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宏-对富人问题的看法

2024-04-14

蹇宏-对富人问题的看法(通用9篇)

篇1:蹇宏-对富人问题的看法

蹇宏对富人问题的看法: 蹇宏对富人问题的看法: 有钱,是目前拥有财富,但是能否保证一直有钱呢?这些财富能 保值增值吗?财富能传到下一代吗?这些都是不可预测的。对富人来讲,保险是帮助他们 来如何安排赚到的钱,而投资则是解决如何赚钱,不能混为一谈。富人需要的保障是:富人买投资型保险意义不大,但养老险、定期寿险这类保障险种以及 富人需要的保障是 有利于财富安排的险种是必要的。保险本身不具备直接投资的功能,只是风险管理和理财工 具。对有钱人来说,保险更多的是面对财富风险。保险是财富的保全工具: 保险,同时也 是一种很好的资产保全工具。如果你不能理解什么叫资产保全工具,那可以举例来说:黄金 十年后能增值多少,谁也不敢说,但有黄金在手,心里就会比较踏实。再比如房地产,有房 子也让人心里踏实,尽管现在不是一笔钱,但那是一项资产。保险也一样,是资产保全的工 具。有了这些东西,面对未来的不可预测,就不会感到惶惑不安,心里就会踏实一些。保 险是很好的风险管理工具: 蹇宏对他的一些富有的客户们常常举一个例子: 对于富有的家庭来说,祖孙三代是不能坐同 一架飞机的。为什么呢?因为大量财产的所有人和受益人同在一架飞机上,这就是风险管理 的极大漏洞。与此相似的另一个例子是,在海外,有两票投票权的董事不能在同一架飞机上,因为两票权失去就可能导致整个企业结构的变化。这就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东山再起的问题-风险投资问题 东山再起的问题-风险投资问题: “我考虑更多的不是资产保全,而正是风险投资。一旦发 生风险,家人、事业怎么安排?还包括一些未了的事情,我必须有一大笔做安排。不出意外 一定可以赚钱,这是一种自信;但是一旦出了人身风险,必须把风险变成收益。所以我实际 上把买保险当成一种被动的风险投资,用风险来赚钱。”蹇宏常拿自己的例子向人们现身说 法。如何交保费的问题: 如何交保费的问题: 蹇宏把富裕客户的收入类型分成两种:一种有固定投资收益,还有一 种是项目性质的。如果收入属于项目性质的,可拿出利润的 5%买保险,这只占资产的很小 一部分,但可以形成适当的保障体系。如果是经常性收入的,建议用年收益 10%左右的财 产来投保。这种安排心理上可以接受,同时可以形成安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如果希望资金产 生更多的效益,就不能让保险占用太多资金。另外,富人购买保险时一个重要风险是保费中断。因为有钱时往往倾向于多买,而一旦收入 水平下降,很容易造成无力续

缴高额保费。而一旦保费中断,将会带来比较大的损失,因为 退保的成本是很高的。所以说,在购买保险前一定要做通盘考虑,不但要根据自己现在的收 入特点来设计保险计划,还要根据对未来的预测来调整计划。期缴要考虑到事业周期,一个 人不可能事业一直都处于鼎盛。三,蹇宏举例说明: 蹇宏举例说明: 蹇宏经常和很多富人讲一个观点,王永庆很有钱,李嘉诚很有钱,甚至于已经富裕 到自己都可以开保险公司了,但为什么他们都买了大量的人寿保险呢?他们不需要 用保险来解决医疗、养老之类的事情,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做出安排。保险是指定收益,很多时候,其他财产的安排会受到法律的限制,比如说夫妻的财 产不能说想给谁就给谁,但保险指定谁是受益人就是谁,当然目前只能是在直系亲 属范围内。在海外,甚至可以把保险受益人指定为慈善机构或者公益组织,所以买 保险也可以成为一种行善的方式

蹇宏对此是这样解释的:“会告诉那些存“私房钱”的女士,这些钱在法律上是不成立 的,它是你和丈夫的共同财产。当他一旦有债务而被追偿的时候,这些钱仍将被拿 走,并不能起到为家庭保全财产的作用。而你用这些钱去买保险,即使你家的房产、汽车都被追偿,这张保单是可以保留的。因为在法律上规定,保险单是以人的生命、器官和寿命为代价换来的将来收益的期权,不作为追偿对象。我有一个大单,就是 通过对一位家庭主妇的劝说后拿下来的。” 保险,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资产保全工具。如果你不能理解什么叫资产保全工具,那可以举例来说:黄金十年后能增值多少,谁也不敢说,但有黄金在手,心里就会 比较踏实。再比如房地产,有房子也让人心里踏实,尽管现在不是一笔钱,但那是 一项资产。保险也一样,是资产保全的工具。有了这些东西,面对未来的不可预测,就不会感到惶惑不安,心里就会踏实一些。蹇宏对他的一些富有的客户们常常举一个例子:对于富有的家庭来说,祖孙三代是 不能坐同一架飞机的。为什么呢?因为大量财产的所有人和受益人同在一架飞机上,这就是风险管理的极大漏洞。与此相似的另一个例子是,在海外,有两票投票权的 董事不能在同一架飞机上,因为两票权失去就可能导致整个企业结构的变化。这就 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篇2:对两个具体会计实务问题的看法

例:某企业于2008年12月31日购入一项价值为13 200元的固定资产, 预计其使用寿命为5年、净残值为零, 2012年12月31日计算得出这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2 700元。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该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如何计算?

