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就业

2024-04-10

谈就业(精选6篇)

篇1:谈就业

认清就业形势,深挖就业对策,培养五大能力提高就

业竞争

——谈学习《就业指导》的体会

就业为民生之本。当下大学生就业在2008年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更是困难重重。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为全社会所关注。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递增,“2010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630万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在社会的稀缺程度在逐步下降,与此同时,传统的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却明显减少。目前毕业生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认清就业形势,深挖就业对策,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成为了毕业生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审时度势,认清就业形势

(一)毕业生需求供不应求。

从总体来说,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仍然是供不应求。应该说,中国目前并不应当存在大学毕业生已经多得分配不出去的问题。只是需求的地区不再仅仅集中在大城市。其实我国是缺少人才的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人口比例的5.7%(发达国家30%—50%,美国50%,日韩30%;不发达国家8.8%;印度16%),”中国在世界上的排名还很落后。

(二)高新技术毕业生备受关注。

高新技术飞速发展,使与高新技术有关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各地各行各业目前都在积极吸引高新技术人才,但是所需要的都 1

是那些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要求比较高。

(三)社会对人才重视程度提高。

目前我国中小企事业单位技术极其缺少管理人才,严重制约了发展。许多单位基层机构臃肿,但高层次人才奇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竞争力低下。因此,为了生存,企事业单位都认为“人才是效益”,并认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发展的根本。

(四)校园招聘渐具规模。

以学校为主体的校园招聘活动具有相当规模,高校就业信息网发挥积极作用。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毕业生就业的供需信息渠道不通畅、信息量不足的问题将得到解决。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指导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不断的增加人力财力发展就业指导中心,并开办讲座、开设相关课程来帮助大学生就业。

(五)社会对毕业生学历需求过高。

目前我国严重缺失中高层次人才,迫切需要新型的人才,出现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层次上升的现象。毕业博士生、研究生十分“抢手”,本科生基本平衡,专科生则供过于求。多数的用人单位以接收博士生、硕士生为主,甚至连一些中小型单位都开始以研究生为标准。现在不少用人单位都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使对毕业生的需求出现扭曲,制造了就业难的现象,使本科生遇到就业瓶颈。

(六)毕业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看重毕业生的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看得不重。所以,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有各种特长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

(七)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

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许多毕业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位。不少毕业生盲目追求高薪、高待遇,希望能去名声好、工作条件好、生活待遇好的单位。但是往往这些企业都不需要过多的人,反而是边远地区、中小城市的基层一线单位较缺人才。这些单位非常希望能接收到大学毕业生,但年年都要不到人,因为很多毕业生都不愿意到这些地方去工作。

二、深入思考,挖掘就业对策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能力。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和丰富教学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培养服务社会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预测体系,把握好社会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按照社会发展方向来设置专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

(二)高校教学应该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不一样。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因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力,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克服就业难的问题。

(三)积极去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种形式的就业。

现在所面临的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社会和高校应该鼓励毕业生做好职业规划,并尝试自己创业,开辟一条就业新路。

(四)发挥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帮助毕业生科学地认识市场、认识自己。同时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找到理想的就业单位。

(五)完善毕业生信息流通,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充分是影响用人单位选才和毕业生就业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建设是当务之急。国家、地方和高等学校要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市场中的充分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还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缺乏监督的情况,各级部门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力度,出台相关办法和规定,保证毕业生就业市场稳定持续的发展。

三、自我增值,培养“五大”能力

(一)创新能力。

一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生应当要把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实际工作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毕业生本人顺利进入工作岗位的基本条件之一。二是动手操作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具有一定的文字、图表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这对理工科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更为突出。

(二)应变能力。

毕业生想在学校学到工作岗位上所需的全部知识和能力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很多的知识其实更多的是在你工作之后才获得的。因此,只有随时调整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思想行为方式,才能使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三)人际交往能力。

走上工作岗位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挥是适应环境的关键。不善于与人交往,就难以与人沟通,就难免将自己封闭起来,以致带来诸多烦恼与痛苦。一些毕业生觉得注重人际交往能力不如多学习一些实际的知识。其实,人际交往这门学科比任何一门的课程都要难学。这门“学科”不是说你说学就能学好的。往往很多事情的成与败都取决与你的人际交往网络的发达与否,所以说人际交往能力是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所要必备的能力之一。

(四)心理承受能力。

社会与学校相比,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关系都有着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难免会使那些心存幻想、踌躇满志的毕业生造成心理反差和强烈冲突,这时,心理的承受能力是第一位的,要克服心理障碍,使自己在心理意识上与外部环境取得认同。另外,毕业生不要对工作存在过高的期望。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衡量。有些毕业生一味只是追求高

工资,高待遇的工作,往往就忽视了社会的实际情况。等找到工作后,由于工作待遇等的差距太大,使自己在心理上产生不平衡,增加了心理压力,从而影响了自己能力的发挥。

(五)独立生活能力。

参加工作后,往往要自己处理衣、食、住、行等全部事务,对独立生活能力要求较高,这是毕业生无法回避的一种能力素质训练。

今天的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是多元化的。作为应届毕业生必须要了解这种变化和要求,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从“零”做起,并根据实际的情况,充分的作好就业的准备,最终一定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篇2:谈就业

(陕西榆林李建兵 ***)

2010年代,随着高校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生有600万之多,就业形势严峻。以前,招生和就业是一个系统,匹配的,你考上大学,就业国家包分配,所以学生努力学,家长尽力供,内心都有奔头;现在的情形是学校管培养人,地方政府或企业单位主宰你的最终就业,是两个系统,各自为阵,考上了大学,不一定能就业,学生和家长内心不踏实,部分人因为内心惶恐,学者无心学,供者费思量,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教育的质量。学生们在学校里考过的东西,在用人单位招聘时还要考;有时,学校里管的是你这一专业修完一定的课程量,且都合格,就能毕业,而用人单位考的是另一类型的内容,逼迫你再准备

