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大心理治疗学派人性观的评述

2022-09-11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人性是指人具有而动物所不具有的高级心理现象。人性观可以协助咨询师界定治疗的目标, 并方便咨询师对咨询工作作出评估。心理咨询师对人性有什么样的看法, 将直接影响到他对人的态度、对来访者问题的看法和将使用的咨询方法和技术, 来访者有什么样的人性观, 将影响到他的心理不适和人格不健全等各个方面, 也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本文尝试对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以人为中心三大心理治疗学派的人性观进行评述, 并指出心理治疗中人性观的新发展。

1 三大心理学派的人性观

1.1 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

十八九世纪盛行的哲学思想是享乐主义, 人有趋乐避苦的哲学倾向深刻地影响着弗洛伊德, 他关于人的行为是由快乐原则决定的人性观由此而来, 机能主义哲学使弗洛伊德成为严格的决定论, 他坚信所有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 因此形成了心理决定论。

精神分析学派对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消极、负面和悲观取向的。性恶论是这一学派的人性观的主要特点。弗洛伊德认为, 人的行为受无意识所决定, 受控于非理性因素, 并且大部分受到五岁前非理性动力、无意识动机、生物性的本能需要和内驱力及个人的性心理发展经验所决定。无意识包括各种被社会伦理道德、宗教法律所不允许的动物性、本能以及各种与本能相关的欲望, 本能是人行为的动力, 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根据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的原则进行的。人类按照快乐原则追求生理的满足, 从而使人表现出性欲、攻击、残暴、毁灭。

1.2 行为主义学派的人性观

行为主义学派的人性观是决定论的, 他们认为人的每一行为完全取决于过去因素, 人的行为是学习得来的, 人出生时心神空白一片, 可以描述为“空心白板”, 同时具有同等的倾向善恶的潜能, 人性的善恶完全由社会文化环境所决定。行为主义将焦点集中在可观察的行为上, 否定意识对人发展的作用。行为经验是后天获得, 并且人的行为基本上是机械性的, 只能对环境作出反应, 而本身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很弱。行为和性格是学习的结果, 人的行为能通过正面或负面的强化得以塑造。由此可见,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本性无所谓善恶, 是中性的。人的善恶并不是先天就有的, 而是环境或教育作用的结果。心理障碍或疾病是由于人在婴儿和年轻时所学到的不适应行为的结果。

1.3 以人为中心学派的人性观

以人为中心疗法, 其创始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罗杰斯眼中的人是高尚的人, 对人性的认识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 相信人的本质是好的, 有“善根”。人的本性在自由运行时, 是建设性和值得信任的, 每个人都有向好的、强的、完善的方面发展的潜力。他承认人可以为恶, 但那不是人的本性的反映, 而是别有原因。以人为中心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价值和尊严, 为恢复和提高人的价值、尊严做贡献。

集中体现罗杰斯人性观点的概念是所谓“实现趋向”。实现趋向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朝向“充分发挥机能”的方向前进, 即是向上、向前、积极的、建设性的、创造性的。实现趋向是整个有机体的机能, 而不是有机体某个部分和器官的机能, 只有在有机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时, 它的实现趋向才能最强烈地展现出来。在罗杰斯看来, 人本身是具有能力去有效地解决个人的问题的, 咨询者根本不必去考虑如何去控制人的行为, 只要给当事人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气氛, 就能“将一个具有充分潜质的人早已存在的能力释放出来”。因而心理咨询的任务在于启发和激励这种潜能的发挥, 促进其成熟, 而不是包办代替进行解释和指导。

2 对三大心理学派人性观的评述

在探索各派人性观过程中, 精神分析打开了认识人性深层之门, 行为主义让我们看到了行为之表现所受到的影响, 以人为中心令我们惊叹人性之伟大与希望。然而在三大心理学派辉煌的理论框架下, 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瑕疵。

精神分析法打开了认识人的另一扇天窗即人的潜意识, 从此有许多人在这崭新的领域里来认识人。然而精神分析所研究的人在其发展理论的组成中是个限制样本, 他的病人的文化和社会经济范围被限定, 这些事实可能限制了他的理论的一般适用性。而且他过分依赖对神经症患者的观察为基础的理论, 并不能用来理解正常人的行为。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他们发现了控制人类行为的钥匙, 应用行为方法可以“随心所欲”地操纵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 行为主义的说法的确有些骇人听闻。

以人为中心充分肯定人本身就具有能力去有效地解决个人的问题, 他的人性观是积极和乐观的, 对人有极大的信心, 相信理性的, 能对自己负责, 有正面的人生取向具有成长的冲动, 把人安排到适当的环境中, 就可以促进人的努力, 有可能达至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然而以人为中心整个体系透露出一股强烈的重情轻理的气息。把人的情绪感受摆在第一位, 理性力量却退居不重要的地位, 人对生活价值的选择和评价, 既不依据他们认为这种选择正确, 也不需要逻辑的合理性, 而主要依靠自己的情绪感受, 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 恐怕都是难以接受的。

3 人性观的新发展

3.1 后现代心理学的人性观

后现代心理学虽然有许多观点比较偏颇、极端, 但在我们所处的时代里, 它还是有许多看法颇具建设性和重大意义, 使我们从中汲取更多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以开启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向

3.2 折衷主义的人性观

把操作主义、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作为三种典型的理论模型加以考察, 同时认为其它理论形态可以看作这三种理论的变式或中间状态。在这三种理论中, 人性观的矛盾十分明显, 与人性观冲突纠缠在一起的各种方法、技巧之间的冲突便突出地令我们感到有必要在理论和应用上寻求突破这种冲突而最终形成一种有价值观的折衷主义模型的必要性。现代心理治疗及人性观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3.3 整合人性观

整合人性观即从“人”的研究逻辑来研究人性, 其生成依据根源于人的整合本性。所谓人的整合本性, 即认为人虽由物衍生而来, 但人的实践活动决定了人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物, 而是一个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超自然性, 既能容纳多样性、差异性、对立性和个性, 又能在这些多样性、差异性、对立性和个性中达到统一的、否定性的统一体。人的这一整合本性直接导出了整合人性观, 它给人的启示是:其一在研究方法上, 只有用整合人性观, 将方法上的客观与主观、定量与定性、一般与个别等辩证统一在“人”这一特殊“物”上, 才能找到真正符合人的本质的人性。其二在研究取向上, 既要考虑到人与物的共同性和连续性, 又要考虑到人与物的差异性和阶段性, 将人的多重本性都纳入人性的研究范围, 才能构筑出人的完整形象。因此整合人性观应是心理学研究中科学的人性观基础, 也许将是心理健康研究走出困境的出路。

摘要:人性观是心理治疗及研究的基础, 本文通过对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及以人为中心三大心理治疗学派人性观的总结、评论, 梳理了三大学派人性观的取向及其不足, 同时指出了人性观研究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人性观,心理治疗

参考文献

[1]  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4-13.

[2]  杨孝.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人性观的比较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06 (3) .

[3]  郑日昌, 江光荣, 伍新春.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4-30.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对三大心理治疗学派人性观的评述】相关文章:

上一篇:利用二氧化硫酸化法生产粗酚联产无水亚硫酸钠的研究下一篇:河北省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