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农村社区建设情况

2024-05-17

朝阳区农村社区建设情况(通用8篇)

篇1:朝阳区农村社区建设情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农村社区建设情况介绍

作者: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人民政府时间:2009-2-11来源:阅读量:

63次

我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在省民政厅的正确领导下,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围绕区常委会提出的农村社区建设初期要按“试点先行、达到标准、追求实效、按时完成”的建设要求,通过合理设置服务项目,为农民提供便利的生产、生活服务,使建设农村社区工作深受农民群众欢迎,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在我区全面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我区农村基本情况

我区农村现有2镇1街、23个行政村、119个自然屯,有农业人口54200多人,村规模大小不一,经济发展缓慢,人均收入5473元,大多数村集体都没有其它经济收入,工作运转基本上只靠国家每年拨付的3.8万元转移支付维持,在建设农村社区归类中属于欠发达的纯农村型社区,我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发达的城区经济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区情实际与上级精神相结合,确定总体思路和操作步骤

按照吉林省委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区农村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朝阳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立足当前、注重实效、先急后缓、着眼长远”的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要求,确立了“统筹规划、试点先行、适度超前、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和“先启动、后规范,先硬件、后软件,先简单、后丰富”的具体操作规程。

(二)明确社区定位,构建服务网络

经过深入调研,我们将农村社区服务机构定位在区、镇、村三级。就是依托区“三农”服务中心建立区级农村社区建设指导中心,负责指导全区的农村社区建设,制定各项服务政策,完善制度体系,强化人员管理机制,检查督导农村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人员主要由现有的“三农”服务中心人员和从各单位抽调的社区建设业务骨干组成;依托“两镇一街”的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建立镇级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负责承接区级指导中心和村级社区之间的联系,指导和督促村级社区的整体建设,人员主要由各镇(街)农村社区建设相关各部门工作人员和其他富余人员组成;以现有的行政村为载体,采取“一行政村为一社区”的方式,在23个行政村建立23个农村社区,人员主要由现有的村“两委”成员为骨干和社会各界志愿者组成,以各类协会为辅助开展工作。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参照城市社区工作人员的来源模式,将研究招聘劳动、低保、代理代办等各类专职公益性岗位人员。从而在全区形成了区、镇(街)、村三级联动的1-3-23三级农村社区服务网络。

(三)多方参与,保障有力

农村社区建设,特别是兴办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为使在硬件上打造一流农村社区,我们区、镇(街)两级今年计划投资300万元进行农村社区硬件建设,现已完成投入220万元对部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用房进行了重建或改建,对部分硬件设施进行了维护和更新, 高标准完成了7个试点社区的硬件设施建设。为尽快全面推开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在区机关部门和试点农村社区之间、城市先进社区与试点农村社区之间建立“二对一”帮扶措施,要求区财政、建设、文体、农业、卫生、劳动、民政等部门根据本部门的工作特点在财力、物力上对农村社区给予支持;要求城市先进社区重点在提供成熟先进社区建设经验和业务指导上下功夫对农村社区进行帮扶、指导,这样就推动了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目前,各包扶部门对试点社区已投入财、物合计资金已达到62.5万元,使试点社区的服务大厅、活动室、图书室、健身路径等硬件设施建设上得到了更新和加强,做到了“一厅两栏六室六有五统一”,这样就为农村社区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基础。

(四)以农民迫切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社区功能

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和途径,征集农民意见。特别是印发了“致社区居民的一封信”,专门向广大农民宣传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了解他们对社区的服务需求,公布了社区服务电话,使农民切身感受到农村社区正在向他们走近,走入他们的生活。结合征集意见情况,我区将农村社区建设初始阶段的功能暂定设置为代理代办、农业生产、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四项基本功能。

(五)扎实工作,真正有效发挥社区作用

为把各项服务工作做实,把实事办好,我们要求各试点社区工作人员要及时了解群众的需求,并把这些需求分类整理,到相关部门办理,在服务与需求之间架起桥梁,并做到所负责的工作基础资料完备,档案齐全。

1.要求社会保障服务项目工作人员,与相关部门要做好工作衔接,近期要努力为农民排忧解难,定期到双残户、空巢老人家中服务,帮助解决困难;执行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组织扶贫协会开展工作;下半年为群众办实事20件以上。

2.要求劳动就业服务项目工作人员,要与相关部门做好工作衔接。要多渠道收集就业信息,使有就业意愿人员充分就业,为农民务工提供保障;组织劳动就业协会开展工作,下半年为社区居民办实事20件以上。

3.要求代理代办服务项目工作人员, 要与相关部门做好工作衔接,到有困难的社区居民家里主动开展工作,如为老人献爱心、给老人过生日、理发、打扫卫生,为单身青年婚姻介绍,办理各类证照,信访受理,为残疾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等。组织代理代办协会下半年为群众办实事20件以上。

4.要求农业生产服务项目工作人员,与相关部门做好工作衔接,宣传贯彻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为社区农民做好咨询解答。联系涉农部门对社区内农民进行培训,营造社区学习氛围;做好农情统计数据的采集和报送工作;协调好农户间土地承包经营、分割、流转等纠纷和矛盾;督促村容村貌和家居环境卫生的改善,组织涉农协会开展工作,下半年组织大的活动3次以上。

(六)规范各类组织,建立各项制度

为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我们规范了各类专业协会,由社区各项服务项目的工作人员负责这

些协会的工作,使这些协会成为农村社区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研究制定了朝阳区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标准以及社区服务管理、社区妇女工作、环境卫生工作、文体活动、民事调解等一整套规章制度,努力构建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人的有效机制,使我区的农村社区建设在规范有序的框架内健康发展。

(七)开展各种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

社区活动是增强社区凝聚力、亲和力的重要载体,是满足社区群众生活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我们以“社区是我家,和谐靠大家”为主题,举办了“朝阳区建设农村和谐社区文艺汇演”;以“我快乐、我参与”为主题举办了全区农村社区体育运动会;在全区农村社区范围内开展了“好公婆、好儿媳、尊老爱老孝子、教子有方家长、模范好邻居”等典型评选活动;表彰了为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勇跃捐款的社区农民群众中的突出代表;组织了一千多名社区的种植、养殖业户到长春农博会参观。通过开展文体活动,促进了各社区文体活动的开展,破除了陋习,树立了健康向上的农村新风尚,使社区由过去单一的、临时的活动,发展成为有组织的、经常性的文体活动。通过表彰先进、弘扬正气,凝聚了社区人气。通过参观农业新科技,促进了产业的发展。这样就有力地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进程,使农村社区建设逐步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同。

