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江苏连云港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探讨分析

2024-05-04

对江苏连云港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探讨分析(通用6篇)

篇1:对江苏连云港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探讨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非公有制经济近乎绝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民营经济从萌芽到逐渐发展壮大,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民营经济已成为党政领导和经济学界最关注的热点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和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的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确立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从各自发展转向优势互补和统一协调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连云港市民营经济发展历史

连云港市民营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与人们对民营经济的逐步认同息息相关。从连云港市实际情况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限制发展时期,从建市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建市初期,全市只有30多家手工业作坊和为数不多的个体零售店,公有制经济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就是仅有的这几家私营个体户在后来也大多数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

第二阶段:起步发展时期,从改革开放初期到1991年。改革开放结束了非公有制经济被否定和排斥的状态,民营经济开始萌芽,个体户和作坊式私营企业出现。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承认私营经济合法存在与发展,并提出党对私营经济的基本政策是“鼓励、保护、引导、监督和管理”。1988年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改方式进一步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这一阶段,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开始起步,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而且经历了“红帽子”、摘帽、戴帽的曲折过程。全市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从1978年0.08万人增加到1991年1.82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从0.06%提高到0.8%;个体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1978年0.01亿元增加到1991年4.40亿元,占全市零售额的比重从0.26%提高到18.6%。

第三阶段:放手发展时期,从1992年到2003年。这一时期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起点,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前所未有的宽松,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既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同时又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科学论断,彻底消除了人们对发展民营经济认识上的思想顾虑,解除了桎梏,放开了手脚,搬掉了石头,铺平了道路。这一时期,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发展措施上,全面启动实施“三十双百”工程,做到“四个结合”,对龙头企业和明星企业给予“三大扶持”,民营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一阶段,全市民营经济从下海经商等所引起的急剧增长逐渐步入稳定发展。到2003年末,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21.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4.6%;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5.09万户,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有1042户;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15.74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7.5%;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3.8亿元,占全市零售额的比重达59.7%。

第四阶段: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从今年召开的全民创业动员大会为起点。今年年初,连云港市党政代表团赴全民创业先行地区浙江省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2月20日召开了全市全民创业动员大会,就鼓励干部招商、方便群众创业、支持企业发展、强化环境整治等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全民创业的若干意见》、《关于提高机关效能服务全民创业的意见》、《关于在全市开展“全民创业,奋力赶超”主题教育的意见》、《关于建立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全民创业工作和服务体系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全市民营经济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全市上下基本形成了各种人群谋求致富、各类企业竞相发展、各级干部狠抓项目、各个单位热忱服务的良好局面。

二、连云港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连云港市最具发展潜力和后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今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通过采取~引导、政策扶持、优化环境、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使连云港市民营经济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全市民营经济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经济总量迅速增大,贡献份额日渐提高

据初步测算,1-3季度,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24.74亿元,总量已经超过2003年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0.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4.5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36.9%,明显高于全市GDp的增长速度。民营经济发展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2%,拉动全市经济增长近8个百分点。

2、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到9月末,全市私营个体户数为6.56万户,其中私营企业0.95万户,个体工商户5.61万户。私营个体企业注册资本96.72亿元,平均每户注册资本为14.74万元,比2003年提高了2.74万元。其中,私营企业注册资本85.12亿元,平均每户注册资本为89.41万元,比2003年提高了14.41万元。全市注册资本过500万元的私营企业已达251户,过1000万元的私营企业137户,过亿元的私营企业2户。其中,连云港盛达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江苏鼎大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16亿元,实现了连云港市私营企业规模过亿元的零的突破,江苏鼎大集团有限公司也成为连云港市到目前为止最大的私营企业。

3、经营领域逐步拓宽,工业占据主体地位

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行业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民营企业除了分布在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以外,还延伸到旅游、学校、医院、养老院、公园、电子商务及中介代理等各个领域。上海云间房开公司与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签署了合资协议,正式进军拆迁改

造领域,开创了连云港市民间资本参与城市改造的先河。连云港信元投资担保公司是目前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民资控股专业担保公司,注册资本达4000万元,连云港市的融资担保体系更进一步的健全。

私营工业占据了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到9月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253户,实现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有10家,其中江苏汤沟酒业有限公司、江苏新金花集团、江苏金山肥业有限公司三家产值过亿元。全市规模以上私营工业累计完成总产值43.03亿元,同比增长38.8%,高出全市工业生产增幅6.1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24.3%,拉动全市工业生产增长7.9个百分点;完成增加值10.30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37.1%;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0.11亿元,增长40.9%,高出全市增速3.6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3.17亿元,增长41.9%,高出全市增速19.4个百分点。

4、外贸出口增长迅速,集聚态势日趋明显

民营企业发展外向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到9月末,全市已有90家民营企业有出口实绩,比上年同期增加60家。前三季度,全市民营企业完成出口总额0.86亿美元,增长75.4%,比全市增速快47.3个百分点;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6.6%。

民营工业加快向园区集中。围绕化学工业、硅资源加工、海产品加工等行业,建立了一批民营经济园。灌南县与江苏亚邦化工集团共同投资兴建的堆沟港化学工业园,自去年5月份建设以来,已引进项目超过40个,总投资超过20亿元,成为连云港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又一集聚地。

5、民营企业活力显现,整体效益逐步提高

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效益全面提高,税源逐步扩大,使全市私营个体经济的税收收入保持强劲增势。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民营经济入库税金3.39亿元,同比增长44.1%,高出全市财政收入增速10.2个百分点。其中,私营经济完成入库税金为1.95亿元,增长83.9%,显示出强大的活力。

民营经济领域已经成为解决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到9月末,全市民营经济从业人员为18.1万人,新增就业人员1.15万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247人,社会效益也越来越突出。

6、民间投资增势强劲,主导地位已经确立

由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走低,前3季度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11.8%,但这没有影响民营企业投资的积极性,民间投资增长势头强劲。前3季度,全社会民间投资完成97.54亿元,同比增长43.0%,增幅高出全社会投资31.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份额稳步上升,国有投资独领风骚的格局被打破,民间投资在全市全社会投资中的主导地位逐步确立。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已达55.1%。

