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2022-09-10

现代城市园林绿化能够很好的实现生态园林效应的打造, 可以给城市居民提供更为舒适的生活、工作与居住环境。随着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能够意识到园林绿化建设在优化我们的生活环境方面能够发挥的积极效用。

1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及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发展现状

由于生态环境建设和城乡绿化的发展需求, 再加之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刺激因素作用, 据统计我国从2010年到2015年, 绿化苗木生产规模扩大非常迅速。这表明, 2010年~2015年, 盆栽植物和观赏苗木的平均种植面积的增长速度分别为22.07%、44.63%, 要高于销售额的增长速度20.92%、30.71%, 尤其是观赏苗木更加明显, 说明我国绿化苗木市场已经开始接近饱和。近年来苗木花卉生产规模扩大非常迅速, 有些地方甚至是是以几何基数增长的。

从全国范围来看, 我国绿化生产经营行业存在一定的区域性。由于不同省份之间城市生态绿化起步时间不同、产业化发展水平各异、规模差异等因素的存在, 我国绿化苗木种植业的发展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目前, 我国形成了绿化苗木种植业的四大主要产销中心, 分别为:一是以浙江、江苏为主要生产区域, 其主要市场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二是以河南、山东为主要生产区域, 其主要市场为北京、天津地区;三是以广东、福建为主要生产区域, 其主要市场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四是以四川、江西、云南为主要生产区域, 其主要市场为西南地区。因此,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园林建设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 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园林效应

2.1 利用园林建设来吸收有害气体

加强对于现代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其生态园林效应有诸多体现。比如, 植物叶片对于二氧化硫就有着非常好的吸收能力, 当其被置于含有二氧化硫的环境中时, 植物体内二氧化硫的含量可以是正常状态下的五到十倍, 并且植被有较好的废气的处理能力。绿色植物的这一作用能够极大的帮助我们净化空气, 优化我们的生活、工作与居住环境。

2.2 利用植被来净化水体和土壤

植被还能够非常好的净化水体与土壤, 这也是形成园林生态效益的一种形式。实践表明, 树木可以非常好的吸收水体中的物质, 这会有效降低水中细菌的含量。很多水生植物及沼生植物都能够极好的净化城市污水, 对于污水中的微生物、细菌等能够有效进行降解, 这会极大的优化水体与土壤, 营造更好的城市生活环境。这也是很多城市社区中会加强园林绿化建设的一个原因。

2.3 调节气温及湿度

园林植被在调节气温及空气湿度方面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在炎热的夏天树荫下的气温大概比无绿地的气温要低3~5℃, 这也是在炎夏人们在有树荫遮挡的地方和无树荫的区域会产生强烈的体感温度差异的一个原因。一般情况而言, 树冠的茂密区域能够遮挡住太阳辐射热量的70%左右, 这会非常好的实现对于温度的调节, 增强人的舒适程度。另一方面, 绿色植被在调节空气湿度上也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一般认为, 相对湿度在50%上下时是人体最为舒适的, 而绿色植被在呼吸作用中会释放大量水分, 这会极大的提升空气湿度, 让周围的环境更加舒适宜人。

2.4 实现通风防风以及降低噪音的作用

园林建设还能够为城市环境的通风防风带来帮助, 并且可以很好的降低城市的噪音污染。一片区域性的林地能够和周围其他地区形成明显温差, 而这又会进一步形成区域性的气体环流, 带来更好的通风效应。这在城市建设中能够显著的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让密集楼群内也可以提升居住环境的通风量。

2.5 发挥园林植物的环境指示作用

园林植被不仅能够极大的改善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以及居住条件, 园林植被还可以发挥一定程度的环境指示作用, 这种效应通常见于植物群体间。鉴于植被对于环境因子影响反应的不同特征, 可以将其划分为外显型和积累型。外显型一般通过植被体表的一些可见特征来指示环境条件, 积累型则通常需要某一因子, 一般为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反映出来。

结束语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能够有效推进生态园林效应的不断形成, 这在改善我们的整体工作、生活与居住环境上意义极大。绿色植被不仅能够有效吸收空气中有害的气体, 它也能够极大的净化土壤与水质, 并且还能够让局部空间的通风防风效果更好。加大对于城市园林绿色建设是构建生态园林城市的一个基本要求, 这也是不断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的一种方式。

摘要:随着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能够意识到园林绿化建设在优化我们的生活环境方面能够发挥的积极效用。本文论述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及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发展现状, 分析了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园林效应。

关键词: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生态

上一篇: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短期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分析下一篇:非织造专业实验改革与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