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情况工作总结

2024-05-08

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情况工作总结(共8篇)

篇1: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情况工作总结

一、**区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基本概况

**区位于**市西南部,辖5镇9乡4个街道办事处,全区人口32万。现具有服务农村商贸流通功能的市场主要有三大块:一是区市场服务中心管理并经营的农村集贸市场。主要有华塘、保和、月峰、永春等七个农贸交易市场,系工商体制改革后工商部门剥离出来的资产。二是2002年以来由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并管

理经营的市场。主要分布在鲁塘、月峰等乡镇。三是城区内由市直投资或管理的农贸市场。包括承担了我市外调农产品集散主要职能的七星市场,我区城郊及乡村农户农产品进城主通道的湘南综合大市场、下湄桥综合市场等。由于撤地建市建区等原因,我区农贸交易市场几经整合,其构成体系不尽完善,加之2008年初的长时间冰雪灾害给我区农贸市场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全区(不含市直)共倒塌5个市场,其余8个市场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冰灾后我区14个乡镇中,仅有半数乡镇建有三天一集的墟场,另外7个乡镇的农村物流仅能靠“赶墟”或进城交易,极大地制约了当地物流贸易的发展和壮大。现存农贸交易市场功能也存在诸多缺陷,区市场服务中心所辖7个农贸交易市场除华塘镇市场仍显市场形态外,其余6个乡镇市场已被归类为路边市场,软硬件设施均严重缺乏,远远跟不上现代物流形势的发展。几个民营市场更是受经营理念的限制,在大宗农产品的批发与集散方面明显表现不足。于是,七星大市场、湘南综合大市场就成了我区外地农产品调入、农村农产品进城的主通道,其余商贸物质流通也主要靠城区辐射。

二、**区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为优化我区农贸市场结构和环境,激活农村物流贸易,为我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畅通城乡联结的“桥梁”,2002年以来,我区进一步加强了区域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的规划工作,并着力加大实施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区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全面配合新农村建设,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主抓手,规范运作乡村零售网点,突出农村流通合作组织和农村流通企业的主体性,构建工业消费品、生产资料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建立建设农村市场体系的长效机制,达到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民就业的目的,逐步形成城乡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农村市场体系。近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领导,部门协同,凝聚合力

我区区委、区政府一贯重视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每年均将该项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布置,并将供销社纳入区商务局直管,有力的促进了大商务格局的形成。2007年针对农村市场建设中的问题和不足,出台了**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印发了《**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具体实施文件,由区主要领导负责、区商务局牵头建立部门间协同机制,会同发改、财政、农业、工商、供销等区直部门,积极研究制定政策措施,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建立工作月度例会制度,充分利用了各部门的传统网络,理顺了相关机制,凝聚了各方力量,实现了该项工作的较快推进。同时,加强了舆论宣传与任务的分解落实,认真将相关政策细致地向广大农村地区宣解,要求乡镇政府按规划全力支持工作的开展,以形成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抓市场体系建设的工作格局。

(二)、统筹规划,城乡一体,放大张力

为切实突破多数大型流通企业的市场定位在城区、少有延伸到乡镇的现状,我们结合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进行,在详细规划区域城乡一体市场体系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方案的基础上,突出中心乡镇、村组的带动作用,本着利民、畅通、合理、高效的原则,通过调研重新布局和完善了农村流通网络,全面提升我区农产品流通网络的内外品质。同时,制定了系列财税优惠政策,积极稳固供销企业及部分民营企业在乡(镇)、村一级农村商贸的“主力军”地位,注重引导城区大型流通企业与供销社企业及民营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并购、联合,按市场规则提升了城区相关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三)、明确措施,突出重点,激活潜力

2007年以来,为扎实推进我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寻求带动我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的突破口,我区一是在全区试点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去年年初,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分管商务工作的副区长为组长,区商务、工商、发改、计划、农业、供销、市场服务中心等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工作的领导力量,形成了区、乡(镇)、村、组、农户的五级联动机制,制定了相关扶持政策,加大了对乡镇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一年里,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导、自愿参与的方式,区商务部门牵头合理规划、详解方案、加强督导、规划操作,在全区农村地区逐步推进了连锁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革新,在各农业中心乡镇、村组共改造和新建标准化“农资农家店”10户,加快形成我区农资进村综合的零售服务网络。10家农资店的建成,虽然家数不多,但工作做得扎实,坚持了高标准和高质量,为2008年全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抓好了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与改造。2002年至2007年,我区民间资本通过招商共新建了鲁塘、保和、石盖塘、月峰、永春等5个

农贸市场,总投资达900余万元,建筑面积达5000平米左右。2007年9月,由区市场服务中心与一开发商合资投入130余万元、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石盖塘市场顺利完工营业,并在短期成为服务该乡镇及周边农村的主要农贸市场。2007年,我区还筹资对月峰、华塘、保和等部分乡镇农贸市场进行改建或扩建,使市场载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四)规范管理,抓优服务,练好内力

为进一步规范农村物流特别是集贸市场管理,2005年来,我们切实加大了力度,以开展农村食品安全工作及工商部门开展“红盾行动”、农资打假专项行动为契机,不断加强检查和督导。商务、工商、农业、质监、卫生等部门对农村市场先后进行了数十次的检查和整顿,查处了假冒伪劣商品和无证经营行为,有效地规范了农村市场。同时,针对农村市场处于发展阶段较脆弱、不健全,需要各方面扶持与指导的现状,区直相关部门和乡镇作了大量工作:一是提供相关信息服务,蔬菜、农业、商务、供销、水产等部门在农产品购销旺季及时向农村(民)发布有关需求和价格信息,指导农村的养殖、种植和加工经营。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加快硬件建设,特别是在市场建设方面,各乡镇都提供了优惠的政策,有的乡镇还直接投入了财政资金。三是上门服务。如在万村千乡农家店的建设中,商务部门到店面指导、帮助开展相关工作。四是促进农村基层合作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如华塘塘昌草莓合作社、保和鼎上水果合作社等农业合作组织在促进农村物流方面发挥发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我区在优化农村经营环境、为外来商户提供治安保障方面也是不遗余力。

篇2: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情况工作总结

政务诚信建设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础,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执政能力、确保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能的重要保障。作为政务诚信试点单位,今年,我区积极探索,开拓奋进,搭建新的载体,开创新的领域,扎扎实实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全力以赴引领政务诚信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试点工作进展有序。

今年,在市信用办下发《xx市20xx年信用建设工作要点》后,我区迅速行动,全面部署,信用工作领导小组随即召开了专项会议。按照市里指示,结合我区实际,研究制定了《20xx年XX区政务诚信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13年XX区政务诚信建设试点任务分解表》以及《2013年XX区信用体制考核细则》。召开了“2013年XX区信用工作会议”,对我区信用工作进行了专项布署,分解落实了具体指标,实现信用试点工作的良好开局。

