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新农村建设情况

2024-04-20

镇新农村建设情况(通用8篇)

篇1:镇新农村建设情况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梅仙镇新农村建设情况作个简要汇报。

一、完成情况

今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委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立足梅仙实际,逐步启动新农村建设有关工作。

1、加强领导。镇里成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一领导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各村也分别成立了由村书记任组长的工作组,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

2、制定规划。按照全镇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高标准、高起点地绘制了梅仙镇“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并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目前,全镇24个村(社区)也拿出了符合各村实际的规划方案。

3、广泛宣传。共组建3个工作队,深入各村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内容;共拉横幅6条,办专栏25个,印发宣传资料1.2万份,举办村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2批次,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4、典型引路。确定了南洋、梅仙、通演为第一批试点村。并由镇主要领导挂包,并从各个环节推进试点村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南洋、通演村村庄规划;3个市级整治村的详细发展规划已上报审批。同时,根据对我镇农村发展现状,确定了工业企业带动型、合作组织带动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等三种有梅仙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引导各村有意识地向这三种模式靠拢。

二、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干部学习不深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目标、任务、措施的认识还很模糊;二是村级干部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三是宣传还不够深入、细致,很多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认为建设新农村是政府的事,参与热情不高的问题,群众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

三、下步打算

1、健全工作机制。健全工作落实责任制。细化目标、量化任务、硬化措施、强化责任,建立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制度。健全目标考核责任制。按照责任目标,严格兑现奖惩,增强各方面抓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建立督查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反馈、督促,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2、强化舆论宣传。通过高密度、高频率的宣传,使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好、调动好、保护好广大农民的建设热情,充分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新农村建设、人人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3、办好六件实事。①继续推进农村路网建设,今年将建设水泥路15公里;②推进源湖溪流域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推进10公里的森林防火林带和30口沼气池建设;③建设5个村的自来水工程,实施杨梅坪拆旧还耕和玉石养鳖返耕等“造福工程”;④继续推进“五改”,即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圈,使农村居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⑤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重点抓好乾美村劳动力培训点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和劳动力培训中心建设;⑥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对规模种养户实行补贴补助、项目配套和奖励。

4、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以村级换届为契机,选准选好农村带动头人,把思想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能力出众、与上级保持一致的能人选入两委班子,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篇2:镇新农村建设情况

我镇积极立足镇情,抢抓机遇,稳步推进。对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和镇级示范村***村等14个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产业特色鲜明的村、组,按照“五新一好”的要求,从政策、资金、科技、信息等方面全力以赴地给予支持,使这些村、组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现将我镇新农村建设目前的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1、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本月以来,结合自身实际,着重对村容村貌进行了整治。对房屋进行了“穿衣带帽”工程;目前已新建沼气池122口;大力推进人畜饮水工程,从***引水至***、**、***等4个自然村庄,主管道长约3500米,支管道长约5000米,解决250户,945人的饮水困难问题,目前工程已完成90%余;目前已机械化高标准建设库区柑橘基地350亩;积极整治村容村貌,计划每100米修建一个垃圾箱,共50个,修建总垃圾池2个,目前已安装好30个垃圾箱;一个500平方米的公共娱乐广场正在筹备动工中,已准备砂石料650方。

2、镇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本月来,该村仍把主要力量放在通村公路建设、产业基地建设、基层组织民主制度建设上。已建成新农村小区两处,硬化主干路和入户路共计80余条,总长度830米,硬化面积4200平方米;建成仁用杏基地600余亩,生态林700亩;以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完善了村级组织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民主制度,增强了基层组织的阵地堡垒作用。

3、目前,各镇级示范组按照镇党委、政府的要求把工作重心放在村容村貌建设、环境卫生整治上,大力推进“三结合”沼气池建设,优化能源结构,净化乡村环境。同时,合理规划、高质量进行通村公路建设和人饮工程建设,***的部分通村、通组公路已经相继上马。

4、本月,对集镇的“美化、亮化、净化”建设工程仍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对集镇道路进行了整修,路侧石已全部铺设到位,并在路旁新栽种枇杷树115株,彩砖铺设工程正在进行当中。

篇3:镇新农村建设情况

1 长岭县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建设情况

长岭县现有22个乡镇, 232个行政村, 农村人口51万人, 耕地面积33.26万hm2, 规模经营面积33750hm2, 占耕地面积10.15%, 其中:5~10hm2规模经营面积19276hm2, 占规模经营面积57.1%;11~50hm2规模经营面积12398hm2, 占规模经营面积36.7%;50~100hm2规模经营面积376hm2, 占规模经营面积1.1%;100hm2以上规模经营面积1700 hm2, 占规模经营面积5.1%。种粮大户1318户, 占农村总户数1.08%, 经营面积1305万hm2, 占耕地面积的3.92%, 家庭农场1553, 占农村户数的1.27%。经营面积1.28万hm2, 占耕地面积的3.85%, 合作社210户, 经营面积0.79万hm2, 占耕地面积的2.38%。

