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斯滕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谈幼儿创造力培养

2024-04-12

从斯滕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谈幼儿创造力培养(精选8篇)

篇1:从斯滕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谈幼儿创造力培养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谈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

[日期:2010-06-06] 来源:

作者:单清清

[收藏本文] [字体:大 中 小]

12下一页

欢迎浏览更多论文联盟首页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文章

0 顶一下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论文联盟

分享到: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开心网网易微博搜狐微博 豆瓣淘江湖朋友网MSN139说客搜狐白社会百度贴吧

百度搜藏谷歌复制网址收藏夹打印邮件猫扑推客更多 【推荐】下载中国论文联盟的快捷方式到桌面,以便下次使用。

下载本文

推荐给朋友阅读:

<<上一篇关于幼儿园引入英语学习的必要性下一篇>>试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中国论文联盟编辑。

2建构主义理论对幼儿 教育 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为反思传统的教育提供了新视角,尽管这一理论没有直接提及学前教育的问题,但是透过这一理论,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当今幼儿教育的有关问题,以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2.1促进幼儿主体地位的发挥,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建构主义者主张,学习过程不是教师把知识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所以传统幼儿教育中以教师为本位,强调以示范-讲解-练习为主线的简单传承的教育模式应彻底被遗弃,取而代之的是建立一种以幼儿为主体,以引导-探索-发现为主线的教育模式。这就要求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一种动态的变化的学习环境,创设抛锚式的教学情境,并抛锚给幼儿,制造幼儿的认知冲突,激起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同时创设有利于教师和幼儿合作学习、相互交往的社会情境,通过操作、探索、对话、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实现学习中的自我建构、合作建构,实现新型的师幼交流呼应的对话式教育关系。在 现代 幼儿教育实践中,这种强调幼儿教师“引”与“导”作用(即教师引发幼儿的认知矛盾,指导幼儿对新知识的思考和学习,使幼儿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的观点,是以尊重幼儿、把幼儿当作学习和 发展 的主人而非被灌输者为前提的。

2.2促进幼儿身心健中国论文联盟整理康地发展,注重幼儿经验的积累

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主张教育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适应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此达到“帮助受教育者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使受教育者个体特质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展现和发展”的目的。因此,传统上幼儿教育中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取向应予以否定。如有些家长从主观愿望出发,强调对幼儿进行知识方向的训练,有些幼儿园为迎合家长的需要,盲目提高幼儿的“起跑线”,把“知识教育”、“识字教育”、“双语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目标,进行大规模的知识性教学,使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可以说,这些都是违背幼儿发展 规律 的不正当的、不 科学 的倾向。对于年龄较小、知识经验较少的幼儿来说,家长、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让幼儿掌握多少“字、词、句”,而在于训练幼儿的感官、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人为的超越幼儿的发展阶段,压抑幼儿个性的功利性的知识教育,不仅不能促进幼儿现有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为幼儿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所以,现代幼儿教育实践中,应把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目标。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为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想,呼唤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新进程。实践这一理论,将有助于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转贴于中国论

篇2:从斯滕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谈幼儿创造力培养

作者:单清清

时间:2010-6-4 10:10:00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幼儿教育

主体

经验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教育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者经验的积累及能力的提高。这一理论为幼儿教育中定位幼师地位和确立幼教目标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想,实践这一理论,有助于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

0世纪9 0年代以来,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这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为深化当今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试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探讨这一理论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以全面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1建构主义理论的含义

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其内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知识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关注的是学习者如何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主动的建构者。建构主义者主张,知识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也就是说,知识是由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建构起来,即知识具有建构性、社会性、相对性、情境性等特点。为此,教育不应该是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以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建构知识的过程。

1.2学习观

建构主义反对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学习是“S-R”的过程,反对信息加工论所描述的学习是对信息的输入、存储、提取的过程,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的,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原有知识又因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是由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教学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1.3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和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即使有些问题他们并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儿童原有的经验,而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1.4教学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是简化环境,而是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抛锚到较大的任务中,使学习者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学习。为此,建构主义者提出随机通达教学和情景教学两种设计方法。随机通达教学,即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的时间多次进行,每次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运用变式使儿童对概念获得新的多角度理解。这是一种自上而下、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过程。情境教学主张教学应使儿童的学习在与现实情景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使教学过程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相类似。

2建构主义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为反思传统的教育提供了新视角,尽管这一理论没有直接提及学前教育的问题,但是透过这一理论,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当今幼儿教育的有关问题,以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2.1促进幼儿主体地位的发挥,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建构主义者主张,学习过程不是教师把知识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所以传统幼儿教育中以教师为本位,强调以示范-讲解-练习为主线的简单传承的教育模式应彻底被遗弃,取而代之的是建立一种以幼儿为主体,以引导-探索-发现为主线的教育模式。这就要求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一种动态的变化的学习环境,创设抛锚式的教学情境,并抛锚给幼儿,制造幼儿的认知冲突,激起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同时创设有利于教师和幼儿合作学习、相互交往的社会情境,通过操作、探索、对话、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实现学习中的自我建构、合作建构,实现新型的师幼交流呼应的对话式教育关系。在现代幼儿教育实践中,这种强调幼儿教师“引”与“导”作用(即教师引发幼儿的认知矛盾,指导幼儿对新知识的思考和学习,使幼儿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的观点,是以尊重幼儿、把幼儿当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而非被灌输者为前提的。

2.2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注重幼儿经验的积累

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主张教育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适应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此达到“帮助受教育者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使受教育者个体特质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展现和发展”的目的。因此,传统上幼儿教育中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取向应予以否定。如有些家长从主观愿望出发,强调对幼儿进行知识方向的训练,有些幼儿园为迎合家长的需要,盲目提高幼儿的“起跑线”,把“知识教育”、“识字教育”、“双语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目标,进行大规模的知识性教学,使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可以说,这些都是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不正当的、不科学的倾向。对于年龄较小、知识经验较少的幼儿来说,家长、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让幼儿掌握多少“字、词、句”,而在于训练幼儿的感官、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人为的超越幼儿的发展阶段,压抑幼儿个性的功利性的知识教育,不仅不能促进幼儿现有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为幼儿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所以,现代幼儿教育实践中,应把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目标。

