各单位除规定限额内的资产可自行处置外,规定限额以上的资产处置须按程序上报,经批准后方可处置和调整有关账目。由管理局或主管部门出具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批复书》作为调整单位有关资产账目的依据和原始凭证。不履行报批手续的单位,按违反财经纪律进行处理。

3、加强固定资产清查,建立完善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一个变动状态,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价值总量看,总是在不断地增减变化。为了掌握固定资产的结构、数量、质量和管理现状,必须有一套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因此,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使资产清查工作步入制度化、经常化轨道。一是要建立定期清查制。各行政事业单位至少每年年终要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核对来摸清“家底”,对盘盈盘亏的资产,要找出原因,分清责任,按规定及时处理;对资产结构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盘活存量资产。防止积压闲置,做到物尽其能,物尽其效。二是建立重点抽查制。各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要依据会计核算资料,对资产使用重点部门进行重点抽查核对,做到账、卡、物相符。三是建立离任核查制。单位领导或资产管理人、使用人员离任时,要组织核查,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确保人走账清,防止资产流失。

三、实现固定资产电算化管理

1、政府设置机关事务管理局进行管理

为了规范资产管理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加强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使用管理,保证电算化工作的质量,政府设置机关事务管理局进行管理。开展资产管理电算化的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包括资产管理电算化岗位责任制、计算机硬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只有形成了完备的管理制度,加上政府统一监管,才能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电算化管理不断改进与发展。

2、统一使用资产管理软件,数据上传,与财政预算接轨

固定资产电算化管理是利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单位财会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建议使用由金网际公司开发的预算单位资产管理软件,该软件可以让使用单位的主管部门和政府管理部门实现数据逐层上传,而且与财政预算接轨,达到统一管理。

3、固定资产的管理进入自动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新纪元

软件根据固定资产十一大类不同类别属性设置不同的管理模块,各模块既有独立功能又互相联系,集账务处理、汇总统计,数据分析于一体,进行固定资产不同类别的数据输入、修改、删除、查询统系、报表输出等,可以全面掌握本单位的资产存量、结构及分布等情况,为单位制定有关政策、资产调剂及采购提供科学依据并当好参谋,充分发挥资产管理的职能作用。

设备管理模块包括主设备和附件的增加、删除、修改,对主设备和附件的查询统计并输出相关报表组成。采用单台件管理方式,既一条记录对应一台/件设备,设备编号是唯一的,系统自动给出,不能有重复。可按分类号、类别名、设备号、设备名称来定位要删除可修改的设备,打印验收清单、固定资产管理卡片、标签等;可通过设备号,保管人、使用部门、存放地点、登记日期等进行单项查询,让单位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动向及使用情况。同时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报废、处置、调拨、清查都可以通过该软件实现数据连接与上报。

财政部门、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坚持单位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使用中的不当损失和浪费。对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应当定期清查盘点,做到家底清楚,账、卡、实相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最终实现自动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固定资产管理。

[参考文献]

1、王静、王环《加强事业单位财产管理的思考》中国工会财会杂志社,2007年2期,第22页;

2、宁召锋《关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思考》中国工会财会杂志社,2008年1期,第22页;

3、杨城、黄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创建节约型行政管理机关》论文天下;

3、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4、冯力涛:浅论企业财务战略,财会月刊,2001年10月,第21页

篇8: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是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动过程, 反映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执行国家预算情况的会计。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会计监管工作的相对滞后, 不仅造成企业存在会计核算工作混乱、财务报表造假现象屡禁不止而引发会计风险的情况。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日常核算工作也存在大量会计行为不规范、信息失真严重的问题, 因此也存在着引发会计风险的环境。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各级国家审计机关公开披露的审计报告以及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 可以将各类行政事业单位日常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原始凭证方面。