从上述情况看, 土地规模经营尽管在长岭县的总量很小, 但也看到它的优越性, 土地规模经营可以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 可以释放大量劳动力, 增加农民务工收入, 还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 大机械的使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使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强质产业发展。吉林省云天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在长岭投资3100万元, 进行土地流转, 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 发展现代农业。2013年成立了云天化农民专业合作社, 入社农户在长岭镇三合村租赁了1000hm2土地, 转出土地的农民可以从4个渠道获得收益, 土地租金收益。农民每年每公顷可获得8000元的土地收益;合作社分红收益。合作社每年将合作社年终40%的收益分给农民;粮种补贴;农民外出劳务收入。流转的土地全部采用高光效和滴灌种植技术, 全程实现机械作业, 1000hm2耕地只需要20个工人操作, 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节约了劳动力, 提高了生产率, 为今年的增产增收提供了必要保障。

2 制约土地规模经营的因素

2.1 从经营方式看, 土地较为分散, 无法连片, 没有摆脱分散经营

长岭县农业生产以家庭承包、分散经营为主要形式, 当时包产到户时土地按照耕地等级分类平均分到各农户, 每户农民经营的土地都在3块地以上, 多的达到了10几块地, 有的几10块, 如:长岭县大兴镇某村一农户70块。由于土地无法连成片, 种植业结构调整困难, 直接影响了规模经营农户的收入。

2.2 从机械化程度上看, 多数以小四轮为主, 大机械利用效率较低

据农机部门介绍, 按照现有的农机作业能力计算, 有1/3的农机力量完全可以保证全县耕地的正常作业, 几乎家家都有“小四轮”的现状使全县近2/3的农机资源浪费。而长岭县规模经营的农户大都采用小四轮作业, 大型农业机械只在近2a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2.3 从耕种方式上看, 没有摆脱传统农业束缚

现在经营土地的农民大多数在45岁以上, 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种植技术、单一的种植结构使得大多数农民先进的农业技术无法应用。

2.4 从竞争方式上看, 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无论是规模经营的农户, 还是普通经营的农户都面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诸多环节, 始终维持着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 而农业收入不但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 还面临着市场风险, 导致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2013年长岭县西北部乡镇花生种植户就是个典型例子, 花生价格持续走低, 每kg从5.6元下降到4.8元, 每公顷减少收入11200元, 农民仅此项收入受到了严重影响。

3 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政策及建议

3.1 政府要做好政策引导和服务工作

土地规模经营完全依靠农民之间的土地流转很难实现。因此, 政府要加强宣传、重点引导, 大力宣传规模经营方面的先进典型, 积极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信息、科技、资金等方面的服务, 建立土地流转中心, 从本地实际出发, 制定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规定, 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各种行为, 引导土地有序流转。

3.2 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

实行土地规模经营, 必须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 加大培训力度, 让转移的劳动力有一技之长。长岭县每年通过政府引导向企业和俄罗斯等根据输送劳动力22316个, 每人每年务工收入可达2~3万元, 不仅增加了收入, 同时, 也为企业解决了用工荒的难题。

3.3 引导农民成立互助组织

为了进一步降低种植成本, 拓展增收空间, 要鼓励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积极稳妥地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要积极稳妥,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加强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大病救助、子女教育、农民工保护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逐步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良好条件;要健全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体系, 为农户流转土地提供明晰产权、规范合同等基础支撑, 以及信息发布、政策咨询、价格评估等公共服务;要提高干群整体素质。农业土地规模经营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进行统一协调指挥, 也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和跟踪, 要广大农民积极学习新理念、新技术。

摘要:加快土地流转, 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发展集约化农业, 加快现代化农业步伐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周传有.以机械化为载体, 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探讨[J].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0 (06) .

[2]徐生文, 余微, 马新民.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农村土地健康流转——金寨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研[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1) .

[3]温永豹.鸡西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 2011 (09) .

