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挂点某乡村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2024-05-09

2015挂点某乡村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通用4篇)

篇1:2015挂点某乡村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为贯彻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部署,按照《xx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局牵头挂点xx镇xx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局迅速开展了创建生态文明村和村庄整治建设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部署试点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xx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下发到我局后,局领导非常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及时进村调研,了解试点村的实际情况,确定试点村工作方案,并向县有关领导汇报,争取县领导对工作的支持。x月x日,在县委xxx组织下,我局牵头召集挂点合山镇县属单位到合山镇政府开会,统一部署试点村建设工作,确定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方案,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规划先行,编制农村村庄建设规划

按照“节约土地、延续特色、尊重农民意愿、新建、整治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和按《广东省村庄整治规划编指引》要求,我局由xx副局长带队,组织技术力量对xx村现状进行测绘,并带领规划设计部门人员加班加点,积极做好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工作组通过与村民的多次座谈、问卷调查,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农民的需要,充分尊重了农民意愿,切实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较好地完成了规划设计任务。并指导其他村规划工作的开展,目前已有xx条试点村在我局的具体指导下,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

三、突出重点,开展村庄整治,抓配套设施建设

我局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从农民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入手,通过“四个一点”(政府部门支持一点、村集体拿出一点、社会各界赞助一点、农民群众自筹一点)办法解决试点村的建设资金,有重点、有步骤地组织开展“五改”(改路、改水、改房、改厕、改灶)工作。突出乡村特色,重点配套、建设好基础设施如道路、公共村场、文体活动、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禽畜集中圈养等。目前,xx村已投入资金约xx万元,已整治和美化了村前池塘绿化,建好村场巷道硬底化、休闲凉亭、篮球场、文化广场、休闲小公园、文化室以及xx公里硬底化村道,牧畜养作区目前已完成基础建设,现处在砌墙阶段。xx村的各项建设正在按计划顺利推进。

四、下步工作设想

1、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以大力整治和美化村容村貌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乡风文明,农村和谐稳定。

2、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后期管理,切实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工作成果维护好,全面促进全县农村富裕和谐、持续健康发展。

篇2:2015挂点某乡村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找文章到更多原创-(http:///)

为贯彻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部署,按照《xx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局牵头挂点xx镇xx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局迅速开展了创建生态文明村和村庄整治建设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部署试点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xx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下发到我局后,局领导非常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及时进村调研,了解试点村的实际情况,确定试点村工作方案,并向县有关领导汇报,争取县领导对工作的支持。x月x日,在县委xxx组织下,我局牵头召集挂点合山镇县属单位到合山镇政府开会,统一部署试点村建设工作,确定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方案,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规划先行,编制农村村庄建设规划

按照“节约土地、延续特色、尊重农民意愿、新建、整治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和按《广东省村庄整治规划编指引》要求,我局由xx副局长带队,组织技术力量对xx村现状进行测绘,并带领规划设计部门人员加班加点,积极做好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工作组通过与村民的多次座谈、问卷调查,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农民的需要,充分尊重了农民意愿,切实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较好地完成了规划设计任务。并指导其他村规划工作的开展,目前已有xx条试点村在我局的具体指导下,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

三、突出重点,开展村庄整治,抓配套设施建设

我局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从农民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入手,通过“四个一点”(政府部门支持一点、村集体拿出一点、社会各界赞助一点、农民群众自筹一点)办法解决试点村的建设资金,有重点、有步骤地组织开展“五改”(改路、改水、改房、改厕、改灶)工作。突出乡村特色,重点配套、建设好基础设施如道路、公共村场、文体活动、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禽畜集中圈养等。目前,xx村已投入资金约xx万元,已整治和美化了村前池塘绿化,建好村场巷道硬底化、休闲凉亭、篮球场、文化广场、休闲小公园、文化室以及xx公里硬底化村道,牧畜养作区目前已完成基础建设,现处在砌墙阶段。xx村的各项建设正在按计划顺利推进。

四、下步工作设想

1、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以大力整治和美化村容村貌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乡风文明,农村和谐稳定。

2、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后期管理,切实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工作成果维护好,全面促进全县农村富裕和谐、持续健康发展。

二○○六年十二月十五日

篇3:2015挂点某乡村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一、常德市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形式

