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巧家县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四月份考试卷 高一历史

2024-05-01

云南省巧家县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四月份考试卷 高一历史(共4篇)

篇1:云南省巧家县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四月份考试卷 高一历史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巧家县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12月份考试卷

高二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分卷I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0分,共50分)1.两伊战争中,伊拉克首先发动“袭船战”的直接原因是()

A. 伊朗封锁了阿拉伯河的航道 B. 伊朗在地面战斗中多次使用化学武器 C. 双方进入拉锯战,难以打开局面 D. 伊拉克提出停战要求,遭到伊朗拒绝

2.构成凡尔赛体系的诸条约中涉及到南斯拉夫问题的是()①对德和约 ②对奥和约 ③对保和约 ④对匈和约 ⑤对土和约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3.下列有关索姆河战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英法发动的战役,主要是为了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 ②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③在这次战役中飞机、坦克首次亮相 ④胜负未决,实际上未起到牵制德军的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4.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这次战役()

①粉碎了德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 ②挽救了巴黎 ③是一战中交战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战役 ④宣告了西线战事的结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③④

5.《洛迦诺公约》草签后,欧洲一片欢腾。白里安说:“和平终于到来了。”斯特莱斯曼称,公约将成为国家之间和人民之间关系史上的“里程碑”。奥斯汀·张伯伦则誉之为“战争和和平年代的分水岭”和“欧洲历史的转折点”。上述三人对《洛迦诺公约》的评价()A. 符合实际 B. 对公约的作用有所夸大

C. 毫无道理 D. 属于外交辞令,不反映其真正想法

6.在华盛顿会议上,英美向日本施加压力,要日本归还其在山东攫取的权益给中国的真实意图是()A. 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B. 利用中国牵制日本,以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 C.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D. 抵制日本扩张,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7.在凡尔赛体系下,中东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A. 巴尔干地区成立民族国家 B. 奥斯曼帝国瓦解 C. 德国丧失了海外殖民地 D. 奥匈帝国瓦解

8.史学界认为,“它利用冷战的阴影,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划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这里的“它”是指()

A. 杜鲁门主义 B. 马歇尔计划

C. 共产党中央情报局 D.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9.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是()A. 索姆河战役 B. 马恩河战役 C. 凡尔登战役 D. 日德兰海战

10.有一种观点认为,粗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它显示出的变化相当少,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下列各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主要确立了列强在欧洲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B. 国联由英法操纵

C. 欧洲的帝国主义阵营更加巩固 D. 欧洲的海外殖民体系进一步扩大

11.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张伯伦对希特勒行动提出疑问:“这是老的冒险行动的终结呢,还是新的冒险行动的开端?……这是武力征服世界计划中的一个步骤吗?”这段材料()A. 表明张伯伦思想发生根本性变化 B. 说明英国放弃了绥靖政策 C. 反映出英德矛盾趋于尖锐化 D. 表明张伯伦仍然顽固坚持绥靖政策

12.两伊战争被称为一场没有胜者的战争,主要是因为()A. 战争使交战双方两败俱伤 B. 战争最后以停火而告终 C. 战争使美苏等国从中渔利 D. 战争造成中东国家分裂

13.下列表述能够体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共同点的是()A. 大国凭借实力建立的国际关系格局 B. 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 C. 惩治了法西斯战犯 D. 确立了新的世界殖民体系

14.1928年,在签订《非战公约》时,帝国主义各国纷纷提出各自的保留条件。法国说可以进行防御战争,日本认为可以在中国东北自由行动。这些保留条件从本质上说明《非战公约》()A. 充分尊重各国的主权 B. 具有明显的虚伪性 C. 没有得到列强的认可 D. 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15.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制的核心是()A. 彻底铲除法西斯势力 B. 美苏共同分割世界 C. 消除意识形态间的分歧 D. 实行社会制度间的对峙

16.火能温暖人也能烧伤人。现代武器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杀伤力促使有良知的科学家进行反思,《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这份宣言敦促各国政府承诺()A. 永远不再发动战争 B. 永远不再进行核试验 C. 不把科学成就用于战争目的 D. 建立“国际战犯审判法庭”

17.下图是1947年的一幅漫画。斯大林正在防守的篮球写着“马歇尔计划”,球框上写着“欧洲复苏”。你认为这幅漫画应该是()

A. 苏联的宣传画 B. 美国的一幅漫画 C. 真实的再现了斯大林的外交政策 D. 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成功

18.1993年,巴解组织和以色列在华盛顿签署了《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临 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该宣言对以色列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A. 有利于改善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B. 使犹太人定居点问题得到和平解决 C. 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D. 以色列的生存权得到了承认

19.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西线战场上的战役有()①马恩河战役 ②凡尔登战役 ③索姆河战役 ④日德兰海战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②③④

20.二战爆发前,法西斯侵略者在世界范围内发动的最早的局部侵略战争是()A.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B. 德意联合侵略西班牙 C.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地区

D. 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21.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回击”的措施是()

A. 实施马歇尔计划 B. 建立经互会 C. 建立“北约”组织 D. 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22.下图是1942年的一幅战争宣传海报,题名《绞死希特勒》。图中三只手代表着当时对德作战的三个主要国家,这三国是()

A. 美国、英国、法国 B. 英国、法国、苏联 C. 美国、英国、苏联 D. 美国、法国、苏联

23.美国和越南签署《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美国表示尊重越南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双方完全停止敌对行动是在()A. 1969年6月 B. 1973年1月 C. 1975年春 D. 1964年8月

24.希特勒打出民族主义旗号而获得群众广泛支持的主要原因是()A. 人民渴望德意志统一 B. 人民群众痛恨《凡尔赛和约》 C. 德国日益走向强大 D. 德国经济十分困难

25.下列关于历次中东战争的表述,错误的是()A. 发生在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 B. 反映了中东地区复杂动荡的局势 C. 给当地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灾难 D. 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法之间在瓜分非洲问题上有利害冲突。英国控制埃及之后,加紧排挤法国势力。在扩大非洲殖民地的过程中,19世纪末双方军队几乎发生武装冲突。为了共同对付德国,1904年英法缔结协约,调整了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法国放弃二十多年来反对英国占领埃及的态度,正式承认埃及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则同意法国侵占摩洛哥。

材料二 1907年英俄协约的签订,也同英俄调整在亚洲的矛盾有关。按照这项协定,伊朗分为三个部分,北部为俄国的势力范围,南部为英国的势力范围,中部为中立带,双方均可自由出入。阿富汗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关于中国的西藏,英俄互相承认对方在西藏的既得利益,同意维持西藏现状,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请回答:

(1)据材料,英国同法国签订协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英国为什么要调整与俄国在亚洲的矛盾?(2)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实质是什么?其签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根据上述材料,你对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有何认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及总统萨达特在尼罗河畔休息时,一直冥思苦想,考虑如何尽早收复西奈半岛的广阔国土。在反思了中东战争后,他突然意识到问题的症结也许就在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从一开始就没能建立起起码的信任——整整两代人受到的教育都是要把对方看作不共戴天的敌人。

材料二 他最后唱的歌是和平之歌,他把歌词放在自己的口袋里,但是子弹射穿了口袋里的歌词。——以色列外交部长佩雷斯纪念拉宾的讲话 请回答:

(1)萨达特认为中东地区冲突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针对战争的不断发生,萨达特的政策作出怎样的调整?有何意义?

(3)拉宾是以色列的和平使者,他的遇刺说明中东和平的历程不会一帆风顺。请你归纳一下阻碍中东和平进程的因素。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及总统萨达特在尼罗河畔休息时,一直冥思苦想,考虑如何尽早收复西奈半岛的广阔国土。在反思了中东战争后,他突然意识到问题的症结也许就在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从一开始就没能建立起起码的信任——整整两代人受到的教育都是要把对方看作不共戴天的敌人。

材料二 他最后唱的歌是和平之歌,他把歌词放在自己的口袋里,但是子弹射穿了口袋里的歌词。——以色列外交部长佩雷斯纪念拉宾的讲话 请回答:

(1)萨达特认为中东地区冲突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针对战争的不断发生,萨达特的政策作出怎样的调整?有何意义?

(3)拉宾是以色列的和平使者,他的遇刺说明中东和平的历程不会一帆风顺。请你归纳一下阻碍中东和平进程的因素。

29.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

(1)上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思考?

