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国宪法的修订

2024-04-18

【翻译】美国宪法的修订(精选11篇)

篇1:【翻译】美国宪法的修订

To Mr.Ma

新闻7班 董诗玥

0901017

5美国宪法的修订

美国宪法,1787年起草1788年生效,至今仍发挥法律效力,是最古老的成文宪法。作为美国公众权力的法定文书,宪法勾勒了政府系统的基本结构、授予政府权力并对此进行限定。同时,当人们认为由宪法建构的现行制度有必要改动的时候,宪法也提供了一个途径——宪法的修订。

至今为止,美国宪法经过了26次修订。前十条修正案,又叫人权法案,于1791年通过并实施。起初的13个自治州强烈要求加入这十条修正案,否则就拒绝签署宪法使其生效,所以这十条修正案被人们认为是文件固有的一部分,此后的两百年间也只不过多了16条修正案。

修正案数量之少不足以,却也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最初筹划宪法的人的智慧。他们起草了这份足够健全和牢固的文件,满足了整个国家未来200年的需求。而且正因为他们希望政府和法律体系都通过宪法建构,所以他们还确保了修正案不能轻易实施。正如宪法中说明的,修订宪法的过程很复杂,一般要经历很多年才能完成。宪法实施以来的大部分修正案,都没在这条曲折的路上走太远,这些修正案起初有千余份,半路夭折的也不占少数。

但是宪法就应当是活文件,随着美国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当美国人认为改变的时候到了,宪法给人们提供了两个修改宪法的提议,一个是通过上下议院2/3议员投票,另一个是通过2/3州议会要求国会召开大会。只有第一种方法实行过。

修正案起草之后,还需要各州通过和签署才能成为宪法的一部分。一样,宪法提供两种签署的方法,其中一种明显胜过另一种。几乎所有的修正案都是通过3/4州议员投票的方式通过的,只有一次是通过另一种途径——3/4州议会召开特殊会议投票,那是终止全国范围禁酒令的第二十一条修正案。

通过的修正案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就是大部分(26个中有18个)都是为了保护或拓展公民权利的。现留存的大部分修正案都有关政府机制,修正宪法实施之后出现的缺陷,或者根据对政府角色的认识的变化改善政府。

Translog:

修订宪法的细节——比如三分之二议员——翻译的很罗嗦,而且不清楚。

篇2:【翻译】美国宪法的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还不具备制宪的条件。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订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在总结胜利成果和确立国家制度方面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经过近四年的建设和发展,新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大陆实现了空前的统一;各民族在平等和友爱互助的基础上团结了起来;经过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等群众运动,人民群众被组织起来,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已经开始;1953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颁布后,通过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普选,选出了基层代表5669万人、全国人大代表1226人。这就为召开全国人大、制订宪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与此同时,现实也迫切要求召开全国人大、制定宪法。当时,我国正处于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确定了以一化三改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内容的过渡时期总任务。这就需要有一部根本大法来确定国家的领导制度,以便充分发挥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这一艰巨任务的完成。1952年12月24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43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提议由政协向中央人民政府建议,于1953年召开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并开始进行起草选举法和宪法草案等准备工作。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0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成立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为首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全面筹备制宪工作。同年底,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到杭州,着手起草宪法。在毛泽东的亲自主持下,宪法起草小组广泛参阅了中外宪法文件特别是苏联等民主国家的宪法文件,数易其稿,宪法草案初稿被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后提交宪法起草委员会。从1953年1月至1954年8月,宪法起草委员会先后组织了8000多人和15亿多人对草案初稿进行讨论,广泛征求意见认真修改后,形成了提交第一次全国人大讨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1954年9月15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代表宪法起草委员会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20日,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是贯穿1954年宪法的基本精神。由于受过渡时期历史条件的局限,1954年宪法还不具备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它是一个过渡时期的宪法。1954年宪法确定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道路,它的制定与实施,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着我国人民革命和国家建设的事业走上了新的里程。从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的基础,我国人民民主政治和人民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三次修改五次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后,在近半个世纪中,曾被三次修改五次修正。

11975年的第一次修改

1954年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我国逐步地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另一方面,由于“左”的错误,从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错误地制定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并且这条错误的路线在中共“九大”、“十大”上得到了肯定。“左”的错误的影响,使庄严的宪法几乎完全失去了作用。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例,根据1954年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4年,基层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2年。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到1965年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基本上做到按期举行。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从1953~1963年先后进行了五次选举,也基本上做到了按时选举。但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连续10年没有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也10多年没有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受到极大的损害。为了适应“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需要,从1970年开始,我国着手对宪法进行修改。1970年3月8日,毛泽东提出召开四届全国人大和修改宪法的意见,同时提出改变国家体制、不设国家主席的建议。次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遵照毛泽东的意见,开始了修改宪法的准备工作。同年8~9月召开的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专门讨论了修改宪法的问题,就是否设国家主席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基本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1975年1月,中共十届二中全会决定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张春桥主持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提请全国人大讨论,1月17日,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年的宪法,是在那种很不正常的条件下制定出来的。这个宪法对于很多需要认真规定的东西,都过于草率。因此可以说是一部有严重缺点和问题的社会主义宪法。

2.1978年的第二次修改和1979年、1980年两次局部的修正

粉碎“四人帮”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形势的发展要求对宪法做出进一步修改。这就有了1978年对宪法的再一次修改。1978年宪法是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成员组成的修改宪法委员会起草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主持了这次宪法的修改。在起草过程中,反复征求了党内外广大群众的意见,宪法修改草案在中共十一届二中全会上讨论通过后,提请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于1978年3月5日正式公布。

3.1982年的第三次修改

1978年以后的几年,是我国处于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清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根据新的情况制订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宪法在许多方面已经同现实的情况和国家生活的需要不相适应,有必要对它进行全面的修改。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接受中共中央的建议,决定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任主任委员,宋庆龄、彭真任副主任委员,主持修改宪法。决定成立以胡乔木为秘书长的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具体负责宪法的修改起草工作。1982年2月,宪法修改委员会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讨论稿,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认真修改后,于1982年11月23日在宪法修改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通过。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这一宪法修改草案。

4.对1982年宪法的三次修正

篇3:美国的宪法和美国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13个地区根据邦联条例,首次成立了以大陆会议为形式的松散的中央政府。谢斯起义,美国震动,也让美国人对松散的邦联政体开始了新的思考。经过近4个月的频繁活动,激烈争论,谅解妥协,“1787年宪法”应运而生,这份最初写在4页羊皮纸上的宪法文件,就是这个新国家的设计蓝图。

美国“1787年宪法”的序言只有一句话,但却规划和预示了美国未来成为世界强国和公众幸福的基础:我们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盟,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