三、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区目前农村社区建设整体情况良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社区各服务项目工作人员中,原村里“两委”人员兼职的居多,人员素质不是很高,缺乏应有的知识和技能,并且由于这些人忙于生计,治穷致富,现在又增加了很大工作量,但待遇没有提高,导致社区工作无法更好地深入开展。

(二)领导工作方式转变不够,社区运行效果不平衡。社区与社区之间的工作存在差距,镇、村领导重视程度有差异,对社区的指导和服务不够到位,镇干部没能很好地担负起责任,对民政局有较强的依赖性,有少数试点社区存在工作不规范、服务职责不到位、发挥作用不够好等问题。

(三)社区与村委会之间职能交叉重叠,责任不清。

(四)相关行政部门上下联动、协调力度不够,工作体制、机制需进一步理顺。

四、建设农村社区的几点体会

(一)建设农村社区必须因地制宜,稳步推行

通过前一阶段的运作,我们感觉到,建设农村社区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来进行,要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决定是否适宜建设社区,不能盲目冒进,更不能搞名誉工程和花架子。比如现在外省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有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在几百万元,建设农村社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形成了很好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但对于象我们这样农村经济社会不发达地区而言,这种“建设模式”是“好是好,就是学不了”,因为不发达地区大多数村集体经济空白,并且有不在少数的村还负债累累,自我发展及管理服务功能相当薄弱,有心无力搞服务,在这些地方组建社区,引入发达地区社区建设模式,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只会引起群众反感,最后事与愿违。所以现阶段建设农村社区,由于各地农村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建议农村社区建设不要一下全面铺开,要根据本地社会、经济情况,从实际出发,优先选择能满足农民生

活、生产需求具备条件的地方做试点、建社区,在服务功能选择上要因地而异,选一些易于操作不花钱或少花钱容易见成效的项目,并要鼓励各地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实践,培育独具特色、功能各异的新型农村社区,走建设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社区的发展路子。

(二)建设农村社区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建设农村社区要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摆花架子,满足于修房、装修装饰等外在方面,必须把为民办实事摆在首要位置,并要杜绝在原有行政村的基础上,把村委会简单地翻牌了事,在干部群众中产生不好的影响。要使农村社区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就要符合农村发展的实际,实实在在地为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认真做好群众迫切需要办、又有能力办好的事,让群众满意,使农村社区不但建起来而且活起来。

(三)建设农村社区必须抓好社区队伍建设

建设农村社区为各类服务的开展搭建了平台,要这个平台发挥作用,社区干部的素质高低是社区工作能否开展起来的关键。要让农村社区各项工作取得实际成效,就应允许多渠道选聘优秀人才,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办法,选拔社区工作人员,充实到农村社区,提高整体素质,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同时,制定考核方案,明确考核内容,统一工作标准,将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实绩与考核内容对照,兑现奖惩,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干,这样就使社区这个服务平台的功能真正发挥作用。

(四)只有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建设农村社区才有坚实的基础

建设农村社区着眼点在于服务农民,农民即是农村社区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力量。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尊重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实际需求,让农民群众自觉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来,通过培育群众的社区归属感和共同意识,共同确定社区的服务内容,充分体现他们自己的特长,使他们愿意反映自己的心事,愿意积极参与社区生活,愿意为社区贡献自己的时间、能力,并且通过经常性的互动接触,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社区成员之间认同感。让广大农村居民真正关心自己的社区,融入自己的社区,建设自己的社区,让居民业余时间总爱往社区跑,享受社区建设带来的实惠。这样就把干部的良好愿望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通过全民参与使农村社区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农村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生活共同体。

(五)建设农村社区要有经费保障

农村社区运行成本较大,多数地方存在工作经费不足、社区干部待遇偏低、基础设施较差的状况。要使农村社区工作正常运转,就需要村集体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如果本来村自身运转都有困难,再建设社区,那么日常工作的开展都会成问题了,就是挂牌了也是空架子,并且社区建立后工作人员数量也要相应增加,干部工资补贴也成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破除城市就应比农村优越的思想,象前几年重视城市社区建设那样重视农村社区建设,本着新时期“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理念,也为农村社区“花钱买服务”,把农村社区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使每年都有一定财政资金用于农村社区建设,并逐年加大投入,解决有钱办事问题,这是确保农村社区今后工作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六)建设农村社区必须各部门相互协调

农村社区工作内容多,涉及面广,不是单靠一两个部门就能做好的,必须要发挥各方面的力量,调动

全社会的积极性,必须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民政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责无旁贷,但仅有民政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比如说我们设定的劳动就业服务,社区劳动就业工作人员把社区内有就业申请人员名单收集上来以后,就需劳动行政部门的参与,通过和他们掌握的全区大量就业信息相结合,这项服务就能较好的开展起来。反之,如果没有他们的参与,由于社区本身和企业、服务行业联系少,各类就业信息来源匮乏、面窄,导致需要就业的人员不能及时工作,影响社区群众收入。所以就需要相关部门有良好的互助、互动关系,形成各部门职责明确、互相协作,合力建设农村社区的工作机制。

五、下步工作打算

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必须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这样就为明年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农村社区是否能够像城市社区一样获得同样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条件,是农村发展能否与城市发展并驾齐驱的关键。为使我区农村社区工作明年能在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更好地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政府和群众关系上发挥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作用,使各项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明年我区在农村社区建设上要实现三个目标、完成七项重点工

作:

三个目标是:

一是继续加强办公用房建设、健全配齐各类设施。在巩固现有的7个试点村的基础上明年再新增5个村进行社区建设,努力争取各方面提供帮助新建、扩建办公用房,配齐办公设施和体育健身器材等相关设施,力争为1-2个社区配备为农服务车,深入到户为农民提供便利服务。

