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

2024-05-0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精选8篇)

篇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提出“三个倡导”是我们党顺应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期待、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建设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对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价值是体现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个范畴,它反映的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马克思早就说过:“„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从哲学意义 上讲,价值体现的是现实中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我们说某种事物或现象具有价值,就是因为该事物或现象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成为人们的兴趣或目的所追求的对象。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 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集中反映一定社 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精神,体现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价值观对人 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并由此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 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

我们一般把价值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价值观,另一类是核心价值观。在一个国家和社会 的价值观体系中,各种价值观的地位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有些价值观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从 属地位,它仅仅体现社会某个方面或领域的价值取向和追求,这种价值观我们就称之为一般价值观; 另一种是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它引领和统率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社 会制度和社会公民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体现着这个国家或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精神追求和基本价值 理念。这种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就叫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决定性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这种核心价值理念支撑着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从更深层次影响着全体国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根本上来 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它们都体现了社会 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遵循。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它们又是相互区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总和,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的内容比较系统全面,具有理论化、系统化的特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则比较抽 象概括,具有高度凝练性、简洁性的特点。也正因如此,我们党虽然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各界人士仍然多次呼吁尽快概括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八大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为基础,明确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层面规范了我们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核心价值追求。

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立足国家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 明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目标,我们党在过去曾经把这个共同价值追求表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宏伟目标,这个宏伟目标从价值追求角度来说就是要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就 是说经济上要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要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要越来越和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符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 发活力、振奋精神的价值目标。

第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是立足社会层 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自成立起,就把带领人民实现自由、民主、平等写到自己的旗帜上,并为之而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 党又把这些目标写到社会主义旗帜上,使之成为激励人们发愤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 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越来越强,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维护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正 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这种新期待、新要求,我们党更加自觉地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深 入扎实地体现到党的各项理论和实践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十八大报告则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 国伟大实践的集中价值体现,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

第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是立足公民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全体公民的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尤其是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如何形成社会的主流 价值观、如何把公民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成为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 要课题。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在全社会倡导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2006年3月,胡锦涛 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讨论会时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提倡热爱 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了规范性 阐述。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党从社会公民层面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 十八大正是在继承和发展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需要,从公民层面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和价值理念 的新发展。

三、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帮助全党和全国人民 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 实意义。

第一,“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它不仅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而且更是指导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完善人生旅程的理论 指南。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鸿篇巨作中,还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都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道德观理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开拓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认识的新境界。

第二,“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 的冲击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过去许多人常常把自由、民主、平等这些概念当做资本主义的“专利品”来看待,认为它们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其实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认识。一些西方国家也正是 利用了这一点来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攻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深刻 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它脱胎于资本主义但又与资本主义有着 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继承和发展人类一切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本质意义 上来讲,只有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平等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而资本主义制 度下的所谓民主、自由、平等是虚伪的、靠不住的。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应对西方错误价值观的冲击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第三,“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进一步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凝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将产生十分巨大的作用。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 深刻变化,这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多变 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在这种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条件下,只有大力 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 共识和思想共鸣,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当代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特征、形成及其重塑

当代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以笔者理解,它既有社会共性,又有群体特性:

一是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热爱家乡、热爱母校为起点进而自然延伸到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是以拾金不昧、讲求诚信、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助人为乐、注重发挥团队精神等日常道德行为培养为范畴的集体主义教育;

三是以热爱学习、崇尚科学、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理想主义教育。

上述三者既有历史的传承性、又有鲜明的时代性。毋庸置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学生中依然占主导地位。然而,又确实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爱国主义教育抽象化。当代中学生,大多是“90后”。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大多数觉得抽象而茫然。

二、集体主义观念淡漠化。主要表现在:1.不爱惜集体财产、国家公物;2.以自我为中心;3.个人利益;4.过分注重自我张扬。

三、理想主义教育功利化。当今不少中学生的心目中,读书学习或者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自己。短期目标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经济奖赏,长期目标是为了将来能够找个好工作、有个好前途。

我认为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家庭因素。如今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七八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个人至上、唯我独尊的性格自然而然养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缺乏团队精神与集体观念。

二是社会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集体意识、集体主义观念早已日趋淡薄。再加上现实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作为心理成长转折期的中学生很难做到独善其身。

三是学校教育。以成绩优劣评价学生,决定学生未来命运;以教学质量和升学率高低来评价一所学校的价值导向,事实上一直在主导着多数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如何有效重塑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小事做起,讲求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首先就要从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对家乡、对母校的热爱之情入手,进而升华到对民族、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循序渐进,注重核心价值教育的层次性。七年级作为起始阶段,主要以养成教育为主线,通过学习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初步培养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八年级作为发展阶段,在继续进行养成教育的同时,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学生的品质。九年级作为升华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与理想教育。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课堂教学,发挥教师核心价值教育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始终都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主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是每一位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古人说得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只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这些孩子心中真正生根开花,我们的国家未来才会大有希望。一个人人崇尚主流核心价值,文明富强的中国才能够真正得到世界的敬重!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立足国家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是立足社会层 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是立足公民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政教处编辑整理 2014、3

