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描写景物

2024-04-21

虚实结合描写景物(精选12篇)

篇1:虚实结合描写景物

虚实结合描写景物

虚实结合描写景物

作者/ 宋红艳

在写作记叙文时,时常需要描写景物。景物描写同学们一般都会,但是很难写得生动感人。我们都知道,景物描写的最高境界是情景交融,也就是在描写景物时,把作者的主观感情融人到客观景物之中,所谓“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但写出可触可感的客观实景,而且把景物写得充满情意,这样的景物描写才能达到生动感人的效果。为了达到上述效果,我们在描写景物时就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所谓“实”,指对客观实景进行描写;所谓“虚”,指对人的情感态度进行描写;所谓“虚实结合”,就是对景物进行“情景交融”式的描写。只有虚实结合,才能把景物写得生动传神,有诗意,有特色,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进行景物描写时,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我们可以进行联想或想象。具体写作时可侧重联想,也可侧重想象,或二者兼而有之。如:

过午之后, 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竞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醺,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看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的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呜声,竞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鸪吗?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苍凉了哪!“咕――咕――”奔驰在石板路上嚼嚼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郭枫《空山鸟语》

郭枫的《空山鸟语》是一篇颇受称道的经典美文,其写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这段描写就是如此。在文段的后半部分就运用了联想的思维方式,那缥缈的鹧鸪的鸣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作者由此联想到“江南”的“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长檐飞角的小街”“江畔的落日…奔驰在石板路上嚼嚼的马蹄声”。这种联想实际上含蓄抒发了身处“海角孤岛”上的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之情。正是这种融入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使得文章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再如:

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凡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儿;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写作技巧 )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槌,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像……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

――董滇宁《江南雨巷》

文段的前半部分是对江南小巷的实景描写,后半部分对蓝衣少女的描写,属于虚写,运用了想象的方式,在实景描写的基础上,作这样的想象是合理的,“八角的古井”“蓝衣少女”“极粗的衣槌”这些想象中的景、人、物更加显出江南雨巷的幽远空漾,令人神往。

再看这段描写: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渣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

――朱自清《绿》

朱自清的《绿》是散文中的传世名篇,他对梅雨潭的绿的描写引发了人们多少优美的联想和想象。这段文字综合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相结合的方式,由梅雨潭的绿联想到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和秦淮河,而这些地方的绿不是“太淡”“太浓”,就是“太明”“太暗”了,这种联想、比较就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无可比拟的美。文段后面“裁你以为带”“挹你以为眼”的描写就属于想象了,这种想象更加凸显了梅雨潭的美好,也把汪汪一碧的潭水写活了。

在进行景物描写时,从修辞方法上的角度说,可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尤其是运用拟人、比喻的方法。如:

今天我去访问伤兵。满天低垂着湿润欲滴的云,时时像是忍着眼泪的样子,竟或有一阵雨丝,追着飒飒的秋风扑上你的脸,但立刻又戛然停止,像不屑哭泣似的。江水和天空像是一双愁容相对的朋友,带着沉痛的忧郁,和暗淡无光的灰色。横卧在江天之间的绿洲,也觉得很无味,收去了它的颜色。

――方令孺《古城的呻吟》

这段描写写到了阴云、雨丝、江水、天空、绿洲等景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自然景物写得充满情意,生动感人。作者用这样的方法描绘了一幅暗淡、阴郁的画面,渲染了特殊时期(本文发表于1937年11月)特殊事件(访问伤兵)背景下的悲凉的气氛,非常具有感染力。

前文《绿》中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如“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等等,从不同角度细腻描写梅雨,潭独特美好的“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是建立在联想、想象的基础上的,修辞方法的运用和思维方式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在进行景物描写时,如能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思维方式或修辞方法,就会写出生动感人的 篇章,上述选段就是极好的例证。

当然,一切方法都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在平时要有生活积累。在生活中要有一颗细腻、敏感的心,注意观察、感受生活,积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动和感受,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样在写作时才不会为“无米下锅”而苦恼,才能结合有效的方法写出生动感人的 篇章。

[作文训练]

