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卡风险问题及控制措施初探

2024-04-09

我国银行卡风险问题及控制措施初探(精选9篇)

篇1:我国银行卡风险问题及控制措施初探

我国银行卡风险问题及控制措施初探

【摘要】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各国的金融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的银行卡业务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当前,银行卡业务中存在一些风险和管理漏洞。因此,研究银行卡风险问题及控制措施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 银行卡 风险 控制措施

Abstract: Since 2008,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has brought influences to the financial industry of various countries to different degree.The bank card business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influenced as well.Currently,there are obvious risks existing in the bank card business.Therefore,studying on the risks of bank card and the controlling measur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Bank card Risks Controlling measures

引言

截至2009年底,我国已累计发行银行卡206594.37万张。其中,借记卡188038.81万张,信用卡18555.56万张,信用卡授信总额已达13634.96亿元,期末应偿信贷总额和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分别为2457.58亿元和76.96亿元,半年以上逾期占比约3.1%。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却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记录了百姓生活的历史跨越,成为新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对欧美国家的金融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各大银行、金融机构的结构性调整,致使银行及发卡机构业务发展步伐减缓。尽管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风险,这个市场亟需规范,需要更稳健的发展。因此,对于银行卡风险问题及控制措施的研究就显的尤为重要。如何在发展银行卡产业、拉动消费与警惕信用卡危机之间做出平衡,如何预防不良率的提升,应该成为国内发卡机构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银行卡业务存在的风险

银行卡是借记卡和信用卡的总称,本文将着重探究银行卡中信用卡的风险及防范。相比借记卡而言,信用卡更具风险性,因为信用卡不仅是一种现代化的支付结算工具,而且还是一种消费信贷工具,具有理财、融资等功能。当前,我国信用卡业务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持卡人个人风险

一些商业银行为了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没有深入调查信用卡申请人的个人信息及资信情况,也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价个人资信的评分系统,因此,发卡环节实际上就存在潜在的风险。另外,在个人用卡环节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持卡人消费透支不能按期还款也会给银行造成一定的损失。

2.2 信用卡欺诈风险

一是持卡人和某些银行卡特约商户利用银行管理的宽松环境,合伙进行虚拟交易并恶意套现;二是某些持卡人利用办卡的便利性申办多家银行的信用卡,并进行恶意透支;三是非持卡人擅自以持卡人的名义使用信用卡,进行消费、提现并且不按期还款;四是非持卡人直接盗取持卡人信用卡信息和密码进行诈骗。

2.3 银行内部管理机制风险

一些银行对于银行卡尤其是信用卡的管理不是非常严格,还是以发卡的量来考核员工,重数量而轻质量。另外,有的银行直接将发卡业务外包,银行内部没有专门从事银行卡营销的队伍,这样就使得银行卡营销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一因素可能会造成用卡阶段的风险。

2.4 汇率和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预期利率水平和到期时的市场利率水平产生差异而形成损失的可能性。利率调高时,持卡人偿还透支利息的负担加重;利率调低时,发卡银行预期收益减少。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基本相似,汇率调高时,持卡人偿还透支外币的负担加重;汇率调低时,发卡银行预期收益减少。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发展银行卡产业有利于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更可以扩大社会消费、拉动内需、增加社会就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社会信息化和国民经济发展。但是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出现的一些风险和管理漏洞也不能忽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防范和控制:

3.1 完善内控监督

信用卡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操作不规范,风险管理技术手段落后。必须加强风险防范基础管理,有效降低经营风险。首先,银行和发卡机构应按照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和信用卡章程及制度规定,严格业务流程,规范操作程序,切实落实“三亲”原则,即亲见信用卡申请人、亲见申请人签名、亲核证明文件等材料原件,避免违法或违规操作;其次,建立多级控制体系,在落实岗位责任,完善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实行风险防范责任制,明确分解各业务环节风险责任,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严格内部管理,使每一个业务人员和每一个操作环节都受到有效的控制和制约;第三,建立健全信用卡签发审查和使用监督制度。要加强对申请人的财力状况的审查,对申请人单位、职务状况和收入等信息通过实地走访或电话核实等方式重点确认,严格对担保人或担保单位的信誉状况及偿还能力的审查,确保办卡申请资料真实、合法有效。发卡机构要对申请持卡人用卡环节建立起7*24小时的欺诈交易侦测系统,及时发现风险隐患。

3.2 加强金融中介和媒体广告的监管

随着国内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的金融服务中介不断涌现。相比而言,国内在金融中介机构的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缺少比较规范的准入退出机制和合法运营约束,市场相对混乱,这些都为开展个人套现服务的金融中介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有些报刊杂志和网站因为利益驱动,对发布的一些广告内容疏于审查,“信用卡刷卡套现”、“信用卡代垫还款”、“代办POS机”、“银行卡快速提额”、“专业办卡”等广告随处可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信用卡犯罪行为。相关部门应加强广告的监督执法力度,避免负面宣传误导持卡人,尽最大可能约束套现行为的继续蔓延。

3.3 强化立法控制

目前,我国银行卡业务规则一直遵循1999年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银行卡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崭新发展阶段,原有的管理制度和监管规则,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带来了银行卡市场参与主体责权利配置不均衡、各发卡机构竞争加剧、银行卡市场化程度低、区域发展不平衡、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银行卡产业的健康发展,尽快出台《银行卡条例》已迫在眉捷。以信用卡业务较为发达的美国为例, 消费信贷和信用卡相关法律有:《贷款实情法》、《信贷机会均等法》、《高利贷法》、《公正信用记帐法》、《公正资信报告法令》、《公正索回债款行为法》等,这些法规对信用卡业务的规范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国在信用卡立法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空白区域,虽然2009年12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但社会各界对加快银行卡相关立法进程、规范银行卡业务的呼声越来越高,就现在我国信用卡业务而言,在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上面,仍然有很多的细节可以做。如果在制度和法制上健全起来,我国信用卡的风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进行控制。

3.4 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加强征信体系建设

个人信用制度是国家监督、管理和保障个人信用活动健康发展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银行通过客户的信用资料库随时查询客户信用档案,并迅速确定能否给客户授信及授信的具体额度。目前我国的个人信用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征信数据采集信息不全面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导致银行在办理信用卡授信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为个别信用不良者恶意透支开了绿灯,导致授信风险。同时,由于信用卡业务竞争,有些银行对于信用卡申请者的个人资信审查也越来越流于形式,增加了信用卡业务产生坏账的风险。

