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园林城市申报

2024-04-26

国家园林城市申报(通用14篇)

篇1:国家园林城市申报

附件3

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通知

建城[2010]125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天津市市容和园林管理委员会,重庆市园林事业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总后营房部工程局:

为更好地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切实推进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结合《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的贯彻实施,我部对《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了修订,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加强指导服务,全面推进创建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对照《标准》和《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方案,全面推进创建工作。要切实加强对申报城市创建工作的指导服务及命名后的监督管理。要积极指导已获命名的国家园林城市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建设与管理力度,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使城市绿地系统分布更均衡、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景观更优美,人居生态环境清新舒适、安全宜人。

二、做好申报组织工作,严格初审把关。要做好国家园林城市申报组织与初审工作。各地要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生态优先、功能完善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工作方案和目标,按照《标准》和《办法》的要求,做好国家园林城市申报工作。

三、积极开展国家园林县城和城镇创建。要加强对县、镇园林绿化工作的指导服务,积极开展省级园林县城、城镇创建活动。在未出台新的国家园林县城标准和评审办法之前,国家园林县城的申报和评审仍按照《关于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县城活动的通知》(建城函[2006]4号)执行。建制镇可参照国家园林县城标准和评审办法,申报国家园林城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次推荐的县、镇数量各不超过3个。

四、加快制(修)订省级创建办法和标准。各地要参照本《标准》和《办法》,尽快制(修)订本地区园林城市(县城、城镇)创建办法和标准。

原《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05]43号)及《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建城[2004]98号)同时废止。

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我部城市建设司将及时提供相关指导服务,并进一步完善《办法》和《标准》。

联系电话:010-58934023

传真:010-58934690

附件:

一、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

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〇年八月九日

篇2:国家园林城市申报

来源:问法网法律数据库

颁布机构:建设部2005-03-2

5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通知

(建城[2005]43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园林(绿化)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解放军总后勤部营房部: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城市建设健康发展,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要求,我部组织专家对建设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以及《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并提出如下要求:

一、各地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照新的《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园林城市实施方案,组织创建活动;申报城市要按照《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的要求,认真准备有关申报材料,切实做好今年的申报工作。

二、各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要尽快调整完善本地区的创网址:http://-1-

建园林城市办法和标准。对申报城市,要认真组织检查和指导,做好资格评定、初审和上报工作。

附件:

1、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

2、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建设部

二00五年三月二十五日

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工作,我部对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进行了修订,并改为《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

一、申报范围

国家园林城市实行申报制。

全国设市城市均可申报国家园林城市。

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的城区可申报国家园林城区(参照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和标准)。已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所辖城区不再申报国家园林城区。

二、申报条件

(一)已制定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规划、并实施3年以上;

(二)对照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组织自检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三)已开展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活动的,必须获得省级园林城市称号2年以上;

(四)近3年内未发生重大破坏绿化成果的事件。

三、申报时间

国家园林城市的评审每两年开展一次,建设部受理申报时间为该评审年的五月底前。

四、申报程序

(一)由申报城市人民政府向建设部提出申请,并抄报省级建设主管部门;

(二)由所在省级建设主管部门对申报城市组织资格评定,根据评定结果,向建设部提出初评意见;

(三)直辖市申报国家园林城市由城市人民政府直接报建设部;

(四)申报国家园林城区的,先报经城市人民政府同意,并提出上报意见。

五、申报材料(同时进行网上申报)

(一)省级建设主管部门的报告及初审意见;

(二)申报城市人民政府的申请报告;

(三)申报城市需提供的有关材料:

1、关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技术报告(文本和多媒体音像)

2、城市概况、基础设施情况以及环境状况等有关情况的说明;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批准文件及实施情况,城市绿线制度建立和实施情况的说明;

4、按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逐项说明材料;

5、城市园林绿化机构设置与行业管理情况说明;

6、创建工作影像资料、城市绿化现状图等。

六、评审程序

(一)建设部统一组织对申报城市(城区)进行遥感测试;

(二)经过遥感测试合格的城市,将组织专家组进行实地考察,并由专家组提出书面考察评估意见;

(三)建设部组成评审委员会,观看申报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技术报告音像资料,并听取专家组考察评估意见,对申报城

市进行综合评审,提出评审意见;

(四)对通过综合评审的城市进行公示(10)天;

(五)公示结束后,对申报城市进行审定,对审定通过的城市进行命名,并表彰授牌。

七、复查管理

篇3:柳州跻身“国家园林城市”

日前, 在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第47届世界大会上, 柳州市等41个城市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 柳州市就确定了“城在山水园林中, 山水园林在城中”的城市定位, 从此开始了从传统工业城市向宜居生态城市的华丽转身。经过十多年的励精图治, 柳州市着力构筑山体、水系、公园绿地和林业生态景观, 突出生态环境功能, 加大城市绿化总量, 提高城市绿化质量, 进一步丰富园林建设内涵, 优化人居环境, 提升城市品位, 使工业柳州山、水、城、绿浑然一体。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专家组严格认真的考察评定, 柳州市与重庆、太原、昆明、西安等全国其他40个城市一道, 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篇4:国家园林城市——黄石

黄石矿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有3000多年开发史、100多年开放史和60多年的建市史。商周时期留下了闻名中外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另外,黄石素有“江南聚宝盆”的美誉,境内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已探明矿产4大类78种,形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能源、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化工医药等8个主导产业集群。

黄石是全国53个重点港口城市和133个客货主枢纽城市之一,处于京广、京九两条铁路大动脉与京珠、沪蓉、大广、杭瑞四条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地带,是承东启西、贯南通北之地。黄石港是长江十大良港之一,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海关、商检、边检等服务设施完善,5000吨级货轮可长年往返。黄石城区襟江怀湖,依山傍水,城在山中,水在城中,山环水绕,环境优美,拥有“三山两湖”(东方山、西塞山、小雷山、磁湖、仙岛湖)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市区大气环境、水环境质量优良,被国家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国家园林城市”。

(图片由黄石市城市管理局提供)

(责任编辑:赵静)

篇5:《省级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

省级园林城市(县城)申报与评审办法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规范省级园林城市(县城)申报与评审工作,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申报范围

省级园林城市(县城)实行申报制,全省设市城市(县城)均可申报。

二、申报条件

(一)已制定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县城)规划,并实施2年以上;

(二)对照《省级园林城市(县城)标准》组织自检达到省级园林城市(县城)标准;

(三)近3年内未发生较大的破坏绿化成果、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市政建设等恶性事件。

三、申报时间

省级园林城市(县城)的评审每年开展一次,受理申报时间为评审年的8月底前。

四、申报程序

(一)由申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向省住建厅提出申请,并

抄报设区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

(二)设区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对申报城市(县城)组织资格评定,提出初审意见,报送省住建厅;

(三)平潭综合实验区申报园林城市由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直接报省住建厅。

五、申报材料

(一)设区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的初审意见;

