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实践与认识

2024-04-18

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实践与认识(共11篇)

篇1: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实践与认识

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的策略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科学研究也证明动手动脑有利于萌发幼儿的创造性。而剪纸活动更能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几年来,我园一直以“民间美术教育为突破口,注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研究项目。为此,我班一直把剪纸活动作为本班特色,因此,我在开展剪纸活动中,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进行了认真地探索。

一、在审美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

1.收集剪纸及相关作品激起幼儿欣赏美的愿望。

为了使欣赏内容适合幼儿的欣赏水平,让幼儿感受、理解剪纸作品中的美,我们为幼儿营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加强幼儿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敏感性。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处处留意,常常发动家长、幼儿收集相关的各类剪纸作品,相关的民间艺术作品,布置在相应的活动区,在活动中供幼儿欣赏、使用、操作。根据不同的欣赏形式采取不同的指导,例如:在楼梯口设计了一个以剪纸为特色的展厅;用漂亮的师生合作的剪纸挂件来装饰走廊。

2.教学活动中培养发现美的能力。

我们让幼儿欣赏各地独特民俗文化风貌的普遍艺术形式。如每次剪纸活动前,总是收集拿一些成品让幼儿欣赏,让幼儿初步了解我们扬州一带剪纸作品的特点。

二、在剪纸活动中为幼儿创造想象的空间,为他们提供学会探索、创造的环境

1.引导幼儿收集各种材料,培养幼儿探索材料、利用材料的能力。

美是无处不在的,在开展剪纸活动中,我们坚持家园互动、师幼互动的原则。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进行剪贴活动,鼓励和引导幼儿与老师、家长一起大胆去发现、去探索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东西,并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剪贴创作,我们发现了用不同的工具、材料进行剪贴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也给幼儿带来不同的乐趣。

2.为幼儿创造适宜的剪纸环境。

在剪纸活动中,不论幼儿想剪什么,要剪什么,教师都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获得成功。在平时指导幼儿剪纸中,要常常鼓励幼儿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及艺术创作,并及时给予赞扬。如“你剪的这个小朋友太可爱了,你能举起来让大家欣赏一下吗?”“你剪的这个窗花太漂亮了,你真了不起。”由于我给予每个幼儿被认可的快乐,使他们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意识,使他们由此而更加喜欢剪纸活动,更富有创造勇气。

三、在剪纸活动中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或过程中,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活动。对幼儿来说,在剪纸中如同他们在绘画中的表现形式一样。他们更注重“实际的存在”而不仅止于表现“可视的存在”,以至于在幼儿剪纸作品常出现一种透明状的表现手法。有很多的东西还是新鲜的事物,我想孩子们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理由、用意,教师就应该尽可能地承认他们。如一次剪《脸谱》活动中,一个孩子剪了一张头顶带尖角的脸谱,当我问他其原因时,他戴上他的作品回答我:“我是奥特曼,我来拯救地球的。”由此可见,创作剪纸活动不仅让孩子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还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1.在学习剪纸的技能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光靠幼儿欣赏,自由剪还不行,一些基本的必要的剪纸技能还是非常需要的。因此我在制订剪纸计划时,都从幼儿的身心发展出发,由浅入深,有目的、循序渐进地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幼儿逐渐提高剪纸技能和审美观。

在剪纸活动中,我想在教给幼儿剪纸的基本方法的同时也要把创造的余地留给幼儿。幼儿在进行剪纸活动时,幼儿技能的掌握更是需要具体、形象的操作。刚开始时幼儿只会无目的地随意把一张纸进行操作,这时去要求他们创造出一幅完美的作品,显然是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操作水平的。我就设计剪大树、剪苹果等内容,让幼儿逐渐地由无目的、无意识地剪转入有目的地剪纸,并能创造出简单的造型。幼儿创造在剪纸技能培养的同时,创造力也在慢慢地发展起来。

2.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

幼儿的创作题材来源于生活经验和意象的积累,因此我们一般选择生活中幼儿熟悉的内容,进行创作剪纸。通过不断地实践,我们发现大班的幼儿开始出现了独立的思维。

剪纸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活动,不仅能增强孩子对剪纸这一民族文化的了解,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动手美化生活的创造能力。因此剪纸活动也是实施创造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开发和培养幼儿创造力过程中必须注重创造力的发展,就不能太在意幼儿创造的结果,固定的目标会给幼儿的创作带来心理压力。应该让幼儿大胆动手创作剪,把要求降低到只要敢动手,敢尝试就好。至于作品的是否成功,幼儿在尝试之后,感受之后自然会得出结果。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注重创作的结果,尽量用一种倾听、微笑、接纳的态度去鼓励幼儿积极地表现自己的创意,允许孩子的行为超出标准,对幼儿的创新更要给予鼓励、支持。

幼儿期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幼儿创造力最好的时期,当然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各项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更需要成人不断的启发、引导和渐进深入。

http:///

篇2: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实践与认识

首先提高了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我们让学生欣赏各地独特名俗文化风貌的普遍艺术形式。如:每次剪纸活动前,总是收集拿一些成品让学生逐个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我们一带剪纸作品的特点。其次去表现美的剪纸作品,如:让孩子在感受《十二生肖》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动手操作剪,挑自己喜爱的动物剪,剪出的作品布置在美术室,也可吊饰悬挂来美化环境。最后,通过各种剪纸技能及方法创作美。通过这三步对美的感受、体验、表现,可看出剪纸活动对学生美育的`教育作用。一年半的实践,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剪纸活动在提高学生整体审美能力的同时,又能使孩子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

2、增强了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俗话说:“心灵手巧”,实质上手巧则心灵。孩子们在剪纸活动中需要注意力集中,手眼协调,不断调整剪刀的运行方向及力度,灵活地剪出物体形象来。

3、发展了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剪纸活动中,很少有学生不喜爱剪剪贴贴。由于工具和材料的便利,使孩子们在稍具操作能力后,便可以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依据个人的造型能力,剪贴出许多颇具个人审美意趣的图象来。因此,剪纸便成了学生表意、抒情的重要方式。

鉴于此,我们作为教师必须明确一点: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或过程中,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活动。对小学生来说,在剪纸中如同他们在绘画中的表现形式一样。他们更注重“实际的存在”而不仅止于表现“可视的存在”,以至于在学生剪纸作品常出现一种透明状的表现手法――移花接木法,有很多还是新鲜的事物,我想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理由、用意,教师就应该尽可能的承认他们。如一次创作剪《脸谱》活动中,一个学生剪了一张头顶带尖角的脸谱,当我问及其原因时,他却戴上他的创作品回答我:“我是奥特曼,我是正义使者。”听到这番话,难道不觉得这也是一种情感的体验,是一种创造吗?由此可见,创作剪纸活动不仅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还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了小学生的合作,集体精神