二是实现农村社区有专职工作人员办公。拿出1-2个社区作试点,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方式,敞开大门,谁优用谁,招聘一批年纪轻、文化高、有干劲的工作人员,使农村社区各项工作打开新局面。

三是解决农村社区经费来源问题,使社区有固定的经费。努力争取把农村社区各项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管理,确保农村社区工作经费有稳定的来源渠道。这些经费一方面用于社区工作人员的生活补贴;另一方面用于办公经费,包括笔墨、纸张、宣传、会议、材料印刷、交通费用等,确保社区工作正常运转。

七项重点工作是:

一是召开农村社区建设交流、表彰现场会。组织我区各镇、村负责人实地参观我区示范社区,树立标杆,总结表彰社区建设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发放以奖代补资金。

二是培训农村社区工作人员。社区要有高质量的服务,就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人员队伍,我们将利用区农村社区指导中心这个培训阵地,采取多种形式,对社区工作人员有针对性的在理论和业务方面进行集中培训和归口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初步确定为各服务项目办理的工作流程、办理程序;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现代办公设备使用;相关政策、法规等,全面提高了社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三是继续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主要从社区工作服务内容的广度、深度和解决问题的力度三方面进行拓展,提高破解难题和为群众办实事的成效。在现有主要四项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探索增加其它服务功能,让教育、计生、司法、治安、信访、文体、家政等服务进农村社区。

四是继续转变观念,把握工作关键环节。更新工作理念,变畏难为克难,变过去在社区办公室等群众来办事、被动为群众服务的工作方式为有针对性地主动深入到农户找事办,全力把握由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这个关键环节。通过抓住这个关键环节,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建设社区后所发生的变化,使更多的人主动地加入到社区建设中,有了更多群众的参与,社区各服务项目就会充满活力。

五是理顺管理体制。体制顺畅是推进农村社区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积极探索、理顺镇村与相关行政部门对社区的条块管理工作关系,避免出现难以协调的情况,明确管理主体,建立与我区农村社区发展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制,提升农村社区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六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社区工作人员激励制度和督办制度,实行服务项目限期办结制和办理情况回访测评制,并根据服务责任制落实情况、限期办结情况、回访测评满意率进行评比,与补贴挂钩,拉开工作人员补贴档次,让付出能得到合理的回报,确保社区服务质量和效果。

七是继续活跃社区生活,繁荣社区文化。在各社区继续开展“爱心好父母、贴心好婆媳、孝心好女儿、好邻居、各类农业示范户”等的评选活动。成立树新风协会,努力移风易俗,革除传统陋习,树立群众身边好的典型,不断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组织举办文艺汇演、体育运动会等活动,拿出1-2个基础条件好的社区建设高标准农村社区文化大院,协调文化部门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基本的文化设施和服务,指导文化大院开展小型演出、游艺、读书竞赛等活动,增强社区活力,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缩小拉近在文化方面和城市之间存在的差距,满足农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和谐社区。

建设农村社区是新生事物,必然要经过试点探索、总结经验、全面推进的过程。我区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正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在实践过程中,难免出现很多拿不准、吃不透的问题,我们将及时和省厅请示沟通,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丰富和完善农村社区的服务功能,树立高标准,追求高水平,形成具有朝阳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篇2:朝阳区农村社区建设情况

综合整治情况汇报

2010年,朝阳乡的新农村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我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发展新朝阳”的规划,紧紧抓住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这个核心,本着合理规划、循序渐进、分类指导的原则,使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各项事业进展顺利。按照“奋战150天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要求,对全乡村屯环境卫生进行了彻底整治。现将这两项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抓规划,理清全年工作思路

我们朝阳乡党委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历史任务,每年都要有一个具体规划。因此,年初我乡就召开了专题党委会,详细制定了朝阳乡2010年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从而理清了全年新农村建设思路,将村屯建设与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起来,用产业规划来促进经济发展,用村屯规划来指导环境整治。规划具体到每个试点村,每个试点村今年重点干点啥。从而为全年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提供了方向保证。

二、抓重点,突出重点项目建设

大力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工程,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大力争取,我乡双利村、朝阳村和南岗村重点实施了以下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双利村。做为省级推进村,双利村在继续完善水田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的同时,重点进行了道路建设和饮水工程建设。

在道路建设上,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修建5公里的村屯道路,从而实现双利村户户通水泥路。

在饮水工程建设上,在双利村9社自来水成功投入使用的基础上,对全村其他7个屯全部进行了自来水饮用水建没工程,总投资达到170万元,从而使全村460户居民全部用上自来水。

2、朝阳村是长春市新农村建设推进村,重点进行了道路建设,新修村屯水泥路3公里,总投资90万元,自筹资金30万元。

3、南岗村。今年南岗村进行了高起点规划,重点实施了村屯道路建设、村舍重建、村屯道路整治项目。

南岗村投资182万元,修建了屯中道路9.5公里,从而实现了全南岗村户户通水泥路,其中自筹资金120万元。

南岗村又对村舍进行了重建。新建村舍建筑面积360平方米,砌红砖围墙120米,修建花坛6个,规划广场一处,总投资为46万元。

三、抓整治,奋战150天,优化人居环境

按照长春市“奋战150天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朝阳乡按照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的目标,狠抓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从而极大的优化了人居环境,在环境整治中,我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规划先行,高标准、高起点

在村屯环境整治上,乡党委、政府定位于高标准、高起点,力争整治一个成型一个。我们开了专题党委会,对村屯 环境整治进行了研究部署。请来了市林业局、市城建局、市交通局相关领导和技术人员,共同对我乡村屯环境整治进行设计、规划,在规划中,做到了既有全乡整体规划,又有村屯具体规划,既有近期规划,又有远景规划,2010年,每个村拿出2个屯作为环境整治样板屯,从而保证村屯环境整治有章可循。

二是提高认识,传精神、下决心

新农村建设,群众是主体。为了实现我乡村屯环境整治的工作目标,必须提高干部群众的认识,为此,我们召开了全乡三级干部大会,传达了德惠市村屯环境整治的精神,传

达了乡党委村屯环境整治的精神和决心,传达了朝阳乡村屯环境整治的规划和意义。并由村、社干部将精神传达到了群众中去,从而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三是多措并举,强责任,抓落实