(2)列宁曾经论述过“战争引起革命”和“革命制止战争”的观点。你认为这一观点是否合理?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加以说明。

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所需要的是法国让我们安宁,要防止法国——假如它不愿和我们保持和平的话——找到盟友。只要法国还没有盟友,法国对我们就没有什么危险……除了法国以外,各国都需要德国,德国应尽力利用它们的彼此关系,不让它们联合起来反对自己。” ——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

材料二 1890年俾斯麦下台后,威廉二世表明其对外政策时说:“在我们德意志军旗的保护标志之下,我们有理由提出要求:凡是外国人给予一切其他国家的某些权利,也同样是德意志商业、德意志商人和德意志船只所要取得的权利。” ——《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威廉二世的外交国务大臣毕洛夫说:“当其他国家分割世界时……我们不会消极地躲在一旁……如果英国人谈大不列颠,法国人谈新法兰西,俄国人侵占亚洲……那么,我们也要求建立大德意志。” ——《世界近代史教学资料选辑》(二)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德国对外政策的核心是什么?为此,德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2)材料二、三说明德国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说明德国对外政策变化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伊朗攻入伊拉克境内后,伊拉克多次提出了停战要求,遭到拒绝后,伊拉克在发动“袭船战”的同时,在地面战斗中多次使用化学武器。

2.【答案】B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了凡尔赛体系下诸条约的内容。解题关键是熟记各条约的主要内容。②③④均涉及到了南斯拉夫问题,故选B。

3.【答案】A

【解析】飞机在凡尔登战役中就已开始使用,索姆河战役虽然胜负未决,但是起到了牵制德军的作用,所以正确答案为A。

4.【答案】C

【解析】一战中,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战役是索姆河战役;马恩河战役后,西线战事并没有结束,双方转入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因此,③④的叙述不正确。5.【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言论只看到了公约的积极性,而没有意识到公约复活了德国军国主义,为日后德国法西斯上台并发动战争创造了条件。6.【答案】D

【解析】一战期间和一战后,日本加强了对亚太地区的扩张,威胁到英国和美国的利益,因此英美千方百计要抑制日本的势力扩张。7.【答案】B

【解析】奥斯曼帝国瓦解属于中东地区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在此地区也产生了新的民族国家。8.【答案】B

【解析】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为美国制造商、出口商占领欧洲市场,扩大对外贸易提供了有利的时机,促进了美国国内经济的发展。9.【答案】C

【解析】凡尔登战役前后持续10个月,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法军战稳了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

10.【答案】B

【解析】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的叙述是正确的。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一战削弱了欧洲各国,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因此,A、C、D三项的叙述都是错误的。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英国的绥靖政策。在德国闪击波兰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对德政策是坚持绥靖政策。12.【答案】A

【解析】两伊战争长达8年之久,交战双方死伤惨重,经济发展受到阻碍,都蒙受了重大损失。因此,这场战争是一场没有胜者的战争。

13.【答案】A

【解析】B项与雅尔塔体系不符,雅尔塔体系是以美苏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C项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符,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由法西斯发动的;D项与雅尔塔体系不符,从雅尔塔体系建立开始,殖民体系逐渐崩溃。14.【答案】B

【解析】帝国主义列强宣称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又宣布各种保留条件,就是准备随时找借口不履行《非战公约》,这是该公约虚伪性的体现。15.【答案】B

【解析】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16.【答案】C

【解析】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竞相采用先进科技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给人类带来巨大伤害。这篇宣言反思了这一教训,其目的是敦促各国政府承诺不把科学成就用于战争目的。

17.【答案】B

【解析】二战后美国推行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力图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但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接受这一计划,所以这一计划只是在西欧国家实行,因此当时的斯大林不可能去接“球”。18.【答案】D

【解析】1948年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以来,一直没有得到阿拉伯人的承认,该宣言的签署,表明巴解组织承认了以色列政权的合法性。

19.【答案】B

【解析】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均发生在西线战场上,而日德兰海战发生在北海。20.【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直接反映历史事件的客观题,回顾每次侵略战争的时间即可选出正确答案。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时间为1935年,德意联合侵略西班牙的时间为1936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的时间为1931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时间为1938年。

21.【答案】B

【解析】注意是经济方面,即建立经互会,加强内部经济合作,与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进行对抗。22.【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图片中的国旗图案进行判断,明显可以看出,星条旗代表的是美国,米字旗代表的是英国,锤头镰刀旗代表的是苏联。另一种方法是根据题干中的时间进行判定,1942年与德国作战的三个主要国家不会有法国,此时的法国已经投降。23.【答案】B

【解析】据教材可知,美国、越南签署《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是在1973年1月,故选B项。

24.【答案】B

【解析】人民群众对《凡尔赛和约》普遍存在着不满情绪。

25.【答案】D

【解析】历次中东战争与交战双方争取合法的生存权利直接相关,不能用“正义”和“非正义”来界定,故D项符合题意。

26.【答案】(1)对付德国。调整与俄国在亚洲的矛盾,以便联合俄国在欧洲共同对付德国。(2)是背着有关国家签订的帝国主义分赃协定。正式形成了三国协约集团,使欧洲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并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既互相斗争又互相勾结,完全以维护其各自的利益为转移;在资本主义国家互相勾结的过程中,总是以牺牲弱小民族的利益为代价。

【解析】英法、英俄关系的调整都是以重新分割弱小国家为条件,说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的着眼点是以自己的利益为转移,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代价。27.【答案】(1)未能建立起起码的信任,相互为敌。(2)开始与以色列进行谈判。开启了中东的和谈之门。

(3)彼此间的分歧;大国的插手;地区极端民族主义与恐怖分子的威胁等。

【解析】萨达特和拉宾都在中东地区和平进程中做出了杰出贡献,但同时两人在不同的时间遇刺身亡,这说明中东的和平进程是异常艰难的,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28.【答案】(1)未能建立起起码的信任,相互为敌。(2)开始与以色列进行谈判。开启了中东的和谈之门。

(3)彼此间的分歧;大国的插手;地区极端民族主义与恐怖分子的威胁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概括材料“问题的症结也许就在于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从一开始就没能建立起起码的信任”即可。第(2)问联系埃及以色列走上和解之路回答。第(3)问综合上述材料,联系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历史性的互不信任、二战后美苏争霸插手等因素考虑。

29.【答案】(1)一战过程中,飞机用于战争,毒气战在战争中被采用,坦克等新式武器投入使用。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为战争奠定了物质与技术基础,也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2)列宁的观点是合理的。首先,一战带来了交战国的经济政治危机,必然发生革命运动。如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德国的十一月革命等。其次,革命使倾向于战争的统治集团瓦解,起到了制止战争的作用。如十月革命推翻俄国临时政府,苏俄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帝制,随后一战结束。

【解析】本题旨在探究一战的新特点、一战的影响和加速战争结束的因素,主要体现了历史探究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等新课程理念。第(1)问,结合图片信息“空战”“毒气战”“坦克”进行判断,联系高新科技武器用于军事,增加了战争的残酷性回答即可。第(2)问,注意分析战争与革命之间的关系,列举史实回答。

30.【答案】(1)核心:防止普法战争中失败的法国复仇,尤其是防止法国与别国结盟来反对德国。措施:1879年,与奥匈帝国签订同盟条约;1882年,与意大利、奥匈帝国签订《三国同盟条约》,建立了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

(2)变化:由称霸欧洲大陆发展到争夺世界霸权。原因: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实力超过英、法两国,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3)列强之间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益激化;英德矛盾成为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相互对峙和扩军备战;国际危机不断加剧,最终引发一战。

【解析】第(1)问中的“核心”应依据材料一中“防止法国……找到盟友”等信息进行说明,“措施”可结合三国同盟的形成过程进行回答;第(2)问中的“变化”应依据材料二中“凡是外国人”、材料三中“建立大德意志”等信息进行归纳,“原因”需要联系德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第(3)问应注意结合德国对外政策的目的,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

篇2:云南省巧家县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四月份考试卷 高一历史

高一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分卷I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1902年2月,清上谕“各出使大臣,查取各国通行律例,咨送外务部,并著责成袁世凯、刘坤

一、张之洞慎选熟悉中西律例者,保送数员来京,听候简派,开馆编纂”。1903年3月,谕令载振、袁世凯、伍廷芳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并强调要率先拟出,尽快颁行。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公司法——《公司律》。清政府这一决策,主要是()A. 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B. 搜刮民间公司用于巨额赔款 C. 适应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D. 严防民族资本支持民主革命