一般的剪纸活动,我们的大多以学生个人动手剪为主,但在创作过程中,单是个人剪,有的时间来不及,有的因想象到现实未能剪出好的作品来感到遗憾,总之不尽完美。因此针对几次的活动中得出经验,以五六个孩子为一组共同进行集体创作剪,在活动前让每个学生都参加讨论、研究,再进行合作剪,效果则更佳。如:在分组前,让能力强的学生当小组长,让他去请几位学生,然后教师参与他们的讨论活动,在剪纸活动中再适宜地指导他们进行自由剪出自己喜爱的形象来,并协调的来布置画面。虽然在前几次都发现孩子们不遵守规则,剪贴出来的作品也杂乱无章,但几次下来以后,孩子们喜欢了,与同伴也能合作了。 综上所述,足以证明剪纸活动对于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实践研究,我们觉得剪纸艺术是一门艺术,但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篇3:剪纸活动培养幼儿创造性的研究

关键词:剪纸,碎纸利用,创造性,能力培养

剪纸是一种艺术性的创作活动, 在剪纸活动中会产生一些边角料, 即所谓的“碎纸”。如何使这些在剪纸活动中产生的“碎纸”变废为宝, 进行合理的再利用, 在再利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是值得幼儿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大课题。

一、利用剪纸作品, 激发幼儿创造美的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艺术”领域主张教师引领幼儿主动去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培养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活动。首先, 广泛收集剪纸作品以激发幼儿欣赏美的强烈愿望。罗丹说, 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引领、点拨、指导幼儿及其幼儿家长时时刻刻做生活的有心人, 注重广泛收集剪纸作品, 分门别类地布置于相应的艺术活动区域, 让幼儿产生美的视觉感受, 获得美的情感体验。比如, 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将收集来的剪纸作品精选一些布置在幼儿园的楼梯口, 也可以布置在幼儿园的走廊上供幼儿欣赏, 让幼儿在欣赏中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在布置过程中, 教师应合理采纳并吸收幼儿的一些合理化、建设性的建议, 并鼓励、引导、启发幼儿一起参与, 以激发幼儿的主体参与意识, 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其次, 在浓郁的艺术氛围营造中培养幼儿发现美的能力。要培养幼儿发现美的能力, 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园应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幼儿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受到感染、受到熏陶。一把剪刀, 一张纸, 就可以表达生活中的各种喜怒哀乐。要让幼儿去欣赏剪纸作品, 去发现剪纸作品中蕴藏着的美, 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 从而陶冶幼儿的性情, 塑造幼儿的灵魂, 激发幼儿创造美的意识。

二、利用剪纸活动中的“碎纸”, 拓展幼儿创造想象的空间

引导幼儿收集剪纸活动产生的“碎纸”, 培养幼儿探索并利用“碎纸”的能力。在剪纸活动中产生的所谓“碎纸”, 弃之可惜, 更是一种资源浪费, 会造成环境污染。若将剪纸活动中产生的“碎纸”进行再利用, 是一种积极健康、值得倡导的做法。教师应充分发挥“碎纸”的作用, 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 拓展幼儿创造想象的空间。比如,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搜集剪纸产生的“碎纸”, 然后用剪刀剪成精美的图案, 再用胶水粘贴于圆锥形的硬纸筒上, 制作成五彩缤纷的智慧树, 作为重阳节礼物送给敬老院的老人, 以表达对老爷爷、老奶奶的敬仰之情。也可以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 用剪刀剪成幼儿喜欢的图案, 比如孔雀、熊猫、小树、小草, 然后送给老师, 作为教师节的珍贵礼物, 以表达幼儿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幼儿在探索“碎纸”的过程中, 教师不应是旁观者, 而应是真正的观察者、支持者、研究者。有人说, 教育的艺术首先是观察学生的艺术。所以, 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的重要手段, 也是教师采取相应教育策略、引导幼儿合理开发利用“碎纸”资源的必要前提。教师应敏锐地捕捉幼儿在“碎纸”再利用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 适时地扮演支持者与引领者、点拨者、指导者的角色。当幼儿利用“碎纸”进行再创造时, 教师应及时给予赞扬与欣赏。当幼儿发现问题但无能力自主解决而寻求帮助时, 教师就应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当幼儿没有发现问题时, 教师更应循循善诱, 让幼儿最终能够通过自主努力去发现并解决问题。比如, 幼儿想利用“碎纸”去创造一座自己理想中的“苏通大桥”而发生困难时, 教师就应主动去帮助幼儿, 主动去支持幼儿, 从而让幼儿合理地利用“碎纸”创造出一座自己日夜向往的“苏通大桥”, 实现幼儿的梦想。

三、利用剪纸活动中的“碎纸”, 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 是指幼儿在创造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前所未有的一种能力。对剪纸活动中的“碎纸”进行再利用, 可以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去倾听幼儿、鼓励幼儿、支持幼儿, 让幼儿积极大胆地表达自己独特的创意。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去学习一些基本的剪纸技术, 让幼儿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练习, 逐步掌握剪纸技能。然后, 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提出更高更新的剪纸要求, 逐步提升幼儿的剪纸技能与审美情趣。在幼儿掌握基本的剪纸方法基础上, 将创造、创新的机会让给幼儿, 让幼儿利用剪纸活动中产生的“碎纸”进行大胆创造。比如, 可以让幼儿先粗线条地剪出一个果园中的几棵水果树, 再引导幼儿用“碎纸”剪出果树上不同的果实, 比如苹果、桃子、梨子, 之后用“碎纸”剪出不同的果树树叶。必要时, 还可以让幼儿剪出小鸟、蜜蜂等, 将果园装点得生机勃勃, 以此培养幼儿独特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剪纸作为我国一种民间传统艺术, 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之一。合理开发并利用剪纸活动产生的“碎纸”资源, 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有利于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永耀.幼儿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法举隅[J].淄博师专学报, 2011 (02) .

[2]汤彩萍.幼儿园开发剪纸园本课程的价值[J].学前教育研究, 2013 (07) .

[3]查敏.大班幼儿剪纸教学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 2012 (11) .