二是广泛宣传动员,政务诚信彰显皇姑特色。

今年,我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建设四大信用主体”活动,即通过打造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社区、诚信学校四大信用主体,以其鲜明的示范作用,全面提升XX区的社会诚信度。我区信用办在全区各单位、各街道办事处、企业、学校中大力宣传,广泛动员,开展政务诚信宣讲等活动,使诚信观念深入人心,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人人讲诚信,处处树新风”的良好氛围。尤其区政府在黄河街道试点以建立法制政府、廉洁政府、高效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健全权力监督机制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全方位打造“皇姑诚信政府”新形象。

三是全力跟踪协调,确保全区重大项目顺利推进。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推进XX区软环境的建设中,我区将政务诚信融入其中,加强对区内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提升政府办事效率。认真组织全区相关部门,深入开展“双进双解”活动,时刻跟踪项目建设情况,积极动员全区机关干部,以各职能部门、各单位为根本,成立若干帮扶小组,逐一走访市、区重点项目,调查并记录了企业对政府服务和水电气等社会公共服务部门提出的若干问题,并及时向市里反映,做好沟通协调,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尽全力赢得了企业的满意,力促全区8个市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并得到市重点项目办的好评,努力实现了全区经济加速发展。在开展诚信企业宣传活动中,我区继续在服务业企业、工业企业等行业深入推广,加大对沈阳东北有色及沈飞实业公司“辽宁省诚信企业”引领作用的宣传力度,在全行业营造诚信经营的氛围。四是深入基层一线,多角度开展政务诚信建设。

我区信用办结合区委、区政府推进功能区建设,选调了百名干部深入功能区,体察民意,了解民情,通过悬挂条幅,发放诚信政务手册等方式,提高广大民众政务诚信知识。组织企业和学校,通过课堂教育、企业职工诚信培训等活动,促进政务诚信知识的广泛传播。区政府为增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透明度,根据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与社区共同协调解决公共服务问题,继续在全区推行黄河街道的“621”模式公共服务平台,即采用“6条诉求征集渠道、2级平台联动办理、1套跟踪问效工作机制”,将社区居民的诉求及时向政府机构反映,及时解决民生问题,为居民摆脱困境。通过推进“621”联动模式,我区社会管理与诚信建设取得了新突破,政府诚信指数在民众中得到了提高。五是积极探索尝试,创新诚信工作评价机制。

为全力提升我区政府工作人员的诚信水平,保证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进一步夯实我区政务诚信建设的坚实基础。今年,我区在政务诚信建设考评机制上积极探索,全面开展诚信单位和个人的创建活动,以典型示范为引领,推行诚信公务员评选活动,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工作机制,努力在诚信单位、诚信个人创建活动上取得新突破。我区信用办在年初编制了《2013XX区信用建设考评方案》以及《ab类信用体制考评细则》、《cd类信用体制考评细则》,并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评指标当中。

六是注重求真务实,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

篇3: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研究

农村市场作为我国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得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市场机制逐步成为农村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消费品市场成为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条件, 也成为全国统一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

1.1 农村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由于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和“三减免”、“三增加”等政策的实施, 农民收人持续增长, 农村消费环境日趋改善, 农民负担减轻和消费预期的好转等因素促进下, 农民消费能力逐渐增强。同时商务部门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打造农村消费品现代流通网络,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和农产品“农超对接”, 打造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 促进农民增收, 扩大消费。2009年1-11月, 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6万亿元, 同比增长15.7%, 同期增幅比城市高0.6个百分点, 农村消费增幅首超城市。

1.2 农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

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 消费能力的增强, 农民逐渐改变传统的消费习惯, 消费结构逐步升级。2008年, 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3.7%, 比2003年降低了1.9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年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支出在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1.5%、2.9%、6.1%和4.2%, 比2003年分别提高了1.3、0.2、0.7和0.4个百分点。

1.3 市场类型和流通业态逐步完善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 农村各种有形市场迅速崛起。除了传统的集市贸易市场外, 各种综合市场、专业市场以及批发市场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初步形成了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农村市场体系。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经营方式和小型超市、便利店等经营业态, 从城市开始走向农村乡镇。例如, 畅通农村商品流通渠道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给发展滞后的农村市场注入了活力, 改善了农村市场环境, 促进了城乡市场和谐发展。截至2009年10月底, 全国已累计建成41.6万个农家店和1467个配送中心, 覆盖了全国85%的县、75%乡镇和50%行政村, 以城区店为龙头, 乡镇店为骨干, 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现代流通网络正在逐步形成。

2 我国农村市场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 农村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各种农村有形市场迅速崛起, 形成了结构相对完善的有形市场网络, 农村市场已经成为连接城乡之间、产需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但是, 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要求相比, 还存在许多不相匹配的地方,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制约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是渐进的。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 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率先从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开始, 逐步扩展到生猪、麻类、糖料等农产品, 放开价格控制, 实行市场调节。但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的市场化步伐进展缓慢, 特别是粮食和棉花, 至今还没有完成流通体制的改革。新一轮的改革虽正在进行, 但还没有进入规范化的轨道, 距离真正建立规范化的市场化流通体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 妨碍公平竞争的行政壁垒, 如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 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等行为在一些地方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制约了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

(2) 缺乏合理规划和指导, 农村市场体系不完善。

长期以来, 人们对开拓农村市场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合理的规划和指导, 市场总量和布局不尽合理。目前我国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与分布不均同时俱存。一方面, 一些地区由于未能充分考虑商品流通的流向、流量和市场辐射范围等问题, 最终出现“有场无市”, 而一些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 由于缺乏资金建设市场, 又存在“有市无场”;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市场建设不足, 沿街叫卖、沿街为市、占道为市的现象比比皆是。从全国来看, 东西部地区在农村市场建设上很不平衡, 差距比较明显。

(3) 业态结构不甚合理, 流通主体及其组织发育迟滞。

据国家内贸局调查, 在县以下的农村市场中, 流通主体主要是个体、私营流通企业, 占有90%的份额, 国有商业、物资、供销流通企业的销售网络明显萎缩, 不能发挥主渠道作用。这些个体工商企业规模小、实力弱, 经营条件简陋, 经营方式落后, 专业化素质低, 在运输、经营、仓储设施等方面局限性较大, 难以承担现代流通的重任。连锁经营涉及行业不多、规模不大, 门面不多;物流配送相应滞后, 网络体系不够健全;农村市场主流业态仍以传统百货店为主, 商品种类以日用品为主, 市场定位趋同。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严重滞后, 冷链设施匮缺, 冷藏运输效率低, 物流成本高。再者,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农村部分干部的市场观念、市场意识淡薄, 只重视抓生产方面而忽视流通组织的建设。

