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先生创新事迹

2024-04-10

小先生创新事迹(精选8篇)

篇1:小先生创新事迹

小先生创新事迹

大家好,我是五(3)中队的何怡纯。今天,我很高兴被推选为班级的小先生代表。小先生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象征,同时,它也代表着是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

我相信,我是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并且我相信,我是一名能够帮助低年级同学的小先生,是一名像陶行知爷爷那样关爱集体的少先队员。

在我当选大队长时,老师就与我说过:“当上大队长就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就要当好同学们的‘领头羊’和‘智多星’,就更加要团结、友爱、帮助低年级的同学。”同时,老师教导我们作为一名高年级的大队长,有时,弟弟妹妹们在做升旗手和主持人时,会有不是很明白的地方。这时,就需要我们这些有经验的大队长们来指导他们了。

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位同学去二(3)班给低年级的同学们讲故事。我一接到任务便马上准备好需要的资料,专门找到学这个专业的姐姐,让她帮助我把故事的内容做的更加完美。可以让低年级的同学在听觉和视觉上得到最大的享受。在那次讲故事的活动中,当我看到低年级同学那专注的眼神时,我不禁欣喜万分。

虽然我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我坚信,只要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的。我在心里为自己加油:你一定能做到的,何怡纯,加油!

要求:图文并茂,色彩鲜艳,A4纸打印。(图片要符合内容,可以要一张卡通,共2-3张图,可以随意插入,只要美观就行。)要求你排好版就可以搽掉。

篇2:小先生创新事迹

我是一个勤奋好学、爱思考的女孩。乐于助人、办事认真、有责任心是我的特点。作为一名大队干部,为搞好少先队工作我尽心尽力,少先队的活动为我提供了学习、进取的舞台。作为小红星儿童团的小辅导员,我能和身边每一位小朋友成为好朋友,关心和帮助身边每一个人。真诚善良、奋发向上、能歌善舞,多才多艺,这就是我---杨思镇小学五(2)班的束菲滢。

为了让刚进校门的小朋友更快、更好地掌握儿童团、队的知识。我主动要求担任小辅导员,并精心安排好每次的辅导工作,我一改单调枯燥地讲解少先形式,而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儿童团、少先队的知识融入到故事中去,使小朋友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为了调动小朋友们的学习积极性,我拿出平时积攒的零用钱买了糖果,来奖励问题回答的好的小朋友。我还编制了一些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使小朋友们了解了儿童团、少先队的知识,受到了小朋友们的欢迎。

由于一、二年级小朋友年龄尚小,在出黑板报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当我得知这一事情后,就立刻组织自己班级里的同学帮助小朋友们出黑板报。这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期期内容丰富的黑板报展现在了小朋友们的面前。

每天午饭后,小朋友们都要将盛汤的桶送回食堂,看到小朋友端着桶,走起路来感觉累累的样子,每次我都会主动上去把桶接过来,帮他们把桶送回食堂。

一年级小朋友由于识字不多,很难把老师每天布置的回家作业要求记在记事本上。为此,我便和全班同学一起,在每天放学前帮他们把当天的作业要求抄在记事本上。现在,这已成为我们班级的一项常规工作,同学们都乐此不疲。

在班级里我是同学们的知心朋友,善于关心别人,当同学们在生活上或学习上有什么困难时,我总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热忱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当同学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伤心时,我会走过去轻声安慰,鼓励她以后争取好成绩;当同学身体不舒服时,我会陪他去医务室。在放假时,我会主动邀请家境较差的同学来我家玩。我就是这样一个乐于助人的队长,我用真诚和热情点燃了每一个同学心中的火花。

在学习中,我有着一股钻劲儿,不向任何一道难题低头,不耻下问是我的习惯,正是这种好习惯促使我不断发展,语、数、外等各科成绩在全班都名列前茅。我深知学无止境的道理。我的格言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图伤悲。”

除了学习,我还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我喜欢画画、跳舞、弹琴,通过勤学苦练我的绘画作品多次在少儿书画比赛中获奖,并已通过了古筝五级考级。除此之外,我还是学校舞蹈队和舞龙舞狮队的成员。现在我还要把这些本领传授给弟弟妹妹们,和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悦喜。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事事都在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我多次在各项比赛中获奖,每年都被学校评为优秀队长。是一个深受同学和老师信赖的少先队员。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勇攀高峰,我要以自身的努力激励儿童团的弟弟妹妹们好好学习,带领好他们开展出更好、更多、更新的活动,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同学们一起展翅高飞,做一名更称职的小辅导员。

==

768

我是杜鹃园小学四(1)班的薛若漪。虽然我长得不漂亮,但我可是一个开朗、活泼的女孩,兴趣广泛,对任何事都充满了信心与好奇心,怪不得我喜欢绿色。我也是一个乐观的人,每天在教室里,大家都可以看见我灿烂的笑容。

自进入小学以来一直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课堂上,我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提问,课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每学期都评为“优秀生”,在雏鹰

争章活动中进步显著。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并获奖,为班级、学校增光添彩。面对取得的成绩,我始终牢记着妈妈的教导: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强中还有强中手。一个人只有多看别人的长处,才能取得进步。

在三年级时当选大队文体委员,我尽心尽职做好大队部的工作:每星期二、四组织同学参加京剧锣鼓训练;每星期三、五组织同学参加队鼓训练;每星期五去收“小白鸽”、“流动红旗”、“满分奖杯”。不知什么原因,我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当上了学校京剧锣鼓的总指挥,或许是因为我一直在学钢琴的缘故吧。不过,既然当上了总指挥,就表示老师信任我,我一定会尽力做好这份工作。

以前,我胆小,一遇到困难就显得焦躁不安,现在,在老师和父母的循循善诱下,我懂得了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所以,我努力地做一个坚强的小女孩。现在,我学会了洗碗、拖地、泡开水、叠被子„„今年我已经读四年级了,更应该学会体贴家长,尊重老师,关心集体、乐于助人。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中队里,是老师的得力帮手,平时能尽力帮助每一个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教同学们做习题,教同学们学习的方法等。为生病的同学抄作业题目,随老师探望同学等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想,蜜蜂只有辛勤采蜜,才能酿出甜美的蜜糖,雄鹰只有勇敢地搏击风雨,才能使自己的翅膀更加坚强有力。我--要实现自己每一个梦想,也必须像蜜蜂那样付出辛勤的劳动,必须像雄鹰那样奋勇拼搏!