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中, 存在部分会计原始凭证的的失真现象。它不仅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 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财政收入减少。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会计核算中, 同样也存在着相同问题, 主要表现如下: (1) 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行政事业单位核算的很多原始凭证不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 各项原始凭证要素的填写存在漏填、少填、不填现象。如:开票日期时常不填写;开票人、收款人, 只填写姓不填写名, 有的干脆不填写;购买单位的客户名称要么不填、要么填写不明确;项目内容、数量以及单位不填或少填内容的现象较为普遍;金额数字填写模糊, 常出现漏填小写金额或大小写金额不符。这些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不断被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资料, 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2) 原始凭证不真实。一是会计原始凭证填写的经济业务项目与实际发生的项目内容不符。诸如:明明是购物券, 却填写为材料等品名, 予以报销。二是经济项目内容与发票使用范围、经营范围不符。如:使用商业零售发票, 项目内容却填写为运输费, 饮食业发票项目内容填为复印费, 既给会计监督造成了困难, 又难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三是使用过期作废发票及收费收据等。不按规定开具微机打印发票或不能同时全联次地复写开具发票, 而是按各自需要“大头小尾”地开具各联次不统一的票据, 造成支出方实际支出少, 却以“大金额”票据列报, 收入方实际收入大, 却以“小金额”的票据列收入账。四是违规编制虚假的自制原始凭证。如:编造人员名单领取各种劳务费等款项;编造到农贸个体市场购买材料等自制凭证从而套取现金。

2、记账凭证方面。

一是有的单位填写会计记账凭证摘要写得过于简单;二是会计科目名称不规范, 处理业务不及时;三是有的事业单位在开设银行专户时, 将相关收支业务的会计凭证单独记账、单独保管, 未列入单位财务会计总账内管理, 形成“账外账”和“小金库”。四是在年终结账时, 有的单位制作会计凭证不是将收入和支出结转“结余”科目, 而是将收入和支出相对转, 不符合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 使“结余”科目不能正确、完整地反映核算单位的结余状况。五是会计凭证内容不完整。

3、账簿设置方面。

一些单位没有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账簿, 个别单位不设置总账, 无法对各明细账进行核对、控制和平衡账务, 固定资产不入账, 形成账外资产。

4、财务报告及其他方面。

一些单位财务报告只有报表, 没有报表附注及财务状况说明, 也存在财务报告内容不完整, 账表不符的情况。

三、影响行政事业单位正确进行会计核算的因素

1、财政监督管理不力

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 这种性质对其财务行为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主要表现为: (1) 看银行存款花钱“有钱不花, 过期作废”的错误观念比较严重; (2) 较少关注资金使用的合理性。

2、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直接来源于财经专业的很少, 大多数会计人员是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或直接由其他岗位人员兼职。

四、改进建议

1、进一步深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

(1) 实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 是解决会计核算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一是快速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二是有效改善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 有利于让会计人员能在没有羁绊的环境中依法行使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的职能。三是有利于加速会计电算化步伐, 优化服务质量, 提高工作效率。 (2) 在科目体系中增加行政单位“上级补助收入”及“上缴上级支出”等科目。目前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无法核算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的经费补助收入和下级单位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解决的办法有两种方法可以考虑:一是将这类收入和支出融入目前的会计科目体系当中, 收入可以列入“其他收入”中核算, 支出列入“日常公用支出”中核算, 但这种方法很牵强。二是在行政单位会计科目体系中, 增加上级补助收入和下级补助支出两个科目, 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对应, 这种方法可以清楚地核算和反映行政单位的这类收入和支出。

2、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力度

(1)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以贯彻实施《会计法》为契机, 切实加强会计队伍的后续教育,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严格执行修改后的新《会计法》及一系列相关配套制度, 提高财会信息质量。 (2) 明确经费开支标准, 规范经费支出渠道。建议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 在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统一执行, 只有通过执行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 才有可能遏制各单位在费用支出上互相攀比, 滥发钱物的现象。 (3) 规范财政专户管理与核算。一是要规范收入管理。二是要规范支出管理。第一, 在支出拨款上要注明用途, 方便核算;第二, 专户内部帐户之间不要划转, 一切支出通过拨款途径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士堂.关于加强会计核算工作的几点建议.财务与会计, 2003 (9)

[2]、荆新.政府会计基础模式:比较与选择.财务与会计, 2003 (9)

[3]、张雪芬.预算会计改革思考.会计研究, 2001 (4)

上一篇:模拟与网络监控解决方案合同下一篇:元宵节联欢晚会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