3.5 建立信用卡呆帐准备金机制

由于信用卡是集消费和信贷于一体的结算工具,有些透支发生逾期或呆帐损失是难以避免的,因而应按一定比例提取呆帐准备金,实行专户管理,以便风险发生后,可按规定数报批列支弥补。

3.6 建立信用卡保险机制

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策略,在金融风险管理中已有很久的历史,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过后,美国就开始了存款保险制度,如今在银行卡风险管理中运用也越来越多,是分散风险、补偿损失的一种重要手段。一方面,让持卡人参加保险,使信用卡挂失后短期内的风险由社会承担,并规定保险与信用卡有效期同步,一旦信用卡遗失、被盗或被冒领而造成的损失由保险公司按比例赔偿;另一方面,发卡机构与保险公司协商,确定责任范围,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在发生风险损失时,由保险公司补偿,从而避免或减少实际损失。结束语

近年来,在人民银行、银监会的管理下,我国银行卡产业总体上呈高速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信用卡真正进入大多数人的生活的时间相对比较短暂,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认真吸取经验,进一步转变发展模式,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只有有效控制并降低卡风险, 我国银行卡产业才能健康、快速、稳健发展。

篇2:我国银行卡风险问题及控制措施初探

摘要: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趋势下,我国金融市场下的业务项目日趋多元化。即便是当前金融市场体系较为成熟的先进西方国家中,内部控制也仍然属于一项与财政、经济息息相关的热议话题。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关于会计内控体系建设并非有多么健全与完善,还依然需要向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金融组织机构予以借鉴经验和学习。基于此,文章阐述内容视角主要与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及风险防范有关,以期望通过笔者对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会计内控建设有关问题的粗浅性阐述,对相关业界同仁提供一定微末帮助。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经营;经济;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5-0000-01

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属于以货币经营或相关金融市场衍生产品业务项目运营为主的特殊金融行业。可以说,商业银行每笔金融业务都会涉及到资金转入、转出等形式的资金流动。因此,商业银行在市场化运营机制下,其运营资金业务项目也多来源于负债性质,并对金融市场中的信用体系高度依赖,属于一项高风险金融行业机构。这样一来,商业银行必须要利于资金风险管理等去考虑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建立,以此来降低金融业务的市场运营风险。

一、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

(一)内部控制体系结构完善程度低

诸如中国建设、工商、及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虽然已经在我国市场化运作条件下上市多年,但真正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货币金融业相比,其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的会计内控建设还稍显薄弱。具体问题表现为:一是财务会计单位职责不明晰。随着商业银行机构改革要求的深化作用影响及会计业务的多元化发展,会计职能也由最初的单一化发展为了多元化会计实务处理性质,一定程度上客观提升了单位财务核算执行质量。然而,有关于单位的清算中心、营业室、核算中心、金库管理等的内部机构设置管理体制也并非有多规范,进而弱化了会计主体管理职能。二是人力资源整合配置不够合理。特别是针对于一些金融业务品种较为丰富多元的前提下,有些岗位人员不是空缺就是配置不够合理,难以处理好这些金融业务项目。三是功能发挥重复。主要是一些上级银行部门会对某一特定金融业务或项目问题展开重复检查,故而实则影响了会计内控工作执行。

(二)风险动态预警相对缺失

依照“审计谨慎性”原则,商业银行单位会计内控涉及到的风险控制都是强调以预防为主。然而,针对于当前现行的会计内控建设而言,其对单位金融业务处理更为倾向于时候检查及监督控制,对于一些突发性的风险因素未能周全考虑在内。同时,在风险预警防范手段方面,多数商业银行机构也并没有在技术开发与业务项目配套的财务内控软件,所以很多会计内控视阙下的实务处理发现问题时不能及早预警,风险防范作用明显缺失。

(三)未能形成会计监督合力

当前,商业银行在上级行与基层行之间的会计主体管理、职能监督、业务检查等未能形成自上而下的标准化、统一化会计内控体系制度,甚至有些行与行之间的职能发挥互相抵触。另外,由于不少商业银行内部稽核人员或内审的职业判断能力较低,综合业务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针对于丰富多元的金融业务项目也并非能够全盘熟知,缺乏必要的评估、分析能力。同时,银行稽核内审仅对会计核算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注,但如果只检查有些印章、会计凭证等还是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内审职能,这对单位内部会计基础工作实务处理的风险控制十分不利。

二、商业银行强化会计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主要对策研究

(一)完善适应行业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

商业银行机构在健全适应行业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制度方面,应能坚持“分层定位”原则思想。一是要针对内部各会计职能岗位的内控职责进行部署和分工,这是单位建立必要的会计内控体系机制的实施基础。为此,在决策方面,应能尽快对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予以健全和完善,可以结合金融银行股份制予以整合和优化,并配套建立适应金融市场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企业管理规范制度。而管理层面,应能确保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具备反应迅速、运作有效、及时整改、及早预警等功能特性。同样,业务操作层面,应能周全考虑金融业务品种、岗位内控职责、风险防范等现实问题,制定出权责清晰的内部业务处理流程。同时,要在完善经济管资本管理的有力基础上,考虑国家货币与外资货币在证券交易、衍生金融业务、资金交易等的对外业务体系建设,且要配套健全的内部监督及控制制度。

(二)构建科学的风险监测及预警管理机制

在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已经普遍同金融业务项目建设处稽核中心且在贯彻集中稽核的操作机制下,笔者建议风险监测及预警管理的有关权责交由到稽核中心。同时,针对于核算中心工作涉及到的综合柜与联行柜相关职责,应改变稽核中心过去的事后监督处理,强调实行事中管理、风险监测及预警处理、事后监督的综合一体化管理职能。另外,要善于开发信息化财务软件,并在信息化平台中配套建立必要的风险监测及预警系统,提高风险监督的实践处理及信息化监测的应变能力。