(4) 基础设施薄弱, 流通效率低下。

近年来, 农村交通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但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条件更差。多数地方注重市场场地的建设, 忽视流通服务 (运输、邮电通讯) 的建立, 长期停留在出租铺位的简单物业管理层次上。农产品批发市场中, 以传统的现货、对手交易为主, 代理结算还不普遍。会员制、竞价拍卖, 远期合约交易和期货交易方式没有被广泛采用, 市场交易手段落后, 尤其缺乏贮藏保鲜设施、农产品质量检测设施。一些农村市场特别是集贸市场建筑简陋, 大棚式、露天市场多, 基本设施不完善, 更谈不上应有的功能了。再者, 农村通讯落后, 许多农村, 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农村, 还处在一种相对与世隔绝的状态, 甚至没有电视或电也不通, 和外界交流非常困难, 缺乏市场信息, 供求信息不畅通。落后的基础设施使得我国农村商品的采购、运输、仓储成本很高, 流通效益低下。

(5) 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健全、市场监管乏力。

虽然我国农产品市场法规体系基本框架已见雏形, 但涉及农村流通的一些重要法律法规至今尚未出台。农村市场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不少执法部门重复检查, 盲目检查, 以罚款代管理, 干扰了农村商品流通的正常经营秩序。另外, 由于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健全的商品质量检测制度和必要的检测设备、手段, 农村市场中假冒伪劣问题严重, 严重危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同时, 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诸如农药化肥的残留等问题, 在农村产地市场如不能及时准确检出, 流向城市, 将给城市居民的食品安全造成危险。一些地方还存在欺行霸市的现象, 农民利益时常受到损害。加之农民整体文化知识水平较低, 思想观念、法制观念落后, 农产品市场中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 运用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自身合法利益的能力很弱。

3 建设我国农村市场体系的对策

3.1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培育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不断深化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市场化进程, 继续培育各类市场, 特别是要着重发展生产要素市场, 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市场规则, 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培育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 对广大农民进行市场经济的知识教育, 要将广大农民的生产行为交给市场。通过提高农民知识文化水平, 帮助农民学会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手段获取市场信息, 将更加有利于各地农民有针对性安排和组织农产品生产, 通过建立全国甚至是全球范围的农产品销售渠道网络, 把更多的农副产品投入到最有利可图的国内外市场。

3.2 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加强对农村市场的规划和建设

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 制定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及实施纲要, 从宏观上加强对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 使农村商品市场的建设实现从无序向有序、从分散向规模、从传统向现代、从低效向高效的转变, 扭转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 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政府要支持和鼓励国内农村经济组织、农产品协会和与农业相关的大型企业等利用国际农业组织、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带有援助性或优惠信贷条件的资金, 加快完善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的建设。

3.3 整合传统农村流通企业, 发展新型业态

国家应出台一系列政策, 鼓励支持国内外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 加快农村城镇店、超市、便民店等现代流通业态的发展。同时要改革农村供销合作社, 改革开放以来, 供销合作社在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降低, 但农村供销合作社在农村市场体系中仍占据重要地位。因此, 发展农村市场体系要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市场开发和组织网络上的传统优势, 利用其对农村商品流通的组织管理经验, 培育一批示范性的专业市场, 促进现代农村市场体系快速建立和发展。另外还要引导和扶持个体商业。私营和个体商业虽然规模小、设施差、管理水平低下, 但他们为农民购物提供了方便, 小店铺完成了大流通, 构成了农村商业网。在现代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中, 要继续坚持发展私营和个体商业的政策, 通过建设行业协会, 开展各种培训班, 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和行业信誉, 通过联盟、连锁等方式做出品牌, 形成规模经济。

3.4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流通效率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各级政府要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 增加对农村的自来水、电力、公路、通讯等方面投资, 逐步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市场信息体系是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于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应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不仅要投资于市场信息系统的硬件设施, 更要配备智力资本和软件设施, 处理好农产品供求、价格及交易信息的搜集、处理、预测和发布工作, 完善市场信息咨询服务, 正确、合理地引导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交易。支持农产品低温仓储、冷链系统, 对于试点企业建设的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 给予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同时切实加强农产品低温仓储和冷链系统建设整体规划, 建立政府、行业组织和相关企业联动机制;推动多种模式的农产品冷链体系建设。

3.5 建立健全农村市场法律体系, 加强市场监管

加快农村市场体系立法工作, 维护全国市场的统一性, 消除不利于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法规、法律和政策, 逐步完善农村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商务、农业、工商、质检、物价等部门的执法协作, 建立信息、技术资源共享机制, 加大对农村市场整治力度, 严厉打击向农村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及农用生产资料等产品的不法行为, 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 建立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 保障农民利益和消费者的消费安全, 对于违反国家规定, 设置市场壁垒的行为要坚决制止, 对于谋取垄断利益、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要依法严厉查处。

参考文献

[1]贺珍瑞.关于构建现代化农村市场体系的思考[J].理论导刊, 2007 (3) , 64-66.

[2]许旭.提高农村市场化程度促进新农村建设[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1) , 72-75.

[3]常明明李汉文.中国农村市场体系的现状及改革思路[J].价格月刊, 2007 (6) , 32-34.

[4]李富忠张云华.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设, 2007 (5) , 57-60.

篇4: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情况工作总结

【关键词】农村信用体系 建设情况 加快完善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人民银行和各级政府部门共同开展的系列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农村经济主体的真实情况,减少农村经济主体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奠定基础;有利于降低农村经济主体贷款成本,扩大农村信贷投入,提高农贷资金使用效率,支持农民扩大再生产,改善农民生活。同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助于提升农户信用意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落实相关支农惠农政策,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本文对陇南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陇南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一)积极准备,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近年来,陇南市辖内农村合作银行及信用联社加大支农力度,努力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同时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形势下,认真开展“走百村、进千户、暖万人”的信用村镇创建活动。全市农村合作银行及信用联社自2003年以来按照人民银行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以信用村(镇)建设为依托,加快农村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组织成立了以各基层信用社主任、乡政府有关人员以及当地较有威望的社员为主要成员的农户信用评定领导小组,向农户进行了宣传、教育。

