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班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2024-04-17

在大班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通用8篇)

篇1:在大班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习惯养成文章摘要:

绘画活动是发展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最有效的活动之一。教师做好绘画活动的指导对幼儿的一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过程

(一)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有利于幼儿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形成的环境。

1、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环境,有利于幼儿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2、提供能满足幼儿创作需要的、丰富的美术活动材料,有利于幼儿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3、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形成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活动。

(二)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形成。

1、好奇心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形成的源泉。

2、质疑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形成的动力。

3、坚持性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养成的必备能力。

4、团结协作、相互帮助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形成的新要素。

(三)在评价过程中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养成。

1、,教师鼓励幼儿在自评中说出自己的绘画思路,有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得以二次升华。

2、教师评价幼儿作品时的正强化行为有助于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养成。

3、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注重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以保护和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三、研究结果

实验证明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习惯养成是很有效果的希望我的研究能够让更多的幼儿在绘画活动中逐渐形成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习惯。也希望这种主动学习的能力能够陪伴幼儿终身!

绘画活动是幼儿园最常见的一种美术活动形式,是发展幼儿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的最有效果的活动之一。教师做好绘画活动的指导对幼儿的一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那么如何在大班的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呢?在平时的工作研究中,我总结了以下的经验。

一、研究背景

我国已经进入了21世纪,会学、乐学、主动学习是一切人材追求的目标,是孩子未来必须具备的能力。大量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正处于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们最具有可塑性。这就使幼儿期成为了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黄金时期。所以抓住这个关键期,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也就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二、研究过程

(一)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有利于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形成的环境

1、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教育环境,让幼儿拥有自由选择和主动学习的权利和时间,激发幼儿主动地探索,质疑的兴趣。有利于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形成。

要想培养幼儿的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就必须要有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有安全感、自由感和自信心。

如:在活动中,如果有个别幼儿对主题不感兴趣,教师就应该酌情鼓励幼儿在其他感兴趣的主题上进行表现。这样就使孩子们有了选择的自由。而且创作自己比较有信心的作品,也能够使孩子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得以表现。其次,当幼儿的选择得到了老师的理解与尊重的同时,孩子们的安全感也会油然而生。

2、提供能满足幼儿创作需要的丰富的美术活动材料。

在为幼儿提供美术活动材料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同,为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玩具材料;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变换以及美术活动的进程,为幼儿提供递进性的玩具材料;玩具材料要全面,照顾到个别幼儿的需要。这样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满足每个幼儿的兴趣和表现需要,有利于幼儿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学习经验与方法。

3、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习惯要结合幼儿的兴趣,选择幼儿喜欢主动探索的活动。

教师要用一颗有创造力的心和充满童心的眼睛去观察幼儿的表现,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幼儿活动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教师要想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首先得细心的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然后再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去选择教育内容,这样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主动动手动脑探索、质疑和对活动的兴趣,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习惯。所以结合幼儿的兴趣选择教育内容,就成为了教师设计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

如:有一次,我在幼儿的户外活动中,发现孩子们在观察一只被捉住的蝴蝶。他们很喜欢蝴蝶美丽的翅膀。于是我就因此而设计了活动:《美丽的蝴蝶翅膀》。这次活动中,孩子们主动观察蝴蝶,细心的为心爱的蝴蝶设计了各种美丽的 “衣裳”。

(二)在绘画活动中激发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习惯。

1、好奇心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形成的源泉

“这朵花真好看,我想看看他是怎么长的?” “那个小朋友的衣服真好看,我要仔细瞧瞧。”“这幅画中的小女孩为什么哭呢?找不到家了吗?”鼓励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多问为什么,并把得出的结论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使其养成爱问为什么、喜欢用绘画形式记录好奇心及其答案的习惯。

2、质疑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形成的途径。

“我觉得我画的不对,小宇画的对,我要改一下”“我觉得侧面人的眼睛不是老师画的那个样子的,应该是……”鼓励幼儿通过仔细观察,否定以往错误的经验。有助于幼儿养成质疑的习惯。

3、坚持性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养成的必备能力。

“我要画一幅最棒的画,再辛苦我也不怕!”“一条线还能画出什么画来?让我再好好想想。”鼓励幼儿不怕困难,坚持到底。有毅力,才能把事情有始有终地做好。

4、团结协作、相互帮助是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形成的新要素。未来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有时候,光靠自己一个人努力是

不行的,这就需要人们团结协作、相互帮助。而这一点的重要性也应该使孩子们认识到。作为教师应该在绘画活动过程中鼓励幼儿多合作、多互相帮助、讲出自己的新发现、及时告诉别的小朋友自己犯的错误以免别的小朋友们多走弯路。逐渐养成好问、好些别人的经验、喜欢共同交流共同进步的习惯。

(三)在评价过程中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养成1、教师鼓励幼儿绘画完毕后,自评自画,有助于别人对其画的理解。同时也使幼儿对自己的话有了进一步的质疑的空间,使幼儿的主动学习、探索得以二次升华。

如:在一次绘画《我要上月球》中,小洁在画画之前,对我说:她要画月亮上的小白兔。可是在她画完后,画面上又多了很多东西。于是他给我讲起了故事:“小白兔找不到嫦娥了,我帮他去找嫦娥姐姐……”我问他:“那你想一想,在月亮上人们要穿什么样的衣服?”于是小洁的创作又开始了……

2、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的正强化行为有助于幼儿主动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孩子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形成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之间,需要老师不断地给予鼓励、诱导,用一种正强化手段帮助其体会主动学习带来的快乐,久而久之,有助于幼儿养成主动学习、探索、创新的习惯。

如:大班幼儿娇娇特别喜欢画漂亮的花纹。这是源于在一次绘画评价中,老师对她说:“你画的花纹好看又独特,我们大家都很喜欢。你画这些花纹的时候,一定也特别高兴吧?因为这些花纹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是属于你自己的,对吗?”从此以后,娇娇每次画画的时候,都会为画面创造一些不同的花纹。有的画在人物的衣服上,有的当花边……

3、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注重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以保护和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三、研究结果

在大班的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习惯的形成是我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及收获。在研究的过程中,参与研究的大班幼儿在主动学习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学年初和学年末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实验班幼儿的进步是很明显的。(调查问卷见附表,附表分A、B、C、D四项。从A到D难度依次加深。)

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我们国家迫切的需要能够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人才。而我也希望我的研究能够为更多的教师服务,能够让更多的幼儿在绘画活动中逐渐形成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习惯。也希望这种主动学习的能力能够陪伴幼儿终身!

