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南有感

2024-05-11

学习指南有感(通用11篇)

篇1:学习指南有感

学习《党史学习教育》有感

梅州市生态环境局丰顺分局 杜丽琼

3月25日,我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了《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党支部陈局传达了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党史教育学习的会议精神,朱主任宣读局党史教育的学习内容,党支部书记黄局对党史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根据局的工作情况提出建议。以下我谈谈个人的点滴体会:

一、在改革开饭40周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前面推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时隔六年,再次亲临广东视察指导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以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我带来莫大鼓舞,无尽的力量,我深深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人民的亲切关怀,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强大的思想魅力、人格魅力,让广东省人民备受鼓舞、倍感温暖、倍感振奋,倍增继续前进的干劲和力量。

二、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工作。作为一名环保工作者,我认为不仅自己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理解其精神内涵,要充分认识党的十九大以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从而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更加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主动为社会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发挥余热,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做善事,多做贡献,做好环保工作,积极主动,勤奋努力,不畏艰难,尽职尽责,按时完成领导交代的各项工作。在实验室工作中始终本着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格按照《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环境技术规范》、《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的要求完成实验。认真按照国家标准方法开展本人负责的各项实验项目,科学、全面、准确地分析,细致做好自己手头上的化验,如:pH值、氨氮、六价铬、仪器的维护和保养、保护生态环境不破坏和污染,让未来的空气更清新、河水更清澈、天空更蔚蓝、云朵更雪白。

篇2:学习指南有感

毛丰美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农村基层干部的杰出代表、党的群众路线的模范践行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范带头人。为大力弘扬毛丰美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决定,市供销联社党委要求在供销系统内深入开展学习毛丰美同志先进事迹活动。

10月15日,市供销联社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基层单位书记、经理共50余人集中学习毛丰美同志先进事迹。在学习讨论中,干部职工认真聆听,并积极发言。经过热烈的讨论,与会干部职工认为,毛丰美同志身上闪耀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一心为民的精神正是目前党员干部身上缺乏的,在向先进典型人物致以崇高敬意的同时,还应该反省自身,寻找差距,向他学习,让自己做得更好。

此次学习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高度契合,通过学习和讨论,市供销联社干部职工进一步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将以毛丰美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系群众、勤政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坚持做老百姓的公仆、农民的代言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群众路线,为建设富庶文明和谐新凤城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3:学习化学知识有感

一、化学概念的学习

化学概念是对一类化学事物的概括, 是化学科学发展的成果, 它代表着在人们头脑中保持下来并且组织化了的化学经验, 是化学思维的“细胞”和基础。

化学概念形形色色, 有比较具体的、也有比较抽象的, 有宏观领域的、也有微观领域的。但是各种化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一般总是从感知开始的, 并且要经历学习者的思维加工。

为了研究化学概念的学习过程, 我们先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初学者是怎样学习“化学变化”这个概念的。

在学习“化学变化”概念的一开始。学习者先看到 (或者被告知) 一些经过选择、比较鲜明的化学变化的实例, 例如镁在空气中燃烧, 加热使碳酸氢铵分解等。这时, 学习者会注意到不同于反应物的物质 (白色氧化镁、二氧化碳、水和氨) 的生成和反应物的消失。为了满足这一条件, 通常由教师或者教材给予指导, 使学习者的注意力正确地指向变化后存在的物质。此时, 学习者不是无目的地“看”, 而是有目的地感知——观察。

在观察或者被告知实例后, 学习者的头脑中建立起实例比较具体的表象, 接着就是通过分析、综合、假设、验证, 找出这些实例以及被提示的另外一些已知的例子 (例如木柴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气和灰烬,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生锈变成铁锈等) 的共同特点——原来的物质都变成了其他物质。在此基础上, 把从实例中得出的特点推广、类化成“ (原来的) 物质变成物质的变化”, 再了解化学变化的概念。

然而, 化学变化这个概念的学习并未到此结束。下一步是学习者尝试用初步形成的概念对一些具体现象作鉴别、判断, 并收集反馈信息, 弄清化学变化跟它的对立概念——物理变化的关系, 进一步了解化学变化中放热、发光、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跟其本质特点的联系。

这时, 学习者才可能形成对化学变化这个概念的进一步认识和巩固记忆, 完成最初阶段的学习。以后, 在接触各种反应的基础上, 他还将进一步学习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的各种规律和实现规则等, 使他对化学变化的认识不断加深和发展。

