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博物馆参观记

2024-05-10

连云港市博物馆参观记(共14篇)

篇1:连云港市博物馆参观记

连云港市博物馆参观记

星期天,爸爸带我去连云港市博物馆参观历史文物。

大约行了半小时的路程,我们来到了目的地——连云港市博物馆。我仰望眼前这座庞然大物,不禁被这种宏伟的气势征服了。听说这座博物馆占地面积约45亩,建筑面积约13600平方米。

步入大厅,只见墙上赫然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

1、文明之光照连云/历史陈列。

2、彦涵美术作品展。

3、千古之谜——凌惠平。

4、西游记文化艺术展。

5、西游记动漫乐园。

6、情系雷锋车——先进事迹展。

我和爸爸首先进入第一个展览室,里面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历史文物,有青花葫芦瓶、黑花瓷罐、摩诘渡江镜、双蟹扇面……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汉黄玉猪了,汉黄玉猪成双对,每个长12厘米,宽2.5厘米,高29厘米,雕成卧状,猪尾部有一小孔。1964年出土于海州网瞳庄一幢西汉夫妇葬墓男棺。它们玉质精纯,雕刻精美,沁色鲜明。最重要的是我见到了舍利子,要知道舍利子是高僧的遗体焚化而得,世间上极为罕见。我还看见了皇上的圣旨,真没想到,博物馆里的文物如此之多!

后来我又参观了接下来几个展厅,最引人注目的是千古之谜——凌惠平展厅。这具汉代女性湿尸,出土于连云港市区西南城郊约7公里的海州区双龙村花园路基建工地上。女尸身长1.60米,尸身皮肤基本完好,肌肉牵拉有弹性和韧性,神经和内脏器官保存基本完整。随古尸出土的龟钮铜印,印文清晰地表明墓主人为“凌氏惠平”。我还看了她的复原蜡像,像上她圆形脸,柳叶眉,双眼皮,樱桃小嘴,非常美丽。

今天,我的收获很大,我看见了各种的历史文物,我参观了罕见的舍利子,我看到了皇上的圣旨。不由得赞叹道:历史真丰富,世界多美妙!

篇2:连云港市博物馆参观记

烈日炎炎下,怀着敬仰的心情,我们宿舍四人参观了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刚到达纪念馆,巍峨的建筑就展现在我们眼前,纪念馆内部还没有完全装饰好,但由已看到的的种种而言,我们已充分的看到了广大连云港人民对革命先烈的敬重,对他们为革命而无私奉献一切包括自己年轻的生命的崇敬。一步一步往纪念馆深处走去,中国革命的道路历程纷纷展现在眼前,让我们原先还有的散漫的心态渐渐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敬畏,给人以庄严之感,让人肃然起敬。一步步的走着,看着各种遗迹,雕塑,我们慢慢地体会到了革命先烈的艰辛。

根据资料我了解到,这个纪念馆的起源是原来位于市中心的陇海公寓,陇海公寓建造于1925年,为北洋军阀海州镇守使白宝山属下营长雷鹤亭投资兴建。1938年3月,驻防连云港的东北军57军112师667团团长万毅在中共长江局特派员张文海、谷牧的介绍下,在陇海公寓光荣入党,成为中共秘密党员。112师地下工委委员张文海、谷牧、李欣等在陇海公寓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为纪念这一有意义的地方,中共连云港市委、连云港市人民政府于1987年6月6日决定,将这里辟为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1995年被中共连云港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为“连云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德育基地”。由于旧城改造,老馆在2003年拆迁,现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建于朝阳东路,馆区占地37.5亩。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目前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综合类革命纪念馆。它通过层次丰富、生动起伏的布展,运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生动详实的再现了连云港宏伟壮丽的革命历史,讴歌了连云港人民不畏险阻、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纪念馆内成列了从五四运动到中共成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到现在的连云港的图片、资料等。这段历史中,最令人难忘的定是抗日战争时期。在纪念馆内,让我最为震惊的也就是抗日战争部分了。在馆中我看到许多连云港人民的英勇事迹,其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当下的我们,并不应仅仅是纪念、缅怀先烈这番简单,而是要从这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体悟出一些道理来,居安思危,是我此行的最深体会。日军曾经残暴地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等令国人咬牙切齿的侵略战争,而今,日军的军国主义依然残余,这是纵然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所不能忽视的,日本的野心在他们的每次军事行动中都暴露无遗。建设强盛的祖国,我们还有一段很长很坎坷的路要走,我们切勿因为一点小成就就自恃强大。纵观世界局势,于我们来说是绝不能掉以轻心的。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才能保障前人们的革命圣果。才能对先烈们有一个好的交代,让他们的鲜血不会白流,才能捍卫祖国的疆土,才能建设更强盛的中国。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那种战时步步为营的紧迫感,感叹前人的不易。这一站,无疑更让我们深知革命的艰苦。当今时代,高耸的大楼下,正需要这些简朴的旧址,因为其更能还原于现实,最能说明曾经的一切。我曾在网上看到了很多地方为了所谓的GDP,强拆那些革命旧址和爱国之士的故居,我感到极度的悲哀和愤慨。为了经济效益,牺牲那些最能激励我们的精神物质,试想一下,当四周的精神围墙都被推倒,我们置身其中,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篇3:连云港市博物馆参观记

一、缘起

1992年, 经过几年酝酿的连云港市民俗学会成立。以《海州民俗志》作者刘兆元先生为代表的一批醉心于地方民俗文化研究和民俗文物搜集、整理的专家, 开始了推动成立民俗博物馆的工作。在此之前, 热心于民俗文化的人士在海州区文化馆内举办的“海州婚俗展览”, 曾轰动一时, 反映良好。花轿、喜堂、纶巾、火盆、马鞍、喜帐……这些久违的充满乡土气息的民俗物象, 走出历史的沧桑, 一下子重新闯入古城民众的眼帘, 唤起了人们的历史记忆, 撩动了一种对乡土文化的依恋情结。

