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信息化建设情况

2022-08-05

第一篇:财务信息化建设情况

财务管理论文:浅谈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财务管理论文:浅谈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摘要:文章从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实施背景及其必要性出发,提出了实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并阐述了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关键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企业

网络时代的来临,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组织结构,打破了以往的企业管理模式,动摇了传统财务管理的基本框架。 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在财务电算化基础上全面应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处理高度自动化,实现财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使每个组织都主动地报告财务信息的开放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1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背景

①信息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随着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的广泛使用,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脚步加快了,企业注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相关账务处理、工资管理、人事管理、物资管理和设备管理软件等设备的更新。由此大大减轻了手工劳动而代之以信息化管理。但是,由于新设备和新的管理观念的介入,新的矛盾也开始凸现。旧的财务管理模式很难适应企业的发展,由于各企业各部门之间财务数据库类型不统一,无法共享和交换信息,从而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20世纪90年代末,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企业

解决财务信息孤岛问题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让企业的绝大部分信息在一个平台上传递、加工、总结、展示,能大大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财务管理成本、实现企业各部门的快速联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②企业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面临着全球化的竞争的影响,企业将更多地融入世界舞台,与国际交流和并轨将变得十分普遍。因此,企业只有不断加快和推进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并而共享全球资源与市场。在新经济时代,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关键,是其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因此,小到企业,大到国家,信息化建设都引起了高度关注。从企业来看,信息化建设是实现他创新型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在实现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可以解决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可以增强企业整体素质和探探市场竞争力。

2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我国财务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理论体系尚不成熟,在此基础上实施财务信息化必然会遇到新问题,就目前来看,要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主要应采取如下对策。

①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透明度,实现规范化管理。

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众多,各部门都相对独立,相互之间信息不流通。财务信息必须以准确、公开、透明的方式向各部门传达和公布。因此,要提高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就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几点工作:实现全面的财务核算、统一的资金管理、提前的预算管理、公平的绩效考核、系统的内部控制和企业财务信息化工作。如果不实现全面的财务核算的信息化,就无法了解各基层单位的财务收支的实际状况和整个企业内部财务的总体状况;不实现统一的资金集中,就不可能对资金分配的有效控制和高效使用;不提前预算管理,资金就无法正常的运转,会使某些部门出现资金短缺,而有些部门则资金盈余的状况;没有公正的绩效考核,就无法激励企业员工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必须加速实现了财务管理由静态向动态转变,封闭式向信息化转变、逐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化、一体化和透明化,从而加速推进了企业财务集中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②增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是各部门之间必须要相互沟通和协调,并能够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这样才能使得各部门之间畅通的交流和全面的了解。这一手段对于财务信息化管理也非常重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大部分企业的财务信息管理是封闭和相互割裂的,需要对财务信息进行合理的整合与合面汇

总,从而得到最终的精确数据。所以,企业应加大各部门的协调沟通,将分散的财务信息汇集起来,以此来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为及时、精确的财务信息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加强企业财务信息化硬件建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财务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企业要加强信息化就首先要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这也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未来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在信息时代,要实现财务信息化建设和财务管理的系统化,首先必须解决信息化建设的硬件问题,必须要有实现信息化的必要设备,比如要有实现集中式管理的处理平台,要有提高财务信息处理速度的高性能计算机,要有实现信息透明和资源共享的网络。要有专门实现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软件和技术手段。这样,企业才能通过局域网及时发布各项财务信息,并实施分级管理,这样才能提高财务信息的及时性。而构建基于互联网络的综合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实现财务信息数据共享,达到财务的实时控制分析,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资产收益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

④培养高素质的财务信息化人才。培养财务信息化人才,既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对财务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学科培养目标的挑战。一是知识更新。财务部门的组

成人员的专业性质从原来由财务、财务专业人员组成,转变为由财务、财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企业要真正做到财务信息化,就需培养一大批既能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又专于财务管理知识,能够熟练地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分析的复合人才。各基层单位应积极支持及组织财务人员学习和提高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二是安全教育。深入开展电算化人员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培养工作责任心,加强保密意识。三是后续教育。后续教育是提高财务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财务人员后续教育在加强财务理论知识培训的同时,也应注重电算化安全的教育,计算机操作和维护的培训。

3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让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从“纯手工”操作向“智能化”管理迈进。财务人员可以从重复、简单的数据加工中解脱出来。企业财务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财务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可以在开放的基础上实现有效控制与管理。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网络财务管理平台,一方面使企业各部门的财务信息和业务数据能够及时的汇总和处理,另一方面又能够把处理后的财务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理部门,这样就把企业上层和下基层的交流联系起

来,使财务数据不至孤立和中断,消灭了财务数据传送时间长,资源不能共享,信息交换不畅的信息孤岛现象,大大加快财务账务处理的速度,真正实现财务信息资源共享。

总之,企业实现财务信息化管理是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信息化时代,要想加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要对现有的财务管理方式实施改革和技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财务管理的高效和实效性,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志军.会计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m].哈尔滨:东北财经大 学出版社,1998.

