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财务职责内容

2024-04-11

建设财务职责内容(精选9篇)

篇1:建设财务职责内容

1. 负责公司所有收付款业务,结合公司相关制度,审核费用报销的原始单据,完成OA的审批、付款及归档。

2. 每日登记现金银行日记账、每日核对现金账,每周核对银行存款余额,对于长短款要及时查明原因,并按规定予以处理;

3. 负责现金、银行存款帐的对帐工作,做到账款相符、账账相符,做好未达帐项的清理工作,定期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并接受财务负责人对现金银行存款抽查;

4. 负责按时收集各种财务资料及信息并及时提供给第三方财务服务公司;

5. 负责各类支票及汇款、凭证、银行网银盾的保管,并随时记录有关票证使用情况。

篇2:建设财务职责内容

1、负责申报纳税、发票认证、银行对账单核对等。

2、负责公司审查、对公账务。

3、负责编制财务报表等。

篇3:高校财务成本控制内容新议

一、高校财务成本控制概念

(一) 财务成本含义

财务成本是企业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所发生的各种耗费和支出, 包括生产中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美国会计学会对成本的定义是:“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未发生的价值牺牲, 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为此, 笔者认为财务成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1.包括直接成本和期间费用;2.包括实际成本、机会成本、预计成本;3.可以货币计量。

(二) 高校财务成本界定

传统观念中的高校财务成本, 往往仅指直接教育成本。这就造成高校的成本控制只重视直接成本控制, 而忽略了间接成本、机会成本、预计成本的控制, 这种思维定势导致了我国很多高校成本控制的失控。高校财务成本内容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成本范围, 它不仅包括与高校教学直接相关的教师工资、资产折旧、教学业务支出, 还应该包括教育决策、教辅及行政管理、利息支出、隐形消耗等在高校事业发展的决策、资金、人力、监督管理等各环节付出的全部费用。

(三) 高校财务成本控制涵义

传统的财务成本控制, 往往是单一的通过降低直接的教育成本来实现。对照高校财务成本的内容, 其成本控制应该是按照既定的指标, 对一切构成成本的耗费进行精确和严格的计算、监督和考核, 以及时发现偏差, 并通过指标分析来采取有效措施, 限制成本在预定的目标范围之内。高校财务成本控制是从现代管理理论中引申和深化出来的, 是管理理论中的成本核算与控制理论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全方位应用;是站在整个高校的战略高度, 针对全校每个教职工、针对业务流程的每个环节进行的全过程控制;是提高高校经营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基本措施, 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高校财务成本控制内容及强化措施

(一) 决策成本控制

决策是事关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抉择, 是高校管理的关键内容, 但决策的成本却最容易被人忽视。资源是稀缺的, 一项决策的做出意味着其他发展机会的放弃, 决策的成本指决策的机会成本即所放弃的发展机会所能获得的最大价值。控制决策的成本就是使决策的机会成本最小化, 防止由于决策偏差或失误给高校造成的重大损失。

(二) 资金成本控制

资金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 开源节流、降低资金成本是财务管理的首要内容。资金成本包括资金来源成本、资金占用成本、资金使用成本三个部分。资金来源成本指资金筹集过程中支付的各种费用, 如担保费、宣传费、质押资产的机会成本等;资金占用成本是指占用他人资金应支付的费用, 或者说是资金所有者凭借其资金所有权向资金使用者索取的报酬, 如借款支付的利息;资金使用成本是指因资金的使用而发生的相关支出, 如在使用银行借款时所支付的财务咨询费等。

随着高校投资体制的多元化, 资金来源渠道呈现财政拨款、学费收缴、科研经费、项目经费、捐赠、银行贷款、合作办学资金等多种形式, 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选择适当的资金结构, 以降低资金的来源成本。在高校的发展期, 由于受到学校自身条件的限制, 科研经费、项目经费、捐赠等来源有限, 可以适度增加银行贷款等风险资金, 也可以尝试争取社会资金, 合作办学等形式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在高校的稳定期, 学校的师资、科研等条件日益成熟稳定, 科研、社会服务能力日益增强, 可以争取科研经费、社会收入的增加。在资金来源上, 争取政府部门的项目经费、共建实验室经费等可以有效缓解高校的资金紧张。

(三) 人力成本控制

据调查, 人力成本支出占高校事业总支出 (基建支出除外) 的60%左右, 良好的人力成本控制为高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 人员总量控制与结构优化根据有关资料显示, 高校生师比 (专职任课教师和本专科在校生) 比例约为17.93:1, 本专科在校生和教辅及行政管理人员的比例约为14.67:1, 适当控制教师特别是教辅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的数量, 优化教职工人员结构, 可以大幅度降低整体的人力成本。 (2) 改变工资的支付方式在高校教师工资改革后, 大部分高校教职工工资分为基本工资和津贴两部分, 津贴是高校自主发放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奖惩激励机制, 在提高工作效益的同时, 相对降低人力成本。 (3) 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成本控制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成本主要指招聘费用、安家费、科研启动费、家属安置费 (包括人员安置) 、培训费、进修费用等。这部分支出控制不当增加了高校当期的资金负担, 同时给长期可持续发展增加了不确定因素。人才引进与培养成本控制就是在为引进人才提供必要的物质待遇外, 适当减少或延缓 (比如分期支付) 人才引进当期的现金支出, 关键是增强职业的吸引力和学校的感召力, 为引进人才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谐的生活环境和广阔的创业平台, 从而增强人才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最大限度地降低人才引进的成本支出。