“化学变化”这个概念的学习过程也可能是另一种情况。学习者在一开始就被告知化学变化的定义, 有时还被告知若干个例子。这时学习者仍然先进行感知活动, 不过不是感知化学变化的实例, 而是感知教师的语言或教科书的文字。

然而, 学习者要对接受的语句进行分析, 抽取语义, 根据上下文、标题、课文结构以及以前的知识, 乃至教师的表情、手势等非言语行为, 形成意义表征, 最终实现评议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 学习者原有的认识结构起着重要作用, 即使教师的评议不太完整或者有某些语法错误, 对学习者的理解也没有什么太大妨碍。

二、化学原理的学习

所谓化学原理, 是指运用化学概念作出的基本的判断、推理等。从化学原理出发, 可以推演出各种具体的判断、命题和指导化学元素实践的规则。化学的基本定律、基本规律、基本观点等, 都属于化学原理。

化学原理的学习过程可以按照归纳的方式进行, 也可以按演绎的方式进行。

学习者在学习氧的性质时, 已经知道硫、碳等物质在纯氧中燃烧更加迅速。联系已知的事实, 学习者可以作出假设: (其他条件不变时) 增加反应物浓度可以增大反应速度;推论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减少反应物浓度可以减小反应速度。在假设和推论被除数检验证实后, 学习者可以推广、归纳、概括出有关的化学原理。如果学习者被进一步告知:“许多实验证明,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增加反应速度”, 假设和推论就得到了证实。

这时, 虽然学习者已经认识到浓度如何影响反应速度, 但这一认识还是孤立的, 还没有跟其他知识联系起来, 学习过程还未结束。

在下一步的学习中, 学习者最好能够用已经具有的知识对这一原理作出说明和解释, 特别是从微观角度 (例如分子碰撞) 来作出解释和说明, 明确这一原理跟其他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的联系 (例如形成“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条件”的概括) , 使有关的知识结构逐步地完善。

最后, 学习者可以根据这一原理总结出判断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度影响情况的规则, 以及如何改变反应物来尝试影响反应速度的规则, 用于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用于解决问题不但可以使有关原理、规则得到检验, 也会使有关认识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从而把学习引向更深层次。例如, 发现反应速度增大与反应物浓度增加并不一定呈正比关系;或者在学习化学动力学之后, 进一步明确这一原理的应用范围:浓度对被称为“零级反应”的光化学反应和某些表面催化反应, 这一原理仍然适用。

可逆反应里, 在学习正反应速度和逆反应速度相等的状态以及什么是“化学平衡的移动”之后, 就可以引导学习者作出推论:当一个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 其他反应条件不变, 只改变其中任何一种反应物 (或生成物) 的浓度时, 正反应 (或逆反应) 的反应速度会相应改变, 正反应速度和逆反应速度将不再相等, 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

在得到推论后, 要用适当的实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才能使这一推论确立。接着还要明确这一原理跟其他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的联系, 使已有的知识结构逐步地完善, 确定增大反应物浓度或者减小生成物浓度, 减小反应物浓度或者增大生成物浓度各使化学平衡向什么方向移动, 形成比较简明、便于使用和记忆的判断问题等, 才算基本完成对“浓度变化使化学平衡移动”这一原理的学习。

演绎方式对思维能力不太强的学习者难度较大, 在实际学习中采用同种方式, 应该根据学习者和学习内容的特点来确定。

实践证明, 从化学实验现象出发, 或者用问题把有关内容组织、串联起来, 让学习者参与作出判断、推论, 可以提高学习兴趣, 增加注意, 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这方面教师和教科书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效率提高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跟社会生活实践和密切联系, 更加离不开教师和教科书发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毕华林, 刘冰.化学探究学习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2本必修+6本选修中学化学教与学) [M]

篇4:澳洲学习有感

这是我在一所小学里参观教师上课时看到的真实的一幕:一位教师蹲下来和学生说话。

那天,我们去参观澳洲的第三所小学,来到一个教室参观,这个教室里只有四五个智障的学生,其中一两个学生的嘴巴里还在吃早茶——几种小点心。才驻足门口看了一会儿,就突然听到一个学生发出小狮子一样的吼声,突然从教室里冲了出来,坐在教室门口的一个长条椅上;女老师随后从教室里出来,蹲在这位学生脚边对他耐心地说些什么,稳定他的情绪。英语——我们听不懂,但那慈爱的表情和动作我们尚能看得懂。此刻,我心里猛地颤动了,其实是深深地感动——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蹲下来和学生讲话”,那是一种对生命的来自内心的尊重,即使老师面对的是智障学生。