1200

我是徐汇区华理大附小五(1)班的赵平懿,开朗活泼、热情大方、自信能干、争强好胜、聪明伶俐,电脑、书法、写作、英语样样在行!转学到华理大附小已有三个多学期了,不断受到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老师说我学习刻苦,工作负责,善于开动脑筋;同学们说我乐于助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能看到我的身影。

入学四年多来,每次考试,无论在班级,还是在年级,无论在以前学校,还是现在学校,我总是名列前茅。在参加学校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我也因此多次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优秀队员,还被评为闵行区苗苗小能手呢!

我一向热爱儿童团,经常主动认真地去完成儿童团的工作:作为小辅导员的我有当孺子牛的角色,负责任地当弟弟妹妹们的知心姐姐:首先应该以身作则,主动维护班级里的秩序,让弟弟妹妹们能更好地学习;看到不懂事的弟弟妹妹们不守规矩;我就会及时地去劝阻他们,并让他们改正;我还帮助低年级的同学出黑板报,让他们快速地掌握出黑板报的知识与技巧,教一年级的弟弟妹妹们做眼保健操,让他们掌握姿势和手法;教一年级的弟弟妹妹们戴绿领巾,二年级的弟弟妹妹们戴红领巾,让他们能正确地佩带它;我更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并想出更多的方法解决弟弟妹妹们的苦恼和困难,尽心地为他们服务,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记得第一次做小老师,我教二年级小同学敬队礼。我做完示范动作,小同学们纷纷模仿,可是有的举左手,有的把手举在眼前。我不厌其烦地帮他们纠正动作。别的同学动作都规范了,可班里的一个小胖墩却怎么也学不会,手总是垂在眼前。我告诉他:“敬队礼的意义表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少先队员要处处想到别人,为大家多做好事,要懂得关心别人„„”

小男孩听了这话,在我的示范指导下,不一会儿就学会了。

小同学们常对我说:“你对我们真好!”有时,上完辅导课,小同学们会为我倒茶水,甜甜地说:“大姐姐辛苦了,喝杯水吧。”我的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我决心为弟弟妹妹们上好每一堂课,用一颗真诚、热情的心去关心每一个同学。

我又是“水中鱼”,会想出更多新颖、有趣的主意让弟弟妹妹增添一份乐趣;我又是“小火箭”,会独立开展工作,每次的红领巾广播,我都会积极地找相关资料,让红领巾广播站的广播变得更精彩,更受同学们的欢迎;我更会做一个“领头雁”,无论在养成道德好习惯这一方面,还是在创建快乐中队这一方面,我都会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弟弟妹妹们的好榜样。四年级第一学期我设计的 “手牵手,共成长” 小队合作活动方案获得了 “徐汇区百佳快乐小队活动方案设计”称号,为学校增了光添了彩。

我想,我只是荷塘里一张小小的荷叶,还要不断地长大,才能为荷塘增色。我也知道,蜜蜂只有辛勤采蜜,才能酿出甜美的蜜糖,雄鹰只有勇敢地搏击风雨,才能使自己的翅膀更加坚强有力。我要实现自己每一个梦想,也必须像蜜蜂那样付出辛勤的劳动,必须像雄鹰那样奋勇拼搏!相信未来的日子,我会更加努力地带领着同学们奋发向上。

==========================================

600字

篇3:小先生创新事迹

一“、针砭时弊, 启发民智”, 翻译众多国外作品

1.翻译国外众多现实主义作品。在20 世纪初期, 刘半农翻译了众多国外文学作品, 主要包括狄更斯的《伦敦之质肆》及俄国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此何故耶》等。1915 年, 刘半农开始重视俄国著名小说家屠格涅夫的作品, 由于刘半农并不懂俄文, 仅能通过英译本转译, 由于其散文诗歌叙事性强, 又没有一定的韵律, 所以, 他将这些散文诗以短篇小说的形式介绍给中国读者。接着, 刘半农又将屠格涅夫的《乞食之兄》、《地胡吞我之妻》、《可畏愚夫》等四部作品以《杜堇纳夫之名著》的题名发表在《中华小说界》杂志上, 刘半农也成为中国最早翻译屠格涅夫散文诗的翻译家之一。同时, 刘半农还翻译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高尔基的作品《二十六人》, 并发表于《小说海》杂志上, 这也第一次高尔基作品被介绍到中国[1]68。另外, 他还与他人共同翻译了《福尔摩斯侦探全集》, 在序言中刘半农提到出该书的宗旨就是启发民智。在翻译出版的《乾隆英使觐见记》中讲述了乾隆时期英国使者企图窥探门户并委曲求全服从中国礼节的故事, 同时与鸦片战争以来清廷政府的猥琐进行对比,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刘半农翻译的这些作品对当时启发民智、针砭时政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2.诗歌翻译方面的突出成就。新文化运动之前, 刘半农的诗歌翻译主要以文言为主, 并开始对诗体形式的探索。早在20 世纪初就开始其诗体的探索, 其发表在《学报》上的《摆伦》, 全面介绍了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生平及成就。另外, 他还发表有《灵下关笔记》, 全面介绍了国外诗歌的种类, 主要包括拜伦、莫尔等英法等国的诗人。其翻译的诗歌作品有《寄赠玫瑰四章》、《同情一首》、《不枉我》及史密斯先生的《送花十五首》等, 这些翻译的诗歌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作为著名的语言学家, 刘半农先生在翻译过程中对声韵等问题有其独特的处理方式。他主张译者应尽力掌握原作的“神情”, 并在译作中出现相应的声调。同时, 他反对为翻译而翻译的做法, 认为译作应对社会起到针砭时弊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时期, 刘半农主要通过民族文学、诗歌及其翻译三个方面来改善汉语诗歌体系的传统, 翻译了众多可供吟唱的作品[2]42。

二、翻译“无韵之诗”, 创造新的翻译体

1.翻译时创造“她”、“它”等字。20 世纪20 年代, 刘半农翻译泰戈尔的诗《恶邮差》、《著作资格》、《海滨》等作品发表于《新青年》上。不久, 刘半农又发表了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诗《狗》、《访员》, 虽然还是通过英译转译过来, 但这次刘半农正式称其翻译的作品为散文诗, 并将原作者的名字正式改为屠格涅夫, 此名延续至今。除了翻译诗歌及散文外, 刘半农还翻译了大量的外文歌曲。在其留学英法期间, 曾广泛搜集国外民歌, 并将其绝大多数翻译出来。20 世纪20 年代, 刘半农翻译的《茶花女》剧本受到很多剧团的热捧, 并根据其翻译的内容进行演出活动。需要提出的是, 以往中国文言中的第三人称多用他这个称呼进行指代, 没有进行明确的男女区分, 随着西方语言的引入, 刘半农将英语翻译中经常遇到的“she”这个单词翻译为“她”, 这也是他的创作, 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为此, 刘半农还在国外留学期间写了一篇《关于“她”字问题》的文章, 从翻译的角度提出了创造“她”字的必要性。同时, 刘半农还专门创作一篇著名的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 并经赵元任谱曲, 传唱至今。随着这首歌的盛行, “她”也广为人们所接受。刘半农还创造一个新的“它”字, 这些都已成为现代生活的常用语, 足见刘半农的翻译贡献。

