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先生校园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借鉴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原理,通过对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大专师范生“小先生制”班级管理模式实验情况分析,探讨了如何构建“小先生制”班级管理模式和该模式实验对大专师范生提高班级管理能力及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成长的积极影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先生校园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小先生校园管理论文 篇1:

“小先生制”相伴学生自主成长

【摘 要】为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具有主体意识、责任担当的小主人,徐州市解放路小学从1993年开始,学习实践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小先生制”的实践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小先生制” 实践探索 个性化

“自觉觉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要素,也是徐州市解放路小学的校训,它的主要内涵是让学生成为学习和生活的小主人。随着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逐渐确立,培养具有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意识的小主人就成为当下教育实践改革的时代命题。基于这样的理解,徐州市解放路小学对“自觉觉人”的定位是“唤醒自我、学友互助,以己知者教人,以教人者教已”。

一、创新“小先生制”,赋能新时代

基于“小先生制”的教育内涵,倡导 “一面做,一面学,一面教”,通过采取小先生授予制、设立小先生课堂等措施,让学生在小先生文化熏陶和小先生自我实践过程中,达成培养目标。1993年以来,解放路小学培养了一万多名学子,他们在解放路小学逐步成为自由、自信、自觉的“小先生”。

1.理念创新——赋予“小先生制”新的内涵

“小先生制”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解放路小学基于此背景,将“小先生制”定义为学生唤醒自己、使己觉悟、助人清明的教育过程。它不仅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更是对自主教育的升华。它实现了教育从“让我学”转向“我要学”,从“使自己明白”转向“使他人明白”的高度。它是从学生的自主性出发,到自觉性的提升,并进一步发展到“觉人”的高度。“小先生制”重视学生自我的觉醒,唤醒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对他人的觉醒,影响同伴成长。“小先生制”教育在自我唤醒到同伴影响的过程中回旋往复,螺旋上升。我校“小先生制”培养勤劳勤奋小学生、创新创优小先锋、多才多艺小能人、坚定坚强小勇士、爱国爱家小公民、自觉觉人小先生的六小少年育人目标与目前中国教育提出的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高度一致。

2.实践创新——探索“小先生”的培养路径

“小先生制”是将学生发展目标通过体验式角色扮演的方式落实到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解放路小学在此过程中将“小先生”的培养路径融合在课程、课堂、评价三大模块中。通过课程走班,使课程与教学能最大可能地适合学生成长,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获得与自己“匹配”的教育。通过课堂角色扮演,关注了学生的决策权,提升了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评价活动,引导学生对学习全过程进行关注,加强同伴影响。

3.机制创新——建立“内联外引”的运行机制

为了满足多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需求,“小先生制”的落实需要联通课内外、校内外的知识,借助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解放路小学通过“解放课程”的建构,通过学校—社区合作、家—校合作、学校—育人基地合作、老师—家长合作等不同合作形式的开放,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区化”的建设, 建立了交叉影响点,为立体化教育种下了“发展”的种子,使“全人”的培养找到了落脚点。

二、落实“小先生制”,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教育过程过于强调学生的群体性教育,而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重视社会人角色塑造,轻视个体人的发展差异,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有效保障。同时教育一直存在重视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导致出现学习和生活脱节的现象。

1.让学生成为教育主角

“小先生制”致力于激发并彰显师生自由、和谐、旺盛的生命活力,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在解放路小学,教师走下“讲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努力把时间、空间、学习交还给学生,形成了教师参与的“学习场”、生生互动的“学习场”,学生自发成为了学习者、组织者、管理者、教(jiāo)学者,在课堂、活动、生活三大领域自主发展;在“自觉”的过程中“觉人”,在“觉人”的过程“自觉”,在交互循环中促进学生的成长。

2.构建“小先生制”教育模式

“小先生制”就是以培养“自由、自信、自觉”的小先生为目标,通过制度设计,赋予学生自主发展的权利,倡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动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与方式。“小先生制”的教育内涵是培养学生的四种品质与五种能力。四种品质是:守规则、会合作、能创新、乐分享;五種能力是:认识自我、同理他人、自我管理、主动做事、承担责任。