篇2:在大班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内容摘要]:绘画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最好形式,那么如何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让幼儿把美术活动看作是自己想做的事;

二、以故事形式启发幼儿作画,让幼儿自编自画;

三、尊重幼儿的个性和思维特点,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四、利用音乐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五、创造良好的环境,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六、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鼓励幼儿“异想天开”,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关键词: 绘画 幼儿 创造性 思维 培养

幼儿美术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心理、思维、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是公民素质的教育,是幼儿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平面或立体的形象,表现其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感受、信仰、生活理想和审美追求的教育。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绘画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这是因为绘画活动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实践活动,需要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从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到情感的蕴育,创造动机、意象的生成等,整个活动孩子们人人可以动手,个个可以画画,作品完成后每人都有成就感。的确,爱画画是幼儿的天性,幼儿与美术几乎是一体的。有人称幼儿是天才的画家,一点也不夸张,对于孩子来说,只要给他一张纸、一支笔,他就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情感和奇奇怪怪梦幻般的想象等在纸上任意画出,其想象,大胆创意,是任何画家难以媲美的,所以说绘画是开发幼儿智力的好形式,通过绘画,孩子运用点、线、面满足不同的愿望,表现出自己头脑中对某些事物的情感,把想象变成现实,这样既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等,又可以促进孩子思维更活跃,更富有创造性。

一、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让幼儿把美术活动看作是自己想做的事

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儿童的想象和创造。美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丰富甚至离奇的想象力。英国当代著名的艺术教育家赫伯特·里德提出:“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他们的人格得到成长。”作为美术教师,万不可用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去要求幼儿模仿,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敢想,敢画,任意发挥,让孩子把美术活动看作是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教师要他做的事。如以前我们部分教师在组织幼儿画画时,往往先向幼儿出示一张范例,然后向幼儿讲解示范,先画什么,后画什么,什么东西画在纸的什么位置等,一切都按老师预先规定的方案做。例如画小鸟,给幼儿示范的是圆形头,椭圆形的身子,三角形的尾巴,同种形状的大小鸟等,要求幼儿必须按教师示范的方式画,不允许超出此范围,只允许在添画内容上有所改变,画得越像老师的越受到鼓励,表扬,而有的幼儿一笔画错了,教师往往就提出批评和责备,“你怎么画成这样”等,之后让他重新换纸再来画,长期下来,孩子的手脚渐渐被束缚,越来越不敢画,不想画了,这样的教学将会导致孩子绘画兴趣减退,天生的一点创作热情和才能也容易消失。作为最能吸引孩子、最能使孩子发挥想象及创造的美术教育活动,怎样挖掘出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我想必须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培养幼儿大胆下笔,大胆创造,变要我画为我要画。如同样画鸟,教师可准备不同形状、形态各异、各种鸟的范例,让幼儿先观察,然后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创造,允许孩子画错,并鼓励幼儿画出和别人不同的画为荣,这样,错与对的界限变模糊了,幼儿再也没有拘束和压力,变不仅敢画而且爱画,每个幼儿都画出了与别人不一样的鸟(见后图一)。幼儿把美术活动看成了是自己的事,而不是教师要他做的事,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以故事形式启发幼儿作画,让幼儿自编自画

根据儿童画的心理分析,孩子绘画基本形成阶段,圆会更多地出现;美国心理学家罗艾斯经过实验指出:“儿童总愿意从一堆不同形状的物体中挑选出圆的形状,儿童对于圆是偏爱的”。依据儿童绘画的心理特点,在中班进行绘画活动时,我选择了一节“蛋变戏法”的活动,以提高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如我们班孩子们喜欢看‘复活蛋”的录像,我就把录像的故事内容和绘画活动结合起来,活动开始我出示鸡妈妈,告诉幼儿鸡妈妈生了许多孩子(蛋宝宝),小兔子看见了这些蛋宝宝高兴极了,它把鸡妈妈的蛋宝宝一篮一篮运走,把蛋宝宝变成了许多有趣的东西。之后我把事先画好的蛋形物体展示给孩子,让幼儿观察片刻就拿掉,然后分发给孩子的画纸上有若干方位不同的蛋,让幼儿代替小兔子变魔术,有趣的故事启发了幼儿,使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产生美妙的遐想,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都表现出来(见后图二),蛋宝宝一下子就变成了许多不同的物体,活动结束时,当鸡妈妈再一次出现时,孩子们兴奋地对它说“鸡妈妈,你再也找不到你的蛋宝宝啦!”故事能启发幼儿作画,可以使幼儿毫无拘束地大胆自由构想。再如,《乌鸦和狐狸》的故事深受孩子们欢迎,结合故事,我让幼儿大胆想象创编,之后再让幼儿作画,并在每个孩子的画纸上提供了一只狐狸,让幼儿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进行构思,开展自由的想象。由于有故事的铺垫,幼儿在画中所反映出的内容有乌鸦停在大树上,张开大嘴巴唱歌,一块肉从嘴里失落掉下来;乌鸦听了狐狸的甜言蜜语,张开翅膀,嘴里咬着肉在树上得意洋洋的样子等,每个画面都生动有趣,孩子们自编自画,整个活动轻松愉快,达到动手动脑,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尊重幼儿的个性和思维特点,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莫里斯满含憧憬地说:“如果人的潜力和人的差别得到尊重,自我创造的方法就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艺术是个性的产物,是民族的产物,它的取向是求异”。罗恩菲德主张通过美术教育提供儿童自我表现机会以促进儿童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所谓自我表现的意思是,在教师所提供的自由而无干涉的条件和环境下,儿童能自在自主地按照自己的形式去表达其知觉、感情与思想。美术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励、引导和维持儿童自我表现的动机,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自我表现机会。罗恩菲德倡导美术教育以创作为内容,“教”的成分要降低,“导”的成分要升高,他主张美术教育要以儿童为主体,有效地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而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则注重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灌输,忽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出的幼儿思维单一,只会求同,不会求异,不敢创新。重复,再现,临摹,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画,这种依葫芦画瓢的思维方式,不仅压抑了幼儿的创造思维,而且还会使幼儿形成依附的性格,头脑中永远不会有创新的火花。所以,根据早期幼儿的个性和思维特点,教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多看、多摸、多闻、多尝、多听,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表象,慢慢地由依赖实物思维变成依靠头脑中的表象来思考,然后再教幼儿将实物进行类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老师的责任是不断地开拓幼儿的思路,使他们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如看到水中的鸭、鹅,就联想到大海中的船;看到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就联想到各种各样的飞机等,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而大胆地进行美术创作,如,一次我让幼儿在听完故事《小兔乖乖》后作画,一个很淘气,但爱动脑筋的孩子创作了一幅让小兔子插上翅膀,飞起来的作品,我问他为什么要让小兔子飞起来,他说:“兔妈妈非常担心大灰狼来吃掉它的兔宝宝,没办法出门去做事情,我帮兔妈妈想了一个好办法,让小兔子插上翅膀,在危险关头,它们随时可以起飞,防止大灰狼来吃它们,兔妈妈也可以放心地出远门了。”(注:此作品后获中日美术绘画书法大赛优秀奖)可见孩子的想象是多么丰富,这不是创造精神的体现吗?我及时对孩子给予了肯定和表扬,鼓励其他孩子也像他一样能大胆想象,大胆作画,以画出构思独特新颖的画而自豪。由于幼儿作画不是先想好才画,常常是边画边想,再想,再画,画错了,就改变原来的主意。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往往不受时空、比例、透视、形体、明暗的限制,画出的东西往往超出现实生活,喜欢夸张;如:大而不圆的头,歪嘴巴,手从腰间长出,一条腿粗一条腿细,牛头马面,动物拟人化,太阳可以是七彩的等,这些就是孩子们独具的知觉、思维、想象,这些充分显示着儿童内心世界的独特性,所以,作为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为幼儿提供创造的机会,为幼儿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幼儿在愉快、和谐、自由自在、充满情和爱,没有压抑和限制的宽松环境和氛围中,充分发挥,充分展示,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展,为将来培养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利用音乐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是听觉艺术,绘画是视觉艺术,而听觉和视觉是相连相通的。在绘画活动中如果把音乐和绘画综合起来,那么优美的音乐宛如一条五彩斑斓的路,会引领着孩子们走进一个无比美妙的童话艺术世界。当幼儿进行绘画活动时,如果伴随着优美的音乐,那绘画的效果是和无音乐绘画活动有着天壤之别的。