如何选择一处适合办好民俗文物陈列的场所, 并且使这处建筑具有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景观价值, 刘兆元先生独具慧眼, 把目光锁定在原东亚旅社这处清末民初时中西合璧式的建筑上。他多方奔走, 热情呼吁, 与市民俗学会同仁倾十年之力, 终于获得市政府的正式批文, 并协同民俗学会以民间社团资格, 利用东亚旅社建筑筹备民俗博物馆。

二、背景

东亚旅社位处连云港市新浦区新市路35号, 建于1909年, 距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原系清末海州镇守使白宝山私人兴建的一家旅馆, 占地面积750平方米, 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为四合院硬山式楼阁建筑。东亚旅社四面二层楼阁结构各自独立, 互不相联, 各楼之间有楼梯转台相接, 整个建筑座北朝南, 门面为西式风格, 屋面铺苫采用西式红瓦, 而四合院内东、西、北屋面采用中式小黑瓦叠涩铺苫, 六檩出廊无斗承挑。楼台上下廊间皆明柱并榫以中式栏杆, 为前单出廊式双层廊架结构。明柱间檐下嵌联以挂楣, 廊内面墙由槛樯、间框和替桩 (上、下槛) 等构成。整楼门窗由开启门扇和窗扇组合, 为典型的古建筑北方样式。这一中国式古建筑构架与前门面的西式建筑风格形成强烈对比, 但又匠心独具, 运用得和谐包容。它通过穿堂内外门两侧的水泥雕花门柱上的柱头雕塑中式花卉莲花与大白菜图案, 以及影壁墙上的的中式浮雕砖刻而形成自然过渡。此种建筑样式在晚清时代的北京、天津以及山东、河北等地城市十分多见, 是那个时代“西风东渐”的产物。

有趣的是建筑设计师在门面设计上虽不乏西式建筑创意, 却又不失中国古建筑的人文意蕴。如在风水取向上有意避开罗盘辛酉线的中轴线方向, 而取南稍偏东9°, 与辛酉线 (即子午线) 不合的“东南向”, 此乃海属地区建筑朝向的一种习俗, 含有迎合“紫气东来”的意愿;又有两层楼房共计三十六间, 暗合古星象吉祥之相“三十六天罡”, 以求保屋宇平安。

掀开东亚旅社历史的首页, 可以体会到营造者在选址上也是颇费心思的。当时的新浦有“前河”、“后河”, 两河分列西和东北两边, 而东亚旅社选址在两河之间的条带状垄起的圩台上, 认为有“登高望远, 坐收渔利”的势运。当然, 更主要的考虑是为了靠近距西不到200米的清光绪年间所建、祭祀海神天后娘娘的天后宫大庙。这里逢每月十五、二十三两天以及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天后娘娘诞辰日都要按例举行香火大会, 平时也是香客不断, 为求财保平安的各路客商纷拥而至。以天后宫为中心的老大街——现称民主路, 其时正逢新浦开埠不久, 商铺林立, 百业兴盛, 这是除天意 (风水) 之外更不可忽视的人脉。

东亚旅社见证了连云港市中心城区新浦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新浦原名“新浦口”, 在康熙五十年 (1711年) , 几千年来一直孤悬海外的云台山 (郁州山) 终于完成了沧海桑田的成陆历史, “忽成陆地, 直抵山下” (《云台新志》) 。至清嘉庆三年 (1798) 新浦口渐淤, 因运盐需要, 盐商捐资疏浚新浦河 (今西盐河) , 立“新浦口”。由此开始了新浦由小渔村向近现代城市迈进的步伐。清咸丰、同治年间, 因其通海, 水路便利而成为开埠码头, “引起了有识之士和有远见的商贾的重视, 出现了各路商贾进入新浦, 开发新浦的新局面, 很快把这片不毛之地建成重镇, 进而成为苏北、鲁南的商贸要埠。”[1]

而真正的“新浦之兴自天后宫始。”[2]清光绪二十七年 (1872) , 已在新浦经营多年粮食、杂货贸易的东海县富安人刘振殿集资修建新浦天后宫, 历经十年甫成。由此, 新浦从主要以粮食、布匹、山货、土特产为商贸大宗的物资贸易集散地进而跟进了学校、戏园等文化教育设施和钟表、中西药、诊所、洋布、制鞋、纺织、饭店、旅馆、照相馆等多种行业, 东亚旅社的兴建正适应了当时新浦作为新兴商埠的需要。一百多年来, 它见证了新浦的兴起、中衰和复兴的历史, 保留了这座城市的深沉的历史记忆。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遗产, 它是一个民族、地区、群体留下来的记忆和表现符号, 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是过去时代的物证, 也是人类集体记忆的凭证[3]。然而, 东亚旅社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的“物”的形式, 更重要的是与那个时代人们的宗教观念、生活习俗以及流动人口所带来的异地风俗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新浦乃新兴商埠之地, 除了大部分“海州人”原住民之外, 还有相当多的前来新浦经商而定居下来的、被称之为“帮”的山东、河北、安徽、河南等外省商人。新移民与本地人共同开发这片“新大陆”, 使新浦地区渐而形成了以古海州为主, 渗入异地文化因子的诸多民俗事象。一百多年来, 原住民与外来户的生活习俗相互兼容, 演绎了几代人的人生之旅。昔日老大街那一缕缕香烟缭绕的天后宫、一座座中西合璧式的民国建筑, 后河街一排排低矮简陋的平民茅舍、福利昌巷那耸起的天主教堂钟楼, 市化路一处不显眼的土地庙, 还有西街那株老槐树……都是这座城市古老的文化表征。解放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城市建设加快, 旧城改造加速推进, 在“除旧布新”中一座座老建筑被拆, 一座座崭新的现代建筑拔地而起。尽管这一切都无可厚非, 然而城市规划中毕竟多了一点失误, 那就是没有尽力保护好一批有价值的城市老建筑。在“换了人间”的同时却不经意地抹去了历史的印记, 不能说这不是城市建设的一大憾事。万幸的是东亚旅社由于客观上座落在偏僻的老大街北隅, 因暂无人问津而躲过劫难;更主要的是由于民俗热心人士的多方奔走呼吁和文化文物主管部门的坚持努力而被完整地保护下来。如今它正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亮点, 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尤其为建立连云港市民俗博物馆提供了一个优化的空间。

