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的调研

2024-05-23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的调研(共6篇)

篇1: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的调研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的调研

关于区农村基层

党组织建设情况的调研

为进一步摸清新形势下全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按照市委组织部农村科的部署和要求,我区专题调研组于7月15-18日

先后深入到松江、建国两乡6个村屯采取入户走访、深入调查、座谈讨论等形式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调研。

一、全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综合情况

1、“三级联创”基本情况

东风区现辖2个乡、20个行政村,面积194.8平方公里,全区总人口169976人,其中农业人口29147人。全区20个村党(总)支部中,14个村党(总)支部达到“五个好支部”标准,其中3个村党(总)支部获市先进“五个好支部”称号,占总数的21。松江乡党委获省“五个好先进乡镇党委”称号,占乡镇总数的50。

2、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基本情况

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状况。全区共有19名村党支部书记,其中女书记2人。年龄结构为:36-45岁9人,46-55岁7人,56岁以上3人。文化结构为:初中3人,高中(中专)14人,大专学历的2人。目前“一肩挑”的支部书记有1人,占总数的5;由乡机关干部下派担任支部书记的1人。从考察的情况看,优秀等次的支部书记7人,称职的12人。

村“两委”班子情况。村“两委”班子成员共有110人,其中男性84人,占76;女性26人,占24。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下21人,36-45岁38人,46-55岁46人,56岁以上5人。文化结构为:初中36人,高中(中专)64人,大专学历的10人。按照村级班子的整体素质、工作能力、团结干事以及群众的评价情况,对20个村分成三个类别:放心班子14个,占70;基本放心班子6个,占30,不放心班子没有。

后备干部队伍情况。全区共有村级后备干部24人,其中男性16人,女性8人,分别占总数的67、33。35岁以下19人,占80;36-45岁的5人,占20。高中文化的18人,占75;大专文化6人,占25。

3、农村党员队伍基本情况

全区共有2177名党员,其中农村党员822人。党员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下:119名,36岁-45岁187名,46岁-50岁119名,50岁以上397名。分别占党员总数的14、23、14、49。党员文化结构为:初中以下296名,高中(中专)380名,大专以上146名,分别占党员总数的36、46、18。目前农村党员队伍年龄、文化结构呈“倒挂”状态。党员队伍呈现年龄老化、低文化的状态。

二、全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经验

1、开展“三级联创”的主要做法经验

以加强领导、合力推进为重点,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区委高度重视“三级联创”活动,将创建活动与经济工作、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机结合,同部署、同检查、同推进、同评比。为加强领导,区委建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区委主管副书记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各乡、村也都建立了“一把手”全面负责的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各自任务和分工,全区形成了“一把手”全面负责抓,班子成员明确分工抓,区、乡、村三级上下联动共同抓,上下协调,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区20名副处级领导干部经常深入“三级联创”活动联系点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以点上的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全区调整和建立“三级联创”活动领导小组23个,落实相关部门任务和责任25项,召开专项推进会议、现场推进会议三次,有效推进了活动的开展。

以构建“五型”班子为重点,全力推进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区委以构建学习型、团结型、发展型、廉洁型、带动型等“五型”班子为目标,扎实组织推进。一是加强区乡村班子成员的管理教育,不断增强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党性意识。定期邀请党校教授分别就领导科学知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廉政建设、两个条例、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理论、农业实用技术、保持党员先进性等内容进行专题讲座,培训处级领导干部、各部门主要领导、基层单位主要负责人100余人。二是积极开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等各项活动。按照市委要求在全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了增强“三个意识”、争做“五个表率”活动,制定了活动方案,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书记重点抓,主管书记亲自抓,组织部门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领导工作格局。深化创建“发展型班子”和“好班长”活动,引导全区各级领导班子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自觉把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三是加强民

主集中制建设。实行重大问题决策定期报告制和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健全了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馈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建立实施领导班子运行情况定期报告制度。认真执行党政班子民主生活会和重要干部任用由全委会审议表决制。四是调整配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按照建设“付华廷、佘树德”式党组织书记的要求,对照政治标准和致富带头人标准,采

取横调、下派、能人外返等办法,通过“两推一选”的方式,配强村党组织书记。结合“村村大学生”计划,把那些符合条件、有文化、有发展潜力的能人及时选拔到村干部中来。建立了一支素质高、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后备干部队伍。

以强化培训、教育、锻炼为重点,促进乡村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按照乡村干部“三年素质升级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突出抓好乡村党员干部的培训。一是强化村级培训。充分利用村级农民素质学校、党员之家、电教室等培训阵地定期对党员、干部及农民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理论、农村现行政策法规、实用技术、法律常识等。几年来,举办各类培训班、辅导讲座班55个,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及农民10000多人次。二是强化乡级培训。以乡为单位,每年对乡村主要领导干部进行一次集中培训,着重增强他们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决性,提高政治理论素质。每年培训在160人以上,培训面在98以上。三是强化轮训工作。以区委党校为主要阵地,结合区情实际,制定并实施了三年培训规划,尤其是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对乡党员干部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批轮训,每次轮训时间不等。通过轮训,全区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工作作风、工作方式和方法得到转变,适应新形势和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得到提高。四是强化学历教育。通过创造便利条件,鼓励乡村在职党员干部以各种方式参加中专以上学历教育,不断促进在职干部“学力”和学历的提高,全区乡村干部中专以上学历人数达到85以上。

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结合区情,确定了以调结构、强民营、促增收为重点,以发展绿色水稻、无公害蔬菜、畜牧业三大专业基地为主攻方向全力组织推进。一是规范“特色党小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建设“融入型”党组织的要求,按行业相同,地域相近,发挥作用的原则,规范和完善“特色党小组”和“党员致富区”,建立示范服务基地40个,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和带动4500多农户转换了生产项目。二是全面实施“四培养工程”,壮大农村致富带头人群体。按照《方案》要求全力组织推进,通过党小组带动、“捆绑式”帮扶、实用技术技能传授以及树立典型扶持等形式进行培养,一年来,举办四种培养人培训班22期。对种养殖大户、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村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把17名农村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225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45名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或后备干部,把25名村干部培养成致富带头人。三是实施“十百千”科技富民工程,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组织全区200名科技及乡土人才开展“百人进百村联千户”活动,完成科技对接项目25项,传授专业技术21项,确立市级示范项目2个,区、乡示范服务项目13个,种养殖科技示范户250户。通过开展农村科技党员包扶一个贫困户帮助5户调整经济结构,带动10户群众学科技的“扶一帮五带十”活动,促进了农村实用技术的转化,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四是开展“走进农村、服务农民”主题实践活动,促进党员干部思想作风的转变。结合先进性教育开展的“三走进、三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大讨论”活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大讨论活动,“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机关干部大下基层”活动,发放“两补”、走访贫困户活动,帮助群众解决了一些难点问题。全区干部走访农户7100多户,召开民情恳谈会35次,为群众协调解决生产贷款3650万元,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25个,办实事135件。包扶干部通过走访活动,帮助各村确定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思路和三年发展规划,118名区乡干部与贫困户结成“一帮一”包扶对子,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有力地促进了党员干部思想作风的转变,也加快了贫困户脱贫步伐。

以提高基层组织决策程序和运行机制为重点,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规范化运行。一是健全完善村“两委”工作制度。围绕构建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推行了“两委”交叉任职制度,规范了“两推一选”工作程序,建立了党组织生活制度,党员监督、批评和惩处制度,“两委”联系制度,定期沟通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制定了《村级土地承包合同的有关规定》、《村级“三重一大”报告制度》、《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和《村级“两公开”工作暂行规定》等多项制度,对稳定农村、稳定基层,理顺农村“两委”关系,提高基层执政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明确“三级联创”工作目标为重点,切实加强乡、村两级组织建设。乡党委以争创“五个好”党委为目标,发挥乡党委龙头带动作用。两乡在机关干部中开展“学习谷文昌,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在村干部中开展“争做群众满意的好干部”活动,实行了乡务公开、工作首问责任制、民情日记制、工作汇报评比制等制度。村党(总)支部以“五个好”支部为目标,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了选人、用人机制,坚持“用人导向”选拔农村基层干部,使农村“双带”能力强的党支部书记达7人,占总数的37,改善了村级班子的整体结构,加快了富民兴村的步伐。加强村级后备干部管理,制定村级后备干部管理意见,注重把优秀致富能手选进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涉农部门以转变工作作风为切入点,深化“党员先锋工程”,争创“五个好”涉农部门,促进了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畜牧局党支部“抓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树一流形象,创一流业绩”,促进了工作作风的转变;农委党支部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开展为民服务办实事、办好事活动,经常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区委组织部及时树立先进典型,通过召开现场会和座谈会,进行经验交流,以点带面,促进了涉农部门创建水平的整体提高。

2、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经验

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履行管党职责。区、乡两级党委树立了“党要管党”的思想,能够认真履行管党职责,坚持把加强村级组织整顿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成立了区乡两级组织机构,分别由书记任组长,分工书记任副组长,坚持“以乡带村、上下联动”的工作方针,实行书记负总责、副书记划片分工负责制,乡党委与各村党支部、各部门分别签定了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狠抓了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的分解落实。特别是认真调整落实了机关干部包村制度。根据各村实际和部门特点,合理确定包保部门和责任人。对财务管理比较混乱的,选派审计、经管部门干部包村;对土地承包、宅基地问题突出的,选派建设部门干部包村;对不协调的,选派组织、民政部门干部包村,做到了合理搭配,优化组合。

狠抓组织整顿,精心选配党支部班子。区、乡两级党委高度重视村级班子建设,每年都由乡领导班子成员带队,进行全面的村级班子考察,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入户走访,全面掌握村级组织建设的情况,找症结,定重点,并确定了“以后进村整顿为突破口,促强、帮弱、带中间,配套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狠抓后进班子调配。在抓好思想整顿的基础上,采取四种方式,抓组织整顿:一是内选。采取“两推一选”的方式,大力选拔作风过硬、年富力强、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的党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二是回请。对那些内部没有合适人选的村,把本村在外工作的有能力的同志请回村任职。三是求贤。对于有经济意识、群众威信高、农村经验丰富,但因发展个体经济等原因而不愿进村工作的党员干部,党委派专人登门做其工作来担任支部书记。四是下派。对本村确没有合适人选的,选派机关经验丰富、年富力强、有培养前途的干部到村任职,在一段时期内有效化解了内部矛盾,促进了后备干部成长。