无论是悉尼科技大学给我们授课的老师还是接待我们参观的几所小学的校长都反复给我们讲到——尊重差异!老师说:请看看你自己的5根手指,它们生出来为什么不一样齐呢?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尊重生命——每一个有生命力的动物和人都能受到保护和尊重,当它逐渐成为一种内在化的东西的时候,这片土地上的所有生命就会如此奔放、自由。在这种宽松的而不是被整齐划一地“修剪”的过程中,人性能够得到充分的个性化的发展!一个好老师受同学欢迎,其实并没有什么法宝,也许就是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真诚地赏识他们。

二、让教学和實际生活联系再紧密些

澳大利亚十分注重教学和生活的联系。例如在参观中,我们发现澳洲有部分初中生选修“木工”课,一进教室,他们正拿着斧头、锤子、钉子在修理椅子。还有学生在物理课上练习连接断了的保险丝。

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增强教学的实用性,真正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反思国内教学,学了六年数学,学生不会算利息、计税额、投保险,不理解打折扣、“降水概率80%”的含义,不知道“1千米大约有多长”“500克大约有几个鸡蛋”,学生只能在课堂上、考试中展现他们的素质,而生活中一筹莫展,这难道应该吗?双基急需赋予时代的特征和新的内涵,应该腾出些时间让学生接触现代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数学的基本思想,比如认识长度单位时,让学生在操场上确定出100米;告诉学生从这个马路口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千米,使学生真正体会到1千米的长度。

三、在大班额上课的情况下,可以这么做

澳大利亚中小学是小班化教学,每个班级不会超过30个学生,一般情况下都是二十几人。悉尼教育部的一个领导给我们介绍说,这是澳洲经过二三十年的改革才取得的这样理想的教学环境。

而我们虽然有部分学校实行了教学小班化,但有部分学校由于生源较多,还有一些客观原因,依然是大班化教学,每个班级六十多个人,在学生多的情况下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重要问题。这次学习回来我有更深的感悟。

1.想办法让学生喜欢你的教学风格,从而喜欢上你的课。小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上他所教学的学科,这样的事情真实地发生着。

2.要有积极的思维互动。在老师的讲课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话,随时提问,甚至老师看见学生久不做声的话,主动问学生问题,大家积极提问,学生和讲课老师进行积极的思维互动。

3.要富有激情和感染力。正像悉尼车士活小学的校长先生那样,虽然已经鬓角染霜了,但是言行处处充满活力,极富激情和感染力。尤其是在我们大班额教学的情形下,我们更加应该这样去做。在讲课过程中发现有学生溜号或搞小动作时,可以变化音量或音调引起学生注意。例如悉尼车士活小学的一个数学老师讲到关键处就故意放低了音调,显得很神秘的样子,这样学生就听得更加认真。

4.眼神的巧妙运用。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时时环视教室,深入到学生中,与学生不仅仅进行语言的交流,更应该进行眼神的交流,以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在课上时应该把一些的精力放在关注学生身上,用眼睛去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情况,对学生的不同表现用微笑或嗔怒等眼神给以回应,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5.欣赏学生。在澳洲的课堂上,我们常常见到老师对孩子鼓励的眼神、表扬的语言,亲切而自然。老师说,每个孩子都不必过度裁剪而应该让他们自由生长,这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才会一直保留每个人的个性特征,学生才不会千篇一律,教育才会塑造出不同个性的人!

6.尽快掌握电子白板的使用技能。在3个小学,都有老师给我们示范电子白板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使用电子白板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生动起来。要知道孩子就是孩子,有趣的教学手段确实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学习更加轻松!在课堂上我们要尽量地多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使他们听起课来没有压力,这样孩子他们才不会厌学!

篇5:读《学习习惯决定学习成绩》有感

人的语言决定于他的知识,人的思维取决于他的动机,而人的行动大多取决于他的习惯。一位成功企业家曾感触:“一个好的习惯比哈弗学位重要多了。”对于我们学生而言,学习习惯的好坏决定了学习成绩的优劣,《学习习惯决定学习成绩》教会你学习生涯中的人生哲理。

书中由三十四个习惯哲理故事组成,有“自信让你成功”,“别让嫉妒蒙蔽了你的双眼”。

“主动质疑——多问为什么”„„其中我最喜欢“自信让你成功”这个故事,其中讲述了拳王每次比赛,都在天花板写上“是的,我能行!”几个大字,令他每次在赛场上,始终相信自己,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去击跨对手,赢得比赛。仔细想想,我们是否很多时候也缺乏自信呢?是否每次考试前,都没有信心,紧张不已,使自己在考试中发挥欠佳?又或者某次画画时,都觉得自已的画画得不够完美而不敢拿出来?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养成好的习惯,在每天一点一滴中进步,才能使我们有信心去迎接明天,迎接美好的未来。同学们,要知道好习惯是人生成功的资本,是提高学习的关键,加油!