篇3:从斯滕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谈幼儿创造力培养

1 问题的提出

民办教师在民办幼儿园的作为与不作为很大程度上与其需要的满足程度相关。对于教师群体而言,需要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同时也是激发积极性的原动力,园长必须树立领导权变的管理意识,在每一项激励管理措施的制定上都应在充分尊重、了解管理的对象——广大教师需求的前提下实施。创设一个能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的环境和氛围,以唤起教师的内驱力,来激发她们工作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幼儿园管理工作质量提高。

2 主要理论

2.1 领导的权变理论

“权变”一词有“随具体情境而变”或“依具体情况而定的意思”。该理论认为,在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的领导行为有不同的效果。(2)

2.2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人的基本需求有五种,他们由高到低一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3)

3 民办幼儿教师流失的特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办幼儿园靠压缩编制、增加班额、减低工资等方式维持生存,教师编制得不到保证,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工作缺乏吸引力,导致大量教师流失,影响到民办幼儿园的教育质量,进而面临着生存挑战。

3.1 各工龄阶段教师都有流失,但年轻教师居多

民办幼儿园的教师来源很多,能力、素质参差不齐,也因为各种不同程度的需求没得到满足而选择离开;年轻教师刚进来,难维持日常生计;工作一两年的教师也因住房基金、养老基金、退休金等无法解决;工龄长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3.2 主动离职居多

民办幼儿园大多数是采取合同聘用制,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流失很多不是由于工作能力和效果不好而被解雇,而是由于民办园专业培训、提升的机会不多,工资待遇普遍不高,骨干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也得不到解决,这让部分老师没有归属感自动离职的。

从以上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流失特点,我们不难发现,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流失归根结底都是民办幼儿教师不同程度和不同种类的满足没有得到满足,没能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没有产生让他们继续工作的归属感。

4 权变情景、教师需求层次和园长激励管理智慧三者间的关系

4.1 权变理论与教师需求——因果关系

当某位刚毕业的学前专业的大学生刚刚从事幼儿教师工作时,一般都会经历工作上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对工作环境一切都是比较陌生,感觉自己处于一种无所适从、消极被动的尴尬地位。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主要寻求是生存。第二阶段是当他对工作的性质和基本内容熟悉后,将很快适应和胜任工作的愿望。在这个阶段,他虽然还缺乏必要的能力,但会积极主动地去提高自己,也会相应地关注学生。在第三个阶段,这位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获得了能力与经验,他因此也拥有了一定的资本、能力和经验,这时,他可能会提出一些有利于自己职业发展的要求,寻求广泛的参与机会,试图在参与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并得到组织或上级的肯定。如果这些愿望得不到满足,他会深深陷入一种挫折感之中。当然,如果这些愿望得到满足,他会更加努力和主动地工作。不过,这时他可能产生更高的要求(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属于一种自我实现的需求),试图控制局面,试图获得独立决策和行动的机会。

4.2 教师需求与园长的激励——问题与方法的关系

人的需求具有复杂性和层次性,只有当某些需求被基本满足后才能在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集中精力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高低不同的5个层次,人的需求是不同的,而且需求又是在不断变化的。民办幼儿园的教师的流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需求没得到满足,选择离开原来的工作单位,寻求能够满足其需求的更好的工作单位。

激励的采用与幼儿教师的利益紧密相关。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流动性之所以大,都是由于不同的教师对于自己不一样的需求没得到满足而选择离开的原因,那么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避免幼儿园师资的流失,作为管理者的园长,激励不愧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最实际的首选方式。只有保证教师队伍的需求基本满足后,就能调动幼儿园教师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为幼儿园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3 权变理论与园长激励的管理智慧——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内容,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面权变运用激励方式。降低人才的流失并结合民办幼儿园教师光荣的使命和工作特点,园长就要用权变理论在根据不同的需求情景运用相应的激励管理手段,这就是所谓的理论指导实践。

人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激励方式不仅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当年轻幼儿园教师刚参加工作时,他们看重能尽快地胜任工作,此时给予他们关心和工作上的指导是必要的。当他们工作一段时期,能胜任工作,这时他们需要完善自己的工作,迫切希望能得到技术上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时最需要的是物质激励和给予学习提高的机会。当他们走向工作成熟期时,已能驾驭工作,需要迎接挑战。幼儿园要给予他们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对他们取得的工作成就及时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当进入了成熟期后,工作已成为他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们会主动自觉地干好工作。不太计较物质奖励,需要的是得到尊重和精神上的满足。

5 案例分析

假设某民办幼儿园中有三位教师,分别是刚从某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生A老师;在这个幼儿园已经工作两年,有一定的教育孩子的技能和方法的B老师;有丰富教育孩子经验和一定的工作驾驭能力的特级C老师。她们都将打算离开这所幼儿园,那么作为M幼儿园的园长怎么样运用权变激励机制留住这些教师呢?

教师是幼儿园管理活动最活跃的因素,园长管理目标最终都是通过人的活动去实现的。这三位教师之所以要离开肯定与之相对应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作为一园之长不想让这几位教师作为资源的流失,就应该采取激励措施满足教师们的需求。然而,激励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幼儿园园长,分析即将离开的教师的需求是进行激励措施选择的一个重要前提,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时期教师的需求充满差异性。如果能理解教师的这些需要,适当加以调整与满足,就会形成激励动机,达到调动教师积极性的目的。

5.1 需求分析

5.1.1 物质需求为主

A老师刚从大学毕业进幼儿园工作,她作为一个工作者不再是学生,要靠自己的工作薪酬生活,固然物质方面的需求是第一位的,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这属于人的需求的最低层次——生理需求,即要求是自己生理机能正常运行的物质需求,倘若这位老师的生存需求没有得到基本满足,那么她的生命将出现威胁,以至于影响到后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众所周知,国家编制和福利待遇对一个工作者是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然而目前的民办幼儿园的教师没有编制名额,教师没有编制和福利待遇,就没有长期生活保障,这也是很多教师另谋高就离职的原因所在。