“小先生制”致力于培养勤劳勤奋小学生、创新创优小先锋、多才多艺小能人、坚定坚强小勇士、爱国爱家小公民、自觉觉人小先生。(详见图1)

“小先生制”的教育举措是: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共享学生的好经验;唤醒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执行力。具体来讲,我们主要从课堂和生活两方面,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规约。课堂上争做“六小先生”——自学小先生、督学小先生、讲学小先生、 问学小先生、查学小先生和省(xǐng)学小先生;生活中,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人的事情帮着做,集体的事情一起做”。

三、践行“小先生制”,促进学生发展

学校努力打造开放、自由、灵动的活动平台,用“小先生制”引领学生参与其中,力求教育真实发生,教育在师生间、生生间、家校间、社会间广泛发生,小先生教育实践改变了学校教育的生态,使学生更加自主地成长。

解放儿童的双手和大脑:手工制作、生活劳动、科学探究。

解放学生的眼睛、嘴巴:观察写作、小先生大讲堂、小小引导员。

还时间给学生:预习、观察、思考、讨论、互助、合作、综合实践。

还空间给学生:讲台、教室、舞台、校园、训练基地、社区。

1.文化育人——在文化浸润中培养小先生意识

学校通过文化建设助推“小先生制”的实施中,求真石、爱心墙、小主人花坛、中英文行知语录、小先生课堂、《行知报》等营造出小先生主题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促使学生将学校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课程建设——特需化促小先生个性成长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我校积极建构“解放课程”(详见图2),开展学校—社区合作、家—校合作、学校—育人基地合作、老师—家长合作,以及“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需化”的建设,开设了21个“596课程”、53个“345课程” 。学生自主选择,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守规则、会合作、能创新、乐分享四大品质的形成。

2.活力课堂——争做六小先生

六小先生:学校结合“学讲课堂六环节”确立“六小先生”角色,给予学生六种不同的身份,即自学小先生、督学小先生、讲学小先生、 问学小先生、查学小先生、省学小先生。学校通过亮明身份、明确职责、学会方法、呈现风采四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开展学习活动。

4.创设活动——助推小先生多元发展

解放路小学多年来始终坚持培养儿童的创新实践能力,发展儿童个性,促使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学校融合校内、家长、社区、社会的丰厚资源,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小手拉大手,文明齐步走”将智育与德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连,由解放的小先生们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家庭。设立小先生课堂,编撰小先生文集,开设小先生讲坛,搭建小先生展示舞台,建立王杰部队训练基地,开展“向日葵”全课程活动和“南瓜”全课程活动……用各种活动、各种课程引领小先生们主动地走出课堂,打破单一的学科壁垒。从活动的策划、编排到实施,小先生们全程主导。合作、交融、互助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地生发,每一个小先生的能力都得以施展,每一个小先生的个性都得到张扬,在活动中生活,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5.植根生活——大力培养小先生生活力

解放路小学一直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为核心,通过优化生活环境、规范生活行为、丰富生活体验、探究智慧育人来引导学生过有意义的生活,借助“小先生制”培养学生的五大生活力——康健的生活力、艺术的生活力、科学的生活力、劳动的生活力、创造的生活力。

6.编写小先生操作手册

“小先生制”通过课程建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落实育人目标,激发学生参与校园生活的积极性。它一方面是学生自我成长的方式,另一方面又是学校教育开展的抓手。学校编写了小先生操作手册,用以指导师生开展活动。