三、创建

创建连云港市民俗博物馆其实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按照“文物法”关于古建筑修复的若干原则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修缮;二是规划陈列框架, 拟定陈列大纲, 推出民俗文物展览。

东亚旅社历史上经过多次修缮, 其中最主要的是拆换了东、西、北三处面屋的小黑瓦而苫以西式红瓦, 墙体和梁架、廊间结构则几乎未动, 唯山墙屋脊部分按西式作法做了改动。这次修缮对屋面、山墙、墙体、廊间等均保持上世纪70年代后期最后一次修缮的原貌, 仅是换置了部分坏了的红瓦和灰砖, 并对内墙、栏杆进行了重新抹灰粉刷和刷漆, 基本上做到了“修旧如旧”。但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旧”, 却不是初建时之“旧”, 要恢复原貌须待今后对该建筑架构进行更深入精确的研究, 在掌握翔实的历史资料基础上方可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修复。

民俗是根植于广大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文化形态, 而民俗陈列则是利用这种文化形态的物化形式——民俗文物去还原、复制这种历史的社会生活画面, 这是连云港民俗陈列策划创意所遵循的一个基本理念。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认为“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 包括他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 (即历史的获得和选择的) 观念, 尤其是他们所带来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 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因素。”[4]这里所谓的“人造器物”乃是人类文明史上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产品, 其中包括民俗文物在内;所谓“进一步活动的因素”就是通过展示民俗文物的历史环境和内在价值, 激发当代人从事更积极的文化创造。

民俗中蕴含着千百年来人类的生存策略和智慧及对生活的理想追求。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农业社会, 在如何看待和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可以总结为八个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中国人所一直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社会和谐和自然安顺的美好图景, 而正在被今天去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人所践行。民俗陈列不是要单纯地诉求传统, 而是要在传统与现实之间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连云港民俗陈列所体现的正是这一点:在内容设置上以生产习俗——人生仪礼为主轴, 强调人们在改造自然中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在家族关系中对亲情的重视和挚爱;在社会关系中对人情的练达和尊重。整个展览把生育——成人 (教育) ——成家 (婚娶) ——立业 (生产劳动) ——生子 (继嗣) ——辞世 (回归自然) 联串成一条社会意义上的生命过程的流水线, 使老一辈人看起来是旧梦的重温, 青年人看起来是人生的警示, 增加的是对家庭、亲情、民族和国家的一份须臾不可丢弃的社会责任感。

在陈列的形式设计上强调一个“俗”字。这个俗字是乡土文化之俗, 有人戏称是充满“海州过寒菜味”之俗, 也就是要在展览空间中复现乡土文化特色:如墙壁装饰采用南城“干礤石”这一极富地方民居特色的墙面砌法的壁纸;又如本地传统建筑出檐为“一斗二升”的小斗挑檐做法也被运用于通联柜顶的出挑部分, 无疑增加了观众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回廊间高挂大红灯笼, 强调传统喜庆气氛;庭院内复建影壁墙, 符合四合院建筑格式, 为海州地区民居所常见。

展品也充分体现一个“俗”字。凡旧时代家居所用的什物杂器, 虽然看起来是十分陈旧的“俗物”, 一经程式化布置便焕发生机, 使人耳目一新。一件兰布包袱、一幅黑底彩绣的“帐走水”、一双虎头鞋或猪头鞋, 这些看起来“土掉渣”的东西, 却使观众倍感亲近, 留连不舍。民俗文物强调原汁原味, 或者说叫“原生态”, 这种“俗”是先辈们衣食住行所依赖、柴米油盐所必需。如果说颇具现代陈列手段所营造的展厅是一座大雅之堂的话, 那么带有浓厚乡土味的民俗文物展品带给人们的则是“天然去雕饰, 清水出芙蓉”的艺术感观。

“俗”还体现在展示模式上。民俗文物不像历史文物那样令人高深莫测, 庄重生威, 由于它本身就来自民间, 与观众之间几乎不存在知识性距离, 所以其中的一些展品让观众亲临其境去触摸、甚至操作, 这是连云港民俗陈列的一大特色。如旧时婚娶中的花轿, 摆在大厅一侧让观众“围观”, 什么是轿衣、轿帘、轿杠, 可以边问、边看、边摸, 好奇的观众还可以掀开轿帘看一看里面是不是端坐着一位俊俏的新娘;又如旧时城乡老百姓普遍使用的石磨、石碓等, 允许观众自带粮食在这里加工而“过把瘾”, 做到了融知识性教育于趣味性娱乐之中。

四、创新

创新对于博物馆工作来说主要是管理理念的创新。博物馆的文物展品是社会共有的文化资源, 如何让广大观众可以公平地分享这种文化资源的社会教育效益, 变单纯的管理型为管理+服务型, 涉及到观念的转变。改革过去那种守株式服务, 变为开放型、主动式服务, 以追求博物馆社会功能的最大化。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确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现念。在这方面, 连云港市民俗博物馆做了很好的探索。

