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腐败问题的看法

2024-04-12

对腐败问题的看法(精选9篇)

篇1:对腐败问题的看法

尊敬的党组织:

反腐败是当前党内外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党的十七大把反腐败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这项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党正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但是,应当看到,反腐败的形势依然相当严峻。

当前腐败现象发展蔓延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在党内和社会生活中至今仍然存在;在实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乘隙而入,侵蚀一些干部的思想和作风。二是我们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工作中暂时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客观上给腐败现象的滋生留下了可乘之机。三是由于我们有些干部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等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和工作上的顾此失彼,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滋长起来。四是一些地方和单位治党治政不严,“好人主义”盛行,有的领导干部甚至庇护腐败和犯罪。这些滋生腐败的原因不可能一下子消除,腐败现象就比较容易蔓延。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落实反腐败的各项任务,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一批大案要案受到查处,一批腐败分子受到惩办。二是一些群众普遍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得到初步纠正和遏制。三是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等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和规定,对规范党政干部从政行为,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起到了积极作用。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党中央提出和确立了一系列反腐败的方针、原则和政策,在实践中形成了反腐败要以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三项任务为重点的工作格局,以及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使反腐败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初步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反腐败路子。

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放松努力。因为腐败发展蔓延的势头在有些方面仍然不减,领导干部违法违纪的案件仍在增加,涉及干部的职级层次较高;大案要案居高不下,新发生的案件数量上升,窝案、串案突出;违法犯罪的金额越来越大,腐化堕落的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腐败现象在党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蔓延,党政干部腐败、司法干部腐败的案件屡有发生;讲排场、比阔气、盲目追求高消费的奢靡之风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滋长,等等。总之,反腐败斗争任务依然艰巨,刻不容缓,我们决不能稍微松懈自己的斗志。

克服腐败现象的蔓延,需要有一个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随着新的经济、政治、法律制度的完善,腐败现象将会逐步减少。但是,这并不是说腐败现象会自生自灭。恰恰相反,腐败的东西,你不打,它就不倒,就会滋生蔓延,而且会愈演愈烈,危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因此,在社会大变革的过程中,我们既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掌握反腐败斗争的规律,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又要有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坚决惩治腐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国家和社会的基本稳定,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否则,在社会大变革过程中,由于腐败问题而引发社会震荡,那将是国家和民族的灾难。我们一定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切实抓好反腐败斗争,把消极腐败现象遏制在可能的最低限度。

贪污腐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防微杜渐。只有在思想上坚定信念才能抵制现实的诱惑,我们应该及早树立清正廉洁的思想。而且,我认为请客送礼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传统,根深蒂固的思想。很多人只要一想办点事,不管对象是不是领导干部,都会送点东西。只有礼到了,才好说话,不会送礼,别人甚至会认为你不懂礼貌。这种思想在普通的人际交往中是很好的,但要是把这种思想带入到工作中就是贪污腐败了。

实践证明,党中央对反腐败斗争形势的认识是清醒的,惩治腐败的态度是坚决的,党中央确定的反腐败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格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完全正确的。党的十五大选举产生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坚决贯彻党中央的部署,认真执行党章规定的各项任务,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持续深入开展,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作出了努力。

我们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就要严于利己,同时也要严于利自己周围的人,洁身自爱,时常反省,时刻保持与党组织的密切关系,不断地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或许才能更好的抵制外来的各种诱惑。

以上是我对腐败问题的一些看法,请党组织指导我,帮助我!

篇2:对腐败问题的看法

尽管中央对腐败问题的决心和力度前所未有,可是,为何在中央的三令五申、从严处理的监督和查处中,贪污之风却屡禁不止?归根到底,是官官相护的问题!“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当大清王朝盛行这样的民谣时,一个帝国也就注定走到了它的末年;“十年清知府,十万白花银”,当这种现象在官场习以为常的时候,一个铁桶般的政权也就注定会土崩瓦解!

笔者想说,根除腐败,首先要根除腐败的土壤!回想一下建国之初,为何腐败之风不能兴起?在于令行禁止,监督与行政并重,有人民的监督和管制,“为人民服务”就不在是一个口号这么简单,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今天呢,官员们大笔一挥,就日进斗金,特殊的利益群体以滚雪球之势越滚越大,小金库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与之对应的监管机制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贼喊捉贼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振振有词高喊着“反腐败”口号的领导,第二天就成为纪检委的“座上宾”,这是多么的滑稽可笑,耐人寻味啊!

斩断利益链,才是治理腐败的关键一环!只有在保障行政权与监督权分别独立的情况下,利益链才能失去保障,无法保持如往日的畅通无阻,处处绿灯!倘若官员自己监管自己的局面依然持续,监守自盗的腐败问题定会永无休止,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就将受到人民的质疑,民心倘若有变,那里又有稳定可言呢?