三、连云港市民营经济发展意义

民营经济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逐步成为连云港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经济支柱,深化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1、民营经济拓宽了就业渠道

随着连云港市加快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步伐,民营经济为国有经济顺利地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的就业空间明显缩小,外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就业数量基本稳定,只有民营经济就业人员呈逐年上升势头,成为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领域,是连云港市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到目前为止,连云港市民营经济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就业的潜力还很大。

2、民营经济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

民营经济的发展在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为城乡居民提高收入增加了一条有效途径。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82元,其中人均经营净收入为643元,比上年增长了近3倍。全市农村私营个体企业有29230家,实现营业收入达275.98亿元,利润10.82亿元,为全市农民增收、早日实现全面小康做出了较大贡献。

3、民营经济推动了企业改制创新

民营经济的发展强化了市场竞争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国有和集体企业观念的更新、机制的转变和体制的创新。全市已有许多民营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中小企业和乡镇集体企业的改制,盘活了国有和集体的大部分资产,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改制工作。

4、民营经济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近年来,民营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全市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成为全市工业经济领域的生力军。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促进全市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5、民营经济加快了城市化脚步

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打工或创业,消费需求得到进一步提升,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改善了城市面貌,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6、民营经济提高了经济外向度

民营企业不仅开拓国内市场,而且努力挺进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国际交往的意识不断增强,出口创汇能力不断提高,提高了全市经济外向化程度,加快了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步伐。

四、连云港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全市民营经济发展较快,但发展中也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制约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增长。

1、民营企业素质不高,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体表现在:一是私营个体企业业主大多学历不高,许多经营者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决策能力,追求目标短期化,没有干大事业的气魄,影响了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二是部分私营业主仍采用作坊式管理方式和家庭式管理手段,没有健全的财务、统计报表制度,也没有严格的核算和管理制度,既影响了企业信用的建立,也使企业经营起伏波动较大,更难以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三是多数企业未对职工进行专业培训,职工整体素质不高,也制约了企业经营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2、业主管理水平偏低,开拓创新精神不足。企业内部缺乏民主与约束机制,用人机制陈旧,企业业主偏重经验而缺少创新,基本是“有管无理、有战无术、有销无营”状况。一些私营企业经营者目光短浅,满足于一点点蝇头小利,不思进龋特别是有一些改制企业,经营者存在短期行为,拚设备、拚消耗,不愿投资扩大再生产,不愿进行技术改造。还有一些私营企业经营者法制意识淡薄,甚至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私营企业家开拓意识不强,客观上造成了私营企业竞争力低下,严重地影响了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3、民营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差。尽管近年来连云港市民营企业规模正在逐步壮大,但相比较而言规模仍然偏校2003年,全市民营经济注册资本平均每家只有12万元,全市资产过5000万元的8家私营企业、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9家私营企业都是由国有或集体企业改制而来。私营企业的原始积累较小,使用的设备大多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淘汰下来的陈旧设备,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十分有限,市场竞争力差,企业发展能力不强,易于解体,不太稳定。2003年8304家私营企业中当年新增2156家,而2002年底全市共有私营企业6762家,一年中全市有614家私营企业因为各种原因或破产或关门。

4、民营企业融资难,资金短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企业融资靠银行贷款很难,民间借贷风险大,成本高,私营业主大部分精力在组织资金,维持简单再生产,规模难以扩张,效益无法提高。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有效资产不多,符合抵押资产较少,难以达到抵押贷款条件。一些企业的产品市场前景虽然看好,却苦于资金不足而难以扩大再生产,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重要因素。到9月末,全市私营个体企业从银行中的贷款为2.02亿元,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0.7%。这有限的资金支持对于私营个体企业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5、传统行业比重大,科技型企业少。目前连云港市民营经济中优势产业、行业与项目较少,抵抗风险、持续发展能力较低。大多数民营企业集中于商业贸易、餐饮娱乐、运输修理、简单加工等几个领域,科技含量较低、市场占有率低,产品寿命和市场份额的预期风险较高。而从事产品开发、高新技术、出口创汇的比较少。而浙江有60%以上的私营企业集中在制造业,纺织、服装、皮制品、金属制品等行业,其众多产品在全国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产业带。

6、政策落实困难,经营环境不尽人意。近几年,连云港市大力整治投资发展软环境,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但仍有一些难如人意的地方,机关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等诸多问题仍然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存在,民营企业用地、户口申报、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仍受到一定限制。一方面,相对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仍然受到歧视,民营企业经营的行业限制范围大,在建设用地、银行贷款和税收等方面也多有不如。同时,由于体制、观念上的原因,一些政策很难落实到位,使民营企业难以平等地参与竞争。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经营环境仍然需要进一步改善。尽管连云港市近几年都把整治投资环境作为发展经济的重头戏,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各种变相收费项目名目繁多,收费标准和范围随意性大。

五、连云港市民营经济发展思路

根据连云港市实际情况,民营经济发展应该从这样的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方面,产业的选择

民营经济的发展与自然资源、区域经济基储社会背景、区域人文环境以及国家政策的倾斜有很大的关联性。连云港市民营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如何坚持从实际出发选择产业问题非常重要。产业总的要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应该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关系。在产业定位上、在产业技术上不一定都要追求最高,而应该是最合适的。创业初期首先要立足现实,可以选择技术要求不太高、便于制造或模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选择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不太高便于从农村获得剩余劳动力的产业;选择启动资金不多且周转能够比较快的产业;选择比较容易进入市场能够较快获得广阔市场空间的产业。

第二方面,企业规模的选择

民营企业规模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在人数上,还是在资产上,或者从销售收入上讲,民营企业的规模都普遍较校但是,如果把企业要上规模当作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的话,就有可能徒劳无功,甚至会给经济发展造成许多负面影响。