(1) 假如先提折旧后提减值准备, 则2012年12月31日折旧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13 200-13 200/5×4=2 640 (元) 。由于可收回金额为2 700元,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2 640元, 所以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2) 假如先计算减值后提折旧, 则2012年12月31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13 200- (13 200/5×3+13 200/5/12×11) =2 860 (元) 。可收回金额为2 700元,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2 860元, 应计提减值准备160元。计提减值准备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2 700元, 然后再计算12月份的折旧, 调整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2 700-2 700/5/12=2 655 (元) 。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只对固定资产折旧和资产减值准备的单独核算做出了具体规定, 但对这两个业务期末处理顺序并未做出具体说明。笔者认为, 减值测试是一项非经常性的业务, 在每年的12月31日有证据表明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相当于是一个时点的问题;而折旧是在月末处理, 只是为了简化工作量, 其实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所以按照时间发生顺序来看, 折旧与减值准备的计算顺序应该是:先计提折旧, 然后再计提减值准备。

二、追加投资时成本法转权益法存在的问题

追加投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时,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虽规定了采用追溯调整法, 但这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里作为会计政策变更还是在“其他项”反映呢?深交所要求按会计政策变更处理, 笔者认为按“其他项”反映更合理些。

追加投资本身应当属于本期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所以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应当作为其他项反映。另外, 实际上此时的追溯调整也是根据中国国情需要而进行的, 在IFRS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中没有规定对此类因为持股比例和影响力、控制力的实质性变化导致的核算方法变更进行追溯调整的处理。

会计准则讲解规定:“进行上述调整时, 应当综合考虑与原持有投资和追加投资相关商誉或计入损益金额”。那么如何对正负商誉综合考虑呢?这里笔者总结出以下六种情形:

(1) 两次投资都产生正商誉, 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

(2) 第一次投资产生正商誉, 第二次投资产生负商誉, 并且正商誉≥负商誉, 则不需要做处理。

(3) 第一次投资产生正商誉, 第二次投资产生负商誉, 并且正商誉<负商誉, 则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即“营业外收入”。例如, 第一次投资产生正商誉50万元, 第二次投资产生负商誉100万元, 综合考虑两次投资形成负商誉50万元。借:长期股权投资50;贷:营业外收入50。

(4) 两次投资产生的均是负商誉, 则分别调整留存收益和营业外收入。例如, 第一次投资产生负商誉100万元, 第二次投资产生负商誉50万元, 综合考虑形成负商誉150万元, 那么追溯调整的处理是:借:长期股权投资150;贷:盈余公积1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90, 营业外收入50。

(5) 第一次投资产生负商誉, 第二次投资产生正商誉, 并且负商誉>正商誉, 则需要调整留存收益。假如, 第一次投资产生负商誉100万元, 第二次投资产生正商誉50万元, 综合考虑两次投资形成负商誉50万元。借:长期股权投资50;贷:盈余公积5,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45。

(6) 第一次投资产生负商誉50万元, 第二次投资产生正商誉100万元, 综合考虑两次投资形成正商誉50万元, 不做处理。

篇3:对经济热点问题的看法

由于今年经济增幅较高,经济是否过热再次成为经济界议论的热点话题。调查结果显示,9.76%的专家认为目前总体上经济已经出现过热现象,85.37%的专家认为目前总体上基本正常,但局部过热,4.88%的专家则认为不存在过热现象,相对而言,大多数专家对目前的经济发展基本持肯定态度,但对一些问题也给予了关注,比如投资热、消费不旺的问题,供过于求没有解决、新增长行业如汽车等重复建设趋势形成等问题。

那么,如何评判经济是否过热呢?在评判过程中专家们最关注的指标是什么?我们给出了几个选择,其中选择物价水平高低的占56.1%(因为可以多选,故各项之和可能大于100%,下同),选择供求格局变化的占48.78%,选择经济增长与潜在增长率比较的占46.34%,选择主要经济变量如投资与消费的协调与否的占43.9%,选择就业状况变化的占19.51%。从中可见,物价水平仍是判断经济是否过热的最重要的也是大家比较认可的指标,当然,其他指标也很重要,也是判断经济形势的重要方面,实际上,上述几个指标之间也是密切关联的,可以说是互动的。

2.非典影响分析

非典疫情发生后,对我国经济社会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各机构、专家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本次专家调查也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1)非典对今年经济增长影响大致0.8个百分点左右

7.14%的专家认为非典对今年经济增长影响0.1个百分点左右,7.14%的专家认为影响0.3个百分点左右,38.1%的专家认为影响0.5个百分点左右,11.9%的专家认为影响0.7个百分点左右,14.29%的专家认为影响1个百分点左右,14.29%的专家认为影响1.5个百分点左右,7.14%的专家认为影响1.5个百分点以上,简单算术平均,估计非典对今年经济增长影响接近0.8个百分点。

(2)旅游业受影响最大

非典疫情对各行业的影响程度不同,甚至有的还有所受益,比如医药行业,但从负面影响看,旅游业受影响最大,在我们给出的四个典型行业中,选择旅游业的占95.12%,占比最高,其次依次是餐饮业,选择比例为58.54%,社会服务业,选择比例为12.2%,零售业,选择比例为9.76%。

(3)非典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最大

非典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我们给出的选择中,43.9%的专家选择了社会发展,是选择比例最高的,即专家们认为,非典疫情的发生使我们对社会发展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将对未来的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他依次为,政府职能转换,选择比例为36.59%,就业,选择比例为34.15%,24.39%的专家选择了经济增长,14.63%的专家选择了心理预期。