(二)城市(县)人民政府申报省级园林城市(县城)的报告;

(三)其他有关材料:

1、关于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技术报告(文本和DVD音像,其中DVD音像时长不超过12分钟);

2、城市概况、基础设施情况、环境状况以及新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等有关情况的说明;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批准文件及实施情况,城市绿线制度建立和实施情况的说明;

4、按照《省级园林城市(县城)标准》逐项说明材料。

六、评审程序

(一)材料审查

省住建厅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符合申报条件的,将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查。

(二)实地考查

实地考查采取既定线路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抽查线路及内容由专家考查组确定。专家考查组须在实地考查结束后5日内,将所有成员签字确认的书面考查意见交省住建厅。

申报城市(县城)至少应在专家考查组抵达前2日,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向社会公布考查组工作时间、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便于考查组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三)综合评审

省住建厅组织专家根据《省级园林城市(县城)创建申报材料》、DVD音像片、《实地考查评估意见》等资料,对申报城市(县城)进行综合评审,形成综合评审意见。

(四)公示

对综合分数达到90分以上的城市(县城),将在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网上公示7个工作日。

(五)命名通报

公示结束后,省住建厅对审核通过的城市(县城)进行命名通报,并表彰授牌。

七、复查管理

(一)对已命名的“省级园林城市(县城)”实行复查制。每三年一次,复查合格的,保留其称号;对复查验收不合格的,给予警告,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撤销其称号。

篇6:国家森林城市申报与考核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国家森林城市申报与考核管理,促进城市森林建设科学健康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一、申报创建办法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需向国家林业局申报,取得国家林业局创森办(设在宣传办公室)批复后,组织开展创建活动。

(一)申报范围

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城市、地级城市。

(二)申报条件

申报城市的城市森林建设各项指标须达到或接近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要求,其中:

1、天然水面(湿地)面积超过市域面积20%以上的城市,扣除水面(湿地)面积计算森林覆盖率;

2、直辖市考察范围以城市建成区为主;

3、申报城市所在省、自治区已开展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活动的,需获得省级森林城市称号。

(三)申报程序

1、申报城市向所在省、自治区林业厅(局)提出创建申请;

2、申报城市所在省、自治区林业厅(局)对申报城市进行初审,根据初审结果,向国家林业局提出推荐申请报告;

3、申办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城市需向所在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并由所在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国家林业局申报;

4、直辖市直接向国家林业局申报。

(四)申报材料

申报材料通过书面和网上两种方式同时上报,具体包括:

1、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推荐报告;

2、申报城市人民政府的申请报告;

3、申报城市开展城市森林建设的工作报告。

(五)申报批复

国家林业局创森办对申报城市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查,派工作组全面了解申报城市的创建条件和工作基础,综合各方面情况后,正式向申报城市回复是否同意创建。

二、申报考核办法

国家林业局创森办负责国家森林城市的考核和复查工作。

(一)申请条件

创建城市申报时间和实施森林城市建设规划超过一年以上,且城市森林建设各项指标基本达到要求,向国家林业局创森办提出考核申请。

(二)申请材料

1、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工作报告;

2、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要求的组织领导、管理制度、森林建设三个方面的逐项自查报告;

3、城市森林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批准文件及实施情况的说明;

4、反映近期城市森林覆盖率的卫星遥感分析数据;

5、反映创建工作的图片介绍及不超过20分钟的影像资料。

(三)考核评定

1、确定考察城市。对提出考核申请的创建城市进行综合评定,确定国家森林城市候选城市;

2、组织综合考察。抽调有关工作人员和专家组成考察组,对国家森林城市候选城市进行实地考察,形成考察意见,上报国家林业局,同时通报候选城市;

3、公示考核结果。对通过考核的城市在国家林业局政府网站、关注森林网站、中国绿色时报、《生态文化》杂志公示15天;

4、命名授牌。公示后,国家林业局对候选城市进行审定,对审定通过的城市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原则上每年授予一次,并在当年举办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上授牌。

(四)复查考核

国家林业局对“国家森林城市”实行动态考核。对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3年的城市,组织专家进行复查,复查合格的,保留其“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复查不合格的,给予警告,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取消其“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篇7: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建城[2000]106号

一、组织管理(10分)

1、认真执行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2、市政府领导重视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创建活动动员有力,组织保障、政策资金落实;

3、创建工作指导思想明确,实施措施有力;

4、结合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实际,创造出丰富经验,对全国有示范、推动作用;

5、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机构完善,职能明确,行业管理到位;

6、管理法规和制度健全、配套;

7、执法管理落实、有效,无非法侵占绿地、破环绿化成果的严重事件;

8、园林绿化科研队伍和资金落实,科研成效显著。

二、规划设计(10分)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完成,获批准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严格实施规划,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2、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及道路绿化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形成有机的完善系统;

3、编制完成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规划;

4、认真执行《公园设计规范》,城市园林的设计、建设、养护管理达到先进水平,景观效果好。

三、景观保护(8分)

1、突出城市文化和民族特色,保护历史文化措施有力,效果明显,文物古迹及其所处环境得到保护;

2、城市布局合理,建筑和谐,容貌美观;

3、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法规健全,古树名木保护建档立卡,责任落实,措施有力;

4、户外广告管理规范,制度健全完善,效果明显。

四、绿化建设(30分)

(一)指标管理

1、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成果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各项园林绿化指标最近五年逐年增长;

2、经遥感技术鉴定核实,城市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达到基本指标;

3、各城区间的绿化指标差距逐年缩小,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相差在5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差距在2平方米内。

(二)道路绿化

1、城市街道绿化按道路长度普及率、达标率分别在95%和80%以上;

2、市区干道绿化带面积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

3、全市形成林荫路系统,道路绿化、美化具有本地区特点。江、河、湖、海等水体沿岸绿化良好,具有特色,形成城市特有的风光带。

(三)居住区绿化

1、新建居住小区绿化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30%以上,辟有休息活动园地,改造旧居住绿化面积也不少于总用地面积的25%;

2、全市园林式居住区占60%以上;

3、居住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资金落实,措施得当,绿化种植维护落实,设施保护完整。

(四)单位绿化

1、市内各单位重视庭院绿化美化。开展“园林式单位”评选活动,标准科学合理,制度严格,成效显著;

2、达标单位占70%以上,先进单位占20%以上;

3、各单位和居民个人积极开展庭院、阳台、屋顶、墙面、室内绿化及认养绿地等绿化美化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苗圃建设

1、全市生产绿地总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以上;

2、城市各项绿化美化工程所用苗木自给率达80%以上,并且规格、质量符合城市绿化栽植工程需要;

3、园林植物引种、育种工作成绩显著,培育出一批适应当地条件的具有特性、抗性优良品种。

(六)城市全民义务植树

城市全民义务植树每年完成,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均不低于85%,尽责率在80%以上。