按照国家文物局对博物馆工作“三贴近”的要求, 连云港民俗博物馆首先做到了免费无假日全开放, 从而方便了观众的参观。更重要的是让博物馆社会教育走进学校, 进行公关宣传。该馆先后与建国路小学、新浦中学建立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关系不仅请进来, 还经常安排时间走出去, 带着文物展品到学生中进行示范讲演。生动的民俗教育不仅活跃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 更增强了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信念。还有一种“请进来”的做法, 就是每逢节假日主动邀请本市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海州五大官调”和“淮海戏”的票友戏迷们来到民俗博物馆, 在馆内砌建的小舞台上表演传统戏曲。舞台虽小, 却唱出了传统文化的大戏。每当民乐声起, 锣鼓声响, 观众云集, 台上台下和谐共乐, 共同感觉传统戏曲的美轮美奂, 起到了非遗传承和普及的教育效果。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会全给文化事业指明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一部分的民俗博物馆如何更好地践行以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宗旨, 做到以人为本, 贴近民众, 服务社会, 连云港市民俗博物馆做了有益的探索, 正在走一条文化创新之路。路总不是笔直平坦的, 相信他们会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为连云港市的民俗文化的振兴和文博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韩世泳.新浦史话.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5.14页

[2]连云港市新浦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新浦区志.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0.2页

[3]余芳.文化, 民族, 历史, 未来.江苏省文博论文集2010.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66页

篇4:上海邮政博物馆参观记

进入博物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江泽民先生题写的“上海邮政博物馆”七个金光闪闪、刚劲有力的大字。左转进入前厅,看到的是新中国首任邮电部长朱学范先生的雕像。再往前走,看到了珍贵的甲骨文片,上面记载了那个时期通信的情形。之后看到了古代的烽火通信展示台和清朝时期的邮筒,邮筒上缠绕着一条怒目圆睁的蟠龙,看上去威风凛凛。

接下来走进的是网络与科技展区。在这里我体验了一下邮递员的工作。我骑上仿真自行车,根据大屏幕的提示选择好送信路线就迫不及待地出发了。我使出全身力气踩动自行车的脚踏板,屏幕上的街道、房屋也跟着快速移动起来。转弯、直行、再转弯,目的地终于到了,我的腿也酸痛不已,连跨下车的力气都快没了。心想,以前的邮递员用自行车送信可真辛苦啊!这个地方还有邮件分拣样机、不同种类的邮政专用秤等邮政用具。

继续向前,我看到了展馆陈列的千奇百怪的邮票,这真是让我大开眼界。邮票的形状多种多样:中国的三角形邮票,韩国的八边形邮票,法国的心形邮票……邮票的材质更是出人意料:波兰的丝绸邮票虽年代久远,仍散发着迷人的光泽;瑞士的木头邮票,图案清晰,棱角分明;奥地利的水晶邮票,发射出耀眼的光芒,夺人眼球……邮票不仅可以贴在信封上邮寄,还有许多特殊功能呢!中国的香味邮票,不但色彩明艳,还能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不丹的唱片邮票,若放在留声机上,还能飘出一首首悦耳的不丹民歌;瑞士的巧克力香味邮票,让人看着垂涎三尺,恨不得咬上一口……

之后,我又参观了博物馆的其他楼层。这一趟邮政博物馆之行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让我这个原本对邮政一无所知的小男孩被那一枚枚邮票的魅力深深吸引。活动最后,我亲手写了张明信片,并贴上精心挑选的邮票,给爸爸送去溫暖的祝福。

(226100)江苏省海门市育才小学

指导老师 施懿芸

简评: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4要求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小作者按照参观顺序将所看到、了解到的上海邮政博物馆描述出来,读后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一睹上海邮政博物馆的风采。文章行文舒展自如、层次清晰、段落分明,让人一目了然,不失为一篇佳作。

篇5:博物馆参观记作文

人还是很多,不过因为厅内本身很宽敞,所以一点也不拥挤。因为走道上没有开很强的光,展品上方的灯便很好地突出了文物的样子;虽然有一些是赝品,但是对于我们这种只需要了解和观赏它们的来说,倒也无所谓。展品很多,虽然介绍牌上有简略的介绍,但我还是很疑惑,不知博物馆到底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

一件件器物,有很多是生活用品,真不禁赞叹,古代的帝王诸侯们,都是多么奢侈啊!在我们看来,每一件都有着精美、奇特的花纹,也都带着或多或少的历史划痕。因为以前我们就一直对这类家伙很感兴趣,所以倒也不怎么枯燥,给我们做介绍的机器一直说着,虽然有很多专业术语不太懂,但是大致听得懂,我很快被一种名叫镇墓兽的`东西吸引了,张扬的兽嘴,未掉落的彩漆和集合了各种动物器官的样子,怎么看都不是什么祥瑞。介绍说一般墓中都会放镇墓兽,为的是让镇墓兽更好的与神灵交流,帮助灵魂升天,同时也是保护墓主。

然后,我们又看了古人类头骨,准确的说,这部分我兴趣不浓,每颗头骨都因为年代久远的土层的挤压而变了形,不过还是看得出来,还有人类或动物的牙齿呀,骨骼化石……

接下来,我们还看了瓷器,这是我相当喜欢的,很精致!而且,就眼前的来看,保存得相当好吧,在这里,身边全是闪闪发光,相比较青铜的器具,果真还是亮些啊!除了纯色调的碗以外,就是瓷器上面还有故事、人物,有诗句和梅兰竹松等植物的饰文。看着瓷器上的花纹,不禁觉得古人是有多么努力、多么厉害啊!连人物衣服上的花纹都描画得清晰美丽,上面的花纹都是画上去,然后再烧成的,实在是令人叹服!