篇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为基础,明确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层面规范了我们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核心价值追求。

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立足国家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 明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目标,我们党在过去曾经把这个共同价值追求表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宏伟目标,这个宏伟目标从价值追求角度来说就是要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就 是说经济上要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要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要越来越和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符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 发活力、振奋精神的价值目标。

第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是立足社会层 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自成立起,就把带领人民实现自由、民主、平等写到自己的旗帜上,并为之而不懈奋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又把这些目标写到社会主义旗帜上,使之成为激励人们发愤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 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越来越强,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维护公平正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正 是适应广大人民群众这种新期待、新要求,我们党更加自觉地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深 入扎实地体现到党的各项理论和实践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十八大报告则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依法治 国伟大实践的集中价值体现,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

篇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

一、友善的思想溯源

友善从广义上指与人为友,待人为善,即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宽容的伦理道德。狭义上特指个人的德性或品行,人与人在善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友好情感。在甲骨文中,“友”本义指朋友,“友”的字形组成是一人之手外加另一人手意指相互帮助。“善”指吉祥,暗含善良、友爱之意。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不乏友善思想较为精辟的论述。具体体现在“仁爱”和“和谐”的理念中。孔子推崇 “仁”,主张“仁者爱人”,即关爱别人,并将其视为人的内在本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指自己的想法不要强加于人,先礼后人,先人后己,这是做人的准则。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推崇“仁爱”的集大成者。他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尊老爱幼,宽容待人,人人有爱。“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亦彰显其对人类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兼爱非攻”思想进一步体现了对“仁爱”理念的继承和弘扬。自古以来,“和谐”是人类孜孜不倦的目标追求,它与“友善”相伴相生,更是友善思想在历史变迁中的生动再现。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到 “天时地利人和”到“神形合一”,继而上升到“万邦团结, 和睦相处”分别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内心、国家民族四个层面阐述了和谐友善的价值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里主张人类要认识自然、 尊重自然进而保护自然。人与人要“以和为贵”,宽容处事,尊重待人,正如那句俗话“和气生财”。个人内心的和谐推崇心态平和、恬静淡然,讲究“三不”即不争、不气、不恼。国家民族的和谐以“和平共处、亲善和睦”为基础,追求“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理想。

在西方,友善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对友善思想的探寻可以追溯带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继而提出“德性是知识”的观点,并认为德性是对“善”的一种追求。“无人自愿作恶”是他信奉的理念,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立足于自身的优良品行,现实中的人之所以作恶,在于缺失德性,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善”的真正本质。在他看来,“善”的最高层面是达到幸福的状态。柏拉图与苏格拉底拥有类似的观点:人生来是善良的。对友善思想阐述更为细致的是亚里士多德。在他看来,友爱“它就是某种德性,或者是赋有德性的事物;或者说是对生活所必需的东西”。[2]同时他将友善分为三类,即因有用的友爱、因快乐的友爱、因德性即善的友爱。对于前两种类型的友爱,亚里士多德肯定了它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存在的意义,但他更推崇第三种类型的友爱,并提出幸福是最高的善。从中世纪到近现代,甚至到后现代, 友善思想是与人、人文精神、人道主义等相辅相成的概念。突出“人”的主体性,强调对“人”的人文关怀,主张人道主义思想,无一不是友善思想在“人”的层面的具体体现。20世纪伦理学家弗洛姆说现代社会是“非人”的社会, 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缺乏友善,因此他提出“拼命的工作,尽情的去爱”的观点。除此以外,西方社会还存在许多思想家或流派亦提出了对“人”友爱的思想。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的内涵意蕴

十八大用24个字简洁明确的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不可分割的层面进行理解和把握。友善虽然属于个人层面的范畴,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体现出新的内涵意蕴。我们可以从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 个人与自然四个维度来理解友善的现代意涵。

(一)个人与自身维度理解的友善是指自我友善

有一句网络流行词说:“我们要对自己好一点,因为生命真的很脆弱”。这里面真实再现了自我友善即对己友善的真谛。自我友善的理解很简单,通俗点讲就是自己对自己好。就是说人根据自身条件,使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得到满足。物质上,就是要吃饱穿暖,满足自身基本的生理需求,不必为了一些外在的因素苛刻自身。珍惜生命是自我友善的基础和前提,亦是自我友善的本质体现。 精神上,注重“修身养性”,学会排解生活压力,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轻松愉悦的生活。追求精神世界里的轻松和自由。

(二)个人与个人维度理解的友善是指人际友善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不是单独存在的孤立的个体,因而不可避免的要与其他人进行交往。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社会不良风气日益滋长,道德冷漠的阴影笼罩在人们身边。在这种阴暗的氛围中,友善是消除不良社会现象, 化解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不仅体现在亲朋好友之间,更多地体现在陌生人之间。人际交往要心怀友善,做到真诚待人。现代社会中,对人际友善的理解要把握几点:首先,尊重他人,即在法律规定原则下尊重他人的意愿和选择。这是人际友善的前提和基础;其次,真诚对人,即真实诚恳,不弄虚作假,信任互助。这是人际友善的具体要求;最后,宽厚待人,即用宽容之心,从容不迫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人际友善的最高境界。以上三点是认识人与人之间友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个人与社会维度理解的友善指社会友善