第二篇:集团财务信息化建设问题的研究

国有企业集团财务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探究

【摘要】在国务院国资委要求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指引下,孕育而生的集团化国有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尤其在经历了国企改革之后,国资背景的国有独资集团更是得到了快速发展,上到国家,下到地方,国有企业犹如一脉相承似的相继成立以行业划分的集团化国企,经过数年的运转,已经初步引入了公司治理和法人治理,在业务多元化和管理层级的增多的情况下,依托集团信息化管控系统为抓手,一跃成为了提高集团化远程管控效率的必由之路,其中集团财务信息化的系统建设也就成了集团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国有企业依然继承了行政化体制的影响,使得在财务信息化标准建设的过程中也遭遇了很多困难,如何更好的推进集团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更好的发挥财务信息化的管控作用,就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关键字

财务信息化国企集团

一、 集团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当前,为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很多大中型国有企业集团随着业务的多元化和管理链的延长,积极引入了先进的知名ERP管理信息化软件平台,借助集团信息化标准平台建设来实现强化集团化管理工作的衍生广度和纬度,已达到远程化、实时化和集中化的管控目标。而集团信息化的核心之一财务管理信息化是贯穿于整个集团的所有营运活动,自然是上系统的重点考虑

的设计环节。但是由于国有企业自带的半企业半行政的特殊体制,导致很多集团财务信息化建设功能无法满足管理意图灵活性的需要,反而变成了影响管理时效的阻碍,很多人就疑问,为何在世界500强的企业或者知名软件为何到了中国就不好用了,事实上,我们没有完全看穿软件是死的,人是活的的根本症结。中国企业的大多的人治观念直接导致了标准流程化管理的执行不到位,即使有所谓的制度但无人去按照规定去做,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事特办。

二、 集团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存在问题

(一)自身治理结构不完善

很多国企集团都由行政体制转制而来,虽经历了市场化经济以后的磨练,在逐步引入了现代公司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等一系列变革后,但终究并未能摆脱行政体制的影子,从而真正意义上形成市场化的国有企业管理制度。虽然组建国资委来代为行使国家出资人的定位,但并未从根本上做到政企分开,依旧还是行政化管理着国有企业,自然国有企业也相应的按照行政机关的方式来制定相应的内部制度。这就没能做到真正的市场化,没能完全按照市场化经济规律办事,也导致集团内部管理流程在制定初期就先天不足,不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是适应行政监管的需要。诸如内部审批程序,看似完备却是推脱责任的最好方法。

(二)缺乏前期充分的调研

大多数集团着手信息化这项工作的初期,并非是建立在充分

调研的基础之上。很多软件商在推销产品时对于你的需求无所不能,而具体实施过程中或者使用后功能无法达到预定目标,这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的影响,坦言之就是前期调研不充分的最好佐证。标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单是一项具体工作,由于其涉及到集团的方方面面,就像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一样,在于的是全员全面这个核心。由于财务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会计核算、人员权限管理、数据安全和审批流程等一系列的问题,并须要求在决定上系统之前,必须有足够的软件环境来支撑。

(三)缺乏足够的前瞻性

所以称之为信息化系统建设,就是其有丰富的内涵和扩展性。我们在使用系统的过程中,会发现其当初的设计在日后无法满足管理提升的功能拓展,由于不考虑其业务、股权、管理等因素的影响,财务管理本身就涉及会计业务处理,内部数据统计、预算编制执行分析、管理报表分析和费用控制等环节的综合运用。由于数据的统一管理,对数据平台的处理能力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集团管理会随着战略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进步和提高,如不考虑扩展性,则势必影响信息化系统的性能提升。

(四)缺乏强有力的IT部门支持

决定上系统一定要评估集团自身IT部门的实力,由于国企不太重视IT部门建设,导致我们上了集团化管理系统后期的开发和维护更多的依赖外包,使平常的临时性的管理意图很难完全发挥出信息化系统应有的优势。作为集团的只要信息支持IT部

门,一定要充分考虑到IT部门的综合业务能力,由于很多财务管理的专业管理需求,需要通过IT人员对管理目标后续开发的数据形式化来实现。没有强大的IT部门,那么再强大的软件也只能停留在实施完毕的那一节点上,永远无法随着集团化发展而不断优化。