篇4: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关键词]剪纸;创造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确实,动手动脑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有利于萌发幼儿的创造性。幼儿正处在人生求知欲望最强的启蒙阶段,剪纸倘若能紧紧地抓住幼儿好奇的心理特征,不失时机地进行人类创造精神的早期开发,让幼儿从剪纸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参与创造性游戏,则对于培养幼儿敢想、敢干,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及卓越的创造力有很大利益。因此我在开展剪纸活动中,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进行了认真地探索。

一、激发幼儿的剪纸兴趣

要想使幼儿的剪纸技巧获得发展,重要的是激发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对剪纸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运用感官去看、去听、去动脑想、动手做,积极探索,这样就能促进其剪纸潜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在剪纸教学中,我并不是采取强制性的教育方法来约束幼儿、训练幼儿。因为这样做不仅不会激发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相反会使幼儿感到压抑、厌倦和畏俱。所以,我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有趣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剪纸兴趣。让幼儿高高兴兴地投入剪纸活动,从而激发幼儿创造的欲望。例如:在一次剪花瓶的教学中,起先,我收集了各种造型别致形状不同的、花纹漂亮的花瓶,在班上开了一个花瓶展示会,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仔细地去观察花瓶,增加幼儿的感性认识。其次,我又在幼儿面前像变魔术似的,把一张张纸剪成一个个奇特的花瓶,进一步给予幼儿足够的刺激,以激发幼儿也想剪花瓶的欲望。在幼儿剪花瓶的过程中,我不过多地干预他们而是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感性知识,通过一次次地实践操作,通过他们自己的思维来剪。当一幅幅富有想象的花瓶作品被展示在教室的墙面上时,幼儿得到了被肯定的快乐,从而提高了幼儿对剪纸的兴趣。

二、创造良好的剪纸环境

(一)物质环境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在幼儿剪纸时,除了提供剪刀、手工纸外,还要为幼儿准备充足的辅助材料。如:宣纸、颜料、记号笔、胶水、毛笔、蜡笔等,通过适当的辅助材料的提供,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丰富主题情节,并引导幼儿剪出最高水平。如请幼儿剪窗花,可根据幼儿自己的需要、爱好来选择适宜的窗花图案,经精心折叠后巧妙地利用剪刀将它剪成一幅幅图案别致的剪纸作品,然后幼儿根据自己剪的作品,按自己的意愿、喜好选择蜡笔的颜色进行图色,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精神环境则为幼儿营造一种轻松、自由,且利于交流的氛围。在平时指导幼儿剪纸中,我常鼓励幼儿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及艺术创作,并及时给予赞扬。如:“你剪的这个小动物太可爱了,你能举起来让大家欣赏一下吗?”“这张京剧脸谱是你创作的吗?你真了不起。”由于我给予每个幼儿被认可的快乐,使他们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意识,使他们由此而更加喜欢剪纸活动,更富有创造勇气。

三、有效地进行指导

在剪纸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以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为出发点和归宿来指导幼儿剪纸,运用各种指导方式使幼儿有发挥自己积极性、主动性的机会。为使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教师适时、恰当、有层次、有目的的指导显的十分关键。

(一)耐心等待,适时帮助。①思考的时间:幼儿的剪纸活动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在幼儿动手之前,应给幼儿一点时间思考。离开了思考,无次序、无目的的动手操作是无法达到预定目的的。②介入的时间:仔细观察每一个幼儿的操作情况,通过他们的动作、面部表情、同伴间的对话等一系列外在表现的观察来推测他们可能遇到的困难,采取不同的指导,而不是一看见情况就加以干预。③制作的时间:因为幼儿有能力差异,同样的作品,能力较强的幼儿可能需要的时间较短,很快就能完成,但一部分能力较弱的幼儿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不能因为能力较强的幼儿完成了就强迫所有的幼儿放弃制作,这是教育的失误。

(二)分类指导,共同提高。在活动中,有可能会出现大部分幼儿不会的情况。可能的原因有三,一是教师在操作前忽略说明,二是教师对幼儿的知识水平不甚了解,高估幼儿能力,三是教师准备不充分。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集体指导。教师应大声提醒全体幼儿注意,大家协商,共同解决。面对个别的问题,教师应根据幼儿各自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让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动手,主动探索、用“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加以鼓励,对能力一般的幼儿,我们可以轻轻走过去,摸摸他的头,悄悄地说:“别着急,想一想,你会做的。”对于能力差的幼儿,老师可与他协商:“我想和你一起做,行吗?”总之,教师在指导中应视幼儿能力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

(三)让幼儿自己探究。在最初的剪纸活动中,老师通过口头讲解和演示引导,幼儿会跟着老师一步步地完成制作。经过这样的过程,幼儿完成的作品成功率高,作品准确、精致使人爱看。但在活动后,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让他们独自完成同样的作业,他们就会显得毫无办法。这种剪贴活动虽然提高了幼儿的模仿能力,但却完全抹煞了幼儿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后来我认识到了这样的剪贴活动存在的缺陷,开始把制作物品的图纸展示出来,并从讲解图纸开始引导幼儿尝试能看懂图意并根据示意图来完成作品。在辅导幼儿制作作品过程中,我认为应该以幼儿为主体,更多地让孩子们自己找出正确的制作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可能会使孩子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从而影响制作的速度、准确性和成功率,但孩子们更喜欢的是制作的过程,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错误可以有助于孩子去思考:刚才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不成功,怎样修改才能完成,怎样才能做得更好。这样的教学方法给了孩子们更多更大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真正把脑力活动与手的活动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孩子们手的灵活性,掌握了制作的技能技巧,还发展了幼儿的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

四、加强剪纸的组合练习

幼儿很容易对单一的用剪练习失去兴趣。为了能更好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我往往把剪和贴的技能协同练习,既丰富了用剪的内容,又锻炼了用剪的技能。幼儿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经过老师的启发和指点,他们便能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头脑中的童话世界尽自己的能力在手下展现出来。我常常确定一个主题,教给制作的方法,而让幼儿自己去设计内容,创造画面。如在大班进行剪纸教学,示范时我只讲解了剪花、树、小动物的剪纸方法,然后由孩子自己去发挥想象进行拼贴。此外,难易程度各不相同的多种范例也有助于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选择、制作,使孩子完成的作品各具特色,玩起来也特别开心。

篇5: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实践与认识

中国民间剪纸作为一个古老而富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一直传承于全国各地,甚至千家万户,成为最普及最受大众欢迎的艺术品种。它抒发着人民的情与美,孕育发展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剪纸不仅表现了人们的审美爱好,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幼儿时期又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极富创造力的时期,为此,我根据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大班幼儿创造性剪纸的实践研究》,旨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动手动脑能力。正如我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学习剪纸不仅能锻炼幼儿双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培养幼儿的耐心和细心,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幼儿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力,了解民俗风情,熟悉生活,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剪纸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它渊源于民间的美术活动,具有特殊的审美情趣和魅力,能充分表现当地独特民俗文化风貌,也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幼儿时期又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极富创造力的时期,为此,我根据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大班幼儿创造性剪纸的实践研究》,旨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动手动脑能力。正如我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学习剪纸不仅能锻炼幼儿双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培养幼儿的耐心和细心,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幼儿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力,了解民俗风情,熟悉生活,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幼儿逐步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激发幼儿积极动手、动脑的兴趣。

