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考作文

2024-05-25

谈高考作文(通用9篇)

篇1:谈高考作文

一、辩证思维――引导作文正确路径

有的同学在复习语文的时候常常走入一个误区,认为语文基础知识虽多虽难,但复习起来容易操作,复习效果快而明显,可是作文训练却不好把握,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多写几篇文章对提高分数没有明显的帮助。因此,在复习中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放到作文训练上。其实这种思想并不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固然重要,但作文分数重,对考生的心理影响较大,更不能偏废。

要想写好作文,思维能力的训练非常重要。面对一个作文题目能够进行准确的认识分析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关键,尤其是议论文,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说理,说理需要认识分析,认识得越充分,分析才能越深刻,说理才能越透彻。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注重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生活学习中,我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观察认识问题的能力,尽量用所学过的知识一分为二地想问题、办事情,以发展、变化、联系的观点去对待身边的事物,努力使自己保持一种健康、上进、善良的心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一个心智健康的人,写出来的文章应该是积极向上的,所谓文如其人。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去写文章,会避免看问题的片面性,减少审题不准的毛病,引导正确的作文路径,同时也能丰富作文的内容,提升作文的认识层次。

进入高三冲刺阶段,我在复习语文的时候,仍然非常注意有计划、有针对地进行作文训练,注意观察考试作文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向,尤其重视思维的准确性训练。鉴于高三复习时间紧迫,我在作文时,常常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审题上,对作文题目形成自己的认识后,把思路理清,写下提纲,交给老师批改,或与老师讨论。这样可以节约不少时间,同时又很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思维训练,增强对作文题目的灵敏感觉,为写好一篇立意准确的好文章奠定了基础。多做这样的思维训练是很有好处的。

二、让思想变成海绵,吸纳生活的养分

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中学作文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古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现在的考试早就不是对教材的机械重复,所以高考语文不可避免会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内容。高考作文命题趋势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强调时代感,突出实用性,像的高考作文题“诚信”,的高考作文题“论亲疏关系”就体现出这样的特色。

关注生活、文化、人生、情感是高考的要求,作文训练,更是应该关注现实生活,更有现实针对性,更关注现实存在的问题,要注意反映和解决现实的、熟悉的、带有倾向性的、典型的、具体的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在一定的文化修养、文字积累的基础上,打开思路,激发写作的热情,加强创造性作文训练。心中有了丰厚的积累,上到考场时才能言之有物。

我在高三复习时仍然坚持用一定的时间去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以及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读本,丰富自己的思想,注意训练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认识能力。由于复习很紧张,我会见缝插针阅读报刊杂志,《读者》《青年文摘》《21世纪报》等是我的最爱,或者一些经典名著的片断,以丰富自己的阅读面,为自己的写作打好基础。使得写出来的文章有自己的观点,内容更充实.更有真情实感,因而更有深度和力度,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三、不说废话,让语言准确流畅

高考对不同表达方式运用能力的考查都作出了相应不同的要求:记叙要能清楚完整,详略得当;描写要能具体生动;说明要能把握特征,语言简明;议论要能论点明确,论据比较充分,论证合理。高考作文对不同表达方式的运用有各不相同的考查重点,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提高把握不同文体、不同表达方式特点的能力很有必要。

在复习中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我注意既要把握不同文体各自的写作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综合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在写记叙文时,加入较多的描写,避免了呆板呆滞;写议论文时,运用举例和说明,使文章显得充实生动。

同时在复习作文时重视语言的运用也至关重要。语言是叙事、说理、摹形、传情的工具,是写作能力中最基础、最稳定的能力,对语言能力的考查是高考作文的重点。高考作文语言的要求是“规范、准确、连贯、得体”。“规范”,指用字规范,合乎语法,合乎逻辑;“准确、连贯、得体”是指用词造句的技巧方面的问题。在行文过程中我注意叙述的流畅,不无缘无故堆砌辞藻,说废话、套话,尽量把自己的观点看法,用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做到文从字顺。同时,调动平时的积累,使用贴切、生动、优美的词汇,扣题、活泼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显得更有文采,为文章锦上添花。

[高考状元谈高考作文]

篇2:谈高考作文

现在的高考评卷已经越来越开放,特别欣赏有自己见解的作文。驳论必须从材料中引申出来,而不能撇开材料,另起炉灶。学会了通过分析来说理,是奔着60分以上甚至满分去的。

驳论文怎么写

第一招

分析矛盾首先寻找材料的对立面。

第二招

分析原因告诉读者为什么会有这些矛盾,挑几个原因来写。

第三招

分析条件告诉读者,我的论点是在这些条件下才成立,别忙着反驳。

和高考作文题观点抬杠,也能得高分?至少福建省高考语文命题专家组、评价组组长、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潘新和,就是这么认为的。

潘新和4日在厦门一中教授如何写议论文,他说,现在的风向标是:老老实实地顺着命题者给的材料来论证,大多也就得个四五十分,但是,和材料观点抬杠,写驳论,那么,就奔着60分以上甚至满分去的(高考作文满分70分)。

这其中的区别是:前者是传统的论证文只选择符合自己论点的论据,自圆其说,是不讲理的;后者是驳论文看到观点可能出现的对立面,驳人驳己,是讲理。

他因此号召高考考生们抛弃论证法来写议论文,取而代之用驳论法。现在高考作文题基本上都是以议论文形式出现。

潘新和被称为是福建语文界的三大侠客之一,因为对议论文传统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的批判而闻名。

批单纯堆砌论据不是好作文

潘新和在当日题为《议论文怎样立意、说理》的讲座中,首先痛批了福建省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认为它不讲理。