在你的生活中,总有一处风景让你难忘,它或是故乡的小山、小河、小树林、田野,或是异乡的山水、小镇,甚至天空。或是自然景观,或是人文景观,总有一片倩影投映在你的心湖,让你为之心动,让你魂萦梦牵,念念不忘。请以“难忘的风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体裁为记叙文或散文,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

篇2:虚实结合描写景物

虚实结合

有人说,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此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细节描写不是细致描写,也不局限于人物描写。

实际上,细节描写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勾勒,粗粗几笔,绝不浓抹重妆,它有时是一个词,有时也可以是一两句话。简言之,简单粗略是它的表象,而真实、生动、传神、与从不同是它的内核。

细节描写在人物描写中使用率较高,它为人物描写增了光添彩,真可谓“细微处风真情”。例如:

1、肖像描写兼神态描写。《故乡》中的“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2、动作描写。《孔乙己》中孔乙已拿钱的动作“排出”“摸出”。

3、语言描写。《范进中举》中范进说“噫!好了!我中了!”“噫!好了!我中了!”“中了!中了!”。

除此之外,在对场景,景物进行描写时,也常运用细节描写。例如:

1、场景描写。《孔乙己》中咸亨酒店里的人对孔乙己的“笑”,“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空气”。

2、景物描写。《骆驼祥子》中“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树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由此可见,人物、景物、场面描写中都可以灵活地进行细节描写。有了它,读者就记住了作品中的人、景、场面;记住了作品;记住了“经典”。细节描写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震撼力量。

又有人认为,虚实结合中的“实”是指实际存在的,“虚”是指不存在的。这有望文生义之嫌。试问,“实”到底是指什么?“虚”究竟又是什么?

其实,虚实结合是一种写作技法,它能使文章言之有物且有情,即内容丰富,情感真实充沛,进而,规避了平铺直叙。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人、物、景、场面,它诉诸视觉、触觉、味觉、嗅觉,使读者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闻得出。

“虚”是指倾心用情去体会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描摹本无情的景物。例如,心理活动,是通过联想和想像来“解读”。景物描写,可借助联想或想像,巧用辞格,特别是通感,感官置换,化无情为有情,变抽像为具体可感。“虚”启示了作者的想像和联想思维,也调动了作者的情感,使文章具有创新感,亦让读者拓宽了思考的空间。

篇3:虚实结合描写景物

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 写景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艺术表现手段。从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到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春》, 哪一篇诗文中的写景不是脍炙人口, 为我们文学的宝库留下了璀璨夺目的瑰宝?美丽、生动、形象、逼真的描写将景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带给我们美的无比愉悦;那些情景交融的精美文字更使我们流连忘返, 拍案叫绝, 叹为观止。毫不夸张地说, 一篇好的写景文章是作者的文学功底和其对生活的热情的体现。中学生充满了激情和生命力, 只要学会写景文章的写作, 他们就会有一支描绘五彩缤纷青春和丰富多彩生活的妙笔。

怎样才能让中学生喜欢并擅长去写景呢?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把学习写景与阅读结合起来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在阅读中让学生欣赏美,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对写景的畏惧和不自信, 重视启发式教学方法, 重视整体感知, 重视学生情感的调动和想象的激发。

首先, 要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作者景物描写的美, 让他们产生心灵的震撼。名作欣赏能让他们认识这些美。如欣赏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我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 头脑中便会出现这一幅壮观的景象:在广阔无垠的大平原上, 远方的黄河滚滚向东;更远方的大漠, 一直延伸到天边;傍晚, 如轮的落日, 显得格外的圆, 通红地挂在天边, 整个天空都快变成金黄的了;没有风, 村落里的炊烟开始升起, 如圆柱般直入天空。这壮丽的景象让学生那么激动。通过欣赏, 学生受到了美的感染, 兴致也高涨起来, 这个时候他们已经跃跃欲试, 再让他们描写曾打动自己的景物, 也就比较顺畅了。

在阅读中给学生以美的欣赏, 学生对景物描写也就会自然而然地亲近许多, 写出美丽文字的渴望也就会越来越强烈。

二、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观察意识, 培养学生观察的品质

写景文章之所以难写,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内容可写, 即便他们看到了景物, 有了写作的冲动, 但一动笔, 头脑里却是一片空白, 想写的内容早就不见踪影, 或者是行文无味, 欲言又止。这是因为他们缺乏观察。对对象的细致描写是写景的必要内容, 心中无物, 成了学生写作中的最大困难。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呢?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品质。

