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2024-05-02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调查报告(精选8篇)

篇1: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前段时间吉林市文明办对吉林市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有关情况如下。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吉林市文明委高度重视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认真研究制定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努力优化文明环境,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呈现出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近3年来 ,全市78个乡(镇)、1400多个行政村中,曾创建全国文明(乡)镇4个、全国文明村5个、省级文明镇39个,省级文明村58个,市级文明村138个。

一是文明素质不断进步。随着村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行为习惯在不断向好,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不断增多,休闲方式逐渐多样化。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唱歌跳舞、健身娱乐成为了一道风景,农村的“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村级文化场所扎实开展。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和政策法规宣传及市直各部门组织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开展,使农民的政策、法制、科技意识不断增强,运用政策、法律、科技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二是创建活动日趋多样。各地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形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比如红叶文化活动、金色文化活动,各民间文艺团体创作编排的舞蹈、戏曲、音乐快板、歌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深入人心。星级文明户评比、好媳妇、好婆婆、好儿子等系列创建活动载体,使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进村入户,深得人心。运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我们的节日”,组织开展花会、灯会、庙会、歌会、社火等民俗文化活动,让节日更富人文情怀,让农村更具情感寄托。

三是阵地建设更臻完善。各地加强了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大院建设,90%的村建起了农家书屋。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一些村镇设立了“好人榜”,各中小学校建起了“文化墙”或文化长廊,以优美的方式,充分表达了农民向往的美好生活。同时,一些村子建起了“百姓讲堂”,以身边人的感人事迹,传播崇德向善的道德力量。整合电视、广播、手机、宣传栏、小广场等各种有效的载体,开展宣传活动,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是文明卫生意识渐浓。农村经济条件的好转带来外部环境的极大改善,近十多年农民建房多数是砖混结构,公路沿线结构房屋比例约占90%左右,即使在最偏远的村,农民的居住条件也有了很大变化,农民改水、改厕等成效较明显,农村“脏、乱、差”的形象得到扭转,涌现了不少美丽乡村。村民着装、饮食、习惯逐步向城市化转变,特别是青壮年农民,文明卫生意识与城市居民越发接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覆盖。很多青壮年进城务工,长期不在村子里,留守的老弱病幼人员居多,老年人的主要任务是照顾晚辈读书学习,休息时间往往满足于看看电视、打打麻将,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村社活动室因活动主体缺乏而有闲置现象。

二是受物质利益的影响,一些村民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关注度不高。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潮影响,有些村民往往唯金钱论长短,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虚的、空的,即不顶吃又不能喝,没什么用,搞不搞都行,不如有时间挣点钱来的实际。同时,宗教势力在有些地方向农村蔓延,争夺精神文明建设阵地的现象不容忽视。

三是文化队伍比较匮乏,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持续动力不足。现阶段抓精神文明建设的队伍编制不够,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的专职人员特别少,而且交流学习机会不多,综合素质不高。同时,部分乡镇宣传委员不固定,处于经常换、经常走的状态,使文化阵地宣传、教育、辅导、娱乐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是受一些历史传统中的不良因素影响,一些村民的陋习仍然存在。部分人的文明素质差,不愿意遵守道德规范,婚丧嫁娶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封建习俗沉渣泛起,盖房出殡要选择风水宝地,娶媳嫁女要选择黄辰吉日,占领着一部分农村、农民的思想和精神文化领域。

五是经费保障力度不够,制约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目前,文化阵地建设有较大的提高,但用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专用资金有限。比如,有的村虽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场所,但设备不全、图书更新不及时,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部分边远乡村没有文化活动室,没有图书阅览室,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少载体,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难以开展。

三、下步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一是突出宣传教育内容普及。要用好县乡媒体和农村大喇叭,评身边好人、讲好人好事,揭坏人坏事,具体生动宣传核心价值观。运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和文艺活动,发挥“文化墙”、公益广告牌等宣传载体作用,营造浓厚的精神文明建设氛围。适应“新媒体”、“微时代”的要求,积极运用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方式传播核心价值观,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内容覆盖面。加强农民群众法律知识、文化科学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宣教,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是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善于发现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精心打造“好人品牌”,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通过道德榜、百姓讲堂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的道德热情,培育和传播乡贤文化,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正能量。每年重点培育一批“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文明庭院、星级文明户等,着力实现“十三五”期间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全市村镇总数量50%以上的目标,示范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

三是建乡规民约,促移风易俗。发动农民讨论制定乡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并依靠“一约四会”参与民间事务的调解、监督与服务,推动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遏制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整治农村封建迷信、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等丑恶现象,

四是培育骨干队伍,提高工作能力。要采取设立编制、横向交流、组织培训、内部挖掘等方式,建强县乡(镇)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骨干队伍。发挥村民代表、村民小组联络员和“五老”人员作用,构建群众认可度高的精神文明建设队伍。按照“找、请、推”相结合的办法,组建起乡贤队伍,大力弘扬乡贤文化,发挥乡贤队伍在道德示范引领、抵制不良风气、化解矛盾问题中的积极作用。积极推动城乡共建,鼓励引导群众文艺团体、文明单位与村子结对子共建,实现优势资源向农村流动。

五是落实保障措施,推动工作持续深入。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全年重点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充分调动广大干部投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骨干作用、贤人能人带动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将村镇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文化建设情况作为村镇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作为文明村镇评选重要依据。市财政落实专项资金对工作成效显著、群众满意度高,形成特色品牌的村镇给予资金奖补。

篇2: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一、基本现状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近年来,南江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农民致富奔小康”这个中心,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我县共创建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最佳文明单位2个,市级文明单位3个,市级文明社区1个、集镇1个、村2个,县级文明单位(社区、村)2个。

(一)思想观念不断进步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精神方面的消费逐步增多,休闲方式逐步多样化。就是在边远乡镇,也有不少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健身娱乐,“坝坝文化”较为火热,村级文化活动也开始发展。由于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和广泛开展宣传政策法规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开展,农民的政策、法制、科技意识不断增强,运用政策、法律、科技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二)活动形式日趋多样

正月初七“灯火节”游园活动、万名群众环城长跑、中国四川光雾山红叶节等主题突出、参与性强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各文艺宣传团体创作编排的金钱板、音乐快板、歌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农民读书节”和“迎奥运、促和谐”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等,使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入村入户,深入人心。