(四) 隐性成本控制

1968年英国教授哈丁发表了《公地的悲剧》一文。管理学上的“公地悲剧”, 是指公地是公共的, 谁都能使用, 收益是自己的, 浪费是大家的。一说到成本, 人们的直接反应是对某特定事件的成本高低, 但有些事情如行事铺张浪费、设备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等不仅反应直接成本的高低, 更是“公地悲剧”在高校的再现。在以职能部门为中心的成本控制模式下, 设备的重复购置即使购进成本很低, 从高校整体的角度看仍是一笔浪费。这些隐性消耗严重占用了高校正常的教育经费。革新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规范内部管理制度, 借以降低隐性消耗成为控制高校财务成本的首要问题。

(五) 管理监督成本控制

财务成本控制的好坏有赖于良好的管理监督机制的运行, 而管理监督机制运行本身也会发生成本, 也是财务成本控制的内容。高校管理监督机制的繁简、完善程度取决于管理监督机制运行成本和由此而增加的效益比较, 因为高校的特殊性质这里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项具体工程的实施, 要考虑直接成本的高低, 争取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既定的目标 (这可以视作经济效益) ;高校新上一项专业要考虑社会需求、自身优势、环境条件、资金保障、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在注重成本降低的同时, 更看重的是社会效益的实现。

三、延伸思考

(一) 财务成本全面控制 (横向)

高校每项业务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及所涉及到的每个人均会发生成本, 成本支出本身具有全面性。为了论述方便, 我们把高校财务成本控制的内容分为了几个方面, 但我们必须站在全校的高度, 要求上至领导下至每个临时工都参与到财务成本控制中来, 对成本支出所涉及的每个环节都加以控制, 以达到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二) 成本管理体系完善 (纵向)

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到成本预测、计划、核算、控制、分析、考核等诸多层面, 财务成本控制仅仅是成本管理体系的一个环节。成本控制的对象是成本预测、计划、核算, 成本控制的完善要依靠成本分析、考核提供数据, 因此良好的财务成本控制有赖于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

(三) 预算恰当性分析

预算始终是高校财务成本控制的基础, 加强高校的成本预算可以切实达到资金的有效控制, 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1) 区别对待预算项目。日常维持性经费比如办公经费、学生实习费等可以按照人数定额制定预算, 专项经费要按项目实行零基预算; (2) 预算的可操作性。编制预算就是控制成本的支出, 并根据对实际支出和预算的差异进行分析, 寻找原因以便进一步完善预算。预算的目的决定了无论是定额预算还是零基预算都需要在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使预算更符合实际情况, 增强预算的操作性。 (3) 预算的整体性。编制预算要站在全校的战略高度就整体编制, 当期预算和长期规划相适应, 以优化配置全校资源, 避免短期做法和本位主义的出现。 (4) 强化监管, 增强预算的刚性。预算管理重在执行, 预算确定后就具有严肃性, 所有部门和个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必须做到“三不超”:预算的项目、使用范围和额度的不超。 (5) 考评激励机制。通过工作考评, 在掌握预算执行情况、效果、差异的同时, 确定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各环节出现差异的原因、责任人对预算目标的贡献差异程度, 为完善预算和实行奖惩激励提供依据。

(四) 外部审计模式引入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校规模的扩大, 高校财务成本支出的范围、金额越来越大, 高校的财务、审计部门限于自身的地位和能力已不能完全对成本支出进行有效控制, 因此高校应引入外部审计机制。外部审计可以撇开高校内部复杂的关系, 中立地对高校成本支出的合法、合理、恰当与有效发表意见。

(五) 员工有效培训

无论高校的成本控制内容、措施、模式是什么, 最终都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来体现。因此注重加强对员工的有效培训, 培养全面多能的忠诚员工, 提高教职员工的劳动效率与成本意识才是成本控制的捷径, 也是控制的根本。

参考文献

[1]陈司谨:《谈高校财务成本控制》, 《事业财会》2006年第5期。

篇4:财务管理本科课程内容的优化

关键词:财务管理;课程内容;活动课程;微型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014-03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发展至今,各高等院校针对其课程设置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具体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思路,[1]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组织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分歧。本文针对“培养财务管理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重点讨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优化选择和组织问题。

一、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的意义

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优化,对财务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首先,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体现着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它涉及到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方面的事实判断、价值定位、技术和环境等众多复杂因素。人们从确定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开始,就会涉及或体现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的问题,这一过程将持续到教学、评价及反馈的全过程。没有优化的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将成为空洞的条文。

其次,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是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素质的源泉。财务管理课程内容是计划形态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学习内容,[2]是整个财务管理教育的核心之一。它包括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必须注重的学习、探索过程,学生应该树立的价值观的优化取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培养,要以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为直接源泉。学生通过优化取向的课程内容的学习,吸收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其它素质,从而提升自己的素质,即获得素质提高。

再次,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有利于学习方式转变。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的课程内容,应有不同的学习方式。通过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可改变我国本科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特征的被动接受式的、获取知识途径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发现学习、自主学习、集体学习方式。

其四,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影响教学过程。财务管理课程内容是提供给教师、学生的基本的、共同的教学文本,用以引发师生的教学行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影响教学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影响师生的重构和转化,师生基于课程而不受制于课程完成教学过程,实现培养目标;二是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应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教学与学生的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教与学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规律、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规律。

二、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的影响因素

影响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因素相当复杂,但总的来说,主要有四个方面: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的发展;培养目标;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1.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第一,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学习者具备战略性财务管理的能力。这种能力涵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报告、财务分析、财务决策等关键性财务管理能力;第二,社会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课程内容有着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突出地表现在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网络化、国际经济一体化等方面;第三,技术发展对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优化选择与组织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如衍生金融工具等创新技术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了新的资源,扩大了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如将多媒体等教学技术运用于课程实施,将优化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组织。