第一,坚持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统筹部署,形成互动并进格局。常德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把市旅游局列为成员单位,每年制定了《关于依托新农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方案》。根据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旅发[2007]14号)精神,2007年8月召开了全市乡村旅游工作会议,明确发展乡村旅游是全市今后旅游发展的重点。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常发[2007]9号)要求“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点”。2008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常政发[2008]14号)。市新农村建设办、市委农村部密切配合市旅游局,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活动,如2008年“常德人游常德”活动、2009年首届中国·常德桃花源旅游节“世外桃源”田园休闲观光体验活动等。2009年,常德市把乡村旅游摆到了农村产业建设的优先位置,成为了常德旅游大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坚持乡村旅游点培育与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紧密结合,打造两位一体亮点。常德市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始终坚持与乡村旅游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已有2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形成了乡村旅游的雏形,基本上做到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也是乡村旅游示范点。安乡

C区———机会区,即产品绩效指标表现出重要度低而满意度也低的区域。这些并不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并不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此区域的指标有“银保富”参与条件、防灾防损工作、生活水平的改善等,对于这些因素,相关机构可视自己的发展方向而定,一旦它转化成B区(改进区)指标的可能性增大时,应当迅速做出反应,增加相关投入,保持既有的业务量;当它转化为D区(维持区)时,则应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适当维持即可。

D区———维持区,即产品绩效指标表现出低重要度和高满意度区域。落在此区指标有相关机构工作人员的服务、宣传工作、办理手续、银行对欠款问题的处理等,农户对这些方面的满意度评价较高,但其对农户的重要性相对较低。因此,如果相关机构拥有有限的资源,应将此区域的部分资源分配至高重要度的区域,从而改善其他指标的质量水平,锦上添花,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农户的整体满意度。

五、结论与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陕西省新型农村银保合作机制对农业生产的风险控制能力和资金支持能力还不能完全满意农户的需求,而问题主要集中在银保产品自身方面和银保产品的推广和使用方面。为促进我国农村银保合作机制的健康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从而增强保险公司和贷款机构对农户的服务能力。

第二,保险公司进一步完善理赔机制。目前保险公司只保障自然灾害对部分硬件设施的损害和投保人的人身意外伤害风险,而实际上农业经营还面临病虫害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故保险公司应适当扩大保障范围以满足农户需求;鉴于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大而多,保险公司可以适度提高保险费率,以提高其理赔能力。

第三,贷款机构适当扩大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由于农户自身的资金力量薄弱,农业生产收益底下、周期较长,故农户需要更大力度的信贷支持。

第四,重点支持进行大、中规模农业生产的农户。由均值分析可知,农村银保合作产品存在明显的规模效益,故实施方案应由广泛支持转变为重点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浩,李前进,吴莹.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互动机制研究[J].上海金融,2010(3).

2、沈洁颖.新型农村银保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0(9).

3、许立新,段爱明.

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互动机制的实践及发展对策[J].金融经

济,2010(10).

4、孙聚兴,赵玉娇.新型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探析[J].现代交际,2010(5).

5、曹喜望.管理科学中的数学模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陕西省设施蔬菜“银保富”试点项目实施情况的调查》(项目编号:2010G2-1)主要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县丰裕示范片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五景五乐”农家旅游,精心规划水上大型旅游项目,打造成环珊珀湖“梦里水乡”。桃源县茶庵铺示范片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野茶王茶产业为依托,突出茶文化特色,建设万亩大茶叶基地,开展采茶、品茶、购茶活动。

第三,坚持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紧密结合,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常德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坚持以特色高效农业为依托,先后形成了桃源茶庵铺示范片采茶游,桃源马鬃岭示范片柑橘采摘游,汉寿南湖示范片、安乡丰裕示范片水乡观光游,鼎城灌溪示范片花木观光游,澧县张公庙示范片葡萄采摘游等系列产品,实现了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与传统第一产业的完美融合。

第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做到公共资源共享。我们把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优先实施基础配套建设。目前,所有农业旅游示范点、星级以上“农家乐”和重点乡村旅游点基本都通上了水泥路、喝上了放心水、用上了充裕电。同时,大力开展农村“三清”整治活动,着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农村长期存在的脏、乱、差状况正得到逐步改变,为游客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

二、常德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

纵观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发展速度不快、旅游产品不精、旅游效益不高、服务水平较低等,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制约。

第一,缺乏强有力的主体。尽管各级干部认识到了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巨大空间和广阔前景,但是作为投资主体的多数农民特别是特色高效农业产区的农民对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认识水平不高,积极性不大,再加上农民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在投入力度上后劲不足。