篇6:三年级叙事作文:博物馆参观记

走过一道金色的大门,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两排甲骨文工艺品镶在玻璃框中,整齐地排列在通道两旁,好像两排站岗的士兵保护着中国文字博物馆一样。走进博物馆,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听到解说词,博物馆为每人提供了一部无线讲解器。

在一楼展区,一无所知的我了解了甲骨文的一些知识,汉字源流释古今,那片片甲骨都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结晶。

进入第一展厅,首先展出的是甲骨文,当看到“一片甲骨惊天下”展区时,我不由得惊呆了。一排排展台和大厅四周的墙壁上布满了刻着甲骨文的甲骨、卜骨,这些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见证了中华大地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述说着中国文字的源远流长。

随后,我们走进了二楼的甲骨学堂,我们认识了很多有趣的汉字,汉字好像还能跳舞,我想:“这么神奇,不可能吧!孙悟空这三个字还能画成孙悟空的样子呢!”

篇7:三年级叙事作文:博物馆参观记

首先,我们参观了“跨湖桥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恐龙皮”。这张“皮”凹凹凸凸,又像高低起伏的山峦。走近一看,我才知道原来是一张跨湖桥遗址分布图,图上标示着遗址的分布情况。

沿着台阶而下,我在遗址展厅里看见了一条独木舟。这条独木舟很宽,通体焦黑,中间挖了一个供人坐的坑。介绍上说,这是由一整根木头,用石斧一点一点挖成的。这让我觉得,在远古时代工具匮乏,古人竟然有这么好的本领,真是了不起。

来到二号厅,一股考古的气息迎面而来,原来我们进入了主题为“萧山八千年”的大厅。走进大厅后,我看见了两位工作人员正在认真考古,手里拿着放大镜和尺子正在考察。可走近一看,我发现他们连眼皮都不眨一眨,一直保持着一个动作。我这才明白,原来他们是用泥塑的,用来还原考古现场的。参观完了,我知道了跨湖桥文明是在河姆渡和良渚文化之后,我省发现的又一处史前文明发源地,这也为研究萧山的发展历史提供了依据。

篇8:参观义乌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的大门, 映入我眼帘的是两匹石马相对站立, 我马上想到了电影《古墓丽影》。我在想博物馆里肯定很有意思。

我走进“义乌史迹陈列馆”, 就看到两个猿人。一位傅老师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讲解。我仿佛看到了我们的祖先那时候生活的情景。看, 一个猿人在钻木取火, 旁边还放着石斧、石刀等生活工具。真是神奇啊!

我还看到了古时女子使用的镜子, 叫铜镜。纹理清晰, 设计堪称精美。傅老师说:“古时候, 人死了, 胸前都会放一把镜子。”我的脑子里不由自主地就想到了照妖镜。

看到了双林铁塔, 对双林铁塔的秘密至今还未被研究出来, 让我对古人惊叹。傅老师还说:“义乌有个罗汉村。村里的人口数量很奇怪, 既不会多起来, 又不会少下去。有一个人死了, 肯定会有一个小孩生出来。”我想:真有那么神奇吗?

到了二楼, 我还有幸看到了镇馆之宝———金龙的照片。

篇9:德国蒙斯特装甲博物馆参观记

德国“蒙斯特装甲博物馆”的英文全称是“DeutschesPanzermuseum Munster”,位于德国下萨克森的德国蒙斯特市,该市位于汉堡和汉诺威之间。

蒙斯特市地处广袤的北德平原腹地,属下萨克森州。要知道,在东西方冷战时期,这里曾是华约和北约两大对立集团设想的“坦克大会战”的主战场。所以在这个预设战场,北约曾经大量驻扎军队,由于驻守军队人数众多,因此该地有“军营城市”之称。

冷战结束后的今天,该市仍有军人近5500名,其中文职人员近2000人。城市总面积为19.3平方公里,而军队占地达13平方公里以上。除德国蒙斯特装甲兵学院外,该市还驻有第9装甲教导旅、防护技术研究所和演练场管理处等众多的军事单位。所以在德国,蒙斯特市和“装甲兵”这一概念是密不可分的。德国军人常亲切地将这座城市称作是德“装甲兵的母亲城”,而著名的德国装甲兵学院就是这座“母亲城”的主要支撑。

_直以来就对军事历史很感兴趣,特别是对二战历史非常着迷,非常喜欢阅读有关二战的各类书籍,而德国的蒙斯特装甲车辆博物馆收藏了许多大名鼎鼎的武器装备,在世界军事博物馆里也是名列前茅的,所以我这次到德国,其中一个重要日程就是去参观这家著名的博物馆,有些朝圣的感觉。

25号一早我从德国汉堡启程,经过2个小时的旅程,终于到达蒙斯特这个小城。小城的火车站简单出奇,居然就只有两个站台,甚至连售票处也是由一个小小的咖啡店兼顾。下了火车,我居然—下子找不到北了,于是不得不硬着头皮找咖啡店老板娘请教,胖乎乎的老板娘非常客气,从店里走出来,比划给我指路,结果她是10%英文+90%德文。我一句都听不懂,半句都不明白,看到我直晃脑袋,把老板娘急得。还好,旁边一德国女孩英语不错,过来几句就解释清楚了。

于是我顺着她指引的方向,边走边问,小镇的人们都很友善,大约20分钟,终于走到了博物馆门口。看了一下博物馆的介绍,原来博物馆是德国装甲兵学院的附属机构,建立于1983年,展览面积9000平方米,四个室内展厅,一个室外展区。每年3月到11月开放,每周二到周日开门,成人票价5欧元。如果有学生证,门票则是对折。

博物馆的门面相当简洁。走进博物馆,整个博物馆静到可怕,除了我之外,只有几个来休假的德国装甲兵。他们都是清一色迷彩服,擦得铮亮的皮靴,背着背囊,显得相当精神(呵呵,明显感觉到德国军队的素质相当不赖)。除此之外,满眼便全是装甲车辆了。进入展馆后,首先跃入眼帘的是1917~1933年战车发展的历史画卷,里面图文并茂地讲述了这时期坦克的发展情况。再往展厅走,众多的钢铁巨兽又一次让我迷失了方向,都让我不知道先看那个好了。