2.将外文诗歌翻译为“乐歌”。刘半农的作品大多取决于当时的英美报刊, 或者对作品的英译本进行翻译。同时,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及诗人, 刘半农在翻译时对作品的声韵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声调是不能迁移的东西, 这对作品的感染力的渲染非常重要, 所以, 他主张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直译, 尽量保存原文的语言方式, 译出真感情。1915 年,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并改为《新青年》, 并邀请刘半农加盟, 刘半农欣然接受, 并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欧洲花园》、《秦魂》、《瓷狗》等著名翻译作品。他曾在《新青年》杂志上介绍过三位爱尔兰诗人, 并认为此三人善作叶律方面的诗歌, 并能与音乐相互配合。例如, 在翻译博伦柯德的诗歌《火焰诗》时, 他认为原诗歌整齐有条理, 并具有很强的乐感, 他便借鉴中国传统民歌的形式, 采用五言及七言的句式格式, 使得翻译后的诗歌有着较强的节奏感。该诗歌随着诗句的反复咏唱, 给人一种一唱三叹的感受, 再现了原诗的音律。所以, 刘半农在翻译诗歌的时候, 一般会将原文作为乐歌看待, 并认为这就相当于中国的词曲, 在谱上乐谱后就能随时吟唱。所以, 刘半农对诗歌的翻译上多半选择五体古诗的形式, 并为其音乐格律提供了保障。

3.引入新的文学种类, 形成新的翻译规范。刘半农除了翻译国外格律诗歌外, 还翻译了众多的散文诗, 为中国引入新的文学体系, 开始了主体诗学的研究。对于无韵诗的考察, 刘半农有着自己的体会, 他认为“:无韵之诗中国早有先例, 在汉语诗学体系中一度有过无韵诗的传统, 后来有韵诗成为主流, 无韵诗也就没有出现大的发展。”刘半农还对英法诗歌体系进行了分类比较, 认为“英国诗体较多, 且多为不限音节、押韵的散文诗”。所以, 刘半农特意翻译西方的现代散文诗, 这些从其翻译屠格涅夫、泰戈尔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1915 年初, 《中华小说界》刊登了刘半农先生文言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诗, 被称作翻译外国散文诗的最早译介。同样, 在其翻译的《我行雪中》作品的序言中, 明确指出了其乃一篇散文诗歌, 他的翻译风格又被称作翻译自由体。由于刘半农的翻译及介绍, 散文诗作为一个新的种类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同时, 刘半农翻译的《著作资格》、《海滨》、《同情》等诗歌被称作中国翻译史上最早的散文诗, 这对中国翻译界、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71。

三、刘半农文学翻译的作用及影响

1.借鉴西方经验, 弘扬传统文学。刘半农在文学创作时, 大胆借鉴国外的经验及手法, 实现了创作及翻译上的双丰收。如上世纪20年代, 刘半农创作的散文《雨》就是借鉴泰戈尔的作品《恶邮差》基础上创作完成的。两者都从儿童的视野审视成年人的世界, 并用他们的口吻表达其对大人世界的同情, 展现了天真烂漫的孩童对他人世界的看法及思考。刘半农借鉴泰戈尔独特的表达手法, 以展现孩子们的诉求。20 世纪初期不但是白话文成熟及发展的时期, 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外国文学翻译的鼎盛时期。刘半农通过运用中国汉语体系中的一些形式来代替原文的结构, 以弘扬传统文学的优秀物质, 并汲取国外文学的优秀传统, 以实现“繁荣国粹, 融化新知”的目的。可以说, 刘半农的文学翻译技巧及语言风格, 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外文学的引入, 并对中国翻译事业有着积极的影响。

2.诗学翻译成就, 实现中西文化的交流及融合。20 世纪初,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中华民族面临着内忧外患, 并有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刘半农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便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他主张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及伦理教育, 并采取以翻译的方式或手段, 打破中西方的界限, 最终实现两种文化融合的目的。他认为“:作诗之法须以新材料入诗格律, 以其他艺术规矩, 遵循之。”刘半农的这些主张不但表现在其诗歌的创作中, 而且也表现在诗歌的翻译之中。他反对不同艺术门类在表现艺术上的混淆, 认为其是“灭其本质”, 而是应以诗歌的载体 (语言文字) 出发, 以定诗之性质。为此, 他的“诗不可译”观点正是基于对中西诗歌语言形式的精深了解而提出的。另外, 刘半农通过翻译引进了“她”、“它”等词语, 并在现代汉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翻译及创作的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已经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同与肯定。同时, 他还非常重视源语及“译入语”之间的转换。总之, 刘半农先生翻译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为了顺应当时的历史潮流, 为新文化运动开辟道路, 实现“针砭时弊、启发民智”的目的。同时, 通过对西方不同文学体裁的翻译, 打破中国传统翻译方面的陈旧, 以推动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摘要:刘半农的翻译作品对沟通中西文化及推动近代翻译事业有着积极的作用, 同时他创造新的翻译种类, 对文学翻译进行规范, 取得了杰出的翻译成就并对中国的翻译事业有着巨大贡献。

关键词:刘半农,翻译成就,散文诗,翻译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红律.从翻译他者到建构自我——刘半农外国诗体翻译借鉴[J].贵州社会科学, 2009 (9) .

[2]张旭.刘半农早期英诗汉译活动考察[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2012 (10) .