(三)阵地建设更臻完善

加强了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大院建设,新规划建设了12个乡镇文化站,为光雾山镇铁炉坝村、元潭乡字库村、侯家乡姜家大院捐赠图书30000余册,并建立了规范的图书阅览室。加强了县内赶场老年拐棍宣传队、南江镇女子秧歌队、长赤镇腰鼓队、元潭乡唢呐龙狮队等民间文艺团体建设,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传统文化颇具特色

我县精深的红军文化、独特的楹联文化、丰富的民俗文化等凝聚了十分厚重的文化底蕴。南江诗词楹联学会发展会员137名,建成了4个楹联文化村,完成了300副永久性对联入户悬挂,相继在5个村、2个镇、1所学校、2条街道、2个景区开展了楹联文化创建活动,为南江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确定了“舀火纸、爨坛戏、杂耍、说春”四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二、存在问题

我县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南江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相比,都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重视不够,认识偏差。一些乡镇,尤其是经济和基础建设较为落后的乡镇,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对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在干部队伍建设、设备资金投入等方面,偏重经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做到两者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使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形成了“两张皮”。

2、投入不足,基础薄弱。一是缺经费。目前乡村两级财政十分困难,无法筹集到资金建设文化阵地,有发展之心而无建设之力。乡镇以上各级投入以“送”为主,送戏送书送电影等,用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不多,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二是缺阵地。边远乡镇大多缺乏文化设施,就连一些原本已经建设起来的文化设施,也因缺乏足够的资金,没有很好的保养和管理,无法发挥作用;大部分边远乡镇没有文化站,村没有文化活动室,社没有图书阅览室,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少载体,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难以开展。

3、队伍不力,主体缺乏。部分乡镇没有专职的宣传委员,使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等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加之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使农村文化活动失去主体。现阶段留守在家的老年农户担负的主要任务是照顾晚辈读书上学,休息时间也仅满足于看看电视、打打麻将,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很多村社文化活动室因缺乏活动主体名存实亡,使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巨大反差。

4、观念不正,陋习抬头。由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应严重不足,乡、村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下降,导致一些地方不良风气蔓延,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格格不入的现象屡见不鲜:封建迷信开始抬头、办酒风盛行泛滥、赌博风越刮越烈。一些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错位,崇尚科技文化知识的氛围不浓,农民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热情不高。

三、对策建议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

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特别要重视边远乡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才能扎扎实实地把我县精神文明建设推向前进。

(一)深化认识,做到“三个到位”

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努力扭转两个文明建设中“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坚决克服对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观点,真正把精神文明和经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资金投入到位。政府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各乡镇要着眼于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建立各级财政拿一点、后盾单位帮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投入机制,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机制,保障农村精神为文明建设的正常开展。三是工作落实到位。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软任务”变为硬指标,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列入对各级各有关部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指标化、定量化,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建立一整套系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定期检查,年底总评。

(二)提高素质,狠抓“三个教育”

围绕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这个核心,大力开展“三个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一是思想教育。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教育和指导农民,提高他们认识社会的能力,消除固有和封闭、保守的旧意识,形成改革开放、共同致富的新意识,增强他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二是知识教育。通过多种媒体和形式,加大对农民在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及党的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增强他们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抵制封建迷信及邪教的能力。逐步破除封建迷信,阻止乱建坟墓、庙宇,大操大办红、白喜事陈旧陋习,形成崇尚科学、摒弃陋习、追求文明进步的良好风尚。三是道德教育。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村规民约等为主要内容,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农民讲社会公德、讲职业道德、讲家庭美德,争创省级文明县城、市级卫生县城、国家生态县城和中国旅游经济强县。

(三)优化载体,开展“三项活动”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贵在不断创新。创新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形式,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一是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构建和谐南江为目标,在全县范围内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窗口”创建和“十大孝星”、“十佳公婆”、“十佳媳妇”、“十佳丈夫”、“十大孝星”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弘扬感恩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关心老人、尊敬老人的良好氛围,形成以德报怨、促进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努力发展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广泛开展送戏、送电影、送书、书画展览等活动,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大院”和“万村书库”建设工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更加可亲可信、深入民心。三是开展“和谐新村”、“和谐农家”创建活动。按照“标美公路进村、文明道路入户,人饮工程进村、安全饮水入户,农网改造进村、电视电话入户,环境整治进村、美化家园入户,特色产业进村、富民项目入户,科教文卫进村、文明新风入户,民主法制进村、遵纪守法入户,党的建设进村、党员帮扶入户”和“致富星、平安星、和睦星、科技星、计生星、卫生星”的要求,深入开展“和谐新村”、“和谐农家”创建活动。

(四)建好阵地,把握“三个关键”

篇3: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一、“政策理解”方面

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政策和内涵的理解程度不高。统计数据显示:77.5%的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基本政策只了解一点, 20%的农民表示一点不了解。从农民获取政策信息的途径来看, 主要以新闻媒体宣传为主。可见当地政府对相应政策的宣传不到位, 大多数农民对这一政策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入。

二、“新农村建设现状”方面

1) 家庭收入明显提高, 但相对河北省平均水平总体偏低。调查数据显示, 承德农民人均年收入900以下的占45%, 900~2800元的占37.5%, 2800元以上的占17.5%。从调查的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看, 主要以农产品收入为主, 其次是养殖业, 其它收入所占比例较少。这说明当地产业结构不合理, 要想尽早脱贫致富, 还应该是走产业支撑的道路, 实现农产品、果品的规模经营, 联合发展。

2) 家庭支出项目以子女教育、医疗、家庭日常开支为主。普通家庭很难承受如升学、疾病等项目支出。农村的家庭日常开支比重也较大, 恩格尔系数较高。说明农民的生活品质相对较低。另外, 在人际交往花费较大, 个别受访者表示这方面的支出甚至超过了购买生产资料的支出。

3) 农民获得科技知识的渠道少, 且培训满意度低。很多农民表示当地很少组织相应的技术指导或培训, 有些参加过的人员中一半以上表示对培训的结果不满意或一般。这说明当地政府提供的培训或者实用性差, 或者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接受能力, 或者费用高, 或者只停留在表面文章。

4) 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所提高。调查资料显示, 农户几乎都有了电视及洗衣机, 七成农户家里开通了有线电视。农民大都享受了免征农业税及粮食直补优惠政策, 八成以上农户认为这一政策对改善生活有效果。农民几乎全部参加了农村医疗保险, 但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报销情况满意度不高。