篇4:镇新农村建设情况

关键词:新农村;遮放镇;乡风文明

一、遮放镇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我国素有农业大国之称,农村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民在中国历史的跌宕起伏中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三农问题一直都被党和政府视为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农业丰则根基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稳”。

这种新式的农村发展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和景象,笔者想从农村这一历史发展的过程谈起。农村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性概念,它与社会发展成现今生活形态的城市这一概念是相对的,是指由城市以外的地域(不包括海洋、太空等一般人能够接触的地区)内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组成的复合体。在人类发展初期和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农村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宗法制度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单位和组织单元。建国后,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是由国家实行土地改革,农民分得耕地,政治上有了主人翁的角色,农村的文化氛围也开始活跃起来。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触动了农村古老的神经和僵老的体态,农村成为我国改革的先行区、实验田,以及最难攻克的堡垒,以安徽凤阳小岗村的“红手印”为里程碑,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开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取代了长期的计划经济中的“大锅饭”,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激起了投资开发的热情。改革开放后的部分农民开始摒弃农业,面向市场,走出农村,进厂务工,进城经商,强烈冲击着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促进了中国工业化,同时也促进了城镇二元分化的快速发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农村的新式发展必然是我国实现社会发展和稳定和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题中之义。新农村这一概念又是相对于传统农村、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以及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的农村而言的,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新内涵和新风貌的农村。新农村与其他历史阶段的农村内涵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具有新的居住环境。有学者将新的居住环境界定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农村域内和农户的房屋前屋后院内的环境整治”。而笔者则认为,新的居住环境是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和良好服务,提高人们对生活状态的幸福感的环境。(2)新的技术环境。现今的农村技术环境一般包括通讯技术环境,交通技术环境以及农业技术生产技术环境等。(3)新的体制环境。这个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乡户籍分割体制、城乡统一的教育、就业、医疗和养老保障体制等。(4)新的分工环境。这表现在新农村建设不能仅仅立足于促进农业生产,而必须参与到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区域化和国际化的进程当中去。在现今新的社会发展趋势和市场经济环境下,新的分工环境将会导致农民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也会导致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变化。(5)新的居民主体。新农村的整体建设格局要得以实现,农民应当具备时代的新观点、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擅管理的新型“居民”。新农村的居民主体,也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同时应当具有流动性,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合理转移。只有在上面的四大新环境中,培育出新的主体(居民主体),才能实现中央提出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农村。其四大新环境和一个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下图①所示:

同时,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困难在于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还在扩大,农村建设仍远远落后于城市建设,部分农村乡风和社会秩序较差,农村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难度较大,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恶劣,环保意识淡薄,农村生态呈现恶性循环,大部分地区农民小农意识重,主人翁观念不强,民主法制工作开展不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因此,建设新农村必须要确立一个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有部分人赞同用中央的“20字方针”作为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而美国学者罗吉期等人认为美国乡村社会变迁主要受7个方面的影响,即“人均农业生产能力,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联系,农业生产专业水平,乡村价值观的转变,农民社会关系的开放程度,乡村制度的集权化趋势以及乡村社会组织的变迁。”② Inayatullah,把乡村的发展着眼于三方面:传播适当及改进农场技术的过程;产生新技术与新态度的过程;包含技术、社会、文化与政治等因素的過程。林毅夫认为生态县可以作为建设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子系统层次由五个方面组成,分别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从不同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分析和上图的五个要素以及五个要素的内容论述中,我们可以做如下归纳:首先是四个环境都是为了发展新居民主体,强调这个主题的意义在于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出发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消除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其次,既然新农村发展的主体是培养新居民,其实质是人的发展和培育,而人的培育又是关于其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的培育。

二、遮放镇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对策

(一)正确疏导,破除陋习。从“遮放镇2014年移风易俗树新风民意调查报告③”中发现,从婚丧喜庆事宜这一项中就能发现漏风陋俗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有很多,如铺张浪费问题、封建迷信问题、攀比严重问题、和礼金过高问题比较严重。而这些行为会严重影响到当地的移风易俗的建设,同时也会影响到新农村的建设,必须对这些陋俗加以引导,才能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培育。

(二)发展本地文化特色。可以发展当地的民族特色以及有利于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积极的风俗习惯,这样既有利于人们分散对原来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陋习的注意力,也可以促进当地健康的风俗上面来。从长期来看,还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可能性发展提供铺垫。当地的旅游业一旦发展起来,就可以促进当地与外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样就必然会使得当地人们的观念得到改变,从而又缓和了城乡差距,实现新农村建设指标的完成和人的发展。(作者单位:云南省委党校2012级研究生德宏州教学班)

注解:

① 吴艳.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江西为例[D].厦门大学,2009.

② 罗吉期等.乡村社会变迁[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1一12.