一、两年应对这种招聘考试。例如,硕士研究生应聘地方党政事业单位的考试内容,政治理论部分在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时就涉及了,而且考的更加全面、更加上档次,用人单位有时还要考。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官员能理解的,硕士研究生免笔试;有的不太明白的,还要和本科生压在一块考,弄得你哭笑不得,毕竟在位的地方官员攻读过统招硕士学位的人数不是太多。有的县招聘高中教师,考的是高考题,到底是考大学还是招聘教师?!教师教给学生“一点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现在,中央政府给地方下放的权利很大,用人单位招聘考试内容设计随意性强,学子们情何以堪。我们从他们的招聘

方案里,就能判断出官员们的文化水平了,自己属于哪一档次,就喜欢考哪一档次的内容,还有一个急功近利、浮躁、狭隘的因素在里面。无论是参加招聘还是在单位里任职,你的上司和你接受的是同一档次、同一专业的教育更好,思维方式接近,认同性强,较易相互理解,好办事。对于招聘来说,如果接受的教育有差异,单凭那笔试和几分钟的面试,把一个学子二十多年的学业水平和能力检测出来,分个一二三等,恐怕有漏贤之虞。

唐代科举时有一种叫投卷的风气。就是应试的考生,在考试以前把自己的作品投给一些达官贵人或社会名流,以期引起他们的重视和好评,为自己的登第制造舆论或社会影响。

第一次把自己的作品向社会名流投献,所投之卷,称为行卷。第二次向同一人投献,称为温卷。

这种一而再的投卷客观上使得当政官员对仕子们有所了解,制造舆论,给自己在众多的考生中定位,有利于自己的登第。

这种做法弥补了短暂考试选人的不足。

为了更好地获得就业岗位,高考时选择专业成为重要的环节。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社会资源选择专业,比如某些行业优先招录内部职工子女,尽量选择该行业所需的专业。有的学生选专业找空挡,学的好不如选的专业好,未来几年社会急需的专业是最好的选择,其分析判断预测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情,需要智慧。例如,前几年,师范类生物学专业考生中报的人数少,一般人只瞅着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大路专业,结果是生物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较顺利地被

一些中学录用了,且多数进了高中部。

高校扩招,导致就业时让一群人竞争数量不多的岗位,是教育本身的巨大浪费,也增大了行政成本和社会成本。例如,农村孩子考大学,还是想找工作,有些学者说,上大学,即使不能就业,也可以提高自身素质;没饭吃,素质高,有何用,“仓廪实而知礼节”。有的农村家庭因孩子上大学而返贫,现状拷问“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命题的正确性。话说两来,一方面,现在的社会体制,讲究自由竞争,总有些人会在竞争中处于失败地位。把社会资源比作一桌饭,够十个人吃,可是来了二十人,总会有人没饭吃(国家用社会保障来解决)。另一方面,选拔考试,招的人少,录用的当然幸运,没有被录用的也不一定是无能之辈。作为百姓来说,我们改变不了这种格局,只能在这一格局里,调适自己的心态:毕业的学子多,而用的少,社会不能为每一位大学毕业生提供一个令他们皆大欢喜的岗位,我们要用宽容和理解的心态面对这个社会。

关于职工业务培训与进修。过去,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高校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以至不同学历层次的人员进入就业岗位,为了满足他们的在职进修深造所需,脱产、函授、网络教育等多种学习方式就出现了,一段时期,叫“五大生”,现在范围更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办学单位的教育质量为社会诟病,有出钱买文凭之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提倡终身教育,各种业务培训活动风起云涌,培训机构遍地开花,国家规定一些单位的公用经费里有职工培训经费,培训效果也参差不齐,钱总是要花的。一个未就

业的学子,要根据自身情况和社会形势来把握首次就业的学历高低,即第一学历的高低,有一个投入与产出比,追求受教育效益的最大化是人们的共同心理,人们攻读统招硕士、博士学位为了进入高一档次的单位,如果不能实现这个目标,多数人还是选择成人在职教育。因为在2006年的党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套改方案里影响党政单位职工工资的主要要素是职务和工龄,影响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主要因素是职称和工龄。从业单位不变,在职学习,可以带工资,有些单位还可以报销学费;不脱产的,又不影响工作,拿到的文凭与全日制学习所获文凭对你的职务升迁或职称评审影响的差距有多大,大家心里明白。当然也有些人为了学点真本事报考统招生,去拼搏,人各有志嘛。

现在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不能就业,按常理,用人单位应该择优选择高学历、能力强的毕业生,在实际中,有些单位把一些较低学历、能力弱的人用进来,工作搞的漏洞百出,让全社会来承担这种成本。然后个人投资或公家单位出钱,去培训,去进修,培训的效果当然比不上正规院校的产出,如果开先就用一本院校毕业的有能力的学子,就可以省掉许多培训活动。政府专门成立那么多培训机构,也应该有事做、有钱赚。有时一刀切,该培训的不该培训的都得培训,职工的钱照样出,培训合格证弄下一摞,没有那些培训证,就不能晋升,不能评职称,现在的社会是善于打檫边球的社会。现阶段,在一个单位里,以高中、中专或大专学历进去的,算捡了一个便宜,以普通职工群比较,别说企业,就是在党政事业单位里,工资也影响不了多少,我们的工资制度是以人为本。这些人或参加成人高考,有时还不用参

加入学考试,缴点学费,学到东西学不到东西不说,反正弄到的文凭与你全日制学生的本科或硕博研究生文凭一样管用。他们毕业证上印章显示的培养单位就是把“没有学历的培养成有学历的,把低学历的培养成高学历的”。