(二)突出特色,重点推动“三个一工程”信用建设

陇南市以西和县为试点,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三个一工程”,即组织开展每个乡镇创建设立一个“农村征信工作站”、评定一个信用示范行政村、每个行政村评定一批农村青年致富信用示范户为主要内容的信用建设“三个一工程”,逐步建立起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平台为主导,“农村征信工作站”农户信用信息评定为载体,信用村(镇)、农村青年典型信用示范户评选为主体,涉农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为中心的“四位一体”新型农村信用服务体系,有效解决了银农信息不对称及农村青年创业过程中的资金瓶颈,扶持和帮助更多的农村青年成为了创业致富的带头人,助推了农村信用经济的发展。

(三)金融机构总体情况

就陇南市2014年三季度末的情况来看,全市辖内农村金融机构(联社统计到各县分社一级)主要有267户农村信用社,一家村镇银行,其中各县、区农村信用联社均已建立了一套标准的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去年我市各县、区已陆续挂牌成立了邮政储蓄银行,目前全市邮政储蓄银行(统计到基层网点)共计45家。

(四)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户情况

自农户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截止2014年三季度末,陇南市各县农村信用社共信用村448个,并由信用社和当地乡政府进行了统一挂牌,在全市农户中共建立了555952个农户信用档案,并评定信用农户509966户,对已建立信用档案农户中的360049户发放了贷款,累计发放贷款1026890万元,余额866181万元。其中产生不良贷款的农户数为36340户,不良贷款余额为90675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缺少法律政策支持

《征信管理条例》已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于2013年3月15日起正式施行,但从条例公布的内容看,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没有明确的规定,农村经济体的征信活动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对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加工和处理也没有明确的行为规范,使得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采集信息时难以获得全面的信用信息。目前,各级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虽然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建立了农户信用评定的制度和办法,采集了农户信用信息,对农户做了信用评级,但其由于受对采集应用对象的单一和应用范围的局限,农户信用评级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仍然需要推广应用的验证。

(二)农户信用信息采集更新困难

一是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户搬迁和外出打工人员日益增多,使部分农户始终游离于信用体系之外。二是由于农户的家庭收入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在采集农户的收入和支出时无法核实其提供信息的准确度。同时大部分农户对涉及自身隐私的项目比较敏感,如健康状况,民间借贷情况等,大多不愿提供。三是未贷款或暂无贷款需求的农户,不愿透露其相关信息,以至于相当一部分非存量客户信息无法采集。

(三)诚信宣传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由于人员及资金的限制,诚信宣传教育流于形式化和表面化,深入开展力度不够。一是宣传形式僵化。每年响应上级部门的号召开展几次信用宣传活动,一般均采用摆放宣传手册、悬挂宣传条幅、设立宣传咨询点的形式,这些宣传形式千篇一律,社会大众对此反应麻木。二是宣传内容格式化。每次的宣传资料都是人总行统一印制的,内容用词标准统一,但缺乏生动性,没有针对当地农村、农户的特点进行宣传,无法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因此,多数农户对此项工作了解不深,进而主动参与意识不强。

三、相关建议

(一)加快和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细则,提供法律政策支持

加快制订出台农村信用体系实施细则,明确农村信用信息征集主体的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规范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相关信用信息采集和使用的方法,建立并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监督管理制度,从制度、用户、安全等方面入手,规范农户信用信息管理工作,保障农户信用信息的安全与合法使用,维护农户合法权益,稳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法可依、有制可循。

(二)强化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建设

农村合作银行、信用联社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中发挥着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多年来其成绩和贡献有目共睹。但在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要遵循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機制以及考核评价制度;要广泛开展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真正掌握客户信息,对客户进行筛选,有效防范风险和为推动社会诚信环境做出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和金融实现良性互动的局面。

(三)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信用氛围

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开展信用及相关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采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增强农户的信用意识和风险意识,让广大农民认识理解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其生产经营、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及至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密切联系,真正意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和失信违约的得不偿失,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思维理念,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王双正.我国农村信用社问题讨论综述[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04期.

[2]吴敬.我国农户信用评级历史现状、问题及建议[J].华北金融,2012年04期.

篇5: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情况工作总结

一、群众“信用”意识普遍增强

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县委、县政府率先垂范,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归还乡镇政府、学校在农村信用社的陈欠贷款283万元。同时,由县纪委牵头,对党政机关干部银行贷款进行全面清理,共收回贷款1350万元。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增强了农民群众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各乡镇都把“信用村”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无形资产,想方设法帮助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形成了良好的信用氛围,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以农村信用户为主体,信用社、乡(镇)政府、村委会和农户“四位一体”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

二、农村信用社营销机制进一步优化

农户信贷评分体系不仅对信贷相关信息进行评分,而且对家庭信息、综合信息等能表明农户非信贷情况信息进行评分,从而能更全面、更准确地对农户进行评价。信用评价体系推动了信用社贷款营销机制的变革,促进了信用社资金的合理使用,扩大了信用贷款的覆盖面,有效满足了农民的贷款需求。

三、金融服务经济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旬阳县建立了“创业贷款”和外出务工人员贷款制度,加大了对农村进城务工经商户、小型加工户、运输户和其他与“三农”有关的城乡个体经营户创业金融信贷服务和支持力度;试点推行林权抵押和流转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拓宽了信贷条件;建立了“订单农业+信贷”服务模式,大力支持烟叶等主导产业发展;推行“富秦家乐卡”业务,实现了信贷消费一体化,还款还息智能化,开辟农户小额贷款“绿色通道”;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共评定授信个体工商户1842户,授信总金额3万元,组成“信用共同体”349个1109户,占授信总户的60.21%,有效破解了个体工商户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瓶颈问题。

四、密切了社群关系

信用工程建设不但给农民、个体工商户提供了经营资金,而且送科技、送信息,架起了信用社与客户的连心桥,使群众体会到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使社村、社群关系更加融洽。信用工程创建为农村信用社赢得了支持,赢得了地位,各村普遍与农信社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村级企业和村民的闲散资金,绝大部分存入信用社,壮大了农信社的实力。信用社以解决农民贷款难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良好信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有效地促进了自身发展。

五、实现了和谐共赢

篇6: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情况工作总结

2010年,我区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突出肉鸡养殖、蔬菜种植两大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华东农业大市场和农业十大产业协会建设,强化各类农产品市场主体培育,加大农产品营销推介力度,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为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领导,我区成立了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分管领导担任,区农工办、农委、发改局、财政局、交通局、规划分局、国土分局、工商局、商务局、供销总社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供销总社,建立了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提供了有效组织保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为全面加快华东农业大市场建设,明确由区交通局、供销总社为招商引资服务单位,安排专人负责协调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问题。各乡赴会均明确分管农业农村工作负责人负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工作,经常召集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产品经纪人就农产品生产、销售、市场行情等情况进行座谈研究,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二、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