(4)应对非典反应过度的判断

在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许多人都在反思我们在应对非典时是否存在反应过度的问题。调查显示,7.5%的专家认为不存在过度反应,65%的专家认为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反应,22.5%的专家认为存在较大程度的过度反应,5%的专家认为存在较严重的过度反应。当然,有必要指出的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出现过度反应是必然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专家们对当时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所谓是否反应过度也只是事后的一种估计。

那么,由于过度反应所造成的损失占整个损失的比例有多大?9.38%的专家认为在5%左右,21.88%的专家认为在10%左右,31.25%的专家认为在20%左右,21.88%的专家认为在30%左右,15.63%的专家认为在50%左右,简单算术平均,估计由于过度反应所造成的损失占整个损失的比例在23%左右。

3.财政支出可承受建立应急反应机制支出的比例

如果我们国家建立宏观管理应急反应机制,能够承受多大程度的财政支出(占政府预算支出的比例)?50%的专家认为在3%以下,37.5%的专家认为在3%~5%,12.5%的专家认为可在5%以上。

关于建设方式,88.4%的专家选择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建,11.6%的专家认为应由中央政府自行建设,显然,在这方面,中央政府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4.过热行业已经存在

从我们的调查结果看,认为目前存在过热行业的比例达到90.24%,认为不存在的仅占9.76%。在过热行业的判断上,房地产、汽车、钢铁位居前三位,专家选择比例达到了78.1%、63.4%和53.7%。其他依次为信息产业,9.76%;煤炭和纺织,同为4.9%,有色金属,2.44%。

5.地区发展差距拉大

2003年,尽管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都比较高,但各地区之间仍有一定差别,地区差距呈拉大之势。从专家反馈结果看,认为2003年地区发展差距拉大的占65.9%,认为变化不大的占34.2%,没有认为地区差距在缩小的。

关于地区经济发展态势的判断,18.75%的专家认为各地区已全部过热;34.38%的专家认为东部沿海过热,不发达地区不热;3.13%的专家认为东部沿海过热,不发达地区冷;6.25%的专家认为东部沿海不热,不发达地区过热;15.63%的专家认为各地区经济全部正常;18.75%的专家认为东部沿海正常,不发达地区冷;3.13%的专家认为各地区经济都正常,存在局部过热现象。

6.对投资增长的看法

今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创近年新高,那么,当前投资增幅是否合适,26.19%的专家认为明显偏高;57.14%的专家认为偏高;16.67%的专家认为基本合适。

针对近年投资率不断走高,2003年将继续攀高的事实,32.43%的专家认为投资率太高,存在风险;56.76%的专家认为高,但风险不大;8.11%的专家认为合乎经济增长,没必要太关注;2.7%的专家认为由于投资结构问题,高投资率形成的风险可能更大。

尽管今年投资增幅比较高,但对民间投资的判断上,专家们总体上并不十分乐观,只有11.9%的专家认为整体已被激活;64.29%的专家认为只是局部激活;19.1%的专家认为还没有明显变化,比如股市长期低迷、存款余额不断上升就是具体表现;4.76%的专家认为仍然显得不活跃,有待进一步改进、刺激。

7.货币形势判断及政策取向

针对目前相对比较高的货币供应量增幅,14.63%的专家认为货币供应量增幅明显偏高;63.41%的专家认为偏高;21.95%的专家认为基本合适。同样,对贷款增幅的看法,15.63%的专家认为明显偏高;53.13%的专家认为偏高;28.13%的专家认为基本合适;甚至还有3.135%的专家认为还低。

根据对当前金融形势和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关于货币政策的取向,2.7%的专家认为应在目前基础上再积极些;75.68%的专家认为应保持现有力度;21.62%的专家认为应开始采取适度从紧政策,总体上看,主张保持目前政策力度的占了大多数。

从货币政策调控选择上看,在我们给出的几个选择中,5.56%的专家认为应着重总量控制;58.33%的专家认为应总量力度不变,重结构调整;36.11%的专家认为应总量、结构一起调,可见,专家们对金融领域、货币政策操作中的结构性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

从金融领域优先发展重点的选择上看,选择发展资本市场和加强监管、控制风险的比例最高,同为52.78%;选择发展货币市场的占16.67%;选择发展债券市场的占38.89%;选择其他的占5.56%,主要是国有银行转制及体制改革。当然,目前我国三个市场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从专家反馈的意见的看,大都希望我国金融市场能有序、规范发展,加强监管,优先发展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

8.东北地区要成为我国的第四增长极有一定困难

东北地区能否成为我国的第四增长极?4.88%的专家认为不可能;56.1%的专家认为起碼短期内不行;29.27%的专家认为几年内有可能实现;9.76%的专家选择了其他,即认为增长重心虽北上,但不会到东北,当然,相对全国东北劳动力素质高一些,因此是有可能的,但主要在改制,取决于国企结构调整到不到位以及政策和具体措施情况,也有专家认为,东北有可能成为外资增长的第四极。

9.区域一体化进程平缓,城市经济对经济发展影响增大

认为区域一体化进程在加快的占29.27%;认为变化不大的占56.1%;认为发展缓慢的占14.63%。总体上,2003年区域一体化进程平缓。

篇4:对语文教学几个争议问题的看法

一.素质教育与语文考试问题。曾记得, 在素质教育兴起的时候, 人们就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问题展开争论, 有人认为素质教育要废弃考试, 有人认为“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现在回过头来审视, 这场争论其实是无谓的。说它无谓是因为无论是专家学者, 还是普通教师, 没有谁说过素质教育不要考试, 只是说要废除应试教育体制、改革考试方式, 让师生不再做考试的奴隶而已。其实争论的双方都无意中犯了两个错误, 一是混淆应试教育与考试两个概念, 认为否定应试教育就是否定考试;二是虽然口头上都说“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 但说不清素质教育应该要什么样的考试, 或者什么样的考试才是素质教育所需要的。自己昏昏然, 又如何能说服别人?于是, 争论之后, 在很多地方仍然是唱着素质教育的赞歌, 扬着应试教育的皮鞭, 蹒跚在扬沙古道。现在, 语文素质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语文考试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至于这种考试是不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只有在实践中逐步认识、逐渐探索、不断创新。

