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性”问题基本看法

2024-05-12

对“人性”问题基本看法(通用11篇)

篇1:对“人性”问题基本看法

中、西方传统文化对“人性”问题基本看法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有何影响?

如果要剖析中西方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我以为应该先从他们各自的哲学开始研究。西方哲学是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看待和分析世界的,就有一定的理性和缜密性。而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则是用阴阳的观点,体现了较为明显的感性认识方法。这些观点和方法,渗透了其各自文化体系的诸多方面。例如,西方画的写实和国画的写意,就是两种典型的体现了各自哲学本源的审美方法。

对于人性的基本观点的差异,实际上也可以在这个角度来分析异同的。西方人性基本观点是一种蓝色的海洋风格,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它使得西方教育价值取向更趋于实用性,就是所谓的实用主义教育观点。这种观点造就的教育体系,更注重于知识的实用性,总体上受教育者在思想和接受程度上造成太大的压力。受教育者对于科学的探求欲望是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加而递增的。其结果便是诺贝尔奖的频频入囊。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植根于黄土与黄河的文化。对人性的观点也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这就造成了在教育价值取向的中表现了一定的武断性。言而深之,造就了揠苗助长的教育体系。也使得受教育者在其年龄与学识增加的同时,不断增加对知识的怨恶。举个例子来看,我们的三角函数及其繁复的公式,在高中阶段已经让每个学生烂熟于心了。但其实际的应用意义却被教育者无暇顾及了。我们的教育价值取向是一种范范的、功利性的,而非科学性的。国人其实早就发现了这一问题。但时至今日,还是在抱定这样一种价值取向。高考对社会的震动力,远远大于某人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杰出贡献。所以,中国的文艺界首富所拥有的财富和知名度,远远高于了袁隆平!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价值取向的一种悲哀!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我们不能,真的不能再把教育方式转变只停留在口号上,必须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页书,每一次作业上来。

中国已经经历了历史性的巨变,再想向更高目标腾飞,必须要把对功利的崇拜转变到对科学的热爱上来。让中国的下一代真正做到轻装上阵,他们的腾飞才是中国的腾飞!科学的腾飞,才是中国的腾飞!

篇2:对“人性”问题基本看法

今天我讲得主题是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指的是什么。其次,为什么说这个问题是首要的,而且是基本的。第三,了解这个问题之后对我们的实践有什么作用。我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讲今天的主题。这个问题在书本上面的22-25页有介绍到。

首先,第一个问题,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指的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注意还在摸索之中。1991年邓小平说:“我们搞改革开放,把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

其次,为什么说这个问题是首要的,而且是基本的。10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分析中创立了自己的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并且开始了在科学社会主义旗帜下的社会主义运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后来聚集在这个旗帜下的人们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道路的问题。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在一国和多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一个非常复杂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道路的认识,还要在实践中具体把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在实践中向前发展。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既清楚又不完全清楚的。建国以后,我们仿效了苏联模式,再加上我们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和工作上的失误,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冷静地分析了中国的现实,总结了经验,肯定了从建国到1978年30年的成绩很大,但做的事情不能说都是成功的。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疑和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所以,这个问题就是首要的而且是基本的。

篇3:对“人性”问题基本看法

关键词: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注重,实验习惯,合作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化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尤其是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复合型人才的今天,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实验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实验基础知识和基础操作两方面。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达到较好的效果呢?下面笔者就在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教学中的一些体验浅谈几点看法。

一、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训练就是学生实验的开始。在第一次上实验课时, 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和重要性的教育,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同时, 教师还应该对学生提出进行化学实验的要求, 如课前做好预习准备, 明确实验要求;实验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听从教师的指导, 按实验说明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要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 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分析原因写好实验报告;废液和废物要妥善处理, 仪器用毕要及时清洗, 保持实验室的整洁。这些要求不仅要在实验课开始时提出, 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实验中要一直坚持贯彻, 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对学生进行实验基本操作训练时, 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示范操作的规范性。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应当成为学生的榜样, 无论是仪器的使用或是实验的基本操作, 都要一丝不苟地、严格地按规范要求进行。要知道纠正一个已形成的不正确的动作要比掌握一个正确的操作技能困难得多。进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教学一定要注意贯彻讲练结合, 以练为主。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是为了使学生明白应该怎样做和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 而这些技能要为学生所掌握则必须要通过他们自己实践才能达到, 因此要重视让学生自己练习。对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困难的部分, 教师必须再一次加以讲解和示范操作, 以便学生模仿, 达到使全体学生学会规范性操作的目的。教师在实验教学中, 除了要加强示范性,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外, 还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 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实验失误:如用试管给固体加热, 将试管口向上倾斜, 当有些固体试剂受热时会放出水蒸气, 水蒸气冷凝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 这样就容易造成事故。通过此类教学, 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他们认识到实验操作规范化的重要性,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实验基本操作步骤分别进行反复练习是必要的。但是这样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教师在组织学生练习时, 要善于改变活动方式, 提出不同的要求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液体的量取”的练习中, 可以提出用胶头滴管取一定量的液体, 比一比谁估计的液体量最准确, 谁取的速度最快;在做“给试管里液体加热”的练习时, 可以比谁的操作最符合要求等。这样做,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对提高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有很好的效果。

教学要求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 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托盘天平、量筒等仪器, 这些器材在以前的物理课中就学习过或者接触过, 教学方法如果采取像第一次接触到那样逐点讲解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仪器和实验操作, 按教学要求提出一系列问题请学生回答, 例如, 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前应做好哪些准备?为什么称量物应该放在左盘而砝码应该放在右盘?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 为什么视线必须与液体的凹掖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如果高于凹液面, 读出的数据是偏高还是偏低等。这样做, 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的气氛变得活跃, 而且通过检查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程度, 以便教师针对实际, 做好填平补齐的工作。

三、要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最有效手段, 它主要是通过学生分组, 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主完成实验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分组实验中可通过相互配合协助、相互讨论交流和共同合作分享实验成果, 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为取得有效的实验教学效果, 在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时, 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课前对实验进行预习, 编写详细的实验方案, 观察和记录实验的实施过程、现象, 实验结论的分析, 完成实验报告等方面的落实情况。对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 使学生的实验得以顺利完成, 并取得较为理想的实验学习效果。实验结束后展开分组发言, 总结实验的得与失, 并提出一些改进方案。这一教学过程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使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得以有效的提高。