如在主题画(花园)中,我们把幼儿分成两组,同是一个主题,一组配上相应关于春天的音乐,一组则无音乐,绘画的效果截然不同的,可见,有音乐的一组的幼儿在活动中心情愉快,心态较平静,独立思考的较多,活动室内相对安静,幼儿的作品线条有力连贯,图形形象清晰完整,画面饱满均衡,色彩明快、饱满,内容丰富、充实,富有想象。无音乐一组幼儿处于焦虑状态,心情烦躁,无可奈何。表现在在教室内来回走动,你看看我的,我看看你的。画面反映的情况是线条断续,苍白无力,图形形象含糊,残缺不全,画面零散不均,偏重一边一角,色彩平淡单薄,内容贫乏单调、无意义。

由此可见,幼儿的绘画活动是离不开音乐的,优美的音乐是让幼儿展开想象,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最好工具。我们不但可让音乐融人美术创造活动,也可把舞蹈等带入绘画活动,以增强幼儿的绘画元素,让幼儿对美术创造灌注极大的热情,从而去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五、创造良好的环境,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儿童心理学家蒙台梭利经过研究表明,影响幼儿成长的重要因素是教育、环境、儿童自身活动,儿童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幼教实践证明了环境与幼儿成长的密切关系。环境造就人,环境培养人,幼儿园美术环境是向幼儿提供自由欣赏与创造的外部条件,它能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术的熏陶。幼儿需生活在一个美化了的宽松、愉快的环境里,因此,幼儿园的美术环境创设要体现幼儿的特点,要符合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使他们生活在其中感到舒适和自由。简洁明快、天真活泼、安全耐用、可塑性强等等是环境创设中不可少的特点。此外,幼儿园因地点场合不同,美术环境必须各有其特点。如室内与室外活动场所的环境创造,室内的环境创造要尽量丰富,不可杂乱,要使平面式的墙壁布置与立体的展台式布置相结合,描绘装饰与实物照片相结合;而室外的环境创造应以自然欣赏物为主,种植四季树木花草、人造物为点缀。总之,环境创造要让幼儿感到舒适、安全、美丽、有创造力,能为幼儿提供不同的视觉空间和想象,使幼儿在不同的环境中能画出不同的画来。如:当幼儿已掌握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基本形时,我们在一所环境优美、富有童趣的幼儿园与一所环境较差的幼儿园里,分别让幼儿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结合起来,因为形与美的教学易于幼儿掌握,它可以使画面变得生动、有趣;其结果显示:幼儿所处环境的不同,对其事物理解也就不同,创造性思维也就明显不一样。在环境优美的园所里,幼儿所作的画画面充实,饱满,想象丰富。而在环境较差的园所里,幼儿所作的画画面平淡,娇小,想象力贫乏。如此证明;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此外,在幼儿绘画中,教师还应创造一个能为幼儿相互交流的场所,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的能力。如我们可以把幼儿带到一个环境优雅的地方,组织幼儿开展绘画接龙,启发幼儿根据已知画面分析、想象、续画,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鼓励幼儿“异想天开”,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

产生创新意识需要有足够的自信心,但不是每个幼儿都有足够的自信心。即使自信心很强的幼儿,在碰到困难或遭到失败后,自信心也会减退,甚至转为自卑。所以,老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要成为一个机敏的观察者,善于捕捉幼儿瞬间的想象及构思,当幼儿在绘画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感乏味时,要及时的给予指导,必要时向幼儿示范如何掌握技巧(点、线、面、形,涂色等),切忌不宜代笔或当面指责,“你怎么这样笨,看画成什么”等。这样,会使幼儿产生自卑感,从而影响创新意识的萌发与培养。

幼儿幼稚,但好幻想,幼儿时期所创作的作品是人生中最富有创造性的作品;有人说得好,幼儿期正处于人生的拂晓,对周围的一切认知甚少,他们所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难辨真伪,他们常常只能用猜想和揣摩反映世界,所以此时期幼儿所创作的作品,内容丰富,色彩艳丽,想象奇特;他们可以物我不分,千变万化的想象,使生活披上神奇的色彩,难怪西方幼儿教育十分重视幼儿的绘画活动,认为绘画最能发挥儿童的想象力,诱发其创造性思维,所以,日本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发明协会,每年专为少年儿童举行一次“未来科学幻想绘画展览”,画展上可以看到儿童画里的‘未来的房屋”,“整理玩具的机器”等一些富有科学幻想情趣的图画。俗话说,“不敢大胆想,就没有多大造意”。所以,作为幼儿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鼓励幼儿多想,敢想,甚至异想天开,切忌不能泼冷水,要多赞扬,鼓励,并引导幼儿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要敢于打破时空限制,进行分解组合,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比如,多鼓励孩子想着画,把天真浪漫的想象付于作品之中,把动物画得会说话,车船有感情,万物有生命,如《乘宇宙飞船到火星去玩》,《猫和老鼠是朋友》,《神奇树上会长出各种水果》、《小猫自己种了一棵树,会长出许多鱼来》、《我们在月亮上荡秋千》等,这些都是孩子创造精神的体现。通过这一幅幅生动有趣,具有想象和创造的画面,会使我们的生活绚丽多彩,会把我们的现实生活升华到童话境界,会使宇宙生辉,万物生灵,神奇活现。

总之,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并非就是要让孩子们达到科学或艺术的高峰,对幼儿来说“创造”不应该具有“职业”的意味,而应该只是他们生活的本身。面对二十一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创造性为特征的世纪。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紧迫感,要深感自己肩上的重任,要从小保护好孩子们的创造精神,满足他们的创造欲望,尊重他们的创造,从而使孩子从小就意识到创造的价值,学会关心,学会创造。

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辛店镇第一幼儿园

篇3:在大班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一、利用周围宽松、自由的自然环境, 增加幼儿的感性认识, 是培养幼儿表现力、创造力的前提

大自然是人类艺术之源, 自然界中的许多物体生动形象、绚丽多姿。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青翠的小草......都能给人在视觉和心理上带来愉悦感。经常借助它们引导幼儿去发展美是培养幼儿表现力、创造力的前提。