第二,缺乏强有力的规划。乡村旅游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也是项目建设的前提,更是招商引资的关键,规划的好坏不仅决定着近期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而且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长远目标的实现。目前,常德市尚未编制《常德市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几乎所有的区县(市)也没有编制本区域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点更没有编制规划。

第三,缺乏强有力的政策。近年市财政虽然每年安排了1000万元旅游项目资金,但突出支持了柳叶湖、诗墙公园、桃花源、花岩溪等重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支持了办会办节、旅游促销、航线开发,而用于乡村旅游的资金很少。由于市县两级都没有设立乡村旅游专项资金,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工作的开展。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没有从土地利用、税费减免、贷款支持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乡村旅游基本处于自我发展、自力更生的状态。

三、加快发展常德市乡村旅游业的建议

第一,明确发展思路。以“绿色、生态、休闲、体验”为主题,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功能多样化、投资多元化、发展产业化为重点,依托农村的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农林牧渔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点,使乡村旅游成为常德市旅游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要科学谋划乡村旅游的总体布局,打造常德环都市农业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圈,培育几条农业旅游观光走廊,推出几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利用3-5年时间,全市建成20个特色鲜明、绿色生态、设施完备的乡村旅游点,形成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常德乡村旅游品牌。年接待游客达60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6亿元,

第二,编制旅游规划。聘请专业的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乡村旅游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设计,做到既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又因地制宜、重点扶持。同时,组织指导各区县(市)从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及客源市场等方面开展调查,以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示范点、示范村为依托,连接一部分旅游条件较好的乡村,把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融入到建设规划中去。由市旅游局会同农林等相关部门,开展全市乡村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普查,建立完善全市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库。

第三,实施政策扶持。市县两级财政设立乡村旅游专项资金,市级财政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每个区县(市)财政安排不少于500万元,主要用于区域与景区景点乡村旅游规划编制、重点乡村旅游项目的补助或贷款贴息、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奖励。对乡村旅游发展有潜力的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给予优先扶持,搞好水、电、路、气和生态环保等基础配套建设。以农村公路建设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为重点,推动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向休闲农庄、休闲林场、规模果园、绿色茶园、高效水面、庭园大户延伸,不断完善乡村旅游的配套设施。对乡村旅游点的产业建设项目,在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中优先考虑、优先安排、优先到位。将乡村旅游服务培训纳入农民素质教育体系,按照培育新型农民的要求,对乡村旅游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导游人员、民俗文化传承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专题培训。把乡村旅游与农村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今后对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实行政策倾斜,对纳入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建设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示范点、示范村,确定3年的乡村旅游扶持期,在扶持期内市县两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和乡村旅游专项资金给予乡村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扶持、重点扶持。

第四,大办示范样板。继续把乡村旅游办点示范与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点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各示范片点不同特色,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基地,重点把柳叶湖示范片办成乡村旅游龙头示范片,继续重点指导支持茶庵铺示范片和丰裕示范片的乡村旅游开发。对高效田土、高效水面、高效庭园以及特色农产品基地,重点是发展葡园游、橘乡游、茶场游、鳖村游等游园项目;对乡村文化氛围浓厚、古风古物丰富的地方,重点是发展民俗风情游,充分展现农耕文化、乡土特色、民俗风情;对自然风景名胜,重点是培育一批休闲农庄和休闲乐园,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对城郊区,重点是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依托,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体验农家生活。

篇4:2015挂点某乡村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然而, 我国大部分农村是由村民经过长时间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 受地理条件、生活方式等的影响, 是日积月累的有机体, 典型的乡村聚落。无论在表象上还是本质上, 乡村聚落都与城市聚落有很大的差异, 而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又是在“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开展的, 所以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挖掘乡村聚落空间的内在体系, 从而在规划时做到因地制宜, 有的放矢对规划工作者来说是很重要的。

规划师在新农村规划中不应扮演裁缝师的角色, 而应充当修补匠的角色。也就是说, 新农村规划决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 而是如何更好地完成聚落的完善。

1 聚落的定义及组成和发展

聚落是一定地域范围中人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汉书.沟洫志》中记载:“或久无害, 稍筑室宅, 遂成聚落”。《史记.五帝本纪》:“一年所居成聚, 两年成邑, 三年成都”。《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古代指村落, 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 它由各种建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 其结构和形态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条件的制约。”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 即农业与畜牧业相分离, 人类开始定居, 出现了乡村聚落。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使剩余产品有直接交换的可能, 于是, 集市出现, 并且集市有可能演变成城市聚落, 随着城市生产生活活动的复杂化和多样化, 城市功能更加多样化。