篇6:学习指南有感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幼儿园是幼儿日常生活和学习健康成长的地方。作为一名幼教老师,首先要从幼儿的学习及发展的角度出发,让幼儿对外界的事物产生一定的求知欲,更好的吸收知识!

《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方向,为“正本清源”。分别对3至4岁、4至5岁、5至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同时,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及建议。仔细品读,收获不少。

好的习惯都是从娃娃抓起的,为了让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教师需要注意观察幼儿在新环境中的饮食、睡眠、游戏等方面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也要鼓励幼儿接触不同的人际环境,如多和不熟悉的小朋友玩,使幼儿较快适应新的人际关系。《指南》中对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的确定实在不是马马虎虎的,有些语句固然意义相近,但是在数字或言语上的界定却更加具体规范了,如在动作发展中规定3~4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2米左右;4~5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5米左右;5~6岁的孩子能够单脚连续向前跳8米左右,这些小小的数字固然不同,但是却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层层递进的,正体现了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水平能力发展差异,而也正

是这些小小数字上的差异,让我们教师对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有了更好的参考数值,让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篇7:学习指南有感

7月20日至22日,新城办事处党委组织部分社区党支部书记、科室负责人和2017评选出的办事处每月之星61人,到河南省济源市愚公移山精神教育基地开展了“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党性教育培训。通过专题讲座、实地参观、拓展训练等环节的学习教育,同志们都深切的感受到这既是一次党风党史教育又是一次民族精神教育,进一步激发了同志们在工作中“坚定信念,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挚情和动力,把愚公移山精神真正落到实际中去。

一、真切体会到了“愚公移山精神”发扬光大的时代背景

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大”闭幕词时说,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叫北山愚公的老人,他家南面被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挡住了出路,愚公决心率儿子们挖去两座大山,有个名叫智叟的老头子笑他们愚蠢,说他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两座大山是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只要我们子子孙孙不断去挖,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尽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毛泽东说,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毛泽东十分巧妙地将原文中的愚公和上帝合为一体,这样既保持了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把胜利的希望融入其间,这是对愚公移山原文的一次生动解读。愚公精神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愚公移山中最广的名言就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毛泽东还在《愚公移山》中指出,“我们宣传大会的路线,就是要给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毛泽东在党的七大发表的愚公移山讲话是承前启后的,既总结了过去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又提出了未来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的精神旗帜。多年以后,愚公移山精神已成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思想引领,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发图强的巨大精神力量,值得我们不断坚持和发扬。

二、深刻领悟到了总书记重树愚公移山精神的时代意义

中国共产党七大以后,愚公移山精神实现了向革命精神的升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毛泽东写下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批语,激励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改变国家面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继承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至今,总书记2013年11月28日在济南军区调研、2014APEC峰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第二次在河南考察调研等多个场合,共18次重提愚公移山精神,指出“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之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我们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在中国和世界进步的历史潮流中,坚定不移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直到光辉的彼岸”.这些重要论述赋予了愚公移山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三、理解和把握了愚公移山精神的真正内涵

愚公移山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是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迎难而上、锲而不舍、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坚韧不拔、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克难者进精神。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愚公移山的精神曾经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人会想起愚公移山的故事,并坚信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一是学习“愚公”敢想敢干,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愚公的家门口,有太行、王屋二山挡住了他的出路,严重影响了周边的生产生活,所以他要下决心搬掉这两座大山,这就是一种敢想敢干的精神。没有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不可能改变生活现状,不可能改变发展条件,这是愚公精神的内涵。

二是学习了“愚公”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的精神。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就是为了走出去,为了更好地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也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要走出去、要发展,决不能满足于现状,决不能满足于这样的一种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要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所以他要打开太行、王屋二山,开辟与外部世界更好的联系,更好的发展通道,这种精神对于今天我国坚持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有重要意义。

三是学习了“愚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按照既定方针,不达到目的绝不动摇,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样的一种精神,使愚公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理想就是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更好的发展条件,所以一代又一代,世代无穷地挖山不止,这就是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是愚公移山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涵。