为加快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城乡市场,我区高度重视农产品批发交易有形市场建设,初步建立起以华东农业大市场为龙头,城区珠江路农贸市场、城东农贸市场为重点,各乡镇集贸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体系。华东农业大市场是市、区重点工程项目和为民办实事项目,总规划占地1000亩,总投资10亿元。一期工程占地300亩,规划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将建成市场交易、农产品物流配送、农产品检验、电子结算、深加工、信息服务、技术研发、生产服务等八大中心,成为上海曹安市场、无锡凌家塘市场等国内知名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供应基地。为扩大市场影响力,拓宽销售渠道,区供销总社多次与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嘉兴、常州等地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联系,为华东农业大市场牵线搭桥,建立合作关系,并多次向省、市有关部门申请,为华东农业大市场争取服务业发展等扶持资金150万元。目前,华东农业大市场招商展示中心已经完工,精品交易区A、B组团4万平方米已经封顶,并于5月8日、7月25日分别举办了项目合作启动仪式和开盘活动,预计2011年上半年可投入运营。珠江路农贸市场是宿豫城区最早的以零售为主的农产品市场,先后多次改建更新,目前仍是我区进场交易人员最多的农产品市场。城东农贸市场由宿迁万豪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2800万元,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设有商铺142间、摊位524个,于2008年初投入使用。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农贸市场承载能力,改变小城镇面貌,各乡镇均把乡镇集贸市场建设作为小城镇建设“一加四”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先后有6个乡镇新建了

集贸市场,7个乡镇进行了扩建、改造。目前全区农产品市场总占地面积达21万平方米,交易摊位1万余个,从事市场经营人员2万多人,2010年全区农产品市场交易额已超过15亿元。

三、突出实效,着力构建农产品信息交流平台

在全面推进农产品有形市场建设的同时,我区还认真抓好农产品无形市场建设,着力构建农产品信息交流平台。2008年10月,我区成立了肉鸡、蔬菜等农业十大产业协会。各协会均把组织农产品销售作为协会重要工作抓实抓好,除主动与各地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经纪人加强联系外,还将协会网站当成农产品准则的重要渠道,定期在网站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价格动态,组织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确保我区农产品产得出、销得掉。目前,农业十大产业协会均已开通协会网站,编发协会工作动态20余期。为提高我区农产品知名度,扩大影响面,我区在“中国宿豫”网、“宿豫农林”网设立农业产业协会、高效农业专题栏目,重点介绍全区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发展情况,推介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建设情况,为农产品市场、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经纪人提供更加快捷、更加优质的农产品信息服务。

四、培育主体,大力提高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

加大专业合作社培育力度,着力培育“四有”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不断提高我区农产品流通组织化程度。目前,我区已经注册成立专业合作社464家,其中联合社3家,创建省级“四有”合作社9家、市级“四有”合作社8家。宿豫区福康果蔬专业合作联社由区瓜果产业协会牵头创力,是全省第四家专

业合作联社,共由13家专业合作社组成,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既保持了单体合作社的自主活力,又促进了合作社之间资金、人才、技术、土地、品牌、销路等资源的整合。仰化镇春雷蚕业合作社、丁嘴镇六里井蚕桑合作社以龙头企业为依托,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组建,通过“产供销、种养加”一体化经营,将蚕桑业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善的产业化系统,除蚕茧销售价高于市场平均价格外,合作社蚕农还可领取“二次分配”。两年来,两家合作社共发放“二次分配”近10万元,950余户蚕农受益。

积极培育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经纪人组织农产品销售的重要作用。加强农产品经纪人与高效农业基地的联系,支持农产品经纪人牵头建设农业基地,确保每个农产品基地都有经纪人;积极鼓励农产品经纪人将本地农产品外销,使之成为组织农民闯市场的“领头人”。目前,全区已有农产品经纪人2200余人,每年可组织销售农产品近百万吨。

五、积极参与,有效组织农产品营销推介活动

积极组织罐头食品、龙嫂绿色食品、丰程渡实业、春绿粮油、天之香食业、玖久集团、丁庄大菜合作社等到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专项产销对接活动12次,签订农产品销售协议4个,销售农产品达1040万美元。认真抓好全市生态农业博览会组织工作,动员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参展,全面提高我区农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2009年以来市生态农业博览会我区共组织23家企业、合作社参展,展

示农产品78个。创新农产品营销方式,组织龙头企业、高效农业基地开展农产品直销。截止目前,我区已经在北京、南京、郑州、张家港等地设立农产品直销店12家,年销售额可达1.6亿元。积极邀请省内外知名农产品企业到我区考察,组织区内农产品经纪人、基地负责人外出参观,洽谈签订农产品产销合作协议,推动双向合作,促进双盈互利。今年以来,先后邀请了南京市农贸市场协会会长、江苏天盾农副产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志龙先生、南京农贸中心副总裁吕小萍女士等客商到我区陆集镇爱甘水梨、蔡集镇为民蔬菜、仰化镇隆达蔬菜、王官集镇天然湖水产品等专业合作社和高效农业生产基地进行考察。今年分别在7月份、11月份组织部分生产基地负责人和经纪人到南京、常州凌家塘、嘉兴等地市场,与当地的农贸市场进行了对接,并签订了常年产销合同。

六、加强扶持,全面营造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良好氛围

重点加大对华东农业大市场项目扶持力度,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主要及分管领导多次研究会办项目建设工作,明确区交通局、供销总社为招商引资服务单位全程帮办服务,并且安排工商、质监、公安、农业等相关部门全力以赴为市场建设提供帮扶,确保项目建设无障碍推进。华东农业大市场项目建设过程中,免收区权范围内的一切行政规费,建筑营业税按规定征收后,按实际征收额的60%奖励给投资方用于项目建设及经营;项目建成运营后,市场经营主体实际缴纳的所得税、营业税的地方留成部分,实行“五免五减半”奖励。除区政府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扶持措施

外,区有关部门还积极加强项目对接,向上争取“农超对接工程”、“新网工程”等项目资金,加快我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升级改造。2010年,成功创办“三星级”为农服务社16个、“二星级”为农服务社17个,争取上级扶持资金185万元。由区发改局牵头,为华东农业大市场申报国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相关材料已经上报。以江苏万隆超市有限公司为主体,争取国家“新网工程”扶持资金50万元,省级资金40万元,丁庄大菜基地项目争取88万元。

七、2011年工作打算

一是制订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扶持政策。对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有关扶持政策进行梳理、研究,在用足、用透上级扶持政策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制订出台全区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政策性文件,使全区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有政策可依,2011年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被列为乡镇考核项目。

