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国学

2024-04-07

谈国学(共10篇)

篇1:谈国学

教学方法——浅谈幼儿园国学教育

幼儿园,旧时称蒙养园、幼稚园,为一种学前教育机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国学的范畴很广,既融入了诸子百家为主体的儒学思想,又以《四书五经》为划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6岁是幼儿的学习黄金期,幼儿在这段时间里学习国学知识,可为他以后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可以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热爱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种子,打下一个自己是中国人的文化烙印。通过学习国学,能够培养孩子自我思辨的能力、与人融洽相处的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从容的生活态度等。

幼儿园实施国学教育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一)初步了解并欣赏《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并背诵一些浅显易懂的唐诗、宋词。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诵读《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

(三)结合幼儿园的礼仪课题编排脚本剧,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认知及表达能力。

有效实施幼儿园国学教育

1、有效提升师资队伍的国学水平。

教师要向家长及幼儿推广国学,首先就要提升自己的国学知识。可通过查阅资料,组建国学评鉴小组等方式,努力提高自己对于国学的认知水平,了解、背诵或熟读国学经典作品,并且掌握教幼儿背诵的方法,使幼儿了解其中的正确含义,并学会联系幼儿实际生活进行启发教育。

2、重视宣传效应,引起社会关注。

通过每天播放《弟子规》、《三字经》视听光盘及教室环境周围布置展板等形式,让幼儿及家长初步了解幼儿园国学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幼儿园家长学校、班级家长会、及《家长园地》宣传栏,向家长宣传国学教育的重要性,使他们明白国学对幼儿人格、道德品质、情操、精神风貌的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取得家长的理解和积极配合。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育孩子,父母也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主题家长会、与家长的面对面交流与及时沟通,使家长掌握教会幼儿学习国学的方法,这样家长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到幼儿的国学教育中来。中华文化最好的给养是国学经典,许多外国人都争相学习研究,英国的“孔子学堂”就是最好的证明。中央电视台曾推出一则《宝宝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妈妈以自身实际行动,为成长中的一代新人,树立了榜样。“亲爱我 孝何难”;“凡是人 皆须爱”;“圣与贤 可驯致”…… 中国的文化之根正潜移默化地注入到孩子的心中,愿经典文化宝藏能够得到更多的发展和弘扬。

篇2:谈国学

————国学小名士观后感

今天观看了“泰山国学小名士”经典朗读电视大赛决赛实况感受颇多。何为国学?字面解释毫无疑问乃指国家传统文化。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都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沉淀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甚至影响整个世界。

纵观历史,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发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古巴比伦被波斯帝国所灭之后,其国家文明被伊斯兰文化所取代。留下了直到如今仍被我们所使用的星期制记日法。发源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同样被强大的波斯帝国所灭,留下了太阳历被国际社会所通用。剩下的一堆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成为了永久的传说。几部有限的传世典籍《亡灵书》《死亡之书》等等冥界经典已经不足为外人所道,仅供术业有专攻的学者作研究之用。发源于恒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逐渐式微,近代被大英帝国殖民统治后甚至丢掉了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字语言,彻底沦为西方列强的奴隶。除了佛教文明依然坚挺剩下的就是被世界通用的所谓阿拉伯数字依然为阿三哥引以为傲。

而发源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也就是我中华文明,虽然经历了数次外族入侵,尤其是自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后一百年多年中一直处于半殖民地状态之下,而我中华文明始终在世界舞台之上大放异彩。从公元前三千年左右至今,中华文明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我中华国学以深厚的底蕴和繁多的门类成为了世界各国学者争相研究的对象。

现在,连外国学者都在研究我们中国的国学,但我们中国人自己却似乎对国学知之甚少。自“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以当时青年学生为代表的一部分当时稍有的知识分子开始盲目的崇尚西洋文明,逐渐抛弃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一现象一直影响到今天。比如,现在的人开始重视西方的圣诞节,而我们中国传统的春节则越来越显冷清。文学小清新熟知莎士比亚却看不懂《红楼梦》。虔诚的基督徒每个礼拜都往教堂跑。而本土的道教殿堂却成为了旅游景点。《新约》《旧约》所习至深,但是,老子的《道德经》又有几个人看得懂读得通?