我们知道,民营经济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绝大部分又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它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如果硬是让它们舍弃自身的比较优势,而盲目上项目、扩大资产规模,力不从心地接收很多人就业,把规模搞大,那么大多数企业离破产和倒闭的期限也就不会太远了。对待民营企业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分别对待。对于有条件做大做强的民营企业要全力支持其发展,对于市场发展前景不是那么广阔、产品技术含量不是那么高的民营企业不能拔苗助长。要有重点的培育、扶持一部分大企业,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产业组织,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第三方面,企业制度的选择

民营企业家族化管理制度在创业初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是由其特定环境、特定条件决定的。许多民营企业正是靠家族化组合,战胜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实现了企业由小到大的快速成长。然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之后,是继续坚持“家族化”管理还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呢?不容讳言,现在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实行的是家族管理,其管理素质差、水平低,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要求。民营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已经形成一个共识,但不能实行“一刀切”。只有生产经营

形式特别复杂,企业的规模已经很大,其中内部专业分工也细化的情况下,才应当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第四方面,工商互动发展问题

工业与商业的互动发展,形象地讲就是大商品、大市尝大流通。以浙江为例,全省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四千多个,商品交易市场中近90%的经营户是个体私营企业。商品交易市场特别是专业市场与区域经济特别是专业加工群体互为依托,滚动发展,是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传统工业基础上的产业催发市场,或是专业市场带动产业,联动发展,使浙江个体私营经济区域产业特色十分明显。这是我们在民营经济发展中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六、连云港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近年来全市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居民消费水平不断上升,无论经济基础还是发展环境都有了较大进步,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第一,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环境优,发展快,环境差,发展慢,这是经很多地区实践证明了的真理。一要优化政策环境,尽快清理并取消那些不平等政策,落实民营企业本应享有的国民待遇,在政策上体现公平、公正和一视同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的政策环境。二要优化政务环境,进一步提高机关行政效能,强化服务意识,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主动服务、热情服务、优质服务。三要优化市场环境,建立一种自强、自律、诚信、公平、公正、开放的市场机制,为遵纪守法的民营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促成市场正当有序的竞争。四要优化法制环境,加大对民营企业主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保护力度,让民营企业主能安心进行生产经营。

第二、进一步搞好整体规划,明确发展重点

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根本战略,制定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选择一些重点地区、行业、企业、产品率先突破,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从局部到全部,从个体到整体,在全市形成燎原之势。要充分利用中心地区的“波及效应”和“扩散效应”,推进民营经济的聚集化过程。要重点发展有传统特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民营服务业、信息产业、旅游业和高科技产业。要选择已成为龙头企业和支柱的大型企业、有发展潜力和填补产业空白的中小企业、外向型和科技型企业作为重点企业进行培植。要重点扶持已列为重点支持发展目录的产品、出口创汇产品、高精尖技术产品和本地资源丰富的工业制成品等。

第三,进一步加强载体建设,搭建发展平台

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这是发展民营经济的必然选择。要根据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等不同条件,科学制定和完善园区的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和服务力度,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园区,努力使园区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尽快形成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企业集群和特色产业板块。

第四,进一步做好招引工作,拓展项目来源

如果按照早期温州那样的发展模式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话,想要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必须实施超常举措,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来加快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动员优势企业、骨干企业参与招商,使其成为吸引外来投资的主要载体。进一步充实招商引资项目库,完善基础资料,排出重点项目,增强针对性,提高成功率。针对重点地区开展多层次的招商活动,做足做细做实招商工作,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第五,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突破制约瓶颈

对民营企业要在各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之尽快壮大起来。在技改补贴方面,把民营企业的技改补贴统一纳入财政预算。在建设项目方面,除国防以外的建设项目,民营企业都可以参与建设。在生产经营用地方面,要让民营企业参与竞标。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对民营企业申请对外经营权、开展进出口业务、招商引资、对外投资,都应大力支持。在人才引进方面,支持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到民营企业兼职和承包技术项目,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工作,除享受该企业的待遇外,国家给予其他企业的优惠政策,也应同样享受。在税收方面,对民营企业从事国家鼓励的产业,以及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和安排下岗职工就业,要给予税收减免。

特别是在融资方面,要积极建立担保机构,设立担保基金,为民营企业信贷提供担保服务。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银行贷款是民营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是民营企业却又很难得到贷款。从金融部门来看,目前国家的有关政策及金融法规在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方面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贷款审批、检查手续复杂,可操作性不强,难以适应民营企业贷款需求分散、量孝时间急的特点。从民营企业来看,绝大多数处于创业期,信用差、抵押和担保不足,金融部门为了规避信贷风险对民营企业贷款比较谨慎,甚至是拒贷。一方面银行资金难找出路,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得不到必要的发展资金。因此,政府部门应在银行与民营企业之间建立一条渠道,加强两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合作,突破民营企业的资金制约瓶颈,增强民营企业的发展后劲。

第六,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鼓励开拓创新

民营企业要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发展,重要的是要加强民营企业家的培训,提高他们经营管理的素质。在企业的原始积累阶段,民营企业重视物质资本包括资金、技术等的积累,而对于人力资源这一软资本却投入很少。而今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转型、提升的加速,人才在企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做好人才引进工作。

有了人才就能够实施科技开发,进行开拓创新。民营企业要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借助其科研力量合作开发项目;要积极购买专利技术,缩短技术开发周期,减少技术投入,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转化能力,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参

篇2:对江苏连云港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探讨分析

一、2013年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2013年,全区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趋势。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3.0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增幅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高于省均2.4个百分点,与市均水平持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9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369.06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293.1亿元,增长14%。

1、从产业结构看,农业提质增效,工业稳中有升,服务业较快增长农业现代化建设纵深推进。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全年实现粮食总产量66.32万吨,创成省“亩产吨粮县”,被确定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区,50%以上村实现整建制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比重分别达86%、20.4%,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农机化综合水平达85%。

工业生产增速稳中有升,行业发展分化。全年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35.2亿元,增长17.0%,增幅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7.26亿元,增长12.9%。从全年走势看,工业生产同比增幅由低转高,二季度开始进入上升通道,并保持稳定增长。分行业看,全区六大重点行业发展形势好于一般行业,全年六大重点发展行业实现产值2127.33亿元,增长18%,增幅高于全区工业1个百分点。其中节能环保、特钢生产加工、机械电子行业产值实现较快增长,增幅均在20%以上。车船制造及配套件受国际形势影响,仅增长5.3%。