拜读美国“1787年宪法”,能读出4个原则。

第一是联邦体制原则。美国宪法规定美国采用联邦制的国体。联邦政府只拥有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力,而其余未列明的权力都属于各州或者人民。

第二是三权分立原则。美国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三部分权力相互之间保持独立。在理论上,三权完全平等,并且互相制衡。每种权力都有限制另外两种权力滥用的职能。这就是现代民主社会著名的三权分立原则。

第三是宪法至上原则。美国宪法以及国会通过的法律的效力高于其他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规定。自从1803年著名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之后,美国联邦法院系统能够进行违宪查权。这意味着联邦各级法院可以审查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是否与宪法相抵触,并且可以宣布违反宪法的法律无效。

第四是人人平等原则。根据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人人都有平等地获得法律保护的权利。尽管美国宪法历经多次修改,但是“1787年宪法”的基本原则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国宪法的本质在于:限制政府的权力和保障民众的自由。

篇4:【翻译】美国宪法的修订

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如下:

说明:2018 年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修改前后对比(下划线代表新增、删除线代表删除)

篇5:袁世凯的美国宪法顾问

After Yuan Shikai became the first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October 10, 1913, there was a major quarrel between him and the Parliament on issue whether Parliament or the presidency should be the main seat of the power.In November he declared the majority party Kuomingdang illegal and ousted the party’s representatives from the Parliament, and on January 10, 1914 he dissolved Parliament itself.Then the way was clear for him to settle the issue in his own favor.His “constitutional advisor,” Professor Frank J.Goodnow of Columbia University, proved a handy if unwitting instrument to that end.The Revised Provisional Constitution promulgated May 1, 1914, which had been drafted in good part by Goodnow and a Japanese scholar, Dr.N.Ariga, reframed the government and substantially strengthened the powers of the president.President Yuan won the first round against republicanism.In July 1915 Goodnow was asked by President Yuan to prepare a memorandum on the respective merits of the republic and monarchy forms of government,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existing conditions in China.In the memorandum he drew up, he wrote:

“It is of course not susceptible of doubt thata monarchy is better suited than a republic to China.”

Goodnow qualified his statement by laying down the following prerequisites for restoration of a monarchy: the move should be clear provision mad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itutional rule in such an imperial China.He also endeavored to divest himself of any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ultimate decision:

“Whether the conditions which have been set forth as necessary for such a change from republic to monarchy as has been suggested are present, must of course be determined by those who both know that country and are responsible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Foreign Relations, 1915, p.58)

篇6:美国1787年宪法

王秀文

【课标要求】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学科指导意见】

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原则及其作用;知道联邦制的权力结构;理解美国的总统制;比较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感受1787年宪法中的“制约与平衡”原则这一人类政治智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了解联邦政府权力的分配结构,理解1787年宪法的分权制衡原则,评价1787年宪法,比较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制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目的和内容。

2.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联邦政府的权力分配和构建相应的结构示意图。

3.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探究美国宪法的特点并对美国1787年宪法进行评价。

4.通过情境的创设和图表的设计,探究美国共和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美国1787年宪法是美国人结合本国实际,自我创新的结果,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精华。

2.要辨证全面地分析1787年宪法,结合时代背景用历史主义的态度评价具体的事物,对事物的评价不可苛求。

3.英国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均代表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均对本国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要认识到民主政治的多样性和各自的独特性,能学会为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汲取精华,去其糟粕。

【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1787年宪法的内容、原则、作用,还涉及总统制、邦联制、联邦制、共和制等政治概念,由于学生缺乏系统的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体系和相关的政治学科知识,给本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美国在当今世界的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学生对美国的历史及现状都是挺感兴趣的,经过一段时间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对事物的理解、分析、概括以及比较能力等都有所提高,这为本节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

2.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

难点:

1.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

2.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民主共和制的比较

3.感悟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人类的政治智慧

【设计思想】

新课标要求历史教学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本课采用情境创设和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一是基于学习方法层面的改变,二是基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升华。

(1)核心知识: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2)核心方法:角色扮演,小组合作探究

(3)核心情感价值:美国1787年宪法是美国人结合本国实际,自我创新的结果,是人

类政治智慧的精华。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师:(创设情境导入)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照片(展示华盛顿的照片),这是美国的第一位民选总统华盛顿,他在美国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威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在1789

年4月30日发表的总统就职演说,并请一位同学上来宣读他的演说词。

“„在此宣誓就职之际,„„愿上帝赐福,保佑一个为美国人民的自由和幸福而组成的政府,保佑它为这些基本目的而作出奉献,保佑政府的各项行政措施在我负责之下都能成功

发挥作用。„„我庄严宣誓我将忠诚执行合众国总统职务,并将竭尽所能监守、维护并保卫

合众国之宪法。”

生:宣读演说词

师:点评学生的宣读

师:华盛顿在演说词中提到的政府指的是什么政府?(联邦政府)这个政府是什么时候

建立的?(1789年)演说词中的宪法指的是哪部宪法?(1787年宪法)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请同学们将课文翻开到109页。

(板书)美国1787年宪法

师:请同学们看这样的一段材料(多媒体幻灯片出示):

“新英格兰(美国地名)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在全国各地的那种

普遍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于1787年

思考:

1.结合教材思考美国当时面临什么处境?

2.从材料中分析美国出现这一处境的原因是什么?

生:看书思考

师:引导学生用最简要的词来概括

生:1.窘境;2.最高权力(中央)机构无权

(板书)窘境

师:造成美国中央政府机构无权的原因是什么?

生:美国的邦联体制,使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大大削弱。

师:邦联体制的特点是什么?

生:是各州的松散联盟,只是一个协调机关,几乎没有实权。

师:因此,只有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美国才能摆脱窘境,否则就会走向全面分裂。

师:美国的开国元勋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呢?

生:制定1787年宪法,改变国家政治体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板书)美国1787年宪法

师: 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开得并不顺利。先是有人迟到,后是有人早退,最后又有

3人拒绝签字,罗德岛则始终不肯派代表参加。会议过程中充满了唇枪舌剑,许多人最初的意见都被改得面目全非。会议每天都在争吵中度过,当时已经80多高龄的富兰克林对此忧

心忡忡,专门请了个牧师,每天开会之前让全体代表先做祷告,企求全能的上帝保佑他们的会议能顺利进行。会议开了近4个月,最终才形成了1787年的宪法草案。那么,他们究竟

围绕哪些问题展开激励的争论并最终达成妥协呢?请同学们先看书110-111页,在独立思

考的基础上,同桌和前后桌之间可以相互合作,请将制宪者们争论和达成妥协的问题写在纸

上。(让学生看书约3-4分)

生:思考并讨论问题

师:展示学生的问题并请学生点评问题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对问题进行筛选后留下主干

问题。

师:结合学生的提问,向学生展示下列四个问题(多媒体幻灯片出示):

1.如何加强联邦的权力?