篇3:日本国学谈片

关键词:日本,国学,真,物哀

日本国学是阐述日本固有的文化和精神的学问。从广义上来说, 它包括日本的神道、文学、史学、思想、法制、艺术、歌学等方面。它是用实证的方法把它们阐明的学问。狭义上来说, 就是通过《古事记》、《日本书记》、《万叶集》等古典名著的研究, 来探求日本文化和精神的学问。国学的方法论是, 否定佛教道德、儒教道德等压抑人类性情的东西, 高度赞扬和表现人类自然的感情。

1. 确立的背景

政治背景是幕府统治衰退了, 日本政府在进行享保、宽政和天保的改革。经济背景是以幕府为中心的流通体制的崩塌和货币经济的萌芽。文化的背景是伴随近世学术的发达和国家意识的勃兴, 日本人开始认识到传统的东西是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于是开始研究传统的东西。社会的背景是一般的民众对享乐有需求, 花柳之地和剧场呈现盛况。

在那个时代, 町人对人类本性产生自觉, 反对压抑人类本性的朱子学和阳明学。以这些为背景, 荷田春满、贺茂真渊、本居宣长、平田笃胤 (国学四大人) 和他们的门派创立了国学。

2. 国学四大人

荷田春满 (1669-1736) , 他的教义是以被称为“古道”的《古事记》、《日本书记》和《万叶集》等古典的回归为基础。他重视和歌的真实性。他既是国学的创立者, 又为贺茂真渊及其弟子创立了国学研究的基础。他有一句名言叫做:古语不通则古义不明, 古义不明则古学不复。

贺茂真渊 (1697-1769) , 国学的确立者。通过和歌的研究回归神皇之道和大和魂。主张学习和歌就要学习和歌的“真”。贺茂真渊研究《万叶集》, 也复兴了《万叶集》的和歌。而且, 他通过研究《古事记》和《万叶集》以及祝词来说明古代精神 (即古道) , 受到了荷田春满、荻生俎来及老庄思想的影响。贺茂真渊的主要著作有研究万叶集的《国意考》和研究枕词的《冠词考》, 包括语言学、古典研究、歌学、歌文集、杂录等87部309卷。

本居宣长 (1730-1801) , 国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问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物哀”的文学论。他认为文学的目的不是说明佛教和儒教的道德, 而是养成一颗对景对物敏感感知的心, 著有《紫文要领》、《石上私淑言》和《源氏物语玉的小节》等等。他主张男女的爱情不是令人羞耻的东西, 文学的女性风格也体现了人的真心。一类是语言学的研究。研究古语的助词和助动词, 考察日语的特性。一类是提倡《古事记传》中的古道论和古典精神—“真”, 把儒教和佛教对人道义的强制看成是对人类的压抑行为, 赞美古典中出现的天皇、祖先及神灵。因为这个原因, 又被幕府末期, 明治时期当成国粹主义的根据。

平田笃胤 (1776-1843) , 他把古道论扩大到国粹、宗教和实践等方面。主张日本人是神的子孙, 大和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他提倡尊皇论, 成为明治政府支撑国家的思想支柱。他认为现世和黄泉中有一个“幽世”。善良的人死后可以进入“幽世”, 恶人死后只能赴黄泉。发展了神道思想。

3. 国学的精神

日本的土著信仰—神道是贯穿国学的精神。国学研究的基本精神—“真”是神道思想的核心。而且, 日本人在文学做作品中体现的对自然的亲近感也是神道思想之一。

国学否定儒教。贺茂真渊曾说, 中国的王朝是以谋反为基础建立的, 而日本人忠实于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中国人的“仁义礼智信”是束缚人真心的东西。日本人的不伦也是尊重人的真心。日语是比汉语更加优秀的语言。宋朝的儒学是主观的东西不能揭示事物的真相。

4. 国学的主要论调

国学的主要论调是天皇论、日本主义、言灵论, 尊重男性阳刚之美和尊重女性阴柔之美, 以及尊重“物哀”和提倡“真”。尤其重视“物哀”和“真”。物哀的“物”指的是事物, “哀”指的是悲剧的真实的文学世界。例如, 《源氏物语》中的明石是光源氏遭难时没有办法的选择, 最初光源氏并不爱她。明石为光源氏产下一女之后, 光源氏才想起某个占卜师的话“儿子要成为皇帝, 女儿要成为皇后”。这才觉得和明石的相会是命运的安排, 开始疼惜明石。这是明石的“物哀”。而在《伊势物语》中在原业平与三千多女性的放浪形骸也被认为是体现了日本人的“真”。

5. 国学的意义

篇4:国学教育大家谈

——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济

国学经典教育事关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化传统的接续,事关当前的教育改革的推进,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非常有必要进入中小学课堂。