(七)立体绿化

垂直绿化普遍开展,积极推广屋顶绿化,景观效果好。

五、园林建设(12分)

1、城市建设精品多,标志性设施有特色,水平高;

2、城市公园绿地布局合理,分布均匀,设施齐全,维护良好,特色鲜明;

3、公园设计突出植物景观,绿化面积应占陆地总面积为的70%以上,绿化种植植物群落富有特色,维护管理良好;

4、推行按绿地生物量考核绿地质量,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高,绿地维护管理良好;

5、城市广场建设要突出以植物造景为主,植物本配置要乔灌草相结合,建筑小品、城市雕塑要突出城市特色,与周围环境协调美观,充分展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

六、生态建设(15分)

1、城市大环境绿化扎实开展,效果明显,形成城乡一体的优良环境,形成城市独有的独特自然、文化风貌;

2、按照城市卫生、安全、防灾、环保等要求建设防护绿地,维护管理措施落实,城市热岛效应缓解,环境效益良好;

3、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扎实开展,效果明显;

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0%以上;

5、污水处理率35%以上;

6、城市大气污染指数达到二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达到三类以上;

7、城市规划区内的河、湖、渠全面整治改造,形成城市园林景观,效果显著;

七、市政建设(15分)

1、燃气普及率80%以上;

2、万人拥有公共交运车辆达10辆(标台)以上;

3、实施城市亮化工程,效果明显,城市主次干道灯光亮灯率97%以上;

4、人均拥有道路面积9平方米以上;

5、用水普及率98%以上;

6、水质综合合格率100%。

八、特别条款

1、经遥感技术鉴定核实,达不到基本指标,不予验收;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未编制,或未按规定获批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暂缓验收;

3、连续发生重大破坏绿化成果的行为,暂缓验收;

4、城市园林绿化单项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的,加1分;

5、城市绿化覆盖率、建成区

绿地率每高出2个百分点或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每高于1平方米,加1分;最高加5分;

6、城市园林绿化基本指标最近五年逐年增加低于0.5%或0.5平方米,倒扣1分;

7、城市生产绿地总面积低于城市建成区面积的1.5%的,倒扣1分;

8、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机构不完善,行业管理职能不到位以及管理体制未理顺的,倒扣2分;

9、有严重破坏绿化成果的行为,视情况倒扣分。园林城市基本指标表 直辖市园林城区验收

基本指标按中等城市执行。以下项目不列入验收范围: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完成,获批准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得到实施和严格管理,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2、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及道路绿化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形成有机的完整的系统;

3、编制完成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植物物种多样性规划;

4、城市大环境绿化扎实开展,效果明显,形成城乡一体的优良环境,形成城市独有的独特自然、文化风貌;

篇8:国家园林城市申报

近年来, 随着潜江市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活动的深入开展, 周围优美的环境让王先生改变了生活习惯。现在的双休日, 王先生形成了固定的作息习惯:先带儿子到曹禺公园“泡”氧吧, 然后再去打一会儿羽毛球, 锻炼身体。穿行在这座城里, 犹如游在一座大公园里。

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让潜江市市民普遍感受到了城市的变化, 透过这生命的绿色、幸福的景致, 我们听到的是潜江人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铿锵脚步, 看到的是潜江市构建“天蓝、地绿、水静”的精美画卷。

绿色之家园

未来的潜江, 不应是一个只拥有钢筋水泥丛林的城市, 而应当是一个绿树成荫、天蓝地净、鸟语花香、宜居乐居型的城市。这既是潜江人民的期待, 也是潜江市住建委努力的方向。

该市住建委主任黄振林曾经强调, 一个城市靓丽不靓丽, 除了建筑是否精美之外, 关键还要看园林绿化水平。要继续加大绿化力度, 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让潜江天蓝地净、鸟语花香, 让老百姓“随时都可以深呼吸”。他指出, 一座现代化城市, 一定是公共设施完善、人居环境良好的幸福宜居之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是推进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契机, 也是加快建设宜居城市的有效抓手。如今, 潜江人应该围绕山水环抱的独特自然风貌, 着力书写“城在青山绿水间, 人在鸟语花香中”的城市新篇章。

每日傍晚, 已退休的刘老师必携着老伴, 步行至水杉公园, 走在林荫中, 享受着周围的湖光山色, 刘老师惬意地说:“这几年, 我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我每天都能享受杭州西湖一般的山水环境。”

这一切的改变, 来自于市委、市政府、潜江市住建委以及潜江人民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决心。

为实现这一目标, 近年来, 该市全面实施新城增绿、老城创绿工程, 先后投入建设资金6.2亿元,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前所未有的投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园林绿化建设, 着力延伸城市绿色脉络, 拓展城市绿化立体空间, 形成“大绿绕城”的生态屏障。这一方水域, 这一片绿意, 褪去了城市的喧嚣, 滋润着潜江人民的心田。

绿是城之生机, 城市之肺。返湾湖、冯家湖、白露湖、张家湖恰似明镜, 镶嵌市域, 辉映出城市的魅力与神韵;潜江森林公园、水杉公园, 似一条宽阔的风景带, 无处不展示着绿色风情;让老城区市民推门见绿, 500米见园。在这座城市中, 绿是主色调, 是永不褪色的风景……抬头见绿、起步闻香, 绿随路至、人到景到, 悄然中, 潜江已变成了一座大公园。

生态之画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潜江市已成为湖北省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曹禺故里、江汉油城、水乡园林、龙虾之乡”产生的极强的链条辐射带动效应, 使潜江成为一方投资热土, 许多客商把目光投向了潜江。

然而, 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是, 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 多年来, 潜江市的城市规划建设、绿化、美化和城市对外形象仍处于落后地位。这样的城市形象让一些投资者望而止步。

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不动摇, 始终把“生态发展、绿色发展”摆在重要位置, 以水为源、以绿为体、以文为魂, 亲水造绿、依水造景、借水造势, 做足、做精、做深“水”品牌、“绿”品质、“文”品位, 全力打造宜业宜居宜品的“生态潜江”。

新的目标, 是机遇, 也是挑战;新的起点, 是希望, 更是责任。“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共建潜江美好家园。”潜江全市上下打响了一场造绿、护绿、爱绿的战斗。

坚持先谋划, 早规划, 围绕城市发展定位, 突出水乡园林和绿色生态, 高起点编制《潜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14-2020) 》, 构筑城乡一体的高品质绿化系统, 全力打造“城在绿中、绿在水中、人在园中”的城市生态体系。同时, 还坚持高起点建设, 依水补绿, 对河渠实施清淤拓宽、驳岸护坡、辅以植被、完善休闲设施等工程。坚持一路一景、因路造景, 大力实施道路绿化提档工程, 庭院绿化工程。在这个过程中, 全市没有旁观者, 没有局外人, 全市各相关责任单位纷纷行动起来, 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热潮。