总之,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掌握好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进行化学实验学习, 能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功能, 发挥化学实验在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问题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 对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慧姝, 郑长龙.化学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篇4:对经济热点问题的看法

由于今年经济增幅较高,经济是否过热再次成为经济界议论的热点话题。调查结果显示,9.76%的专家认为目前总体上经济已经出现过热现象,85.37%的专家认为目前总体上基本正常,但局部过热,4.88%的专家则认为不存在过热现象,相对而言,大多数专家对目前的经济发展基本持肯定态度,但对一些问题也给予了关注,比如投资热、消费不旺的问题,供过于求没有解决、新增长行业如汽车等重复建设趋势形成等问题。

那么,如何评判经济是否过热呢?在评判过程中专家们最关注的指标是什么?我们给出了几个选择,其中选择物价水平高低的占56.1%(因为可以多选,故各项之和可能大于100%,下同),选择供求格局变化的占48.78%,选择经济增长与潜在增长率比较的占46.34%,选择主要经济变量如投资与消费的协调与否的占43.9%,选择就业状况变化的占19.51%。从中可见,物价水平仍是判断经济是否过热的最重要的也是大家比较认可的指标,当然,其他指标也很重要,也是判断经济形势的重要方面,实际上,上述几个指标之间也是密切关联的,可以说是互动的。

2.非典影响分析

非典疫情发生后,对我国经济社会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各机构、专家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本次专家调查也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1)非典对今年经济增长影响大致0.8个百分点左右

7.14%的专家认为非典对今年经济增长影响0.1个百分点左右,7.14%的专家认为影响0.3个百分点左右,38.1%的专家认为影响0.5个百分点左右,11.9%的专家认为影响0.7个百分点左右,14.29%的专家认为影响1个百分点左右,14.29%的专家认为影响1.5个百分点左右,7.14%的专家认为影响1.5个百分点以上,简单算术平均,估计非典对今年经济增长影响接近0.8个百分点。

(2)旅游业受影响最大

非典疫情对各行业的影响程度不同,甚至有的还有所受益,比如医药行业,但从负面影响看,旅游业受影响最大,在我们给出的四个典型行业中,选择旅游业的占95.12%,占比最高,其次依次是餐饮业,选择比例为58.54%,社会服务业,选择比例为12.2%,零售业,选择比例为9.76%。

(3)非典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最大

非典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我们给出的选择中,43.9%的专家选择了社会发展,是选择比例最高的,即专家们认为,非典疫情的发生使我们对社会发展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将对未来的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他依次为,政府职能转换,选择比例为36.59%,就业,选择比例为34.15%,24.39%的专家选择了经济增长,14.63%的专家选择了心理预期。

(4)应对非典反应过度的判断

在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许多人都在反思我们在应对非典时是否存在反应过度的问题。调查显示,7.5%的专家认为不存在过度反应,65%的专家认为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反应,22.5%的专家认为存在较大程度的过度反应,5%的专家认为存在较严重的过度反应。当然,有必要指出的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出现过度反应是必然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专家们对当时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所谓是否反应过度也只是事后的一种估计。

那么,由于过度反应所造成的损失占整个损失的比例有多大?9.38%的专家认为在5%左右,21.88%的专家认为在10%左右,31.25%的专家认为在20%左右,21.88%的专家认为在30%左右,15.63%的专家认为在50%左右,简单算术平均,估计由于过度反应所造成的损失占整个损失的比例在23%左右。

3.财政支出可承受建立应急反应机制支出的比例

如果我们国家建立宏观管理应急反应机制,能够承受多大程度的财政支出(占政府预算支出的比例)?50%的专家认为在3%以下,37.5%的专家认为在3%~5%,12.5%的专家认为可在5%以上。

关于建设方式,88.4%的专家选择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建,11.6%的专家认为应由中央政府自行建设,显然,在这方面,中央政府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4.过热行业已经存在

从我们的调查结果看,认为目前存在过热行业的比例达到90.24%,认为不存在的仅占9.76%。在过热行业的判断上,房地产、汽车、钢铁位居前三位,专家选择比例达到了78.1%、63.4%和53.7%。其他依次为信息产业,9.76%;煤炭和纺织,同为4.9%,有色金属,2.44%。

5.地区发展差距拉大

2003年,尽管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都比较高,但各地区之间仍有一定差别,地区差距呈拉大之势。从专家反馈结果看,认为2003年地区发展差距拉大的占65.9%,认为变化不大的占34.2%,没有认为地区差距在缩小的。

关于地区经济发展态势的判断,18.75%的专家认为各地区已全部过热;34.38%的专家认为东部沿海过热,不发达地区不热;3.13%的专家认为东部沿海过热,不发达地区冷;6.25%的专家认为东部沿海不热,不发达地区过热;15.63%的专家认为各地区经济全部正常;18.75%的专家认为东部沿海正常,不发达地区冷;3.13%的专家认为各地区经济都正常,存在局部过热现象。

6.对投资增长的看法

今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创近年新高,那么,当前投资增幅是否合适,26.19%的专家认为明显偏高;57.14%的专家认为偏高;16.67%的专家认为基本合适。

针对近年投资率不断走高,2003年将继续攀高的事实,32.43%的专家认为投资率太高,存在风险;56.76%的专家认为高,但风险不大;8.11%的专家认为合乎经济增长,没必要太关注;2.7%的专家认为由于投资结构问题,高投资率形成的风险可能更大。

尽管今年投资增幅比较高,但对民间投资的判断上,专家们总体上并不十分乐观,只有11.9%的专家认为整体已被激活;64.29%的专家认为只是局部激活;19.1%的专家认为还没有明显变化,比如股市长期低迷、存款余额不断上升就是具体表现;4.76%的专家认为仍然显得不活跃,有待进一步改进、刺激。

7.货币形势判断及政策取向

针对目前相对比较高的货币供应量增幅,14.63%的专家认为货币供应量增幅明显偏高;63.41%的专家认为偏高;21.95%的专家认为基本合适。同样,对贷款增幅的看法,15.63%的专家认为明显偏高;53.13%的专家认为偏高;28.13%的专家认为基本合适;甚至还有3.135%的专家认为还低。