童蒙时期是一个人非常关键的时期,童蒙时期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教育者应当正心育德,培养儿童纯正无邪的品质;儿童则需要多读古诗文,扎好中国根,学做现代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齐家

在如何对待国学和编写国学经典教材方面,不能简单的一刀切,要辩证分析,科学评估,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时代精神中去。

在全球化语境下,新的课程教育改革,特别是国学经典教育课程改革,从本质上讲应该强调我们的原创意识、本土意识,重视我们的国学经典,重视我们的民族智慧,接受中华传统的课程思想,在立足于自我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课程经验,建设我们的课程体系。

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既要避免妄自尊大,也要避免妄自菲薄,要吸收民族文化的营养,与时代精神结合,以及与外国优秀文化融合,这是国学教育获得生命力和生长点的要素,国学经典教育才能真正的开花结果。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刘立德

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应按照教育规律办事,科学规划、统一安排,让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融合起来,而不是两张皮。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校教育应通过课程和教材,当下最紧迫要做的是:一要立即修订并尽快实施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和音乐、美术等较多涵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科目。二要尽快补充和调整现有教师知识结构,通过培训、考核等尽快使现有教师短时间内适应要求,完成教学任务。三是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尤其是中考和高考的考试中,要充分发挥考试指挥棒作用,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四是有关部门要尽快整合现有学校课程资源,改变零散的、个别的和效率低的传统文化教育状况,优化课程,提高效率。

篇5:谈国学读后感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

看了《谈国学》后,据我个人的思考,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是迥乎不同的,夸大一点简直可以说是根本对立的。西方的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东方的主导思想,由于其基础是综合的模式,主张与自然万物浑然一体。西方向大自然穷追猛打,暴烈索龋在一段时间以内,看来似乎是成功的:大自然被-迫勉强满足了他们的生活的物质需求,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他们有点忘乎所以,飘飘然昏昏然自命为“天之骄子”,“地球的主宰”了。

东方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同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龋“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就是这种态度在哲学上的凝练的表述。东方文化曾在人类历史上占过上风,起过导向作用,这就是我所说的“三十年河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时移势迁,沧海桑田。西方文化取而代之。钱宾四先生所说的:“近百年来,世界人类文化所宗,可说全在欧洲。”这就是我所说的“三十年河西”。世界形势的发展就是如此,不承认是不行的。

篇6:浅谈国学与企业管理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传统国学中包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国学文化为企业管理提供了经营决策、制度决策、人才决策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层面的思想智慧启迪。

企业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方面是企业管理者。企业管理者要有硬本领、软实力。硬可壮威,软可致远硬能提效,软能担责。软硬不可分,没有硬作支撑,软为无本之木;没有软来护体,硬也形同走尸。领导干部要立形象、树威信,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必须正确处理好硬与软的关系,做到硬中兼软,软中有硬,但不能硬而不硬、软而不软、软硬相离。文化、学识是软实力;业务、能力是硬本领。领导干部要驾驭班子、统揽全局,做部属的标杆,必须有“软实力、硬本领”作支撑。作为供水公司一名中层管理者也是如此,首先要懂业务,并能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知道如何干,并带着大家一起干;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实实在在地干事,才能成为大家的主心骨,才能得到大家的爱戴;你领的团队才能成为一个能打硬仗,无坚不摧的团队。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与财富哲学。影响着每个中华儿女的思想和行为。中华民族因为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存续,而骄傲!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想做好企业,管好企业,首先必须了解这个社会群体中人的性格、思想、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了解他们的生活、理想和对生命的感悟,培育与他们的情感,得到他们的价值认同。这些都离不开国学。因为国学是阐述人生大道理的知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指南针,当我们或我们的职工看不清前方时,国学能为我们拨开眼前的迷雾,为我们指出正确的方向。当前,互联网、手机、汽车、快餐等等现代人浮躁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功利,身上的压力越来越大,似乎精神上也越来越荒芜,这是很危险的事情。这时候读读国学经典里的语句,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这些关于学习,事业,人生的简单而深刻的道理,会让我们心里充实、愉悦。从中我们学会了以感恩的心去对待自己的父母和企业;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帮助有困难的职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犯过错误或者反对过自己的人;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做一个智慧的领导,做一个听懂话,出好活的员工。我们知道:财富是辛勤劳动与高尚智慧的结合,是灵与肉、体与能、义与利的统一体,是一种责任,是心与血的结晶。一个合格的企业管理者,不管你是做行政的还是做党务的,也应该是一个高尚道德的实践家。一个不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人,一个不掌握这个民族生存智慧的人,一定会缺少对这个伟大民族的认识,一定缺少对这个民族情感的认知,很难成功。企业管理者为政要有“硬脊梁”、为人要有“软心肠”。要赢得部属和管理对象的信任,有凝聚力、号召力,必须做不屈不折的“硬脊梁”,必须树立对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严肃对待工作,认真坚持原则,准确把握政策,严格办事程序,尤其在重大问题、重大决策上敢于抵制不正之风,弘扬良好导向,做到不斜不盲、不亲不倚。要敢于讲公道话、主持正义,不畏权势压力,不当好好先生,不人云亦云,坚持做党纪、立场、原则、政策的“老古板”和捍卫者;软心肠能释出善意,传出爱心,奏出和谐。企业管理者要依靠自身的德能、资绩、情感、领导艺术和思想政治工作等软权力的无形作用,来影响管理对象的态度、行为、思想和价值观念。只有放下架子,用软心肠”去激发、影响部属和员工的潜能和热情,点醒沉睡中的部属和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精神感染才能绵长而持久。尤其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要特别关注和宽容犯过错误、受过处分的部属和员工,关心和爱护受过委屈、受过伤害的管理对象,多一点冰心玉壶式沟通、江清月近式交融、春风化雨式开导、落红护花式奉献,让其由“敬而远之”转变到 “亲而誉之”,并进一步发展到不知有之,这样才能得到部属和员工的尊重和拥戴,真正与员工打成一片。