5) 农民对当前的生活状况基本满意。但是因为一些聚众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习气的存在, 再加上农村开展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又少, 使得打麻将成为农民在闲暇时间中的一种主要娱乐方式, 影响恶劣。这说明宣传科学、健康的文化活动工作非常重要。其实农民对什么是乡风文明有自己的见解, 如治安良好, 家庭和睦, 邻里友好, 尊老爱幼等。

6) 农民业余文化生活较简单。调查数据显示, 67.5%的农民认为业余文化生活一般, 其中主要以串门聊天、看电视为主, 有组织的集体文化生活较少。

7) 村容整洁方面有待提高。农民的饮用水质量得到较大提高, 大多农户饮用的是自来水和自己井里的水, 饮用河湖水的情况几乎没有了。农村清洁能源使用率较高, 32.5%的农户使用柴禾做饭, 用煤气的占40%, 用沼气做饭的家庭占27.5%%。这说明当前农村中清洁环保的新燃料正在逐步普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及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不高, 调查显示, 仅有10.5%的家庭用上了卫生厕所。

8) 农民对本村村庄规划九成以上认为一般。这说明对村庄合理规划、发挥地域优势是今后一项重要工作。当地农民对所在地的基础设施 (路、水、电) 等的建设速度较快, 农民对此的满意度也很高, 但表示居住地道路的配套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9) 民主管理方面主要是形式上进步了, 内涵上有待提高。农户对村干部满意度较高, 50%的表示满意, 25%表示基本还行, 但是由于一些村干部以权谋私, 一些干部缺乏现代管理思维等, 15%的农民表示对本村村干部不满意。村干部选举尽管从形式比较规范, 但由于有拉选票现象的存在, 部分农户认为村民主选举不公平。这说明相当一部分村的民主选举只是流于形式, 这是值得上级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

三、“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建议”方面

1) 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积极性较高。当问到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您尽义务的时候, 大多数农民表示无条件接受。这说明我们需要加强宣传, 使得广大劳动人民知道什么是新农村建设、如何进行新农村建设。

2) 农民非常关心村务管理工作, 如医疗卫生、村级财务收支、治安管理、村民选举等。这说明健全村民会议制度、党建工作制度等村级管理制度, 加强村务管理的透明度, 是非常必要的。

3) 农民在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困难较多, 其中最多的就是资金、科技及人才, 他们构成当前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主要障碍。这为我们指明了今后工作的方向。如何提高资金投入和科技下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4)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当前农民最希望政府在生产中给提供的帮助就是资金和技术, 除此之外就是组织农产品销售、劳动技能培训等。农民最希望政府为自己做什么呢?根据调查资料显示, 农民最希望政府做的一个是医疗一个是教育, 再有就是社会保障。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方面正在影响着我们农民生活的质量, 也构成今后工作的重点。

篇4: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一、我县乡村文明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工作措施,形成强大合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健全齐抓共管机制。把乡村文明行动列入今年全县实施的重点工作和民生实事之一,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列出财政专项资金,建立“一村一档”任务台账,健全乡镇(街道)干部、村干部和群众党员包片区、包村庄、包街巷的责任机制。二是强化宣传发动,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印制8万余份《致全县人民群众的一封信》,逐户发放;在县电视台开设《我眼中的乡村文明》专题栏目,从百姓视角介绍典型经验做法,曝光脏乱差现象;另外,还通过设置大型宣传牌、张贴标语、悬挂横幅、编印《情况交流》等形式,切实增强宣传密度,提升文明意识。

(二)开展提升年行动,提升整体水平。一是清脏治乱集中整治全覆盖。采取“示范片区、典型示范村先行带头,整体达标村、环境治理村随后跟进,干线两侧、政府驻地树立标杆,进村道路、村内街巷严格标准”的方式,组织机关干部、广大群众和保洁人员群力行动。二是城乡环卫保洁一体全托管。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县政府与昌邑市康洁环卫工程有限公司签订托管合同,建立起“政府统管、市场化运作”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新机制,环卫工作市场化运作,打破了原先乡镇街道各自为战的局面,整合了资源,节省了人力物力,使农村保洁工作形成了长效机制。

(三)突出三个重点,培育文明风尚。一是突出道德建设,弘扬文明新风。充分考虑农村实际,围绕“孝”、“诚”两大重点,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婆婆”等道德评选活动。大力宣传表先进典型,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二是突出素质提升,培育新型农民。积极推进“新农村新生活”教育培训工程,结合农村现实问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活动。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各类涉农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育一批技术工人和创业型、技能服务型、生产经营型人才。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乡村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存在一些问题。

(一)群众环卫意识还不强。通过广泛宣传和整治,大多数群众增强了卫生健康意识,认识到环境卫生对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影响,但少部分群众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生活陋习还未根本改变,环境卫生保护意识还不强,主动、自觉参与程度还不高。

(二)监管机制还不全。调研中发现有的乡镇的村规民约不健全、监管措施不到位,与托管公司配合不密切;监管部门督导不及时,保洁人员管理滞后,致使清理力度不大、整治深度不够、清扫覆盖不广、遗留死角太多、垃圾清运迟缓等问题出现。

(三)经费投入还不足。现在我县各级投入以“送”为主,送戏送书送电影等,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与县城相比农村精神文化活动太少。在文化发展上,城乡投入明显失调,文化设施分布不匀,呈现出从城镇向乡村逐渐衰减现象。

(四)文化下乡力度还不够。一是文化下乡次数还不够多,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二是文化下乡的内容针对性不强、创新性不强、贴近性不强。三是文化下乡培训度太低。在形式上,搞演出活动的多,办培训、辅导的少。

三、对策建议

(一)要依靠群众巩固清脏治乱集中行动成果。一是提高群众认识,规范群众行为。借助正在开展的驻村帮扶、教育帮扶、“乡村文明、巾帼先行”、“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充分发挥新型农民学校等阵地作用,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要修订完善符合本村实际、群众认可的村规民约,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提升乡村文明建设水平。二是坚持依靠群众,主动自觉保护环境。可以通过开展卫生评比调动村民的积极性,结合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创新有效的活动载体,在我县乡村中内开展每月一次的卫生检查暨“清洁家庭”评比活动,通过上门检查,对每家每户卫生情况进行当场打分,并分成三档,归档并在村部宣传栏公示,年度平均分到达一定额度的清洁家庭予以公开表彰奖励。