“小先生操作手册”包括“小先生制”的内涵、“小先生制”的实施策略、学习方法口袋书和“小先生制”评价手册。

(1)“小先生制”的内涵:“小先生制”育人目标、实施课程、评价方法和“六小先生”的角色扮演、操作方法、评价机制。

(2)“小先生制”的实施策略:师生一同“解放”思想——教师“相信学生”“创造教育”,学生“以教人者教己”“互助互学”。

(3)学习方法口袋书:学生运用儿歌形式创作的学习方法,学校分类别、分学段进行汇编,形成了学生学会学习的小工具书。

(4)“小先生制”评价手册:评价手册从综合素质、课堂评价、活动评价、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展开,在学期中、学期末进行两次评价,采用自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等互动评价方式,盖章确认,累积争章,给予表彰。

解放路小学学陶、师陶已成为典范,平均每年接待检查、参观百余次。多位领导莅临学校指导,均给予学校“小先生制”高度认可。

作者:辛跃武

小先生校园管理论文 篇2:

“小先生制”班级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研究

摘 要:借鉴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原理,通过对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大专师范生“小先生制”班级管理模式实验情况分析,探讨了如何构建“小先生制”班级管理模式和该模式实验对大专师范生提高班级管理能力及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成长的积极影响。实践证明,用“小先生制”班级管理模式培养大专师范生,对大专师范生提前进入教师职业状态,体验身正为范、学高为师的高尚品格,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具有切实可行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小先生制;班级;管理模式;作用

作者简介:汪伟跃(1958-),男,浙江淳安人,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大专师范生‘小先生制’班级管理模式研究”(编号:13YB127),主持人:汪伟跃。

陶行知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宝山创办山海工学团时,因缺乏“先生”,创立了“小先生制”,创造性地用“小先生”担负起了“先生”的使命。他认为,“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小孩子能做先生,做先生不限定师范毕业”[1]。“先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先生,后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后生。学生便是学过生活的人。”[2]那么,什么样的小孩子能当小先生呢?陶行知这样说,“是小孩子自己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3]陶行知还认为小先生有教前辈和同辈的责任,他说小先生“应当负起责任,把你所学得的知识提取精华,教给劳苦大众和他们的小孩。死读书不肯教人的学生是忘恩负义的守知奴。”[4]小先生能教什么就教什么[5];小先生要“即知即传”[6]。

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小先生”能在教学辅助、技能培训、教育管理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7],尤其在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中收效显著[8]。我們课题组在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小先生”实践空间,在两年多时间里,选择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2010级五年制大专师范生中的六个班为实验班,六个与实验班各方面条件基本相似的班为比较班,开展了大专师范生“小先生制”班级管理模式研究实验活动,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小先生制”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

五年制大专师范生毕业后普遍回家乡小学任教从事教师职业。根据目前江西农村小学教育工作状况,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拥有一专多能本领的同时,还要具备班级管理能力甚至具备一定的学校管理能力。依据这一实际,构建了“小先生制”班級管理模式:

(一)按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需要建立活动小组

活动小组是“小先生制”班级管理模式实验的基础。按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需要我们确定活动小组,在人员组成上分全员组和部分组。全员组是全班学生必须参加的组,如小班主任学习活动组、品行生(即品德、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和生活常识,下同)学习活动组等,部分组是部分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愿报名参加的组。部分组成员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加强型成员,一种是提高型成员。如文化课学习活动组,成绩优异的学生是提高型成员,反之则是加强型成员;而在技能性学习活动小组中,已经熟练掌握技能的学生是提高型成员,而尚未熟练掌握技能的学生是加强型成员。不同类型的成员视具体情况有时统一开展活动,有时分组活动。

在活动内容上,活动小组分六种类型:一是班主任工作活动小组,全员轮流参与;二是品行生活动小组,全员同步参与;三是课外书籍阅读活动小组,全员同步参与;四是课程学习小组,按开设的课程根据学生需要选择参与;五是教师技能学习小组,根据学校的安排结合学生自身实际选择参与;六是特殊爱好活动小组,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组织开展学习训练活动。

(二)与活动小组相对应配齐“小先生”

首先,设置“小先生”岗位。与上述六种学习活动小组相匹配,根据文化课、技能课开设情况,在实验班设置了16-18个“小先生”岗位,有的班为加强寝室管理,还特别设置了“寝室生活小先生”岗位,实验组也予以认可。