二是积极培育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以华东农业大市场为流通主体,依托肉鸡、蔬菜两大主导产业,整合优势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形成规模效应,争取两年内全区肉鸡产业总产值达100亿元以上,成为名符其实的百亿级产业。以创建“五好”合作社为载体和手段,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拓宽业务渠道,发展农产品加工,推动农产品增值和农民增收。

三是加大农产品市场管理服务力度。全面强化华东农业大市场帮办责任,从相关部门选派有责任心、工作能力强人员负责帮

办服务工作。华东农业大市场经营期间,成立由农业、质检、工商、公安等部门人员组织的市场服务机构,全方位为市场经营管理提供优质服务。大力加强对城区和乡镇农贸市场的管理力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执法检查,落实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确保我区农产品市场安全规范运行。

四是加大农产品营销推介和品牌建设力度。继续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参加各类农展会和农产品销售活动,不断扩大销售范围,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高效农业基地开展农产品“三品”认证,注册农产品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

篇7: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情况工作总结

中共***乡委***乡人民政府

(2011年4月22日)

各位领导:

根据安排,我就***乡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乡医疗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稳步推进,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服务规模、条件、能力、技术和水平有较大提高,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取得明显成效,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深入,乡镇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医疗、药品、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有力维护了全乡社会稳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水城县西南部,距市中心区76公里,全乡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辖15个村,154个村民组,11237户,38141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5%,是一个以布依族、苗族、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乡。投资240万元新建的***卫生院于2007年投入使用,占地面积20亩,有病床80张,职工总数26人,其中中级15人,初级10人;村卫生室15个,乡村医生26人,房屋总面积1000余平方米,村卫生所房屋面积平均在60平方米以上,床位总数22张,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100%;全乡有各类私营诊所、药店30余家,从业人员

50余人。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努力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一是党政重视。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放到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落实,切实加强领导,保证必要的投入,做到主要领导经常过问、亲自督促,分管领导亲自协调、亲自组织部署,党委政府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关心支持、卫生单位狠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初步建立。二是狠抓医德医风建设。认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职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卫生院作风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每一位医务人员上岗时必须穿白大衣,配戴上岗证,端正服务态度,以和蔼的面容迎接病人就诊,树立良好的医疗形象,规定卫生院必须实行24小时值班,做到病人随到随诊,随时得到救助。三是落实卫生支援制度。积极配合市医院开展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农村卫生服务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促进和提高。积极协调县中医院免费为全乡群众体检,投入资金130余万元,受检人数达1万余人。

(二)加大管理、理顺关系,逐步完成卫生管理体制建设。坚持把理顺农村卫生管理体制作为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突破口。一是全面推行卫生院全员聘任制。通过推行乡镇机构改革,在卫生院实行按需设岗,按岗定人,职工全员聘用的管理措施,调整充实副院长1人,竞争上岗19人。二是积极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以提高村卫生员服务能力为主线,及时启动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完善村卫生服务功能。按照一村一室的原则,近年来投入资金160万元,新建村卫生室15个,平均建筑面积达60平方米。积极组织村卫生人员参加各类培训,有力提高了从业技术人员服务水平。

由乡卫生院负责对辖区内的所有村卫生室实行六统一管理,即统一聘用管理医生,统一诊疗规范和工作制度,统一药品购销,统一业务培训,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考评与奖惩。通过一体化管理,有效地解决了农村乱办医和村卫生室有室无医问题,保证了公共卫生任务的落实。三是依法整治乡村卫生医疗市场。制定下发了《***乡清理整治医疗市场工作方案》,对全乡诊所、药店进行了重点整治,查处违法经营户3家。

(三)履行职能,健全网络,切实保护好农民健康。一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乡村二级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院床位总数等资源配置日趋合理。2010年卫生院门诊诊疗1.8万人次,住院人数4800人,病床使用率80%以上,医疗收入达480万元。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有序成效明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框架已基本建立,初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2010年全乡参合33632人,收取参合金58.3万元,参合率达95.18%,共发生医疗费用195.5万元,减免费用136万元;2011年全乡参合33985人,收取参合金101.9万元,参合率达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切实减轻了农民医疗费用负担,极大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给医疗机构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民对新农合政策的认识及参合的意愿较以前有明显提高。三是医疗救助覆盖面逐步扩大。对农村五保、低保等困难对象实施医疗救助,2010年,医疗救助42人次,申请发放救助金8.5万元,人均救助2027元。四是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新进展,“非典”、“禽流感”、“甲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疫情保持“零记录”,鼠疫、霍乱疫情连续10多年无病例报告,近几年以来均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免疫规划工作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五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各类传

染病的发病率继续控制在历史最低水平。2010年乙类传染病54例,发病率149/10万;妇幼保健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82%、保健覆盖率90%,住院分娩率80%,新法接生率100%,儿童系统管理率82%,孕产妇死亡率为零,婴儿死亡率2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0‰。五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高。由政府牵头逐步建立健全了公共卫生管理组织、指挥、信息、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后勤保障等七大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近年来,先后有效处置交通、矿山安全事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起,对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六是其他卫生工作有效推进。结合“双创双建”工作,爱国卫生运动深入持久开展,乡镇卫生状况明显改善。2008年创建甲级卫生院已通过上级验收。认真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抓好食品户重点整治工作,积极实施村级办红白喜事打招呼制度,有力保障了农村食品安全。

三、主要问题

通过努力,***乡的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一是卫生法律法规政策及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还不够,广大群众卫生主体意识不强,缺乏保健康的理念和基本卫生保健知识,预防为主的思想意识还没有形成,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仍然没有改变。二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基础建设有待继续加强;医疗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相适应。全乡医疗卫生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严重缺少;三是农村卫生投入相对不足。县财政虽然每年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社会资金投入卫生事业渠道不宽,数量不多。由于投入不足,制约着疾病预防控制、农村改水改厕等公共卫生建设;四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需进

一步完善,报销程序还需要进一步简化。

三、下步打算

(一)提高认识,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农村医疗卫生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进一步把农村医疗卫生纳入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严格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真正建立起政府举办的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在保证政府增加投入的情况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提升卫生院服务水平。科学地整合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改变和防止在资源的利用和设置上的严重浪费。

(二)加强领导,真正发挥卫生医疗行业作用。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加强农村医疗安全、食品安全的监督执法力度,严禁无证行医,严打假冒伪劣药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制。充分发挥乡卫生院在农村医疗市场中监管服务作用,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完善机构,继续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鉴于目前我乡边远村群众存在的就医难、难看病、看不起病的现象,认真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新型合作医疗,力争在上半年完成合作医疗报销一卡通工作任务。