注重综合治理,加强后进村集中整顿。在抓好面上整顿的基础上,对少数遗留问题多、各类矛盾突出的老大难村,采取派驻联合工作组的方式,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思想政治教育等多种手段,下大气力进行集中治理整顿。对财务管理混乱的村,集中审计,及时公开,存在问题的,依法处理;对宅基地审批、土地承包问题突出的,集中清理,依法对合同进行公证;对干部作风不实或软弱无力的,坚持不换思想就换人,切实选好配强。

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素质。针对农村党员干部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对奉献意识差的党员干部,突出加强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大家”与“小家”的关系,发挥带头作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对思想保守、畏难发愁的党员干部,突出加强了解放思想的教育,通过与先进村结对子,启发引导他们发扬敢闯敢试、百折不挠的精神,千方百计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对守摊子、吃老本的党员干部,突出加强了干事创业精神的教育,组织他们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让他们找差距、换脑筋,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对缺乏致富本领的党员干部,突出加强了实用科技培训,帮助他们提高致富本领。

3、党员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经验

以实行动态管理为重点,建立长效的党员管理机制。严格党员组织关系和管理。实行党员和党组织接转组织关系责任追究制。建立流动党员档案,完善流动党员转移手续,要求基层党组织适时向支部大会通报外流党员情况。建立老、弱、病、残、贫党员档案,每年均划拨专项经费开展慰问、帮扶工作,做到生活上关心,政治上关怀。建立和完善党员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将党建工作列入各部门(单位)的工作目标考核,坚持每年开展一次民主评议党员工作,评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对优秀党员给予表彰,对不合格党员进行教育转化或组织处理。

以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为重点,建立长效的发展党员工作机制。实行发展党员工作重心前移,在全区着力抓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强化统筹规划,要求各级党组织制定好每个发展党员“三年规划”和“规划”,注重在生产、工作一线和高知识群体、青年中发展党员。并且,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失察失实责任追究制。要求各级党组织制定发展党员长期规划和实施计划,基层单位每年均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与入党人员比例一般要达到5:1,对发展党员工作不力的党组织负责人实行专项督查限期整改。

以提高党员素质为重点,建立长效的党员学习机制。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载体,推进学习型党员建设,要求每位党员每年都要重点阅读1—2本理论著作,同时,完善中心学习组学习制度,区委、各部门、各乡、办事处均成立中心学习组,定期组织领导干部进行学习,并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推进党员经常性学习。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建立领导干部政治理论测试机制,进行学习考核,规定每年开展一次党员领导干部政治理论知识测试。

以增强理想信念为重点,建立长效的党员教育机制。以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和形势教育为重点,充分利用党领导下各方面取得的成果、新业绩教育党员。同时,充分发挥优秀党员的示范作用,不断培育优秀党员典型。区委坚持每两年从机关、学校、企业、乡镇、社区、农村等不同领域评选出并表彰100名左右的优秀共产党员,并要求各系统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向身边优秀共产党员学习的先进事迹报告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以实施党员帮扶工作为重点,建立长效的党员联系群众机制。实行党员帮扶制度,要求有帮扶能力的党员,每人帮扶一户以上的贫困户或一名以上的后进党员,使党员在帮扶、带动中接受教育,提高觉悟和素质。建立了党建扶贫制度,要求扶贫单位与帮扶点签订《党建扶贫目标协议书》,建立党建扶贫目标责任制。还完善了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明确每位区处级领导各联系一个乡、一个规模企业、一个困难企业、一个社区、一个党建联系点和一个扶贫联系点,每月至少到联系点两次,科级干部每人至少联系一户以上困难企业职工或农村贫困户;要求乡领导干部联系一个村、一户困难户,基层站所包村;坚持不脱贫不脱钩。

4、组织、工作、制度创新的主要做法经验

把握政策,在落实中创新。每年,我区基层党组织都能够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组织部门的要求,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和制定适合本地、本部门的发展规划,并采取了有效的工作举措,把组织工作各项任务,创造性地落到实处。

适应形势,在发展中创新。改革的逐步深入,开放的逐渐扩大,给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围绕跨越式发展这个中心,我区在各项组织工作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针对在农村经济社会日益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如何改变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更好地应对入世的挑战,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这些问题,我区在大量的调查研究、认真的理性思考和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党员合作社这一新型党员合作经济组织的构想。这些党员合作社以党员干部为核心,以致富能人为主体,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利益机制为纽带,以民主管理为基础,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为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探索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子。

借鉴经验,在结合中创新。调查中我们感到,吸收外地的先进成功经验,将其与当地实际工作科学结合起来,也是推进组织工作创新的一条好方法、好途径。为了找到一条让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干部教育途径,在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经过反复研究,创造性地开展了“三走进、三服务”活动,在教育载体上进行了创新。活动开展以来,我区注意根据不同时期的任务特点和每名干部的不同职责提出不同要求,让干部在活动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群众呼声,体验群众疾苦,并一直坚持到现在,目前这项活动已被我区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固定下来,并将持之以恒、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以此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素质,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党政机关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相结合的模式,得益于经验的总结和借鉴。

大胆突破,在改革中创新。面对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工作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我区结合实际,积极改进或变革旧有的工作管理模式,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和升华。在建立党员合作社的同时,各个合作社同步建立了党组织,这样就改变了按行政区域设立、划分党组织的传统模式,使党内活动与党员群众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活动有了实质性内容,更容易为党员群众所接受,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吸引力。在干部选拔工作上,我区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设计了选拔干部工作流程图,并与各个实际操作步骤和流程相配套,制定和完善了10项制度和规定,使选拔任用干部工作步入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三、全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中发现,我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村级党组织成员思想解放不够,对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和经济发展不适应。从调查的情况看,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占90以上,他们自身虽具有很多优势,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带来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接受较慢,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缺乏敢闯敢试意识,“老守田园、求稳怕乱”思想严重,不敢创新,不会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税费改革和“一免两补”后,由管理到服务的职能转变较慢,显得力不从心或明显的不适应。

2、村级党组织和党员带动能力不强,致富本领差。统计表明,在全区20个村级党组织农村党员中,按照市场规律手段,带头致富的不足62,带领农民致富的不足10,其余的在领导农村工作和带领农民致富中,往往是老办法,客观上导致增收渠道不宽。在引领农民进入市场,从事规模经营、产业化生产方面,办法不多,步子不大,效果不明显。个别村党组织负责人责任意识不强,只满足于自己发财致富,对带领群众致富缺乏信心和责任感,个别党员自身致富能力差,在群众中的威信不高,更谈不上带领群众致富。

3、村级党组织成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成为引导农村新思维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的一大难题。全区村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53岁左右,50岁以上的占60;原始学历偏低,具有初中以下学历的占45,工作中的惰性和被动性以及思想的封闭性,影响了党员干部积极性的发挥,消磨了年轻干部的进取心和工作锐气。一些有为的年轻人外出打工,个别村剩下一些年老体弱和无作为的党员,其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可见一斑。

4、村级财力下降,债务矛盾突出,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从调查的村情况看,税费改革后至今,村级合法收入锐减,可支配财力明显弱化,尤其是国家明令暂停收缴农民拖欠的“三提五统”和农业税费后,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欠缴税费户形成了理所当然的“欠”,使一些老实的农民产生了“老实人吃亏”的感觉,给一些照章纳税户起了反面作用,尤其是农村40的农户有能力缴纳而故意逃避义务,形成了村级60的债务,而现行政策、法律又缺乏有效地处罚和制裁手段,乡、村、农户及第四者之间历史遗留的债务链一时难以解开,债务矛盾十分突出。从调查的村情况看,村村有债务,最多的村达130多万元,最少的也在20多万元以上,农村基层干部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办事的可信度下降,威信降低,控制力下降。个别村为偿还债务变卖集体资产,出现了一些“空壳”村、无村办公室村,党建工作投入不足。个别村“两委”关系不协调,矛盾趋于表面化。

5、公益事业难度加大,“一事一议”很难进行,“无钱办事”问题仍成为制约村级党组织办事能力的“瓶颈”。村级合法收入减少,许多公益事业如村屯道路建设、环境卫生治理、自来水工程、有线电视网络铺装、田间水利工程、学校投入、防汛、防火、治安执勤、护秋保收、村办公室广播室的水电煤、五保户供养、贫困户救济以及村与其他当事人的诉讼费用等等,因资金投入不足而有时无法进行。按照“一事一议”的办法搞公益事业,在经济不很发达、农民素质和思想觉悟不高的农村,往往很难进行,从调查的情况看,开展“一事一议”,村民意见很难统一,往往是少数人意见占多数人意见的上风,议而不决的多,议不了的多,村干部普遍反映:在农村搞“一事一议”暂时行不通,特别是需要农民出钱的事,不议还减少许多麻烦,一议各种矛盾都暴露出来,非“黄”不可,个别村诸如选贫困户、救灾物资发放的事都议不成,一些农村党组织负责人也很委屈,有心办事,无钱干事,不办老百姓又说他无作为,可谓“进退两难”。

6、村级党组织成员工资收入减少,待遇降低,工作积极性不高。税费改革前,农村“老三位”每年工资收入10000元左右,税改后,为减轻农民负担,政策规定“老三位”年工资收入为4500元,其它误工补工人员年工资不超过3000元,前后收入的对比,加之今年种地效益的增加,使村干部有干工作不如多包点儿地实惠的想法,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7、因村级财力紧张,村级老干部补助费没有解决渠道,兑付难度加大。调查中,村干部们普遍反映农村干部补助费兑现难问题。1999年,市委组织部为解决农村干部的后顾之忧,下发了20号文件,规定农村党支部书记连续工作10年以上,累计工作15年以上,离任后,享受现任支部书记工资额60的待遇(上述说法是调查中反映的,主要精神以文件为准)。从调查的情况看,只有2个村兑现了农村老干部补助费,但兑现额度不够,其它4个村因财力所限没有兑现,老干部反映强烈,时有上访,给基层党组织也带来了一定困难。

8、流动、下岗职工党员身份确认难,活动组织难。有的流动下岗职工党员认为我是不是党员与你们有什么关系;有的认为现在工作都没有了,还什么党员不党员的;还有的虽然承认自己是党员,已与单位多年没有了联系,也不过组织生活,成了“挂名党员”;组织从原单位移出后,一直在手里没落,成了“口袋党员”。有些军转党员年龄小,党性知识淡薄,手续转过来后,不明白组织程序,将档案放在手里,不及时与组织联系。流动下岗职工党员个别流动党员只顾个人做生意、找工作,对参加组织活动热情不高。辖区内有些下岗党员因关系不在辖区党委,不接受办党委管理,但也不参加原单位组织生活。处于无组织、无活动状态。