篇4:小先生创新事迹

胡斯尼对《对开》说:“作为一种产业,我们的杂志业被目前正在做的事情所束缚。我们将以此中心的建立为基础,建立一个智囊团,吸引世界各地杂志出版、广告和印刷业的精英人士,从纽约以及其他大城市的日常工作中脱离出来,花费三到四天的时间来研究一些特定的问题。”他还表示,这个中心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为杂志发行提出新的解决途径。

胡斯尼说,自从上周在自己的博客中透露关于建立创新中心的想法,他已经收到了120封表示对此“非常感兴趣”的电子邮件。公告的题目是“美国出版的模式再一次被证明已死亡”。这主要来源于他对《贺曼杂志》(Hallmarkmagazine)停刊的失望,尽管它在广告额和发行量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增长。他说他早就意识到启动该项目的必要性,而现在是适逢其时。胡斯尼已经寻找到100万美元来启动该项目,并且表示他已经跟很多对此感兴趣的公司CEO进行过交流。

胡斯尼还没有寻求到如美国杂志出版商协会这样的行业协会的帮助,但是他将非常欢迎他们伸出援手。他说:“他们与其在广告推广方面花费470万美元而没有什么收获,那为什么不花费25万美元在这个非常有益的杂志创新中心呢?”

篇5:金善宝先生平身事迹学习感悟

金善宝是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九三学社名誉主席、原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小麦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小麦的分类和育种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为我国的农业教育培养了几代农业教育、科研和生产管理人才。

金善宝1895年7月2日生于浙江省石峡口村。从6岁开始在父亲的私塾里读书。他13岁时,父亲病故,家境日趋困难。年幼的他跟着以养蚕为生的母亲,过早的体会到旧社会农民的疾苦和农业生产的落后。经常帮助母亲采桑叶、养蚕、进山砍柴、挖竹笋的劳动实践培养了他务农的志趣和为改变落后农业而奋斗的决心。强烈的求知欲望,切身的农民饥苦体验,激励他赴考学农。1917年,他以优秀的考试成绩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学专修科录取。在良师的指导之下,他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田间实习。1920年他农科毕业后,作为技术员进入农场工作。此间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后来他在东南大学完成了本科专业的学分。1930年夏,浙江省教育厅公开招考出国留学生,他积极应考最终赴美深造。在了解国外的农作物育种方法、理论,掌握实际操作技术后。于1932年2月,金善宝毅然回国。他先后在杭州浙江大学农学院和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教授。此后的岁月中他致力于小麦研究、和教学工作。

金善宝和他的同事们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从全国各地收集小麦的地方品种。进过研究分析,他们把中国的小麦品种分为不同的品种。分类的品种中有22个是金善宝定名的。他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我动容和感动。回观现今的我们,有着物质充裕的生活条件,却忘记了曾经在艰苦条件下仍然坚持奋斗的科研者们。我们时常抱怨实验室里不断重复的实验,时常感叹采样的艰辛。通过学习我们应该反省自己,不断提高自己艰苦奋斗的精神。古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因此,唯有我们不断的克服各种困难,我们才能够把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学透,才能够把所学得心应手的运用于实践,才能够在自己的学科上取得建树。此外,我们在学习上不能闭门造车,而应该积极的投身于实践中。金善宝在良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各种田间试验,他把理论联系实际,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也该如此,通过实践接近了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使兴趣高涨,思维活跃起来,产生一些创造性火花,在实践中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从而完善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综合素质与能力。

篇6: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七则

一、创建最早的革命军事学校

中国最早的革命军事学校,是孙中山先生于1903年8月在东京创立的青山军事学校。

1900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发动了庚子惠州起义后,革命风潮逐渐弥漫全国。当时,自费赴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学生,有不少希望能够进入日本的陆军学校研习军旅。但由于清政府规定,凡投考外国军事学校的学生,必须由各省督抚保送;一切非公费生均不得投考日本的军事学校,并由清政府驻日本公使蔡钧照会日本政府协助执行,因而一般人无法入日本的军事学校。时孙中山先生正在日本东京,感到革命需要军事人材,便请日本陆军少佐日野熊藏帮助,在东京附近的青山设立革命军事学校,以训练有志献身革命军事工作的留日青年学生,并聘请日本陆军上尉小室健次郎为助教。这就是中国第一所革命军事学校。主持军事训练工作的日野熊藏,是当时有名的军事学家,曾发明日本式盒子炮及木炮,因与孙中山先生互相研究南非洲波亚人的游击战术,遂成知己,助教小室健次郎亦系富有军事学识的专家,两人均属义务性质,不领工资。

青山革命军事学校学习期间规定为八个月,所授科目有普通军事学、南非洲波亚式游击战术、夜袭战法及兵器制造学(重点学习制造盒子炮、木炮和火药)。其课程内容包含有阵地战、游击战及兵器制造三方面,课程精简扼要,切合实用。第一期招收的学生有李自重、黎勇锡、翁浩、刘维焘、饶景光、区金钧、卢牟泰等十四人。学生入学时需当众宣誓。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可见这所革命军事学校的教学目的是很明确的。

青山革命军事学校因缺乏有效的思想教育措施,当孙中山先生于1903年9月26日离开东京赴檀香山后,学生之间即各树派别,意见 分歧。经日野熊藏及小室健次郎两教员多方调处无效,遂于开办四个月后解散。

青山革命军事学校虽然只办了四个月,对当时中国社会还是有影响的。如学生李自重,于青山革命军事学校解散后不久,即与史古愚(史坚如烈士之兄)等在香港创立光汉学校,在一般课程外,特别增设军事训练课程,以振奋中国学生的尚武精神。自光汉学校在香港首倡对学生实施军事训练,全港学校翕然从风,香港雅丽西医书院及各着名中、小学校,咸先后聘请李自重及光汉学校学生为军事训练教员,使香港学生一度洗却文弱书生气质,振起雄健尚武精神。又如区金钧、卢牟泰在广东担任军事体操教员,黎勇锡随黄兴筹划1908年的钦州起义,刘维焘、饶景光于辛亥革命后在广东担任军职,无疑也会通过他们的工作,在不同程度上把他们在青山革命军事学校学到的军事知识,带入中国社会。

二、镇南关亲手炮击清军

1906年,孙中山自日本到越南,在河内金碧台街六十一号设立秘密机关,策划了几次武装起义。1907年的镇南关之役,便是其中孙中山亲临前线,直接参加战斗的一次。

1907年,孙中山先生任命熟悉镇南关一带情况的黄明堂为镇南关都督,李裕卿(镇南关附近之凭祥地方土司)为副,何五为支队长,招募勇悍善战的广西游勇为先锋队,计划袭取镇南关为根据地。

1907年12月2日,黄明堂率领广西游勇八十余人,循山背间道向镇南关猛烈袭击,夺取了镇南、镇中、镇北三座炮台,夺获大小炮十四门,步枪四百多支。孙中山随即于同月4日率黄兴、胡汉民等亲临前线,慰劳战士,鼓舞士气,并与黄兴、黄明堂等坐镇镇北炮台,调度指挥,命令李裕卿守镇中炮台,何五守镇南炮台。