为了强化责任意识、抓好环境整治工作,乡里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副职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站所、包村乡干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将工作分为两大块,一块是村屯环境卫生整治,一块是镇区环境卫生整治。

在村屯环境卫生整治这块工作中,实行副职领导分片、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社、社干部包路,确定各村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在村级干部1000分岗位责任制中拿出100分,作为村屯环境整治的责任制,将村屯整治工作量化标准,与村社干部工资挂钩。经过努力,2010年,朝阳乡在村屯环境整治中,绿化自然屯24个,绿化屯中路57条,共1.2万延长米,造护屯林4条,绿化总面积320亩,栽植云杉、金叶榆、稠李、花冠木1万多棵,清理垃圾5530立方米,动用土方16828立方米,动用车辆5000多台次,动用推土

机、挖掘机、铲车、水车500多台次,动用人工5000多人次。特别是做为长春市级推进村的南岗村,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高标准对村屯进行了整治,在今年村屯环境整治中总投资74万元,其中拆围墙270米,拆除房舍10间,拆厕所12个,搬迁柴草垛45个,在村主路砌条石花池子1080延长米,铺砂石150立方米,用水泥30吨。

在镇区环境整治这块中,我们依托乡综合执法站和朝阳乡小城镇管理办公室,配齐工作人员,着装持证上岗。一方面加强宣传,让镇区群众认识到镇区环境整治的认识;一方面建立健全镇区管理制度,每天定时、定点清理,采取多种措施保证镇区环境的整洁。

篇3:朝阳区农村社区建设情况

一、城阳区新农村建设中社区管理已取得的绩效

2012年, 城阳区依照胶州湾北岸新城的功能定位, 在原有社区组团布局规划的基础上, 按照每个社区3 000-5 000人的规模, 将195个社区规划为40个组团, 明确了新型社区建设方向和目标。第一、集聚型为主, 融合型为辅。依托布局规划及社区实际, 城阳区确定了以建设“集聚型社区为主、融合型社区为辅”的建设模式, 统筹推进新型社区建设。第二、产业带动“三型”社区。按照“经济融合”的要求, 城阳区突出把统筹产业发展、促进社区和居民“双增收”作为新型社区建设的根本支撑, 同步谋划、同步推进。第三、构建三级社区中心。按照“服务融合”要求, 城阳区全面构建区、街、居“三位一体、上下联动”的社区服务中心公共服务网络。概括起来, 城阳区农村社区管理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发展集体经济, 让居民得实惠

城阳区是青岛市六个市辖区之一, 作为城乡结合部地区, 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农村经济的分散性, 农民生产资料和生产积累少。因此, 要解决民生问题, 一些社区保持集体经济持续发展作为强大后盾。例如位于城阳村社区的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 2012年实现交易额119.3亿元, 社区80%的居民在市场就业创业, 居民人均收入1万多元。城阳村社区依托蔬菜批发市场和山东国际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 加快推进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和农展中心新展馆、宽温带冷藏库建设, 其中, 冷藏库规划建筑面积5.38万平方米, 将成为信息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冷藏物流中心, 进一步完善批发市场配套服务功能, 社区居民将获得更大收益。

2. 改善生态环境, 营造绿色空间

针对社区环境问题城阳区多次召开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会议, 对农村社区污水直排的环境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整治活动,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 2012年, 城阳区棘洪滩街道港东、港北、院后庄旧村改造污水管网建设被列入了2012年青岛市示范项目, 争取到中央资金200万元。今年有5个项目已通过环保部审核, 编制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实施后将惠及2万余人, 有效解决社区生活污水直排导致的污染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治理, 解决了农村社区“脏、乱、差”现状, 使社区风貌焕然一新, 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3. 重视全民教育, 提高生活质量

城阳区对下辖社区的学前教育尤其是农村孩子的学前教育得到了保障。2011~2013年, 区、街道和社区三级学前教育总投入达到3.44亿元, 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7所, 基本实现了公办和公办性质幼儿园全覆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入园难”的问题, 方便了社区儿童的入学。在后田社区, 形式多样的文化举措也正一步步落到实处。为了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在做好文化硬环境建设的同时, 后田社区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初步形成了新春艺术节、后田文化艺术节等特色鲜明的社区文化。在后田, 这个只有1 500人的村子, 却拥有8 6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 拥有200平方米的图书室和电子阅览室, 藏书量达到1.2万册, 这样丰富多样的文化惠民设施, 让村民们的闲暇生活真正多彩起来。

二、城阳区新农村建设中社区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 社区管理观念落后, 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现有部分社区的管理组织、人员的观念仍然比较落后, 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文化素质、法制观念、服务意识和管理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另外, 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严重滞后于当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目前的管理仍是以政府为主导, 许多时候以人治多于法治, 社区的很多工作难以落实到实处, 多停留于开会的层面。加之当前也没有一部切实可行的社区相关的法律和文件来指导社区管理和发展, 使得社区管理受阻, 无法发挥社区应有的作用。其次, 社区干部及工作者待遇太低, 在职的社区干部积极性不高, 年轻有为的村民不愿意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 形成社区工作继乏人的局面。

2. 公共设施落后, 服务功能缺失

农村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框架、基础实施与城市相比, 道路、学校、医院、大型购物中心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配套设施落后。城市居民通过城市社区享受到了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文化教育、卫生保健、警务安全等公共服务以及社区志愿互助服务、市场化的便民利民生活服务和物业管理服务。但农村社区服务缺位较多, 服务规模小且分散、单一, 服务水平不高。

3. 经济基础薄弱, 发展后劲不足

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没有充足资金来发展社区公共事业。农村社区的公共设施投入明显不足, 比如办学校、修公路, 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等, 缺少经济来源, 社区就没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资金的不足是社区开展工作的主要障碍。农村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短缺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善。同时, 农村社区对青年人吸引力不够, 年轻人外流严重, 社区建设的希望值降低。越来越多劳动力向城市迁徙, 寻求城市生活方式, 农村社区断层现象严重。

4. 文化建设滞后, 作用发挥不够

社区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文化设施陈旧落后,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单调。在很多农村社区, 当前文化建设只是存在于表面形式, 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同时, 社区干部及工作者的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 对社区建设中出现的新事物缺乏应对能力。