9、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人兼的比例偏低。在推行交叉兼职方面,工作力度不够,目前“一肩挑”的支部书记1人,仅占总数的5,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有些村发挥不明显,个别村存在“两张皮”现象,影响了班子的整体战斗力。

10、村级班子后继乏人问题突出。由于当前村干部任务重、压力大、待遇偏低,庸才干不了、能人不愿干,特别是随着企业改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秀干部提拔、挂职的情况也没有了,政治前途渺茫,村干部的吸引力降低。很多村干部由村里家族大、威望高的老党员担任,有些老干部又不注重接班人的培养,村干部后继乏人问题明显暴露出来。全乡在册的共24名村级后备干部,平均每个村不足2人,有个村没有合适的后备干部。

四、全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下步工作打算和建议

1、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切实解决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不强问题。各级党的领导要站在事关党和国家大局,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高度,把当前的农村问题作为一个重要课题,组织专门力量进行调研,抓住问题的要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对策。一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从组织上保证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生命活力。采取“两推一选”的方法,从乡企骨干、农村致富带头人、农业技术能手、退伍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中挑选,把那些思想作风好、品行端正、工作负责的人选拔到村级领导班子中来,以增强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二要健全和完善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的基层组织的先进性。根据不同发展的新形势,不断调整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的设置,按照作用相同,行业相近,地域相邻,有利于发挥党员作用的要求,积极探索依托各类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功能作用等,因地制宜,重新设置农村党组织或党小组。改进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坚持和健全党的基层组织的生活制度,围绕民主集中制这个根本原则,制定出具体的规章制度,以切实保障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要建立和完善党员教育和管理的新机制。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扎实开展“学教”活动,及时总结新经验、新做法,促进“学教”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真正达到党员干部受到教育,农民得到实惠。同时,要结合农村党员的自身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和完善党校及“科技之冬”培训机制,使每一名农村党员成为学科技、用科技、发展农村经济的带头人。三要强化组织纪律观念,严肃党纪,从纪律上保证党的基层组织的纯洁性和先进性。首先要解决农村党员“自律”问题,要按照“党章”规定严格遵守党的各项纪律,按各项纪律规定去做;其次是解决农村党员“他律”问题,真正建立和健全监督、批评和惩处制度,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大民主评议党员,处置不合格党员的工作力度。

2、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夯实基层党组织的物质基础,为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提供物质保障。村级党组织要切实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当作大事来抓。一要以人为本,大力培育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带头人群体。要以“四培养工程”、“十百千富民工程”等有效载体强力拉动,把好选人用人关口,抓好培训提高,全面提升能力,有针对性的解决致富能力差、带动能力弱的问题,确保带头人树得出,立得住,叫得响,数量足。二要因地制宜,不断拓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要突出解决“有钱办事”问题。围绕村机动地发包、闲置房屋、厂房的租赁承包等集体资产的经营和管理获取收入;围绕开发本地沙、石、土、剩余劳动力等资源办企、办厂增加收入;围绕地缘优势发展路边、江边经济,发展经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服务、搞房地产开发等二、三产业搞好创收;围绕环境、服务、政策等优势,突出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引进,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增加税收。三要强化监督,不断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内在品质。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落实村级政务、财务“两公开”制度。强化行政和群众监督,优化村级财务支出结构,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兴办公益事业。针对我区农村存在的“一事一议”兴办公益事业难的问题,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在坚持村民大会或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的前提下,要充分调动大家议事、决事与行事的积极性,把群众反映强烈、群众迫切要求的事摆在“一事一议”的首位,形成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办的氛围;另一方面村“两委”提出的议案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体现群众的意愿,对大多数群众不认同、不接受的事情,不要硬办,最大限度地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对一些非办不可,但又有一部分村民反对的事,要善于做思想工作,讲清成破利害,善于统一村民的思想和意志,尽最大努力将村民的意见与村“两委”的意见统一起来。同时,对“一事一议”的项目在事前、事中、事后都要公开,特别是村中大事,要及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要积极争取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加强对贫困村的扶贫攻坚,完善村级生产设施,增加其“造血”功能。利用今后一个时期大宗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趋势,国家尽快出台清缴农业税费的保全措施和政策,有效化解农村不良债务,并防止和减少村级新不良债务的形成。积极稳妥地探索村级集体资本的运营渠道和形式,确保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不断增加积累。

3、切实理顺“两委”关系,构建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取决于“两委”关系的协调顺畅,而解决和处理好“两委”关系的关键是建立和健全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一要把握一个源头,构筑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的领导机制。要大力构筑农村“两委”交叉任职、村书记、主任“一肩挑”的领导体制,进一步规范“两推一选”方式,扩大党内民主和群众参与程度。要依法对党组织和村委会候选人条件提出要求,从严把好“入口”关。二要抓住一个根本,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加强对农村干部一“法”、一“条例”的宣传教育,使“两委”班子成员明确各自的地位、职责和相互关系。建立健全农村干部长效培训机制,提高他们强村富民,维护稳定的本领。三要落实一个机制,即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理顺“两委”关系。必须在照章办事,落实制度上狠下功夫,要建立“两委”工作和决策程序三项制度。

1、“两委”联系制度。凡是需要决策的村务,如村集体经济立项、机动地发包、大笔财务支出、干部选拔任用等,都要坚持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按照村党支部讨论-“两委”会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程序进行决策。

2、定期沟通制度。村书记、主任每月至少联系、沟通2次,重大问题的研究决定随时沟通。

3、民主评议制度。每年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对村“两委”成员进行民主评议。村级财务支出由村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共同签字,村委会每两个月向支部汇报一次工作,重大问题及时请示汇报。改革村级工作考核办法,将党建、经济、精神文明及村级组织自身建设等工作捆绑到一起考核,考核结果与村干部工资挂钩。

4、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促进农民增收。以发展的成效解决实际问题,赢得民心,提高村级党组织威望。解决我区农村问题,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最根本的就是加快推进农村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尽快富裕。基层党组织必须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执政理念,用发展的成绩、功效来衡量党建的工作成效。一要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要引领党员群众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名、优、特新产品,从长远和战略需要出发,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培育形成具有我区特色的经济和支柱产业。应集中力量,集中资金,积极扶持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带农户的模式,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做大做强基地规模,拉大产业链条,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快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让农民分享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注重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兴办专业合作社,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户和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大力推行品牌战略,扩大名优农产品的市场份额,确保农产品卖出去,卖好价,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利益。二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促进农民增收。要大办工业,利用我区农村发展空间大的优势,使工业经济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集中力量加快经济园区建设,以优惠的政策,高效的服务吸引各类企业,形成产业和企业集群,吸纳农民就近就业,繁荣城乡经济。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努力使小城镇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平台。立足长远,集中力量上马一批重大项目,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扩大社会就业,繁荣城镇经济,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地。大力发展现代商贸和服务业,努力使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短平快项目,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务工经商,扩大就业,拓宽增收渠道。三要研究用活利于农民增收的优惠政策。做好土地文章,按照依法、自愿、有偿使用的原则,放宽土地使用权,允许以土地资产入股、租赁、转让,实现土地合理有序流转,走以土地生财的路子。利用好国家的财税政策,贯彻执行好“一免两补”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走减负增收的路子。利用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倾斜政策,抓好项目建设,走投资拉动增收的路子。利用好国家扶贫攻坚政策,走产业开发增收的路子。利用好国家大开发扶持政策,走加快发展增收的路子。

5、大力解决村级组织无办公活动场所的问题。由于我区一些地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尤其在贫困地区财力比较困难,村级组织无钱办事、村民议事无场所、党员学习无阵地、干部办公无设施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全区现有20个村,个村无办公场所,个村无活动场所,个村需要改建或扩建。面对这种现状,我们按照有关精神,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加大基层组织建设资金争取力度,严肃申报和审批程序,严格资金和资产管理,加快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6、大力解决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不强的问题。一是加强乡村领导班子建设。继续选派部分优秀机关干部到基层组织战斗力较弱的村担任书记,切实提高基层组织战斗力。充分利用乡领导班子换届契机,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改进选拔任用方式,扩大识人选人视野,推行“两推一选”和交叉任职,切实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及时选拔到乡领导班子中来。二是抓好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把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来抓,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分级培训责任制,抓好乡干部和村干部培训,把党章、新农村建设、农村适用技术等作为学习培训的重点内容,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努力造就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7、大力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创建以“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为主要内容的“五个好”村党组织、“五个好”乡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活动。按照“三级联创”活动的原则和目标要求,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创建规划,完善推进措施,实现三级联动,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整体提高。领导干部建立活动联系点,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真实情况,进行具体指导。进一步完善区乡部门联村、领导干部联系户制度,大力开展为新农村建设办实事和好事活动,为新农村建设出力。充分发挥乡党委承上启下作用。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乡党委在加强自身建设以外,还要抓好村级党组织建设和场所的创建活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领导、统筹协调、营造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上来。要探索研究新形势下转变职能、转变领导方式方法问题,把工作重点放在鼓舞乡村干部斗志、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提高工作能力上,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8、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切实抓好农村党员的培训工作。大规模培训农村党员,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制定和完善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规划,健全教育培训分级负责工作责任制。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党员电化教育、各类培训基地、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注重培养发展一批党员科技示范户、党员文化中心户,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把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进一步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培养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大力营造良好环境,为乡土人才提供创业舞台。二是认真做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始终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加大从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知识青年、专业协会负责人、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知识结构,不断增强生机与活力。加大35岁以下年轻党员发展力度,凡是在近二、三年来,没有发展35岁以下农村青年党员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大工作力度,力争每个村都有1至2名35岁以下的党员。做好女党员发展工作,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女青年从家务中走出来,让他们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中一展身手。同时,进一步组织实施“党员安家”工程,积极探索流动党员管理新模式,注重做好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培养村干部的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流动党员外出创业、回乡创业,大力实施双创双富工程,让党员能人为建设新农村作出积极的贡献。三是不断深化“双建双带”“设岗定责”“党员承诺”等主题实践活动。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长效机制,对农村党员实行积分管理,建立起无职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长效机制,本着因需设岗、因事设岗、因人选岗、责任到人的原则,根据情况设定政策法律宣传岗、治安民事调解岗、党务村务监督岗、劳务输出引导岗、扶贫脱困帮带岗、科技致富示范岗、民情民愿收集岗、文明新风示范岗、信息咨询服务岗,让党员根据个人特长和能力素质实际,认领自己合适的岗位,并承诺每年做几件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事情,并向群众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和评议。对那些“双带能力”较强的农村党员要进一步组织引导他们深入开展“双建双带”活动,进行分类积分管理,加大对考核结果运用力度,处置不合格党员。四是突破难点,确保流动、下岗职工党员纳入管理体系。抓好谈心教育。针对流动、下岗职工党员思想上的模糊认识,以说服教育为主,耐心细致地作好思想疏导工作,经常谈心,到家中多次做工作,讲解党员义务和责任,消除思想顾虑。抓好感化教育。下岗党员的情况与流动党员有所不同,由于下岗党员思想比较消极,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照顾,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实施感化教育,让他们感到党组织还在关爱他们。生活上,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使他们感到党组织的温暖,推动流动下岗职工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积极、主动作用。

