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画人物的作文

2024-04-20

刻画人物的作文(精选14篇)

篇1:刻画人物的作文

我的语文老师是黄老师,她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留有一头长长的黑发,中等身材,每天都穿戴的整整齐齐,很爱笑,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显得她是那么和蔼可亲,可是有时也很严历。

黄老师和我们相处有一年了,她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她那丰富的课堂知识和那一颗爱岗敬业的思想。记得刚上二年级黄老师就来教我们的语文,我很喜欢听她讲课,每次都讲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对课文故事进行联想,教我们与生活、学习紧密联系,不时还说些名言古句,渐渐的我的说话能力提高啦。

之前,我并不是很喜欢上语文课的,也不举手发言。老师总是用关切的目光看着我,给我鼓励,给我机会,锻炼我的胆量,训练我的能力,慢慢地我喜欢上语文,我的语文成绩也上升地很快。

黄老师是一位好老师。在此,我要跟老师说声:“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一直以来的鼓励,我会更努力地去学习的。”正因为有您这样的好老师,我相信我会更棒的。

篇2:刻画人物的作文

我的小表弟亮亮今年4岁了。他那胖乎乎的脸上长着一对明亮的大眼睛,说起话来又脆又响,特别逗人喜欢。

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我缠着妈妈到姥姥家去玩,妈妈终于同意了。妈妈骑着自行车带着我,一会儿就来到姥姥家。推开院门,就听见“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歌声。我急忙跑进屋里,只见亮亮拿着支手电筒当“话筒”,红着脸大声地唱着:“春风呀,春风呀,你把我吹绿……”调都唱走了,还一本正经地向“观众”敬礼

我们都笑得前伏后仰,好子都笑出了泪。接着他又把鸡毛掸子斜挂在脖子上,弹起“吉他”,嘴里还不住地哼着,摇着头,扭着屁股,前倾后仰,左走右退,摇摇晃晃,一不小心,“扑通”一声掉到床下。拎子连忙跑过去扶起他,只见他哭丧着脸:“哎哟,哎哟……”地叫着。妙子关心地问:“摔着没有?”他爬起来,摸摸头,揉揉屁股,吐了下舌头做了个鬼脸。我们又是一阵大笑。

篇3:《品质》的人物刻画技巧

这篇小说在我国,除了使用苏教版的师生,其他身份的受众似乎不多。对这篇小说的重视与赏析,自然也就做得还不够,有限的分析也往往着眼于小说的主题。而我以为,该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在此,结合文本,着重赏析三个较为独特的方面。

第一、运用借物喻人手法,深度挖掘人物的内涵。

第2段中,作者借物喻人,让靴子的特点高度契合人物的精神。“而且,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有一双轻跳舞靴,细长到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地步;那双带布口的漆皮靴,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还有那双褐色长筒马靴,闪着怪异的黑而亮的光辉,虽然是簇新的,看来好像已经穿过一百年了。”在此,不同功能的靴子,具有不同的细节特点。“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象征着人物形象的完美。包括人物精神品格的完美和做靴子技艺的完美。“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在格斯拉看来,“靴子”还有灵魂和本质,这真是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如果不是视“靴”如命, 穷其原理,又怎会赋予“靴子”生命的活力与内涵?而“靴子”的这些寓意,不正象征着格斯拉的内在品格吗?“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工艺。”借助主人公的视角与口吻,赞美格斯拉的做靴手艺神妙,达到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

第二、运用比喻绘其肖像,将人物形象与其职业特征巧妙地融合起来。

第5段中:“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 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这里,用“黄褐色的皮革”比喻 “黄皱皱的脸庞”,用皮革的纹理比喻 “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的整齐的皱纹”, “有点僵硬和迟钝的皮革”是其面部特征,人也“有点像皮革制成的”。 这段描写运用比喻,一是写出了主人公的身份和职业特点,二是暗示出主人公老实、执着的性格特点。“死板板”“僵硬”这几个词语看似贬义, 实则赞扬,赞美主人公对做靴与做人品质的执着追求。就像 《红楼梦》 中写贾宝玉的两首 《西江月》 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

第三、运用侧面描写,进一步丰富人物性格和揭示悲剧根源。

先看第6-8段的这处侧面描写:

“一个人……赊账的时候,不知怎么的,他决不赊格斯拉兄弟俩的账。”

“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 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

“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的心情,而是心平气和地像走进教堂那样。”

人们决不赊欠他的账,不常到他那里去,到别人的店铺是去做买卖, 而到他这则怀着进教堂一般的圣洁的情感。这三段文字通过描述顾客的心理反应与行为表现,侧面表现出格斯拉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之高,深受顾客的尊重与爱戴。当然这一切仍旧源于他的做人品质与做靴技艺。

再看第64段的这处侧面描写:

“……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 。结果 , 他失去了 所有的顾 客 。 …… 我愿意代 他说这句 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该段文字借“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之口,正话反说,一方面对主人公充满赞美与同情,一方面揭示了造成其悲剧的个人与社会原因。他做工细,周期长,用最好的皮革,为之失去了所有的顾客。这似乎是造成其悲剧的个人原因。“同业竞争”说明机器 生产 、 工业竞争 日趋激烈 ; “登广告”说明社会已经出现虚假宣传,同业开始靠广告打开市场与销路;“顾客不愿等待”,说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开始变得浮躁,不再注重产品质量。而所有的这些,主人公却不管不顾,不闻不问,这就又揭示出造成其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篇4:《品质》的人物刻画技巧

这篇小说在我国,除了使用苏教版的师生,其他身份的受众似乎不多。对这篇小说的重视与赏析,自然也就做得还不够,有限的分析也往往着眼于小说的主题。而我以为,该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在此,结合文本,着重赏析三个较为独特的方面。