素质教育要求要注重幼儿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把学生引向生活中, 把生活引向学生, 使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也就是说幼儿园教育应摆脱教材的束缚, 向生活和社会开放, 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 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幼儿获得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使幼儿得到真正的发展。如幼儿要表现植树节活动, 他的头脑中必须有人们进行栽树活动的有关表象的存在, 否则就很难表现。因此, 教师应通过多种途经, 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 提高幼儿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认识。比如, 在完成《美丽的秋天》这一绘画主题时, 首先教师要幼儿到户外观察秋天的自然特征。通过捡落叶和采集种子, 认识各种树叶形状, 种子特点;通过教师的指点, 发现气候的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等等。加深幼儿对秋天的体验, 在此基础上让幼儿进行《美丽的秋天》的创作, 内容既丰富, 又各具特点。实践证明, 这种利用周围环境开展的教学, 能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 在学习中活动, 既符合幼儿身心特点, 又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二、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 培养幼儿审美情感, 是培养幼儿表现力、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 时时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 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 以从事于创造工作。”让幼儿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 使其思维始终处于开放、活跃的状态, 创造潜能得以挖掘。情感是学习的动力、是行为的先导。幼儿的绘画活动是在其学习动机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这种学习动机, 也只有在教师调动幼儿的情感因素之后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幼儿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其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的发挥。所以, 在绘画活动中, 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这种心理环境应该是充满情感色彩的, 以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形成情绪上的兴奋。这样, 幼儿的身心才会处于最佳状态, 才能激发出创作的欲望。如在绘画之前, 教师幼儿到自然角 (种植园或饲养角) 去观察动植物的形态特征, 或利用让幼儿亲自动手管理花草, 亲自喂养小动物的机会, 来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的神态、花的开合、叶子的形状等等。以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 产生各种生动有趣的画面的表象, 在教师适当的启发下, 才会创作出千姿百态、形象鲜明、极具生命力的作品。而且在整个创作过程中, 幼儿思维活跃、兴趣浓厚, 表现力、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由此可见, 为幼儿创设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 是与良好的教育环境分不开的。因此, 教师要以献身幼教的精神, 为幼儿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向幼儿提供一个主动活动的探索真知的良好场所, 促进幼儿真正的发展。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所说的:“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 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 才是真的知识, 他自己发现的世界, 才是真的世界。”

三、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环境材料是发展幼儿表现力、创造力的物质保证

绘画活动是一种手、眼、脑并用的实际操作活动, 多种多样的环境材料可以直接刺激幼儿的绘画欲望, 促进他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绘画的工具材料包括:各种不同的颜色、大小、质地的纸以及炭笔、油画棒、水彩笔、水粉笔等等。尤其何种工具材料, 都必须能让幼儿运用感官进行探索和操作, 并具有一种潜在的美感。

在对幼儿进行了多方面的绘画训练使其掌握了多种绘画技法之后, 教师在指导幼儿绘画的过程中, 就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这不仅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表现需要, 而且有利于幼儿在探索中独立地获得学习经验, 使幼儿创造力出各种不同风格的画面。例如, 在绘画《快乐的小鸡》这一主题活动中, 教师要遵循“教无定法”的原则, 给幼儿选择的机会, 首先教师在活动室投放多种不同的绘画工具的材料供幼儿选择, 并鼓励幼儿大胆地进行尝试。于是, 有的幼儿选择了水彩笔画儿童画, 有的幼儿选择了毛笔、宣纸画水墨画, 还有的幼儿选择了深浅不同、大小各异的纸张。在幼儿对这一活动所产生的极大兴趣和创作热情推动下, 幼儿创造出了一幅幅不同动态、形象逼真的生动画面。而且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 还逐渐懂得了各种材料之间如何搭配才更能体现出一幅作品的完美性和它的完整性。例如, 幼儿选择深色纸作画, 他就会考虑到用什么样的颜色更适合在深色的画纸上表现, 幼儿选择大纸张作画, 他就考虑到用什么样的工具更方便快捷等。经过多次的实践, 不但使幼儿获得各种学习经验, 而且还从中体验到了主动学习的乐趣, 进一步发展了幼儿的表现力、创造力。

综上所述, 在幼儿园的绘画活动中, 从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入手进行教学, 对提高幼儿的感受力、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等方面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摘要:绘画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开发幼儿心智的一种重要手段。早在1925年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就曾指出:凡属人种都有图画之贡献, 凡属儿童都有绘画之兴趣。绘画是言语的先导, 表达美感之良器。绘画可以依靠儿童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来促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要“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由此可见, 幼儿的绘画教育不仅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同时赋予了幼儿发展创造力的机会, 在他们的一生系统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篇4: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关键词:绘画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132-01

绘画活动是儿童个人审美心理的独特体现。在绘画过程中,儿童思维活跃,头脑中的形象丰富,情绪愉悦,创作欲望活跃,在此过程中到处有展现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显现出每位幼儿特别旺盛的创造力。实践证明,绘画过程就是幼儿创造的过程。绘画活动就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活动,我们要主动积极地利用绘画活动来充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将单纯的绘画教学变为创造性的艺术教育。因此,在绘画活动中,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的意愿,为他们创设一个舒适的环境,使幼儿能愉快自如地投入到绘画活动中,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坚持以鼓励,启发为主,使幼儿运用不同方法表现自己独特的思想,体验创造的乐趣。

一、创设一个舒适有利于幼儿创造的环境

首先,给幼儿创设一个舒适的物质环境,如光线充足的场室,安全卫生的桌椅,以及必要的绘画材料,如油画棒,画纸,毛笔,墨汁等。但更重要的是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创造的心理环境,促使幼儿产生绘画的强烈欲望,激起幼儿愉快的绘画动机。幼儿有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才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去主动尝试各种活动。另外,还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情绪上的兴奋,产生敏锐的感知,使幼儿创作的灵感得以启动。如:幼儿学习装饰扇子活动,我拿了十几把形状、风格各异的扇子摆放在美术角让幼儿欣赏。幼儿可兴奋了,围着扇子指指点点,有的还拿起扇子研究一番,突然“嘶”的一声,一把扇子撕破了。我并没有批评他们,因为我知道这是他们对扇子好奇,是在探索、发现中不小心撕破的。我还因势引导:“小扇子太高兴了,笑得咧开了嘴,因为它知道小朋友们会制作很多漂亮的扇子朋友给它。”听到我这么说,小朋友的不安心情消失了。整个绘画过程气氛轻松,我不时地给予幼儿肯定和表扬。对于那些把扇子画得奇形怪状的,我没有责怪他们,而是让他们给同伴介绍自己扇子的功能。正因为有了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启发和引导,幼儿才能大胆地想象,创作出不一样的作品,幼儿的创造力才得到发展。而在轻松的环境下,幼儿心情愉快地绘画,这才有利于挖掘幼儿的创作潜能。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是和谐的气氛。”