③ 该问卷调查及其中关于婚丧喜庆事宜调查报告内容如下:调查组向全镇13个村委会120个村民小组共发放“遮放镇2014年移风易俗树新风民意调查表”500份,收回500份。关于婚丧喜庆事宜调查结果如下:“婚丧喜庆事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铺张浪费,208份,占41.8 %;封建迷信,174份,占34.8 %;攀比严重,253份,占 50.6%;影响交通,3份,占0.6 %;深夜扰民,2份,占0.4 %;礼金过高,398份,占79.6 %;借机敛财,96份,占19.2 %;污染环境,5份,占1%;其他,4份,占0.8 %。”

参考文献:

[1] 过建春,刘艳.对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探讨[J].发展,2006:59—60.

[2] 李忠富,邹心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田建设管理现代化2006:5—7.

[3] 罗吉期等.乡村社会变迁[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1-12.

篇5:赤眉镇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一、赤眉镇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

2009年,镇的指导思想是:“点片结合、沿路开发;村村试点、全面开花”。一是抓亮点,建成片。以夹道、陈湾、鱼贯口三个市定示范村为着力点,与杨店、朱陈、邵家岭和东北川四村联动,在原有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高,上档升级、打造精品。杨店、鱼贯口在平原村原有示范组的基础上,向山区丘陵基础条件差的组扩展;夹道、朱陈新开工的自然组注重园林式风光建设,力争两年内建成全省新农村示范村。二是抓重点,连成线。以公路沿线的庙沟、四坪、黄岗、赤眉、马营等村,按照规划要求,修边渠,安路灯,建花坛,修花带,沿路住户门前硬化美化,向北与陈湾、邵家岭、杨店连成一条线,打造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带。三是抓难点,带全面。一些地处偏僻、基础条件差的村,在抓好“村村通”和村容村貌整治的基础上,都选择了一个支柱产业明晰、群众基础好的自然组作为本村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组,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建成样板工程,带动全村新农村建设。截止2009年年底,全镇共完成54个村民小组的硬化、美化、绿化任务,共硬化入组入户道路49.5公里,修建下水道10.8公里,安装路灯325盏;修花池花带6500平方米;建设体育文化广场8个,修建演出舞台两座;涂白房屋3150余间,安装太阳能1535户;修建沼气池1825个;有线电视和电话普及率达95%以上,社区服务体系配套齐全,试点示范村连成一片,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带和样板群。

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全镇新打配套机井85眼,闸坝挖塘3座,加固小型水库2座,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2010年,按照县委农村工作的要求,结合赤眉镇的实际,坚持“四个重任”,落实“四个带动”,以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改善民生为目标,用活“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紧紧围绕“抓点带面,沿线开发,连片建设,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集中力量,重点培育,着力打造全镇新农村建设新形象。2010年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一是村村有项目,有任务;二是持续巩固、完善、提高原各村试点、示范组上档升级,提升品位,打造精品;三是县确定的试点、示范村新农村建设要有新突破、新特色、新品位。目前任务已经确立,分配到村,各村整治村容村貌,规划已经落实到位。特别是今年的县试点村,镇建议有条件的村可以考虑村庄整体搬迁,布局要大气,建成花园式住宅小区和特色建筑群。要求各村要重视规划设计,在房屋建设、文化长廊、休闲广场、环境绿化美化等方面统筹协调、规划到位,避免先建后拆、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的现象出现。

二、资金来源

镇建议各村。一是充分发动群众。新农村建设最大的受益者是农民。我们要发挥农村党员和广大群众在决策议事、投资投劳中的主体作用,号召群众主动筹资筹劳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二是争取社会各界支持。首先,争取在外务工经商人员对家乡的支持,镇村组干部要与在外人员加强联系,登门拜访、慰问谈心,激发他们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其次是争取市县包村帮扶单位的支持,引进资金。再者,就是利用多种关系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有了上级单位的支持及项目的支撑,就能助推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三是村组集体经济扶持。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作用,推动新农村建设。要学习夹道、邵家岭等村,利用“双日”活动营造“党员林”,把林木收入用来以奖代补;陈湾村多方筹资支持新农村建设,两年完成了7个村民小组的硬件建设及配套绿化美化,安装了路灯。夹道村人均拥有杨树60棵,村组都有集体林,形成了独特的“杨树经济”。每年通过有计划地间伐杨树、预售小树和拍卖树穴20年使用权等办法,为新农村建设筹措专项资金,等于建起了“绿色银行”,成为不竭的财源。夹道村的做法得到了市县领导好评,并在全市推广学习。

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新农村建设这项工作,整体来看政府和村级比较着急,可是组级和群众一点也不着急。