友善思想辐射的范围不能仅局限于个人之间,更应该上升到社会层面。我们每天刷微博、浏览社会资讯,可以看到暴力血腥的事件无时无刻围绕在我们身边。例如: 2013年厦门BRT公交车爆炸案, 造成47人死亡,38人受伤;2014年3月1日发生的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造成31人死亡,141人受伤;今年河北肃宁发生特大枪击案,给无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失。这么多事件的发生,说明我们社会不安定、不和谐的因素大量存在,迫切需要友善的精神食粮进行支撑。对社会友善,不仅是指对社会上无辜群众要友善,更是每个人都要相信社会是美好的、光明的,社会的构建需要人人都怀有友善之心;相信党和政府是社会友善的维护者和倡导者。我们的社会是公平正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些缺乏友善之心,侵犯过群众利益,危害社会安全和稳定的人必然受到法律惩治。当今社会,文明和谐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我国正处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当中,而社会友善无可避免的成为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

(四)个人与自然的维度理解的友善指生态友善

古人推崇“天人合一”,要求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现在我们也讲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很早就提出人与自然关系的论断。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人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4]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日程。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涉及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纳入其中。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列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好中国”, 并把生态文明提高到五位一体的地位。那何为生态友善呢?生态友善是可以说是生态文明的代言词,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要以生态为友,与自然为善,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自然规律是生态友善的第一要义,保护生态自然是生态友善的目标追求。现阶段,生态友善是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与自然只有和谐友善相处,社会才能健康持续发展。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的时代意义

友善作为一种价值观,具有历史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友善被赋予时代意义。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和转型期,友善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内容之一,体现出以下几点时代意义。

(一)友善是优化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呈现出两种状态:一类是在自己的亲人、爱人、友人之间和谐相处,而与陌生人交往则态度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另一类则是与陌生人之间亲切交流,相处融洽,而忽视对家人、亲人、友人的关心和问候。以上两种状态都是病态、不健康的。友善应该无时无处不在,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的友善态度应该贯穿到社会中的一切人。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次热心的扶持、一次轻微的帮助,都是友善思想落实到行动当中的具体体现。友善作为一种价值观,能够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潜移默化的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处事行为,同时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提高人们的友善意识,消解社会心理矛盾。友善提倡从他人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理解和宽容是构建友善价值观的基石,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化干戈为玉帛是其目的。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可以说友善成为优化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二)友善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内在支撑

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由于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开放性和盲目性等特征,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许多弊端。如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假冒伪劣产品事件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出现等。中国的市场经济需要友善价值观的维护和支持。只有建立在社会互信基础上的经济才是健康、可持续的。友善能温暖现代人的心灵,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关系。友善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支撑体现在“尊重、真诚、宽容、礼让、互助”上面。这10个字不仅体现在个人与个人上,更体现在个人与社会领域。 友善传达的是共同开展社会生活的意愿,传递的是一种平等的爱,人与人之间只要存在有爱之心,社会将会变成美好人间。

(三)友善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价值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要贯彻友善的价值理念。建设 “美丽中国”要从建设“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做起,坚持可持续发展,友善的对待资源,友善的对待环境,决不能走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建设,要坚持与生态为友、与自然为善的价值理念,在尊重人与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和谐文明的生态环境。恩格斯早就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5]人们往往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社会和生态效益问题,造成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应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者统一。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友善的价值理念主要表现在:发现自然之美;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三个方面。发现自然之美是前提和基础,自然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认识到自然之美,才能更加懂得珍惜自然、爱护自然。尊重自然是本质要求,违背自然规律,将会受到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和报复。保护自然环境是应有之义,只有坚持开发和保护两者统一,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才能实现。

摘要: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亦是现代公民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党的十八大将友善纳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友善虽然属于个人层面的范畴,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友善从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四个维度体现出新的内涵意蕴。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和转型期,友善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内容之一,友善是优化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内在支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

篇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核心价值体系 科学内涵

【中图分类号】G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1]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2],并且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当前的国际局势来看,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冲突愈演愈烈,西方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在隐蔽中加强。从国内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结构不断更新,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群众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进一步增强,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不可避免的趋向多样性,我们唯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转化为社会各方面的自觉行动,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引领社会思潮和社会行为的价值取向。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复杂的经济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决定了社会复杂的意识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结构,其中客观的存在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被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以及中间阶级的意识形态。而阶级阶层的意识形态的核心层面就是价值体系或价值观念体系,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的多种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体系。”[3]。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多种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高度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价值体系。

2.1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

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问题。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而马克思主义作为最科学、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胡锦涛强调:“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1]面对当前意识形态相互渗透的复杂形势,我们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灵魂地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才能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才能有效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指导权、主动权。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条红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依据作出的价值选择,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时代观为依据形成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我国优秀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实践相结合形成的价值准则。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