三、关于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 统一认识,完善自身法人治理结构

如果集团在决定实施信息化系统建设,首先要从整个集团要在观念上统一认识,由于信息化建设本身是一个标准化建设的范畴,将权利与责任以流程化的方式固定下来,没有人可以逾越规则之外,本身对国有企业集团的等级制度就是一个挑战。完善现有集团制度流程汇编,对现有业务和岗位进行梳理,定岗定编,将所有财务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按照节点的方式对相应岗位进行定位,以明确各岗位在业务流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既可以相互监督,又可以明确责任,提高业务流程效率。

(二) 做好充分前期调研

由于信息化软件系统是标准通用型,不可能存在一款完全适用本集团的财务信息化系统,但是软件系统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根据各单位的自身特点在原先标准管理平台上定向开发,但是这个需要依赖实施人员对被实施单位的实施环境进行充分调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首先要对集团涉及的业务流程和行业特点进行了解,

2、 其次对集团的审批流程及权限管理要固定下来,

3、 再次将各单位的财务岗位及管理层级对照业务流程进

行环境设定,

4、 最后将其会计核算相关内容和科目体系进行统一。

(三) 充分考虑系统的扩展性

由于集团财务信息化建设需要有一定的过程,其间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系统本身的扩展性和功能限制。由于集团起初的管理要求并非一定很具体,往往在实施工程中,通过逐步对软件系统的了解,慢慢明确自己的管理要求,这就会遇到管理需求与软件自身功能限制的矛盾。对于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满足两大基本要求,一是会计核算要求,而是财务管理功能。基本上一般的信息化软件的第一个要求都能满足,往往第二个要求就差强人意,因为我们一是受制于人员素质的问题,二是标准化建设不能满足我们临时管理意图的需要,三是一定要留有兼容第三方软件的余地,方便将集团现有的管理软件以及将来可能会增加的辅助软件整合起来,已达到实现一个平台多管理软件相结合来发挥最大的管控效用。

(四) 加强IT部门建设

IT部门建设是集团财务信息化的强有力保障,就好比打仗时期的兵工厂一样。没有强有力的IT支持,那么财务信息化系统就无法发挥其后续功能的拓展,毕竟软件系统只是提供了一个管理平台,而管理会随着自身的发展而无限提升,拥有一个强大

的IT部门,那将是集团的财务管理工作变得既有时效,又有规范性的提升,为集团日后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财务分析决策依据。我们在集团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丰富现有的管理需求,而管理的理念需要通过IT部门的专业人员将其转化为图表等形式在系统中固定下来,并最终形成一整套的管理资料,从而将财务人员从繁琐工作中解放出来,而是借助财务管理系统对财务基础数据的多形式的加工与整理的基础之上,以在管理环节上投入更大的精力,给决策者们提供更丰富的决策财务信息。

第三篇: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报告

1

1、会计信息化概述

会计信息化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业务流为一体,反映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高度数字化、多元化、实时化、个性化、动态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所做出的必要举措。它是网络环境下企业领导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解决会计电算化存在的“孤岛”现象,提高会计管理决策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

2、我国会计信息化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会计信息化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初始性开发的软件阶段、单项业务处理软件阶段、核算型软件阶段和管理型软件阶段。

2.1初始性开发的软件阶段(1979年~1988年)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理论界开始研究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并逐步建立其会计理论结构模型,出现了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研究。最早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工资的管理与核算,以及会计核算中的业务处理上。因而这一阶段的软件开发,不仅缺乏广泛性与一定深度,而且水平也有限。会计软件在技术和应用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当时采用和推行的是非商品化定点开发的初始性软件。其中

2

最有影响是1979年财政部与原第一机械工业部联合在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的建立电子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包括结算中心子系统、会计报表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资产台账子系统和货币收付子系统)的开发试点。

2.2单项业务处理型软件阶段(1988年~1993年)

所谓单项业务处理型软件,是指软件功能只能满足一定业务的一般记账、算账和报账要求的软件,而不是简单地以模块的多少加以区分。其目的是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

1988年12月,我国第一家专业从事商品化会计软件和会计专用设备的开发与推广应用的民办高科技企业“用友财务软件服务社”(“用友电子财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在北京海淀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诞生。1990年4月财政部按照1989年12月该部颁布的我国第一个关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全国性制度法规《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组织了颁布该规定后的第一次通用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活动。此次评审中,用友公司开发的通用会计核算软件工资管理子系统、账务处理子系统和报表处理系统通过了评审。在专项评审后的几年时间里,各软件公司都以各自被评审通过的品牌登场,推出了类似这些子系统的会计核算软件,从而使我国会计软件跨入商品化发展阶段。