三、新农村建设中社区管理的对策

1. 树立以人为本、提高管理者素质

秉承以人为本、城乡协调发展的治理理念, 加快“服务型”和“法治型”政务建设, 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思维模式, 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民权利, 政府要真正承担起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责任。改变传统的单纯依靠政府作为农村社区治理和公共物品提供的唯一主体的做法, 更新管理理念, 走合作治理之路。另外, 村官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社区的管理压力, 但是也有一部分年轻人只是把村官当为一个跳板, 导致年轻干部走马换灯。提高管理者素质是当务之急, 势在必行。第一、高标准建设农村社区远程教育站, 使社区管理者得到更全面的培训, 提高社区管理者综合素质;第二、整合农村社区内各类人才资源, 不断充实壮大远程教育管理员队伍, 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第三、加强对社区干部的监督, 实行责任追究;第四、健全激励机制, 提高社区管理者待遇, 调动工作积极性。

2. 优化资源配置, 管理转向服务

城阳区通过建设社区中心, 以“一站式”公共服务窗口、“开放式”文体活动平台、“零距离”便民服务为载体, 全方位方便群众。各社区中心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 实现了对现有公共服务资源优化整合, 确保了公共服务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同时, 把医疗卫生、社区警务、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整合进社区服务中心这个平台, 为农民提供综合服务, 使得公共服务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更好地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城阳区较多农村社区还进一步完善了以人为本的精细化服务体系, 推进由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向社区延伸、民生服务资源向社区集聚、社会管理重心向社区下移, 实现社区由传统管理, 向“服务管理并重, 服务为先”的转变。

3. 发展集体经济, 增强发展动力

按照“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的不同模式, 通过特色产业园区建设、配套服务业发展、盘活土地使用权、旧村改造等方面的带动, 从项目引进、政策优惠、资金扶持三个层面给予帮扶, 全面推动村集体增收、村民就业, 增强农村社区发展的活力。城阳区付家埠新型农村社区包括付家埠社区、青峰等六个社区依靠毛公山发展生态旅游特色产业;夏庄街道王家曹村拥有全国第一个农民工市场, 还有目前山东最大的花卉奇石市场, 并投资8 000万的“四季采摘园”使社区市场服务业与旅游业并行发展;流亭街道庙头社区即将建成的青岛林洲生态农业合作社观光园, 建成以后, 将具有配送高端蔬菜, 观光旅游采摘和休闲、餐饮的功能。各社区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发展本社区的策略以期增加农民创收和带动农村社区本身的基础建设, 促使社区长远的发展。

4. 打造特色文化, 提高教育质量

建设社区文化, 启动乡村文明行动, 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同时根据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方面呈现出差异性的特点, 鼓励弘扬和挖掘民族民间特色文化, 引导地方和社会资金支持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保证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质量, 通过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激发农民追求符合自己需求的多层次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的积极性, 提升农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 激发农民的文化创造活力。如城阳区后田社区依托几大产业项目, 将打造一个集油画城、国学公园、美术馆、美术培训学校、写生基地等元素为一体、文化气息浓厚的“艺术村”。并使后田社区居民的普通生活与艺术联系在了一起, 不仅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还通过画油创作, 画品装裱等增加收入。

摘要:农村社区建设和管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 文章以青岛市城阳区部分农村社区为例, 对农村社区管理仍然存在的理念落后、公共服务薄弱、社区居民文明程度不高、资金匮乏、社区文化缺失等问题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农村社区创新管理体制、优化公共资源、增强发展动力、强化社会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管理

参考文献

[1]王霄.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

[2]茅惠芳.农村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3 (19) .

[3]肖媛.青岛城阳区农村社会文化管理问题及对策[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2.

篇4:朝阳区农村社区建设情况

关键词: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去年启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区农业银行和农商银行已经向9个农民合作社发放抵押贷款201万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农户的资金需求,拓宽了资金筹措渠道。

一、双阳区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的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工作开展提供有力保障。成立了由主管区长任组长,试点乡镇、发改、农业、农行、农商行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安排各项工作。领导小组在区农业局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业务工作。试点乡镇等成员单位也结合各自实际,抽调专人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主管人员,并安排村级出纳报账员负责初审工作,形成了区、乡、村三级服务网络。

二是狠抓宣传发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去年省里召开动员会议后,双阳区专门召开会议,对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区里还召开推进会进行再安排和再调度,有效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促进工作开展。同时,坚持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不断丰富宣传载体,创新宣传形式,通过电视、报纸、培训、入户宣传、印发宣传单等方式,对抵押贷款工作进行广泛宣传。

三是突出重点环节,促进试点工作落实。在具体实践中,重点把握了以下几个环节:突出抓好前期调研,组织试点乡镇和农业部门围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登记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对需要抵押贷款的经济组织和农户自然人实施分类统计,摸清底数,做好登记备案;切实加强业务培训,集中学习下发的有关政策和文件,做到政策熟悉、范围明确、程序清楚;注重发挥群众和金融单位主体作用,始终坚持以借贷双方自愿、平等协商为前提,特别是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和推动农民参与抵押贷款;不断加强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区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工作机制,优化工作流程,提高交易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在乡镇农经中心建立以村组为基础的交易服务网点,全面做好政策宣传、组织指导、联系沟通、信息发布等工作,努力为土地流转提供优质高效的一条龙服务。

四是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涉及乡镇、农业部门、发改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等多个方面。为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双阳区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业务单位的工作职责。在具体工作中,试点乡镇、农业部门和金融机构能够严格管理、规范操作,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同时也能够及时沟通情况,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共同推进抵押贷款试点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双阳区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存在的问题

一是办理手续比较繁琐。申请贷款的农民办理一笔贷款需要填写将近10张表格,多的达到十几张,并且还需要信贷员到村组实地调查核实贷款户具体情况,找土地承包经营权共有人签字。对于贷款农民和信贷员来说,这些手续既生疏又繁琐,难免从主观上产生畏难情绪。

