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2024-04-26

云南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精选6篇)

篇1:云南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良好态

度与品德的培养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一、有效的说服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1、呈现证据注意点

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低年级学生,教师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当学生没有相反的观点时,教师应只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当学生原本就有反面观点时,教师应该主动呈现两方面观点。当说服的任务是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应只提出正面观点;当说服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长期稳定的态度时,应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2、说服注意点

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一般而言,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这样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教师应该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品德理论

社会学习主要指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班杜拉认为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人不是消极地接受外在刺激,而是经过一系列的主动加工过程,对外在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儿童品德的发展既依赖于儿童的内部条件,也同强化、榜样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关。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中替代强化或替代惩罚是非常重要的。

2、呈现榜样注意点

由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可接近感。另外,教师还要给学生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感染力和可信性,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3、榜样行为示范的方式

榜样行为的示范有多种方式,既可以通过直接的行为表现来示范,也可以通过言语讲解 来描述某种行为方式;既可以是身边真人真事现身说法的示范,也可以借助各种传播媒介象 征性地示范。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充分利用恰当的示范方式。

三、利用群体约定

四、价值辨析: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

五、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1、奖励的类型

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

2、给予奖励注意点

给予奖励时,首先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其次,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最后,应强调内部奖励。

3、惩罚的方式

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

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篇2:云南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依从→认同→内化

1、依从:这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

2、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榜样的特点、榜样行为的性质、示范的方式等都影响着认同。

3、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由于在内化过程中解决了各种价值的矛盾和冲突,当个人按自己内化了的价值行动时,会感到愉快和满意;而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家庭的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篇3:云南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良好习惯;培养

关于习惯有许多名人名言,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会对学生的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可见,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目标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按时作息,培养学生规律生活的好习惯

学生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按时吃饭,按时完成作业。这样看似简单的事情,但对于儿童来说,也并非一下子就可以养成这样的习惯。他们总会因为迷恋有趣的动画片而耽误了按时完成作业,又会因为作业没有按时完成,从而影响了按时睡觉,因此,又因为没能按时睡觉便会赖床不按时起床。在品德与生活课上,我向学生讲述著名哲学家康德的故事,康德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养成了严谨规律的生活习惯。据说,他每天散步要经过镇上的喷泉,而每次他经过喷泉的时候,时间肯定是上午七点。这种有条不紊的作风正是哲学家严密思维的根源。我开展“我是时间小主人”这个活动,让学生记录下自己每天起床、睡觉、看电视、写作业等时间,做成一个小表格,在班级中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就应该从这样的“小事”入手,培养学生规律生活的好习惯。

二、做事用心,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好习惯

专心致志是形容一个人做事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在学习时,学生应该用心学习,在玩耍时应该专心玩耍。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讲故事又是品德与生活课重要的活动方式。我首先为学生讲述“小猫钓鱼”的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中体会小猫之所以开始没有钓到鱼,是因为它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做事不用心,而后来又钓到了鱼,是因为专心致志的结果。抛砖引玉,让学生分享他们自己的小故事,通过不同的精彩表演吸引学生用心倾听。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上,我精心设计了一些小游戏,并通过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各种形式的交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用心听课。在这样一个一个专注的小模块中,逐渐养成了学生做事用心、专心致志的好习惯。

三、干净整洁,培养学生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仍然存在不洗脸,不洗手,偶尔出现“黑项圈”的现象。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应从他们的思想认识抓起。让他们对卫生有正确的认识,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观念。同时在班级中树立讲究卫生的好榜样,用榜样来激励学生进步成长,争做一个“卫生小达人”。让学生做到保持衣服的干净与整洁,勤换勤洗,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并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同时,保持自己座位的卫生,及时收拾桌面书本,不乱扔垃圾,并能够主动捡起垃圾。同时开展一个“我是小小监督员”的活动,让学生做到自我监督,互相监督,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形成讲卫生的意识,做到干净整洁,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此外,还应培养学生做事有条理,积极举手发言,爱动脑思考,爱提问题,保管和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等优良的习惯。