当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给的是袁隆平材料,袁说:工作让工作的人有个好身体,让工作的人有个梦想。这篇满分作文就是传统的议论文写法:作者顺着材料,首先确定自己观点:热爱便会产生创造力,接着,旁征博引正反论证观点:热爱造就创造力,今天的人没有热爱,只追求名利,因此没有创造力。

潘新和反问:热爱便有创造力?现实中,很多的热爱产生不了创造力。但是,作者不管读者信不信,片面地抓住某一观点,对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视而不见。

潘新和说,这样论证性的议论文只是自圆其说,就是不讲理。

他还批评了论证法的备考方法:准备一大堆材料作为论据,再根据论点往其中套。

这点在那篇高考满分作文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到800字的作文里,作者引用了一大堆大人物的话,拼命堆砌论据。

潘新和甚至认为,它之所以能得满分,一个原因是改卷老师巨大的心理压力旁征博引的论据显示这位学生似乎看了不少的书,一些书可能连老师都没读过,所以,这么勤奋的学生,该给多少分,老师,您看着办吧。

在潘新和看来,这篇不讲理的作文,充其量也就能得四十多分。 挺有独特见解才能得高分

潘新和说,议论文不能论证,而要驳论通过分析各种矛盾等来讲道理。他以福建省高考的另一篇满分作文为例,来说明议论文如何讲理。

那年的作文题围绕着冯骥才的话展开,即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这篇被潘新和树立为正面典型的满分作文以《人生的赛跑》为题,作者首先和命题者抬杠:人生的赛跑,其实不在你跑了多少路程,而在于是否过得有意义。接着,作者一层层地讲理,例如人生赛跑有时好比雷锋和一个长寿的恶人;一些人在赛跑中懂得放慢脚步,欣赏沿路风景,远比执著于赛跑累得满头大汗的人有意义。

潘新和说,这篇满分作文给我们一个信号:不是题目告诉你要写什么,你就写什么,不赞成命题者给的材料观点,写驳论的文章,照样能得满分。

潘新和说,现在的高考评卷已经越来越开放,特别欣赏有自己见解的作文。当然,他强调,驳论必须从材料中引申出来,而不能撇开材料,另起炉灶。

潘新和认为,一般论证性的议论文,充其量也就能得个四五十分,但是,学会了通过分析来说理,是奔着60分以上、甚至满分去的。

【支招】

写议论文得眼睛带刺

如何用分析来写讲理的议论文?潘新和教了三招。

第一招:分析矛盾首先寻找材料的对立面,以知识就是力量为例,有知识就有力量吗?许多人有知识没有力量,读死书的人,什么力量也没有。

第二招:分析原因,告诉读者为什么会有这些矛盾,挑几个原因来写。

例如近墨者黑的论题,它对立面是近墨者白,或赤,因此不能武断地说近墨者黑,那么,就要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第三招是分析条件,告诉读者,我的论点是在这些条件下才成立,别忙着反驳。

总之,按照潘新和的方法,一个驳论文的构成是:开头提出揭示矛盾的论题,如创造基于热爱,但是,热爱未必就会有创造;中段分析论题,包括矛盾、原因和条件,创造也需要有天资、学识、勤奋、信心尤其是想象力、创造力;最后得出结论,如创造需要先天、后天,主观与客观等,缺一不可,否则功亏一篑。

潘新和认为,如果学生的眼睛从此带了刺,勾住每个论题、命题观点,学会运用分析矛盾、原因、条件等方法来说理,那么,这样的驳论文肯定得高分。

【反响】

学生:这简直是颠覆

这个传授高考高分作文秘诀的讲座,照理说,应该让高三学生听,但当日参加讲座的是高二学生,有人说,怕引起高三学生思维的混乱。

当日听完讲座,一位男生说:这简直是颠覆!在被问及他是否敢用驳论法来写高考议论文时,他说,我可不敢冒这个险,要是遇上保守的改卷老师,那不就要壮烈牺牲了吗?

老师:发散思维很重要

厦门一中高中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说,已尝试驳论文的写法。

厦门一中语文教师戴祖武说,驳论文的实质其实就是发散思维,我们努力让学生明白:任何议论文,实际上是一道辩题,都有正方反方,当你选正方时,心中还有反方,要多层次分析论题。总之,要以理服人,赶在读者反驳论点之前,把别人可能反驳你的各种可能指出来,然后一一否定,封住他们的嘴。

戴祖武认为,种种迹象表明,福建高考好作文的风向标,慢慢地在朝驳论文方向变化,不再追求华丽语言和堆砌的论据。

篇3:浅谈高考作文训练

一、审题训练

审题, 就是要理解作文要求和命题意图。写作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时, 要准确理解话题或材料的内涵, 就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 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

例如, 以“诗意地生活”为话题作文, 只要抓住文题中的“地”字, 就会知道文章是要求写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法, 而不是描述生活如何诗意。

2. 明确话题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分不清“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区别, 很容易犯文章与材料无联系的错误。因此, 学生只有写作文前仔细分析自己确定的主旨与材料之间的关联, 真正读懂题意, 才能写出令人信服的佳作。

二、拟写题目

1. 拟题的原则和要求。

(1) 切合主旨。学生只有读懂材料, 理解材料的意思, 吃透材料的精神, 才能把握材料的主旨, 拟出切合主旨的文题。 (2) 符合文体要求。学生拟作文题时要尽量向自己已经确立的文体靠拢。比如, “依偎那片阳光”“梦里飘来一片红”等, 一看就知道是散文的标题, 如果写成议论文就会文题与文体不符。