(三)整合资源用以形成会计监督合力

在实践工作机制中,商业银行机构为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及发挥出必要的风险防范能力时,应能对稽核工作的事中、事后监督予以重视,并非单纯的对业务风险进行事先预防。为此,一要加强稽核单位与被监督部门的定期组织联席会议执行,在会议中集中就稽核监督中发现的近期问题进行整改与处置,并通过监督考核机制规范被监督单位的实践行为。二要确保稽核单位和再监督部门所达成的联席会议机制并非流于形式,应能针对内审、纪检监察等有关合作单位予以职能协调,目的是针对于重复监督的业务项目或问题进行明确,最大化提高监督执行效果。同时,要针对于信息共享等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进行整治,以提高风险监督隐患的处理成果。

三、结语

商业银行为了保障会计内控体制下有关业务活动组织进行的有效性,提出必要的风险预警防范对策应能满足单位金融业务处理、纪检监察等工作的政策要求,进而才能为每一项会计实务业务处理提供良好、可靠的操作规程及标准。同时,商业银行应保障会计内控体系建设能够权责明晰,同时具有相互制约的授权体系,可以凭借内部奖惩激励机制狠抓内控机制贯彻落实等,以切实保障单位会计内控监督及风险预控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篇3:我国银行卡风险问题及控制措施初探

面对当前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 商业银行面临着流动性风险管理越来越困难的挑战。在07年底至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中, 许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很高, 但最后仍旧陷入流动性困境, 究其原因是当前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提高对商业银行以及整个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和监管水平, 对维护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 有着非常意义。

一、分析当前我国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

(一) 银行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诱发流动性风险

在08年底政府推出4万亿的刺激经济计划后, 银行顺应高层政策投放大量以中长期为主的贷款, 期限偏长。但由于我们国家长期的负利率, 又使得民众更倾向于活期存款, 期限自然较短。所以, 商业银行就存在着期限匹配不合理所引致的流动性问题。尽管“短借长贷”是银行筹资的基本格局, 但是采用活期储蓄来支撑流动性较差的中长期贷款毕竟有个限度, 当出现银行贷款期限拉长或者存款期限缩短的趋势时, 商业银行这种资产负债的误配就会使得银行流动性风险大量积累。

(二) 收缩型政策使得资金面紧张引致流动性问题

2010年以来, 通胀压力日益凸显。为抑制通胀压力, 央行通过对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不断加强流动性管理。央行多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使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一度达到21.5%的历史高位。连续的上调存准率使得大型金融机构资金面紧张、信贷紧缩, 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水平逐渐降低, 银行间拆借市场的利率波动性在不断增大, 部分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压力也在不断上升。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商业银行缺少对流动性的动态监控和预警机制

当前, 我国商业银行所采用的流动性监控指标, 大多属于静态指标, 如“贷存比”和“流动性比例”以及“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 它们都只能反映某一时点上银行的流动性情况, 而且属于事后的反映和控制。仅仅采用这些监控指标, 缺少事前的、动态的管理手段, 尤其是没有能够建立事先对流动性的需求和供给进行计算的方法和技术, 不能够准确掌握流动性的供给、需求及缺口的变化。从本质上来讲, 流动性风险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中, 所以对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的发放也应该和这种动态变化的情况想适应。

(二) 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不恰当, 长期资产占比过重

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 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资产表现为贷款, 结构不尽合理。另外, 在我国, 大部分商业银行没有一个流动性的二级储备, 而仅限于滞留在中央银行里的一级储备, 对商业银行来说, 它很难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地抽回存放在央行手里的资金;再加上银行贷款的期限大都较长, 资金的回收期限相应较长, 回收风险也较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三、应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问题, 需采取的措施

(一) 严格控制不良贷款, 提高各银行的资产管理水平

不良贷款如果超过一定比例会严重威胁银行的健康发展, 甚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从银行角度来说, 应保持好与债权人、借款人、交易和表外业务对象的关系, 保证银行可以在异常情况发生时仍旧能在资金安全上处于较有利的地位;另外, 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完善银行申请贷款、发放贷款、贷后管理等的业务流程。从监管者角度, 应当鼓励金融创新, 丰富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 引导银行提高自身定价水平并严格遵守监管的相关规定。在银行和监管者的共同努力下, 降低不良贷款, 进而提高银行资产管理水平。

(二) 改善银行资本结构, 加快发展货币市场的步伐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来看, 太过单一, 应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准备, 重点是加速扩大流动性二级准备。同时, 要拓宽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 特别地, 应提高货币市场的发展速度。目的在于, 当流动性需求增加时, 银行可以借助发达的货币市场迅速实现自有证券的变现或者借入短期资金;而在流动性需求降低时, 则可以将闲置的流动性在货币市场上进行投资, 获得盈利。可以优先考虑大力发展国债市场, 这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 下大力度致力于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对于流动性管理来说, 主要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流动性缺口进行科学地预测, 二是寻找合适的策略来弥补缺口。针对流动性风险, 要建立标准化、专业化的科学管理体系, 最重要的是对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如果预警机制恰当完备, 那通过对有关风险警情指标的考察, 就可以评估出银行未来所要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的具体状况。

当前, 通过控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进而调控市场中的流动性, 以达到消除通胀中货币因素的目的, 已经成为央行在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下的操作常态。今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指出, 在2012货币政策的基调仍然是稳健, 届时, 银行将承受较大的流动性压力, 所以, 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流动性风险, 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研究。

摘要: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流动性问题对银行越来越重要。本文首先初步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出现的流动性风险现状, 接着就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郭少杰.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16) .

[2]李玉婷.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16) .

篇4:我国银行卡风险问题及控制措施初探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问题;信贷风险管理;解决策略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基本概述

所谓信贷的风险,即商业银行在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过程中,产生于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中由于各种不利因素引起货币资金不能按时回流,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情况。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借款人具有是否能够按期返还本金和利息的不确定性;另外一方面是指商业银行由于形成大量不良贷款而导致危机的可能性。目前信贷资产占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的绝对比重,信贷业务当然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这也意味着信贷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正常运营的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引起信贷风险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其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银行的高负债经营的必然。高负债经营是商业银行的突出特性。存款具有的高提取性、高流动性和短期限性等特点,但其却是商业银行形成资产的大部分资金来源。这就很有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有不一致的流动性与期限性。如果银行出现了信贷资产质量恶化而形成大量的不良贷款,就必然导致资产与负债在流动性与期限性的不对称,进而出现储户兑换现金的高潮,这样最严重的后果是直接导致银行倒闭。因此,高负债经营要求促使商业银行必须加强信贷风险管理。2.信贷风险是各种经济风险的集中反映。银行是一种金融中介,在现代经济中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中枢,其影响已经于触及到社会职能的方方面面。由于银行的风险的集中性,银行如果与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某种信贷问题,经济主体最终通过信贷关系将部分甚至全部的风险转化为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最后带来的是经济风险。我们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就是为了有效的控制银行信贷风险,最终掌握经济风险,保证国民经济稳定的运行。这再一次的说明商业银行必须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中存在的问题