篇6: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期是创造力的萌芽时期,是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各种创造因素潜能培养的最佳时期,是个性发展的奠基时期。中班是幼儿期全面发展的关键期;中班幼儿在音乐发展中已有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表现能力,对他们来说,音乐活动是他们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但在中班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去表现美、创造美。因为音乐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发掘幼儿的潜能,从而促进中班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纲要》中倡导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而我们的教育出发点也应从幼儿长远利益出发,激发兴趣,注重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探索为前提,对幼儿进行音乐素质和能力的非音乐素质和能力培养为手段,从参加有趣的创造力音乐活动为基础;在宽松、自由、安全、和谐的环境中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去培养创造力,这也是发挥咱未来人才的根本保证。在实践工作中我发现,音乐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良好途径。首先孩子是与音乐最亲近的人群之一。其次,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孩子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了我们日常教学活动中的重点。特别是引用国外的音乐教育——奥尔夫教学方法,通过音乐教育,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幼儿从音乐中享受喜悦、乐趣,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幼儿运用音乐的形式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它认为:“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

在实践中,为了帮助幼儿获得心智的满足,感受和体验音乐创造的快乐,发展创造能力,我们尝试在歌唱活动、律动、节奏性活动及欣赏活动等一系列的音乐活动中都相应的融入创造性的教学,从而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让幼儿成为音乐活动的主人,使我们的音乐活动真正的“活”了起来。

一、创编歌词,让歌唱活动更具生命力。

实践中我们发现,以往单纯的教师唱一句,孩子跟一句的模唱形式常常会使幼儿感到枯燥乏味,更有一些“历史悠久”或“脱离生活”的歌唱作品让孩子“心不在焉”;而幼儿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自编的童谣式歌词,配以优美的旋律,却重新赋予了歌唱活动以新的生命力。

首先,对带有知识经验成分的歌曲,我们可以启发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编歌词。幼儿对熟悉的歌曲创编歌词并不难,并且喜欢同伴把自己所想的内容唱到歌里去,这样他便有成就感,也体验到分享的快乐,期望他人接纳并得到赞许。例如:在组织幼儿学习《丰收节》的歌唱活动中,幼儿主要是学会用答唱形式替换水果名称来演唱。教师先唱:“丰收节你带来了什么?”幼儿答唱:“丰收节你带来了××。”幼儿多数答唱的是常见的水果名称,如:苹果、香蕉。在不断答唱的过程中,通过替换不同的水果名称,幼儿不但丰富了各种水果名称的知识,而且增添了唱歌的兴趣。当教师启发幼儿“丰收节不但有水果丰收,还有粮食丰收”后,幼儿便想出用“鲜花”、“大米”以及各种蔬菜的名称来答唱。由此看出,知识与创新之间有着互动性。在以后的类似活动中,每个孩子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表现欲。

另外,我们在学习一些季节性的歌曲中,如《雪花和雨滴》、《秋叶》、《春天》等,都可以启发孩子根据季节的特点和自己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进行歌曲歌词的创编。还有一些具有可迁移性的歌曲,如《颠倒歌》、《勤快人懒惰人》、《走路》等,就更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了。

我们看到,幼儿的创编基本上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主。他们在创编的过程中,不仅开发了创造潜能,还学会了观察生活、积累经验,更多的是他们开始去发现生活,创造性地表现生活。

二、动作造型,在律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最初,我们把一味的模仿做各种舞蹈动作堪称为“律动教学”。其结果是,幼儿虽掌握了某个动作和造型,而单一的模仿却大大的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渐渐地我们发现,在律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尊重幼儿的想象和表达,让幼儿自由的用身体动作反映音乐节奏的强弱、快慢或提供主题音乐鼓励幼儿进行动作创造,提倡幼儿同伴间的合作。音乐活动的律动其实可以为孩子发挥创造力培养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机会。

教师可以鼓励孩子去感受种种自然的动作,如走、跑、跳。在音乐中,孩子们可以将这些平时看似最最普通的动作创造成带有稚趣,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景。例如同样的走,在音乐声中,孩子们可以蹲着、踮着、像棉花似的飘着、像机器人般颠着等等。

教师也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些特定的情景和角色,如“秋风中的小树叶”、“暴风雨中的树苗”、“水族馆里的鱼”、“微波炉里的爆米花”、“沸水里的面条”等等,让他们根据生活经验自由得去联想,尽情的去表现和发挥。我们会看到“孩子的世界”。

我们还可以将好的歌曲与律动结合起来,给孩子更深的体验和创作的空间。例如歌曲《喂小鸟》,学习完歌曲,教师先指导孩子们随着音乐的节拍做小鸟飞的动作,待基本掌握后,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想象,刮大风了小鸟可以做各种鸟飞的姿势。我们在活动中看到,小朋友能根据音乐知道刮大风了,“小鸟”们到处飞来飞去,做各种四散飞翔的动作,但是还是很勇敢的与大风搏斗,坚持飞行,做各种各样鸟飞的姿势……孩子们积极的联想,伴随音乐,身临其境的表现着。幼儿自然而极富创造性的动作造型让我们的音乐也随之更具童趣和音乐性了。

三、节奏性创编,让音乐活动乐趣无限。

以往的节奏性活动,只要求幼儿掌握最基本的节奏音型,认识和掌握最基本的几种打击乐器的演奏。如今我们发现,在节奏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探索各种乐器,感知不同音色;让幼儿学习各种乐器的敲击方法,并尝试制定配器方法,创造性的选择乐器;引导幼儿发现和探索身体上的乐器、天然的乐器和自制的乐器;鼓励幼儿进行即兴创造伴奏,积累幼儿演奏的经验,大胆合理的进行创作。为此,我们采用了以下的方法进行教学:

1、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在活动中,消除幼儿的恐惧心理,为幼儿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鼓励幼儿利用已经有的经验展开想象,自由的表现。如:在一次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和设计了教学活动的内容《迷路的小动物》,开始我们设计的是让神奇的音乐召唤迷路的小动物。可是在讨论活动中,幼儿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说是将这些动物根据不同叫声、跑步的声音分好类,用适合的乐器双响筒、双响梆子渲染其跑和叫的声音,最后教师加上了幼儿的意见,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了。