翌日,清政府严令清军陆荣廷部四千余人倾巢出动,要夺回三座炮台。孙中山率革命军固守炮台,并亲自发炮轰击清军,第一炮即命 中六十余人,清军阵脚大乱。孙中山先生在战斗中感慨地说:‚反对清政府二十余年,今日始得亲自发炮轰击清军。‛

据守镇南关三座炮台的革命军,在孙中山先生亲临前线的鼓舞下,锐气倍增,以寡敌众,屡挫清军。清政府虽先后调派清军丁槐、龙济光等部增援,伤亡数百人,仍然不能越雷池半步。革命军坚守阵地,与清军血战七昼夜,直至弹药告罄,粮食不继,始忍痛撤退。时清军正向镇南关四面围攻,黄明堂率军殿后,冲围而出,及至半山,军中有一小子回顾炮台上军旗未撤,虑为清军所得,竟一人冒着清军炮火重登山巅,取回军旗。这位童子勇取军旗的英雄事迹,在镇南关起义的革命军中传为佳话。

三、孙中山先生爱儿童

孙中山先生平日为人题赠墨宝,喜欢写‚博爱‛二字。孙中山先生对‚爱‛曾经作过这样的解释:‚仁爱是中国的好道德,古人有所谓‘爱民如子’,有所谓‘仁民爱物’。‛从这里可以看到孙中山先生的‚博爱‛也就是爱人民的意思。而爱儿童则是孙中山先生‚博爱‛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山先生爱儿童,一方面固然出于他‚民胞物与‛的高尚德性,而更重要的是本于他为解除人民被恶劣政治压迫的崇高理想。据康德黎(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的老师)的儿子堪勒斯康德黎的回忆,孙中山先生因奔走革命,流亡英国,居住在他家的时候,常常慈祥地爱抚着他的头发,有时还亲切地和他谈话,即使在和别人谈论问题或沉思苦索救国救民道理的时候也是这样。由于流亡国外,孙中山先生不能爱抚在清政府专制统治下的中国儿童。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政府。1912年1月,孙中山先生被选为革命政府的临时大总统,他普爱天下儿童的素愿得到初步的施展。在孙中山先生的号召提倡下,全国各地纷纷举办儿童教养院、儿童学校。为了鼓舞儿童教育和福利事业的发展,孙中山先生 还于1912年为广东人民捐资创办,由女革命党人徐慕兰、邓慕芬、黄扶庸主持的广东女子教育院儿童部,并亲笔题赠‚幼吾幼‛三个大字。这三个含意深远、语带劝勉的大字,不但勉励了当时广东女子教育院儿童部的工作人员,鼓舞了广大的儿童教养工作者,也抒发了孙中山先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伟大胸怀。

由于帝国主义支持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孙中山先生被迫于1912年4月1日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孙中山先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宏愿,也和他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一起,由于政权的丧失而遭受挫折。

1924年,孙中山先生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在广州成立国共合作的革命政府,中国革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孙中山先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宏愿同样获得了进一步的实现。那时,革命政府所在地的广州,不但陆续增建了一批小学和儿童教养院,还开办了广东女子师范学校等培养儿童教育师资的专业学校。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对广东女子师范学校的一次演讲中,恳切地指出:‚要使孩子们自出生至成人,都能受到国家的教育。为了提高儿童的文化知识,普及儿童教育,不仅要办小学,还要办平民学校,普及全体人民的教育,让成年人也知道普及教育的重要性。要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使父母们都能安心让孩子到学校里受教育。‛可以想见他发展儿童教育事业的宏伟设想。令人惋惜的是:由于革命道路的曲折,孙中山先生要使全国儿童都能幸福地成长的理想,终孙中山先生之世都未能实现。

今天,中国已经是受到全世界人民尊敬的大国,中国儿童已经得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孙中山先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愿望已经成为现实。孙中山先生虽然不能像辛亥革命那样及身而见,但是孙中山先生素来是以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公仆自任的,只要人民能获得幸福,他个人能否及身而见,在孙中山先生自己来说,自然是无关紧要的。

四、孙中山先生与佛教

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任内函复中华佛教总会申请立案的报告中,没有简单地把佛教视为迷信活动,而是本着信教自由和政教分离的原则,同意它的‚揭宏通佛教,提振戒乘,融摄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甄择进行,以求世界永久和平和众生完全之幸福‛的立会宗旨,肯定它‚阐微索隐,补弊救偏,既畅宗风,亦裨世道‛在中国社会和学术研究中的作用。同时,又指出‚近世各国政教之分甚严,在教徒苦心修持,绝不干预政治,而国家尽力保护,不稍吝惜。此种美风,最可效法‛,以启导中国佛教徒认清守戒清修的正确道路。孙中山还将中华佛教总会申请立案的报告发交教育部存案,使它在法律上取得‚社团法人‛的地位。这些有关佛教问题的批示和处臵,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对佛教与中国社会关系问题的精辟见解和对佛教徒的亲切关怀。

孙中山对佛教与中国社会关系的精辟见解,和对佛教徒的亲切关怀,博得广大佛教徒的尊敬和爱戴,故当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南下广州的时候,广东的佛教徒即推广东佛教总会(后改为中华佛教总会广东分会)会长铁禅领头,于1912年5月在广州六榕寺召开欢迎孙中山大会。孙中山携同家属和广东军政府大都督胡汉民等出席欢迎大会,并给广东佛教徒题赠了‚平等、自由、博爱‛六个大字,以勉励他们遵守‚临时约法‛(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任内,于1912年3月11日公布的、属于临时宪法性质的最高法律)上有关宗教信仰的规定,进行正当的宗教活动。

孙中山还乘参加欢迎会之便,登上六榕寺的九级浮屠——花塔游览。他看到花塔从第二级起,每级都悬挂着四字的匾额一方。它们从第二级起,自下而上依次为‚二仪高下‛、‚三光并耀‛、‚四表光被‛,‚五岳推尊‛、‚六合遥观‛、‚七星凌汉‛、‚八埏在望‛、‚九垓一览‛。匾额对历史、艺术建筑来说,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而这八方匾额既恰到好处地表达出这座高耸入云的花塔各个层级的 特色,又概括地体现了它那穿云插天、九垓一览的高昂气势,是不可多得的文艺杰作。把当年孙中山见过的这些匾额恢复过来,定能使这座中外驰名的佛教艺术建筑——花塔更加生色。