贪污腐败,依然盛行,无外乎监督者视若无问,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在官场做老好人,跟着和稀泥,谁也不得罪,如此心态,怎能够将中央的政策方针落实到位,又怎能将贪污腐败斩杀于摇篮之中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的党只有从根本上斩断贪污腐败的利益链,将监督权交给人民,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廉洁、高效、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才能树立“勤政爱民”的好形象,才能受到老百姓由衷的拥护和爱戴!

“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治理贪污腐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需要的是全党上下戮力同心,坚决与利益集团拉开决战的帷幕,全力以赴,赢取胜利!毕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民定会紧密的团结在中央的周围,为打赢这场艰苦卓绝的“反腐倡廉”战争,竭尽自己的全力!

“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我们相信,总书记的讲话是务实而干练的,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也是如泰山不移的。前途任重道远,同志仍需努力,让我们全党上下紧密团结在以习总书记为中央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周围,将反腐败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进行到底!

汇报人:xiexiebang

篇3:对两个具体会计实务问题的看法

例:某企业于2008年12月31日购入一项价值为13 200元的固定资产, 预计其使用寿命为5年、净残值为零, 2012年12月31日计算得出这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2 700元。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该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如何计算?

(1) 假如先提折旧后提减值准备, 则2012年12月31日折旧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13 200-13 200/5×4=2 640 (元) 。由于可收回金额为2 700元,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2 640元, 所以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2) 假如先计算减值后提折旧, 则2012年12月31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13 200- (13 200/5×3+13 200/5/12×11) =2 860 (元) 。可收回金额为2 700元,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2 860元, 应计提减值准备160元。计提减值准备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2 700元, 然后再计算12月份的折旧, 调整后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2 700-2 700/5/12=2 655 (元) 。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只对固定资产折旧和资产减值准备的单独核算做出了具体规定, 但对这两个业务期末处理顺序并未做出具体说明。笔者认为, 减值测试是一项非经常性的业务, 在每年的12月31日有证据表明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相当于是一个时点的问题;而折旧是在月末处理, 只是为了简化工作量, 其实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所以按照时间发生顺序来看, 折旧与减值准备的计算顺序应该是:先计提折旧, 然后再计提减值准备。

二、追加投资时成本法转权益法存在的问题

追加投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时,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虽规定了采用追溯调整法, 但这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里作为会计政策变更还是在“其他项”反映呢?深交所要求按会计政策变更处理, 笔者认为按“其他项”反映更合理些。

追加投资本身应当属于本期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以前相比具有本质差别而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所以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 应当作为其他项反映。另外, 实际上此时的追溯调整也是根据中国国情需要而进行的, 在IFRS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中没有规定对此类因为持股比例和影响力、控制力的实质性变化导致的核算方法变更进行追溯调整的处理。

会计准则讲解规定:“进行上述调整时, 应当综合考虑与原持有投资和追加投资相关商誉或计入损益金额”。那么如何对正负商誉综合考虑呢?这里笔者总结出以下六种情形:

(1) 两次投资都产生正商誉, 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

(2) 第一次投资产生正商誉, 第二次投资产生负商誉, 并且正商誉≥负商誉, 则不需要做处理。

(3) 第一次投资产生正商誉, 第二次投资产生负商誉, 并且正商誉<负商誉, 则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即“营业外收入”。例如, 第一次投资产生正商誉50万元, 第二次投资产生负商誉100万元, 综合考虑两次投资形成负商誉50万元。借:长期股权投资50;贷:营业外收入50。

(4) 两次投资产生的均是负商誉, 则分别调整留存收益和营业外收入。例如, 第一次投资产生负商誉100万元, 第二次投资产生负商誉50万元, 综合考虑形成负商誉150万元, 那么追溯调整的处理是:借:长期股权投资150;贷:盈余公积1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90, 营业外收入50。

(5) 第一次投资产生负商誉, 第二次投资产生正商誉, 并且负商誉>正商誉, 则需要调整留存收益。假如, 第一次投资产生负商誉100万元, 第二次投资产生正商誉50万元, 综合考虑两次投资形成负商誉50万元。借:长期股权投资50;贷:盈余公积5,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45。

(6) 第一次投资产生负商誉50万元, 第二次投资产生正商誉100万元, 综合考虑两次投资形成正商誉50万元, 不做处理。

篇4:对经济热点问题的看法

由于今年经济增幅较高,经济是否过热再次成为经济界议论的热点话题。调查结果显示,9.76%的专家认为目前总体上经济已经出现过热现象,85.37%的专家认为目前总体上基本正常,但局部过热,4.88%的专家则认为不存在过热现象,相对而言,大多数专家对目前的经济发展基本持肯定态度,但对一些问题也给予了关注,比如投资热、消费不旺的问题,供过于求没有解决、新增长行业如汽车等重复建设趋势形成等问题。