2.3核算型软件阶段(1993年~1998年)

由于单项业务处理型软件的商品化,使得各软件公司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迫使各公司对自己所设计的软件不断改进、提高和完善,进而扩展对

3

软件的项目和功能的开发,使会计核算对软件的全面需求得到满足,实现了核算型软件发展阶段的到来。

所谓核算型软件,是指对会计六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经济业务,具有进行全部账务处理和报表输出功能的软件。即“三账”(记账、算账、报账)全部由计算机处理。

核算型软件的模块一般包括:工资核算、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销售核算、账务处理(一般性)和会计报表等。账务处理和会计报表是最基本的功能模块,它们可独立满足小型会计单位一般的会计核算要求;而对大中型和管理要求较高的企业,其核算只使用这两个功能模块显然不够。

2.4管理型软件阶段(1998年~当前)

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科学管理对会计工作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时在软件研制开发及其商务竞争的推动下,会计软件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型势在必行。

所谓管理型软件,是指对经济业务进行事前预测、决策、计划和预算,事中管理和控制,事后核算和分析的软件。

财政部1998年组织会计软件评审工作时,就要求被评审的软件必须具备应收账款管理、应付账款管理和提供编制现金流量表等功能,为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开发设计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开发,应从一开始就具有规范化的总体设计与系统分析,力求克服同一内容在不同模块中的刈裂、数据重复输入、缺乏勾稽关系与控制机制,使软件既具有单

4

元性、整体性、系统性,也可以集成一体化运行;既具有财务管理功能,也可对生产经营中的物流进行反映与控制。

3、我国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3.1 财务管理的思想、方法、手段方面普遍还比较落后

20世纪90年代初期,各电力企业展开了以计算机技术代替手工业务的研究。到了90年代中后期,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的发展,我国电力行业已经完成了以业务核算为核心的信息化发展历程,开始向管理信息化的方向转型,为今后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时至今日电力企业的财务部门仍然处在信息孤岛之上,其突出特点就是只能进行事后算账。每个财务部门都拥有人数相对众多的财务人员,财务人员整日忙忙碌碌、日理万机,却无法及时准确地提供企业高层所关心的财务信息,因为这些忙碌的财务人员还只能在每一笔经济业务发生之后,遵循会计语言进行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录入、记账、报账等。而事关重大的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却未能有效、实时地集成和共享。凡此种种,决策层由于根本无法获得支持决策的实时动态信息,导致财务风险加大,资金回笼困难,采购成本高,企业利润被吞噬,资金链和现金流严重吃紧,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2 电力行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所需的人才基础较好,素质相对较高

从1990年开始,电力系统为全面推进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对基础

5

人才的培育作了大量的实际工作。电力系统内数千名财会人员接受了相应的技能培训,是电力行业开展财务信息化的坚实基础。

3.3 基础设施较好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电力系统一直以来对于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作都非常重视,各电力企业均设有专门的信息技术部门,为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作了大量的实际工作。目前,电力系统内的光纤骨干网已经覆盖到了全国80%以上的省市,部分地区已经铺设到了县级电力企业。网络基础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为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4、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软件应用重复现象严重,企业内部的信息标准不统一,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原国家电力公司提出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开发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仍然存在着建设分散、重复开发的问题。由于应用的软件不够统一,没有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造成信息的利用率和整合程度不高。企业的各种专项业务信息不能实现及时的共享和传递,信息在集团内部缺乏必要的集中和控制,表现在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各种业务信息数据按纵向和横向分割,形成诸多信息的孤岛。

6

4.1 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综合财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与激励机制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分别对财务分析、财务评价及激励机制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国际上通常根据综合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企业业绩评价,作为一项有效的企业监管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监督约束企业的重要手段。而在我国电力企业在实践中常常将财务分析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评价体系相分离,缺乏完整性、关联性和协同性,因此财务管理对企业决策的作用尚难以很好地发挥。

4.2 缺乏财务支持决策的有效手段

财务会计流程的缺陷、时空局限性等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电力企业,大量决策信息需从十几至数十家成员中获取,按照集团组织架构,通过层层报表汇总得到,使得决策支持手段落后,导致了财务决策信息的缺乏与滞后,实效性和准确性极低。即便是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分析与评价体系,也会因没有有效的信息化支持决策,导致企业无法比竞争对手作出更快、更好、更准、更精的决策。

4.3 缺乏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高端人才

电力行业内既懂电力生产和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端技术人才不多。而信息化建设对于这类高端人才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培养一批高端人才对于加快电力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意义非常重大。