9、强化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一是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调整方式。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和多层次性的特点,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和党员的活动范围发生深刻的变化,党组织需要改变原有的行政区划设置模式,需要通过有效的组织和调动来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打破地域习惯,合并原自然村党支部,设立村党总支。同时,要根据新的农村经济组织的特点,充分体现党员的行业和岗位,创新实践“把党支部建在产业协会上、把党小组建在生产经营的各环节上、让党员的作用发挥在前沿阵地上”的设置模式,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二是加强党对弱化组织空间的工作覆盖。一些基层干部借口农村不再征收税费而懒于下基层,使党组织减少了联系群众的渠道,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功能相对弱化。同时,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方方面面显得缺乏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一些家族势力、宗教势力等有所抬头并迅速填补了弱化留下的组织空间,给新农村建设提出严峻挑战。因此,基层党组织必须紧紧依靠在家的老年、妇女等群体,以他们中的党员为骨干,建立各种志愿性、群众性的社会文化组织,开展健康、文明的文化体育进村等活动以及邻里互助、纠纷调解等工作,在党和群众之间搭起工作和沟通的桥梁,统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实现党对弱化组织空间的工作覆盖。三是选准配强基层领导班子领头雁。新形势下,“能人”当村官、“能人”治村已成为各级党组织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的共识和着力点。基层党组织要针对当前农村大量青壮年外流以及村级组织当家人难选的情况,深入推进“精乡强村”战略工程,配强基层领导班子领头雁,增强班子战斗力。选派的机关干部要做到处事公平、公正,真心带领群众抓发展,为群众办实事,把党员先进性和建设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四是搭建党员干部发挥作用的平台。基层党组织要通过创新载体,搭建党员干部发挥作用的平台,激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内在动力,确保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要抓住“能人经济”这个农村经济的核心,大力实施以提高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双带”工程;以把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将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党员、将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培养成为村后配干部、将村干部中的致富能手培养成为新农村带头人的“四个培养”工程等,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同时,积极探索实践党员目标量化考核、“党员家庭”创评、无职党员设岗定职定责等活动,使不同类型的党员都能找到发挥作用的角色,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和展示党员的良好形象。

10、农村两委“一肩挑”运作模式,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正确面对和妥善解决运作程序上的难题。一是必须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提倡“一肩挑”,有一个挑得起、挑不起的问题。一定要视村情区别对待,宜兼则兼、宜分则分,不可强求一律、搞一刀切,决不能不顾各个乡农村的实际而简单地以“一肩挑”完成数量的多少来衡量乡村干部的执政能力。二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长期有效、切实可行的监督约束机制。突出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理念,切实调动村民自治的积极性,防止因“一肩挑”而出现权力过分集中、“一言堂”现象的发生和蔓延。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村民(党员)民主评议制度、村委会(党支部)定期报告工作制度、村民代表会质询制度等,同时切实抓好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进一步完善村财务乡代管制度,要在防止“三公开”流于形式和走过场上下功夫,以切实加强对“一肩挑”村两委的监督,维护村民的自治权利。三是妥善处理好选举的后续工作,科学设置“一肩挑”的职能。交叉任职,书记、主任“一肩挑”后,势必退下来的村干部要比以往的多。因此,要做好退下来的两委干部的安抚工作,同时要加强对新当选的两委成员的培训工作,以适应“一肩挑”两担的新要求。此外,“一肩挑”的减员减负作用应该肯定,但“一肩挑”不能是为了简化手续而简化民主,应该科学地设置“一肩挑”的职责范围,完善“一肩挑‘制度相关的监督制度和严格的罢免制度,把”一肩挑“中的党的领导和村民自治严格区分出来,不能把村里的党务和政务混为一谈。

篇2: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的调研

关于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围绕村级组织建设和村级换届选举两个课题,对部分镇乡和村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课题一:村级组织建设

一、近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的成效

最近几年,全县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县委作出的《关于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开创基层工作新局面的决定》,按照

农村“三有”目标,以“固本强基”为载体,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加强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村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一是各镇乡党委通过强化教育,明确职责,严格管理,妥善处理等措施,解决了部分村班子不团结,干部角色错位、位置不正等问题,较好地理顺了两委会的关系。二是积极实施新世纪“四个一”人才规划,向社会公开招聘了两批共62名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工作,改善了村级班子的结构;117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参加了大专证书班学习,提高了村干部的素质;以退伍军人和高中毕业为主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得到了充实,并有计划系统地进行了培训。[那一世范文网://] 健全规范了农村各项规章制度,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村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了充分的行使。针对个别新当选的村委会成员不能

很好履行其职责,村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对其进行了辞免职,并重新选举,产生了群众信任的新的村委会成员。二是民主决策的落实情况有了较大的改进。大部分村在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和较大的公共设施建设项目上基本上经过了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并经村支书、村主任联签联章后实施。三是民主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全面健全和完善了村级各项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依。四是民主监督意识增强。各村普遍建立起民主监督小组,对重大事项进行监督。五是积极开展计生“村民自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创建活动,提高了村民自治水平。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项目开发力度,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壮大。

一是加大了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县委专门出台了《关于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在三年内由县财政投入帮扶资金1000万元扶持薄弱村发展农村集体经

济。二是落实帮扶措施。为加快薄弱村经济发展,组织开展“五帮一”活动,即县级领导、镇乡联村干部、县级机关单位、强村和强企联合帮扶一个薄弱村,开发经济项目,壮大集体经济,并连续结对帮扶3年。三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效益型农业。几年来,建成了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基地和项目,如一市镇新山村通过低洼田改养,由原来的经济空壳村,一跃成为年集体经济收入40多万元的经济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为基层组织建设奠定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加强了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党员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一是加大了党员发展工作力度,重视女党员、年轻党员的发展,改善党员队伍结构。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县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行政村党支部仅剩11个,比1998年的206个减少195个,无女党员的行政村党支部仅剩35个,比1998年的185个减少150个,女党员比例达到%,比1998年提高了个百分点。二是

重视党员的教育阵地建设。几年来,花大力气进行党支部活动室规范化建设,特别是今年从党费中拨出15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增添电教设施,各镇乡和行政村也相应出资共建。目前,全县90%行政村建立了电教播放点。三是积极探索党员管理途径。通过民主评议,处置了一批不合格党员,同时今年在上海、天津建立了两个家私协会党支部,加强了外出党员的管理。

二、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虽然全县各级党组织都十分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狠抓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部分村党支部的核心地位没有真正确立,村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一是村党支自身建设不过硬,凝聚力不强,难以起到领导核心作用。首先,村党支部书记自身素质不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其次,支部内部

闹不团结,争权夺利。再次,个别党支部发展党员不讲原则,程序不规范,拉帮派、搞家族化。二是村两委会关系不顺,工作难以形成合力。一些村党支部越权包办,把村里的大小事务都归为己管,村委会只是形式。一些村委会位置不正,揽权越权。村委会认为他是全村村民选举产生的,比你几个党员、几十个党员选举产生的党支部应该更有权威,更有决定村里工作的能力,重大决策不让党支部知道,不愿接受党支部的领导,发生领导关系错位。同时,村委会还认为他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用不着党支部的领导。造成村两委会互争高低。争权夺利。对有权有利的事情争着干,无权有责的事情推着干、无人干,使整个村工作陷于瘫痪状态。

农村干部队伍的现状与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

1、干部队伍整体呈现老化、弱化的特点。一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全县农

村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岁,其中30岁以下的仅24名,而60岁以上的却有23名,大部分集中在40岁至60岁期间;村委会主任平均年龄为43岁,30岁以下的只有30名,60岁以上的也有18名。全县808名村支书中,高中及以上文化只有172名,占%,小学及以下却有226名,占%;821名村主任中,高中及以上文化只有101名,仅占%,小学及以下却有221名,占%。二是思想解放不够,开拓进取精神不足,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三是缺乏驾驭全局的能力,发展农村经济无信息无门路无技术,缺少带领群众致富的真本领,有的干部甚至本身是困难户或光棍,需要他人帮助。

2、视村主任为“村长”的观念在农民中普遍存在。相当部分的农民认为村主任就是村长,于是进一步认为村中的事务理所当然应由村长决定。同时,也有相当部分的村主任以村长自居,将农民自治组织视作行政组织,视作“村长”负责

制。由于观念上的误区,造成行为上的失范。

3、村干部在职不在岗的现象较普遍。有的村干部本来党性、公仆意识还比较强,也有当好村干部的愿望,但由于待遇低、报酬难兑现,家庭收入少、生活困难,所以不得不弃职赚钱,以维持生计。导致村干部外出,工作精力难到位。据统计,808名村党支部书记中有490名不能经常性地在村工作,其中10名常住县外;821名村主任中有275人不能经常性地在农村工作,其中8人常住县外。

4、部分村干部自身素质较差。一是群众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淡薄,不讲原则,办事不公。在宅基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分配,甚至扶贫救济物资安排上,优亲厚友;二是民主意识不强,村重大事项如土地征用、沙石资源开发等只是由党支部或村委会决定,没有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有的甚至由村支书或村主任说了算;三是法制观念淡薄,用公款大吃大喝,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违法违纪,甚至腐化堕落;四是党性观念不强、政治信仰动摇,参与宗教宗族活动,甚至凭借自己的权势起着骨干作用。