二是贷款规模与农民需求差距较大。按照规定,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额度按照抵押土地收益的一定比例确定,比如贷款5万元大约需要将近4垧地作抵押。双阳区地处半山区,人多地少,人均承包地面积在3亩左右,由于土地流转规模较小,并且有些农户土地流转只是口头约定,没有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无法进行抵押,导致多数农户可供抵押的土地面积小,能够贷款的额度小,从而导致地少的农民不愿意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贷款,资金需求大的农户反而贷款困难。

三是银行的积极性需要进一步提高。由于农村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品处置难,监管制度不健全,风险保证机制还不够完善,导致银行避险心态较重,开展此项业务比较慎重,不愿意增加贷款额度和贷款年限。

三、进一步做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的建议

一是不断提高银行贷款积极性,全力保证贷款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在保证放贷质量的前提下,不断转变思想,克服畏难情绪,充分考虑和照顾农民及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需求,简化审批手续,开辟绿色通道,提高服务水平,扩大业务范围。

二是严格规范工作程序,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区、乡两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作用,指导农民签订规范的土地承包流转合同,促进农村土地规范、合理、有序流转,重点引导土地向种田大户流转,从而扩大土地流转规模,提高贷款额度。同时,不断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边推进试点、边总结经验、边完善政策,切实降低不可抗力、市场风险和人为失误造成的风险,确保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同时,切实发挥乡、村两级矛盾调处中心作用,不断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确保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有效化解。

三是全力做好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有效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农村土地产权的确定,将极大地减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前期工作,有利于提高农户贷款效率,减少银行在办贷过程中的工作量和风险。要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对农民的承包地确实权、颁铁证,通过有效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切实解决农户因有效抵押物不足而导致贷款难的问题。

四是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农民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要继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相关知识和重要意义,使广大农业生产经营户掌握具体内容和有关环节,转变农民的惯性贷款思维模式,使更多的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接受这种贷款方式。

五是以抵押贷款试点为杠杆,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有利于破解农村金融“瓶颈”问题、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最大程度发挥信贷资金支持农业生产的效用,重点引导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合理调减玉米等普通粮食种植面积,大力发展杂粮、绿色稻米、棚膜蔬菜、苗木花卉等高附加值作物,以及以梅花鹿为重点的精品畜牧业。同时,引导农民和经营主体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通过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课题组成员:赵树勋 宋立新 赵忠铨〔执笔〕)

责任编辑:欣文

篇5:(朝阳屯)新农村建设材料

基本情况

里仰村地处合山市西北面,与矿务局东矿相邻,与忻城县接壤,是合山市较为边远的山区。该村辖8个自然屯,户数362户,人口1620人,(其中朝阳屯36户,165人),土地面积2820亩,全部是旱地,均分布在半高寒山区。今年以来,自我村朝阳屯被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文件精神,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以基础设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改善农村面貌

篇6:朝阳区农村社区建设情况

利通区胜利镇朝阳社区成立于1978年,位于利通区商业中心,管辖范围为东起文卫路,西至利通南街,南起胜利东街,北至裕民东街。辖区有居民住宅楼59栋,现有住户3013户8818人。社区设有图书阅览室、中老年活动室、医疗卫生服务站、警务室和物业接待站等公共服务设施。

近年来,本着“便民为民”原则,社区先后成立了居民热心小组、业主委员会、居家养老服务站、法律援助站等,最大限度的为辖区居民提供方便和服务。本着“育人为本”原则,先后成立了朝阳社区少先总队、文明市民学校、四点半智训室,充分发挥“五老”人员在青少年养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解决了学生下午放学早无人看护的问题。本着“人文宜居”原则,我们在小区安装了大众室外健身路径2套11件,供居民日常锻炼。社区先后组建了秧歌队、健身操队、文艺演出队,早晚在社区小广场排练演出,广泛宣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公民道德建设常识,在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

朝阳社区朝阳小区建于1998 年,占地面积90430㎡,建筑面积114100㎡,绿化面积29229㎡,绿地率32.32%。共有住宅楼30栋,现有居民1200户3043人,人均绿地面积9.6平方米。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服务居民,让居民在卫生整洁、治安良好的环境下生活,社区按照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和志愿者队伍

“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对社区进行管理。先后成立了“弘扬雷锋精神、争当四好少年”、绿色环保社区、治安联保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等志愿者服务队伍,现有由社区工作者、社区直管党员、学生、退休人员和热心公益事业的居民志愿人员126人,志愿者队伍统一由社区居委会组织、协调和管理。

目前,我们建立了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和志愿者服务队伍相互协调、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社区工作联系会议机制,居委会每季度牵头召开一次联系会议,协调解决社区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难点问题。社区志愿者队伍按照组建的性质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开展工作,主要开展卫生保洁,家政服务、治安巡逻、医疗保健、学生托管和居家养老等服务。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驻地单位、共建单位综合优势,主动开展党组织生活联过、大型活动联搞、节日活动相互走访等活动,巧借他们综合资源,调动他们支持、参与社区建设,融入到社区各方面工作中。

篇7:朝阳区农村社区建设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我区共有6个街道办事处(其中涉农街道4个),11个行政村,54个村民

小组,3300余农户,9900余农村人口,5700余劳动力。农业资源十分匮乏,全区耕地面积不足1500亩,山林地面积不足2000亩,水产面积不足2000亩。农村党员素质偏低,年龄偏大,11个行政村中共有党员248名,按年龄分,35岁以下有21名,35-50岁99名,50岁以上128名,平均年龄52.5岁,按文化程度分,小学及以下69名,初中105名,高中及以上64名。

全区经济工作中,农业所占的比重小,2002年区属单位完成的16900万元总增加值中,第一产业完成456万,仅占2.7,第二产业完成1625万元,第三产业完成14819万元。就全区的农业而言,种植业产值呈逐年下降趋势,蓄牧业和水产业产值的均保持快速增长。2002年完成的2756万元的农业产值中,种植业完成95万元,仅占3.4,蓄牧业完成496万元,占18,水产业完成2165万元,占78.6。2002年全区农民人均收入3700元,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二、当前我区农村“三培两带”工作的基本做法

在近几年扎实的村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争创“五个好”党支部、红旗村,开展领导干部、区直部门包村,党员“双休日”和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学教等一系列活动,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保证了农村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在培养党员、后备村干部、村干部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全面建设小康农村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的好做法。