2.财务管理学科发展

财务管理学科知识的发展,至少从以下方面影响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一是财务管理学科知识的数量、知识的更新速度、知识的基本结构以及财务管理知识体系的影响。优化的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应该涵盖财务管理学科已经形成的知识和知识体系,体现财务管理学科知识和技术本身的特点、发展趋势,特别是要关注比较前沿的财务管理学科知识;二是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在数量、广度、深度等方面,都要受到学科知识分类的影响。优化取向的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应包括基础性理论知识、紧贴财务管理实务的知识、相对固定的传统知识以及体现财务管理最新发展动态的新知识;三是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组织要注意核心基础课程横向及纵向紧密联系的学科知识。横向要上处理好金融市场、投资与定价等知识的关系,纵向上要处理好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等的知识整合。

3.财务管理培养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财务管理工作者;二是推动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和财务技能、技巧的创新。这两个层次的目标,对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取向,是上述培养目标的载体和实现上述目标的手段,通过优化的课程内容使培养过程的效率、效益得以提高;另一方面,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必须与财务管理培养目标相一致,这种一致性不仅要体现在课程内容上,而且还要体现在水平、范围和课程内容的组织上。

4.财务管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选择性课程理论对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具有启发意义。[3]学生的需要影响着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取向。一是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选择权在学生,学生根据自己自身需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内容模块,这一内容模块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由个人自由组合;二是满足学生需要的财务管理课程内容,需要提供“课程内容超市”,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的空间;三是满足学生需要的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要吸纳社会、企业、用人单位意见,根据社会、企业、用人单位的意见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三、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优化选择

1.财务管理课程内容来源的优化选择

在人类知识的数量不断增长,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数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财务管理课程选择少量具有代表性、价值最大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因此,财务管理本科课程内容优化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則:

一是基本性原则。财务管理本科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坚持基本性原则,反对多而杂的课程内容,重点选择一些基本的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则、基本规律等,使学生重点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二是基础性原则。财务管理本科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打好学生的基础为出发点,优化性的课程内容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切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三是范例性原则。财务管理本科课程内容应是经过精心挑选、能起示范作用的、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的知识。

四是开放性原则。财务管理本科课程内容在范围、来源、组织、结构上应多样化并富有弹性。通过开放性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及时给学生补充新的知识,使工具性与人文性、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有机结合。

2.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范围的优化选择

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范围选择涉及的主要是“课程设置”和每门课程内容的具体选择。“课程设置”通常受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比较涌跃,不同学者都给出了各自的开课思路,呈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我们认为合理且正确的选择是,政府有关部门在明确课程设置政策后,应将课程设置的权利下放到学校或基层教学单位。由不同类型的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设定具体的开课计划,这样有利于培养不同类型的社会所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

“每一门课程的具体内容”这一层面的重点是将财务管理教学内容与财务管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确保学生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前提下,精炼教学内容,理顺初级财务管理学、中级财务管理学、高级财务管理学和财务管理的其它相关课程在内容上的内在联系,合理且科学地安排财务管理主干课程的内容结构及知识点,解决教学中内容交差、重复、遗漏、重点、难点不明确,内容分割,教学难度大,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等问题。授课教师要正确处理下列关系:即财务管理理论严密性和实用性的关系;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的关系;陶冶知性和市场导向的关系;标准化和多元化的关系,等等。

四、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优化组织

选择好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对选择得来的课程内容加以组织,以便于学生学习。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优化选择一样,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也存在优化组织的问题。

1.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结合

传统的按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纵向组织方式,虽然强化了课程内部的耦合度,有利于循序渐进,但这种组织方式不利于学生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有机的结构和体系,需要通过课程内容的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的有机结合,来整合课程内容。

横向组织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强调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广度,关心财务管理知识的应用,将课程与个人兴趣和需要有机联系起来,课程与企业经验和社会需要有机联系起来。其课程内容可以这样组织:①对当地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调查;②把当地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中国乃至世界各种不同类型企业的财务管理对照起来学习;③把企业的财务管理同当前的经济形势联系起来学习;④联系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学习财务管理理论;⑤结合政治、法律环境学习财务理论知识;⑥从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角度评价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等。

2.“直线式”和“螺旋式”结合

财务管理主干课程的学习顺序,可以在按知识层次设置的基础上,根据本科学生的特点,在不同阶段重复呈现特定的课程内容,并不断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即“直线式”和“螺旋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优化安排。[4]比如在学习“财务管理内容”这一问题时,《初级财务管理》只需要一般地介绍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管理、分配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中级财务管理》则详细学习理论、方法;《高级财务管理》则要求学习特殊业务的财务管理内容。这样的安排,既能够较完整地反映财务管理学科的逻辑体系,避免课程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同时又照顾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并能够尽早地将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反映在课程内容中。

3.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结合

活动课程是相对于必修的学科课程而言的,关注的是学生的兴趣爱好、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并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形式。活动课程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既是活动的组织者,编排者,又是活动的实施者,教师仅在其中起指导和辅助作用。[5]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优化组织,应将活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在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各门课程中,都可以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如课外读阅课程;课外参观课程;财务分析会活动课程;创业项目开发及竞赛活动课程;集会、演讲课外活动课程;社会实践、科学实践、娱乐等课外活动课程,等等。

活动课程要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要通过活动课程的安排和组织,融入学科课程的内容,将学和做联系起来,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在坚持开放性的同时,财务管理活动课程的内容要素尽可能与财务管理专业素质、技能培养结合起来;活动课程的时间既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活动地点可以是教室、校园乃至社会;教师在活动课程中,既是指导者,也是受教育者和学习者。

4.常规课程和微型课程结合

微型课程作为常规课程组织形式深化的一个方向越来越受到重视。微型课程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理念,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微型课程具有较强学术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微型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现途径。[6]

财务管理专业特点,为微型课程组织提供了大的空间。微型课程开展的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如专题讲座、短期培训、调研实习、课题策划等,其课程可以是必修课,也可以是选修的方式。

常规课程和微型课程结合,要求在充分发挥常规课程优势的基础上,根据微型课程短、小、精、活的特点,确定明确的課程主题或单元。使微型课程成为:补充延伸型、问题解决型和引导创新型等课程,其内容“少而精”,并紧密结合常规课程的知识点,突出常规课程的核心知识。

参考文献:

[1]陈志勇.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01).