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我做到以下几点,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1.标准要低。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因此,教师对学生所设定的标准要低,时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样才能踏踏实实、循序渐进,也才能使学生树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自信心。

2.规则要细。对于小学生,要给予学生明确的规则指示,不能空洞,要具体。要让学生能够理解接受,便于学习和操作。

3.树立榜样。教师自身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同时在学生中树立同伴作为榜样,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4.勤于检查。教师对学生卫生、坐姿、作息等要勤于督促检查,及时指出问题,及时表扬优点,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和反馈,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养成良好习惯,改正不良习惯。

由于年龄特点及心智水平的限制,小学生的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教师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探索,渗透教育,持之以恒,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好学生!

篇4:云南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条件是:

(1)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

(2)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

2、知识获得的两个环节: 知识直观和知识概括。

3、知识直观

(1)类型: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观;③言语直观。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②加强词与形象配合;

③运用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4、知识概括

(1)类型: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2)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

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②正确运用变式;

③科学地进行比较;

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教师招聘考试资料网

篇5:云南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2014延边州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要点: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

1、定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实质:

①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经常表现为趋避、喜恶等,这些倾向性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又不是一一对应的。如某教师虽然对调皮的学生有排斥、回避的倾向,但不一定转化为外在的行为。

②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如爱护公物的行为不是由能力决定的,而是由态度决定的。

③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

3、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二、品德

1、定义: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实质:

①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如果只是此一时彼一时的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的形成。

③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3、心理结构:

①道德认识--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吉林分校:长春市朝阳区辽宁路2338号中公教育大厦(圣豪对面)

电话:0431-81706084 817083

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http://jl.zgjsks.com/

②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情感; ③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技能、习惯)。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1、相同点

实质相同: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结构一致: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2、区别

第一,二者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例如,我们经常说某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但这并不等于他的品德不良。

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了多种程度的变化@2014吉林市事业编教师招聘。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即注意,如学生愿意听各种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反应”,即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评价”,即按照价值准则行动后获得满意感或愉快感,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某种价值;“组织”,即价值标准的组织,判断各种不同价值标准间的联系,克服其间的矛盾和冲突;“性格化”,即将各种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使之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上述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其稳定的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

吉林分校:长春市朝阳区辽宁路2338号中公教育大厦(圣豪对面)

篇6:云南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中公北京教师网

北京市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教师的心理特征

和职业成就的关系

一、教师的责任

教师职业是世界上组织得最紧密的职业之一,所以教师组织在各领域能够起着并且正在起着极大的作用。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从师德上说,教师必须更加富有事业心、责任心和进取心,更加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更加热爱教育事业。

其次,从教师能力和作风来说,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能主动了解并参与学校事务和社会的变革;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从容面对挑战的能力;要有民主的观念和作风,有全面的育人观,能因材施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有高尚的情操、广博的学识,有丰富的想象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有效提高教育的质量。

另外,一名能够发挥作用的合格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理想、道德素质和知识能力素养,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心理品质。

二、教师的特征和职业成就的关系

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许多研究表明,在智力与知识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他们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

这些研究启示我们,教师专业需要某些特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研究材料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中公北京教师网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中公北京教师网

研究表明,有激励作用、生动活泼、富于想象并热心于自己学科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工作较为成功。

这些研究比较深入地揭示了导致教师职业成功的特殊能力和人格特点,为教师的造就和培养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有迹象表明,教师特征与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年龄阶段特征存在着相互作用。

三、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的期望进行了研究。

不过,在实际的教育情境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并不一定会发生自我应验的预言效应。因为教师期望效应的发生,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众多的心理因素。

更多北京市中学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信息,敬请关注“中公北京教师网”!

推荐阅读:中公专家帮你轻松搞定“埃里克森社会发展理论”

上一篇:xx论坛联谊会讲话稿下一篇:沈阳妇婴医院无线多媒体通信应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