目前, 该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分别达到36.87%、32.31%、10.02平方米。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等荣誉称号。绿色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了潜江的知名度、美誉度, 已经成为潜江扩大开放、招商引资、转型发展的一张“烫金名片”。

文化之名城

一木不成林, 百花方为春。

在打造潜江这座大公园时, 除却秀美的山水风光之外, 更多的是紧扣“文化生态名城”这一立体画卷, 手握“临川之笔”, 描绘出潜江市千年的文明积淀, 展现其独特的城市品质。

该市始终坚持把城市历史文化作为创建工作的重点, 通过文化挖掘、文化展示、文化传承、文化创新, 丰富文化内涵、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创建品位。

晨曦中, “梅苑”上, 曹禺大剧院, 这座建筑外形犹如一本展开的书, 自然之梅与人文之梅交相辉映, 在初阳中熠熠生辉, 加上中国剧协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建设, “中国戏剧之都”建设初具模型。

余晖中, 有着“天下第一台”的龙湾遗址章华台迎来了众多省内外游客。在这里, 你不仅可以到古楚湖游船采莲、桃花园、小龙虾养殖基地、农业采摘园, 你还可以通过放鹰台遗址、黄罗岗遗址等, 领略到潜江楚文化的魅力, 置身于此, 仿佛进入战国争雄岁月。

而兴隆枢纽水利工程景观旅游区与三峡大坝、丹江口水库形成湖北水利旅游的“铁三角”, 已经成为中国中部极具特色且不可复制的水利文化旅游名胜区。同时, 返湾湖风景区、田关岛生态休闲度假区、借粮湖农庄风景旅游区, 成了“文化潜江”的重要载体, 也是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生态园林为一体的旅游景区。公园、广场、小游园, 绿意盎然, 一幅环环相扣的精美生态画卷展现在了人们眼前。

除此之外, 为了让潜江这座城市绿起来、美起来、靓起来, 让碧水、蓝天、绿地萦绕在百姓身边, 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让老百姓共享创园带来的成果。在这项社会系统工程的创园期间, 潜江处处体现出浓浓的共建情怀。

市容提升工程:按照“洁、绿、亮、畅、美、智”的要求, 集中开展渣土运输专项整治、市容秩序综合整治, 道路广场的卫生亮化, 让条条街道焕然一新;

休闲景点工程:高标准改造森林公园、水杉公园、曹禺公园等休闲景点, 与民同乐;

路网畅通工程, 打通“断头路, 改造丁字路, 形成环行网, 完善城市路网结构, 方便市民出行;

专业市场工程按照“疏堵结合”的原则, 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办法, 规范经营行为, 提高了市容整体水平;

住房保障工程里的保障性住房、小区周围的休闲设施……无不诉说着我市创园的为民情怀;

供水供气工程:水厂升级改造, 累计开发天然气居民用户8万余户, 城区燃气普及率为86%;

污水垃圾处理工程里的河道整治、除污清淤, 使全市建成区主要河道基本达到可饮用水标准……

篇9:国家园林城市申报

摘 要: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追求效益,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致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如今,人们迫切需要生存环境的改善与美化。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作为城市空间环境与生态的重要保障,就要求其规划更加完善。园林城市完善的绿地系统规划,能从各方面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问题。

关键词:国家园林城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剧增,硬化面积扩展,绿地面积缩小,道路拥堵,这一系列问题致使赖以生存的城市环境所面临的问题日益严重。由于中国所处的特殊环境、生活理念及突发的环境状况等因素,生态环境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大力发展建设园林化城市,旨在从根本上改善和美化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

一、相关概念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所处的特殊环境中提出的,它和中国传统的园林相联系。现在大力发展建设的园林城市所提倡的理念就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可以看作是中国园林城市的前身,与霍华德所提出的“田园城市”的设想也有相似之处,它的思想是把城市的优点与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山水城市”与“田园城市”都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园林城市的相关指标

国家园林城市相关指标有人均公共绿地、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三个。具体指标如下表所示: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兰州市的常住人口达361.62万人。按照中国城市划分的新标准,属于大城市;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城市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为80~100㎡。根据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兰州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绿地率28%,绿化覆盖率33%,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以上,建成区绿地率31%以上,建成区绿地覆盖率36%以上。

三、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城市绿地的建设与管理。根据人以及环境的需求,统筹安排各类绿地,完善和优化城市绿地系统。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美化城市空间环境,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提高人们在城市中的生活质量;通过各个城市地方特有的软质景观改变千篇一律的城市风貌,增加城市的差异性,增添城市的趣味性。

四、案例分析

(一)兰州市国家园林城市的相关概况

兰州市于2002年开始创建工作。2006年,制订了实施方案,确定了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山水城市的目标,掀起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热潮。2007年,建成了“省级园林城市”。2013年,进一步推进了进程,取得了很大成效。2014年,通过了省级初验后,正式向国家住建部进行了申报。从1992年提出截至2015年,全国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共317个,其中3个直辖市,202个地级市,105个县级市,7个国家园林城区。全国共审批了18批,北京和合肥、珠海两个地级市是第1批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甘肃共有4个市获得称号(敦煌、金昌、嘉峪关和玉门),作为省会城市的兰州正在积极努力与准备中。

(二)兰州市绿地系统现状

随着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进程的推进,兰州基本形成了南北两山绿化及黄河两岸景观绿化的线状骨架。两岸滨河路作为城市的两条主要干道,自西向东贯穿整个兰州。近几年作为马拉松赛的主要赛段,其绿地规划受到绿化部门的重视:绿化现状较好,养护到位,乔灌草搭配适宜,景观效果突出;其沿岸为景观较为集中的地方,集中了众多的雕塑和主题公园;南北两山绿化工作也在逐年推进。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与规划的滞后,兰州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还存在缺陷。新建的道路有一定的道路附属绿地,大部分道路缺乏绿化或质量较差,植物种类单一,景观效果不佳,管理不善。已有公园绿地较少,面积狭小,服务半径短,功能性景观设施缺乏,不能满足居民基本需求。没有形成连贯景观绿化带或生态廊道,景观连续性差,植物群落单一,层次简单,生态效应不明显。兰州市人口数量多,可用绿化面积有限,最能弥补绿化面积不足的垂直绿化,在兰州基本属于空白。

(三)兰州市创建园林城市的难点

兰州位于中国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植被稀少,污染严重。在创建园林城市的过程中,需要面临更多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在植物物种的选择上受限,且适合冬季观景的绿化植物更为稀少。

兰州市由于地理位置限定,土地面积紧缺,致使可以拓展绿化的面积狭小。

兰州市在前期产业发展过程中污染严重,且兰州市特有的两山夹一河的河谷盆地地形及城市热岛效应,阻碍了废弃物的扩散,加剧了环境问题。

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人口的集聚,人口数量剧增,致使人均指标达到园林城市标准比较困难。