5.1.2 成就自我为主

B老师工作一段时间,对幼儿教育教学工作有了自己一套模式化的思维和教学方式,那这个时候物质需求可能还会存在,但是已不是主要的了。首先,她有一定的教育实践,教育工作目标达成度与自身教育成就感是否成正比,这就意味着教师具有成就感的需求;其次,处在介于特级教师和年轻教师之间的这类教师,幼儿园在评估教学时候主要是给特级类教师机会实施教学机会,或者为锻炼年轻教师和吸收年轻教师的新观念提供给年轻教师,那么像B老师这样尴尬的角色就需要公平的机会。这两种要求体现了马斯洛尊重需求。

5.1.3 自我实现为主

根据马斯洛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理解:在精神上追求真善美合一人生境界的需求,亦即个人所有需求或理想全部实现的需求。首先这位C教师工作很多年难免会产生职业倦怠而产生精神上的需求。其次,当他们走向工作成熟期时,已能驾驭工作,具有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和能力,就不会像新来的年老时需要指导,这时候就需要自主性展示自己,为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那就需要更多机会和挑战。

5.2 权变的激励措施——园长的智慧

领导权变理论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万能的管理模式,它要求管理者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的措施,那么在上面分析了M幼儿园这三位不同情境的教师各自不一样的需求后,园长要运用权变理论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相应激励管理制度来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园长的具体激励管理措施如下:

5.2.1 对像A类老师采取的激励措施

改善经济待遇:面对A类老师的物质经济需求,幼儿园应该适当提高工资、改善福利待遇等办法,尽可能满足教师的经济需求,促进教师队伍的稳定。

5.2.2 对像B老师采取的激励措施

(1)提供满足成就感的机会。在日常的工作中,千方百计的为B类教师架设舞台,扶她们上台、入室,(下转第206页)(上接第142页)促使他们不断成熟,尽早脱颖而出、满足其创造、成就的需要。对有较高成就需要的教师,可根据她们的意向安排到有一定挑战性、开拓性的岗位上,让她们在改革实践中能较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其创造、成就的欲望。

(2)获得公平尊重的机会。开展教育活动为像B类尴尬角色教师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使她们的潜能得到发挥,进一步认清了自身的作用和工作的价值,可见公平竞争深得人心。

5.2.3 对像C类老师采取的激励措施

(1)改善工作条件。面对职业倦怠,首先可以通过增加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多组织院内聚会、文体活动等,其次,园长可以通过提供园内的教职工定期的外出旅游的机会的方式,激励教职工们工作的积极性等。

(2)下放权力。C类教师,在拥有丰富的幼教经验下,为实现自己在幼教行中最初的理想抱负,应该是需要更多实现自己的机会,作为园长就应该针对具体的事情该如何处理,充分给予教师的自主权,从过去的“园长要我做,我才做”,现在变成了“我要做”,这样能激发教师的主动性。

作为幼儿园管理者,应深人研究幼儿园教师的激励机制,挖掘更多的激励因素,使幼儿园成为一个既是一个港湾,又是一个起航点。也就是说让师资队伍把这里当成家园又可以成为发展自己的舞台,只有这样,教师的流动性才会降低,对幼儿园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民办幼儿园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本文主要研究人才对幼儿教育产生影响,从管理学的角度阐述构建民办幼儿园教师队伍的重要性。

关键词:民办,权变理论,需求,激励,智慧

参考文献

[2][美]诺斯豪斯(Northouse,P.G.)著.王力行,王怀英,李凯静,吴纪明.卓越领导力:十种经典领导模式.

[3]刘永芳.管理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26-128.

[1]张燕主编.幼儿园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李生兰.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的调查研究[J].山东教育,2002(6):11.

篇4:从斯滕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谈幼儿创造力培养

[关键词]成功智力理论成功智力培养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期望成功的,中职学校的学生也不例外。可是,在以往的学习生涯中,由于这些学生自身的因素、应试教育的体制、传统的智力观和学生评价制度以及缺乏应有的指导和帮助,他们过早地体验到了挫败感,感觉成功离自己越来越远,因而表现为自暴自弃,或者感到茫然无措。帮助学生们重拾信心、掌握成功之道、获得长远的发展,成了我们中职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在60多年前的美国,有一位名叫R.J.斯腾伯格的一年级小学生,由于过度焦虑,在必须参加的团体智商测验中一题都答不出来而被称为傻瓜,老师们对他不抱什么希望,他的成绩也一直不好。到了四年级,新来的老师阿列克莎夫人扭转了他的命运。她并不追问他的过去,也不关心他的智商分数,而总是对他充满期待。斯腾伯格为了不让老师失望,就不断努力,逐渐使自己成了一名全优生。从此,他一直视自己为全优生,果然保持着全优的成绩,最终考上了耶鲁大学。童年中令他痛苦的经历使他选择了心理学专业,并侧重于智力研究,后来成了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有别于传统理论的新的智力理论(包括1996年提出的成功智力理论),这些理论使他声誉卓著,成为了拥有800多项研究成果的国际著名的心理学家。

斯腾伯格的成长经历使我联想到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他们不也同样渴望成功吗?不是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吗?通过学习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我发现这一理论对于我们通过教学途径帮助学生掌握成功之道很有帮助。斯腾伯格认为,成功意味着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达成自己的目标,每个人通过努力都可以达到成功。成功智力“就是用以达成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能导致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行动,是对现实生活真正起到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成功智力由彼此联系的一组能力整合而成,包括分析性智力(制定决策、解决问题和评判思维成果质量的能力)、创造性智力(超越已知给定的内容和信息,产生出新异独特思想的能力)和实践性智力(可在日常生活中将思想及其分析的结果以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使用的能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存在于每个个体。只是比例和平衡状况有所不同而已。成功智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协调、平衡时才最为有效。知道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来运用成功智力的三个方面,要比仅仅具有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来得更为重要。”他还认为成功智力是一种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的能力,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也是可以培养的,并且深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斯腾伯格批评传统智力测验测出的是一种呆滞的智力,只是以语言能力、数理逻辑推理能力为核心的一般认知能力,只能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作部分预测,与现实生活中的成败联系较少,因此他强调必须超越智商,趋向成功智力。成功智力理论的提出,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将智力仅限于学业智力的局限,丰富了智力的内涵,把智力与现实生活和个人成功结合起来,揭示了智力的动态可塑性,因而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现实性。把成功智力理论引入课堂教学,有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智力观,增强教育信心,拓宽教学思路,更系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具备成功所必需的综合智力,于是,在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我在成功智力理论的指导下做了一些尝试。在教学中,与成功有关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实都很重要,本文仅就成功的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加以阐述。