[2]丁念金.课程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3]游隆信,陆建身.构建满足学生需要的选择性课堂——选择理论及其对课堂教学的指导[J].教学与管理,2008,(12).

[4]王化成等.高级财务管理学(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李学丽.杜威的活动课程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启示——三中心教育原则视角下[J].当代教育科学,2010,(04).

篇5:岗位职责财务职责内容

2、负责编制/更新物业租赁相关合同台账信息记录,保证其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

3、负责协助开发部、校区、业主对接物业租赁合同中有关财务问题沟通与解答;

4、根据物业租赁合同条款及时发起支付申请,确保租赁相关费用按时支付;

5、负责租赁相关事项的押金条、费用发票的情况跟踪,并据此进行回收、核销与归档;

6、负责押金、保证金回收或转换的相关财务手续,提供对应票据到开发部;

篇6:岗位职责财务职责内容

2、负责收集和审核凭证,报销手续及单据;登记好往来明细账。

3、协助财会文件的准备、归档和保管;

4、每月及时装订会计凭证,妥善保管和存档;

5、核对采购订单、业务订单等进出帐;负责开具各项票据核对; 负责办公室财务管理统计汇总

篇7:财务主管职责内容

2.负责编制公司的各项财务报表,向公司管理层提供各项财务报告和分析;

3.组织公司的成本管理,进行成本预测、控制、核算和分析;

4.负责费用报销管理审核,执行公司费用报销标准,把控各项费用标准;

篇8:完善我国财务学科内容体系的探讨

现代财务管理学首创于西方。一般认为, 西方财务理论的独立是以美国著名的财务学者托马斯.L.格林与1897年出版的《公司理财》一书为标志。此后,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金融市场的日益繁荣, 计算手段的迅速提高, 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但在我国, 新中国成立以前,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迟缓, 而且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始终未形成独立的财务管理工作和财务管理学科。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国建立了集中计划管理和统收统支的财务管理体系。但在这种体制下, 企业财务管理的任务是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 按计划取得资金和按规定使用资金。既无融通资金的必要, 也无自主运用资金的权利, 因而人们的理财观点淡薄, 没有把财务管理放在应有的地位。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对企业财务体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企业理财的自主权逐渐增强。在我国, 财务管理学科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个融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数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交叉学科。由于近几年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这些环境的变化影响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学科体系, 加强学科建设,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成本管理的归属问题

对于企业理财包含的内容, 目前学术界似乎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一般认为, 财务管理的内容由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以及利润分配几个组成部分组成。分歧在于成本管理属不属于财务管理的范畴。成本管理如果属于财务管理的内容的话, 那教材体系就不够完整;如果成本管理不属于财务管理的内容的话, 那诸如邯郸钢铁的成就就不能归功于财务管理。

在这个问题上, 国内外的教材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国外的财务管理教材的内容一般不包括成本管理, 有关成本管理的内容由成本管理会计介绍。我国有两种情况, 大多数也是主流的教科书中没有将成本管理纳入财务管理的范畴。理由是:首先, 他们认为财务管理与成本管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两门平行的学科, 财务管理包括不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的内容是财务活动, 属于价值管理的范畴, 而成本管理的内容是各种消耗, 既涉及价值管理又涉及使用价值管理;其次, 认为财务管理大方法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方法, 而成本管理既有经济方面的, 也有技术方面的;再次, 认为财务管理主要由财务部门进行, 而成本管理涉及生产、技术、供销、财务等多个部门, 成本管理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须实行多部门、全员、全过程的管理方法。最后, 有人担心将成本管理纳入财务管理, 其体系将变得很庞杂, 一本书的内容一学期可能讲不完。只有少数教科书有成本管理的内容 (主要是专科教材) , 但非常简单。

但我们仍然倾向于将成本管理包含进财务管理, 因为上述将成本管理排除在财务管理之外的理由经过仔细推敲后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 既然成本管理既涉及价值管理又涉及使用价值管理, 它也可以是企业进行价值管理的手段之一, 那也就不一定要将其纳入使用价值管理中, 它也可以是价值管理的一部分;其次, 从管理方法上看, 随着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 没有哪门学科固步自封抱住原有的方法一成不变, 一门学科方法采用的同时兼收并蓄其他学科的方法是一种趋势, 学科之间相互交融和边缘化是大势所趋;再次, 财务管理并不是只由财务部门管理, 而是企业各层级、各部门参与的一项管理工作。技术、生产、供销、财务等多个部门必须同时进行财务管理, 仅靠财务管理部门管理是不可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最后, 以教材内容来反应学科内容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教材内容需要考虑教材本身厚薄、课程课时, 学期长短等多种因素。就如同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 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点, 就认为成本会计不属于会计。

三、理论脱离实际

(一) 忽视权益资金成本

1. 大量的篇幅讲授资金成本, 实际工作中不计权益资金成本。

从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看, 资金成本讲述的内容不少。但实际工作中资金成本观念很差, 甚至根本就不计算资金成本, 特别是权益资金的成本。但是如果一个企业的权益资本不具有成本, 那么企业对权益资本的使用就会没有任何约束, 就会造成投资膨胀和社会资源浪费。而且从信息有用性的角度来看, 企业的账面成本就会脱离于社会真实成本, 企业的盈亏也就没有了多少价值。

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一方面, 我国金融市场、金融体系的不发达使得某些计算的数据和指标很难获得, 权益成本难以准确计量。而且权益资金成本属于隐性成本, 不像债务成本和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等属于显性成本, 权益资金成本的实质是机会成本。另一方面, 也有人为的因素。如果企业的管理者考虑权益资金成本 (一种机会成本) , 并在会计提供的资料上反映出来, 实际的评价结果可能对他们不利。