第一、运用借物喻人手法,深度挖掘人物的内涵。

第2段中,作者借物喻人,让靴子的特点高度契合人物的精神。“而且,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有一双轻跳舞靴,细长到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地步;那双带布口的漆皮靴,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还有那双褐色长筒马靴,闪着怪异的黑而亮的光辉,虽然是簇新的,看来好像已经穿过一百年了。”在此,不同功能的靴子,具有不同的细节特点。“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象征着人物形象的完美。包括人物精神品格的完美和做靴子技艺的完美。“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在格斯拉看来,“靴子”还有灵魂和本质,这真是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如果不是视“靴”如命,穷其原理,又怎会赋予“靴子”生命的活力与内涵?而“靴子”的这些寓意,不正象征着格斯拉的内在品格吗?“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工艺。”借助主人公的视角与口吻,赞美格斯拉的做靴手艺神妙,达到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

第二、运用比喻绘其肖像,将人物形象与其职业特征巧妙地融合起来。

第5段中:“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这里,用“黄褐色的皮革”比喻“黄皱皱的脸庞”,用皮革的纹理比喻“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的整齐的皱纹”,“有点僵硬和迟钝的皮革”是其面部特征,人也“有点像皮革制成的”。这段描写运用比喻,一是写出了主人公的身份和职业特点,二是暗示出主人公老实、执着的性格特点。“死板板”“僵硬”这几个词语看似贬义,实则赞扬,赞美主人公对做靴与做人品质的执着追求。就像《红楼梦》中写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

第三、运用侧面描写,进一步丰富人物性格和揭示悲剧根源。

先看第6-8段的这处侧面描写:

“一个人……赊账的时候,不知怎么的,他决不赊格斯拉兄弟俩的账。”

“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

“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的心情,而是心平气和地像走进教堂那样。”

人们决不赊欠他的账,不常到他那里去,到别人的店铺是去做买卖,而到他这则怀着进教堂一般的圣洁的情感。这三段文字通过描述顾客的心理反应与行为表现,侧面表现出格斯拉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之高,深受顾客的尊重与爱戴。当然这一切仍旧源于他的做人品质与做靴技艺。

再看第64段的这处侧面描写:

“……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我愿意代他说这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该段文字借“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之口,正话反说,一方面对主人公充满赞美与同情,一方面揭示了造成其悲剧的个人与社会原因。他做工细,周期长,用最好的皮革,为之失去了所有的顾客。这似乎是造成其悲剧的个人原因。“同业竞争”说明机器生产、工业竞争日趋激烈;“登广告”说明社会已经出现虚假宣传,同业开始靠广告打开市场与销路;“顾客不愿等待”,说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开始变得浮躁,不再注重产品质量。而所有的这些,主人公却不管不顾,不闻不问,这就又揭示出造成其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一个可以做出全伦敦最好靴子的人,最后却死于贫困、饥饿,这是一个典型的二律背反,发人深省,这正是作品的主旨所在。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的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也成为传世不朽的经典,不仅拷问着英国人的良知,也拷问着当下中国人甚至世界范围内的人们的灵魂。

篇5:刻画人物形象的作文

说起诸葛亮的智慧过人,那绝对是如假包换,每当魏国士兵听到诸葛亮这个名字时,就会闻风丧胆。

空城计就能体现出诸葛亮的智慧过人。司马懿派兵攻打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城内只有大约2500名士兵在搬运粮草,诸葛亮派了几十个士兵装成平民在城门口卖东西,城门大开,自己在城门上喝茶弹琴,气定神闲。诸葛亮利用了司马懿生性多疑的特点,果不其然,司马懿看见城门大开,以为诸葛亮在城中埋下了重兵。于是不敢攻城,只好带着大军离开了,诸葛亮不用一刀一枪,一兵一卒,就战胜了司马懿。大军压境,诸葛亮泰然自若,如果换成别人早就吓得屁滚尿流,飞奔而去了。

诸葛亮不仅智慧过人,还神机妙算。就拿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来说吧。周瑜想陷害诸葛亮,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10万支箭。诸葛亮派了十几只草船向曹操的营地进发,诸葛亮算到了那一天,会有大雾,也算到了曹操性格多疑,在弄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兵,他也算到了鲁肃为人忠厚,不会将自己的计划泄露给周瑜,他也算到了回来时会顺风顺水,曹兵根本追不上。就这样船上插着十万多只箭回来了,他知天文,识人心,他的神机妙算让我膜拜。

诸葛亮是我最喜欢的三国人物,他教会我遇到难题时要多动脑子,再难的事也能解决掉。

篇6:刻画人物形象的作文

我有一个老师,他有着ー头的酷炫的发型,眼晴大大的、鼻子圆圆的,身子胖胖的,有着ー幅让人开心又伤心的面孔。没错,他就我的数学老师,又是我们的校长。每当早晨来学校时,便可以看见他的身影。庄校长看到有同学走近校门时,便会露出他那迷人的微笑,我们可以看见他那洁白的牙齿。当有同学犯了错,庄校长会以严肃的表情单独找他谈话。可到了我们班门口,我们马上从“菜市场”变成了“法庭”,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的裤子上挂着一串钥匙,走起路来会很大声,我们就能察觉到老师来了。

但是当老师很累、很辛苦。庄老师他不仅仅要管我们班,也要管整个学校。如果你吃过晚饭来学校门口看,可以看见校长室里面闪着明亮的灯,还有一个人坐在椅上驼着背在整理资料,那个人就是庄老师,当老师的,哪有不熬夜、不辛苦的呢?熬完了第二天一大早的又要

来学校给我们上课,哎老师,我们的学习重要,您的身体也重要啊!

谢谢您,老师,感谢您为我的路点上了一盏指明灯,感谢您为我们付出的艰辛,感谢您为学校、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

篇7:刻画人物形象的作文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这本书的故事,总是枪淋弹雨,炮火连天的,就因为这样,所以出了很多英雄豪杰:有战无不胜的关羽,有生性多疑的曹操,有用兵如神的诸葛亮我最喜欢诸葛亮了。从古至今,也有不少人赞美过诸葛亮,杜甫写的《八阵图》;阵普写的《咏史下·荀彧》中都有赞美诸葛亮的句子。

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有勇有谋,在草船借箭中充分表现了出来。《草船借箭》主要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便为难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猜透了周瑜的心思,他算准了天气,立下军令状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和鲁肃准备好船只,并对周瑜保密。在第三天向曹操借了十万支箭。

我觉得诸葛亮很厉害,可以算准天气,算准鲁肃、周瑜和曹操。在草船借箭中,诸葛亮足智多谋,这是许多人对诸葛亮的第一反应,可是这都得归功于诸葛亮的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思想啊!正因为诸葛亮刻苦学习,热爱学习,他才能运用学到的东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料事如神啊!