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党员结构不合理。一是文化程度偏低,在14840名农村党员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2094名,仅占%,而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7229名,却占%;二是党员年龄老化,农村党员中30岁以下的只有1075名,仅占%,而60岁以上的有3766名,却占%;三是女党员少,只有1832名,仅占%,比全县女党员比例%低个百分点,更是低于全市女党员比例的15%。

2、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一是部分党员自身素质不高,不仅难以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自己还需别人扶持;二是党员外出多,管理难,作用难发挥;三是部分党员宗旨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混同于普通群众,甚至不如普通群

众,在村级事务中起负面影响。党员不参加义务劳动、抵制缴纳税费、抵制工业征地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四是不合格党员处置难。部分党员奉行好人主义,在处置不合格党员时,对不合格党员不是严要求、高标准,而是以不违纪违法为标准,以不伤害感情为标准,反对处置不合格党员,使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降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打折扣。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缓慢。

民主选举上存在宗族、宗派拉帮结派、贿选现象,影响选举的公正性。民主决策上还存在个别村支书或村主任说了算的现象。民主管理上大多数村尽管制订了各级管理制度,但往往流于形式,只是写在纸上或挂在墙上,具体落实缺乏制约措施和约束力。民主监督难以到位。大多数村都建立了民主监督小组,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好多村民主监督小组都有名无实,没有对村里的村务、财务进行全程监督。

存在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人口的自由流动,导致大量优秀人才外流,使村干部选拔范围变窄,村后备干部培养困难;二是物质利益的刺激,使党员干部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宗旨观念淡化,造成大量村干部外流。

2、宗族宗派和宗教现象的存在影响着村级组织建设。特别是在村两委会换届选举中,遏制着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平时工作中干扰村干部的正常工作。

3、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干部报酬难着落。我县村级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据统计,全县832个行政村中集体经济在5万元以下的有636个,占%。这些村干部报酬微薄,甚至没有。但是随着村级民主政治的推进,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工作压力相应增大,致使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受到较大影响,出现有才干的干部不想干,搁担子挣钱,这在任职时间较长的干部中表现尤为突出,他们越来越意识到在职生活拮据、退后生活无保障的可怕。另外,有知识的年轻人不

愿干,导致想换人无人可换的现象。

篇3: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的调研

1. 团员青年和团干部基本情况

察雅县共有13个乡 (镇) , 村级建制整合后全县共有138个村 (居) 委会, 其中135个村委会, 3个居委会;一类村 (居) 有9个, 二类村 (居) 有20个, 三类村有109个。团干部和团员青年基本情况有如下几点:一是团员青年分布不均, 团青比例失调;二是团干部配备情况也不理想, 13个乡 (镇) 中, 专职团干部数量为零, 大部分基层团干部由乡 (镇) 负责人兼任, 部分乡 (镇) 因团干部工作调动, 至今没有配备团干部。

2. 基层团组织现状

察雅县没有独立的团组织, 为工青妇合署办公, 共青团基本组织不健全, 基本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基层团组织基本呈现出“有组织有团员”、“有组织无团员”、“有团员无组织”等三大特点。同时, 由于客观原因, 地方党政部门对基层团组织的根本职能缺乏必要了解, 通过调查发现, 近80%的党政部门认为团组织对社会稳定的推动作用一般, 近60%的乡 (镇) 负责人认为没有必要成立基层团组织。

3. 基层团工作开展情况

在针对“基层团工作开展情况”而进行的调研中, 通过紧密围绕“基层团工作开展难度”及其原因, 基层团工作开展频率以及主题, 基层团工作开展过程中地方领导重视程度、群众支持程度, 详细地调查了地方开展基层团工作的出发点和重视程度。

二、存在的问题

1. 基层团干部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在调研中, 发现察雅县基层团干部综合素质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综合素质较好, 思想政治意识过硬, 文化知识水平较高, 基本业务能力扎实, 在当地干群中有着很好的威望, 但这部分干部所占的比例较少, 大约为15%左右 (以13个乡镇为统计单位, 下同) ;第二层次有着一定的政治觉悟, 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 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 能在上级部门的要求下较好地开展基层团工作, 这部分团干部综合素质一般, 所占的比例较大, 约为65%;第三层次的基层团干部综合素质存在很大问题, 这部分团干部政治意识淡薄, 文化知识水平较差, 对基本业务不熟悉, 缺乏自主开展团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达不到团干部的基本要求。

同时, 在察雅县基层团干部队伍中还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对团组织认识不足, 对团工作热情不高, 认为团的工作没有硬指标、硬任务, 是空的、虚的, 干不干都无所谓, 干好干坏都一个样, 在开展基层工作时, 照葫芦画瓢, 缺少主见, 思路狭窄, 创新意识不足。

2. 基层青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和科学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通过调研发现, 农牧民青年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低, 不懂汉文, 文盲比例较高, 不看书、不读报, 对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国际国内大事不关心、不了解, 思想观念陈旧。同时, 由于信息化建设力度还不到位, 上不了网络、看不到电视、听不到新闻的现象比较严重, 部分农牧区青年受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和旧思想观念的束缚, 宗教的消极影响较深。依赖心强, 进取心弱, 容易满足现状是基层青年的一个显著特点。

3. 基层团组织工作开展不到位

组织建设不到位、思想引领不显现, 成长成才服务体系不完善, 这是察雅县各级团组织所共同存在的问题, 这也是察雅县基层团组织工作开展不到位的主要原因。由于客观原因, 团区委、团地委缺乏对基层团组织的业务指导, 缺乏对基层团干部的业务培训, 上级部门在深入基层了解工作时, 只限于听汇报、看简报, 平时只注重安排工作, 缺乏监督指导, 无法有效地为基层团组织解决实际难题。

县、乡 (镇) 、村 (居) 团组织不健全, 基层团干部业务不熟悉, 基层团工作开展不及时, 基本活动经费不到位, 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充分, 团员青年感受不到团组织带来的温暖和福祉, 对团组织不认可、对参与活动不积极, 基层团组织在团员青年中缺乏凝聚力和吸引力。

三、对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开展的思考

1. 加大培训, 做到“一个提高, 两个正确引导”

⑴加大对基层团干部培训教育力度, 提高业务技能及为团员青年服务的能力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由于特殊的区情、县情和乡情, 在西藏, 各级团干部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信仰, 这是做好基层团工作的基础, 也是做好基层团工作的政治保障。

加强业务技能学习。掌握基本业务技能, 了解团历史, 掌握团工作理论, 学会团工作的方法, 教育基层团干部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热爱共青团工作, 这是做好基层团工作的前提。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向心力尤为重要, 致富带头人, 有号召力的干部更能团结和凝聚广大团员青年。加强经济、科技、管理、法律等专业知识的学习, 拓展知识面, 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这是做好基层团工作的基本要素之一。

只有不断加强学习, 逐步增长本领, 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团员青年服务, 才能更好地得到广大团员青年的认可。

⑵加大对农牧民青年尤其是农牧民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正确引导他们淡化宗教的消极影响

西藏是藏传佛教的发源地, 信教的农牧民青年占有很大的比例。做好农牧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开展反分裂斗争, 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农牧区青年特别是农牧区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尤其是结合西藏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切实把农牧民青年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 帮助他们学习时政, 认清形势, 自觉维护各民族的团结, 自觉维护社会稳定。要把广大农牧民青年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增收致富, 引导到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上来, 引导农牧民青年崇尚科学、崇尚文明, 逐步淡化宗教的消极影响。

⑶加大对寺院僧尼的教育培训力度, 正确引导他们做爱国爱教、遵纪守法的公民

寺庙始终是我们的重要阵地, 基层团组织要配合地方政府深入做好寺庙僧尼工作, 在僧尼中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开展党的宗教政策、爱国主义教育、反分裂斗争和法律的教育培训。扩大沟通渠道, 借助我们的优势, 把党的声音及时传达到寺庙僧尼中, 教育、引导寺庙宗教活动与社会主义特色道路、西藏特点相适应, 引导他们做爱国爱教、遵纪守法的典范。要把宣传教育同关心关爱结合起来, 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察雅县, 具有宗教思想的农牧民青年所占的比例相当大, 做好爱国爱教教育, 做好寺庙工作, 对具有宗教思想的青年也有很大的正面引导作用。各级团组织要把团建和团工作延伸到各个层面的僧尼中, 将团工作战线拉长, 做到哪里有青年, 哪里就有团工作和团组织。

2. 构建成长成才服务体系, 发展青年就业创业中心, 做好“组织青年”、“服务青年”和“争取青年”三项工作

新时期, 团员青年有着新的特点, 新的诉求, 基层团组织要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必须构建利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服务体系, 最大程度上地吸引和引导青年。在现阶段, 构建就业创业中心, 壮大就业创业队伍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基层团组织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为农牧区青年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 给予就业创业的扶持和服务。要引导农牧区青年从事服务业、旅游发展业, 培养服务业行家里手, 将农牧民青年从传统的、单一的经济形势中拉出来。

3. 强基固本, 进一步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 深入推进基层团工作开展

基层团组织是与农牧民青年最直接、最密切联系的基层组织, 是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和活力源泉。因此, 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是做好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基层团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的一部分, 要按照“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要求, 深入扎实地实施强基固本工程, 巩固基层团组织体系。

村 (居) 团组织负责人进“两委”工作是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团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 坚强基层团组织建设, 及时了解基层团组织的工作, 关心基层团干部, 积极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要多鼓励、多支持, 增强基层团干部“自尊、自信、自强”精神, 使基层团干部充满信心、责任感和使命感。

基层团组织要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建设, 要结合新时期团员青年的新特点和新诉求开展好基层团工作, 要切实发挥好“组织、引领、联系、动员、宣传、维护、服务团员青年”的作用, 把广大团员青年团结、凝聚起来, 使他们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和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基层团组织要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 要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更好地引导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走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 为“小康察雅、平安察雅、和谐察雅、生态察雅”的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贡献青春才智。