篇7:浅谈幼儿国学经典教育发展

经典学习是一个民族一个文化的历史传承。作为一个缺乏文化的中国人,我对国学关注不多。2003年读《小窗幽记》和《围炉夜话》才发现其中的智慧。后来看到《论语》后悔悟,如果小时看过《论语》,那么我的今生将全部改写。人生智慧已早早写入经典放在我们的书架上,只是我们不知珍惜。后来读《黄帝内经》、《史记》更是对传统文化到了了鼎礼膜拜的地步。

我开始关注幼儿国学教育,并终于给儿子找了一个学习国学的地方。古朴院落、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孩子对国学的喜爱,我们一度认为这里是学习国学很好的殿堂。很快我们就发现严竣的管理问题,主要是现任办学人的文化素质和办学思路局限了教学水平。他们没有能力和精力研究经典教学的长远规划,而只在设想如何利用圣贤的先人为自己的产业化运作增添炒作资本。为此我查阅了许多关于国学热以及国学教育方面的文章,发现一个令人不得不承认的现实,现在的国学已经被炒作成为一门文化产业。儿子曾经学习的地方正是如此。

为了延续儿子的国学教育,我上网四处寻找一些关于国学入门方面的知识以理清经典学习的脉落,这时我又发现了一个更让人惊异的事实,就是当今的中国社会很难找到介绍学习国学经典著作。现今人类关于国学方面的种种文章大多因底蕴不足或是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究其因缘是中国的国学教育大约在上个世纪初就已经风雨飘摇。目前现在可以找到的比较好的国学入门书籍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国学入门》专

辑,可惜已经买不全了。这些都是上个世纪初的文坛名人如朱自清、章太炎等为被当时就几经中断的国学教育所作的推介文章,再往上还有一些清代和民国时期的著作(如钱穆)也十分可读。而真正的经典只能是更早以前的作品了。

再回到幼儿国学教育上来,国学热好象就像开水上的热油,有的只是表面风光。现在“国学”两字已经成了幼儿园、小学等主流教育体系用来贴金的招牌,但真正对国学下的功夫并不够,因为还有五大领域和升学率等指标在考核。而社会培训机构创办国学学能成功的又是极少。一方面是办学机构招生困难,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对国学知识的渴求。那么一定是办学人的办学思路和方法存在问题。主流教育体系的排斥、培训机构文化底蕴不足、急功近利使幼儿国学教育发展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后来又看了一些关于当今国学热中一些推广文章,如王财贵、沈立等,结合我和儿子这一年来学习经典的体会。经典学习的方式不外乎在家自学、报班培训两种。自学是最简单也是最难实现的,因为我们家长很多都没有读过经典,自己读不懂经典,给孩子讲讲不清楚,再加上家长精力上难以坚持以及在教自己孩子的情绪难以控制。外出报班又存在金钱、时间、质量等方面的问题。选择报学学习的家长自然对国学教育苛求,希望老师都能像于丹那样把大家都讲明白,因此对教师不够宽容,都希望老师该把书上的道理把孩子讲清楚,而幼儿时期的经典教育的实质是背诵而不是理解,背诵没有家长伴随往往很难实现。