那么,如何评判经济是否过热呢?在评判过程中专家们最关注的指标是什么?我们给出了几个选择,其中选择物价水平高低的占56.1%(因为可以多选,故各项之和可能大于100%,下同),选择供求格局变化的占48.78%,选择经济增长与潜在增长率比较的占46.34%,选择主要经济变量如投资与消费的协调与否的占43.9%,选择就业状况变化的占19.51%。从中可见,物价水平仍是判断经济是否过热的最重要的也是大家比较认可的指标,当然,其他指标也很重要,也是判断经济形势的重要方面,实际上,上述几个指标之间也是密切关联的,可以说是互动的。

2.非典影响分析

非典疫情发生后,对我国经济社会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各机构、专家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本次专家调查也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1)非典对今年经济增长影响大致0.8个百分点左右

7.14%的专家认为非典对今年经济增长影响0.1个百分点左右,7.14%的专家认为影响0.3个百分点左右,38.1%的专家认为影响0.5个百分点左右,11.9%的专家认为影响0.7个百分点左右,14.29%的专家认为影响1个百分点左右,14.29%的专家认为影响1.5个百分点左右,7.14%的专家认为影响1.5个百分点以上,简单算术平均,估计非典对今年经济增长影响接近0.8个百分点。

(2)旅游业受影响最大

非典疫情对各行业的影响程度不同,甚至有的还有所受益,比如医药行业,但从负面影响看,旅游业受影响最大,在我们给出的四个典型行业中,选择旅游业的占95.12%,占比最高,其次依次是餐饮业,选择比例为58.54%,社会服务业,选择比例为12.2%,零售业,选择比例为9.76%。

(3)非典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最大

非典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我们给出的选择中,43.9%的专家选择了社会发展,是选择比例最高的,即专家们认为,非典疫情的发生使我们对社会发展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将对未来的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他依次为,政府职能转换,选择比例为36.59%,就业,选择比例为34.15%,24.39%的专家选择了经济增长,14.63%的专家选择了心理预期。

(4)应对非典反应过度的判断

在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许多人都在反思我们在应对非典时是否存在反应过度的问题。调查显示,7.5%的专家认为不存在过度反应,65%的专家认为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反应,22.5%的专家认为存在较大程度的过度反应,5%的专家认为存在较严重的过度反应。当然,有必要指出的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出现过度反应是必然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专家们对当时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所谓是否反应过度也只是事后的一种估计。

那么,由于过度反应所造成的损失占整个损失的比例有多大?9.38%的专家认为在5%左右,21.88%的专家认为在10%左右,31.25%的专家认为在20%左右,21.88%的专家认为在30%左右,15.63%的专家认为在50%左右,简单算术平均,估计由于过度反应所造成的损失占整个损失的比例在23%左右。

3.财政支出可承受建立应急反应机制支出的比例

如果我们国家建立宏观管理应急反应机制,能够承受多大程度的财政支出(占政府预算支出的比例)?50%的专家认为在3%以下,37.5%的专家认为在3%~5%,12.5%的专家认为可在5%以上。

关于建设方式,88.4%的专家选择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建,11.6%的专家认为应由中央政府自行建设,显然,在这方面,中央政府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4.过热行业已经存在

从我们的调查结果看,认为目前存在过热行业的比例达到90.24%,认为不存在的仅占9.76%。在过热行业的判断上,房地产、汽车、钢铁位居前三位,专家选择比例达到了78.1%、63.4%和53.7%。其他依次为信息产业,9.76%;煤炭和纺织,同为4.9%,有色金属,2.44%。

5.地区发展差距拉大

2003年,尽管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都比较高,但各地区之间仍有一定差别,地区差距呈拉大之势。从专家反馈结果看,认为2003年地区发展差距拉大的占65.9%,认为变化不大的占34.2%,没有认为地区差距在缩小的。

关于地区经济发展态势的判断,18.75%的专家认为各地区已全部过热;34.38%的专家认为东部沿海过热,不发达地区不热;3.13%的专家认为东部沿海过热,不发达地区冷;6.25%的专家认为东部沿海不热,不发达地区过热;15.63%的专家认为各地区经济全部正常;18.75%的专家认为东部沿海正常,不发达地区冷;3.13%的专家认为各地区经济都正常,存在局部过热现象。

6.对投资增长的看法

今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创近年新高,那么,当前投资增幅是否合适,26.19%的专家认为明显偏高;57.14%的专家认为偏高;16.67%的专家认为基本合适。

针对近年投资率不断走高,2003年将继续攀高的事实,32.43%的专家认为投资率太高,存在风险;56.76%的专家认为高,但风险不大;8.11%的专家认为合乎经济增长,没必要太关注;2.7%的专家认为由于投资结构问题,高投资率形成的风险可能更大。