参考文献

篇4: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的调研

一、推行“五议一审两公开”工作机制,提升村两委班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农村是否和谐稳定,关键取决于两委班子是否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我们乡借鉴河南省邓州市“四议两公开”的经验,在村级推行“五议一审两公开”工作机制,较好地解决了村两委班子形成不了合力的问题。所谓“五议一审两公开”工作机制,就是所有村级重大事项都必须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按照村支书、村主任共同建议,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乡党委、政府审核把关,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八个程序进行决策实施。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效果较为明显。一是有效地增强了乡党委、政府对农村工作的控制权。村里的重要决议只有经过乡党委、政府的审核把关,才能付诸实施。这样,既能够使村内重大事项决策更加科学、快速、有效,又能使乡里更早、更多地掌握村内大事、要事,进而通过定向把关,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的发生。二是有效地降低了村干部违纪的概率。推行“五议一审两公开”工作机制后,村干部在处理村内事务时总是坚持“村民的事村民议,大家的事大家管”的原则,真正做到了举全体村民之智兴全体村民之事,一切决定都公开透明,有效地防止了村干部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了腐败问题。三是有效地保障了群众管理村级事务的权利。现在,村内的大事都是群众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自己管,真正做到了还权于民。四是有效地维护了农村的和谐稳定。一些基层最为头疼、群众最容易猜疑的工作,现在由于推行了“五议一审两公开”工作机制,真正还权于民,赢得了党员、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到目前,全乡未出现一起到县级以上机关集体上访事例,到县信访总量仅为6起,同比下降45%。

二、严格落实“一定三有”机制,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强有力支持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农村支部班子是党领导基层工作的主要力量,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领头雁”。对此,首先要完善“两推一选”管理办法,真正把那些“双带”能力强、办事公道、群众拥护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来,充分发挥其带头跟党走、带头服务群众、带头发展致富、带头维护和谐稳定、带头弘扬新风正气的“五个带头作用”。其次,以落实省委提出的“一定三有”(即“定权责立规范”、“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为平台,建立和完善农村干部任期目标考核机制,推行农村干部责权利透明化管理体系。近两年,我乡在全乡44个行政村中推行了以逆向激励为主的千分制考核机制,年终兑现村干部工资和各项奖惩措施,使农村党支部的执行力和影响力得到了明显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各村工作的开展。在考核中,我们结合各自所承担的责任,将村支书、村主任分成一组,村秘书分成一组,实行单独考核。村支书考核满分为1000分、村主任满分900分,村秘书满分800分,实行单独计分。村支书、村主任的考核内容包括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及村级财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精神文明建设、信访稳控工作、计划生育工作、民生工作等方面,每大项下再设若干小项。在每大项考核中明确满分标准,在小项考核中实行扣分制,发挥逆向激励作用;村秘书的目标视职责进行相应调整,也采取扣分的办法进行考核。年终,以“考核加减分通知单”的形式将扣分项逐一列出,实现扣分的透明化。

三、建立健全农村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党员队伍是否有生机活力决定整个党组织是否具有生机和活力。在农村更是如此。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不强的村,往往都是党员老化、素质低的村。鉴于此,首先,严把党员入口关,最大限度地避免带病入党的问题发生。我们结合党章和纪律处分条例,制定出台符合本地实际的《入党积极分子确认标准》,明确规定要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必须具备的条件要求,并将政治素质好、年纪轻、有文化、具有一定致富技能和本领的“能人”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在此基础上,还要从党员、村民代表推选,党员大会票决,部门联审考察,乡党委审核审批和面向社会公开公示监督五个方面进行严格把关,做到了严进严出,收到了较好效果。其次,在农村党员中着力开展“共产党员户”挂牌活动,让党员勇敢地亮明身份,使党员增强压力感、荣誉感和责任意识。所谓“共产党员户”挂牌活动就是,凡有一名党组织关系在各村党支部的且经民主评议合格的正式党员的家庭,方可悬挂“共产党员户”标志牌;对年度民主评议为不合格的党员及党员家庭暂不予挂牌;对挂牌后出现违规行为的,则由乡党委下发摘牌通知单予以摘牌。被摘除“共产党员户”标志牌的党员,经教育并改正,表现良好的,可向党支部递交“挂牌”申请,经党支部研究,并召开全体党员大会进行表决通过的,可以重新挂上“共产党员户”标志牌。这一制度的推行,促进了党员明职责、争先锋、比贡献,并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第三,结合党员特长,推行党员承诺制,为农村党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在推行承诺制中,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坚持能做到几条就承诺几条,确保内容真真切切、实实在在。为了使承诺不流于形式,要将党员承诺进行公示,时刻接受党支部和群众的监督。并将党员兑诺情况作为评选“优秀共产党员”和先锋模范的重要依据。第四,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在党员干部中实行诫勉谈话制度。有问题但够不上立案调查,有违纪苗头或有可能影响党员干部形象的乡村两级党员干部,乡党委、纪委领导对其进行诫勉谈话,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教育,督促其改正错误。具体程序是,先由相关所站、包片领导将拟被谈话人员名单及相关材料报送给乡党政联席会,经乡党政联席会集体研究是否对拟被谈话人进行诫勉谈话。在决定对其诫勉谈话后,确定主谈人员和参加谈话的其他人员。由乡主要领导签发《诫勉谈话通知书》,通知其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地点接受诫勉谈话,参加人员做好笔录。被诫勉谈话人员在接受谈话后10日内,就谈话中涉及的问题及落实组织提出的处理意见写出相应材料,乡党委、政府、纪委依据谈话结果及被谈话人整改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对那些不履行党员义务、不遵守党的纪律、不执行党组织的指示和决议、不服从党组织安排工作的党员,或经过诫勉谈话教育不改的党员,要按照党章和党纪规定,给予严肃处理,以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四、推行党务公开工作机制,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

党内决策事务透明化是当前党员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的主要内容。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像政务公开、村务公开那样,增强党务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党务工作的民主化管理水平。一方面要抓乡党务公开。主要包括党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班子成员分工、发展党员、党员承诺、干部调动任免、为民办实事、开展扶贫等定期公开和随时公开内容;另一方面是村级党务公开。包括上年度目标完成情况、为民办好事办实事情况、奖惩情况、涉及群众的重要决议、党员民主评议等内容。党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范围必须经过审核,特别重大、敏感的事项要由党组织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必要时报上一级党组织审核把关。党务公开后,对党员群众提出的监督意见和建议,党组织必须认真研究和整改,重大问题整改后要再次公开。

作者:秦皇岛市卢龙县印庄乡党委书记

(责编/郭建民)

篇5: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的调研

根据代表法的规定和中发[2005]9号文件中关于全国人大代表每年要进行专题调研的要求,海南省人大常委会于2005年8月15-19日组织我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开展调研活动。全国人大代表阮崇武、王学萍、李永喜、黄春梅和许兴雄对我省农村基层政权及村级组织建设情况进行调研。16日上午,专题调研组听取了省民政厅就全省农村基层政权及村级组织建设情况汇报,同日下午至19日,调研组深入三亚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琼海市进行调研,先后听取了市、县政府关于农村基层政权及村级组织建设情况的汇报,与乡镇、居委会、村委会干部座谈,实地考察了三亚市河西区儋州社区居委会,保亭加茂镇加茂村委会、三道镇三弓村委会,琼海博鳌镇北山村委会、潭门镇福田村委会等。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成效

海南省农村基层政权的沿革轨迹基本随着国家政治体制的变化而变迁。1950年海南解放以来,海南乡镇政权经历了设立区、乡两级政府,乡镇政府和高级农业合作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改建的乡镇政府,区公所改建的乡镇政府,1986年全省共设立93个乡、7个民族乡和204个镇。2001年调整为20个乡,205个镇。2002年海南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简称乡镇撤并),现在,全省共设乡镇201个,其中乡20个,镇181个。

作为村民自治的村级组织,最初是以自然村为单位建立的农民协会,后几经变迁,1995年乡镇下设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下设村民小组。截至2004年底,全省共设村民委员会2533个,村民小组24695个,选举产生村委会干部11648人,村民小组长24695人,村民代表72097人。

近年来,海南以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契机,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和村级组织的建设,党委工作思路清晰,政府职能部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建章立制,规范建设工作。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制度了我省的实施办法、《海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制定了《海南省村务公开办法》;各市县在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琼海市收集了比较完整的、成体系的制度,编成《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资料汇编》等,我省的农村基层政权和村级组织建设初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的轨道。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逐步改善办公条件和人员生活待遇,为农村基层干部提供工作和生活的保障。如保亭县近三年来共投入资金15万元,新建和改建村级办公室5间,由县财政和民政部门投入资金145万元,新建和改建村小组文化室29间,配套了电视机、图书和桌椅。许多市县,做好预算,逐年提高村干部的生活补贴,采取多种手段,如对落选的村委会干部给予一次性的生活补贴、每月发放一定金额的退休金、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等,提高生活待遇,努力解决农村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三是选好“领头雁”,不断优化班子结构。2004年村委会换届,一批办事公道、热心为村民服务、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被选进村委会班子,全省新一届的村委会成员呈现了党员比例高、“一肩挑”比例高、文化程度高、年龄低的“三高一低”好现象。新一届村委会成员中党员占80.6%,其中主任的党员比例为91.8%,分别比上届提高了2.3%和0.8%;村委会主任兼党组织书记的占83%,比上届提高了2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9.7%,其中大专以上238名;30岁以下的占7.2%,31-50岁的占74.6%,51岁以上的占18.3%。四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履职的能力。不少市县通过举办乡镇长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组织到经济发达地区学习考察等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全省农村基层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履职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制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是乡镇政权的职能定位不适应现状。当前的乡镇政权可用“能弱、责重、权小”来形容,财政紧张,条块不协调,管理效益低下。二是乡镇政权在运行上存在重管理、轻服务;重经济发展指标,轻社会经济统筹、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重上面下达任务的贯彻落实,轻农民的现实需要。三是乡镇事业单位(七所八站)功能萎缩、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问题突出,造成财政供养人员偏多。四是政事不分开的现象较普遍,造成乡镇政府人员混编混岗。五是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费不足,影响乡镇政府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带来影响。一是财力大幅度下降。有些市县,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乡统筹等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涉及农民的政府性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农业特产税后,乡镇一级财政收入减少20%左右,对乡镇政权的政党运转、社会各项事业和经济的发展都产生直接的影响。二是财政平衡难度加大,财政支出难以保障。目前,乡镇一级仍有相当一部分是吃饭财政、赤字财政,还未能实现收支平衡。税改后收入减少,而教育布局调整和教育体制改革后,大部分人员还要靠财政供养,村干部补贴、五保户供养、农村中小学房屋维修、民政对象的抚恤优待等支出没有减少,因此财政平衡的难度将不断加大,财政支出难于保障。