对国学的热爱首先应来自家长,如果家长对国学没有热忱孩子也很难坚持下来,国学教育在十三岁前的坚持对孩子的一生十分重要的。对国学教育缺乏宽容、热爱和坚持,是目前国学热只在表面而没有深入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家长自己没精力陪着孩子学,外出报班不理想、舍不得、没必要、难坚持是影响当前幼儿国学教育发展的潜在因素,外在因素就是学习国学短期效益不明显,办学机构要效益,家长为孩子的升学也讲效果,国学这种慢热型的间接效益也让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学的过程中选择了放弃。

另一种值得探讨的方式是在家长之间建立国学经典学习的学习型组织,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学习、共同坚持、共同热爱以期给孩子的人生发展的敏感期内,用经典教育给孩子一生的精神财富。但这种学习型组织由于组织松散往往很难形成长期的凝聚力往往难以坚持。综合对幼儿国学教育的方式进行总结,我认为以下三种学习方式的作用是,家庭式学习是幼儿国学教育的基础,互助型国学教育学习组织有助于共同坚持,而培训班式的国学教育应该向精品教育发展。

篇8:浅谈小学“国学”教育

小学开展“国学”教育可以借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学校文化实力, 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打造教育特色, 扩大教育影响, 弥补人文教育的缺失, 有利于引导社会、家庭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注学生终生发展。下面就小学“国学”教育的必要性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小学“国学”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第七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文化是民族凝聚的核心。“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是中华民族的文脉,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积淀, 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国学”所传承的中华文化价值, 是涵养民族主体意识之根基, 是维系民族精神命脉之源泉, 是构建和谐社会思想之基础。

“国学”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涉及物质层面、技术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现在我们所要弘扬的“国学”, 主要指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国学”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泉、精神底蕴、传统美德。虽然其中确有封建、糟粕的东西, 但其基本内核是健康的、有益的。从精神层面来看, 弘扬“国学”可以使人辨明人伦、懂得礼义、规范行为, 从而加强国民思想道德建设, 促进国人道德水准的提升。这是弘扬“国学”的要义所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国学”传播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 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美德的根本和源泉。无源之水必干涸, 无本之木必凋零。民族文化的形成、国民道德的养成, 必须建立在对“国学”的传承、弘扬上, 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就会失去与多元文化交流的根基, 就会失去自我, 就无法使伟大的中华文明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成为未来世界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学”所发挥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国学”注重人格教育、行为教育, 教导国人明礼知行, 明荣知耻。因此, “国学”不仅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有其积极的作用和现实的意义。

二、小学“国学”教育是小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实施国学教育, 有利于促进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近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 小学阶段是学生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 应让学生大量背诵。背诵国学经典, 这种教育方法, 是中国一千多年私塾教育检验过的, 一方面增大积累, 熏陶感染, 奠定根基;另一方面, 则利于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促进学生终身的学习和发展。

理解可以帮助记忆, 但理解不能代替记忆;而能记住的东西, 终有一天会理解的。儿童时期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有研究表明, 一个孩子背“小鸭乖乖”和背“有朋自远方来”, 难度是一样的。唐朝王勃六岁能辞章;清代康有为七岁能属文。这并不是说古人比现代人聪明, 而是我们常常低估孩子的智力。有读过私塾的老学者就说过, 刚开始背时, 是一点不懂, 但若干年后, 一旦豁然贯通了, 不懂的全懂了, 而且是“立体的懂”。显然, 大量的背诵是“立体的懂”的必要条件。这正如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脑, 如果我们不给我们的电脑安装内存条, 不去大量地储存资料, 不去联通各个网站, 就是再神奇的搜索引擎, 恐怕也不能搜索出什么东西来。反之, 有了大量的储存, 有了广泛的联系, 无论需要什么, 只要一搜索, 不是应有尽有吗?虽然现在让小学生诵记的国学经典他一时可能不易明白,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 他们会对其有较深的理解, 就会有顿悟的收获, 民族文化的精髓就会深深地扎根于他们心中, 不就能融会贯通了吗?