四、努力践行“愚公移山”精神,在新时代征途上再创佳绩

当前,全国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发展的任务艰巨繁重。在前进的道路上,各种问题和矛盾、奉献和挑战就像一座座大山横隔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像愚公一样发扬抓铁留痕,挖山不止的精神,去克服一切艰难险阻。

一要有迎难而上,主动担当的精神。愚公在困难面前,不怨天尤人,不等待观望,而是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下决心搬掉这两座大山。这样主动担当,敢想敢干的精神非常可贵,没有这种精神,不可能打破困局,不可能改变现状,不可能求得发展。眼下,商丘市“两城”联创工作正处于爬坡阶段,城市基础设施差,城中村改造数量多,背街小巷卫生环境差,居民文明素质参差不齐等等像一座座大山凸现在我们面前,这就需要我们主动担责,主动担难,向愚公故乡的济源市人民学习,积极主动地挖掉它,礼敬17年奋斗,终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光荣称号。因此,主动担当,齐心协力是打破困局的关键!

二要有自我解围,克难奋进的精神。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是为了自家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同时也是造福子孙后代和当地群众。当时,谁也不会要求一位“年且九十”的老人去完成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愚公没有因为年迈体弱,把挖山的责任推给别人,而是选择了自己挖山,全家克难的方式与困难作斗争。他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在统一了家人思想后,马上付诸行动。这种内心挖潜,自我解困,克难者进的精神值得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去大力弘扬。

三要有团结奋斗,坚韧不拔的精神。一家人挖掉一块石头并不难,难的是不断挖山,不断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按照既定的方针,不达目的绝不动摇。小浪底工程当年兴建过程中,遇到过因钻山塌方事故德方违约,工程是下马还是继续?工程指挥部临时将重担压在水电集团十四局肩上,中方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坚定信心,排除万难,争取到了最后的胜利。小浪底工程浩大,总工期十一年,它的建成,体现了共产党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决心,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发挥了坚守初心,久久为功的革命精神和斗志,将一个个难关克服,一个个拦路虎击倒,非常发人深省,震撼人心。

篇8:践行小组合作学习有感

一在“实效”上下功夫

在听课的时候, 经常遇到这样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 马上就让学生讨论, 教室里立刻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景象。但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 这是一种“假热闹、真无聊”:有的小组几位学生各说各的, 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只有个别学生发言, 其他组员三缄其口。到底每个学生是不是都有任务、在讨论中要做的是什么?好像不得而知, 小组讨论的目标应当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实惠, 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结果课堂上一片“乱象”。所以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各组的讨论情况, 发现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然后因势利导。对好的行为与做法要及时进行表扬、适时点拨。小组合作学习完后, 该安排哪些学生汇报该组的合作结果, 又该怎样去筛选整合他们的见解。在整个过程中, 要注重培养合作小组的集体荣誉感, 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直接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我认为只有做到以上几点, 小组合作学习才有意义才有实效;也只有做到这些, 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得以体现。

二在“时机”上巧把握

对于我们语文学科, 不是什么问题都要小组合作的, 要把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还给他们, 让学生真正地自主学习、个性化发展。因为语言文学中好些东西, 如语音感、语意感、语境感不是学生能讨论出来的, 也不是教师能讲解出来的, 而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反复读、品、悟, 才能感受到的, 也只有感受到了, 和作者产生共鸣了, 才会真真切切地领悟到语言的魅力。任何真知灼见都是在自主、独立、“静态”中产生的。有时, 教师不要担心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沉默”, 要坚信学生“沉默”后就可能“爆发”, 只有经过“沉默”, 教师传授的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 才能变学会为会学, 才能举一反三, 才能进而拥有持续发展的、丰厚的底蕴。当然, 有的问题, 在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后不能解决, 有了疑问, 所谓“不愤不菲不启不发”, 这时他们才会产生交流、质疑、解惑的欲望。如学习《老王》一课, 当我问到“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作者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时,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 基本上都能从文中找出。接下来, 我又问“我们应如何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学生就沉默了, 我想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到了。于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片刻后, 再让他们四个人一组合作探究。经过激烈的讨论和老师适时的提示, 不一会学生的讨论声音就小了。各组基本都能说出大意了。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个有利的时机。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把握非常重要, 否则, 就会让整堂课“热热闹闹”, 学生啥也不知道。