7

4.4 部分企业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

仍然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开发、轻应用的现象,在企业信息化投入中缺乏重点。部分企业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模仿上,对现代化管理信息资源的需求了解不够,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保障。

5、实现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几个有关问题

5.1 财务管理信息化应以财务管理为重点

多年来,电力企业会计电算化仅仅应用于会计核算方面,在财务管理方面一直未有大的进展,因此,如何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融入新的管理会计思想,加强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和财务分析等管理功能,成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目标。

加强预算管理,就是要将预算指标设定在账务系统中,使预算在账务处理的过程中发生控制作用,并通过账务集中管理,将修改预算指标的权限掌握在本部人员手中,保证预算的刚性。

加强资金管理,就是要通过设定基层单位银行存款账户余额,减少资金沉淀,通过网上资金拨付,加强资金拨款管理和运转,提高企业资本运营能力。

加强工程管理,就是要通过和计划等工程管理部门联合审批,使各项工程拨款尽可能合理,并自动将拨款款额记录到工程台账上。当工程完工时,关于该工程的费用能自动清算出来,生成竣工决算的财务报告部分。

8

规范财务分析,就是要通过设定财务分析的模式,固定财务分析的内容,使各单位、各时期都能按照企业管理者的意图提供财务分析报告。

5.2 财务管理信息化应采用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

目标是实现财务信息的充分共享。由于电力产品的不可储存性,从发电、输电、到配电和供电都需要高度的协同处理,必须采取统一调度。受此影响,电力行业的财务管理也应集中管理。实践证明,只有实施集中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尤其是企业集团及时、准确、完整地掌握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信息,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控制和配置,才能做到“数出一门、信息集中”,迅速地对各种财务、管理方案作出科学的、价值最大化的决策。

集中化管理就是实现信息集中,目的是为了信息共享,而实时的信息共享又是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内外环境变化,实时做出必要的决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应变能力。过去受技术手段的制约,只能处理单一会计主体的信息,各关联会计主体之间不能进行很好的信息沟通。现在,随着广域网、互联网、大型数据库的出现,已经使在地理上分散的一个集团公司范围内的业务和财务数据集中存放和统一处理成为可能,解决了财务信息孤岛问题,使企业领导、财务主管能够在世界各地随时查询信息、分析问题、指导工作。

5.3 财务信息化应以财务资金的活动为核心

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状况最集中的体现,是企业管理架构中核心的部

9

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建设,应当以财务资金的活动为核心,并包括所有与企业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过程。

(1)应用范围应从管理部门延伸到原始业务发生点

为了实现对企业资源、企业财务状况的实时、动态的配置、管理和控制,必须把应用范围延伸到原始业务发生点。应该根据具体的业务,来确定原始业务发生点。要严格按照统一规定的业务流程,不能随意改变原始业务发生点。

(2)财务管理数据的采集应从滞后提高到实时,以实现信息的实时追踪

对信息时效性的要求可分为获取信息、资源配置和状态控制两类。获取信息对时效性的要求较低,可以允许有一定的延时,可以采用数据分散存放和处理、通过数据同步定期集中的方式,也可以直接通过广域网查询。资源配置、状态控制对实时性的要求非常高,只能在数据集中存放的方式下实现,需要高性能的数据中心主机、高速可靠的网络,实现的成本也较高。

(3)财务信息系统的功能应从事后的核算发展到实现全面管理、控制、评价和优化

全面管理是以优化企业的整体资源为目标,完整地配置、计量、记录企业所有与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资源和业务活动,并进行详尽的核算、统计、分析、考核,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值流、工作流的统一管理。按照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把按照公司发展战略和各期的目标编制的各项预算分配、分解到各个对象、项目、作业和流程,实行实时、动态、严密

10

的预算控制和流程控制。对所有的经济活动和业务数据,能根据管理和控制的各种需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查找、比较、分析,建立不同类型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评价体系,提供对管理决策的支持,提高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

6、电力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策略

6.1会计管理信息化应采用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

所谓集中化管理,其实质就是实现信息集中,目标是充分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应变能力。过去受技术手段的制约,同一集团内的财务管理部门只能处理单一会计主体的信息,各关联会计主体之间不能进行很好的信息沟通。现在,随着广域网、互联网、大型数据库的出现,已经使在地理上分散的一个集团公司范围内的业务和财务数据集中存放统一处理成为可能,解决了财务信息孤岛问题,使企业领导、财务主管能够在世界各地随时查询信息、分析问题、指导工作,才能使企业,尤其是企业集团及时、准确、完整地掌握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信息,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控制和配置,才能做到“数出一门、信息集中”,迅速地对各种财务、管理方案做出科学的、价值最大化的决策。