2 乡村聚落的地缘性及内部体系和功能混合空间

2.1 乡村聚落的地缘性和人缘性

早期人类的聚居是人们为了在自然条件下保护自己, 根据自然的特点而逐步建造形成的。人们总是选择那些对生活和生产来说最方便最有利的地方, 如河流、墁坡、有大片的水域或能够提供狩猎采集的森林等;人们总是要选择易于防守的地方, 甚至修筑人工地形 (沟渠、城墙等) , 有效地辅助聚落的防御能力。人类对自然的依附在乡村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无论是生产生活还是情感上都与大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以血缘氏族为纽带的族类聚居, 千百年来总是相对稳定在某一经过自然选择的地点上。

由于地缘、人缘等因素, 外来人口在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和工厂大量聚集, 虽然职业五花八门, 在居住地上形成村落化聚集, 形成河南村、安徽村、湖南村等;他们这种自然而然的聚集, 也充分说明了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存在千丝万屡的联系, 给了我们“聚”的缘由。

2.2 乡村聚落的空间特征和内在体系

聚落历经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变化延续至今, 在它的身后是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沉淀。各种宗教、宇宙观、空间概念、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等会反映在传统的聚落和住居当中。如我国大部分村庄都有自己的传说、故事和英雄人物等, 这些事物反映在空间上就形成了该村的标志:一口老井、一棵古树、一座庙宇、一对石狮等等, 它们都包涵着特定的意义。他们在聚落中位置以及分布方式不同, 所具有的意义就不同, 这些事物的配置、排列使空间形式化, 使场所秩序化, 如此聚落的纹理宛若天成。

乡村聚落空间的秩序是经过岁月的长久积累酝酿而成的, 相对于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受工业化冲击还不是那么严重。它们日常活动的空间还是人性化的小尺度空间:平房、狭窄的街道、村头小广场、十字路口大树下的空地等等。小空间更适合人门的日常交流, 这些场所是村民门忙碌一天后放松休闲的好去处。

乡村聚落的空间秩序是有生命力的, 是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见证和再现, 他们的背后是一整套完善的内在体系 (价值观、信仰等) 控制着村庄的格局, 这种体系本身就是村民所共有的空间概念, 将这个空间概念很好地转化为形式的聚落就是现存的一切。

2.3 乡村聚落的功能混合空间

工业化、城市化、现代技术和现代化交通的发展打破了农村的静态平衡, 村庄的边界很快被突破了, 宽马路、小洋楼、大广场等一并进入农村。为加快城镇化进程, 统一完善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 减少重复投资, 当前许多新农村规划采取拆乡建镇、拆村建乡、迁村并点等强行规划措施。这些措施出发点无疑是好的, 但农村不同于城市, 它自有一整套“聚”的内在体系, 并且有相应的空间形态与其协调, 这样的聚落能保证聚民的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进行。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宋以后, 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汴梁出现了店铺密集的商业街,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500多名不同行业和身份的人物在市井中忙碌穿梭, 他们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活动, “保险金融业”、“医院”、“政府部门”等等各种业态应有尽有, 一派繁荣和谐景象, 正所谓安居乐业。

如农村的大院落, 农民不仅要安放各种农具 (包括机动三轮、四轮等) , 还要喂养家禽家畜, 有些还要和池塘结合起来, 乡村生活与生产在土地和空间使用上的混合性是一种有效率的存在。又如乡村街道长期以来形成了平时人车混行、集市日又成了商业空间和谐场景, 严格的车道划分并不适应乡村的人性化街道。

3 新农村规划的几点思考

3.1 规划思路和方法的调整

由于村庄的物质空间的形成有其内在的支撑体系, 所以规划师要深入了解村民在村庄内的生产生活, 想象将来他们在空间中的各种活动, 并且可以将这样的“情景”连续起来形成模拟空间。农村规划不同于城市规划, 规划师要更注重自下而上和村民参与, 从调研到方案阶段, 规划师都要以农民为主体, 他们对村庄的发展、村庄的布局的建议对规划师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对功能分区的规划方法要慎用, 农村是有机形成的, 同样规划应顺其肌理, 如生产和生活混合, 商业和居住混合, 商业和生产混合, 祭祀和商业混合, 生产、旅游和娱乐休闲 (农家乐) 混合等。