胡锦涛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个人理想是一个人对未来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想象,代表个人利益,反映个人需求,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个人理想的多样性;国家理想是一个国家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和目标,它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反映统治阶级的要求。统治阶级利益的特殊性决定了国家理想不可能与全体人们的理想相一致。但在社会主义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只有将个人理想引导靠拢到共同理想,才能凝聚社会各个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动员整个国家、民族蕴藏的一切潜能,形成统一的步调和强大的战斗力。

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意识和个人理想日趋多元化,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却将全国56个民族十几亿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牢牢凝聚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被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可和赞同。正如李长春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统领作用。如果把握了这一点,也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题。

2.3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是精髓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本质、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长期社会实践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毛泽东早在1935年就深刻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利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5]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华民族早已形成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友爱、和平互助的伟大民族精神,而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则是爱国主义。因为只有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凝聚全国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统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6]当前时期,“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党在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中华民族伟大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是全国各民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唯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破除一切束缚生产力的观念、做法以及体制机制,才能破除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形而上学主义的制约,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进入新世纪以来,改革创新更加成为世界发展的动力。对我们国家而言,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利于激发中华民族的创新竞争意识,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2.4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荣辱观,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荣辱观。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深刻指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和人民群众的利益。”[7]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大力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大力发展各民族和社会成员之间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在道德方面的建设成效明显。但是,封建主义道德影响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在我国依然存在,影响依然深刻,亟需将是非、善恶、美丑、荣辱区别开来,亟需确立起能够被全社会普遍奉行认可的道德规范。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立足国情,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的产物,是对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准确、系统表达。它为我们旗帜鲜明的指出了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为我们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建设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环节。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它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飞跃和升华。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面对激烈的东西方文化竞争,将长期面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意识形态、思想侵扰的压力,我们在此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和根本,适应了现阶段我国国情和当前国际局势,符合现阶段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变化的新特点,对更好的凝魂聚气、强基固本,进一步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我们要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切实把这一价值体系的灵魂、精髓、主题、基础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真正建立起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1).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2-25(1).

[3] 李斌雄,夏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界定的多维视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18-21.

[4]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论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日报,2006-2-23,(1).

[5]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1.

[6] 杨麻: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J].改革与战略,2005(10):95.

篇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

(一)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推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最深沉的力量。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民族之所以能长久凝聚在一起,除了共同的历史,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生活习俗,最重要的就是他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体认,有着共同的是非标准。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人们就没有交流的基础,一个民族就很难长久维系在一起。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否则,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这是观察中国历史和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得出的一个结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无数的曲折、磨难,没有被打散、打垮而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这个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有着牢固的核心价值观。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就必须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建设和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也是推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最深沉的力量。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先进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不能崇德向善,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我们的先人很早就提出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思想,“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在巩固我国封建制度、维系封建社会2000多年统治秩序和社会秩序中,起到了精神支撑作用。在西方,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形成了一套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价值体系,对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同时,这方面的教训也十分深刻。近年来一些国家发生社会动荡、政权更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混乱了,核心价值观受到了怀疑和否定。当前,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空前复杂的情况。面对这种思想文化多元多样的情况,我们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是当今国际竞争中深层次的较量。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什么?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什么?就是核心价值观,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因此,要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文化竞争,首先要打好价值观念之争这场硬仗。一些西方国家把他们的那套价值观念推崇为“普世价值”,目的是要推广他们的社会制度。值得警惕的是,国内一些人的认识也发生了偏差,盲目跟风,对我国发生的一切事情都用西方那一套来评判,看什么都不顺眼。这里,关键就是评断是非的标准发生了变化,心里没有了准星。要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问题,评判是非,增强凝聚力,我们就必须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

(四)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重要支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通往梦想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是成功的。现在的关键是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这“三个自信”,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需要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坚定了这样的价值追求,我们走自己的路,就具有了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了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了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

怎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停留在口号上,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支撑,成为引领风尚的时代精神,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还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培育和弘扬。习近平同志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精彩论述,为我们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当然,对先人传承下来的文化和道德规范,不能盲目崇拜,不能“迷古”,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习近平同志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这方面,我国古代可以说做到了极致,道德教育渗透到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各个方面。我们要吸取历史的经验和先人的智慧,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价值观念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习近平同志强调:“在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中,道德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继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激励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四)教育引导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被普遍理解和接受,才能为人们自觉遵守奉行。习近平同志指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同时,要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篇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

姓名:向伟学号:2008300000026人文科学试验班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从战略高度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 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 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 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 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目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认为,其内涵应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涵盖了社会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

领域,规定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既体现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总体布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的统一,理应是我们所遵循和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自又包含着许多具体价值理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既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中,富强、民主、文明是和谐、自由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和谐、自由的途径与手段,和谐、自由是富强、民主、文明要达到的目的与最终目标,而和谐更侧重社会层面,自由更侧重个体层面。具体来说,只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文明、和谐和自由奠定物质基础;只有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为社会的富强、文明、和谐和自由提供制度保障和法理支持;只有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和高度文明,才能给富强、民主、和谐、自由的价值目标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只有社会和谐,才能给富强、民主、文明、自由提供情理支持、可靠保障和动力条件;而自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想状态,是人的本质和最高追求,这个终极价值目标要阶段性实现,贯穿并统领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全过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执政的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在价值层面上的认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诉求,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内