2. 拟题的方法。

给文章拟题的方法很多, 如修辞拟题法、数学符号拟题法、引用名句拟题法、引用成语拟题法、巧用流行语拟题法、引用古诗文拟题法等。学生只要悉心揣摩这些拟题妙法, 并灵活机动地加以借鉴, 就一定能使文章的标题更加简洁、新颖且富有文采。

三、文采训练语言表达训练中, 学生首先要做到用词准确、衔接得当、语意流畅, 然后才能在这一基础上追求文采

1. 运用“比描”。

所谓“比描”, 是指作者有话要说, 但不简单地直说, 而是借助联想和想象, 借助相似、相类、相关甚至是相反的事物或情景, 通过描述使道理或形象更加形象直观。当然, 写文章也不能为了使文章有文采而刻意使用“比描”。因为, “比描”的美美在新, 美在巧, 美在机智。一般而言, “比描”涉及的甲、乙两种事物或情境差异越大, “比描”的效果就越好。例如, 从表达效果来看, “太阳像火球”就不及“太阳像铜盘”, “太阳像铜盘”就不及“太阳像鸡蛋黄”, “太阳像鸡蛋黄”就不及“太阳像黄沙水里翻滚的破脸盆”。值得注意的是, 高考作文如果能用好“比描”, 高考作文就成功了一半。比如, 下面这段选自《甜蜜的负担》中的话就使文章增色不少。

爱在给人安慰、鼓励和支持的同时, 却悄无声息地给心灵那锐利的目光遮了一层布。这正如花丛虽然可以给人芬芳艳丽, 却也挡住了人前行的路;湖泊虽然可以给人清澈空灵的感觉, 倒映出的却是虚假的幻影;美酒虽然可以给人香醇甘洌的享受, 却也会模糊人眼中的目标。

2. 用好修饰。

运用修饰虽然是最基本的语言技巧, 却常常被学生忽略。究其原因, 是学生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已经失去自由感知美的灵魂。例如,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常是说“我今天高兴极了”而不是说“我今天高兴得犹如中了头奖彩票一般”。所以, 学生要想用好修饰, 就必须在平时多用心感知生活的多彩与美丽。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写作中自由发挥自己的天赋和才能。例如, 在学生作文中, “夜晚”不应是“一个夜晚”, 而应是“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 或者是“一个月白风清、木叶萧萧的夜晚”等。

四、书写训练

书写训练要着重注意以下四点:一是“三清”, 即“卷面整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二是“三不”, 即“不写错别字、潦草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用错标点”“不乱写乱画”;三是“三适”, 即“快慢适当”“大小适中”“轻重适度”;四是“三要”, 即“时间要控制在50分钟以内”“每段前要空两格”“字数要达到规定要求”。

五、特长训练

1. 立意与众不同。

立意是作文的核心, 文章的立意不够新颖, 学生写出的作文自然就不会深刻。为此, 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就要注意进行思维训练, 即要在准确把握写作材料内涵的前提下大胆创新。

2. 打破行文习惯。

许多学生写作文时喜欢循规蹈矩。比如, 写记叙文就按“起因——经过——结果”的行文方式展开;写议论文就按“提观点——讲道理——摆事实——发号召”的行文方式展开。其实, 学生完全可以突破这些行文习惯, 让作文的形式更加新颖一些。比如, 写记叙文可以用倒叙的方法, 先交代一个引人入胜的结果吸引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 然后再叙述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写议论文可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 将多种论证手法合理搭配起来, 从多个角度全面论证论点。

3. 语言追求个性化。

有些学生写作文时用词很平淡, 说理和叙事也都流于俗套, 甚至还夹杂着空洞的口号和术语。事实上, 学生的作文只有追求个性化, 才能成为生动的作文, 才能成为亲切的作文, 才能成为引人入胜的作文。为此, 学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必须注意这一点。

篇4:高考作文技巧谈

【关键词】高考 作文 技巧 创新

高考作文有着许多特殊性,不能等同于平时写作。高考作文是限时作文,时间短,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开掘、构思、立意、选材……要完成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不注意一些应试技巧,要得到较高分数,是很难做到的。从历年的高考试题作文中,可以发现,一篇好的高分作文,都有这样一些共同点,即有一个好的标题,精炼的语言,好的中心,良好的结尾和一手好字。因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要作好一篇好的限时作文,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做到用有限的时间完成一篇上好的佳作,从而拿足基础分,并拿到优级分。

一、列好提纲

高考既考能力又考速度。考场上列作文提纲,可先写出简单的结构模式,然后把可能用上的词句和例子,如名言警句、古诗词、古今中外的事例,简省写出,只要自己看得懂就行。写于卷面之前,可边浏览边修改,择优录用。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一气呵成,避免文面多处涂改。

二、标题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一个新颖、别致、准确鲜明、简洁凝练、短小精悍、不落俗套、含义丰富,耐人寻味的题目的标题,常常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极易产生细读的欲望。“题好文一半”,一篇高考作文,只有充分利用其“不变”,全力以赴地思考把握其“变”,才能短时高效,才能有望获取高分。

三、开头

古人曾把文章的开头比喻为“凤头”,也就是要做到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高考作文的开头一般要求做到“点题要明、材料要准、语言要精”,也就是在开头要迅速表明文章的观点,要选用能准确表明观点的材料,要运用精炼的语言来表达。开头就点题,干净利索,毫无拖泥带水,说明文章的主旨要义,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四、创新语句、内容,锤炼语言