篇3:浅谈体育专业就业面试

1. 体育专业文职岗位面试

大多数体育专业文职岗位, 如管理类、人文类其面试流程与公务员面试相同, 为结构化面试, 面试时应聘者与多位考官面对面, 完成一系列基本知识、相关理论方面的提问, 之后考官根据应聘者的临场表现综合评定打分、确定名次。该类岗位面试流程为:资料审核、抽签排序、面试候考、考生入场、面试答题、随机提问、考生退场、积分审核、公布成绩、面试结束。

需要指出的是, 文职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面试时要注意说话的内容、语气及所表现出的诚意。如说话颠三倒四、逻辑紊乱, 会让考官觉得面试人无法担当大任;而大话连篇、华而不实、缺乏诚意, 也会让考官产生不信任感;另外, 有些考题可能与自己事先准备的相同或相似, 但即便如此, 也不要在对方话音刚落的时候立即“抢答”, 为避免让考官觉得应聘者没有用心倾听, 认为面试者是一个性情急躁、草率之人, 建议听完提问后略作思考再作答。一方面是让自己整理答题思路, 留足思考问题的缓冲时间;另一方面是让考官看到自己沉着、成熟与稳定的一面, 当然, 思考时间不宜过长。

从面试策略上来讲, 面试阶段考官提问的重点不在于面试者回答的正确与否, 而在于回答者言辞是否让人信服, 且通过答题将自己对问题的客观理解或专业素质表现出来。一般考官提出的问题会有两面性或故意设置“陷阱”, 既可以肯定, 也可以持否定态度, 回答这类问题时, 尽可能辨证分析问题, 从正反两面或多角度回答, 同时注意答题的逻辑性。

2. 体育专业技术岗位面试

对于具有实操的专业技术岗位来说, 面试成为决定录取成败的关键, 这类面试由一个或多个环节组成, 如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健康指导员等岗位应聘, 应聘者需要在面试阶段展示个人专项技术、技能和进行专业授课或制定运动计划、策划体育活动等, 通过一系列实操, 将自己的专业技术和能力充分展现出来。

2.1 体育教师面试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育活动开展的实施者, 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工作内容既包括组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传授运动技术、技能, 又包括学生的思想、行为教育, 面试既要考察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又要通过授课了解应聘者专业知识面和综合素质, 相比其他专业教师岗位面试, 体育教师岗位应聘无论是面试内容还是面试形式, 都要复杂一些。

该类岗位面试流程是:面试通知、抽签排序、抽题准备、入场说课或试讲、结构化面试、技术测试。应聘单位组织面试人员完成“面试说课”、“结构化面试”、“技能展示”等工作, 每项分值占面试成绩的比重略有不同, 有的单位注重考察应聘者教学、专业素质方面的能力, 如面试说课和上理论课, 占面试成绩的60%左右, 其他项共占40%;一些单位则注重考察应聘者的专项技术、技能, 项目比重可能会达到60%-70%。这类面试优点在于通过一系列实操筛选优秀专职人员, 具有较强的公平、公正性, 目前大多数中小学、高校均采用这种面试形式。

2.2 教练员面试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中直接负责培养和训练运动员的专职人员。对运动员的思想、身心健康、技术等要全面负责, 具有专项运动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技术水平, 并掌握先进的教学和训练方法。

教练员与体育教师工作有许多共同点, 面试方式也类似, 但侧重点完全不同。体育教师注重通过运动这一媒介对学生传授运动基本技术、技能, 以此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全面发展, 而教练员的工作强调最大限度挖掘运动员潜力, 通过科学训练不断提高运动员技术、技能, 以求在比赛中创造更加优异的成绩。教练员面试既看重应聘者的技术、技能, 也强调应聘者专项运动理论运用的能力, 如考察应聘者在运动训练、运动员选材、运动心理、运动员管理、运动生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损伤、专项技术理论等知识, 制定运动员训练周期计划等, 这些内容是今后训练工作经常应用的, 是一名称职的教练员必须具备基础能力。

2.3 社会体育指导员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以外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健康运动指导和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其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指导社会体育活动者学习、掌握体育健身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组织体育活动者进行健身、娱乐、康复等活动;协助开展体质测定、监测、评价等活动;承担经营、管理、体育文化宣传及服务工作。

从事或准备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人员, 必须经过正规的职业培训并参加相应等级的考试, 才能获取相应级别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要想晋级到更高一级别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就必须在持有低一级别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基础上, 达到一定的条件并通过相应的考核后, 才能实现晋级。如持有相应的运动员等级证书、体育院校的毕业证书, 则可以直接参加相应等级的考试。具体可参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职业资格工作网”http://www.sportosta.gov.cn。针对这类工作, 应聘单位会在面试期间综合评定面试者体育赛事安排、活动组织、开展、指导、经营、管理、监测等各方面能力。

参考文献

[1]雷琳.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

[2]俞文钊.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M].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4:谈就业

关键词:理工类院校;创新型法律人才;就业指导

一、理工院校法学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理工院校法学类毕业生就业难之原因分析

1.社会认可度普遍偏低。法学专业在理工类院校普遍发展较晚,培养出的学生较专业类法学院校而言,社会认可率普遍偏低。在当前的就业大环境下,理工院校法学专业如何明确人才培养方案,找准定位,发挥自身院校的优势,培养出符合企事业单位用人标准的复合型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相关单位人才需求日趋饱和。社会对法律毕业生需求略低。我国高校扩招以后,毕业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岗位有限,对于法学毕业生的需求趋向饱和。