涵,指导着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贯穿并渗透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实践运动之中,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因此,只有抓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抓住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关键,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方向。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首先, 拥有两千年封建统治的中华民族, 曾经建立了与政治和社会特征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 包括“ 仁义礼智信” ,但这种以儒家文化为基础, 产生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核心价值观, 在世界进人信息时代, 知识经济主导社会的情况下, 已经不相适应, 必须构建新的核心价值观。其次, 中国近现代史上还没有出现过有如今天这样的构建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没有生长的土壤便不会结出硕果。就如同孔孟教化理想在列国争霸的情况下不可能得到实现, 只能是苏秦这样的纵横家, 孙武这样的军事谋略家受到重视和欢迎一样, 因为后者可以带来立竿见影的功效, 前者却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华民族也曾经试图构建符合全民族需求的核心价值观, 比如辛亥革命提出了“ 民族、民生、民权” , 五四运动产生了“ 民主和科学”。随着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和谐社会”等执政理念, 这为创立全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

篇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

2007年底,军委胡主席着眼时代发展和形势任务要求,提出了“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构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大课题。一年多来,全军上下进行了广泛探索实践,总政治部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专门就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表述问题征求了各大单位党委的意见。在前不久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胡主席结合总结全军的探索研究成果,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集中概括为“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并强调“必须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抓紧抓好”。胡主席的这一重要思想,高屋建瓴,思想深邃,抓住了军队建设带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赋予了思想政治建设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一定要深刻学习领会胡主席的重要指示,充分认清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学习践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建军治军的精神旗帜

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价值体系中居支配地位的核心理念。军人核心价值观则是军人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稳定、最本质的部分,反映着军队的精神旗帜和生命之魂,对军人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加强军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于推动军队建设与发展,提高军队打赢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军人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军队的凝聚力、战斗力。拿破仑曾经讲过:“世界上有两种力量,一种是精神,一种是利剑,从长久看,精神总能征服利剑。”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一支军队的共同思想基础和道德评判准则,它虽然是无形的,甚至不具有强制力,但一旦为官兵所接受,就会形成鲜明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指向,迸发出无穷的精神力量和不竭的动力源泉。可以讲,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战争观,有什么样的牺牲奉献观。这种功能作用在战争中体现得更直接、更充分、更明显。南宋著名民族英雄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正是因为始终把“精忠报国”铭刻在心头,坚定奉行为国效命疆场的价值追求,才能做到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威震敌胆,使金军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相反,萨达姆的精锐之师“共和国卫队”却在伊拉克战争中留下了千古笑柄。面对大举压进的美国军队,他们也曾放言与其展开殊死搏斗,把巴格达变成“第二个斯大林格勒”,但由于官兵认不清战争意义、不知道为何而战、经不起生死考验,在强敌的步步紧逼下很快就土崩瓦解了,甚至连一些高级将领也纷纷放弃抵抗、不战而降,使美军轻而易举地攻战了巴格达。由此可见,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军心、鼓舞士气的战斗旗帜,是战胜强敌、赢得胜利的精神支柱。有了它,一支军队就能团结一心,就会战无不胜;缺少它,一支军队就是一盘散沙,就会一触即溃。

世界绝大多数军队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强调和灌输军人核心价值观,是世界各国军队的惯用做法。他们一般都有一个贴近本民族和军队实际的核心价值观,以此来进行思想控制和士气激励。美军历来重视军人核心价值观建设,它在《2010年联合作战构想》中指出:“道德因素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军人价值观是军人的精神支柱,是完成所肩负的使命的重要保证,是强化部队战斗力的思想基础,是养成军人性格的前提条件。”美军各兵种和院校都拥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像美国空军的核心价值观是“正直、进取、忠诚、坚毅、无畏和奉献精神”,美国陆军把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忠诚、职责、尊敬、奉献、荣誉、正直、勇气”七个方面,美国海军注重培育以“荣誉、勇气、奉献”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著名的西点军校把“责任、荣誉、国家”作为每名学员的座右铭。其他国家军队也十分注重核心价值观培养,如俄罗斯军队提出“为重振俄罗斯担当使命”以及“荣誉、形象、责任、纪律、勇敢”等核心价值观念,法国军队提出“忠于法兰西”、“做不屈的高卢雄鸡”以及“纪律、忠诚、献身”等核心价值观念,英国军队强调“忠诚”、“自豪”、“坚定”、“做真正的不列颠勇士”,德国军队强调“忠诚”、“服从”、“勇敢”、“奋发”等核心价值观念,印度军队倡导“克制、自尊、守纪、集体精神”,等等。他们还把军人核心价值观制作成标语牌、宣传画,广泛张贴在训练场、办公楼、宿舍、餐厅等,要求官兵“学习它、理解它、遵从它”。各国军队之所以如此重视军人核心价值观建设,就在于看到了它对引领军人价值取向、培育军人意志品格和推动军队建设发展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近些年来,这种精神教育在各国军队建设中的地位逐步提高,越来越成为建军治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视革命军人价值观培养历来是我军的传统和优势。我军从建军之日起,一直重视革命军人价值观建设,原来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这个概念,但对培育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一刻也没有放松。像著名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都是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在我国的法律和我军条令条例中,也有许多具有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本质内涵和实践要求的表述,如“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始终不渝地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等。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反复强调的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要大力培育战斗精神等,也都反映了这方面的要求。正是靠着这种价值追求的支撑,我军始终保持了顽强的斗志和高昂的士气,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一个又一个敌人,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从胜利走向胜利。实践证明,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我军建设与发展的力量源泉,是我们必须十分珍视的政治优势。