二.新教学理念的争议问题。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主张、教学方法应运而生, 争论的擂台也因此搭设, 你今天提出了“应该这样”的观点, 明天就有人站出来说“不应该这样”, 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意味。比如, 新课程倡导合作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 以体现自主合作学习精神。在此过程中, 也可能会有一些教师剑走偏锋, 讨论组织得不够好, 或者频率过多, 或者随意了一点, 于是马上就有人站出来说“自主学习不等于放任自流”, 争论就此挑起, 有的说课堂上应以讨论为主, 有的说课堂上还是应该以讲为主……争论者振振有词, 热热闹闹, 广大教师却眼花缭乱、目瞪口呆, 不知道课堂上到底是应该讨论多一点, 还是应该讲解多一点, 结果是激进者我行我素, 继续自己的探索;保守者左右不就, 仍把教学放回原点。我们认为, 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应由教师根据课型性质、课堂情况、学生基础而定, 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和模式, 只要教师自身素质、教学能力适应现代语文教学要求, 他自然会根据教学情况自行选定教学方法, 理论工作者或教育权威人士大可不必去设置一个模式让教师套。

三.语文用什么教的问题。如果说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争论, 一线教师还可以凭直觉和学识来选择自己态度的话, 那么有关语文怎么教的争论却让教师不知该怎么办。语文教学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一直争论不休。实事求是地说, 这场争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一定意义。“教教材”就是把教材当成唯一的教学内容, 这显然有悖于现代教学思想;“用教材教”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材只是教学的例子”的思想, 它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即使这种有一定意义的争论, 在实践上、在广大教师心目中又有多大价值?就目前的教学实际而言, 一方面, 哪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恰当体现“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细微差别?另一方面, 面对当下语文考试方式, 哪个教师敢蔑视教材?也就是说“教教材”的教师绝不会保守到不去涉及教材外的一些阅读材料, “用教材教”的教师更不会激进到抛开教材而另起炉灶。如果教师不受这种争论所左右, 尚可保持自己一片教学的自由天地, 倘若追随了争论中的任何一方, 岂不要吃大亏?恰当的方式应该是, 不能无视教材的作用, 把教材教好、教透;更不能囿于教材, 适当拓宽教学视野, 以丰富语文教学内涵。

篇5:对欧洲经济问题的几点看法

这次举世瞩目的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指向希腊等国家高福利、低盈余的经济模式。高福利在欧盟多数国家都存在,在过去二战后经济增长很快的情况下,国家财富比较充裕,高福利的政策落实得非常好,甚至成为其他国家借鉴的模式。在欧美之间为此也引起过一些热烈的议论:欧洲是社会市场经济,美国是自由市场模式,一方要保证社会公平,另一方要提高生产力,这两者哪个更加优越,等等。欧洲国家认为虽然它们的社会福利高,但并没有影响到经济增长和生产力;美国则认为经济增长很快的情况下,也能使社会公平原则落实。

但从欧债危机可以看出,这个问题不只是债务危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现端倪。到21世纪,特别是最近几年,欧洲也开始反省,主要问题在于经济增长放慢,加之人口老化严重,劳动力缺少,失业率也较高,这就使得享受福利的人越来越多,国家财政出现亏空。希腊债务危机前,从法国到英国,再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这些国家都出现了类似的问题。

政府由此处在两难的处境:在经济高速增长时享受的东西,老百姓已经享受惯了,要拿回来确实不容易。另外有些问题也与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有关,南欧一些国家都是比较享乐型的,工作时间很短,但是要求更多的报酬,甚至年底还要更多的花红。

南欧国家存在的问题北欧国家也存在,只不过出现问题的迟早不一样。从经济结构、政治领导人的决心到一般民众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都使整个社会发展走入固定化的模式,要改变非常难。欧洲的福利在一定时期可以做得很漂亮,但长期的结果就是养了很多懒人,政府的负担越来越重。

【政府为何难以做决定】

欧洲入不敷出的问题已越来越严重,但面临问题时,政府为何很难作出决定?并非没有办法,办法就是要忍痛做大的改革,包括社会福利改革。法国曾经尝试过,萨科齐上任之初就说要大刀阔斧削减各方面开支,但没有做到,这涉及执政权的问题。政府能否做下去,决定权首先在选民。选民对经济政策的观感和看法,直接影响他们的意向。有时政府有想法,也看到问题的所在,想从比较正确的方向着手改革,但最终因为要保住权力而得过且过,因为怕还没开始做就已经下台了。民主社会在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时很难作出决定。

在经济形势很好的情况下,它们运作起来很容易,但只要遇到经济困难,就会诉诸其他手段。一是政府知难而退,另外它的决策不是只有专家学者和政府领导人作出的,而是整个社会参与,民意影响决策过程和结果。有时候决策虽然反映了民意,但不利于国家的长期利益。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政治操作有时是短线的,可能只看到今后几年,不会看得很长远,本该作出的决策不会去作。

现在欧盟国家尽管失去了一些利益,还可以维持过去的生活方式。只要日子过得还可以,就不会下决心改革,这是之前成功带来的结果。二战前,欧洲很多国家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大家都愿意去共同面对困难,可以为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了共同的利益舍弃自我,但现在都不愿意这么做。欧洲虽遇到很大的困难,但还没有到断水、断粮、断面包的地步,所以不太可能放弃个人要求。