(三)部分乡村办公用房紧缺和破旧。目前,我省尚有16%的乡镇政权办公用房属危房,9%的村无办公用房,14%的村办公用房属危房。许多无办公用房的村级组织的办公地点设在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家里以及大树底下,严重影响基层政权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影响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人才流失。

(四)村干部生活待遇差。我省大部分村庄几乎都是以农业为主,村集体的收入很少,村干部的补贴基本上靠财政,而我省财政补贴的标准非常低,最初只有100元左右,落选后养老保险补贴和工伤保险没有或极少。而村干部不仅要负责计划生育、民事调解、发展经济等,更要承担令人头疼的征收税费的任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压力大,转干、升迁的机会少,因此,在经济条件较差的村,不少人不愿当村干部。

(五)乡镇撤并遗留问题多。海南经过了几年乡镇撤并的实践,基层同志反映,存在着许多实际问题:一是干部减编不减员,财政负担没有减轻。由于财政困难,干部住房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造成干部“走读”的情况普遍存在,办事效率不高;二是给偏远地区农民家庭的上学、就医、办事带来了不便,辍学率升高;三是撤并后乡镇管辖的范围扩大了,出现管理的盲区,政府管不来,群众脱离了政府,造成干群关系的紧张;四是工作仍是原来的旧模式,乡镇政权的职能优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三、意见和建议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目前,海南总人口800多万,农村人口占了80%,海南农村乡镇政权与村级组织建设的运作绩效,对于海南农民的福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国家政权的稳固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作用,夯实基层政权建设的基石。

近年来,随着国家税费体制的改革、农业税特产税的取消、村民自治的发展,乡镇政府的“管民”职能开始弱化,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的地位越发突出,村民对自己选出来的民主自治管理组织更加认同。调研时,许多镇委书记深有感受:如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战斗力强,冬修水利、计生工作等攻坚战乡镇不用愁,村民懂大局,民事、土地等纠纷解决在基层、在村里,矛盾少上交,乡镇轻松。可以说“选好一个村委会,可带好一方的经济发展”。新的形势下,如何发挥村级组织的联系村民的桥梁、乡镇的助手、战斗堡垒的作用?为此,一要更新观念,加强对乡镇干部的思想引导,摆正自己在村民自治中的位置,转变旧体制下传统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要充分尊重村民由法律赋予的民主自治权利;二要带头守法、依法办事,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用法律规范党和政府的行为,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三要提高认识,按照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将农村基层政权和自治组织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考虑。

(二)适应改革需要,从体制上、法律上解决农村基层政权和村级组织建设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

1、乡镇政权的职能定位问题。乡镇政权职能定位的偏差、与“七所八站”归属关系的不规范、管理体制运作成本相对其经济基础高得惊人等问题,极大地阻碍着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步伐。因此,乡镇政权职能、机构、人员和岗位的设计,既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职能和政治职能的关系,又要考虑管理体制运作的成本,要适应当地的经济基础。建议省政府职能部门对此进行专题研究。

2、对农村社会、农民的分配体制问题。当前农村基层政权面临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的许多利益遭到侵害,从而使得农民的不满甚至抵触情绪上涨,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治理效能和合法性。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地方,如琼海博鳌,农民土地被大量征收之后,许多农民未能获得相应的补偿和保障,生活没有着落。大家还反映,虽然目前不用交农业税、特产税,但肥料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比农业税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子女教育、医疗支出费用大幅上涨,农民负担重。还有,因为历史原因造成的国营农场与当地乡镇土地多少不均的问题非常突出,土地使用权属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少数民族农民脱贫致富的瓶颈,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因素。据2004年海南省在土地确权工作中的统计数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境内有国营农场6个,人均规划土地农场8.15亩,地方2.98亩;人均现有土地利用面积农场6.7亩,地方2.45亩;人均现有未开发土地面积农场1.44亩,地方0.53亩。农民因土地紧缺,发展空间有限,增收速度十分慢,直接影响了农民致富,土地纠纷案件增多。因此,国家要改变对农村社会、农民的分配体制,加大对农民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继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九年义务教育等政策,开展灵活有效的扶贫工作,为无地农民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受益方的投保,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同时,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对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地方与国营农场土地使用权属问题进行一次调查,制订相关的政策,支持海南省政府协调解决地方与国营农场土地使用权属问题,适当从国营农场富余土地中调剂一部分土地为地方农民使用,以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3、乡镇撤并的遗留问题。要针对海南实际,重新审视乡镇撤并工作,要从深层次的优化政权的角度来考虑,不能简单地行政合并,整小化大,让撤并乡镇实现最初的目的。一要恢复一些民族乡的设置。如三亚市有50多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有20多万,设有二个区管委、五个镇,这种设置已不能适应三亚城市功能的迅猛发展,建议申请将二个区管委升格为市辖区,将所辖面积最大、民族人口最多的崖城镇,分出雅亮,再设一个民族乡。二要加强工作站建设,发挥工作站的作用。农村、农民没人拉没人帮,农村工作容易倒退。三是村路要通,保证农民生产、生活、办事的方便。四是结合扶贫、民房改造、生态资源保护等工作,对山区的个别村庄实行移民,实现资源的最大化使用。

4、村级组织的3年届期问题。村级组织换届时间短,只有3年,这是大家反映比较多的问题。一村委会主任总结了届期短的“四个不利”:不利于稳定村干部队伍,班子成员变动大,思想不统一,工作难开展,发展跟不上;不利于实现班子的奋斗目标;不利于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解决换届选举工作经费。村级组织的3年届期,原来是与乡镇的届期同步的,现在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已作了修改,乡镇的届期已由3年改成了5年,全国各级政权的届期已是一致。因此,现在提请修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将村委会的3年届期改成5年,建议是可行的,条件是成熟的。

(三)从制度上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政权和村级组织建设的保障机制。

制度的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工作制度。通过制定各种规范性的工作办法、工作章程来规范工作;

2、工作经费保障制度。乡镇办公条件的改造经费建议列入省级财政预算;

3、补贴制度。将村支部、村委会成员的误工补贴纳入市县财政预算,提高标准,让村干部工作起来有定心丸;

4、激励制度。从物质、精神上给予激励,对工作时间较长的村干部,给予一次性物质奖励,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5、奖惩制度。奖惩分明,才能弘扬正气,打击邪气,有利于政权的建设。

(四)从经济上筑牢农村基层政权和村级组织建设的基础。

调查中发现,经济基础好的村镇,该地区的村容村貌好,村民的精神面貌好,处处呈现着和谐的气氛。“发展是硬道理”,作为主导乡镇工作的市县,要紧紧抓住发展经济这第一要务,投入时间、资金和技术,指导、扶持和帮助乡镇发展经济。我省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乡镇历史欠债多,发展经济的任务繁重。但是,要注意结合本地实际、乡镇优势,从经济结构、经济规律上考虑,不能不切实际地依葫芦画瓢,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要长远考虑。在资金的扶持上,不能搞一刀切,平均分配,要将有限的资金进行统筹安排,一年做几件事,积少成多。在技术的扶持上,省政府有关部门可总结推广保亭的做法,进行科技联结。如在种植方面,从选苗、种植、施肥、挂果到销售,一条龙的技术,有相应的技术员一对一的帮扶,1名技术员帮3-5户,连续帮3年,让农民种什么收获什么,让被帮扶对象的种植技术也达到技术员的水平,然后采取滚雪球的方式,让被帮扶对象又去联结新的对子。这样的科技联结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五)人才培育和储备,是农村基层政权和村级组织建设的关键。

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党员年龄老化,乡镇干部青黄不接,村干部素质不平衡、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制度确定了,人是关键因素”,因此,加强基层干部的教育、培养和储备,积极发展新党员,是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和村级组织建设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因此,1、加强学习培训。除了政治、业务、技术知识的学习外,市县要安排资金,有计划地组织乡镇领导、村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学习考察。调查中,许多村干部深有体会地说,通过考察,打开了眼界,打造了工作能力,看到了不足,也看到了自身发展的优势所在,思路清晰了,工作更自觉了。

2、积极发展新党员,进行人才的储备。要体现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代表出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文化、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产生吸引力,扩大基层党组织的力量。

3、把好换届选举关,把真正的能人,把真心实意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明白人,把清正廉洁的清白人,把甘于奉献的好人选到班子里。

(六)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政权和村级组织建设的监督制约机制。

从调查的情况看,村务公开不规范,干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侵犯村民权利的现象屡有发生。“没有制约的权力将导致腐败”,因此,1、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在当今农村的现实情况下,基层党组织是村务公开、村民民主理财等规章制度的制定者,也是村民实施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主要组织者,最有力量对村委会主任和村委会进行日常的监督和制衡。

2、发挥人大和人大代表的作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依法负有监督本级人民政府的职责和权力,监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实施办法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保障村民依法行使自治权利。在乡镇一级,人大的监督权远远没有使用到位,人大代表的作用也没充分发挥,要充分发挥人大作用,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反映呼声,协助开展民主政治工作。

3、发挥村民小组、村民代表、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的作用,真正实现村委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目的。

4、加强上级政府职能部门的督促检查工作,把检查的工作放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上,纠正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的行为。

篇6: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的调研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近年来,通过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群众路线教育和实施“三级联创”、“百千万”党建示范工程等活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普遍得到加强,但由于思想观念、历史沉积、基础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因此,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党组织建设工作中的难题,不断提高农村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水平,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也就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在我国经济连续三十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之后,广大农民群众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精神状态、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经济发展整体进入调整转型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也进入新的转型期,农村经济体制和生产组织形式也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

(一)社会资源配臵加速调整,基层党员骨干力量发散趋势日益加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及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等日趋多样化,加上跨行业、跨产业、跨地区的结构调整和资源配臵,打破了原有的以村为单位建支部、以组为单位建党小组的设臵模式。特别是当前农村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农村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趋势更加明显,农民群众的流动性增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二)社会组织形式日趋多样,基层党组织传统思维理念面临挑战

现代社会主体的多元化使得资源日益分散,一方面,遍布于各个社区、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的党员是基层党组织可利用的重要人力资源,但是在许多新生领域和新的社会群体中,如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由于体制限制,很多尚处于党的工作薄弱甚至空白状态。另一方面,村级自治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是基层党组织可利用的重要组织资源,但有的基层党组织受传统思维影响,仍习惯于代替这些组织工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的事情,结果出力不讨好,党的影响力反而被弱化。