教师必须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 精美的文字都是与作者细致的观察分不开的。要使文章优美,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有意识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细致的观察实质上也是一种材料的积累, 基于丰富的材料积累, 写景的时候就如探囊取物, 轻巧自如了。

学生除了要培养强烈的观察意识外, 还要掌握观察的一些重要方法。一是对所观察的景物要有一个整体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把握, 而且对景物的远近、高低、动静、整体与局部都要有一个鲜明的轮廓感觉。有了这样的观察, 自然就会做到“成竹在胸”。移步换形, 定点换景, 高处鸟瞰, 这三步既是写景的自然顺序, 又是观察景物的有效方法。二是在观察中要利用一切的感觉器官全方位地去感受物件, 唯有如此才能达到“我在物中, 物我交融”。如《听潮》一文中, 作者便是调动了听觉去感觉那澎湃的海潮声, 利用视觉去欣赏那一条银色的通往月亮的路, 利用触觉去接触海浪击起的浪花的飞沫, 利用嗅觉去感受海水咸腥的气息。

三、在阅读中教会学生写景的技巧, 指导学生细致地描写

学会了观察的方法, 学生胸有成竹, 对于写景工作而言已完成了大半。然而要使文章生动优美, 学生在写作中就要能够娴熟运用所学的写景技巧。有的学生写景只是一种简单的直描, 将景物丰富的美感只用区区几个形容词直白地描写出来。有一位学生写春雨:“春雨落在脸上, 有一些冷的感觉, 舒服极了。”究竟这种冷是一种什么程度?与冰雪的冷是否相同?又是怎样的舒服?读者不得而知, 难以引起共鸣和得到美感。在《春》中, 读者可以尽情地欣赏到朱自清运用如椽之笔, 以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 把春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春雨“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从头到脚部是新的, 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 花枝招展的, 笑着, 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腿, 领着我们向前去”。如此一写, 春天给读者的印象就生机盎然、生气勃发了。除了修辞方法之外, 写景还可以用象征、对比、烘托等手法。当然写景有时也需要恰当的直描, 在此基础上作者再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和写作手法, 把对景物的美感多层次、立体式、全方位地描写出来, 这样可以让读者细致地拥有作者的感受, 一起共鸣于作者的激情。

四、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提升学生作品的主旨

一篇成功的作品, 给读者的不仅仅是如对眼前的优美景象的描绘和对景物细腻的感受, 更为重要的是作者深刻的思想。在《春》的学习中, 呈现在学生眼前的就不仅仅是一幅幅的“春花图”、“春雨图”、“春游图”, 让学生感受更深刻的是作者在春光中飞翔的翅膀。在作者眼中, 春天是具有无限生机的“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姑娘”、“健壮的青年”, 春天与一切新鲜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表达了作者站在春天的门前那种激动、兴奋与欣喜的心情。显然, 这些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之所在, 是文章情与景的主宰。学生怎样才能做到情与景交融?教师要指导学生想象, 鼓励他们展开想象、联想, 将眼前的所见与他们对生活的感悟、思考心灵协调起来, 加以升华, 从而使心灵得以飞扬。想象、联想不但能够扩大文章的内容, 还可以深化文章的主题。

在《春》中, 作者写风, 引了一句“吹面不寒杨柳风”, 借用优美的古诗文, 在文采飞扬中调动读者的联想, 将诗句中的丰富感情恰到好处地连接到文章中来, 扩大了文章的容量。作者身着长袍, 在小桥流水的野外, 迎风而行去寻春的形象如在眼前。因此学生在写景时, 展开丰富的联想, 把眼前的景物与自己的感情同古人神交, 并且恰当地运用典故, 以及引用优美的诗文、隽永含蓄的语言, 这样就会使文章的景物描写与感情的抒发更为耐人寻味。

情景的交融, 除了在写景中锤练精美语言来准确地描摹景物, 用巧妙的修辞手法来生动形象地抒发感情之外, 还可以在由此及彼的想象、联想中使浓郁的感情含蓄蕴藉地流淌出来。