五、‚与国同春‛——孙中山先生勖勉报界人员的题字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中山先生因形势所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以革命尚未成功,仍以国民一分子身份,周游各省,广事宣传,以期唤起群众,把革命进行到底。

在唤起群众上,孙中山对报界人士特别寄予深切的期望。1912年5月初,孙中山自福州抵达广州。广州、香港等地报界人士于5月4日联合假座东园(故址在今越秀南路,系一所具有文化公园性质的巨大庭园)开会欢迎,孙中山在欢迎会上致辞勖勉报界人士,恳切指出‚舆论为事实之母,报界诸君又为舆论之母,望诸君认定宗旨,造成一健全之舆论。‛时革命党人冯自由等在香港创办《大光报》,以广东全省(包括香港、澳门)及国内外各大城市为行销对象,孙中山特给它题赠‚与国同春‛四个大字,勉励它为民主共和国的巩固和发展而大造革命舆论,务求‚与国同春‛,也就是要与民主共和国共存共荣。孙中山在勖勉广州、香港报界人士的同时,为新创办的《大光报》题赠‚与国同春‛四个大字。

不少报界人士没有辜负孙中山的期望,刚正不阿,为巩固民主共和国而尽到应尽的责任。其中尤以《大光报》执着‚与国同春‛的精神持正义以抗强权,威武不屈,甚得读者好评。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俄国爆发革命,成立社会主义政府,世界观感为之一新。《大光报》敏锐地觉察到社会主义已经登上世界舞台,适时地站在时代的前列,开展以‚社会主义与中国‛为中心的宣传活动,予读者以社会主义及劳工解放问题的新知识,颇能唤起社会各界人的注意,也受到孙中山赞许。

1920年1月,《大光报》发行年刊,孙中山应邀为之撰《大光年刊题词》,借报名‚大光‛立论,申述报刊对国家与人民责任。题词说:‚……光明者,不外是使人认识实在,认识真理之工具。苟有工具而不用,或遗其实而鹜其名,则无益而有害。抑且以光明与人者,其功固大而责任亦重。苟挟其成心而以先入为主,则非光明主义,而祸患将由是而始。‘大光’之名吾固深喜之,而又望其能与人真实之知识,互助之精神,不负其名也。‛这篇题词进一步发挥了‚与国同春‛的含义。

六、香港西医书院与孙中山的革命哲学思想

孙中山先生从1887年开始在香港西医书院(今香港大学医学院)攻读医学,至1892年以各科考试均满一百分的成绩名列第一名毕业,获医科硕士学位。其毕业证书由教务长康德黎亲笔注明各科满分字样,并由校长及教员十三人,试官八人及牧师、书记署名,由香港总督罗便臣于1892年7月23日亲自发给。

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即于澳门、广州等地悬壶济世,成绩斐然,人咸誉为国手。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五年,奠定了他坚实的医学专门知识的基础,同样奠定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哲学思想的基础。关于这个问题,分析研究的还不多。

香港西医书院系广东南海人何启按照英国大学医学院制度创办的医科专门学校。何启早年留学英国,得医学博士学位及大律师证书,回国后任香港议政局议员,兼执律师业务,又在香港西医书院教授医学、法律等科目,在报刊上发表过很多批判封建政制的论文,后来汇编为《新政真诠》出版。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活动,受他的影响不少。后来,孙中山先生发动的乙未广州起义,对外宣传和起草英文的宣言书,也得到其大力帮助。

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所学的科目:第一年有生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理学、药物学、临床诊察。第二年有 生理学、解剖学、医学、病理学、外科学、妇科学、产科学。第三年以后,学科渐减,仅有法医学、公共卫生学、实用初级外科,但外科、产科的课时及内容均有所增加,特别偏重实习(见罗香林:《国父之大学时代》)。从这里可以看到: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的五年学习期间,所学的几乎尽为自然科学,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必须通过实习才能掌握的医学知识。这种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着重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育,一方面使孙中山先生能够较完全地接受与封建思想对立的近代科学思想,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孙中山先生注重实践的精神,推动了孙中山先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行学说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孙中山先生一生注重实践,哪怕是阐发革命理论,也决不无的放矢,为理论而理论。把孙中山先生历年的着述、演讲与中国近代史联系起来观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孙中山先生发表的言论,总是针对革命的实际问题,或者为完成某一种实际任务而发。如孙中山先生于1918至1919年所写的《孙文学说——知难行易说》,据他自己说是‚恐今日国人社会心理‛,‚依然有此知之非艰,行之维艰之大敌横梗其中,则其以吾之计划为理想空言而见拒也‛,‚故先作学说以破此心理之大敌‛。因而提出‚知难行易‛,鼓励人们努力去‚行‛,从实践中求知识。孙中山先生这种着重实践的思想,与他在香港西医书院所受的着重实践的科学训练,无疑有着密切的关系。

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期间选读的课外读物,对孙中山先生革命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同样有所影响。据孙中山先生当时的同学关景良忆述: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的学生时代,最喜欢看《法国革命史》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对后者尤感兴趣。1897年,孙中山先生写信给英国剑桥大学翟尔斯教授说:‚文早岁志窥远大,性慕新奇……于中学独好三代两汉之学,于西学雅癖达尔文之道‛。《孙文学说》(知难行易)这部哲学名着,就是孙中山先生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和他过去所学习到的自然科学知识(主要是在香港西 医书院学习的科目)写成的。这部哲学名着阐述了世界的起源和人类的出现,是自然历史的行程,不承认有任何来世的力量和上帝、神等的存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哲学名着中有关‚知‛、‚行‛关系的论证。孙中山先生在这部分的论证中,引用各种科学的发展过程,论证了‚行‛的作用,阐述了‚行‛在‚知‛先,‚知‛在‚行‛后,从实践中,也就是‚行‛中求得知识,运用知识考验实践,不断探求、不断进步的哲学原理。这是孙中山先生革命哲学思想的精华,也是他一生勇于抛弃过时的、旧的方案,探求和接受革命的、新的方案的认识论的根源。

由此可见,孙中山先生在香港西医书院所受的教育,对他的革命哲学思想的影响。

七、中山先生和中山装

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迄今,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男子最通行和喜欢穿着的服饰。

谁是中山装的创始人?他就是中国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1923年,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不但式样繁琐,穿着不便,又不大适应当时中国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用要求,而中国原来的服装(对胸式短衫袴,大襟式长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现当时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在实用上也有类似西装的缺点。于是主张以当时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在企领上加一条反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这样一来,一件衣服上便兼有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作用,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式样。孙中山先生说,他这样改革衣袋,为的是要让衣袋放得进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孙中山先生设计的裤子是:前面开缝,用暗纽,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表袋),右后臀 部挖一暗袋,用软盖。这样的裤子穿着方便,随身必需品的携带也很适用。