现代社会, 讲求终身学习。打好小学生的国学基础, 对其将来的学习和服务社会个人发展都是有其裨益的。今后的人生旅途, 他们会将其所学学以致用, 把经典中的文化精神传播到社会生活中去, 把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发扬光大。他们就会吸取古人深思、反省之生活智慧, 落实在日常生活上;结合现代思潮, 达到新旧传承的目的。他们就不会抱残守缺, 而是恢复民族自信心, 建立起和谐的伦理观念。他们就会躬身实践, 就会知行合一, 就会把少时所学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去报效祖国, 造福人类。

所以我们应在小学阶段, 让小学生多诵读一些国学经典, 这对于让他们对我们这块土地多一些理解, 对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多一些理解是极其必要的。

三、小学国学教育是学校发展和建设书香校园的需要

实施国学教育是学校发展和建设书香校园的需要, 能更好地让书香浸润校园, 让经典滋润童年, 能构建学校的文化立体感, 丰厚学校的文化底蕴, 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学校今后的长足发展。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 小学更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学生在学校成才, 学校以成才的学生为荣。只有不断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学校才有生存的空间, 学校才会发展壮大。

小学国学教育的实施, 可提高师生的人文底蕴和审美修养,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让师生亲近经典, 在阅读中实现与经典同行, 与圣贤对话, 为师生精神的成长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 就能打造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校园”。“最是书香能致远, 经典美文润心扉”。让文化品位与教学效益和谐发展, 就能使学校步入追求优质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轨道。

英国哲学家笛卡儿说:“读一切好的书, 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书籍点亮人生, 书香洋溢校园”“精读一本好书, 点亮一盏心灯”。阅读是点亮人生的精神明灯, 是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唯一途径。在打造书香校园的过程中, 我们要针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 开展诸如“诚信”“善行”“孝心”“礼仪”“宽容”等专项读书活动, 在浓郁的书香中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得以提高, 人格得以完善。一个真正优秀的学校必然是一个文化土壤丰厚的学校, 它不仅要以自己多年积淀起来的独特的文化激励人、感染人、培养人, 更要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传承中华文明, 而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才会是一朵蕴含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奇葩。因此, 在校园中让学生目睹经典、聆听经典、诵读经典就更能让学校的书香怡人, 学校也就会不断发展壮大。

四、小学国学教育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条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什么用“语文素养”替代了过去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因为“语文素养”的范围更广泛, 内涵更丰富, 它明显增加了文化品位及文化修养的要求, 体现了语文的固有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无数实践研究证明, 语文素养得从小培养。颂读就是有效途径之一。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仅靠现行的语文教材显然是不够的, 何况教材本身存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古文学的不足、地域文化的不足。加之当前,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设置由一统分为了三级, 即:统编学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与校本课程。尤其提倡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课程。

小学实施国学教育, 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 编写适合自己学校学生乐于接受的国学教材, 开展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这样, 既可填补学校地方与校本课程的空白, 又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国学教育势在必行, 国学教育任重道远, 国学教育功在千秋。只要我们从事小学教育的同仁们虚心学习, 潜心研究, 不懈努力, 顽强拼搏, 一定会把学生带进国学殿堂, 让他们知之、好之、乐之, 享受知识盛宴, 长成擎天栋梁!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g/2007-10/25/content_6205616_7.htm.

[2]覃桂林.走进国学走进你我[EB/OL].http://www.hbctc.edu.cn/news/Html/ShowNews.asp?ID=1030.

[3]建设书香校园提升办学品位[EB/OL].http://www.xq11x.cn/ReadNews.asp?NewsID=660.

[4]叶匡政.从台湾教育实践谈加强中小学的国学教育[EB/OL].http://www.edu.cn/ghgy_7788/20090218/t20090218_359523.shtml.

篇9:国学今昔谈

“国学”作为一种名言,古已存在。如《周礼·春官宗伯·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大多数学者认为,无论是“乐师掌国学之政”的“国学”,还是“国有学”的国学,均指天子及诸侯国所设立的学校。但也有学者认为国学是指“国立大学”。张百熙在《进呈学堂章程折》中指出“家有塾”相当于蒙学,“党有庠”相当于小学,“术有序”相当于中学,“国学即所谓大学也”。马一浮亦言:“照旧时用国学为名者,即是国立大学之称。”(《泰和会语》)张、马的说法并非全无道理,但并不准确。西周教育制度,分国学与乡校两类。国学为天子及诸侯国国君所设立的学校,它又有辟雍、东序、成均、瞽宗、上序之分,辟雍居中、东序在东、成均居南、瞽宗在西、上庠位北,诸侯国所设之学日泮宫。乡学分塾、庠、序、校。无论国学,还是乡学,都有大、小之学。《五经通义》说:“三王教化之宫,总名为学。……故乡为庠,里为序,家为塾。”《大戴礼记·保傅篇》:“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可见古代王天下者,必立大学、小学,使公卿大夫之子,大夫、元士之嫡子,先入小学,后入大学。总之,在西周时期,国学既包括大学,也包括小学,所以认为国学即是国立大学的说法并不准确。