2、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和表现。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求,而音乐创造活动恰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如在《小看戏》节奏性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孩子依据自己的意愿尝试敲击鼓的不同部位,设计不同的节奏音型,摆放教学图谱,选择演奏的姿势。在摆放教学图谱时,不光让孩子们打击出多数孩子的摆放的效果,还给少数孩子的想法也留下尝试的余地,真正的让每个孩子的意愿都被表现和表达。

3、将节奏性活动与生活相结合。生活中其实到处都存在着生动的音色和节奏:雨声、雷声;拍手声、跺脚声;用勺子和筷子敲打小碗的声音,用积木敲击塑料瓶的声音;将皮筋绑在纸盒上弹拨的声音,将废水桶制成小鼓敲击的声音等等。孩子们对它们很熟悉,很好奇,很喜欢。所以,只要我们做有心人,那么我们的节奏性活动就无处不在。在节奏性活动《敲小鼓》中,孩子们首先在身体上找“小鼓”,原来小鼻子,小脚和小屁股都可以做小鼓;接着在生活中找“小鼓”,原来桌子,地板,水杯,饭锅,鱼缸,铁盒等也都可以做小鼓;最后我们自己做“小鼓”,把废旧的小水桶翻个个儿就是小鼓,把纸板盒糊一糊就是小鼓……活动中,孩子充分的了解了乐器的特性,挖掘了孩子的创造力,全面的发挥让我们的孩子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音乐活动的无限乐趣,并找到了属于他们的音乐。

四、欣赏音乐,表现充满个性的音乐

学会倾听和欣赏音乐,是音乐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孩子们感受美、创造美和表达美的综合体。在欣赏活动中我们采用以下方法。

1.倾听声音以后让幼儿用身体、日常用具去表现周围环境的声音,根据声音的变化想象和讲述声音所表达的有趣情景。

2.分辨音乐力度、速度的变化,引导幼儿用语言、身体动作或打击乐器创造性地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3.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并通过扮演一些动物,模拟一些现象来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孩子天生都应该是一个音乐家,每个孩子都喜欢在音乐中遨游。因为音乐可以让每一个孩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想象、解释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它最能体现人的个性,它具有特殊艺术形式的创造特质。

篇7: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实践与认识

摘要: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学习,发展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关键词:语言 教学活动 创造力

当今学前教育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创造性的充分发展,突出创造性人格特征的形成;能培养出善于学习、善于质疑,具有创造性并能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才是我们作为幼儿教师的重要任务。幼儿创造性的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语言教育过程当然也不能例外,语言是思维发展的工具,那么如何利用这一特殊工具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应该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一、长期以来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缺乏创新精神,片面地注重“模仿”教学,经常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幼儿按照书本进行原文复述,本来生动的语言教学在教师的操作下成为一种幼儿机械的复述活动,表演活动中也要求幼儿按原文的对话进行角色表演,个别幼儿表演的动作违反原文内容的常常还会受到老师的指正,没有任何的个性特色发展机会,这种被动授受式、填鸭式的教学显然严重阻碍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2、诗歌、儿歌的教学中以“老和尚念经”为主,重认知方面的要求,体验和感知经验少,机械重复,死记硬背,忽略了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评价幼儿学习效果经常是检查幼儿的背诵能力。

3、教学形式呆板、老套,拘于常理。教学中主要采用静态的挂图和幻灯,创编活动受到局限,一直沿袭着:教师示范(儿歌、故事)——幼儿听——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形式,这样的教学限制了幼儿的再创造,忽视幼儿的需要。

4、教学过程中所提问题单一,例如:故事里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等。以回忆式、封闭式为主,没有给幼儿更多的思考、想象和选择的余地。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这样的教学已经不适合人才发展的需要,“学会创造”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出的强音。我们应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注重激发幼儿产生强烈的创造需要、创造兴趣和创造精神。

二、如何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1、利用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发散幼儿的思维

《纲要》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因此我们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利用巧妙的、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发散幼儿的思维。掌握提问技巧,通过提问来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通过提问来完成我们的教育目标。因此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个人认为问题要提得“活”,要尽量开阔幼儿思路,具体体现在:

(1)变单一性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

(2)变回忆式的问题为启发式的问题

(3)变封闭式提问为开放式提问

(4)由教师提问到幼儿提问

(5)多让幼儿仿编或创编,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等。

根据这些特点,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觉得可以这样设置提问。多用“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你身边和周围有这样的人和事吗?”“如果有,结果是怎样的呢?”“生活中你若碰到这样的事,你会怎样做?”这些具有判断性、假设性、创造性、启发性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统一的规定答案,隐藏着事物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不局限于文学作品的原文,不受故事语言和情景的限制,为幼儿提供创造性地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幼儿可以凭借日常生活积累的表象,大胆想象和创造思维。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幼儿搜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对所提的问题予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在这样的活动中促进幼儿连贯叙述事物、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积极思维、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语言教学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幼儿思维水平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认为语言文学教育活动应该是非常正规、严谨的教育活动,幼儿只能整整齐齐的坐着、通过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和步骤进行。这样做,压制了幼儿的个性,无法使幼儿的语言文学活动成为幼儿主动探究和学习的活动。因此,多种形式的教育组织方式才是幼儿学习的主渠道。幼儿自发的个别活动和小组活动更能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教师应支持和引导幼儿这些活动。集体活动也应在此基础上扩展和生成。例:在教学中鼓励幼儿改编和续编故事结局。幼儿喜欢为故事主人公创造出生活情景,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故事中的问题。教师把握教育时机,提出讨论问题,给幼儿提供了表达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些内容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符合他们的兴趣与需要,如此引导幼儿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为故事编出多种结局,这既包含了幼儿对故事情节的大胆想象和合理推测,同时也反映出幼儿对待生活的态度,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帮助幼儿用表演的方式进行文学创造活动,教师将故事改编成童话剧,用艺术化的声音、动作等表现出来。教师可复述旁白,幼儿表演对话,也可以进行即兴表演。在这种活动形式中,幼儿的情绪高涨他们喜欢扮演角色,在表演中赋予角色一定的思想感情,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表现人物的心理特征。

3、注意激发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以提供给幼儿更多的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

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的,幼儿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寻找到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选择适当的策略展开与他人交谈,根据不同的情景的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获得语言交往中成功的体验。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设敢说、爱说、会说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条件,使幼儿成为语言的主动建构者。

首先我们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要想让幼儿说话,就要为他们提供说话的内容,创造有话可说的条件,使幼儿有话可说。并在各种环境中实际运用语言,提高语言应用水平。