削减开支经济增长就缓慢,不削减开支债务负担就越来越重,欧洲陷入两难的地步,当下就要看它能否自救。它现在总是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找新兴经济体,不愿自身改革,希望外面来支持它,在最小的社会代价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就在欧盟内部,希腊是这样,爱尔兰等国家也是这样,希望欧盟其他主要的大国来帮助它们。另一方面,欧洲大国又提出要求,如果不改革,就不帮助它们,于是形成了一种拔河的态势。

【高福利并非最有效的模式】

中国曾试图把北欧模式作为一个参考对象,但后来并没有落实。原因就在北欧能够成功的在中国不一定能成功。北欧那些国家小,经济基础也比较好。中国当时在改革开放没多长时间的情况下摸索这条路是过早了。即使以现在来说,高福利也并非是最有效的一个模式,高福利首先税收要很高,在中国这样的国家,贫富差距那么大,再加税很难有全民共识。北欧国家现在也面临高税收带来的一些问题,比如吸引资本困难,本国资产外流等。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很难向这么小的国家学习,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是可以,但要模仿很困难。

过去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时,中国还在摸索自己的发展模式,往往觉得没什么信心。但我个人觉得目前在全世界里经济能维持高速的比较健康增长的国家很少,中国是其中之一。现在都在争论有没有中国模式,我觉得至少从目前看,中国走到现在这样,说明过去30年有成功的地方。但这个模式还没有最后成型。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也不是非常成熟,社会发展也尚未成熟,但至少过去的路是正确的。其他国家也从反思和比较中认识到中国并非它们过去所认为的不值一谈,或必定是一个要失败的、会崩溃的经济模式。

如果将民主模式和威权模式做一比较,以新加坡为例,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角度看,新加坡那种威权模式是非常成功的,通过权威抑制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可能出现的通病,包括腐败、官员效率不高等。但另一方面,它的缺陷在于在全球普遍要求民主选举,人民发言权应当更加增多的情况下,会带来一些民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民众的参与,这不是完善的社会管理。现在威权政治也遇到一些问题,对执政者来说,考虑最多的一个是政治问题,另一个是经济如何持续地为民众提供物质满足。新加坡也在调整,如果过分迁就民意的话那可能造成决策的失误。比如移民的问题,新加坡需要引进更多的劳动力,但现在民众反感比较大,尤其在最近两次选举中,执政党的得票率比较低,后来只好迁就一下民意,对外来移民实行的政策相对更严一点。实际上,政府知道过严的移民政策对国家发展是不利的,这就涉及一个平衡的问题。过去新加坡政府所作的决策可能有时老百姓是不同意的,或是不理解的,但它以其成功来说服人,用结果来说服民众。现在问题是结果还没出来前要用政策来说服,这就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国际上其他发达国家也一样,很多时候不是用政策的结果而是用政策的内容说服民众,这是民主制度面临的问题。

(杜平系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本文由本刊记者简洁整理)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2年第1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6:对反垄断法中外资并购问题的看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有越来越多的外资在我国扩大并购的份额。在很多重要的生产生活领域的外资份额都通过并购国有企业等方式得到扩大, 外资并购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但在另一方面也容易形成垄断破坏市场竞争。近年来, 关于外资并购问题的讨论也十分的热烈。在新施行的《反垄断法》当中对于外资并购问题专门做出了规定。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案例便与此有关。酝酿已久的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的案件在通过审查的时候以反垄断法的规制为由被否决。不管这个收购失败其中蕴含了多少背后的原因, 仅从反垄断法的角度来看, 也可以说是该法直接作用的后果。据商务部的官员的解释说, 可口可乐和汇源是两家外资企业, 其兼并问题并不涉及中国的投资政策, 只涉及在中国销售的经营集中问题, 审核表明, 其兼并会造成经营过高的集中度, 会影响消费者的利益和弱小经营者的利益。反垄断法是一个由自由、公平和社会整体效益等多种价值构成的法律价值体系, [2]必然会从市场的整体利益考虑, 因此这就成为了反垄断法实施后第一个被否决的外资并购案例, 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外资并购从根源上来说也属于“经营者集中”。早在2006年的时候, 我国就先后有出台《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和《利用外资“十一五”规划》来规定对恶意的外资并购进行审查和监管。但这两部规定承担不起那么大的作用, 甚至在中国对待外国投资的问题上使有些人产生了一些误解, 使得外国投资者产生了一些担忧。

但现行的《反垄断法》第四章中专门规定了经营者集中的相关问题, 列明了经营者集中的几种情形, 第二十八条也明确指出经营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 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做出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第三十一条也明确规定了对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或者以其他方式参与经营者集中, 涉及国家安全的, 除依照本法规定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外, 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国家安全审查。[3]外资并购一共要经过两重审查, 首先是审查是否达到申报标准, 《反垄断法》第21条规定, 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 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 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其次便是审查是否涉及国家安全, 其中“国家安全”是一个比较大的范围, 内容比较广, 包括社会、经济、生活, 甚至国防等多个方面。

从外资并购的资本注入对我国市场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 外资的大量注入不可避免的是外资控股比例的持续扩大, 很可能威胁到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控股权, 或是直接威胁到小企业的生存, 这对民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威胁。但除了威胁到国家安全和市场稳定的行为外, 国家不应进行过多的干涉, 而应由完善的相关法律进行规制。《反垄断法》关于外资并购的规定, 通过给外资并购设定的两道关口, 通过审查的方式对于经营集中的现象做出了一定的限制, 以国家安全的标准做出了一定的保障。