2.张之洞曾说:“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下列说法符合材料原意的是()A. 洋务派开始兴办民用工业 B. 中华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C. 自强的尝试宣告失败 D. 生产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3.读“近代中华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示意图”,图示中两次发展低谷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 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C. 中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D. 中国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4.民国初年,中华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春天。这一时期()A. 民族工业体系逐渐独立完整 B. 纺织业成为最大的新式工业 C.近代工业形成对传统经济的绝对优势 D. 主要工业部门民族资本超过外国资本 5.明初下令迁江南民十四万户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这一做法()A. 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 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 C. 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D.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6.中国最早的民办机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由于资本微薄,又始终没有自己的船坞,在价格上也难以与外商匹敌,故无力竞争,步履艰难。甲午战争后,在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竞争下,发昌厂迅速衰落。这一史实说明()A.近代民族工业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B.近代民族工业经营不善,致使亏本 C. 民族资产阶级非常软

D.近代民族工业先天不足,产生后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排挤、压迫

7.钧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瓷窑之一。钧瓷被誉为“五大名瓷”之首,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其窑址在今()A. 河北省境内 B. 河南省境内 C. 江西省境内 D. 陕西省境内

8.到1956年年底,中国超过96%的农户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这表明()A. 农村土地改革顺利完成 B.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 农业集体化已基本实现 D. 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9.下列有关我国对外开放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 经济特区的设立使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B.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加快了我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C. 严格限制外资企业对内投资

D. 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10.邓小平指出,“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由此可见,把海南设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因为()

A. 海南最适宜于做经济特区 B. 海南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C. 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D. 海南经济在全国比较发达

11.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 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 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 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 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12.80年代“土地又归俺所有,我愿种啥就种啥……”下图则体现了当今农村土地的发展。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A. 正确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 B. 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80年代的责任制与现代化农业发展不符 D. 当今土地经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13.陈秉安著《大逃港》:“1977年11月深圳逃港人数为194274人,1980年逃港现象不仅消失了,外逃人员有成批地回来了。”出现这一鲜明对比的主要原因是()A. 内地政府加派部队严防偷渡者 B. 香港当局开始严惩雇主雇佣偷渡者 C. 中央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中央批准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

14.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据此判断,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是()

A.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B.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C. 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D. 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15.1949年开国大典,北京居民观礼时出行的代步工具有可能是()①自行车 ②有轨电车 ③公共汽车 ④地铁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6.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A. 蒸汽机车 B. 内燃机车 C. 电力机车 D. 汽车 17.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材料中英美等国做法的共同目的是()A. 倡导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B. 促进世界市场的扩大 C. 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 D. 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18.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世纪后期,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关键问题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由此可见,地理大发现的现实原因是()A. 西欧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 欧洲对东方商品的渴求 C. 垄断贸易引发激烈的商业竞争 D. 奥斯曼帝国隔断东西方主要商路

19.1935年5月6日,罗斯福总统任命霍普金斯为工程振兴局局长,该局从1935—1941年间共耗资113.56亿美元,其中78%用于公共建设和资源保护。罗斯福这样做的目的是()A. 提高公共事业水平以缓解社会矛盾 B. 拉动国内就业以恢复社会经济 C. 扩大政府支出以平息公众不满情绪 D. 加强资源保护以合理配置资源

20.下图反映了1870年和1900年的世界石油产量,以下选项中能影响该时期世界石油产量的是()

A. 石油化工业大发展 B. 飞机制造业大发展 C. 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 D. 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

21.有学者表示,古代的中西贸易,实以丝绸贸易为开端。历史上有若干时期,当丝绸运抵西方时,价值要用等量黄金来衡量。单从18世纪初叶开始,茶叶取代丝绸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一大宗,一举取代了丝绸在中外贸易中长达两千年的主角位置。材料主要说明()A.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B. 中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C. 西方市民阶层崛起发展 D. 西方封建贵族走向衰落

22.当15~16世纪西、葡两国绕过好望角进行殖民侵略和瓜分时,英国将注意力集中在北路,企图从北方打开东方殖民贸易的大门。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英国是新航路的开辟国 B. 英国综合实力相对较弱 C. 东方已被西、葡两国瓜分 D. 西葡两国共同对抗中国

23.勃列日涅夫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究其原因主要有()①改革过分追求稳定,经济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②改革使社会矛盾滋生,国家陷入困境 ③勃列日涅夫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 ④改革直接导致国家的解体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4.“一些革命前的富农重新获得发展,革命后被戏称为“小富农”的那些人也较快地发展为富农,一些中农和个别贫农也发展为富农,富农的人数及其影响由此逐渐扩大。”这段话描述的是哪一政策的影响()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5.有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A. 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B. 主要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C.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相互依存 D.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扩大

26.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组成的“基础四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大幅度减排,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这说明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①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 ②加强国际合作十分必要 ③区域集团化程度加快 ④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7.冷战结束后,以法、德为核心的欧洲联合进一步扩大。到1994年,欧洲联盟()A. 成员国包括西欧、北欧和东欧国家 B. 整体实力与美国相当

C. 在区域经济组织中一体化程度最高 D. 实现了货币联盟

28.今天,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个人历史评价褒贬不一。下列评价较客观的是()

A. “他在现代史上发挥了特殊作用,因为我们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变革。” B. “在我国历史上还未曾有过比戈尔巴乔夫更具破坏性的人物。” C. “他主要的历史作用就在于,他给了我们自由。”

D. “现在俄罗斯被远远地抛在后面了,而这首先是戈尔巴乔夫的过错。”

29.“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最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能够佐证该观点的是()A.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B. 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C.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0.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 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 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 共55分)

31.(15分)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货币的发展与演变体现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和社会状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尚书·盘庚中》记载:“贝者,水虫,古人取其甲以为货,如今之用钱然。”

材料二 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新唐书·食货志》

材料三 白银在宋代已具有货币的各项职能,到了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的流通更加广泛。1436年解除银禁,白银的流通便公开化,且更普遍,朝野上下都使用白银,白银取得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成了正式通货。到嘉靖年间(1522-1566年)政府又规定了白银同钱的比价,还规定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白银遂取得法定通货的地位。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飞钱”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概括我国古代货币发展的基本趋势。

(3)商朝使用贝币,秦朝通用圆形方孔钱,北宋出现纸币,明清使用白银。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

32.(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1)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加快了融入世界的步伐。结合史实,分别说明在与图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中,我国是如何主动融入世界的。材料二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必将迎来一个共创共事的新时代。

(2)试分析我国实施“一带一路”设想可行性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33(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对于他们而言,工业文明带给他们的只是苦难与痛楚,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工人阶级从切身经历中认识到: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因此,他们从自然法理论出发,要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人的天赋权利。英国一些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科贝特、伍勒韦德等人坚决抨击现实社会的不平等。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发出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法国社会学家圣西门、孔德等人。他们一致认同,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摘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评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4(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政中很重要的一项是暂时放弃金本位,这直接导致了世界白银市场的价格大涨,白银每盎司价格从1932年的0.27美元上涨到1933年4月的0.45美元,到1935年更升至0.67美元。罗斯福的政策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却“意外”地伤害到了大洋另一端脆弱的中国经济。白银涨价让中国的银元快速增值,这和我们现在人民币升值的意义是一样的,直接导致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顿失,商品出口大幅减少,而在国内则诱发了金融和工商业动荡,大量白银外流、原材料价格跌落、消费市场陷入低迷。——郎咸平《新帝国主义在中国》

材料二 1943年发表的《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和世界经济秩序安排的设想。

材料三 二战结束到70年代初的30多年中,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美元是核心的货币,大多数国际贸易和金融都以美元结算和支付,汇率的标定也是以美元为基准。在这一阶段,世界经济出现繁荣,工业国开始减少贸易壁垒,它们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欧洲和亚洲的经济从废墟中恢复,并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洪千帆、林忠凡《外汇知识与交易技巧》

材料四 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宣布,将在今后6个月内购进最多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同时进一步购入7500亿美元抵押贷款相关证券和1000亿美元房贷公司债券,美联储的这一做法其实就是央行开动印钞机器的一种委婉说法,因为美联储需要印钞票来购买这些国债。