尽管今年投资增幅比较高,但对民间投资的判断上,专家们总体上并不十分乐观,只有11.9%的专家认为整体已被激活;64.29%的专家认为只是局部激活;19.1%的专家认为还没有明显变化,比如股市长期低迷、存款余额不断上升就是具体表现;4.76%的专家认为仍然显得不活跃,有待进一步改进、刺激。

7.货币形势判断及政策取向

针对目前相对比较高的货币供应量增幅,14.63%的专家认为货币供应量增幅明显偏高;63.41%的专家认为偏高;21.95%的专家认为基本合适。同样,对贷款增幅的看法,15.63%的专家认为明显偏高;53.13%的专家认为偏高;28.13%的专家认为基本合适;甚至还有3.135%的专家认为还低。

根据对当前金融形势和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关于货币政策的取向,2.7%的专家认为应在目前基础上再积极些;75.68%的专家认为应保持现有力度;21.62%的专家认为应开始采取适度从紧政策,总体上看,主张保持目前政策力度的占了大多数。

从货币政策调控选择上看,在我们给出的几个选择中,5.56%的专家认为应着重总量控制;58.33%的专家认为应总量力度不变,重结构调整;36.11%的专家认为应总量、结构一起调,可见,专家们对金融领域、货币政策操作中的结构性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

从金融领域优先发展重点的选择上看,选择发展资本市场和加强监管、控制风险的比例最高,同为52.78%;选择发展货币市场的占16.67%;选择发展债券市场的占38.89%;选择其他的占5.56%,主要是国有银行转制及体制改革。当然,目前我国三个市场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从专家反馈的意见的看,大都希望我国金融市场能有序、规范发展,加强监管,优先发展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

8.东北地区要成为我国的第四增长极有一定困难

东北地区能否成为我国的第四增长极?4.88%的专家认为不可能;56.1%的专家认为起碼短期内不行;29.27%的专家认为几年内有可能实现;9.76%的专家选择了其他,即认为增长重心虽北上,但不会到东北,当然,相对全国东北劳动力素质高一些,因此是有可能的,但主要在改制,取决于国企结构调整到不到位以及政策和具体措施情况,也有专家认为,东北有可能成为外资增长的第四极。

9.区域一体化进程平缓,城市经济对经济发展影响增大

认为区域一体化进程在加快的占29.27%;认为变化不大的占56.1%;认为发展缓慢的占14.63%。总体上,2003年区域一体化进程平缓。

篇5:对贪污腐败问题看法问卷调查

1.请问那你正在攻读或以获得的最高学历10.您认为就我国现今的政策是否足以解决A初中B高中C大学D大学以上 社会上存在的腐败问题?

A是的B还不够C不确定

2.您的年龄A 16-20岁B 21-25岁C 25岁以上 11.当您面对您所在地方政府的腐败行为,您

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

3.您对新闻或者法制之类的节目关注如何?A没有关系到自己利益,对本人无影响,所以A经常看B偶尔看C 从不看 4.您认为在大学里面普及贪污腐败思想道德教育有没必要?A很有必要B无所谓C没有必要 5.您是否对我国处置贪污腐败问题的法律法规有所了解?A是的,非常了解B基本了解C不太清楚D完全不了解 6.您的身边、附近是否出现过腐败现象?A是的B不清楚C没有 7.您认为贪污腐败是个别现象还是已经泛滥

成风?A泛滥成风B个别现象C不了解 您认为导致腐败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多选题)

A人的本性,对事物的追求与贪恋B 社会风气的迫使,加上身边的人事物的影响C政府打击腐败的政策不足、力度不够D 其他 9.您认为中国现在的社会腐败问题严重吗?A很严重B一般般C不严重 CABACA(ABC)ABA(ABC)AD

不管,无所谓

B作为政府部门,我无法容忍如此行为,我要

举报C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政府不好惹,会有人举报的12.您认为当代青年应该如何加强、提高自身的防腐能力,做一名清廉的公民?(多选题)A经常观看新闻、法制等相关节目,增强相关方面的知识

B开卷读书,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怡情养性、提升境界、远离低级趣味C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

微杜渐、保持操守,牢牢把住政治思想、道德

品质

13.请问你认为这些贪污腐败的官员能够落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多选题)A尽管部门发挥作用B贪污腐败过分嚣张

C 内部斗争D群众监督

14.请问你认为彻底根治贪污腐败问题需要多

长时间A 30年内B 50年内C100年内D不可能根治

篇6:对腐败的看法

对腐败的看法

温欣桂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分析腐败现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结合我国的实情剖析腐败的危害性和反腐的重要性,提出在现阶段我国抵制腐败现象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我国;腐败现象;产生发展;危害;对策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随之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一些社会问题,腐败现象便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党和国家始终将反腐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多次提出要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抵制腐败现象。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腐败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寻求根治腐败问题的方法。1 腐败现象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问题