高考作文的创新要从形式上的创新发展到内容上的创新,如何让作文材料新鲜、新颖,显得十分关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挖掘运用语文教材中的材料,运用到不同的主题上,这些材料容易唤起阅卷老师的共鸣。同样主题的材料,要从不同的角度使用,要让人产生耳目一新之感。高考作文是“一篇文章见语文”,就必须要有亮点来吸引阅卷老师,就要认真锤炼语言,有几个富有思辨的、具有强烈的思想刺激力的句子,不仅可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而且可以打破平铺直叙的单调,增加文章的思想含量。如2008年上海卷唯一满分作文《他们》,文章“蕴含的情感力量、人文精神乃至一种可贵的社会责任感”,深深地感动了阅卷者。修辞手法的选用,要做到“精”而不要多而杂,“精”则生辉,“多”则杂乱花哨,适得其反。

通常情况下,一篇高考作文的最佳写作时间在50分钟左右,因而在谋篇布局上要做到一是结构模式要“简”、二是内容要“新”、三是立意要“深”、四是感情要“真”。

高考作文先要整体构思。从开头结尾到过渡照应、主体展开、材料选取等,在动笔前都要通盘考虑,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材料新颖又切合题意,要力避大众化和过于平淡的素材,要善于从现实生活、历史典故、文学名著中去搜寻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而且要注意材料的贴切性、典型性、新颖性、多样性。立意又要有深度,要“掘地三尺”。“千古文章意为高”,通过縱向和横向的比较,理想和现实的观照,偶然和必然的分析尝试辩证地寻找理性的答案。文章也不是无病呻吟的“涂鸭”,而是酸甜苦辣感情的寄托。诚挚朴实的情感,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常能打动阅卷者。流畅优美的语言和没有错字、病句,词句洗练流利,语脉首尾贯通,文意开合自如,使作文的语言让人一读就感到美,读来是一种享受,品来是一种惬意。同时作文字迹清楚、端正,字体美观大方,无明显涂痕的试卷,有一个好的整体效果,这样就能立即获得评卷老师的好感,就能得到高分。

五、结尾

古人比喻文章的结尾为“豹尾”,也就是文章的结尾要像豹子尾巴那样有力、刚健。主体结构说完就完,斩钉截铁,戛然而止,没有多余拖沓的废话,没有过多不必要的修饰或补充,能给读者以主体鲜明的印象。同时也通过对文章的题目或开头进行回顾或照应,使文章结尾生动、富有意蕴、首尾圆和,对中心思想、主要内容等进行清晰明朗的总结,甚至是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恰当的总结和归纳能使文章增色。利用结尾引申出一层新的意思,略加交代,或由个别而到一般,由此及彼,引人深思、回味,这样一篇上好的作文也就能完成了。

总之,在高考这样有限的时间内,恰当地安排好时间,把有限的时间充分应用好,在抓速度的同时,也抓好作文的写作,就能更好的取得高分,也就能取得满意的成绩,达到理想的目标。

篇5:谈高考作文

两位老师的观点都很新颖,也谈得很有道理,确实切中了目前高考作文中一些问题的要害。但我认为,高考作文自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从高考的角度来认识高考作文,而不能以自由的生活作文的眼光来看待高考作文。在此,我也想谈谈我对高考作文的一些思考和认识,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高考作文与科举取士

谈到高考作文,很容易让人想到古代的科举取士。中国古代的科举取士基本采用的是一文定终身。关于这种形式的好坏,在语文界一直有争论。有人认为这种形式好,能比较全面地检测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有人认为因为存在着评分上的不公正性,不宜过多地夸大作文的选拔功能。到现在呢,又衍生成高考语文试卷中究竟该不该加大作文分数,更有甚者甚至引发了高考语文试卷中还要不要作文题的争论。《现代社会需要这样的高考写作吗》一文中就说到:“为什么不少发达国家因为(作文)缺少客观性的评价而不考作文,为什么我们的近邻――有浓郁中国文化底色的日本,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考场作文并不给予评分,在同等情况下翻出来以供参考,这恐怕是工业社会对写作内容、方式、数量的要求与农耕时代的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关吧,老师笔记《漫谈高考作文》。”我认为,也不应该把高考作文一棍子打死,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之下,取消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的做法是不现实的。高考作文自有其选拔功能,我们就拿走向极端的古代科举“一文定终身”来说,它不也选拔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吗?中国古代出名的文人里,多数还是通过这条路走出来的,你敢说他们就不是人才吗?当然,你完全可以说,是人才,无论采用哪种选拔方式都可以脱颖而出,既然这样,我们还要现在的高考干吗?我并不是替科举取士辩护,我们现在的高考也并非科举取士,我也并不是说现在的高考就没有问题,包括高考作文我也认为应该改革,只是作文,至少在目前,还自有其选拔功能,不宜完全否定。

篇6:谈高考作文

毋庸讳言,作文的分值虽然占到了试卷总分的五分之二,但在实际的备考当中,由于有纲无本,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不少人实际是一种望天收的心态,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所以费时费力见效慢。作文的备考,实际上成了我们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一个瓶颈。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备考呢?本文试图结合个人的一些实践,谈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正本清源,明确几个认识