其次,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使幼儿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轻松无压力的语言环境,创设自主表达和自由表现的机会,以良好的态度平等介入,随时给予指导。俗话说:“教师无小节,事事皆楷模”。在日常生活及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应当时时注意以积极的语言态度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得到感染、熏陶,陶冶情操,诱发热爱语言的情感,感受语言交流的乐趣,大胆尝试运用语言和提高运用频率,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再次就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应利用大众传媒带来的视听文化,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多利用众多视听手段,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听、看、讲、做、想充分地积累语言经验,以提高幼儿创造性语言的运用能力。例如:让幼儿创编广告词、根据某一电视话题进行谈话讨论等。

篇8: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实践与认识

一、培养幼儿创造力在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由于有部分教师的观念存在一定的问题, 认识有一些偏差, 使得发展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教师的教育观念仍需进一步更新

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教育, 但是教师在组织这些教育教学活动时, 仍然使用陈旧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造成幼儿仍旧被动地参与教师安排的活动, 使幼儿围着教师转, 根本谈不上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更谈不上发展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这就说明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仍旧受传统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因此, 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

2. 把培养创造力等同于培养创造技能

幼儿的创造力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幼儿的动作发展中, 一些教师对幼儿创造力教育的理解片面, 他们往往把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等同起来, 使得幼儿的创造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正是由于教师的这种错误认识, 把发展和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教育引向歧途。

3. 重视创造结果, 使发展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育流于形式

幼儿以其独特的视角理解着他们所接触的世界, 幼儿理解世界的过程正是幼儿创造的过程。他们可以创造性地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趋同化或顺应未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甚至是情感。然而, 由于教师对幼儿创造的片面理解, 仅仅追求一些有形、能产生所谓的创造结果的创造, 就造成了教师和幼儿为了“创造”而创造, 为了“创造的结果”而创造, 使得发展和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教育流于形式, 很难做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二、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探索

众所周知, 教育能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而教学活动是发展和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新《纲要》指出, 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 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并能用各种感官, 动手动脑, 探究问题。科学教育是一门创造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 它不仅能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 还可以培养其创造思维。作为一名科学活动课的教师, 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为此, 笔者在现行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渗透创造教育的精神, 在实践中探索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教法。

1. 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只有发现问题才会去解决问题。幼儿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正是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手段, 也是幼儿创造能力的表现。因此, 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就应该让孩子们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来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 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幼儿在日常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 他们进行创造的方式方法也就不同, 这就需要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品质。首先应培养幼儿独立思维的品质;其次, 要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品质;最后, 要注重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3. 重视幼儿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培养幼儿科学性、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科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科学是鲜活的、具体的、贴近幼儿的, 非常适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的情境, 将科学知识融入其中, 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科学, 使得幼儿学起来更轻松、自然和真实。

4. 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 激发幼儿积极思维,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科学教学过程的一切条件、环境与手段都对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培养有直接关系。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时, 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思维规律, 因势利导, 富有启发性, 使得幼儿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要优化教学过程, 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 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和环境; (2) 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 (3) 引导幼儿在探索中自我发现。

篇9: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实践与认识

针对上述出现的现象,我在开展幼儿纸艺教学过程中,从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入手,谈谈自己的一点对策。

一、呵护幼儿审美兴趣,确定纸艺活动主题与内容

1.追随幼儿兴趣

《纲要》提出了“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这样的教育观念。小班幼儿对周围一切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它的表现手法有很多,如撕纸、剪纸、折纸、拼贴纸艺等多种装饰手段,做出简单但充满童趣的各种纸制工艺品。

幼儿纸艺范围广阔,那怎样选择让幼儿喜欢、感兴趣的内容,并通过多种手法表现出来才是考验老师的智慧。实践表明,日常开展的主题活动课程及季节中出现的产物是幼儿关注最多的,是最能引发他们创作热情的。

在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幼儿是主体。一方面把握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地把预设的内容转化为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由此引发幼儿主动地学习。

2.源于生活,接近自然

幼儿园的课程是属于幼儿的,那么,幼儿园课程该如何设计?杜威曾说过,“为了儿童”的课程应是儿童“生动的和个人亲身的体验”。幼儿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东西,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手和脚来探索世界,借以获得理解性的知识,所以,幼儿园课程源于孩子的生活、追随孩子的兴趣、关注孩子的经验。小班幼儿年龄小、动手能力较弱,刚开始实践“纸艺”课程时,总有点迷茫。

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应多采取开放式的模式,可以经常带领幼儿走出园门,让幼儿接近自然,观察生活中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通过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结构;从自然的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理解美、表现美。

二、投入多样化的纸艺材料,激发幼儿创作热情

纸艺是以纸为材料,以“心”造像,以“意”变形,通过剪、撕、折、卷、团等手法,把美好的事物表现出来的一种工艺。材料是构思、设计得以物化的基础,不同的物质材料具有不同的工艺性能和特征,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造型要求。

幼儿在手工制作活动时,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材料,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图选择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构思出多种制作方案。如,在我的小手套活动中,没有任何范例,有的幼儿选择了用皱纸捏成团贴、有的幼儿选择用彩色纸条卷贴上去,还有的用碎纸片撒上去,都能很好地表现作品。

三、采用情景化、游戏化教学手段,激活创美思维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对幼儿具有特殊的价值,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儿童是在游戏的生活中发展成长的,游戏有利于美的创造力的发展,幼儿可以无拘无束地在生活中、在游戏的构思中进行美的创造。因此,应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方案,让幼儿在自觉参与的游戏状态中,学会剪纸、折纸等基本技能。例如,在五官娃娃的活动中,可以先让幼儿了解自己的五官,念五官歌,并通过课件玩五官的游戏,通过前期的活动经验的铺垫,幼儿在贴五官的活动中,都能准确贴,如果没有前期的经验,难度设置较大,能力较弱的部分幼儿都需要帮助。可见,教师只有充分运用游戏的手段安排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并不断地变换形式,才能给幼儿的创作活动带来乐趣,带来活力。

四、注重运用激励性教学评价,提升幼儿审美品质

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小画家,不是要孩子模仿出作品,而是更加关注孩子的绘画作品的过程,及其在此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及情感。儿童有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对于幼儿来说,自己的每一幅作品都是最漂亮的、最成功的,老师掌握了这一心理特点后,总是把每一次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大家一起来欣赏,并把幼儿的作品进行积累,可以从中了解幼儿每一次的进步和提高。教师可选择较好的作品开始讲解,引导幼儿从色彩上、设计方法上自由评说,当然,除了对幼儿作品进行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外,教师还要对幼儿进行个别幼儿的纵向比较,让每个幼儿都得到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从活动中获得成功、快乐的体验。