二、注意提问的方式,提出有利于创造的问题

幼儿只有熟悉了绘画对象,才会有创作的热情。因此,绘画前,我们要善于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主动观察。在幼儿明确观察目的的基础上,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观察的方法。如在画大树时,我首先提出问题:“你们准备怎样观察大树?”幼儿议论纷纷:“我从远处看”“我在近处看”“我蹲着看”“我在楼上往下看”……这样的主动观察,幼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为幼儿创造性绘画奠定了基础,也就能从多种角度来创作大树了。另外,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我也会适时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这有利于激发幼儿创造性的表现手法。在画大树的过程中,我会问:你喜欢哪个季节的树?大树的好朋友是谁?谁最喜欢在树上和在树下玩?大树看到这么多朋友喜欢它,心情是怎样的?通过这样启发提问,幼儿就会创作出不同季节的树,大树不同的朋友,树上有小鸟在歌唱,小猴在摘果子,树下有小朋友在玩耍,小花在开放……每次绘画结束后,我还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讨论,互相交流,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不仅培养幼儿创造性的自我评价能力,也能激励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提高幼儿的创造力。

三、鼓励幼儿自由进行绘画创作,教师给予适当引导

教师画一张画让幼儿照着画,不是创作是临摹,只要让幼儿自己动手进行探索,把潜意识中的创作图像表现出来才是真正的幼儿作品。幼儿要创造就要自己动脑,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幼儿用圆形添画成鱼、太阳、汽球、潜艇、飞船等,这样才是创造。如果我画了一条圆形的鱼让幼儿照着画,这就是临摹,提高的是幼儿的模仿能力,但扼杀的确是幼儿珍贵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作力。所以我们一定要鼓励幼儿多思考,努力创作出与别不同的作品,幼儿思维的创新和求异,正是我们引导幼儿绘画的最终目的。只要注意了正确的引导和恰当的鼓励,幼儿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不会显得单调、枯燥缺乏生气。当然,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放任自流,要给予恰到好处的引导。我会采用提问题、暗示、创设情景、联想等方法给幼儿一些启发的线索,以开阔幼儿的思路,引导他们思考,使他们创作出富有创造性的作品。久而久之,幼儿就形成了独立创作的习惯。

四、多欣赏美术作品,提高幼儿创作的能力

幼儿的美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其间经历了感知、想象、理解的心理历程,并以情感因素贯穿全程。幼儿在欣赏活动中,总是充满感情的、富于联想的,他们不仅仅是用眼睛观察,还用语言、表情、姿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所以,我们应注意选择富有童趣的和创造性的作品让幼儿欣赏,丰富他们内在的创作资源,借鉴别人的绘画语言,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篇5:如何在绘画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城壕幼儿园:张婧

儿童绘画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话题,孩子画画是他初到这个世界、渴望接触和认识这个神奇变幻、五彩缤纷的世界的一种表现,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五的孩子都有画画的潜在能力,这个阶段的孩子绘画是最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幼儿一味地模仿学习,是被动的学习者,没有范画,就不知道该怎么画;另一种是接受教育改革思想后,走入误区,在创造性美术活动中教师始终持肯定的态度,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让幼儿盲目地创造,放任自由片面强调个人情绪情感的抒发,忽视教师的辅导,使得幼儿失去美术的兴趣,因为他们没有一定的表现技能,难于用美术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见,这两种倾向培养出来的幼儿都是不成功的,是不会适应社会发展的。

绘画是儿童表达情感和情绪,维持心理平衡的有效途径。对于还不善于运用复杂语言和文字的幼小儿童来说,绘画是一项特别重要的活动。幼儿常在绘画中自然、充分、无拘无束地流露自己的思想和内心蕴藏的丰富情感、表达他们对周围事物和周围世界的看法和态度,表达对艺术的想象和创造。他们的潜能在绘画中得以发挥,认知和个性得以发展。绘画优美的造型和鲜明的色彩能增进幼儿愉快的、健康的情绪和情感,调节和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根本的目标是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即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创造的第一步是想象,乃至于幻想。美术活动能够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力,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创造心理素质。怎样才能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呢?

一、尝试“心灵感悟”,亲近生活,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幼儿创造美的情趣。

绘画活动就是将眼睛所见引起内心冲动,而通过手的动作描绘出一个“无中生有”的世界的活动。孩子的涂涂画画实际上包含着积极地视觉形象思维。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灵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关键是如何引导幼儿走进自然,感受生活,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新《纲要》也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就要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亲近生活,到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去感受美、发现美,从而萌发创作欲望。

(一)、选择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内容。

在选择小年龄段美术活动教材时,根据该段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其生活经验,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挖掘好的题材,选择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如幼儿喜欢小动物,我就设计“小兔乖乖”、“小羊吃草”等绘画内容,“小笨笨蜗牛”作为纸工、泥工的内容。还可选择他们熟悉的玩具、物品为题材,如“会变魔术的纽扣”等。除教师预设外,可在幼儿的兴趣点上,让幼儿生成自己想创作的东西,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引导幼儿感受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的美。

1、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大自然的色彩、世界万物的形态,运用各种感官去了解周围的一切,获得深刻细致的生活感受:还可到生活中观察建筑、环境设计等。运用照相机拍摄各种图片、对幼儿感兴趣的动画片各镜头进行定格引导幼儿去发现,培养生活情趣,提高审美修养,让幼儿在生活游戏中随时随地观察美、欣赏美,还能随意及时地表现美、创造美。

2、引导幼儿欣赏一些经典名画。因为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些美术作品的内容包括了题材内容的创新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在美术角放上凡高的《向日葵》,希菲乐德的名著《鲜艳的水果》,感受其色彩的鲜艳,认识颜色的种类。另外通过观察大师的杰作,使幼儿感受美,从而大胆想象创作。也可将教师创作的作品、优秀儿童作品张贴在小画廊里,用渗透式的方式让幼儿感受大师的作品。

二、尝试“趣味化”,引导幼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美术活动中自主创新,自由表达。

幼儿喜欢去触摸、摆放和拆卸各种东西,这是开展创造活动的基础,教师要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情感需要去探索材料,教师在各种活动中都要鼓励孩子多看、多听、多摸、多尝试,让幼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美术活动中自主创新,自由表达。丰富孩子的生活,增长知识、开扩眼界,为他们进行创造和表现提供信息资源,同时,应注意在活动过程中启发和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

1、用新颖的组织方式,激发幼儿美术创造的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忽略了幼儿的观察、思维、想象,而造成孩子艺术表现的模式化、固定化,对生活中的没无动于衷,这与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幼儿的美术活动不仅是他们思想、情感和兴趣,更是他们对外部事物认识的表现形式;作为审美活动,更重要的还在于对美的追求;要让幼儿以美的感觉、感受和理解美,引起幼儿以美享受的情感,陶冶起情操,才是美术教育价值所在。

2、情景再现,帮助理解主题,大胆创作。

教师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再现情景,进行情绪的渲染,有助于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创作,充分想象。运用观察、记忆、联想、欣赏等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尽量不示范画,而侧重教会幼儿运用各种表现工具材料的方法,强调表现形式多样化、个性化。

3、游戏法激发创造的热情

根据幼儿好玩好动的特点,应力求绘画活动游戏化。在美工《手套》活动中,我提示幼儿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装饰手套,并提供了腊光纸、及时贴、绘画纸和蜡笔等材料,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对以往的感知,制作出了漂亮,风格各异的手套。这说明,幼儿有很大的潜力,只有解放他们,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的艺术表现水平就会迅速得到提高。而且使幼儿陶醉在游戏当中,他们玩得是那样的开心。其它的还有绘画接力,合作画等游戏形式,幼儿都很喜欢,乐于参与。