材料五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连续两天在央行官方网站发表文章,倡议将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发展为超主权储备货币,并逐步替换现有储备货币即美元。这一观点得到了俄罗斯等其他“金砖四国”的支持,同时欧盟也向美国施压,提出打破国际金融旧体系的建议。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放弃金本位的目的。当时中国“意外”受到伤害,说明了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体系有哪三大支柱?其形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的原因。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元本位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4)根据材料五,概括周小川提出的建议。根据材料四分析周小川提出新建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影响美元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云南省大理体育中学2017-2018学年下六月份考试

高一 历史

1.【答案】C

【解析】《公司律》的制定与列强资本输出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搜刮民间公司与法律制定联系不大,故B项错误;《公司律》的制定是清政府主导的,适应了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公司律》的制定与民族资本是否支持民主革命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2.【答案】A

【解析】从“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可以看出洋务派开始兴办民用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的情况,并非民族工业,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是甲午战争的失败,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的目的是辅助于军事工业,并非满足人们的需求,故D项错误。3.【答案】B

【解析】根据图标显示,两次低谷的时间1927年、1949年,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是在三大改造后,故A项错误;这两年中国政府经济政策没有出现重大调整,故C项错误;中国官僚资本出现时间是1927年,结束时间是1949年,不存在经济垄断,故D项错误;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一直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故B项正确。4.【答案】B

【解析】关键信息:民国初年。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但没有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是民用工业,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正确;C项“绝对优势”说法错误,应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D项“民族资本超过外国资本”说法错误。5.【答案】D

【解析】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古代并未受到动摇,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富户迁移的做法并不是为了保证皇室土地所有制,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现象,故B、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在明朝初年政府将大量富户迁到南京,这样一方面便于监视富户,另一方面也对土地兼并现象是一种抑制,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故D项正确。6.【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发昌机器厂受英商排挤,近代民族工业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的说法过于片面,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近代民族工业经营不善,故B项错误;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的结果,不是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发昌机器厂由于资本微薄,无力与外商企业竞争,步履艰难,在外商排挤下迅速衰落,说明了近代民族工业具有资金少、规模小等特点,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故D项正确。7.【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窑址在今河北省,选择A项符合题意。8.【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材料反映的则是如此,所以本题选择C项。A选项错在农户还差4%,不能得出顺利完成的结论,B选项错在单从农业方面不能说明这一点。D选项不能单从农业方面说明就得出革命任务的完成,还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9.【答案】C

【解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考查我国对外开放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特区的设立是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开始,故A项正确,排除。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加快了我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进程,故B项正确,排除。我国鼓励外资企业对内投资,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故D项正确,排除。10.【答案】B

【解析】从材料海南岛有“许多资源”“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中可以看出,海南岛有发展经济的资源、地理等区位优势。所以答案选B。11.【答案】A

【解析】生产由医生来接生,说明观念已开放,但认为“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似不成规矩,主张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又说明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男女平等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民主思潮,故C项错误;材料主张生产由医生来接生,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西方医学知识,故D项错误。12.【答案】A

【解析】图画反映的是当今农村的土地流转,自80年代至今,农村土地所有权没有发生变革,仍然是归国家所有,农民拥有的是使用权,故答案选A。其他三项都符合题干材料反映的内涵。13.【答案】D

【解析】阅读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1979年7月中共中央设立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所以不仅逃港现象消失了,还吸引了外逃人员成批回来,故选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14.【答案】A

【解析】抓住20世纪90年代以及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的关键信息,20世纪90年代,做出开放开发浦东战略决策,故A项正确;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在1985年,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故C、D项错误;丝绸之路不在沿海地区,故B项错误。15.【答案】C 【解析】中国第一条地下铁路始建于1965年的北京。故排除④。故选C。16.【答案】A

【解析】蒸汽机车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内燃机车、电力机车、汽车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答案选A。17.【答案】D

【解析】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实行自由主义政策,1929~1933年美国实行凯恩斯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A项错误;B项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但与美国凯恩斯主义无关;C项错误,19世纪上半叶,英国不存在经济危机状况。本题选D项,都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发展。18.【答案】C

【解析】根据“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可知垄断贸易引发激烈的商业竞争。A、B两项在材料中无相关信息,可排除。D项与材料不符,材料里提到的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排除D。1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该局从1935——1941年间共耗资113.56亿美元”、“其中78%用于公共建设和资源保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揭示的是罗斯福解决国内就业的举措,以恢复社会经济,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的“缓解社会矛盾”说法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C项的“平息公众不满情绪”说法,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D项明显错误,“合理配置资源”不是题干所示工程的目的,排除。故选B。20.【答案】D

【解析】1870~1900年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A项是石油产量增加的结果而不是原因;B项中飞机是1903年发明的;C项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D项符合题意。21.【答案】C

【解析】由“历史上有若干时期,当丝绸运抵西方时,价值要用等量黄金来衡量”主要可以看出丝绸主要用于西方社会上层人士消费;由“单从18世纪初叶开始,茶叶取代丝绸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一大宗,一举取代了丝绸在中外贸易中长达两千年的主角位置”可以看出西方更多的消费是茶叶,也说明西方社会市民阶层崛起,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错误,题干主要体现的是西方消费;B项错误,题干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对外贸易;D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西方封建贵族的发展趋势。22.【答案】B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国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排除A;由题干材料“绕过好望角进行殖民侵略和瓜分”,说明东方尚未被西、葡两国瓜分,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西、葡两国共同对抗中国的信息,排除D;由于英国综合实力相对较弱,所以不敢与西、葡两国发生正面冲突,故选B。23.【答案】A 【解析】勃列日涅夫认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所以他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这使其改革逐渐陷于停滞,而他本人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①②③正确;④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故排除,因此选A。24.【答案】B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在这种政策下,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不可能出现“富农重新获得发展”“中农和贫农发展为富农”的现象,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下,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而且苏维埃政府恢复了商品交换,为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奠定了前提,故B项正确;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实际上是消灭个体农业,不可能出现“富农的人数及其影响逐渐扩大”的情况,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从1978年开始为克服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而进行的,早在建国初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就已经消灭了富农,故D项错误。25.【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紧密,互相影响。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26.【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当今环境污染严重,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应加强国际合作,①②④符合题意;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组成的“基础四国”不是区域集团,所以③错误。答案为B。

27.【答案】C

【解析】1994年时欧盟不包括东欧国家,排除A项;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的整体实力无法与美国抗衡,排除B项;欧元是1999年启动,排除D项,故选C项。28.【答案】A

【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开始了大规模的变革”,该评价较客观,故A项正确;“未曾有过比戈尔巴乔夫更具破坏性的人物”的评价有失客观,苏联解体的根源在于斯大林模式弊端的长期影响,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走上歧途,是不成功的,“他给了我们自由”的评价夸大了其改革的影响,故C项错误;俄罗斯落后是历史上斯大林模式弊端长期影响的结果,认为首先由戈尔巴乔夫承担责任,有失客观,故D项错误。29.【答案】B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迅速和激进方式”“深深的失望”即可判断为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故B项正确。3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苏联的改革,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意为发挥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意为坚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综合以上两点可知D项正确。

31.【答案】(1)铜钱过重,不便携带;商品经济和信用交易的发展。

(2)由多样走向统一;由一般金属货币向贵重金属货币发展;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方向发展。(3)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繁荣。

【解析】本题以货币的发展演变为切入点,考查我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状况。第(1)问根据所学基础知识不难回答;第(2)问要注意从整体上归纳概括;第(3)问明确货币是一种流通手段,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货币从根本上看,它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32.【答案】(1)融入:

1972年尼克松访华,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许多西方国家纷纷同我国建交,自50年代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经济体制上为融入世界创造了条件。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赢得了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契机,标志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全面开放。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普及,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为加强与各国的沟通、交流创造了条件。(2)条件:古代丝绸之路奠定历史基础;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意义:提高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扩大对外贸易、市场和投资,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解析】(1)根据第一幅图片中的中美领导人握手的场景分析出其显示的历史事件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结合其相关内容及历史意义作答即可;根据第二幅图片中有关“党的十四次代表大会”信息可知其显示的历史事件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结合中共十四大的主要内容作答即可;根据图片三中有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信息可知其显示的历史事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结合其相关历史意义作答即可;根据图片四中“我国网民规模达5.46亿”的信息可知其显示的历史事件为21世纪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结合其相关历史意义作答即可。