2、虽然赤眉已经形成“政府引导服务适当补贴,群众主体建设,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可实际上,群众建设新农村的愿望是非常高的,但是就是不愿意出钱,说到筹钱就不干,总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应该由政府投入。

3、虽然县领导在农村工作会议上也说过,要在全县制定高档次的规划,但是至今并没有实施,而是走一步说一步。

4、启动资金太少,村级负担太大。

四、几点建议

1、新农村建设24方针,生产发展是关键,建议引导群众搞好产业发展,实现一村一业或一村一品,提高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夯实经济基础。

2、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3、搞好新农村规划

篇6:镇新农村建设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镇新农村建设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县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开展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内容的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镇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辖7个村,其中6个农业村,一个蔬菜村,76个自然屯,农业人口8853户万人,农村劳动力万人。全镇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万亩,林地万亩,水田万亩。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全镇gdp总量亿元,增长7%,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亿元,增长11%。全镇粮豆薯总产万吨,粮食单产430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6%。日光温室发展到51栋,面积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个,面积万平方米,年产蔬菜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亿元,比上年增长18%。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9120人,创收32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元,比上年增长5%;农民人均收入达3646元,比上年增长13%。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化解债务180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383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

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1所中学、18所小学,有3处晋升为省级标准学校,4处小学达到市级标准学校,12处小学实现了县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在全镇7个村实行了村干部直选制度,全面推进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进入“两委”班子,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实现“一肩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全镇“两委”47名干部平均年龄为岁,大专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专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指导全镇村务公开活动中,实行“五统一”,做到“三为主”,突出“一个重点”,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

公开延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见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

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有待增强。我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

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政府协调成立的多,农民自发组建的少,多数会员不缴纳会费,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协会活动开展不正常,带动力不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应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经济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

无法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

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县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开展,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

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镇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

篇7:镇新农村建设情况

中共**镇委员会

**镇人民政府

(2010年12月)

今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胡总书记在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和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更加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立镇、生态兴镇、商贸活镇、工业强镇”发展战略,克服冰雹、霜冻、洪涝灾害带来的困难,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决策部暑,转变发展方式,抢抓机遇,奋力拼搏,推动农业农村工作“五大会战”,实施农民增收“八大工程”,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201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预计完成2.14亿元,比增7%;农民人均收入5729元,比增7.5%。

一、立足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农业大镇,素有"**粮仓"之称,虽受冰雹、霜冻、洪涝灾害影响,我镇认真落实扶持农业生产的各项措施,深化农业“155”服务,发挥农村“六大员”作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新型农机具,加快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对冲毁农田进行改种、补种。至目前已举办各类培训班44期5216人(次),接受来电、来访和现场咨询1790人(次);引进、推广农业五新技术9项,推广超级稻1.8万亩,再生稻3600亩,新型农机具126台次,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万亩,预计粮食总产在2.6万吨以上。

2、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主动对接县里确定的产业集群,加快烟叶、木薯、红豆杉、林竹、肉牛和绿色食品等产业基地建设。落实烟叶面积 1

7545亩,由于受3次灾害及雨水过多等因素影响,收购烟叶1.45万担;新植红豆杉230亩;新植和垦复毛竹600亩;落实造林更新任务2900亩;种植木薯1260亩;种植淮山1350亩;种植食用菌313万袋;发展订单农业,种植小黄瓜95亩。

3、现代农业不断增强。充分发挥山多、田多、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去年成功引进安野高新农业基础上,加强外引内联,扩大对外合作,今年引进浙江省最大绿化苗木企业宁波滕头和谐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计划首期投资8000万元,在我镇村头村建成园林绿化苗木基地5000--10000亩,现已完成公司注册登记,整理山地3000亩,种植绿化苗木150亩,年内完成2000亩基地建设;引进我省最大绿化苗木企业厦门厦生园林建设集团,计划投资2亿元,在我镇湖上村及周边温庄、杨地、衢地等村开发生态及休闲游观光农业,建成园林绿化苗木基地及药用植物园1万--1.5万亩,第一期计划投资8000万元,现已签定林地转让协议6300亩,争取年内完成2000亩苗木基地建设,力争将我镇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绿化及药用苗木示范乡镇。同时我镇与台湾屏东县崁顶乡结为海峡两岸现代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乡镇。福建安野高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今年已完成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生产许可证(QS认证),并在温庄村新植茶叶500亩,茶叶总面积达到3000亩。

4、农业发展机制不断创新。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力度,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农村能人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新组建村头毛竹、洋地农机等2个专业合作社,君子红获上海世博及“11.6”林博会金奖;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鼓励农户通过转包、租赁、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合作组织、龙头企业集中,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流转土地12721亩;认真实施“农村劳

