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再社会化研究

2024-05-08

罪犯再社会化研究(精选6篇)

篇1:罪犯再社会化研究

浅谈转业军人再社会化研究综述

摘要:转业军人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再经历了军营的考验之后再次回到普通社会生活之中,他们需要面对再次开始社会生活的众多方面的困难。本文尝试对现有的转业军人研究进行详细的研究,以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并从其中发现新的研究切入点。本文发现现有的转业军人再社会化研究主要集中在转业军人就业问题方面,这严重影响了对转业军人再社会化问题的认识。所以本文建议扩展再社会化研究,更加深入研究转业军人再社会化问题。

关键词:转业军人 再社会化

转业军人是重要的社会群体,是有着特殊身份的社会成员。这一类人群在个体的生命历程中经历了与其他社会成员极为不同的组织化经历,这种组织化的影响不仅形塑了这种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区别,也锻造了这些个体的存在形式。首先,由于这种职业与国家安全紧密相关,它具有与社会相隔离的特征,这也决定了该群体成员与社会的隔离;其次,由于这种职业要求严格的执行,所以群体成员的生活都按照严格的规则进行;再次,由于战争对身体与意志的要求,军队对成员的思想和身体的要求都远高于其他社会成员。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军人的生存状况与一般社会成员差别很大。这种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对成员的深刻的影响,致使转业军人再次进入社会时面临众多的不适应状况。因此,转业军人所经历的生命历程的改变,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对社会的适应和改变。从这一角度而言,军队的经历是自然的社会实验,而对转业军人的研究就是对社会实验的即时观察。所以,通过转业军人进行社会化的研究对于探索社会与人之间的互动模式是极为有利的,这不仅可以在现实自然的状况下对社会成员进行观察,而且尽量避免了研究者对社会的影响。不仅如此,以转业军人研究社会化的机制,还开创了军人社会化研究的先例,丰富了社科领域对这一特殊人群的认知。

一、转业军人研究的意义

军队对于主权国家而言,是其维护自身独立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个进行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所以,作为从军队转业的军人是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群体,是军队的重要的预备力量。所以维护转业军人的利益就是维护国家的安全,保卫公民的安全。但是由于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间,社会结构缺乏秩序,在就业、经济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了转业军人的利益。首先,在就业方面,由于长期隔离于外部社会,转业军人适应外部社会需要较长的适应时间;其次,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转业军人的社会保障未得到有效的维护;最后,由于转业军人进人进入社会需要再社会化,所以导致的问题较多。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转业军人的生活,还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所以,对转业军人的再社会化进行研究有利于了解该群体再社会化的规律,帮助他们早日融入社会;另一方面可以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力量,在战乱时保卫国家,在和平时建设社会。

二国内转业军人研究的现状

国内关于转业军人的关注并不是很多,一方面,由于转业军人来自与社会较

为隔离的军队中,他们进入社会之后处于并不强势的地位,个体并不突出;作为群体也未形成重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学者们在政治和市场双向引导之下,关注给自己带来政绩的社会研究项目或者符合大众意愿的研究。所以,学届对转业军人的关注较少。在现有关注中,研究主要集中在就业培训和策略,有少量文章关注其他方面。

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只有宋晓莉和曾跃(2007)对待退军人的研究,研究证明待转业军人在解决问题、寻求帮助方面的积极性好于现役军人,自责、幻想、退避的精神气质低于现役军人。待退役军人心理健康状况优于现役军人及中国军人常模,心理应付方式优于现役军人,多采用成熟应付方式。

关于就业方面,相对较多。廖国庚(2012)研究证明,澳大利亚政府组织在退役军人就业支持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退役军人就业支持的许多工作是融入社会的,依托广泛的民间组织完成。提供就业支持的内容集中于就业服务和就业培训。就业支持保障的法制化。郑宏和贺辰光(2009)通过比较德国、美国、俄罗斯、印度等,总结了各国在退役军人管理方面的共同特征:重视对退役军人的管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了详细的培训制度,培训从部队开始,充分利用国内教育资源,重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多种多样

对中国退役军人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法制建设方面。周星等(2013)对枣阳市退役军人的生活和就业情况的调查,了解国内退役军人就业安置现状;王岩(2011)总结了可借鉴的国外退役军人安置有益经验;叶琴(2012)现行退役士兵安置法律制度中应增加退役士兵的权利救济措施,当安置纠纷发生时,赋予退役士兵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权利,以便更加全面地保障退役士兵的合法权益。

孟音从社会资本角度证明在退役士兵就业过程中,社会资本对于正式制度的相对独立性,其研究结论有助于帮助人们正视当前退役士兵就业过程中非制度化的存在及影响。(2011)

总而言之,学界对退役军人的研究处于匮乏状态。一方面,既有研究中只涉及职业和心理两个方面,忽略了退役军人在其他方面所遇到的困境,如在社会知识方面的社会化,道德方面的社会化等等。另一方面,未能从退役军人再社会化的现象中发现普遍的社会化机制,忽视了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现象。退役军人经历了一个不断再社会化的过程,从社会进入军营,然后再次进入社会,个体在转换之中对社会的体验应当更为清晰明了。他们身上所反映的社会的作用也更加明显,这对于增加社会学知识的库存相当有帮助。

三、国外转业转业军人研究现状

欧美国家对军队的研究在二战之后就已经达到成熟的阶段,因其社会科学在二战之前就已较为成熟了。社会科学对战争中及战争后的军队的研究建树颇丰,也出现了一批经典的社会科学著作。同样在退役军人方面的研究也多有成果,值得当下进行细致的研究。也是由于过早地成熟,当下有关军队的研究也鲜有所闻,而关于退役军人的研究更是鲜见。这主要是因为在一个市场经济发达的社会中,高度商业化的社会科学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取向,同时较少的政府科学研究拨款也限制了对退役军人的研究。

就现有资料而言,国外对退役军人的研究也集中在几个较为狭窄的范围中,同时经验研究多于基础性研究。James F.T(1946)颇有见地地指出了存在于社

会与军队的隔离给退役军人带来的对社会的错觉,包括对教育的过高期待等。战后军人进入高校继续读书的方式实现退役军人的再社会化(William T.Pink & Eugene H.Freund,1979),通过退役补贴实现退役军人的再社会化(Susan L.B.Darnell,2005; Dora L.Costa,1995),通过家庭实现退役军人的再社会化(Roger Cumming,1958; Jo Knox and David H.Price,1995; Christopher Bradley,),音乐的再社会化(John J.Morrissey,1945)。

四、小结

无论国内外,对转业军人的研究都比较有限,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由于大规模战争没有发生,军队出现在民众视野中的机会也相当有限,加之人数只占人口的微小比例,转业军人得到太少的关注。即使有少许对转业军人的关注,也将会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在职业培训和就业领域中,忽视了转业军人在社会生活其他方面所遭遇的困境以及他们的社会化历程所具有的特殊社会学意义。因此,对转业军人的再社会化进行一番分析,对影响中国转业军人再社会化的因素进行剖析,是深入研究转业军人问题的重要出切入点。

转业军人再社会化研究需要深入分析,是因为转业军人再社会化的问题不同于一般社会个体的社会化,如农民工进入城市之后的再社会化或者跨国跨地区的移民个体的再社会化。它有自己的特征,这种特征的源泉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与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有关。国家的安全很大程度上需要军队的护卫,民众的财富和社会的正常运转都需要军队作为强大的后盾。因此,军队在国家中处于重要地位,不同于其他组织部门。这种独特性决定了军队中的军人的独特性。第二,与军队独特的管理纪律有关。军队的独特性决定了管理纪律的独特性,高度使命感、责任感和团结精神是军人所必备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的培养需要在与社会高度分离的环境中得到净化,在严格的环境中得到呵护和培养。所以,严格的纪律就是必不可少的保障。第三,与军队与社会的互动有关。因为社会的独特性以及其自身的严格性,决定了军队与社会之间互动的频率。作为军营一员的个体,也就是作为团队中的一员,被严格要求与军队外社会的接触,以保持军人纪律精神的纯洁。由上可知,军队的独特性造成个体军人社会化的反复,也就是由社会进入军队,再从军队进入社会的这样一个过程。因此,转业军人再社会化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再社会化过程,而是一个反复社会化的过程。

篇2:罪犯再社会化研究

罪犯改造文化研究

叶 扬

(广东省阳春监狱,广东阳春,529615)

中国有几千年的法制史,有丰富多彩的监狱文化,在新形势下随着我国监狱工作的迅速发展,以文化人已经成为当前监狱工作的热点课题之一。回顾新中国监狱发展史,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更加重视监区文化建设,2003年司法部将这些实践活动上升为规章,在《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2003年6月13日,司法部令第79号)中设专章,即第五章《监区文化》。近年来,文化建设不局限于监区,提出“监狱文化建设”和建设“文化监狱”等更高层次的理念,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监狱文化内容广泛,本文只对罪犯改造文化进行专门研究。

罪犯改造文化概念

罪犯改造文化是指在改造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的总称。基

①本特征:

(一)民族性。我国从古代的“皋陶造狱律法存”、秦以前的夏台、圜土、囹圄、狴犴,到后来的监狱等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监狱文化。比如,我国监狱最早关于对罪犯进行教化的思想,据《周礼》记载:“以圜土聚教罢民”,将社会的危险分子关押到“圜土”(即监狱)去实行教养。

(二)地域性。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罪犯改造文化的地域性差异更加明显,山东省的一些监狱用“儒家文化”改造罪犯形成特色品牌,江西省部分监狱用“红色文化”改造罪犯,广东部分监狱则用“岭南文化”改造罪犯建立模式等。

(三)多样性。罪犯文化具有多样性,从形态上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多种形式;从内容上有文体活动、歌舞晚会、书画比赛和征文活动等多种方式。

(四)时代性。创新发展是罪犯文化的灵魂,新中国监狱工作从解放初期的以集中教育为主,到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分类教育,再到现在提倡个别改造,时刻都在发展变化。过去犯人唱歌就是比较时髦的文化活动了,当下,不但许多监狱建设了大型的狱内文化广场,并细化到罪犯监舍“走廊文化”和“床头文化”等,逢年过节,还举行全监性大型文艺演出,规模不断扩大,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和文化氛围十分浓厚。

(五)特殊性。罪犯文化有共性,又有特殊性,总体上是法文化的范畴。罪犯文化在监狱特定的环境中形成,是为监狱的安全稳定和提高改造质量服务的法制文化,具有鲜 ★作者系司法部监狱管理局特聘心理矫治专家、中国监狱工作协会理论研究带头人、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东省高明监狱副调研员。

①薛梅卿主编:《中国监狱史》,群众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2页。明的法制指导性和服务于改造的目的性。

罪犯改造主流文化

一、罪犯主流文化概念和特点 罪犯主流文化是指在改造过程中,受到监狱机关大力倡导的,起主要影响的改造文化。基本特点:

(一)传承性。新中国罪犯改造的思想文化中,比如,人是可以改造的理念,劳动改造人的思想文化等一直被传承下来,并不断发展完善。

(二)倡导性。监狱大张旗鼓地倡导罪犯主流文化,比如在罪犯中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有益身心的文娱体育活动和书画文化活动,用先进的科学文化占领罪犯改造阵地,丰富罪犯精神文化生活,树立正气,提升正能量。

(三)教化性。罪犯主流文化对罪犯具有教育、感化、矫治等多种改造功能,比如,罪犯改造行为文化,对罪犯改造行为起到导向、约束、激励和养成作用,是再社会化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四)发展性。监狱文化中的传统与现代,主流与非主流都是相对的。历史上许多传统文化是某个时代的主流文化,比如儒家文化,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那时儒家文化是主流文化。今天儒家文化已经成为传统文化,非主流,但是,可以吸其精华,古为今用,传承发展。

二、罪犯改造的思想文化

(一)思想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根据罪犯改造文化的存在形态和层次不同,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等。其中思想文化主要是指处在最高层次、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文化。

(二)人是可以改造的思想文化。人是可以改造的是毛泽东关于罪犯改造理①论的重要部分。对罪犯能不能改造这一根本理论问题,毛泽东同志坚定地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罪犯是可以改造的。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人是可以改造的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罪犯改造的重要思想文化。

(三)劳动改造的思想文化。②通过劳动对罪犯实施感化教育,早在18世纪资产阶级监狱改良时期,劳动感化一词就已经出现。劳动创造了人则是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的科学论断。我国劳动改造的刑事政策和思想形成于解放初期,1951年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出现了一大批应判徒刑的犯人,为了不让他们坐吃闲饭,由国家组织他们从事兴修水利、筑路、开荒和建屋等生产建设劳动,并促使他们在劳动中得到改造,在劳动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培养组织纪律性,改造思想,消除恶习,学会劳动技能,创造财富。1954年 8月26日原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使这项改造人的活动法规化。目前劳动改造不但是我国改造罪犯的监管改造、教育改造和劳动改造的三大基本手段之一,也是重要的思想文化。

三、罪犯改造的法制文化

(一)法制是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总称。法制文化是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形成和积累的对法制观念和法制实践的普遍观念和行为习惯,以及与此相应的体现民主与法制精神的法律规范和制度等组成的法制文化体系。罪犯文化是法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①孟庆丰:《毛泽东罪犯改造理论的特点与伟大贡献》,载王明迪等主编《岁月铭记—新中国监狱工作50年》一书,法律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227页。

②中国劳改学会:《中国劳改学大辞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291-299页。

(二)罪犯法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古代中国刑罚一体,将其分开研究比较困难。中国古代的刑罚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归为五种。隋以前的五刑为:墨刑、劓刑、刖刑、宫刑、大辟,前四种为肉刑。至隋文帝制《开皇律》,基本上以五刑:笞刑、杖别、徒刑、流刑、死刑取代了旧五刑,以身体刑(又称痛苦刑)取代了肉刑。①中国刑罚思想文化主要体现在:

第一,刑罚总的发展趋势是从原始的野蛮、落后、残暴向着文明、慎刑和刑事处罚从轻的趋势发展。人类刑罚由肉刑报复的血腥状态、监禁刑报应的落后时期,发展到当代的试行社区矫治的非监禁刑的文明阶段,是世界刑罚发展的方向和社会政治文明的标志。

第二,刑罚功能由报复、报应和功利主义为主向以预防和教化目标为主转变,刑罚的功能分为惩罚功能、改造功能、感化功能、教育功能、威慑功能、安抚功能和保障功能等,重在预防,分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服刑改造属于特殊预防。

四、罪犯改造的科学文化

(一)科学是指被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经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科学知识不等于科学文化,科学文化包括对科学的信念和观念、正确认识科学对社会文化和个人影响的积极作用,积极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等。

(二)罪犯改造的科学文化内容。(1)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观念,破除天命论的唯心史观,消除封建迷信思想,确立科学的社会发展观。(2)在服刑改造过程中,充分运用科学的改造理论和方法,从根本上改造自己。目前我国监狱学科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出版的著作大多是警察学习的,指导罪犯

②改造实践的罪犯科学改造读物甚少。(3)积极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监狱组织的文体活动,勤看书学习,不断提升科学文化素质。

(三)监狱以制度保障罪犯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根据司法部《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司法部79号令),监狱组织的文化教育,应当根据罪犯不同的文化程度,分别开展扫盲、小学、初中文化教育,有条件的可以开展高中(中专)教育,监狱创办罪犯文化技术学校。鼓励罪犯自学,参加电大、函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并为他们参加学习和考试提供必要的条件。尚未完成国家规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年龄不满45周岁,能够坚持正常学习的罪犯,应当接受义务教育;已完成义务教育或者年龄在45周岁以上的罪犯,鼓励参加其他文化学习。

监狱根据罪犯在狱内劳动的岗位技能要求和刑满释放后就业的需要,组织罪犯开展岗位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教育。年龄不满50周岁,没有一技之长,能够坚持正常学习的罪犯,应当参加技术教育;有一技之长的,可以按照监狱的安排,选择学习其他技能。

为了提高罪犯的科学文化素质,目前有的监狱组织他们参加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服刑期间能获取大学毕业文凭;有的与地方高校合作,进监狱办学,建立罪犯技术培训基地。

五、罪犯改造的行为文化

(一)行为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罪犯行为文化是指在服刑改造过程中所做出的有价值的,促进改造和社会安定的经验及改造活动。

(二)罪犯改造行为文化的规制建设。(1)1982年2月18日公安部根据《中 ①蒲坚主编:《中国法制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161页。②王明迪主编:《服刑指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1页。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有关规定,颁布《犯人守则》,是第一部系统的罪犯改造行为规范,当时监狱归公安部主管。(2)《罪犯改造行为规范》 l990年11月6日由司法部令第12号发布施行。共l6章33条,规定了基本规范、生活规范、生产劳动规范、学习规范、文明礼貌规范,是罪犯接受改造必须遵守的言行准则,是考核罪犯改造表现,实施奖罚的重要依据。随着形势发展,《罪犯行为规范》,已经2004年3月2日司法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原《罪犯改造行为规范》同时废止。(3)《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具体规定了罪犯奖惩的行为,监狱法第29条规定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根据监狱考核的结果,可以减刑,有所列6种重大立功表现之一的,应当减刑;监狱法第57条规定罪犯有所列7种情形之一的,监狱可以给予表扬、物质奖励或者记功;监狱法第58条规定罪犯有所列破坏监管秩序8种情形之一的,监狱可以给予警告、记过或者禁闭。

(三)建立行为激励机制让罪犯在希望中改造。行为重在正面激励,监狱建立严格的日、月、季度、半年和考核制度,奖勤罚懒,恩威并施,形成抑恶扬善环境,让罪犯看到改造成绩好坏与减刑假释等切身利益的关系,坚定改造好的信念,在希望中改造。

六、罪犯改造的环境文化

(一)环境既包括以大气、水、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狭义的环境指相对于人类主体而言的一切自然环境要素的总和。罪犯改造的环境文化是其在改造过程中,对监狱的认识、对罪犯与监狱环境关系的认知状况和水平的群体性反映状态,由环境认知文化、环境规范文化、环境物态文化和环境习俗文化构成。

(二)新中国罪犯改造环境文化建设规制主要有:《监管改造环境规范》,l990年11月6日司法部令第l1号发布施行,共5章33条。要求监管警戒设施、罪犯生活区、生产区和学习场所,要规划合理,确保安全,利于监管,方便生产和生活,做到监院建筑物布局、建造规范合理,监舍、教室、监区环境清洁整齐,车间、场院设置有序,并对监管警戒设施规范、罪犯生活区规范、生产区规范做了具体规定。

(三)监狱环境文化的作用机制和价值取向:①

1.监狱环境改造机制。监狱环境的改造机制具有双重性,要实现监狱环境刑罚性的过度体现对罪犯改造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环境压抑),与监狱环境改造所期待的积极作用(环境促进)之间的平衡发展,充分发挥监狱环境的积极促进作用。

2.罪犯对监狱环境形象的价值取向。调查中多数罪犯喜欢“环境美化绿化的监狱”,有少数罪犯喜欢“花园式监狱”,只有极少数罪犯喜欢“戒备森严的监狱”。监狱的“戒备森严”形象不可取,“花园式”也得不到多数罪犯的认同,监狱环境存在适度性问题。

3.罪犯对关押空间环境的价值取向。活动空间是环境心理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罪犯喜欢“多人混合关押”的监舍,只有少数罪犯喜欢“单独关押个人”的监舍。监舍爆满挤拥固然不可取,但大部分罪犯也不 ①叶扬等:《监狱环境矫正理论研究》,载于爱荣主编《监狱矫正论坛2008》,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第64-82页。喜欢单独关押,可能与害怕孤独或不习惯有关,自古以来人类就普遍具有群体归属感。

4.罪犯对监狱执法环境的价值取向。罪犯期望监狱执法环境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其中最期望监狱在考核计分、减刑假释等工作做到公平公正。

罪犯亚文化

一、罪犯亚文化概念

罪犯亚文化是指与他们的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的局部文化现象。与主流文化相比,亚文化是在监狱主流文化背景下,属于罪犯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不仅包含着与主流文化相通的部分价值观念,也有属于罪犯独特的价值观念。比如罪犯同性恋行为,在监狱不提倡,在社会不禁止。另一类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消极文化现象,比如狱霸行为、自杀行为和诈病行为等消极文化现象,与亚文化的区别是,亚文化目前不被监狱法律规定明文禁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主流文化,消极文化现象则被禁止。由于对罪犯文化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本书将罪犯消极文化现象归到亚文化中加以研究。罪犯亚文化的存在具有客观现实性,管控得当,引导及时,可以向主流文化靠拢,为提高改造质量服务,否则影响改造。

二、罪犯纹身行为

(一)纹身,又称文身、刺青,是用带有颜色的针刺入皮肤底层而在皮肤上制造一些图案或字眼出来,即指刺破皮肤而在创口敷用颜料使身上带有永久性花纹。纹身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均有流行,肤色较深的民族一般没有这种文化习俗,中国近几百年间也比较少见。纹身现象存在的文化基础是许多民族认为可以防病袪灾。也有的民族用纹身标明地位、身份或某一集团的成员资格,但是,最普遍的动机是为了美观。

(二)罪犯纹身行为多发生在入监前,狱内罪犯不能纹身。根据调查,罪犯纹身现象根据内容不同分为文字类和图案类两大类型。

1.纹身的文字类图案:第一、励志类:比如在手臂上纹:有志者事竟成;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等。第二、悔恨类:比如在手臂上纹:痛改前非。第三、情意类:比如在手臂纹:情字。