1.利益的驱动是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动力。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正是由于人类这种原始的欲望和弱点,在强烈的利益要求驱动下,一些利欲熏心者便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寻找一切可乘之机攫取财富,腐败现象也就随之产生并不断发展。现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正之风,如权钱交易、贪污受贿、行贿买官、跑官要官、造假骗官等现象是最好的例证。我们的少数领导干部正是由于面对金钱和权力的诱惑,无法很好的把持自己,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一步步走向腐化堕落。各种政策、法律、法规所存在的空隙的大小是腐败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腐败现象之所以能产生并迅速发展,与我们的政策、法律、法规存在漏洞是密不可分的。腐败分子就是善于寻找政策漏洞,只要政策本身具有这样那样的漏洞,腐败现象就会很快地渗透进去,在其中开始滋生和发展,并很快形成规模。江总书记曾严肃地指出?quot;近年来揭露出来的问题说明,我们在管理上、制度上存在不少漏洞,在领导作风上存在严重问题,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要吃一堑长一智,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堵塞漏洞,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如果我们彻底杜绝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籍贯,职称,学位/学历,研究方向:

了漏洞,那么腐败现象也就失去了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抵制腐败力量的强弱是制约腐败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

腐败与反腐败本身就是对立的、矛盾的、相互排

斥的。当这种抵制腐败的力量比较强大的时候,腐败现象的发展就比较缓慢而微弱。而当这种抵制的力量有所削弱的时候,则腐败现象的发展就会变得非常迅猛。所以反腐败的斗争是一个需要不断地、持久地进行的过程,而且,要不断加大打击力度。4 腐败需要长期斗争。

篇7:亨廷顿对腐败的看法

亨廷顿在20世纪60年代撰写的一部有关于政治发展理论方面的著作。其写作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广大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面临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亨廷顿在这部著作中所阐释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秩序”和“稳定”。政治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实现政治稳定?这才是亨廷顿最想探讨和关注的问题。在这部著作中亨廷顿使用的是严谨的历史比较法,结合自己丰富而又翔实的历史知识,同当时国际大背景下的时事进行深入的分析比对,从而得出了许多深刻、独到的见解。亨廷顿在该书中对现代化与腐化关系的论述,从一个不同的视角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腐化蔓延的现象和趋势做了一些论述,使人读后对腐化的认识更为深刻及全面,尤其对目前正处在现代化过程中,同时也深受腐化困扰的中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关于对亨廷顿的腐化理论的思考与认识

(一)腐化的定义

亨廷顿认为腐化是指国家官员为了牟取私利而违反公认准则的行为。腐化是缺乏有效政治制度化的一种表征。腐化也就是现代化带来的对公共福利和私人利益加以区别的产物。他首先指出了腐化的主体是国家公务人员,而非其他人群,而腐化的目的则是为了牟取私利。这里的私利,我们不应仅仅片面地理解为个人利益,它应当包括家族、团体、党派的利益。

(二)现代化与腐化的关系

通过对许多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腐化行为的比较,在亨廷顿看来腐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迅速现代化有关。特别是他以资本主义的典型代表英、美为例指出:17世纪和19世纪的英国政治生活看上去就比18世纪的英国政治廉洁,而18世纪和20世纪的美国政治生活中的腐化现象就没有19世纪美国政治生活中的腐化现象那么严重。而上述时期正是英美工业革命时期。由此看来,腐化现象是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广泛的蔓延开来,腐化的程度几乎与现代化的进度成正比例。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是如此。

那么现代化为什么会滋生腐化?而且导致腐化的蔓延呢?亨廷顿认为有三点原因。首先,现代化涉及到社会基本价值观的转变。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传统价值观和新的价值观的冲突,于是按着传统价值观来行使的做法便被现代人士看来就是腐化现象。另一方面,腐化就是现代化带来的对公共福利和私人利益加以区别的产物。其次,现代化开辟了新的财富和权力来源,从而进一步助长了腐化行为。因为这些新的财富和权力的来源与政治的关系,在该社会居统治地位的传统规范中没有明确的定义,处理这些新旧财富和权力的来源的现代规范也没有被该社会内部居统治地位的集团所接受。第三,现代化通过它在政治体制输出方面所造成的变革来加剧腐化。一方面,处于后期现代化中国家的现代化,涉及政府权威的扩大和各种各样受制于政府的活动的增加。在处于过度阶段的国家里,追随现代价值观念的集团在开创时期常常会走极端。反腐化便随之走入极端,反加剧了腐化的程度。另一方面,便是现代化的发展而来的传统社会严密的层次结构及伦理道德规范的逐渐丧失,政治制度化的软弱和社会流动性水平的提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腐化。

(三)腐化的形式

亨廷顿认为,腐化的形式大都涉及政治行为和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易。至于腐化采取哪种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一个生财有道而做官无门的社会里,占主导地位的腐化形式将是利用前者换取后者。这种情形主要是发生在现代化程度