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计划”,提高农民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培训农村劳动力 56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 710 人。

5、农业综合开发扎实推进。从宣传、引导、示范、创新机制入手,引导农民挖掘“田”的潜力、创造“山”的效益,大力推广“烟-稻-菜”、“烟-稻-菌”和“烟-稻-禽”模式,利用冬闲田种植蔬菜2600亩;种植食用菌300万袋,大球盖菇30亩,竹荪100亩;发展菜鸭等家禽养殖5万羽。认真落实烟叶种植面积,现已落实烟叶面积8600亩。努力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二、抢抓政策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用足、用好、用活上级政策,认真搞好项目编报,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路方面,重点抓好村头路口至桃支公路改造工程,总投资306.9万元,其中自筹资金90万元,现已全面完成路面铺筑,正在完善边沟。湖上小蔗坑至温庄村四级公路改造,总投资309万元,其中自筹资金80万元,9月底开始动工建设,现完成工程量的60%,结合烟基和土地整理,对湖上至牛角村、姜访至谢坑等4条通自然村道路硬化2.4公里。同时扎实抓好冲毁的桥梁和公路修复。农田基本建设方面,重点抓好姜坊片土地整理项目,总投资1275万元,涉及姜坊、常坪、湾内常坪曲三个村,整治土地面积5100亩,现已完成85%工程量,雷西、大洋2500亩土地平整项目已完成设计,正着手招投标;总投资420万元烟基项目,涉及湾内、白岚、**、葫芦形、杨地、大洋、桂林等7个村,现已全部通过烟草部门验收,改造宜烟耕地约0.6万亩,总投资140万元2010年烟基项目,涉及姜坊、常坪、**3个村,现已完成工程最60%。白叶片省级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115万元,改造农田1300亩,现已完成工程量的30%。水利方面,重点围绕县级重中之重项目黄沙坑水库,成立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土地房屋征用拆迁工作小

组、林地征用小组、杆线迁移小组等四个工作小组,积极主动协助县里做好黄沙坑综合功能蓄水工程建设有关工作,现已摸清基本情况。同时向上争取150万元对洋地际水库进行除险加固项目,目前已完成工程量95%;向上争取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资金1060万元,现已完成前期测量和规划设计,计划近期招投标。在沼气工程建设方面,在巩固原有沼气村的基础上,重点抓好2010年计划任务25口,现已完成建设45口。

三、塑造农村新貌,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1、持续推进村庄整治。认真落实示范村、推进村和整治村村庄建设规划,深入开展“三清六改”、“清洁家园行动”和村庄绿化、美化活动。继续做好拆旧建新和翻新改造工作,全年新建住房198座47520平方米,拆除空心房和搭建物132处31400多平方米;新建垃圾池12个,新修排污沟1450米。市级示范村村头村以建设农民公园为载体,以三明和谐园林项目为平台,聘请县城乡规划局正在进行规划,计划引进客商开发建设生态旅游和休闲农庄;市级示范村林地村在争创省级生态村的工作中重点抓好绿色村庄的规划、整治和建设工作,共种植草坪2000平方米、小苗15000株、大苗110株;县级推进村杨地村在完善本点新建住房的同时,着力抓好村部及周边环境整治;葫芦形发挥村部辐射带动作用,村部周围新建住房20余座,整治村湾内村着力在发展生产上下功夫,投资700万元,兴建全县最大的现代烟叶烧烤示范基地;衢地村以村部新建作为着力点,扎实推进新村二期建设;画桥村以灾后重建为基点,新规划灾后重建12座,造福工程6座新房;湖上村依托厦门厦生园林建设公司,拟规划兴建植物研究所、组培中心等充分发挥项目带动作用,推进湖上村经济跨越发展;温庄村新建新村点一个,建新房11座,并抓住省级部门帮扶挂村机会,聘请县城乡规划局对大小窑进行新村规划。认真实施“绿色家园行动”。在全镇范

围内开展“四绿工程”,在镇区及省级绿化示范村**村、市级绿化村林地、画桥村种植红豆杉等珍稀树种21000株,种植草皮1330平方米。同时,强化村庄长效管理,在示范村、推进村、整治村落实文明村民公约和环境整治公约,全面铺开农村卫生保洁员制度。