(二)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农村保洁机制。一是细化工作职责。科学制定加强保洁公司管理的系列制度,加强对农村环卫一体化运行监督监管,提高清扫保洁质量和管理效率,确保取得预期效果。乡镇(街道)可以指派一名副职和村干部负责此项工作,密切配合托管公司,协调解决有关事项,尤其是监督好保洁员及时到岗、定期清扫等方面问题,切实督促保洁员履职尽责,做到卫生清理全天候、无缝隙。二是完善考核办法。建议城管部门建立对康洁环卫工程有限公司按质量付费的考核机制,制定严格的信用评定制度,每月考核一次,按考核成绩支付服务费用,督促保洁公司履职尽责。

(三)要加大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一是要筹集资金。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硬件设施是基础,资金投入是关键。在今后的创建工作中,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坚持以项目资金为依托,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补贴资金,实行财政补贴一点,群众投资投劳出一点,社会各界捐资一点的多元投入方式,积极探索市场运作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政府积极推进。建议政府部门把文化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在设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财政专项资金,以政府的手段着力改善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坚持行政化、市场化、社会化相结合,建立“党政齐抓、市场主导、社会共建”的推进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进一步畅通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渠道,大力引导社会资金兴办乡村公共文化设施。

(四)要加大文化下乡力度增强针对性。一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建立覆盖城乡、城乡一体化的服务网络,让送文化下乡、送戏(电影)下乡、送科技下乡常态化、制度化,让免费开发的图书馆、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成为文化惠民的乐园;二是提高文化下乡针对性。在下一步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中,可以针对农村和农民的需要,选择群众看得见的文化事例、听得懂的艺术语言、信得过的人物典型、用得着的产品和服务送下乡,还要有针对性地动员农民群众积极响应、广泛参与其中,把先进文化和舞台精品送到农民群众的生活中。三是丰富形式壮大文化服务队。注重培养农村文化能人和积极分子,组建腰鼓、舞龙舞狮、书画等文化队伍,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指导。

篇5: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桓台县精神文明办公室

根据桓办《关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调研的通知》要求,桓台县委宣传部与县文明办、县文化局组成联合调查组,深入六个镇一村,对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桓台县委县政府按照重在建设,以立为本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入手,自觉地把精神文明建设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相结合,求实创新,锐意进取,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保持了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情况是好的,态势是健康向上的。

1、坚持以德育人,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几年来,我们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教育干部和群众,结合实际,制定实施了市民文明素质教育五年规划。一是狠抓了农民文明素质教育。从市民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抓起,狠抓了农民文明行为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抓宣传、抓教育、抓养成、抓管理,使全县农民的文明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二是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宣传活动。特别是围绕“三德”教育,投资3万余元把文明公约、文明家庭格言、十不守则、移风易俗规定等印制成精美的宣传招贴画向全县11万农户发放,以及在镇村主要驻地街道、生活小区设置了1000余块道德规范宣传牌等做法,较好的塑造了新时期桓台农民诚实守信、文明开放的崭新形象,促进了农民文明素质的提高。

2、重视文化投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我县把加强城镇文化建设当作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抓手。一方面把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纳入乡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对已有文化设施的管理,确保农民群众有文化活动场所。另一方面坚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仅今年以来,为农民群众演出300余台次,放映电影620余场,发放科技书籍340册,计生服务200多人次,免费写(赠送)春联2000副,送医、送科技下乡180余次。其中,与县计划生育局联合举办的“桓台县计划生育下乡文艺演出”活动,围绕“学邹平、过千亿”工程和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融入新内容,采取新形式,创作新节目,到各镇巡回演出五十余场。电影公司通过企影联姻、政影联姻等形式积极开展的农业科教电影“千片进村活动”,受到了群众的普遍好评。周家镇荣家村成立我市首家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依托日用品和农资超市,设立娱乐、健身、旅游、储蓄、医药等多个服务项目,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为广大村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探索出了一条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另外节假日农民自发组织文艺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起风镇夏三村多少年没搞过文艺活动,但06年春节,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秧歌队锣鼓队,深入企业、社区为群众演出。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使广大农村跳出了娱乐型的“小文化”框框,而且构筑了融科技、教育、法律、卫生于一体的“大文化”框架,满足了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方面的多层次需求,极大地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科学文化的发展和广大农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

3、加强环境整治,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大加快。一是文明一条街活动成效显著。2002年以来,结合省、市文明办组织开展的农村“文明一条街”活动,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双文明示范村建设“文明一条街”创建活动为重点,加快村庄改造步伐,鼓励有条件的村庄按照城镇化要求实行整体搬迁改造,使小城镇建设沿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方向发展,80%的村庄都建起了符合“六个一”标准的中心大街,有条件的镇建起了街心游园和绿地广场。二是农村“三个一”建设扎实有效。04年以来,按照省市文明委的统一要求,在全县农村集中开展了“三个一”创建活动。对乡村建设一条文明街、一个电子小康书屋、一个垃圾处理系统做了全面的安排部署,特别是突出了一条文明街的建设。县文明办协调县司法、计生局、科协、农业局等单位搜集整理了六大类宣传内容,汇编成册,印发到各镇,完成“文明一条街”两边文化的制作工作。同时,县文明办确定了六个典型村作为试点,为全县“三个一”创建活动全面推开树好样板。索镇镇花园村投入22万元在两条街道两侧新安装了路灯,在文明广场内部及周边设置了各式各样的铁制健身设施,新建了门球场、蓝球场等健身设施,村内道路两边高档不锈钢文化宣传牌。果里镇东边村针对街道较窄的实际,在百姓房前屋后用水泥刷制了50余块文化宣传牌,并选择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制作了直观易懂的墙体漫画,投资5万元对村内绿化进行了升级改造,并完善了垃圾定点收运设施,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其它创建活动相对滞后的镇主动带领部分带头村到花园、东边、后金、西马等先进村进行学习交流,全县的创建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截止到目前,全县已有270个村实现了“三个一”,超过了全县村庄总数的80%。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桓台县委县政府历来重视农村水、电、通讯及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基础设施