1.信贷组织结构不合理。从商业银行信贷体系运行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从上而下的信贷管理模式,在信贷政策的执行过程中, 基层银行往往为了短期收益,盲目扩大信贷规模, 这就导致银行的信贷风险增大,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基层银行的信贷权力过大,对上级信贷政策并不能很好的执行。从横向看目前的银行体系,商业银行之间的在信贷信息方面的沟通交流严重不足,导致信息不对称,这就引发了企业和个人在与银行的沟通中引发各种程度的欺骗行为,严重的话容易导致助长企业和个人造假欺骗银行的行为, 大大增加了银行防控风险的难度, 带来巨大道德风险。在商业银行的内部, 信贷管理部门和信贷业务部门之前并没有做到彼此完全的独立,这就导致了信贷管理部门对业务部门不可能形成有效的监控, 最终不利于对信贷风险的防范。2.政府因素仍然影响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在我国,银行在计划经济时代只是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工具, 主要目的是实现政府所要求的调控目标, 因而并没有在经济中的形成独立自主的地位。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商业银行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地位,政府干预信贷的行为越来越少, 但是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扩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断的扩大融资规模, 尤其产生的债务被信贷化,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贷风险也越来越大,这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重点的信贷风险。3.信贷结构不合理,导致信贷风险较高。信贷结构不合理也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较高的一个特别突出的原因。在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或是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往往是商业银行信贷的主要对象, 这些对象中主要包括房地产、钢铁、汽车等发展速度较快且利润也高的行业,但却很少含有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农村地区。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从银行本身来讲,这种集中度较高的信贷结构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一旦爆发风险将对银行本身产生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从宏观经济学来讲, 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相当的不利。

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1.培育一种新型的信贷文化。首先,就是要树立起较强的信贷风险意识,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至关重要,因为态度决定一切。只有拥有牢固的风险意识,信贷工作人员才能时刻以规范要求自己。其次,商业银行的信贷质量不高的问题迫在眉睫,迫待解决。解决这一问题就得从基础性的工作抓起,必须提高信贷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这就需要加强对信贷人员业务的培训,提高操作的专业化角度,降低操作的风险性。最后,制度是一切的保障,要想做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用制度去管理和约束。根据信贷业务的特点,银行英爱设定一定的考核指标,实施管理的考核激励机制,比如可以设置贷款质量考核指标,具体落实好业务流程中的责任、权利、利益,将风险指标量化等。2.健全风险等级评定制度。(1)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价应该是商业银行必不可少的环节。银行内部首先要建立客户资产信息的评价体系,然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对客户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相应的得出客户的信用程度,并做好记录。银行一定要尽快完善好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细分客户类型,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应不同的客户,充分的获得科学性和权威性的评价结果。(2)贷款的风险等级管理。第一,加强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分类认定调查的分类技能,保证审查和审批人员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第二,明确贷款的硬性条件,对逾期天数、欠息时间等这些情况做出硬性规定,增强分类的客观性;第三,理顺流程,分类审查人员的工作流程顺序需要理顺,并对其加以监督,实施分类责任制,尽力减少导致分类不准确的因素。3.规范贷款的损失预测与定价管理。在贷款定价时,应该考虑对贷款损失的预期,将其作为办理贷款业务的正常成本予以考虑。由于银行资产组合属于不同程度的风险资产的组合,因而违约的概率始终存在。银行给客户的贷款进行定价时,先要评估在与客户业务往来中的成本和收益,并结合银行既定的利润目标来进行。当然银行还可以通过担保抵押对预期外的损失进行补偿。再通过合理的贷款定价调节来降低补偿后还有损失的可能性。这其中在对担保抵押进行分析时,应以实际变现价值考虑风险补偿,彻底改变教条主义的做法。4.加强信贷风险的监测与监督。(1)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建立一套严密和適用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是切实可行的,银行应当摒弃努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切实加强系统性和准确性的风险搜索,并具有前瞻性的判断风险的波动趋势,在风险管理工作的争取主动性。(2)严格期限管理。严格期限管理就是要做到,通过科学分析客户的资金需求总量合理制订还款期限,以达到规范客户授信制度。一旦制定好了合理的贷款期限,就要督促客户及时还款,避免由于资金被挪用而带来风险。这其实归根到底离不开贷后管理。

参考文献:

[1]卫季悦.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3.

[2]毕桂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2009/2.

[3]卞薇.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4.

篇5:我国银行卡风险问题及控制措施初探

本文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定义,种类和基本特征入手,具体展现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各个方面,再根据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最后对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提出建议。

关键词:信贷风险;风险评估;风险控制

第二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理论概述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定义、种类和特征

(一)信贷风险的定义

根据经济学家Timothy W.Koch的观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贷款不能按签订合同贷款本息全部收回的可能性,即是贷款安全没有固定保障,借款人没有按期归还贷款本息,可能导致商业银行收益变动。

(二)信贷风险的种类

根据《巴塞尔协议》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情,信贷风险种类可以如下划分: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叫违约风险,主要是指在贷款到期时,借款人没有能力偿还本息或者恶意拒绝还款导致银行损失的行为。在直接原因方面,信用风险的起因有三个:破产倒闭。资金紧张。恶意拖欠。

(2)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化导致资产变值或银行业务协议利率和市场利率变化脱节带来的风险。

(3)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为经济形势变化,市场价格和金融市场供求关系的改变下金融资产对银行放款造成的风险。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因为银行信贷管理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控制缺失、诈骗或其他人为错误造成信贷资产的损失。

(5)法律风险

一般来说,法律风险是指因为法规的漏洞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可能性。

(三)信贷风险的特征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1、普遍性,信贷风险总是伴随银行信贷业务同时发生,信贷业务必然会有风险。