其次,按岗选举“小先生”。“班主任小先生”全班学生都要轮流担任,各学科的“文化课小先生”由课代表担任。其他“小先生”选举产生。在选举小先生时,各实验班都遇到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有的学生被重复选为多个岗位的小先生;二是有的岗位有两个以上的学生被选为小先生。对于第一个问题,总揽全局通盘考虑,确实优秀的学生可以担任多个组的“小先生”。对于第二个问题,在相同条件下,对已被选为其他岗位“小先生”的学生让其礼让,以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减轻其负担。

(三)从满足从事教师职业的需要出发制定小组活动目标

在制定小组活动目标时,从满足从事教师职业的需要出发,把小组活动目标分三个层次:一是基本层次,即根据学校规定的各课程学习目标和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师技能要求,制定每个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里达到的目标。这一层次要求在各课程学习方面,时间上与教师的教学进度同步,但学习质量上高于教师提出的标准;在教师技能掌握方面,完成时间比学校规定的提前三分之一,节余下的时间集中用于弱项练习。二是提高层次,这一层次主要针对“班主任小先生”、“品行生小先生”和诸如“寝室生活小先生”活动小组而言,因为在这些方面没有具体的标准,实验组提出不断有进步就是标准。三是超越层次,制定的目标是:班级工作和“品行生”方面,平时经常有表扬,评比时有锦旗和奖状;在学习和教师技能练习方面,以前没获奖的项目要获奖,以前获奖的项目要提升获奖档次;在自我意识上,以陶行知“每天四问”来衡量,营构人人感觉过得充实、愉快、有进步提高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氛围。

(四)科学安排开展活动

首先,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每个实验班16个以上的活动小组在5天内必须开展一次活动,要尽最大限度做到人员、时间不冲突,合理安排好各活动小组的活动,并指定人员做好“缺课”人员的“补课”工作。

其次,科学布置活动内容。根据每个小组的活动目标,以学期为单位编写每周活动内容。这样的好处是,便于每个组员掌握活动进程,自我要求按时完成活动规定的任务,如有耽搁自行弥补,以保证活动质量。

二、“小先生制”班级管理模式的成效

(一)班级工作充满生机,工作和学习积极性高涨

首先,实验班班风明显转变,班主任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减轻。实验工作开始之初,班主任不仅要辅导“班主任小先生”开展班级工作,还要帮助其他“小先生”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甚至“小先生”之间、活动小组成员之间因开展活动产生的矛盾也要协调处理,用忙得不可开交来形容这一阶段的工作情形一点也不为过。但班主任们也表达了乐观的情绪,认为班级风貌在悄然发生变化。有一位班主任这样介绍班上的情况:她在向学生进一步介绍陶行知“小先生制”蕴含的“即知即传”、“文化共有”、“教育民主”、“人人有才”的理念,申明“小先生制”班级管理模式包含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先生”在全班学生不能者中选能者,能者中选优者的做法,班上炸开了锅,学生们议论纷纷摩拳擦掌,很有大干一场的架势。两个月后,六个实验班分别有65%、58%、54%、49%、67%、61%以上的学生在推荐别人当小先生的同时作了自荐,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要求参加“小先生”活动小组活动,而且,活动小组成员最少的都在12人以上。班上出现了争当“小先生”,“小先生”争当好先生,每个人都是“小先生”,非“小先生”紧跟“小先生”,人人都要体现自身在某方面的积极价值,学生们的守纪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互帮互学和比、赶、超的竞争意识蔚然成风。班主任们感觉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开始减缓,工作成效逐步增大,享受到了实验工作初见成效的喜悦。

其次,实验班班级检评成绩普遍跃升。以学校学生工作处对全校班级工作的检查评比结果为蓝本,我们对六个实验班的检评成绩进行了纵向和横向比较。

1.纵向比较。将六个实验班上学年9月-12月份的检评总平均成绩与开展“小先生制”班级管理模式实验后同时期检评总平均成绩进行对比(见表1)。

2.横向比较。将六个实验班和实验班各高面条件基本相似的六个非实验班2013年9月~12月的检评总平均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班在各方面的表现都优于非实验班(见表2)。