图1 罪犯文身照片 2.图案类:第一、英雄人物:比如在腹部纹关公像。第二、意中人:比如在大腿内侧纹美女图。第三、动物类:比如在胸、腹部纹雄鹰和老虎等。第四、神灵类:比如在背部纹龙和凤等。

图2 罪犯文身照片

(三)对罪犯纹身行为的管控。(1)纹身不是监狱现行法律法规禁止的行为,但是,罪犯如果在狱内纹身,将相关工具和物品带进狱内,可能影响狱内安全稳定,目前不应允许罪犯在狱内进行纹身活动。对已有纹身行为罪犯要做好排查,必要时定期进行分类辅导和个别疏导。(2)对入监前已经纹身的罪犯,服刑期间要求清除的,在医疗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满足要求,但是,一般等出狱后自行处理。(3)防止罪犯以纹身图案类型为标志拉帮结伙进行反改造活动。有的纹身图案本身就是罪犯价值观念和犯罪心理的表露,比如胸部纹有穷凶极恶的蛇蝎类图案罪犯,犯罪时多心恨手辣,要加强管控、引导和疏导。

三、罪犯同性恋行为

(一)同性恋是指同性之间相恋,分男男和女女同性恋两种基本类型。如果细分还有双性恋,即既与异性恋,又有同性恋;境遇型的同性恋,比如,罪犯由于在狱内长期性饥渴产生的同性恋行为,一旦出监,有异伴侣,同性恋行为即消失。同性恋现象古已有之,甚至封建皇帝与大臣之间都有这种行为。同性恋现象在世界各国都有发生,目前有的国家已将同性恋行为合法化,承认同性婚姻。

(二)司法部1990年11月6日公布施行的《罪犯改造行为规范》第48条规定:“说话和气,举止文明,说真话、实话,不说粗话、脏话,不准做低级下流动作,严禁同性恋。” 但是,司法部2004年5月1日公布的《罪犯行为规范》施行后,则废止了“严禁同性恋”的规定。

(三)对罪犯同性恋行为的管控。(1)同性恋不再是我国罪犯行为规范中的禁止性行为,但是,在工作实践中不提倡。因为在狱内同性恋的时空受到严格限制。对有同性恋行为罪犯要做好排查,需要定期进行分类辅导和个别疏导,化解心理问题。(2)同性恋是与性有关的问题,监狱需要研究管控罪犯性心理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罪犯普遍有性需求,并在监管条件下感到性压抑,同性恋成了境遇性选择,必须严格管控,适时得当的性教育,通过学习劳动和文体活动的体力注意力转移,心理帮助和宣泄,性替代品在罪犯中使用的探索,都能消除罪犯 性心理问题,并防范事故发生。

四、罪犯狱霸行为

(一)“牢头狱霸”是指在狱内对符合拉帮结伙、称王称霸、恃强凌弱、寻衅滋事、侵犯其他在押人员合法权益等行为特征的罪犯。他们在狱内充当犯人自然的“带头人”,“英雄人物”、“领军人物”,有较强的组织煽动能力,有的成为狱内抗拒改造的组织力量,是狱内危害性较大的亚文化现象。

(二)“牢头狱霸”形成原因。(1)由于受到罪犯在社会原先形成的帮派等亚文化的影响,他们将犯罪时的江湖义气观念带进狱内,成为“牢头狱霸”。有的就是因为江湖义气走上犯罪道路,成为阶下囚。(2)在改造初期,由于犯罪恶习还没有得到彻底改造,部分罪犯利用监管漏洞,受原有帮派观念影响,以及“牢头狱霸”自身的条件,比如身体强壮、组织能力强和有影响力等优势,在狱内搞“牢头狱霸”活动,成为危险性较大的抗改力量,必须严惩不贷。

(三)对“牢头狱霸”行为的管控。(1)依法依规“露头就打”,构成犯罪的依法严惩,严厉打击,铲除滋生“牢头狱霸”土壤。(2)打防并举,加以引导,分化瓦解帮派团伙,积极推进监狱文化建设,将消极能量转化为改造的正能量。(3)管教结合,定期对“牢头狱霸”进行排查,分类辅导和个别疏导,专项治理,倡导积极的行为规范。

五、罪犯暴力亚文化行为

(一)暴力犯罪行为本身不是文化现象,罪犯在走向暴力犯罪过程中形成的喜欢“用拳头”说话的行为习惯,信奉“谁的拳头大谁就有理”的价值观念,相信“暴力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心理倾向,才是亚文化,是暴力犯罪的重要根源。

(二)暴力犯罪罪犯的心理特点。第一,暴力文化浓厚,法制观念淡薄,崇尚暴力,相信暴力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最有效手段和方法。过去犯罪分子是谋财害命,偷或抢到钱后害怕恶行败露而行凶杀人;现在是害命谋财,先将人杀掉,才看身上有多少钱,不留活口,也不管口袋里有或没有钱物。现场的暴力抢劫代替了往日的鼠窃狗偷。他们入监后有的仍然组织暴力团伙,哄监闹事,宣染暴力文化。第二、个性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入监后仍打架斗殴,甚至公开顶撞警察,不服管理,个别铤而走险,劫持人质,企图越狱脱逃等。

(三)对暴力亚文化现象的管控。(1)从转变亚文化观念入手,通过系统的法制文化知识教育疏导,转变落后的亚文化观念,回归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和护法的行为规范。(2)通过劳动强化、体育活动转移和亚文化心理倾向矫治等方法,提升自我控制能力,消除冲动个性倾向。(3)对劫持人质、聚众闹监和暴狱等严重暴力行为监狱要有专项防控预案,定期组织防控演练,警钟长鸣,防患未然,对为恶者严惩不贷,提倡法制和科学文化。

罪犯文化建设创新实践

罪犯文化建设创新对象范围广阔,可以是纵向的传承与发展,比如,新中国监狱由办特殊学校,到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也可以是横向的区域性特色品牌创建,比如广东用岭南文化改造罪犯,山东用儒家文化改造罪犯,创建品牌。不管形式如何,关键是能否为监狱工作实践服务。从这个意义出发,下面选择了两个在工作实践中对监狱改造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的例证作为参考。

一、罪犯法制文化专项矫治活动

(一)创新基本情况。广东省阳春监狱将中国传统的法制文化和现代心理矫 治手段融入罪犯改造,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监狱组织编写罪犯《法制文化矫治指引》,在新犯中开展法制文化专项教育活动;2007年5月,在监狱心理矫治中心设立《法制文化矫治室》,开展专项心理矫治活动。据统计,从2006年至2015年已有2万多人次先后接受了法制文化专项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矫治,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单纯从文化角度改造罪犯针对性不强,当前罪犯中暴力犯罪比例不断增大,普遍文化素质差,法制观念淡薄,将“传统文化、法律制度和心理矫治”三个层次结合起来,增强了心理矫治的针对性,显著提高矫治效果,并逐步形成一种全新的心理矫治理论和方法:“法制文化矫治理论和方法”,① 是对我国法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法制文化矫治主要对象。参加专项矫治罪犯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罪犯有心理问题,比如在临床上有焦虑和敌对等心理症状,感到精神痛苦,影响人际交往、学习和劳动等活动。第二,心理问题是由法制原因直接引起的,比如罪犯不服法律判决,但其原因不是法院判决本身存在问题,而是自身明辨是非能力差,对法律认知的误区造成。法制文化矫治主要适用对象是法制观念淡薄、不认罪悔罪、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惯犯累犯、抗拒改造罪犯等。主要内容包括法制文化、刑罚文化、监狱文化和囚犯文化四大部分。

(三)罪犯法制文化矫治目标。分三个目标层次:(1)知识层次:掌握基本的法制文化知识,消除法制认知误区, 是最基本的目标要求。(2)信念层次:确立坚定的守法信念,是罪犯改造的关键环节。(3)行为层次:消除恶习行为,养成守法行为习惯,做守法公民,是罪犯改造的最终目标。

(四)罪犯法制文化矫治模式。根据矫治目标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矫治模式,因人施治:(1)增长法制文化知识矫治模式。矫治对象主要是不懂法的罪犯,不知法为何物。矫治重点是学习法制文化知识,增强学法和守法自觉性,认清罪与非罪界限,产生对犯罪行为的悔悟,做守法的公民。可以是集中辅导,也可以是个别疏导。后者要按心理咨询的要求个人申请经批准后安排。(2)增强法制文化观念矫治模式。矫治对象主要是知法犯罪的罪犯。矫治重点是在学习法制文化知识基础上,加深对法制文化思想和理念的学习,转变落后观念,深刻认识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引导悔悟,从而增强守法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做守法公民。这类罪犯多以集中辅导方式进行,一般2-3次见效。

二、罪犯书画文化专项矫治活动

(一)创新基本情况。书法是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中华书法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绘画在技术层面上,是一个以表面作为支撑面,再在其之上加上颜色的做法,那些表面可以是纸张或布,加颜色的工具可以通过画笔、也可以通过刷子、海绵或是布条等。在艺术用语的层面上,绘画的意义亦包含利用此艺术行为再加上图形、构图及其他美学方法去达到画家希望表达的概念及意思。绘画在美术中占大部分。书画活动对人的身心都具有广泛的增益效果。

根据目前新收罪犯中,职务犯罪、智能型犯罪人数比例不断上升,具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罪犯不断增多等特点,广东省阳春监狱于2011年下半年正式启动罪犯《书画文化矫治工程》,在监狱心理矫治中心设立《书画文化矫治室》,内容分四部分:中国书画文化精要、书法文化矫治原理和方法、书画要术和书法园地 ①叶扬等:《罪犯法制文化矫治理论研究》,载于爱荣主编《监狱矫正论坛第3卷201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83-92页。等,深受有书画爱好的罪犯欢迎。

篇3:罪犯再社会化的思考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加速转型期,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 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 刑事犯罪居高不下, 罪犯重新犯罪率有所增多。着眼于罪犯回归社会, 出于维护社会规范的需要, 监狱的教育改造工作应向以促进罪犯再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方向转变, 这对增强罪犯个体社会性, 减少罪犯刑满后重新犯罪,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有着重要意义;同时, 监狱做好罪犯再社会化, 不仅体现以人为本人道的刑罚执行理念, 也是现代监狱刑罚执行的必然方向。有学者认为“惟有符合再社会化原则的刑罚, 方是有意义而必要的刑罚” (4) , 说出了当今刑罚执行的方向。

一、罪犯再社会化的特点

(一) 形式的特殊性

罪犯再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罪犯被羁押监禁改造, 是被限制自由的群体, 行为上具有被动的强制性。罪犯再社会化是让罪犯在接近或处于社会化中的再社会化, 监狱高度的封闭性和与现实社会的严格隔离决定了罪犯再社会化再社会化形式的特殊。