1进行改造舍得投入,到目前全县农村电话装机容量达到125412门,85%的家庭安装了直拨电话。公

路通车里程达到1057公里,客运线路52条,运营车辆337台,1-10月份客运量达281万人次,年

增长率达到30%。四是镇村容貌综合整治效果明显。有三个镇成立了环境容貌综合治理办公室和执法

中队,层层落实责任目标,并把综合整治列入了百分考核。加大绿化美化力度,仅2005年,各镇就

铺装人行道5.05万平方米,硬化道路61.64万平方米,新增路灯1621盏,植树49.71万株,新增

绿地80.85万平方米。县综治办采用明查、暗查、联查、复查、抽查等多种形式,每月对各镇村容

貌治理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并予以通报,确保农村容貌有人抓有人管。

4、创新形式,农村星级系列创建活动更加扎实有效。近年来,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

善了“十星级文明家庭”的评选标准及规范化管理办法。在“家庭自评、小组互评、评委审核”的定星评选程序基础上,各村建立了星级家庭创建档案。县文明委统一印发了十星级文明家庭标准,并实行动态管理,对不合格者收回标牌、证书,并撤销其荣誉称号,保证了星级家庭的先进性、代

表性。田庄镇大庞村坚持18年评选“十星级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活动,并

印发光荣册,制作精美看盘,发至文明户,鼓励先进,带动后进,使评先树优活动近二十年长盛不

衰。

5、常抓不懈,农村社会风气有了明显好转。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破除陈规陋习与建章立制相

结合的原则,注重依托村镇“红白理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广泛深入地开展以“六提倡、六反

对”和“三讲一树”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活动,使农村社会风气有了明显好转,喜事新办,丧事

简办,神事不办已蔚然成风。田庄镇大庞村、唐山镇贾家村几十年如一日,提倡厚养薄葬,弘扬文

明新风,坚持由村委会或理事会为村民操办白公事,简化形式,节约人力物力,受到了村民的普遍

欢迎。

6、重视选树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我县历来重视典型示范,典型带动在农村精神文

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几年来,在尊老敬老、家庭美德建设、民俗改革、科技致富等方面选树典型

1000余人。仅今年以来,结合全县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选树了共产党员先模人物60余人,尊老敬老好儿女80余人,在县内报纸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并选拔事迹突出的典型组成报告团在全县巡回报告,受教育干部群众达到十万余人次。典型宣传,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促进了农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农村孝敬老人、邻里互助、关心集体、富而思进、人

心向上的人和事不断增多,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精神文明建设的覆盖程度不均衡。由于全县镇与镇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村与村之间自然条

件、经济条件、认识程度不一致等原因,造成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不一样。有些经济基础好的村

精神文明的重视程度要好,村民的文化生活相对丰富,软硬件设施明显较强,反之有些经济基础差的村对精神文明的重视程度、村民的文化生活及文化设施等相对较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精神文明

建设工作的开展。

2、部分镇村干部对精神文明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农村干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

巨性、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任期内注重短期效应,认为

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能立竿见影,不如抓物质文明,摸得着,看得

见,体现政绩明显,于是对精神文明建设号召多,落实少。

3、农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文化设施跟不上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有的镇特别是自然村,由于受经济条件制约,硬件建设投入少,文化阵地少,设施老化,无法发挥作用,一些乡村的文化

活动场所形同虚设,没有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

提高,在无处可去可乐的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乘虚而入,侵蚀人们的思想。有些封建迷信活

动也打着弘扬民俗文化的幌子借机敛财、贻害百姓。

4、农民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缺乏必要的规划、措施和手段。一方面部分

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如随地吐痰、便溺、乱倒垃圾、不遵守交通规则等,与现代文明要求形成鲜明的反差,另一方面是教育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整体素质缺乏必要的措施和手段。

5、一些镇村的社会风气有待进一步改善。个别镇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现象等有

所抬头,丧葬复古现象也很严重,有请阴阳道士念经超度的,有邀流行乐队、地方戏班演出的,弄

得烟熏火燎,吵得四邻不安。个别子女为赡养费斤斤计较,为照顾老人互相推诿,闹得兄弟反目,妯娌失和,老人寒心。

以以上种种问题,说明我们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依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需要切实加以改善

和加强。

三、措施与对策

1、建立和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首先要完善领导机制,解决好谁来抓的问题。各

级党委、政府要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把工作责任落实到人。改进工作方式,强化服务意

识,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加实效。二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解决好抓落实的问题。搞好村级组织建设,特别是党支部、村委会的建设,使之成为能够带领农民进市场、勤劳致

富,进行三个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三要发挥群众组织作用,解决好合力抓的问题。充分发挥

村委会、民兵、妇联、共青团组织以及其他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形成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各基层

组织协调运行,民主管理新体制。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健康、进步的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2、加强镇村环境建设,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分阶段实施、按

能力建新、有重点改旧、全方位整治”的要求,加强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把集中整治与加强管

理结合起来,注重日常维护,巩固整治成效。通过行之有效的乡规民约来规范村民的行为,改变农

村公共卫生无章可循、无人监管的状况。要加大执法力度,对于违章搭建、破坏公共设施等行为,不仅要进行舆论谴责,而且要严格予以惩处。建立保洁队伍,除了做好日常保洁工作之外,还要定

期组织村民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大扫除,清理卫生死角。县综治办要继续加大检查力度,并把检

查结果列入千分计奖考核。

3、深化民俗改革,树立农村文明新风。加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工作。要严格区分合法宗教信

仰和非法迷信活动的界限,坚决禁止有组织、大规模、集体性的封建迷信活动,进一步净化社会风

气。在殡葬改革方面,要针对某些地方仍有存在的葬仪铺排的现象,健全管理规范、加大执行力度、完善服务设施,防止变相回潮。在婚丧嫁娶方面,要继续通过村级红白理事会来加强引导,通过修

改完善有关村规民约来加强群众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进一步树立农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神

事不办的新风尚。

4、加快文化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要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形成以乡镇文体站

为龙头、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农村文化网络。要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努力做

到有场所、有设备、有管理、有活动、有效益、有吸引力。重点抓好影剧院,图书阅览室、文体活

动中心、文化夜校的建设。村级文体设施建设要结合农村三个一工程,按照“三室”(图书室、广播

室、综合活动室)、“一台”(农村小戏台)、“一校”(现代文化夜校)的要求,建设综合性、多功能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把设施建设作为“民心工程”落到实处。

5、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充分利用农民夜校、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农技推广服务

站等教育培训资源,鼓励支持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民营机构等组织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形成多渠

道对农民培训的机制。依托产业发展,重点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

动力转移、输出前的定向、订单培训。充分利用各种科技智力资源,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引导教