11

6.2 建立学习型财务团队

(1)企业应立足于国际水准,培养或聘用一批高级技术人才,他们能够掌握国际先进技术,精通信息技术,熟练应用会计信息化,推动企业信息化事业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智能型”转变。

(2)积极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信息化知识,维护软件正常运行,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本单位尽快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创造人才条件。

(3)加强并制定实事求是的会计信息化人员培训计划,要注重实效,不搞一刀切。对会计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系统管理人员,应按不同内容、不同要求进行重点培训。

6.3 完善各种管理制度

(1)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各种人员的岗位责任制,确定各种人员的职责范围及其考核办法;安全保密制度,包括制定口令密码的使用和管理办法 ,机房、保卫、数据资料安全等方面应遵循的制度;机器操作管理制度。规定应遵守的机器操作过程和应注意事项;数据管理制度,规定输入、输出、存储、查询、使用数据应遵守的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重新规定会计档案的范围、保管办法以及领用手续;系统维护管理制度,规定系统维护的申请、审批和应完成的任务。确保系统高效、安全地工作,充分体现出会计信息化的优势。

12

(2)制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明确各部门的控制责任。

科学地设定企业各个环节的内部会计控制的要点 ,明确各个控制主体和责任人,规范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

(3)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内部审计。

通过电算化内部审计,可以发现各种控制手段的弊端,找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在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应有内审人员参与,定期检查和测试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工作情况,参与制定和监督执行相关管理制度。

6.4 加强会计信息化

发电企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把最新的信息技术,融入新的管理会计思想,从加强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工程管理、物资采购管理和财务指标分析等管理功能入手,挖掘企业潜在的管理功能,将会计工作的职能提升到经营管理层次上,加强动态的,全方位的控制;要以“细”为出发点,财务人员要认真学习领悟细微工作带来的巨大变化,对每一个工作任务,都要建立起相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其最终目标在于通过不断深化财务管理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优化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最大限度为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提供保证。

6.5 提高全面管理、控制、评价和优化程度

财务管理数据的采集应从滞后提高到实时,以实现信息的实时追踪,以优化电力企业的整体资源为目标,完整地配置、计量、记录企业所有与

13

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资源和业务活动,并进行详尽的核算、统计、分析、考核,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值流、工作流的统一管理。按照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把按照公司发展战略和各期的目标编制的各项预算分配、分解到各个对象、项目、作业和流程,实行实时、动态、严密的预算控制和流程控制。对所有的经济活动和业务数据,能根据管理和控制的各种需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查找、比较、分析,建立不同类型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评价体系,提供对管理决策的支持,提高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

7、电力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

会计电算化会计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和发展。可以预见,电力企业会计信息化将出现或可能出现以下发展趋势:

7.1 会计信息处理及其网络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

随着电力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量越来越大,在信息极度分散的情况下如何及时获取信息,实现对公司的有效控制和及时决策,都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成为制约企业全面竞争力和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电力企业走向国际化,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提高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电力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从形式上看是信息处理手段的变化,实质上却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及

14

人们对电子技术认识的加深,它必将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范围的会计信息处理网络也必将建立。

7.2 信息处理和分析越来越专业化、智能化

从具体管理角度来说,企业的快速发展对财务分析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分析是否科学和精细,直接关系到投资的效益和发展的质量,然而,发电企业的财务分析多数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科学系统的财务分析体系,切实提高财务分析水平,已成为电力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企业发展需要专业的、先进的信息处理及分析系统。因此,从发展的眼光看,电力企业会加快建立适应管理需要的、符合电力生产经营特点的会计模型,使会计信息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立和完善。

15

第四篇: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 切实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摘要:采取有效的信息化手段监控措施,规范企业财务管理行为,控制企业在资产、资金、效益预算等方面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确保企业经营效益目标的有效实现。我们如何建立完善的信息化体系来实现控制、约束、规范企业各种管理行为呢,需要我们的管理者在信息系统运行方面下一些功夫,来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管理上存在问题,这样,就有利于保证资产安全、资金的健康运行,而且能使企业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真实、可靠。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监控措施;财务管理水平