一、分析性智力的培养

分析性智力是成功智力中唯一的与传统理论中的学业智力有所重叠的智力,不同的是,分析性智力还包括“帮助人们从多种可能中作出选择和对机会进行评估的能力”以及人们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对思维成果进行评判、反思、调节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的基础,但又是我们中职学生十分欠缺的。许多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不愿思考,不会思考,不会选择。鉴于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做好示范、引导的工作,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

1、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在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加以取舍、增补和重组,并向学生说明理由,使学生懂得选择的意义。比如,宪法部分,我主要介绍了与学生们关系密切的公民的基本人权的内容、特点和现实保障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对宪法的客观和正面的评价;行政法部分,由于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比较陈旧,不够贴近学生实际和现实变化,我就以教材中没有的、新出台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取而代之,并辅之以刑法单行本作为比照学习的材料;民法部分,补充介绍了备受国人关注的物权法;劳动法部分,补充了新出台的劳动合同法;刑法部分,补发了便于学生对照查阅的罪名表等。在讲授具体教学内容时,我也注意创设一些可供选择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比如讲宪法在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的作用时,我介绍了孙志刚案、周一超案、张先著案、蒋韬案、重庆钉子户等案例,让学生分析怎样才算是正确的选择,尤其是在具体的法律不完善的情况下,怎样才能保护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人权。

2、展现思维过程,注重策略指导,斯腾伯格强调,只有重视和发展元认知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发展智力(尤其是分析性智力)。他认为元认知能力是人们对自身思维过程的认识和监控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发展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智力,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知道思维策略的种类和适用的条件,使学生关注他人和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会对自身思维成果进行判断、反思和调节。在教学中,我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介绍和处理、对案例的剖析以及对自身学习心得的介绍,展现了教材编者和教师的某些思维过程,使学生懂得根据不同的任务要求可以采取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比较、系统化等不同的思维方法。此外,我还注意创造条件使学生得以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乐于相互评判、相互借鉴,从而达到自我修正。比如,现用教材在讲民事行为能力的类型时,删掉了原教材中的三种民事行为能力比较表,目的可能是让学生学会从教材中自行比较和概括。于是我就让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在黑板上完成该比较表的填写,学生们可以对同学的答案进行补充和修改。从填写结果看,学生在填写完全民事行为人的条件时,完全忽略了智力和精神状况的因素,因为教材中没有写明,必须通过分析、比较、推理、概括,从教材中其他两种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介绍中间接得出结论。于是我就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逐步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再如,在民法的教学中,每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我就布置学生分组课后讨论发给的案例材料,下一次课由各组派代表宣讲本组案例分析的结果和理由,同组同学可以修改和补充,其他组的同学可以提出质疑、作出修改并说明理由。通过

这些活动,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创造性智力的培养

在传统智力理论中,智力与创造力很少相关,斯腾伯格是第一个真正明确地将创造力纳入智力范畴的人。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人都有创造性智力,但大多有待开发和训练。创造性智力具有独特性、求异性、变通性等特点。据此,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1、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指对所接触的信息不是盲目地认同,而是能够进行批判性的审视,独立做出自己的评价的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很注意展示自己不迷信权威、不盲从、敢于表达独立见解的特点,以对学生起好示范作用。例如民法的概念,似乎已成定论,很多教科书都有一致的表述,我却引导学生一起分析了这个概念表述的不准确之处。其次,我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权威、教材、老师和同学,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记得我在讲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这一问题时,有一位女生下课时就指出“乘”字不应该读第二声,应该读第四声。我当时就表扬了她这种勤思好学、敢于质疑的精神,并让她查字典后再告诉我正确答案。还有一次在堂上分析与婚姻法有关的一则案例时,这位女生又当场说她阅读过新的婚姻法,里面的说法和老师讲的不一样,我同样赞扬了她的精神,希望同学们向她学习,也让她查阅婚姻法后告诉我正确答案。虽然两次反馈的结果都证明她说错了,但无疑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十分有益。此外,我们师生还一起探讨过《今日说法》几期节目中的案例,对专家的某些说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2、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是指从一个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寻求多样性答案的能力。它表现了思维的广阔性的特点。为开阔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比较的方法。把相关易混的、甚至教材没有的、现实中却很有用的法律知识介绍给学生。比如,讲民事责任时,我就将特殊侵权民事责任与一般侵权民事责任列表比较;讲无效民事行为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种类以及行使撤销权的期限时,我就把民法通则、合同法、婚姻法的有关内容作了对比性介绍;在讲刑法的内容时,我把相近易混的一些罪名串联起来进行了比较讲解。此外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和布置一题多解的练习来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我曾经就发生在广州的泥头车撞864路公交车一案,让学生举出受害人一方寻求损害赔偿的途径可以有哪些。对轰动全国的邱兴华杀人案,我就让学生从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可以采取哪些办法减少此类恶性案件的发生。

3、培养变通性思维能力,变通性思维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思想、方法、角度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反映了思维的灵活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适时介绍了当时的一些有争议的、变动中的、待确定的法律问题(如悬赏广告的问题;赃物能否适用善意取得的问题:肖像侵权的要件问题)让学生讨论,使学生懂得事物的相对性和可变性,关注法律(如物权法)的制定或变化,做到与时俱进。在通过案例进行提问时,我会经常改变案例中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转换。比如,在讲商标权的保护时,我先提供给学生一个案例的基本型,然后不断改变具体条件并层层提问;如果在同种类或不同种类的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没注册或已注册的商标相同或相近似的商标、在同种类或不同种类的商品上使用与他人没注册或已注册的驰名商标相同或相近似的商标、在企业名称中使用他人商标,算不算侵权?