《反垄断法》的颁布从法律上给外资的并购多设置了一道屏障, 要求外商在选择投资的对象的时候要更加的谨慎, 要加大对于《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的了解, 严格遵守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在并购的具体的实施当中, 我国也可以借鉴国外反垄断的具体做法对于外资的并购行为加大公众的监督, 实时监控和事后的监控, 在程序性的监控中可以同时对外商行为和对其进行审查的行为同时进行监督, 同时给外商和我国相关部门进行规制。

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来看, 中国的《反垄断法》借鉴了许多国外反垄断法的经验, 与许多发达国家的反垄断法在许多问题上是一致的, 但是就目前来看, 反垄断法在相关问题上还是存有小小的缺陷有待修补。

但中国的反垄断法毕竟是从较为分散、杂乱、零散、多头立法和行政垄断不分[4]的状况下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专业性的立法, 对于我国的反垄断工作来说具有重大意义。虽然在关于外资问题上的法律条文显得过于简洁和原则, 但也明确表达了我国在利用外资问题上的价值取向。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全球产业结构转移, 外资不断注入中国, 在中国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如何有效利用外资并且避免其形成垄断而危及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市场秩序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我国《反垄断法》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其中关于外资并购的问题做了专门的规定, 文章从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对该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反垄断法,经营集中,外资并购,安全审查

参考文献

[1]李平.经济法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8:81.

[2]蔡红.入世与我国外资并购监管中的反垄断法规则[J].法学.2002, (3) 59.

[3]反垄断法.第四章.

篇7:对村官犯罪问题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村官;职务犯罪

一直以来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规定村官不是官,所以村官的腐败犯罪起初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小官大贪”案件频发,村官的腐败行为通过司法解释被确定为职务犯罪,才引起社会的关注。2012年,高检院决定部署开展为期两年的查办和预防涉农惠民领域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专项工作。为提高专项治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检察院检察官与安康学院政史系教师对近年来村官职务犯罪的特点与趋势进行实证研究,剖析了村官职务犯罪及其权力监督特征,总结了安康市特别是汉滨区检察院惩罚和预防村官职务犯罪的有益探索,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本地检察院在处理此类问题上的空白。

一、对于“村官”概念的界定

一般来讲,村官是指以村委会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为首的农村基层自治组织领导人。村官并非古已有之,法定意义上的“村官”出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位置,我国的村官数量已超过500万人,他们植根于我国人口最多的农村,其队伍阵容越来越庞大。

学理上所谓村官是指农村行政村政治组织和自治组织的管理人员,包括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委会的全体成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村“两委”人员。具体有村主任及其他村民委员会成员;村基层党支部书记和其他党委会成员;会计和保管;村民兵连长;村民小组长;上级下派人员(包括下派的村支书和科技员等);村集体管理事务的民事代理人等。

二、村官职务犯罪的现状

1、村官职务犯罪的特点。

小官大案所占比重大;村支书、会计人员涉案众多;贪污贿赂、渎职案件频发;村官自治权和政府委托性权力腐败多;窝案、串案多发趋势明显。①其中,贪污与受贿是职务犯罪中最为突出的两类犯罪。据对安康市查处的职务犯罪统计,贪污罪所占比重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而受贿罪则持续上升。但是,在村官职务犯罪中则趋势正相反,虽然受贿犯罪也呈现出增长趋势,但贪污犯罪仍占有很高比重。贪污犯罪比重大,反映了乡村财务管理存在严重问题。

另外,村官滥用职权犯罪比重较公务员滥用职权犯罪高出10.29%,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村官的规范意识较公务员更弱,更容易在利益面前超出职责范围滥用权力。

2、村官职务犯罪多发背后的深层原因

村官并非今天才有,但是如今村官职务犯罪越发严重,究其原因,既有社会道德文化方面的原因,又有犯罪个体自身的原因。从道德文化方面来看,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道德缺失、拜金主义泛滥导致很多人价值取向出现问题。从犯罪个体自身原因来看,部分农村干部受教育程度低,素质偏低,法治观念淡薄是导致其贪赃枉法的主要原因。②具体而言,村官的协助性权力不受监督,对村官的自治性权力监督不力,村官的延伸性权力更无人关注,这是导致村官职务犯罪多发的根本性原因。

三、对预防村官职务犯罪的对策建议

面对村官职务犯罪新形势,汉滨区检察院立足职能,从源头上探索预防涉农职务犯罪的有效途径,形成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经验。例如,联合政府涉农部门,推动规范管理;建立示范基地,强化警示教育;构架预防网络,构建人民防线等。

村官职务犯罪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村官手中的权力监督不到位,因此预防村官职务犯罪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四位一体的村官权力监督体系,做好村官权力的分工监督、民主监督、上级监督、自我监督。二是形成村财务和资产的集约化管理,实现对村“三资”(资产、资金、资源)的“三化”管理机制(管理信息化、经营集约化、结构股份化)。三是落实村官职务犯罪“惩防”机制,惩办腐败犯罪要突出一个“严”,根治村官腐败要坚持一个“恒”,积极强化惩防机制建设。③

村官职务犯罪的发展变化,受到宏观政治、经济、文化和微观个体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村官职务犯罪多发,是我国农村变迁加剧,政府管理跟不上,村民自治不到位,惩防体系未建立的一种反映。从长期看,大力推进村民自治,提高村民自治意识和能力的同时,以“民主与法治”有效防范基层权力失范,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成为目前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中国人口的主要集中地,农村社会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虽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的比例不断降低,但从全国人口结构上看,农村人口仍然占到总人口的80%,所以农村社会能否稳定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村官作为农村基层执政者,即担任着政策宣传者的角色,又承担着行政命令执行者的责任,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是国家权力构成的基础力量。他们的行为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然而近些年来,众多新闻媒体对有关村官涉嫌犯罪新闻的报道层出不穷,从这些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基层执政力量如果出现了问题,再好的惠农政策也难以发挥作用。这也说明基层村官职务犯罪问题的解决与否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作者单位:安康学院)