大家还记得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吗?上联:首尔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

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顾。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木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幅对联对诸葛亮的一生作出了高度概括。

我也要像诸葛亮一样刻苦读书,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做一个有才华,有智慧的人。

篇8:人物通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

有人说, 采访时, 听起来觉得人物的事迹都很生动感人, 但写起来却又是干巴巴的。其实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形象”, 已不是人物的原始形象, 而是作者在原有形象基础上经过提炼而形成的新的形象。这种“形象”和“原有形象”已具有本质的不同, 形象是概括人物本质特征的高级形式, 是经过作者头脑加工过的一种“模型”, 即人们常说的“典型形象”。尽管这种“模型”或“典型形象”, 从形式上看是个别的, 但它包含了人物整体、辐射一般的个别;

同时, 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 是以感性的形式把人物的感觉力和理解力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 人物形象从形式上看是感性的, 但它是各种表象及相关理论、观念、概念的有机结合。从人物通讯写作技巧来看, 要在人物通讯中刻画好人物形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通过描写人物的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

描写人物的行动, 是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一个人的所作所为, 是其思想性格的直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是在千变万化的行动中体现出来的。

恩格斯曾说过:“一个人的性格不仅表现在做什么, 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这句话告诉我们, 要使人物有血有肉、形象丰满, 不仅需要通过语言, 更要通过让人物处于行动的活动状态中, 从不同侧面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 从差异的处境中逐渐丰富人物的性格, 在特定环境和各种人物关系中展现人物活动, 把人物行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统一于人物性格的内在规定之中。通过对人物具体而细致的描写, 这种整体把握, 有力地增强了人物形象描写的力度, 使人物形象在活动中鲜明起来, 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静止地描写人物或描写静止状态的人物是难以达到这一效果的。

2 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

苏联的名记者里巴乔夫说:“语言, 语言, 语言, 它既是我们的朋友, 也是我们的敌人!可以把普普通通的事件写得有意思又有意义, 也可以把英雄写得一般化, 读起来枯燥无味。”

人物通讯中的语言, 是表现人物心理, 揭示其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人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 如酒后、思想矛盾十分激烈之际, 感情激动之时, 或生死攸关之刻, 往往会表露出自己的真实心境和情感。作者如能把这些语言如实记录下来, 不用任何赘语, 就能让读者看到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可以设想, 在一篇完全没有人物语言, 或者只是生硬加上几句豪言壮语的人物通讯中, 必定不可能有鲜活的人物形象。

在描写人物的语言活动时, 应着重抓住个性特征鲜明的语言, 使语言活动与内心活动、外在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单凭作者叙述, 是难以把人物写活的。借助语言的音响和色彩来加强人物的形象, 就可以实现“能豪华落尽见真谛, 从平凡中见深刻, 从沉静中见热烈。”

在运用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用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要合乎主人的公的身份, 要逼真。因为新闻不同于小说、散文可以虚构, 而人物通讯要靠真实的事实说话;

其次, 用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要做到口语化, 切忌把那些空洞的语言、半文不白的语言和倒装式的长句硬塞进主人公的嘴里;

再者, 用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要合乎“语境”要求, 即人物语言应成功地与特定环境、特定心情和特定的说话对象有机地结起来, 使语言恰如其分, 恰到好处, 贴切自然, 生动传神。

3 通过在矛盾冲突中来刻画人物形象

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之中, 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一般说来, 社会生活中的矛盾运动规定着人物性格的发展, 人物最容易在矛盾冲突中显露自己个性特征。外部环境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等, 都对人物构成矛盾关系。

面对矛盾, 人物不得不表达出选择性, 这就使人物不能不想、不能不说, 不能不行、不能不做、不能不打开内心的隐私。正是在这种状态下, 人物从精神到形体、从情感到神态都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中。要抓住这些进行描写, 就能鲜活地展现人物的形象特征。如再加上悉心安排结构、层次, 便会使人感到一波三折, 跌宕起伏, 有如船过三峡, 柳暗花明, 在矛盾冲突中显示英雄高大的形象。

4 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就是通过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向读者直接披露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复杂心理, 使读者直接感知人物在彼时彼地的特定心理。

人是一个思维的实体。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渗透到外在活动中去描写, 这是对“思维着的实体”的透视性反映。正是这种描写, 使人物的心理活动形象化, 从而使人物的外在活动有思想感情的根由, 更能把人物写得血肉丰满、富有立体感, 这样才有助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增强人物形象的可信度。也是使人物“复活”、“再现”的最有效的手段。

摘要:人物形象的刻画, 始终是人物通讯写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在人物通讯中刻画好人物形象应从描写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矛盾冲突等几方面着手。

篇9:怎样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我把纸团踢到陈丽的凳子下。老师来上课,发现了纸团,便问陈丽:“你的凳子下为什么有纸团?”陈丽捡起来一看,说:“这不是我的,我没有用过这种纸……”“那是谁的呢?”陈丽却指不出人。老师说:“不要推卸责任,你下午把教室打扫一遍吧!”事后我想:诚实是新一代应有的美德。廉颇知错就改为大家树立了榜样,学生又有什么架子放不下呢?于是,我下午主动向陈丽道了歉。

[把脉诊断]

这段话叙事连贯、完整,但存在两大缺陷:一是缺乏必要的心理活动描写。如,为什么要把纸团踢到别人的凳子下?陈丽蒙冤后是什么心理?二是心理描写不真实。小作者道歉前的心理,不符合小学生的身份和年龄特点。

[处方配药]

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要注意三点:

一、要真实,写真话。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写,不能想当然,不能违背事实。上文中,你读了小作者道歉前的心理,会相信这是真的吗?