转了很久才发现,室内的陈列,整个中央大厅内都是二战的装备,然后往里的长廊才是现代化的装备,左边是苏制装备,右边是西方的装备。而且就装备排列上来讲,基本是按照国别,然后再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的。博物馆的边边角角都是各式各样的小型武器以及一些我都叫NAz名的小装备。由于德国一向是战车研制生产大国,该馆又设在德国本土,所以馆内的德制装备异常多。从一战到二战再到冷战后的今天,简直就是一部德国战车发展史。

从展品上讲,整个大厅基本就是一个二战装甲武器的陈列,从馆大厅的一战一辆AV71坦克以及战地情景开始,一直陈列到“虎王”坦克,凡是有点名的二战德制战车与装备,都可以在这里看到。当然,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二战的德国坦克了,无论是二战德军前期作为主力使用的3号、4号坦克,或是后期主力的“豹”式坦克,甚至是大名鼎鼎的“虎”式与“虎王”,都威风凛凛地展示在我的面前,以前无数次地从书籍、影视中看到的这些装备,活生生出现在面前,那种感觉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如果要表达,也只能用“超级震撼”来表达。除了坦克,诸如体形巨大的“突击虎”式突击火炮、号称坦克杀手的88毫米高炮、以及“猎豹”坦克歼击车、BM挎斗摩托车等当年二战德军的装备都精心放置在坦克的周围,让我大饱眼福。而且在每辆战车的旁边都有详细的介绍与说明,甚至有许多该车的配备实物,诸如炮弹等一一都陈列在旁边。

“虎王”展车1944年7月由位于Kassel的亨舍尔公司制造下线,被投入法国前线的第一重装甲营101(Warren SS),1944年9月被美军缴获并送回美国。在1960年12月送回给了蒙斯特的第二装甲兵学校,然后又被送到了这里进行公开展示。

更让我觉得吃惊是,这些武器被保养得非常好,在近距离内,甚至许多武器上连灰尘都没有,可见保养人员的用心。而且一开始我以为这些二战装备都是仿制的,但仔细看下来,确信这些装备都应该是真品,基本上每件装甲武器上都有不少被击中的痕迹,甚至有装甲车辆被击穿的创伤都还在。那些中弹的部位,如同一个个无言的伤口,向来参观的人们讲述着过去残酷的战斗。

另外,我看到了在一面墙壁上,挂着一张巨大的德国陆军装甲兵部队番号图案,而且我发现在博物馆中,全部都是德国陆军的介绍,对于在纽伦堡审判中被判决为犯罪组织的德国纳粹党卫军历史资料,作了非常谨慎的处理,根本不作介绍。这一点也显示出当今德国社会对二战的深刻忏悔,如果不了解历史,你根本不会知道党卫军装甲兵在二战中的赫赫战史。

在馆内我还发现,不仅仅是大型装甲武器,还有许多轻兵器和后勤装备环列四周。其中包括古德里安在法国时期穿着的将军服,隆美尔在非洲的军服和生活用品,甚至还有隆美尔自杀后的石膏面模等等不一而足。许多著名的轻武器,也按国别陈列着,包括一挺二战时期德制MG-42通用机枪,介绍说明上写着:该机枪在诺曼底战役中,射杀了超过1千名登陆的盟军士兵。看到这里,我心头一沉,和平真的来之不易!!!博物馆将一个展厅的一半用于轻武器展示,这并非装甲博物馆的主题和长项,数量不多,不过展品的分类布置和说明还是很到位的。

在馆内,除去齐全的德制武器外,美制武器与苏/俄制武器也相当齐全。在馆内的长廊右侧,全部是美制装甲武器,这些都是冷战期间,美国军援德国的装备,包括“谢尔曼”式坦克、M48、M60等。

而苏/俄制装备则对应地陈列在长廊左侧。包括BMp-1/2型步兵战车、T-54/55/T72等装甲车辆。这些装备原为东德陆军所拥有,两德统一后,其中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车辆就被安排到了这里,供人参观。

博物馆内有一个音像室,滚动播放一些装甲车辆的片子,可以练练德语听力。还有一个微型小卖部,里面卖咖啡、书籍、纪念品什么的。

步出展馆,馆外也是战车林立,基本上所有的战车火炮都是怒对前方,如果不是在战车的前面有块德英双语的解释牌子的话,如同让人置身于战场一般。参观下来,场外的战车基本都是冷战期间的装备,美式、西德、苏制、英国的等等。而且该博物馆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场外的战车都可以随意进去参观。我试着钻进一辆M-60坦克中,外面看这辆人高马大的坦克有近一层半楼那么高,结果里面非常狭小。以我亚洲人的体形转动都非常困难,一个不小心,头硬生生地就撞到设备上好几次,欧洲白种人的庞大体型就更可想而知了。所以当个坦克兵可不是坐在电脑前玩坦克大战那么容易。

美制坦克都如此,苏制坦克就更不用说了,我十二万分小心的钻进一辆T-55坦克里,果不其然,如果说M 60里面人还可以转动一下,T-55里面连转动的机会都不给你。略略伸一下手,都会碰到设备。而且坦克里面那股重重的机油味道真是让人受不了,还特别闷热。试想一下,我进去的时候,坦克各舱门还是开着的,如果在作战时,全封闭的情况下,真是活受罪啊!试想那些在中东烈日下的坦克兵们,不服不行啊。当我从战车中出来,头上已微微有些汗了,呼吸到外面新鲜的空气,遥想到战争中的那些坦克兵是多么的不易,“和平”二字在我心里的份量又重了许多。

三个半小时参观下来,虽然展品的数量和种类比不上阿伯丁或库宾卡,不过展品的维护保养状况都相当的好,特别是展品的修复。这不仅仅是依靠装甲兵学校这样的军方机构,社会力量一一企业、学界、个人的参与也都很重要。吸收利用好社会资源,不但可以节约经费,还能够增强公众的参与感,扩大影响力,这是值得国内同类机构借鉴的,事实上装甲博物馆的官网就是由志愿者管理维护的。

篇10:三年级叙事作文:博物馆参观记

我们刚一进门,就被那巨大的恐龙化石给吸引住了。整个化石威武地站立在大厅,一共高约8米!