服务业质态持续优化。全年服务业占增加值比重达41.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于市均0.1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2%,拉动GDP增长5.2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占比提高。全年国、地税完成服务业税收25.66亿元,增长16.3%,增速高于全部税收增速6.9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占税收总额的比重达41.7%,比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

2、从国内需求看,消费市场运行平稳,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提高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提高,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44.29亿元,增长20.8%,分别高于省均、市均1.2、0.5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三产业仍是投资的主要方向,全年三次产业投资分别为7.39亿元、284.12亿

元、152.78亿元,分别增长57.8%、10.4%、33.6%。第三产业投资中,房地产业投资52.40亿元,增长30.1%。

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批发零售业势头强劲。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43亿元,增长14.3%,增幅分别高于省均、市均0.9、0.7个百分点。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06.96亿元,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2.2%,增长17.3%,增幅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从全年走势来看,呈现缓中趋升的良好态势。一季度以12.6%的增幅低开,二季度稳定在12.9%,三季度回升至14.8%,四季度达到16.7%。从区域看,城镇消费市场优势明显,带动作用突出。全年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6.15亿元,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1.9%,增长14.5%;乡村实现零售额18.28亿元,增长12.5%。

3、从对外经济看,外贸进出口逆势上扬,引进外资平稳增长

对外贸易逆势上扬。全区实现外贸进出口13.04亿美元,增长7%,其中自营出口11.06亿美元,增长4%,增幅分别高于省均、市均3.9、11.6个百分点,总额居扬州6个县(市、区)第3位。其中,外贸公司实现出口1500万美元。实现外经营业额2.59亿美元,增长27%。

利用外资平稳增长。全年共批准外资项目40个,实现到账外资2.5亿美元,同比增长25.1%,分别高于省均、市均24.1、22.9个百分点。

4、从财政金融运行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货币信贷平稳运行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60亿元,增长20.4%,分别高于省均、市均8.3、5.2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34.14亿元,增长15.5%,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2.1%,非税收入7.46亿元,增长49.3%。

货币信贷平稳运行。12月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752.78亿元,增长17.5%,其中居民储蓄存款467.25亿元,增长12.9%。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12.67亿元,增长20.9%。存贷比为55.42%,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5、从收入就业看,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趋缓,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趋缓。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774元,增长9.5%,增幅比上年回落3.1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5206元,增长12.1%,增幅回落1.1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基本平稳。全年采集就业岗位2.23万个,推荐就业1.25万人,培训城乡劳动者7403人,创业带动就业315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15%。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经济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从国内经济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看,全区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还不够强,产业转型的过程还比较艰巨,经济社会仍然面临着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繁重任务。

1、经济结构性矛盾凸现。一是全区工业呈重化特点明显。201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轻重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为:18.4%、81.6%,重工业占工业比重高于全市4.5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用电量占全区工业用电量比重分别达11.6%、88.4%。二是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特钢、车船制造企业面临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的局面短期内无法改变,全年规模以上特钢、车船制造企业开票销售过半下降。

2、缺乏新的增长点。2013年底新增33家规模企业实现开票销售收入17.5亿元,户均开票销售收入仅为5303万元,对全区规模工业增速拉动力还不够明显。同时,新能源等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优势不突出,尚处于培育阶段,对工业增长的支撑作用有限,全年51家“新兴产业”企业实现开票销售同比增长0.6%,增幅比上年回落15.5个百分点。“三新产业”企业、“智能电网”企业开票销售增幅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工业生产扩张相对乏力。

3、制造业投资不足。近几年来,工业投资持续疲软。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滑,2013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0.4%,较上年下降8.5个百分点,工业投资低迷制约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

4、消费需求稳中趋缓。受公款消费抑制以及禽流感等因素影响,加之传统消费进入平稳期,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消费需求总体不旺。2013年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增长一直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7.47亿元,同比下降12.3%。

三、2014年展望

展望2014年,世界经济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新的增长动力源尚不明朗;国内经济形势总体稳中向好,但结构调整压力不容忽视。总体看,2014年全区经济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有跨江融合、接轨主城带来新契机,也面临着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的挑战。全区将坚持以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加快打造全面深化改革的示

篇3:对江苏连云港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探讨分析

张家港市高效设施农业起步于20世纪的80年代, 进入90年代后,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各地把高效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抓手, 加快了设施农业的发展。“十一五”以来, 特别是近两年来, 我市农机化工作围绕建设现代农业要求, 坚持一手抓稻麦生产机械化, 一手抓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 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数据显示, 截止2013年4月, 全市已发展设施园艺、设施养殖等高效设施面积约0.46万/hm2, 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6%。

1.1 设施园艺机械化发展情况

我市设施园艺主要包括设施蔬菜、茶果两个方面。全市共有蔬菜种植面积0.39万hm2, 其中设施面积达到0.23万hm2, 茶果种植面积约0.11万hm2。目前全市的设施园艺机械装备情况:大棚王8台、田园管理机244台、育苗机3台、蔬菜播种机38台、蔬菜移栽机5台、起垄覆膜机5台、施肥机2台、微灌设备448台套、静电喷雾器15 665台、果蔬保鲜库97座、蔬菜清洗加工流水线1台、茶树修剪机18台、茶叶加工机械14台。

设施蔬菜基地主要发展钢架大棚和连栋大棚, 基本都配备防虫网和喷滴灌等附属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较好, 但是蔬菜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还是维持在较低水平, 即使有些机械化的运用也仅是一些大田耕作和植保机具的使用, 其他蔬菜生产环节中运用的机具并不多。当前劳动力成本已成为蔬菜产出效益提高的首要制约因素, 蔬菜生产各环节的机械化程度差异较大, 且已有的部分机具与本地区作业实际匹配度差, 更加凸显了我市蔬菜产业对适应性农机具的迫切需求。目前我市蔬菜的采收几乎全部依靠人工, 用工量很大, 各类蔬菜收获机械奇缺, 仅有的只是个别块茎类蔬菜的收获机具。收获机械的缺乏, 大幅增加了蔬菜采收成本, 极大的制约了一些蔬菜的规模化种植。