(四)兰州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在兰州市关于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主采用点、线、面等形式的有机结合,形成网络化的绿地系统。规划重点是南北两山绿化和滨河景观绿化。南北两山绿化结合大型景观区的开发建设,重点发展山地公园和森林公园,在逐年推进的过程中,加强后期管理,保证城市发展建设的大环境,打造宜居环境。城市中心打造以黄河两岸及其湿地为骨架,以合理的服务半径均衡布置公园绿地:结合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等,建成网络状的生态绿地系统;结合滨河景观节点,打造南北向的楔形绿地或生态隔离带和廊道,加强景观连续性;在后期规划中,加强垂直绿化补充地面绿化的不足,增加城市绿化率,美化城市面貌。

通过对城市已形成绿地系统的梳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各类绿地合理均衡布局,提高城市的整体绿化质量。在保护城市空间景观整体风貌的同时,实现城市山水景观特色的整体延续。尊重历史,整合现状,统筹安排城市各类绿地景观,加强本土树种的挖掘与推广,重视居住区环境建设,构建多样的绿化形式,丰富城市空间面貌,形成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达到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打造以黄河滨河景观为重点的三十公里黄河风景线,形成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城市特色景观带。

五、结语

在一个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应使其绿地系统总量适宜,各项绿地指标都达到标准,满足国家园林城市的要求。绿地系统结构和布局都合理,与城市的发展建设紧密结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发挥最大生态效益,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宜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周琪.兰州“一河两山”现代山水城市园林系统整合建设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2]张俊华,巨天珍,任正武,索安宁.兰州市绿地系统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重庆环境科学,2003,(10).

[3]任震英,董晓峰.兰州市山水特色与旅游开发[J].城市发展研究,1999,(05).

[4]金晓斌,周寅康,张希.兰州市城市景观生态规划[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02).

作者简介:

郭莹,兰州交通大学。

篇10:国家园林城市名单

第一1992批 年 第二1994批 年 第三1996批 年 第四1997批 年 第五1999批 年 第六2002批 年 第七2003批 年

第八2005批 年

第九2006批 年

第十2007批 年

第十2008一批 年

第十2009二批 年

第十2010三批 年 第十2011数量 园林城市 3 北京市、合肥市、珠海市 2 杭州市、深圳市 马鞍山市、威海市、中山市 4 大连市、南京市、厦门市、南宁市 青岛市、濮阳市、十堰市、佛山市、三明市、秦皇岛市、烟台市、上海市浦东新区 江门市、惠州市、茂名市、肇庆市、海口市、三亚市、襄樊市、石河子市、常熟市、长春市、上海市闵行区

上海市、宁波市、福州市、唐山市、吉林市、无锡市、扬州市、苏州17 市、绍兴市、桂林市、绵阳市、荣成市、张家港市、昆山市、富阳市、开平市、都江堰市

武汉市、郑州市、邯郸市、廊坊市、长治市、晋城市、包头市、伊春市、日照市、淄博市、寿光市、新泰市、胶南市、徐州市、镇江市、31 吴江市、宜兴市、安庆市、嘉兴市、泉州市、漳州市、许昌市、南阳市、宜昌市、岳阳市、湛江市、安宁市、遵义市、乐山市、宝鸡市、库尔勒市 成都市、焦作市、黄山市、淮北市、湖州市、广安市、青州市、偃师市、太仓市、诸暨市、临海市、桐乡市、宜春市、景德镇市

石家庄市、迁安市、沈阳市、调兵山市、四平市、松原市、常州市、南通市、江阴市、衢州市、义乌市、淮南市、铜陵市、永安市、南昌34 市、新余市、莱芜市、胶州市、乳山市、文登市、新乡市、济源市、舞钢市、登封市、黄石市、株洲市、广州市、东莞市、潮州市、贵阳市、银川市、克拉玛依市、昌吉市、奎屯市 沈阳市、长沙市、敦化市、淮安市、上虞市、赣州市、宜都市、南充市、西宁市、新余市

篇11:新的《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相关制度和标准是逐步规范的。1997年,建设部提出了12条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建设部下发《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在申报范围、程序上进行了规范性要求;此次出台新的《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和《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办法》,内容上更规范,对申报城市要求更高,审查机制更严谨,更公开透明。

申报须符合四个条件

根据新标准,申报国家园林城市须满足以下4个条件,分别是已制定国家园林城市规划、并实施3年以上;对照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组织自检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已开展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必须获得省级园林城市称号2年以上;近3年内未发生重大破坏绿化成果的事件。新标准把“国家园林城市”复查时间由每五年一次缩短为每三年一次,复查合格的,保留“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复查验收不合格的,给予警告,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撤销“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三大基本指标上调

在新标准中,园林城市的三大基本指标较之前有所提升,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提高了1平方米。此外,在“园林城市基本指标表”中不再简单地把城市列为大中小三个等级,取而代之以人口数量作为标准,分为100万以上人口城市、50万至100万人口城市、50万以下人口城市,适应了现在城市人口急剧变化的现状。申报园林城区范围扩大

原来的申评办法规定只有直辖市的城区才可申报国家园林城区,新办法将其扩大到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城区。总体来说,我国园林绿化的发展东部优于西部,这是由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决定的;就是同一个城市,也有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整个城市申报国家园林城市有困难的情况下,允许符合条件的城区申报,从而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推动整个城市园林绿化的进步。已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城市所辖城区,不能再申报国家园林城区。审批程序更严格

以前各个城市申报后,由建设部统一组织对申报城市进行遥感测试,三大基本指标达到标准要求后,建设部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评审结束后,专家组把评估意见报给建设部,再由建设部城建司审查,报建设部常务会议审批。修改后的审批程序在评审中增加了一个环节,专家组评估报告出来后,需要再向建设部组成的评审委员会报告,由评审委员会对专家的评估意见进行综合评审,然后由建设部审批。此外还增加了公示内容,通过综合评审的城市需通过为期10天的公示。

增加立体绿化、驳岸治理

新标准鼓励实行立体绿化,规定立体绿化可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城市绿化面积,以此调动各城市进行立体绿化的积极性。

新标准首次提到对江河湖海等水体沿岸的绿化要求,纠正目前许多城市采用水泥治理滨河和驳岸的错误做法,提出按照生态学原则进行驳岸和水底处理。

篇12:国家园林城市主题班会

关于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主题班会活动的通知

各班级:

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号召,认真贯彻落实咸渭教发【2012】202号文件关于印发《教育系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切实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全面宣传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提高爱绿、护绿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在爱绿护绿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请各班级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具体要求如下:

一、活动主题: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活动对象:全体学生

三、活动形式:以班级为单位,以主题班会形式自主开展活动。

四、时间安排:2012年12月3日(星期一)下午第四节

五、活动要求:

1、各班应高度重视,班主任结合本班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好此次班会教育活动。

2、教室黑板必须有醒目的主题。

3、班会力求形式多样、新颖,可以通过讨论、演讲等多种方式,倡导学生就活动主题开展讨论和交流,推动此次活动的深入开展。

4、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能深入学生内心,使学生有所悟,有所启发,有实效。

5、主题班会活动记录及时交政教处存档。

风轮初级中学政教处

篇13:国家园林城市申报

一、主要指标分析

国家园林城市主要标准是:秦岭淮河以北, 50万以下人口的城市, 建成区绿地率要达到34%以上, 城市绿化覆盖率38%以上,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8.5平方米, 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5平方米以上, 市区干道绿化带面积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并且对创建城市在创建组织领导、管理制度、景观保护、居住区绿化、单位绿化、苗圃建设、义务植树、立体绿化、园林建设、生态环境、市政设施等方面都有一系列严格标准和量化的要求。

即墨市在建成区40.5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34.45万人时, 经绿地信息遥感, 建成区绿地率33.5%, 绿化覆盖率36.6%, 人均公共绿地8.07平方米, 绿化指标达到了省级园林城市标准。2008年我市建成区面积和常住人口分别增大到49.1平方公里和44万人。目前市区园林绿地总面积1356.8公顷, 绿化覆盖面积1482.3公顷, 公共绿地278公顷。按照新修订的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衡量, 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面积分别相差312.6公顷和383.5公顷, 公共绿地缺96公顷, 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差距比较大。国家明确规定, 对申报国家级园林城市的考核, 是利用航空遥感核实申报数据的准确性, 如果其中三大指标不合格, 就不再继续进行后面的审查程序, 可见对创建的各项标准要求是既高又严。为此, 我市必须针对城市绿化总量不足的现实差距制定相应措施, 加大投入, 加快建设弥补城市绿化各方面的不足。

二、现状与问题

(一) 城市公园绿地问题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功能作用发挥最强、指标提升性最快的绿地, 最能体现城市园林化水平。但我市城市公园绿地量目前存在严重的不足, 特别是中心城区预留公园绿地偏少, 使城市中心区人均绿地指标低, 达不到人均5平方米以上的国家指标。表现在各类公园、绿化广场、街头绿化游园数量少、规模体量小、种类单一, 分布不匀, 现有公园中基础设施和景观建设配套未全, 不能满足服务半径500米 (1000平方米以上公共绿地) 的要求。我市中心城区、北部、西部问题尤其突出, 比如西部现在有安居小区、德馨苑、名门世家、瑞纳鳌园、即发阳光城、马山新城、园丁小区等11个小区, 居住区密集, 但公共绿地严重偏少, 没有一处大的公园绿地。

同时, 自2005年以来, 建成区没有建设一处大型绿地, 这不能满足“近三年, 大城市新建综合性公园或植物园不少于3处, 中小城市不少于1处”国家标准要求。

(二) 城市道路绿化问题

城市中心区大部分道路只有行道树和极小面积绿化。不能满足“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在95%和80%以上, 市区干道绿化带面积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的国家要求的标准。缺少成体系、有厚度的绿色林荫路网, 严重存在建成区外主要道路绿化强于建成区内道路、建成区内主次干道绿化投资不足等问题。

(三) 单位及居住区绿化问题

单位及居住区绿地纵向比进步较大, 但绿地达到优良率的总数不高, 建成区内几百个单位达到园林式单位标准的不足20% (国标60%) , 成规模居住小区中, 达到“园林小区”指标的也不足30%, 不少居住区绿化建设仅满足于国家规定的临界指标。

(四) 绿化管理存在不足

即墨市根据园林绿地养护管理的实际,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出台了城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办法和《即墨市城区招标养护绿地考核办法》, 绿地管理取得很大成效。但由于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我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还需要重新修订。在城市规划的执行过程中, 绿地系统的建设目标难以实现, 绿地被缩减规模、缓建、变更或取消也经常发生。即便是已经建成的绿地, 也经常被蚕食和侵占。

三、对策与措施

创建园林城市是一项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市统筹协调、科学实施。对此, 要加强领导组织实施, 把创建的各项目标任务细化, 量化分解到重点涉及的三个办事处、林业、交通、国土、环保、财政等各市直机关职能部门, 按照职能职责, 明确创建任务, 落实责任主体, 定时间、定要求、定责任, 并纳入市政府各年度目标考核, 形成共同分担, 多元化投入的绿化建设管理机制。

(一) 强化政府主导性角色

在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中, 政府主导性集中体现在规划上要坚持环境优先原则, 在建设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在观念上要坚持对公众的生态意识培养原则, 实现城市绿化规划、建设、管理上的控制性、规范性, 提升城市的绿化生态指数, 最终给老百姓塑造出科学合理的、经济节约的、高效适用的城市绿化体系。

未来两年, 政府需要加大建成区内在城市绿化建设及管理上的资金投入, 至少建设一处综合性公园, 充实一批500~1000平方米面积的街头绿化游园, 按500米服务半径规范, 给周围群众提供游憩去处。把近郊甸子山、小龙山打造为具有特色的郊野公园。将城北小李村周边现有绿地改建即墨市水景植物园一处, 从而提高建成区内人均公共绿地指标。

政府主导性道路工程要特别注意绿化配置指标差的问题, 加强道路绿化厚度, 在主干道转口处多配置街头游园绿地。如绿化长江二路及青银高速马山出入口周边。将城西新建主干道打造为展现城市风貌特色的绿化景观路, 使各类街道绿化普及率达到95%以上。取得城市绿化重要部位的突破性进展, 带动城市绿化全局性发展。

政府要更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和各种积极性参与到城市绿化建设管理中来, 积极探索城郊公园、绿地的多元性投资, 同时带动周边地区苗木、花卉及休闲旅游产业兴旺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建成区, 要更大力度组织群众义务植树, 绿化认建认管认养, 鼓励捐资捐树建设公共绿地。

(二) 大力实施“绿线”管理

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必须以城市“绿线”管理作制度保障, 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绿地控制、保护上的薄弱环节, 杜绝改变、侵占、蚕食绿地的情况发生, 依法建绿护绿, 促进城市绿化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 同步提高。要依据规划实行城市“绿线”的划定, 明确哪些区域是不能开发的禁建区, 强化对城市绿地系统重点部位的公园绿地、河岸绿地、道路绿地、防护林地、风景林地等生态与景观敏感区, 贯彻落实《青岛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实施办法》, 对古树名木实行严格的责任制保护。因建设或者其他特殊情况, 在城市“绿线”范围内的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要限期迁出。加强执法力度, 从而有力保护城市现有绿化成果, 落实好规划绿地建设, 遏制高速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