二、要符合人物身份、年龄、职业特点。上文中,如果小作者道歉前想到让陈丽代自己受批评太不应该,这就符合她的身份和年龄特点了。

三、要注意人物所处的环境。

[康复出院]

我来到座位边,发现桌子旁边有一个纸团。我刚准备去捡,突然,我想:“如果同学们发现我随意丢纸,必定会鄙视我,不如踢到别人的座位下了事。”于是,我悄悄地用脚一踢,小纸团停在陈丽的凳子下。

老师来上课,发现了纸团,便问陈丽:“你的凳子下为什么有纸团?”陈丽捡起来一看,说:“这不是我的,我没有用过这种纸……”“那是谁的呢?”陈丽却指不出人。老师说:“不要推卸责任,你下午把教室打扫一遍吧!”陈丽委屈得哭了,我的心里也不是滋味。

诚实,是我们少年儿童应有的美德,我真的没有胆量认错吗?如果只顾自己,而让陈丽代我受批评,我的良心何在?下午,我主动和陈丽一起打扫了教室,并真诚地向她道了歉,然后拉着她向刘老师的办公室跑去……

[回访复查]

修改之后的文章,心理活动特别真实。不论是担心同学“鄙视”,还是“嫁祸于人”后心里“不是滋味”,都写得实实在在。特别是道歉前的心理,描写得真实准确,表现了作者勇于改错的美好品质。

篇10:如何刻画人物的作文指导

观察是写好人物外貌的基础。人物的容貌、神情、身材、姿态、声音、衣着等是构成人物外貌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应具有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首先做到观察有序。观察可从整体到局部,也可按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观察应有目的。例如:男孩子与女孩子的不同,大人与小孩的差异,无论是会说话的大眼睛还是贼溜溜的鼠眼小辈,都得留意;苹果脸,瓜子脸,长头发,短头发等都得留神。所有这些特征都应通过你的慧眼传入大脑,进行信息储备,然后像画家一样准确地描摹出来。

深入了解

深入了解是写好人物外貌的途径。人物的外貌,与他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性格爱好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诗人笔下的英雄,还是作家笔下的小人物,都是时代赋予他们不同的思想与个性。因而,我们应与描写对象咨询、交谈,通过查找资料,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了解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才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思想,从而使我们所描写的对象达到形和神的统一。

细致描写

细致描写是写活人物外貌的关键。描写人物是为了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要选好描写角度 ,要赞美一个人,要多用优美的褒义词;要遣责一个人,多用刁难、贬义词句。 其次,描写要做到浓抹淡彩相结合,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篇11:刻画人物的作文

【专题精练】

[文题之一]

甜甜的一张笑脸

你的记忆中也许有过甜甜的一张笑脸,它也许令你感激不已,也许令你回味无穷。请用上面的文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应试指导]

这是一个可以写“他”的文题。内容可写赛场上对手的笑脸,商场里服务员的笑脸,旅途中陌生人的笑脸等等。全文可只写一次笑脸,这就要写出波澜。可先让事情向相反的方面发展,比如极写对服务员的陈见,比赛时的意外,旅途中的麻烦,势蓄足后再推出、特写那张笑脸,顺势写对方对我的友好、帮助和关心。要写好“我”对那张笑脸的细腻感受、无穷回味。全文可几次写同一张笑脸。以几次大同小异的笑脸的描写作为串起内容的线索,作为抒发感情的依托。

[文题之二]

在______的影响下

从小到大,你在生活中受到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可谓多矣。其中,一定有一些人、事、物对你的影响挺大、印象较深吧。请你将上面的文题的横线部分补充完整,如选填雷锋、妈妈、老师、同学、书、《语文报》、电脑„„然后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应试指导]

这可以写成一篇写人的文章。如《在奶奶的影响下》:①奶奶吃我吃剩下的馒头,奶奶拣起餐桌上的饭粒往嘴里喂。——我学到了节俭。②奶奶爱吃香蕉,可总是要等到我们吃不完快烂掉时她才吃;奶奶大口地抢吃弄咸了的菜,可她患有高血压,最不能吃咸。——我感受到了体恤。③奶奶从不责骂我们,也不对任何人发火,即使是你犯了不该犯的错误,她也是从好的方面给以劝慰。——我体会到了宽容„„奶奶身体力行的影响,是我生命的财富。

[文题之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1931年,华沙镭学研究院举行落成典礼。镭的发明者居里夫人被簇拥到主席台上,接受鲜花与喝彩。忽然,居里夫人急急离开了主席台,一直走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年妇人身边,弯下了腰,深情地吻了她的双颊,随后推着她坐的轮椅向主席台走去。她是谁?原来是居里夫人的老师。

[应试指导]

这可以写成一个感人至深的名人小故事。拟题要新颖。可拟《尊师》、《永远的老师》、《居里夫人尊师的故事》等文题。描写要细腻。可写居里夫人站在主席台上的神态,忽然发现老妇人的欣喜,急急走下主席台时人们的疑虑,到老妇人身边的举止,人群的反应„„写出特殊的气氛,写出生动的形象。

[文题之四]

读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写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某一日,“我”十分荣幸地与一位(或几位)古代诗人相遇,“我”便与之同行,精彩的故事便在这“同行”中发生了„„

[应试指导]

要写好这篇文章,需要进行大胆的想象,从对象来看,你可以选一个诗人,也可以选几个诗人。可以选同一朝代的诗人,也可以选几个不同朝代的诗人;从内容上来说,你可以写诗人的外貌,写诗人的气质,写诗人的情感;从主题上说,你可以表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可以表现诗人“出口成诗”的魅力,可以展现古代诗词的审美意蕴等。

[文题之五]

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想象,写一篇文章。

晚上,一家人又为看电视发生了矛盾。爸爸要看运动会,奶奶要看《还珠格格》,妈妈要看《牵手》,我要看《笑傲江湖》。

[应试指导]

下面提供一种创新构思。晚上,爸妈走亲戚未回,奶奶在隔壁聊天,“我”可独享《笑傲江湖》了。哪知奶奶回来要看小燕子,“我”怎么也不同意。正闹着,爸妈推门而入,爸一进门就嚷着足球赛,妈一坐下就喊着夏小雪,频道争来抢去,屏幕闪来晃去,谁都在看,谁也没看清什么。“我”不满了,决定耍蛮锁定令狐冲,突然,停电了!于是,一家人都在等电来,耐心或不耐心地等,可电就是不来。这种构思,新颖别致,充满了喜剧色彩,将人物的个性,心理都表现出来了。