这时,一位叔叔向我们走过来,把我们带去了好多展厅,每个展厅都与众不同的宝石。比如钟乳石、萤石、独山玉......

叔叔带我们来到了一展厅,一进门,赵沐宸同学惊讶地指着萤石,而我也被萤石的美丽迷住了,它的样子十分迷人,像是几块水晶拼在一起,颜色一半呈现了绿色,搭配了一点白色,还有,萤石还会闪闪发亮呢!

我们来到了另一个展厅,这里十分干净,有很多宝石,不光是闪闪发亮的萤石,我最喜欢的是独山玉。独山玉的外形就像梨花一样,古人也说过:“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所以说,我最喜欢梨花了,自然也喜爱这独山玉。

接下来,我要介绍镇馆之宝――狗头金。虽然它像一块烂石头,可是它是天然产生的,一共重812.5克,含金量逾90%,比其他金要贵重得多。

篇11:连云港市博物馆参观记

我们来到博物馆大厅,爸爸要我们从左边开始,先去参观“福建古代文明之光”。走进展厅,首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旧石器时代人的牙齿和动物的牙齿,还有古代人打制的石器。紧接着是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玉璜、玉锥、玉块。再下来就是青铜时代的印纹硬陶等。看着这些几十万年前人们制造生产的石器、玉器,我不禁惊叹于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能。

参观完古代,妈妈说一定要先去看看近代展厅。我问为什么,妈妈说看完了就明白了。于是我们来到了近代展厅。怎么?近代展厅展出的尽是战争的场面,而且我们国家老是打败战。里面的人物个个都是皮包骨头,妈妈说那是因为鸦片的产物。哎,我们古代的文明到了近代怎么起不了作用呢?又是妈妈说话了:“人家进步了,我们守着古代的文明停滞不前,当然只能是这样的下场啦!”是的,我们应当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样才能进步得快。爸爸总结了一句“落后就要挨打”。我似乎明白了妈妈刚才说的话。

我们离开了近代展厅,来到“恐龙世界”展厅。这个展厅可有意思啦!我一扫刚才在近代展厅里的不痛快,大踏步地走向那些恐龙标本。其中有一个地方叫“模拟生态环境”,这里的光线昏暗,四周都是树,好似一个原始森林。刚踏进去,就听见低沉的“哦,哦”声,那声音异常恐怖。更可怕的是这树丛突然窜出一个庞然大物,仔细一看,哦!,是恐龙的尾巴!再认真审视它,哈,是假的!我真是没用,居然被假的恐龙尾巴吓了一大跳。

篇12:连云港市博物馆参观记

一路上,滂沱大雨伴着我们同行。雨点打在车窗上,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好像在演奏一首动听的交响乐;雨点落在马路上,汇聚成一片片小池塘,再有雨点落下来时,仿佛快乐的小精灵们在狂欢。车越向前行,水面越宽,拐了几个弯,便到了目的地——竹泓木船博物馆。

我们一个个兴奋地跳下车,叽叽喳喳地拥挤在博物馆门前。抬头一看,首先印入眼帘的是门旁竖排的“竹泓木船博物馆”七个烫金大字。我迫不及待地冲进去,想看看里面都有什么。只见大厅中央摆放着两条木船,油桐色的身体,月亮般的形状。我正在疑惑这样的船是做什么用的,旁边一个同学说:“这是老鸦船和渔船,我老家就有!”再看向馆内的其他地方,东墙陈列着造船工具,听老师介绍有钳、凿、锯等;西墙摆放着各种木船模型,有尖头小木船、乌篷船、单篷休闲船……正看着入神时,只听一个男生大叫起来:“快看!”我循声走去,只见他指着一个帆船模型。这模型可真漂亮呀:蓝色的船身,木质的甲板,雪白的风帆像是吃饱了风,膨然鼓起。我正在畅想它在大海里航行的样子,我不敢相信这船就是用东墙的工具做的,真是不可思议!

参观很快就结束了,坐在回校的车上,我的心仍然没有平静。我不禁在心里对造船的工匠们说:你们可真厉害!

(指导老师:崔秀琴)

来源公众号:泗水文心

作者:张逗逗

★ 参观记小学六年级优秀作文

★ 海洋馆参观记作文

★ 水厂参观记作文

★ 参观记作文800字

★ 污水处理场参观记小学作文400字

★ 吴江日报小记者作文

★ 交警支队参观记作文500字

★ 海底世界参观记

★ 秋天田野参观记-五年级作文

篇13:连云港市博物馆参观记

1.通过参观博物馆的情境, 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 自主探索整数除以整数, 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具体情境中发展估算意识。

4.正确掌握已学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利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整数除以整数, 除到被除数的个位仍有余数时, 在个位后面点上小数点, 添0继续除。

2.商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的要用0占位。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师:同学们, 愉快的双休日又要到了, 这次的双休日小兵、小红等四位同学准备去博物馆参观, 我们也一起去吧。

生:好呀。

师板书课题:参观博物馆

这节课, 我们来比比谁的收获多, 哪个小组的表现优秀。

二、新课

(一) 创设情境, 发现问题。

课件演示四个去参观的学生进入博物馆, 出现字幕:门票和车费共花了26元。

师:看到这个情况,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每个人花了多少钱?