三、实践性智力的培养

斯腾伯格把智力与现实生活和事业成功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特别重视实践性智力的问题。实践性智力实际上就是用所学所想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法律教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实践智力应包括主动学习和更新法律知识的能力、运用法律知识正确评价法律现象的能力、自觉守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能力等。斯腾伯格认为,实践性智力与学业智力不同,不会随着学业的结束而下降,反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未言明知识”在人的一生中都会有所增加的缘故。这种“未言明知识”来源于经验,它的获得一般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尽管如此,斯腾伯格还是肯定了实践性智力可以通过学校的课程或活动得以培养和发展。

1、教学内容现实化,教学内容现实化是使教学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提高学生的实践性智力的前提。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识素养和积极参与法律实践活动。其次,案例要尽量取材于现实生活,要贴近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这样,在分析案例的同时,学生也就学会了如何评判和处理现实法律问题。案例的内容要适当体现出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可以选择涉及面稍广、综合性较强、案情稍曲折的案子,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再次,要紧随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还有,讲课时要善用布白艺术,留有余地,勾起悬念,吸引学生去自主学习和探究。此外,在理论教学中,可以对所学理论进行创造性的整合。一方面可以活化理论,体现出理论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又能简化理论,便于理解和运用。比如,在讲犯罪构成这一教学难点时,我不是一开始就逐一讲解犯罪构成的四大要件。而是先从故意杀人罪这一典型犯罪入手,通过学生的分析、判断、概括、修改,得出构成该罪的四个法定要件;明白犯罪构成对于确认犯罪、区分犯罪的重要意义;然后再通过不断变式,逐渐使学生懂得刑法的一些理论知识和规定,提高学习法律的能力和守法意识。具体做法是:第一步,让学生不看教材,自己思考并回答:构成故意杀人罪必须有哪些必备要件?教师将学生们的回答写在黑板上。并故意归类分写成四部分。第二步,与学生们逐一分析他们的回答,通过辨析使学生区分出不同的概念(如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通过结合实例反问使学生发现错误(如犯罪动机不应写入)和遗漏(如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行为的社会危害性问题),并且使学生通过抽象思维明白犯罪客体概念的现实必要性。第三步,让学生粗读教材,把理论上的犯罪构成四大要件与学生所回答的四部分内容对号入座。然后进一步提问:故意伤害罪、交通肇事罪与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有何不同?从而使学生懂得理论上的犯罪构成四大要件的现实意义。第四步,进行变式训练,提问:如果正在预备杀人时被抓、杀人时遭反抗而未得逞、杀人时心生怜悯而停手,要不要追究刑事责任?如要追究,该怎样追究?从而引出犯罪既遂、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预备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查阅刑法加以明确,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受到了守法教育。这种变式可以视情况而不断延伸,不但可以涉及刑法理论和条文的学习,还可以涉及到民法、诉讼法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2、开展实践性活动。实践性活动不但使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还能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并且有助于成功智力的三种能力的糅合和共同提高。根据学生实际和现有的条件,我先后开展了一些实践性的课堂活动,包括讨论和辩论、小组案例分析、知识竞赛、学生授课、治安管理处罚法小品表演、劳动合同法现场咨询会、书写诉状等。以治安管理处罚法小品表演为例,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比照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法单行本和刑法单行本,编演宣传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小品:每小组表演完毕后,其他组的同学可以提出疑问,由被提问者加以回答,然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比较、鉴别、决策,学会了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创作。通过创设虚拟的法律场景,将法律规定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并通过反思与修正,这种联系更加真实和准确。

篇5:从斯滕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谈幼儿创造力培养

一、陶行知先生“六大解放”的思想

(一) 解放儿童的眼睛

陶行知先生认为, 应引导儿童对大自然进行观察, 对大社会进行分析, 使他们在大自然、大社会的怀抱中陶冶性情, 锻炼意志,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解放儿童的头脑

陶行知先生认为, 旧中国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层层裹头布包缠着, 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对于这种种要不得的包头布, 要把它一块一块撕下来, 如同中国女子勇敢地撕下裹脚布一样。

(三) 解放儿童的双手

陶行知先生认为, 假使人类把双手束缚起来, 就不能执行头脑的命令。他呼吁, 保育员或先生要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 注重培养儿童手脑并用和从事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发明创造的能力。

(四) 解放儿童的嘴

陶行知先生认为, 儿童应当有言论的自由, 有话直接和先生说, 并且高兴心甘情愿地和先生说, 先生要知道儿童们的一切痛苦。他指出, 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 特别是问的自由, 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

(五) 解放儿童的空间

陶行知先生指出, 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 解放了空间, 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 扩大认识的眼界, 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解放了孩子的空间, 孩子才能自由地融入自然、融入社会, 大胆地去探索、去学习、去创造。

(六) 解放儿童的时间

陶行知先生认为, 只有孩子有了足够的时间, 他们才能尽情地去探索, 而不会因为时间的限制而匆匆忙忙地进行各种学习探索活动。

二、从“六大解放”思想出发,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的策略

(一) 为幼儿营造有利于培养创造力的环境氛围

环境对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必须要为其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宽松、自由的环境氛围, 比如, 教师要“蹲下来”看孩子, 与孩子谈心, 要真心诚意地做孩子的朋友, 真心诚意地倾听孩子的心声, 与孩子平等交往与交流。

(二) 解放幼儿的头脑, 启发幼儿开拓思路, 使之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有的老师在活动中刚提问完就急于让幼儿回答, 结果幼儿回答的效果就不尽如人意。对于教师而言, 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幼儿自己动脑探索, 等思考好了再举手回答。久而久之, 幼儿都会养成先思考后回答的好习惯。

(三) 要解放孩子的眼睛和空间, 使他们能自由地接触自然和社会

陶行知先生认为, 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眼睛和空间, 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的三教九流, 自由地对宇宙发问, 与万物为友。

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利用各种机会带幼儿走进自然, 走进社会, 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周围环境, 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 启迪幼儿的想象力, 触发幼儿的灵感, 增强幼儿的探索精神, 点燃幼儿的创造火花, 为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打基础。

(四) 要解放孩子时间, 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思考

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就是要为儿童争取时间的解放, 让儿童有一点空闲的时间, 可以从容消化所学, 从容思考所学。