(2)第一问,从中国和国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中国方面由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奠定了历史基础,改革开放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加入WTO,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方面则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都是建设“一带一路”的历史条件。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带一路”的建设对于中国开发中西部地区有促进作用,也为中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造条件。此外,“一带一路”还可以扩大对外贸易,推动我国经济转型与发展。33.【答案】观点一: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灾难。

理由:工业文明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使整个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生产力发展了,但工人阶级丧失劳动权利,产品分配不公平等,人权受到侵犯;工业文明带来环境的破坏;随着工业文明的西方殖民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

观点二: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

理由:工业文明带来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和市场竞争;生产力的发展,能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进步;工业文明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它的扩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给亚非拉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客观上推动了其社会进步。(任答两点即可)观点三: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共存。(观点2分)

理由:利:主要表现为促进生产力和自由经济的发展,增进国家财富,带来社会文明的进步; 弊:主要表现为给广大的劳动者带来苦难,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和国家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结合史实,进行论述,注意要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性要强。如本题第一种观点,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灾难,据材料中“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得出工人阶级丧失劳动权利,导致产品分配不平等,侵犯了工人的人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政治上产生了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他们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工业革命要求以整个世界作为它的市场,对外进行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灾难,同时工厂的大量出现,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第二种观点认为工业文明给社会带来福祉,因此要结合工业文明对政治、经济和世界发展的积极影响进行论述;第三种观点是利弊共存,回答时要结合前两个观点进行综合论述。

34.【答案】(1)目的: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恢复经济。说明:中国与市场的联系密切,中国在世界市场中处于从属地位。

(2)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

原因:吸取大危机的教训;防止战争悲剧重演;原有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有识之士的推动等。

(3)原因: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作用:有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扩大了世界贸易;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篇3:云南省巧家县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四月份考试卷 高一历史

云南省景东县民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6月份考试

高一 历史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1.“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这首诗()A. 反映了唐朝瓷器生产的较高水平B. 歌颂了宋代五大名窑出产的青瓷 C. 赞扬了宣德年间制造出的青花瓷 D. 突显了明清时景德镇的瓷都地位

2.下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示意图,图示中两次发展热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 政府政策鼓励支持 B. 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C. 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D. 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3.《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这表明()

A. 具有商业交易凭证功能 B. 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C. 具有货币兑换凭证功能 D. 提高了商贾的社会地位

4.若想一览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的城市的雄姿,应该到元朝的()A. 杭州 B. 大都 C. 泉州 D. 扬州

5.建国后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大事记:“1955年,同仁堂制药厂被划归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管理,同仁堂被合并到宣武区药厂,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国家对同仁堂这类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通过()

A. 走合作化道路 B. 没收为国营企业 C. 全行业公私合营 D. 资本家自愿捐献

6.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A. 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B. 抵制了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C. 引进了大量近代科学技术 D. 增强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力量 7.下图为嘉峪关地区出土的魏晋时期画像砖,据此可以判断当时()

A. 我国北方开始出现铁犁牛耕 B. 西北地区农耕技术全国领先 C. 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得到推广 D. 我国古代犁耕技术已经定型 8.下面材料节选自顾准1959年的日记,反映了当时()

A. 对“人民公社化”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 “大跃进”取得了重大进展 C. “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 自然灾害是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9.2012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4部汉代蜀锦织机模型,结构复杂精巧,一些部件上还残存有丝线和染料。织机四周散落有不同身姿和书写有不同铭文的十多件彩绘木俑。这是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汉织机模型,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模型。下列相关结论最为合理的是()A. 证明了当时成都纺织技术领先全国 B. 不存在墓主是私营手工业者的可能 C. 陶俑或许代表了不同工种或者工序 D. 将我国丝织业出现的时间大大提前

10.北魏与唐前期实行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A. 发展小农经济,抑制土地兼并 B. 实行土地国有,促进经济恢复 C. 打击地主势力,促进生产发展 D. 改革基层行政,加强中央集权

11.在《资本论》一书中,马克思对资本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据此,你认为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有()

①早期殖民制度是以最残酷的暴力为基础的 ②“肮脏的东西”包括了奴隶贸易 ③殖民主义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④我们要反对资本的扩张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①②③ 12.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中国素称发达的是官营手工业 B. 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 C. 中国是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D. 中国最早冶炼的金属是铁

13.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出现。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铁犁牛耕的普及和推广 B. 井田制的确立 C. 均田制的实行 D. 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14.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下图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5.1881年,广东南海知易徐赓陛下令:“各省制办机器,均系由官设局,安明办理,平民不得私擅购置”,并以机器缫丝厂“男女混杂,易生瓜李之嫌”、“夺人之生业”为由,查封各处缫丝厂。材料表明()

A. 政府努力规范商办企业 B. 政府保护商办企业的发展 C. 商办企业缺乏法律保护 D. 政府淘汰不良企业

16.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A. 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 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 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 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17.下表是1895~1911年近代中国铁路修筑状况图。它反映出()

A. 交通改善离不开外资输入 B. 国人对投资新式交通没有兴趣 C. 中国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 D. 中国铁路修筑权的大量丧失 18.罗斯福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这表现在()①人们对银行的信任恢复

②联邦政府的影响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生活中

③相当数量的社会弱势群体成员首次享有了法定的经济保护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③

19.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反对过度干预经济,英国实行“多市场,少政府”的经济政策,法国开始了私有化浪潮。这表明()

A. 凯恩斯主义盛行推动西方国家经济发展 B. 西方国家陷入石油危机经济发展艰难 C. 西方国家对逐渐失效的国家干预政策进行调整 D. 西欧国家实力增强逐渐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

20.下列有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A. “马车专门为游览观光而发” B. “坐电车男女可以杂坐,不以为嫌” C. “人力车夫讨厌马车”

D. “对超越洋人马车的华人马车,按违章处理”

21.1986年,戈尔巴乔夫在其改革之初提出:国家将加大对机器制造业投资,达到“成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五年内赶上美国”。他的改革()A. 针对苏联经济停滞对症下药 B. 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 C. 未认清苏联经济问题的实质 D. 借鉴中国的“大跃进”运动

22.“为什么不是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是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呢?因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这方面引起的。”这段材料反思的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赫鲁晓夫改革 23.经济大危机的初期,美国政府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根据这一政策,请判断当时的美国政府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A. 政府对经济彻底放任自流 B. 政府操纵经济发展的“方向盘” C. 政府严格干预经济发展 D. 政府扮演经济的“守夜人”

24.在美国,不同的业界,不同的人士,对“新经济”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他们有着共同的一点,即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新的技术革命特别是目前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着新的影响。对此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 信息技术是“新经济”的重要内涵 B. 对“新经济”的理解因人而异

C. “新经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在美国问世的 D. “新经济”能够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25.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在其《世界经济的历史与展望》中统计:“1936~1938年,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资本主义工业国占76%,其中美国一国就占了32%;社会主义苏联占19%;而广大的亚非拉地区仅占5%。”对形成上述统计数据的原因认识不正确的是()A. 殖民掠夺加剧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B. 斯大林模式加快了苏联工业化进程 C. 罗斯福新政保障了美国的优势 D. 自由放任主义维持了西方的领先地位

26.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水利史上著名的“大坝时代”,1935年,科罗拉多河上高约223米的胡佛水坝宣告竣工,美国大规模兴修水利的直接目的在于()

A. 促进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 B. 促进农业发展以摆脱经济危机 C. 兴修水利以防止水土流失 D. 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27.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A. 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 苏联政局动荡 C. 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28.在苏联,1928年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 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 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 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 工业化牺牲了农民利益 29.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期间,胡佛政府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以扩大就业面;同时还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这表明胡佛政府()

A. 企图借助道德力量来缓解危机 B. 开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 寄希望于“邻居互助计划”克服危机 D. 扩大就业是其解决危机的唯一措施

30.印尼经济学家马里·潘格斯图说:“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让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抛弃。它们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个部分。”这反映了(A. 要给予发展中国家一个包括金融等更全面的全球化模式 B. 发展中国家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C. 发达国家应在经济全球化中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 D.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要积极参与经济规则的制订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5分)3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材料二 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 我国经济总量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简表)

材料四 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变化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2)依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特点。(3)我国全面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任重道远,试说明理由。

32(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166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1750年后,英国人口急剧增长。……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5%。

——史钟文《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英国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33(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苏联的共产主义》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苏联的共产主义》

材料三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为此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效果怎样?(2)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3)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观点?这种观点与前两则材料有何联系?