3.2 保留生态空间

农村是生态生命线, 在做规划时不仅要保留农业用地、森林用地、矿藏资源用地、水面等保护区, 还要把昔日生命线系统 (水系、山脉、城墙、沟渠等) 进行统一调查, 划为不可建设区, 虽然有的已失去以往的物质功能, 现在可以把它们作为记忆与绿化相结合。

老井、古树、庙宇、宗祠……不仅是村民的精神寄托, 它们更是空间定位的基点, 不能轻易拆换。

3.3 积极组织人性化的“聚”空间

如果对待城市要大手笔的化, 那么对农村需要小细琢。街道、老井、古树、宗祠等是规划做文章的依据和基点, 把每家每户的入口同街道自然衔接, 使他们的交往空间由家门口、胡同口、街道边到村头大树下等, 形成一系列过度空间, 再由交往空间的点 (胡同口, 大树下等) 、线 (各级街道和巷道等) 、面 (庙宇前广场、大型集市等) 形成整个村落的交往的空间体系, 既自然又安全。把戏台、老年人活动中心、新增加的体育设施结合起来布置;把宗祠、庙宇和文化大院结合布置;把街道边大树下的广场与少儿游戏场地结合布置;将集市点与商业服务设施相融合……传统场地与现代化设施结合布置, 不断给村落增加新鲜血液, 使其生命有机体得到可持续延伸。

4 规划设计实践探索

4.1 项目概况

该村现有400余户, 1720人。人均耕地不足1亩。2004年底全村社会总产值1.5亿元, 集体固定产值达到6500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规划用地南北长616m, 东西宽550m, 总占地面积为34.3hm 2。

4.2 保留生态空间

从基础资料的调查到规划方案的制定, 规划人员都坚持以村民为主体, 充分了解他们的日常行为轨迹, 认真听取他们在村庄内各个场所活动的感受, 积极采纳他们对村庄建设的设想。该村的经济实力可以使他们重新开辟新的村址, 建设一个全新的村庄。为延续村庄命脉, 保存其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 不打破村民长久以来赖以生存的生命场所, 我们决定在村庄原址上做规划, 保留每一处老井、古树、庙宇、宗祠……

4.3 组织人性化“聚”空间

4.3.1 打破道路的功能分区

道路按三级设置, 各级道路及建筑出入口均满足无障碍设计, 便于老年人和残疾人通行。外围环路红线宽20m, 路面宽9m;主干路红线宽16m, 路面宽9m;南北向宅前路宽6m, 为了营造人车友好的交通氛围, 规划将网络化的宅前道路叠加在组团路网上, 主干路上不进行严格的车行道和人行道的划分, 而通过景观铺地设计, 绿化、小品、报刊栏, 座椅等设施限定人行与车行空间, 使人与车和谐共存, 见图1。

4.3.2 宅前宅后生活和生产空间

住宅层数均为三层, 每户建筑面积为402m 2, 每户都布置前后院, 前院宽为4m, 作为生活休闲场所, 后院宽为2.5m, 用来养殖家禽, 停放农用车和小汽车等, 满足村民日常生产生活活动的需要。

4.3.3 各级“聚”空间的组织

整个村庄的“聚”场所分为以下五个空间序列:新村公共活动空间———组团院落活动空间—街道旁边小尺度空间—小院—阳台私用空间, 这几层空间形成了由外向内、由动到静, 由公共性向私密性过渡的空间组合。新村公共活动场所 (会所、幼儿园、商业用地等) 充分考虑村民的日常活动轨迹, 并结合老村的原有设施布置;新村住宅多以4~6户一排的连排方式行列式为主, 规划采用了长短搭配、单元错落等设计手法, 两排房屋之间为绿化和硬化场所, 为村民营造丰富的就近交流空间;街道充分而巧妙地与原有“记忆”相结合, 并在街道两侧创造适合村民交流的场所, 为他们提供舒适的街头巷尾小空间, 见图2。

5 结语

随着新农村规划和建设的进一步深入, 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新农村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会更加健全, 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将使农村的传统空间得以更新和完善。

摘要:从乡村聚落空间的内在组成体系入手, 探讨广大农村“聚”的渊源和趋势, 以期对动态发展的新农村规划在空间的营造上及用地布局上提出有别于传统规划的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乡村聚落,思考,建议

参考文献

[1]腾井明 (日) .聚落探访[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毛刚.生态视野.西南高海拔山区聚落与建筑[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3]何镜堂.大学聚落研究[J].建筑学报, 2007 (2) .

上一篇:测评网六年级语文下一篇:梅州市2012年初中教师全员培训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