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努力培养造就一批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

6、继续开展星级系列评选活动。文明户是文明村镇的基础,创建文明村镇要从创文明户抓起。

只有抓好文明户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才能进村、入户、到人,才能落到实处。要继

续认真开展星级系列创建活动,组织各村镇继续把这项活动扎实开展好。要以明星镇村为旗帜,树

典型,带全面,不断扩大先进面,推动农村整体创建水平不断提高。要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

育活动,大力弘扬先进,鼓励上进,对农村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要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并进行大张

旗鼓的宣传。

定义

包括农村思想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它是相对于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来讲的。是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随着物质文明建设发展而发展的。一方面,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广大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思想观念的解放,开拓

了视野,渴求建设新生活。另一方面,物质文化建设的发展,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不断提出新任务和要求。二者之间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目前,在农村中抓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抓好乡规民约的制订,这是农村精

神文明建设一种好形式,是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好方法;同时还要抓好农村集镇文化

中心的建设,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办好农村集镇文化中心势在必行。还要抓

好先进典型。争做五好家庭、模范个人的活动在我国广大农村展开,把中华民族崇尚文明、追求文明、建设文明的行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我国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仍面临着

巨大的困难和任务。比较低下的农民文化程度;封建的、落后的、愚昧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再加上部分农村干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都将严重地影响农村精神文明

篇6: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汇报

一、目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

1、三软。一是思想上疲软,一些干部尤其是乡镇领导对精神文明建设认识还不到位,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识还不够强,精神文明工作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落实起来不要,县、市热、乡镇凉、农民冷的现象仍然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二是考核上手软。在加快发展上,一切以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奖励标准,而精神文明建设则往往作为一项软性指标加以布置,有走过场的考核,而无激励措施,因此基层单位则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当作可有可无的软性指标来对待。三是经济上腿软,由于镇村财力匮乏,目前村一级已经没有可单独使用资金,而乡镇一级财政也仅仅保开门、保吃饭,不可能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2、三旧。一是形式旧。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接受教育的程度有了较大改善,农村常住人口主体大都为初中文化程度;同时,由于电视等现代设备的普及,群众能够欣赏到更加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因而欣赏水平有所提高,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广大农村,仍然是几十年前一直延续下来的花船、小戏、狮舞、铜器等活动,对农民吸引力不强。不少农民把喝酒、打麻将当作休闲娱乐。还有一些农民则把焚香拜佛、求签许愿当作传统文化,农村封建迷信重新抬头。二是载体旧。除了文明乡镇、文明户、文明单位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得到了重视外,还缺乏更多更完美的活动载体,这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相适应,不能完全满足广大群众求知、求乐的愿望。三是内容旧。目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够贴近群众要富求富的现实,不够贴近群众,需要克服小胜即满、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的现实,不够贴近群众公民道德素质急需提高的现实,不够贴近纠正农村人口现状的现实,由于生产技术和现代化机械的广泛使用,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富余人员,为了生存,年富力强的男性青年走向城市,成为打工一族,农村社会成员构成发生变化,人口主体为妇女、儿童和老人,而被忽视的正是这一主体,因而群众参与度不高。

3、三少。一从业人员少。由于机构改革的深化,人员大量精减,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人员严重萎缩。而风光几十年的农村电影队、文艺宣传队等团体已成为散兵游勇。直接从情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工作的干部队伍人数减少、组织力度减弱。二是直接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人员投入的精力少。近几年来,县里把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作为提拔任用干部的一个主要条件,使直接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同志受到冷落,严重地影响了这一群体的积极性,导致了精神文明建设队伍业务上不专、经济上不富、政治上不红这一现状。三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阵地少。由于投入严重不足,教育阵地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大多数的文化大院活动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影响了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强化四个创新,保持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力

1、制度创新。xx县精神文明建设各项管理规章形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己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表现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无规划,乡镇企业精神文明创建无规章,少数获得荣誉的单位,成绩到手,工作到头,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为适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发展,就必须适应形势,创新机制。XX年,xx县制定了《xx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五年规划》,同时,制定了文明创建的各项规章制度和《xx县精神文明建设考核细则》,成立了xx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县长任主任,县委、政府、人大、政协的分管领导任副主任。各乡镇也都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实现了文明创建的新突破。

篇7:建瓯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汇报

中共建瓯市委文明办

近期,我办就当前如何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深入实地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年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

多年来,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主要围绕抓好公民道德教育,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善村容环境整洁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活动等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坚持宣传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抓好农民道德教育。每年我市都结合元旦、国庆等法定喜庆节假日、“9.20”公民道德宣传日、“3.5”雷锋特殊纪念日等,在农村组织开展大型的文艺汇演等文化下乡活动和为民服务的道德实践活动,对农民进行教育;同时针对性的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深化公民道德教育。先后开展了“争当文明建瓯人”,“三讲一树”,“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和“六提倡、六反对”移风易俗活动,“新建瓯人教育”活动等;此外还通过一些创新活动载体,如开展信用村、信用户的评选活动,开展农民道德评议等活动,推进农村公民道德建设。

2、坚持共建带创与联动推进相结合,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每年我市都组织发动各级文明单位开展共建带创”、“四联五挂”等文明共建、以城带乡工作,先后发动100多个文明单位和200个“四联五挂”单位与96个村开展结对活动,在科技、人才、资金、信息上帮助农村加强文明建设,如完善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农民俱乐部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改善农村环境建设等。仅去年各级文明单位向农村捐助 资金就达30几万。目前,我市共有省级文明乡镇6个,地级文明村镇9个,建瓯市级文明村镇15个,同时小桥洽沥村、徐墩下碓村被确定为省级文明新村示范点,徐墩镇被评为全国文明乡镇。

3、坚持典型示范与以点带面相结合,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根据我市实际情况,按照以省道、国道沿线乡镇、街道、村为重点,逐步推进的办法,我市开展“整治村镇卫生,优化人居环境”主题活动和六提倡、六反对”移风易俗活动,同时以徐墩镇创全国文明村镇经验、小松镇创卫生村镇经验、东游镇“夕阳红”文明督导队的做法和经验、芝山街道城乡结合部整治工作作为“整治村镇卫生,优化人居环境”主题活动示范典型向全市进行推广,同时我市还确定了13个行政村,做为文明新村示范点、7个行政村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认真开展创建工作,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倡导文明新风。