二、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我军建设的重大课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建设面临着多种思潮激荡、多元文化并存、多重价值选择的时代背景,面临着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军事变革迅猛发展的严峻挑战。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对于确保官兵政治坚定和道德纯洁,确保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确保各项任务圆满完成,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着眼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向全国人民发出的伟大号召。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抓住了当前社会领域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对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军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历来是先进思想和进步精神的坚定拥护者、热情传播者、先行实践者,同时也承载着更多的道德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新的伟大实践中,军队有责任、也有能力当好标兵、做好样子,始终走在全社会前列。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普遍性要求与军队思想文化建设的特殊性要求,大力培育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适应、与军队职能使命相符合的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并在培育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起到传播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这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党和人民的期待,也是加强我军建设的内在要求。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现实需要。军事文化是军事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所有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军事思想,包括军事制度,包括军人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等,其灵魂与核心是军人所奉行的价值观念。我军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魅力四射的先进军事文化,并已深深融入人民军队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实践中。在新的形势下,我军建设所处的历史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价值观念和文化现象相互交织、鱼龙混杂,对军事文化建设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必须看到,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推行“西化”、“分化”战略,利用各种时机和手段进行政治和文化渗透,妄图搞乱我们的思想;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变换花样,社会消极腐朽思想沉渣泛起,“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网络精神垃圾和黄、赌、毒等,容易使官兵的价值观念产生混乱;披着“文化繁荣”外衣的“媚俗文化”、“恶搞文化”、“另类文化”,像“戏说经典”、“新解名著”等,也对官兵思想造成了一定影响。我们只有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才能坚持高格调,弘扬主旋律,引领军事文化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才能打好进攻仗,主动有作为,始终用先进军事文化占领“精神高地”;也才能更好地帮助官兵正确识别各种文化产品和文化现象,切实筑牢抵御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影响的思想防线。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军队履行使命需要强大的战斗精神作支撑,而战斗精神源自军人心中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可以讲,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保证军队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灵魂工程”。新世纪新阶段,胡主席着眼时代发展要求和国家战略全局,提出了军队要担负“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要求军队要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全面履行我军历史使命。这对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看,与以往战争相比,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更加残酷,武器装备科技含量高,舆论较量、法理争夺、心理对抗更加激烈,要求我们必须有更加坚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从我军遂行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支援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实践看,这些任务往往突发性强,情况紧急,不可预测因素多,环境条件艰苦复杂,对官兵的政治信念、政策纪律观念和保持持续旺盛战斗力有很高的要求。就拿我区在苏丹执行国际维和任务的官兵来讲,他们既要完成高强度的施工作业,还要随时防范武装分子的袭扰;既要经受高温酷暑、蚊虫肆虐等恶劣条件的考验,还要长期承受思乡之苦;既要遵守国际规则的严格要求,还要主动加强与友军的团结协作,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军队的良好形象。因此说,新世纪新阶段军队担负的使命任务相当艰巨,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同样艰巨。在这方面,“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杨业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杨业功毕生奋斗铸“神剑”,不辱使命谋“打赢”,他把使命看得比天还大,把工作看得比生命还重,一言一行都充分体现了当代革命军人应有的价值追求,也是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诠释。我们一定要向杨业功那样,自觉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切实为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与官兵个人发展进步息息相关