三在“评价”上多用心

小组合作学习, 没有恰当、针对性强的评价, 就像比赛不宣布结果一样, 学生会觉得淡而无味。因此教师的评价非常重要, 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鼓励是教师一直提倡的。评价要有针对性, 让学生感到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必要性。自己的意见有人倾听, 下一次他才会积极地参与。记得有一次听一位教师的课, 一堂课中的评价都是“很好”, 没有一点针对性, 整堂课气氛很沉闷。指导性就是针对探究中出现的难点, 教师能恰如其分地给予指导, 对于学生来说会受益终生的, 这也是我们做教师的最高境界。因此, 教师必须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评价的全面性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小组合作完之后, 全面性的评价, 是对本次活动的总结, 要关注到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小组, 让每位学生都在本次活动中, 有所启迪、有所收获。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要教师花费心血去实践、研究。在学习中实践, 在实践中总结, 以期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最高效状态。

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的任意环节都有着广阔的天地, 需要我们去探究、去开拓。

篇9:学习“高效课堂”有感

关键词:高效课堂;关键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238-01

通过对高效课堂有关内容的学习,我懂得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数学课上我们不仅要好好讲课,更要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课堂的发展是迅速,复杂多样的。不过,我认为,无论数学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从高效课堂的理论中我有以下的体会:课堂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方式。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模式。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在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高效收获、高效提高、高效进步。

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效率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要想课堂变得高效,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有普遍的关注

1、要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这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

2、用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你的关注。

对学生的欣赏、夸奖、鼓励往往表达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老师器重我。要把他们每一点的积极性、每一点的学习热情保护起来,让它生长起来,壮大起来。

3、用提问或允许回答问题来表达你的关注。

不经意的允许能满足学生的被认可感,满足学生被承认的需要。

二、要想课堂变得高效,教师对课堂一定要有创新

1、启发激趣,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有了兴趣,还会萌发创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

2、质疑交流,让课堂变得有理有趣。教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讲理的心智活动而不是硬“灌”。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要学,学习的效果肯定也会提高。

3、提倡“合作”,让课堂变得融洽愉悦。合作学习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群体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当好导师,及时起点拨导向的作用。合作学习很有好处:第一,拓宽思维,深化学生的认识。第二,培养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第三,可以培养合作精神。

1、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课堂变得丰富直观。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2、体现现代课堂结构,让课堂变得热烈主动。要把课上活,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独占式和教师主讲式而学生则单向静听式的课堂结构,代之以多向立体式现代课堂结构。传统的单向静听式结构其教学方式方法是填鸭式、注入式,教师积极性高,学生主动性差,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是低下的。而多向立体式结构的教学方式方法是现代启发式,学生自学,老师进行针对性精讲,师生之间互相质疑问题,探讨真理。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上。课堂教学活而不空,实而不死。

3、分层次教学,让课堂变得满园花开。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彻底抛弃“一刀切”,实行分层次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他们的起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就能使他们在各自的起点上都有提高。如此坚持下去,就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要想课堂变得高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营造能够给所有的学生以自信的氛围。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对自己有自信心。此时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2、营造让所有学生都洋溢生命活力的氛围。在这样课堂里,学生感到轻松、活跃、精力充沛。如果学生觉得自己没有活力,甚至消沉、忧虑、紧张,高效的课堂是无从建立的。

3、营造能够让学生自我管理的氛围。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个学生都能实施自我管理,都能感到要对自己负责。如果总是觉得自己被控制着,自己对自己毫无责任,也是没有学习效率可言的。

4、营造让所有学生都有归属感的氛围。学生间彼此聆听,彼此认同,彼此尊重,不仅能提高其学习效果,亦可修养其人格品质。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各界都在提倡给学生减负,不能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毕生都要研究的课题,把老师和学生都从题海和加课中解放出来,让教师快乐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

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喜欢上学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构建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黄明月.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 新课程(教研版) 2009年06期

[2] 郑 慧. 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年17期

[3] 王艳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年08期

篇10:在线学习有感

---------近代史至善教育平台

姓名:陈茜学号:***班级:地科院2011级师范3班

2011年九月,怀着对大学生活和大学学习的向往、期待、迷惑,我来到了美丽的西南大学。西大真如外界的各种描绘一样那么美丽,那么接近自然:美丽安静的西大给莘莘学子创造了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环境氛围,西大也给莘莘学子创造了一种与世隔绝的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

一开始,一切都是新的:校园是新的,学习环境是新的,生活环境是新的,接触到的人也都是陌生的。在这种全新的环境下,我正式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与学习。