4、多种领域活动相结合,启动想象的翅膀

美术活动中,多采用与多种领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激发的情绪感,将绘画与音乐、散文、故事、诗歌相结合,调动幼儿的听觉,根据听到的引起联想和想象,启动幼儿想象的翅膀。欣赏一些名曲,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并把所听所感画下来,让幼儿随着音乐进行表演,幼儿自信、自如的表演栩栩如生,表演各种动物的走路姿态,幼儿展开想象,笔下的动物也就千姿百态跃然于画纸上。幼儿还喜欢听故事,利用这一爱好,要求幼儿听完故事后,回忆故事情节及主要角色特征、动态,给幼儿讲童话,引导幼儿大胆想象故事高潮后将会发生什么,鼓励多种设想,幼儿敢想了,创造性思维活跃了,自然而然孩子们的绘画表现就会更加积极投入,所表现的内容丰富奇妙,充满热情。

5、动手做做玩玩,感受创作乐趣

美术动手操作能力对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幼儿发展创造力有着重大的意义。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让幼儿手和脑并用,是美术创新教育的必要的途径。幼儿动手动脑,独出心裁地创作,能感受到美术创作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尽可能开展多种手工操作活动,如:纸团印画、印章画、吸管吹画,树叶粘贴、泥工塑造、蔬菜拼盘„„在“水果蔬菜拼盘”中可见幼儿的创造想象是多么丰富的,他们无拘无束的随心所欲增将现实和想象的东西拼制出来。

三、尝试“读懂孩子的画”,同家长共同欣赏和重视幼儿的创作成果,提升幼儿创造的自信心

对于幼儿的作品,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以成人画的框框去评价。对于优秀的作品,大而化之的评价不能激发幼儿再创作的欲望;对看不懂的作品,不能拒之门外,而应该去领悟孩子为什么用这种画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年幼的儿童往往是为得到父母和教师的认可而学习。因此,家长和教师认可、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指导家长学会了解幼儿,因为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而成人的思维是抽象的,要想两者达成共识,成人必须学会了解幼儿,观察幼儿,用幼儿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因势利导,从而使幼儿主动地去学习。当成人了解了幼儿,并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时,应对作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激发幼儿再次创作的欲望。对于作品中不理解的内容,教师应指导家长并和家长一起与幼儿探讨,以开拓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标,促使幼儿的潜能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幼儿园美术创新教育中专教法与学法的对象是教师与幼儿,他们都是主体。要在幼儿园美术创新中培养幼儿成为富有创造性、个性独特的人,教师要树立美术创新教育的新观念和新意识,应提高创造教育的能力,应掌握美术创新教育的要求、方法和策略。做到合理指导幼儿绘画,激发幼儿想象,鼓励他们大胆表现,让他们在有趣的艺术活动中快乐成长!

篇6:在大班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单位:武进区雪堰中心幼儿园邮编:213169

姓名:吕英教龄:11年

摘要: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经济呼唤创造型人才。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美术教学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和培养各种能力为主要手段,已为人们普遍认识和重视,“倘其无思,即无美术”,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具有特殊的作用。绘画作为美术活动的一部分,是一种视觉艺术,是手、眼、脑共同参与的活动,那么如何在绘画活动中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呢?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为了开发创造力,关键在于教会幼儿学会创造性思维方法,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绘画作为美术活动的一部分,是一种视觉艺术,是手、眼、脑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传统的艺术教育一灌输为主,以临摹和写生为主,往往会使幼儿认为:只有教师灌输的东西才是正确的,一旦离开了这些东西,他们就无能为力,更谈不上自由创作,反而捆绑了自己,幼儿的学习被控制在“你说我听,你示范,我模仿”的被动接受过程中,幼儿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被冷落。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绘画的特点,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幼儿素质全面提高呢?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题

这里所说的“宽松环境”,包括以幼儿为主体的师幼良好的民主关系,和教师为幼儿营造的轻松的教学情境、学习环境。

陶行之先生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宽松、自由、平等、民主才是创新之芽萌发的温床。创设良好的师幼氛围,教师要打破幼儿“跟着跑”的教学模式,做到真正地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首先,教师要充满一颗爱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让幼儿充分体会到“幼儿园像我家”的感觉。使幼儿能自由、自在地表现、表达。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幼儿。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缺点和不足,都有困难和错误。教师要像爱迪生母亲宽容爱迪生那样宽容幼儿,理解幼儿,给幼儿提供改正的时间和机会,教师还要创设民主氛围,让幼儿真正感到自己才是活动的主人,感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师生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平等关系。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活动度较大,顾忌少,可以充分联想、交流和表现。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个性品质。

教师还要善于营造教学情境,创设创造性学习环境。一些心理学家在研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问题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调动幼儿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幼儿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通过学习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识技能,还能创造前所未有的知识和技能,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情境,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

学习的环境还要具有创造性和开放性,单调的环境不可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倾向于集中的氛围,也难以使幼儿产生创造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温床是丰富多彩的,富有启发性的,具有开放性的环境。如在陈列柜里摆放各种可供欣赏的工艺品,以及幼儿的优秀绘画、手工制品,墙壁上挂有各种名画、摄影,还有许多可供给幼儿随时操作的工具和材料。

二、提高幼儿创新意识,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创新意识,即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具体说就是使他们有一种创新的冲动和萌芽,有一种探究的兴趣和执着,凡事能问一个为什么,能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破除他们在事物认识上的功能固着和思考惰性,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的思维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其实也是一种创立意识。加强幼儿的创新意识,非一朝一夕之事,要贯穿在每次活动的始终,教师要鼓励创新、鼓励发现,教师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激发幼儿创新欲望和动机。

在美术活动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增加一些幼儿能理解的名作欣赏,如《天国神鸟》、《照镜子的女人》、《大碗岛的星期天》、《向日葵》等。这些作品色彩鲜明,表现手法各异,能够引起幼儿的共鸣。活动时,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表达自己的感受,再联系自己的所见、所感,幼儿就会迫不及待地要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自身的感受。这时,再画,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幼儿的作品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创新意识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凡是幼儿在解决问题过程的每种设想都应给予充分的评价,对有创意的作品都要给予肯定,从而有效增强创新意识。

三、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决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它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之中去扩大眼界,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所能。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知识,以知识本身的魅力引导幼儿独立思考,质疑问难,自行探索,从而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获得感性经验,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使幼儿经历“从未知到已知”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与创造的喜悦。