1.区分话题作文与传统作文的异同

近几年高考命题的改革,最活跃的是语文。而语文中最活跃的一块应是写作。写作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是话题作文的出现,一是作文评分标准的改变。话题作文的出现从开始(当年要求写一篇关于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题目限定了一个内容范围,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话题),后来逐步走向成熟,20xx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至今还为人们所称道。大家知道,自从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的命题是以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为主,八十年代主要是命题作文,进入九十年代,几乎是给材料作文的一统天下。话题也是材料,但它与材料作文的材料不同: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写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它提供的一般是中心意见,而这个中心意见往往是同学们要写作的根本。也就是说,这些材料往往包含着观点,有时甚至规定了写作的体裁,内容比较狭窄,写作不够自由;而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只是命题者所作的写前指导,是引发同学们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同学们思考的一个例子,是同学们展开联想的一个比附,是举一反三的一。在审题的要求上,传统的材料作文,往往要求是十环,而话题作文则仅仅为打中靶子即可;在思维方式上,材料作文呈辐射式,而话题作文呈扇形。话题作文还取消了文体限制,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写作实际的文体,或议论,或记叙,叙谈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

由此可见,从传统的作文命题到话题作文的改革,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也降低了写作应试的门槛和要求。学生不会轻易为审题不准担忧,也不会为题目要求写作的是自己不熟悉的体裁而发愁,让每一个学生尽量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体现了高考的公平性。

2.充分领会新的评分标准的意义

从20xx年开始,全国高考语文科的作文评分标准作了较大的变动,将传统的分项分等评分标准分成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大部分。近几年又对等级评分标准进行了调整和修改,使之更准确、更合理、更科学。新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亮点就在于增加了发展等级,其目的是为了尊重个性,倡导创新精神,鼓励考生在思想、语言、写作技巧等各方面的发展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甘德炎)。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既是高考作文评分的依据,也是衡量学生平时作文优劣的一把尺子,更应作为我们备考中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它对我们的作文训练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呢?笔者的看法就是要立足基础求发展。基础等级是对学生作文的基本情况的评判,是学生求得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毫无发展可言。一篇文章要说明一个道理(记叙文也是说理,不过是通过形象来说理),首先要说得清楚,说得好,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够说得有特色(有自己的个性、风格等),这个特色就是发展等级的要求。再从分值分布来看,基础等级是50分,发展等级是10分,50分你不去求,那你还求什么?!这是我们立足基础的重要依据。在确保基础的前提下,我们再力求发展部分也能得35分,甚至更高的分,从而全面提升作文的档次。

3.给应试作文一个客观理性的定位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承载的担子太重。华夏几千年文明史的承传,恨不得让我们几十万个语文教师和十几本教科书就能解决,还有做人的问题,思想性的问题,各种素质的问题,等等,似乎都是语文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且还要体现在短短一个小时中写出的800来字的文章上。贪全求大,好高务远,是目前我们语文界的一个误区,也是一种浮躁心态的体现。反映在高考上,作文就成了一个争论的焦点。在我看来,端正对应试作文的正确认识,对于我们的作文备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这里,我觉得要区别应试作文与写作这两个概念。写作是指我们所说的广义上的创作,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中的文章应指的是这个写作;应试作文是指我们学生平时训练的那些东西,从很大程度上讲,作文的目的是为了应试,它没有什么社会价值,故我称之为应试作文。高考作文首先考查的也是学生使用语言驾御语言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它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要求考生做到感情真挚,思想健康(20xx年《考试说明》),而不像以前提出的观点正确。这并不是否认文章的思想性,恰恰相反,是为了尊重学生的思想实际。不然的话,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大讲什么人文性思想性,只能是让学生对写作望而却步,甚至引起思想上的混乱,从而大大影响训练的效果。应试作文有应试的要求,如它有时间限制,内容限制,字数限制等,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完成一篇文章,不讲方法技巧怎么能行?至于说发现那些具有文学天赋的苗子,则是应试的副产品,而不是目的。

二、精心策划,强化备考措施

1.读、理、记,解决无米下锅之难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高考作文时,许多同学的文章内容空洞、虚假矫情,其根本原因就是强为无米之炊的结果。基础等级中要求内容充实就是对文章材料的要求。要解决这个问题,做到三个字:读、理、记。

读,就是吸收,但到了高三,读的面不可能太宽,要注意精读与略读的相结合。对于精读的内容,要不止读一遍,还要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等方面认真地想一想,作一番咀嚼回味。考前阅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报刊杂志,如《中国青年报》、《青年语文网》、《读者》等,每天花十分钟左右读报,针对高考作文范围,了解国内大事,热点问题,尤其是一些评议性的文章,以扩大视野。二是有关论据积累的书,如《智慧的背囊》、《小故事大智慧》、《议论文论点论据手册》之类的书籍,看一看里面作者是怎样从一则小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引出其中的道理的。三是教科书、课本,尤其是语文书,其实就是材料或者说是论据的大宝库,我们不要抱着金碗讨饭。

理,就是分类整理,这是为了加深读的印象,便于运用。我们是通过划线为点,相互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划线为点,就是把作文可能涉及的素材划分为一个个的点,笔者就是按照生存与生活、交往与合作、德行与情感、学习与教育、环境与社会、价值与理想、方法与效率、辩证与科学、思想与文化、联想与想象这十个方面来带领学生进行素材积累与整理的。相互协作,意思是对不同的题材,在每个同学全面注意的基础上,再通过同学间的分工来深入进行某一种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最后通过相互交流达到全体同学素材丰富的目的。

记,就是要把积累的材料背下来。中医开处方不熟悉每味中草药的药性是不行的,积累的材料不熟悉学生同样不会运用。我们要求学生每周用一个早读来记这些材料,每次作文必须运用材料并不得少于两则。

2.认真写好规矩文,适当引导自由文

这里的规矩文,是指根据写作的内在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不同的文体特点对写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法训练,使学生的写作尽量合乎应试规范的文章;所谓自由文,是指不限制写作内容和表现手法,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而所写成的文章。自由文主要是针对写作基础较好的学生,自由的前提是要求有所创新,而不是人云亦云,自由文同样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去写,力求写出富有个性特点的文章来。