2.如何构建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

3.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大小州和南北方之间的关系?

4.如何防止专制,保障民主?

生:逐个解决上述问题及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

师:1.如何加强联邦的权力?(多媒体幻灯片出示材料)

第一条:

第一款 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全属合众国的国会„„

第十款 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和军舰,不得和另外一州或国缔

结任何协定或契约,除非实际遭受入侵,或者遇到刻不容缓的危急情形时,不得从事战争。

第四条:

第三款 国会有权处置合众国之属地及其它产业,并制定有关这些属地及产业的一切必

要的法规和章则。

第六条: 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

不得有违这一规定。

------美国1787年宪法

生:联邦拥有立法、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大权,如国防、战争、外交、货币、征税和外

贸等。国家有适用于全国的宪法和基本法律。

师:美国通过确立联邦制,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这也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

要内容之一。

(板书)内容

师:2.如何构建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分配)?

生:美国中央政府的构建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师:三权指哪三权?如何归属?

生:三权指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总统掌握最高行政权,最高立法权属于国会,司

法权属于联邦各级法院――最高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

师:美国中央政府的构建实行三权分立原则。这也是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之一。

师:3.1787年宪法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之间的关系?

生:①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在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同时,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②在大州和小州的矛盾利益冲突上:参议员每州两名,满足小州的利益要求;众议

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照顾了大州的利益。③在南北方关系上:这部宪法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还把5个黑人折合为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兼顾了南北方的利益,协调了南北方的矛盾。

师:4.如何防止专制,保障民主?

生:中央政府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而且相互制约,任何一项法定权力都要受到

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都不允许大于另外两项权力。

师:他们(三权)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的呢?

(在老师引导之下)

生:①总统掌握最高行政权,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有权任命政府官员和最高法院大法官,但是必须经过国会同意;总统对宪法负责,对立法有否决权。但是,国会在复议之后若以三

分之二的多数再次通过此法时,即为有效。而且,国会有权弹劾总统,最高法院对总统进行

法律监督,总统由人民选举产生,有任期(四年)限制。

②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是最高立法机构,具有立法权;总统任命的政府官员和

最高法院大法官,必须经过国会的批准;国会还有权弹劾总统。但是总统对国会的立法具有

否决权;最高法院大法官也对国会的立法具有司法监督权;而且参议员和众议员由人民选举

产生,有任期限制。

③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权。最高法院大法官终身任职,他们拥有最高司法权,可以对

总统的行为、国会的立法进行司法监督。但是他们必须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必须维护

法律的公正权威,一旦渎职就要被罢免。

师: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画出美国中央政府三权分立、相互监督的结构示意图。

(1-2分钟,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观察并与学生作适当交流,然后把学生画的三权

分立、相互监督的示意图收一份上来进行实物投影,让一位学生对示意图进行讲评,并出示

教师自己做的三权制约示意图,加强学生对“三权制约”原则的理解,并使学生体会到美国

开国元勋们的政治智慧。)

师:根据上述知识,这部宪法在权力结构的设计和各方矛盾的协调上体现了什么原则(精

神)呢?

(板书)原则:三权分立、制约平衡

生: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制约权力、平衡利益)。

师: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的原则来自于哪个启蒙思想家的思想?

生:孟德斯鸠

师:美国的1787年宪法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从理论变为现实。

师: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知识来做一个案例辨析,请找出“案例”中的错误之处。

(出示“案例辨析”)

案例辨析:某同学撰写介绍美国中央政府职责的历史小论文,作了如下的表述。请你指出

文中错误之处。

18世纪晚期,美国有一位总统在任职期间,没经国会同意就任命一位同窗好友为最高

法院的大法官,后因个人私怨,他又免了该法官的职务。后该总统为了争取连任,特意讨好

选民,否定国会提出的“增加个人所得税”的立法草案,国会不服,经国会再次讨论,最后

以2/3以上的总人数通过.总统很不高兴, 再次行使否决权并宣布解散国会,却被最高法

院的大法官宣布总统的这一行为是违宪的,该总统十分郁闷„...生:(找出“教学案例”中的错误之处:略)

师:同学们的分析说明大家对美国的宪法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美国的开国元勋们也正

是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美国建国初期面临的困难。那么后人又是如何来评价这部宪法的呢?

(多媒体幻灯显示下例问题)

“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或

者用句老话比喻: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

----美国总统威尔逊

“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没有迈出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该的。”

----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

思考: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认识并说明理由.(板书)评价

(教师要引导学生解答问题,并注意总结对历史现象进行评价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历

史学科的思维能力。)

生:①美国联邦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是第一部成文宪法。

②作用:加强了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使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确立共和

政体,权力相互制约,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协调了

中央和地方、大小州、南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为其它国家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借鉴。(比如中华民国的《临时约法》)

③这部宪法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还把5个黑人折合为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谈了各自对美国宪法的认识,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

述。对事物的评判并没有特定的唯一的标准,但必须要用史实说话,要做到论从史出。从同

学们的认识中,我发现大家对美国的1787年宪法给予了高度的肯定。美国的宪法原则使共

和政治成为一种可操作的现实,从而使美国后来居上从一个弱国一跃而成为世界强国,这些

宪法的原则和机制也深深地影响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治发展和宪政实践,从而确立其举足

轻重的地位。不仅如此,美国宪法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还在于它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

类对于理性政治的追求变成了现实,开辟了人类社会追求民主反对专制的历史新纪元。正如

英国政治家威廉.格莱斯顿说的一样:

(教师展示幻灯片)

美国1787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英国政治家威廉.格莱斯顿

师:前面我们还学过英国的代议制,请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什么政治制

度?

生:君主立宪制。

师:(多媒体出示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共和制的幻灯片)

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两个图表,结合学过的知识,试从权力的来源及其分配的角度来比较比较美国共和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教师引导)

生:相同:权力都来源于人民,都是一种代议制的民主政治制度。

不同:美国实行三权分立,英国实行虚君政治,内阁对议会负责。

师:我们能不能说美国共和制度就比英国君主立宪制优越(好)呢?并说明理由。生:不能。(理由略)

师:看一个社会制度是否先进,主要看它是否适合本国国情,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美国共和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只是西方的民主政治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已,都推动了它们各自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成为今天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我们不能说美国共和制就比英国君主立宪制先进。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那就是最好的!

师:从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两种体制 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趋势?