大学的学习与高中的学习有太多,太大的不同。在没有开始大学学习的时候,我一直认为大学学习与之高中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深度不同罢了!但慢慢地,在不断地接触与适应中,我开始明白大学学习的模式,开始找到了学习的方法。从小学开始,我们每天固定的时间按时上学,固定的时间放学;老师们将考试大纲阅读过N遍,然后按照考纲上的要求将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讲得很细很细,而且是不厌其烦的讲。每天,我们有了做不完的题,当我们有不懂的问题,可以第一时间找到老师,让老师给我们解答。老师似乎就整天围着我们转,给我们安排好我们一天的学习任务,我们学生就按着老师的路,听着老师的叮嘱一步一步走下去。但在大学里,我们的大部分学习时间都是靠自己安排,而且大学的时间都是很灵活的,你可以利用自己的课后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会受到约束。在大学,我们耳边少了初中时代厌烦透了的老师们的絮絮叨叨,没有人叮嘱提醒你没有去上课,没有做作业,没有复习。

大学的教学方式也和初中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在初中,几乎我们所有的课程都是当面授课,老师耐心详细的给我们讲解知识点,每一个章节我们要做很多的习题和练习加以巩固。但在大学,老师授课的方式和形式都很多,老师们不再仅仅使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老师们使用制作精美,简单明了的PPT给我们讲课,老师授课的目的也不仅仅在与完成教学目标,而更多地是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多的了解和书本上介绍的有关的背景知识。学校为拓宽同学的知识面,让同学们有更宽广的学习途径,给我们创造了不少的网络学习的平台,近代史课程的至善教育平台就是其中一个。

开学的第一节课,老师先给我们大体介绍了本学期近代史这门课程的学习安排。当老师说到:第二周到第八周为同学们自主在线学习的时间,同学们不用来到教室,自己安排自己合适的时间去完成网络学习的任务。我想听到这种学习安排,大伙心里都乐了吧!当时能我心里就想,哇,真好,不用来教室,可以想什么时候学就什么时候学,可以不用受到限制。但是后来发现,正是由于少了限制,少了约束,学习时间才得不到更好的安排。前几周还好,我会在每周五下午花三个小时左右进行在线学习,可是后来就坚持不下来了。通过近八周的网络在线学习,我对学校开设的至善教育平台有如下几点的看法。

一、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了解更多背景知识,使我们的知识形成体系化。在至善教育平台里,近代史课程的学习分为四个大的部分。

1、由老师整理精简的正文学习,2、有与相关该小节有关的图片视屏等媒体资料,3、课后习题,4、交流与探讨。在每节的正文中,老师给我们准备了很多的链接,如果我们有什么想更多地了解的,只需要双击链接就可以进行更多详细深入的了解。而且,第二部分中的媒体材料等给我们的学习提供了直接,形象而又生动的信息,这就使得我们的在线学习不那么枯燥,并且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

二、突出重点,有详有略,知识形成结构。

在线学习中的正文学习部分,不是将教科书上每小节的全部文字复制再粘贴,而是经过老师们的整理,然后有详略的将知识按一定的结构安排,方便我们学习更好的掌握。这一点是在线学习的一个优点,这种有侧重点的学习不会让我们感到一团乱。

三、时间的定性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的学习起到了监督作用。在线学习中,系统会对我们的学习时间进行统计计算。与其他网络学习不同在于,近代史的至善教育平台的网路学习的窗口只有在位于最前时才能进行时间统计,这就避免了那些有侥幸心理的同学登上了自己的账号而去看电影、登QQ等等。但是,这个平台的时间统计真的存在问题,经常存在时间统计出错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同学们的时间。

三、一定的课后习题对同学们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测

在每一小节结束后,都有一定数量的习题,习题的形式包括:多选,单选,判断题。当我们做完习题提交自己的答案后,系统会自动的给我们批改,并给出正确的答案,我们也有机会再重做错误的题。这样不仅达到了检测的效果,而且也让我们知道哪里没有掌握好并及时掌握。但是,网络学习中的课后习题有一点不足:有些课后习题与本小节的知识联系度并不高。这样不仅使同学们做起来存在困难,也使检测的效果不那么明显。

四、加强了同学们间的交流。

进行网络学习使我们少了面对面交流讨论的机会,但,教育平台上得探讨环节弥补了这一缺点。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发表在探讨区,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各抒己见。但也不排除有同学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乱写的。但整体来说,探讨环节对于我们学习了近代史这门课程是很有意义的。

通过先进行网络在线学习,我对近代史这门课程的内容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了解了课程的要求和重点。在后面几周的和课堂学习中听起课来就更清晰更具系统化。