有位老师教学《种子发芽》这一课时的方式就很值得借鉴了。

老师请幼儿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种子, 把种子种在幼儿园里, 让幼儿每天来幼儿园时都做一次观察记录, 这样日积月累下来, 幼儿在实际观察中既积累经验又有自己的思考时间以及老师的适时引导, 他们对种子发芽的过程就有了非常真切的了解。整个活动的过程和用挂图直接抽象讲解种子发芽的过程比起来, 虽然花的时间要多出好多倍, 但是这样更符合这一时期幼儿的思维方式。足够的思考时间, 有助于他们切实理解种子的发芽过程。

(五) 解放幼儿的双手, 鼓励幼儿大胆探索,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 手不断地培养脑, 脑就会越来越聪明,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手脑并用。

很多时候, 幼儿园里教师拼命鼓励幼儿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可是许多孩子回到家里, 却又继续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老师的引导和鼓励就流于形式了。只有通过一些实际的尝试操作, 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化, 同时也使他们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具有实际的效果。而在这个方面, 要家园配合, 一方面幼儿园老师要鼓励和引导幼儿自己动手操作, 另一个方面家长也要配合, 不能让幼儿园老师的鼓励和引导流于形式。

(六) 正确对待幼儿的好奇好问, 解放幼儿的嘴巴, 启发幼儿会说爱问, 培养他们的质疑创新能力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 是创造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现。有问题, 要鼓励他们提问。正如陶先生所指出的, 儿童只有言论自由, 特别是问的自由, 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作为幼教工作者应鼓励、引导幼儿大胆提出各种问题, 并给予正确、耐心的解答或创造环境、条件, 帮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去寻找答案。

要特别指出的是, 即使孩子有时有不正确的提问, 教师也要给予肯定表扬, 因为孩子特别喜欢老师的表扬, 越表扬越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 进而提出更多的问题。

总之, 创造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而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幼儿时期开始, 而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虽然不是在当前的形势下提出的, 但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依旧有着很好的指导性作用, 值得好好借鉴。

参考文献

[1]韩冰清.论六大解放及其实施[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2 (2) .

篇6:从斯滕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谈幼儿创造力培养

关键词:图式理论 商务英语 口译能力

商务英语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其学习者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基本的语言输入能力,例如,语篇理解等,还要在语言的输出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在语言输出的过程当中,商务英语口译所占得比重及所具有的价值在不断的凸显。因此,大力提升商务英语学习者的口译能力是商务英语教学务实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商务英语教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具有一定指导价值的理论。本文尝试从图式理论的基本内涵出发,在结合当下商务英语口译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未来商务英语口语培养与改进的方向与路径。

一.图式理论的基本内涵

在学术领域,关于图式及图式理论的具体内涵的界定还没有达成比较广泛的共识。目前,较为统一的说法,从认知心理学的层面来看,图式是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一领域或者是某一情境的知识网络的统称。图式理论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延伸,图式理论围绕大脑中图式内容的不同,也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例如,语言图式,文化图式及动作图式等等。

图式理论中所建立的相关图式,并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知识素材的储备,尽管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知识素材所占得比重还是比较大的。图式理论主要强调大脑的思维加工过程,从外界的信息刺激,到相关知识链条的对接与匹配以及最后完成整个问题的分析、储存的过程。在图式的辅助下,人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可以借助问题的表象来探讨其在现象背后的共有的元素及知识内涵。这种建立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认知规律基础上的图式理论会缩短个体的思考时间,从而助力个体在信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获得一个更高层次的飞跃。

随着图式理论体系发展的不断完善,其在语言认知、技能学习以及文化沟通等方面的应用价值正在不断的凸显。其中应用比较活跃与普遍的是在语言学习领域,尤其是二语习得领域。这一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语言的生成。在进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在非母语的学习过程中,原有的语言知识与架构会为接下来的语言学习奠定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学习者可以借助语言的相似性及内在的结构性来实现语言知识的积累。在这样的反复练习下,语言的生成在速度与质量的诸多的层面都会得到一个很大的提升。

其次,能力的培养。图式理论从本质上来看是认知心理学在语言层面的具体应用。作为一种大脑运作机制的理论解读与阐释,图式理论可以减少在语言认知与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误区与不足,从而在能力的培养方面,引导学习者获得进步。

最后,文化的交际方面。在图式理论的影响与指导下,文化的交际方面的互动从广度到深度层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这种互动一方面可以基于某知识板块而展开的互动。语言学习者在进行积极的互动的同时,引发学生对语言价值的思考,进而帮助其理清未来的学习与成长之路。

二.商务英语口译能力的培养现状

作为一种人际交流的语言工具,商务英语的使用范围可以说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接受了普通的商务英语教育,能够进行基础的英语沟通与交流之后,商务英语学习应该朝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于是,就产生了以基本的普通商务英语为基础的商务英语口译这一具体的学科。

从学科设置上来看,当前,在国内的很多高校都已经将商务英语口译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来进行设置。例如,现在比较常见的商务英语口译与旅游英语;商务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等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比较庞大的口译体系。这些课程的开设的基本的出发点是引导英语学习者将英语学习与应用的方向更多的朝向于口语的翻译表达方面。但是,从具体的教学实践一线来看,当前的商务英语口译能力的培养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

首先,商务英语口译教师的专业性还需提升。商务英语作为普通英语的延伸与发展,需要英语教师不仅仅要具备普通英语的专业知识储备与教学技能,还应该在商务英语口译的教学方面有着一定的研究。毕竟商务英语口译与普通英语在词汇及表达结构上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这就对商务英语口译教师的专业性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但是,在一些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其中比较典型的是通过公共英语的教师来进行专业商务英语口译的授课。这种无论是出于哪种原因的师资安排很明显是不利于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效果的提升的。

其次,在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方面实践性不足。作为一种专业的英语应用。商务英语口译的应用性的要求是很高的。但是,从目前的商务英语口译的教学现状来看,学生还仅仅是停留在语言层面的识记与掌握,由于缺乏具体的应用环境进行实操,学生的语言应用的水平和能力还与社会的预期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另外,因为商务英语口译的教学带有很强的应试色彩,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更多的是从考试大纲的要求出发,偏重于学生商务英语口译知识的认知与记忆,而忽视了学习者在语言应用与表达方面的提升。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在今后的商务英语口译的教学中,不断的创设有利的教学环境来提升商务英语口译学习者的综合语言应用技能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研究方向。