3.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眼高与手低的矛盾。少数学生盲目追求特定岗位,盲目追求高薪酬,北上广,使得这部分学生看不到就业的方向,“毕业即失业”现象的发生。

(二)理工院校法学类法学类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1.扎实的专业基础、复合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的学生逐渐增多、双学位、辅修专业、跨专业考研等等是普遍情况。与其他文科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较,法学的优势也是相当明显,理工类院校法学专业生理科生源占有相当比例,与其他类高校法科学生相比,理科生逻辑思维能力具有优势,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一定的司法实务能力。他们在知识的深度、广度以及对法律业务的熟练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以我校为例,近年来,毕业本科生50%、毕业研究生95%以上都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使得法学毕业生在从事律师业务、报考法检系统公务员时具有相当的优势。

2.活跃的思维和突出的实践能力。法学属于社会科学中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就业单位非常重视对求职者思维能力的考察,学生对此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法学是面对社会实践而存在的,法学本身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法学毕业生在学习与研究中,必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以问题为导向去努力寻求解决之道。这种培养模式决定了法学毕业生有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对社会有较强的适应性。

二、提升理工院校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之路径分析

提升理工院校法学专业竞争力,设计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全新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构筑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国内同类院校有重要的示范推广价值;“创新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方向可以为理工院校打造专业特色提供一种思路。将“创新型法律人才”理念有机地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之中,最终实现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标,为提升就业竞争力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一种契合之路。

1.培养具有理工科背景的法学特色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和新行业的出现使法律的服务面不断拓宽,法律服务已经从原来单纯的诉讼拓展到经济管理、知识产权、信息技术、建筑行业、能源、生化等诸多领域,而且,越是市场经济中的新兴行业,越是需要特别的法律服务。适应社会对法律人才的要求,理工院校应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从不同学科的结合点和交汇点定位专业方向,办出自己的特色,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人才。

以E大学法学院为例,2012年获得“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 建设立项。学院在学校的鼎力支持下,依托学校学科优势背景,加强学科建设,强化学科交叉特色,法律硕士(非法学)突出“专利法研究”的学科特色,培育“食品药品监管法”新的特色学科领域,适应社会对高端法学人才的需要,为上海的知识产权(专利)服务机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知识产权政府管理机构、食品药品政府监管机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研究机构等培养紧缺的知识产权(专利)、食品药品监管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

2.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法学毕业生在参加工作之后往往都会感到自身实践应用能力的欠缺,不能够很快较好地适应实际法律的工作。在法学教学中不能够只是生硬地去介绍法律条文,应该给同学们在教学中提供可以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去解决实际存在问题的机会,以提高他们去解决实际案件的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有资质的专业教师、足够的产学研实践基地和实习基地、模拟法庭教学。在E大学,每个班级都会举行两次模拟法庭教学———刑事和民事的模拟法庭,在学生准备模拟法庭的过程中,会遇到未知的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查找资料追根溯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所担任的角色制作相关的诉讼材料,包括庭审提纲、起诉状、答辩状、代理词、辩护词、判决书等,有效提高了自身的文字表达能力,在进行法庭辩论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为学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有很大的帮助。

三、高质量的就业服务促进法学毕业生就业

1.就业指导有助于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开展职业指导,通过课堂理论学习、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等方式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并把自己的兴趣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尤其是作为理工院校法学学生要根据自身的职业价值观确定发展方向,在公检法司、律所、金融行业、其他行业等就业行业选择中做出判断和选择。引导法学毕业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指导毕业生突破专业限制,鼓励他们多到基层、到企业就业。

2.加强法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提高就业能力。应注重学类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入学时加强专业教育,让他们对学科有大概的了解,培养专业兴趣;二年级通过专业化教育,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对即将毕业的法学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通过高质量的就业服务来帮助他们找准职业定位,进而在毕业后找到符合自身职业发展的工作。

3.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提高就业岗位推荐的成功率。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下,作为理工学校自身而言应提高法学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要发挥自身优势。理工大学在科技领域具有庞大的校友资源,优秀的校友资源对法学类毕业生就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校友联系工作,无论是对毕业生自身还是对高校就业工作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秋华.从就业形势的变化谈法学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1).

[2]张宏标,尹宗毅.工科院校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10,(29).

[3]袁晓新.模拟法庭在法学教育中的运用[J],社会科学教学,2010(10).

[4]曾宪义,张文显.中国法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2,9.

篇5:谈就业

财会历来是人才市场的热门专业,在人们印象中,财会从业者的职业发展意味着稳定、高薪。然而,随着国际金融环境这几年越发严峻,对财会人才的要求日渐严苛。面对就业形势的转变,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的职业规划专家指出,对于众多的财会从业者来说,唯一的对策就是通过学习充电迅速提升自我价值,走专业发展的精深之路。

财会行业给人留下的传统印象多半是简单做账,平衡收支。对财会从业者来说,要摆脱账房先生的角色,提升自己的职位是个关键问题。首先要明确,自己能够在哪个工作领域中长久任职并能实现职场晋升。目前,从事财会工作的职业人群,主要分布在三个领域中:会计师事务所、大公司的财务部门或是考公务员进入政府机关。

对财会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是极好的锻炼机会,可以从会计师助理做起,边工作边考国际会计师证书这类国际资格证书。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师为客户提供会计、审计、税务等咨询服务,如果要有进一步的发展,就还要取得注册评估师或审计师资格,同时最好还具有注册税务师资格。

篇6:北交痞子谈就业

其实这篇文章本来是我作为自己研究生毕业,献给考研论坛,特别是北京交通大学版友的,但内容基本都适应各大高校研究生,特别是北京地区的研究生。应JOB版幽幽姐之请转到该版,当然,呵呵自己的东西,就无所谓版权不版权了,内容方面,并未太作修改,其中专业篇以土木类为主。有些人觉得我还是那么犀利,其实我觉得悲哀是好事,有压力也是好事。文章中我个人的态度并不重要,也许大家有很多并不认同,我只是希望,大家如果想找好工作,就应该正视,心里有数,早做准备。