特色茶果因其经济附加值高被列为我市发展高效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茶叶种植主要分布在我市凤凰镇、金港镇, 以生产白茶为主, 约13.33 hm2, 主要机械装备有茶树修剪机、名特茶揉捻机、烘干机、风选机等。果园以水蜜桃、葡萄生产为主, 种植面积约0.11万hm2, 水蜜桃采用露天栽培, 葡萄生产既有现代化的连栋温室大棚, 又有普通的防雨栽培大棚, 同时还有部分露天栽培葡萄园。除上述果品种植外, 还有一定规模的柑桔、枇杷、梨等果树栽培。主要应用农机装备:大棚设施、田园管理机、静电喷雾器、冷藏保鲜设备、喷滴灌设备等。由于大多茶园果园位于岗坡山地, 地势较陡, 传统的翻耕农机具难以操作;而少量地势稍微平缓的茶园果园由于茶树果木间距较小, 传统的翻耕农机具同样难以在其间操作。因此, 全市的特色茶园翻地上依靠人力的较多。和茶园采茶一样, 各类果园水果采摘也基本全依靠人工, 我市目前尚无各类水果的采摘机械。在水果保鲜方面, 尤其是优质葡萄的保鲜, 目前大部分果园存在冷库容量不足或根本没有冷库现象, 难以最大限度地延长水果的销售时间, 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1.2 设施养殖机械化发展情况

我市的设施养殖主要包括设施水产和畜禽两个方面, 设施水产养殖面积0.12万hm2, 畜禽存栏量3.45万标准头, 其中牛存栏量0.45万头, 猪存栏量9.7万头, 鸡存栏量90万只。主要农机装备:叶轮式增氧机1 177台、微孔曝气增氧设备203台、投饵机1 468台、远程管理成套设备5套、饲料加工机244台、挤奶机152台、畜禽粪便处理机236台。

我市的水产养殖场基本都配备增氧机、水泵等机械, 部分配备投饵机, 增氧机械主要以普通叶轮式增氧机为主, 效果较好的微孔曝气增氧设备比例较少。投饵机分布不均, 部分地方仍是以人工喂养为主。目前, 我市的水产养殖主要向生态化、集约化、工厂化模式发展, 由于水产养殖业受传统养殖模式和资金、技术、市场等因素的影响, 追求效益和加大投入之间产生了直接的矛盾, 制约了水产养殖机械化的发展, 导致先进的养殖模式缺乏技术支持和先进机具设备配套, 进而很难实现水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

我市的畜禽养殖机械化发展主要存在3个方面问题:一是养殖散户多。农民投资能力不足, 为降低养殖成本, 农户一般不使用正规养殖设备, 而采用自制的简易设施设备;二是配套程度低, 养殖场虽配有机械化设备, 但单体的多, 很难做到全程机械化, 人工作业仍占主要比例;三是综合效益低, 由于机械设备单项作业的多, 成套作业的少, 投资成本大, 生产效率偏低, 难以达到高产、优质、低耗的目标。因此, 畜禽养殖机械化总体水平还相对落后, 难以适应当前畜禽养殖业的发展趋势, 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1.3 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发展情况

近年来, 我市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发展迅速, 2013年全市新增谷物烘干设备10台套, 日烘干容量120 t, 目前全市谷物烘干设备达85台套, 日烘干容量接近1 000 t, 新增果蔬保鲜库19座约10 000 m3, 全市果蔬保鲜库达97座约21 000 m3。

随着土地流转工作的大力推进, 粮食生产进一步向规模大户发展, 种粮大户对粮食烘干机械化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是真正落实行动购买的农机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却不多, 主要原因:一是烘干设备一次性投入大, 投资回收期比较长, 承包土地的大户签订合同时间一般为3年, 保障性不强;二是烘干机作用单一, 无法移动, 难以扩大服务面, 形成规模经营;三是建造库房、晒场等配套设施用地的审批难度较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市烘干机械的发展。我市的果蔬保鲜库近两年来虽然发展较快, 但也存在着冷库容量不足、配备结构不合理 (经营性冷库较多, 产地生产性冷库不足) 等问题。

2 张家港市发展高效设施农机化的对策建议

2.1 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引导农民应用设施农业机械, 通过发放宣传资料、送科技下乡等形式加大宣传, 让广大农民认识和了解设施农业机械, 通过电视、网络、现场会、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等形式, 帮助农民应用先进的农机化科技成果, 掌握设施农业机械操作技术。

2.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快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 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加以引导和推动, 调动农民购置和使用设施农业机械的积极性。由于高效设施农业装备价格较高, 农民购买能力有限, 需要财政加大配套补贴, 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关键生产环节急需的机械, 尤其是高效、低耗、节能、环保机械, 做到装备数量快速增长和发展结构优化升级同步推进。在目前的起步阶段, 为更好的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建议补贴对象向具有一定规模的设施农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

2.3 强化示范推广力度

通过项目带动等措施, 发挥好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园区) 和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科技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 示范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同时, 要注意研究农业设施与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协调和匹配, 推进农业设施与作业机具的标准化、系列化, 合理设置产前、产中和产后各阶段设施与机械化技术的功能定位, 推广应用与本地区经济技术水平与生产需求相适应的农业设施和机械化技术。

2.4 加强统筹协调配合

高效设施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种植、养殖、农业装备等多个领域、多个学科和生产、加工等多个环节, 必须统筹协调多方面的力量和资源要素, 形成发展合力, 才能有效推进高效设施农业的科学发展。农机部门要加强与农业、财政、科技、发改等部门的沟通协调, 主动跟进, 积极配合, 认真做好促进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各项工作。要加强调研分析, 掌握现状, 摸清需求, 抓紧制定高效设施园艺、设施畜牧和设施渔业等重点领域或产业的机械化技术发展目标和推进措施, 细化工作方案, 明确年度目标, 落实工作责任, 拟定评价指标, 加大考核力度, 切实抓出成效。