(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急需创新

从目前的状况看,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和谐因素:一是少数农村党支部特别是党支部书记担心随着村民自治进程的加快,党支部在村民心目中的传统权威地位发生动摇,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被削弱。二是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缺乏协调配合。有的村委会曲解“自治”,把“自治”与无条件的“自由”、“独立”相混淆,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对立起来,使上级分配的合理合法的任务也很难得到完成;有的村党支部包办了应由村委会做的工作,村委会很难发挥作用。三是农民群众的民主素质与其日益增强的民主意识不相适应。有些人把农村基层民主等同于“人人做主”、“必须我做主”、“只能我做主”;少数先富起来的村民谋求政治地位的愿望比较强烈,个别人甚至采取一些非正当手段谋取村干部职位;有的村民不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从个人的好恶出发,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选举。这些状况都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近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开创基层工作新局面的要求,按照农村“三有”目标,以“固本强基”为载体,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农村改革发展向深层次推进和体制机制的更新完善,长期形成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在近几年逐渐暴露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

(一)党员队伍活力不足

一是思想观念退化。一些党员思想观念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有的理想信念动摇,对政治漠不关心,对不良风气熟视无睹;有的小富即安思想依然存在,致富点子不多,门路不宽;有的精神空虚,参与赌博和封建迷信活动,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丧失了党员先进性。

二是发展能力弱化。一方面,农村党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一些党员主观上发挥不了先锋模范作用,缺乏带富热情和致富本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学习,农村党员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不多,信息闭塞,观念陈旧,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能力不强,从根本上难以起到带领群众致富的作用。

三是宗旨意识淡化。有的党员组织观念淡薄,不听从组织号召,不服从组织安排,不参与组织活动;有的放松自我要求,考虑个人利益过多,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不讲场合发牢骚、讲怪话;有的为民观念淡薄,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不愿向群众传授致富经验,不乐意关心帮助弱势群体。

四是老党员贫困化。在一些村,年轻党员外出打工,村级党组织班子成员整体结构失衡,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削弱,留村党员年龄老化,许多老党员接受农业科技知识慢,加之身体素质差以及外出务工难等原因,致使部分老党员致富能力弱,有的还是扶贫帮困的重点对象,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难以发挥示范和表率作用。

(二)党员教育管理松懈

一是经常性教育工作乏力。农村党支部虽然建立了学习教育制度,但大多没有得到认真执行,党员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而且“三会一课” 大多内容单调,缺乏针对性,准备不充分,局限于读报纸、念文件,基本脱离了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时间一长,党员党性缺乏,理想信念淡薄,发挥作用成为空谈,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二是基层阵地建设滞后。调查发现,农村党员活动硬件建设严重滞后,党员活动室设施简陋陈旧,活动功能单一不全,导致党员教育缺阵地、缺内容,而且大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党员活动经费严重不足,长期依赖上级党组织临时拨给,开展教育的保障措施不够完善,很难真正实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广大党员的头脑。

三是党员日常管理难度大。一方面,外出务工的党员管理难,目前,农村外出务工的党员数量大,村级党组织一般通过电话、书信等形式,不定期了解外出党员的思想工作情况,管理比较松散,一些在外党员长期处于失管、失控状态。另一方面,老龄党员管理难,有的思想原因不愿参加组织生活,有的身体原因无法参加组织活动,加之部分老党员生活困难,参加组织活动积极性不高,对自身的党性要求不断降低。受此影响,村级党组织在开展活动时往往面临着积极性不高、参与党员少的尴尬境地。

(三)基层支部自身建设乏力

一是村党支部书记“选优”难。当前,农村里年轻有为的“能人”们经济意识强于政治意识,个人意识强于集体意识、外出打工闯天下意识强于留守本土意识,一些村出现了能人不愿当村干部、选村干部缺能人的现象,许多支部书记对新政策、新技术都没有很好掌握,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比较低,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受到影响。二是基层组织设臵“覆盖”窄。据调查,现行的村级党组织设臵,普遍以行政村为单位设臵党支部,随着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和组织形式多样化,农村催生了大量产业化经营组织和服务组织,跨地区、跨行业、跨产业多种形式联合经营的模式不断增加,传统的基层党组织设臵模式已经不适应城乡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等新社会组织,一大批农村党员、优秀人才集聚其中,但在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的探索滞后于形势发展,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出现了“空白地带”。

三是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弱。一些村办公经费十分紧张,无钱办事的问题比较突出,村级党组织少阵地、缺经费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组织活动不正常的现象普遍存在,对老弱病残、困难党员关心帮助不够,以致形成了党员干部“说话无人听、办事无人跟,工作无人支持”的窘境,影响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四)村级组织领导能力不强

一方面,开展群众工作能力低。工作方式、方法陈旧。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些村党组织缺乏创新观念,没有摆脱传统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经常是“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不善于运用说服教育、民主协商、示范引导等方法做群众工作,使群众反映的一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群众对此不满意、有意见,引发干群矛盾,并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诱因。

另一方面,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弱。有些村党组织创新精神不足,进取作风减弱,“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思想比较突出,有些村党组织眼界不宽、信息不灵,领导发展和创新能力不强,对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意识不强、思路不清、办法不多,使村集体经济和村民生活徘徊不前。

三、村级党组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分析村级党组织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既有直接的原因,也有间接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大批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头脑相对灵活的中青年农民、党员进城务工、经商、办企业,虽然对于转变该地农民观念、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给村级党组织的建设带来了一定冲击,给党员教育、管理以及在本村发挥作用带来客观困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市场经济给农民的思想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部分农民的集体意识开始淡化,增加了村级党组织建设管理新农村的难度。

(二)执政资源被削弱。就政治资源而言,过去村级党组织代表国家行使的权力,如今有相当一部分职权被明确赋予村民自治组织,这种变化是对计划经济时期党组织包揽一切事务的修正,是我国政治文明进步的表现,然而村级党组织的机构设臵和领导体制并没有随之完善,客观上造成村级党组织执政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就权力资源而言,自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打破了农村生产资源高度集中的局面,农村土地等生产资源不再由村级党组织统一掌控,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十分困难,村级党组织能够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服务日益减少,削弱了村民对党组织的依赖程度,导致了部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下降。

(三)经济条件的制约。从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分析,经济条件明显的制约村级党组织建设的步伐。第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乏力。调查发现,农村有头脑、有技术、有本事、有门路的年轻人不愿在村里干事,千方百计外出找出路,致使农村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同时金融机构对农村贷款控制过严,使村里一些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很难申请到贷款,不能集中财力解决发展问题,使村里想发展但缺门路、无项目,造成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足,提供更多公共服务便成一句空话。第二,党员干部待遇偏低。当前农村矛盾错综复杂,党员干部的工作压力非常大,但村干部是没有编制的“干部”,待遇相对偏低,一年收入不高,又缺少社会保险与养老保险,与一些脱贫致富起来的农民相比,经济收入差距在拉大,这种“付出”与“回报”的不均衡,削弱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四)制度机制不健全。一是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在决策议事中往往是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在激励约束上奖罚不明或有奖无罚,在党内监督中缺乏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党支部书记的有效监督,在工作保障上缺乏对村级党员干部离任的有效保障等。二是考核机制不够科学。从农村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普遍建立实行了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制度,按照优秀、称职、不称职划分等次,但部分乡镇党委对这项制度指导监督不力,对村级组织考核流于形式走过场,有的凭印象考核甚至不考核等,不能真正反映工作效果。三是制度落实缺乏约束性。对于村级党组织日常活动制度的落实,比如组织生活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党支部联系群众制度、党员学习制度等,没有明确的监督执行办法和相应的约束措施,使得这些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产生随意性较大的问题,给村级党组织自身建设以及农村党员管理留下漏洞。

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际情况,要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的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水平。

(一)管教结合,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党员的先进性是我们党获得执政地位的基本条件,也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和第一要素,要全力做好党员发展和党员教育培训,改变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的问题。一是积极发展农村党员,不断壮大农村党员队伍。要把党员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先进分子和致富能手上,研究制定党员培养计划,把“有觉悟、会致富、能带富”的种养大户、个体工商户培养成党员,把在当地群众中具有一定威信的优秀党员推选进入支部班子,努力提高党组织的凝集力和感召力。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提高为广大农民群众谋利的本领。要针对县区、乡镇特点,探索农村党员队伍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把对农村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政策法规学习、科技培训等知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定期组织党员走进科技示范基地,办好“实践课堂”和“流动课堂”,组织科技人员巡回村组授课,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帮助农村党员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共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加快农村发展。

(二)放宽视野,切实选准配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农村党支部是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的组织形式,是农村的政治核心,农村党支部书记是村级领导班子的带头人,也是农民致富的领头人。在村党支部书记人选上,要注重政治素质,把政治坚定、办事公道、清正廉洁、乐于奉献、群众公认作为选拔村党支部书记的基本条件。同时,要注重把能够驾驭全局、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善于带领广大农民致富作为选拔村党支部书记的重要条件。要拓宽选用范围,采取适当形式,通过各种途径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除了需选拔本村素质较高、责任心较强、群众公认的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外,选派优秀大学生到村上任职,把优秀的县乡机关干部选调到农村任支部书记。

(三)民主决策,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决策能力。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决策的科学化,必须做到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相结合,决策前要广泛听取党员的意见,集中党内的智慧,要广泛听取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考虑和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集中广大农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对于集体资产、村级财务、村民管理等关系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要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让一般党员和群众了解实情,积极参与。要本着管长远、管方向、管用的原则,抓好制度建设,继承发展好制度好传统,不折不扣地加以贯彻执行,对一些不切合实际、过时不起作用的制度进行认真清理,真正建立健全几个操作方便、实际管用的制度,解决制度太多,难于执行的问题,用制度规范党员干部的执政行为和党组织的议事决策程序,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四)做强产业,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村党支部和村干部要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好发展规划,紧紧依靠广大党员和农民群众,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完善水、电、路、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入手,大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走产业兴村、产业富民的路子,积极发展农村特色经济,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同时要重视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

(五)协调发展,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统筹谋划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干部必须具备统筹发展的能力,除了要解决好农民生产经营中的农资供应、技术、信息、资金等问题外,还要对农村存在的就医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给予足够重视。积极整合农村社会事业资源,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帮扶救助和保障机制。注重建立社会稳定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以群防群治为基础、以农村民兵队伍为依托的社会治安服务体系和机制,形成较强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维护农村稳定的能力,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提高统筹发展的能力。

上一篇:党员先进性教育领导班子整改方案下一篇:孕产妇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