在高三备考阶段,我们非常重视学生规矩文的训练,这是立足基础的根本保证。写作有规律,章法有技巧,我们不能因为文无定法而加以否定,这不是科学的态度和做法。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够死中求活。这对于中等以下的学生尤为重要。我们的规矩文着重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和语言表达等几个方面进行训练,详细的内容参见拙著《高考作文制胜技法》(湖北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一书基础等级快速达标部分,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规矩文的训练,我们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如在文体训练部分,可以采取多题多写(每个题目训练一种文体),可以采取一题多写(一个题目让学生分别用几种文体来写),也可以分组多写(同一题目,不同的小组写不同的文体)。

3.激活作文的评改环节

学生作文水平不能提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路打不开,往往是拿到材料只会就事论事,把材料重新阐述或发挥一通了事。究其因,有的人是肚中无货(积累不够),但更多的人却是有货倒不出(因为几乎每个老师都会让学生做材料的积累),也就是说,是话题的材料不能激活他的创作灵感,他的创作思维是封闭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要加强审题立意的训练指导外,我觉得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激发创作思维、激活创作灵感,即让学生自己去开悟。

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让学生互评互改,互相启发。作文是改出来的,但不是老师改出来的,要让学生自己去修改,自己去品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己亲身参与,亲身活动,自己的思想、情感、看法就会得到充分尊重,这不仅提高了学生作文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暴露了学生写作的思维过程。我的作文评改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评。我事先挑出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让这些文章的作者谈题型、谈立意、谈构思、谈得失(我称之为四谈),使他们展示出作文思维的过程,再让大家质疑、互评,老师相机作出引导。二是老师要作好学生作文的整合工作。每次作文,我按照四好进行整合,即好观点、好材料、好句段、好文章四个方面。每篇文章,学生不一定都能写得成功,但只要文章中有闪光的地方,我就选摘下来,然后按照四好分类打印出来。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写作思维的能力就会得到较好的强化,学生收益非浅。

4.不可忽视临门一脚的作用

这里我不是主张猜题押题,但我觉得在临考之前给学生几则有导向性的材料或文题,对学生的临场发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0xx年高考,我注意了《中国青年报》失信的求职包装系列报道。考前的晚上,我将当年3月30日的《中国青年报》第一版上的一篇文章《为了声誉,我很严厉访英国诺丁汉大学、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让学生看,并引用文中哈佛的告戒要求做人要讲诚信,结果第二天的话题即是诚信。20xx年高考,我预测应围绕生命的价值这个话题做文章,在拙作《高考作文制胜技法》一书实战演练部分的三道题中就有一道题目为生命的出口,与当年高考话题心灵的选择有异曲同工之处。20xx年高考,我觉得应注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与沟通这方面的话题,学会客观公正地看问题,所以我在期末考试时所拟话题是墙,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辨证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从有形的墙直达无形的墙、心灵的墙,这与今年的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也有不少相合之处。

文章合为时而作,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总是或明或暗地要反映时代的脉搏。20xx年,XX同志提出以德治国,诚信就暗含了这方面的内容。北京题,20xx年规则,与我国加入世贸这个背景不无关系,20xx年题转折,与我们的政治生活也密切相关;20xx年的上海题杂,粗看起来让人觉得很怪,但仔细品味,它包含着21世纪对人材的要求:既要有专门的学问,又要有广博的知识。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脱离这个现实生活,生活就是我们写作命题立意的源泉。

篇7:谈高考作文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淡化”可能会产生漏洞:许多考生在考前已作好充分准备,背熟了二三十篇范文,因为审题、扣题的淡化,学生就可以搬出准备好的范文,稍微来个改头换面,就套上近乎了,投机取巧就可以得逞了。比如有位考生,写了一篇题为《豆角月亮》,阅卷老师欣喜非常,打它个满分(60分),到后来才有人发现,是“克隆”《故事会》上的《弯弯的月亮》的。又有一位考生,写了一篇《缺口》,竟是套袭新概念大赛作文《缺口的苹果》的。这种套袭现象不少,但发现的总是少数,很多都被投机取巧得逞。所以,我认为这样淡化审题与扣题是否好,是很值得讨论的。

当然,允许“淡化”是高考出题者的事,而我们考生切不要把“淡化”变作“无化”。像开飞机,总得要顾及航线与目的地,写作文总还是有一个范围。考生假如认为“淡化”审题扣题了,就信马由缰,随意下笔,就可能写出偏题离题的作文,阅卷老师就可能判你的作文为“四等卷”。“淡化”,是有限度的,考生一定要重视,要思考清楚命题的限制,考虑好命题的限制与开放范围的关系,不要自己不思索地来个“淡化”,像断线的风筝乱飞起来。

另外,我想谈一个该“淡化”的问题。从二十多年高考作文题目来看,出卷者好像尽量回避社会的热点问题,几乎没有一次出的作文题目是直奔政治热点问题的。又,二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几乎给考生提供了宽泛的写作自由。而很多考生却有这么一个特点:喜欢去写大题材,去聚集社会热点、焦点。就因为有宽泛的写作自由,因此一提笔,脑子很快就联想到社会的热点、焦点。比如谈香港回归、北京申奥、加入WTO、反腐倡廉。这种写法已成为有些学生的“思维模式”,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写,才显出觉悟高,思想好,作文才可得高分。其实,这样写是不那么好的,是很难得高分的。因为学生还比较幼稚,政治思想水平还不高,谈这些时政问题往往谈得不全面,谈得不深透,许多学生仅只写些常用的套话,有些学生甚至写出提法上的偏差与观点上的错误(出现观点、提法上的错误,就得判低分了!)。所以,我的想法,考生在作文中对政治热点的问题要“淡化”,能回避的还是回避好,一是政治思想水平不高,很难说得头头是道,很不容易拿高分,又容易出差错,出差错就非常糟糕。

篇8:高考作文“立意”方法谈

那么, 议论文观点切合题意的方法有哪些呢?