2、隐藏性,信贷风险形成的早期很难被发现,本身具有一定的隐蔽性,3、扩散性,银行信贷风险发生后影响

会迅速扩展到借款的相关企业和银行自身,4、可控性,在信贷业务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发生之后,银行可以采取适当措施避免信贷风险。

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方法

(一)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

就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基本内容来讲,可以分为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 评估、内部控制措施、监督评价与纠正以及信息交流与反馈五方面的内容

(二)信贷风险的控制技术与手段

1.信用评级

客户信用评级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规范化的程序,调查、分析、评价、测定和审核评级对象履行相应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其可信任程度,运用科学的计量方法对各项指标与有关的参数值进行横向比较和综合评估分析,全面评估客户的偿债能力和违约风险,评价结果用简单、直观的符号表示。

2.客户信用评级考察的内容

系统性风险、财务风险、资信状况和基本面风险四个方面是客户信用评级考察的具体内容。

(三)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评判一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重要指标包括是否有完善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甚至因此受到影响。对信贷风险预警机制进行完善,有利于商业银行提前预知风险,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控制。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中的主要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已经陆续上市,中国农业银行也在推行股份制改革。虽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变化很大,但还不是真正市场化的货币金融企业。现阶段,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结构的不合理引起中国银行内部控制出现了问题,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虽然银行实行了部门分离的制度,但无论是早期的人员分离和现在的部门分离,都没有真正意义上落实到位,有权审批人会对监管部门造成影响,譬如行长任命风险监控部门的主管,直接对行长负责,这样职权之便可以使得贷款行长决定贷款的发放。

2.信息不同步

现在,利润最大的支撑是信息,这同样适用与商业银行。当前发生了国有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信息不同步的现象,就是企业提供给银行的信息只是片面的或者涂改过,而不是借款人的全面信息或者真实信息;这样必然增加了信贷风险。甚至在银行业之间都没有进行资源共享的方法,无法共享贷款企业的基本信息及信用状况,很可能导致企业在一家银行没有偿还到期贷款,通过改个名字到其他银

行还能借到钱。

3.风险评估体制不健全

内部控制以风险评估作为前提与基础,风险评估在完整,准确及时反映信贷风险中起关键作用。现阶段,在风险评估意识、方法、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等各方面,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还不够健全。银行采取的是定性的,人为控制的风险评估,如贷审会制度,属于专业化程度和效率较低的风险评估体制。对于已标准化可批量处理的银行资金交易与零售业务,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实现以风险模型为基础的定量风险评估。

4.信贷决策和审批环节存在缺陷

现阶段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规章制度中,唯一对贷审会的约束就是评议其决策能力,而在经济和行政不做出任何处罚。贷款投放的效益和贷审会成员利益几乎毫不相干,在贷审会成员对贷款项目的评审中,唯一的约束就是贷审会成员对贷款项目的评审职业道德约束。而且,贷审会习惯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贷款决策,所以也就没有因个人决策失误所需承担的责任以及追究责任的依据。

篇6:我国银行卡风险问题及控制措施初探

摘要:商业银行以中间人和代理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代理、担保、租赁及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在中间业务中,银行不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扮演的只是中介或代理的角色,通常实行有偿服务。文章将先介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并通过分析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分析,阐述其风险及介绍他们的防范措施。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引言

首先介绍一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种类及其在行业内的地位,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在《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将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按功能与性质分为九类:

一、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指由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因债权债务关系引起的与货币支付、资金划拨有关的收费业务,如支票结算、进口押汇、承兑汇票等。

二、银行卡业务,是由经授权的金融机构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

三、代理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代为办理客户指定的经济事务、提供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包括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代收代付款业务、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代理银行卡收单业务等。

四、担保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为客户债务清偿能力提供担保,承担客户违约风险的业务。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备用信用证、各类保函等。担保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为客户债务清偿能力提供担保,承担客户违约风险的业务。主要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备用信用证、各类保函等。

五、承诺类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前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信用的业务,包括贷款承诺、透支额度等可撤销承诺和备用信用额度、回购协议、票据发行便利等不可撤销承诺两种。

六、交易类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风险管理的需要,利用各种金融工具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包括期货、期权等各类金融衍生业务。

七、基金托管业务,是指有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接受基金管理公司委托,安全保管所托管的基金的全部资产,为所托管的基金办理基金资金清算款项。

八、咨询顾问类业务,是商业银行依靠自身在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结合银行和客户资金运动的特点,形成系统的方案提供给客户,以满足其经营管理需要的服务活动,主要包括财务顾问和现金管理业务等。

九、其他类中间业务,包括保管箱业务以及其他不能归入以上八类的业务。综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服务于传统业务,银行传统存款利差收益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银行传统的经营观念也越来越不能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因此,银行应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以此来推动银行发展、增加银行经营效益的。中间业务发展的规模越大,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越高,知名度就越响,市场竞争力就越强,所获得经营效益就越多,而且中间业务是连接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的纽带,是完成金融产品营销链的基础,所以发展中间业务是适应社会经济、市场形态发展的客观必然。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主要风险和收益

首先,中间业务不像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受金融法规的严格限制。一般情况下,只要交易双方认可,就可达成协议。在自由度相对较高的同时,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大。再谈判中也可能由于疏忽而导致达成的协议存在漏洞。其次。中间业务大多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许多业务不能在财务报表上得到真实反映,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如股东、债权人和金融监管当局难以了解银行的全部业务范围和评价其经营成果,经营透明度下降,不利于监管当局的有效监管。交风险分散于银行的各种业务之中。中间业务涉及多个环节,银行的信贷、资金、财会、电脑等部门都与其相关,防范风险和明确责任的难度较大。投机成分高,由于高杠杆的作用,从事金融衍生业务交易,既存在着大赚的可能性,也存在着大亏的可能性,对投机者来说,很有可能从中渔利,也有可能血本无归。

总之,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从法律上看监管不严格;其次也很难从会计角度出发来估算业务的盈利和亏损情况;而且涉及的行业较多,责任落实不到位。当然还有信用风险和操作等等的因素的存在。作为目前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之一,也是各大银行竞争的热点之一,各银行也都重视中间业务的创新。所以,面对同行业的竞争压力也很大。