这几天出差在外,同样感受到了无比巨大的压力,不知道为啥,总是会想起这一路走过来的艰辛。考研,就业,论文,哪一样不是自己从摔倒的阴沟里站起来的。这几天的压力,给我一个体会,即使再困难的是一件事情,如果你想干好,就要把它当做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去做。每每想到此,我就感觉无形中有了底气。

知道大家都很关心工作的事情。很多版友曾经问过我工作的问题,他们总是问我能否去某某设计院,年薪能否有多少多少,基本上大家对研究生就业想都的很好,总觉得不至于找太差的工作。我很无奈的告诉你们,你们所想的那些单位,大多我都进不去,为什么,因为大多数研究生总觉得应该是很多好工作在等着他,殊不知其实是研究生在等工作。我希望这篇文章,能消除并端正各位以为考上研究生就觉得过于美好的心态。也许会打击很多人的信心,因为事实与理想总会有很大偏差,大家都20几岁了,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我可以说,研究生不会白读的,北交大的研究生更不会白读。

因为个人专业问题,这篇文章还是分为两部分,准备篇与专业篇,土建的同行可以直接跳到专业篇。立场还是基于大部分人的立场(普通本科上来,考到名牌大学研究生的)。

PS:加上北京交大版凑合着来版主关于通信就业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加上我对交通领域就业,车辆领域的一点点看法。这方面有兴趣可以看准备篇和专业篇2。

PS2:内容太多,大家可以挑感兴趣的看

准备篇

其实这部分内容也确实不太好讲,专业太多,我除了自己专业外,熟知的也就交通类,略知的也就通信,矿类,车辆,机械。这里我不准备分专业讲。那么,我只讲就业形势,讲研究生的价值,顺便讲讲个人和导师关系,读博,公务员,出国等相关问题。

研究生的就业形势:

用形势这个词,我就经常想到若干个形容词:大好,很好,不太妙。我可以很直白的说,硕士研究生就业比较微妙。

我觉得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我的想法:能力+耐力可以有惊人的爆发力。想找一份好工作,要有能力,这能力包括你本身的潜力和事前的技巧,耐力就是要学会等待和忍耐。首先要用三个不要以为来切入正文。

不要以为学校不重要,甭说清华北大,很多好单位前提都会加上一个985,211。很俗的东西,却也很无奈。很多好单位都会对本科有一个要求,如果你以后看到了,请淡定:总有好单位会选择你,只要你肯努力。

不要以为给导师干活重要,去单位实习就不重要。应用类型的单位(如设计院,大国企,外企等)更看重的是你是否能直接拿来用,或者说稍微包装下就能产生价值。学校一套的东西,包括科研,项目,基本都是以学术为主,应用性质的单位搞的东西远不会有这么高深(当然,如果去科研类型的单位,如研究院所,研发中心等,在一定程度上则会更看重学校上用的东西)。用我现在的话说,我做的硕士论文,拿出去屁都不是,鬼才有人研究这个东西。还有一句实话,实习经历好的,确实可以弥补本科一般的差距,但能弥补的并不是成绩好。

不要以为找工作就只是考察你的专业知识和实习经历,面试时候其实招聘人员除了看你专业上的知识和经验外,同样会考查你的反应能力,思维语言组织能力,互动能力等等。可想而知,一个专业第一的,只知道呆板的考试,背书,解题,却不知如何表达自己,如何推销出自己,那么他如何才能够在众多名校的佼佼者中突出出来?

然后,我想各位自己问问自己,考上研究生了,你觉得自己有啥价值?这三个不要以为是给大家提醒的,不要以为考上交大研究生就万事大吉了,辛苦的都在后面。但我可以肯定,交大能大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能发挥多少,还看各位的努力。

曾经群里有一个大家认为在捣蛋的,说北交大不是名校,称不上鹤立鸡群,说他本科不少同学刚毕业8K怎么怎么了,这里我不说什么鹤立鸡群,我只说这个8K。我还是那句话,我不太相信“有不少”没有多少经验的刚出社会的应届毕业生能有资格拿8K,虽然行业有差距,但是有一点规则我还是懂,再多的钱也不是白给你的。8K还是1W并不重要,重要是的你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去创造更大的价值,那个时候你将成为一个不会再去关心发了多少钱的有钱人。

别再是碌碌无为的状态:

这里是给各位准研究生提个醒,对于研一的同学,我可以说,你已经和我去年这个时候一样堕落了,请悬崖勒马。

研一的同学,你是不是觉得现在的生活很过美好,就像我在2010年北交大毕业献礼:研究生生活 里面说的,糜烂的生活。每天无所事事,早上睡到9点,晚上玩到2点。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知道以后该干什么。

希望准研究生同学,你想读博,那么多接触导师,表达这种想法;你想出国,赶紧补英语考TOEFL或IELTS以及GRE;你想实习以便找一个好工作,那就在平时课少时候多上学校就业网看看,多问问上面的师哥师姐。

希望研一的同学,暑假赶紧做一份简历,对找工作的情况做下调研。

个人和导师关系:

个人和导师关系一般都是比较微妙的,具体都得看导师性格。涉及工作的,我只能将导师一般不会给推荐工作,各位也别指望导师给推荐工作。当然,推荐的是肯定有的,只是非常少。我想说的是,各位找实习和找工作还是跟导师接洽好,不要惹怒了导师,得罪了导师吃亏的总是自己。