(一) 大题小用法。

所谓“大”指论题的范围比较广, 时间跨度比较大, 空间距离比较远, 可写的人、事、物、理很多。面对这类论题, 学生往往难以把握, 思绪难于集中, 容易失去方向, 无法驾驭。那么, 最好的办法是“化大为小”, 从“小”切入, 以小见大, 即所谓“大题小做”。可采用下面的办法:

1. 切割论题。

写作时将话题进行切割, 使之变成若干个“小论题”, 然后从中筛选, 选取自己熟悉的, 最得心应手的一类论题去写。比如, 以“水”为题写议论文的话, 我们可以将这个大的概念, 化为一些小的论题。这样, 当我们拓展思路, 化大为小, 便能挖掘出这样一些具体可感的立意: (1) 汇集涓涓细流, 终成汪洋大海; (2) 不放任自流, 才能勇往直前; (3)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4) “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高山流水”; (5) 积累越多, 力量越大; (6) 无论升得多高, 也要投回大地母亲的怀抱; (7) 水滴离开集体, 就意味着干涸; (8) 水, 生命之源; (9) “水滴石穿”, 持之以恒; (10) “君子之交淡如水”; (11) “飞瀑之下必有深潭”; (12) “水管喷泉里出来的总是水, 血管里流出的总是血”; (13) 纵然千回百折, 也要奔向前方; (14) “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 (15) “一个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16)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都不是只写“水”, 而是由水与别的事物的关联写起, 思路会变得异常开阔。

2. 限制论题。

论题的限制越少, 给人的思考空间就越大。但实际写作时我们必须对话题加以限制, 做到宽题窄写。否则, 切入口径过大, 主题就难以收拢。如以“父辈”为论题, 就可以在前面加修饰语, 或在后面加中心词, 也可以同时加, 这样论题范围就缩小了, 如艰难的父辈、辉煌的父辈、父辈的悲伤、父辈的期望等, 话题缩小了, 思路就容易集中。

3. 设问构思。

面对“论题”, 运用设问, 在脑子里多问几个为什么, 以此打开思路, 缩小写作半径。例如, 写“理解”这个话题, 就可以进行这样的思考:什么是理解?为什么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我理解别人吗?别人不理解我时, 我的感觉如何?———这种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真切独特的自问自答, 可以使作者的思维逐渐深入, 进而确定写作的切入点, 并根据写作的内容迅速拟出文章的题目。如“我们需要理解”、“向妈妈说说心里话”、“我原谅他”等。

(二) 多维立意法。

多维立意法实际上是一种综合了求同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的综合思维方式。客观事物是复杂而多维的、发展的,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也会因人而异, 因此, 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境界很正常, 如果我们能善于运用多角度立意的方法思考问题, 就能找到切合题意的观点。很多作文材料本身就蕴涵多种观点, 出题者就是要考查考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如:

阅读下面的文字, 根据要求作文。 (2007年高考湖北卷)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 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 欣赏文学作品, 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 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 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 学习母语, 运用母语。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 自选角度, 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 自选文体, 自拟题目, 不少于800字。

本题写议论文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认识肤浅、分析不到位。如果考生具有多维立体思考的能力, 从以下角度进行论述, 作文就容易获得高分:

1. 从全球“汉语热”与国人“母语荒”的角度思考:

汉语以其历久不衰的内涵, 日益受到全世界各民族的瞩目与景仰, 然而产生中华母语的这块土地上的人们, 却越来越轻贱自己的文化瑰宝, 如视草芥般地任意弃置、把玩。相反, 对英语等外语却顶礼膜拜、极尽疯狂。怎样看待汉语受到的外来冲击, 怎样应对网络文化对纯正母语的入侵, 怎样强化母语教育中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传承, 都是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

2. 从语言是思想的外壳的角度思考:

“汉语危机”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危机, 它暴露的其实是民族文化的危机。语言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一个民族的表达方式日益粗鄙化, 以及公众对母语品质的普遍漠视, 这都反映了当代中国人与自身文明之间出现的难以弥合的断裂。优雅的母语如果异化或失传, 优美的心灵也将消失!

3. 专论汉语的无穷魅力。

汉语魅力大致有三个方面构成:第一是语音魅力, 第二书法魅力, 第三是文化魅力。

(三) 化实为虚法。

篇9:也谈高考作文

【关键词】高考作文;不同于;平时;写文章

高考作文是写文章,但不同于平时的写文章。它既有任意的条件选择,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表现最突出的是在时间上和内容上,即在一定的时间内写特定的内容,这是不容许考生自由选择的。高考作文是一项综合性考查的内容,可以体现考生的认识、观点、思想、情趣,乃至整个语文水平。故此,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向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探讨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向就是从战略的角度来了解彼方,洞悉对方的战略攻势,然后有准备的应战。纵观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可看出以下几点特征:

1.命题形式,“三分天下”

所谓“三分”,就是三种形式,即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其中命题作文这种形式出现已久,其好处是考生容易把握主题,一般不会脱题;而弊端是命题限制了文体,不利于发挥考生的特长,而且由于表现同一主题或观点,文章的高下等级只能在表现技巧和语言的运用上来区分。