(二)实验班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进步迅速

首先,文化课考试成绩普遍提升。对实验班学生考试成绩进行了纵向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见表3、横向比较见表4。

其次,该校每年举办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承办部门把教师应该具备的各项基本技能渗透在艺术节的各项比赛中,通过三个学期的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在艺术节各项比赛的获奖数和获奖等次上都明显优于非实验班学生。

不仅如此,实验班学生课余兴趣爱好学习活动成果喜人。六个实验班的“小先生”活动小组里,都不同程度地涌现了一些学习佼佼者和课外兴趣活动能手,不少学生被选拔参加省市举行的各项比赛并获得较好成绩,其中爱好书法的同学表现尤为突出,一名学生加入省书法家协会,六名学生加入市书法家协会。

(三)实验班学生实习成绩明显优于非实验班学生

在2010级学生实习总结会上,非实验班学生普遍谈到在实习初期班主任工作中存在较多问题。而检查实习的校领导反馈实习学校的意见时称,有不少实习学校并没有提到学生在开展班主任工作时存在问题。经了解,这些学校都是实验班的学生在实习,他们有过当班主任“小先生”的经历,在实习时开展班主任工作比较得心应手。由此,我们特意对实验班学生和非实验班学生的实习评语也作了统计,实验班学生的优秀、良好、合格率分别为28%、69%、3%。而非實验班学生优秀、良好、合格率分别为15%、72%、13%。

三、实验研究取得成效的原因分析

首先,东华理工大学行知分院开展陶行知教育思想学习实践活动已有30余载,学生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念较为熟悉,学生对自己能亲身参与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实践活动,充满使命感和自豪感,增强了他们参与“小先生制”班级管理模式实验活动的热情。

其次,“小先生”符合大专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因为他们未来的职业是“先生”,所以他们现在乐于当“小先生”,我们在实验中充分感受到了学生的这一情绪。

再次,实验老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时亲历亲为,尤其在活动初期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精神,给学生做出了表率,这也是实验取得成效的基本条件。

复次,实验活动不仅使全体学生的学习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几乎所有学生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明礼仪日常生活知识方面都颇有收获,使实验活动产生良性循环。

另外,组成“小先生制”班级管理模式的各项机制发挥了激励作用。模式不仅在内容上涵盖了班级工作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还包含了班级各项工作和学生学习内容所要达到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制定了活动规范,为实验工作取得成效奠定了基础。每学期一次的“小先生”选配工作不知不觉地使学生产生了竞争意识,“先生”和“学生”都暗中卯劲比拼,起到了推动教与学双方共同进步的作用。

当然,实行“小先生制”班级管理模式时,要特别注意防止发生下列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优秀学生不愿当“小先生”。这种优秀生往往各方面都非常优秀,他们担心因做“小先生”而耽误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二是对班级工作漠不关心在学习和其他方面均存在较多困难的个别学生不愿参加小组活动。这类学生往往不会因为一两个方面取得进步而改变自己,因而破罐子破摔,虽然人数极少,但会在全班产生很不好的影响。这两种情况都要尽最大努力在实验活动开始前做好摸底,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以免工作被动。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51.

[2][3][4][5][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46,255,188,194,196.

[7]周建中,王学纯.“小先生制”在高等师范教育改革中的推广与思考[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99-103.

[8]馬晓亮.“小先生制”在师范生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5):7-10.