五、在阅读中鼓励学生积累, 扩展学生写作的素材

在景物描写中学生同样要重视诵读与积累。景物描写有独创性, 文字活泼, 感受深刻, 这是最理想的, 但诵读与积累仍是十分重要的。它既能让学生在语感上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又是上文中恰当引用和移用的基础。如果没有丰富的阅读, 那么优美诗文的引用、联想的延伸、想象的扩展都是难以完成的。因此, 诵读和背诵名篇名段, 广泛地积累词汇在写景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语文学习的基本技巧是听、说、读、写。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在学习中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 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学生描写能力的提高, 同样离不开这种基础手段。在阅读中指导描写, 在描写中指导阅读, 是一种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陈胜全.景物描写课堂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 2007.7.

[2]语文学习编辑部.写作指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篇4:结合课文教会学生景物描写

《珍珠泉》一课,“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是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深褐色的石头,能看见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这段是属于自然风景的描写,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这样的美景怎能不吸引游客呢?《十里长街送总理》:“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又如《小英雄雨来》一课,“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许多芦苇……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12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这两段描写属于环境描写。前段写周总理去世后,首都人民为他送行的情况,周总理的逝世,全国人民是无比悲痛的。“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短短两句自然环境的描写更创造了悲痛的气氛。紧接着后边的语句是“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挤满了男女老少”。体现人们不怕任何困难为周总理送行,也体现人们对周总理的热爱。后段是对《小英雄雨来》美好家乡环境的描写。“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十几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体现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因此,这村就叫蘆花村。”

课本中《我的战友邱少云》“排炮过后,敌人竟使用了燃烧弹,我们附近的荒草着火了。火苗呼呼蔓延,烧得枯黄的茅草噼噼啪啪地响。我忽然间闻到一股浓重的棉焦味。扭头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着风势乱窜,一团烈火把他整个身体包住了。”这段是对战斗场面的描写,但它是段有景物、环境、人物的综合描写。衬托了邱少云为革命壮烈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据现行课程标准看,小学还是以记叙文为主,即记事、记人、叙景。那么小学阶段如何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写景呢?我觉得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鲁迅先生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首先要从身边的事物或周围的生活开始,抓住人、物的特性。一年四季,寒来暑往,事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春天,杨柳依依,花草遍地;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教师应结合课文中的范文,布置有关写景的作文。

例如:《春天》这篇作文,可引学生出外,以春游的方式去田野、河边,观察花、草、树木的颜色、生长状况;去河滩观察鸟类的活动情况;人们的劳动、钓鱼等场面。又如:《我们的学校》这篇作文,可组织学生由学校大门前开始,逐渐向里观看校园里的树木、花草及教室是怎样布置的。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我们应怎样爱护学校?怎样刻苦学习?这样按观察顺序把观察对象勾勒出来,要求学生看到什么,怎样想的就怎样写。结合写作文,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景物描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基础上,因人、因事、因环境而写好景物,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责任编辑 王波

篇5:描写景物的“五个结合”

苏东坡曾在一首诗中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一审美观念告诉我们:描摹景物不可只“浓”或只“淡”,而应该“浓”和“淡”相配适宜得当。“浓”就是要浓墨重彩,即对景物的某一部分进行精雕细刻,“淡”就是轻描淡写,即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勾画出景物的特征。怎样做到“浓”和“淡”相宜呢?“浓”绝不是事无巨细都需花费笔墨,“淡”也绝非都寥寥数笔,简笔勾勒,而应该根据主题的需要,分清主次,恰如其分地进行选择。对于那些与主题或所要表达的情感关系密切的景物要泼墨浓洒,也就是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从性质、形态、大小、色彩、声响、滋味等方面着力描绘,使之鲜明、具体和生动。与主题有着间接关系的则要淡墨勾勒,使之简洁、传神。

比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作者先抓住春山、春水和春日的特点,简笔勾勒,传神地勾画出了春景的轮廓。接着浓抹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迎春图。在描画春风图时,为突出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首先借助触觉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其次,借助嗅觉写“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最后借助听觉写鸟儿“清脆”、“宛转”的鸣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这样,从多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具体生动,美妙感人。

篇6:虚实结合

设计者:田建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

2、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正确运用 “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通过对高考试题中诗歌的鉴赏,总结体会如何对“虚实结合”作规范作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纯净美好的情感。[学习重点]:结合作品分析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及其作用。[学习难点]: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答案。[教学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归纳出答题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 柳永《雨霖铃》

二、导入新课:

(一)温故知新:

《雨霖铃》中那些是实写?那些是虚写?(答案略)

(二)知识小结:

古代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也是高考的考点之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总结一下虚实结合的相关知识。

1、什么是实写?