34(15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统治者之后,很快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击败了坚持新经济政策的布哈林,1929年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的建国思想。——老曲《苏联的颜色革命始于赫鲁晓夫》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代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重大调整。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引文为晚唐诗人陆龟蒙写的《秘色越器》,越窑秘色瓷,又称秘瓷、秘色越器,就是用保密的釉料配方涂抹器物表面而烧成的瓷器。本题的解题关键为这首诗作于唐代,故A项正确。唐代诗人不可能歌颂宋代青瓷,B项错。至今所知最早的青花瓷为元代制造,C项错误。更无所谓明清,D项错误。2.【答案】A

【解析】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得益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推动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发展,故A项正确;列强放松对华侵略只是第二次发展热潮出现的原因,故B项错误;实业救国开始兴起,只是第一次发展热潮出现的原因,不符合第二次热潮,故C项错误;图片时间范围内自然经济还没有完全解体,故D项错误。3.【答案】C

【解析】飞钱只是并未应用于商业交易,仅具有货币兑换功能,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唐代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据材料“合券乃取之,号飞钱”可知,飞钱具有货币兑换功能,故C项正确;材料中飞钱的出现,不能说明商贾社会地位的提高,故D项错误。4.【答案】C

【解析】泉州是元朝重要的外贸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走的是合作化道路,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建国初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用了和平“赎买”的方式,而不是没收,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同仁堂制药厂被划归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管理,同仁堂被合并到宣武区药厂,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信息可知建国初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用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方式,故C项正确;建国初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没有采用资本家自愿捐献的方式,故D项错误。6.【答案】A

【解析】洋务运动本身是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为维护清王朝统治而开展的自救运动,结果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故A项正确;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一直存在,且并未有效抵制,故B项错误;引进了大量近代科学技术是洋务运动的措施之一,并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并没有增强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力量,故D项错误。7.【答案】C

【解析】图示中体现的是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这种耕作方法出现在西汉时期农耕发达的中原地区。图示展现的是魏晋时期的嘉峪关地区,说明了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得到推广。8.【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认识到“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不能说是客观认识,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大跃进”的相关内容,不能把“大跃进”等同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故B项错误;材料观点认为“劳动队是天堂”,这样的政策是正确的,仍然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原因除了自然灾害外,当时错误的经济政策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不能把原因简单的归结为自然灾害,故D项错误。9.【答案】C

【解析】材料“这是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汉织机模型,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模型”,不能说明当时成都纺织技术领先全国,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讲述蜀锦织机模型,无法判断手工业的经营形态,故B项错误;材料“织机四周散落有不同身姿和书写有不同铭文的十多件彩绘木俑”,说明这些陶俑或许代表了不同工种或者工序,故C项正确;我国丝织技术出现在原始社会晚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0.【答案】A

【解析】北魏初年,鉴于中国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户口迁徙,田地大量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同时抑制土地兼并,北魏实行均田制,唐朝沿用,故A项正确;实行土地国有不是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实行均田制,地主的利益并未受到损害,故C项错误;改革基层行政属于政治层面,均田制是经济层面,故D项错误。11.【答案】D

【解析】早期殖民扩张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所以资本扩张具有进步性的一面,不应全面否定。12.【答案】D

【解析】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项,中国古代手工业规模大、分工细、技术水平高,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瓷器最先由中国烧造,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蚕丝的纺织以中国为最早,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最早冶炼的金属是铜,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13.【答案】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自然经济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故A项正确;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不是自然经济出现的原因,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北魏时期出现的封建土地国有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的特点,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14.【答案】B

【解析】建立股票交易市场是在90年代初,排除②,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十四大之后,排除③。15.【答案】C

【解析】广东地方政府查封各处缫丝厂的理由,都是其阻止商办企业发展的借口,并非出于规范的目的,故A项错误;因此可见政府法令阻碍了商办企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商办企业缺乏法律保护,往往会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无法推断这些企业是否为不良企业,故D项错误。16.【答案】C

【解析】斯大林模式开创了落后的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国家,通过牺牲农业为代价,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济模式,材料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17.【答案】D

【解析】由表格中数据可见,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比重最大。中国人没有外资输入也修筑了自己的铁路,故A项错误;同时也表明国人对投资新式交通有兴趣,故B项错误;从表中数据没法推测1895年之前是否修筑铁路,中国交通近代化之前是否已经起步,故C项错误;列强争夺铁路修筑权,导致中国铁路修筑权大量丧失,故D项正确。18.【答案】A

【解析】①是财政金融方面;②强调了政府对生活的影响,③体现了社会福利制度方面的措施,这些都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19.【答案】C

【解析】20世纪70年代,受石油危机等方面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而不是发展艰难,故B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反凯恩斯主义的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理论日渐受到重视,故A项错误。政府用大规模消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开始调整二战以来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故选择C项正确;D项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属于外交层面,不属于经济层面,故排除。20.【答案】B

【解析】20世纪30年代能游览观光的应属于富人,马车专门为富人而发,不能体现出社会进步,故A项错误;“坐电车男女可以杂坐,不以为嫌”体现平等,是社会进步表现,故B项正确;马车是富人、有地位的人乘坐,“人力车夫讨厌马车”反映社会地位不平等,故C项错误;“对超越洋人马车的华人马车,按违章处理”明显是不平等现象,故D项错误。21.【答案】C

【解析】苏联的问题在于经济发展体制有问题,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而戈尔巴乔夫没有涉及体制问题,即没有对症下药,故A项错误;苏联的改革在赫鲁晓夫时期已经开始,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没有涉及到体制问题,即没有认清苏联经济问题的实质,故C项正确;中国“大跃进”在20世纪50年代,而且很不成功,戈尔巴乔夫不可能借鉴中国的“大跃进”运动,故D项错误。2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该政策引起了政治经济危机,影响了工人和农民的生活质量。故选A项。23.【答案】D

【解析】自由放任政策与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相对立,排除B、C;A项太绝对;故D项正确。24.【答案】C

【解析】“新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问世的,C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25.【答案】D

【解析】1936~1938年,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西方国家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故D表述不正确。26.【答案】A

【解析】兴修水利直接可以缓解就业问题。2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的信息:“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指的是D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仅未能重新驱动停滞已久的苏联经济,反而使它陷入空前的危机;最根本的就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取消党的领导、抛弃无产阶级专政。28.【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能看出苏联农副产品的价格低,但是没有体现质量差,故A项错误;农产品的价格低是因为苏联实行“义务交售”,压低了价格,并不是因为产品过剩,故B项错误;该时期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不存在市场经济,故C项错误;从材料前后对比,可以看出苏联发展工业的方法是利用农产品与工业品的剪刀差,压低农产品价格,牺牲了农民利益,故D项正确。29.【答案】A

【解析】倡导轮流工作、“邻居互助计划”体现道德力量,故A正确;B项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的措施,C项不全面,D项说法绝对。30.【答案】D

【解析】由材料“成为这个过程的一个部分”可知,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成为模式的制定者之一,而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所以D项最符合题意。

31.【答案】(1)变化:1952~1956年,由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1978~2006年,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原因:三大改造的完成,苏联模式(或斯大林体制)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或十四大召开)。

(2)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联系日益密切;经济总量明显增加,世界地位日益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含量不断提升。

(3)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偏低;低端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单位GDP能耗偏高;经济管理体制有待优化;国际经济发展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劳动力资源优势弱化;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科技发展水平不高。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1952年到1956年、1978年到2006年的经济成分变化来归纳;原因则需结合1952~1956年、1978~2006年这两个时期的国际形势及重大决策去归纳。第一次主要是三大改造的结果;第二次主要是改革开放,特别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第(2)问,材料二主要反映了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材料三主要体现了经济总量增加、国际贸易往来频繁,材料四体现单位GDP能耗降低,说明经济管理水平、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第(3)问,结合以上信息,从我国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比如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单位GDP能耗相对较高等方面回答即可。

32.【答案】原因:立法推动圈地运动;重视科技;工业革命(蒸汽机的运用)。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背景。以概括要点的方式在材料一中找出促进工业发展的因素如圈地运动、科技推广、工业革命等。