责任编辑 王国光

作者:汪伟跃

小先生校园管理论文 篇3:

小先生制与二次作文

摘要:二次作文是对作文教学的一次重大的改革,旨在通过开放小学生的习作空间,加强教师的批改与讲评的实效,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其中核心环节就是对学生第一次习作的及时批改和讲评。在这个环节中借鉴“小先生制”可以更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性,通过学生的互改和互评,达到有效促进小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鼓励学生通过习作表达对事物真实感知的作用,同时提高二次作文的效率。

关键词:二次作文;小先生制;互改互评

一、二次作文——“让我欢喜让我忧”

1.喜——写作的教学和评价更有效。中年级作文的起步教学一直让我感到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通过例文评析、作前指引、学生习作、作后批改评讲这样的环节按部就班来教学,学生起步的艰难可想而知。往往面对千人千面的作文时我感到批改和评讲中的力不从心,字词的运用、语句的表达、标点的运用等等,需要指导学生的东西真是千头万绪,而学生对于我辛苦用红笔写就在作文本上的评价意见不会很在意,一个“优秀”、“良好”的评价已经成为他们对作文的追求。当学校提出“二次作文”的时候,我看到了真正改善自己起步作文教学的方向。当堂开放的习作空间、快速多样的批改手段、及时的点评、二次的修改,这是我希望看到的作文教学场景。学生接受面批的多了,得到的写作锻炼更实在了,写作的意愿也增强了,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了。

2.忧——教学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但同时我也在二次作文的教学中感到了些许的忧虑。“忧”:首先是有那么一批写作困难的学生跟不上大伙的快速节奏,他们没能在课堂及时完成写作任务,所以得到面批的机会就相对少了,写作水平的两级分化在中年级段就体现得太过强烈了;其次是学生的文章发生的变化往往集中体现在某几个被我点评的方面,致使本来还是丰富多彩的内容和语言反而趋向雷同。“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帮助那些写作能力落后的学生,如何更好地让学生的写作既保留原汁原味的本真,又能通过我的指导在二次作文时有表达技巧和方法的提高,而给我们老师的时间和空间还是那么的有限。

二、“小先生制”的优点

1.“小先生制”——学生点评让评讲的时间无限扩展。一次不经意的二次作文的习作点评让我看到了改变现状的希望。那是在学生完成习作“写下自己的发现”,习作前一天我和学生在细读例文《小草中的发现》后布置学生自己在校园中或者是校园外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植物或动物并仔细观察它們的特点。第二天当堂习作完成后我选取了这样一段学生甲的习作展示在投影屏幕上。“我家外面的墙上有一棵树,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树,因为他不会开花所以他不是花,一定是树,叶子就跟树叶一样很大,上面还有些毛,我不想他长在墙上想把他拉下来,可是他长得很老,我拉不动,就和妈妈说让妈妈一起拉,妈妈不让我去拉,我也没办法,可是我真的不想他长在我们家墙上。”

当我刚把这段话读完,想完成我一贯的讲评时,听到了很多同学的笑声。于是我问:“你们笑什么啊?”学生乙站起来说:“树不可能长墙上的,肯定看错了,是草吧!”学生甲很不服气地直接在位置上就叫开了:“才不是草呢,草一拉就会拉下来,草的叶子也不一样的,而且它还长得蛮粗的,肯定是树!”我微笑着说:“嗯,树是可能长到墙上去的,是树根爬上墙后长出来的,甲还是很有观察的眼光的,说明他看得很仔细,也真的去拉了。”顺势我又问:“那大家觉得他写得怎么样?乙,你觉得呢?”乙稍微停顿后说:“他写的是树不应该用‘他’字的,老师你说过写东西要用宝盖头的‘它’。”“还有,他写的都是逗号,好像只有一句话!”显然我对甲的肯定激起了乙纠错的本能。于是我说:“你看得很仔细,这些甲自己看到了吗?你会改吗?”甲点着头。“那甲写得有什么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吗?”“他把叶子的大小都看出来了,还有上面的毛,很仔细!”“甲写的我能读通,也看得明白。”“他写得有点短,可以写叶子的样子、颜色,还有树枝。”……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点评让我意外,也让我感到我平时的讲评还是在某些学生思想中产生了影响,这其中有被我误导的“太短”,有被我强化的“他”字的运用。虽然点评的学生大多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但是我感受到了学生间互相点评的价值,让我想起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这些才刚三年级的“小小先生”们已经几乎完成了我想做的所有点评,而且是那么有心和真实,如果发挥好他们“小先生”的作用,那么我缺少的评讲时间不就可以被无形拓展了吗!