根据对当前金融形势和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关于货币政策的取向,2.7%的专家认为应在目前基础上再积极些;75.68%的专家认为应保持现有力度;21.62%的专家认为应开始采取适度从紧政策,总体上看,主张保持目前政策力度的占了大多数。

从货币政策调控选择上看,在我们给出的几个选择中,5.56%的专家认为应着重总量控制;58.33%的专家认为应总量力度不变,重结构调整;36.11%的专家认为应总量、结构一起调,可见,专家们对金融领域、货币政策操作中的结构性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

从金融领域优先发展重点的选择上看,选择发展资本市场和加强监管、控制风险的比例最高,同为52.78%;选择发展货币市场的占16.67%;选择发展债券市场的占38.89%;选择其他的占5.56%,主要是国有银行转制及体制改革。当然,目前我国三个市场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从专家反馈的意见的看,大都希望我国金融市场能有序、规范发展,加强监管,优先发展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

8.东北地区要成为我国的第四增长极有一定困难

东北地区能否成为我国的第四增长极?4.88%的专家认为不可能;56.1%的专家认为起碼短期内不行;29.27%的专家认为几年内有可能实现;9.76%的专家选择了其他,即认为增长重心虽北上,但不会到东北,当然,相对全国东北劳动力素质高一些,因此是有可能的,但主要在改制,取决于国企结构调整到不到位以及政策和具体措施情况,也有专家认为,东北有可能成为外资增长的第四极。

9.区域一体化进程平缓,城市经济对经济发展影响增大

认为区域一体化进程在加快的占29.27%;认为变化不大的占56.1%;认为发展缓慢的占14.63%。总体上,2003年区域一体化进程平缓。

篇5:对治安案件查处的基本原则的看法

治安案件查处得基本原则,是指在查处治安案件,实施治安管理处罚的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它遵循我国法律适用的基本准则。其主要内容主要包括行为与处罚法定原则,处罚与违法相当原则,公开、公正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在此我主要对治安案件查处的公开、公正原则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第5条第2款中规定,“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所谓公开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实施治安管理处罚的依据要公开。即由立法机关采取一定的形式将处罚依据向社会公布。只有将处罚依据公之于众,社会公众才能了解什么样的行为是法律允许的,什么样的行为是法律禁止的,进而使广大社会公众自觉遵守法律,有效地防止和减少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发生。未公布的,不得作为治安管理处罚的依据。二是治安管理处罚的程序、处罚内容、据以作出处罚的事实、理由、处罚结果要公开。如:办案民警表明身份,问明是否要求回避,告知拟作出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举行听证,宣布、送达处罚决定,告知救济途径和期限等。这里讲的公开,一般是指向案件当事人公开,而非向社会公开。

公正,即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公正是法律的生命,是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治安管理处罚中的具体体现。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实体公正要求治安管理处罚的结果不偏不倚。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应当做到相同情况相同处理,不同情况不同处理。对于性质相同、情节相近、危害后果基本相当、违法主体同类的违法行为,在实施治安管理处罚行使自由裁量权时,适用的法律依据、处罚种类及处罚幅度应当基本一致。不能“重责轻罚,轻责重罚,同责不同罚,不同责同罚”。程序公正首先要求办理案件的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必须置身于中立立场。该回避的必须依法回避,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案件处理不偏不倚。程序公正还要求要充分保障被处罚人享有的陈述、申辩、要求听证、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各项权利,维护被处罚人的合法权益。只有实行程序公开,才能有效防止权钱交易和“暗箱操作”,进而保证治安管理处罚的公正。

但是,虽然在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明确规定了,实施治安管理处罚要按照公开、公正的与原则,但是,现实中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由于当前基层公安机关的经费保障不力,日常工作和办案的经费主要来源罚没收支返还,因此,一些地方公安机关视罚款为一种“创收”手段,对违反治安管理的人不分情节轻重,一律交钱放人,不交钱就关人,执法办案只看重经济效益,常以罚代惩,特别是办理涉黄、涉赌案件,往往是先责令当事人交款或扣押当事人的物品,当事人如果交纳了,就将暂扣款作为罚款处理;若不交纳或交不出,就对当事人予以行政拘留,以致对一些违法事实责任相当的案件出现了罚款和拘留两种不同的处罚。还有部分民警认为治安案件是“小案”,马虎一点是无关紧要的,便利用处罚权送人情,在执法活动中照顾关系,对熟人、亲属或有关领导打过招呼、关照的,该从重的不从重,不该从轻的从轻,甚至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者对一些本不应受到较重处罚的人也予以从重处罚,在社会上形成只要在公安机关“有人”什么事都好解决的恶劣影响。办“人情案、“关系案”,拿法律作交易。这些现象都严重违反了治安管理查处的公开公正原则,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

面对现实中执法机关普遍存在的违法现象,我们应该更加明确公开、公正原则的内容和意义,并且必须要有切实有效地对策,以便达到的公开、公正的目的。因此要达到公开的目的,执法机关及其人员行使权力的外部控制机制必须完善,包括4项内容,一是立法监督,即立法机关监督所颁布法律的执行情况以控制权利的滥用。二是行政监督,即行政系统内部的上级对下级的一般监督和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的行政复议监督。三是司法监督,即由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从而控制权力的滥用。四是群众监督,这是由国家行政监管及其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同时,为了达到公正的实施治安管理处罚,也要正确行使好自由裁量权。所谓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律赋予公安机关在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时,根据具体情况在法定范围内自行决定处罚种类和幅度的权利”。要正确的行使自由裁量权,必须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所以合法是自由裁量权行使的基础,并且要求自由裁量者没有偏私,实施自由裁量的理由,并符合授权的目的,具体实施的处罚与违法行为相当,做到合理。

篇6:对腐败问题的看法

反腐败是当前党内外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党的十七大把反腐败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这项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党正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但是,应当看到,反腐败的形势依然相当严峻。