[文题之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请以“榜样”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题不限。

[应试指导]

篇12:刻画人物的方法

是通过对人物的容貌、神情、衣着、姿态、语调、外貌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人物的的外貌和人物内心世界密切的联系,具体说:通过外貌描写,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的身份;通过外貌描写,展示人物在特定场合的内心世界;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质。

总之,外貌描写要和表现人物特点、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紧密配合。外貌描写要传神,切忌脸谱化,反对那种部分主次,从头写到脚、千人一貌的写法。

2. 语言描写有对话和独白两种。

对话是两个人或几个人的谈话;独白是人物的自言自语。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重要作用。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可以起到“闻其言,见其人”的作用。语言描写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文章中人物的语言要精心筛选,把那些足以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语言,写进文章中;二是好的语言描写,一定是符合当时的情景,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性别、年龄和文化修养等方面的特点。 对话描写有四种形式:说的话写在后面,说话人后面用引号;说的话在前,说话人写在后,用引号、句号;前后各引一句或几句,中间交代谁说的,用逗号;只写人物语言,不写说话人。这四种形式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事业,避免行文死板。

3. 动作描写

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外化。看一个人,不仅要听他怎么说,更要卡他如何做,正所谓“听其言,观其行”,因此,动作描写是直接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精神面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描写人物的动作呢?

首先,要选择关键性的动作来写。一个人做事的时候,会有许多动作。但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这些动作一个不少地都写出来。这就要求选择那些关键性的、最有意义的动作来写。

其次,要写准确。同一个动作可以用很多动词来表示,但只有那些有特色,最能反映人物气质的动词,才能把人写“活”。有一位作家说过,最难的不是写动作,而是写出有特点的动作,从动作中写出人来。

4.心理描写

心理的人物内心的活动,是无声的语言。人物内心世界,指人物内心的喜、哀、乐、忧伤、犹豫、嫉妒、向往等复杂的感情。在写人的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心理,可以更有效地刻画人物,突出中心思想。心理描写的要求是:要真实,要有根据;人物的心理变化要自然,合情合理;心理描写要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在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要客观、谨慎,不能以己之心,度人之意。

小学生作文时,大多采用第一人称(“我”活“我们”),采用这种人称作文,就不能用“他想” 的形式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我”不可能钻到别人的脑子里去看。此时,可以换一种方式——在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上下功夫,这样可能更合情理,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篇13:略谈《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刻画

高尔基说:“小说需要人物, 需要具有其心理底一切错综的人, 而在我们这个充满矛盾的社会里, 人的心理是十分混乱的, 假使作家把一个人描写成仅是一些恶行或者仅是一些善行的容器, 这就不能满足我们, 这就不能说服我们。”因此, 性格的复杂性是人物获得真实性与审美性的必要条件。

《三国演义》塑造的一系列人物, 性格复杂而又有机统一起来。比如曹操, 作为奸雄的典型, 就具有“似乎忍”、“似乎义”等多方面的性格特点。小说竟刻画了他的机敏, 求贤、容人、从谏和雄才大略, 又刻画了他的奸诈和残暴。他时而是个恶棍, 时而是个天使, 时而是个智者, 时而是个痴呆, 智慧与情感、热情与冷漠、自信与绝望, 似乎一切不可调和的东西都有了调和的可能性、合理性。

小说的曹操是一个能征惯战、文韬武略、雄才大志的人物, 他骄横但不愚蠢, 在许多重大战略问题上, 干脆果敢。他经常失败, 却从不灰心, 善于将失败的阴云化为乌有, 重整旗鼓, 继续奋斗, 充分体现他鲜明独特的个性。

小说侧重刻画其自私、奸诈、暴虐的性格, 疑杀吕伯奢全家, 逼死吉平、杀杨修、孔融, 借王垕之头以压众心, 计杀耿纪等七百口, 以至带剑入宫, 逼死怀孕的董妃, 棒杀伏后, 鸩杀皇子, 射猎时敢同天子“并马而行”, 甚至代天子受群臣祝贺, 挟天子以令诸候, 这些情节的描写充分表现了他的自私、诡诈、残暴不仁。

他以“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为座右铭, 草菅人命、横行朝野。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 他经常表现出宽宏大量, 破袁绍之后, 把许都及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之书付之一炬而“令反侧子自安”。他重用忠实于他的人才, 为了得名将, 他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并付出极大的代价, 像对待屯土山上被困的关羽和长坂坡厮杀的赵子龙。

曹操身上不光有奸诈暴虐、极端自私的一面, 为了国家利益, 他冒死刺董卓, 并独自率军伐董卓, 又表现出一种“宁可玉碎, 不可瓦全”的英雄气概。他能放下豪族的架子, 慧眼识英雄,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情节就表现了曹操对当时身轻名微的关羽的支持。他虽好猜忌, 滥杀人, 可他对陈琳却“怜其才而赦之”, 还义释张辽, 表现“不念旧恶”的政治家的风度。

曹操形象的本质特点是奸诈、残暴、自私, 但小说不是简单地丑化他, 相反, 他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学形象。正如托尔斯泰所言:“人不是一片湖泊, 而是一道河流, 而且是草原上的河流。因此, 这道河流有的地方干涸无水, 有的地方宽阔, 有的地方泥淖, 有的地方清澈, 有的地方湍急, 有的地方平缓, 但总是这道河流。”一个人除了白粉, 不可能尽是炭黑, 在错综复杂的性格发展中, 要让人感到“总是这道河流”, 在一个完整的性格中, 要有性格的主干, 让这根主干体现人物性格质的规定性, 支配人物的命运, 人的行动、语言, 正是这根主干形成人物性格的发展轨迹和最终归宿。

小说刻画曹操性格的复杂性、多样性, 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塑造性格的多重返光, 多重折射, 相比相关地突出曹操最本质的性格因素。“奸邪、诈伪, 阴险凶残”是曹操性格的主干, 统辖其性格的各个方面。黑格尔说得好:“人物性格也必须把他的特殊性和主体性融合在一起, 他必须是一个得到定性的形象, 而在这一种具有一种一贯忠实于它自己的情致所显现的力量和坚定性。”《三国演义》把曹操的本质性格因素和非本质性格因素相对相交地表现出来, 既达到对曹操性格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的揭示, 又强化了曹操的本质性格, 使曹操的形象更加血肉丰满, 真实可信。