篇8: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情况工作总结

一、中部地区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 中部地区农村商品市场体系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 农村消费品现代连锁业态不断发展, 消费环境得到改善

2005年商务部启动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目标是从2005年起, 力争用3年时间, 在试点区域培育出约25万家农家店, 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 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到目前为止, 中部地区已建成乡级农家店11 174个、村级农家店80 026个、配送中心198个, (1) 现代连锁业态在中部地区不断发展, 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正在形成。近年来, 商家诚信经营理念不断强化, 各级政府对治理农村消费环境的重视及工商质检等职能部门打假力度的加大, 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活动不断推进, 中部地区农村商品市场秩序有了明显好转, 农村消费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广大农民在消费过程中的有关权益得到了相应保障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方便消费、放心消费。

(二) 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农产品流通主体快速发展

首先, 中部地区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迅速, 充分发挥了其农产品集散、信息发布和价格形成的功能, 对促进农产品流通起到积极作用。目前, 大大小小的各类批发市场已有2 000多个, 农业部网员单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30个, 其中, 山西4个、河南8个、湖北6个、湖南2个、安徽7个、江西3个。 (2) 2010年6月27日, 农业部与中国农业银行合作共同支持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有141个, 其中, 山西23个、河南31个、湖北21个、湖南24个、安徽24个、江西18个。 (3) 2010年, 商务部“双百市场工程”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名单中中部地区有个, 其中, 山西5个、河南8个、湖北6个、湖南5个、安徽5个、江西4个。 (4) 其次, 农产品营销大户和农产品 (农民或农村) 经纪人等农产品流通主体发展迅速。目前, 中部地区各类农产品营销大户和经纪人已将近230万人, 其中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持证上岗的20.8万人。农产品营销大户和经纪人的发展, 对密切农产品产销联系、搞活农产品流通、及时有效地传递市场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 中部地区农产品流通综合或专业合作社及农产品物流企业快速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 农产品流通相关的专业合作社有10 000多个, 进行登记注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物流企业220多家。

(三) 农资商品流通主体快速发展, 农资商品市场秩序得到初步治理

农资是农业重要的生产资料, 是农业生产得以进行的基本保证。1998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 明确了化肥经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 实行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流通体制, 取消了国产化肥统配计划, 进一步放开了化肥经营领域, 化肥流通主体得到了快速发展, 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中部地区各省的乡镇都有了化肥经营商店, 有些地方的化肥经营点布局到了村。其他农资商品 (种子、农药等) 流通主体同样发展迅速, 在乡镇甚至村都有经营点。国家工商总局于2002年设置了专门机构并明确专人主抓农资市场监管和农资打假工作, 2004年将对农资市场监管和农资打假工作命名为“红盾护农行动”, 每年都坚持开展此项行动, 另外, 从2005年起开展了“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县 (市、区) 建设工作, 农资商品市场秩序得到了初步治理。

二、中部地区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消费品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

1. 农村消费品商店经营管理粗放。

自商务部启动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来, 虽然在中部地区已建成乡级农家店11 174个、村级农家店80 026个、配送中心198个, 农村消费品市场现代连锁业态不断发展, 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正在形成, 但是, 中部地区农村消费品流通的现代化程度仍然很低, 目前只有76%的乡镇和28%的村有农家店, 传统的个体经营户 (夫妻店) 在农村的消费品市场中占主导地位。60%的农家店即使挂了“万村前乡市场工程”农家店的牌子, 但其实质只是加盟店, 大部分农村消费品商店管理方式依然是传统业态, 经营管理粗放。

2. 农村消费品中假冒伪劣商品泛滥问题依然严重。

作者对湖南的安仁县、益阳县、宁乡县、花垣县、长沙县级岳阳市屈原行政区等224户农民发出问卷进行调查, 有62.5%认为当前农村消费品中“假冒伪劣商品多”, 其中, 79.46%的农民认为假冒伪劣商品主要集中在“食品类 (含烟酒) ”, 38.39%认为农村消费品市场存在“虚假广告、欺诈经营”, 16.52%认为“经销商的服务态度差”。可见, 假冒伪劣商品泛滥问题在农村市场中依然非常严重。

(二) 农产品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

1. 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差。

中部地区50%的乡镇农贸市场均在交通干道两边以路为市, 属传统的马路市场;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大多基础设施落后, 经营环境差, 各省能辐射本省全省或全国的大型区域性、专业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缺乏。虽然中部六省大大小小的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已有2 000多个, 但是, 80%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相对比较小, 储藏保鲜设施 (货物仓库、气调保鲜库、恒温库、冷冻冷藏库等) 、加工分选及包装设施 (分选场或厂房建设、产品清洗设施、人工分选操作设备、自动分选机、水果打蜡设施、包装设施等) 、客户生活服务设施 (餐饮、住宿、银行、通讯、水电供应、文化娱乐等设施) 、卫生保洁设施 (公共卫生设施、垃圾处理设施、防止动物疫病传播的消毒隔离设施等) 和信息等基础设施落后。

2. 农产品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

虽然中部地区农产品营销大户和农产品 (农民或农村) 经纪人等农产品流通主体发展迅速, 各类农产品营销大户和经纪人已将近200万人, 其中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持证上岗的10.8万人, 但是农产品营销大户和农产品经纪人大部分都是单打独斗, 到目前为止只有40%的农产品经纪人加入了经纪人协会, 另外, 很多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有些甚至有其名无其实。农产品流通相关的专业合作社也严重存在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基本上也是独来独往。总体上, 农产品营销大户、农产品经纪人和农产品流通相关的合作社等农产品流通主体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3. 农村农产品物流设施落后。

中部地区进行登记注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物流企业虽然有220多家, 但这些企业大部分分布在县城或地级城市, 没有延伸到乡镇和村, 90%农村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基本上是空白。

(三) 农资商品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

农资商品市场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治理下, 虽然得到了好转, 但混乱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1. 农资商品的经营主体管理混乱。

国务院1998年《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的文件已明确规定了农资经营主体的范围, 但一些不法经营单位和个体户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 缺乏有效管理的挂靠经营, 以盈利为目的, 不承担任何市场责任, 价涨时, 屯积货物, 哄抬价格;价跌时, 回避风险, 不见踪影。少数基层监管单位和人员收受他们的好处费, 为其充当保护伞, 对以上行为放任自流, 这样, 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 同时也给农资供应主渠道带来了较大冲击。

2. 假冒伪劣的农资商品。

一些不法化肥生产厂不按标准生产, 随意调整氮、磷、钾比例, 牟取暴利, 既损害了农民利益, 又对正规生产厂家形成不正当和不公平竞争。另外, 一些不法生产经营单位生产、销售国家禁用或未经国家有关部门审定批准的农资商品, 掺杂使假、以次充好, 或是农资商品虚假标识、标识不清、虚假宣传。2007年5—7月份, 湖南桂阳县共查冻不合格化肥329.75吨。