有没有人觉得哪有人会对抗导师的。有,虽然不多,但一大个专业1,2个还是能摊上的。所以,平时有什么事情多跟导师沟通,包括什么时候毕业也是。

实习的话,我建议先不跟导师提,原因是导师一般不会让你实习,但很多时间你还是闲着,那么你可以自己找实习,如果哪天导师让你干活出差啥的,你把实习那边停了就完了,至于实习的重要性,下面会讲。

读博和出国问题:

这里我就一并讲了,反正出国也都是想读博士或读硕士。

先讲国内的读博的三种途径:硕博连读;提前攻博;正常考博。

硕博连读:一般是1+4模式,一年学习硕士课程,第二年就是博士待遇了,学习博士课程,后三年做博士课题。硕博连读的优点:无需正常那种的笔试考试(一门英语二门专业),面试下就可以了,博士待遇早,节省时间;缺点:没有硕士证,上了博士就退不下来了。提前攻博:2+3模式,硕士2年,需要做硕士论文以及答辩,第三年博士待遇和修博士课程,后两年做博士课题;提前攻博的优点::无需正常那种的笔试考试,面试下就可以了,一般有硕士学位。缺点嘛,我只能说你也只是交大里没有钱的博士。

正常考博:不多说了,正常考试。

我想说的是,建议大家慎重考虑硕博连读的博士,其实硕博连读相对提前攻博的好处就是两点:省了硕士论文和提前享受博士待遇。但硕博连读最大的缺点正式缺失了经历硕士论文,虽然我常说硕士论文屁都不是,但是经历硕士论文,经历导师课题,都讲对各位在审视读博的经历,理解什么是课题会有很大帮助,经历过整个硕士阶段,你才会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搞科研。缺失了这部分,大多还是比较盲目的,我认识一些硕博连读的,很多跟我说还是当时有点脑子热,有点后悔,怕下不来最后什么都没有。我希望各位想直接读博士的,最好还是经历下硕士论文,对各位直观的了解博士所需经历的过程有很大帮助。实在是想想省事(免考),那就通过提前攻博的形式。

我个人对博士的了解,我是觉得博士后出来,这个行情也许就变了,一者直接读博的大多还是清贫,二者博士就业面还是太窄,很多博士最后还是跟硕士竞争。关键是各位只看到了博士美好的一面,认为博士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并没有实质上觉得我需要博士,想通过博士来提升我自己的能力。

我现在的想法就是,先工作,挣几年前,3,4年后,我有积蓄了,一定还会再读一个博士,那时候,我不再清贫,我会更加现实的认识到读博士值不值。我还想过到时候要是有能力最好考一个香港的博士。下面是关于出国或者读香港的博士。

我有同学出国,从我的角度上看,出国压力太大,大的不可思议,是资源和能力的极限。想去欧美国家读博士一般还是需要二三十万的(人民币)。纯学术的博士,申请到的奖学金更多,也更容易些,所以工程的同学会比较郁闷些。我所知的出国,大部分还是从大二三开始准备的,研究生期间还是基本通过了英语方面的考试。有真正想出国的,还是及早准备英语,平时看看各个学校的申请条件,我所熟识,申请博士的话,你发过的论文,你本科研究生的成绩,你的研究方面和成果都很重要,关键是导师能欣赏你,那一切都好办。

香港的博士,我觉得还是比较现实的,至少对我来说是。至少香港的博士不需要痛苦的GRE,TOEFL或IELTS要求也没有欧美高,奖学金也好申请,最为关键还是国内大多还是比较喜欢港校的。当然,不管是香港还是国外的,一般读博对你的论文质量(期刊论文),研究方向,本硕成绩都会有要求的。

考公务员问题:

公务员好处我就不多说了,考公务员难就难在比例大,潜规则多。所以,我建议各位想考公务员的人,找工作还是要按常规来,以找工作为主,考公务员为辅。考上了恭喜你,考不上不碍事。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关系户上来了,你就下去了。

国家公务员,我觉得对考行测申论无鸭梨的同学可以试一试,我一个本科同学(也是交大研究生)最后考上了XX部XX司,真是羡慕的我不行,希望有能力的人试一试,如果运气好,还真能上呢。北京市公务员,我听说明年的开始,就不招应届生了,基本上都是要2年基层工作经验。其实今年的北京市公务员,我女朋友就考了,那个时候也正是20%的名额找应届的,其余全是要工作经验的。

有关于实习的重要性:

实习是就业前的最大基石。前面已经讲过很多了,如果你想去的是国企或者设计大院,最好还是去相关单位实习下。其实并不一定要你会很多,你只要懂这类单位的工作性质,流程,知道他们平时干什么,怎么干,其实就可以了。记得有一次我们专业7,8个人一起去应聘某单位,他们要招工程检测的,我们有几个是做过,没有做过的几个人想编下自己的实习经历,最后费了很久还是放弃了,没有概念,一点概念都没有,你如何去跟他们讲你会。找工作的时候才明白,除了学历,相关的实习经历才是最吃香的。

现在研一的同学或者准研究生们可能都会有这个困惑:我们导师不让我实习怎么办?好办么?不好办。牛导师好,但现在牛导师基本也是不推荐工作的,所以跟牛导师的缺陷就是,他们基本不会让你外出实习。为啥?因为他们的项目多,需要人手多,你这么好的一个免费劳动力,放你走才怪。但我还是有一条办法的,那就是你确实有空的时候(暂时没给你安排任务),自己出去找一份,每年5~7月学校就业网上有很多信息,辅导员也会发很多信息到你们的学校个人邮箱,找到了就出去实习,老师让你干活时候找个理由不去就行了。可惜啊,包括我在内很多老实腼腆的研究生不敢背着老师去做,或者直接告诉了老师被拒后再悲剧。