再说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是一段文字材料或图表,如06年全国卷I作文题就是这样命题的。这种考法能避免所有考生作文时表现同一个主题或观点,也能避免所有考生选用同一种文体,有利于发挥考生的文体特长。弊端是如果考生的阅读能力不强的话,不容易理解材料内容的含义,找不准表现主题的角度,而最容易脱题。

还有话题作文,这种考法和材料作文基本相似,不同的是将材料内容的主题概括为一个词语或一句话,称之为“话题”。这样一来,话题作文除了兼具材料作文的优点之外,还因为命题中已经将材料内容的关键词语或主题概括出来了,所以理解难度相应降低,而且只要写在话题范围之内,就不容易脱题。

2.命题内容,弃“政”从“文”

在早年的高考作文中,政治思想是第一位的,称之为“突出政治”。随着国家大政方针的改变,教育教学的内容也随之变化。特别是语文这门学科,脱离了将语文课当作政治课的范囿,还原了其反映社会生活的人文性的本质。因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人,所以“文学”又可称之为“人学”。这样一来,高考作文的内容表现富于人性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反映在这些关系中人们的感知和认知方面的差异。或记人,则以人示意;或叙事,则以事明理;或议论,则以理服人;或抒情,则以情感人。

二、审视题意

有道是“文无常法,而文常有法”,这里谈的就是“文常有法”,也就是怎样写好高考文章。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基础等级的第一点便是符合题意。所谓“符合”,其含义就是恰当、适合。所谓“题意”,就是命题的宗旨,文章的主题、观点和思想。符合题意就是所写文章的主题或观点与命题或材料中的主题一致。要做到符合题意,就必须先确保审题正确,即对命题或材料进行准确、全面地审读和理解,从而得出选题范围、适用体裁以及文章格调等,这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成败的关键,要对试题展现的各个组成部分不偏不漏地理解。如果哪一部分理解错了或遗漏了,就会造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局。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全面地审题呢?通过对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的研究,破解了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结构,发现这些类型的作文试题通常有几个部分来组成,而每一部分的用意和作用也不尽相同。具体地说,就是把作文试题提供的一段文字通过仔细审读,分成四个(材料作文三个)部分,即材料、提示、概括和要求。材料是话题的出处,话题是由材料内容概括出来的,也就是材料内容的主题。提示部分用以启迪考生的思维,提示考生写作的思路。概括是将材料内容的主题概括为一个词语或一句话,称之为“话题”。要求是对作文的硬性规定,常见的要求有: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或只写几百字,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得抄袭等。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这四部分内容之间互相关联,构成一个完整的话题作文试题。要说明的是,材料型作文试题没有概括出材料的主题(话题),这种试题形式也可称之为隐含话题的话题作文。至于图画类材料作文试题,则要先完成图文转换的过程,然后按文字材料型试题理解即可。

应该注意的是,有的考生在考场作文时往往对整个试题不加审读,只看一眼话题便开始写作,或者“省油吃素糕”,干脆用话题作为文章的标题,这些方法都是不可取的。根据试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的要求,可看出考生所写文章的主题(包括散文、记叙文和小说)或论点必须与话题内容保持一致,否则便是脱题。

三、拟好题目

标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起统领全文的作用,也是文章的眼睛。常言说得好:“题好一半文”。拟出一个好的文章标题,使之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注意,产生共鸣。那么,怎样的标题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呢?这里有几点建议以供参考:(一)宜简不宜繁。文章的标题最好是一个短语,这个短语的结构不要复杂,删掉那些冗长的修饰语,尽量做到简明扼要。(二)议论文的标题应加一个动词,如:议、谈、论等,使之和议论的内容组成一个动宾短语,这样的题目表意明确,读者也一目了然。(三)散文的标题应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也就是说这个短语的中心词应是一个名词,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而记叙类文章的标题也可以是一个主谓短语,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四)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诗情画意或古诗文中的名句作为散文或记叙类文章的题目,如《雪落黄河静无声》、《月是故乡明》等。

上文我曾多次提到读者,其实写文章就是为给人看的,而高考作文更是如此,更需要注意读者,考生一定要有读者意识,而高考作文的读者就是阅卷老师。只要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甚获好感,就会得高分的。

四、注意点题

在批改学生作文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文章内容丰富,文笔也不错,但就是不够贴近话题。这样的文章怎么看也与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符合题意”不符。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种问题呢?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在文章关键的地方点一下话题或命题的题旨。这个“点”就是联系,之所以称之为“点”,有一点就明之意。这些关键的地方可以在文章的篇首或篇中,也可以在文章的篇末。其具体的做法是根据文意运行的过程而决定,没有一定的程序。

先说篇首点题。篇首点题可给读者以开头紧扣题目的良好印象,也能激发读者急于探究文意的欲望。如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再说篇中点题。这种点题方法往往在每一个段落或每一个论据的引用中反复点题。这样一来,既可以推动文意的发展,也能使读者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如韩愈的《师说》就是这种点题方式。

最后说篇末点题。这种点题方式也可称之为照应点题,既可以回顾全文内容,点明题旨,也可以强调、深化主题或观点。如贾谊的《过秦论》就是这种方式点题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由此可见,在文章恰当的地方点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是对那些偏离话题的文章有妙手回春之功效。有时,文意的运行已经偏离了话题,但只要一点题,又与话题联系上了,也称之为“起死回生”。至于在文章什么位置点题合适,就依上文所述,根据文意的运行发展而定。

上一篇:中低压管道冲洗方案下一篇:2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