较高的国家,例如美国。二是在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情况刚好相反,政治成了获取财富的道路。特别是在一个外商无处不在的国家里,尤其会助长腐化的泛滥。利用政治权势牟取经济利益意味着政治价值观和制度必须屈服于经济的价值观和制度,政治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实现公共目标而是为了攫取个人利益。

(四)关于对亨廷顿腐化理论的思考

亨廷顿认为“一定量的腐化是通向现代化的润滑剂”,也就是 “腐败正效应理论”。亨廷顿是在其著作中的第一章第三节的“政治参与:现代化与政治衰朽”中论述现代化与腐化的关系时着重论述了腐化的功能。“对于维持一个政治体系来说,腐败与改革有同样的好处。腐败能起到缓解各集团要求改变政策的压力的作用,正如改革能起到减轻各阶级阶层要求改革体制的压力的作用一样”。也就是说,亨廷顿首先认为,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新的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而他们势必从自身利益出发要求改变既存政策而向统治阶级施压,而统治阶级可以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调解各方面的不同利益,缓解他们之间的敌对情绪,从而维护政治体系和政治秩序稳定。他认为,腐败也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因为腐败本身就是一种社会集团满足自身不同利益的非正常手段,“腐败和暴力都是向体制提出要求的非法手段,腐败又是满足这些要求的非法手段”。在亨廷顿看来,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只要这些阶级阶层的要求得到了满足,自然就不会危害既存的政治秩序了,这样也就有利于政治体系的稳定。

在现代化进程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看,亨廷顿的论述是很客观的,他只是认为腐败可以成为一种提出和满足要求的手段,从而达到政治稳定。亨廷顿也曾说过“现代性带来稳定,现代化滋生动荡”,或许腐化就是他所说的“动荡”之一。“就此而言,腐败与政治发展是不相容的”,但是某些形式的腐化有时能加强政党的力量,从而有助于政治的发展。实际上,亨廷顿是从一种特殊的角度来看的。他仍然认为,在一个正在进行现代化的国家中容易出现腐败现象,而且某个特定国家处于变革时期的腐败现象比该国家在其他时期的腐化现象更普遍。那么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府足够腐败而导致其自身灭亡的话,那么就会有利于另一个政府的建立。而通常新一届的政府都会比前一届政府廉洁、进步。为了适应现代化进程,新政府会修改甚至重新构建原来的政治制度,新的政治制度往往会更加完善。这样政治制度化的程度就被提高了,这也就是亨廷顿所说的“某一政府机构的腐败有助于另一政府机构的制度化”,这样以来也就有利于政治的发展。另外,对于减少腐化的措施,虽然在整篇文章中没有很明确的谈到,但是从他的相关论述及整本书的核心来看,却指出了减少腐化,保持政治稳定的措施可以是建立强大的政府。那么强大的政府是什么呢?在亨廷顿看来,强大的政府就是有能力制衡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的政府。也强调指出,刹住腐化风需要对政治参与进行组织和协调。而政党便是现代政治中能够履行这一职责的主要机构。于是加强政党的力量,也是遏制腐化的一个重要的措施。

二、当前我国腐败现象增多的原因

腐化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是阻碍社会发展的痼疾。在上面,我们也看到了亨廷顿对现代化滋生腐化的理论阐述,特别是对于原因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是客观的。但是腐化产生的原因是非常之复杂的,在学术界也有众多理论来解释。基本上都是侧重某一方面展开来的。在马克思看来,根源在于私有制的存在,这一点应该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看到腐化的产生也和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等相关。我国目前也正处于现代化的转型关键时期,同样

也面临着现代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困扰,腐化问题也是我国目前形势下最亟待应对与解决的难题。这不仅关系到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与步伐,同时也考验着我们党在关键时期的统筹协调与处理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能力。那么当前我国腐败现象增多原因又是那些呢?这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

(一)民众的高消费需求和现实的不正当致富现象

我国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不断推进经济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从一定程度来说,人们不懈追求高质量、高品质的生活,伴随着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也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人的需要具有无限性,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又会产生一种新的需要,永无止境,而社会能够提供满足需要的条件是有限的,社会现实条件总是落后于人的主观需要。由于人们的需要一旦被激发出来,总是需要想方设法满足这种需要,而我国现阶段的财力所限,不可能大幅度提高公务人员的工资,其收人远不能满足高消费的需要,在这种矛盾之中,我们一些国家公务人员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种矛盾,不顾条件所限,一味追求需要的满足,就必然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达到到目的,导致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的大量滋生。另外一点,加之在改革开放中,为了有效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党和政府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以此带动全民共同富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先富起来往往是通过不正当途径实现的,如假冒伪劣、投机倒把、偷税漏税致富者为数不少。加之各行各业出现的分配不公,在社会上引起了严重的负效应,从而诱发一些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利用手中权力换取财富,以抵消心理上的不平感,导致腐败加剧。