篇11:学习师德标兵有感

看完师德标兵先进事迹,心中除了感动,更多的是佩服与欣赏。

他们之中,有年轻教师,也有老教师,看看他们,更觉得在教师这条路上,自己还有那么多的不足,那么多需要学习,需要锻炼的地方。更要在这条路上多反思,多积累,才能离成功更进一步,才能把教师这条路走的更有使命,更有意义。从他们身上闪烁的太多优秀的,无法比拟的师德精神,一直让我觉得有种强大的力量促我前行。

有位名人说过,教师的高尚不在于他培养了多少科学家、艺术家,而在于他的细微之处,以高尚的师德影响人,培育人。造就具有创新的新一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导力量,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师德师风的好坏往往影响和决定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的好坏。

师德古来有之,不同时代对师德有不同的要求,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赋予了新的内涵。从他们身上我发现:

1.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

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献身。2.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

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3、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是师德的新发展

要让学生从分数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要从以“教”为出发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为学服务,教不是统治学生学、代替学生学,而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课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熏陶的场所。教师应是教练员,不是运动员,要让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学习、去实践。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5.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人们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要求。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我们的路还很长,不管有多坎坷,只要你把它当作一次经历,一次磨练,你会为你比别人的经历丰富而自豪,你会为自己经受得住磨练而骄傲。今天,我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我们能在一起合作,那是我们的缘分,不要为一些小事而斤斤计较,不要为一些小委屈而耿耿于怀,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关心,相互理解。不管在哪里,不管到何处,要坚强,要进步,要合作,更要快乐。让我们为了美好的生活,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携手共进!

师德学习体会

学习了师德标兵的报告,几位优秀教师分别做了精彩的师德教育报告,在看完其中几位优秀教师的师德报告后,我感触很多。这几位教师都在自己的报告中提到了“爱”,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的确成为一名优秀老师,首先要有爱心,不热爱学生的老师,决不是好老师,学生们也决不会欢迎他。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不仅是一名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实际上更多的是倾注了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因为有爱,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才会和学生贴心。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实际上是教师最大的乐趣。

总结几位教师的发言,他们对于学生的关爱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首先,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做为一名老师都应平等对待,应服务于全体,不厚此薄彼,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周到,促使其全面发展,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前行的车。

其次,对学生要有一颗宽容、尊重的爱心。

这一点便是“师德”中的一个字——爱。这种爱可以体现在多种方面,如:课堂上学生表现出色时,给予一个微笑;开小差时,给予一个微嗔„„这些就如同滋润心灵的春雨,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达到教育的效果。同样的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打成一片,事事注意,时时留心,细致地观察每一个学生。当学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学习中失去信心时,随时给予他们慈母般的温暖和帮助,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当学生体验到你的爱心,他们就会直视困难,努力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在学习上就会有无穷的力量源泉。

再者,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把握师爱的教育性。

作为一名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对学生严格要求固然是必要的,但不能认为师生间就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简单关系,因为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会阻碍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久之则会压抑学生的潜能。所以在教学中时常要注意到学生的一些想法,相信只要用心付出,以心换心,给学生付出真心和爱心,像学生的父母和兄长一样不管在学习或是生活中都用爱心去赢得学生。

总之,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与众不同,它高于母爱,大于友爱,母爱容易出现溺宠,友爱重在礼尚往来。而师爱是严与爱的巧妙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主动积极的爱。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当在节日里收到学生温馨的祝福和问候的时候,当看到学生的成绩明显进步的时候,相信所有的教师都会体会到付出后的欢乐,这是教师所特有的快乐。拥有这些,对于自己就是很大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博爱之心作为师德教育的纽带,它架起了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是值得每一位教师用一生去追求的。

恪守师德是教师的职责

有位名人说过,教师的高尚不在于他培养了多少科学家、艺术家,而在于他的细微之处,以高尚的师德影响人,培育人。因此 恪守师德是教师的职责。

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恪守师德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在奉献、燃烧中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从而形成成就感、幸福感,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献身。

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恪守师德的核心。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宝贵的职业情感,是一切优秀教师最为珍惜的一笔精神财富。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称之为教育爱,这种爱,区别于父母子女之爱,兄弟手足之爱、亲朋好友之爱,他不是出自任何形式的个人需求,而是体现着社会发展寄予教师的重托。教育爱包容着极为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可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一种亲近感,一种理解感,一种期望感以及教师愿意为学生的成长而努力奉献的热忱。

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是恪守师德的新发展。教师要 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课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熏陶的场所。教师应是教练员,不是运动员,要让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学习、去实践。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恪守师德的人格力量。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恪守师德的升华。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

上一篇:黄金外汇考试题库下一篇:中国传统体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