纸艺活动,对于小班的孩子们来说每一次都是挑战,也是一种收获!总之,我们要高度重视以幼儿为本的理念,以幼儿兴趣出发,选择合适的内容,并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合理指导幼儿创作,激发幼儿创作热情,提升他们对美的表现与感悟。让他们在生活化、游戏化的情景中,大胆、自由地表达他们对周围世界与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受,让幼儿在玩中体验自由表达与创造的乐趣。

篇10: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在美术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

马鞍山师专2010届学前教育专业巢湖幼师教学点 窦盛红

【内容摘要】美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要素,美可以给人以情趣,情趣是生活的原动力。所谓审美情趣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情感的倾向性,它不同于某一具体的美感心理过程中的情绪和情感活动,也不同于基于某一具体的美的认识而产生的美感愉快,而是体现在个人审美活动之中。对幼儿审美情趣的培养则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情趣的培养。我们利用“美术”这一艺术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激发幼儿审美的兴趣,使幼儿萌发审美情感,尤其要密切联系生活,让幼儿在多听、多看、多想中去寻找美,去发现美去创造美。

【关键词】 美术活动 幼儿 兴趣 审美情趣

所谓审美教育是指通过传授美的知识,通过反复的审美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的。它实际上就是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是一个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看待人生的立生之本。安徒生的童话《雪女王》中写到一面歪曲美丑的镜子。美丽的风景被这面镜子一照就成了烂菜叶,好人在镜子中一照就像个十足的恶棍。幼儿辨别是非能力差,审美能力缺乏,建议从美术教学活动入手,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传统的美术教学侧重于让幼儿临摹范画,训练幼儿的绘画技能,把形象逼真作为评价优秀作品的唯一标准。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过多地突出了对技法的重视和教师的灌输作用,而忽视了对幼儿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影响了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显然与当代美术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极力提倡美育教育,并认为学生教育的实质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见,审美教育对幼儿来说具有很大的发展价值。作为祖国未来花朵的幼儿更应接受审美教育。幼儿园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社会生活、日常生活、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中美的感受,培养审美情趣、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并能发展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来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凡是有兴趣的活动一定伴有快乐的体验,它能推动幼儿积极地从事活动,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幼儿美术教育首先是艺术活动,幼儿的 美术作品是幼儿对客观事物认识所产生的美感,进而产生出发自内心的创作热情的产物。因此,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兴趣的培养很关键。我们要舍得在激发幼儿主动投身美术活动的激情上花时间、下功夫。为此,我希望老师们在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中,多为孩子们编写一些故事、诗歌、谜语等。即便是介绍一些枯燥的美术表现手法,也要设法融汇在一些有情趣的活动中。在幼儿园实习的时候,我在教中班幼儿用方形、圆形、半圆形等基本图形绘画食品时,编出这样的儿歌:过新年,真热闹。兔妈妈、蒸年糕(方形)。鹅奶奶,做元霄(圆形)。母鸡大婶下水饺(半圆形)。一群小猪来拜年:“恭喜、恭喜、过年好!”“请进,请进,快坐好!请吃年糕、元霄和水饺。”由此,形象明快的儿歌在幼儿心中燃起一团火,使他们油然而生用画笔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迫切愿望。正是幼儿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得那些活泼泼有趣、充满朝气的幼儿作品,如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所以我认为,引起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并非只在活动的开始,而应始终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中;而作为主导的老师也应始终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儿的美术活动中。

在每次活动中,我都仔细观察幼儿的活动表现,感悟他们的所思所想,对他们的努力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饶有兴趣地将幼儿作品中的点滴创造及时向全班公布,进一步调动全班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我班的一个小朋友在画小鸡时费了半天功夫,只画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圆圈,他嘴里直喊:“老师,我不会画”。我鼓励他说:“你画得这个圆圈多象小鸡的身体呀,如果再画上一个小圆圈就成了小鸡的头了。”于是他画了一个歪斜的小圆。我说:“小鸡没有眼睛怎么找吃的呀?”他又 在小圆里点上一个点。我又说:“小鸡没有嘴可怎么啄虫吃呀?”他又给小鸡添上了嘴。最后我说:“小鸡要到处找虫吃离不开两只脚呀!快给它画上两只脚好吧?”他又画了两笔,总算给小鸡添上了脚,尽管他画得很零乱,不太象,但我还是当众表扬了他,说他画得有进步,孩子高兴极了,风了人就说老师说他画得好。从此这个孩子对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据家长反映每天晚上他都要画张画后,才睡觉,上课时再也没有听到他喊过“老师,我不会画”了。

二、营造环境,唤起幼儿审美情趣

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的特点,他们大多注意事物的外在形态,对那些色彩鲜艳、活动的、富有情趣的环境易发生美感,因此,活动区的环境布置直接影响幼儿对美的感受。我在布置活动室环境时,选择一些同年龄学生的作品,以激发他们对美术活动课的兴趣,让幼儿尽情欣赏本次活动的优秀作品,这样幼儿很快进入学习的氛围。努力创设一种平等、欢乐、宽松的活动氛围,建立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融洽的师幼关系。有了良好的师幼关系,才能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感到愉快、安全,并在这轻松、愉快、自由、活泼的气氛中充分发现美和感受美。我会刻意创设游戏化的情境,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快乐。因为游戏是一种能够使幼儿将内部精神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外部表现的活动,所以游戏是幼儿美术创造活动的重要形式,我们应当充分地利用游戏,为幼儿的艺术创造提供条件,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如命题画花布,我是这样安排的:我边抱着布娃娃,边说:“过几天,就是小豆豆的生日了,她 很想穿一条漂亮的花裙于,我们送给她好吗?”幼儿齐声说:“好!”接着我又说:“不过在做裙子前,先要设计一些美丽的花布,你们想想看小丽丽喜欢什么样的花布呢?”幼儿可来劲了,争着说出了格子布、彩条布、点子布、星星花布、小动物花布等……整节活动中,幼儿始终沉浸在“我是花布设计师”这种快乐的情境中,大胆想象,设计出各种色彩鲜艳、图案新颖的花布,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真正走进幼儿的绘画世界,品评幼儿作品