在学习过程中,凡是幼儿能想、能说、能做的,就要放手让幼儿去想、去说、去做,要尽可能地为幼儿主动探索创造情境和机会。围绕目标,进行探索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幼儿得出解决问题的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撕纸活动中,采取“发现问题→探索方法→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在不给幼儿任何暗示和指导的前提下,让幼儿围绕问题自己探索方法。在教师出示撕纸作品,幼儿发现都用旧挂历撕出来的。那怎样才能撕出图形呢?幼儿自主探索得出:一只手按住纸,另一只手向上拉撕或两只手捏住纸一点点向后退着撕,这两种撕纸方法都是正确的。在探索撕纸中间的小圆洞时,有的先用手指或铅笔戳个洞,再把手伸进去撕,虽然方法不是最好的,但对幼儿来说,这也是一种探索创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自己运用已知获取新知的能力,从而大大增强了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在探索中学习,幼儿可以“异想天开”,大胆猜想。可以在探索中试验,寻找最佳方法,从而得出结论,掌握知识,有效地提高幼儿主动探索的学习品质,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发展幼儿发散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发散思维是根据问题的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开放式思维形式。国内外专家研究表明: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主要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三个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在解决问题时,能从一个方面上流畅地产生出多种同类型方案。如教师以画一画、赛一赛的形式,让幼儿快速地把“T”“人”等几根线条添成一幅幅画,要求幼儿要快速,不能迟疑,也不要考虑质量的好坏或数量的多少,比一比谁的速度最快,愈快表示愈流畅。幼儿的积极性极高,争先恐后,气氛活跃,添画各不相同,这样的活动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又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性。美国心理学家称:这种自由联想与迅速反应的训练,对于学生的思维,无论是质量还是流畅性,都有很大帮助,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解决问题时,从不同方向产生不同类型方案。它以灵活性作为基础,在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设计和运用“发散点”为幼儿的思维发散提供情境,条件和机会。通过“一题多思”、“一题多说”、“一题多画”、“一题多变”等形式,培养幼儿敢于大胆求异,敢于举一反三,勇于联想。如一次绘画课,教师画了一个图形,启发幼儿联想,结果幼儿想出的结果让老师感到吃惊,有的说是家里的吊灯,有的说是花园里的花,有的说是老师手里的铃鼓„„幼儿各抒已见,在赞赏中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并且非常积极地进行创造性添画,从而体会创造的无穷乐趣。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解决问题的新颖、独特性。独创性是建立在流畅性、变通性基础上的。在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鼓励表现于别人不同的想法、画法,鼓励标新立异,鼓励大胆“妄想”,对幼儿的每一点创新都要给予鼓励和肯定。

五、鼓励幼儿标新立异,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保证

要使幼儿敢于标新立异,就要给幼儿创设一个自由的思维时间和空间,不但要允许而且要鼓励幼儿提出质疑,允许幼儿突发奇想、“节外生枝”。尽管幼儿的想法有些离奇,里面却可能蕴含着创造性,要多看其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肯定,甚至将其“发扬光大”。这将会大大激发全体幼儿敢于标新立异,勇于标新立异的意识,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绘画 “我的爸爸” 活动中,幼儿纷纷给“爸爸的脸”涂上“肤色”,教师发现有一幼儿把“爸爸的脸”上涂得蓝一块、青一块,就小声问为什么?这个幼儿说:“爸爸生气时,脸就变青。高兴时脸就会变红,爸爸的脸是许多种颜色的。”虽然幼儿没有表达的十分清楚,教师还是明白了:人的面部表情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班中大大表扬该幼儿,其他幼儿也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唤起了幼儿在绘画中敢于用色,敢于标新立异的意识。

要让幼儿学会创新方法,善于标新立异,教师要挖掘活动中的创新因素,抓住创新契机,活动中多采取一些发散式提问,如“还有什么想法?”“还有哪些可能性?”不把幼儿的思维限制在“一条线”上,而要努力使他们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摸索“多条线”,为幼儿标新立异,提供有利的条件。

篇7:在大班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天津教师招聘幼儿园大班教案:大班绘画活动《创造性表现人物五官》教案范文

欢迎来到天津教师资格网,中公天津教师资格网是中国教师最权威门户网站,提供历年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运用想象出的各种物体创造性地表现人物的五官。

2、初步尝试运用线条来丰富画面背景。

3、充分体验替换想象画带来的乐趣。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1)引导幼儿细致观察人物的面部特征,积累对人物面部绘画的基本经验。(2)幼儿会画直线和波浪线。

2、材料准备:黑色勾线笔、白纸、磁带、录音机、展版一块。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1)欣赏散文诗《给老师画象》

(2)理解诗歌的内容。师:你刚才听到了什么?你们想不想边听诗歌边为老师画像呢?想在就请每一组小朋友讨论一下选出一位小朋友来为老师画像,其余的小朋友可以在旁边看着他画,也可以帮他出出主意。

(3)幼儿画像:教师巡回指导,幼儿边听诗歌边画像。

二、隐性示范与思考:

1、师:“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位小客人,它是谁呢?(出示小魔笔)它是一只支小魔笔,它可能干了,会画许多漂亮的画,今天它给我们画写什么呢?我们赶快睁大眼睛看仔细了!”

2、小魔笔作画。

3、讨论:“你准备画一个什么娃娃?”师:“小魔笔真神奇,它能把我们吃的、玩的、用的东西都变成娃娃的五官,还能用线条画上好看的背景······我们大家先来说一说,你准备画个什么样的娃娃呢?”

三、幼儿绘画,老师指导

http://tj.zgjsks.com/

1、师生共同讨论作画要求:(1)把娃娃的脸画在纸的中间,画得大大的。(2)五官的位置要放放好.(3)选一种你喜欢的线条给你的画添上背景。

2、幼儿绘画,教师指导。指导要点: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合理安排画面,鼓励独特表现,学习用线条加密背景。

四、作品展示评价

1、幼儿将自己的作品贴在展版上。

2、讨论评价。“你看到了哪些娃娃为什么?”

篇8:在大班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关键词:幼儿,绘画活动,创造力

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从2011年到2014年,瑞士连续四年排名第一,中国在29到35之间徘徊,在创新能力方面与瑞士存在很大差距。2014年世界教育高峰论坛在卡塔尔召开,峰会将“创造力”作为教育的核心。可见创造力,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实力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也是当代社会人才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为创造而教育,是当前与未来的教育趋势。

创造力,一般认为是人们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和经验,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作品的能力。研究表明,3-6岁幼儿是创造力培养的黄金时期,绘画活动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幼儿喜爱。美国的《“开端计划”———儿童发展结果框架》、英国的《早期奠基阶段———今后的方向性》、日本2008年制定的《日本幼儿园教育要领》等学前教育文件都明确地把培养幼儿创造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且将美术活动作为创造性艺术活动加以重视。绘画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力最佳的形式之一,如何通过绘画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幼儿绘画活动中的感受力、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与创造力息息相关,是创造力重要的表现形态。感受力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感官经验,观察力的提高为创造力的发展积累知识和生活经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而创造力最终需要通过表现力达到目的。幼儿创造力应该从培养幼儿的感受力、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开始。

一、感受力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感官经验

感受力是人运用感官感受外界客观事物的一种能力,是人出生后不断发展起来的,在绘画活动中体现为对客观事物的特征和细节有极大的兴趣。感受力的发展对创造力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为创造力的培养提供感官经验,感受力的发展会随年龄的发展不断变化,所以要依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幼儿绘画活动。