两汉以后,国学一名方逐渐确定了国立大学之义。韩愈曾任国子祭酒,在《省试学生代斋郎议》中曾指出太学生“自非天姿茂异,旷日经久,以所进业发闻于乡闾,称道于朋友,荐之州府,而升之司业,则不可得而齿乎国学矣”。说明“国学”需发闻于乡,称道于友,荐之于州府,才能被国学录用,这样的国学当然不是小学,而是大学。在唐代,这种学府由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及与四门学地位相当的专科学校如律学、书学、医学等(北魏时,“树小学于四门”,四门学为小学)组成,它们都可称国学。至于欧阳修在《国学试策》《谢国学解元启》、苏轼在《国学疾策问》等中所说的“国学”,当与韩愈所说的国学意义基本相同,没有超出中央政府设立的高等学府的含义。

马一浮指出:“国学这个名词,如今国人已使用惯了,其实不甚适当。……今人以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意思是说别于外国学术之谓。此名依他起,严格说来,本不可用。”(《泰和会语》)钱穆在《国学概论》中也说:“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马、钱两先生这一说法影响甚大。从学科分类的意义上说,马、钱的说法并非全无道理。不过,我们认为,古代的“国学”一名与今日的“国学”概念并不矛盾,只是古代的国学概念比今天的国学概念宽泛罢了。在“学在官府”、学政合一的西周时期,国学既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文化的集中体现。无论它是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大六艺作为教学内容,还是以礼、乐、射、御、书、数小六艺为教学内容,国学都是中国固有学术的承载者、传述者和光大者,今日我们可以称它是原生态的国学。而两汉以下,作为太学、国子学、四门学的“国学”,同样是承载中华文化道统的场所,是传承中国固有学术的重要阵地。故而,我们认为在强调国学一词“依他起”的同时,也必须指出国学一词的演变有着内在的进路。

自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与外国相对的“国学”之实就已经存在。儒家学者乃至道±可以承认佛理与周孔之教或道教有相通之处及会通之可能,但不会承认它就是本国之学。晋代的王度针对百姓多奉佛法,相竞出家的现状,指出:“佛,外国之神,非诸华所应祠奉。”(《晋书·佛图澄传》)道士顾欢写《华夷论》反对“舍华效夷”,引起佛教徒的强烈不满,更将华夷之辩推向高潮。王度、顾欢等人所说的外国之教或夷教是指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而周孔之教或道教作为中国本有之教,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国学。从国学之名是“依他起”的角度,可以说自印度佛学进入中国起,国学之名成立的前提便已经具备,不必待欧风美雨东来。《南史·宋本纪》元嘉十五年载,“立儒学馆于北郊。”南齐高帝萧道成虽以武功起家,然而他于建元四年,“诏立国学”,目的在于使“五礼之迹可传,六乐之容不泯”。“五礼”、“六乐”非国学而何?“宋齐之间,国学时复开置。梁武帝开五馆,建国学,总以五经教授,经各置助教云。”(《陈书·儒林传》)从“总以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角度看,晋以下所出现的“国学”之名一方面有复兴周代教育制度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有区别于佛教的意涵,因为国学所传授的教学内容与作为中华文化主干的儒学紧密相联。因此说,古之国学不悖于今之国学,最起码是今之国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国粹派:倡国学,弘国魂,斥“学奴”

今人讨论的国学已没有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国立大学的意涵。这不是说“国学”这一名言变了,而是今日的大学变了。今日的大学是依照欧美大学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大学的教学内容主要不是五经与策试,大学教员也不必是五经博士或国学专精之才了,因此有的学者将古代“国有学”、“太学”、“国子学”等所言的国学视为今之“国立大学”,可谓有名无实。

今天的大学已将古代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国学”内容抽空,甚至没有留下一点残渣,而完全换成了西方学科的内容;而今日大学从“国学”中所抽取出去的东西恰恰是今日之国学:即一国固有之学术。由此,钱先生讲国学一名,前既无承,不甚谛当。

那么,是谁在近代意义,即一国固有学术的意义上率先使用了“国学”一词呢?以实言,当西学、洋学、新学一名成立,则中学、旧学、国学之名必然呼之欲出。不过,将国学视为一独立研究对象者的当首推20世纪初期兴起的国粹派。1905年初,邓实、黄节等人在上海成立国学保存会,该会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并创办《国粹学报》,“国学”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正式登上历史舞台。1906年夏,章太炎出狱,东渡日本,在东京留学生举办的欢迎大会上,发表演讲,主张“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同年9月,他在东京应留学生之邀,讲学于国学讲习会,并在国学讲习会的基础上,成立国学振起社,与上海的国学保存会互为呼应,共同致力于20世纪初国学保存、振兴、发扬之运动。