2.5 强化农机服务培训

篇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江苏的要求

一、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面临和产生的问题

首先,资源、环境、能耗和市场的四重约束日益强化。江苏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已使投资驱动型经济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传统增长方式的负面效应开始超过增长所带来的正面收益,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面临着痛苦的硬转换。其次,经济外向依存度过高。国际化生存安全隐患增加。外贸进出口总额连年高速增长,外向依存度过高,致使抗御国际市场波动风险和世界经济危机的能力减弱。再次.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的不和谐度在急速增高:一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而城镇就业增长率低;二是投资和出口增长率高而消费增长率低;三是财政收入增长率高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低。2006年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同比实际增长了14.3%和10.2%。这意味着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急速拉大。

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开始,江苏经济发展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源和环境问题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为一个工业大省、资源小省,江苏将如何转变利用资源的方式?另一方面,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江苏“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5年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5%的目标,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由此可见。面对我们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种种挑战,只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远远不够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地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指的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强调的是量的增加。广义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二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社会组织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

当前,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结合世界产业变动的大趋势和我省经济发展的实际。突出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重点在发展方式的转变上取得重大新进展。

从数量速度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经济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又好又快”就是要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体现较快的速度,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上,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经济快速发展。

从资源耗费型、环境污染型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转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当前实现高速增长中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由过去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而使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大、竞争力不强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集约型增长。

从经济主导型发展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做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切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努力解决就业、就医、就学、安居等突出问题,当前特别应解决好稳定物价、调节房价等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从低成本扩张型发展向高效率创新型发展转变。目前,江苏产品的劳动力优势、低成本优势越来越受到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挑战。从长期发展来看,必须用“高效率”优势逐渐取代“低成本”优势,否则将难有“江苏制造”的立足之地。

三、实现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江苏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加快转变期、经济国际化水平的全面提升期。2007年江苏经济工作的主调,是“又好又快”发展。“好”是重点,“快”是基础。具体而言,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转变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把发展的理念和思路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又好又快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发展观念的更新和根本转变。当前,江苏经济发展保持相对快些的速度仍然十分重要。没有经济增长的快速度。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也就失去了“两个率先”的基础。但是,如果不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不突出“好”的发展指向,就会加剧经济粗放式的增长,加剧环境质量的恶化,加剧资源瓶颈的约束。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在“好”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快”发展。

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加快产业结构的提升与优化,再创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当前,江苏经济正处于从经济起飞向成熟阶段推进的过渡时期,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一要做强、做精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重要产业;二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加速发展物流、科技、金融、商务等服务业;三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和生物等产业:四要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强纺织、轻工、冶金、建材等产业的竞争力,形成江苏结构高度化、布局合理化、在全国领先的产业结构。

促进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单位GDP能耗是衡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性指标。江苏目前每万元GDP能耗是韩国的2.8倍、美国的3.6倍、日本的4.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1.69倍。与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相比也有差距。江苏是一个资源匮乏省份,人口密度全国最高,人均资源全国最少。对资源消费的极大需求,使江苏进一步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瓶颈制约。针对这样的状况,江苏首先必须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和重点流域的污染减排,着重抓好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纺织五大行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降耗。其次要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用先进生产能力代替落后生产能力,严格控制新上高能耗、重污染项目。再次要加快节能减排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此外,还要加强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建立“又好又快”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目前已有的能源消耗标准、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土地利用率等指标,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好”的程度。“快”作为一个衡量经济发展速度的数量指标,对其的判别并不难;而“好”作为一个体现经济发展效益的质量指标。对其的判别就要复杂和困难得多。要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增加反映经济发展“好”的指标的权重,而不是单纯看经济发展“快”的指标。因此,必须建立一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反映可持续发展要求、体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尤其要完善科学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考核体系。

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当前全球经济的竞争,主要是经济质量的竞争,其核心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目前江苏经济发展的质量尚不理想,2006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率虽然达到30.8%,但还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全省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5%和55%,而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科技进步贡献率都在70%以上。这些表明,迅速提升经济质量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战略任务。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最重要途径就是依靠科技创新。因此,应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转变。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篇5:对江苏连云港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探讨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外贸易的大幅增长,港口物流也在增加,同时国民经济也维持着较高的增长水平。港口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于一国或一个地区制定适当的发展策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考察江苏沿海地区的港口物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在这一研究领域,已有一些成果:《滨水区复兴》一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地理学家、经济学家和规划师对全球性滨水区复兴的思考与主张[1]。此外,第4次、第5次港口与城市国际会议也将港口与城市的关系作为主要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刘秉镰对港城机理关系进行研究,认为港口作为一个商业实体,对促进和推进城市经济发展至关重要[2]。徐质斌对港城经济一体化进行研究,认为港口与城市具有互补共生关系,港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城市是港口发展的支撑和载体,港城联动的核心是发展临港产业[3]。李增军通过对港口及所在城市和腹地经济进行研究,认为港口不仅对城市产生直接作用,而且对城市所辐射的内陆腹地产生间接作用[4]。易志云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港口城市国际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从港城关系、港城界面的复兴、港口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几方面探讨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发展趋势和变化特征[5]。近年来,港城经济关系研究在实证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匡海波基于关联度模型,实证研究了大连港口经济与城市经济关系,侧重分析了城市经济对港口经济的带动效应[6];周平德实证研究了穗、深、港港口物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7];孙海燕,夏艳岭则以青岛为例,分析了港口与城市经济发展相互关系[8],等。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江苏沿海连云港为例,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主要针对连云港港口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展开实证研究,以确定港口产业在江苏沿海经济中的地位,为制订江苏沿海港口发展规划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

2 协整理论简介

协整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计量经济学的建模理论。该理论除了使用适当的统计评估技术可减少参数数目,为服从均衡关系的时间序列变量提供建模趋势的机会外,还能有效解决伪回归问题。协整是对非平稳经济变量长期均衡关系的统计描述。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平稳时间序列经过某种线性组合可得一个平稳的时间序列,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平稳时间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均衡关系[9]。