但是, 不计权益资金成本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这样就使得对外报告的净收益实际包括两部分:权益资金成本和经济利润。如果公司报告的净收益为零, 报告阅读者就认为所有资本都得到了补偿。但实际上此时获得补偿的只是债务资本成本而权益资金成本并未得到补偿。所以, 实质上这样就虚增了利润, 使投资者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 从而误导投资者作出错误的决策。

所以权益资金成本应予以反应。而经济增加值指标则能修正会计利润指标的这一缺点,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考虑了权益资金成本。利用EVA指标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 如果该指标为正则表明该企业创造了价值, 投资者的财富获得了增加;如果该指标为零, 则说明该企业的利润仅能满足债权人和投资者预期获得的收益, 投资者的财富既未得到增加也未得到减少。因此, 利用EVA指标评价企业经营业绩,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经营者树立现代企业理财的成本观, 充分重视企业权益资本的使用所必须支付的代价, 强调权益资本的营运效率。

2. 权益资金成本的计算。

权益资金成本的计算涉及两个问题, 即谁来确定权益资金成本的大小以及如何确定权益资金成本的大小。

(1) 谁来确定权益资金成本的大小。确定权益资金成本大小的可以是接受投资企业、投资者或者是第三方。我们比较偏向于由第三方来决定, 而不能由接受投资企业或投资者来确定, 或者由二者协商确定, 否则客观性和可比性就成问题。无论是接受投资企业还是投资者均须遵照执行。为保证权威性, 这个机构可以是中国人民银行等机构, 它可以根据各个行业的特点 (主要是风险的大小) , 科学地规定出各行业的资金成本率。同一行业的企业适用统一的成本率。采用统一的权益资本成本率虽有无法反映企业的个别风险之虞, 但却操作简便。接受投资企业和投资者均可在自认为适当的时候开展投资和筹资活动。当权益资金成本太高时, 接受投资企业可以暂时停止股权筹资活动或采用其他筹资方式。而当权益资金成本太低时, 投资者也可以暂时停止股权投资活动或采用其他投资方式。

而且由政府机构来确定权益资金成本可以克服由非政府机构来制定这些标准必然存在的缺陷。若由非政府机构来确定, 理论的股权资本成本是不理想的。以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理论的普通股股权资本成本等于投资者所要求的回报, 包括股利和股票增 (减) 值。

首先, 这两部分都是不确定的。股利多少既取决于企业的经营业绩.又取决于企业的股利政策。而股票增 (减) 值不仅取决于企业的经营业绩, 还要受到股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等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 更是难以预测。

其次, 将股利作为股权资本成本的一部分更会产生下列三种难以解释的特殊结果:第一, 股利支付越多, 股权资本成本和综合资本成本率就越高。假定股利政策长时期内保持不变, 企业若要降低股权资本成本和综合资本成本率, 只能借助于企业经营效益的降低来实现。第二, 企业亏损不支付股利则股权资本无成本, 但这时的成本不可能真的为0。第三, 企业长期亏损侵蚀股本时, 股权资本成本竟然为负数, 而成本负数在会计上也就是收益的增加, 但负数的股权资本成本更是不可能。如果由政府机构来确定权益资金成本, 虽然也难免不够客观, 但上述特殊结果却不会产生。

(2) 如何确定权益资金成本的大小。只要我们认同应由政府机构来制定权益资金成本的主张, 具体如何确定则只是技术性问题。制定标准既可以是理论的股权资本成本率, 也可以用行业平均利润率, 因为在同一个行业中, 所有企业面临的风险是一样的, 如果投资者将权益资金投入某企业而该企业却没有达到行业平均利润率,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 投资者实际上是亏损的。无论采用哪个标准, 一旦确定后就应保持相对稳定, 但在发生较大变动时应及时加以修订。

(二) 项目后评价的效益评估依据利润而非资金成本

资金成本是企业评价投资项目、进行投资决策、决定投资项目取舍的主要财务指标。因为资金成本是企业的投资者对投入企业的资金所要求的投资报酬率。任何投资项目, 只有在其预期投资报酬率超过资金成本时, 企业才有利可图, 该投资项目在财务上才是可行的。

所以在做项目投资决策前, 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研究资金成本。但在项目建成投产后, 企业进行效益评价时却不考虑资金必要报酬率, 转而使用会计利润评价, 没有明确只有当利润大于资金成本时, 该利润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所以资金成本既然是企业投资报酬率的最低标准, 它也就应该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参照。只有当企业实际投资报酬率高于资金成本时, 才可以认为经营是有利的;如果实际投资报酬率低于资金成本, 则可认为经营是不利的, 企业必须采取措施改善经营管理, 努力提高投资收益和降低资金成本。

四、财务管理目标前后不一致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 也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现代企业大多都已清楚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缺陷, 转而采用价值最大化取而代之。

但是, 在现实中, 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与结果评价均脱离了既定的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前面企业认为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存在不少问题, 认为企业价值最大才是合理的目标。但后面却把企业价值最大扔在一边, 都是以利润最大为目标。利用会计利润进行业绩评价, 导致财务管理首尾不能衔接, 前后不一致, 缺乏一贯性。这样没有体现财务管理的理念和原则, 不符合财务管理目标的要求, 也不符合财务管理的一贯主张, 无法衡量财务目标的实现程度。

可能有人认为企业价值最大的近期表现就是利润最大。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因为企业价值不是未来利润的现值, 而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情况下, 企业价值主要由其每年的现金流量和贴现率决定, 现金流量的增加代表着企业价值的增长。一个企业有利润, 不一定代表它有现金流量, 所以有利润不一定创造价值;反之, 无利润也不代表企业没有现金流量, 即无利润也不代表企业没有价值。