2、什么是虚写?

明确: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就是把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判断诗歌是否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其实很简单,我们只要找出诗歌的虚写就可以了,常考的虚写有几类:(1)诗人想象的未来之境:“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2)诗人联想的已逝之境:“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诗人想象的对方之境: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4)诗人想象的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实战演练:

《越中览古》 唐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问题:1.明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内容? 2.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明确:1.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2.前三句着重虚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破吴后热闹繁华的往事,结句实写只剩下几只鹧鸪在旧墟上飞来飞去的眼前之景,虚实对比,表达了昔盛今衰、人生无常之感。

四、巩固练习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明确:运用了虚实衬托手法。前两句实写作者在客栈抱膝孤坐、形影相吊的思乡之景,后两句设想家人围灯夜谈远行的自己。以虚写实充分反映出作者孤寂思家的心情,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也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五、链接高考:

【2014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琅琊溪 ① [宋]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问: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5分)

明确: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扩大了诗歌意境,丰富了画面的内涵。六:归纳总结答题思路:

1.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点明)

2.结合诗句说说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分析)3.分析手法表达的情感和效果。(总结)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首先了解了古典诗歌中虚与实的相关知识,通过练习归纳出了高考诗歌的答题思路。但是,从广义来说,虚实手法还包括实的写景、虚的抒情、实的叙事、虚的议论。要对虚实手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对此类题型有更熟练的发挥,绝非一节课所能达到,所以还需要同学们更多的练习。

八、作业布置:

赏析欧阳修《踏莎行》和杜甫《月夜》两首诗词的表现手法 附: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篇7: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

1.虚幻世界和梦境。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想象和回忆。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通。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属虚写,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后两句属实写,具体描写了满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和谐的搭配着。《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一诗中,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

3.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

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全诗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僻进山中的孤寂之情。

篇8:虚实结合 相得益彰

虚写与实写是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的:虚因实而更显得抽象,使读者在想象中获得更好的艺术享受;实因虚而更显得具体,使直接的描述更气象开阔,意蕴丰满。虚实结合,可以表现广阔的生活画面,复杂的生活事件;可以有效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深化文章的主题;可以使景物意境深邃,给人无限美感;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增大思想容量。

一、实写为主,虚写增色

这种方式一般用于描述性的文章, 无论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还是描写景物,作者大多喜欢具体地直接地描述人物的言谈举止、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景物的特点与变换,而把抽象的想象、联想等内容点缀其中,使形象更丰满,情节更丰富,画面更生动,意蕴更深刻。老舍《济南的冬天》写小雪覆盖的山坡:“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在实写的基础上,进行联想,描写幻觉,为画面增添了无穷意趣,给读者无限的美感。

二、虚写为主,实写铺垫

描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常常采用此法,如描写音乐、舞蹈等,写人的也有。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对其他方面的描述来表现要描述的主要对象的特点。刘鹗《绝唱》中描写王小玉歌声的美妙:“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是从味觉的角度写声音的甘美;“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贴”,是从触觉的角度写声音让人无比的舒畅;“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是从视觉的角度写声音给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运用通感手法将声音与人的各种感觉沟通起来,能将不见形影的声音有形化,让你可见、可触、可感、可品味,获得美的享受。汉乐府《陌上桑》写罗敷之美,也以虚写为主,主要通过环境、采桑的工具、首饰、衣着和行人的反应来进行烘托。