(一)依托基层组织建设抓“三培”

全区各级党组织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职责,区委提出了“区包村领导是总责任人,街道包村领导是第一责任人,挂点单位领导是连带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是直接责任人”的具体要求。根据新时期农村工作的要求,各村把培养党员和村后备干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村每年都有1-2名工作积极、文化水平高、致富能力强的年青人加入到党组织。村后备干部严格按1:1配备,并通过种种措施进行锻炼和培养,使他们既在思想认识得到提高,又能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既有坚定的政治思想,又有带头致富的能力。

1、选准苗子,扎实做好培养工作。农村人口来源素质低,会读书学习成绩好的考上大学跳出了农门,没能考上大学,头脑灵活,善于市场经营的也大部分外出谋生创业去了。把村里能力强、作风正派、办事认真负责的同志留下来,并把他们培养成党员,培养成村干部,为村集体工作,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在选人问题上,不偏不倚,任人唯贤,让德才兼备的年轻人得到重点培养,各村党支部着实花了一番功夫。人民路街道长虹村书记苏汉祥,就是由党组织从一个个体老板逐步培养成村干部的典型,村党支部和街道党工委通过与他促膝谈心,从工作上帮助他,政治上关心他,使他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自觉向党组织靠拢,并一步一步担当起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在他的带领下,长虹村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拥有6家村办企业,3千余万元固定资产,集体年纯收入达40多万元的明星村。金鸡坡街道大王庙村的余厚保也是一个能吃苦耐劳,致富技术多,热心于村里事业的同志,村党支部把他列为后备干部进行培养,由一名普通群众培养成一名党员,并在2000年村委会换届选举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村干部。这些经过党组织培养的同志在新的岗位上勤勤恳恳,一心扑在工作上,利用自己的技术和优势,带领群众发家致富,为村里的经济发展出力献策,受到了广大村民的拥护。

2、通过岗位锻炼,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村级组织是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落脚点,是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者。“上有千条线,下有一根针”,村两委面临的工作任务非常多,村干部没有很强的责任心,没有出色的工作能力,不可能干好工作。村党支部安排各种岗位和工作锻炼党员和后备村干部,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三里村在村办企业中,把党员逐步培养成为能独挡一面的管理人员,把能独挡一面的管理人员培养成党员。金鸡坡街道通过农村无职党员参加设岗定责工作,使他们在提高处理村组具体事务的能力,掌握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得到了实践,大大提高了他们处理农村实际工作的能力。

篇8:朝阳区农村社区建设情况

一、研究方法

(一) 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长春市经开区和朝阳区的三个劳务市场:永春路市场、长春市市场、经开区市场为研究对象, 分别发放了150份, 共计450份最终调查问卷 (其中, 经开区市场的被访对象都是没有接受过预调查的人员) 。回收有效问卷406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0.2%, 满足有效样本量至少为题项5倍的要求。

(二) 调查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问卷编制过程如下: (1) 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收集并整理出与本研究有关的影响因素。 (2) 以访谈的方式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对影响其就业方面因素的认知情况, 并基于内容分析法进行总结提炼。 (3) 由相关研究人员共同商议, 形成问卷初稿。 (4) 以开放式及半开放式问卷的形式对随机选取的50名进城务工人员进行预调查, 对于预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 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和信度、效度检验。通过分析, 在总计23个题项中剔除了3条不合格题项, 优化完善后形成正式问卷。再通过向400多名进城务工人员发放问卷获得相关数据。

二、数据分析及结果

(一) 男多女少, 比例不均

目前长春市未来务工人员男性职工居多, 所占比例为74.4%, 这与长春周边地区的农村生活状况有关, 现在阶段属于非农忙时间, 男性劳动力在农村闲置情况严重。此外, 从长春市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来看, 其对男性劳动力需求的缺口较大, 所以男性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情况比女性略好

(二) 年龄偏大, 各年龄段分布均匀

长春市外来务工人员基本在30岁以上, 其中40岁以上占大多数, 务工人员年龄过大, 所承担的工作量有限, 接受新的技能培训的能力不足, 较难实现劳动力工作能力的提升。

(三) 初中居多, 学历不足

长春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明显不足, 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占据72%, 这严重的限制了外来务工人员就业范围, 这可能是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四) 行业单调, 发展空间不足

长春市外来务工人员就业范围制造和建筑最多, 批发零售最少, 这一结果与就职者自身情况有很大关系, 年龄较大, 技能较少, 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是外来务工人员的第一选择。

(五) 工资中等, 正态分布

长春市外来务工人员的薪资的平均数和众数都在2000~300元之间。就长春市平均工资水平来说, 这一工资水平较低。

(六) 培训不足, 局限就业

长春市外来务工人员接受过培训的人员比例低于未接受过培训的。这一结果表明影响长春市进城务工人员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专业技能培训的影响。

(七) 关注点落脚于工资

长春市外来务工人员在职业选择过程中, 对薪资水平和工作的未定情况关注度最好。因为外来务工人员相对与本地工作人员来说, 在生活上缺乏稳定性, 所以对工作的稳定性追求较高, 此外, 外来务工人员大多为30岁以上的男性担负家庭责任, 是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 所以对薪资水平要求高。

(八) 低收入、高支出, 进城务工生活难

数据显示, 进城务工人员更多遇到的困难就是工作难找与收入低, 由此可见, 增加进城务工人员工作岗位的供给以及提高他们的收入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有关用人单位和相关部门和共同努力来改善现状。

三、分析与讨论

(一) 就业心态问题导致就业结构失衡

调查显示, 进城务工人员从事制造建筑行业的比率为39.4%, 从事服务行业的比率为21.2%, 从事其他行业比率相对较少。目前, 有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仍处于长期失业状态, 而一些基层岗位常年出现职位空缺。经过调查分析, 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不具备专项技能, 也没有学习某项技能的意识, 只能寻找不受技能限制的工作。对工作的过分挑剔, 也导致着他们求职路的不顺利。更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在择业方面存在“三不去”现象 (即低薪不去、偏远不去、苦累不去) 。在调查过程中, 一位寻求早餐面点方面职位的进城务工人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他有制作面点的技能, 却没有找到工作, 与其一起找工作的朋友笑称, 他已经在劳务市场里逛了近一个月, 很多人对他抛出过橄榄枝, 但其过分挑剔, 至今仍处于求职阶段。