(三) 拓宽公众的参与渠道

打造园林城市, 加快绿化发展, 必须大力拓宽和延伸公众参与城市绿化渠道, 公众力量始终是创建活动的坚实基础。并且, 我国《城市绿化条例》明确规定:“城市中的单位和有劳动力的公民, 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植树或其他绿化义务。”这个法定内容, 既明确了公众的绿化责任, 又指明了城市绿化的发展路径。一是广泛推动门前“三包”中包绿化的责任落实, 通过指导督促, 检查评比, 把社会单位、社区力量、个体工商户的积极作用广泛调动起来, 以绿治脏, 促进立体绿化, 拆墙透绿等方面的绿化改善, 形成全社会爱绿护绿、养绿添绿的绿色文明意识和绿化风尚, 把环境绿化上升为对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建设的持久行动。二是提升单位和小区绿地水平, 深入开展园林式单位 (小区) 及园林绿化优秀工程等创建活动, 以绿化先进典型作推动, 激发公众在绿化上争先创优。三是鼓励支持城乡结合部农户在规划指导下,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经济型园林绿化产业, 引导他们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建设绿化经济林、苗圃花圃草圃, 私人投资建郊野公园、旅游绿化景点等。

(四) 建设节约型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在产生良好环境效益的同时, 自身也需要相应财力投入和资源消耗。要牢固树立自然、庄重、简朴、节约的城市绿化理念, 把节约理念贯之于绿化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维护全过程。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和资源搞绿化, 形成资金资源投入和良好环境产出之间比值的最大化。

(五) 坚持生态观念的培养

要以创建园林城市作为载体, 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手段, 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绿化生态理念, 培养广大市民热爱自然, 保护环境, 共建生态即墨、绿色家园的自觉意识和创建积极性。采取争创园林式村、镇、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绿化先进人物等绿色培育活动, 把公众的环境绿化意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新水平, 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夯实思想基础。

上接第265页

高、市场前景好, 代表究的最高水平, 加快化, 对于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此, 除了要加大科技度, 市政府还要设立科金, 用于支持获得科技果的转化。

(五) 每年召开一会。进一步扩大科技奖全社会营造起“尊重知人才”的浓厚氛围。

四、加大科技奖励会效益评价

通过加大科技奖下效果:

一是可以激发科创造性, 引导企业和科发投入。通过科技奖每年至少可以引导相资金, 将有效提高我

二是通过设立科金, 转化推广一批重大技成果“重研发, 轻升行业竞争力。每年吸新技术成果来我市转化化后年经济效益可达

三是通过对科技类和社会公益类, 使科支持经济发展向支持经可持续发展转变。

四是通过设立技步提高区域原始创新能技企业和科技人员加快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五是通过科技成励, 可以引导更多的企织科技创新活动, 加快产力的转化。

篇14:国家级课题申报乱象

但是,知情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这个机构正在渐渐将课题申报、鉴定及其所涉及的科研经费,纳入只有自己能够控制的暗箱操作。

全规办成立于1983年,是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常设办事机构,设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教科院),由中国教科院院长兼任规划办公室主任。据其官网介绍,该办公室的主要职能是负责组织制定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和实施,组织课题评审立项、负责课题日常管理、鉴定和成果推广。

在中国教育体制中,国家级课题是晋升、职称评定、学术成果的重要衡量标准,有些大学甚至直接规定:没有国家级课题无法晋升为教授。因此有评论说,获得国家级课题可以改变一个学者的一生。

但当一年400多个国家级、部级教育课题的申报和申批权力,集中在一个小小全规办手中时,其实施景象正在渐渐变得模糊。

被质疑的游戏规则

在改变游戏规则之前,整个评审流程并未引来太大的非议。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共有15个学科组,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课题分为国家级重点、国家级一般、国家级青年基金、教育部重点、教育部青年专项等。按照级别,课题经费从25万到2万不等。申报成功者,要在1至3年内完成,最长不超过5年。而国家重大委托课题由全规办负责委托单位和个人开展研究,不接受申请。

申报课题的评审环节也很严格。2008年前,每个学科组的10名专家,大致分成3个小组,用两天左右时间审阅申报材料,在小组中投票后,排名靠前的选题获得在全体专家会议上汇报的资格,由专家们集体讨论后再投票。只有得到三分之二以上的投票,才能最终通过,现场唱票并宣布结果。为防止漏过优秀课题,还设置了专家附议。

某学科组前组长张君曾多年从事评审工作,他说,以往每年到后期来“打招呼”很多,有的发短信,有的打电话,还有的登门拜访,不过因为涉及到后面的专家组讨论和现场投票环节,“打招呼”的作用通常也不大。

2008年后,申报评审办法做了修改,讨论环节取消,改为专家独立打分后投票,投票结果并不当场宣布,专家也不知道评审结果。一位曾参加评审的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打分很高的课题,最终没有获得通过。“改规则之后,全规办的操作空间变大了。”他质疑道。

一位申报人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他于2008年申报了一个课题,未能通过,2010年再次申报时,他通过特殊渠道得知自己的得分排名靠前,但最终通过申报的名单仍然没有他的名字;更蹊跷的是,这个课题后来由另一个申报者成功申请。

但中国教科院院长、全规办主任袁振国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之所以会取消讨论环节,是考虑到这个过程中的人情因素很难控制。他否认专家对于投票结果不知情,“每组都有统计员,打分结果出来后会宣布。”

规则修改的内容,还包括结题鉴定费用的分配。原来每个课题需由课题人交3000元鉴定费,5名专家为一组,鉴定1个课题,每位评委的鉴定费是600元。修改后的规则是,5名专家共同鉴定5个课题,每位评委的鉴定费为1000至2000元。也就是说,一组5个课题共有15000元鉴定费,但仅支出5000-10000元专家评审费。“一年有400多个课题,剩下的钱去哪里了,没有人公开过”。知情人说。

袁振国表示,对此并不知情。

更让课题申请人感到蹊跷的是,按规定,成果鉴定所需经费从课题研究经费中支出,但课题负责人要在报送鉴定材料时先行垫付,垫付的方式只有一种:邮政汇款,收款人为全规办一名主管。多位申报人以及中国教科院员工均质疑,这是一种脱离财务监管的收款方式。

合作换课题?