(二)新旧体制交替中出现的规范失调

篇8:对语文教学几个争议问题的看法

一.素质教育与语文考试问题。曾记得, 在素质教育兴起的时候, 人们就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问题展开争论, 有人认为素质教育要废弃考试, 有人认为“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现在回过头来审视, 这场争论其实是无谓的。说它无谓是因为无论是专家学者, 还是普通教师, 没有谁说过素质教育不要考试, 只是说要废除应试教育体制、改革考试方式, 让师生不再做考试的奴隶而已。其实争论的双方都无意中犯了两个错误, 一是混淆应试教育与考试两个概念, 认为否定应试教育就是否定考试;二是虽然口头上都说“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 但说不清素质教育应该要什么样的考试, 或者什么样的考试才是素质教育所需要的。自己昏昏然, 又如何能说服别人?于是, 争论之后, 在很多地方仍然是唱着素质教育的赞歌, 扬着应试教育的皮鞭, 蹒跚在扬沙古道。现在, 语文素质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语文考试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至于这种考试是不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只有在实践中逐步认识、逐渐探索、不断创新。

二.新教学理念的争议问题。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主张、教学方法应运而生, 争论的擂台也因此搭设, 你今天提出了“应该这样”的观点, 明天就有人站出来说“不应该这样”, 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意味。比如, 新课程倡导合作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 以体现自主合作学习精神。在此过程中, 也可能会有一些教师剑走偏锋, 讨论组织得不够好, 或者频率过多, 或者随意了一点, 于是马上就有人站出来说“自主学习不等于放任自流”, 争论就此挑起, 有的说课堂上应以讨论为主, 有的说课堂上还是应该以讲为主……争论者振振有词, 热热闹闹, 广大教师却眼花缭乱、目瞪口呆, 不知道课堂上到底是应该讨论多一点, 还是应该讲解多一点, 结果是激进者我行我素, 继续自己的探索;保守者左右不就, 仍把教学放回原点。我们认为, 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应由教师根据课型性质、课堂情况、学生基础而定, 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和模式, 只要教师自身素质、教学能力适应现代语文教学要求, 他自然会根据教学情况自行选定教学方法, 理论工作者或教育权威人士大可不必去设置一个模式让教师套。

三.语文用什么教的问题。如果说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争论, 一线教师还可以凭直觉和学识来选择自己态度的话, 那么有关语文怎么教的争论却让教师不知该怎么办。语文教学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一直争论不休。实事求是地说, 这场争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一定意义。“教教材”就是把教材当成唯一的教学内容, 这显然有悖于现代教学思想;“用教材教”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材只是教学的例子”的思想, 它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即使这种有一定意义的争论, 在实践上、在广大教师心目中又有多大价值?就目前的教学实际而言, 一方面, 哪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恰当体现“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细微差别?另一方面, 面对当下语文考试方式, 哪个教师敢蔑视教材?也就是说“教教材”的教师绝不会保守到不去涉及教材外的一些阅读材料, “用教材教”的教师更不会激进到抛开教材而另起炉灶。如果教师不受这种争论所左右, 尚可保持自己一片教学的自由天地, 倘若追随了争论中的任何一方, 岂不要吃大亏?恰当的方式应该是, 不能无视教材的作用, 把教材教好、教透;更不能囿于教材, 适当拓宽教学视野, 以丰富语文教学内涵。

篇9:对欧洲经济问题的几点看法

这次举世瞩目的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指向希腊等国家高福利、低盈余的经济模式。高福利在欧盟多数国家都存在,在过去二战后经济增长很快的情况下,国家财富比较充裕,高福利的政策落实得非常好,甚至成为其他国家借鉴的模式。在欧美之间为此也引起过一些热烈的议论:欧洲是社会市场经济,美国是自由市场模式,一方要保证社会公平,另一方要提高生产力,这两者哪个更加优越,等等。欧洲国家认为虽然它们的社会福利高,但并没有影响到经济增长和生产力;美国则认为经济增长很快的情况下,也能使社会公平原则落实。

但从欧债危机可以看出,这个问题不只是债务危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现端倪。到21世纪,特别是最近几年,欧洲也开始反省,主要问题在于经济增长放慢,加之人口老化严重,劳动力缺少,失业率也较高,这就使得享受福利的人越来越多,国家财政出现亏空。希腊债务危机前,从法国到英国,再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这些国家都出现了类似的问题。

政府由此处在两难的处境:在经济高速增长时享受的东西,老百姓已经享受惯了,要拿回来确实不容易。另外有些问题也与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有关,南欧一些国家都是比较享乐型的,工作时间很短,但是要求更多的报酬,甚至年底还要更多的花红。