生:反映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师:请同学们根据我们的所学知识,从英美政治民主制度建设的角度,谈谈它们对我们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的启示。

生:(展开讨论)

师:(加以引导)①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建设,保障人民民主;②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避免权力的绝对化,防止腐败;③要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无视国情,一味地照搬照抄在政治文明的建设中是行不通的等等。

(铃响,下课)

师:今天的课我们就学到这里,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启发。

【板书设计】

美国1787年宪法

内容

窘境→1787年宪法原则:三权分立、制约平衡

篇7:隐藏的美国宪法

[关键词]1787年《宪法》;葛底斯堡演说;布朗案;平等

一、 引言

弗莱切《隐藏的宪法——林肯如何重新铸定美国民主》一书,成为宪政经典名副其实——法律和宪法的传统观点被放在一边,代之以一种思考人的心理秉性的方式,去挖掘隐藏在美国宪法背后的 “深层结构”。当他以一个法律人的眼光,去考察美国的观念历史时,他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除了1787年《宪法》之外,美国在内战后还产生了另一部新宪法,一部很难被人意识到的“隐藏的宪法”,即美国内战催生的宪政新秩序。

宪法乃一国之根本大法,其背后之价值观界定了我们以何种姿态生活在所属的国家。于美国宪法而言,林肯以内战为契机重新诠释了美国民主,他以葛底斯堡演说为序言,以第13、14、15修正案为正文,主导了第二部隐形宪法的诞生。所有人的平等、大众民主和民族国家原则成为其内核,与1787年起草的第一部宪法迥异。

二、另一种解读:隐藏的第二部宪法

1787年制宪张扬人民的自我选择、个人自由及共和精英主义的价值观,成为美国宪法一直以来的主旋律。然而,出于一个法律人对观念历史的兴趣,我们对那些忠诚于美国特色的历史学家所做的演变观点做另一番解读。

在所谓两百多年统一连贯的司法秩序下,美国的宪政历史其实经历了一个重大的断裂。在内战的剧痛中,人民不再提出“我们人民”,相反是拒绝了人民和他们的宪法。在只有两分钟的葛底斯堡演说里,林肯表达了对美国成为一个民族国家的愿景,而这里的“民族国家”概念与美国建国之父们所提的“我们人民”概念截然不同。这个民族国家既包括南方也包括北方,既包括白人也包括黑人。民族国家并不能通过大众投票或者政府决策形成,而是通过救赎性质的战争和历史性的搏斗从而锻造成一个紧密的联合体。在这个意义上,葛底斯堡演说拉开了新宪政秩序的序幕,隐藏的宪法应运而生。

民族国家、平等和民主界定了第二部宪法的崭新宪政秩序,它建立在自我实现、众人平等和大众民主基础之上,与第一部宪法的自由选择、个人自由和共和主义基础迥异,更强调的是一种历史责任或者使命——基于“友爱之纽带”作为单一的民族国家的联合,致力于推动政府保障所有人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认同循序渐进的普选权的最终实现而形成的大众民主制。

三、对1787年《宪法》的救赎:评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

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347 U.S. 483 (1954),以下简称布朗案)①是美国立宪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彻底瓦解了种族隔离政策的法律基础,为黑人全面取得人权打开了局面。

1787年制宪,虽然承诺自由,但只是少數人的专利,占联邦人口近1/5的黑奴毫无自由可言,他们只是他人的财产所有物。尽管第一部宪法并未使用奴隶制或者奴隶这样的词语,却在“所有其他人口”、“服劳役的人”或者“目前在某些州内存在的类似的人口”等字眼中默认了奴隶制。内战后,第13、14和15条修正案废除了奴隶制,承认黑人是美国公民,但由于美国的联邦制结构,选举权、教育权等具体规定都由各州的立法决定,第13、14和15条修正案未能彻底改变南方各州种族隔离的现实。在Plessy v. Ferguson,163 U.S. 537(1896)②一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甚至做出了“separate but equal(隔离但平等)”的先例。本案原告在纷纷要求进入原先只收白人学生的州立学校遭拒后,分别在各州提起了诉讼。

该案于1954年5月17日由美国最高法院做成决定,法官从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对人的重要意义入手,确立了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而“黑人与白人学童不得进入同一所学校就读”的种族隔离法律剥夺了黑人孩子在教育上的平等权利。因为即使学校的“硬件”相同,但“软件”仍然可能有很大差别。再者,隔离给黑人儿童造成心理上的阴影,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因此“隔离本质上就是一种不平等”。

第二部宪法界定了组成美国这一国家,它的成员的身份,它把平等原则带到台前,开启了将基本人权延伸到几乎所有成年公民的过程,成为对1787年宪法的救赎。

四、结语:新旧宪法之中庸

“自由是固有的,平等则是一个希望”。新的宪政图景虽然有了建立永存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的光辉目标,但并不代表政治生活有了实质的改变。内战后占据美国人头脑的政府实用主义心态,以及人们经历多年的争吵和流血冲突后渴望妥协了事,加之最高法院的法官与内战前的法官拥有同样的背景和教育,陈旧的价值观使得他们不能轻易接受新的宪法原则。对于所有公民的平等,他们仍存有疑惑和一定程度的拒斥,使得“第二部宪法”的宪法精神在司法实践中成为“隐藏的宪法”。

这个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不能过于执着于某一理念。狂热追求高级法或者一味宣扬《独立宣言》中的价值观,都没有未来。“时代的需要”要求既承认自由,也承认平等,既要承认共和精英主义价值观,也要承认大众民主价值观。新的宪政秩序必须与旧的宪政秩序并存。隐藏的宪法将会永远考验我们去寻求正确的方式,把民族国家在历史上的承诺跟人民自由联合所作的选择协调起来,把平等的要求与自由的

机会协调起来以实现新旧宪法在持续的张力中所达之中庸。

[注释]

①董世忠,赵建主编:《21世纪法律英语》(上册)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68—173.

②Plessy v. Ferguson, 163 U.S. 537 (1896)。普莱西诉弗格森案,有时简称“普莱西案”,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标志性案件。在该案中,最高法院判决州政府的“隔离但平等”政策符合宪法平等保护条款的规定,标志着“隔离但平等”原则的确立,事实上确认了种族隔离政策的合法性,直到1954年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委员会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后,这一政策方才失去其合法地位。

[参考文献]

[1][美]乔治·P·弗莱切著,陈绪纲译.隐藏的宪法——林肯如何重新铸定美国宪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1).

[2]孙伟锋.美国的隐形宪法.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54704.