(二) 目标的直接性

罪犯再社会化主要以转化思想, 矫治恶习为中心, 使罪犯在回归社会时达到符合社会要求的生活行为规范, 社会化的内容不是从基本的生活技能学起, 而是对罪犯已有的生活行为观念的补救。罪犯再社会化作为罪犯个体社会化的的补救, 这种修复性的补救就是直接的目标。

(三) 过程的复杂性

罪犯再社会化主要是监狱通过加强内部行刑管理, 运用教育和矫治的专业手段加上社会力量的辅助教育引导, 使罪犯重新认识和掌握各种基本的社会规范, 让他们重返社会成为完全的社会公民;由于罪犯身份的特殊性和个体的差异, 决定了罪犯再社会化的过程复杂性。

二、当前影响和制约罪犯再社会化的因素

(一) 刑罚制度上的缺陷

当前监狱罪犯大多数还是混押, 未能真正做到分押分管;罪犯法律奖励中减刑过多, 极易造成罪犯改造上的投机取巧;假释门槛高, 限制比例且运用的较少;罪犯的分级管理处遇制度不健全等。行刑制度上存在的缺陷对监狱罪犯社会化的效果、实现罪犯社会化的目标有着很大的制约。

(二) 监狱民警综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监狱民警对罪犯既要管理又要教育, 还要承担了其他职责, 如组织罪犯生产劳动改造, 多岗位集于一身, 造成监狱民警业务水平很难提高, 有学者戏称监狱民警是“万金油”, 名副其实很形象。罪犯再社会化系统工作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在监狱普遍缺乏。

(三) 监狱化问题

监狱化是由于监狱与社会隔离封闭造成的, 最直接体现就是监狱亚文化的存在, 所有罪犯一入狱就受到其影响。美国社会学家克莱默认为:每个在押罪犯都会在不同程度上经历监狱化的过程, 而且刑期越长, 监狱化程度越深 (5) 。监狱亚文化对罪犯潜移默化的过程容易造成其人格的扭曲, 其实这就是反社会化的过程, 与罪犯再社会化是对立的。监狱化同样对监狱民警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也间接的制约了罪犯再社会化。

(四) 监狱劳动改造模式的影响

监狱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罪犯都必须参加劳动, 当前我国监狱押犯规模都在2000-3000人左右, 大的甚至达到上万人, 监狱组织罪犯从事的劳动改造, 属于简单密集型劳动居多。一方面, 监狱生产组织过程单调甚至是机械性的重复, 命令服从式强制性劳动, 不利于罪犯的再社会化;另一方面, 罪犯劳动技能强制性被动式的培养, 对大多数罪犯来说, 出狱以后极少是谋生的手段。

(五) 监狱安全防范理念和机制的制约

安全是社会对监狱最基本、最直接的要求, 始终是监狱工作的重点。罪犯再社会化要求罪犯的改造尽可能在实现正常社会化环境中进行, 而社会力量的参与, 对监狱的物防、技防和人防带来新的挑战。出于安全的考虑, 监狱认为罪犯再社会化的有效开展对安全工作带来一定冲击, 有对安全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思想, 制约着罪犯再社会化工作有效开展。

(六) 罪犯个体内化问题

罪犯投入监狱处于羁押状态下, 受到囚禁环境的影响, 心理上被强制教育的抵制和实际中无奈地被动接受极易造成其性格扭曲和心理压抑。异地服刑、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文化素养等客观情况都会影响个体的改造心理。各种问题消极反应都强烈的影响着罪犯个体内化。

(七) 传统文化的影响

人们思想上受几千年来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对监狱和罪犯根深蒂固的存在着偏见和排斥, 认为罪犯就应该被关押监禁受罚, 在心理上对罪犯基本往往就是直接的排斥。学者研究表明, 人们受到社会排斥后, 会诱发不同程度的认同危机和心理危机, 当这种危机达到一定程度时, 就会导致极端的反社会行为 (6) 。对于罪犯来说, 传统文化带来的偏见和排斥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这种社会排斥也造成社会对监狱认识理解不够, 制约了社会力量帮教活动的开展。

三、做好罪犯再社会化的思路

(一) 改革刑罚制度, 做好教育管理, 促进行刑社会化

1. 落实罪犯分类管理。

基于一定的标准, 对不同类型的罪犯实行科学分类。罪犯的分类应该在未成年与成年、男女分类的基础上, 要先将故意与过失罪犯区分;其次要区分在分类的前提下对罪犯实行分类关押, 不同类型的罪犯不能关押在一起, 坚决克服混押混管、交叉感染现象的发生。对罪犯分类的同时要做好人身危险评估工作。

2. 做好罪犯分级处遇。

当前监狱运用了不少处遇措施, 如通信、探监接见、亲情电话、请假探亲等, 促进了罪犯的改造, 效果很好。在罪犯管理中, 监狱应该加大分级处遇累进制度, 对罪犯分级管理基础上, 进行处遇累进, 改造表现好的罪犯提高增加处遇, 反之减少。通过处遇累进制度, 促进罪犯的求进意识, 让罪犯感到自身改造成绩被认可的同时, 增强改造信心和决心, 提高罪犯再社会化中个体内化水平。

3. 规范减刑、扩大假释范围。

从社会化角度来说, 减刑使罪犯突然进入社会, 造成了罪犯再社会化的断裂, 使罪犯再社会化失去了巩固和延续的阶段;而假释是在罪犯释放后, 通过社会力量监督教育, 能够让罪犯个体再社会化得以巩固和继续。有研究表明从监狱二次以上犯罪人员的情况分析, 不少人在以往改造中减过刑, 而假释后又犯罪的很少几乎没有。从有利于罪犯再社会化的角度, 对罪犯应减少减刑, 要利用好假释对罪犯再社会化的作用。

4. 加强罪犯职业技能教育。

劳动改造既是培养罪犯劳动技能的途径, 也是锻炼罪犯克服困难意志力、改善人际关系、增强集体观念的活动, 是罪犯再社会化主要载体。劳动改造具有惩罚性、生产性和教育性, 但从本质上说, 它仍然是一种教育 (7) 。罪犯的劳动改造, 安排好监内休息休假, 做好劳动安全保护, 实行一定的合理劳动报酬, 降低罪犯劳动改造的被动消极性, 促进罪犯学习技能的主动性, 提高罪犯出狱后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 加强监狱建设, 拓宽工作方法, 提高刑罚执行水平

1. 监狱职能单纯化。

监狱是罪犯改造教育的主体, 是罪犯再社会化的最直接的主体和最终决定性的因素。监狱刑罚执行要着眼于罪犯重返社会为出发点, 将罪犯改造成新人重返社会, 是监狱的本职所在, 也是社会对监狱最根本要求, 而实现监狱职能单纯化才能达到监狱的社会效益最大体现。当前一些本不该监狱承担的社会性事项和监狱企业生产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等方面都削弱了监狱教育改造的职能属性, 国家应以监狱体制改革为契机, 加快推进监狱职能单纯化, 剥离监狱承担其他社会职能事项。

2. 做好监狱警察的分类工作, 加强学习培训。

监狱要根据社会化的需要, 积极招录一些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人才。对现有在职民警, 进行岗位分类, 实行定岗定责;同时通过选送专门机构院校学校、请进监狱培训等方式, 针对性的加强民警在职培训, 促进民警综合业务水平, 从而提高罪犯教育质量, 增强罪犯再社会化矫治的基础性工作。

3. 人道化的防控。

当前监狱体制改革深入进行, 很多监狱正在或即将新建、改扩建建设, 对过于偏远封闭的监狱予以搬迁或撤并;在此条件下积极推进监狱分类, 按照轻、中、重三种警戒等级进行划分, 对轻、中等级的监狱可以设置不同于重警戒等级的较为宽松的物防、技防。监狱防控安全理念要能够基于社会化考虑, 做好物防、技防的基础上, 在罪犯的行为秩序要求上应以轻缓管控为主, 要克服和避免机械式的生活行为要求和管理。

4、加强监内文化建设, 促进罪犯改造积极氛围形成。

做好罪犯的文化教育, 通过建立图书室、播放电影、观看电视、收听广播等手段解决罪犯文化需求;以文体活动为载体, 开展各种群体性活动, 促进罪犯之间的沟通交流, 增强正常交往能力;消除监狱内一些生硬的标语、口号, 降低减少罪犯改造的灰色情绪。通过这些手段消除、克服监狱亚文化对罪犯再社会化的影响, 避免监狱化对罪犯再社会化的负面作用。

(三) 强化道德法制教育, 注重心理卫生工作, 促进罪犯个体内化

1. 创新教育改造手段。

教育是环境因素中一个重要参数, 马克思极为强调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 (8) 。监狱要改变单一的对罪犯说理灌输式教育, 拓宽教育渠道, 积极引入社会化形式教育。教育改造要多层次多方位进行, 当前信息快速发展时期, 监狱要能够紧跟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 不断拓宽教育渠道, 创新教育改造的科学手段。监狱在优化自身的教育资源同时, 要积极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来增强罪犯在社会化的效果。

2. 注重个别化教育。

罪犯再社会化要认可罪犯在再社会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当前要大力推进“循证矫治”“个案管理”等矫治方法。在具体教育改造罪犯过程中, 监狱要联系罪犯个体的实际情况, 如罪犯入狱前家庭情况、入狱后心理状况、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等, 对罪犯不同个体进行改造目标评估, 制定适合个体内需的教育方法内容, 促进罪犯个体自我转化的主动性积极性。

3. 突出法律道德教育。

法律、道德是社会秩序的行为准则, 法律道德教育应该是监狱的重点教育内容。在罪犯的日常管理中, 监狱不仅要对罪犯法律法规内容方面的教育, 促进罪犯的遵守监规纪律乃至回归社会遵纪守法;而且要加强对罪犯思想道德教育, 增强罪犯的社会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

4. 加强罪犯心理矫治。

监狱配置专门的心理矫治机构, 定期不定期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罪犯心理问题, 有针对性的采取心理学技术对罪犯进行矫正治疗, 促进罪犯心理健康。监狱要加大心理咨询机构人员的配置, 积极地做好专职人员的培训工作。

(四) 加大监狱工作宣传,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罪犯的再社会化教育, 做好对罪犯社会帮教和出狱引导

1. 做好宣传, 为罪犯再社会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监狱要通过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消除社会对监狱和罪犯带有成见的社会排斥, 增加社会对监狱的了解理解和对监狱工作的支持;同时通过对监狱教育改造罪犯成果的宣传, 提高罪犯刑满释放后的社会接纳度程度, 以巩固狱内再社会化的效果。

2. 设置对外开放的教育岗位。

监狱对罪犯文化教学、技术培训、心理咨询等专业性较强的特殊岗位, 可以对外开放, 主动邀请或接纳社会人员如高校老师、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等人的定期参与教育工作, 他们处在非强制方管理者的地位, 容易同罪犯沟通, 建立平等的信赖关系。监狱要充分利用他们知识专长, 促进罪犯的教育改造。

3. 做好帮教、安置和法律援助工作。

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积极将罪犯刑满释放安置准备工作前沿至监狱, 分利用社会帮教力量作用, 对罪犯进行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的社会教育要;引导支持罪犯的亲属利用亲情的力量感召激励罪犯罪犯的改造, 加速罪犯的转化。同时法律援助机构的法律援助范围要延伸到大墙以内, 为困难罪犯提供法律帮助, 解决罪犯法律困惑, 解决罪犯的申诉、上诉以及其自身其他方面方面法律需求问题。

摘要:犯罪是个体社会化缺陷的产物, 罪犯再社会化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再社会化, 做好罪犯再社会化与我国的刑罚执行理念相符。当前影响罪犯再社会化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提出针对性的解决途径:要从刑罚执行制度改革、加强监狱建设、强化教育矫治、做好社会帮教等多方面入手, 做好罪犯再社会化工作。

关键词:社会化,再社会化,罪犯再社会化

注释

11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145.