不过,风险和收益总是并存的,风险虽然有,但也不是特别大,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工具和手段。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的时候,不直接以债权人或债务人的身份参与,不直接构成商业银行的表内资产或负债。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低成本的稳定收入来源。由于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通常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金,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中间业务收入为非利息收入,不受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变动的影响。而且可以相对持续稳定的给银行提供收益。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防范措施

针对前文中说道的商业银行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中,必须提高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学习国外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加强国内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创新和风险控制方面的国际合作,比如派遣员工出国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从我们银行自身来说,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加强监管,尽快对这些中间业务的操作,拿出一套流程和相应的一套监管措施,推进中间业务的创新和风险控制工作规范。就是建立商业银行完善的内控措施。包括了,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操作,审计,同时也要建立新产品立项、验收制度。新产品的开发应进行可行性研究,按照管理权限报上级行审批、开发、验收,验收合格后正式投放市场,以及之后对市场效果的预测准确性的把握等,最好都能规范化,流程化。当然这个还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去实践,去探索,去完成。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首先要深化监管部门对中间业务风险的监管,要求各商业银行操作的合法化,同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避免恶意竞争、欺诈顾客等的情况发生。切实把工作重心从审批事务转移到对金融企业和金融市场以及金融业务的监管上来。强化其中间业务操作的透明性,也可以用市场的力量约束这些中间业务的获利者。最后,最好还是能建立起一个针对中间业务发生的各项要素的考核指标,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进行监管。

篇7:我国银行卡风险问题及控制措施初探

通过银信合作延伸传统银行服务功能、提升整体竞争力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银信业务也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种类之一。在当前的银信业务合作中,除信托对接理财这一合作模式外,通过代理模式进行合作也迅猛发展,潜力巨大。本文拟从商业银行的视角,对银行开展代理信托业务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分析,并结合业务开展实践,就如何控制相关风险给出建议。

一、代理信托业务的内涵与外延

根据当前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实际开展情况,目前,商业银行开展代理信托业务主要依据是《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其中,第十六条规定:“信托公司推介信托计划时,可与商业银行签订信托资金代理收付协议。委托人以现金方式认购信托单位,可由商业银行代理收付。信托公司委托商业银行办理信托计划收付业务时,应明确界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商业银行只承担代理资金收付责任,不承担信托计划的投资风险。信托公司可委托商业银行代为向合格投资者推介信托计划。”

因此,本文所探讨的商业银行代理信托业务指的是:商业银行接受信托公司委托,利用自身资金结算、客户资源等优势,提供信托资金收缴、划付及信托收益分配等服务,并根据信托公司委托,代为向合格投资者进行推介的一项中间业务。

在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商业银行除直接代理信托公司成熟的相关信托项目外,还可以积极发挥丰富的项目资源、广泛的渠道资源及专业的人力资源,并从更好的维护和满足自身客户关系角度出发,挖掘机构和个人客户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与信托公司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代理信托业务除作为一项普通的中间业务外,也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巩固和争揽客户资源、补充和提升传统银行服务功能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开展该项业务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点及控制措施

目前,针对商业银行开展代理信托业务的风险问题,已有研究专家和学者有过一些分析和探讨。笔者尝试从商业银行角度,结合中国信托环境,以及当前业务实际运作情况,希望在系统性、应用性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一)当前业务环境特点

商业银行开展代理信托业务面临如下业务环境:

一是信托行业经过六次整顿后快速发展,信托行业从业人员大量增加,信托公司运作管理和项目风险分析及控制能力等仍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过程中;

二是投资者对信托资产管理本质的认识仍处于较初始阶段,对信托计划产品的参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仍是基于对银行的信任;

三是在当前的业务环境下,如信托产品运作出现纠纷,除直接涉及的信托公司外,投资者也会直接找到代理银行,代理银行会面临潜在的声誉等风险。

(二)双层风险分析范式

基于上述实际业务环境,从积极、稳健推动该项业务发展的谨慎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开展代理信托业务要慎之又慎。不能简单的将其定位为一项代理性质的中间业务,而疏于对信托产品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需要把关注的视角延伸到产品层面。笔者认为,代理信托业务主要潜在风险如下:

1、产品自身层面

信托产品自身因潜在的市场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及信托公司运作风险等,客观上存在信托产品最终无法按预期收益率水平如期兑付、甚至发生投资者资金发生损失的风险。

2、代理层面

代理层面风险主要包括合规风险、声誉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等。

(三)控制措施

1、针对信托产品自身风险,一是严格选定合作信托公司、加强信托项目准入,通过选择综合实力较强的信托公司,以及风险可控的优质信托项目以减少相关风险;二是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做好信托计划成立后的动态关注和沟通工作,并做好代收付专户与保管账户的对接及对保管账户的资金监控;三是对于受证券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的证券投资类、股票质押类信托项目,要加强每日盯市;对于各类融资类项目,加强日常跟进,防范潜在风险。

2、针对代理层面风险

(1)针对合规风险,在业务开展时,要求合作信托公司须具有经营信托业务资格,符合银监会关于设立集合信托计划的主体资格规定。同时,要求其按照规定,向其法人所在地以及业务开展地银监局履行必要报备手续。另外,银行在获得内部审批通过之后,亦应按照监管部门的规定向当地银监局报备,确保此项业务合规开展。

(2)针对声誉风险,一是明确与信托公司合作的定位及职责分工。严格执行“信托公司管理信托计划,银行代理资金收付”的原则。在与信托公司签订的收付协议中,明确银行只承担代理资金收付责任,不承担集合信托计划的投资风险;

二是加强推介环节的管理:要求理财经理在信托产品推介过程中,不得夸大宣传,不得承诺信托资金不受损失,不得承诺信托资金的最低收益;要向客户充分揭示信托计划的风险,提示信托投资风险自担原则,防止出现可能影响银行声誉的现象。要求在推介过程中,必须了解客户的资产情况,并进行风险测试,选择真正需要信托产品并能够承担投资风险的高端客户;

三是要明确向投资者揭示银行仅作为资金代理收付银行的角色,并由客户签字确认。同时,告知其如所购买的产品出现问题时请其与产品的受托管理机构进行沟通等。

(3)针对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应该制订代理信托业务操作细则,对代理资金收付各操作环节进行明确规范,要求辖属各经办网点严格按照规定办理具体的代收付操作。

(4)针对理财经理、其他相关人员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潜在的道德风险,通过严格的制度规范、岗位制衡,并纳入银行对理财经理及相关业务人员的管理和内控体系进行控制防范。