我的感慨:

老实说,就业的东西,就是不断吃亏,不断改进,好的单位走掉了,后面还有好的单位会过来。我曾经郁闷想死,我也曾经愤恨过这个不公平的社会。这里,我很感谢我的女朋友,在那个日子里不断开导过我,说我再愤恨也是这样子,不如鼓起勇气继续加油,她本科是重点大学的,还是北京市优秀毕业生,但同是土建专业,工作比我还难找,却比我乐观的多。

各位可能觉得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不至于找工作都还郁闷的想死吧。这确实是现状,首要的原因还是没有把自己的态度端正好,以为自己跑到了北京就好像飞上枝头成金凤凰了。研究生给大家提升了一个平台,但是这个平台上的人也确实太多了点,要不然这研究生为啥越来越不值钱了呢。而且,这个平台上,优劣不一,本科是211,985的,穿的绚丽多彩,基本会先被挑走,然后是我们这些二流本科过来的,大多望着他们兴叹,然后接着找工作。各位不要觉得我的话不对,社会也确实如此,但后来我也算明白了,从我那二流本科所谓的平台,到现在交大这个平台,已经是质的飞跃,那个时候想去都去不了的单位,现在早已看都不会看一眼了。人啊,心机太重,迟早要吃亏的,心机并一定要没有,放心上,等待着,总有一天还会爆发出来,那个时候才会有惊人的力量。

专业篇

这里基本还是讲土建的就业。废话在前面已经说了,这里直接进入正题。

土建的就业范围:

你们可以告诉我你考土建研究生以后想去哪么?想读博的暂时靠边站会。设计院是吧?我告诉你,真正在设计院实习过的人,6,7成最后不想留在设计院。理由后面再说。好,土建研究生基本的就业去向有5类:事业单位;高新技术研发单位;设计院;甲方(业主);房地产(排名不分先后)。可能有人会问为怎么没施工单位,在我们研究生这边基本会把这类排出了,因为这类单位大部分都是本科去的,研究生去要不是确实没用心找工作要不就是确实喜欢施工单位,所以排出,但我后面会提到一个类型的施工单位。

大家找工作前想去什么单位:

我可以替大家说,想留京的,像北京城建院,北京市政院,中建国际是吧;想去铁路系统的单位,铁一院,二院,三院,四院是吧;想去地铁公司是吧,天津地铁,杭州、无锡、苏州地铁,广州地铁,深圳地铁等等是吧;想去省级大院,像某省交通规划院,某省建筑科学院,某省市政院是吧;想去房地产的,如保利,远洋,恒大,五矿,万科,招商等等。

但是,大家都知道的,却也是最难进的。好比喝饮料送大奖活动,一等奖什么笔记本,二等奖什么照相机,三等奖什么送一瓶饮料。我想问大家,你觉得一二等奖大家都想要,你能要到么?当然,找工作凭本事,中大奖凭运气,没法比我了解,但我只说明一个道理,好单位少,好单位好职位也更少,研究生之多,好比喝饮料的人,能进去的都是极其优秀的人,不要以为成绩能决定什么,别的行业我不敢讲,土建我敢讲,专业成绩能影响到的非常小,单位会在同等程度下才考虑成绩好差来选择。土建这一行,本身看重身份,看重资历,所以才有土建一行越老越吃香的讲法,但也决定了土建一行单位也确实看重本科的重要性。没有办法的事情,前面那篇我也讲过了,我与一个同是一个专业,但他是交大本校研究生投上一段讲的那些单位,大部分都是优先选择他,像什么北京市政,现在基本招人很少了,像什么北京城建,就不多说了,随便找了一个我们当时的信息http:///zhiwei/Po...e-b954-ce5438be4808,这种单位招1,2个人的职位的,基本都是被被实习生占据了,像城建一年有上百个去那实习的。至于铁X院,每次去他们都略带嘲笑似的说我本科不是铁道学院的。

最近不少准研究生问我关于工作的问题,很多都提到了铁X院,北京几个大院,我告诉他们实话,他们表示很郁闷很难受。我说,你有啥好难受的,大家上研究生难道只是奔着这个几个单位去的么?铁X院,北京XX大院确实好,而且不是一般的好,都能算上是土建行业最顶尖的单位了,咱们都跳上一个北交大平台就都能跳到最顶尖的单位么?好单位很多,正因为很多,所以大部分好单位大家可能没找工作前都没听说过,都听说过的单位,你自己可以数数,能有几个,能上100个么?有人说他能数上20个,那好,我算他20强,那第21~100强你能保证你都听说过么?100强也都是好单位啊,各位同行们,不要以为没听说过就难受了,就哭了。

我承认我自己本科二流,工作还可以,我承认我进不去我愤恨的大院有些唧唧歪歪,如果有不相信的走开,如果是名牌大学的这些不适用你,也请无视。

设计院并非最终选择:

我和大家一样,考研究生就是想进设计院,我也可以告诉大家,最后就业,去设计院仍然是最多的。希望我这个回答能让大家稍微满意一些。我说设计院并非最终选择,主要还是基于两个原因: 1)大家都以为设计院工资高,其实设计院高工资来源都是用时间换来的,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你是在用两倍的时间去挣两倍的钱。设计院基本都是从早八点到晚上8,9点,周末加班,一般都是一周六天上班。(一天按10小时算,一周六天是60小时,以我单位为例,一周五天班是33小时45分钟。)

2)设计院你去实习过就知道了,头几年基本是天天画图,修改图,要不就是做招投标,也差不多是天天对着电脑做电子标书,设计院里的人都没啥表情,不会在工作的时候聊天,每天都只是机械式的工作。我很多同学干过几个月就吐了。