三、中部地区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 稳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发展农村连锁经营

1. 加快发展农村消费品商店的连锁。

中部六省各级政府应该积极配合国家商务部有计划地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推动参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龙头企业在县城建立农村消费品特别是食品的连锁中心或配送中心, 并逐步向乡镇、村延伸发展, 对农村的代售店、夫妻店、便利店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经营制度, 有步骤地实行加盟连锁。

2. 加强农村商贸网点的规划与布局。

中部六省各县 (市、区) 的相应职能部门在新编或修订城乡建设规划及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中, 应将三乡镇、村的商业网点规划布局纳入其中, 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使农村商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零售网点、服务网点的发展有章可循, 对在农村发展连锁经营提供保障。

3. 建立农资商品连锁经营网络。

要积极扶持经营农资商品的龙头企业在县城建立农资商品配送中心, 并向乡镇及村延伸, 在乡镇、村建立和发展农资商品经营连锁店, 直接向农民提供农资商品, 形成“县级店—乡镇店—村级店”的农资商品供应网络。以此来解决农资商品市场乱涨价和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问题。农资商品的购买可以采取会员制, 让农民直接从厂家或专业进出口公司统一进货来确保其质量与安全。

4. 加快中部地区农村商品物流配套设施建设。

随着中部地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不断增加以及国道和乡村公路的改造不断, 为中部地区农村商品物流企业的发展和物流配套设施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 加快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与改造

目前, 中部地区农村集贸市场大多以路为场、占街为市, 这既影响了乡镇的容貌, 又导致了经营管理混乱, 弊端很多。首先, 对未建立集贸市场的乡镇、村应建立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集贸市场, 实行分类经营、分业设摊, 引导农民从分散的临街买卖、占路交易转入到市场中进行集中交易;其次, 对已建立集贸市场的乡镇、村, 各地相关职能部门应对这些市场加强管理, 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场内交易, 禁止占路摆摊、临街叫卖、场外交易的现象;最后, 对部分农村集贸市场进行“农改超”, 实现农产品的农村超市经营。

(三) 加快各种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

虽然中部地区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与中部地区农产品流通的需要在数量上和空间分布上还具有很大的差距, 另外, 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偏小、辐射能力不强, 加之硬件设施不完善, 所以必须加快中部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首先, 必须在空间上针对各地农产品的特色和差异进行各专业批发市场的布局规划和建设, 并保证其辐射半径能够达到一定的范围。其次, 要对原有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主要包括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硬件设施改造升级、促进批发市场农产品经营主体的组织化和企业化、市场配套设施与服务功能系统化升级改造以及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服务功能的完善。

(四) 培育和壮大各种农产品流通主体

1. 大力发展和规范各种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从2007年7月1日起施行, 从法律上确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 规范其财产制度和分配方式, 为中部地区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社的健康蓬勃发展和规范经营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中部各省应该制定和完善政府发展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社的各项具体支持优惠政策, 促使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向管理现代化、制度紧密化 (产权清晰、利益联结机制完善) 、服务专业化、政府支持的体系化 (财政支持、信贷支持、保险支持、科技支持) 、规模化经营、一体化经营、跨国化经营等;另外, 各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社之间要互相协作。

2. 大力发展和规范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

在发展和规范农产品流通专业协会的同时, 要注意加强农产品经纪人的法律知识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 严格农产品经纪人登记制度, 规范其资格、做好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训工作、加强对农产品经纪人协会提供信息服务和提高服务质量。另外, 鼓励农产品营销大户的发展, 政府要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 优化其发展的环境。

(五) 创新农产品交易方式

目前, 我国中部地区农产品交易主要以现货交易为主, 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交易方式, 这种交易方式存在着价格信息不公开, 商流、物流不分离等缺陷, 积极探索新的交易方式, 提高交易效率势在必行。农产品交易方式的发展方向是, 逐渐采用拍卖交易、仓单交易、远程合约交易、网络交易、期货交易等交易方式。农产品拍卖交易的优越性在于可以降低交易费用, 提高交易效率, 减少鲜活易腐农产品的损失;拍卖交易更趋公平公正, 可减少传统现货交易中的暗箱操作,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欺诈行为;拍卖交易还可以形成权威的价格信息, 对生产和消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发展拍卖交易, 一方面, 要建立相应的硬件设施, 包括拍卖大厅、电子报价系统等;另一方面, 还要根据《拍卖法》制定具体的拍卖交易原则, 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 帮助交易者改变传统的农产品经营习惯, 根据拍卖要求对农产品进行分级、整理和包装。同时, 还应积极发展仓单交易。如果发生商品所有权的多次转手, 商品实体在不同所有者之间多次流动, 就会增加运输、装卸等交易费用。而采用仓单交易方式可使现货交易中的商流与物流分离, 节约商品实体运动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目前, 我国的仓单交易仅限于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进行仓单注册和交易的目的是方便和保障期货交割的实施。事实上, 现货交易中也可运用这种形式, 避免农产品集中上市造成的价格下降, 提高农民在现货市场交易中的竞争地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生产规模小, 储备能力差, 谈判地位低, 传统的现货交易方式只能被动接受收获季节的较低价格, 独自承担价格下降的风险, 而采用仓单形式进行农产品现货交易, 可以改变这一状况。

(六) 加快农村商品市场的法制建设

1. 加快有关农村商品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

虽然国家制定了有关我国农村商品市场的法律法规, 但大部分法律法规比较空洞, 不够具体, 在操作执行过程中比较困难。另外, 由于我国制定的有关农村商品市场的法律法规是针对全国情况, 但我国各省情况不一样, 中部地区六省的各自情况也不一样, 所以, 各省地方立法机关在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框架内, 及时制定适合本省情况的农村商品市场的法律法规。

2.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各省相关部门应该严格执行已有的农村商品市场的法律法规, 严厉打击在执法过程中的腐败行为, 对执法不严的相关责任人进行相应的惩处, 维护法律的威严, 保护农村商品市场各利益方的利益。

摘要:中部地区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 也是“三农”问题最为复杂和最为集中的区域。建设该地区农村商品市场体系是解决该地区“三农”问题重要途径之一, 也是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中部地区当前农村消费品、农产品和农资商品三个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该地区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消费品市场,农产品市场,农资市场,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柳思维, 张贵华.农村市场营销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8.

[2]王兆峰, 张海燕.民族地区农产品市场创新建设与民族贸易发展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青协办公室述职报告下一篇:第41期党课考试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