4、着力破解农村文化“四难”,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针对农村目前的现状,我市变“应急”为“对接”,充分发挥科技农坊、超市、个体书店、乡村医疗所等群众流动量大的窗口,开辟“百姓读书角”,为群众读书看书提供方便,破解农民群众看书难问题;立足基层,扶持、培育、发展、规范民间文艺团体,深入开展“20217”工程,即整合20支民间文艺演出队伍,变“送戏”为“种戏”, 破解农民群众看戏难,让全市217个行政村每年可以看到一场以上的演出;借助外力,变“单打”为“合唱”,破解农村看电影难,发动社会各界力量筹集资金,破解农村看电影难。目前,全市已投入8万余元添置放映设备,改善放映条件,并在每个乡镇成立一支“新农村电影小分队”; 筹措资金,强化服务,变“一时通”为“长期通”,破解农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创造出许多在值得推广的典型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农村还普遍缺乏文化娱乐活动。农村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农民业余时间相对较多,他们需要学习、交流,需要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来充实自己,迫切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精神生活。但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农村没有文化设施及活动场所,文化构建环节薄弱,文化娱乐活动单调,大多数农民只能以看电视、打牌来消磨时光。而且近几年由于部分群众参与“六合彩”赌博,并屡禁不止,既伤了民财,也毒害了农村的风气。

2、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乏资金投入。税改、林改之后村级财力普遍困难,从事公益事业的经费难于筹集,难以安排出资金用于精神文明的硬件设施建设。同时由于“公众事业公众办”的集资机制和方法还不完善,造成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投入普遍不足,致使农村卫生状况较差与现代文明要求形成鲜明的反差。如部分村镇没有垃圾池,没有垃圾处理设施,改水、改厕还没有完全达标等。

3、农村社会风气缺乏正确有力的引导。一是部分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产生错位。特别是部分青年农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勤劳致富思想、守法经营的美德有所弱化。二是崇尚科技文化知识的氛围不浓,少数地方因为目前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好工作,而且花费很大,等 问题致使“读书无用论”的想法增多。三是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时有出现。少数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却缺乏健康的精神追求和科学民主的生活方式,出现了婚丧喜欢庆大操大办,搞封建迷信、赌博吃喝等不良风气。

三、对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目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这些问题,究其原因分析,我们认为,除了农民自身素质不高、农村发展不够和社会转型期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影响外,从工作上看也还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下一阶段我市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强化以下几点。

1、创新载体,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一要结合农村实际,加强活动载体创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要摆脱精神文明建设的被动局面,克服虚而不实、空对空的毛病,必须精心设计和选好建设的活动载体,要运用多种形式,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载体的选择必须是群众喜闻乐见和有吸引力的。活动载体的设计,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要能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带来实惠,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素质,这样才能激发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近几年我市坚持开展的“文明村镇”、“文明生态村”、“文明信用村镇户”、“星级农户”创建活动,评选“好媳妇、好妯娌、好公婆”、“道德评议会”、“三坛”改“书坛”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载体。二要加强阵地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农村宣传文化阵地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村入户的桥梁,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文化设施硬件设施的投入,着力加强农民俱乐部农民夜校、村镇文化站、阅报栏、老年活动 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阵地建设,同时加大城市文化设施城乡共享的力度。三要认真开展“三下乡”活动。文化下乡活动满足了农民的一些文化需求,但要使“三下乡”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同时又要跳出娱乐型的“小文化”框框。必须加大科技含量,引入科技、教育、扶贫、普法、计生等人文学科、构筑“大文化”框架,更多层面地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做到以娱乐型教育农民,以实用型引导农民。在“三下乡”活动中,要注重培养植根农村的文化、医疗科技骨干人才,帮助农村建立自己的文艺团体和组织。如建立柑桔、葡萄等果蔬协会、流通组织等。

2、强化建设,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一是移风易俗,认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以整治村镇脏、乱、差为突破口,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在农村中推广“道德评议会”的做法,不断推进文明村镇创建。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逐步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实现村容整洁。二是结对帮扶,为村民办实事好事。组织各级文明单位与试点村结对帮扶。重点帮助农村建设文化俱乐部、改善文化条件,建设公共设施、硬化村级道路,治理环境卫生、美化村容村貌,加强新农村书屋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文化俱乐部建设、电影放映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科技信息进村工程、文明单位对口帮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实事。如协调农办、建设局、环保局等部门要密切配合组织实施农村垃圾整治工程,在沿江沿溪的每个乡镇所在地建设一个符合卫生要求的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场,并形成垃圾收集处进的运行机制,各行政村要建立规范的垃圾池,制订村民卫生公约,使村容村 貌有明显改观。并采取有力措施把改路、改水、改厕、改圈、改建旧房等工作抓好,提高实效。三是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进全市。通过在我市南雅村、徐墩村、际下村等7个社会主义新村示范点,推广徐墩镇创文明村镇经验、小松镇创卫生村镇经验、东游镇“夕阳红”文明督导队的做法和经验,继续开展公民道德标兵、信用村镇、信用户等评选表彰活动,树立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典型,用先进典型来带动全市。

3、强化素质,倡导农村文明新风。

篇8: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文化部曾提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基层文化建设的目标, 就是建设体现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层文化。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在提高群众文化层次和政治素质的作用不可忽视。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构建起与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生活方式, 使经济的发展植根于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深厚基础上, 其中心环节是提高人的素质, 离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是不可思议的。

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 各级财政部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 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 在取得不少成就的同时, 目前我国基层文化建设, 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 总体上仍是个薄弱环节, 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总体上还不相适应。文化不能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这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文化滞差”现象。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也不例外, 基层文化建设更是当今文化事业链带中的薄弱环节。在部分农村,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文化生活还很贫乏。而且, 文化的真空地带是没有的, 健康的文化活动开展不起来, 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就会在这里徘徊。文化式微, 则经济不兴, 扼住当地社会的发展命脉。法轮功曾在全国各地传播、漫延, 给社会、给人民造成极大危害, 许多无辜的生命成为法轮功的牺牲品。这一桩桩惨痛的教训都说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不去占领阵地, 反动的、迷信的、腐朽的文化就会乘虚而入。前车之鉴, 后事之师。

2 研究方法和假设

本次调查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结合——调查问卷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在五个地点共发放问卷500份, 收回有效问卷476份, 从中抽取100份进行统计与分析, 调查范围为四省市部分农村, 部分资料来自于村民讲述、官方资料等。