(二) 大龄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困难

在进城务工人员中, 年龄30以下的仅占12.8%, 31至40岁的占到22.2%, 41至50岁的人32.5%、50岁以上的人群占到32.5%。在长春市的进城务工的人员中, 大部分为中老年人。其中很多是下岗、退休寻求再就业。而社会可以给这类年龄偏大的人群提供的岗位很少, 大部分单位不愿意招收40岁以上的人, 这也导致了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困难。

(三) 缺乏土地的低收入务农人员被大量吸引至省城

长春市的进城务工人员中, 82.3%来自外五县, 来自其他地区的人口所占比率较低。来自其他地区的人员大多是吉林省范围内的, 最远可至黑龙江和辽宁省, 南方务工人员较少。从原因出发, 大部分来自外五县的进城务工人员的主要原因为田地过少, 务农收入低, 正常生活难以维持。其他的务工者更多是吉林省本省人, 问及原因, 其家乡工作机会太少, 普遍认为省城就业机会多、薪水高。

(四) 劳动力市场信息体制存在漏洞导致进城务工人员有效输出率低

劳动力市场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的就业信息即时性与真实性较低, 并未使进城务工人员得到有效帮助, 导致进城务工人员找工作盲目, 缺少良好的平台, 短期内找不到满意工作。长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使得某些不良的中介机构有机可趁, 欺骗进城务工人员, 使其受到损失, 数据表明, 76.3%的进城务工人员曾被中介欺骗过。 (五) 进城务工人员维权意识薄弱使其权益难以得到保障。调查显示, 30%的进城务工人员并不了解自己的员工权益, 57.2%的进城务工人员对自己的员工权益了解甚少。许多进城务工人员权利都曾受到过侵害, 77.8%的进城务工人员都未曾签订过就业合同, 也不懂如何使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有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曾经试图维护自己的权益, 但由于找不到合适的途径, 最终不了了之。同时, 用工企业侵害进城务工人员权益的事例屡见不鲜, 例如, 拖欠劳工工资, 以试用期为由不发工资, 不负担工伤费用, 加大劳动量等。政府和社会给予进城务工人员保护自身权益的渠道窄, 保护进城务工人员权益的力度弱, 使得最低工资、劳动补助等权益未能得到良好的保障。

四、意见和建议

(一) 进城务工人员应主动学习加强自身建设并摆正就业心态

调查发现, 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学历较低。虽然改变不了之前受教育的情况, 但如果进城务工人员自身有要求, 有理想, 有目标, 有追求, 就应自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养成自发自主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 奉行终身学习的要旨, 而不是单单指望政府和社会提供外部帮助。为了改善自身就业状况, 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主动学习, 加强自身建设。进城务工人员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工作, 面临各方压力和挑战, 在激烈的劳动竞争市场上寻找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是十分困难的, 这就需要进城务工人员摆正心态, 既不要贬低自己, 也不要过分看高自己, 过分挑剔,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 相信总有一份工作是属于自己的。进城务工人员之间可以相互鼓励, 相互帮助, 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 减轻心理负担和身在异乡的孤独感。

(二) 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

进城务工人员从农村来到城市, 大部分不具备专业技能, 导致工作难找, 而一些需要某些专业技能的基层职业存在大量岗位空缺。如果能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一些专业技术培训, 既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率, 又缓解了就业结构的的失衡的问题。政府方面, 有关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方案, 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使得他们通过较短的时间掌握专业技术, 同时, 还可以通过师徒法, 不仅能够减少成本, 而且有助于掌握技术, 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协助能力等。通过这些途径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缓和了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压力。人大方面应通过相应的法律保障进城务工人员技能培训的权益得到良好实现。

(三)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大部分的进城务工人员主要是因为土地少, 收入低, 难以维持正常生计才选择进城务工的, 这个问题是现在普遍存在的。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 大量占用了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 这个现象促使了农民工不得不进入城市寻求一份工作来贴补家用。社会和政府应重视这个问题, 时刻关注农村的问题, 为农村提供更健全的保障机制, 解决他们最基本的问题。

(四) 建立相应就业信息平台以推动就业信息畅通

劳动力市场无法给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准确并及时的就业信息, 正如我们在调查中得知, 很多情况下, 招聘的信息都是不准确的。长此一来, 很多人对这些就业信息平台不信任。所以, 在这个方面, 他们希望政府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就业信息问题。现今网络信息平台发展迅速, 但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并不能熟练地使用网络平台、充分地利用互联网以查找相关就业信息, 那么希望相关部门可以建立相应就业平台, 在平台上发布真实可靠的适合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信息, 让其拥有良好的就业信息平台以保证就业信息畅通。目前, 在这些进城务工的人群中, 年龄在40以上的居多。而很多用工单位招工中, 对年龄有明确的限制, 这就使得年龄稍大一些的进城务工人员难以找到工作。所以社会应该建立专门的中老年就业信息平台, 例如, 专门的中老年招聘推介会、建立专门的中老年人人才市场等。为进城务工的中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 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 全方位推动就业信息畅通。

(五) 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并增强进城务工人员的维权意识

针对用工企业侵害进城务工人员权益的行为, 政府应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管制。对用工单位拖欠进城务工人员工资、不合法增加劳动者上班时间、恶意拖欠工资, 中介机构提供不真实的就业信息等行为进行管制。加强对用工单位和中介机构的管理, 改善招聘单位负责人的态度来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受到公正的待遇, 尽最大的努力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很多进城务工人员没有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 也不懂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据结果分析, 绝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没有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 并且不懂得如何维护自身权益。社会和政府应培训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 让他们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权益。政府可以开展一系列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律知识讲座, 增强他们的维权意识, 保护自身权益。

参考文献

[1]刘翠霄.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J].法学研究, 2005 (2) .

[2]胡林元, 朱祎, 陈前恒.农村经济[J], 2014. (2) .

[3]诸福侨.促进农民工就业, 推进城镇化战略[J].科学发展, 2014. (2) .

上一篇:关于立冬的古诗下一篇:教学实践 活动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