企业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 经济效益的提高应该表现为会计利润的增加和现金流量的增加, 在多数情况下, 二者应该是一致的。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导致了股东与企业管理当局之间存在潜在的矛盾。所有者权利不断弱化, 经营者 (主要指高级经理人员) 地位不断上升, 再加上会计信息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和监督成本的存在, 管理当局成为企业事实上的控制者。他们控制了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 包括会计政策选择。从显示较好经营业绩的角度, 企业都倾向于有利于改善账面情况、改进会计利润的会计模式和会计方法, 但往往忽视对财务实力的侵蚀。所以, 现实中, 会计利润与企业的现金流往往存在差异, 甚至存在严重的背离。

究其根本原因, 主要来自于利润与现金的确认与计量基础的差别, 即利润的计算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而现金流量的计算则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由于这种差别的存在, 企业收入的增加并非必然引起现金的流入。同样, 费用的增加也并不一定等于现金的流出。比如, 对于现时盈利能力, 由于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企业收入中, 大多包含应收账款等债权资产, 如果这些资产的质量不高, 难以如期变现, 势必导致净利润中含有一定的“水分”;如果这些资产是通过关联交易形成的, 那么由此而产生的净利润对经营者来说是“画在纸上的饼”, 对投资者来说是“陷阱”而不是“馅饼”;再如存货的增加, 在购入付款时体现为现金流出, 但只有在该项存货售出 (或消耗) 后, 其成本才会被确认为费用, 冲减当期利润。因此, 在一个会计期间, 如果库存增加, 现金流量就会低于利润;如果库存、在制品和产成品减少则相反。

造成利润与现金流量不一致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 即利润的确认包含了许多假设, 像赊销收入的确认、折旧政策的选择以及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等。这些假设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资本市场总体会计环境的影响, 也不能排除有些公司出于各种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多计或少计收入和费用, 从而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而现金流量则客观性较强, 对其进行核算时, 现金流量确确实实己经发生, 是实实在在存在于企业的银行账户里, 是公司随时可以调动的企业资源, 受人为因素干扰较小。

五、财务管理中的若干概念与会计中的相应概念混淆

鉴于我国绝大多数企业财务工作和会计工作由同一部门或人员完成, 在实现各自目标的过程中, 涉及和使用到一些名词或专业术语, 这些名词或术语虽然名称相同或类似, 但在财务管理和会计中的涵义却完全不同。

(一) 关于现金的的涵义

财务管理中所说的现金比会计中的现金的涵义更为宽泛。在会计核算中, 现金专指存放在企业的现钞, 包括各种可以直接用来作为支付手段的纸币或硬币。

财务管理中的现金是广义的现金, 它不仅包括会计上的现金内容, 还包括会计语言中的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一些大额可转让存单、短期有价证券, 它们作为现金的等价物、替代品, 通常也作为财务管理中现金的组成部分。

(二) 关于应收账款的涵义

会计核算中的应收账款比财务管理中的应收账款具有更为广泛的涵义。

会计意义上的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为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应该收回而尚未收回的款项, 包括企业采用赊销政策和现销政策所形成全部的应收账款。而财务管理中应收账款专指企业采用赊销政策所形成的应收账款, 而不包含因为采用现销政策所形成的应收账款。因此, 应收账款管理主要是从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的制定等几个方面来进行, 其概念内涵要比会计意义上的应收账款的内涵小。

(三) 关于成本费用的涵义

与财务会计相比, 财务管理中成本费用概念的涵义更为广泛。

财务会计核算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 遵循历史成本原则, 只考虑生产要素的实际耗费, 以产品成本为主要内容。

财务管理不仅考虑历史成本, 还特别注重机会成本, 以资金成本为主要内容。虽然会计核算中也考虑了资金成本, 但只考虑了债务资金的成本而没有考虑权益资本的成本。财务管理中资金成本的概念更为广泛, 不仅包括债务资金的成本, 也包括权益资金的机会成本, 在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股利分配以及营运资金管理时, 机会成本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内容。

(四) 关于收益的涵义

会计利润是依据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等一系列会计原则计算出来的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

目前, 财务管理中沿用会计利润概念来进行业绩评价, 但是一个企业的盈亏状况由会计利润是体现不出来的。因为会计利润在计算资金成本时仅考虑了债务成本, 而没有考虑权益资金成本。所以, 在财务管理中, 应该用经济增加值来衡量企业的真实收益状况。

(五) 关于股东权益与会计等式

在会计中, “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从财务角度看, 这个等式就不一定成立。

首先, 资金时间价值是一条最基本的理财观念, 不同时点的价值不可以加减的, 用过去的资产价值 (历史成本) 扣除未来的负债价值, 其结果说明什么难以理解, 现时股东权益价值是多少也就不得而知。

其次, 股东权益增减并不意味着股东财富或企业价值的增减。因为企业存在最佳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相关。因此, 如果企业降低杠杆程度, 可能结果是:股东权益增加但企业价值下降 (偏离最佳资本结构) 。

综上所述, 财务管理与会计从理论基础到原则依据, 从目标观念到方法手段, 都有着明显的差别, 所以很多概念述语不能再混为一谈了。

我国财务管理学科体系需要不断的完善、发展, 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企业, 指导企业进行正确的财务管理工作。

摘要:虽然财务管理在西方已有悠久的历史, 但在我国, 财务管理仍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因此自身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如对于财务管理的内容体系是否应包括成本管理, 理论界有较大的争议;财务管理理论脱离实际;财务管理的目标前后不一致;财务管理中的若干概念与会计中的相应概念混淆等等。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学科体系, 加强学科建设,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关键词:财务学科,成本管理,资金成本,财务管理目标,概念混淆

参考文献

[1].夏恩君, 和宜齐.浅谈权益资本成本的确定[J].市场周刊, 2007 (6)

[2].叶彦斐.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5 (3)