当前腐败现象发展蔓延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在党内和社会生活中至今仍然存在;在实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乘隙而入,侵蚀一些干部的思想和作风。二是我们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工作中暂时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客观上给腐败现象的滋生留下了可乘之机。三是由于我们有些干部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等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和工作上的顾此失彼,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滋长起来。四是一些地方和单位治党治政不严,“好人主义”盛行,有的领导干部甚至庇护腐败和犯罪。这些滋生腐败的原因不可能一下子消除,腐败现象就比较容易蔓延。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落实反腐败的各项任务,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一批大案要案受到查处,一批腐败分子受到惩办。二是一些群众普遍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得到初步纠正和遏制。三是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等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和规定,对规范党政干部从政行为,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起到了积极作用。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党中央提出和确立了一系列反腐败的方针、原则和政策,在实践中形成了反腐败要以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三项任务为重点的工作格局,以及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使反腐败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初步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反腐败路子。

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放松努力。因为腐败发展蔓延的势头在有些方面仍然不减,领导干部违法违纪的案件仍在增加,涉及干部的职级层次较高;大案要案居高不下,新发生的案件数量上升,窝案、串案突出;违法犯罪的金额越来越大,腐化堕落的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腐败现象在党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蔓延,党政干部腐败、司法干部腐败的案件屡有发生;讲排场、比阔气、盲目追求高消费的奢靡之风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滋长,等等。总之,反腐败斗争任务依然艰巨,刻不容缓,我们决不能稍微松懈自己的斗志。

克服腐败现象的蔓延,需要有一个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随着新的经济、政治、法律制度的完善,腐败现象将会逐步减少。但是,这并不是说腐败现象会自生自灭。恰恰相反,腐败的东西,你不打,它就不倒,就会滋生蔓延,而且会愈演愈烈,危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因此,在社会大变革的过程中,我们既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掌握反腐败斗争的规律,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又要有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坚决惩治腐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国家和社会的基本稳定,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否则,在社会大变革过程中,由于腐败问题而引发社会震荡,那将是国家和民族的灾难。我们一定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切实抓好反腐败斗争,把消极腐败现象遏制在可能的最低限度。

贪污腐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防微杜渐。只有在思想上坚定信念才能抵制现实的诱惑,我们应该及早树立清正廉洁的思想。而且,我认为请客送礼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传统,根深蒂固的思想。很多人只要一想办点事,不管对象是不是领导干部,都会送点东西。只有礼到了,才好说话,不会送礼,别人甚至会认为你不懂礼貌。这种思想在普通的人际交往中是很好的,但要是把这种思想带入到工作中就是贪污腐败了。

实践证明,党中央对反腐败斗争形势的认识是清醒的,惩治腐败的态度是坚决的,党中央确定的反腐败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格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完全正确的。党的十五大选举产生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坚决贯彻党中央的部署,认真执行党章规定的各项任务,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持续深入开展,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作出了努力。

我们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就要严于利己,同时也要严于利自己周围的人,洁身自爱,时常反省,时刻保持与党组织的密切关系,不断地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或许才能更好的抵制外来的各种诱惑。

篇7:蹇宏-对富人问题的看法

蹇宏对富人问题的看法: 蹇宏对富人问题的看法: 有钱,是目前拥有财富,但是能否保证一直有钱呢?这些财富能 保值增值吗?财富能传到下一代吗?这些都是不可预测的。对富人来讲,保险是帮助他们 来如何安排赚到的钱,而投资则是解决如何赚钱,不能混为一谈。富人需要的保障是:富人买投资型保险意义不大,但养老险、定期寿险这类保障险种以及 富人需要的保障是 有利于财富安排的险种是必要的。保险本身不具备直接投资的功能,只是风险管理和理财工 具。对有钱人来说,保险更多的是面对财富风险。保险是财富的保全工具: 保险,同时也 是一种很好的资产保全工具。如果你不能理解什么叫资产保全工具,那可以举例来说:黄金 十年后能增值多少,谁也不敢说,但有黄金在手,心里就会比较踏实。再比如房地产,有房 子也让人心里踏实,尽管现在不是一笔钱,但那是一项资产。保险也一样,是资产保全的工 具。有了这些东西,面对未来的不可预测,就不会感到惶惑不安,心里就会踏实一些。保 险是很好的风险管理工具: 蹇宏对他的一些富有的客户们常常举一个例子: 对于富有的家庭来说,祖孙三代是不能坐同 一架飞机的。为什么呢?因为大量财产的所有人和受益人同在一架飞机上,这就是风险管理 的极大漏洞。与此相似的另一个例子是,在海外,有两票投票权的董事不能在同一架飞机上,因为两票权失去就可能导致整个企业结构的变化。这就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东山再起的问题-风险投资问题 东山再起的问题-风险投资问题: “我考虑更多的不是资产保全,而正是风险投资。一旦发 生风险,家人、事业怎么安排?还包括一些未了的事情,我必须有一大笔做安排。不出意外 一定可以赚钱,这是一种自信;但是一旦出了人身风险,必须把风险变成收益。所以我实际 上把买保险当成一种被动的风险投资,用风险来赚钱。”蹇宏常拿自己的例子向人们现身说 法。如何交保费的问题: 如何交保费的问题: 蹇宏把富裕客户的收入类型分成两种:一种有固定投资收益,还有一 种是项目性质的。如果收入属于项目性质的,可拿出利润的 5%买保险,这只占资产的很小 一部分,但可以形成适当的保障体系。如果是经常性收入的,建议用年收益 10%左右的财 产来投保。这种安排心理上可以接受,同时可以形成安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如果希望资金产 生更多的效益,就不能让保险占用太多资金。另外,富人购买保险时一个重要风险是保费中断。因为有钱时往往倾向于多买,而一旦收入 水平下降,很容易造成无力续

缴高额保费。而一旦保费中断,将会带来比较大的损失,因为 退保的成本是很高的。所以说,在购买保险前一定要做通盘考虑,不但要根据自己现在的收 入特点来设计保险计划,还要根据对未来的预测来调整计划。期缴要考虑到事业周期,一个 人不可能事业一直都处于鼎盛。三,蹇宏举例说明: 蹇宏举例说明: 蹇宏经常和很多富人讲一个观点,王永庆很有钱,李嘉诚很有钱,甚至于已经富裕 到自己都可以开保险公司了,但为什么他们都买了大量的人寿保险呢?他们不需要 用保险来解决医疗、养老之类的事情,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做出安排。保险是指定收益,很多时候,其他财产的安排会受到法律的限制,比如说夫妻的财 产不能说想给谁就给谁,但保险指定谁是受益人就是谁,当然目前只能是在直系亲 属范围内。在海外,甚至可以把保险受益人指定为慈善机构或者公益组织,所以买 保险也可以成为一种行善的方式