2、加快推进集镇建设。以小城镇建设战役为契机,认真做好各建设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桥东、桥西小区附属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铺设水泥坪200多平方米,绿化草坪310多平方米;西、南2个主街道路口改造全面完成,镇政府旧宅基地改造进行规划,正在向上申报进行商品房开发;镇政府球场进行改造,完成铺设台阶大理石200平方米,并着手安装灯光;镇司法所投入15万元进行办公楼装修;示范街完成初步规划计划,以深化文明墟场创建为依托,对镇政府门口主街道进行整治,严禁主街道乱摆乱放,由镇政府、居委会、**村组织劝导队,引导小商小贩集中到市场内经营,使主街道文明经商、干净整洁。镇政府外墙装修开始动工建设,沿街商住户也正在协商准备动工建设。

3、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认真落实(闽政办

[2010]43号)文件精神及《**县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方案》,及时成立**镇农村土地整治项目领导小组,制定《关于**镇2010年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方案》,并通过广泛宣传,引导村民积极主动参与,全镇已测量规划面积达150.34亩,已签定拆迁协议137户150.34亩,有的开始动工拆迁,预计春节前全面完成。

四、着力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为中心,深入开展人居环境及流域水资源环境综合整治,深化生态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不断赋予精神文明建设新内涵,巩固市级文明乡镇和省级“优美乡镇”成果。

2、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巩固发展“双高普九”成果,做好“防流控辍”工作;巩固提高县医院托管镇卫生院改革试点成效,进一步完善村卫生所建设;认真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扎实抓好重点工作、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积极倡导婚育新风,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全面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计生政策符合率达94.35%。加强镇文化服务中心、村文化服务室和阅报栏、宣传栏建设,探索建立林地、葫芦形村“农家书屋”和村头村“宣传文化中心户”,落实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启动全民健身活动,镇区、温庄、湖上等村建立广场舞场所。

3、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巩固和扩大平安创建成果。深入开展“排查整治突出问题、优化**发展环境”活动,并认真组织镇村两级干部学习信访条例和信访线路图,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在全县率先建立最规范、最完善的综治信访维稳1+N服务中心,得到市、县政法委和综治办的充分肯定,特别是南平校园案件发生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校园安全,落实各项整改措施,坚决关闭不符合办园条件的私立幼儿园6所,中小学配备专兼职保安人员10名,确保校园安全稳定。今年来,全镇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72起,已圆满调处70起,正在调处2起。

4、认真落实社会保障工作。认真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保障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全镇共有304户825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月发放保障金4.06万元,认真落实农村“五保户”供养政策,加快敬老院建设进度,五保户113人,月发放保障金1.6万元,新建300多平米的敬老院1座;继续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进一步提高参合率,全镇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 97.1%。全面实施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力争参保率达80%以上。

五、务求实效,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生机和活力

我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深入实施“168”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会议精神,坚持把“168”党建工作机制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着力在抓提升、抓延伸上下功夫。按照“168”党建工作机制,注重典型培育,重点抓好 “168”精品村、示范村的提升及后进村的整顿转化工作;注重线上延伸,重点把工作基础较好的林地、**、村头、湖上、湾内、衢地等公路沿线村逐步培育成示范村,努力形成公路沿线党建“示范带”;注重面上拓展,延伸拓展到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各党支部。全面实施“六步工作法”,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推行“四议两公开”的做法,完善村“两委”议事规则和议事决策程序,充分发挥“八个方面”作用。并把“设岗定责”范围从无职党员扩大到兵、青、妇等群团组织,与设立党员中心户、民主评议党员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评岗履职等制度,强化党员的教育管理,特别是加强流动党员和出国出境党员的管理,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全镇新发展党员14名。同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我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我镇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①受冰雹、霜冻、洪涝灾害的影响,农作物、畜禽、鱼类受损严重,特别是烟叶、水稻等主要农作物损失严重,给农民增收增加困难。②农业科技含量偏低。由于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信息不灵,产品缺乏特色,农业生产效益较低。③新农村建设氛围不浓,农民主体意识不强,部分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仍然依靠政府主导,加上集体和群众经济实力薄弱,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新农村建设进展缓慢。④随着各项改革不断深入,矛盾纠纷呈现多样化,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篇8:镇新农村建设情况

为了加快农村信息化的进程, 促进新农村建设, 笔者通过多种途径对湖南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湖南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