33.【答案】(1)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效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取得成功,但较早被停止。(2)特征: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观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联系: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解析】第(1)问通过材料“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可判断出建设社会主义无经验可借鉴。探索和效果联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回答即可。第(2)问结合课本和材料进行回答。第(3)问围绕市场经济和生产力两个方面概括观点。对三则材料综合分析,不难看出,邓小平提出的观点主要是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34.【答案】调整:①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上:从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到直接过渡; ②所有制结构上:从多种所有制并存到单一的公有制; ③经济管理体制上:从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④分配制度上: 从按劳分配到绝对平均主义。

【解析】根据材料“在全国范围内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的建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上:从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到直接过渡;②所有制结构上:从多种所有制并存到单一的公有制;③经济管理体制上:从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④分配制度上:

篇4:云南省巧家县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四月份考试卷 高一历史

高二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分卷I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1517年,为反对教皇借颁发赎罪券盘剥百姓,路德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当时社会各阶层都对“九十五条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说“九十五条论纲”点燃了第一次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即宗教改革的火焰。这说明()A. 神学禁锢了人们的头脑 B. 罗马教皇是欧洲封建主 C. 当时社会矛盾相当尖锐

D. “九十五条论纲”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要求

2.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一个皮匠、铁匠、农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但都是被授予圣职的神甫和主教。”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 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就是神甫和主教 B. 神甫和主教要从各种职业的人中选举产生 C. 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要信奉上帝

D. 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是在上帝面前权利平等的教士

3.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A. 人要克制自己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 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 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个概念 D. 人欲是蒙蔽天理和人的本性的根源

4.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A. 以德治民 B. 无为而治 C. 君权神授 D. 实行仁政

5.《宋史》中出现了如下人物名字——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从中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A. 佛学 B. 法学 C. 道学 D. 理学

6.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观点中,最能体现其“民主性”的是()A. 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 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C. 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D. 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

7.《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材料反映了()A. 主张选择性地学习西方文化 B. 正确认识了东西方文化的优劣 C. 主张渐进式地变革中国文化 D. “华尊夷卑”的观念彻底改变

8.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A. 社会契约论 B. 人民主权说 C. 自由平等 D. 三权分立学说

9.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①“仁者爱人” ②“克己复礼” ③“敬鬼神而远之”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③

10.苏轼在文学和艺术领域都有着极高的造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 苏轼作诗善于借鉴和吸收民歌和神话,故雄奇豪放、瑰玮绚灿 B. 苏轼打破诗与词的界限,使词从“樽前”“月下”走向社会人生 C. 苏轼以行书名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北宋四大家” D. 苏轼“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句反映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11.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12.在法国大革命中沦为阶下囚的国王路易十六读完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后,不禁喟然长叹“这两个人毁了法国。”这说明了启蒙思想()

A.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彻底解放 B. 导致了法国的政教分离 C. 对法国大革命起到了动员作用 D. 否定了法国的等级制度 13.古代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人画()A. 在理学影响下兴起 B.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C. 强调个性,追求写实 D. 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

14.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信仰的奴役制”是指()A. “人皆上帝” B. “人皆僧侣” C. “因行称义” D. “理性至上”

15.易中天先生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中说道:“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只是在学术思想界很有名,而法家却是在当时的政治影响上独步天下。”法家能够“独步天下”是因为()A. 符合广大民众的根本意愿 B. 适应了奴隶主贵族称霸的要求 C. 迎合了建立专制统治的需要 D. 顺应了民本思想的发展潮流

16.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指出“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那个能影响到我们的大局吗?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 纠正左倾错误进行全面整顿 B. 破除困惑推动农村改革起步 C. 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进程 D. 南方谈话吹响市场变革的号角

17.中外艺术作品常有许多相同之处。图5两幅作品的共同点是()

A. 注重写实,作品栩栩如生 B. 注重写意,抒发个人情感 C. 托物言志,表达对民间疾苦的关怀 D. 大胆创新,开拓绘画艺术的新流派

18.1927年,中国共产党吸取了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发动了南昌起义。下列毛泽东的论断与这个“教训”有密切关系的是()

A.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B.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C.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D. “将革命进行到底”

19.2009年,一位基层干部质问记者“你是为党说话,还是为人民说话”,引起了一阵热议,也彰显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性。当初,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宣传活动的直接目的在于()A. 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B. 为了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C. 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D. 彻底铲除腐败

20.下图是某单位制作的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图版。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空白处应当填写的相应内容分别是()

A. ①先进文化

②先进生产力

③最广大人民群众 B. ①最广大群众 ②先进文化 ③先进生产力 C. ①先进生产力 ②先进文化 ③最广大人民 D. ①先进生产力 ②先进文化 ③经济发展

21.下图是袁隆平,他的科技成就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 第一个培育出杂交水稻优质品种南优2号 B. 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C.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不仅有助于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D. 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22.“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的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段话表明孙中山强调的革命中心纲领是()

A. 驱除鞑虏 B. 恢复中华 C. 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23.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中断的高考制度。1977年恢复高考()

①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②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 ③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④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④

24.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 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 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 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 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25.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梁启超家庭伦理观念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C. 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D. 儒学已成为众矢之的

26.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以下关于孙中山先生奋斗的业绩,叙述正确的是()A. 为推翻清王朝统治,率革命党发动武昌起义 B. 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C. 为推动民主革命发展,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D. 为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领导进行北伐战争 27.下图所示会议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A. 通过了宣言 B. 通过了三大政策

C. 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D. 提出节制资本

28.“‘七七’是中国一个承上启下的年头。这一年,我们沉睡了十年的民族醒了,它彰显了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对于中国历史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转折。”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 卢沟桥事变 B.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 恢复高考制度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9.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A. 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 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 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 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30.下图是1910年同盟会广西支部编辑出版的《南风报》第一期中的插图。图中的竹叶是由三民主义中的某个主义组成,请分析判断竹叶所示的主义指的是三民主义中的()

A. 民主主义 B. 民族主义 C. 民权主义 D. 民生主义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5分)31.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人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达尔文《物种起源》的问世,犹如一颗炸弹落在神学阵地的心脏。自然选择的理论,给上帝分别创造万物的教义以沉重的打击。正如霍登(W.Horton)所指出的那样,在生物进化的历程中,中古时代的大爬虫的地位,似乎比十字架的地位更重要 ——张秉伦汪子春《进化论与神创论在中国的斗争》

“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上帝和理性这两个最高的价值观念都通过新的理解而发展出新的方向,开辟了新的天地。把人世的勤奋创业理解为上帝的召唤,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把学术工作理解为基督教的天职,也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 ——[美]余英时《内在超越之路》

达尔文进化论冲击了教会宣扬的“神创说”,除此之外,这一理论还产生了什么影响? 根据材料说明宗教和科学之间的关系?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帝赋予了人按自己的意志塑造自身的能力,也可以下降为动物,也可以上升到与上帝相似的东西。——人文主义者皮柯《论人的尊严》

材料二 阿尔帕说:“……大多的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彼特拉克说:“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世界史·中古部分》 据材料一、二所述,人文主义者极力反对什么?提倡什么?

33.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流派,三者间的关系经历了漫长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韩愈《原道》

材料二 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然之势也。——欧阳修《本论》

材料三 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朱熹《答陈卫道》

(1)材料一中,“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为什么到隋唐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入于佛”?(2)材料二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

(3)材料三中,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爱因斯坦最为敬佩的科学家是牛顿。他曾谦虚地表示:“真正伟大的科学家是牛顿,我只不过是将牛顿在计算上的错误加以修正而已。”牛顿的天才是多方面的,他在天文、地理、数学、神学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他最有名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近代科学的基石。——摘编自谢南斗《中外名人传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爱因斯坦修正牛顿“计算上的错误”的具体表现。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1月)

“要之,异族因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 ——《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与西北协进会的演说》(1912年9月)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

材料二 2010年10月,全国政协通过了关于举办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的决定。在筹划过程中,武汉、南京等多个城市展开了举办权的大力争夺。

材料三 1942年,毛泽东在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观又有何新的发展?

(2)阅读材料二,如果你作为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组委会成员,武汉、南京你支持哪一个城市举办?为什么?

(3)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毛泽东所说的研究中共党史要“从辛亥革命说起”?