蹇宏对此是这样解释的:“会告诉那些存“私房钱”的女士,这些钱在法律上是不成立 的,它是你和丈夫的共同财产。当他一旦有债务而被追偿的时候,这些钱仍将被拿 走,并不能起到为家庭保全财产的作用。而你用这些钱去买保险,即使你家的房产、汽车都被追偿,这张保单是可以保留的。因为在法律上规定,保险单是以人的生命、器官和寿命为代价换来的将来收益的期权,不作为追偿对象。我有一个大单,就是 通过对一位家庭主妇的劝说后拿下来的。” 保险,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资产保全工具。如果你不能理解什么叫资产保全工具,那可以举例来说:黄金十年后能增值多少,谁也不敢说,但有黄金在手,心里就会 比较踏实。再比如房地产,有房子也让人心里踏实,尽管现在不是一笔钱,但那是 一项资产。保险也一样,是资产保全的工具。有了这些东西,面对未来的不可预测,就不会感到惶惑不安,心里就会踏实一些。蹇宏对他的一些富有的客户们常常举一个例子:对于富有的家庭来说,祖孙三代是 不能坐同一架飞机的。为什么呢?因为大量财产的所有人和受益人同在一架飞机上,这就是风险管理的极大漏洞。与此相似的另一个例子是,在海外,有两票投票权的 董事不能在同一架飞机上,因为两票权失去就可能导致整个企业结构的变化。这就 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篇8:对两个具体会计实务问题的看法

例:某企业于2008年12月31日购入一项价值为13 200元的固定资产, 预计其使用寿命为5年、净残值为零, 2012年12月31日计算得出这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2 700元。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该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如何计算?

(1) 假如先提折旧后提减值准备, 则2012年12月31日折旧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13 200-13 200/5×4=2 640 (元) 。由于可收回金额为2 700元,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2 640元, 所以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2) 假如先计算减值后提折旧, 则2012年12月31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13 200- (13 200/5×3+13 200/5/12×11) =2 860 (元) 。可收回金额为2 700元,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2 860元, 应计提减值准备160元。计提减值准备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2 700元, 然后再计算12月份的折旧, 调整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2 700-2 700/5/12=2 655 (元) 。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只对固定资产折旧和资产减值准备的单独核算做出了具体规定, 但对这两个业务期末处理顺序并未做出具体说明。笔者认为, 减值测试是一项非经常性的业务, 在每年的12月31日有证据表明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相当于是一个时点的问题;而折旧是在月末处理, 只是为了简化工作量, 其实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所以按照时间发生顺序来看, 折旧与减值准备的计算顺序应该是:先计提折旧, 然后再计提减值准备。

二、追加投资时成本法转权益法存在的问题

追加投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时,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虽规定了采用追溯调整法, 但这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里作为会计政策变更还是在“其他项”反映呢?深交所要求按会计政策变更处理, 笔者认为按“其他项”反映更合理些。

追加投资本身应当属于本期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所以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应当作为其他项反映。另外, 实际上此时的追溯调整也是根据中国国情需要而进行的, 在IFRS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中没有规定对此类因为持股比例和影响力、控制力的实质性变化导致的核算方法变更进行追溯调整的处理。

会计准则讲解规定:“进行上述调整时, 应当综合考虑与原持有投资和追加投资相关商誉或计入损益金额”。那么如何对正负商誉综合考虑呢?这里笔者总结出以下六种情形:

(1) 两次投资都产生正商誉, 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

(2) 第一次投资产生正商誉, 第二次投资产生负商誉, 并且正商誉≥负商誉, 则不需要做处理。

(3) 第一次投资产生正商誉, 第二次投资产生负商誉, 并且正商誉<负商誉, 则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即“营业外收入”。例如, 第一次投资产生正商誉50万元, 第二次投资产生负商誉100万元, 综合考虑两次投资形成负商誉50万元。借:长期股权投资50;贷:营业外收入50。

(4) 两次投资产生的均是负商誉, 则分别调整留存收益和营业外收入。例如, 第一次投资产生负商誉100万元, 第二次投资产生负商誉50万元, 综合考虑形成负商誉150万元, 那么追溯调整的处理是:借:长期股权投资150;贷:盈余公积1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90, 营业外收入50。

(5) 第一次投资产生负商誉, 第二次投资产生正商誉, 并且负商誉>正商誉, 则需要调整留存收益。假如, 第一次投资产生负商誉100万元, 第二次投资产生正商誉50万元, 综合考虑两次投资形成负商誉50万元。借:长期股权投资50;贷:盈余公积5,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45。

(6) 第一次投资产生负商誉50万元, 第二次投资产生正商誉100万元, 综合考虑两次投资形成正商誉50万元, 不做处理。

篇9:对欧洲经济问题的几点看法

这次举世瞩目的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指向希腊等国家高福利、低盈余的经济模式。高福利在欧盟多数国家都存在,在过去二战后经济增长很快的情况下,国家财富比较充裕,高福利的政策落实得非常好,甚至成为其他国家借鉴的模式。在欧美之间为此也引起过一些热烈的议论:欧洲是社会市场经济,美国是自由市场模式,一方要保证社会公平,另一方要提高生产力,这两者哪个更加优越,等等。欧洲国家认为虽然它们的社会福利高,但并没有影响到经济增长和生产力;美国则认为经济增长很快的情况下,也能使社会公平原则落实。

但从欧债危机可以看出,这个问题不只是债务危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现端倪。到21世纪,特别是最近几年,欧洲也开始反省,主要问题在于经济增长放慢,加之人口老化严重,劳动力缺少,失业率也较高,这就使得享受福利的人越来越多,国家财政出现亏空。希腊债务危机前,从法国到英国,再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这些国家都出现了类似的问题。