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军人对自身存在意义、价值追求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决定着军人行为的目标和方向。青年官兵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黄金季节和建功立业的关键时期,培育和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对于端正人生追求、实现人生理想、走好人生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官兵全面发展之要。每个同志都渴望在部队有所发展,更希望能够得到全面进步,使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军人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主导着官兵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是军人综合素质的核心和基础。事实证明,一个人只要树牢了核心价值观,政治信念就会坚定,理想追求就会高尚,兴趣爱好就会高雅,行为方式就会正确,实现全面发展就有了坚强保证;而一旦核心价值观发生了动摇,政治信念、理想追求、价值取向、行为标准和思想道德等方方面面都会出现问题,实现全面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可以说,抓住了核心价值观,就抓住了官兵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新一代青年士兵的楷模”向南林,自入伍之日起就注重加强世界观人生观改造,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思想政治坚强,军事技能过硬,作风纪律严明,7次获得比武冠军,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10余幅书法作品在军内外获奖,被誉为全面发展的士兵典型,受到胡主席的亲切接见。他的成长经历启示我们,崇高的人生追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青年官兵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革命军人,成为胡主席所期望的“四个新一代”,就必须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人生导航,深入学习理解,自觉培育践行。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官兵健康成长之本。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是我们校正追求、导航人生的科学指南,也是我们修身立德、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在社会大变革、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今天,少数同志受反动政治观点、错误社会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思想观念、道德评判和价值追求产生偏移,甚至出现了信念缺失、是非混淆、道德失范等问题。有的政治敏感性不强,对反动政治观点和社会错误思潮缺乏理性分析,甚至存在讲政治笑话、传小道消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乱发议论的现象;有的价值判断出现错位,把有钱、有权、有名看作是“追求”,把无私奉献看作是“傻瓜”,把弄虚作假看作是“聪明”,把诚实守信看作是“愚昧”,把挥霍浪费看作是“时尚”,把勤劳节俭看作是“过时”;还有的道德行为失范,言行粗俗,举止不雅,追求低级趣味,崇尚江湖哥们义气,社会交往不谨慎,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认真纠正,不仅会影响健康成长,还会酿成人生悲剧。某部三连农村籍战士小张和小袁,刚入伍时,工作积极主动,干活不怕脏不怕累,表现比较突出。后来,他俩看到驻地小青年经常出入酒馆,花钱很大方,穿着又讲究,心里很是羡慕,觉得“有了钱才活得有意思”。由于两人时常到小买部吃吃喝喝、赊账消费,欠下了几千元债务。为了还账,俩人趁站岗之际,入室盗窃现金3000多元,被分别判处两年有期徒刑。这一沉痛的教训警示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形形色色的诱惑,只有牢固确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是非荣辱判断标准,自觉校正人生价值偏差,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才能保证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栽跟头、不犯错误、不走弯路,使人生的航船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

篇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

1 相关概念厘定

价值观是个人精神家园的核心部分, 也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内容。人的活动是一种追求和实现价值并形成价值理念的活动, 同时又是在价值观的指引下形成并展开的。价值观在个人生活中具有调节、指向和激励的功能, 在个人活动中以价值观为尺度去衡量、评判、裁定现实事物和现象, 通过价值规范来规约自己的各种行为和活动, 并提供行为模式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核心价值观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 遵循的行为准则。核心价值观具有:一是统摄性。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本质需要的反映, 因此它是社会的精神标志, 统领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其他价值观;二是系统性。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它以某种观念为核心形成价值观体系, 体现着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性;三是相对稳定性。作为社会存在于人脑中的反映, 其受制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也受各种社会意识的影响, 因而, 其稳定性是相对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主导意识形态, 是维护一个社会和国家和谐稳定的“粘合剂”。“人类文明传播、发展的历史和实践已经表明, 作为一个社会、民族、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都必须是高度凝练的。”

诚然,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次有序、清晰凝练、内涵丰富的24字核心价值观从深层次科学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它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 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生命之魂和精神支撑, 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它是现阶段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凝练表述, 也是理论创新的成果。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层次有序、清晰凝练、内涵丰富的24字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完整表述, 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特别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理论创新, 是极其重要的文化贡献与价值贡献。

一是国家制度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 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对其他层面的社会意识具有统领作用。富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 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十八大报告强调“到2020年, 我们国家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主是人类社会美好的诉求。民主的核心与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也是缔造广大人民群众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后盾。文明是社会进步地重要标志, 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 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 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 它是经济社会稳定、良序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是社会集体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 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 是我们党矢志不渝实践地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指人的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 也是人类社会追求地价值目标。平等是指人人平等, 拒绝歧视, 人人都平等地享有权利和义务。公正是以人的解放和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 是社会制度伦理的基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通过良法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 是实现公正平等的制度保证。

三是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约, 它覆盖了社会道德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是现代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 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的基本价值尺度。爱国是指对国家的一种忠诚地感情, 表现为爱国主义情操, 崇尚社会公德。敬业是指对工作的一种执着和热爱, 做到爱岗敬业, 恪尽职守。诚信是人类社会多年来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 是人类社会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信守承诺、诚恳待人, 才能彰显人伦美德。友善在于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关心、相互帮助, 睦邻友好, 新型的社会人际关系也体现于此。“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我国古代所提倡的忠义、仁爱、诚实、信义等理念一脉相承。在其指引下, 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 自觉遵守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 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 铸就良好的社会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即只有实现国家富强, 才能完备社会条件, 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个人道德素养的提高, 又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注入着活力。