二.采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小说是诉诸视觉和思维的艺术, 必须意象明朗, 使读者能当场理解明白, 因而往往采用对比的手法, 有时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放在一起描写, 个性相反, 双峰对峙, 泾渭分明, 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小说描写徐庶荐孔明的情节:“庶日:‘此人不可屈致, 使君可亲往求之。若得此人, 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如何?’庶曰:‘以某比之, 譬犹驽马并麒麟, 黑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促, 乐毅, 以吾视之, 管、乐殆不及此人也。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三国演义》第36回) 文中先把诸葛亮比为周朝的吕望, 汉朝的张良, 又把徐庶和诸葛亮相比, “驽马并麒麟、黑鸦配鸾凤”, 再把诸葛亮和管仲、乐毅相比, 说管、乐殆不及此人, 诸葛亮未出场, 就通过徐庶的三次对比, 而先声夺人, 显示出诸葛亮是“天下一人”。

在塑造诸葛亮这个典型人物时, 把他同周瑜、曹操、司马懿乃至鲁肃等作对比。其中以同周瑜的对比尤为出色。赤壁之战前的曹操, 困陶谦击张绣、战袁术、斩吕布、破袁绍、降刘琮、所向披靡, 绝无敌手;但赤壁之战中遇到了周瑜, 曹操就显得束手无策, 处处被动, 难以应付。周瑜连施妙计, 赚蒋干, “苦肉计”, 火烧曹营, 大败曹操, 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周瑜之计瞒过曹操, 却瞒不过诸葛亮。小说多处作了渲染, 以突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远在周瑜之上, 就不用说曹操了。周瑜对付曹操易如反掌, 但对付诸葛亮却力不从心。在孙、刘联盟抗曹的过程中, 周瑜发现诸葛亮才智过人, 久后必成吴国的大患时, 千方百计加害诸葛亮。如派诸葛亮往聚铁山劫粮, 即欲借曹操之手杀之;令其十日内造十万枝箭, 欲借军法杀之, 诸葛亮却机智地应付了。通过周瑜和诸葛亮性格的鲜明对比, 一个器量狭小, 嫉才妒能, 眼光短浅;一个宽宏大量, 顾大局, 有远见。打败曹操后, 周瑜同诸葛亮为地盘明争暗斗, 但周瑜总是计逊一筹, 以失败而告终, 而诸葛亮每计必胜, 夺得荆州, 为蜀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一系列的强烈对比, 突出了诸葛亮足智多谋, 沉着冷静, 果断勇敢的性格特征。

毛宗岗在评《三国演义》时说:“文有正衬与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 其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为加倍乖巧, 其正衬也。譬如写国色者, 以丑女形之而美, 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 写虎将者, 以懦夫形之而勇, 不若以勇夫形之而觉更勇。读此可悟文章相衬之法。”

毛所谓“衬”就是对比烘托。“正衬”如以勇比勇, 以智比智, “反衬”如以懦比能, 以愚比智。毛宗岗认为“反衬”不如“正衬”, 在一般情况下是正确的, 比如用“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就不如以“周瑜乖巧”更能衬托出“孔明之加倍乖巧”。但反衬的作用也不可小看, 如以曹操的奸诈暴虐衬刘备的仁慈宽厚就很有力。总之, 不论“正衬”“反衬”, 只要用得恰当, 就能使对比鲜明、突出、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大有裨益。《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性格就是在“衬”中鲜明突出的。

三.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

马克思主义认为,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前进的。小说要塑典型人物或典型环境, 也必须表现各式各样的矛盾冲突。如“空城计”一节作者把诸葛亮和司马懿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来刻画他的性格。“空城计”实乃心理战, 诸葛亮以一空城设疑阵, 吓走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 突出地反映了两军主帅性格的矛盾冲突。诸葛亮“平生谨慎, 不曾弄险”他料到司马懿深知自己这一特点, 即加以利用而成功。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性格特点了如指掌, 面对空城就产生了疑惑, 不敢轻易冒进, 引军匆匆退去。毛宗岗评说:“孔明若非小心于平日, 必不敢大胆于一时。仲达不疑其大胆于一时, 正为信其小心平日耳。”可谓得矣。

人物性格的矛盾冲突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由于人物性格而发生出矛盾冲突, 通过矛盾冲突又表现人物的性格。毛宗岗说:“以豪杰折服豪杰不奇, 以豪杰折服奸雄则奇;以豪杰敬爱豪杰不奇, 以奸雄敬爱豪杰则奇, 夫豪杰而至折服奸雄, 则是豪杰中有数之豪杰;奸雄而能敬爱豪杰, 则是奸雄中有数之奸雄也。”

小说第二十六回, 写关羽落到曹操手里, 曹操按理该杀之, 结果却“不觉爱之敬之而不忍杀之”。这不是曹操有容纳关羽的“仁”, 是关羽的“义”将他折服了。把奸雄和豪杰放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下, 对立性格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鲜明地表现了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再如第四十五回, 写蒋干盗书, 把周瑜和蒋干放在尖锐的冲突中来刻画其性格特征。毛宗岗说:“周瑜诈睡, 是骗蒋干;蒋干诈睡, 又骗周瑜。周瑜假呼蒋干, 是明知其诈睡;蒋干不应周瑜, 是不知其诈呼。周瑜之醉, 醉却是醒;蒋干之醒, 醒却是梦。妙在说破他是说客, 使他开口不得;又妙在说他不是说客, 一发使他开口不得。妙在梦中呼子翼, 骂曹赋, 使他十分疑惑, 又妙在醒来忘却呼子翼, 益发使他十分疑惑。周瑜假做极疏, 却步步是密;蒋干自道极乖, 却步步是呆。”周瑜机智、善谋的性格和蒋干呆笨、愚蠢的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十分鲜明突出。

《三国演义》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成功, 不仅丰富了情节的描写, 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四.反复渲染, 深化人物性格