本文的技术路线是:第一步,定性分析选择特征指标;第二步,稳定性检验;第三步,协整分析;第四步,因果检验。其中,稳定性检验采用ADF法,协整分析采用EG法,因果检验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

3 连云港与连云港市经济发展关系的协整分析

3.1 特征指标的选取

港口物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体现在物流规模与经济规模指标之间,因此,通过研究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可以分析港口物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由于我国内地的物流统计刚刚起步,缺乏有关港口物流产业的系统资料,只有关于港口吞吐量方面的统计数据较为全面,同时由于港口吞吐量是港口物流最基本的数据,港口物流任何业务的规模大小都离不开这个统计指标,因此港口吞吐量指标既反映了港口物流的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腹地生产力的配置状况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所以,选择港口吞吐量(α)代表港口物流增长水平,同时选择衡量国民经济的综合指标国民生产总值(β)代表经济发展水平[7]。

数据方面,本文搜集了从1988—2008年,连云港的港口吞吐量数据和连云港市国民生产总值,其中1988—2007年的数据来源于历年《江苏统计年鉴》,2008年数据来源于《连云港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如表1所示。

3.2 实证分析

3.2.1 变量处理

为了消除变量中的异方差现象,使用不改变趋势的取对数方法,调整后的变量表示为:lnα和lnβ,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3.2.2 相关性趋势分析

从变化趋势看,lnα和lnβ的时间序列都为非平稳序列,但它们有类似的时间趋势,凭直观感觉,它们可能具有共同的趋势水平,如图1所示。

3.2.3 单位根检验

在现实经济中的时间序列通常都是非平稳的。为了使回归有意义,可以对其实行平稳化。采用的方法是对时间序列进行差分,然后对差分序列进行回归。这样的做法忽略了原时间序列包含的有用信息,而这些信息对分析问题来说又是必要的,这可能会使得结果产生严重偏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用协整理论,而要进行协整分析必须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方法对各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

利用计量软件Eviews3.1对各变量进行ADF检验后得到的结果[10]。综合了趋势图和单位根检验结果之后,可以断定,在经过二阶差分后的两个序列均为平稳序列。联系到数据的实际意义,说明连云港的港口吞吐量和国民生产总值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如表3所示。

注:检验类型中的C和T表示带有常数项和趋势项,0表示不带有常数项或趋势项,括号内第三项表示所采用的滞后阶数;临界值是在1%、5%或10%显著性水平下得到的Mackinnon值。

3.2.4 协整分析

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Engle和Granger首先提出来的,这一方法论的主要理论思想在于,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时间序列变量呈现出非平稳性的特征(即每个变量都有单位根),但是它们的线性组合如果呈现平稳性,则这两个变量之间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或称协整关系,而变量的增长率便表现出共同的增长趋势。由单位根检验可知,lnα和lnβ均为二阶单整序列,可运用EG两步法做协整检验,考察1988—2008年经济增长和港口吞吐量的长期均衡关系,由lnα和lnβ做回归的OLS估计,利用软件Eviews3.1运算,得到的结果,如表4所示。

于是港口吞吐量和国民生产总值的长期均衡方程为

lnβ=1.128*lnα-3.510

设ECMP为回归模型的残差,对ECMP的序列值做ADF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残差的ADF检验值的绝对值大于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即说明不存在单位根,也即说明序列是平稳的,也即说明港口吞吐量和国民生产总值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这种长期的均衡关系是否为因果关系,还无法确定,下面将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进行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3.2.5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已经说明了港口吞吐量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本文将利用Eviews软件中的Granger检验功能对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检验(Granger检验的滞后期根据AIC准则分析得到,其值为2),其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表6即是通过Eviews3.1软件得到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中的P概率值代表的是若拒绝原假设所犯的错误的概率,因此,P的值越小拒绝原假设的可能性则越大。本文选取的观察期为18,查F分布表,得到在观察期为18,置信水平为5%的临界值是3.16。结合表6,可以看到:lnα不是lnβ的原因的原假设的F统计量是3.620,大于5%置信水平的临界值3.16,而且P值(拒绝原假设错误的概率)是0.891,所以可以判定拒绝原假设;而lnβ不是lnα的原因的原假设的F统计量值是1.608,小于临界值3.16,所以接受原假设。

测算结果表明,1988—2008年连云港港口物流增长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尽管各自的增长是非稳定的,但就长期而言,它们之间却构成了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测算结果说明了连云港港口物流增长和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确实具有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由均衡方程可知,港口物流的回归系数为1.128,表明连云港港口物流量每增加一个单位,经济就会增加1.128个单位。测算结果还表明,连云港港口物流增长对连云港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不成立。

4 结语

连云港港口物流增长对于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为了加大港口物流对连云港乃至整个江苏沿海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非常有必要加快江苏沿海港口的整体规划,明析各个港口的功能定位,加大对整个江苏沿海港口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港口管理人才培养,真正实现港城互荣。

摘要:为了响应国家沿海开发战略,明析江苏沿海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根据1988—2008年连云港市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的数据,利用协整理论及其分析软件,对连云港市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进行协整分析。通过协整检验发现,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港口物流对经济发展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不成立;港口物流量每增加一个单位,经济量相应增加1.128个单位。

关键词:江苏沿海,港口物流,经济发展,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

参考文献

[1]HOYLE B S,PINDER D A,HUSAIN M S.Revitalizing the waterfront: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of dockland development[M].London:Belhaven,1988:121-230.

[2]刘秉镰.港城机理关系分析[J].港口经济,2002(3):12-14.

[3]徐质斌.关于港城经济一体化的战略理论思考[J].港口经济,2004(6):30-31.

[4]李增军.港口对所在城市及腹地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分析[J].港口经济,2002(2):38-39.

[5]易志云.我国沿海港口城市的结构分析及发展走势[J].中国软科学,2000(7):105-108.

[6]匡海波.基于关联度模型的港口经济与城市经济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8):110-115.