22 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211.

33 郑杭生主.社会学概论新修 (修订本)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131.

44 林田山.犯罪问题与刑事司法[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6:229.

55 袁登明.行刑社会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128.

66 乐国安.法制建设与越轨行为控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327.

77 何为民.罪犯改造心理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 1986:133.

篇4:尊重罪犯权利 体现社会文明

记者:上海市监狱系统是什么时候开始重视和维护“罪犯合法权益”的?

乔局长:你对我们监狱也很熟悉,你也知道,我们历来重视和维护罪犯的合法权益。当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更是解放思想,大胆改革,锐意进取,监狱管理从相对封闭僵化变为开放和发展,罪犯管理从依赖强制力变为靠政策靠激励,改造教育从相对单一变为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依法、科学、文明、人道的管教方式逐步深入广大干警人心。今年1月12日,提篮桥监狱召开了2005年度服刑人员改造表彰大会,有3个监区改积会被评为改积会先进集体,59名犯人被评为上海市改造积极分子,1366名犯人被评为监狱改造积极分子。由此我们认识到,对罪犯的管理不仅是维护秩序,还蕴含了教育人的作用,体现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同时对罪犯权利的尊重,也能更好地发挥刑罚惩罚和改造功能的综合效应。

记者:上海在改变刑罚执行理念,强调刑罚执行方面作了哪些有益的尝试?

乔局长:“近年来,我们有针对性地做了一些工作。”乔局长翻了翻面前的材料,然后侃侃而谈:“首先,我们进一步完善了监管和改造制度的建设,在各监狱建立起监狱长、检察院、法院、律师、心理咨询等信箱,强调公正和效率,让犯人有申诉的权利。其次是从保障罪犯人权的高度出发,在公正、文明的执法过程中,切实维护好罪犯合法权益的各项措施,如在狱内建立超市和服刑人员消费维权站等。第三是自觉地将上海的监狱工作纳入到市委构建预防和减少犯罪体系的工作过程中,依法进一步扩大对社会危害小、社会接受程度高、罪行较轻的罪犯假释的适用范围,逐步形成监狱工作和社区矫正工作互动互补的工作格局。最后是创造条件让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监狱工作,现在社会上有社工,每个监狱都有帮教志愿者深入大墙,逐步形成有上海特色的、狱内外联动的、系统有效的刑罚执行模式。”

记者:现代监狱的刑罚执行和监狱制度的精神内涵之一是“罪犯权利保障”,作为执法者,你们是如何来理解和执行的?

乔局长:你知道,监狱工作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要求。其实,我们在监狱管理制度中对罪犯人身、人格、财产等实体性权利的规定,与西方发达国家监狱制度的权利保障标准差距并不大。比如说上海女子监狱有一个犯人即将释放前查出患了癌症,为了挽救她的生命,监狱方面并不因为她即将释放而推出不管,相反是极尽能力给她治病,终于让她转危为安。此事在上海监狱系统传开后,她在青浦监狱服刑的丈夫非常感动。而这件事在其他犯人中也引起了很大反响,他们相信人民政府并没有因为他们犯罪而抛弃他们。

记者:2004年,你们是基于怎样的思想基础,在上海监狱系统推出文明执法十项措施的?

对这个问题,乔局长笑着说:“2004年我们推出的文明执法十项措施,是从‘与上海城市地位相适应,与国际行刑趋势相衔接’的工作定位出发的,它对部分原有的管理规定和管理方法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改进,既体现了行刑执法管理的文明程度,又体现了把罪犯作为教育改造的主体思想。其实,早在10项文明措施推出之前,我们在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利,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方面,各监狱的各级警官就有在对犯人开大会和集体教育以及讲评活动中,向犯人敬礼的程序,这样做不仅尊重了他们的人格,更是文明执法的象征。

记者:为什么要印发“服刑指导手册”?它对服刑人员有什么积极意义?

对最后一个提问,乔局长引经据典地说:“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监狱依据法律规定,将罪犯的权利以及监狱的管理制度,以《犯人手册》的形式编发给罪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监狱的法治和文明。近年来,我们在坚持公正执法,落实狱务公开,让罪犯了解改造法规、政策、制度和措施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如2004年,对所有罪犯发放了《罪犯权利告知书》;2005年,新收犯监狱给新入监的犯人每人一本《服刑指导手册》,让他们了解如何正确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履行义务。”讲到这里,乔局长喝了口茶后又说:“我们分析近几年来一些监狱发生的安全事故,发现投入改造时间不长的新犯人由于对改造环境的不适应,容易造成思想、心理、情绪的失衡,从而引发事故。因此,发放《服刑指导手册》,让罪犯了解改造生活中可能经常碰到的问题,了解他们关心和担心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可以这样说,把罪犯改造的权利和他们应当知晓的要求告诉他们,只有在监狱工作发展到一定层次才会去研究和思考。因此,《服刑指导手册》的统一编制和发放,在上海监狱系统的法制建设上具有重要意义,是上海监狱系统新时期深化公正执法的重要体现。”

相关连接(犯人家属的来信)

监狱警官维护了我弟弟的居住权

尊敬的青浦监狱全体警官:

我是童小双的姐姐,小双是我们家最小的儿子,从小父母就比较溺爱他,缺少应有的管教,加上小双自幼身强体壮,力气比一般人大很多,久而久之养成了他好勇斗狠的性格脾气,最终小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被法院判处了无期徒刑,现在青浦监狱四监区三分监区服刑。(今年38岁的童小双因故意杀人和过失破坏交通工具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因改造表现良好,服刑8年多来先后4次减刑。目前余刑尚有10年7个月。)

在他刚投入服刑改造的时候,家里人都十分担心他,生怕他的坏脾气再惹出什么乱子来,同时也担心他无法适应监狱的环境,给警官添麻烦。但是经过这些年的改造,我们家里人对小双完全放心了。青浦监狱四监区的警官对他的关心和照顾不少地方甚至超过了我们家人所能起的作用。四监区的警官们除了对小双的思想、健康、行为习惯、文化知识等方面备加关心以外,还积极维护了童小双的合法权益。

2005年初,小双家的老房子要拆迁,这个老房子的拆迁问题涉及到他和哥哥的经济利益,搞不好会造成很深的矛盾。我在2005年2月1日给童小双所在的分监区打了电话,向警官们反映了有关的拆迁分配情况,当时的情况对正在服刑的童小双是很不利的。据我所知分监区领导了解情况后马上向监区领导汇报,并且派专门的干警向童小双了解情况。2月6日监区警官在了解基本情况后和动迁组取得了联系,向动迁组转达了监区将出面为童小双联系房屋动迁事宜的意向。2月21日经过多次电话商谈后,监区领导严斌副监区长,刘华教导员以及三分监区管教分监区长雷拥军警官正式邀请动迁组及小双的哥哥来监区商议动迁房屋的补偿问题。在第一次非正式谈判中,动迁组和小双哥哥提出的动迁方案未能符合小双的要求,小双要求要底楼的房屋,而动迁组只能提供两楼和六楼的房屋,面积为77平方米和被拆迁的老屋相符,动迁组不愿意另外补偿面积,这次谈判没有任何结果。2月22日我和小双的姐夫应监区的要求赶去监狱,严副监区长和雷分监区长与小双和我们共同商议,决定在23日的最后谈判中坚持三个方案,第一向动迁组提出申请新的宅基地,由自己建房,动迁组补贴部分费用。第二坚持要动迁组提供底楼的住房。第三,如果自己建房要求增补平方面积。同时监区领导还从法律角度出发,建议童小双出一份正式的委托书给我。当天下午,雷分监区长就拟好了委托书,并且经过严副监区长和刘华教导员的数次修改,于22日当晚交到了我的手上。这样理顺了法律关系,即使谈判没有结果,也能继续主张童小双的合法权益。2月23日动迁组再次来到监区与监区领导及童小双就房屋拆迁问题正式谈判,经过反复协商,动迁组原则上同意了监区领导提出的妥协方案。即由于童小双目前正在服刑,无力补偿近4万元的差价款,将房屋增加的差价部分以村委会的名义借给童小双,同时监区做通了村委会的工作,同意童小双出狱后减免这部分借款。最终拆迁房的问题得到了较圆满的解决。

在处理童小双的房屋动迁问题的同时,四监区警官以他们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追根寻源的解决方法,不仅解决了童小双的拆迁房屋的补偿问题,还缓和了童小双和母亲以及哥哥之间的家庭矛盾。早在2002年房子开始动拆迁初期,小双和哥哥就为了拆迁房的分配问题闹了矛盾,哥哥指责童小双服刑后母亲全由他照顾,小双非但不体谅他的难处,还因为拆迁的关系提出要分家,搞得兄弟两人几乎反目成仇,年迈的母亲只好离开老房子来我这里居住。监区警官在了解了这一特殊情况和问题的症结所在,主动出面约请他的哥哥多次到监狱和童小双亲情会面,俗话说得好,兄弟没有隔夜仇,在监区警官的疏导与调解下,他们两兄弟渐渐消除了隔阂,童小双也经常给哥哥打电话问候,哥哥也定期来监狱看望他,另外随着敌视的消失,哥哥还把母亲主动接回了家里,一家人又像以前那样和睦生活了。

这一切都是由于青浦监狱四监区的警官们,他们本着公正执法,规范执法的原则,把保障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仔细了解情况,认真研究问题,主动与外界沟通,反复进行协商,最大限度上保证了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并为服刑人员的家庭提供了有力的关心与支持,使这一弱势群体有了一定程度的依靠与保障,这一切都要感谢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党以及我们最可尊敬的监狱人民警察,正因为有了你们所做的一切,这个社会才会更安定,更和谐。

谢谢!