三、相关建议

(一)明晰该项业务的整体定位及运作管理架构

商业银行开展该项业务要明确其业务性质和定位,不能简单的仅视为一项纯代理业务,而应该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出发,审慎、尽责、稳健开展。

由于该项业务属于新兴业务,涉及与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又涉及公司、个人客户的投融资需求。因此,需要很好的协调和发挥多部门的优势和资源,充分联动。建议商业银行内

部明确由负责金融机构合作的部门,负责该项业务的统一管理和规范。公司业务部门和负责高端个人客户的部门(如私人银行部等)可以积极配合和协助,共同推进。

(二)制订统一的信托公司合作管理办法

由于信托产品的受托管理主体是信托公司,因此,信托公司的综合实力、人力资源、业务经验、公司治理、风控能力等直接影响到信托计划的运作及到期兑付等情况。因此,商业银行内部建立统一、规范、有序的信托公司合作管理机制非常必要。特别是监管部门加强信托公司资本约束后,这种要求更加重要。

建议商业银行从信托公司准入、差异化合作政策、业务合作额度管理、动态关注评估等方面建立统一的标准,并统一由负责金融机构合作的部门全面负责,以有效监控和管理商业银行各级机构与信托公司开展的各类业务合作。

(三)建立有效的代理审批机制及日常管理机制

根据该项业务的特点,商业银行开展代理信托业务,应建立由牵头管理部门负责、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跨部门风险分析和评估机制。除牵头管理部门外,建议风险部门、公司业务部门、个人金融部门、财务部门等共同参与,综合各个部门的专业意见,权衡风险收益特征,从多维度进行分析和评估,最终确定是否开展。

信托计划成立后,虽然信托产品受托管理人为信托公司,银行仅为代理机构,但从积极负责的态度出发,建议商业银行建立必要的代理产品管理机制,设定专门的岗位和人员,负责代理信托产品的日常管理和信托公司沟通事宜。督促和协调信托公司认真负责的做好产品管理工作,并及时与投资者沟通,发现问题及时预警,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潜在风险。

(四)建立应急处理预案

篇8:我国银行卡风险问题及控制措施初探

一、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负债风险

商业银行负债是指银行由于受到委托而承担的用资本或者资产偿付的债务, 负债是指商业银行对债务人所承担的所有的经济责任。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通常是指形成商业资金来源的业务, 商业银行主要是以自己原有的资金和外来吸收的资金作为支持。银行的负债通常是银行外来资金的主要来源, 银行拥有负债就必须承担偿还债务的义务。银行的负债业务出现问题将会对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 这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商业银行的负债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商业银行总的债务导致的负债风险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负责工商业的存款和贷款业务, 从中获取相应的利润。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企业亏损会对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使商业银行的利益受到影响, 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商业银行的亏损。企业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由于企业破产, 商业银行的贷款无法偿还, 这对于商业银行的损失是巨大的。商业银行由于这些因素导致的损失量逐渐增加, 最终导致银行不能偿还所有的债务, 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影响, 商业银行缺少足够的资金偿还债务, 这就造成了商业银行负债风险的产生。商业银行总的债务导致的负债风险不仅仅给银行造成了损失, 同时也给国家的经济造成了损失。

(二) 商业银行由于操作失误导致的负债风险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 国家对于企业发展的支持, 商业银行的业务也逐渐增加, 这难免造成商业银行工作中出现一定的过失, 导致商业银行的负债风险增加。商业银行在吸收企业的资金和偿还债务的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导致商业银行负债风险的增加。一方面是由于商业银行制度上存在着缺陷。商业银行的兴起比较快, 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够成熟, 一些制度还不够完善, 导致商业银行工作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给银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是由于商业银行计算机系统存在的缺陷。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银行的业务也做出了重大的调整。但是银行计算机系统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导致一些人利用网络上的漏洞窃取商业银行的信息, 造成商业银行的损失。另外由于近年来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专业素质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给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综上所述, 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操作问题带来的负债风险, 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影响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

(三)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变化导致的负债风险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是企业的存款和吸收外来的资金作为支撑, 但是由于商业银行业务的改变导致的负债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包括吸收企业的存款, 进行贷款业务, 但是存款业务也包括众多项目, 比如活期存款, 定期存款等等。这些业务的种类反映出各种各样的关系, 不同的业务占据着不同的比例, 这对于商业银行的负债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增加了负债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负债风险的防范措施

商业银行的负债风险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 如果商业银行出现负债也是国家的经济损失。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兴起比较晚, 缺少相应的管理经验, 在今后的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中应该加强管理, 降低负债风险, 保障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一) 增加商业银行的负债风险意识

商业银行的发展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保障商业银行的发展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降低商业银行的负债风险首先需要提高商业银行的负债风险意识。商业银行的管理者需要了解负债风险的相关知识, 增加对负债风险的认识, 更好地重视商业银行的负债风险。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建立相对完善的制度。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 才能使工作顺利进行, 实现商业银行的科学化管理和科学经营,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风险, 保障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了解相关的政策信息做好各种准备。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国家经济政策和企业发展的影响比较大, 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对国家经济发展及其政策进行研究分析, 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规划, 降低负债风险。

(二) 加强对银行业务的监督管理

商业银行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保障商业银行的正常利益, 有效地减少商业银行的损失。商业银行的负债风险的形成一部分是由于业务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导致的, 因此加强商业银行的工作监督可以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方面, 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还是比较复杂的, 对商业银行工作进行监督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包括制度和监督机构。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直接关系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商业银行的利益, 因此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商业银行的监督工作。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负债管理办法。加强商业银行的负债风险监督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 有效地降低风险。对商业银行的负债工作可以进行相应的检查, 可以定期由负债工作管理者提交工作报告, 由相关的部门进行审核, 对今后的负债工作做出相应的调整, 提高商业银行负债工作的水平, 更好地保障商业银行的利益。