篇8:美国宪法特点及其作用

浅议美国宪法的特点及其作用浅议美国宪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浅议美国宪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美国宪法是成文宪法。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成文宪法的国家。而一个国家的发展,有时难免发生一些对国家构成威胁的非同寻常的事情。为了保证国家、公民的利益。宪法的约束作用或者说是它所能赋予的权力往往也在这时能得到最 直接的体现。

美国宪法于1787年9月17日在费城召开的美国制宪会议上获得代表的批

准,并在此后不久被当时美国拥有的13个州的特别会议所批准。根据这部宪法,美国成为一个由各个拥有主权的州所组成的联邦国家,同时也有一个联邦政府来 为联邦的运作而服务。从此联邦体制取代了基于邦联条例而存在的较为松散的邦 联体制。1789年,美国宪法正式生效。日后,该部宪法也成为许多国家的成文

宪法的制定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在美国的宪法中序言只有一句话,由52个单词构成。其中译文就是:我们

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 宪法。这篇序言并没有赋予或者限制任何主体的权力,仅仅阐明了制定美国宪 法的理论基础和目的。尽管如此,这篇序言尤其是最开头的“我们合众国人民” 却成为美国宪法中被引用频率最高的部分。

尽管美国宪法历经多次修改,但是1789年宪法的基本原则至今依然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其中,三权分立、联邦体制、宪法至上、人人平等等四个基本原则 也是其最大的特点。

三权分立。美国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三部分

权力相互之间保持独立。在理论上,三权是完全平等,并且互相制衡。每种权力 都有限制另外两种权力滥用的职能。这就是现代民主社会著名的三权分立原则。一般认为其思想根源来自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著作《论法的精神》。

联邦体制。美国宪法规定美国采用联邦制的国体。联邦政府只拥有在宪法中

列举的有限权力,而其余未列明的权利都属于各州或者人民。美国人把联邦制当 作他们永不过时的骄傲。联邦制是“美国对宪治(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作 出的新的、创造性的贡献”。联邦制有利于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平衡,特别是在“新 联邦主义”产生以后,从而切实维护公民个人权利与自由。同时,该制度是与民 主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宪法至上。美国宪法以及国会通过的法律的效力高于其他一切法律、行政法

规和规定。自从1803年著名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之后,美国联邦法院系统拥有 了违宪审查权。这意味着联邦各级法院可以审查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是否与宪法 相抵触,并且可以宣布违反宪法的法律无效。同时,法院还可以审查包括美国总 统在内的各级政府颁布的法令的合宪性。但是,法院的这种审查权不能主动行使,只能在某一具体诉讼中被运用。因此,这也被称作“被动的审查权”。

人人平等。美国或许是最强调平等的国家了,根据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人人都有平等地获得法律保护的权利。各州之间也保持平等地位,原则上任何州

都不能获得联邦政府的特殊对待。根据宪法的规定,各州要互相尊重和承认彼此 的法律。州政府和联邦政府要在形式上保持共和体制。

要讨论美国宪法的作用,或许题目有些大,在这儿也只能简单的讨论一下其

对宪政的保障作用,以及对外的影响。

何为宪政?给其下一个完整的定义的努力近乎徒劳。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 理解。但毛泽东认为宪政“就是民主政治”。“民主”也就是说宪法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保障政治运行的民主性。在美国的宪法中就有明确的规定来对这种民主予以 保障。根据美国宪法,立法(国会)、行政(总统)和司法(联邦最高法院)三权是彼此 独立、互相制衡的。而且从1803年起,联郑最高法院便具有司法审查权,即对 宪法拥有最终解释权。这样,它就有权监督立法权、财权、人权、军权、治安权、外交权等大权在握的国会和总统,裁定包括国会在内的各级立法部门通过的法 律、包括总统在内的各级行政当局的政策行为是否合乎宪法的规定,判决哪些法 律或政策违宪。而这些裁定和判决,是国会和总统必须遵守也得到遵守的。所以 在美国不存在凌驾于宪法之上的绝对权力,这就是美国成为法治国家的关键所 在。也是其能真正保证民主政治的最重要一点。

美国宪法的影响达到欧洲,但是在这里影响并非是单向的。欧洲的启蒙思想 是美国制宪元勋们的思想来源。美国宪法的经验和思想对思考和重新审视欧洲的 宪法的观念、原则处理方式又是一种挑战。这种双向的影响使得欧洲的宪政建设 是成功的。美国与欧洲的宪政建设中,产生的宪法与启蒙思想带给各国国民的哲 学观念也是一致相同的。如果从美国对欧洲宪法及其宪政的单向影响来说,具体 的说或许有这么三点:1.分权制衡。美国实行总统制,这在实际生活中产生了 分权制,使得国家权力平衡运作。联邦制又为中央与地方分权开辟了奇径,并使 中央与地方权力达到均衡; 2.具有革命性的权利法案。3.有强制力的司法保障 制度。美国的违宪审查是成功的。对于各个宪政国家来说,都有巨大的影响与借 鉴作用。

篇9:美国宪法教学大纲1

第 四 章 美 国 宪 法

学习目的:通过学习美国宪法,了解美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和修改,重点掌握对1787年美国宪法的评价,重点掌握宪政体制的基本原则;掌握美国国会的特点,重点掌握美国国会的权力;掌握美国总统职位的设立和变迁,重点掌握美国总统的权力结构;重点掌握美国司法机关的特点,掌握司法原则,了解联邦法院的体系和司法制度。掌握美国公民的宪法权利及其保障。

第一节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宪法产生的背景

(一)1776年《独立宣言》

(二)1777年《邦联条例》

二、宪法的制定与宪法的修改

(一)宪法的制定

(二)宪法的批准

(三)宪法的修改

三、对1787年美国宪法的评价

(一)美国宪法的基本内容

(二)美国宪法的特点

(三)美国宪法的局限性

四、宪政体制的基本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

(二)代议制政府原则

(三)分权与制衡原则

(四)法治原则

第二节

一、国会的演变和特点

(一)演变

(二)美国国会的特点

二、国会议员的产生和构成

三、国会的权力

(一)立法权

(二)预算权 —— 钱袋权

(三)任命批准权 —— 参议院的特有权力

(四)引而不发的权力 —— 弹劾权

(五)调查权

第三节 总 统一、总统职位的设立和变迁

(一)总统 —— 单一行政首脑的设立

(二)总统的产生

(三)总统职位的演变:总统权力的扩张。

二、总统的权力结构

(一)总统的权力来源

(二)总统的地位: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三)总统的权力

三、总统的内阁和办事机构:自学了解。

第四节 司法机关

一、美国司法机关的特点:

(一)司法审查权

(二)拥有两套并行的法院系统:联邦法院系统和州法院系统,二者各有其管辖权,在组织上没有隶属关系。

二、司法原则

(一)司法独立原则

(二)遵循先例原则

三、联邦法院的体系

自学,主要掌握联邦法院的体系和管辖权。

四、司法制度

(一)司法审查制度:下一个专题讲。

(二)陪审团制度:主要掌握大、小陪审团的职能

第五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公民权利的基本内容

篇10:【翻译】美国宪法的修订

最近,美国药典对申报正文修订时的杂质检查有新的要求,非复杂有效成分、生物制品和生物技术制品、辅料、疫苗的正文修订申报指导原则(USP guideline for submitting requests for revision to the USP-NF)正在征求意见。现将其中非复杂有效成分正文修订中的杂质部分简述如下:

正文有关内容修订所用术语可参考文件ICH Q3A(R)。其中指定杂质包括已知杂质(identified impurity)和未知杂质(unidentified impurity)。

原料药中的杂质

原料药中的杂质检查,对指定杂质(specified impurities)应规定限量,并且对所有非指定杂质(unspecified impurities)的限量定为0.10%(The impurity test of a drug substance monograph is intended to limit all specified impurities, with a further limit of 0.10% for all unspecified impurities)。新的正文要求用表1中的命名。

表1杂质检查

杂质类型 Q3A杂质分类 USP传统检查 新的USP检查

有机 起始原料 普通杂质色谱纯度有关物质——的限度 指定杂质

副产物

中间体

降解产物 指定和未指定杂质

试剂,配位体,催化剂 指定杂质

无机 试剂,配位体,催化剂 无 指定杂质

重金属和其他残留金属 重金属——的限度 重金属

无机盐 炽灼残渣 炽灼残渣

残留溶剂 有机挥发性杂质——的限度 有机挥发性杂质

USP正文原料药仅检查实际存在的杂质,不检查理论存在的。如果采用不同的合成工艺,由此产生不同的杂质,则需要用不同的杂质检查方法,并在包装中标明可行的检查方法。如果杂质的毒性已经FDA评价过,则在修订报告中应包括毒性数据。

有机杂质常用液相和气相法检查,对杂质鉴别和定量,最好用外标法,而不用内标法,用内标法可能混入其他杂质。

有机杂质的定量应与药品的对照品或杂质对照品比对,对检出的杂质进行定量时,用USP指定杂质对照品。

在修订报告中,应列出全部规定杂质的名称,相对保留时间,相对响应因子,限度,定量限,检测限和结构。修订报告中还应写明系统适用性,以保证色谱系统的效能。

有机杂质的检查方法,应包括全部分析参数,如分析柱,流动相流速,流动相梯度或温度梯度,检测器类型,以及其他(如波长,阴极和阳极电压等),注样体积,样品浓度,样品的制备,对照品的应用,并应符合方法验证的要求。在修订报告中应附标准溶液和供试溶液的色谱图(通常3批),用加入法或原料来确定产品中存在的起始原料,副产物和中间体,用强制降解(forced degradation)溶液确定潜在的降解产物(potential degradants)。

限度判断应符合ICH Q3A的要求,对指定杂质,非指定杂质和总杂质,规定限度,限度应适合货架效期全过程。

无机杂质,采用几种不同方法测定。

重金属和其他残留金属,已有重金属检查通法<231>。修订报告中应包括所用的方法,限度,验证数据。检查方法的验证应包括检测限和专属性。如果用的方法不同于<231>,则应完整叙述,分析的方法学,样品的制备,操作,限度和验证。

其他残留金属,检查通法有:铝<206>,铁<241>,铅<251>,汞<261>,硒<291>,锌的测定法<591>。修订报告中应写明验证数据,以表明方法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定量限,保证限度的检出。也可用其他方法,如原子吸收法等,但应有充分理由和方法验证。

无机盐,一般用炽灼残渣<281>限度检查,应测定具代表性的3批。一般为定性或半定量,不要求定量。

残留溶剂,按ICH检查1,2,3类。详见有机挥发性杂质<467>,如果方法和限度不同于<467>,则应经验证。

制剂中的杂质

制剂正文中杂质检查,仅对在货架效期内增加的指定杂质制订限度,对全部非指定杂质,其限度按ICH Q3A(R)的要求。即不得过0.10%。

用稳定性试验认定杂质。新制剂的杂质,USP按表1进行命名,重点为降解产物。不同组方产生不同杂质时,应采用不同方法检查,在修订报告中应写明将在产品标记上的该检查方法。

有机杂质,常用液相或气相色谱法,有的辅料在色谱上会误为杂质,所以在修订报告中应有用辅料配方的色谱,加主成分和不加主成分的,还有空白溶液的色谱图。

修订报告中应列出全部依据稳定性试验认定的确实在货架效期会增多的指定杂质,列出名称,相对保留时间,相对响应因子,限度,定量限,检测限。应提供系统适用性,以保证色谱系

篇11:酷刑:美国宪法的考验

作者在书中从政治哲学的角度重新审视美国的宪政秩序,深入讨论了酷刑与美国宪法理念的关系。在他看来,恐怖主义和酷刑并非在美国宪法的理论基础,而是将美国宪政理论基础中被忽略或隐藏的、看起来并不像自由平等那么美好的另一半暴露了出来,强行让美国人看见一个宪法背后的美国。正是这个隐匿于宪法之下的美国,才奠定另一个由宪法塑造的美国。

卡恩教授认为,目前自由主义对酷刑的讨论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法律主义”的定义泥淖,即以宪法为逻辑起点,按照宪法和法律将酷刑看做是非法的。但如果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酷刑与战争或其他的政治行为有什么区别呢?如果说宪法与美国人都能够容忍并时常赞许一些战争中的杀戮,为何会对酷刑如此苛刻呢?看来,要解开酷刑之谜,首先必须理解酷刑的历史。

在历史上,酷刑并不鲜见,它经常被用于战争和宗教迫害。与酷刑紧密联系的,不是法律,而是主权与信仰。酷刑的政治意义不在于肉体伤害,而在于获得一种仪式性的结果:即让被折磨的对象“认罪”(confess),从而放弃自己的信仰或忠诚,“承认”(acknowledge)对其施与酷刑的宗教或国家。被惩罚者如果“承认”了行刑者背后的价值,那么他就是一个“罪人”,酷刑不过是宗教或国家神圣力量的体现。但是,如果被施与酷刑者拒绝“认罪”,他就会“成为他所坚持的信仰的殉道者”(23页),甚至成为“圣人”,他受过的种种酷刑的折磨是一种“伟大的牺牲”,而酷刑就只表现为惨无人道的“暴力”。由此可见,酷刑是对忠诚的考验,对信仰的考验。在这场考验中,一个人愿意为国家放弃自己有限的生命,由此才造就了永恒的主权,“只有当每一个个人都愿意为主权放弃他们的肉体,他们才成为‘我们人民’”(37页)。承认和认罪使酷刑或其他种类的暴力获得了神圣性,使得主权获得了真实性。在这个意义上,酷刑考验公民是否忠于其主权的工具,是一个创造“真实”(truth),并让公民感知“主权真实性”的过程。