最后,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理论研究相对不足。作为一门专业的课程,商务英语口译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离不开专业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来进行理论的指导与支撑。但是,从当前商务英语口译教学研究的方向上来看,关于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方法及理论的研究还相对比较少。由于缺乏必要的学术理论来进行支撑,我国的商务英语口译教学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图式理论下的商务英语口译培养的提升路径

首先,做好商务英语口译的专业定位。在任何专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定位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只有定位准确在不会在今后的发展与应用中走太多的弯路。在商务英语口译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要从客体环境的需求出发,及时的进行课程的补充,修订甚至是替换。要避免过往出现的,培养单位有什么课程就教授什么课程,而是要根据大众对于商务英语口译专业的要求而进行调整。这种定位的客体化是当下新时期的一个主要的诉求表达。因此,在今后的商务英语口译的专业定位中,应该从应试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不断的提升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引导其在语言的具体的应用中,感受与领略英语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与学习兴趣。

过往,在进行商务英语口译专业定位的时候,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过于单一的问题。在新的时期,大众对于商务英语口译的从业要求更为全面。这就意味着在定位的过程中,要本着一个主线,四处开花的精神来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这种在定位的泛化并不是对原有专业培养路线的摒弃。相反的,在继续发扬已有的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将专业的知识面进一步的开阔。这就要求:一方面,在商务英语口译的理论方面,要立足于国际的发展视野,关于行业发展的理论与观点要积极的进行对接与借鉴。另一方面,商务英语口译的具体实操方面,要避免闭门造车的狭隘主义,在国际领域进行有效的互动与经验的借鉴。

其次,做好商务英语口译教师的水平提升工作。在商务英语口译的开展中离不开一个雄厚的师资力量,所以,在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未来的发展中,应该不断的从商务英语口译教师的招募,考核及培训等诸多方面来不断提升商务英语口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水平。要在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下,引导商务英语口译从业者按照行业的要求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搭建一个良好的商务英语口译教师的培训体系与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商务英语口译教师可以更好的认识到自身在职业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明确今后的提升和发展方向。同时,为了更好的做好商务英语口译教师教育工作,官方在商务英语口译教师教育的制度方面也应该不断地进行规范与完善。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商务英语口译教师教育的研究机构,从学术理论层面,不断地为商务英语口译教师职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通过创办学术杂志以及定期举办商务英语口译教师论坛等方式,来围绕当前商务英语口译教师在教学层面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以及经验的交流。这种学术层面的碰撞与交流已经成为推进商务英语口译教师专业水平向前发展的重要推进器。

最后,做好商务英语口译的交流与合作工作。一方面,不断地从商务英语口译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出发,探究其在今后的发展中所要面临的挑战与问题的解决路径。在理论层面,可以尝试在高等院校及科研学术机构中,建立定期的学术交流机制。从学术的层面进行更多的有价值的探讨。另一方面,在师资队伍的引进方面做好机制方面的协商,从而建立一个良好的商务英语口译教师资源的互动平台。同时,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基础上,建立国际学术互动组织,更好地将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方法的相关标准与突破实现国际层面的接轨。基于此,围绕商务英语口译应用领域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这是对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提出的重要考验也是在今后的理论研究领域发展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冯霞.图式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2]杨先明,何明霞.图示理论与口译记忆能力训练[J].上海翻译.2007(03)

[3]何延凌.如何运用图式理论指导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6)

篇7:谈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在人的资源中, 创造力是最宝贵的资源。把人的资源看成是人的创造力, 是人的创造才能, 这是人们对人的资源的新的认识和理解。一个国家发展速度和实力情况, 与这个国家对人的创造力开发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开发人的创造力应该从幼儿抓起。从一个人的智力发展看, 尽管对发展的时间、速度看法不同, 但是, 大家一致认为从幼儿期到少年期人的智力发展最迅速。也有人把幼儿期称为智力发展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 创造力, 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幼儿的创造与成人创造是不同的, 虽然看起来很可笑, 但是, 没有这些幼稚可笑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做基础, 即使长大成人以后也不可能对社会作出有贡献的创造。因此, 从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是极其重要的。这是国家对人才规格的需求。

二、怎样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创造力并非少数人所有, 而是每一个正常人都有。每一个人都存在创造潜力, 它有待于我们去开发、去培养。如果我们能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去培养, 它就会发展;反之, 如果我们不去培养它, 它就会萎缩。可见, 从小开始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是多么重要。

1. 开创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环境具有教育机能, 环境对幼儿可以产生直接的作用和影响。幼儿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 认识周围世界, 增长智慧, 发展能力的。这里我们所说的环境主要指幼儿园的环境, 包括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为了更好地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应该把幼儿园真正办成幼儿的乐园, 幼儿活动的天地。

(1) 把室内外环境布置得富有教育性、启发性, 引人入胜, 使幼儿感到赏心悦目, 能激发幼儿好奇、深思和想象。另外, 要及时展示孩子的作品, 经常更换, 给孩子以新鲜感, 同时, 激励孩子的创造精神。 (2) 为幼儿准备足够的活动材料、玩具和图书, 并允许儿童自由取放材料, 教师不要干涉, 更不要强迫儿童去做他不愿做的事。鼓励幼儿大胆地去想, 大胆地去做,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即为儿童安排探索时间、创作时间和活动场地。目前, 各幼儿园存在着普遍的问题就是幼儿自由活动时间少, 场地小, 教师管得严, 统一活动时间多。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基本上是在教师严格控制下进行各种活动的。 (4) 形成民主的、和谐的集体。一个良好的集体, 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 互相帮助, 互相激励, 心情愉快。在这种互相信任、互相鼓舞的环境里, 能激发幼儿努力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幼儿善于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并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2. 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好奇心