一、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目标

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规范管理、控制风险,实质是风险控制。每一位管理者都要成为有效的风险管理者。建立信息化系统,意在强化资产管理、防止先清后乱;提高企业内部资金利用效率;建立企业全面预算制度、建立产品及装置成本核算模型等更深入的建设目标。财务信息化建设具体的工作目标:一是框架的搭建。在信息化整体结构搭建中,要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与国际接轨的问题;而且还要建立科学的信息化系统运行机制,对其进行有效的改进。二是梳理信息化系统流程。在信息系统运行中,针对管理流程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改进,使信息系统运行畅通好用、有利于财务管理更上一个台阶。三是信息化系统制度建立。根据信息系统流程的需要,建立相对应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并对信息系统应用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保证财务的每一项数据真实、准确,如:保障资金、资产的安全、保证效益预算的准确等等。四是信息系统责任制度建立。将业务流程中每一个控制点及控制标准,落实到信息化系统的每一个节点上。也将信息化系统每一个风险控制点,落实到相应的财务岗位上,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风险责任体系的信息化系统。

二、目前信息化运用在财务管理某些领域存在的不足

(一)资产业务数据信息共享不够。资产的管理需要将资产信息充分共享,才能增强数据透明度,随时做到根据在账核对实物,根据实物查询账的目的,目前企业还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存在账实不符的问题。

(二)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存在一定安全风险,周转速度也不理想

(三)全面预算管理执行不到位,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开拓市场、提高效益等方面发挥作用欠佳

三、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 切实提高在资产、资金及效益预算等方面的管理水平

(一)建立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大大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确保资产管理工作的延续性

1.利用信息化的管理工具,促进资产业务数据信息共享。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对固定资产数据信息充分的共享。我们必须建立一套有效实用的科学分类,将所有的固定资产按照土地、房屋及建筑物等几大类进行分类,按照这样分类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共享数据,使财务部门、实物使用部门、实物管理部门等共同对同一数据进行管理。

2.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固定资产盘点效率。利用信息化系统实施固定资产快速的盘点,实时了解固定资产的动态,保持资产管理随时都能做到帐实相符。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在资产信息管理平台,建立盘点管理功能,该功能实现盘点计划的编制、下达、接收以及盘点后的数据接收上传,并形成盘点报告。除了盘点之外,还有收集数据、查询数据的功能。

3.利用信息化系统实现资产业务处理在线审批。利用资产管理信息化,实现资产的处理业务过程在线上审批处理,通过联查资产的有关数据提高业务审批的科学性,同时保留资产业务审批数据,便于不同环节、不同人员、不同目的查询检索。由于线上审批的每一个环节都留有痕迹,促使各环节、各部门、各人员的责任划分,有效解决了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责任不清的现象发生。

4.利用信息化系统实现资产从购建到退出全过程的管理。固定资产从购建的价值和实物量的组成,以及多次改造的变化通过信息系统的详细记录,在资产范围的界定,资产清点和资产报废处置时,能够明晰资产的界限,为有效做好实物资产的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实现资产全流程受控,堵塞资产管理中最有可能出现漏洞的地方,确保企业的资产不流失。

(二)以ERP现金管理系统为抓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及挖掘企业潜在效益,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充分体现

1.全面管理企业的现金情况,及时预测现金流量。现金管理模式提供了现金头寸和流量预测功能。企业通过按照账户收支与用途对银行头寸及按照影响未来现金收支的明确程度对流动性预测划分计划层次,可以准确地预计到未来一段时间内资金的流入流出情况,有效地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是财务管理部门能够将暂时过剩的现金转入投资或在显露短缺时期来临之前从容地筹集资金,降低资金使用的机会成本。

2.随时了解企业现金状况,准确掌握头寸信息。现金管理通过系统接口,与银行建立了银企直联。企业通过与银行业务信息系统衔接,满足了对账和收付管理的各种需要。通过实时到账通知、账户余额查询、账户明细查询以及每天的电子对账单,企业可以随时掌握自己账户现金流出流入的详细信息,从而准确掌握头寸信息,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资金的安全。

3.安全迅捷的电子支付、电子对账,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现金管理的银企直联业务以银企双方屏蔽各自系统特点,搭建统一的接入平台的方式建立企业与银行的连接。通过银企直联系统,企业可以实现与银行间便捷的电子支付、实时到账通知、实时数据查询和电子对账,从而简化了交易流程,减少了中间环节的费用,提高现金交易的效率与准确性,降低了资金管理成本。

(三)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系统(TBM),提升预算管理水平,满足了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预算制度是保证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而由企业管理层制定的,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规则,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也是企业效益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1.分解落实年度预算控制指标,明确预算指标控制主体和责任。根据年度利润、成本费用、专业达标、资金等预算指标,我们按照更严、更细的原则,进一步细化、量化年度预算指标,预算指标体系含盖了生产、投资、利润、成本费用、资金、专项费用等内容。为切实把预算指标落实到实处,对每项指标根据业务主管部门,通过与责任单位签订“一体化管理目标”责任书的形式,明确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了主管领导和责任部门,从(TBM)体系上保证预算指标和责任得到落实。