南欧国家存在的问题北欧国家也存在,只不过出现问题的迟早不一样。从经济结构、政治领导人的决心到一般民众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都使整个社会发展走入固定化的模式,要改变非常难。欧洲的福利在一定时期可以做得很漂亮,但长期的结果就是养了很多懒人,政府的负担越来越重。

【政府为何难以做决定】

欧洲入不敷出的问题已越来越严重,但面临问题时,政府为何很难作出决定?并非没有办法,办法就是要忍痛做大的改革,包括社会福利改革。法国曾经尝试过,萨科齐上任之初就说要大刀阔斧削减各方面开支,但没有做到,这涉及执政权的问题。政府能否做下去,决定权首先在选民。选民对经济政策的观感和看法,直接影响他们的意向。有时政府有想法,也看到问题的所在,想从比较正确的方向着手改革,但最终因为要保住权力而得过且过,因为怕还没开始做就已经下台了。民主社会在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时很难作出决定。

在经济形势很好的情况下,它们运作起来很容易,但只要遇到经济困难,就会诉诸其他手段。一是政府知难而退,另外它的决策不是只有专家学者和政府领导人作出的,而是整个社会参与,民意影响决策过程和结果。有时候决策虽然反映了民意,但不利于国家的长期利益。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政治操作有时是短线的,可能只看到今后几年,不会看得很长远,本该作出的决策不会去作。

现在欧盟国家尽管失去了一些利益,还可以维持过去的生活方式。只要日子过得还可以,就不会下决心改革,这是之前成功带来的结果。二战前,欧洲很多国家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大家都愿意去共同面对困难,可以为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了共同的利益舍弃自我,但现在都不愿意这么做。欧洲虽遇到很大的困难,但还没有到断水、断粮、断面包的地步,所以不太可能放弃个人要求。

削减开支经济增长就缓慢,不削减开支债务负担就越来越重,欧洲陷入两难的地步,当下就要看它能否自救。它现在总是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找新兴经济体,不愿自身改革,希望外面来支持它,在最小的社会代价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就在欧盟内部,希腊是这样,爱尔兰等国家也是这样,希望欧盟其他主要的大国来帮助它们。另一方面,欧洲大国又提出要求,如果不改革,就不帮助它们,于是形成了一种拔河的态势。

【高福利并非最有效的模式】

中国曾试图把北欧模式作为一个参考对象,但后来并没有落实。原因就在北欧能够成功的在中国不一定能成功。北欧那些国家小,经济基础也比较好。中国当时在改革开放没多长时间的情况下摸索这条路是过早了。即使以现在来说,高福利也并非是最有效的一个模式,高福利首先税收要很高,在中国这样的国家,贫富差距那么大,再加税很难有全民共识。北欧国家现在也面临高税收带来的一些问题,比如吸引资本困难,本国资产外流等。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很难向这么小的国家学习,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是可以,但要模仿很困难。

过去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时,中国还在摸索自己的发展模式,往往觉得没什么信心。但我个人觉得目前在全世界里经济能维持高速的比较健康增长的国家很少,中国是其中之一。现在都在争论有没有中国模式,我觉得至少从目前看,中国走到现在这样,说明过去30年有成功的地方。但这个模式还没有最后成型。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也不是非常成熟,社会发展也尚未成熟,但至少过去的路是正确的。其他国家也从反思和比较中认识到中国并非它们过去所认为的不值一谈,或必定是一个要失败的、会崩溃的经济模式。

如果将民主模式和威权模式做一比较,以新加坡为例,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角度看,新加坡那种威权模式是非常成功的,通过权威抑制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可能出现的通病,包括腐败、官员效率不高等。但另一方面,它的缺陷在于在全球普遍要求民主选举,人民发言权应当更加增多的情况下,会带来一些民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民众的参与,这不是完善的社会管理。现在威权政治也遇到一些问题,对执政者来说,考虑最多的一个是政治问题,另一个是经济如何持续地为民众提供物质满足。新加坡也在调整,如果过分迁就民意的话那可能造成决策的失误。比如移民的问题,新加坡需要引进更多的劳动力,但现在民众反感比较大,尤其在最近两次选举中,执政党的得票率比较低,后来只好迁就一下民意,对外来移民实行的政策相对更严一点。实际上,政府知道过严的移民政策对国家发展是不利的,这就涉及一个平衡的问题。过去新加坡政府所作的决策可能有时老百姓是不同意的,或是不理解的,但它以其成功来说服人,用结果来说服民众。现在问题是结果还没出来前要用政策来说服,这就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国际上其他发达国家也一样,很多时候不是用政策的结果而是用政策的内容说服民众,这是民主制度面临的问题。

(杜平系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本文由本刊记者简洁整理)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2年第1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文如天衣应无缝下一篇:浅谈加强医院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