为了突出人物主要性格特征和描写多方面的性格特点。小说常常采用类似中国画中皴染的手法。通过一系列情节的描写, 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特征, 使得人们性格更鲜明, 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曹操刚出场, 汝南许劭对他说:“子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曹操不但不恼, 反而闻言大喜, 其奸雄本色之露。后疑杀吕伯奢一家;屠戮许州人民;杀害刘琮母子;骗杀无辜将士三百余人;“借”王垕头平从怒;假手杀祢衡;梦中斩刺客等情节的描写, 充分暴露了他虚伪的恶德。

《三国演义》中典型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往往是作者理想的集中体现, 所以对典型形象的主要性格的着意渲染, 使作品理想化的光彩更加耀眼夺目。

作者把忠义作为臧否人物, 评论是非的标准, 小说所有人物, 孰忠孰奸, 孰义孰不义, 泾渭分明。作者的极力赞忠义, 批奸伪, 塑造了许多受人景仰的忠义之士, 最突出的莫过于诸葛亮和关羽。作者不惜笔墨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渲染。

关羽是勇武重义的典型。小说通过斩华雄, 诛颜良、文丑, 过五关斩六将, 单刀赴会等情节的层层渲染来表现他的神勇。又通过桃园结义, 封金挂印, 千里送嫂、辗转寻兄、宁死不屈等情节表现了他对刘备蜀汉事业的忠义。还值得一提的是“义释曹操”的情节, 这一点历来受人指责。其实, 这一情节倾注了作者的心血, 不仅升华了关羽重义的品质, 也深化了主题。因为关羽的义高于一切, 其忠是建立在义的基础上的。明知军令在身, 却冒军法之险, 弃盖世之功, 置刘备一统大业于不顾, 动故旧之情, 在华容道上放走了曹操。这就突出地表现他为义而牺牲自我的精神。关羽放走曹操是原则性的错误, 但他知恩必报, 恩怨分明的重义性格, 必须这样写, 才符合其性格发展的逻辑, 如果不这样写, 反倒损害关羽形象的统一, 使关羽性格前后矛盾, 那就不是艺术典型的关羽了。作者不惜花费许多章节对他的义进行多层次的刻画, 使其性格特征得以突出, 达到统一。

作者在揭示关羽悲剧性格时, 并没有把他停留在夜读青史、为人磊落, 恩怨分明上, 而是深刻地揭露了他傲慢自负, 刚愎自用的性格, 并且不惜笔墨, 进行了大量的渲染, 他独镇荆州时, 悲剧性格就日益萌发, 诸葛亮一句“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的赞语, 顿消他欲与马超争高下之念;为显示自己的超群绝伦, 而不愿与黄忠“老兵同列”。其傲慢自负之气焰不仅于此, 他还置诸葛亮“北拒曹操, 东和孙权”的总体战略而不顾, 导致孙刘联盟破裂, 荆州失陷;他缺乏宽厚之风, 待部下苛刻, 结怨于人, 使縻芳等献城降吴, 孟达、刘封坐视不援, 这些情节的渲染, 揭露了他悲剧的根源, 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反复渲染、刻画, 使得人物性格的丰富多彩, 人物形象具有立体感和质感, 更加耀眼夺目, 光彩照人。体现了人物形象塑造上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的特色。

五.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突出主要人物时, 小说常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既扩大了作品的容量, 又对典型人物的塑造起到强化作用。

小说第八十五回, 写曹丕乘刘备刚死, 用司马懿, 调五路木军攻蜀;诸葛亮稳坐相府, 运筹帷幄, 五路军马均被平息。作者仅对遣使入吴作了一点实写, 其余全用虚写。实际上只写诸葛亮的应敌之策和各路兵马被平息的结尾。然而诸葛亮的“鬼神莫测之机”跃然纸上, 这个智慧人物就更加突出了。

在刻画关羽的神勇时有这样一段描写:“关公曰:‘如不胜, 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 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 某去就来。’出账提刀, 飞身上马。众诸候听得关外鼓声大振, 喊声大举, 如天摧地塌, 岳撼小崩, 众皆失惊。正欲探听, 鸾铃响处, 马到里中, 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 ———其酒尚温。” (《三国演义》第五回)

关羽如何斩华雄, 作者没有实写, 全部放在背后进行, 让读者去想象。此前实写华雄的勇猛, 斩鲍忠, 败孙坚, 杀祖茂、毁愈步、敌潘凤、吓得各路诸侯惊慌失措, 把华雄的勇猛写得很有声势。然而关羽却在酒尚温的工夫就把他的头提, 关羽的神勇就可想而知了。关羽斩华雄的这段描写收到了“此时无形胜有形”的艺术效果。

再如张松献地图一事, 实写赵云、关羽和刘备的行为, 将诸葛亮隐蔽在后面, 却更能突出诸葛亮的睿智, 正如毛宗岗批道:“文有‘隐而愈现’者。张松之至荆州, 凡子龙, 方长接待之礼与玄德对答之言, 明系孔明所教。篇中只写子龙, 只写玄德, 更不叙孔明如何打点, 如何指教, 而令读者心头眼底, 处处有一孔明在焉。真神妙之笔!”《三国演义》在许多地方将虚与实的描写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 不仅使内容显得广阔, 头绪清楚, 而且主要人们的性格鲜明、突出, 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六.具体鲜明的人物语言, 展示人物性格的独特个性

《三国演义》在该画人物性格时, 往往是让人物亲自登场, 自我暴露。这种任人物亲自登场表演, 让读者直接接触人物性格, 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小说第三回曹操说:“宦官之祸, 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 使至于此。若欲治罪, 当除元恶, 但付一吏狱足矣, 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 事必宜露, 吾料其必败也。

当时何进为了铲除宦官, 想召各方军队进京, 在当时国家动乱之机, 这样做的结果, 无非是引狼入室, 给野心家以可乘之机。曹操看到这一点。但何进不听劝告, 最终身败名裂, 还遗患了董卓之乱, 造成天下纷争的动乱局面。曹操话虽不多, 但表现了一个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表现曹操有超人的识人才能时, 最精彩的是“煮酒论英雄”中同刘备的对话, 曹操十分精辟地对当时各路群雄予以透彻的剖析。