2.“小先生制”——学生互评让评价的空间有效伸展。“小先生”最先是由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是儿童向别人传授知识的一种形式。是以“即知即传”的原则来辅助教师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虽然起初是在教员匮乏的情况下的一种创举,但在现代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同样能发挥它的作用。二次作文能否有效的核心还是批改与点评,而教师的批改和点评往往只能面对少数学生,这时候发挥“即知”小先生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对第一次习作的相互批改和点评,就可以弥补无法面对所有学生的局面。同时新课标中也强调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的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这种学生之间互相批改、点评的活动,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补和完善的机会。就像陶行知先生总结“小先生制”时说的“小孩教别人越多,他们自己学得也越多,把知识冷藏在脑子里的人学得最少”。

三、“小先生制”尝试中的问题和对策

1.问题——小先生能力的瓶颈。我在二次作文的批改和讲评阶段,试着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习作进行自主的批改和点评,并在小组中先选定作文比较好的学生作为“小先生”主批和主讲。在这个过程中我融入到学生的小组中去发现问题、积累经验。(1)学生的热情是我在参与活动中最显性的感受。中年级学生天真纯朴的好奇心和表现欲,促使他们在活动中热情高涨。但他们却缺少了静心倾听和有效表达的习惯。小先生的组织能力是对活动的考验,有的小组只听见你一言我一语的互相“吵闹”,这是平时学习习惯培养和教师组织管理的问题。(2)有了低年级的的词句基础,学生们对于习作中的用词、搭配、基本标点运用中的问题比较容易发现和把握。经常会听到“你这个词不对”、“你这句话读不通”、“你这里怎么能用逗号”等评价,但对于文章的条理、结构和方法等方面还不能进行一定的分析。这需要老师做好有效批改和讲评的指导。(3)小先生主要能指出的是习作中的错误和缺点,对于写的好的文章为什么好讲得清的少,批评声大大多于表扬声。如何正确地进行批改,怎么表述自己的意见,小先生们还没有经验,表达往往只是停留在“你应该怎么样”、“你不能怎样”的阶段。小先生对那些没有完成习作的同学往往也只是热情地告诉他,你可以写什么,可以怎么写,就像以前的我指导习作一样,忽略了学生原始的习作想法的价值。(4)有了每组的小先生,其他同学的交流机会相对少了很多。同时往往大家喜欢批改他人的习作,而忽略对自己习作的批改和点评。写作慢的、水平相对落后一点的学生获得自我表达的机会很少,一般只有听小先生和其他同学点评的份儿,没能真正获得提高的空间和时间。