政府由此处在两难的处境:在经济高速增长时享受的东西,老百姓已经享受惯了,要拿回来确实不容易。另外有些问题也与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有关,南欧一些国家都是比较享乐型的,工作时间很短,但是要求更多的报酬,甚至年底还要更多的花红。

南欧国家存在的问题北欧国家也存在,只不过出现问题的迟早不一样。从经济结构、政治领导人的决心到一般民众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都使整个社会发展走入固定化的模式,要改变非常难。欧洲的福利在一定时期可以做得很漂亮,但长期的结果就是养了很多懒人,政府的负担越来越重。

【政府为何难以做决定】

欧洲入不敷出的问题已越来越严重,但面临问题时,政府为何很难作出决定?并非没有办法,办法就是要忍痛做大的改革,包括社会福利改革。法国曾经尝试过,萨科齐上任之初就说要大刀阔斧削减各方面开支,但没有做到,这涉及执政权的问题。政府能否做下去,决定权首先在选民。选民对经济政策的观感和看法,直接影响他们的意向。有时政府有想法,也看到问题的所在,想从比较正确的方向着手改革,但最终因为要保住权力而得过且过,因为怕还没开始做就已经下台了。民主社会在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时很难作出决定。

在经济形势很好的情况下,它们运作起来很容易,但只要遇到经济困难,就会诉诸其他手段。一是政府知难而退,另外它的决策不是只有专家学者和政府领导人作出的,而是整个社会参与,民意影响决策过程和结果。有时候决策虽然反映了民意,但不利于国家的长期利益。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政治操作有时是短线的,可能只看到今后几年,不会看得很长远,本该作出的决策不会去作。

现在欧盟国家尽管失去了一些利益,还可以维持过去的生活方式。只要日子过得还可以,就不会下决心改革,这是之前成功带来的结果。二战前,欧洲很多国家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大家都愿意去共同面对困难,可以为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了共同的利益舍弃自我,但现在都不愿意这么做。欧洲虽遇到很大的困难,但还没有到断水、断粮、断面包的地步,所以不太可能放弃个人要求。

削减开支经济增长就缓慢,不削减开支债务负担就越来越重,欧洲陷入两难的地步,当下就要看它能否自救。它现在总是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找新兴经济体,不愿自身改革,希望外面来支持它,在最小的社会代价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就在欧盟内部,希腊是这样,爱尔兰等国家也是这样,希望欧盟其他主要的大国来帮助它们。另一方面,欧洲大国又提出要求,如果不改革,就不帮助它们,于是形成了一种拔河的态势。

【高福利并非最有效的模式】

中国曾试图把北欧模式作为一个参考对象,但后来并没有落实。原因就在北欧能够成功的在中国不一定能成功。北欧那些国家小,经济基础也比较好。中国当时在改革开放没多长时间的情况下摸索这条路是过早了。即使以现在来说,高福利也并非是最有效的一个模式,高福利首先税收要很高,在中国这样的国家,贫富差距那么大,再加税很难有全民共识。北欧国家现在也面临高税收带来的一些问题,比如吸引资本困难,本国资产外流等。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很难向这么小的国家学习,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是可以,但要模仿很困难。

过去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时,中国还在摸索自己的发展模式,往往觉得没什么信心。但我个人觉得目前在全世界里经济能维持高速的比较健康增长的国家很少,中国是其中之一。现在都在争论有没有中国模式,我觉得至少从目前看,中国走到现在这样,说明过去30年有成功的地方。但这个模式还没有最后成型。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也不是非常成熟,社会发展也尚未成熟,但至少过去的路是正确的。其他国家也从反思和比较中认识到中国并非它们过去所认为的不值一谈,或必定是一个要失败的、会崩溃的经济模式。

如果将民主模式和威权模式做一比较,以新加坡为例,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角度看,新加坡那种威权模式是非常成功的,通过权威抑制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可能出现的通病,包括腐败、官员效率不高等。但另一方面,它的缺陷在于在全球普遍要求民主选举,人民发言权应当更加增多的情况下,会带来一些民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民众的参与,这不是完善的社会管理。现在威权政治也遇到一些问题,对执政者来说,考虑最多的一个是政治问题,另一个是经济如何持续地为民众提供物质满足。新加坡也在调整,如果过分迁就民意的话那可能造成决策的失误。比如移民的问题,新加坡需要引进更多的劳动力,但现在民众反感比较大,尤其在最近两次选举中,执政党的得票率比较低,后来只好迁就一下民意,对外来移民实行的政策相对更严一点。实际上,政府知道过严的移民政策对国家发展是不利的,这就涉及一个平衡的问题。过去新加坡政府所作的决策可能有时老百姓是不同意的,或是不理解的,但它以其成功来说服人,用结果来说服民众。现在问题是结果还没出来前要用政策来说服,这就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国际上其他发达国家也一样,很多时候不是用政策的结果而是用政策的内容说服民众,这是民主制度面临的问题。

(杜平系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本文由本刊记者简洁整理)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2年第1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10:对钓鱼岛问题的看法

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发展的一大隐患,中日钓鱼岛争端由来已久,涉及政治、历史、资源、军事国防等多方面。钓鱼岛位于台湾省东北,距基隆港190公里,距日本冲绳岛西南约420公里。钓鱼诸岛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岛屿周围的海域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五个台湾岛的面积。

从历史上看,中国享有钓鱼岛的最早发现权。钓鱼岛列屿,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被中国先民海外探察发现,命名称作列姑射,位于北赤道洋流“黑潮”流带主干的左侧。从地理上,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位于中国东海的大陆架上。据地质学家调查,钓鱼岛作为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曾在冰期时出露成陆地,与我国大陆连成一片,是祖国大陆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才逐渐与大陆分离,钓鱼岛是中国大陆延伸的一部分。中国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一步自然就是要恢复在亚洲的主导大国的地位,然后才有可能恢复世界大国的地位。后一个目标中国在毛泽东时代曾经尝试过。中国向一些遥远的国家提供军事和经济支持,试图发挥它的影响。但是,这些尝试都失败了。原因在于毛泽东时代推行的是过于理想主义的外交,没有量力而行。邓小平时代推行的韬光养晦外交,为中国国际环境的改善起到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威望的不断增长,必然面临一些不可回避的挑战和阻碍。其一就是从日本发源的“中国威胁论”。即使中国不去招谁惹谁,中国的崛起也会使某些想永居霸主之位的国家寝食难安。对于这一点,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一些海疆问题的复杂,其关键就在于大国的操纵。中国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成了一厢情愿,反而助长了某些国家的嚣张气焰。