2.启动全面预算管理项目,使预算编制及执行的准确性不断提高。由集团公司统一部署和安排,全面启动全面预算管理及生产经营监控系统的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实现了编制预算、平衡汇总预算、上报预算三级复核与审批程序。各职能部门再依据前期所负责的预算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对预算执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查明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实现了该系统与财务ERP系统的有机衔接,使预算编制及执行的准确性不断提高,同时借助(TBM)系统与ERP系统中基金控制功能实现了预算指标的实时中断控制功能。

3.建立相应的预算考核办法。考核和奖惩是全面预算目标得以全面实现的有效保障。按照倒推的办法,进一步细化、量化、分解各项指标,加大预算执行情况考核力度,做到严考核、硬兑现,严格控制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并严格按照内控制度要求,建立支出预警制度,按预算计划、时间进度从紧从严控制费用支出。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整合、拓展、提升全面预算管理。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预算的事中监督和控制,加强预警和分析功能,不断提升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的实时过程监控。我们必须要做到,在依据全面预算管理的原则、方法、流程编制出企业的预算方案后,加大力度实施制定的预算方案中规定的奖惩办法对责任部门和个人进行考核,把各基层单位和相关部门预算完成情况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细则,月度考核、月度兑现,这样才能保证全面预算管理考核实施的效果。

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是运用广泛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也是逐步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促进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开拓市场、提高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切实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达到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有效地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正常进行,确保企业效益不断增加,促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提升。

参考文献:

[1]严凌卿.以内控建设为契机加强基础财务管理[J].审计与理财,2007(10).

[2]刘岚.推进全员成本目标管理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财经界(学术版),2011(02).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洛阳分公司财务处)

第五篇: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

*****人民医院

信息化建设项目情况汇报

一、项目前期准备

2011年3月起,我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就列入了医院重点工作,**院长亲自担任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院长任副组长,医务科、护理部、院办等职能科室人员为成员。并成立了医院信息科,按排了专人负责项目建设,制订了《医院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和各项信息化管理制度。全院各科室积极配合,使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良好效果。

二、项目招投标

2011年8月26日医院信息化建设项目正式招标,分为硬件包与软件包。整个招投标工作由区招标办实施,区纪委、区卫生局有关人员全程参与,实现了阳光招标。参加软件包投标有公司有三家,最终软件包中标价是798000元,中标方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其代理的软件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电子病历系统(EMR)、临床检验系统(LIS)和**公司生产的医学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参加硬件投标的公司也有三家,最后硬件中标商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标价为138000元。

三、项目硬件实施

2011年10月1日—11月10日,硬件中标方按照合同约定进场施工,采购网络设备,对机房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先后安装 1

调试了HIS/LIS/PACS系统服务器3台、存储1台及网络其他设备21件;完成了网络布线安装工程,建成了光纤骨干网络;机房建设基本按照国家计算机机房标准建设,能满足医院当前的需要。各科室配备UPS3台、工作站电脑50台、打印机10台,大型复印机1台等硬件设备;网络安全上部署了省卫生厅指定的**防火墙;**网络版杀毒软件,服务器实行双机热备,确保了数据的安全与稳定。整个网络安装了网络行为管理软件,确保全院内网与外网应用安全。

2011年11月15日—11月30日,网络各类设备进行了运行测试,各类设备处于应用状态,并正式交付医院使用。2011年12月31日,由**区招投标办牵头,组织项目单位、硬件中标单位,并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了项目现场验收,验收为合格。

四、项目软件实施

2011年11月20日,软件中标方按照合同约定进场开始软件施工。2011年11月10日至11月25日,软件方工程师对全院所有人员开展了软件培训,现在各类医务人员均能熟练操件软件。

11月30日晚医院新旧系统正式切换,新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门诊就诊一卡通系统成功上线测试调试。

2011年12月10日—2011年12月31日, LIS及PACS系统分别上线并进行测试。

2012年1月15日,EMR电子病历系统正式上线测试。

2012年1月1日,正式运行HIS999医院管理系统,LIS及PACS系统。

2012年3月1日,正式运行EMR电子病历系统。

目前,我院新组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已稳步运行,其中HIS、LIS、PACS系统的本地化修改已基本完成,各类数据图像达到了准确与完整的要求,并在3月20日完成初步验收工作。经过近四个月的试运行,现在入院病人已能接收医院就诊“一卡通”系统,病人持就诊卡完成看病、检查、缴费。医务人员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开具处方、申请单、书写病历,发送检查报告与图像。EMR系统预计下周可以初步验收。

2012年4月5日

上一篇:创先争优制度与措施下一篇:诚信教育讲话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