篇10:浅谈国学启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

浅谈国学启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来源:秦汉胡同国学书院4月校报作者:秦汉胡同教师国学启蒙教育是以中华文化典籍来取材,它凝聚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教育史,体现了中华民族传承的历史和文化精髓的精深,也是中华五千年之文化瑰宝。《易经》云:“蒙以养正,圣功也。”儿童时期是孩子的关键期,培养孩子纯正善良无邪的品质,教导子弟“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正如蒙学经典《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和 “凡训蒙,须讲究”都告诉我们的童蒙时期教育的重要性。古往今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他们多是从小熟读经典学习经典,长大后才会善用文化知识来治国安邦,建国为民。正如宋代开国宰相赵普而言“用半部论语打天下,用半部论语治天下”。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中就说到:“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了下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质,许多人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让孩子从小在经典文化中熏修,学习圣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格局。童蒙,是0—13岁儿童的启蒙,主要是儿童开发记忆力发展和智慧潜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的智慧潜能发展可达到百分之八十。根据儿童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和性格在0—3岁间就完成了60%,这三年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孩子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3—6岁间完成了80%,6—8岁间完成了90%,8岁以后的发展则渐趋缓慢,到13岁左右,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敏感期就基本结束了,这就表明孩子到七、八岁已基本定型了,古人也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因此,我们要充分把握这一规律,结合科学的教育观,让儿童身心发展的黄金阶段,学习他们终身受用的知识,使儿童的记忆力和智慧潜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这阶段中儿童的敏感期也明显的表现出,如智力、语言、秩序感、节奏感、行走、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而产生对环境,秩序,感官,动作,社会规范等系列的特征表现;结合国学经典教育,及时的在敏感期中引导儿童学习文化瑰宝,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的修养,为孩子创造成长需求的学习环境。

国学启蒙教育也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教育,让孩子在自由的舞台上,表现的淋淋尽致。通过观察研究表明,凡参加过国学启蒙教育的少儿,在记忆力、认知力、语言表达力及写作力、逻辑思维力、社交能力、自省力、领导力、创造力等都高于同龄人。当然,这也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精密配合,同时也要注重对孩子的引导技巧,让孩子融入生活,知行合一。

在秦汉胡同少儿国学班经常会有家长和教师的快乐分享,有一个4岁半的小学员学习完《弟子规》后,就很好的力行于生活中;有一次,他和妈妈去超市购物,走近超市门口,妈妈看到许多人聚集在那里吵闹,妈妈的好奇心驱使她想上前去观看,这时候,小朋友拽了拽妈妈,轻声的说:“斗闹场,绝勿近”。这个小朋友想告诉妈妈,吵闹打斗的地方,不要靠近,以免伤害到自己和增长浮华之气。同时,他能够及时的劝谏母亲和对母亲的态度,这正是《弟子规》中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还有一个五年级的学员,在学习过后,同样的表现出来。有一天,妈妈正在厨房做饭,爸爸打电话来说晚上不回家吃饭了,有朋友要接待,那孩子接完电话后对妈妈说:“爸爸不回家吃饭,要接待朋友,正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呀,”可孩子能够运用的恰到好处,说明他理解和贯穿运用了。另一位四年级的学生,也是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在作文中,他写了一篇关于:“中国电影和美国电影的区别”。其中就有这样一句话,“美国电影以科幻创作的为主,而中国电影是根据仁、义、礼、智、信五常来制作的。他懂得把学习过后的知识运用在写作中,结合自己的思想来区分不同,真是喜极而言。参加国学学习过后,孩子的变化还有很多,不同的孩子都给家长和教师呈现一张张惊喜的答卷。由此家长完全可以相信国学启蒙教育的魅力和孩子们的接受能力了。国学启蒙教育就如儿童从人生的开始就站在圣人的肩上,从高起点展开新人生。从小在圣贤学文中熏陶,树立仁爱之心和德行根基,让孩子学习到最好、最纯、最经典的教育,和孩子一起感受中华文化之学中所蕴含的大智慧,从经典中一起来学圣贤、学做人、学智慧、学胸怀。

上一篇:新马集镇计划生育“村为主”细则下一篇:打枣_小学生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