协助孙中山先生创制中山装的助手名叫黄隆生,广东台山人,原在越南河内保罗巴脱街开设隆生洋服店。1902年12月,孙中山先生到河内筹组兴中会,偶入其店购物,相与攀谈。黄隆生获悉当前顾客即为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先生,大为倾倒,恳切要求参加兴中会,为革命出钱出力,1923年随孙中山先生在大元帅府任事。孙中山先生设计中山装时,曾请他帮助和负责缝制,顺利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

当中山先生穿上自己设计的、也是世界上第一套中山装时说:‚这种服装好看、实用、方便、省钱,不像西装那样,除上衣、衬衣外,还要硬领,这些东西又多是进口的(当时这些东西多是从外国进口),费事费钱。‛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即使在服装这样的日常生活用品上,中山先生也是立足于从本国的实际条件来考虑的。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学习的。

篇7:小先生创新事迹

大家好!

鲁迅先生是我最喜欢的人。

钱钟书先生有言: 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小学有一年,在同学家过夜,同睡一张床。床头上有个摆书处,我随意抽出一本,是本散文集,书页发黄,第一篇便是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那时候还年幼,不知先生的大名,亦不知先生死后的名声是经历过颇大波折的。那篇文字虽也有多处于那时的我来说生僻字,但是自己却看得很是有味。如若没有记错,此后的十多年里,自己是再没读过这篇文字的,可一直能记得文章里的细节,譬如写一到夏天,阿长睡觉在床的中间总摆成“大”字,占去了少时的先生的地方,让他无法翻身;又譬如到新年,阿长总是对他说“哥儿,你牢牢记住,明天是正月初一,第一句话得和我说恭喜恭喜!”;再如得知阿长谋害了隐鼠之后的恨意;当然还有阿长为他买山海经,以及文末那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都让我难以忘怀。那心理都曾是少时的我们经历过的。此后的许多年里,可能是我阅读范围的狭隘,我再没有碰到一位写作者能像先生那样拥有如此神奇的笔力。

初一那年,看了一本影响我至深的书。一本先生的论战集子,书名叫《一个都不宽恕》,印象深到我现在都还记得书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那时的语文课本里已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之类的散文,可是我却迷恋上了先生的杂文。几年后,当我自己回想起这次的偶遇,我都会怀疑,倘若不是这本书,现在的自己肯定不是这番模样,可我庆幸如此。《一个都不宽恕》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封面上的那段手迹:

“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我那时候想,一个人有怎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勇气,才敢以如此多的“他人”为敌,言“让他们怨恨去,一个都不宽恕”。我后来知道,这段话出自先生的《死》,写作此文的先生生命已垂垂危矣。可即便是医生已经宣布他的死亡,他依然这么决绝。他难道不会预料到自己这样说,后人会把它当做”把柄”,找到理由对他大批特批么?我想他是肯定想到的,可是他依然那么说。倘若不是如此,先生就不成为先生了。

现在我回想起来,《一个都不宽恕》里的那些文字的迷人,大概是因为先生的笔锋的犀利,一针见血的。在《估学衡>》里,先生寥寥数笔便能勾出《学衡》诸篇文章的谬处,文末一句“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是这种东西也居然会有发表的勇气”让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的吴宓、梅光迪等的学衡派颜面难存。

在那样的年龄里,又是从先生的杂文开始读起,我自己都替自己捏了把汗,一如“少不读鲁迅”之言的担忧。可,现在终究没有变成那些人担心的模样,大概也是少年时,并未看到以及听到关于先生的评价,也就并未受他人的干扰,只是在读先生的作品。基于事实的东西,总比凭空听来的有力。即便是读了那么多先生的杂文,我也并不觉得先生有多偏激有苛刻有多多疑等等的后来的骂语。

相反,那时我只是觉得心酸,何以先生一个人要去面对那么多的骂战,并且通常都是一个人,而“敌人”的都是“组团”的。后人又何以那么苛刻,对处于这样的环境里的先生的所谓“多疑”、“刻毒”和过度警惕“防卫”耿耿于怀。

《一个都不宽恕》跟随我进高中,其时,已经开始看先生的全集了。只是后来,重点高中应试的压力,又停下来。自己也开始渐渐功利起来,为写作文,读了不少所谓研究先生的作品,取些即便是高中的语文老师亦未必了解的“专业术语”骗得了不少作文高分。那时候,自己寡知,以为先生的精神只是批判的,所以见着什么不满便下狠笔批评。自己也就是在那时候对自己身在的教育体制以及更大范围内的社会现实产生了怀疑。所谓的“叛逆”也越来越强,并且付诸实践,最终是得了恶果的。那时候开始想真正的是先生怎样的?我先丢下先生的诸多文字,买了本朱正先生的《一个人的呐喊》,坦白说,对这本书的心仪完全是出于对书名,尤其是“一个人”。

篇8:小先生创新事迹

对话总裁——关于中国的三个关键词

“我想,我有三个答案来形容我眼中的中国:鲜明的对比、古典与时尚、闲适与紧张。”——Andreas Jeppsson先生

关键词之一:“鲜明的对比”

谈到对中国的印象,Andreas Jeppsson先生有一口袋的形容词来描述,其中之一便是与欧洲国家鲜明的对比。“中国是一个到处充满着惊喜的国家,与我之前生活的北欧小镇完全不同。我生活的瑞典南部地区,并没有北京这么四季分明的冬天与夏天,少了很多趣味。如果你在冬季来到瑞典旅行,我并不会推荐乏味的南部地区,还是让我们去到处银装素裹、可以在雪花的陪伴下滑雪的瑞典北部地区吧。”Andreas Jeppsson先生如是说。

关键词之二:“古典与时尚”

每天,Andreas Jeppsson先生的一个幸福的功课便是透过办公室窗户的玻璃向外看。街道的左边是最富老北京文化特色的建筑形式——老胡同,这代表着北京的过去和历史;而在同一条街道的右边,又会看到鳞次栉比、极富现代感的高楼大厦,这意味着北京的摩登和时尚。“北京是一个古典与时尚完美交融的城市,这个古老、时尚的东方古都经常在我面前呈现出不同的俏丽风姿,是一个风格和层次变化炯异、古典而又时尚的国际大都会。”

关键词之三:“闲适与紧张”