云南省大理州体育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五月份考试

高二历史

1.【答案】C

【解析】注意材料中信息“当时社会各阶层都对“九十五条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当时天主教会在思想上对欧洲人民进行严密的精神统治;在经济上天主教会对欧洲各国人民大肆搜刮;在政治上干涉各国的内政,引起欧洲许多君主和贵族的不满,因此教会与德意志各阶层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故C项正确;“神学禁锢了人们的头脑”“罗马教皇是欧洲封建主”体现的是教会与资产阶级以及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但没有突出与封建君主、贵族之间的矛盾,故A、B项错误;“九十五条论纲”应该说主要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要求,即批判天主教会的权威,故D项错误。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从材料看,马丁•路德认为,尽管每个人工作、职务不同,但他们都可以是“神甫和主教”,即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也就是说,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故选D项。A、C项逻辑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3.【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可以看出朱熹认为符合“礼”、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就是合理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就是人的欲望,故选B。4.【答案】C

【解析】新儒学的“新”是指与先秦儒学不同的内容。A、D两项是先秦儒学的内容,B项是道家思想,故选C项。5.【答案】D

【解析】从姓名中的“克己”“忍”“信”“仁”“礼”“忠恕”,可知其符合儒家的主张,理学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发展,故选D项。6.【答案】B

【解析】民主的含义即人民主权,国家权力属于人民,而不属于某人或集团。根据这个定 义,黄宗羲的观点中“天下为主,君为客”最能体现其“民主性”思想。7.【答案】A

【解析】材料中“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表明对外来文化,士大夫们主张“禁传其学术”,对外国技能是“国朝节取”,故A项正确;士大夫们认为“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主张“禁传其学术”,与“正确认识”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而禁传其学术” 反映了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并非主张变革,故C项错误;

“《四库全书总目》”于乾隆年间编修,“华尊夷卑”观念盛行,材料中“而禁传其学术”也表明没有彻底改变,故D项错误。8.【答案】B

【解析】社会契约论主要思想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材料反映的是契约已经订立,也可以废除,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反映的是人民主权说,故B项正确;自由平等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思想,故C项错误;三权分立学说是孟德斯鸠提出的,故D项错误。9.【答案】A

【解析】 “敬鬼神而远之”虽是孔子的思想,但不属于“仁”和“礼”的内容。10.【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吸收民歌和神话”、“雄奇”、“瑰玮绚灿”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楚辞有关(想象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丽,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而不是苏轼的诗,A项符合题意。11.【答案】D

【解析】注意题干关键信息“写意性”的限制条件。中国书法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书体,其中最具有写意性的是草书。选项A属于行书,B属于隶书,C属于篆书,D属于草书。故答案为D。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伏尔泰和卢梭使自由、民主和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为法国大革命做了最充分的思想动员。答案为C。13.【答案】D

【解析】文人画在唐朝时已经出现,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此时理学还未兴起,故A项错误;文人画反映了士大夫阶层的文化需求,故B项错误;文人画强调个性,追求的是抒情写意,故C项错误;文人画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故D项正确。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信仰得救,指人可以不通过教会和教皇即可和上帝交流,故选B。A观点错误;C是罗马教会的主张;D理性至上是启蒙思想的主张。15.【答案】C

【解析】法家迎合了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并非符合人民的意愿,而是主张用严刑酷法来统治人民,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主贵族衰落,地主阶级兴起,法家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故B项错误;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正确;法家用严刑酷法统治人民,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16.【答案】C

【解析】1978~1992年中国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对使用雇工发展个体经济是否会伤害社会主义问题的看法还有分歧,邓小平对个体经济经营尝试的支持,说明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进程,故C项正确;1975年,邓小平纠正“左”倾错误进行全面整顿,1978年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尝试破除困惑推动农村改革起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吹响市场变革的号角,与题目时间不符合,故A、B、D项错误。17.【答案】B

【解析】《墨竹图》属文人画,《星空》属印象画,二者都不注重写实,故A项错误;文人画和印象画都注重写意、表达个人真实情感,故B项正确;《墨竹图》托物言志,是个性非共性,故C项错误;二者都未开拓艺术新流派,故D项错误。18.【答案】B

【解析】国民大革命时期,由于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中共放弃了武装(即枪杆子)而导致大革命失败,中共吸取教训发动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19.【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要求回答“直接目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宣传活动的直接目的在于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0.【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的掌握。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1.【答案】C 【解析】 22.【答案】C

【解析】“驱除鞑虏”只是推到满州政府,反对满洲贵族统治,不能体现材料中的“政治革命”,故A项错误;“恢复中华”停留在民族主义层面,也没有涉及政治体制的变动,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意思,故B项错误;材料的意思是在推翻满洲贵族统治完成民族革命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废除君主专制政体,实质上表达了对民主共和的向往,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出现关于土地的信息,故D 项错误。2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十是在1995年提出,故①不正确。24.【答案】C 【解析】1958年中国发动了“大跃进”运动,急躁冒进之风盛行。在《人民日报》社论的号召下,民歌的“创作”达到高潮,这是“大跃进”在文艺领域里的反映,说明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这一现象与教育水平没有关系,排除A项;B项中“社会经济发展”不符合当时实际,排除B项;旅客们在“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不能代表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排除D项。2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说明梁启超主张民主思想,这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关,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梁启超主张民主思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梁启超主张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只是反映梁启超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并不能说明儒学已成为众矢之的,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26.【答案】C

【解析】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并没有在国内,没有直接领导,A项排除;B项中的《中华民国约法》说法错误,应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失败后,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推动民主革命发展,C项正确;D项“领导进行北伐战争”说法错误。27.【答案】C

【解析】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在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的基础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是其最大成果。B项表述错误,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三大政策,但并未在国民党一大上通过。A、D两项易排除。28.【答案】C

【解析】A项与题干信息“对知识的渴求”无关,故A项错误;B项是在1970年,与题干信息“七七”不符,故B项错误;从题干中“七七”“它彰显了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等信息可知指的是1977年12月恢复高考,故C项正确;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与题干信息“七七”“它彰显了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不符,故D项错误。29.【答案】D

【解析】孙中山并未提出过“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的观点,故A项错误;孙中山也未提出过“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的观点,故B项错误;孙中山并未提出过“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的观点,故C项错误;由“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得知孙中山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故D项正确。30.【答案】D

【解析】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竹叶之下是“雄鸡独立”,意指在民族(竹)主义的旗帜下,争取民族独立。31.【答案】影响:把“变化”、“发展”等观念引入科学领域,使人类在思想上发生了跃进。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宗教和科学的关系:科学与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科学在一个领域的成就意味着将宗教的影响从这一领域驱除出去。科学研究的精神动力可以来自于宗教信仰。【解析】根据材料,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影响:把“变化”、“发展”等观念引入科学领域,使人类在思想上发生了跃进,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宗教和科学之间的关系可从科学与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科学在一个领域的成就意味着将宗教的影响从这一领域驱除出去;科学研究的精神动力可以来自于宗教信仰等角度来回答。

32.【答案】 反对封建神学、神权、宗教束缚和等级观念;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强调人的价值。【解析】

33.【答案】(1)分别指:儒家在秦代遭焚书之祸;汉初黄老之学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发展,冲击儒学地位。

原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儒学失去原有的统治地位。佛、道两家吸收儒学,也讲“仁义道德”。

(2)欧阳修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化大有危害,儒学远胜于佛学;只要光大儒学,最终能够战胜佛教。(3)态度:朱熹认为佛学也有合理的地方,但不能指导实际,因此不如儒学。影响:朱熹吸收佛学的部分内容,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推动了儒学的复兴。

【解析】第(1)问,“事件或现象”结合所学,回忆相关时期儒家发展演变的重大事件即可。“原因”从三教合一的角度来思考。第(2)问,从“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等信息分析概括。第(3)问,“态度”要注意辩证地表述,“影响”从理学形成的角度来思考。

34.【答案】表现:否定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建立起相对的时空观;提出相对论,把物理学研究的领域扩大到微观的、高速运动的物体上。

【解析】结合所学,爱因斯坦相对论在两个方面对牛顿经典力学进行了发展。第一,否定了经典力学绝对的时空观,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第二,极大地拓展了经典力学的研究范围,使经典力学成为相对论宏观低速下的一种特例。

35.【答案】(1)辛亥革命时期提出民族统一(“五族共和”)、民族平等。有利于化解民族矛盾、团结各民族进行革命。国民革命时期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谋求中华民族解放。(2)答案一:武汉。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或革命首先在此成功)。答案二:南京。临时政府所在地(或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了工人阶级;其失败促使先进中国人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上一篇:惹人喜爱的小狗作文下一篇:向沈星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