但我可以告诉各位,设计院工资也确实会高些,大院更高,像北京城建院,市政院,铁X院,干的好的话3年左右就能上到20W。还是上面那句话,不要高兴,你是拿两倍时间挣的。当然,有人说他愿意,那我不说什么。

相对轻松而又能挣钱的单位:

前面提到5种类型的单位,事业单位就不说了,你得考上公务员才行,但每年还是有很多同学会考,这个很大成分看关系和运气。

房地产我稍微提提,比较有名的房地产公司来京基本去清华开宣讲会,去清华投简历简直是自虐,说实话每次去都能感受到非清华人的自卑。房地产商喜欢清华北大人大的,对北交大这样的交通类土建并不感冒,所以每年去的都很少。

甲方(业主):我首先说这个确实是比设计院好的单位,当然甲方也要看是啥单位,但不管啥甲方单位,毕竟是发钱管钱的,施工单位,设计院都都得看甲方脸色。唉,有钱的感觉真不错。你想,你给别人发钱,跟别人给你发钱,这是啥感觉。特别是一些对外投资公司(投资非洲的多),那真是富的流油,还有一些大公司的甲方,如大唐,移动,中广核等等,都要经常在各地建房,也经常会招一些人作为土建基建处的员工,类似甲方,平时去工地转转,没事找找施工队的茬。研发单位:以前我也觉得研发单位会很清贫,要知道其实土建行业的高新技术领域非常广泛,潜力巨大。以我们单位为例,平时做些土建相关的管理系统,预警系统,新材料,新的试验仪器,新的技术方法,每一样都能卖很多钱,基本上售价是成本价的两倍,我们单位去年一年项目总额超1亿多,100多点人的公司一年发2000W工资奖金。前面我也说过了,我们毕竟不是设计院,上班时间固定,一周33多个小时,虽经常出差,但既不是做施工,又不是做设计代表,并不需要长期在外,就算出差,也是两倍工资。与设计院比,各位觉得如何?至于单位,我可以说下,我的单位交通部XX科学院XX公司,前面是总院,后面的分公司,拿出来很小,跟北京城建铁X院之流没法比,却也还算富足。

其余单位:

我这里只提一类,这类是出国的施工单位,像中国土木集团,中铁国际,中建海外事业部,葛洲坝国际工程等,这类单位还是要研究生的,当然本科也要,研究生和本科同样进去,待遇有很大差别,比如研究生,一般一年在国外会有15W以上,有个别会有20W多,给你北京户口,有的还给你买房的无息贷款。因为我当时有一份中土的offer,最后没去,但该问的我都问了,有想了解这方面的,单独站短问我吧。一般而言,本科会签6年,研究生5年,等你合同到满后,基本北京的首付你是可以付得起了,男生娶个老婆应该有钱了吧?但最后还是去的少,原因很简单,很多人还是怕去非洲的。~~~~~~关于北京户口~~~~~ 这个基本也算在北京高校上学的人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了。北京户口的的好处以及什么是集体户口之类的我就不多说了,不懂的自己百度去。现在而言,单位基本能解决户口的能力是有限的,除了施工单位,一般设计院啥的能解决20,30十个那简直太了不起了,很多单位基本也就10个以内,但他们招人绝大部分都会超过户口指标的限额。像北京城建,2010年听说招了80多个人,能解决几个,大家应该清楚了吧。

最能解决户口的,应该是政府部门,其次是施工单位,这个不多说了,再其次,就是高新技术企业,这也许国家鼓励这类企业发展创新技术的手段吧。

现在招工的单位,基本是不会允诺百分百给你解决的,有能力解决户口的单位,大部分都打出择优解决户口或者什么什么优先解决户口。这于是也为他们自己留下了后路,万一解决不了,那没他们单位什么事情。

户口问题,如果没说一定给解决,老实说真要看运气,另外有一个原则,即使不全给解决,大部分还是按你交协议的先后来的,先到先得,这是一般原则,如果有关系户插入,那我就不好说啥了,说到关系户,土建行业关系户更甚。最后,我还是想说,户口,最后成与不成,运气成分还是有的。

土建类的读博问题 咱们自迈入研究生的大门,就都曾想过读不读博,不同的只是每个人的外界环境因素不同。交大读博的三种途径准备篇已经说过了,我对想读博士的还是跟上面所讲的那样,读博士还是要想好的,特别是硕博连读。

我说下我对博士的了解,特别是交大土建博士的了解,因为我有一年时间,基本上是长期接触博士的,我能看到他们的忧愁,也能看到他们的无奈。

我那个博士师哥,第一年来学习博士课程,第二年导师课题还没来,自己给导师干干活,写写论文,第二年年末导师863课题开题,他分到三分之一,然后开题,这样,2年时间就过去了。博士论文一般做2年以上,他运气还算好,今年是和我一起毕业的。如果你导师没有课题给你或者晚给你课题呢,或者你博士论文没通过再延半年呢,5年毕业太正常了。

土建的博士,一般还是要做工程的,但是纯粹的工程,并不是很容易毕业,最好是有大的课题,如863或973之类的,那样博士论文的质量将相当高,接触课题早,也能更高毕业。交大土建的博士,最大的缺点还是导师问题,并不是说导师不好,而是导师的课题并不是那么多,为啥?因为导师都去做项目了,说白了就是去挣钱了了,比较学术的课题反而不是这么多了。读博士4,5年,大半都是在给导师打工了,这也就是为啥土建的导师这么希望有硕士跟他硕博连读:用的顺手就最好长期用。

大家知道国外的土建博士都是干嘛的么?你可以自己去香港和新加坡大学的研究生研究内容看看,真是纯理论的多,只有纯理论才能申请到更多的奖学金。

上一篇:书改变了我下一篇:天津市汽车租赁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