篇5:罪犯威胁顶撞民警原因对策研究

内容提要:当前,监狱系统在对罪犯管理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罪犯威胁顶撞民警,不仅破坏了监管秩序,也危害了民警的安全,同时还损坏了监狱的形象。针对当前罪犯威胁顶撞民警的原因及可能使用的方式,监狱应着力整改执法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法治监,创新管理,不断提高依法严格科学文明执法和管理能力与水平,才能实现监狱对罪犯管理过程中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才能尽量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威胁顶撞

民警

原因

对策

在监狱的日常管理活动中,罪犯违规违纪行为时有发生,而随着监管工作要求的日益提高,监狱干警的监管压力也日益加强,对干警的业务素质要求也日益提高。在罪犯一般的违规违纪行为中,以罪犯不服管理,顶撞威胁民警的危害为大,因为此类行为突发性强。一般都是在监管民警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发生,对民警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笔者首先从分析罪犯威胁顶撞民警的原因及相应的对策研究进而分析如何做到更好的现场处理。

一、罪犯威胁顶撞民警原因

(一)民警方面存在的原因

部分民警管理观念滞后、政治素质偏低。在依法治监已经全面推行的新形势下,一是部分民警头脑中“人治”观念仍然比较浓厚,管理方法简单、粗暴,难以使罪犯信服。有些民警遇到问题往往不敢管、不愿管或管不了,思想滞后,行动不力。一些罪犯因此而得寸进尺,气焰十分嚣张;二是有的警犯界限不清,贪小便宜,索贿受贿,为罪犯违规提供方便。有的民警用手机给罪犯打电话,替罪犯捎带违禁品,在罪犯发生违规时或徇私情不处理或处理不公;三是有的民警不钻研业务,不会直接管理,对罪犯改造三大现场特别是劳动现场的管理不

同程度地依赖“拐棍”;有的民警不会队前讲评,队前讲评的内容仅限于生产安排,或者以训斥代替说教,不善于将政治思想教育贯穿于讲评过程之中,不懂得将罪犯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与劳动改造结合起来,缺乏专题性、针对性的主题教育;四是有的民警不讲究个别教育的方法方式,对每个罪犯的谈话教育都千篇一律,不会因人施教、对症下药,不会掌握教育、转化、挽救罪犯的时机。这些问题既导致了罪犯违规、不服管的现象增多,又损害了民警自身的形象,失去了罪犯对其应有的尊重和信任。

(二)罪犯方面存在的原因

1、押犯构成日趋复杂,使得民警面临的风险加大。近年,在押罪犯的构成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表现为暴力犯增多,累犯、惯犯增多,外省籍犯和流窜犯增多。这些罪犯入监以后认罪服法意识淡薄,抗改心理突出,往往不顾及监狱的惩罚性和法律的威慑力,采取对抗性的方式来逃避改造,使得监管改造难度加大,监管秩序难以维护,监狱的安全稳定工作形势更加严峻,民警面临的风险也就相应加大。

2、少数罪犯权利意识膨胀,改造意识淡化。这部分罪犯身份意识淡薄,过度地维护自己的权利,往往不恰当地将自己的权利放大,超越监狱保障罪犯权利的法定界限和基本的社会评判标准。同时却不同程度地忘记或否认自己所应接受的惩罚和应尽的义务,自我改造的标准降低,改恶从善的动力减弱,遵规守纪和服从管教的意识淡化。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平等权和“罪犯人格不受侮辱”的人格权理解为与监狱民警平起平坐,彻底否定了监狱民警的执法权、管理权、教育权和惩罚权,有恃无恐,把违反纪律、哄监闹事等扰乱监管改造秩序的事件当成家常便饭。

3、部分罪犯心理问题突出,性格孤僻,遇事易采用极端手段。罪犯究其犯罪的原因,是由于其社会化过程失败。大部分罪犯心理有

一定的缺陷,极个别罪犯心理问题更为严重,心胸狭隘,猜疑性强,自控能力差,情绪变化大,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对待错误不能客观分析,爱钻牛角尖,易归结迁怒于他人,攻击意识强,报复心重,往往喜欢采取攻击他人或自己(即选择伤害或自杀)的方式解决冲突。

4、“80后”、“90后”罪犯增多,大多数“80后”、“90后”的罪犯,做事随心所欲,好冲动,缺乏容忍度,行为盲目,不可预测和控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80后”、“90后”罪犯的家庭圈子较小,朋友圈子相对较大,加上年纪轻,认知模糊,是非观念模糊,社会经验缺乏,自身安全感缺乏,其思想和行为容易受朋友尤其是同辈群体的影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欲望,而单靠个人的力量有时不能实现,往往经常数人纠合在一起作案。

二、提升应对罪犯威胁顶撞民警的对策

上述问题的根本解决,一方面要通过大力纠正和改进监狱民警在对罪犯执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依法治监,创新管理,不断提高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完善对罪犯的惩戒性法律法规,坚决打击罪犯抗改行为,营造良好氛围。

1、公正文明执法,注重环境营造

严格文明执法,公正司法,是监狱工作法制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监狱工作的“生命线”。一要完善制度,规范程序。要保障制度与程序的合法性,不得制定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土政策”,维护执法机关的形象,为罪犯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改造环境。二要深化狱务公开,强化执法监督。凡是依照法律允许公开的、与执法相关的内容都要尽可能地公开,增强执法的透明度,扩大和切实保障罪犯乃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要提高民警自身素质和工作艺术。民警执法要依法、合情、入理,摒弃对暴力手段的信奉和依赖,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不文明执法而导致的管理冲突,做到文明执法,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在对罪犯进行管理活动中,民警要视法律法规为根本,不越职权,不违法违规,一言一行有依据,一言一行不逾规,时时守法,事事合法。作为监狱民警要通过依法行使职权,严肃规范地管理罪犯,讲正气,扬正义,以法立威,树立执行法律捍卫法律的严正形象,严格约束罪犯行为,促使罪犯认罪服法;同时,加强文化和理论知识学习,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提高对刑罚的执行力,模范遵纪守法,规范管理行为,慎重、正确地行使管理职权,为罪犯树立守法榜样,通过正义威严文明的监狱民警形象感召和引导罪犯遵守监规纪律,不断提高监狱依法管理和规范执法的能力和水平。

2、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规范民警管理行为,不断提高监狱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按照依法治监、从严治警的要求,监狱纪检监察部门以查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以贯彻司法部《监狱人民警察六条禁令》和司法部监狱局《关于监狱人民警察文明执法的规定》为突破点,全程监督,深度监督,把警务督察和执法监督工作引向深入。完善执法考核办法和绩效考评机制,合理确定执法“自由裁量”范围,建立健全对监狱民警管理活动全部时段和所有环节的监督制度,规范管理工作程序,做到以制度规范权力,以监督制约权力,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监督体系,杜绝随意执法、恶意执法和妥协执法,将监狱民警的全部执法管理活动臵于“阳光”之下,确保对罪犯的管理活动不逾越法规,不降低标准,不违反程序,不减少环节。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同政工、监管等业务部门协同监督,形成监督合力,全面落实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落实对民警诫勉谈话制度和罪犯释放前谈话制度,对监狱民警管理执法活动中的不作为、乱作为、随意执法,打骂体罚、失职渎职,以及使用“拐棍”形成罪犯管理等问题,及时查处、绝不宽纵,从根本上提高监狱民警的科学文明执法管理水平,实现监狱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3、完善对罪犯的惩戒性法律法规,坚决打击罪犯反管理、反改造行为

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创新管理方法,完善监管法规特别是惩戒性法规,推进监狱管理活动法制化。比如:对混刑期罪犯怎么处臵,对有劳动能力而逃避和拒绝劳动的罪犯采用什么措施和什么手段进行强制,使用警戒具的程度和程序等进行明确规定,详尽周密,具体可行,以解决监狱民警日常管理中,遇到罪犯违法违纪行为无规可据、束手无策,而出现的或者“管不了就不管”,或者按自己主观想法去应对后却被认定为违法违纪的问题。鉴于狱内罪犯破坏监管秩序活动,对抗管理反抗改造的严峻态势,而《监狱法》与《刑法》对罪犯破坏监管秩序罪构成要件规定不一致,导致无法适用该罪名予以追究的实际,司法部应当提请最高人民法院就破坏监管秩序罪的适用明确作出司法解释,同时制定《罪犯狱内违法犯罪惩处办法》,对抗拒管理,或者因严重违规违纪被多次扣分或者被多次行政处罚达到何种程度或者累计数量后,监狱通过检察机关以破坏监管秩序罪进行追究,予以明确规定,完善对罪犯的惩戒性法律法规。由此,将罪犯的日常管理、行政处罚和刑事处分纳入完整严密的惩戒法规制度网络之中,彻底解决抗改罪犯少罚、不罚、难罚的问题,确保监狱对罪犯抗改行为特别是威胁顶撞辱骂甚至袭击民警的严管高压重打态势,必将维护监狱管理活动的规范性和严正性。

三、罪犯威胁顶撞民警现场处置的注意要点

在管理活动中,现场处臵的原则就是要维护干警执法管理的权威,打击罪犯的抗改气焰。首先在警力充足的情形下,如罪犯有不服管理、顶撞的行为,在场民警均应及时赶至事发地点,一方面既可以显示我们监狱民警的团结,又可震慑罪犯,保护民警安全。后将罪犯带离至办公室处理。其次如果是当时只有单身民警在场,遇有罪犯不服管理行为,一定要冷静,罪犯在此种情形下,一般都特别冲动暴躁,应设法先

将罪犯稳住,带离现场,如罪犯不听指令,切忌为了面子,企图以武力压制。因为首先罪犯此时理智不清,极有可能反抗,会危及干警的安全,另一方面,在公众场合殴打罪犯,在罪犯中影响极坏,可能导致连锁反应,干警自身也违反了纪律,将自己陷入被动局面之中。

篇6:罪犯再社会化研究

对策研究

摘要: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变革日益加剧,社会面临重大调整和转型,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公共危机不断出现,随时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管理成效。监狱,作为国家机器,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与社会和谐,当人们开始意识到,从一个国家对待越轨者的管理成果,尤其是对待监狱服刑罪犯的管理最能判断一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教育水平的时候,监狱罪犯的管理成为了人们目光的焦点。监狱个案管理即高危类罪犯监管改造工作是监狱管理过程中的一道难题, 高危类罪犯监管改造成效如何,直接影响监狱安全,也反映监狱管理水平。

本文就是结合监狱管理实际,分析当下对高危类罪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在监狱管理中的实践经验,针对高危类罪犯管理提出几点创新性对策。

关键词:高危类罪犯监管

监狱

对策

监狱作为国家的主要刑罚执行机关,肩负着维护安全稳定,教育改造罪犯的重要职能,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它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与挑战。目前我国的监狱管理工作已趋于完善,并且将会一步步的走向科技化与人性化并行的进程管理,但在监狱部门的管理过程中,任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挑战,笔者拟针对监狱个案罪犯即高危类罪犯管理为基点,结合自身监狱工作管理实践谈谈自己对监狱工作的几点认识。