然而,随着现代国家的建立,政治主权者受到了宪法支持与约束,从而不再需要,也不能在国内罪犯的认罪中来展示自己的力量。与犯罪的斗争逐渐从“敌我矛盾”转化成了“人民内部矛盾”,罪犯也从威胁主权的“敌人”变为“堕落的公民”,因而现代刑事正义寻找的“真实”也就不再是对主权或信仰的“忠诚”(faith)。这种“真实”不再需要被“验证”,而只需要在“事实”(facts)中被“发现”。这样一来,在国内,酷刑终于被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所取代。

但是,现代国家具有自己的边界,在主权国家范围之内,主权政治没有自己的“敌人”,可在主权国家的外部,主权者的“政治敌人”依然存在。主权国家禁止了作为刑事侦查或执行方式的酷刑,并不当然地表示酷刑不会用来针对没有公民身份的人。如果酷刑和战争一样,是指“主权对敌人使用的暴力”,那么在现代酷刑也可以作为使用国家力量的方式被应用于对外事务。这时,国际法登上了人类历史的舞台,扮演起“世界性宪法”的角色,试图“以理性为指导,形成全球的法律秩序”(44页)。经过“二战”和冷战,国际法的立法逐渐完善,司法也越发的强硬,以至于美国回过神来时,已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极其尴尬的位置: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却是最保守的国家。在整个自由主义的西方世界中,似乎只有美国还在“坚持最传统的主权理念”(60页),这正是美国在国际政治上屡遭诟病的原因。

在“九一一”事件之后,美国人对国际法本来就单薄的信心大受打击:国际法似乎让国家从无所不能的利维坦变为行动缓慢、手无缚鸡之力、万事只能求助于国际法裁判的守夜人。然而,当面对一个在某处放置了毁灭性定时炸弹的恐怖主义者时,美国应该使用酷刑吗?面对恐怖主义的威胁,主权国家必须用酷刑来保护自己,尽管这违反了人权公约。既然国际法对恐怖主义的兴起无可奈何,那就只能容忍国家用战争、酷刑的方式来区别“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事实上等于宣布恐怖主义、反恐战争以及与之对应的酷刑,都超越了国际法能够解释和处理的范围。因此,在卡恩看来,目前流行的“国际人权法”本身就是一次“自相矛盾的勇敢尝试”(61页):它一方面赋予各个国家以平等的权利义务,并试图让它们在一个绝对公正的平台上解决争议,另一方面却又允许它们在战争中用生命与死亡追求自己的优势和胜利。国际法试图在全世界实践法治,但从主权政治中产生的恐怖主义和酷刑却偏偏属于超越法治范围的政治领域。

当代自由主义理论家们仍天真地想弥补酷刑对传统自由主义造成的创伤。一方面,道德功利主义者们将酷刑抽象为一场数字游戏:如果“一个”人的酷刑能拯救“十个或更多”无辜生命的时候,就不存在道德的谴责;另一方面,法律主义者们则相信只要建立凯尔森式的完备的法律体系来驯化酷刑,让法律去决定是否有“必要”使用酷刑,那一切都将恢复完美,毕竟“我们对酷刑不满,并非针对其‘暴力性’,而是针对其‘合法性’”(84页)。但在卡恩看来,被很多人当做美国宪政基础的道德功利主义本身就包含了相互冲突的要素——功利主义与道义论。功利主义虽可为某种紧急状况下的酷刑辩护,“我们可以为国家而牺牲自己”,但早已通过基督教义深入美国人心的道义论,却会提出再一次的控诉:我们不能为国家去折磨一个可能无辜的人。因此无论怎样,酷刑的使用都让美国人承担了道德上的罪恶(guilt and sin)。功利主义不过是行刑者的自我安慰。而所谓法律的驯化,实际上是让法律扮演行刑者的角色,吸收“國家的暴力色彩”(85页)以及酷刑产生的罪恶。借助法律的非人格特质的确可以使这种罪恶在程序中耗散,但却将无可避免地让法律深深地介入政治,这对于法律来说,既不可能,也十分危险。且不论“例外状态”的必要性与正当性,这种做法本身就构成对美国宪法,以及三权分立原则的破坏。总统制、“政治问题”和“例外状态”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对法官的一种保护,避免法律被政治所污染,而事实上法官自己也不愿沾染这种“破事”。因此,让法律规制酷刑实际上是在拆东墙补西墙。另外,用法律驯化酷刑只是自欺欺人,合宪性审查只是把罪恶转移到了看不见的地方,却尚未把暴力和罪恶变成美德,因而法律解释只是对道德解释难题的逃避。

在卡恩看来,恐怖主义与酷刑突破了自由主义宪政理论框架,只有从政治神学、主权和信仰的角度入手,才能够理解恐怖主义与酷刑的对话。而要从政治神学角度解释酷刑现象,就需要解析西方政治想象的构造。

始于苏格拉底的西方政治想象由两个同样重要的传统建构而成:哲学传统与政治传统。哲学对应着法律、正义、理性、自然法与抽象的人类,自由主义宪政理论与其一脉相承;而政治对应着国家主权、牺牲、爱国激情及特定的公民,也是“神圣的暴力”的来源。作为雅典公民的苏格拉底必须去杀戮斯巴达人或波斯人,而作为哲学家的他却无法用抽象的正义观念为这些战争找到正当性。

西方政治总是希望以无限趋近于正义的法律去实现哲学的理想。然而,自由、平等和正义虽然可贵,却无法进行自我保护。只有依赖一个坚实的政治共同体,即主权国家,宪政理想才有实现的可能,因为唯有能为其公民提供超越个体生命有限性的永恒意义主权才可以要求其公民做出牺牲,而牺牲才是主权国家力量的来源。从西方历史来看,自由平等的价值理念是革命的动因,也是建国者对人民的承诺(pledge);同时,宪政从来都不是空中楼阁,而需要建立在革命和牺牲之上。只有通过牺牲完成国家的构建,建国者们才能兑现他们的承诺,通过宪法让国家趋向正义,保障公民的福利。西方政治一直在宪政与革命,法律理想与主权行动的互动中前行。