三、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写作时如果所谈论的话题比较抽象,就设法使它具体些、形象些,用实化的手法写出它的意境情感、语势来,话题含义、内蕴就显豁了。如“创新是什么?创新是古猿第一次从森林走向草地的勇敢,是只身驾驶独木舟横绝江河的胆识,是鱼儿第一次跳出水面的惊喜,是鸟儿第一次穿越云天的快慰。”创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将其化为“古猿走向草地”“驾驶独木舟横绝江河”“鱼儿跳出水面”等具体意境,以“勇敢”“胆识”“惊喜”“快慰”等心理品质或感受加以阐释,其含义就实在了。相反如果所表述的对象比较实在、具体,就设法使之虚化,写出它的意义来,写出它的韵味来,写出它的情趣来。如“儿女是父母的一部作品,不求妙笔生花,只愿质朴天成。”儿女是实在的,可感的,将之暗喻为“一部作品”,进而推出“妙笔生花”和“质朴天成”的评价,如此虚化,使语意升华,情趣、韵味显现了。

四、妙用比喻,捕捉物像

空虚的愁思是人们常有的一种心情,它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但它的确存在,压在人的心上沉甸甸的。自己能够真切地感受,却难以向别人言说。如何将心中愁思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呢?于是,高明的作者就运用比喻了。南唐后主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多少愁,不知道,你看看那一江春水吧,它滔滔东流,无休无止,顿时让人觉得愁思无穷,绵绵不绝。无独有偶,北宋词人贺铸写道:“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满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一连串举出三喻,将满腹的闲愁化为满地青草、满城飞絮、漫天梅雨,无边无际,不可胜数。愁思之浓,溢于言表。捕捉物像就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文化积淀,设法将人物虚拟的心情具体些、形象些。如一同学在《遗憾》一文中写道:“遗憾是楚霸王乌江自刎的鲜血,是文天祥在零丁洋里的叹息,是李自成在九宫山的殊死搏斗,是陈玉成那永不瞑目的双眼,是蒋介石在沙滩上那一行由深到浅的脚印。”作者把抽象无形的内心情感化为具体有形的实体,便于描写,促发读者在阅读时产生比较联想,得到美的享受。

五、烘云托月,侧面作笔

烘云托月就是借鉴作画中的手法,通过描述主要对象周围的人物和环境,来突现主要对象。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有一段文字:“小芹今年十八了,村里的轻薄人说,比她娘年轻时候好得多。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树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吃饭时候,邻居们端上碗爱到三仙姑那里坐一会,前庄上的人来回一里路,也并不觉得远……”这里没有一处直接写小芹的美,而是从侧面来烘托渲染,村里人处处、时时想和小芹接近,小芹之美就间接而又被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篇9:虚实结合描写景物

罗伯特·詹姆斯·沃勒(1939年——至今),美国著名作家,摄影家、音乐家,代表文学作品有《廊桥遗梦》、《梦系廊桥》、《高原上的探戈》、《曼舞雪松湾》等,其中前三部被合称为“廊桥三部曲”,受到广大读者和批评家的好评。在进行写作活动的过程中,罗伯特·詹姆斯·沃勒擅长于将对于景物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同时融入文学作品中,在构建典型的氛围和环境的同时塑造典型人物,以此突出人物角色和作品内容,表达思想感情。小说《曼舞雪松湾》是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又一部力作,作者凭借自己特有的文学语言和写作风格讲述了一段扣人心弦的关于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在其作品中作者将景物描写和人物刻画相结合,更加加强了艺术效果,突出了作品的文学价值。

一、小说《曼舞雪松湾》中的景物描写

在文学作品的创作活动中,通常景物描写是作品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景物描写包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将环境中的风景、物体进行描写,作者在文学作品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显示人物角色所处的背景环境,并且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从侧面对于人物角色的内心活动、情绪思想等进行表现、表达。在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小说《曼舞雪松湾》中,作者在叙述故事情节的同时,不时的插入对于印度南部的异域风情进行描写,闷热的天气、拥挤的人群、“黑色的山峦”、潺潺的流水等等,这使《曼舞雪松湾》很像是一部游记体小说,在主人公充满浪漫色彩的旅途中与心爱的人邂逅,于是放下了世俗对于爱情、情爱的束缚,两个人开始了缠绵的爱情故事,也就是说,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在作品中对于景物的描写为故事设定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背景。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同时,在小说《曼舞雪松湾》中,作者又常常运用对于景物的描写来侧面烘托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感受,例如,“马杜赖西部乡村的早晨甜美、纯净,在热浪和灰尘上升之前,印度总是给人这种感觉”,作者通过“甜美”、“纯净”以及“热浪”、“灰尘”来表现女主人公杰莉内心的矛盾,纠结和挣扎,毕竟她是有妇之夫,和男主人公之间的一见钟情对于丈夫、世俗都是无法接受的,然而对于“甜美”景物和爱情的渴望,又使主人公觉得“也许明天就不会这么甜美纯净了”,所以“管他呢,继续前进吧”。由此可见,景物描写不仅可以对人物角色的活动环境有所交代,还可以表现人物内心想法,更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小说《曼舞雪松湾》中的人物形象刻画