监狱个案罪犯既是高危类罪犯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部分高危类罪犯可能造成脱逃、挟制人质等突发事件时刻威胁着监狱的安全稳定;二是罪犯自杀、自伤、自残影响监管改造秩序的良好运行;三是部分罪犯之间的打架斗殴或其他原因造成的疾病,是监狱信访案件的主要部分;四是监狱监管改造、劳动改造形势严峻,犯群中反改造现象依然存在。

上述的四种突出的个案情况,不仅威胁到监狱的安全稳定和良好的改造秩序,更干扰了监狱的正常执法。只有正确的认识上述个案罪犯存在的严峻形势,充分认识到狱情的复杂性、艰巨性,提高教育转化的重要性,才能做到对个案罪犯的正确认识,确保监狱的安全稳定。

一、应当正视当前监狱工作中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

首当其冲就是,改造手段事实上的弱化与改造高危类罪犯、预防犯罪根本宗旨的冲突。在现代化文明监狱条件下奉行文明管理,大力推行文明执法和狱务公开,严禁干警体罚、变相体罚罪犯,严格规定了对罪犯使用警戒具的条件和程序等,这有效地防止了监狱干警任意违规执法情况的发生,保障了罪犯的基本人权,这符合世界行刑的基本原则和潮流。但与此同时,在罪犯的管理教育体系中却缺乏对高危类违规罪犯的强力惩戒措施,出现了对罪犯权利保障要求的提升和对罪犯惩戒不够特别是常习性违规罪犯惩戒力度降低的强烈反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改造手段强度的相对弱化,这既不利于改造罪犯特别是常习性违规罪犯,无法达到刑罚的个别预防目的;也不利于建立良好的狱内改造秩序。在现行的《罪犯计分考核细则》、《罪犯分级处遇管理规定》、《罪犯严管禁闭管理规定》等狱政管理制度中,对于严重违纪但不构成犯罪的罪犯,最为严厉的惩罚是降为严管级并进行禁闭,最多15天。严管级(高危类罪犯多为严管级)的待遇较其他级别的最大差异仅限于提请减刑假释、通信会见方面受到严格限制,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在待遇上的重大差异。工作在一线的干警都知道,常习性、高危性的违规罪犯多是那些亲情观念淡薄或家中已无至亲、刑期相对较短或较长,价值观念严重扭曲的罪犯,这类罪犯多存在高危类行为,对这部分罪犯即使实施上述最为严厉的惩戒,效果往往是不尽人意,在管理和教育罪犯的实践中也不乏这样的实例。

其次,部分监狱对现代化文明监狱标准的教条化理解也事实上造成了教育改造手段强度的弱化和负面效应。如对非正常死亡率标准的把握,有的监狱为了实现对此的严格控制,制定了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假如哪个监区发生罪犯非正常死亡(如罪犯自杀),从监狱领导到分监区值班的民警都要追究责任。笔者认为,对此问题不应“一刀切”,而应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清责任,真正推行“过错责任原则”,要切实调查清楚罪犯的死亡与干警的管理疏漏是否有必然的联系,若干警有能力(以其他普通干警在此情况下的能力和认知可能为标准)并有可能予以制止而没有采取应有措施,或者是干警的不当管理导致,自当难逃其咎;倘若没有必然联系,也就失去追究责任的因由(例如罪犯因无法忍受病痛自杀,或者多次申诉失败后要以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或者是意外事件,特别是在干警进行正当批评教育后自己想不开而自杀,干警也采取了相应管控措施,落实了巡查制度),在这样的情形下,罪犯死亡的结果还是发生了,则不应当追究责任。这也是《评审细则》中规定非正常死亡率幅度的题中之义,倘若教条的理解这一标准,必然会错误追究责任,亦必在干警中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更要注意的是,当罪犯以自杀等方式来要挟干警或达到特殊目的时,更不应当过多追究干警不当责任,否则必将在干警中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对类似的罪犯管理时必然会追求“罪犯不出事就万事大吉”的功利价值,而忽视对罪犯管理教育的终极价值——改造罪犯、预防其再次犯罪,这也是与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内涵背道而驰的。

最后,从监狱民警队伍自身来讲,监狱警察担负着对服刑人员的惩罚和改造的任务,狱警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着监狱的稳定,以及服刑人员的改造质量和高危类罪犯的转变数量,因此加强狱警队伍的建设使其能公正执法、规范执法、提高执法水平是必须的,也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但在实际的监狱工作中,由于罪犯成分多元化,基层一线工作单调乏味、环境艰苦,监狱一线民警危险多、风险大,警力紧张、人员偏少等客观原因的存在,造成了极少数民警淡忘了自身作为执法者的身份,丧失应有的原则和立场,出现警囚不分,执法犯法甚至以罚代法,以惩代教等情况的产生,这是造成高危类服刑罪犯出现的一个可控因素,因此大力提升狱警队伍素质建设也是刻不容缓,是加强新时期监狱自身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几点对策

笔者拙见,对于监狱个案罪犯的管理教育,预防高危类罪犯的出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日常管理采用“放风筝”似管理模式。放风筝是日常生活中一项看似简单,却需要精巧掌控力的技术活,要想把风筝放上高空,而且稳稳掌控,首先要握好线,然后切实把握风向力度,最重要是控制好手中的线,太紧易断,太松会坠落。换言之,当我们把“放风筝”的操作技巧套入到监狱管理模式,那么监狱民警就是掌控者,服刑人员就是风筝,所有的管理措施和方式方法就是风筝线。我们怎么来把这个线用好,让风筝平稳随风飘扬,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调查摸底。对于个案罪犯的管理,民警必须进行全面的了解,所谓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熟悉了解情况,才能够有效地掌控。在实际工作中,监狱管理部门可通过多渠道进行了解:一是从监区上下每一位民警入手,深入了结个案罪犯在监区的具体表现情况,以便对个案进行客观的评价。二是对个案的日常改造行为进行调查,以便掌握该犯与同改之间的关系及兴趣爱好。三是认真查阅罪犯档案,从档案中切实掌握其犯罪事实、经过、案件审理及判决情况,通过档案材料,初步掌握个案的性质、恶劣态度以及入监改造全过程;四是通过教育改造指导中心对个案进行COPA测试,准确掌握心理状态等等。

——个案原因分析。通过摸底,监狱部门可对个案罪犯发生高危类行为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个案罪犯形成的原因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家庭因素、成长经历、身体健康、心理因素、劳动改造、犯罪历史等,只有把原因分析透彻,才能有效地制定转化的实施方案,进而采取行动。

——实事求是,宽严相济。个案罪犯大多数在犯群中具有典型代表性,性格突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示范性,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差不多就是难管难教育的典型代表人物。而这些高危类罪犯通常又性格偏执,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思维,日常管理中面对这些人,民警必须坚持原则立场和底线,对于出现的原则性问题不能有丝毫的通融和让步,让其感受到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威严不可侵犯。具体可体现在:一是建立动态分级管理体系,扩充分级处遇的内涵,建立分级管理与分类管理的互动联系。增加罪犯分级级层,将各级的待遇差异从会见、亲情电话、购物等扩充到饮食、居住、看电视、参加文体活动、参加社会参观及帮教等罪犯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邻居韩国在《罪犯分类待遇规则》中曾具体要求:每月或者是每季度考核道德操行、劳动情况、学习状况等情况,然后进行相应的晋级或降级,使罪犯的改造表现、危险程度直接与其待遇相关,如对C、D类罪犯实行高度戒备,较多限制自由,待遇远低于A类和B类罪犯,体现罪犯改造表现的实际情况,激发罪犯改造的积极性。目前我国大部分监狱也主要以罪犯现实改造表现为依据,对罪犯在关押方式、活动范围、会见、通讯、消费、购物等方面实行不同待遇。我狱面前调研试行对罪犯实行三级处遇,即:开放式处遇、限制级处遇、暂停处遇。从犯群的反响和实际管理效果来看,这既切合实际,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值得推广。二是建立专门分类和分级的评估机构,由监狱狱政科牵头,管教五科连同各监区作为日常评估小组,强化思想考核内容,增强评估和分级的准确性。三是建立严管监区,同时各监区成立监区集训队,扩大严管范围、实行严格的差别待遇等多种方式强化改造手段。对那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罪犯,倘若采取严管禁闭等手段仍不能达到教育效果,其分级管理序列又处于C、D类的,经过综合评估后,则可以将此类罪犯调入监区集训队甚至严管监区,进行高度戒备,严格限制其活动自由,在饮食等生活待遇上低于一般罪犯水平,并优先把体力训练作为主要的改造手段。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监区集训队需配备综合素质较高,教育转化能力、管理能力比较强的民警队伍,集中对罪犯进行提升素质的教育,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刑罚执行的强度,追加违规违纪成本,产生减少转化高危类罪犯量的效应;另一方面有助于集中力量强化对此类罪犯的教育;此外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狱内改造秩序,有效防止“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现象的发生。当然,在监狱工作管理过程中,也应具体事情结合实际对待,“放风筝”要存在一定的灵活性,各民警要“从战略上重视,战术上藐视”,充分体现因人施教。但这种灵活,并不是像对小孩子一般的迁就,或者一味的投其所好,而是要公平公正的,讲制度、讲规矩,灵活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战术。把握好以上几点,具体操作过程中用好度、放好量,笔者坚信,各民警方能放好个类罪犯这个“风筝“。

(二)把握核心问题,注重对症下药。俗语“打蛇打七寸,对症下猛药”,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对事对物都要抓住关键点,切中要害。就像人生病了,本来中等剂量的药物刚刚好把病治好,但是偏偏给的是微小剂量,结果呈现的结果就是痊愈差一点点,又必须不断地吃药,最终结果是身体被药物像蜻蜓点水一般,不间断的弱刺激,病没治好,还让身体产生了耐药性,以后如果再治疗就可能需要更大的药剂量,进而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物力。

个案罪犯即高危类罪犯作为监狱管理的重点关注对象,民警在日常管理中亦将其作为重心,在实际工作中,可能某个个案罪犯出现点问题,上至监狱各级领导,下至监区管理民警都会关注相关情况,个别谈话、教育疏导、批评指正等等都会不间断、多人次的进行,但对于当事人来讲,这一定能解决问题吗?未必!民警通过讲道理、讲法律、讲德行进行教育,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是对于当事罪犯可能感受就不一样,同样的道理讲一次两次,个犯可能听得进去,但如果让耳朵听起了茧,那么可能抵触和逆反心理就会油然而生,进而迸发。就如教育学中关于孩子教育的“三七”定理——三分教:是指教诲要适量。说教过多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七分等:是指教育者要尊重孩子的天赋秉性、成长步调、敏感期等,对孩子要用耐心,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去失败、去成功,这个道理亦可放在监狱管理当中。盲目说教可能造成当事罪犯将走向两个极端:

一、产生膨胀心理,过高看重自己,认为自己成为了“风云人物”,监狱那么多民警关注,进而进行炫耀(当然是负能量的),成为反改造的典型。就像一个小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本来不会哭,看到大人过去宝贝长,宝贝短,反而会痛哭流涕,而且越哭越厉害。

二、越来越自卑,丧失改造信心,走入焦虑抑郁极端状态。在此,举一个笔者在管理罪犯中发生的真实案例:服刑人员夏某,双目失明,父母亡,家中独子一人,性格孤僻固执,与他犯关系紧张。服刑之前入赘妻子家庭,其妻轻微智障,后该犯和岳父岳母妻弟一同贩毒,案发被捕服刑,家中只有智障妻子和八十岁的外婆,刚好妻子怀孕待产,可以说一个本就风雨飘摇的家庭即将面临支离破碎。夏某入监以来,没有家中任何音讯,自己又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加上自己本身就是残疾人,所有一切,如大山一般压在他的身上,此时的他,看不到一丝生活的希望,一心想一死了之。监狱高度重视此情况,对该犯日常指定专人护理,同时安排包夹暗控人员确保24小时不落空,可是哀莫大于心死,对于该犯的管控,监狱各级可谓是竭心尽力,伤透脑筋。民警无数次的劝导、教育、甚至心理咨询师的心理疏导都无济于事,该犯就是一天想着寻死觅活,同时无视监规纪律(该出监舍集合不集合,该报数不报数,差不多监狱的日常制度对于他来讲没有任何实际的作用和意义)。直到有一次,一个民警反其道而行之,在夏某绝食时对其破口大骂:“你以为不怕死就是英雄吗?我看,实际上你是真正的懦夫,不是男人!你担心家里妻子孩子无人照顾难以生存,自己爱莫能助,难道你死了家里人就有人照顾吗?你只是一种逃避,一种无能的体现。曾经你去贩毒,初衷也是想赚钱养家,让家人的日子过得好一点,充分证明你还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男人。你现在是想死了一了百了还是想自私的寻求解脱?你是解脱了,但是你想没想过家人的感受?虽然你妻子智力不佳,但是以前至少她知道你是依靠,是孩子的父亲,这个家有你就不担心,即便是你服刑了,依然是他们的精神支柱。现在,你想过没有,要是你自己轻生了,你妻子孩子连最后一点念想都没有了,看来你是想自己走不归路,顺便把她们也带上见阎王爷吧!你有没有好好想想,你到底是英雄,还是狗熊,没有任何担当,妄为男人?同样作为男人,我以你为耻!”那一刻,夏某陷入了深深地沉思,失明的双眼分明浸慢泪水,可能,这次民警不同于以往温言相劝的直言责难,反而给了该犯深深的触动。那天以后,夏某痛定思痛,日常改造竟然有了明显的改变,基本步入正轨。与此同时,监狱组织相关了民警对其进行亲情关怀行动,派民警到夏某家中了解情况,得知其妻子顺利分娩生了一个健康男孩,看到其家中拮据的状况,民警送上了监狱准备的大米,粮油、肉食等慰问品和慰问金,然后不顾自身舟车劳顿,又马不停蹄的赶往地方政府,涵接相关情况后为其妻子办理了低保手续,最后,民警将低保落实情况转告给夏某妻子,并录制了视频影像资料。当慰问民警将所有情况带回,夏某知道家中安好,自己还添了一个大胖小子,悬着的心终于稍稍放下;得知监狱为其家中的帮助,该犯当即跪在了民警目前,边磕头边哭着说:“警官们,感谢你们,你们对我,对我的家就是再造之恩,我就是做牛做马都难以报答你们的恩情!如果我以后再不好好改造,给你们添堵,给监狱添麻烦,我就真的不是人!”从此以后,夏某的服刑之路算得上真正步入正轨,没有出现以前的问题。夏某的例子充分证明,对有的个案罪犯的监管改造,就是要切中其要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树立民警榜样作用,凸显人格魅力,找准基点对个案罪犯进行破冰。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例子:同样的话,出自于不同人之口,同样的事,出自于不同人之手,呈现的状态、达到的效果可能天壤之别。对于个案罪犯,大多数人都比较有个性,有棱角,这就造成了虽然民警是管理者,代表制度的执行,但是,他们从内心深处不一定认可和服从,在日常改造中不一定是看规章制度,而是看具体是哪个人,呈现所谓“对人不对事”状态。这个民警安排做什么,或者批评教育甚至处理,当事罪犯不一定信服并欣然接受,但是如果换成罪犯认可的民警,不管怎样,他都会心悦诚服,毫无怨言。

同样一个真实案例:监狱重点个犯胡某,是一个反改造的典型罪犯,五次入监。性格偏执,固执己见,虚荣心强,面子观念重,经常有违规违纪,特别突出体现在喜欢与民警较劲。某次,该犯在民警集中教育时在队列中大声喧哗,鉴于其恶劣情形,当事民警叫其出列到队列前面,并呵斥其蹲下。该犯不仅不蹲下,还昂着头,握着双拳,叫嚣着:“我就是不蹲,看你能把我怎么样?”当时,另外一位民警陈某看到这个情况,及时上前制止该犯,并教育其:“你是罪犯,必须服从民警的管理,自己违规违纪还嚣张,先蹲下,后面再根据监狱规章制度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该犯看到是这位民警,大气都不出了,立马规规矩矩蹲下,再后来,服服帖帖接受处罚。直接原因就是,这位民警为人正直,作风正派,平时在管理罪犯过程中,公正、公平,在犯群中享有很高威信,同时,这位民警曾经做过一件让胡某感激涕零的事。胡某是家中独子且独身一人,家中只有七十岁的老母亲,母亲年岁大基本很少出门。该犯虽然比较冥顽,但是对其母亲却很孝顺。大年三十上午,该犯得到通知有亲属会见,他自己都很茫然,谁会来接见自己,当民警带其到会见室,看到是自己的老母亲,该犯一下子蒙了。交谈过程中,该犯得知从省城奔波几百公里的母亲能够来会见,可谓是几经周折。老母亲不识字,一路打听,加上大年三十,仅剩两趟客运车,好不容易到车站,在来监狱的路上又被黑车司机狠狠地宰客。想到老母亲为了见自己遭的罪,胡某眼泪吧啦吧啦直流,但是,该犯更担心母亲回家怎么办?当时刚好是民警陈某和另外一名民警组织会见,等会见结束,民警陈某安排另外民警将罪犯带回监区,同时向值班领导汇报了相关情况,然后自己亲自开车送该犯老母亲到车站,并帮助购买了返程车票,送上车直到顺利出发。晚上,民警组织罪犯胡某拨打亲情电话,确认母亲行踪。胡某得知其母亲安全回家,是民警为其母亲所做的事,该犯当即向民警陈某深深地鞠躬,然后一字一句的说到:“陈警官,你的恩情我记一辈子,从今以后,你一句话,我赴汤蹈火,绝不含糊。如有食言,天打雷劈!

民警陈某在犯群中本来就很有公信力,再加上这些刺头个案罪犯的推崇,产生聚众效应,其在犯群中的威望就越来越高,日常管理中,罪犯对于他满是敬畏和顺从。犯群流传关于民警陈某的话:“不只因为他是民警就尊敬他,是因为他让我们尊敬我们才尊敬他!”

民警陈某的事迹如是,当我们的监管民警通过自身素质和涵养影响到个案罪犯,对其产生的教育意义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身教重于言传”这是值得推崇和学习的。我们的监管民警应该充分利用帮教,用德行、用温情唤回浪子心。“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对于个案罪犯,他们的心封闭得更严实,或者说更坚硬,难以融化,可是,再自私自利、古怪偏执、冥顽不灵的人,心里都有一块柔软的地方。监狱应该利用社会帮教和亲情帮教,让罪犯信服的人对其教育引导,正身示范,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传,更为重要的是,不管罪犯在监狱服刑改造表现如何,哪怕是极度糟糕的人,只要是会见老父亲老母亲和孩子,说话语气那就是完全像变了一个人,几近绝迹的善良,温顺、温柔、恭良一一呈现,管理者就应该及时借助时机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起到对高危类罪犯的破冰作用。笔者认为监狱应当多组织以下活动,如:邀请社会知名人士特别是服过刑的成功人士,现身传递正能量;邀请司法机关和法律工作者为服刑人员提供法律援助;邀请对罪犯有较大影响力的亲戚朋友进行社会帮教;节假日组织大型亲情帮教;节假日组织在同一个监狱不在同一个监区,平时见不到的罪犯亲朋好友进行特殊会见;开展高墙一线牵活动,让同在服刑的夫妻通电话,有条件的监狱可以进行视频通话等等。

(四)应落实互监互助制度。作为一项监管改造制度,互监互助小组是狱政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旨在规范罪犯间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互相学习、互相控制等行为,确保监管安全。监狱《互监互助小组管理办法》第四条 规定: 编制罪犯互监互助小组要坚持属地、属人、属时的原则。一是坚持属地原则:应把同一互监互助小组罪犯编在同一地域(点)劳动、学习、生活等。二是坚持属人原则:应把改造积极、改造一般和改造落后的罪犯互相搭配编在同一互监互助小组。积极(A)、一般(B)、落后(C)、抗改或危险及重点人头罪犯(D)的罪犯编制模式为:五人一组采取AABBD、AABBC、ABBBC、AABCC等模式;六人一组采取AABBCC、AABBCD、AAABCD、AAAADD等模式。三是坚持属时原则:应把同一互监互助小组罪犯编在同一时间段劳动、学习、生活等。笔者认为其中应该特别注重属人原则,以改造积极的罪犯引领同化落后分子,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

(五)强化民警队伍建设,明确监狱监察职能。监狱可对现职在编的民警进行职能分工,这种分工可使民警研究、探讨某一个单项工作的方法、步骤及策略,使监狱管理工作划分更详细,管理人员实际工作做得更精细,这样既能保证工作的高效完成,又能保证民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提升自身业务素质,保障以后的管理工作能够更科学、专业化、高水准的完成。

同时还必须加强民警政治素质,政治思想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不能讲得多,做得少,要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一切从监狱实际出发,从改造罪犯实际出发,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氛围,让每一位狱警都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监狱民警是高风险职业,是国家暴力机器的操作者,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具体政策,切实有效的提高民警的政治待遇,让每一位民警拥有职业的神圣感、自豪感。如新闻媒体多宣传民警的优秀事迹,让社会了解监狱,理解监狱警察。

最后,笔者在这里,想呼吁各级领导部门,应该至上而下,结合实际深入调研,然后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管理机制和保障体制,让直接从事一线管理的民警能够不畏首畏尾、束手束脚,能够大胆去管理罪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而无后顾之忧。

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谈法律和道德: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上一篇:交通安全伴我行的字下一篇:《音乐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