3 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因素分析

从问卷反映的问题看, 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 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农民文化活动和文化内容相对贫乏, 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 文化体制以及文化机制不顺不活, 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农村文化建设相对落后的现状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也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要求。

一直以来, 基层党委、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为活跃农村文化, 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较, 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4 中央和地方领导政策与其具体实施对精神文明建设影响分析

(1) 有关职能部门对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研究不够。

农民文化消费群体结构、消费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但文化部门对农民文化需求的研究却显得滞后。大部分地方只是在年节期间开展一些活动, 完成上级布置下来的任务, 群众参与率低。

(2) 各级对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升华。

由于某些领导往往只重视“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的考核和拥有一票否决权的工作, 不少地方领导对于农民文化需求状况认识不足, 存有偏见, 认为农民文化需求不高, 文化工作、农民文化艺人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

(3) 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阵地脆弱。

中央关于“各级政府的文化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1%”的规定难以落实, 造成农村文化事业严重“贫血”。曾经深受农民欢迎的农村广播系统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绝大多数已经瓦解, 个别村广播虽然存在, 但也基本上是“聋子的耳朵”。

5 乡镇自身对精神文明建设影响分析

(1) 乡镇文化专干“不专”, 农村“艺人”得不到发挥, 影响工作效果。

乡镇文化站是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 但缺乏相应的人员编制和经费预算, 工资待遇和工作经费得不到妥善解决。由于乡镇机构改革, 人员精简, 文化专干不专职, 农村文化艺人得不到培养和发挥, 在精力上、时间上都不能有效地投入到文化工作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组织指导, 农村文化工作有进一步萎缩的可能。

(2) 农民的文化自觉性不强。

平日里农民除了看电视, 少有其它文化娱乐活动, 缺少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 不良文化抬头并滋生蔓延, 传统陋习根深蒂固, 农村不和谐因素增加。 一方面由于文化生活缺乏, 现阶段一些农民以打对调、赌牌、喝酒打发日子, 给农村带来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 一些地方愚昧迷信活动抬头, 有些农民则求神拜佛, 热衷于封建迷信活动, 腐朽思想蔓延。

6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6.1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公益性和服务性特点, 应坚持以下原则: (1) 服务农村原则。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 把服从、服务于发展农村经济的“第一要务”作为基准点。 (2) 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出发, 切不可搞“一刀切”。 (3) 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精神文化生产的第一目的是追求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 要大力宣传和扶持具有较强思想性和较高审美价值、社会效益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坚决取缔思想性和审美价值差、社会效益不好的精神文化产品。 (4) 创新原则。农村形式的发展快速多变。新科技成果不断介入生产、工作领域。文化互相渗透, 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不断深入农村, 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社会结构在发展变化, 坚持创新原则十分必要。

6.2 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要有适应农村文化需求的政策和规划导向

当前, 以农村生活为题材, 反映农民生活, 为农民所喜爱的文化艺术产品少之又少。有关部门应该制定优惠政策, 对从事此类文艺产品生产的予以必要的倾斜, 如对在农村进行演出的团体, 或以农民为服务对象的文艺作品生产在税收方面给予减免。同时, 通过奖项设定等调控手段, 如通过评选“当代农民最喜爱的歌曲、电视剧、艺术家”等活动, 鼓励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 每年开展几次农村文艺的调演。

6.3 改革和调整乡镇文化管理体制, 扩大行政村文化机构职能的设立

必须尊重和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 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要转变文化工作仅仅依靠宣传文化部门来办的观念, 积极引导科技、教育、卫生、广播、政法等部门广泛参与基层文化建设活动。要改变文化活动单纯搞娱乐的做法, 将知识性、教育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通过举办科技讲座、科普展览、田头恳谈、道德论坛、法制讲座、实用技术培训等多种新颖有效的形式, 改单向灌输为互动参与, 牢牢吸引农民。

6.4 调整投资方向, 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当前, 发展农村文化的主要责任是县、乡、村三级。但大多数县、乡目前基本上是“吃财政饭”。期待中央和省级政府能研究如何在现有的财税体制下, 通过必要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转移支付”解决农村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每年有计划地办一些农民真正得实惠的文化项目。在资金分配上, 对到农村演出场次达一定数量的演艺团体实行以奖代拨, 避免撒胡椒面的做法。

6.5 建设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

农村各种文艺骨干和基层文艺表演团体是繁荣广大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 维持着最基层的文化演出市场。因此, 一要切实加强对乡、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 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 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 稳定和发展专兼结合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 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造就更多更优秀的文艺骨干力量, 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以巩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二要大力发展壮大农村基层文艺表演团体, 这是繁荣广大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 要积极贯彻落实文化部关于发展壮大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有关政策措施, 大力支持、扶持农村各种民间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发展,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表演话动, 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三要稳定和充实农村文化工作队伍, 着力培养文化人才, 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文化机构工作。切实帮助和解决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逐步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

6.6 加强引导, 培育农民的文化自觉

随着农村物质生活不断提高, 农民在文化需求方面也产生巨大变化, 政府应与时俱进地改变相关政策, 积极引导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主体, 才能更好地创造出更多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形式, 最大限度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针对农民生产生活的特点, 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时间, 结合实际、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及节令假日特色, 并为群众喜闻乐见, 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基层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庭院文化和民间体育、艺术比赛, 引导、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 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讴歌农村巨大变化、反映农民真实生活和情感, 深受广大农民喜爱的文艺作品来。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 支持农民群众兴办农民书社、农村文化沙龙等群众组织, 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大力普及科技知识, 引导农民认清封建迷信的实质和危害, 抵制各种封建迷信活动, 积极引导、民办公助、税收优惠、培训骨干、表彰奖励等方式, 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

6.7鼓励社会力量兴建农村公益文化设施和提供文化服务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各级政府应转变观念, 拓宽思路, 制定优惠政策, 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 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的新体制。

7 结语

在这次实地调查中, 我们几个成员深刻地感受到目前我国农村精神文化的建设的滞后, 感受到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缺乏, 感受到他们对充实生活的渴望。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刻不容缓!同时我们相信,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 随着政府的足够重视以及农民自身的努力, 农村的精神文化面貌将会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程贵铭, 朱启臻.当代农民社会心理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氨、铵盐第二课时下一篇:关于遇见你是我的幸运作文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