湖南城乡之间信息化分化严重, 下表是2005年湖南城乡居民信息化情况比较。

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加大, 差距有所缩小, 2006年建成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培训省市县系统管理员和信息员500余名;培训乡村信息员2350余名。2007年底固定电话用户达600万, 互联网宽带用户近80万, 移动电话620多万部, 家庭电视普及率近100%, 行政乡镇互联网络和固定电话网络覆盖率100%, 行政村的互联网络覆盖率70%, 其中宽带接入网络覆盖率41.4%, 湖南电信“信息田园”推出了服务“三农”的互联网、语音和短信业务, 建成农村信息服务站4660个。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湖南也有自己的“村村通”工程和农业信息网, 通过语音、短信、W A P和互联网方式向农民提供信息服务。近几年来, 湖南陆续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科技信息“户”联网、新农村商网和远程教育网等党政农业信息网, 大都覆盖全省, 提供信息服务, 建立了数据库和专家队伍, 发布农业灾害、供求和科技等多种信息。农业信息网建设体现了主体多元化特征, 有政府、科教部门和企业。

二、湖南农村信息化建设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 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够

目前政府部门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协调体系, 对农村信息化建设进行组织管理和协调。操作中存在“面子工程”, 各自为阵, 条块分割, 彼此缺乏信息交流和合作, 在信息采集、加工、整理、存储和发布中重复建设, 资源浪费严重, 实际效果不佳, 政府农村信息化与其他省市比较还有不少差距。政府不能充分利用企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有可能错失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良机, 从而影响湖南农业发展。

2. 信息资源重复建设严重

目前涉农信息分布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电信企业和其他涉农企业当中, 条块分割, 内容重复, 信息质量偏低, 有价值的信息不多。从政府的四大网站和企业的网站看, 发布的信息大同小异。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各自为阵, 信息采集、加工整理和利用都是分别进行, 彼此很少联系, 数据没有共享。

3. 企业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热情高, 但感前景迷茫

企业为了抢占农村信息化这块市场, 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热情很高, 竞争也非常激烈。从调查情况看,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都已经涉及农村信息化建设, 热情很高, 但感觉前景迷茫, 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 企业市场定位困难。

4. 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解决

湖南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的突出问题是覆盖率高、普及率低, 如湖南电信的“村村通”工程覆盖率100%, 普及率为13%;互联网络覆盖率7 0%, 普及率仅为2.6%。湖南农村信息化仍处于“通”与“不用”的状况, 覆盖率的确提供了一种能力, 但是“通”不等于用得上、用得起。政府农业信息网、湖南移动、湖南联通和其他涉农信息企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三、湖南农村信息化建设对策

1.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政府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 强化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政策调整和基本投入。建议调整并健全原省信息化推进领导小组, 除按照惯例安排领导小组成员外, 建议安排一位省长助理或秘书长代表省长或主管副省长, 有权威性地超脱部门关系负责具体领导工作, 定期召开会议, 统筹信息化建设重大决策。同时建立全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协调机构, 其成员应当来自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各个部门。避免当前普遍存在的部门之间协调困难, 以及由于部门利益等因素对重要决策议而不决和延误时机等问题。

2. 发挥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为了提高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应当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信息资源建设上, 公益性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加工都应该由政府负责, 承担相应费用, 免费向各类信息网站提供, 降低各类网站获取信息的成本, 降低农民信息化门槛。政策和法规方面向农村信息化建设倾斜, 提供政策法规支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由政府和企业分担, 采取多种方式投资和融资。为确保农村信息化资金需要, 建议设立农村信息化专项基金, 根据财政收入情况, 按一定比例划拨, 或者通过其他渠道获取资金, 并严格基金监督管理。

3. 明确政府各部门职责, 避免重复建设

应明确农业、科技、商务、工商、教育和气象等各部门在农村信息化的职责, 突出自己特色, 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资源共享。如科技部门突出科技服务, 商务部门突出供求信息。同时按照“集中、统一、规范、高效”的原则搞好合作, 对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增值和应用管理进行整合, 消除体制性弊端造成的信息孤岛。提高信息的时效性、正确性和实用性, 并且本地化。同时整合和利用涉农部门、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信息资源, 开发与“三农”紧密相关的本地信息。信息化建设中建立统一的标准化接口和先进构架体系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4. 出台政策法规, 调动企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针对目前企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积极性高, 但感前景迷茫的情况, 为了降低企业成本, 除公益性信息费用由政府负担, 电信基础设施投资由政府和企业分担外, 对从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 如在税收上实行缓征、减征和免征政策, 同时制定相关法规, 为企业涉足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制定政策, 尽快推广基层政府部门和电信企业合作建设村一级农村信息服务站的模式和经验, 因地制宜加速扩大布点。出台政府、企业和农民三方共同投资政策, 加强农民培训, 提高农民信息获取技能。

参考文献

[1]应若平:农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优势和建设策略分析[J].求索,  2003 (2)

上一篇:土楼“裕昌楼”小学作文下一篇:失孤影片高中生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