在来到中国之后,Andreas Jeppsson先生并没有经历北欧发达国家与东方文明古国之间的文化冲击。当在北欧小镇上一杯咖啡、一本好书就可以度过一个下午的休闲生活遇到了中国节奏之后,Andreas Jeppsson先生发现我很快就从中取得了很好的平衡。Andreas Jeppsson先生和他的太太、六岁大的儿子和今年已五岁的小女儿已经在北京安居乐业,孩子们都进入到了北京的瑞典学校读书,而太太和他正在享受我们在中国全新的事业。中国的美食、美丽的环境和孩子们接受的瑞典教育,都让他们极快地适应了在北京的温馨生活。每当Andreas Jeppsson先生想起他所任职的中国市场,第一个反应便是这里的飞速发展带给他的雄心壮志。尽管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对于欧洲人而言是一个习惯和必要,但是当Andreas Jeppsson先生想起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比比皆是的发展契机,他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环保——真正的全球责任

“我知道很难,但我们必须坚持。为了环境,为了地球,为了我们的未来。”——Andreas Jeppsson先生

当谈及工作,Andreas Jeppsson先生一直很阳光的笑容开始稍显严肃。出于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的担忧,作为一个以传播环保概念为己任的包装系统供应商,他一直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

作为一家包装系统供应商,爱克林从产业链的源头一—包装原材料着手进行研发。通过使用最少的原材料,制成了集消费者使用便捷和减少环境影响为一身的轻型包装。爱克林使用的包装材料CalymerTM,由部分塑料和部分白垩(一种天然原料)构成,无需化学加工萃取,并且在生产过程中仅需要使用有限的能源。此外,爱克林包装在满足了对产品的妥善保护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地减少了原料的使用量并降低了包装的重量,如此的举措大大降低了传统包装工业生产给环境带来的压力。Andreas Jeppsson先生一直坚持地强调:“我知道这很难,但我们必须坚持。为了环境,为了地球,为了我们的未来。我们的方式是,通过降低爱克林包装自身的重量,引发一系列有益的连锁效应。”

承担着研发过程中的巨额资金投入,爱克林的辛苦付出得到了认可。技术含金量极高的爱克林包装以天然的取材优势和无争议的环保特性,自进入全球市场以来便被誉为环保业界的典范。环保与便利,已成为爱克林品牌核心价值中的两大重要元素。

爱克林轻量包装的概念贯穿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首先,自身重量降低的轻量化包装系统,削减了包装产品所使用的初级材料用量,生产过程中能源及水资源的消耗也大为降低,废弃物、废水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同步降低;第二,由于轻量包装概念的产生,应用企业的物流成本也获得了有效降低;最后,得益于轻量包装的理念,对产品使用后废弃包装物的处理也可更加符合废弃物处理中的环保减量原则。这一系列有益的连锁效应,无论是针对生产体系,或是环境体系,均归功于重量更低的爱克林包装。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领先一步的研发、降低包装自身成本的理念为爱克林构筑了成功的核心竞争力,也为其赢得了始终无法撼动的一部分坚实的市场。谈到这里,Andreas Jeppsson先生有一些自豪:“我们的目标一直是,降低成本和包装自身的重量,成为可持续发展、环保的代名词。当前,由于全球环境没有能力处理日益增加的废弃物,我们已经看到了工业生产中的野蛮排放和污染方式是不能为全球环境的未来所接受的。为此,我们必须创造出创新的包装材料,规避当前众多包装材料需要的复杂的回收处理工艺,并同时降低包装自身的重量。”

创新发展撬动利基市场

“我不希望过度强化与对手的竞争关系,我希望有一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无可替代。事实上,爱克林已经做到了。”——Andreas Jeppsson先生

作为全球三大主要市场(欧洲、俄罗斯、中国)的地区负责人之一,Andreas Jeppsson先生帮助爱克林在保持对中国既定目标市场的持续关注之外,继续探寻爱克林在中国市场的新兴增长契机。中国社会、政府和公众对于社会发展的强大信心和远大目标以及中国社会的前进速度和变化,均给予了Andreas Jeppsson先生深刻的印象。

“就乳品消费的习惯来看,中国并没有形成很多根深蒂固的传统,这点不同于牛奶消费已有几百年的欧洲市场。没有成形的习惯,便意味着改变传统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对新生事物的接受也更为可能。中国市场的这一特点,可以让我们不受传统的约束、更轻松地在中国市场推广爱克林的创新包装和概念。”Andreas Jeppsson先生如是说。

2009年,爱克林中国的销售业绩取得了可观的增长。同时,对既有产品线的持续研发也在不间断地进行着,这其中蕴含着2010年的最大亮点——在2010年的年末,爱克林将宣布进入乳品无菌包装领域,推出全新的无菌包装系列产品。

爱克林即将推出的无菌包装系统基于一个新的灌装系统。应用创新的无菌包装系统,产品将可获得更长的货架期,客户可以在环境温度下进行销售,这将更加有利于产品的物流分销。在全新的无菌系列产品面世之后,爱克林不同的产品线将可以同时满足保鲜乳品及常温乳品针对物流及分销环节的不同需要,同时具备同等、甚至更高水平的保鲜、无菌及环保特性。通过推广和使用爱克林无菌包装,爱克林也将探寻在乳品行业之外更多行业中的应用可行性,这包括在常规乳品之外的豆奶、果汁、纯净水等领域应用无菌包装的可能,以寻找中国食品饮料无菌包装市场中存在的巨大市场空间。

将公司发展战略和目标延伸至无菌包装领域,看上去,爱克林似乎进入了一个竞争更为激烈的细分乳品包装市场。那么,如何在竞争已呈炽热状态的中国无菌包装市场中,分得属于自己的一块蛋糕?Andreas Jeppsson先生对此有着独到的见解:“我不想参与业界一些大品牌的竞争,也不希望过度强化与业内一些大型包装供应商的竞争关系,我只希望爱克林能够在一个新兴的利基市场内,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无可替代。事实上,爱克林已经做到了。从产品研发,到上市策略,爱克林无一不在瞄准适合我们的、特定的细分市场。”轻量化的包装、为客户提供的方便性能、环保优势、更具优势的价格特色、方向清晰明确的新兴市场目标,这一切均构成了爱克林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优势。Andreas Jeppsson先生笃定地表示:“拥有了这个具备特色的优势组合,以及独特的包装形式,我们将会迎来更多诱人的市场机会,成为中国乳品、食品饮料行业的领先包装供应商。”

上一篇:党风廉政约谈汇报下一篇:谈陶行知的创造教育和新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