[3].汪丽华.试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J].大众科技, 2004 (12)

[4].牛彦秀.成本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探索[J].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3 (7)

[5].王晓菊, 何忠勇.会计利润和现金流量的矛盾及其协调[J].企业经济, 2002 (6)

篇9:谈企业并购财务管理内容框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尤其是上市公司全流通后,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并购会异常活跃。目前在我国企业并购过程中仍然存在不顾并购效益,贪大求全而导致无效并购的现象,因此如何指导企业通过并购增加企业价值,注重并购财务效益是当前企业并购中极为迫切的问题。

企业是追求企业价值或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经济实体,企业既可通过产品经营也可通过资本运营即企业并购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一个成功的并购,应当是给并购双方能带来经济利益或价值的并购,只有这样并购方企业才有动力去实施并购,而被并购方企业才可能乐于接受并购。因此,在财务上企业并购要存在价值创造即并购增值,并购才是可行的。为了使企业并购能产生最大的并购增值,以并购增值最大化作为企业并购的财务目标,围绕这一并购财务目标制定并购财务战略、寻找并评估目标企业、确定并购融资需要量以及支付方式,进行税务安排,决定采用适当的会计处理方法以及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并进行披露。每个环节都以价值创造为标准,按并购业务进行单项和综合评价,从而确保并购增值的最大化。从企业并购从所涉及的财务管理内容来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内容:一是并购财务目标与财务战略的制定;二是企业并购财务运作主要包括并购价值评估、并购融资、并购支付和并购税务安排;三是并购会计处理。

一、并购财务目标与战略

企业并购首先就是要确定并购财务目标,制定并购财务战略。企业并购是企业战略调整的重要手段,企业并购的财务运作也就需要财务目标和战略的指导,在并购财务目标和战略框架下展开并购财务活动。

(一)并购财务目标

企业财务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并购能产生增值即两家企业并购后权益价值(或企业价值)超出并购前两家单独存在时的权益价值(或企业价值)之和,超出部分称为并购增值。只有并购增值,并购在财务上才是可行的。参与并购的双方股东对并购增值进行分配,被并购方企业股东得到的支付溢价部分实质上是并购增值分配给被并购企业股东的部分,剩余部分由并购后企业全体股东享有。可见并购增值越大对双方企业越有利,越有利于并购的实施完成。因此并购增值最大化可以作为并购财务目标以指导并购财务管理与运作。

(二)并购财务战略

为了实现并购增值最大化,在企业实施并购活动中需要制定并购财务方略和规划以指导并购活动。目前可以选择的有,提高每股收益的财务战略、低成本扩张的财务战略和分散经营风险或降低资本成本率的财务战略等战略类型。

提高每股收益的财务战略就是通过并购以提高企业的每股收益为导向。每股收益的提高,如果市盈率即每股市价与其每股收益的比率仍保持不变,则企业股票市值即企业权益价值将大幅提高。低成本扩张的财务战略是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或以降低交易成本为导向、以较低的并购成本快速进行并购扩张的财务战略。只要并购活动能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或能降低交易成本,或能获取管理协同效应,而并购方企业支付的并购成本低廉,那么并购活动都是得当的。分散经营风险或降低资本成本率的财务战略是以分散并购方企业经营风险或降低资本成本为导向的并购财务战略。通过并购分散经营风险能使企业经营更加稳健,外部投资者也更乐于投资,从而增加了企业价值。这种战略就是利用分散经营风险降低企业总体风险,从而降低企业资本成本率,增加企业价值。

二、并购财务运作

企业并购的财务运作就是在企业并购财务战略指导下,以并购增值最大化为目标,展开并购财务活动。它是并购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并购价值评估

并购价值评估主要确定有关企业的价值以及并购增值,是企业并购中制定并购策略,评价并购方案,分析并购增值来源,确定并购支付成本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价值评估在并购财务操作上是企业并购的中心环节,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企业价值评估主要是确定四个方面的价值:目标企业权益价值(或企业价值)、并购方企业权益价值(或企业价值)、并购后整体企业权益价值(或企业价值)和并购(权益)增值。在实际并购操作中,这四个方面的价值评估并不是所必需的,但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是绝对必要的。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最常用的是现金流量折现法(DCF法)。现金流量折现法就是以某一折现率折现评估对象未来现金流量的方法。现金流量折现法所评估的资产价值是资产未来运作效果的综合体现,是管理价值,因为资产的未來现金流量状况与资产过去关联不大,主要取决于未来资产管理与决策的水平。现金流量折现法从理论上而言是最科学的,已成为企业并购活动中价值评估的主流方法,尽管其操作不当有时会出现很大的偏差。根据未来现金流量的内涵可以把现金流量折现法分成两大类,即折现自由现金流量与折现非正常收益为基础的评估技术;同时根据未来收益享有主体的不同各自又分为企业与股东收益两类。

另外,我国企业价值评估还可以采用其他资产评估方法如市场比较法和重置成本法。市场比较法又称现行市价法和市场法,就是指比照与评估对象相同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经过必要的因素调整,据此确定评估对象评估价值的一种方法。其理论依据是市场价格反映资产价值,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这一规律。市场比较法利用了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代替我们做了一部分评估工作,因此市场比较法具有简单易行、直观易懂的特点,在资产评估实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重置成本法又称成本法,是指在当前条件下完全重新购建相同的评估对象所需的重置成本扣减评估对象已损耗的价值,据此确定评估价值的方法。重置成本法的理论依据是资产的原始成本越高,其价值也越大;资产损耗越多,其价值越低。从这个意义上说,重置成本法所评估的价值是以当前重置成本以及历史损耗为依据的,其本质还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与资产的未来运用效率无关,因此重置成本法评估的价值是会计价值。重置成本还不完全是会计上的成本,它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不仅包含重置时必要的材料、物料、人工、利息及税费消耗,而且包含投资利润,即消耗的会计成本中应创造的利润。从这个意义上说,重置成本是价格的含义。资产的定价是依据资产所消耗的社会平均重新建造成本加上一定的合理利润。重置成本法考虑的是资产的过去而不是未来,而资产未来所能带来的收益才是价值的源泉,因此该方法的应用受到一定的局限。