在我看来,解决办法及其可行性,一是不断增强自己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是根本。抵制日货在民间的呼声很高,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有些产品的质量确实高于中国,我国要做的是做到提高技术水平,做到技术创新,不能依靠于出口自然资源,为别国加工产品。这样我国的经济是赶不上日本的,弱国无外交,实力决定一切,经济不发达是会挨打的。若我国的经济实力超越日本,那么日本为顾全大局会不得不放弃对钓鱼岛的权益主张。二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以武力解决问题。领土争端,实际控制的一方会占据很大优势,我国应及早做好备战准备,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的矛盾重重,加之历史仇恨情绪的影响,矛盾激化是极其有可能的。中国必须做好为守卫领土而进行战争的准备。三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两国都将承担不小的风险。而对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的钓鱼岛,我国是不能有一丝闪失的。

篇11:对我国三农问题的看法

对我国三农政策的一点看法

本人从小在农村长大,又在基层工作,想以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对我国三农问题的一点看法.自这届政府上台以来,转而实行亲民政策,客观来说,广大农民确实得益不少,“村提留,乡统筹,农业税,特产税,包干费,屠宰税”等以前压在农民身上的大山没有了.在我们这个经济较为落后基本以农业为主的地方,乡政府除了车辆使用税外已没有面向农民的收费项目了,不仅如此,每年的“直补良补”还向农民给钱,这在以前简直是想也不敢想,由此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已使得农民的“地位”相比以前大大提高,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现在在农村由于这些政策的影响,已出现了无政府主义的苗头.主要表现在:一些合法的税费农民也不交了,乡政府的一些本来是对农民有利的工作农民也不支持了,农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有钱吗?没钱别啰嗦!

由于农业税费的减免,本来以前就欠税费款的一些钉子户旧帐也一笔勾销了!当然也许你要说这笔钱本来就不该收,可是,这样一来,那以前交了税费的农户呢?这对他们不是很不公平吗?这样直接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以后谁还会交钱?政府不也是欺负老实人嘛,哦,不交的最后就不用交了,免了??

还有,现在农村工作中,涉及许多问题,乡政府碰都不能碰,明明是依法办事,可就是跟你闹!知道你们政府现在怕上访,一有个芝麻小事就上访告状,更有不少人纯属无事生非,煸风点火.也许你们会说我别有用心故意诋毁农民伯伯形象,可是当你真正在基层工作几年你就会体会到的.我们这有个乡,浙江移民多,出奇的乱,到目前为止只有二任乡党委书记没挨打,这二任基本靠作老好人,完全至法律政策于不顾换来的.乡派出所拘捕的流氓居然被其家属和同伙强行放走,还将民警打伤,这里的民众稍有什么事就聚众冲击政府部门.不达目的不罢休!在这里象计划生育,林政等执法工作根本很难开展,因为搞不好就要挨打!有一次县森林公安分局派出十多辆车三四十个民警去追查当地林木走私案,被几十名妇女围攻,她们专戳警车的车胎!

从这些情况看来,我认为问题在于:一是我们政府的政策总是以一种运动式的方式推行,而不是通过人大等立法机构以法制的方式稳步推行,许多政策的出台前缺乏全面周详的考虑,许多政策看似公平其实隐含着更大的不公平.二是中央集权过多过大,许多政策出于对地方执行变形的担忧往往一竿子到底,地方政府无法根据本地情况适当调整,而各地情况又千差万别,使得政策的效应大打折扣.三是我们的政策的出台和执行没有一个长效的稳定的法治轨道,就像钟摆,忽左忽右

评述: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的效果

张少春

1997年前后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出现新的变化,外贸出口下降、消费需求严重不足,银行资产状况面临加速恶化的趋势。为推动经济增长,国家开始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现在回过头来看,就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而言,这项政策的实施结果从两个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是直接的方面,在经济不景气、银行普遍“惜贷”的局面下,通过补充银行资本金和对银行定向发债吸纳资金,防止了银行信贷资产大量向不良资产转化的可能,防止了银行存差持续增大对经营状况的影响,直接达到了化解银行风险的目标;二是间接的方面,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加大投资力度,通过政府投资拉动经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从而通过整体经济状况的改善达到化解金融风险的目标。

财政直接化解金融风险的措施包括补充资本金和对原来过高的储蓄沉淀进行吸纳,将信贷资金转换为财政投融资资金,用于公共投资的即期启动。这样的操作是在考虑银行实力、信贷风险、财政承受力等多方面因素后,分步骤完成的:(1)1998年5月18日,财政部首先面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商业银行和城市合作银行,发行了年利率6.8%的450亿元7年期专项国债,用以补充非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2)1998年8月18日,财政部又定向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发行特别国债2700亿元,所筹资金全部用于补充上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的充足率,帮助银行规避风险,扩大其贷款的承受力。(3)1998年8月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决定向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分两年纳入国家预算、打入财政赤字,同时由银行配套1000亿元贷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投资的拉动作用。

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措施方面,1998年财政吸纳的信贷资金有计划地从农村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交通和通讯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环保建设、电网改造、国家直属粮库建设、经济适用住宅建设六个方面流

向要素市场,通过对相关产业的带动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其中一部分则转化为消费基金,带动即期消费增加。国债专项资金与银行贷款和地方配套资金的比率为1:2.53,说明1元国债专项资金的使用带动了2.53元社会资金的投入。据国家计委统计,1998年通过国债专项资金带动的2173.5亿元投入,形成了2074亿元的工作量,由此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左右。

1999年政府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8月30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通过增发600亿元国债用于增加固定资产投入的议案。新增国债资金主要用于在建的基础设施项目、一些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重