师:好, 我们现在就来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求平均每人花的钱数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将他们所花的钱数平均分, 看每人应拿多少钱。

生:平均分, 将26元平均分成4份。

生:用算式26÷4来计算。

(二) 探究新知, 解决问题。

1.探索整数除以整数除到被除数的个位仍有余数时, 在个位后面点上小数点, 添0继续除。

(1) 师:让我们先来估计一下平均每人大约花了多少钱。

生:平均每人大约花了6元。

师:那同学们就用竖式算一下看实际每人花了多少钱。计算时可以直接商6, 看结果怎么样, 独立计算, 遇到问题可以和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商量一下怎样解决。

(2) 教师巡视, 发现有代表性的做法让学生板演于黑板上。

(3) 两种结果对比, 第一种:商6余2;第二种:将26元写成260角除以4得65角, 也就是6元5角。

引导学生讨论哪种结果更能说明问题。

生1:第一种解法不能准确地说明每人花了多少钱。

生2:而第二种又好像太麻烦。

师:那我们就来找一种既能说明问题, 又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师引导学生将改写的过程体现在除法竖式中, 也就是在个位的后面点上小数点, 添0继续除, 在商6的后面对齐被除数的小数点点上, 接着写商。

师生小结:除到被除数的末位仍有余数, 可以在个位的后面点上小数点, 添0继续除。

2.探索商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时, 要在个位用0占位。

(1) 师:同学们快来看, 博物馆里有卖纪念品的, 快来帮老师算一算买一个纪念品要用多少钱?

(课件演示:买16个纪念品共需要12元, 每个纪念品多少元?)

(2) 学生讨论。

生1:不到1元。

生2:用算式12÷16来计算。

生3:还是用竖式来算一算吧。

(3) 师引导学生在商的个位不够1时要用0来占位。

(4) 学生用竖式做完后, 交流竖式的写法。

(5) 师生小结。

3.探索列除法算式的方法。

(1) 师:同学们, 现在我们来观察每个算式 (指扳书) 请同学们说一说怎样列除法算式。

学生找出规律:求每份数是多少, 就要用问题中的总数除以份数, 简单地说, 就是要求的每份数中的“每”字后面的量词为份数的单位名称, 用含有这个单位名称的数量作除数, 用另一个数量作被除数, 列出除法算式求商。

(2) 练习验证这一规律。

师:博物馆中的服务员看到我们来了这么多同学, 就想出几道题考考大家, 请同学们看题。

(要求只列算式不计算)

※6个苹果1.26千克, 平均每个苹果多少千克?

※小红买了5个苹果共用去了3.12元, 平均每个苹果多少元钱?

※4个袋子共装了78千克的苹果, 平均每个袋子装了多少千克的苹果?

※5个人合买一个蛋糕用了38元, 平均每个人应付多少钱?

师生评价后再总结一次列除法算式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

1.观察算式判断商的最高位是几。

1.26÷6 3.12÷6

78÷4 38÷5

2.判断下列除法算式的商和1的大小关系。

32÷5○1 4÷25○1 435÷12○1

54÷36○1 7079÷95○1 35÷56○1

四、拓展练习

(1) 师:同学们快来看, 看这是什么动物?

生:蓝鲸!

师边介绍蓝鲸边出示数学问题:

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 体重可达198吨。相当于36头大象的体重。

生:呀!蓝鲸好大呀!

师:那你能算出一头大象的体重吗?

生:用198÷36可算出大象的体重。

(2) 蓝鲸对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满意, 你们看它还会笑呢!屏幕演示蓝鲸的笑, 并演示蓝鲸的话:同学们, 我也有四个数学问题需要同学们帮我解答一下。

※老师今天早晨用2元钱买了8个馒头, 每个馒头多少钱?

※我们班级60个同学, 一天能喝25千克的水, 平均每个人喝了几千克的水?

※3元钱能买6个冰砖, 平均每个冰砖几元钱?

※105千克的饮料可以倒在4个杯子里, 平均每个杯子能装多少千克饮料?

五、总结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的是数学书62页—63页的内容,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一遍数学课文, 看还有什么疑问。

2.师:请小组内四个同学分工合作完成63页第四题, 每组四个人每人做一道, 再互相检查, 没有问题的就把4道题的结果填在书上。

生计算后汇报交流 (哪个小组合作得好, 哪组得红旗) 。

篇14:参观柳州博物馆

我们先来到古生物化石馆。一进大门,一块块化石展现在我的眼前。这些化石数量大、种类多,有虫子、贝壳、螺、植物、鱼、恐龙、鸟等。这些化石记载了古生物生存的印记,让我们借此窥探那些已经消失了的世界,了解那些不熟悉的生物。两具高大的恐龙骨架吸引了我的目光,我跑上前去一看,原来是霸王龙和马门溪龙。马门溪龙身长约有22米,脖子长11米,是迄今发现世界上脖子最长的动物。霸王龙有一个巨大的头,有66颗像匕首一样的牙齿,不愧为恐龙之王!

来到二楼,“会飞的花朵”——蝴蝶仿佛在说:“欢迎你,美丽的小姑娘。”它们的美貌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在这里,我看到了各国名贵的蝴蝶,其中有一只令我感到特别骄傲——阴阳金斑缘凤蝶,它是在大龙潭公园捕捉到的世界上唯一的变异蝴蝶,翅膀一半花,一半黑。蝴蝶王国还在我脑海中转悠,我的脚已不知不觉走进了民族馆。这里展放的壮乡、侗寨、苗领、瑶山等民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服饰等民族民间工艺,让我领略到了壮乡的歌、侗族的楼、苗族的节、瑶族的舞,了解了柳州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

到了三楼,我看得最仔细的是青铜馆。里面有150多件青铜,有陶屋、滑石灯台、陶盆、陶灶、青瓷元宝盘、莲花石门墩、讲堂、罗池柑香亭等。我最喜欢的是青瓷元宝盘,它是由一个盘子和两个元宝组成的,特别可爱!

这次参观,让我知道了许多有趣的东西,学到了许多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我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了!

上一篇:意识是安全的最高保障下一篇:物业维修基金管理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