2.改進——小先生的能力培养。小先生制在二次作文的批改和讲评中实行的目的并不是图个课堂的热闹,也不是要减轻教师的负担,而是要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写作能力的提高。实现新课标对第二学段提出的“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1)过渡与方法指导。如何让小先生在二次作文批改与点评的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教师的指导和示范是非常重要的阶段。首先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让教师的批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用眼睛去感受、用耳朵去聆听。理解和学会运用正确的、简单的批改方法去实现批改的目的,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批改方法的学习中获得自我修改的能力。其次,习作的点评还是以展示习作、全班学生参与点评作为辅导基础,教师在对学生的点评加以纠正和补充的过程中要突出强调“书写规范是基本,字词标点要合理,条理结构重引导,真实创意要倡导,表扬鼓励是主流”。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和他人习作中的真实可贵之处,保护好每一位学生习作的兴趣和热情。这也是实施二次作文和小先生制的目的。做好这样的演示性过渡和指导,小先生制才能在小组合作中慢慢开展,互改互评的时间和空间才能逐步开放。(2)培养读文与倾听的习惯。小先生制是学生进行习作交流的形式,而交流首先要去感受文章,这种感受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最好的方法来自于读和听。在读、听自己的和他人的习作过程中,就能体会到文章中用词组句和表达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培养学生“有话能写,把话写好”的基本习作能力。同时读的过程也是彼此心灵沟通的过程,文章想表达的事物和感情在读的时候被传达给听者。安静地倾听不仅是认识文章、沟通作者的过程,也是培养交流礼仪的过程,为组织开展小先生制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3)积累习作素材为下一次习作服务。中年级是学生作文起步的阶段,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需要做好词句、写作方法以及写作材料获取渠道的积累。老师可以帮助学生组织课外的符合中年级学生需要的积累性内容,并通过课内和课外合适的时机渗透给学生。而小先生则可以通过对大家习作的批改和点评,组织大家在别人的习作中积累好的词句和写作方法,感受不同的习作素材的获取,建立自己的好句、好段、好文摘抄本以及习作内容和素材记载本。这些不同的遣词运句和构文的特点以及素材的汲取渠道来自不同学生的生活,学生们能正确地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就更能体现儿童的特点,教师也可以通过掌握这些积累来改进自己对习作要求的设置,做好二次作文的指导。(4)组织形式与活动空间。小先生活动的组织是依靠个人来带动集体的互动交流。小先生可以是先得者,同样可以是有得者。教师要善于发现更多学生在写作中的进步,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小先生的岗位上展现自己。也可以定期让小组成员来推荐本组的小先生,这样的小先生不仅仅是作文的小先生,同样可以成为学习和生活上的小先生。小先生所在的小组习作交流活动也不必拘泥于课堂,课外同样可以组织好小先生制下的习作交流活动,这样落后的、习作能力较低的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得到同学的帮助,二次作文才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

3.收获——小先生和他的学生们生成写作的自信。小先生就是同学们自己,他们在小组之间的交流不同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相近的思维特点、心理特点以及语言能力,平等的交流氛围让师生交流中无法绝对回避的壁垒消失了,保证了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便利,更容易形成思想情感的共鸣——(1)“不是老师说他写得好!”“他可以这样写,我也可以!”看到了、听到了同学的想法和写法,品味到好的词语、句子,让同学习作的眼界开阔了。小先生的“即知”更容易在同学心中留下根苗。(2)“他的生活是这样的,我也是这样的,我也要写这样的生活!”写作来源于生活,彼此贴近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习作的取材和生活积累上有了方向,他们的习作会更真实。(3)“他会做小先生我也会!”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这样一个竞争意识,这样一个表现欲望,在潜意识里提升了学习他人的愿望。要做小先生就要会说出同学习作和自己习作的优点和缺点,这就引发了不断汲取他人经验和特长实现自我提升的动力。(4)“原来我也有写得好的地方!”通过教师的习作价值指导,学生之间对于习作的价值取向更符合促进学生乐写、愿写的心理。同学之间坦诚的交流,更让彼此在互补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在习作中某些方面表现出的优势。写作的表达作用在评价和交流中被有效放大,激发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意愿。(5)“我作为老师,该向小先生学什么呢?”我问自己。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引导好学生的习作;更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组织好自己的习作教学;更呵护好学生的习作童趣,才能更让学生乐意去写,去表达自己对世界真实的看法。做一个和学生一起长大的孩子,和他们一起用笔去描绘生活。

在小先生的帮助下,学生作文的修改更有目的,教师的二次作文教学更加有了针对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先生制在二次作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必然有不同侧重,但是我们相信,只要运用好这个“小先生”,二次作文教学的最核心环节——批改与点评,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树立习作信心,养成乐于表达的习惯。陶行知先生用这样一首歌刻画了小先生:我是小先生,热心好比火山喷。生来不怕霜和雪,踏破铁鞋化愚蒙。我们的习作小先生,同样需要这样的热情,同样有这样的动力。

作者:谭瑜萍

上一篇:不孕症中医研究论文下一篇:谈学生管理工作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