幼儿的“真实”世界与成人的现实世界是不同的,让幼儿像成人那样临摹、写生,是有悖于童心的,他们的画往往是造型夸张,构图出格,想象奇特,鱼可以游到大上,太阳、飞鸟、白云画在地上,对于这样天马行空的幻想,教师要表示赞赏,千万不能作贬低性的批评,比如说“你怎么回事,?别的都画得好好的,偏偏就画上个黑太阳!”“哎呀,你怎么把鱼画到树上去了!”这样你会大大挫伤幼儿的自尊心,扑灭了求异思维的火花,而应鼓励幼儿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态,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表现与艺术创作,并及时给予赞扬与鼓励。一次美术课中,陈源画了几只可爱的小猫眯和小鱼,我看了暗自一喜:嗯,陈源画得真好。可当我再次回到他身边时,好好的一张画己面目全非,只见画面上刷刷刷地画上了几条黑曲线和一团火红的东西,我真想批评他,他却仰起小脸,娓娓动听地讲起了其中的故事:一天早晨,猫妈妈带着小猫去河边钓鱼,忽然树林里冒起了黑烟,起火了,你看猫妈妈要去打电话报警呢……你瞧,孩于的想象力多么丰富,我差点错怪了他,我们应该珍视这份童心,让更多的幼儿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中尽情地泼墨挥毫,表达他的思想感情。

四、恰到好处地指导与评价,提高幼儿的审美素质

幼儿个体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作画技能、创新能力等等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承认幼儿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地加以引导和评价。纪歆怡小朋友喜欢临摹范画,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是她的作画优点,也许是女孩的天性——爱美的缘故吧!不管什么画面,都喜欢添画上翩翩起舞的蝴蝶、振翅欲飞的蜻蜓,我在赞赏她良好的作画技能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她联系生活经验,拓宽思路,向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诸如“哇,这么漂亮的大轮船开在海洋里,谁来欢迎它呢?”、“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这么快乐?他们在干什么?”……慢慢地她的思路开阔了许多,添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指导和评价实际上是审美教育的升华过程,而美术活动教学也离不开这个过程,审美教育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才能使审美教育达到一个新的层面。由此可见,幼儿审美情趣的提高是逐步的、循序渐进的。要使幼儿的审美能力有大的发展,教师的正确指导是必不可少的,适当的指导可不断激发幼儿创造美的欲望,并在这过程中不断提高幼儿的审美素质。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我个人认为这个“发现”就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幼儿对审美对象的新的悟和新的发现。我想明天的幼儿必将成为“审美型”的高素质儿童,而世界的明天与必将满阳光,充满生机,充满情趣。参考文献:

1、扬帆,《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鱼玩教具制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2、教育部:《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3、朱中芳,《中国美术教育》,工人日报,1997年2月16日

4、陈幸军,《幼儿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

篇11:在剪纸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实践与认识

“创造力主要指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创造能力人皆有之,中国有句古语:“神仙本是凡人造”,这句古语道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创造力是作为智慧生物的人类普通具有的才能。对于一切正常健康的人来说,不论性别、年龄、民族、出身、学历职务等等,都具有创造能力,只是不同层次的人在创造力的高低主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我们普遍关心和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此,谈一谈如何在小学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剪纸兴趣

牛顿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的剪纸技巧得到发展,重要的是要激起学生对剪纸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的参与其中,积极的用眼去观察,用心支感悟,动脑思考,动手制作,并积极探索,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的剪纸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在剪纸教学中,我们不能采取强制性的教学方法约束学生,训练学生,因为这样做不仅不能激起学生对剪纸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反而会使学生对学习剪纸感到压抑,厌倦和产生畏惧心理,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剪纸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采取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剪纸兴趣,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剪纸活动中一来,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

二、创造良好的剪纸环境

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剪纸学习环境是学生学好剪纸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没有一个适宜学生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的环境,学生的剪纸才能就得不到充分的培养、发展。

首先要具备必要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我们在剪纸活动中一是要与学生家长作好勾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剪刀、手工纸等必备工具;二是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充足的辅助材料。如颜料,各种图案资料等,通过适当的辅助材料的提供,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引导学生剪出较高水平的作品,从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其次是精神环境的营造。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自由,且利于交流的氛围是萌发学生创新精神的特别需求,作为教师,我们要满足、尊重幼儿的这种心理需求,注意给学生创设能充分自主探索与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在平时指导学生学生剪纸的过程中,要常鼓励学生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学生的个性及艺术创作,及时给予表扬。如你剪的这只老鼠太可爱了,你能到台前展示给同学欣赏一下吗?我们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创作作品被认可的快乐,使他们由此更加喜欢剪纸活动,更富有创造的勇气。

三、适时指导、鼓励创新

在剪纸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出发点来指导学生剪纸,运用各种有效的指导方式,使学生有发挥自己积极性、主动性的机会。如在学剪窗花时,没有形状、花纹的限制,可以随心所欲地剪,可学剪人物就不同了,人物的形象特征的体现就相对重要一些,这就需要在创造制作之前要有一定的构思,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每一件作品我们都要加以肯定,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稍加指导,使学生重新获得创作的热情,也有利于打开他们的创作思路。

创造能力与想象力的培养是对学生“脑”的锻炼。黑格尔说:“说到本领,我认为最重要的本领就是想象。”剪纸教学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剪纸——究其本意是一种直接的创意。那么在剪纸教学活动中如何去帮助学生建立求新求变的创作思路呢?很多教师常要学生画得“跟老师的不一样”,“跟别的同学不一样”。需要个性空间的要求常常使孩子束手无策,我认为所谓“不一样”首先提倡了各自创新的作品不同于自己以前的创作,不满足于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其次,要把“不一样”具体化,明确化,如大变小,高变低,红变绿,左变右等。如用对称剪纸的方法剪鱼时,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不仅剪看到的鱼,海里的河里的鱼,还可剪想象中的鱼,可以剪改变鱼的各种形状,用夸张的手法剪出各种形态的心中想象的鱼,添加不同的花纹,然后添上各种装饰物,例水草、青蛙等等组成一幅幅的生态图,或组成百鱼图。每次教学结束时,教师把所有的作品都进行展示,引导儿童观赏那些技能高、具有创造性的作品,也要在一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优点。当学生发现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出的事物是多么美好,由此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便成为学生继续进行创造的动力。

四、提供广阔的展示舞台

学校环境是一门隐性课程,它对学生的情绪、个性以及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对剪纸活动的兴趣,把学生的剪纸作品制作成相框、贺卡、工艺品等,用来装饰教室、楼道、橱窗、展板。为孩子们开辟了欣赏展示的天地,让他们充分欣赏剪纸的形式、造型,感知剪纸作品的语言。当学生们看到新奇作品时,都哇的叫了起来。有些甚至高兴地拍手,不停地赞美着。我们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努力创设一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有童趣、有剪纸特征的艺术展示舞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剪纸活动的愿望,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使师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了发展。

让我们用各种方式,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创造力开发读本》主编:王道渝重庆市人事局编印

上一篇:局妇女儿童工作计划下一篇:宝玉石鉴定实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