大项目装备国产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环保与生态建设以及科教基础设施等。1999年的财政政策开始注重直接投资和技术改造贴息相结合。在增发的600亿元国债资金中,有90亿元作为技术改造的贷款贴息,专门用于支持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进行系统的技术改造。据测算,使用90亿元财政债券资金用于技术改造贴息,可拉动约1800亿元技改投资。采取这种方式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不但可以带动银行贷款和地

方、企业的配套资金投入,扩大投资需求,而且可以对企业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1999年9月初,国家出台了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政策,这次调整收入政策重点是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包括适当提高社会保障“三条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费)的收入水平,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这方面需求对银行的压力。总的来看,1999年政府举债拉动经济增长2%。进入2000年,中央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国债,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企业技术改造。

我国近年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效果是显著的,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政策的具体制定和执行中,有几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一是政府通过举债直接吸纳银行资金的限度问题。向商业银行发行国债,可以直接减小银行“存差”过大带来的经营风险,但这种吸纳要以资金使用效果和财政的最终还债能力为基础,否则就变成了财政与银行间单纯的风险转移,而不是化解。此外,银行也必须考虑自身业务应有的发展规模和需要,考虑在市场经济中应有的定位,不能单纯为解决困难而缩减业务,影响发展目标。二是不管直接的措施还是通过经济增长创造宽松环境的间接措施,都只能起到防止新的金融风险增加和恶化的效果,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积淀下来的风险,改革、发展和银行自身的规范运作才是治本的战略选择。因此,要防止这种过渡性政策实施所带来的对金融风险意识的淡化。三是这几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着眼点主要在财政支出的扩大方面,财政收入始终保持着超常规增长,1998年名义增长率14.2%,1999年达16.6%,剔除价格因素则高达15.7%和21.1%。这种收入政策与支出政策的互逆调节可能产生政策效应上的“内耗”,影响对当期经济的拉动力度,同时由于可能产生的高税收等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则会影响到企业的融资选择、强化银行的“惜贷行为”,从而影响到经济自动恢复增长的最终效果。

我国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

2002-7-6 10:26:47 责任编辑:

1999年,朱鎔基总理先后视察了西南、西北6省(区),提出“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综合措施。200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2000年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林计发[2000]111号),初步明确了退耕还林政策。为了明确责任,严格管理,推动试点工作的健康发展,2000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0]24号)。为适应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的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2002年4月国务院又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发[2002]10号)。目前,退耕还林的主要政策是:

(一)退耕还林要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兼顾农民吃饭、增收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坚持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重,采取综合措施,制止边治理边破坏问题;坚持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尊重自然规律,科学选择树种;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二)实施退耕还林要认真落实“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坚持个体承包的机制,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必须切实把握“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这几个主要环节,确保退耕还林取得成功。

(三)凡是水土流失严重和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应按国家批准的规划实施退耕还林。对生产条件较好,粮食产量较高,又不会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农民不愿退耕的,不得强迫退耕。

(四)退耕还林要以营造生态林为主,营造的生态林比例以县为核算单位,不得低于80%。对超过规定比例多种的经济林,只给种苗和造林补助费,不补助粮食和现金。

(五)国家无偿向退耕户提供粮食、现金补助。粮食和现金补助标准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150公斤;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100公斤。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20元。粮食和现金补助年限,还草补助按2年计算;还经济林补助按5年计算;还生态林补助暂按8年计算。补助粮食(原粮)的价款按每公斤1.4元折价计算。补助粮食(原粮)的价款和现金由中央财政承担。

在粮食和现金补助期间,退耕农户在完成现有耕地退耕还林后,必须继续在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由县或乡镇统一组织。

(六)国家向退耕户提供种苗和造林费补助。退耕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种苗和造林费补助款由国家提供,国家计委在计划中安排。种苗和造林费补助标准按退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每亩50元计算。尚未承包到户及休耕的坡耕地,不纳入退耕不林兑现钱粮补助政策的范围,但可作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按每亩50元标准给予种苗和造林费补助。干旱、半干旱地区若遇连年干旱等特大自然灾害确需补植或重新造林的,经国家林业局核实后,国家酌情给予补助。

退耕还林种苗和造林补助费发放方式,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在尊重退耕农户意愿的前提下,退耕农户与种苗供应方签订书面合同,并在造林验收后,由种苗供应单位与退耕农户结算种苗补助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退耕农户指定种苗供应商。种苗和造林补助费,只能用于种苗、造林补助和封育管护等支出,不得挪作他用。

(七)关于退耕还林的农业税征收减免政策。凡退耕地属于农业税计税土地,自退耕之年起,对补助粮达到原常年产量的,国家扣除农业税部分后再将补助粮发放农民;补助粮食标准未达到常年产量的,相应调减农业税,合理减少扣除数量。退耕之前的常年产量,按土地退耕前五年的常年产量平均计算。补助给农民的现金不计入补助粮食标准。退耕地原来不是农业税计税土地的,无论原来产量多少,都不得从补助粮食中扣除农业税。

实施退耕还林的县,其农业税收入减收部分,由中央财政以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适当补助。

(八)实施退耕还林后,必须确保退耕农户享有在退耕土地和荒山荒地上种植的林木所有权,并依法履行土地用途变更手续,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放权属所有证明。

(九)在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基础上,实行“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农民承包的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以后,承包期一律延长到50年,允许依法继承、转让,到期后可按有关法律和法规继续承包。

(十)采取多种形式推进退耕还林。有条件的地区可本着协商、自愿的原则,由农村造林专业户、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租赁、承包退耕还林,其利益分配等问题由双方协商解决。鼓励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集中连片造林,鼓励个人兴办家庭林场,实行多种经营。

(十一)为了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要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开展生态移民、封山绿化,开展农村能源建设,实行封山禁牧、舍饲圈养,加强川地、缓坡耕地的农田基本建设,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十二)退耕还林实行“目标、任务、资金、粮食、责任”五到省,省级政府对工程负总责。各省级政府要层层落实工程建设的目标和责任,层层签订责任状,并认真进行检查和考核。

(十三)退耕还林工程的规划、作业设计等前期工作费用和科技支撑费用,国家给予适当补助,由国家计委根据工程建设情况在计划中安排。前期工作费用和科技支撑费用的有关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上一篇:医学口诀下一篇:心理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