在革命和战争等最激烈的主权行为中,主权不断突破与既有宪法的分界线,这时宪法与主权就将直接进行不愉快的对话。主权要使用暴力,就需要解决两个难题:第一,如何启动主权行为;第二,如何为新建立的宪政秩序提供正当性基础。而这两个难题的关键都在于如何让“暴力”变得“神圣”。为了启动主权行为,暴力的使用通常会被披上普世正义的华服,国家暴力成了世界革命的领导者或全人类的解放者。此时,公民普通的正义感转化为对某种正义的“信仰”,相对于这种正义理念的“异教徒”以敌人的形象出现在公民的想象中。真正的公民愿意牺牲自己在现世的生命、财产和安全来捍卫自由、平等与民主的理想,也不惜让双手沾满鲜血。但这种“在想象中树敌的行为是充满风险的”(156页),点燃公民对正义的热情会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后果,也意味着两种迥异的善后方式。如果人民被成功地“政治化”(politicized)了,相信他们正在进行“正义的战争”,那么在随后的和平时期,这种获得了神圣性的暴力将被各种仪式纪念,被“我们人民”等修辞包裹。主权者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兑现自己的对正义的承诺。在这种情况下,主权和宪政相辅相成:对宪政的承诺为主权行为提供正当性,而主权为宪政的实现创造安宁的空间。但在另一种情况下,或者人民怀疑暴力的正义性,主权行为就只是赤裸裸的非法暴力,主权不仅得不到建立或巩固,更可能招致对自己的又一次革命。此时,为避免革命或内战,犯了错的主权者就必须寻找替罪羊。对美国而言,这些替罪羊就是从越南或伊拉克战场上归来的老兵、因虐囚而被起诉的阿布格莱比(Abu Ghraib)监狱看守、关塔那摩的行刑者,甚至糟糕的总统。他们因为神圣的美利坚合众国犯了罪(commit a sin),弄脏了双手,却不能将错误归咎于主权,只能为它的神圣性保持沉默,或者作为“活死人”(159页)独自承受罪恶感,或者接受法律和正义的谴责,然后消失在人们的美好记忆中。光荣的纪念或耻辱的遗忘就是现代国家为主权的暴力善后的方式。

在深入解析了西方政治想象之后,卡恩回到了恐怖主义与酷刑的问题。在他看来,“九一一”事件不只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更是主权之争。建立在“人民主权”基础上的现代主权国家,让人民代替君主成为主权的载体,每一个公民的体内都融入了主权的碎片。因而任何一个美国公民,而不仅仅是美国总统,都可以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者攻击的对象。但在恐怖袭击中罹难的美国公民通常只能被当做“遇难者”,而非“牺牲者”,他们生命的终结无法被加以纪念,不能体现出超越的意义,也就强化不了美国这个主权实体的真实性,最终只能成为恐怖主义者献给他们的信仰的“牺牲品”。这就是恐怖主义的逻辑:不愿屈服于自由主义宪政秩序的恐怖主义者们试图通过对平民的袭击,将美国这个主权物化,使美国宪法无力保护美国公民,让美国人成為被献祭的羔羊。因此,美国政府的官方话语对“恐怖主义”的回应始终是“国家安全”而非“人道主义灾难”。而美国要摧毁恐怖主义者们的信仰,就不能通过公开审判或处决赋予这些“罪人”以殉道者的神圣光芒;要否认恐怖主义的主权地位,就不能让美国与恐怖主义在法律上构成公诉人与被告人“平等”对抗。于是,与恐怖主义袭击一样,美国同样选择了“超越法律管辖范围的政治空间”(168页),即关塔那摩监狱。在那里,美国让这些恐怖主义敌人在人类的记忆中“消失”了。无法被人看见,无法被他们的同胞纪念,这些囚犯就不可能成为殉道者,他们政治忠诚也就创造不出任何意义。在国家主权的逻辑下,这便是恐怖和酷刑的对话方式:双方的目标都不是伤亡人数,也不是在国际法庭上的胜诉,而是“毫无意义的死亡”,即摧毁为另一个主权做出牺牲、创造意义的可能性,最终使另一个主权,对另一种理念的信仰丧失真实性。在主权的对决中,谁把自己当做“受害者”,谁选择申诉,谁就是在自取其辱。

在卡恩看来,恐怖主义与酷刑只有在主权的语境下才能够被解释。但当代美国公民和美国学者几乎完全丧失了从政治哲学视角观察公共事务的能力,早已不习惯摘下自由主义的法律眼镜来看问题,对主权和政治视而不见,当然也就不可能理解酷刑与恐怖主义。在二十一世纪,战争和革命的辉煌记忆已经离我们远去,“将全民政治化变得极为困难”(64页),因而恐怖主义与酷刑被人为地置于法律和主权之间尴尬的灰色地带。美国人无法以主权和牺牲为名在关塔那摩监狱的外墙上镶嵌神圣的金星,就只能用宪法去审判它。在美国人眼中,只有被宪法包裹的美国。然而卡恩相信,面对国际恐怖主义和原子弹的威胁,主权还没有死亡,“世界公民”和“世界宪政”还没有诞生,而那个站在宪法身后的美国也还会使用暴力,要求牺牲。

但两个美国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呢?对美国人来说,第一个美国是宪法,而第二个美国是主权。宪法与主权构成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两面,缔造了美利坚合众国独特的历史。主权与公民之间有着双重关系:一方面主权承诺以宪法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自由与尊严;另一方面又可以要求特定的公民牺牲这一切。宪法意义上的公民是宪法的保护对象,而主权意义上的公民是宪法的保护者。宪法关注公民的自由与安全,而主权需要区别谁是宪法的敌人,谁是宪法的朋友。自由主义宪政理念只是美国人政治身份的一部分,即他们作为保护对象的一面。而美国的另一部分敌我之别,爱国热情与牺牲精神,它们虽然不常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却真实地存在于每个“真正的美国公民”的灵魂中。如果任何人都不愿意保护利维坦,那么利维坦便无法存在,当然也就无法保护任何人。利维坦只是人们的想象,对利维坦的指望来源于人类对自己造物的崇拜,人类终究只能通过自己的牺牲保护自己的信仰与福利。牺牲是伟大的勇气与最重要的公民美德,离开了牺牲,主权不可能存在,宪法便也会失去依托。选择自由民主的前提,是主权的独立与强大,而主权终究只能由公民的牺牲来保护。宪法代表着自由民主的美国,主权象征着另一个无数代美国人用牺牲缔造的美国。而正是现代美国公民不愿看见或早已忘却的暴力和牺牲保护了美国的宪法,赋予了美国人选择自由、平等、财产、民主与安全的权利。“宪法”是一种无比强大却又极为脆弱的人类造物;“公民”也是一种无比荣耀却也极为沉重的身份。

在这个意义上,酷刑实际上是美国宪法对一个人是否认同美国宪法,是否能成为美国公民的考验。另一方面,恐怖主义也是对美国宪法的政治基础的考验,即自由主义宪政理念能否经得起卡尔·施密特的敌我学说的考验。

上一篇:派出所所长典型事迹下一篇:多字成语的若干个灯谜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