在幼儿绘画活动中,要使幼儿感受世间万物的各种形状、颜色、味道、声音,刺激感官和大脑思维,激发幼儿的各种想象,才能为幼儿创造力的挖掘创造条件和基础。幼儿对线条和形状的感知并不稳定,但是对色彩的感知却一如既往地偏爱与向往。鉴于这一点,绘画活动多以色彩的形式表现客观世界和情感世界,投放丰富多彩的绘画材料,根据绘画活动主题或者意愿画,运用多媒体设备,引导幼儿感受春夏秋冬的色彩变化,感受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感受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语花香的自然景色,当然,最好是到大自然中亲自体验与感受,因为大自然的无穷变化可以吸引幼儿好奇的心理和目光,促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并勇于探索与发现。幼儿根据各自的感受大胆自由作画,不要打搅幼儿的绘画过程,引导有困难的幼儿,激发幼儿的感官经验。

二、观察力的发展为创造力的培养积累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

观察是“观”与“察”的组合,“观”是观看(包括听、嗅、触等),“察”是细看、分析、比较。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持久的知觉能力。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只有带有目的性的主动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提高观察力。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积累经验的主要途径,幼儿大脑中90%以上的信息都是通过感知觉完成的。幼儿观察力的培养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全面的图像素材并积累知识经验,由于观察力和创造力都是有目的、主动的思维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观察力的培养促进了创造力的发展。

在幼儿绘画活动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应从简单到复杂,从整体到局部逐渐提高难度。小班幼儿,年龄大多在3到4岁,大脑中的事物形象比较匮乏,只熟悉身边的人、事和物,还没有形成观察力,停留在感知阶段,此时的绘画活动应更多地引导幼儿感知和描述身边熟悉的人,近距离的物,然后尝试用符号表现这些事物;中班幼儿,年龄大多4到5岁,这一阶段的幼儿已经初步形成观察事物的能力,观察事物还不够细致化,能够地大体描述物体的外形,大小,能够辨别事物的颜色。绘画活动应该增加幼儿对物体的观察时间,提供丰富多彩的图像资料,视频资料多方位地刺激幼儿的感知觉,引导幼儿观察,认识事物的特征,性质和颜色,再让幼儿大胆地表现;大班幼儿,年龄多在5到6岁,此阶段幼儿观察事物的能力逐渐提高,有意观察,主动观察的时间逐渐延长,观察事物趋向细致化,对物体的质感、空间感、方位有感知觉,大脑中图像积累相对丰富,好奇心比较强。大班幼儿的绘画活动,除了继续延长欣赏和观察事物的时间,更多地在对物体整体特征了解的基础上,细化对物体局部的认识。

三、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

《西方文论》写道:“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它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周海中认为:“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通常情况下理解的想象力是指人们在进行想象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头脑中加工、改组旧表象,创造出新形象、新思想的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度表现,是创造力的源泉。人的想象力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多数的研究数据表明3-6岁幼儿是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幼儿绘画活动主要通过对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激发幼儿的想象和创造。

3到4岁的幼儿,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不足,大脑中客观事物的表象积累极少,这时的想象多为自由联想,内容比较贫乏。针对小班幼儿想象的特征,绘画活动更多以单个物体绘画活动为主,不宜过多地增加绘画活动的物体种类和内容,绘画活动形式以认识单个物体的形状、颜色等为主,通过幼儿对单个物体的局部或整体已有经验积累及表象激发幼儿的联想思维,绘画时,幼儿更多以涂鸦的方式,以局部的认识表达对物体的想象和感受,具有符号功能和象征意义。

4到5岁的幼儿,生活经验和表象积累逐渐增加,从内容贫乏的自由想象过渡到有意想象,联想和想象的内容相对增多,但是大部分为模糊的表象、概括的内容。这一阶段的幼儿绘画活动,在对单个物体认识的基础上,增加与此物体相关联的两到三种物体的认识与了解,积累表象资源,丰富细节印象。绘画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引导幼儿通过已有表象资源的联想丰富画面,活跃思维,丰富想象。

5到6岁的幼儿,客观物体的表象积累,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更加丰富,有意想象特征明显,想象思维比较符合客观逻辑,对于物体内部之间的想象和观察趋向细致化、合理化,喜欢幻想,好奇多问。此阶段幼儿的绘画活动,根据想象的特点,多以主题画为主,在主题的范围内,引导幼儿自由想象,通过形状、颜色、大小、功能、用途、声音、质感等多种特点进行联想绘画,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

四、表现力是创造力的重要元素和最终途径

表现力指幼儿将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感受、观察和体验,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体验和想象是绘画表现的前提,并为绘画表现提供素材。3到6岁的幼儿自我意识逐渐形成,逻辑思维诗意化,针对这些特点,幼儿绘画活动不能只注重幼儿表现了什么,而应该注重幼儿绘画表现的体验过程,更关注幼儿的自我表现。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倾向于自我表现,以发泄自己的感觉、情绪和思想,通过表达个人感觉和情绪而得到内心的满足。幼儿诗意化的逻辑给绘画表现带来了不确定性的内容,幼儿在这种不确定性的内容中不断呈现绘画的形象,最终达到表现的目的。绘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巨大的创造潜能在于诗意化逻辑的不确定性内容和无限表达的想象空间。

3到4岁的幼儿,绘画活动主要以涂鸦的形式表现,形式简单,线条稚拙,整体的思维比较混沌,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绘画活动过程中,不要试图破坏幼儿的涂鸦过程,应让他自由表现。由于这一时期,幼儿大脑中的事物形象积累和经验体验都很缺乏,绘画表现没有具体的形象,主要是使用线条不断图画,在涂鸦过程中寻找手部肌肉运动的快感。

4到5岁的幼儿,逐渐摆脱涂鸦的表现方式,自我意识慢慢形成,开始有意识地绘画。幼儿大脑中的物体形象和生活体验开始增多,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唤醒大脑中的图像积累和生活体验,使幼儿能够主动地表现事物的大体形状或者局部特征。由于幼儿对于绘画活动浓厚的兴趣,幼儿开始对大脑中有限的经验材料、表象资料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在纸上、墙上等表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所思、所见、所想、所感。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存在感,获得内心的满足和自信心。

5到6岁的幼儿,自我意识已经形成,自我表现增强,形象积累和生活体验丰富,逻辑思维更诗意化,对于事物的大小,轻重和质感等属性有了感知觉,色彩意识和空间意识开始形成,幼儿的绘画表现力提高。这一阶段的绘画活动,引导和提示为主,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幼儿开始独立思考,主动表现,主观表达,绘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表现方式上,不局限于一种方式和材料,丰富工具和材料的种类,增加表现的方式和环境。

感受力、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是创造力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创造力的发展。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当然创造力的培养不能仅仅通过美术活动,还可以通过音乐、文学、舞蹈、游戏等多种形式开拓幼儿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丁海东,杜传坤,著.儿童教育的人文解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09.

[2]曹能秀,著.学前比较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8.

[3][日]住田辛次郎,著.培养创造力———21世纪的儿童教育.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05.

[4]吴建光,崔华芳,著.培养孩子观察力的50种方法.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06.

[5]张玉能,主编.西方文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上一篇: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下一篇:玩大力士游戏三年级作文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