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小说作品中,作者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描写是最为常见一种表现手法。在文学作品写作活动中,作者往往运用对于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作品内容,以不同人物角色来激励、感动或是刺激读者,使读者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对于作品内容感同身受。人物形象的刻画通常包括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又可分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在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小说《曼舞雪松湾》中,作者对于男女主人公及其他人物的描写包含了人物描写的这六个方面,其中以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为主要的描写方式,其次是心理描写和肖像描写。小说《曼舞雪松湾》中,作者罗伯特·詹姆斯·沃勒通过对话的形式来表现男女主角的热情、可爱,同时又通过其对于爱情的态度,行为举止来表现其人性方面的自私和贪恋,由此可见,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对于人物性格、人性的描写和塑造是通过对人物言行举止的刻画来表现出来的。又例如,在小说《曼舞雪松湾》中,作者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并没有运用大量的词汇对于男女主人公的外貌进行过多的描绘,读者却依旧可以从双方对于彼此的感情来感受,仿佛可以通过另一方的痴迷表现而看到一张漂亮的脸,或是一个甜美的微笑等等。也就是说,人物描写并不仅仅注重于表现人物角色外在的特点,比如相貌,而是更注意表现人物角色在性格、人性方面所拥有的某一特点,也只有这样的人物形象刻画才能够使典型环境中的人物角色更加具有典型性,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综上所述,罗伯特·詹姆斯·沃勒运用其特有的文学语言和写作风格,通过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刻画的结合,成功的在小说《曼舞雪松湾》中塑造了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讲述了一段扣人心弦的关于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于此同时也表现出了人性在感情面前所表现出的自私、贪婪等特点。可以说,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及其文学作品为美国文学的创作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也为我国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启示。

篇10:鉴赏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像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诗歌鉴赏: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总之,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篇11:如何鉴赏诗歌里的虚实结合手法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丞,刚由洛阳到江南,恰巧辛渐正要回洛阳,于是作此诗送朋友辛渐。

前两句是诗的第一层,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它如同用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画作背景,衬以高高的芙蓉楼,奔腾的大江,如织的冷雨,接天连江,友人、高楼、整个吴地都笼罩在潇潇冷雨中,为即将的离别平添几分悲凉气氛。“楚山孤”既是写实景,也是诗人孤寂心情的写照。一向豪迈的王昌龄,一场送别,一阵冷雨,怎会如此落寞?原来诗人被贬岭南,自负甚高的王昌龄在官场上很不得意。

后两句是诗的第二层,转入议论,表白自己崇高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

辛渐归去的洛阳是唐代的东都,名人荟萃,诗人又素负诗坛盛名,亲友故交一定会问起他的近况。诗人借用六朝时鲍照《白头吟》“清如玉壶冰”的诗句,推陈出新以“一片冰心在玉壶”作了回答,自喻高洁、清白的品格。他让辛渐代言:虽然自己多次遭到打击,被排挤陷害,但绝不会同流合污,向恶势力低头;要一尘不染,如玉壶冰心,晶莹洁白!

篇12:虚实结合描写景物

一一瓯海区景山街道净水社区党代表工作室事迹材料

为了深入实践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从今年年初开始,瓯海区景山街道净水社区成立社区党代表工作室,党代表工作室从建立开始就坚持以社区党委探索“网络党建”模式为契机,积极谋划从实体向网络延伸,采用虚实并重抓结合的方式,不断丰富党代表活动形式,拓宽群众诉求渠道,充分发挥出了党代表“听民情、传党声、优服务、促发展”的作用。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净水社区党代表工作室以良好的成效赢得了口碑。