(三) 适当地调整银行的负债业务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是来源于企业的存款和贷款, 由于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有着不同的对象, 存款和贷款的业务比例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负债风险的增加, 因此在今后的商业银行业务中为了更好地控制负债风险, 可以适当地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做出调整, 控制贷款或者存款的比例。一方面, 需要增加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中的存款业务。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中增加存款业务可以更好地保障商业银行的利益, 降低负债的风险。因此在今后的商业银行负债业务中应该重视存款业务, 适当地降低贷款业务的比重, 维持商业银行的稳定。另一方面对存款业务进行相应的完善。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中存款的企业种类比较多, 而且存款的类型也不稳定, 这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负债风险。商业银行需要适当地控制存款业务的种类, 对存款企业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查, 优化存款企业的结构, 维护商业银行的利益。

(四) 提高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的素质对于银行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银行行业的改革, 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素质也有所提高, 但是工作人员的素质还需要进步提高, 更好地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对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有效地杜绝由于工作人员导致的负债风险。另一方面加强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的培训。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进行, 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更好地适应商业银行发展的需要。工作人员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使用技术都需要加强, 有效地提高工作水平。

三、结语

商业银行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同时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贡献。但是商业银行由于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导致商业银行负债风险的增加, 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了威胁。商业银行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加强管理, 降低负债风险, 维护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全显.商业银行的负债风险及其规避初探[J].新金融, 1999 (5)

[2]张蓓蕾, 黄新民.商业银行负债业务操作风险与关键控制环节审计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 (9)

篇9:我国银行卡风险问题及控制措施初探

关键词:村镇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管控

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与管控是村镇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所必需面对的问题,对于其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村镇银行是我国的基层金融机构,是服务于农民的基础性行业。但近些年来,我国的村镇银行面临着来自于市场、信用、管理等多方面金融风险的干扰,切实的完善金融风险的防范对于其发展大有裨益。我们这篇论文侧重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村镇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必要的防范措施,目的在于推动村镇银行的发展。

一、我国村镇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不单单是针对于村镇银行而言的,在其他的大型国用银行内部信用风险也是重要的金融风险类型之一。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人群是农民和社会上的微小企业,而发放贷款是银行主要的经济业务。这是由于缺少必要的信用记录、信用评估等有效的信用管控措施才致使村镇银行在金融信贷问题上存在较大差异,出现了农民不认账、拖欠贷款的恶劣现象。

(二)經营风险

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民,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自认条件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同时,村镇银行的经营状况也受到了来自自然条件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在我国的村镇区域,农业还是作为主导的经济产业,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以此同时,作为直接金融管理机构的村镇银行也在经营上反映出高风险、低收益的不利特征。在某一区域内新开业的村镇银行会受到各个方面的不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做到盈亏平衡。

(三)市场风险

我们这里讲述的市场风险既包括了市场上的利率风险也包括了同等银行间的市场竞争风险,要区别对待。其一,市场上的利率变化是国家调整经济的一种常见手段,利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盈利和业务开展情况。国家经常通过调整利率来控制市场上货币的流通数量,是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恰好作为货币流通的中转机构。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市场上利率的变化息息相关,可以简单的界定为一荣俱荣的关系。另一方面,市场上同类银行的激烈竞争也会给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影响。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是有限的,而市场上的金融机构确实递增的。拿农村信用社来说,两者的服务人群以及市场定位也大致相同。储户选择银行的关键就在于存储风险和存储利率,因此,同等类型之间的激烈竞争加剧了村镇银行的金融风险。

(四)内部管理风险

村镇银行存在明显的季节特性,在春、秋季节是吸收资金和发放贷款的黄金时期。但在村镇银行内部存在管理等方面的风险。其一,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无法胜任岗位要求。其二,业务流程及限制形同虚设,缺少必要的管控制度与限制条件。其三,信用政策等必要环节的缺失进一步造成了内部管理制度的薄弱,直接提高了金融风险。

二、我国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扩大资金规模,完善股东结构

为了更好的降低和防范金融风险,我们的村镇银行在注册之初就要扩大资金规模。完善股东结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由政府作为保障,带头进行股份投资。政府的积极参与既是一定政策和资金上的的保障和支持,同时也给其他的小股东带来了一定的保障性作用,起到了定心丸的功效。2、资本开放,积极吸引投资,广泛的吸引当地和异地的投资,注重资金的监管与使用。同时,我们也可以将本地的村民和银行中的工作人员作为微小股东,以投资理财的方式吸引其进行资金注入。3、将注入的资金与当地产业紧密结合,做到一定的支持与保障。这样做的好处是当地的产业发展会拉动村镇银行的发展与重大。另外,明确各股东的责任,最大限度的使用资金。

(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

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是服务于农民,要想切实的发展与壮大,村镇银行必须要做到业务完善。具体的经营完善模式有以下几点:1、创新信贷模式,村镇银行要将银行、贷款客户以及担保人三方利益结合在一起,通过三方协议来分解金融风险。另外,为需要贷款的种植户提供专门的金融服务,将龙头企业作为贷款客户的担保人。2、村镇银行在内部管理上要遵循“股东参与、科学有效、精简干练、制衡协调”的工作原则,明确董事会在企业管理方面的核心意义。处理好业务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各种监管制度、完善工作环节与流程,在相关业务方面形成有效的制约与协调。

(三)加强金融风险监管力度

村镇银行的金融风险防控措施要建立在自身资金规模和经营管理水平上,对各项经济业务做好监管。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要遵循“监管一切风险与管理,真正实现透明与公开”的原则。对银行内的各项经济业务做好分类与审查,明确符合自身发展的风险管控的方式与方法。同时,为了更好的完成风险监管,我们还要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加大基层监管力度,从根本上实现对金融风险的管控。

(四)建立健全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为了实现对于村镇银行的金融风险防控,我们一定要格外注意市场注入与市场退出环节的完善。在市场准入环节将不符合条件以及会对正常经济秩序产生不利影响的金融结构裁决。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新型的村镇金融机构准入标准来给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我们要按照法律上的规定对资不抵债、宣告破产的村镇银行实行“刚性”退出机制管理,目的在于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

(五)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有利防范金融风险的辅助性措施,村镇银行要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内容是是业务规范化、操作精准化、环节紧密化和相互制约化。

三、结语

金融风险的有效管控有利于村镇银行的发展与完善,我们通过上述内容简单介绍了关于村镇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类型,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防范措施。希望通过上述内容能切实的实现金融风险监管,推动村镇银行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市分行)

参考文献:

[1] 杨连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及防范对策[J].财会月刊,2012,(6).

上一篇:风——教学设计和反思下一篇:保护动物班会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