刻画他的奸诈时, 最突出的是通过他同王垕关于军粮的那一段谈话:“吾欲向汝借一物, 以压众心, 汝勿吝。”垕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垕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 但不杀汝, 军心变矣。汝死后, 汝妻子吾自养之, 汝勿虑也。” (《三国演义》等十七回) 这段话揭露曹操损人利己是何等刻骨阴毒, 本来是自己的意图却借别人的手来实现。其后, 用别人的脑袋来救一时之急, 以增强自己的威信, 既解决了粮食的困难, 又激励了士气, 但却暴露出了他的凶残, 奸诈的性格特征。

刻画刘备请诸葛亮时, 刘备说:“先生不出, 如苍生何!” (《三国演义》第38回) 。他在携民渡江逃亡时说:“为吾一人而百姓遭此大难, 吾何生哉!” (《三国演义》第41回) 表现出他大慈大悲。他还说:“举大事者, 必以人为本。令人归我, 奈何弃之?” (《三国演义》第41回) 这些话, 在曹操的口中是无法说出来的, 只有刘备方能说出此话, 这使他俩的个性形成鲜明的对照, 从而体现刘备的宽厚、仁慈。

诸葛亮的语言也极富个性特色。如“隆中对策”的精辟阐述, “舌战群儒”的机智灵活, 《出师表》里的肺腑之言, 非常突出地体现了诸葛亮忠贞、睿智的性格特色。

关羽傲慢自负, 刚愎自用的性格也通过他的语言体现出来。如他同诸葛瑾的一段对话:“云长曰:‘子瑜此来何意?’瑾曰:‘特来求结两家之好;吾主公吴候有一子, 甚聪明;闻将军有一女, 特来求亲, 两家结好, 并力破曹。此诚美事, 请君候思之。’云长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 立斩汝首!再休多言!” (《三国演义》第73回) 这段对话将关羽不可一世、傲慢自负的性格刻画得十分深刻。又如, 当他听到黄忠被封为“五虎大将”之列时, 大怒道:“……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 (《三国演义》第73回) 关羽争强好胜而不分敌我, 视战友为对手的性格跃然纸上, 通过关羽的语言反映出他刚愎自用, 傲慢自负的悲剧性格是很具体的。

在《三国演义》中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的独特个性, 是作者使用的一种重要手段。《三国演义》中人物语言的独特个性, 为后来的古典小说, 如《水浒传》、《红楼梦》等在人物语言的描写方向开了先河。

《三国演义》在刻画人物性格, 塑造典型形象方面, 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才能, 取得十分杰出的成就, 小说生动而形象地将诸葛亮, 曹操、刘备、关羽、张飞、黄忠、赵云、孙权、周瑜、鲁肃、郭嘉、程昱、荀彧、许褚、马超、徐晃、张辽、司马懿、吕布等不同的人物性格刻画出来, 塑造了许多典型的艺术形象, 使他们以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的姿态走进中国文学人物形象的画廊里。

参考文献

[1][苏]高尔基著缪灵珠译《俄国文学史》,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第2、3页。

[2][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 第一卷, 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第307页。

[3][转]钟文性格的复杂性与质的规定性《文艺研究》1984年01期。

[4][明]罗贯中著[清]毛宗岗批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长沙:岳麓书社, 2006。

篇14:人物刻画中的定格艺术

我们先来看一段文字:

“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色的盔式帽。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等到举过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这是方纪在《挥手之间》中记录的一个片段。毛主席挥手告别的历史性镜头,在作家的笔下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一个动态之后静止的画面,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毛主席的坚毅果断和为民族前途而赴重庆的决心意志都在一瞬间得到很好的表现。定格强调突出了那个特殊的瞬间,使人物的形象刻画效果更加丰厚。

于是,我们就有了这样一个观点:在人物的刻画中,善于利用定格的艺术,将使文学语言更富张力、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富感染力。

读都德的《最后一课》,我们会被韩麦尔先生的正义勇敢以及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热爱的精神所深深震撼,对小说的结尾也一定记忆深刻。

在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后,最后一节的法语课就要结束了,此时“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他说: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小说结尾定格的画面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这是第一格,写出韩麦尔先生无比痛苦却又无奈的心情。第二格画面,写他“转身朝着黑板”,“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两个大字”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一画面的语言虽然不多,但却极富张力,它把韩麦尔先生在愤怒之下的无奈、惆怅、失望、惋惜甚至有点懊悔的心情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给读者很大的心灵震撼。文章在这样的画面下戛然而止,留下艺术的空白,意蕴就更为深远了。

因为定格在人物刻画方面的显著作用,一些艺术家也把它化用在了人物传记作品中。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三作家》一书中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描写中就多处用了这样的手法。在写接见拜访的客人的时候,茨威格为了突出拜访者对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惊讶,作者做了这样的描述:

“他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希望从他身上找见威严非凡的东西,希望看到一个貌似天父的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像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门终于开了,进来的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由于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他刚进门,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地微笑。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

他“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一前一后的变化,一动一静的区分,把拜访者前后的心理反差表现了出来,并且定格在了那“收住的脚步”上。由此,我们不能不说,作者茨威格是驾驭定格艺术的高手。

无独有偶,茨威格在写列夫·托尔斯泰那双会“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的眼睛时也用上这种写法。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

如果说外在画面的直接定格使人物的刻画上了一个层次,那么心灵画面的外在定格却将人物的刻画升华到无与伦比的地步,茨威格在对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刻画中做到了。“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一秒钟的短暂定格,使眼睛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让被审视者裸露无遗,多么优秀的语言,多么巧妙的定格,简直把列夫·托尔斯泰的眼睛写神了。看到这样的文字,我们又怎能不相信“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呢?茨威格把定格高度艺术化,而茨威格的作品也因为有了这样的艺术存在,而让人更耐读。茨威格的定格艺术又一次肯定了我的看法。

在电影、文学中,定格的表现手法是相通的,如果大家关注文学作品,你会发现定格在文学作品中还是挺多的。理解定格艺术、用好定格艺术将会使我们对人物表现艺术有更深刻的理解。

上一篇:考题一下一篇:书法讲座新闻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