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他们对周围的许多事物, 特别是新异的事物都非常感兴趣, 感到新鲜、好奇, 总想去看, 去摆弄, 去探究, 不断地发问, 提出大量的问题, “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等。幼儿的这种好奇心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 也是进入创造所必需的条件。华莱斯评论达尔文何以得到成功时说:“达尔文具有永不静止的好奇心, 他想知道每一件事的目的、原因和方法, 这种好奇心似乎永远没有减少过他的力量。”

好奇是幼儿心理特点的体现, 也是智慧的具体表现, 正是在这种好奇心的驱动下, 幼儿才愿意去观察物体、摆弄物体、探究物体, 从而发挥出创造性。为此, 教育者的责任在于热情地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好奇心, 为幼儿提供自由联想和自由探索的物质材料和环境, 鼓励儿童积极参加各种探究活动和创作活动。在实际操作中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3. 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游戏活动是幼儿时期高度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活动, 因此, 要发挥游戏活动对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作用。

首先, 要给幼儿自由选择各种游戏活动的权利。游戏活动与学习、劳动不同, 它是以幼儿自主、自愿为条件的, 是幼儿自己的活动, 而不是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因此, 在游戏中, 教师要给幼儿充分的自由, 鼓励幼儿自己选择游戏内容、扮演游戏角色、设计游戏环境、发展游戏情节, 以满足幼儿的兴趣、爱好, 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幼儿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其次, 教师要了解每个幼儿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 了解他们的实际能力, 以满足他们的需要。特别是对那些个性强的儿童, 更应关怀、发挥他们的长处, 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鼓励他们的创造精神。

4. 在教学中训练幼儿扩散性思维能力

扩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 它是开发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思维形式。培养和开发幼儿的创造力, 必须重视训练幼儿的扩散性思维能力。

扩散性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 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 突破原有知识圈, 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 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 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的办法。这种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和操作性等特点。它既无一定的方向, 也无一定范围, 允许对引起思考的问题的标新立异, 在方向上可以“海阔天空”“异想天开”, 这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

篇8:从斯滕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谈幼儿创造力培养

【关键词】3-6岁幼儿 亲子体育教育 亲社会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15-02

现代家庭的生活方式,让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变得越来越单一,长时间的独处让幼儿越来越自闭,与社会接触也越来越少,甚至部分儿童产生了不愿与家人以外的人接触的现象,这对幼儿的成长十分不利。而为改变这一事实,教育专家们研究出了许多的方法,来增加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亲子体育教育便为其中之一,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从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谈家长参与亲子体育教育的意义

亲子活动是如今广为推崇的,由父母与幼儿共同参考的活动。对于3-6周岁的学龄,更加需要。在体育教育中,家长的参与无疑更能让幼儿放松,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因此,提到参与性,与得长虹幼儿参与兴趣,为家长参与亲子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体育亲子活动中,幼儿与家长共同完成一项体育活动,对于增进父母与幼儿感情亦十分有效,现代家庭子女,尤其是3-6岁幼儿,多与爷爷奶奶一同生活,父母的忙碌让幼儿的情感需要上产生了一定的缺失,不利于幼儿情感表达的培养,也容易产生不良事件,通过体育亲子活动,可以让父母从中弥补平时与幼儿无形中疏远的感情,这比平时只是待在一个空间各做各事来得更具效果。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与成长十分有益。

二、从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谈家长参与亲子体育教育的范围

对于3-6岁的幼儿而言,进行亲子体育教育活动的范围十分广泛,可以说几乎不受场地限制。在家时随时可以进行,如父母在进行一身体育锻炼时,可以邀请幼儿一起参加,这一时期的幼儿对父母所从事的活动是十分好奇的,强烈的好奇心与对父母的依赖感会很容易让他们加入到亲子活动中来,不会刻意制造,并可成功进行亲子体育教育。外出时,可以在任何的公共场地,与幼儿进行亲子体育教育活动,如让幼儿与父母一起进行三人四脚的体育活动。父母可以极力配合幼儿,在相同的节奏下进行活动,对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具有十分可观的效果。甚至在外就餐时,在不打扰其他客人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亲子体育教育活动,如踮脚拿餐具,主动与服务员交流等,这些也能体现出体育教育活动。幼儿在不断的踮脚活动中,可以锻炼到小腿的肌肉、脚踝关节,还有手臂力量,而真正的体育教育不只是身体上的教育,还有心灵上的,与服务员友好流利的进行交流,也不失为优秀体育教育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学习与演唱体育歌曲,做许多能运动到全身的游戏等等。所以说,家长参与亲子体育教育的范围是不受限制的。

三、从3-6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谈家长参与亲子体育教育的方法

亲子体育教育是一种具有多元化的活动方式,家长参与亲子体育教育的范围不受限制,方法亦没有局限。随时随地,家长都可以通过任何方式与幼儿一起参与亲子体育教育。

(一)从游戏中进行亲子体育教育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与父母一起游戏不仅让这一活动变得更加趣味,亦能增进情感的培养。而父母则可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无形中进行了体育锻炼。如最常见的“老鹰抓小鸡”游戏,幼儿在游戏时,需要通过大量的跑步与灵敏的反应来完成游戏,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是感觉不到体育锻炼的,单纯的开心与快乐让他们忘我的游戏,这对跑步能力与心肺功能都起到了十分有效的锻炼作用。

(二)在生活中抓住亲子体育锻炼的机会

生活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又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组织幼儿进行亲子活动时,家长要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要尽可能地依托我们的生活。比如,在休息日和幼儿一起包饺子、做玩具,和幼儿进行洗手帕的比赛,让幼儿学当家庭小主人等。

(三)将亲子体育活动活化

由于幼儿的好奇心比较强,对新事物兴趣浓厚,因此,亲子体育活动的内容就不能一成不变。家长在和幼儿一起游戏、活动时,要随时了解幼儿的内心动态,掌握幼儿的喜好,并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及时地、灵活地改变活动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幼儿参与亲子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

总之,对3-6岁的幼儿而言,家长参与到体育教育活动当中,有着诸多的益处。而所有的方式与方法更是不受场地的限制。家长可以随时利用生活之便,参与到亲子体育教育中来,让幼儿能在快乐的心情下完成体育教育。这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培养皆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新会,胡国艳.对新乡市亲子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2(9):2-3.

上一篇:微观经济学期末作业下一篇:客气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