2.2 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核心价值观是当时社会形态所处时代精神的凝练精华。当前, 加快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首先, 是积极应对多元价值观, 特别是西方价值观冲击和挑战的迫切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 这里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中的较量, 也体现在意识文化形态及其价值观上的抢占。可以说, 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诞生的那一天起, 两者价值观的较量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这场无硝烟战争的核心是用资本主义演变社会主义, 其焦点是用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演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终目标是演变社会主义政权。”毋容置疑, 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抵御西方价值观冲击和挑战的需要, 是保护社会主义意识文化安全的需要。因此, 从意识形态文化安全战略的高度,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极其重要。不仅有利于抵制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及其价值观的渗透、干扰, 粉碎其“西化”、“分化”的罪恶图谋;也有利于保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精髓, 更有利于保护我们民族文化观念中的民族性、独立性以及中华文化生活方式的自主性。

其次, 是整合、统领多元价值观念的迫切需要。当今,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 各种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蜂拥而至, 面对如此复杂多元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 树立一种怎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是每个社会成员必须面临选择。毋容置疑,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 建立一种主流价值观来整合、引领如此复杂多元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它无疑是处在迷茫中的人们的指向标。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24字价值观也正是适应这种形势需要, 也是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尤其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这些西方价值观、人生观的抵御和侵蚀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提供了正确地选择方向。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不同价值观的价值目标、标准和价值实现手段之间的差异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既避免了价值冲突, 也有利于社会的健康良序发展。

第三, 有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和中华文化认同感。核心价值观是人们精神世界和思想信念的灵魂。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人生态度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共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是增强国家凝聚力、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向心力的精神支撑。诚然, 拥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是增强国家和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前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经济社会发展既给我们带来发展机遇, 但也给我们的思想认识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不请自来的各种西方价值观, 不仅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文化观念和主流价值观, 也削弱着人们的国家观念、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日益冷落, 这是西方意识文化形态对我们意识形态文化渗透的结果。毋容置疑, 如果任其形式发展下去, 势必影响社会主义意识文化形态安全, 我们必须对此加强防范, 提高警惕。诚然, 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粘合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和民族的力量粘合在一起, 使全体人民达成价值认同和社会共识, 团结互助, 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因此, 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 必将促使人们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和文化认同, 形成高度的民族感召力和凝聚力, 增强人们对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和信念。

最后, 有利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应有之义。人的自由全面地发展问题, 历来受到重视, 我们党也一向高度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 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符号特征, 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地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 它既符合人类的利益和发展要求, 也为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地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必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推动社会主义健康良序发展, 最终满足人们的需求,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3 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讨

3.1 积极做好内涵解析, 增强引导力

我们要积极做好内涵解析。内涵解析的愈加明晰透彻, 实践起来就会愈加有力度、有深度。针对不同群体、要采用多种形式阐释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这样概括, 当前为什么要以这样的价值观来凝聚社会力量, 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去认同它。根据不同地域情况, 努力挖掘乡规民俗和组织规约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和健康文明的内容, 从而更好地引领人们认同并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此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

3.2 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增强吸引力

根据不同人群认知特点, 既要“因地制宜”, 还要“因人制宜”, 以符合不同人群认知特点的形象出现, 既有阳春白雪, 也要下里巴人。如对知识分子人群调动理性思考, 面对一般民众则应结合感性经验, 从而在显性宣教上适应不同人群的认知习惯。还如, 对领导干部、学校师生, 可以编撰编发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材料, 或邀请理论专家开展系列辅导报告、组织理论宣讲团等;对于普通民众可以结合生产生活实际, 甚至借助文艺形式到田间地头进行宣传教育。也可以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用身边人说身边事进行宣传推广, 做到更加贴近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实际, 提升情感认同, 以此来增强其影响力。

3.3 关心关注各方利益诉求, 增强凝聚力

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 首先要研究“人民需要什么”, 这是人民群众认同、接纳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条件。在国家层面, 要关心关注各方利益诉求, 把党和政府的制度和具体举措讲述清楚, 确保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和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成果, 从而促使人们自觉认同、接纳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要处理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努力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双需求。在社会层面, 既要关注关心本单位员工的切身利益, 也要注重人文关怀和精神文化需求, 增强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4 完善社会制度体系建设, 增强生命力

核心价值观的实施必须要依托于完善的社会制度体系建设, 健全完善的社会制度体系能更好地发挥凝聚人心、道德教化、稳定社会、推动发展的效能。因此, 我们要结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评价标准, 推进社会制度体系建设, 做好相关制度和政策的修订和制定。其次, 注重科学性。协调推进社会制度体系建设, 将其丰富内涵既体现于现有制度的内容中, 也要体现在制度设计的过程中。最后, 注重实效性。既要加强落实制度实施的力度, 做到扬善惩恶, 释放正能量, 切实发挥好制度的规约作用, 使广大民群内心所认同, 且自觉履行。

4 结语

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坚定三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要务, 更是一项重大而又复杂的人心工程, 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基础上, 必须根据不同的个体群体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 选择合适地实施路径,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大众, 深入民心, 真正地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层次有序、内涵丰富、清晰凝练, 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详细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以及倡导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最后就如何有效地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具体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践行

参考文献

[1]万资姿.从价值体系建构走向核心价值观凝练[N].光明日报, 2012-01-21 (11) .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18.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20.

[4]刘鹏.弘扬志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 2009.

上一篇:单位宿舍申请书范文下一篇:新生代80、90后员工管理