对于普通院校教育工作者而言,国家级课题似乎遥不可及,但如果成为中国教科院的合作单位,就不算难事了。

从2008年起,中央教科所(2011年更名为中国教科院)与杭州下城区、成都青羊区、大连金州新区、深圳南山区、宁波鄞州区、重庆九龙坡区等6个地区签订合作协议,成立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每个区的区政府每年向教科院支付200万科研经费,以及50万专家组活动经费。中央教科所则派出博士后或刚毕业入职工作的博士作为专家组成员,前往实验区开展科研项目并指导当地教育工作。

一位看过合作协议的知情人士透露,在协议条款中明确规定:院方帮助实验区申报一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新闻周刊》查阅2008年至2012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名单,上述6区的确都获得了至少一项国家级课题,每项国家级课题经费8万到12万不等。

袁振国对此回应称,实验区是通过正当途径申请到的课题,他们都有着良好的教育积淀,拿到课题也属正常,“在我们帮助下,实验区教育水平提高,他们申请到课题也是实验区成功的体现。”

以杭州市下城区为例,在该区与中央教科所签订协议的当年,下城区教育局和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分别获得一项国家级一般课题和一项教育部青年课题,分别是:《以教育生态理论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践研究》,和《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前一项课题由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主持。据该局官网资料,这项研究在当年全国8000余项申报课题中脱颖而出,成为68项国家级立项课题中唯一一个由县区级教育行政单位申报的课题,“这标志着我区教育生态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下城区教育局在次年下发的“下教研发(2009)2号”文件中专门提到:要加强与中央教科所、浙江大学等单位密切合作,整合资源,确保各类课题顺利推进。这一年,下城区再获两项国家级课题。

据该局公开信息,2012年4月,这个课题的结题鉴定会在下城区行政中心举行,全规办主任袁振国、副主任刘贵华等组成鉴定组对该课题进行了评议与鉴定,袁振国还在会上代表专家鉴定组亲自宣读了鉴定意见,顺利结题。

另一项合作也颇受业内质疑。2009年,杭州师范大学与中央教科所签订了《国际教师学习与发展研究》协议,项目为期两年半,由杭州师范大学提供200万元的科研经费。

自此之后,杭州师范大学迎来了国家级课题丰收季。2009年一年,杭州师范大学就获得了5个课题,其中1个国家级一般课题,其余均为教育部重点课题。根据全规办公布的2006-2012年立项信息,这是杭州师范大学第一次获得国家级课题。

据《中国新闻周刊》统计,自2009年签订合作协议至今,杭州师范大学共获得6个国家级课题,8个教育部课题。值得一提的是,国家级重点课题每年仅10项左右,绝大部分获得者来自211名校,而杭州师范大学不在此列,却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各获得一次国家级重点课题,分别是《农村教师发展状况和保障机制研究》和《高中阶段的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杭州师范大学每年会请中国教科院《国际教师学习与发展研究》课题组的成员赴杭州一至两次参加活动,并向袁振国请教申请如何国家级课题,袁也会给予建议。

一位业内专家分析,200万元的合作项目,比较几十万元的国家课题,若涉嫌交换,看起来是亏本生意,但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国家级课题带来的更多是无形财富,包括个人晋升,学位点申请等评定在内,都需要曾承担过国家级课题这项硬指标,这是花钱都买不来的。

另有多位中国教科院员工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以上诸多合作项目中的巨额科研经费和活动经费,从未以任何方式做过信息公开。

课题,让领导先拿

获得课题的不止合作单位。全规办领导成为近水楼台的受益者。袁振国和三位全规办副主任都成功申请到了课题。如果说,他们的确具备相当的科研能力,但他们一方面是申报者,一方面又是审批者,负责审批自己申报的课题。

按照《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申请人同时只能申报一个课题,以往申报通过的课题,未结题前,不能再次申报。但据公开信息,全规办主任、中国教科院院长袁振国本人,就承担有多项课题,并且自2006年起,就没有结题记录。

除了全规办面向全国的课题外,中国教科院自行组织申报的公益金项目也颇受争议。

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央财政设立了“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简称公益金),以促进科研院所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

2007年,中央教科所获得了首笔资金,共计380万。该院数位员工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2009年前后,因科研经费违规使用,财政部中止拨款,一年后才得以恢复。但袁振国的解释是,“我们对公益金管理办法没有吃透。”

根据财政部《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财教〔2006〕288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规定,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的申报,由科研院所自行组织,原则上每年一次,每人或团队限申请一项,已获支持尚未结题的不能申请新项目,申请者年龄在40周岁及以下。”

然而,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度,该院共有33人获得了43项公益金集体项目的立项,包括袁振国在内的10人拥有2项及以上课题,最多的竟达到4项,按照中国教科院公布的《关于2012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申报立项的通知》,每项负责人则掌握着10万至15万科研经费。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33名获得项目者中,30人为院领导和中层干部,大多数年龄已经超过40岁。

袁振国对此解释是,这是全国科研院所的通行做法,科研需要老中青三代合作,没有40岁以上科研人员传带作用,课题很难开展。

依据管理办法,课题项目和项目负责人的遴选,应当在科研院所的学术委员会评议后,按照科学民主的原则公开公平的选择,并对结果进行公示。不过,在中国教科院2012年度公益金项目中,该院25名学术委员会成员,除5名院外人士外,共有14名学术委员会成员获得了公益金项目。

按照规定,公益金项目课题分两次拨付经费,项目成员集体监督使用,最后经负责人签字报销。但多位中国教科院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在2013年5月的全院大会上,院纪委书记史习琳发布通报,有人使用假机票行程单报销。

史习琳本人拒绝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此事,但袁振国承认确有用假的机票行程单报销的事情发生,“但科研人员不知情,我们已经把那些机票代售点列入黑名单”。

课题申报规则到了改革关口

张君有些厌倦自己的工作,课题申报间隔年限从5年缩短到3年,再到如今的每年一次,课题越来越多,“似乎上一轮刚评完,新一轮又来了”。

课题申报频次增加的背后是国家投入的加大,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经费投入从2002年的330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3300万元,10年增长10倍。根据全规办公布的数据,“十一五”期间课题的经常性经费从2006年度的810万元逐年上升到2010年度的2600万元,课题的申报数从2006年的6000项,激增到2010年的10000项。

看着大量未被评上课题的项目书整车地拉到垃圾场焚毁,这位从事20多年科研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耗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课题的意义究竟有多大?

在他看来,教育科研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到底起到多大作用本身很难评价,在这种情况下,申报周期是否需要如此频繁,经费应该用在哪里,值不值得花,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张君一直认为国家需要重视人文研究,“但现在的课题相当多是短期行为,不做一手研究,不做田野调查,多是网上查找文献,不是所有的文科都需要投入那么多钱。”

一位曾在全规办工作的专家也持这种观点。他说,现在大多课题多为文献性的,需要数据引述和分析,可数据是免费可查的,不用出差,只需案头工作,这样的课题经费,却常常高达十多万,“这钱怎么花,我都替他发愁”。

另一位参与课题申报评审的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有的课题不揭露不研究问题,完全是歌功颂德,有的则做完之后集结成书,只停留在书面,没有变成改革的实际行动,更有甚者只是为了申报而申报。“现在的最大问题其实是课题申报、评审过程不透明,应该采取行业专家的第三方监督,避免上下级的行政性监督。”

张君透露他的另一个发现:有申报者在全规办申报后,又简单修改下标题和内容,继续在省里或其他社科基金申报,这就意味着同一个课题理论上可以拿到多笔经费。

上一篇:人物心理描写的好句积累下一篇:入园难入园贵原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