注:本文为安康学院高层次人才专项项目“‘村官’职务犯罪的防与治(项目编号AYQDRW201221)”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黄烨:《新时期职务犯罪问题探讨》,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3)。

[2]皮艺军:《国外预防职务犯罪对策述评》,人民检察,2001(1)。

[3]陈冬生:《村委会选举中的贿选问题及对策》,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5)。

[4]刘建华:《230 万元巨款“买”村官》,三晋聚焦,2003(9)。

[5]李冬明:《如何预防村干部职务犯罪》,农村·农业·农民,2006(4)。

注解

①马建新:《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若干问题研究》,苏州大学 2006 年 9 月论文,第 16 页。

②叶红、杜尚云:《村官犯罪预防》,检察风云,2005 (15),第 39 页。

篇8:蹇宏-对富人问题的看法

1患者的知情权和同意权

由于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 输血达不到“零风险”, 医务人员在决定输血治疗前, 经治医生要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 征得同意, 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1,2], 《输血治疗同意书》是医院医生和患者或家属在输血前鉴定的协议书, 是双方法律义务的一种表现形式, 也是过失责任认定的一种重要依据。护士在输血前必须查看患者是否签了《输血治疗同意书》, 否则不予以输血 (特殊情况除外) 。

2输血前的血液标本采集

我国是肝炎大国, HbsAg携带者占人群的15%, 艾滋病的流行也快速进入扩展期。《输血治疗同意书》的内容要求患者输血前必须做血液五项检测, 既ALT、Anti-HCV、Anti-HIV1/2、梅毒、乙肝五项, 以确定患者输血前体内是否存在某些与输血相关的病毒。一旦出现纠纷, 输血前五项血液检测结果, 可以区分责任在输血前还是输血后, 采血护士必须在患者首次输血前采集血标本, 急诊抢救输血, 也应该在抽血留样后再为患者输血, 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检测结果的保密

抽取的血标本按要求送检并及时取回结果, 存入病历, 其阳性结果不得随意议论或告知患者, 尤其是医院检测的HIV阳性结果属初筛而不是最后结果, 要待国家实验室确认阳性后, 由规定的医务人员告知患者或家属, 不得由无关人员泄露,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4妥善保存血袋标签

血袋标签内容标明供血机构名称、许可证号、供血者姓名或条形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有效期血袋编码/条形码、储存条件等[3]。《献血法》第十三条规定:医疗机构对临床用血必须进行核查, 不得将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血液用于临床。血袋标签内容是证明输注血液来源和血液质量的直接依据, 可使患者输注的每单位血液追溯到献血者, 帮助发现和解决以后出现的问题。护士在为患者献血后应从血袋上取下血袋标签贴在病历中, 完整而规范地保存。

5保管输血医疗文件

根据卫生部印发的,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 在病历中保管的有:输血治疗同意书、交叉配血报告单、患者输血前血液五项检测报告单、血袋标签和各种输血护理记录的登记签字。输血医疗文书是患者输血过程的原始资料, 是解决输血纠纷的有力证据, 是对以输血医疗文书为依据的人们权力的保护[4]。因此, 在患者住院病历的保管上, 护士要注意输血文书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6严格查对制度

输血前要严格执行“三查、八对”, 需两名医护人员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和血袋上的标签内容仔细核对, 认真检查有无破损、渗漏, 血液有无溶血、浑浊及凝块等, 确认无误后同时签名。遇有严重的输血反应, 特别是疑有溶血反应时, 应立即停止输血, 采取常规处理措施, 注意保留血袋、输血器, 必要时抽取患者的血样, 以进行输血前后样本的血清或血浆颜色对比。

总之, 输血医学具有两重性, 既有治疗作用, 又有无法预防的副作用;既能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 又能带来输血的医疗纠纷。为了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 保障用血者的身体健康, 我国在1998年颁布了《献血法》, 使血液管理事业全面纳入依法管理的新阶段, 对采血供血机械和临床用血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一旦出现输血纠纷, 医护人员如果没有遵守规定的输血工作程序, 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接受法律制裁。如果遵守了输血工作程序就不存在失职[5]。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明确了“无过错输血造成不良后果的”属于非医疗事故范畴。安全输血是一个环节复杂, 涉及面广, 参与人员较多的工作, 包括医院、供血单位、患者和献血者, 是医、护、技先后经手共同完成的一项治疗任务。护士是输血治疗实施过程中最后的执行者, 对安全输血起着最后的把关作用, 如果具有良好的责任意识, 可避免输血前某一环节的疏忽, 做到对医院、患者、供血单位和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因此护士必须要了解输血法的法律法规, 具有风险意识, 才能避免输血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法[2000]48号.

[2]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1999-01-05.

[3]黎鳌.黎鳌烧伤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51-58.

[4]严莉.护士在输血环节中的重要作用.青海医药杂志, 2007, 32 (5) :22-34.