一、注重实体基础,深入社区面对面解决问题

实体工作室是党代表开展活动联系民情的基础,净水社区主要从三方面做好实体工作室的运行。一是严格落实“党代表接待日”定期接访制度。5位市、区党代表在每周二上午轮流面对面接待社区党员群众,按照工作流程进行登记,做到“谁接待、谁跟踪、谁负责”,确保党员和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二是紧密结合社区实际延伸民情触角。结合社区党委“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实施方案,工作室在社区4大网格设置8名民情联络员,民情联络员发挥好宣传意义、收集民情、建言献策的三大作用,延伸了工作室的民情触角,强化了党代表履职的针对性。三是深入开展走访慰问党员群众。努力把实体工作室打造成为一个关爱党员、解决问题的爱心站,结合“7.1”活动,社区党代表工作室组织慰问了2 0多名老党员和困难党员,并走访了先进分子、群众以及其他需要组织关怀的住户,了解群众真实所想,咨询群众意见;在“进村入企”活动中,通过走访社区居民,了解到4幢危房情况,及时将情况汇成报告反馈有关部门,督促了有关问题解决,党代表工作室开展的活动和发挥出的作用得到党员群众一致好评和认可。

二、重视网络互动,努力拓宽民情反映新渠道

净水党代表工作室抓住社区打造“网络党建”的契机,运用信息手段搭建党代表网络履职新平台,并注重即时互动保持生命力。一是积极借助第三方平台。网络工作室主要依托“瓯海社区网”和“净水先锋群”两大平台,实现与网络民意的互通对接。在网络党代表工作室上,直接受理党员群众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建议,网友点击党代表照片,就可以通过QQ直接与党代表在线互动交流、咨询问题。在“净水先锋群”网络民情的主阵地上,工作室统一设置名片“党代表☭姓名”,提高了党代表身份的辨识度,使得服务对象能够更加方便找到党代表。二是重视发挥代表特长。网络工作室努力发挥各党代表的职能专长,如市党代表林瓯发挥自身特长,通过即时对话,从登陆网络工作室以来,她即时回复了3 0多起基层党员群众关于出入境手续办理的业务问题。区党代表、社区党委书记周文辉还开通了党代表微博,目前他的微博已有2 6 3位社区“粉丝”,接受他们有关社区服务与管理的建议。三是重视工作开展的“虚实结合”。随着网络工作室的运行完善,党代表接待活动也采取“虚实结合,同步开展”的方式,接待主题和安排都在网上提前公告,接待过程在网上记录,接待结果在网上反馈。另外,网络工作室还经常性发布政府各项政策及活动动态,及时梳理、登记网络民意信息。在西景佳园二期工程中,网络工作室及时发布工作动态,补充工程细则政策,发布改造效果图,及时解答网民咨询,提升了城中村改造工作群众支持率,也提高了净水社区党代表工作室的知名度。

三、健全工作制度,建设“虚实结合”的长效机制

净水社区党代表工作室以健全工作机制为保障,以注重“虚实结合”为手段,推动实体工作室与网络工作室并步发展。一是注重资源整合,健全答复机制。网络工作室通过网络接收社区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后,对于能解决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超出代表答复能力范围时,工作室努力整合资源引请“外援”,通过党代表qq群、微博等信息化手段找到最合理的解决方式。今年7月,区党代表工作室在与基层党员群众沟通中,得知正处于城中村改造的净水村村民对拆迁的政策不是很了解,马上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区城建办主任许建宇以“外援”身份在净水先锋群为网民上了一堂生动的征地拆迁政策课,并在现场接受咨询。二是完善网络登记程序,健全实名机制。网络工作室虽然方便了党代表和党员群众间的沟通交流,拓宽党代表发挥作用渠道,但介于网络虚拟成份,工作室努力完善网络登记程序,“扬长避短”,提倡实名反映问题,便于党代表更加有效的发挥好作用和反馈问题解决结果。三是实体为网络提供技术支撑,健全学习机制。“瓯海社区网”和“净水先锋群”两大平台后台均有专员负责管理,为网民提供如何在线连接党代表,各党代表如有网络技术上的问题,实体工作室也会予以技术支持,同时,党代表在运用网络方面进行互相交流学习,为网络工作室能够持续运行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障。

上一篇:硕士研究生应聘银行简历下一篇:浅谈电厂粉煤灰的综合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