[7]周平德.穗、深、港港口和航空物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J].经济地理,2009(6):946-951.

[8]孙海燕,夏艳玲.港口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探讨:以青岛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2):1-2.

[9]李宝仁.计量经济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73-176.

篇6:对江苏连云港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探讨分析

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方面

一是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多元化服务“三农”经济,针对各农区支行的特殊性,适应农村经济变化发展需求,在加大阳光信贷投放力度的同时,相继推出“农机贷”、“轻卡贷”、“乐田贷”、“渔乐贷”、“二手车贷”等新型农村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农村经济实体的信贷需求。截至10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6.14亿元,其中“阳光信贷”较年初上升2.07亿元。

二是发挥分片包干和金融联络员优势,实现辖区网格化管理。建立农村金融服务分片包干公示制度,将客户经理姓名、工号、包干片区、办公电话、手机号码等信息公示在银行营业大厅,客户与客户经理及时对接,提高信贷办理效率。辖区各村设立金融联络员,农区支行客户经理与金融联络员发挥带头作用,带领支行全员逐户宣传存贷款、理财等金融产品和政策。截至目前,该行共发展金融联络员309名。

三是建立农贷技术员队伍,延伸服务范围。该行立足于重塑农民和金融机构之间关系,实现“农银”共赢,实施农贷技术联络员制度。通过每家农区支行选聘1-2名在当地种植、养殖行业带头人、畜牧站、农业所工作人员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场主作为农贷技术员,打造了一支30人既了解银行信贷政策、又懂农业技术的农贷技术员队伍。

四是建立行业数据库,批量授信农区个贷。通过信贷标准化管理数据统计及行业调查调研,建立行业数据库,施行标准化批量授信,更好地降低风险,减少审批流程,降低人工成本。该行信贷标准化管理正在实施阶段,目前,已经统计出了水稻、小麦、玉米种植、对虾、鱼养殖等十几个行业标准化授倍数据。

五是实行独立审批人制度,积极防控信贷风险。挑选信贷工作经验丰富、风险防控能力较强的客户经理作为独立审批人,将原来支行负责人零售类贷款审批权限集中到独立审批人和零售银行部,针对农区支行客户贷款金额小、分散性、季节性等特点,实行专业审批、权限审批、限时审批。同时,建立独立审批人片区例会制度,每月召开一次独立审批人辖区内零售类客户经理例会,及时反馈支行意见和建议,共同学习相关知识和制度。

六是开展巡演下乡活动,增加“农银”粘合度。为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树立农商行良好口碑,该行在6月-10月期间,在辖区内举办了30场“中国梦 东方梦-大型公益巡演”送戏下乡活动,通过歌曲、小品、舞蹈、京剧、淮海戏等多种文艺形式演出以及群众互动,把金融产品和夏日文化盛宴送到农区千家万户,拉近了农户与该行距离,增加了客户粘合度,进一步提升了“三农”金融服务能力。巡演覆盖了10万人口,受到了广大百姓的热烈欢迎。

在扶挣下微企业成长方面

一是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满足多元化信贷需求。成立产品创新委员会,不断丰富小微企业金融产品。今年陆续推出了“金铺贷”、“法人按揭”、“应收账款质押贷”、“创业贷”等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小微企业信贷需求。同时,修改“票即现”、“票证通”等管理办法,通过扩大质押率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多信贷资金支持。截至10月末,该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5.53亿元,较年初新增5.22亿元,增幅25.7%,在江苏省62家中小农村金融机构法人单位中增速位列第

二是重塑信贷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对前台部门进行改革,确保工作重心向下倾斜。公司条线方面,选取12家支行为对公业务授权支行,集中优秀对公客户经理,重点营销企业贷款。同时,将支行按业务量划分为六个片区,实行公司部客户经理派驻支行、AB角调查制度,协同支行营销并进行实地调查,公司部客户经理撰写调查报告并直接提交贷审会审议,缩短信贷中间环节,提升小微企业贷款服务能力。零售条线方面,实行独立审批人制度。选拔了8名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审批人员,给予其一定权限,分片审批小额贷款业务,提高审贷效率,扩大小微企业信贷资产规模。小微贷款中心条线方面,深化事业部改革,细分经营贷、车贷和房贷团队,实现精细化管理和专业化经营。该行根据市场变化,提升小微贷款中心授信额度权限,由100万提升至300万,来适应小微企业资金需求。

三是灵活利率定价机制,实行一户一议原则。成立利率定价委员会,遵循依法合规、成本效益、风险管理和区别对待原则,在综合考虑同行业竞争及收益水平等因素下,区分不同贷款对象、品种、方式,区分不同地方信用环境、资产质量和管理水平,对小企业贷款利率进行调整,实行差别化利率定价政策,实行单户单议,制定《关于竞争性对公客户的营销意见》,最大限度挖掘优质小微企业客户资源。

四是单独配置人力资源,实行独立核算。成立小微贷款中心事业部,专门从事对辖区内小微经营性贷款的营销、组织和管理推动工作。每年在招聘计划中单列人员需求,逐步扩大小微贷款中心队伍。出台独立考核办法,进行独立成本控制。该中心单独进行人员考核,实行内部绩效考核、人员配置以及晋升淘汰机制,以专业化的团队更贴心服务每一位小微客户。

五是坚持减费让利,行小微服务金融之实。为减少小微企业负担,该行改变原有授信模式,进一步强化用信管理,优化用信方案。在授信模式上,一是根据客户盈利能力,合理调整和细化贷款授信利率,根据存款贡献度情况,给予客户一定优惠,特殊企业实现一户一议;二是根据授信方式差异化,提高银行承兑、保函业务的保证金利率,减少企业融资成本,以最大程度提升竞争力。在用信模式上,根据实际资金使用情况,分批用信,分散客户还贷压力,节省客户利息支出,节约财务成本。特别是针对100万元以下小微贷款,可以实现按月或按季等额本息,按月付息、到期还本等灵活还款方式,最大限度让利小微企业。

(文/杨钬)

上一篇:公路养护站管理制度下一篇:孟德尔定律—基因分离定律教案 第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