(二)并购融资

企业并购融资就是解决企业并购资本的来源问题,是企业并购的重要环节。企业并购需要大量的资本,这迫使并购方企业想方设法筹措足够的并购资本,细心调整资本结构,进行融资策划。并购融资主要内容有:首先确定融资需要量。并购方企业要根据支付成本的大小确定融资需要量,而支付成本的大小又与目标企业的权益价值、讨价还价能力以及支付方式有关。其次确定融资方式。融资方式的选择与支付方式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是以股票作为支付对价的,并购方企业(也可能是并购后的企业)肯定要发行股票,其融资方式的选取只能是发行股票的融资方式;如果是以现金作为支付对价的,其融资方式是多样的,既可以放行股票、发行债券也可以银行借款等等方式筹措资金。并购融资方式多种多样的,企业在实际操作中的选择原则:一是选取资本成本较低的融资方式,同类型的融资方式中选取以其资本成本较低者;二是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尽量使企业综合资本成本最低,在融资当中合理匹配权益融资与债务融资比例。

(三)并购支付

企业并购支付主要解决企业并购支付方式以及并购成本。企业并购涉及的支付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现金支付;二是股票支付。考虑并购的具体对象是资产还是股票(股权),可以把支付方式进一步细分为:以现金收购资产、以现金收购股票、以股票收购资产和以股票收购股票等四种方式。在现实的并购活动中,几种支付方式可能混合使用,如一部分用现金收购,另一部分用股票交换。

并购支付成本是指并购方企业为完成收购被并购方企业所付出的代价,即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购买日并购方企业为取得被并购方企业的控制权而放弃的其他有关资产项目或有价证券的公允价值加上可直接归入并购支付成本的有关并购直接费用。不同的支付方式并购支付成本的确定方式也有所不同。

(四)并购税务安排

企业并购属于产权重组。在我国一般不征收营业税、增值税等流转税,对于印花税、契税等财产税也有许多优惠政策。因此,企业并购税务安排实质是指企业所得税的筹划安排。

企业并购方式以及支付方式都会影响到并购方和被并购企业以及股东的纳税,并购税务安排就是要根据并购双方的具体财务状况和纳税条件作最佳纳税选择使并购双方达到共赢。

在兼并合并方式下有兩种税务安排:一是被并购企业解散并作清算处理。这种安排是被并购方企业按公允价值转让净资产,并确认转让所得;而并购方企业取得的净资产按公允价值入账,并可按公允价值核算成本、计提折旧。二是被并购企业被解散但不作清算处理。对于通过交换股票(股权)而完成并购的或支付的现金不超过支付股票(股权)面值20%的,被并购方企业可以被解散但不作清算处理,不确认净资产的转让所得;而并购方企业取得的净资产按原账面价值入账,被并购方企业存有未弥补亏损的,可以在并购方企业中继续抵补。在控股收购方式下,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主体和法律主体,母、子公司组成一个集团,母子公司都是独立的纳税主体,通常需要分别进行纳税,母子之间的盈利与亏损一般不能相互抵补。因此控股收购方式下的税务安排通常主要是对子公司投资收益的安排以及子公司亏损如何通过转移价格加以利用。

三、并购会计处理

并购会计处理主要解决选用并购会计处理方法、确定并购商誉和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等三个主要内容。目前我国《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并购采用权益结合法,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并购采用购买法。市场化的企业并购一般都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并购,因此可以预见今后我国出现的企业并购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是大势所趋。

购买法要求并购方企业在购买日将被并购方企业的净资产按公允价值计价,支付成本超过被并购方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可辨认资产减去可辨认负债)的公允价值的差额列作商誉,可以称之为并购商誉。可辨认资产包括被并购方的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但不含被并购方企业的自创商誉。对被并购方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是一项重要内容,一是因为被并购企业的无形资产需要逐一辨认和评估,难度大;二是被并购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大小与合理程度直接关系到并购商誉的计量,从而影响并购以后的财务状况与经营绩效。因此必须把被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纳入并购财务管理的内容范畴。我国《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商誉不予摊销,但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时进行减值测试,如果发生减值则计提商誉价值准备且以后期间该商誉无论价值是否恢复都不得转回已经计提的商誉减值损失。

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是企业并购不可或缺的一环。合并会计报表要解决三个时点报表的合并问题。

一是并购生效日(亦称并购完成日或简称并购日)的合并会计报表。无论对于兼并合并还是控股收购形式都是必须编制和披露的。

二是并购完成的当年年末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只对控股收购形式的企业并购需要编制,并购方企业需把被控股收购方企业(亦称子公司)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范围。对于采用购买法进行并购会计处理的,应把并购生效日至当年年底的被收购方企业生产的利润以及现金流量并入并购方企业的合并利润表以及合并现金流量表中;对于采用权益结合法进行并购会计处理的,应把并购当年年初至当年年底的被收购方企业生产的利润以及现金流量并入并购方企业的合并利润表以及合并现金流量表中。

三是合并报表的连续编制。对于控股收购形式的并购需要每年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规定:合并会计报表采用主体理论进行合并。因此,子公司的资产和负债以公允价值并入合并报表;子公司的少数股东权益按公允价值计价并作为股东权益的一部分独立地反映于合并报表中的股东权益中;子公司当期净损益中属于少数股东收益的份额,在合并利润表中净利润项目下以“少数股东损益”项目单独列示,而不作为一项费用。

上一篇:四季乡村作文500字下一篇:喀旗阳光计生行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