篇9:对水泥混凝土施工问题的一些看法

水泥混凝土构造物就是根据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把水泥、砂、石、外加剂、矿物掺和料和水通过搅拌的手段使其成为均质的水泥混凝土构件。水泥混凝土构造物就是根据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把水泥、砂、石、外加剂、矿物掺和料和水通过搅拌的手段使其成为均质的水泥混凝土构件。由于混凝土所用的水泥,水,骨料,外加剂等的性质不同,不同地区不同的材料差异造成混凝土非特定的性质要求在水泥混凝土制作过程要在严格的试验过程中进行控制,本文就水泥混凝土的质量控制简要谈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1.水泥混凝土施工中的问题简述

在浇筑混凝土前,浇水湿润不够或积水,模板清洁不够,模板内有杂物,未涂刷隔离剂或隔离剂不符合要求,用于作模板的地坪、胎模不平整,梁板起拱高度不够,预埋件、预留孔洞安装不牢固,模板固定不牢固,模板拆除时间未把握好等都会产生质量缺陷。施工管理制度不健全,未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图规范施工。使得施工质量达不到标准。施工用模板及其支架没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造成模板变形,接缝漏浆。施工振捣不实,发生离析、捣空现象,混凝土未能连续施工,振捣时间超过初凝时间;表面处理不当。未按规定的时间、方法对混凝土进行养护。放线误差过大,环境温度过低,混凝土养护不当,受冻等。钢筋质量不符要求,表面不清洁,制作形状、尺寸偏差,安装时固定不牢固,未按施工图要求布置钢筋等。对水泥、碎石、砂、外加剂等原材料的品种、级别、规格把握不严,杂物过多,达不到质量要求。未及时测定水泥的实际活性,影响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正确性,或套用混凝土配合比选用不当,同时对外加剂掺量控制不准确等。未严格按配合比称料,任意增加用水量,任意提高混凝土坍落度,搅拌时颠倒加料顺序,搅拌时间过短、过长,造成搅拌不均匀和离析现象。

2.水泥混凝土施工中的要点

水泥混凝土施工中要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只有把影响质量的五大因素(人力,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有机调动起来,形成一个合理的流程,进行高效运转,确定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有机体制,才能确保工程质量。为减少混凝土质量缺陷,减少工程费用,缩短工程工期,加强混凝土质量缺陷的预防十分必要。首先,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领导的重视与否是搞好混凝土工程质量工作的重要前提。我们要以对人民负责和对历史负责的责任心真正把工程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全面落实责任制,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按照规范和技术要求,出现质量问题,不管当事人发生什么变化,都要追究责任,即工程质量终身制。彻底解决工程当事人不管工程质量如何,出现问题一走了之的弊端。施工现场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善,未严格按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图、规范组织施工,施工准备不足,施工人员素质较低,事故方案不明确,未确定质量目标的控制和分解,或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制度执行不力,都是产生质量原因的重要因素。其次,合理设计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在建设项目确定以后,设计就成为基本建设的关键问题了。在建设的时候能不能加快速度、保证质量、节约投资,在建成后能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设计工作起着决定作用。一个先进的设计,应是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合理地布置场地,组织好生产流程;应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益,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最后要把好项目立项、报建、开工、竣工验收等重要关口,任何项目上一阶段工作未完成,不得批准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

3.从施工过程提高施工质量

混凝土施工过程无外乎就是通过模板的安装,钢筋的制作及加工,混凝土搅拌运输,养护,拆模等一系列的过程,每个过程都是对工程质量起到直观重要的作用首先对于模板安装我们以组合钢模板为例,保证模板放线准确,底部承垫层必须找平,模板清洁、湿润、不积水、无杂物、涂脱模剂。模板在拼(接)时要求接缝有规律、感观上能接受,而且接缝也要求严密、不漏浆、缝隙小。在拼缝间还可加设海绵条或橡胶条,以增加严密性。此外,还可将模板拼缝与清水混凝土外型装饰线结合起来,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对模板的加固不仅要计算强度,而且要核算刚度,避免造成变形。因强度需要采用对拉螺栓加固时,应对螺栓位置或穿墙套管等进行放样,使螺栓孔(管)位在混凝土外表面呈规律性排列,符合要求。对柱梁交接处、墙体转角处的模板,应有专门的加固措施,以防止浇筑混凝土后变形。须留施工缝时,前后模板接缝与新、旧混凝土接槎的施工缝均应认真处理,并采取专门措施,以使混凝土接缝美观,接头不变形,不流(挂)浆。其次一般是钢筋制作,安装,钢筋必须进行质量复检,选择有经验的施工人员进行制作加工,控制浪费现象,钢筋表面必须除锈、清洁,钢筋下料准确,保护层厚度适宜,固定牢靠,浇筑时安排护筋人员随时检查。第三、混凝土搅拌运输与浇筑,原材料必须合格,随时测定材料含水量,按配合比称料准确,准确控制水灰比、坍落度、搅拌时间。混凝土运输与浇筑的间歇时间应合适,必须在初凝时间以内保证连续施工、分层浇筑。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小于2m,正确掌握振捣间距、时间,防止离析现象。由混凝土沉降及干缩产生的非结构性表面裂缝在终凝前予以修整。第四、养护要根据环境温度选择养护方法,正确控制养护时间、次数、养护用水,特别是当日平均气温低于5℃时,不得浇水养护。最后、拆模和成品保护问题,必须要控制拆模时间,合理安排拆模顺序,特别注意保护混凝土边、角部,严禁人为损坏。同时,在各工序施工中,要严格进行交接检查,主要是施工单位班组自检、互查。在专业质量检查人员检查的基础上,还应经监理人员对重要的工序或对工程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按规范进行质量检查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参考文献

[1] 鞠丽艳. 混凝土裂缝抑制措施的研究进展. 混凝土,2002(5).

[2]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

上一篇:一汽和长春大成实习报告下一篇:高一语文教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